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机会范文

2023-09-21

把握机会范文第1篇

谢谢主席:

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首先我想指出对方辩友在论辩过程中存在的几点错误:

第一:对方辩友混淆了专业、专职与专才的概念,关于专业与专才的概念,每个人都有一个主导专业,但不能说这个人就是专才,关于专职与专才的概念,每个人都有一个专门的岗位,不能说某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做了一样工作,他就是专才,否则世界上就没有通才了。

第二:对方辩友一直强调只有专才才能做高精尖,通才却不能,为什么呢?凭什么呢?对方辩友在我方逼问下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来搪塞这个问题,那么我想对方辩友混淆了通才与全才的概念,我们所说的通才并不是说要样样精通,而是在某些领域具有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并且具有较强的融会贯通的能力,我方反复的给您方举例子,无论是马云、李宁还是季羡林,这些通才,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都一样的高精尖,这种种事实论据,不都是说明了专才能解决的,通才一样能解决吗?!

第三:对方辩友说社会需要的是高精尖,只有靠高精尖的专才社会才能前进,拉动社会进步的是金字塔顶端的人,所谓创新、所谓一个想法改变整个世界,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怎样才能创新,怎样才能推动社会前进,就是要借鉴和吸纳别的学科的东西,进行融会贯通,才能够有所突破啊!目前大学教育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不就是因为社会进步发展急需这样的综合性人才吗?!

对方辩友之所以出现以上的几种错误,正是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有所误判,在对方辩友的理解中现代社会还是各行其道,各个领域都是各行其是,每个人按部就班、以不变应万变就可以了,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这是错误的,现代社会绝对不是这样的,现代社会是一张交织在一起的网。所谓现代社会的特征可以用多、杂、变三方面来概括,所谓多即信息爆炸,我们必须有融会贯通的能力来学习新知识,以鉴别加工整合各方面的信息;所谓杂即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联系愈加紧密,仅凭单一的知识体系,是解决不了复杂的社会问题的;所谓变及现代社会是具有无限的可能性的,每个人都不能一成不变的生活,人才频繁流动是必然的就业趋势,只有具有了多元的知识体系以及较强的融会贯通的能力,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游刃有余,才能被现代社会所需要。

另一方面,本场比赛的意义并不是区分通才与专才的概念,而是给我们一个发展方向,是为我们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给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指导性意见。就我个人来说,我作为一名公务员,我无法说自己是一个通才或专才,但是我在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那么我会选择哪条路来实现我的目标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告诉大家,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信息爆炸、具有无限的可能性的社会,我当然是要选择通才,因为从个人价值来说,这意味着我将来有了更多抓住各种机会的可能,从社会发展来说,现代社会更需要这样的人才。

把握机会范文第2篇

曾国藩是一名理学家,他非常相信意志的作用。他生在一个“天下大乱,人怀苟且之心”的时代里,在这个时代里,能自己把握住自己已经是很困难的,要进一步挽回大局,就更需要有超出常人的意志。曾国藩很明白这一点,他也非常渴望能够通过艰苦的磨难和逆境的洗礼,来淬砺出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他说:

古代的贤人,在困苦忧患之际,正是道德功业突发猛进的时候。其大处在于胸怀坦荡,其小处在于身体健康。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佛家之所以成佛,关键都在于遭到过大的磨难。

正因为如此,曾国藩虽然屡遭挫折,但他都将挫折看成是磨砺自己的机会。

【忠告】挫折是磨砺自己的机会

他经常举自己平生四次受人讥笑之事为例,来说明成功皆从磨炼中来的道理:

我平生吃了几次大亏。第一次是我做秀才的时候,学台公开指责我写的文章文理不通。第二次是我做翰林的时候,在给皇上讲课的时候,画了一个图十分丑陋,王公大臣们没有一个人不笑话我的。第三次是我初出带兵的时候,在岳州、靖港战败后,全省官绅没有一个看得起我的。第四次是九江战败,我厚着脸皮走入江西,又弹劾了江西的巡抚、按察使;结果当我被围困在南昌,全省的官绅人人都喜笑颜开。

其实,自从出来带兵,曾国藩就几乎每天都在艰难中度过的。官场中的讥议攻击自不待然。在长沙的时候,他与长沙的官场闹得如同水火,倍受侮辱,甚至差一点被绿营兵打死。但这并没有影响曾国藩编练一支新军的决心,他在给弟弟们的家书中说:

我自从为官以来,尤其是近年办理军务,心中经常有很多郁郁不平之气,我经常仿效着母亲,指着肚子对儿女说:“这里面蓄积了无数的闲气,却没有地方发泄。”往年的一些事情你可能不知道,今年二月在省城里,凡是我所带的兵勇,每次上城,一定会遭到绿营兵的痛打,这是你们所亲眼看到的。到处是对我的诽谤埋怨,到处是对我的嘲弄讽刺,这是你们所亲耳听到的。自从四月以后你们不在这里,情况就更加令人难堪了。我只有含羞忍辱,埋头练兵,希望军事上能有所成就。

