党代会历程范文

2024-02-07

党代会历程范文第1篇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美的历程读书报告。他的著作《美的历程》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统一了社会与自然,探讨了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等问题,并提出美学与人类命运相关联的前景。本文分析了这本著作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并通过作者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深入探究了中国艺术中规避人工秩序,师法自然的思想,本文认为这是中国美学的独特观念。

美学人工秩序宋元山水自然

《美的历程》是一部小书,篇幅不过十几万字,但它考察了从远古图腾到明清绘画、工艺的数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读之使人神驰千年,邀游于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领略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捕捉到华夏民族美的足迹。在《美的历程》的第九部分“宋元山水

意境”中,他认为:北宋山水画为“无我之境”,南宋山水画为“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过渡,元代山水画为“有我之境”。两宋以来中国艺术从总体情况上看,可以说是以“损”道来进行艺术创作,即荡去一切形式上的束缚,从人工秩序中逃遁,回归到法尔自然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才是生命意义的根本,才是安顿心灵的灵囿。“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艺术的一个纲领。中国艺术家认为,人的秩序是理性的、知识的、雕琢的,而天的秩序是自然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

本文读后感围绕宋元山水画中所体现的中国艺术家从人工秩序中逃遁的思想展开一些论述,并从中国美学的相关命题中,谈规避秩序的问题。

概括的讲,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理出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是对中国古典美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介绍。全书共十章,作者分章节引领大家走入一场美的巡礼。

第一章,《龙飞凤舞》。远古年代,有氏族的图腾崇拜,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图腾。与龙蛇同时或稍后,凤鸟则成为中国东方集团所顶礼膜拜的另一图腾符号。正如作者所说,龙飞凤舞----也许这就是文明时代来临之前,从旧石器渔猎阶段通过新石器时代的农耕阶段,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飞扬着的史前期的两面光辉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图腾旗帜。但是,它们只是观念意识物态化的符号和标记,并不是审美。它们可以说是审美艺术和艺术创作的萌芽。后来的原始歌舞正是龙凤图腾的演绎形式。原始图腾与原始歌舞即已蕴含着美的萌芽,石器时代的陶器、玉器,其造型与图案的抽象演化,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而这种美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一种“有意义的形式” ,它沉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第二章,《青铜饕餮》。以饕餮为突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以超世间的神秘威吓的写到动物形象,表示初生的阶级对自身统治地位的肯定和幻想。从总的趋势来看,陶器纹饰的美学风格由活泼愉快走向沉重神秘,确是走向青铜时代的无可置疑的实证,艺术由巫术宗教中解放出来了。与青铜时代同时发达成熟的,是汉字。汉字作为书法,终于在后世成为中国独有的艺术部类和审美对象,甲骨文作为象形文字,开始了美的历程。中国书法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作者一一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各种书法的产生与发展,线条优美的汉字也开启了书法的艺术地位。

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先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激剧变革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是最为活跃的开拓、创造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便是理性主义。作者论述了孔学取得历史地位的原因,并提出老庄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儒道互补是中国两千多年思想史的一条基本线索。作者认为,诗的赋比兴原则需要情感与理解、想象多种因素和心理功能的统一交融,在这里,情感性比形象性更使它们具有审美。木建筑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色,作者分析了形成这一特色的原因,建筑物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表现了先秦的理性精神。

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作者论述了充满神秘图腾神话的楚文化,屈原----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是它的代表,而《离骚》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的起点和无可比拟的典范。作者对传说为屈原作品的《天问》展开一系列神话和历史的疑问。“汉承秦制”的汉朝在文学艺术领域似乎脱离了先秦的理性,而保持了南楚文化的那种弥漫着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浪漫主义,呈现出“气势与古拙”基本美学风貌。作者说:“古拙反而构成这种气势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 如果没有这种种“拙笨”,也就很难展示出那种种外在动作姿态的运动、力量、气势感了。汉代艺术更突出地呈现着中华本土的音调传统:那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人对世界满目琳琅的行动征服中的古拙气势的美。

第五章,《魏晋风度》论述了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魏晋时期,人们从两汉经学中解脱出来,冲破了旧的传统和价值体系,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有了巨变,对人自身的生命、意义和命运重新进行了思索和追求。文学也进入自觉阶段,文学从广义学术中独立出来,比较细致的区分了文学的各种体裁和风格,最重要的是对审美特征的自觉追求。阮籍与陶潜是这一个时期非常有个性的人物。

第六章,《佛陀世容》。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作者通过几个佛经中的故事,表现出佛的悲惨世界,在肉体的极端痛苦中突出心灵的平静和崇高。而这与当时整个社会是长时期处在无休止的战祸、饥荒、疾疫、**之中有着一定关系。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和稳定,使得隋唐的佛像、佛堂、壁画表现诱人的天堂幸福生活,以满足统治者的需要,这里奏出的,是一曲幸福存梦想、以引人入胜的虚幻颂歌,读后感《美的历程读书报告》。 中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路,佛教也趋近消亡走向世俗。

