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设计理念论文题目范文

2024-03-10

民宿设计理念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第一条 为规范民宿(农家乐)治安消防管理,促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消防法》《浙江省消防条例》《浙江省旅游条例》《浙江省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意见》精神,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民宿(农家乐)是指位于乡村和旅游风景区规划区范围内,利用城乡居民自有住宅开办的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的小型旅游服务设施,其规模为单栋房屋客房数量不超过15间、建筑层数不超过4层且总建筑面积不超过800平方米。

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适当放宽民宿(农家乐)规模界定标准,但应相应提高消防安全技术要求。

第三条 开办民宿(农家乐)房屋应当为合法建筑,并满足有关房屋质量安全要求,同时还要符合本规定中的治安消防安全基本要求。

第四条 公安机关负责检查、监督、指导民宿(农家乐)经营者落实治安和消防管理制度,督促其强化安全防范措施,整改治安、消防安全隐患,并依法查处违法犯罪活动。

第五条 各地应当引导、帮助民宿(农家乐)经营户密集的村居建立完善治安巡防队伍、志愿消防队伍,配备消防拉梯、消防手抬泵等必要的消防装备。 第六条 民宿(农家乐)在投入使用、营业前,经营户应当向场所所在地的县级公安机关治安部门申请特种行业许可,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浙江省特种行业许可申请登记表(民宿、农家乐)》、《浙江省民宿(农家乐)消防安全情况登记表》;

(二)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所在乡镇(街道)出具的位于乡、村庄或旅游景区规划区范围内的证明文件;

(四)标明经营场所各层客房、内部通道、消防设施等分布及面积的平面示意图。 第七条 公安机关治安部门收到申请后,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出具受理凭证;不予受理的,应当出具不予受理凭证并载明理由;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齐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第八条 公安机关治安部门应当自申请受理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辖区派出所进行现场检查,辖区派出所应当自收到书面通知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对场所进行现场检查,检查情况填写《浙江省民宿(农家乐)消防安全现场检查情况表》后移交公安机关治安部门。

公安机关治安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许可或不予许可的决定,并送达申请人。

批准特种行业许可的,许可证上应当备注民宿(农家乐)。 第九条 开设民宿(农家乐)应符合以下治安管理基本要求:

(一)具备必要的防盗安全设施。客房的门、窗须符合防盗要求,并设有符合防盗要求的物品保管柜(箱)。

(二)具备单独的旅客住宿房间。

(三)安装并能熟练使用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或手机APP旅客住宿登记系统。

第十条 开设民宿(农家乐)应符合以下消防安全基本要求:

(一)建筑主体应为钢筋混凝土或砖混结构,当楼板或楼梯为木结构时,建筑层数不得超过2层且每层最大建筑面积不得大于200平方米。

(二)疏散楼梯可采用敞开楼梯间或室外疏散楼梯,采用敞开楼梯间的,客房门应安装闭门器。疏散楼梯净宽不应小于1.1米,确有困难时,不得小于0.9米。

(三)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应保持畅通,3层及3层以上楼层应每层配置逃生绳、逃生梯等逃生设施,且应对其采取保护措施。

(四)每间客房应设有开向户外的窗户,窗户不得设置金属栅栏,确需设置时,应能从内部易于开启,并可供人员逃生。

(五)客房、厨房、内走道应安装独立式或联网型火灾探测报警器,楼梯间、疏散走道应设置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客房应配备逃生用口罩和手电筒等器材。

(六)每层配备不少于2具3公斤以上ABC型干粉灭火器,并放置在公共部位。

(七)开关、插座和照明灯具靠近可燃物时,应采取隔热、散热等保护措施。明敷的电气线路应穿阻燃硬质PVC管或金属管保护。

(八)除厨房外,其他部位不得使用明火、存放瓶装液化石油气。厨房与其他部位应当采取分隔措施,并设置自然排风窗。燃油、燃气锅炉房不得设置在主体建筑内。

(九)除棋牌室、音乐茶座外,建筑内不得设置营业性娱乐场所。 第十一条 民宿(农家乐)可设置1部疏散楼梯。当楼梯间不能直通屋顶平台并通向相邻建筑进行疏散时,规模达到下列条件的,应设置2部疏散楼梯:

(一)建筑层数为3层,且任一楼层建筑面积大于200平方米的;

(二)建筑层数为4层,且任一楼层建筑面积大于125平方米的。 第十二条 民宿(农家乐)经营户应当履行下列治安、消防安全责任和义务: (一)建立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治安保卫人员以及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培训和应急疏散演练,主动消除安全隐患。 (二)落实住宿游客身份证件查验和信息登记录入制度; (三)严禁利用经营场所组织实施违法犯罪活动;