尤其是被困在南昌的时候,曾国藩更是困窘异常,他自己说是“一听到春风的怒号,心就要碎了;一看见敌人的船开过来,就急得绕着房子转圈,却没有办法”,而他与江西官员的关系,更是到了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容得下他的地步。后来王闿运写《湘军志》,读到当时的文件,还说:“曾国藩在江西实在悲苦,现在读当时的文件,都让人忍不住要流泪”。直到曾国藩担任了两江总督,日子才好过了一些。这期间他曾经多次自杀。其中投水就有两次。然而虽然他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和挫折,但他还是打败了太平军,成了同治中兴的第一名臣。挫折困难对他来说,正是一个“增益其所不能”的过程。

曾国藩不仅自己抱定一个以挫折“增益其所不能”的信念,而且在别人遇到挫折的时候,也经常以此相劝。曾国荃弹劾官文之后,引起了轩然大波,京中流言四起,使曾国荃陷入了极大困境之中,曾国藩写信劝曾国荃说:

你现在,应该将什么皇上的看法,别人的讥笑都一概不管。你就按照袁了凡所说的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句话,这样另起炉灶,重开世界。谁知道这两次的大败,非不是老天要磨炼英雄,使你大有长进叱?俗话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我平生的长进全在受挫受辱的时候。你一定要咬牙立志,积蓄自己的斗志,而增长自己的智慧,千万不要从此气馁。要想立不世之功,成不世之业,离开了坚忍二字是不可能的。

【忠告】要想立不世之功,成不世之业,离开了坚忍二字是不可能的。

对于遇到小小挫折即怨天尤人,曾国藩则深不以为然。他认为,“心里抑郁太多,怨天尤人,不光不可以处世,也不利于自己的道德修养;不光不利于自己的道德修养,也不利于自己的身体。”

在给儿子的家书中,他还以练字为例,说明知难而上才会有所成就的道理:

我以前学颜真卿、柳公权的字帖,每一次都是一临就是几百张,但却都是一点也不像。四十八岁以后,练习李北海的《岳麓寺碑》,经过八年之久,几千张纸的临摹,才有了一点进步。你现在用功不满一个月,哪能一步就登上神妙的境地呢?凡事都要下一番困知勉行的功夫才能有济。你不可追求很快出名,很快见效。以后每天练习柳字百个,数月之后,手会变得很笨,字会变得很丑,兴趣也就会变得很低,这就是所谓的困。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以稍稍进步,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然会有亨通精进的一天。不仅是练字,做什么事,都有极困难的时候,只要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就是好汉。

正是凭着这种“打通极困极难之境,才能成为好汉”的信念,曾国藩才硬撑着走过了艰难,并像长江在经历了千折百回一样,终于走上了一日千里的顺境。

【忠告】打通极困极难之境,才能成为好汉

【自检】

曾国藩所说的打通极困极难之境,才能成为好汉,对你有什么启示?]

要知道自己败在那里

将挫折当作磨砺自己的机会,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于领导者来说,遇到挫折之后还有一点是很重要的,这就是要知道自己败在哪里。这就是曾国藩应对挫折的第二个方略:

靖港之役,是曾国藩带兵以来所遭受的第一次大挫折。

靖港之役是这样发生的:1853年湘军东征,与太平军的西征军迎头而遇。先在岳州之战中败给了太平军,湘军出师不利,除塔齐布外,其余各军都退回了长沙。湖南官绅议议论纷纷,有的骂曾国藩无用,有的主张乘机解散湘军。湖南巡抚骆秉章虽然因为无兵守卫长沙,不同意解散湘军,但对曾国藩的态度也极为冷淡。好在湘军的主力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失,太平军因为进攻太锐,也暴露出了不少弱点,其中占领湘潭的林绍璋一军由于后军不继,攻势停顿,已经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这给了湘军以反攻的机会。曾国藩抓住这个弱点,制定了集中兵力攻打湘潭的计划,并安排杨载福、彭玉麟等五营先行,曾国藩率其余五营于次日续进。