第七章,《盛唐之音》由青春李白、音乐性的美和杜诗颜字韩文组成。李白的诗歌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这位具有天才美的酒中仙,蔑视权贵和世俗,饮酒赋诗纵情人生,秀口一吐就吐出了半个盛唐,让充满青春活力的盛唐艺术金碧辉煌。他的诗歌集中体现了盛唐巅峰知识分子的无所拘束的心态,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诗的顶峰。盛唐是一个音乐高潮,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使得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

第八章,《韵外之致》包含规范化、格律化、百花齐放、充满忧伤的中唐文艺和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中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到后期的转折。这时人数日多的书生进士,带着他们所擅长的华美文词、聪敏机对,已日益沉浸在繁华都市的声色歌乐、舞文弄墨之中。但这时却百花齐放,书法,诗歌,绘画均有成名的大艺术家。文艺中韵味、意境、情趣的讲究,成了美学的中心。不再是前期文笔之分、体裁之别,而是理趣之分、神韵之别成为关键。苏轼正好是这一文艺思潮和美学趋向的典型代表。他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李泽厚分析宋元山水,是从意境展开。作者认为:北宋山水画为“无我之境”,南宋山水画为“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过渡,元代山水画为“有我之境”。本章将是本文重点展开的内容,在后面将进行详细叙述,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论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时期市民文艺、浪漫洪流、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和绘画与工艺四个方面的问题。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世俗人情,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却无花八门、多彩多姿的社会风习图画。明代中叶以来,社会酝酿着的重大变化,反射在传统文艺领域内,表现为一种合规律性的反抗思潮。作者列举了李贽、“公安派”的三袁兄弟,说明下层的现实主义与上层的浪漫主义彼此渗透,相辅相成。

我现在想专门就本书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提到的“无我之境”展开一些讨论。作者所,“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没有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不论是人间事件还是自然景物),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无我之境使得眼前的审美对象一时间”活”了起来,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就像元代画家倪云林的《幽涧寒松图》,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成了这个空灵悠远世界的活的存在。我们并不是因为古松美而去把握这一美的知识,而是为了体验一种生命的喜悦,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放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这是重天人相合的中国哲学在审美生活中的反映,它是崇尚自然、规避人工秩序美学精神的组成部分。

艺术是人的创造,艺术家们为什么却要规避人工的痕迹呢?这是因为人工秩序是人类理性的秩序,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容易受到技巧的控制,难以摆脱既成的法度的限制,还会受到人的情感欲望等的影响,等等。艺术家在如此状态中的创作,是不自由的,只能破坏人的内在平衡。因此,中国艺术家强调由人工返归,即从人工秩序中逃遁,归复于自然的秩序。

打开中国画的天地,在烟云缥缈、山林逶迤之后,总有一种幽幽的寒意在。董其昌对倪云林的画推崇备至,他说,“云林高士,残山剩水,瘦石枯株,墨萧淡而气浓,笔萧散而意厚”。云林的画不以功夫胜,而以天真古淡胜,在疏散萧淡之中自有妙韵横溢。今藏于台北故宫的《容膝斋图》,是一河两岸式的构图,起手处几块顽石,旁有老木数株,中部为一弯逝水,对岸勾勒出淡淡的山影。这样的境界可真够荒寒,在他凝滞的笔下,水似乎不流,云似乎不动,风也静止,可以用禅门“无风萝自动”来评之。这种寂寞的世界淡尽风烟,绝去爱憎,有萧散的气息,体现了无我之境。萧散可以去人工秩序以从容潇洒的态度,创造不为法度拘束的逍遥境界。