(四)建立完善情况报告制度,发现违法犯罪嫌疑人员、形迹可疑人员、违禁物品以及发生刑事、治安案件,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

民宿(农家乐)经营户违反前款规定的,公安机关应当责令其改正,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处罚。

第十三条 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民宿(农家乐)治安、消防的日常监督管理。检查发现民宿(农家乐)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经限期整改仍不能消除的,公安机关治安部门应依法吊销特种行业许可证;发现房屋属于违法建筑或者存在重大质量问题的,公安机关治安部门应依法撤销特种行业许可。

在行政许可、监督管理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有权机关依法给予处分;发生安全事故的,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四条 本规定由浙江省公安厅治安总队、消防总队负责解释。

民宿设计理念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一、传统木构建筑美学特征及优缺点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木架结构、屋顶形式以及建筑装饰等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感。卯榫结构的形式真实有机, 极具逻辑之美;材料的色彩肌理温馨柔和, 具有朴实之美。传统木构建筑取材以木为主, 存在着取材方便、施工快、抗震等优点, 同样存在虫蚁侵蚀、霉变、易着火、梁架体系难实现复杂空间等缺点。

二、民宿来源及分类

民宿的起源有很多说法, 一般认为来源于英国, 发展于日本和台湾, 后逐渐在内地壮大起来。在台湾, 民宿一般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 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活动, 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 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目前, 民宿的概念还在不断扩大更新, 民宿的分类也没有特定标准。一般而言, 按经营发展模式分为个体经营民宿和合作经营民宿;按地理位置分为城市民宿、乡村民宿和景区民宿;按功能作用分为纯住宿型民宿、体验型民宿;按风格特征分为欧式民宿、和风民宿、中国传统建筑民宿等。

三、民宿设计现存问题

大多乡村民宿由村民自发投资, 缺少前瞻性和整体性考量, 出现设计滞后, 功能不足等问题。我国疆土辽阔, 不同地方建筑风格各异, 且民风民俗众多, 为民宿设计提供众多素材资料。而纵观国内民宿设计, 缺乏特色, 流于俗套者比比皆是, 千篇一律的设计格调, 伪文艺家庭旅馆层出不穷, 鲜有立足于本土文化进行特色设计的优秀案例。

四、民宿设计的发展方向

民宿主要依托于乡村景观风貌及特殊文化资源, 其特色打造既不能照抄照搬城市里的设计手法, 也不能盲目的求新求变。从民宿的发展方向可感知到生态、人文与地域性的设计理念, 已成为时代的主流。

城市人口密度大, 环境恶化, 生活质量降低等因素下, 逆城市化现象严重, 城里人渴望脱离城市的烦杂与忙碌, 回归到乡野的生活方式。“乡愁”文化在这种回归思想的牵动下产生, 对民宿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民宿设计朝着寄托乡愁的方向发展起来。

五、传统木构建筑与民宿的结合

目前, 对大量传统木构建筑未得到保护利用的问题, 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用评估分级的方式, 将这些建筑分为保护性建筑和一般性建筑, 并对不同等级的建筑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如一般性建筑可赋予新功能, 或转为商用或以纯居住为主, 以居住为主的建筑可打造成特色民宿等。

1、前期调研及准备

对传统木构建筑进行民宿设计前, 应对其所处的地理位置, 周边环境等做调查分析;对原建筑情况进行评估, 明确需要保留和改进的地方。中国各地区有不同的建筑环境及地域文化, 这些因素影响着设计的整体效果。如西南地区潮湿多雨, 紫外线弱, 常出现室内采光不足, 建筑材料霉变等问题。所以, 在设计过程中就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必要的解决措施, 或加大外墙的窗墙比, 或对建筑材料进行防腐处理等。

2、设计理念的提出

设计理念是设计过程中的主导思想, 影响作品的文化内涵及风格特征的形成, 一个新颖独特的设计理念能使作品取得与众不同的效果。如四川阆中花间堂, 在设计中提出在修复保留原建筑主要特征的同时, 融入现代设计美学, 打造古朴现代的高档民宿的设计理念, 使花间堂设计的最终效果与阆中古城的建筑风貌、人文风情相融合, 兼顾了传统建筑之美和现代设计的时尚雅致。