然而,这天晚上,曾国藩临行之前,忽然有靖港民团前来报告,说是那里太平军少而无备,并说当地民团已经搭好了浮桥,愿意协助进攻,充当向导。曾国藩一听机会难得,就不顾打湘潭的兵力已经出发,放弃了原定计划,率领所余水路各军改攻靖港。不想民团所提供的情况有误,太平军的力量远远超过湘军。湘军遭到了太平军炮火的猛烈轰击,战船也很快就被太平军击毁了10余只,余下的也被太平军俘获。湘军水勇纷纷上岸逃命。曾国藩急忙调动陆勇前来救援,但陆勇见水勇溃逃,也纷纷后退。曾国藩亲自执剑督阵,并竖起令旗,旗上写着“过此旗者斩”几个大字,然而兵败如山倒,勇丁们一个个绕过令旗,继续狂逃,湘军的局面于是不可挽回。以前曾国藩一再讥笑绿营兵望风而逃,不料自己训练的湘军竟然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样是不堪一击。他左思右想,既羞愧,又气愤,决定跳水自杀,一死了之。他的幕僚陈士杰、李元度见他神色不对,恐怕会出问题,就让人乘着小船紧随其后,以防不测。果然,船到铜官渡,曾国藩支开随从,扑通一声跳入水中。随从们急忙抢救,将曾国藩从水中捞出,背到了船上。陈士杰、李元度也过来再三劝说,曾国藩这才回到了大营。

湘军在靖港战败的消息传到长沙,那些湖南的官员们,本来就恨曾国藩多事,听说曾国藩打了败仗,更是幸灾乐祸。还有人跑到巡抚骆秉章那里告状,要求参劾曾国藩,并解散湘军了事。一时之间,闹得个满城风雨。曾国藩自己也悲观到了极点,回到长沙后就不肯吃饭,不肯更衣,也不肯洗脸,整个人蓬头垢面。他还暗中写好了遗书,让曾国葆买好了棺木,准备再次自杀。好在突然之间传来了安排去打湘潭的那部分湘军大获全胜的消息,这就像一阵大风,吹散了曾国藩的满面愁云,也改变了长沙城内的形势。长沙官场一改对曾国藩和湘军的歧视,骆秉章也开始热情起来。甚至远在京城的咸丰皇帝,也很始重视湘军。曾国藩和湘军的政治处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然而,处境改善的曾国藩并没有沾沾自喜。他认真总结了岳州、靖港、湘潭这三次战役的经验教训,意识到湘军在靖港的战败,固然有一些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湘军自身存在着严重的弱点。这些弱点是什么呢?他认为主要是两条:第一个问题是湘军的训练仍然不精,特别是水师成师过于仓促,大都未经过训练,这就大大影响了它的战斗力。第二个问题,是赏罚不明,缺乏严格的纪律,在有些地方甚至还不如绿营。

曾国藩看到了问题的所在,立即设法加以解决。他从明赏罚、严军纪做起,在长沙南门外的妙高峰展开了认真的整军运动。他对各营在此次作战中的表现进行了调查,发现在岳州之战中,敢于对抗太平军的,只有彭玉麟一营;湘潭之战中,敢战者只有塔齐布两营,杨载福两营。其他各营都是望风而逃。即使是这数营敢战之勇,在打过胜仗之后,也只知道抢分太平军留下来的财物,全不回到长沙,还有一些直接跑回了湘乡。甚至还有人将战船开入湘乡内河,各自登岸逃归,听任战船漂流河中。彭玉麟战后为有功水手发放功牌,水手们见到忽然得到的顶戴,便说明自己原来在花名册上的名字是伪造的,是为将来逃走做准备的。

曾国藩对此十分气愤,他决定对溃散各营全部裁撤,各营的勇丁也不许别的营重新招募。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葆之营也在被裁之列。曾国藩的父亲写信为小儿子求情,希望曾国藩能再给他一次机会,但曾国藩坚决不肯。

经过整顿之后,湘军水陆原来的17000多人,只剩下了5000人左右。在大量裁撤的同时,曾国藩又让在这次作战中涌现出来的几位有带兵和指挥能力的营官增募新勇。塔齐布所统领的部队,包括原带的抚标中军和新带的提标各营在内,官兵总数达到了六七千人。罗泽南一军增加到了1000人,其他彭玉麟、杨载福等中也都有较大规模的扩充。曾国藩还从两广奏调水师弁兵来湖南,结果广西知府李孟群募水勇1000名、广东总兵陈辉龙率水师官兵400人先后来到湖南,使湘军水师的力量有了明显的增强。在总的规模上,湘军水陆师人数达到了19000人以上,还不包括长夫等非战斗人员。

对于新招募的勇丁,曾国藩强调绝不许滥竽充数。他对湘军营官也明确表示,今后不论是谁,打胜仗就可以升官发财,打败仗则立刻滚蛋。在平时训练和军营生活方面,曾国藩也为湘军立下了规矩:每天早晨必须五更起床,起床后立即进行早操,在扎营时要认真筑垒,垒墙须高8尺,厚3尺。壕沟须宽8尺,深6尺。墙内须有内壕一道,墙外有外壕2道或3道。壕内须密钉竹签。

通过两个月的长沙整顿训练,湘军的弱点得到了很大的克服,战斗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湘军以后所以能战,与这次整顿有很大的关系。曾国藩自己对长沙整军也评价很高,认为是建军成功的第一步。

有自知自明,知道自己失败是败在哪里,自己受挫折原因在哪里,并且及时进行改正。这正是曾国藩的过人之处。

【自检】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自己的挫折?