人不能成为这世界的暴君,将世界的一切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去征服它,或者是居高临下地“爱”它,我们应该以一种生命的态度,去发现一个与自我生命意义相关的宇宙。倪云林《秋林亭子图》题诗云:“云开见山高,木落知风劲 。亭下不逢人,夕阳淡秋影”,一株木也有存在的价值,它不会因为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会因为人的评价而改变,只是自在兴观而已。人淡去了,但随那白云自飘,夕阳芊眠,在一株木里发现一个宇宙,一个有意义的世界。中国艺术境界的创造并非强调欣赏一种外在美的东西,而是期望一种灵魂的轻歌。作画是“于境上求之”,眼见,耳听都是有限的,它会阻碍艺术家的情怀表达,人有须臾之生,而自然却是永恒之物,我们面对自然就像是一瞬之对永恒。倪云林有题画诗“千年石上苍苔碧,落日溪回树影深”,人在“境”中忽然与永恒照面,给脆弱的生命注入绵长,带去了熨帖,这是一种独特的宇宙感的体现,而这种宇宙感就带给艺术家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境界,“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在中国画上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荒寒。王安石有诗云:“欲寄荒寒无善画,赖传悲壮有能琴。”以荒寒索画,大得中国画的要旨。中国画家将热烈的,喧闹的,繁华的气息从画中请出,代之以冷峻、清寒、荒率,体现了道法自然地深邃哲学思想,是中国艺术家从人工秩序中逃遁,归于大化思想的体现。首先,从题材上说,中国画家爱画雪景、寒林。雪意茫茫,点苍无香,秋日初木,老芽初发,都被笼罩了一层寒意。随着水墨山水的流行,荒寒意味越来越为画家所重视。宋代山水画家颇有荒寒骨气的,最称范宽、郭熙二人,以致在北宋形成了以范、郭为主的喜爱画雪景寒林、推崇荒寒划分呢个的潜在绘画流派。范宽《群峰雪霁图》、《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中仍然可见雪意中荒寒而又混莽的感觉。这种荒寒雪影里可以听到一片生机鼓动的喧嚣,艺术家们能在此找到自己的生命家园。荒寒境界是与孤独相联系,孤独感一是现实孤独,一是宇宙孤独,后者是在思考人类在浩浩宇宙的地位,从而油然而生的一种孤独,即前边提到的宇宙感。正是将生存感受与宇宙体验融为一体,另人产生“与元化游”的感觉。张璪曾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命题,这一学说强调地正是对于人性的还原,以本源的真正之心去映照世界。所以尽管山水画是荒寒的,然而以心源回归真性,点亮智慧之灯,让生命的本然在世界中自在呈现,在寒雪古林中体味出那一份生命的亲情和柔意。

《美的历程》李泽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真水无香》朱良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 《浅谈<美的历程>对中国山水画史的错误阐释》作者苏滨

党代会历程范文第2篇

艺术和美是精神与心灵的外化,表现和寄托。“美的历程”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历程,随着民族精神的演进不断变化发展。《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写的关于美学的重要历史著作。把美学与时代精神相融合,通过对一本书的阅读,了解整个中国古代的艺术,使人们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美的历程》有内容到语言都十分精美。该书夹叙夹议,见解精到,文字简洁,明白晓畅。本书概括了中国由远古到明清的美的历程,是人们在短时间内读懂中国美学的发展变化,接受美的熏陶。

《美的历程》共分为十章,每一章代表一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它并没有涉及所有的门类,但是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作者认为美的转变是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所造成的,因此,作者考察一种艺术,首先以这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为依据。

《美的历程》带我们跨越了几千年,尽情领略中华文明之美,从远古时期的图腾,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然后由物质转到思想,首先就是影响中华民族封建社会的先秦理性精神,再到楚汉的浪漫主义,再之由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过渡后的魏晋之风,那充满神秘感的佛陀世容,封建社会之鼎盛的盛唐,政治由盛转衰,但文化却达到顶峰的中唐,尽显山水诗情画意的宋元时代,最后市民文艺渐盛的明清时期,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看历史,描绘了一段漫长的美的历程,原是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还有“浪漫主义”“人的觉醒”......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概括和美学把握,然而作者自己却说他这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匆匆巡礼,还自嘲地说跑得如此之快速,也就很难欣赏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作者期盼的,希望起码能给读者一个笼统却并不模糊的印象。读书至此,我感受到了一个文学大家的个人魅力,学习的路,还很长很长。

《美的历程》整体感知中国传统美学精髓,宏观地介绍了中国各个时代精神特质,读《美的历程》,给人的感觉就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美的历程》一书洋洋洒洒十几万字,穿插着那些充满神秘感的图画,没有华美的语言,带给人们的是恢弘博大的气势,让读者为其恢弘的气势所折服。作者以俯观鸟瞰、整体把握的方法统筹全书,对于思想文化,不细寻其文理,诸如“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之、铺陈之、思辨之,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也正是这些,赋予了薄薄一册《美的历程》以恢弘博大的气势,他让你在可能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已经欲罢不能,便只好开始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石器时代的远古图腾,像山顶洞人的尸体旁,撒上矿物质的红粉,当他们做出这样种种的“装饰品”,这种原始的物态化活动,便正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开始。它的成熟形态便是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亦及远古图腾活动。龙飞凤舞就是文明时代来临之前,从旧石器渔猎阶段,通过新石器阶段,从母系社会通过父系家长制,直到夏商早期奴隶制门槛前。它们既是又不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审美。它们只是原始巫术礼仪的延续,发展,和进一步图像符号化。它们只是观念意识物态化活动的符号和标记。

原始歌舞,分化为诗,歌,乐,和神话传说。各自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和不同的发展道路。继神人同一的龙凤图腾之后的,便是以父系家长制为社会基础的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 有意味的形式,

循着陶器的步伐,青铜器款款而来,他充满着狞厉之美,青铜器的出现,人类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无论对于农业还是战争,它的作用都是巨大的,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大休”的帧祥意义。以饕餮作为纹饰,表现了原始人民向往无限力量,征服自然,征服社会的欲望。鼎盛的青铜时代,让我们看到了那深邃而博大的美。