3、设计过程及实施

1) 建筑设计

基于传统木构建筑上的民宿设计不能推到重来, 而要在传承保护的同时力求创新性突破。即保留原建筑特色和优点的同时, 针对所存在的问题, 进行设计提升、功能升级。比如传统建筑的组合式屋瓦结构是独具特色的视觉要素, 其美学性值得传承;其坡面层叠的瓦片能产生利于空气流通的缝隙, 使整栋房屋冬暖夏凉, 其实用性值得借鉴。又如传统梁架结构极富结构之美, 代表着高超的木构技艺, 可对其进行修复加固, 保护性利用。

2) 庭院设计

庭院设计追求与周围建筑环境协调统一, 园内各组成部分有机相连, 并通过植物、铺装、构筑物等营造出具有意境的视觉效果。传统建筑庭院往往缺乏整体规划, 缺少人性化、生态化的设施, 在设计改造中应适当增添休闲设施、布置景观小品等, 给整个庭院增添活力和生活气息。传统院落中随处可见的砖瓦、石板、旧木家具等, 可创造性运用于墙地面装饰。总之, 对传统庭院进行重新规划设计, 应立足于原问题的基础上, 结合设计理念在形态、色彩、肌理上进行整体性考虑。

3) 室内设计

传统木构建筑的室内空间狭窄, 功能性、舒适性都难以满足现代人对居住空间的要求, 在对其进行民宿打造时, 可在造型、色彩、肌理等多方面上进行新旧融合。造型上, 传统木构建筑结构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感, 空间造型及家具选用时应结合原建筑格调, 力求协调统一。色彩上, 传统木构建筑由于大量运用原木、砖石等自然元素, 整个空间自然古朴却略显单调, 选择一些彩色饰品对空间进行点缀, 能打破了木质空间的单调沉闷, 使整个空间焕发生机活力。材料上, 选用与原建筑材质相同或相协调的材料进行设计, 能延续原建筑的风貌特征, 取得空间色彩、肌理上的和谐。

六、结语

民宿有别于现代酒店, 不追求高端与奢侈的陈设, 而通过家一般的氛围营造, 带给人温馨舒适的居住体验。特色民宿设计应根植于本质, 结合地域人文和自然生态资源, 去追求有灵魂、有生机、有特色、有人情味的表达, 以满足现代人对功能和审美需求。

摘要: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各地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如何进行特色民宿设计成了热门话题。本文主要针对民宿设计缺乏整体规划、特色不突出等现象, 结合传统木构建筑的优缺点, 进行简要分析基于传统木构建筑的特色民宿设计。期望对特色民宿设计提出一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传统木构建筑,特色民宿,设计

参考文献

[1] 张延, 代慧茹.民宿分类研究[J].江苏商论, 2016 (10) .

[2] 赵菁.浅谈当代民宿设计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7 (02) .

[3] 王明泰.试谈对民宿设计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 2015 (19) .

民宿设计理念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一、土楼建筑特点分析

1、土楼建筑的优点

1) 福建土楼在选址上充分体现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建筑材料则来自于当地原生态的沙粒、石灰、杉木等, 取材方便又自然环保。由于土木结构的整体重量比较小, 可以建在沙漠山地、海滨都市等多处场所。

2) 土楼的墙体结构为下厚上窄, 决定了它具有极好的防风、防水、抗震能力。此外, 土楼具有极强的向心性, 建筑墙体四周围合向中心集中, 室内空间也带有明显的向心性布局, 这种建筑结构令人叹为观止。

3) 土木结构房屋的墙体具有很强的保温性, 普通的砖混结构或者是水泥结构墙体的保温御寒能力与土木结构相比, 大大降低。土木结构墙体的保温御寒性能能够有效的降低冬夏季节空调的能耗, 起到节能的作用。

4) 福建土楼的庭院和天井空间类型丰富, 能够为其商业功能营造良好且舒适的氛围, 同时, 因为土楼是中国传统居住性建筑, 除了厅堂等个别空间较为宽敞之外, 其余均尺度较小。因此, 土楼建筑可以定位为住宿、小商店等进行利用。这种模式对土楼的改动程度较小, 操作灵活, 可以在最经济、可行的情况下, 最大化地发挥、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特征。

2、土木建筑的缺点

福建土楼建筑为土木结构, 在经历了多年的风雨侵袭, 再加上最近几年在土楼里居住的人口不断减少, 人们不愿意再花费过多的资金和精力对它进行维修, 导致墙体出现很多裂缝。另外, 由于受当地传统的生活习惯, 以及土楼建筑本身的特点影响, 土楼的内部基础设施很不完善。供水设施以及排水设施都很缺乏, 大多数房屋内部的电路已经老化, 而且没有设置科学合理的消防设施, 无论是在防火还是在防水方面都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二、改造的方法