要耐心等待形势的变化

人没有不犯错误的,曾国藩也曾经犯过致命的错误。犯了错误之后,关键是不要破罐子破摔,而是要耐心等待重起的机会。

1857年,曾国藩因为没有地方实权,在江西处境过于困难,当得到父亲去世的讣告后,便不待谕旨,即委军而去,回家守制。假期将满后,咸丰皇帝命他遵照前旨,返回军中,继续督办江西军务。鉴于以前没有实权的难处,曾国藩给咸丰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列举了办事的三大难处,并含蓄地提出了“非任位巡抚”不可的要求。对于曾国藩的伸手要官,咸丰皇帝十分恼火,加上咸丰帝认为太平天国在经历了天京事变以后势力大衰,不用曾国藩也能打败太平军,便索性批准了曾国藩在家终制的要求。曾国藩本来是想以退为进,没有想到弄巧成拙,不仅没有得到地方实权,就连回去带兵的机会也没有了。

更让曾国藩感到痛苦的是,这一时期江西的战局发展十分迅速,全国的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湘军借石达开离开江西的机会,将整个湖北和江西的绝大部分地区控制在了自己手里,并开始向安徽方向进攻。杨载福、李续宾等人都穿了黄马褂,官文、胡林翼都加了太子少保衔,这些消息传到曾国藩处,他的心中更是既羡慕,又不好受。根据他的估计,照这样发展下去,一年之内就可以将太平军镇压下去。到时候战争结束,他也就失去了立功扬名的机会,也分享不到胜利的果实了。在给曾国荃的信中,他很感慨地说:

善始者未必善终,行百里者半九十。近来胡林翼等人都大有长进,几于一日千里,唯独我一个人虽然平日里很有点抱负,此次却一点进步也没有。只好希望弟弟你兢兢业业,日慎一日,到底不懈,不但为我补救前非,也可以为我们的父亲增光。

曾国藩虽然有一颗强烈的做事之心,但却处于一种无事可做的状态,因而只能在郁闷之中煎熬度日。好在湘军本来就是曾国藩一人搞起来的,将领全部是曾国藩一手培养与提拔起来的,甚至连胡林翼这样的统帅人物都得到过曾国藩的保奏,因而这些人一直都在替曾国藩复出想办法。早在九江未破之前,湘军大将李续宾就写信给胡林翼,公开提出请曾国藩复职的要求。胡林翼也一直在替曾国藩复出想办法。但一直没有机会,也不好说话。

机会终于来了。

1858年4月,石达开统率所部太平军由江西进入浙江。石达开的行动,使清廷十分紧张,以为他要进军杭州,这样必然要对清军围困天京的行动产生很大的影响,因而要求派湘军东入浙江,攻剿太平军。胡林翼和左宗棠认为这是一次要求清廷起复曾国藩的极好机会,经过串联,他们决定采取统一的,给朝廷施加压力,以达到允许曾国藩复出的目的。5月12日,胡林翼与官文首先联衔上奏,说目前湖北属下的李续宾部万难东赴浙江,而江西境内几支原有曾国藩指挥的湘军队伍却可以抽调援浙。这实际上是要朝廷派曾国藩赴浙江督师。过了一段时间,湖南巡抚骆秉章也上了一个折子,提出了同样的建议。朝廷果然批准了胡林翼等人的要求,表示同意让曾国藩出山,率领一部湘军迅速赶赴浙江,攻剿石达开部太平军。曾国藩接到谕旨后,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马上就从家中起身,开始了他新的带兵生涯。

【总结】

曾国藩说自己平生长进,“全在受辱受困之时”。尼克松在《领导人》一书中也说:“一个人要能够经受住领导人必须经受的艰难痛苦,他就非得相信自己的事业不可。他必须相信自己,否则不能说服别人相信他。”

把握机会范文第3篇

现在,伯克已经是一家著名国际酒店的管理人员了。然而,在刚进入这一行时,他不仅对酒店业务一无所知,而且进入时还相当勉强。当初到大酒店做学徒几乎是他父亲一手操办的。

那时候,伯克才15岁,因家境不好而辍学打工。经过一番考虑,他父亲最后决定为儿子选择一条道路,这个选择也决定了伯克一生的命运。

有人说,即使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人,在工作中也肯定有一定程度的勉强。这种观点好像和目前强调工作的看法背道而驰,但无数事实证明,工作总是带有几分勉强的。 当初,他父亲把他带到比西德大酒店做学徒时,伯克的脑海里还是一片迷茫。在上班的第一天,伯克对这份工作一无所知,也不知道干这个会有什么出路,只知道以后可以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了。但是,他父亲却已经给他规划好了以后的目标,就是希望他能在这一行出人头地,成为领班或经理级的人物,过上舒适的生活。