从青铜时代迈上一步,我们来到了百家争鸣的先秦时代,虽然没有青铜那狞厉之美,但是激烈的思想碰撞奠定了中华文明两千多年的文化基石,百家蜂起,诸子争鸣,最后朝向理性主义的总思潮、总倾向。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年多年的思想,从一开始,就体现了他的包从精神,在不断的融合中,日臻完善,儒家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间生活、伦理感情和政治观念中,儒家思想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确立了主流思想之后,文学爆发出最原始的光彩,楚汉的浪漫主义,向我们展示了他迷人的风采,细品《离骚》,我们会看到那是多么既鲜艳又深沉的想象和情感的缤纷世界啊。楚辞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的光辉起点,成为无可比拟的典范。在那个充满想象和神话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浪漫的诗人。

伴随着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兴起,我们步入了以人为主体的魏晋时代,抛弃荒唐、迂腐、无用的文学,虽比不上先秦文化激烈的碰撞,广度不如先秦,但思辨哲学的纯粹性和深度所达到的高度是毋庸置疑的,时代是不断前进的,这个时代是突破数百年统治意识,重新寻找和建立理性思维的解放历程。

在世人遭受战争苦难,生活没有动力,失去希望的时候,人们心中就需要一个心理支点,宗教思想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佛陀,以他宽容、解救是人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一个信仰的兴盛,必然留下宝贵的精神和物质遗产,在那个佛教思想传播和鼎盛的时期,创造了大量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一部部佛经,一个个石窟,那浩大的佛像,无一不给我们震撼。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灿烂夺目的篇章,国家统一,和平昌盛,经济欣欣向荣,在这个和平盛世,所展现的文化,包含了大一统时代的气度,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大唐的诗人们,经过生活的洗礼,走览名山大川,那豪迈气度,跃然纸上,唐代的诗歌体现了人间现实的感受,体现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生活的执着。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想象和热情,渗透在盛唐文化之中,酸甜苦辣咸,在唐诗里,五味俱全,即使是享乐、忧伤、抑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这就是大一统时代的恢弘气度。

过了封建社会最顶峰的盛唐,我们来看一下中唐,政治社会的日趋衰落,文学在政治的跌宕之中走向了巅峰,百花齐放、名家辈出;诗坛之盛,确乎空前,散文也是如此。古文运动兴起,传统的骈文四六同时大放异彩,文学的宽度大大地拓宽,双流并进,文坛百花齐放,各有风度。文坛如此,书画亦高度发展,自由的发展时期,迸发出绚丽的艺术成就。

与相隔数千年的青铜礼器交相辉映,宋元的山水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珍宝。中国之画,在于神,山水之画,在于意境,此意境,就是画的神韵,宋元之画从画人转化为对自然的描绘,体现了一个时代人们思想的转化,当人们厌倦了世俗的仕宦生活,就转向了对恬淡生活的向往,沉醉于山光水色,规避城市生活的喧嚣,才能在心里生出山水之意境,这是亲近于自然的美。将自身融入于自然山水之中,达到那传说中的无我之境,人们在自然中找到了真我,看宋元的山水之画,可以涤荡人的心灵,是心灵回归于自然的恬淡之美。明清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社会风俗画,市井生活散文,向我们呈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图景,这一时代的文艺,更加趋近于世俗生活,体现了文学与基层接轨,下层的现实主义与上层的浪漫主义彼此渗透、相辅相成,虽然在思想感情、写作技巧,文学作品质量上不能超越前代,但是文学对于现实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清朝,文学遭到了不可想象的打压,政治的打压下,出现了与众不同的文学艺术作品,感伤主义成为清朝文学的一大特点。

党代会历程范文第3篇

艺术和美是精神与心灵的外化,表现和寄托。“美的历程”也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历程,随着民族精神的演进不断变化发展。《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写的关于美学的重要历史著作。把美学与时代精神相融合,通过对一本书的阅读,了解整个中国古代的艺术,使人们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美的历程》有内容到语言都十分精美。该书夹叙夹议,见解精到,文字简洁,明白晓畅。本书概括了中国由远古到明清的美的历程,是人们在短时间内读懂中国美学的发展变化,接受美的熏陶。

《美的历程》共分为十章,每一章代表一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它并没有涉及所有的门类,但是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作者认为美的转变是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所造成的,因此,作者考察一种艺术,首先以这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为依据。

《美的历程》带我们跨越了几千年,尽情领略中华文明之美,从远古时期的图腾,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然后由物质转到思想,首先就是影响中华民族封建社会的先秦理性精神,再到楚汉的浪漫主义,再之由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过渡后的魏晋之风,那充满神秘感的佛陀世容,封建社会之鼎盛的盛唐,政治由盛转衰,但文化却达到顶峰的中唐,尽显山水诗情画意的宋元时代,最后市民文艺渐盛的明清时期,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看历史,描绘了一段漫长的美的历程,原是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还有“浪漫主义”“人的觉醒”......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概括和美学把握,然而作者自己却说他这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匆匆巡礼,还自嘲地说跑得如此之快速,也就很难欣赏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作者期盼的,希望起码能给读者一个笼统却并不模糊的印象。读书至此,我感受到了一个文学大家的个人魅力,学习的路,还很长很长。