1、外部改造

对土楼原有的土墙进行合理的保护, 根据传统的方法对风化现象比较严重的墙体进行修补。对于一些处于缓冲地带的结构, 可以进行适当的改良, 主要的宗旨是对土楼的建筑风貌进行真实的还原。在对土楼外部进行维修和改良时有以下几种方法:

1) 可以不改变土质的原料, 对土质的加工过程运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改良,

增强墙体的耐久性, 及渗水性, 避免发生脱落。

2) 可以在不改变泥土外形的前提下, 对泥土的生产过程运用现代化技术进

行改良, 通过这样的方式改变墙体外侧的色彩和质感, 既保持了墙体的艺术性, 又让墙体更加的美观。

2、内部改造

1) 屋顶和墙体的改造

在对土楼内部进行改造时, 首先要对屋体和墙体进行改造。需要在墙体和天花板上涂一层防火涂料, 然后再安装一层石膏板, 并且楼盖和墙体内部放置保温材料, 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隔音效果, 在选择保温材料时, 可以使用聚苯板或者是挤塑板。然后把木质结构使用钉子固定好, 在木质的表面做一层抗裂砂浆, 并且在砂浆的表面进行防水处理, 在做防水处理时, 可以使用卷材或者是防水涂料。

2) 卫生间的改造

在对卫生间进行改造时,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防水高度的处理。首先要对墙面进行防水处理。通常情况下, 非承重的木制轻体墙, 需要把整面墙都进行防水处理, 而且高度要达到60厘米。

(2) 防水涂抹处理。在进行防水涂抹处理时, 要注意木墙和地板之间的接缝, 以及上下水之间的管道地面接缝, 这些地方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出现漏水问题。

(3) 防水铺砖处理。可以把木地板磨平以后, 清理干净以后, 再进行防水处理, 这样能够避免因为防水涂料在涂抹时厚薄不均, 导致渗漏。

(4) 防水护根处理。卫生间设置上下水管时, 一定要做好水泥护根处理。也就是说, 在从地面开始向上10至20厘米的位置都要刷上一层防水涂料, 并且要对地面进行酯防水处理, 与原来的防水层加在一起, 组成一个复合性的防水层, 提高木地板的防水性能。

三、结论

随着现代化发展的加快, 传统建筑均遭到严重的破坏, 福建土楼亦是如此。一座座带有工业味道的砖石材料砌筑出的新式“土楼”围绕在原生态土楼周围, 大量原生态土楼被闲置, 长时间无人问津, 由于没有定期进行维护, 最终建筑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 利用原有土楼进行活化利用, 才是最适合当地保持原有文化底蕴, 发展和提高当地经济实力的最佳方法。

但从民宿改造设计来说, 福建土楼民宿改造的前提是保存独具客家土楼建筑特色的文化内涵, 其次是在这基础上尝试将福建土楼原有居民性质的建筑形式改造为其他形式和植入更适合现代生活的文旅服务运营模式。福建土楼民宿改造不仅可以增加福建土楼村落中的经济来源, 同时也能减少土楼村落里人群的外流。在这种可持续的循环下, 独具福建客家土楼文化风格的建筑将以现代、开放、多元的方式保留下去。

摘要:福建土楼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空间及文化内涵, 其保护与利用工作逐渐引起多方关注。现今, 其自身结构和功能空间的不完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群的使用需求, 需要活化利用土楼现有资源, 以保证福建土楼及客家文化的持续与传承。基于此背景, 本文对其中作为文旅热点的民宿改造设计进行重点阐述, 在尊重土楼原有风格基础上加强文化传承等设计要点的分析, 提出以如何将土楼建筑及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为目的的民宿改造的基本设计要求, 以期能够对福建土楼的民宿改造设计有所助益。

关键词:福建土楼,民宿,改造设计

参考文献

[1] 魏冀明.旅游型传统村落的空间生产[D].华南理工大学, 2014.

[2] 吴杨梅.城镇化视角下景郊型乡村旅游地发展模式研究[D].华侨大学, 2014.

[3] 杨世光.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民居型旅游景区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

[4] 牛燕燕.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的再生性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 2017.