第一天上班,他父亲就叮嘱他:“进了酒店之后一定要努力向周围的人学习,在这行站住脚,谋发展,这样的话,你就能住最好的房子,吃美味佳肴。”

这对当时的伯克来讲确实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当他看到比西德大酒店的雄伟建筑和里面的豪华设备时,便产生了强烈的向往之心。

但没过多久,伯克幼小的心灵就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他美好的梦想被粉碎了。 在大酒店当学徒是很不容易的,除了能够解决基本的温饱之外,其工作和大酒店的豪华一点都不相关。此外,像西德这样的世界知名酒店,对员工的要求极为严格,因而学徒相当辛苦,甚至可以说是苦不堪言。

刚进这家酒店时,伯克在该店自设的特训班受训。尽管这里和学校相似,但其教育方式却与学校大相径庭,一点也不注重启发式教育,完全是强迫式的。除此之外,还刻意磨炼这些学徒的性情和个性。这样训练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孩子就完全融入了酒店的工作模式。 在训练班上,老师只看重实际经验,一点都不重视理论,从不允许学生问这什么,只是要求他们按照规定去做,否则就是呵斥,甚至动手打人。

对于这种训练,伯克后来实在忍受不了,就在休假时对他父亲说:“我不想在酒店里做了。”

“为什么?”

“那些师傅根本不把我们这些学徒当人看,不仅随便打骂我们,有时还故意找茬儿折磨人。”

听到这里,伯克的父亲不禁流露出怜爱的神情,但很快就一闪而过,换上一副严厉的表情:“这是酒店故意考验你们的品质,假如你连这个都不能通过,就说明你不堪一击。而只要你这次失败了,就会永远是个失败者。”

这几句话还是相当有哲理的,有了第一次肯定会有第二次,长此以往就会成这习惯,这样的话,就会一无所成。

当时伯克的年龄还小,人生阅历不丰富,因而就有些赌气地说:“我不想做酒店里的学徒了,我想干点别的事情。”

“不行,你如果连这个都学不成的话,其他的一样也学不成,你还是一心一意地干这行吧。”

对伯克来讲,父亲的话就是命令,所以,他只好忍着一肚子的委屈,回到了大酒店。 假如伯克从小就被父母宠爱,惯于使性子,那他当时很可能就不会听从父亲的意见,而会私自离家出走,另谋出路了。又或者他父亲怕儿子受罪,让他改行,这样,伯克的人生之路就要重写了。不管以后他是好是坏,无可置疑的是他都要白手起家,想成为旅馆业中的领军人物是不可能了。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困难看起来好像是块厚厚的铁板,但只要你坚持下去就会发现,原来望而生畏的困难不过是一层薄纸而已。

回到酒店的特训班之后,伯克知道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死心塌地在那里学下去。为了减少师傅们的打骂,他学习时非常用心,最后,在毕业考试时名列榜首。

由于他的成绩和表现特别优秀,在分配工作时,他有幸进入了当时波尔最有名的酒店——尼科希酒店,那里不仅设备一流,而且在人才的管理方面也是一流的。

刚进去时,伯克做待应生,接触的人比较多,对酒店的各种事物也就慢慢有了比较深入地了解。他明白,如果要在酒店业有好的发展,最重要的条件是掌握尽可能多的语言。因为,伯为国际性大酒店,那是各国人士汇聚的地方,只有掌握了多种语言,才能在这种场合游刃有余刻苦攻读英语。

在外人看来,尼科希大酒店是个富丽堂皇的地方,但实际上,这里面相当复杂,年轻人

稍有不慎就会学坏。不过,对当时的伯克来说,任何东西都诱惑不了他,因为他一心只想把英语学好。

四年之后,尼科希酒店要选派几个人到英国去实习,由于平时的积累,此时,伯克的英语水平已经相当高了,因而顺利地通过了考试,成为被选派者之一。

一年的英国实习经历使伯克对这个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来之后,他也由待应生升为领班。紧接着,又有一个机会来临了。

当时,德国有家大酒店想和伯克所在的酒店交换人员实习。这种事在酒店业是很正常的,不过当时要交换的是基层人员。但是,伯克一得到这个消息,就向经理请求派他去。

伯克的经理大感意外,他告诉伯克,这次只是见习生的交换。

“不要紧,”伯克诚恳的说,“我正想趁此机会好好学一下德语。”

听了伯克的解释,经理不禁对他刮目相看:在这一行,语言和见识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前途,懂得的语言越多,以后的发展前途就越大。所以,伯克的经理觉得他有眼光,就破例允许他到德国去实习。

当伯克回家把这消息告诉父亲的时,不料竟遭到一向支持他的父亲的强烈反对。然而,现在的伯克已经不是以前的伯克了,他已经成长起来了,有了自己独立而成熟的见解。最终,他还是按原计划去了德国。