《美的历程》整体感知中国传统美学精髓,宏观地介绍了中国各个时代精神特质,读《美的历程》,给人的感觉就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美的历程》一书洋洋洒洒十几万字,穿插着那些充满神秘感的图画,没有华美的语言,带给人们的是恢弘博大的气势,让读者为其恢弘的气势所折服。作者以俯观鸟瞰、整体把握的方法统筹全书,对于思想文化,不细寻其文理,诸如“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之、铺陈之、思辨之,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也正是这些,赋予了薄薄一册《美的历程》以恢弘博大的气势,他让你在可能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已经欲罢不能,便只好开始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石器时代的远古图腾,像山顶洞人的尸体旁,撒上矿物质的红粉,当他们做出这样种种的“装饰品”,这种原始的物态化活动,便正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开始。它的成熟形态便是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亦及远古图腾活动。龙飞凤舞就是文明时代来临之前,从旧石器渔猎阶段,通过新石器阶段,从母系社会通过父系家长制,直到夏商早期奴隶制门槛前。它们既是又不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审美。它们只是原始巫术礼仪的延续,发展,和进一步图像符号化。它们只是观念意识物态化活动的符号和标记。

原始歌舞,分化为诗,歌,乐,和神话传说。各自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和不同的发展道路。继神人同一的龙凤图腾之后的,便是以父系家长制为社会基础的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 有意味的形式,

循着陶器的步伐,青铜器款款而来,他充满着狞厉之美,青铜器的出现,人类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无论对于农业还是战争,它的作用都是巨大的,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大休”的帧祥意义。以饕餮作为纹饰,表现了原始人民向往无限力量,征服自然,征服社会的欲望。鼎盛的青铜时代,让我们看到了那深邃而博大的美。

从青铜时代迈上一步,我们来到了百家争鸣的先秦时代,虽然没有青铜那狞厉之美,但是激烈的思想碰撞奠定了中华文明两千多年的文化基石,百家蜂起,诸子争鸣,最后朝向理性主义的总思潮、总倾向。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年多年的思想,从一开始,就体现了他的包从精神,在不断的融合中,日臻完善,儒家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间生活、伦理感情和政治观念中,儒家思想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确立了主流思想之后,文学爆发出最原始的光彩,楚汉的浪漫主义,向我们展示了他迷人的风采,细品《离骚》,我们会看到那是多么既鲜艳又深沉的想象和情感的缤纷世界啊。楚辞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的光辉起点,成为无可比拟的典范。在那个充满想象和神话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浪漫的诗人。

伴随着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兴起,我们步入了以人为主体的魏晋时代,抛弃荒唐、迂腐、无用的文学,虽比不上先秦文化激烈的碰撞,广度不如先秦,但思辨哲学的纯粹性和深度所达到的高度是毋庸置疑的,时代是不断前进的,这个时代是突破数百年统治意识,重新寻找和建立理性思维的解放历程。

在世人遭受战争苦难,生活没有动力,失去希望的时候,人们心中就需要一个心理支点,宗教思想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佛陀,以他宽容、解救是人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一个信仰的兴盛,必然留下宝贵的精神和物质遗产,在那个佛教思想传播和鼎盛的时期,创造了大量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一部部佛经,一个个石窟,那浩大的佛像,无一不给我们震撼。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灿烂夺目的篇章,国家统一,和平昌盛,经济欣欣向荣,在这个和平盛世,所展现的文化,包含了大一统时代的气度,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大唐的诗人们,经过生活的洗礼,走览名山大川,那豪迈气度,跃然纸上,唐代的诗歌体现了人间现实的感受,体现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生活的执着。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想象和热情,渗透在盛唐文化之中,酸甜苦辣咸,在唐诗里,五味俱全,即使是享乐、忧伤、抑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这就是大一统时代的恢弘气度。

过了封建社会最顶峰的盛唐,我们来看一下中唐,政治社会的日趋衰落,文学在政治的跌宕之中走向了巅峰,百花齐放、名家辈出;诗坛之盛,确乎空前,散文也是如此。古文运动兴起,传统的骈文四六同时大放异彩,文学的宽度大大地拓宽,双流并进,文坛百花齐放,各有风度。文坛如此,书画亦高度发展,自由的发展时期,迸发出绚丽的艺术成就。