民宿设计理念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一、东北地域乡村民宿特点与优势

东北地区地域辽阔, 具有非常丰富的资源, 其整体的自然条件也是丰富与多变, 地域文化发展较为鲜明。整体上来看, 其四季变化较为鲜明, 拥有湖泊和草原等丰富资源;冬季寒冷与干燥, 拥有独特的雪景景观优势;民宿文化发展主要以辽金和满族文化为主, 呈多民族交融发展的趋势。在民宿的发展方向上, 体现出了当地的地域特色, 由最初的强调以“吃”为主的农家乐发展开始向以“住”为主的方向发展。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中, 其还增设了有关文化的旅游线路和山水生态家庭游等民宿村与民宿带的发展[2]。

二、东北地域民宿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整体的建筑设计规划不合理

目前的发展来看, 东北地域的民宿旅游经营者主要以个体开发式经营为主, 对于民宿的建筑设计, 其更加强调的是设计发展中的经营者个性特色, 缺少一定程度上的整体规划。这点来看, 缺乏民宿建筑设计的前瞻性与引导意识。具体现象集中体现在大规模地进行民宿建设, 但是民宿发展的主题相对单一;对乡村风貌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缺乏专业建筑设计人员的指导;基础设施不尽完善, 安全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存在建筑朝向与规模杂乱等问题。

2、建筑设计的设计感不足

东北民宿的建筑设计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设计的盲目跟风性, 并且缺乏有针对的专业建筑设计。多数情况下依旧按照原有的建筑模式进行。可见, 这种民宿的建筑设计缺少与具体乡村文化的实际联系, 没有做到与当地文化发展等的深入了解与应用。普遍存在着建筑形式比较单一, 整体功能空间的设计也较为单调。而民宿室内的装饰趋同, 存在大同小异的现象, 缺乏符合自家发展特色的造型设计。

3、建筑设计中的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东北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以自发状态为主, 其具体的基础设施还有待于完善, 如常见的道路、停车场和公厕等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从整体发展来看, 现有的基础设施的配置情况还远远达不到乡村民宿旅游的发展需求[3]。

4、自然地域发展与人文色彩不足

东北地域的民宿设计缺乏一定的农家乐发展内涵, 基本上还依旧处于对农家乐的相关模式的移植发展, 更加注重的是“食宿”, 与民宿发展的特点有所差异。此外, 在民宿建筑设计的空间场所安排上还缺乏一定的乡野性与体验性发展。

三、基于东北地域自然环境的乡村民宿设计策略

1、整体布局, 合理规划

结合东北地域的自然环境的发展特色, 加强对乡村民宿旅游的合理规划, 形成建筑设计的区域特性, 进而开展点、线、面的规划布局。可以结合原有的村落特点, 形成规范化的村落脉络形态。在完成本土化设计的同时, 也应加强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优势, 充分发展相关的配套设施, 减少人为的强烈干预, 降低对农田的占有与破坏[4]。

2、加强民宿内部空间功能的设计

在民宿内部功能性空间的设计上, 也应体现出地域自然环境的优势, 可将其分为改建、加建与新建三种模式。其中, 改建主要在保证原有的主体空间大小不变的情况下进行, 主要指调整性设计;新建则以整体空间布局发展为主, 强调内部空间功能发展的多样性, 进而满足不同游客的实际需求;加建主要在保证整体建筑主体基础上进行, 强调设计的水平与垂直性发展。

3、加强民宿建筑外部空间的整体环境设计

东北地域的民宿设计更加强调的是区域性的设计, 而不是单单的建筑主体本身, 还应考虑到当地发展的实际地形等特点, 将自然环境因素充分考虑在内。民宿建筑外部空间的整体环境设计应强调发展的协调与对比性的双向整合。在民宿建筑外部空间的造型设计上, 可以采用“新”和“旧”的融合式设计, 加强民宿组团化的建筑设计, 并完善外部空间的整体环境系统。此外, 在建筑材料、色彩和规模的选择上, 还应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 进行合理的设计更新。

4、强化人文活动的体验式设计

首先, 加强建筑设计的文化与艺术性体验。应结合不同地区的地域发展特色, 采用文化与艺术植入的方式进行。如吉林省延边市的乡村民宿设计就可以结合当地的朝鲜族文化进行开发。其次, 加入当地民宿风情的主要体验。可以结合不同的地域特色或是民族特色等, 进行深入的开发。最后, 重视乡野生活的主体体验。可以在乡村民宿周边建立相关的采摘园或是开展野菜挖掘等集体活动。活动的组织上, 应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优势, 有针对性的进行。

四、结论

东北地域的乡村民宿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当地发展的自然环境优势, 并对其进行设计。本文主要从东北地域乡村民宿的特点及优势出发, 分析其在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发展的策略性建议。通过对东北地域自然环境影响下的乡村民宿建筑设计的策略研究, 更好地促进东北地区的乡村民宿旅游发展。

摘要:近年来, 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兴起, 乡村民宿逐渐发展起来。我国乡村民宿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本文主要从东北地域的自然环境出发, 加强对东北地域的乡村民宿建筑的设计, 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关键词:东北地域,自然环境,乡村民宿,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 朱晨霞.浙江永嘉县乡村旅游中民宿发展的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 2014.