表面上看伯克的德国之行是相当不合算的。一个法国大酒店的领班竟然跑到德国一家不知名的酒店做见习生,这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

但是,在酒店业摔打了六七年的伯克,对这一行已经有了相当深的感情,并对自己的前途也有长远的规划。他的目标是要成为这一行的全才,要熟悉每一个部门的实际工作,所以,他并不在乎一时的名利损失,而是利用一切机会有学习、充实自己。

按照惯例,国际性的大酒店一般都是依照工作者自己的特长来安排工作。然而,在德国,伯克又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申请了份他相当陌生的工作——招揽观光旅客。其实,如果顺着伯克的全才思路来看,他的这个选择一点都不意外。

伯克相当珍惜这次机会,因为他知道,如果在自己原来的大酒店是不可能有这机会的,因为经理不会冒着失去客房的风险把这样的工作交给一个生手。而在这里,因为他是见习生,所以酒店就不会过分计较成绩的好坏。

当时,恰巧德国的经济不太景气,因而观光的旅客也不多,大酒店的经营也就相当不容易。而且那个时候,一般人都认为观光酒店的生意肯定不好做。但伯克的看法与大多数人不同,他很善于逆思维。他认为,只有在形势不景气的时候多招揽到顾客,才是表现自己的最

佳机会,否则,就无法显示自己的独特的能力。

这样,他就利用以前的旅客资料,设计出了一些信函给旅客寄去,结果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酒店最后就是靠他通过信函招揽的顾客渡过了那段不景气的阶段。一直到现在,他设计的信函还是观光业招揽客人的范本。

可以想像,像他这样的人才绝对是人见人爱。在见习期满后,那家德国酒店的经理想留下他,给他许诺了很高的薪酬,但伯克没有答应。他的解释是:我是从比西德酒店出来的,因而,自己的出路也要听从他们的安排。但他认为在比西德的前途比在这家德国酒店更好。

回去之后,由于德国那家大酒店的极力推荐,他的经理把他调到另一家关联酒店——荷风酒店做副经理。

经过这几次的磨练,在和各方面的人进行业务往来时,伯克发现在这种国际性的大酒店工作一定要懂些法律知识,否则就会有很多麻烦。于是,在意识到自己缺陷,不断地进行自我补充与更新。

此时,伯克已经掌握了三门语言,还去过欧洲不少国家,可以说阅历已经相当丰富了。然而,他却总没有机会前往一直向往的美国。经过一番考虑,他决定自己请假到美国去一趟。

递上请假报告之后,他的经理鉴于他一向以来对大酒店的贡献,决定给他公假,一切费用由酒店承担。

名义上讲,伯克到美国是考察,但实际上,他是想进一步了解美国的观光游泳业,丰富自己的阅历。所以,一到美国,他就拜访了希尔顿酒店的总经理凯特,并将自己经理的亲笔信转交给他,希望凯特给他一个实习的机会。

在他的要求下,凯特把他安排到了餐厅部。

在报到时,餐厅部的经理对他相当客气,不过伯克却要求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 那位经理相当纳闷:“您是说要从擦地板做起?难道您不是来考察的?”

“擦地板又怎么啦?”伯克微笑着说,“我正想了解一下美国的地板和法国的有什么不同”。

这并不是光在嘴上说说而已。次日,伯克就开始在那里擦地板。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明白,如果要深入而非泛泛地了解美国的观光业,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听,更要自己切身去体会,要和最基层的工作人员打交道,从他们那里才能真正了解美国的观光业。

那个时候,伯克还没有加入美国的观光旅游业的想法,然而,他的这种做法却在无形之中给自己带来了好运。

有一次,凯特到餐厅部来视察,意外地发现伯克正在擦地板。虽然他只和这个年轻人见

过一面,但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是来自法国的伯克先生吗?”总经理走过去惊讶地问。

“是的。”听到凯特的问话,伯克赶忙直起身来。

“你在法国不是副经理吗?怎么竟在我们这里擦地板?”

“因为我想自己亲自体会一下美国的观光旅店的地板和别国的有什么不同。”

“那你现在是否体会了?”

“哦,这个不大好说,假如不是自己亲自去体会,那是很难说清楚的。”

凯特的眼里放出一道亮光,看了伯克半天,才对他说:“谢谢你,伯克,你给我上了很生动了一课,下班后麻烦你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在办公室里,两人畅所欲言,聊得非常投机。在凯特的力邀之下,伯克把自己的事业放在了美国。刚开始,他是该酒店国际部的副经理,不久就升任为经理。若干年之后,伯克成为了该酒店的总经理,管理着50多家国际大酒店,其事业遍及世界各国。

把握机会范文第4篇

珍惜现在把握未来

大家好:

当我们仍在迷茫的时候,当我们仍在为来到文正是否值得而思考的时候,我们已经在这里快度过了大学的第二个年头,在我们生活杂乱无序的同时,我们莫名的习惯了这里,喜爱上了这两年之中属于我们的一切。

但是现在的我们总觉得时间很多很多,每天都不知道要干什么,成天把“好累啊,我不想活了”挂在嘴边,成天对天感叹“时间怎么过得这么慢啊!”我个人觉得现在的我们正值青春,正是释放我们无限活力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像鲁迅那样的伟人一样,每天把时间用的滴水不漏,分毫不差;但是我们也不能整天无所事事,空发感叹,浪费大把大把的时间。

时间不等人,就像是我们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往往在我们不知不觉中,他便悄然而去,不留下一丝痕迹。我们常常在他逝去后,才渐渐发觉,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也正是如此,才有了一声叹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时间--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另人后悔的东西。但由于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不同,因此也就有不同的结果。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它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花儿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树木枯了,有再青的时候;可时间却如滚滚长江东逝水,奔流到海不复回。时间是何等重要,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

不要再浪费时间,不要再让在我们背后默默支持我们的父母失望,我们是他们辛苦多年唯一的期待与欣慰,在他们面前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认为“浪费时间不会后悔呢?”欣赏三毛的“即使不成功,也不至于成为空白。”成功的女神不会垂青所有的人,但是我参与过,尝试过,我敢说“我不后悔!”

把握机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成功

体验

机会

成功的体验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和教材设计,学生能解决的尽量让学生解决(独立或合作),结论尽量让学生自己得到,过程让学生自己及探,小结让学生自己进行,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而大多时候,我们的数学课,当问题一呈现,教师就开始分析讲解;结论一出来,就问学生记住了吗?要注意什么?或者问题出示后,先让学生思考一定的时间,然后还是由教师在讲解,没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以为简单的内容就没必要让学生思考,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内容未必简单,未经过大脑充分思考,其效果可想而知。而另一类情形,教师虽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却不让他们回答,而是自己在表演,没有把成功机会留给学生。教师一方面是为了赶进度,另一方面是存在多讲一题比少讲一题好的想法,反映了一种急躁的心态。事实证明,成功的教师往往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一句朴实的语言,体现了新课程的学习观,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呢?

一、

让学生在思考中体验成功

学习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思维教学。因此,学习数学应是一个充满智慧挑战的过程,从初见有趣现象的惊诧,到发现问题的迷茫,经历探究过程的刺激,最后享受到探索成功的喜悦。只有使学生体会到这蕴意丰富的每一环节,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我们常常会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这样能够引起学生思考,不断深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找到结论马上反馈和时间不够匆匆收场等现象。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思考的余地。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最简单的一个指标是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有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想,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还是不会。我们看到许多老师在赛课、公开课的课堂上,老师刚提出一个问题,就立即喊学生回答,师生对答如流,煞是好看。但仔细一想,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在哪里?是不是大多数同学都能经过思考,能够主动恰当地回答问题,非也,也许是几个优等生与老师的表演罢了。

中国的绘画、书法很讲究“布白”艺术。数学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中的“空白”艺术,要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以更多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时间可思考,有机会去思考,相对地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启发,少一点教师的讲授,多一点学生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容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时空,都得到了来自教师的信任和鼓励,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生成并把握具有自己独特价值的思维方向,学习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情,而且学习成了学生可以拥有自己个性的事情。既然设计了问题就是要让学生从现象中来找出结论,所以我们就应该放手给学生,给足时间,直到问题的解决,而学生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对相关知识进行迁移、判断、归纳,在整个过程中不是所有的学生按要求完成的。所以我们要从整体出发,不要让个别学生的思考代替大多数学生的思考,这样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把功劳让给学生”

想要课堂教学真的有实效,就要设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获得成功的体会以及自我肯定的满足感,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我们教师把问题解决的功劳让给学生。我们都有这样的亲身体会:越是自己喜欢的擅长的知识便越是觉得难以割舍,总是反反复复去做一些已经烂熟于胸的练习题,反而忽略了自己亟待提高、却不太感兴趣的知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害怕面对不熟悉领域中可能遇到的失败情形,却需要通过大量成功的体会来对自己加以肯定。既然我们身为人师都是如此,更何况我们那些可爱的孩子!所以,要想学生真正爱上这门学科,就要首先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努力得到肯定和认可。这就要求去我们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从开始就用语言和行动暗示学生:“这个问题并不复杂,试一试,你一定能行!”,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不再是讲台上高高在上的讲授者,而是弯下身来,成为学生中的一份子,甚至也会有“不会”的题目,只等着哪位高手来讲给自己听。长此以往,学生会因为自己给老师讲了一道题目而感到骄傲,会因为自己在全班面前做对了试题感到满足。“把功劳让给学生”,只要学生得到这种积极的肯定,让他们一次次得到成功的喜悦,想让他们不爱这门学科都难。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最喜欢上的就是数学课,不是因为我有多么聪明,喜欢钻研高深的问题,实在是因为数学老师可以让我轻松地度过这45分钟的时间,那个时候觉得数学老师特别有魔力,怎么他一来,连时间都跑得快起来了,我们争着到黑板上去做题,很多时候还没轮到自己,下课铃就响了,实在让人有意犹未尽,盼着上数学课的感觉。其实,就是因为老师“把学生内在的向上发展的欲望激发出来了”,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并没有以“你不懂,我告诉你”的姿态讲授,而是用一道道由浅入深的习题调动起了我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我们体会到做出答案那种成功的喜悦,并且在这种成就感的激励下继续向前,越走越远。反观我们的课堂,虽然用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了美观的板书、板画,可是,这些又能带给学生什么呢?教室内,学生大多是坐姿端正、思绪乱飞的“空心人”,所有的观点和结论都由教师代劳了,一节课下来,老师叫苦连天,觉得自己如此劳累,学生却不以为然,觉得时间难熬、毫无收获,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给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的机会,学生没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自然只会盯着手表数着秒针盼着快点打下课铃。