与相隔数千年的青铜礼器交相辉映,宋元的山水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珍宝。中国之画,在于神,山水之画,在于意境,此意境,就是画的神韵,宋元之画从画人转化为对自然的描绘,体现了一个时代人们思想的转化,当人们厌倦了世俗的仕宦生活,就转向了对恬淡生活的向往,沉醉于山光水色,规避城市生活的喧嚣,才能在心里生出山水之意境,这是亲近于自然的美。将自身融入于自然山水之中,达到那传说中的无我之境,人们在自然中找到了真我,看宋元的山水之画,可以涤荡人的心灵,是心灵回归于自然的恬淡之美。明清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社会风俗画,市井生活散文,向我们呈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图景,这一时代的文艺,更加趋近于世俗生活,体现了文学与基层接轨,下层的现实主义与上层的浪漫主义彼此渗透、相辅相成,虽然在思想感情、写作技巧,文学作品质量上不能超越前代,但是文学对于现实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清朝,文学遭到了不可想象的打压,政治的打压下,出现了与众不同的文学艺术作品,感伤主义成为清朝文学的一大特点。

党代会历程范文第4篇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美的历程读书报告。他的著作《美的历程》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统一了社会与自然,探讨了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等问题,并提出美学与人类命运相关联的前景。本文分析了这本著作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并通过作者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深入探究了中国艺术中规避人工秩序,师法自然的思想,本文认为这是中国美学的独特观念。

美学人工秩序宋元山水自然

《美的历程》是一部小书,篇幅不过十几万字,但它考察了从远古图腾到明清绘画、工艺的数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读之使人神驰千年,邀游于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领略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捕捉到华夏民族美的足迹。在《美的历程》的第九部分“宋元山水

意境”中,他认为:北宋山水画为“无我之境”,南宋山水画为“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过渡,元代山水画为“有我之境”。两宋以来中国艺术从总体情况上看,可以说是以“损”道来进行艺术创作,即荡去一切形式上的束缚,从人工秩序中逃遁,回归到法尔自然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才是生命意义的根本,才是安顿心灵的灵囿。“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艺术的一个纲领。中国艺术家认为,人的秩序是理性的、知识的、雕琢的,而天的秩序是自然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

本文读后感围绕宋元山水画中所体现的中国艺术家从人工秩序中逃遁的思想展开一些论述,并从中国美学的相关命题中,谈规避秩序的问题。

概括的讲,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理出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是对中国古典美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介绍。全书共十章,作者分章节引领大家走入一场美的巡礼。

第一章,《龙飞凤舞》。远古年代,有氏族的图腾崇拜,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图腾。与龙蛇同时或稍后,凤鸟则成为中国东方集团所顶礼膜拜的另一图腾符号。正如作者所说,龙飞凤舞----也许这就是文明时代来临之前,从旧石器渔猎阶段通过新石器时代的农耕阶段,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飞扬着的史前期的两面光辉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图腾旗帜。但是,它们只是观念意识物态化的符号和标记,并不是审美。它们可以说是审美艺术和艺术创作的萌芽。后来的原始歌舞正是龙凤图腾的演绎形式。原始图腾与原始歌舞即已蕴含着美的萌芽,石器时代的陶器、玉器,其造型与图案的抽象演化,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而这种美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一种“有意义的形式” ,它沉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第二章,《青铜饕餮》。以饕餮为突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以超世间的神秘威吓的写到动物形象,表示初生的阶级对自身统治地位的肯定和幻想。从总的趋势来看,陶器纹饰的美学风格由活泼愉快走向沉重神秘,确是走向青铜时代的无可置疑的实证,艺术由巫术宗教中解放出来了。与青铜时代同时发达成熟的,是汉字。汉字作为书法,终于在后世成为中国独有的艺术部类和审美对象,甲骨文作为象形文字,开始了美的历程。中国书法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作者一一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各种书法的产生与发展,线条优美的汉字也开启了书法的艺术地位。

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先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激剧变革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是最为活跃的开拓、创造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便是理性主义。作者论述了孔学取得历史地位的原因,并提出老庄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儒道互补是中国两千多年思想史的一条基本线索。作者认为,诗的赋比兴原则需要情感与理解、想象多种因素和心理功能的统一交融,在这里,情感性比形象性更使它们具有审美。木建筑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色,作者分析了形成这一特色的原因,建筑物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表现了先秦的理性精神。

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作者论述了充满神秘图腾神话的楚文化,屈原----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是它的代表,而《离骚》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的起点和无可比拟的典范。作者对传说为屈原作品的《天问》展开一系列神话和历史的疑问。“汉承秦制”的汉朝在文学艺术领域似乎脱离了先秦的理性,而保持了南楚文化的那种弥漫着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浪漫主义,呈现出“气势与古拙”基本美学风貌。作者说:“古拙反而构成这种气势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 如果没有这种种“拙笨”,也就很难展示出那种种外在动作姿态的运动、力量、气势感了。汉代艺术更突出地呈现着中华本土的音调传统:那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人对世界满目琳琅的行动征服中的古拙气势的美。

第五章,《魏晋风度》论述了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魏晋时期,人们从两汉经学中解脱出来,冲破了旧的传统和价值体系,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有了巨变,对人自身的生命、意义和命运重新进行了思索和追求。文学也进入自觉阶段,文学从广义学术中独立出来,比较细致的区分了文学的各种体裁和风格,最重要的是对审美特征的自觉追求。阮籍与陶潜是这一个时期非常有个性的人物。