[2] 张雪丽, 胡敏.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民宿产业定位、现状及其发展途径分析——以杭州市民宿业为例[J].价值工程, 2016, (23) :101-103.

[3] 郑健雄, 施欣仪.新乡村主义与乡村旅游发展[J].乡村旅游研究 (台北) , 2007 (6) :1-17.

民宿设计理念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旅游业发展发表系列重要讲话, 强调文化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 拉动内需经济发展重要动力;文旅产业与属地文化民宿设计的创新融合符合国家供给侧改革趋势, 其创新对国家意识形态起重要作用;其融合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提炼﹑消化﹑整合之上, 利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民宿设计热”作为“互联网+”时代下文旅产业的创新举措, 是中国时代发展体现, 是中产阶级崛起标志, 是中国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写照;随国家经济结构优化, 经济增长模式由投资驱动型转向消费驱动型, 拉动内需需要文旅产业带动;民宿文化设计借助地方文旅产业项目, 带动区域文化综合开发, 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传播, 符合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举措, 既改善民生, 又加强区域内大众对地方文化认同感, 实现经济文化双赢发展。

从宏观社会角度分析, 苏南地区城市化率较高,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人群生存压力巨大, 其区域内不同社会角色的人对诸多城市环境问题 (雾霾、内涝、拥堵等) 产生复杂心理负担, 促使各领域行业人士极力探讨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以缓解现代社会各职业人群的环境压力﹑健康威胁。研究表明城市人群对乡村田园生活及其传统文化渴求显著, 而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务工, 导致耕地房屋闲置, 加之生活基础设施落后, 留守人群管理不当亦成社会隐患。

从微观建筑文化角度分析, 苏南地区人民通过长期生产实践活动, 其创造性建筑载体是与自然环境长时间互动产物, 民宿设计师挖掘继承地方性人居建筑环境范式是解决当下社会“绿色健康危机”根本所在。苏南现存古建筑遗址至今保留专属于自己本地区的文化特质, 吴越楚地域性建筑构造传统特征明显;苏南民宿设计依靠地域性文化自然遗产结合现代化设计整体运作方式进行可持续性嵌入式开发设计, 实现设计属地化特征避免民宿设计同质化、市场化。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2016年6月, 国家下发《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文件, 土地供应进一步向旅游文化业发展倾倒, 新业态用地得到政府扶持存在重大发展机遇;相应文旅民宿休闲业于国家经济疲软大环境下逆境上扬, 呈现民宿消费和投资两旺良好势头。苏南民宿设计充分结合当地核心地理优势、古朴建筑环境﹑独特人文景观环境, 以苏南地域建筑为研究对象, 在挖掘﹑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基因基础上, 针对苏南五市建筑文化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基础性调研, 构建相应市域范围建筑文化圈体系, 便于系统性﹑针对性创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质和时代创新精神的民宿建筑环境, 并结合当地自然人文特征提出民宿设计初步提升策略方案。

苏南民宿建筑的场所精神更体现于其长久形成的地域文化, 大到表现为其传统民宿间聚落形式, 小到街巷间穿插走势;其民宿设计始终将建筑空间高品质文化内涵营造作为设计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在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同时带动相关文化产业传承发展传播。其民宿设计在个体﹑社会、文化三个层面建立联系, 通过创新实现文化战略转型升级, 传承其地域独有文化性;拥抱互联网+﹑大数据﹑地域文化规划﹑创意品质升级等, 破除民宿设计同质化诟病, 找准地域民宿设计突破点和制高点, 实现地方民宿设计可持续发展。

三、苏南古建筑文化与民宿设计创新融合的方法建构

基于苏南五市古建筑文化形式的研究, 通常以两大文化建筑圈 (宁镇沿江建筑文化圈、苏锡常环太湖吴越建筑文化圈) 为基点, 单从每一区域的单一建筑群空间形式, 特色古镇、村落的空间形式作为研究对象入手, 结合自身研究方向, 寻求传统建筑形式元素如何用于地方民宿设计建造中, 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需求创新的平衡。

共享经济﹑社群经济下的文旅民宿设计, 必须明确地方民宿设计方向标;研究学习行业相关官、产、学、研权威机构对于民宿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研判地方民宿文化设计价值侧重点, 精准投入。