三、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的机会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有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就是每个班级似乎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他们在和你作对:不但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就连上课也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任你怎样苦口婆心,他们就是不为所动。在几次说教都宣布无效以后,我们通常也只能既可惜又无奈地放弃了他们。殊不知,这些学生正是体现我们教师价值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师,我们都明白,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所谓的好学生是不需要我们用太多精力去教的,他们聪明勤奋,可能在一个星期以前就已经自学掌握了你如今才开始讲授的内容。那么,我们可不可以不要把关注的目光聚集在他们身上?而是低下头来,去看看那些其实也很可爱的“后进生”,要知道,想要把99分提高到100分确实艰难,可是,要把40分提高到60分却不那么困难。那么,我们该做的就是:让“后进生”讲授,让“后进生”板演,可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总有太多的理由,会因为害怕这些所谓的“后进生”耽误我们的教学进度而一再地放弃了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而这些可怜的孩子也就在这一次次的放弃中慢慢沉默了下来,直至销声匿迹。诚然,让“后进生”去解一道复杂高深的A类题,当然会因为他们找不到解题思路而白白浪费很多时间,因为这种题目本来就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可能连学有余力的学生都需要时间思考,那么,我们是在为难他们,如果这时候把“后进生”请到讲台上讲解,不但不会让他们得到成功的体验,反而会因为羞愧而使他们更加厌恶这门学科。但是,总有一些B类题、C类题,是那种全班大部分同学都可以轻松完成的,而他们,也许只需要你稍加指点,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悄悄地帮他们一把,使他们享受一回成功的体验呢?

可见,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了,才能爱上数学,才能学得好,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

《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

2004年9月第一版

2、

王华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年5月第2版

3、

把握机会范文第6篇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短板理论”(又称“水桶定律”)认为,一个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若要使此水桶盛水量增加,唯一的办法是,换掉短板。

“短板理论”告诉创业者,要认真分析自身的创业条件,找出自己的“短板”,并迅速将它做长补齐,以免制约你成功创业。

很多人创业获得了成功,但最初创办企业时,他们并不都具备创业必需的所有素质或技能。技术可以学习,素质可以培养,条件可以改善。你应当克服自己的弱点,补齐你的“短板”。一个成功创业者需要具备综合的素质。

2 提升你的综合素质

你要系统分析自身,了解哪些技能和素质是你的弱项,甚至是你的“短板”。下一步,你要考虑采取什么积极措施来改变这些弱项,增强你的创业能力。

如果你的企业管理能力是弱项,你可以通过阅读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来学习更多的知识,并设法参与更多的实践。

如果你的行业经验是弱项,你要决定怎样为自己获得这些技能。你可以接受培训,也可以雇用技术人员或寻找一位有适当技术的合作伙伴。

如果你的团队不能满足创业的需求,你要寻找那些能带来技术、资金或经验的人,实现优势互补、能力匹配,使企业能应对各方面的挑战。

如果缺乏资金,你要决定怎样为自己的企业获得启动资金。你可以通过银行小额贷款、风险投资(VC)、国家政策性扶持、向亲戚朋友借款、与他人合伙等办法筹措资金。你还可以从学校的创业指导中心、大学创业园、各地孵化基地及中小企业服务机构那里获得资金支持。

如果你的人脉关系是弱项,你要有效利用家人、朋友以及同学的关系,时常联络邻居、朋友、认识的人,积极参加专业协会、俱乐部、校友会等组织,参与社交活动,拓展人脉。

如果你的个性、心态还不稳定,你需要锻炼如何控制自己。创业需要激情而不是冲动,需要理智而不是狂热,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和困难,要具备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毅力。

上一篇:吃一堑长一智的故事范文下一篇:防控汇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