第六章,《佛陀世容》。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作者通过几个佛经中的故事,表现出佛的悲惨世界,在肉体的极端痛苦中突出心灵的平静和崇高。而这与当时整个社会是长时期处在无休止的战祸、饥荒、疾疫、**之中有着一定关系。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和稳定,使得隋唐的佛像、佛堂、壁画表现诱人的天堂幸福生活,以满足统治者的需要,这里奏出的,是一曲幸福存梦想、以引人入胜的虚幻颂歌,读后感《美的历程读书报告》。 中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路,佛教也趋近消亡走向世俗。

第七章,《盛唐之音》由青春李白、音乐性的美和杜诗颜字韩文组成。李白的诗歌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这位具有天才美的酒中仙,蔑视权贵和世俗,饮酒赋诗纵情人生,秀口一吐就吐出了半个盛唐,让充满青春活力的盛唐艺术金碧辉煌。他的诗歌集中体现了盛唐巅峰知识分子的无所拘束的心态,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诗的顶峰。盛唐是一个音乐高潮,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使得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

第八章,《韵外之致》包含规范化、格律化、百花齐放、充满忧伤的中唐文艺和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中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到后期的转折。这时人数日多的书生进士,带着他们所擅长的华美文词、聪敏机对,已日益沉浸在繁华都市的声色歌乐、舞文弄墨之中。但这时却百花齐放,书法,诗歌,绘画均有成名的大艺术家。文艺中韵味、意境、情趣的讲究,成了美学的中心。不再是前期文笔之分、体裁之别,而是理趣之分、神韵之别成为关键。苏轼正好是这一文艺思潮和美学趋向的典型代表。他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李泽厚分析宋元山水,是从意境展开。作者认为:北宋山水画为“无我之境”,南宋山水画为“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过渡,元代山水画为“有我之境”。本章将是本文重点展开的内容,在后面将进行详细叙述,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论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时期市民文艺、浪漫洪流、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和绘画与工艺四个方面的问题。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世俗人情,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却无花八门、多彩多姿的社会风习图画。明代中叶以来,社会酝酿着的重大变化,反射在传统文艺领域内,表现为一种合规律性的反抗思潮。作者列举了李贽、“公安派”的三袁兄弟,说明下层的现实主义与上层的浪漫主义彼此渗透,相辅相成。

我现在想专门就本书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提到的“无我之境”展开一些讨论。作者所,“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没有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不论是人间事件还是自然景物),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无我之境使得眼前的审美对象一时间”活”了起来,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就像元代画家倪云林的《幽涧寒松图》,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成了这个空灵悠远世界的活的存在。我们并不是因为古松美而去把握这一美的知识,而是为了体验一种生命的喜悦,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放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这是重天人相合的中国哲学在审美生活中的反映,它是崇尚自然、规避人工秩序美学精神的组成部分。

艺术是人的创造,艺术家们为什么却要规避人工的痕迹呢?这是因为人工秩序是人类理性的秩序,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容易受到技巧的控制,难以摆脱既成的法度的限制,还会受到人的情感欲望等的影响,等等。艺术家在如此状态中的创作,是不自由的,只能破坏人的内在平衡。因此,中国艺术家强调由人工返归,即从人工秩序中逃遁,归复于自然的秩序。

打开中国画的天地,在烟云缥缈、山林逶迤之后,总有一种幽幽的寒意在。董其昌对倪云林的画推崇备至,他说,“云林高士,残山剩水,瘦石枯株,墨萧淡而气浓,笔萧散而意厚”。云林的画不以功夫胜,而以天真古淡胜,在疏散萧淡之中自有妙韵横溢。今藏于台北故宫的《容膝斋图》,是一河两岸式的构图,起手处几块顽石,旁有老木数株,中部为一弯逝水,对岸勾勒出淡淡的山影。这样的境界可真够荒寒,在他凝滞的笔下,水似乎不流,云似乎不动,风也静止,可以用禅门“无风萝自动”来评之。这种寂寞的世界淡尽风烟,绝去爱憎,有萧散的气息,体现了无我之境。萧散可以去人工秩序以从容潇洒的态度,创造不为法度拘束的逍遥境界。