运用人文地理学、人文社会历史学的区域分析方法论, 将苏南五市进行建筑文化区域划分和区域文化比较, 便于系统性、严谨解析区域间建筑文化的差异性与地方特色性;明确区域建筑文化符号形式以便与地方民宿设计保持紧密联系, 规范民宿设计属地文化特征, 对区域间传统建筑元素进行符号叠加分析方法论。

四、苏南民宿建筑文化之成因解析

1、自然成因

苏南民宿设计离不开吴越江南水文化影响。苏南五市自古处于独特水域环境中, 自隋朝开辟京杭大运河, 南北商品贸易来往密切, 促使区域内建筑文化与北方中原建筑文化交融, 而区域内东西流向长江更像区域文化壁垒为苏南建筑文化增添一份保守性, 也促其文化有别于周围地区。

“漕运文化”“水乡文化”是苏南民居空间布局规划着眼点, 自古苏南人文景观与历史遗迹多分布于运河、流渠边, 其传统城镇聚落“逐水而居”布局规律与现代民宿设计追求山水间的野趣相符, 水文化的加入符合属地文化民宿设计前景预判, 对设计模式创新和未来发展途径、思路、战略等起基础引导性作用。

“闲梦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潇潇”, 出自黄甫松《梦江南·兰烬落》对于江南烟雨的描写。苏南建筑民居更多受到地方独有“烟雨文化”熏陶, “粉墙黛瓦”江南建筑文化特征符号之一, 其创作形制更多应对地方多雨潮湿季节对建筑外墙的实质保护。

“雨巷文化”在民宿设计中多了份生活方式的导入, 将多情的生活与民宿空间布局相结合, 透过天井、弄巷独特视角去审视周围的世界, 以至心灵净化;客观审视苏南民居天井、弄巷空间布局更多考虑的是解决通风、除湿、采光等问题, 其错综穿插的空间结构更适合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于狭窄幽沉表象下去感受体会。

2、人文成因

苏南民居建筑文化是吴越文化、古徽州文化、北方中原文化的交织点。自古稳定的历史区划以及文人士族大夫的雅趣相投, 行成独有的“江南文化圈”, 不同文人义士聚结于此, 带来不同地域文化上的交流, 其潜移默化下形成类吴越楚文化风格民居建筑, 为当代文旅民宿设计奠定文化传承发展的物质形式基础。

江南贡院、夜泊秦淮下“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的醉生梦死, 映射苏南文人痴醉于声色雅趣的奢靡生活, 间接反映江南自古重文传统;区域内苏氏园林更多寄托了文人士大夫对民居雅趣的向往, 文人墨客参与理想世界的建造, 提高了地方建筑文化审美水准, 园林建筑民居其为文人“水墨情怀”直接现实写照;“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 香山帮作为间接苏南建筑文化推动者, 将苏南文化的核心“精”、“巧”充分演绎, 藏而不露、淡雅风趣、巧夺天工式营造为现代民宿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尊仁重礼, 从先秦时代儒家说学亦到宋明理学的道德神学, 其儒教信仰一直影响苏南的民风民俗, 造就礼俗社会下独具地域宗族特色的建筑民居文化, 现代民宿设计更要“入乡随俗”学习借鉴传统建筑民居对于家族意识保护传承的创造手法。

保留至今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活动是苏南人民与地域内自然环境长期互动影响所产生依存的精神载体, 现代民宿设计要充分尊重地方民俗活动, 民俗活动也可作为地方人民生活方式而导入进民宿设计当中;民宿设计退让民俗活动, 民俗活动互补民宿设计, 其为对属地文化的尊重与升华。

五、苏南民宿建筑文化设计的推进演绎

环境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不同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以及自然人对周围环境基本态度共同决定人们对于环境认知。民宿设计从概念字面意义上有小的、民间的局限性, 但伴随近几年市场经济结构优化, 文旅产业进入机遇期, 其民宿计设计运作模式、营利模式逐渐被纳入规范设计体系, 设计开发更具市场化、活力, 设计出与其地域生存环境相匹配更富市场博弈能力的属地文化民宿, 改变住宿业设计生态现状迫在眉睫。

1、自然推进演绎

苏南近郊民宿休闲旅游业 (如:南京高淳精品民宿、无锡惠山民宿等) 依托区域内自然人文价值颇高的风景名胜、历史遗址、传统建筑民居保护区等, 利用当地特有建造工艺, 保持当地村落基本形态, 打造地域民宿特色。