人不能成为这世界的暴君,将世界的一切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去征服它,或者是居高临下地“爱”它,我们应该以一种生命的态度,去发现一个与自我生命意义相关的宇宙。倪云林《秋林亭子图》题诗云:“云开见山高,木落知风劲 。亭下不逢人,夕阳淡秋影”,一株木也有存在的价值,它不会因为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会因为人的评价而改变,只是自在兴观而已。人淡去了,但随那白云自飘,夕阳芊眠,在一株木里发现一个宇宙,一个有意义的世界。中国艺术境界的创造并非强调欣赏一种外在美的东西,而是期望一种灵魂的轻歌。作画是“于境上求之”,眼见,耳听都是有限的,它会阻碍艺术家的情怀表达,人有须臾之生,而自然却是永恒之物,我们面对自然就像是一瞬之对永恒。倪云林有题画诗“千年石上苍苔碧,落日溪回树影深”,人在“境”中忽然与永恒照面,给脆弱的生命注入绵长,带去了熨帖,这是一种独特的宇宙感的体现,而这种宇宙感就带给艺术家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境界,“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在中国画上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荒寒。王安石有诗云:“欲寄荒寒无善画,赖传悲壮有能琴。”以荒寒索画,大得中国画的要旨。中国画家将热烈的,喧闹的,繁华的气息从画中请出,代之以冷峻、清寒、荒率,体现了道法自然地深邃哲学思想,是中国艺术家从人工秩序中逃遁,归于大化思想的体现。首先,从题材上说,中国画家爱画雪景、寒林。雪意茫茫,点苍无香,秋日初木,老芽初发,都被笼罩了一层寒意。随着水墨山水的流行,荒寒意味越来越为画家所重视。宋代山水画家颇有荒寒骨气的,最称范宽、郭熙二人,以致在北宋形成了以范、郭为主的喜爱画雪景寒林、推崇荒寒划分呢个的潜在绘画流派。范宽《群峰雪霁图》、《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中仍然可见雪意中荒寒而又混莽的感觉。这种荒寒雪影里可以听到一片生机鼓动的喧嚣,艺术家们能在此找到自己的生命家园。荒寒境界是与孤独相联系,孤独感一是现实孤独,一是宇宙孤独,后者是在思考人类在浩浩宇宙的地位,从而油然而生的一种孤独,即前边提到的宇宙感。正是将生存感受与宇宙体验融为一体,另人产生“与元化游”的感觉。张璪曾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命题,这一学说强调地正是对于人性的还原,以本源的真正之心去映照世界。所以尽管山水画是荒寒的,然而以心源回归真性,点亮智慧之灯,让生命的本然在世界中自在呈现,在寒雪古林中体味出那一份生命的亲情和柔意。

《美的历程》李泽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真水无香》朱良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 《浅谈<美的历程>对中国山水画史的错误阐释》作者苏滨

党代会历程范文第5篇

班级姓名授课时间 授课人

【学习目标】

1、知道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能初步分析其积极意义。

2、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其危害。

3、通过对“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学习,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重点、难点】

重点: 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理解探索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以及它的根本原因。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 1956年4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的报告,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思想准备。

2、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3、党的八大指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4、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总路线。会

后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掀起了的群众运动。

5、1961年初,中共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二、课堂研讨

1、中共八大在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2、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对发展农业有好处吗,请说明理由。

三、拓展延伸

“大跃进”“人民公社”等运动给我国的建设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给我们当前的经济建设有怎样的启示?

【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中共八大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是因为()

A.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方针B.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C.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D.作出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的思想

2、中共八大为全国人民确定的主要任务是()

A.土地改革B.深入三大改造

C.发展社会生产力D.制定一部新宪法

3、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会议是()

A.中共七大B.中共七大二次会议C.中共八大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4、“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个口号出自于()

A.土地改革B.中共八大C.大跃进运动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5、1961年初,中共中央提出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是()

A.调整、巩固、提高、发展B.调整、深入、充实、提高

C.调查、巩固、充实、提高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二、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材料一:一大二公,三面红旗飘,高产全靠大胆,赶超英美若等闲,万众一

心,十级东风催,想到必定做到,建设天堂,看今朝。

材料二:大跃进大好形势,大干大发财,大家发财。

高指标高山低头,高产高分配,高级分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面红旗”分别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大跃进运动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3、这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人们有什么样的愿望?这种愿望实现没有?为什么?

第6课参考答案

课堂研讨:

1、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是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

2、不科学,不切合实际,违背客观规律,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性。

拓展延伸: 高指标、瞎指挥等错误泛滥,工农业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等

课堂检测 :

1、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

2、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党代会历程范文第6篇

教师培训工作总结

为了全面提高兰州新区内中小学(幼儿园)德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根据兰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全市中小学德育教师培训的通知》(兰教师〔2013〕81号)和《兰州新区2013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新教科文发〔2013〕40号)的要求,兰州新区教育科技文化局于2013年4月17日—4月26日组织开展了兰州新区德育教师培训,现就有关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参训人员

兰州新区内中小学(幼儿园)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德育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共计221人参加了培训。

二、培训方式及内容

兰州新区教育科技文化局在各中心校(学区)、永登五中选拔了德育工作优秀奖获得者、优秀班主任共计8人组成了培训团队,通过专题讲座、与教师交流研讨的方式进行了培训。

其中有5位德育工作优秀奖获得者、优秀班主任为兰州新区内中小学(幼儿园)班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分别作了《教师的人文素养》、《网络与青少年》、《如何培养学生感恩》、《如何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分析》的专题报告;

兰州新区教育科技文化局

上一篇:地板砖排名范文下一篇:冬冬读课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