设计师于苏南民宿设计演绎中, 要充分尊重地域自然特征, 挖掘传统地方民居周围独特自然资源作为民宿设计特色, 梳理总结苏南五市传统建筑民居与气候、水文、地形等环境因素相适应的地方智慧和经验, 继承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布局结构, 地方微气候适应设计, 民居与生活生产实践统筹协调的整体设计思路等进行生态民宿设计。

天井、弄巷、粉墙黛瓦等建筑形式都是地方民居建筑与气候长期适应性产物, 了解地方气候基本特征, 以及传统民居自然适应性经验, 提炼传统建筑民居符号造型, 运用现代设计技术运作手法, 在追求民居设计个性化、地方化避免同质化同时, 进行相应民宿气候环境适应性设计, 实现民宿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2、人文推进演绎

苏南民宿设计要充分了解属地建筑文化的精神内涵, 在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推进时以区域内各建筑装饰类型, 形式建造做法为依据, 提炼区域内建筑民居特征性文化符号, 明确属地文化视觉特征, 于理性和感性层面上充分体现地方民居建筑的文化特色。

建筑层面生筛选地域性建筑文化符号, 将传统民居建筑中适应现代实践生活运作的功能性符号内容进行保留;为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迁, 其传统民居建筑在空间、布局、结构、构造、选材等方面进行装修装饰的改变以契合民宿设计的时代性和地域性要求。民宿设计在增加地方文化认同, 保留传统建造工艺的同时加入了现代创意设计, 用现代设计标准化体系去支撑设计运作, 确保旅客入住安全、卫生、服务等要求。

规划层面上充分尊重和保护利用已形成的建筑民居、街道脉络遗存, 对地域内有长期价值回报的传统建筑民宿进行相应修复, 再通过功能置换重新改造利用;对地域内传统民居聚落进行类型提炼和区划, 归纳总结各聚落空间所蕴含的文化特性和具体建筑文化表现形式, 将其赋予在相应区域民宿设计当中, 统一区域内建筑民居聚落空间整体文化环境意向;从生态可持续角度分析, 民宿设计要实现后续发展上的延续, 充分了解当地民生状况, 设计中考虑空间退让为当地村民余留民俗活动场所, 重建社群与村民的关联性, 还原乡村生活本来具有的原生人文质朴。

3、意境推进演绎

苏南民宿设计, 运用优良性能的现代材料, 一定程度改变传统建筑民居原有形制样式, 为设计提供拓展创作可能性;通过材料和结构的搭配以及提炼传统符号形制拟态表达历史文化内涵。

苏南传统建筑形制的符号化提炼运用属于现代民宿设计文化表达的基本创作手法。统建筑号通过提炼并相互组合搭配, 通过材质肌理等表现创造具有传统建筑文化特征的现代民宿设计, 符号的提取再现加之材料的形式呼应, 营造统一整体民居风格。

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苏南民居设计过程要借鉴地方工匠的传统手艺, 他们对于苏南民居建筑的传统技艺手法熟知且懂得当地乡土材料的运用, 由于长期受到地方礼俗熏陶, 他们更加懂得家族聚居的意义, 其在空间形式创作和空间层次营造方面独具自我造诣。

直面苏南传统民居建筑要善于抓住其建筑神韵, 通过材质体量等方面进行表现;参照地方建筑民居文物遗址萃取符合现代民宿设计的独特技术路线;通过“扬弃”的创作手法使传统建筑民居形式实现现代方式的呈现。

六、结语

苏南建筑民居具有中国建筑源于自然的文化特点, 与自然融会贯通, 在自然中长出;现代民宿设计以人的尺度和感知为基础, 构建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 感受自然的微妙变化;总结苏南建筑民居视觉文化特征, 清雅精巧或开放多远, 总体纳入民宿设计属地文化体系当中, 破除同质化诟病;吴风楚韵、历久弥新, 经过与传统文化融合、传承、创新应是未来苏南民宿设计主要努力方向。

摘要:依据苏南古建筑遗址实例调查分析, 剖析地域性古建筑文化特质成因, 解析苏南两大古建筑文化圈的共性与多样性, 结合互联网+时代民宿文旅产业发展现状, 总结出建筑属地文化是避免民宿同质化关键特质, 最后提出民宿文化设计产业模式创新与实操的可持续性提升策略。

关键词:古建筑文化,民宿文旅产业,属地文化,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 江苏建筑文化特质及其提升策略[J].建筑学报, 2012.

[2] 李白羽,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探讨当今民宿设计趋势[D].大连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学院硕士论文, 2016, 引用于知网.

[3] 黄源, 当代建筑形式解析[K].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4] 彭一刚, 建筑空间组合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5] 李允鉌, 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4.

[6] 唐芃, 2014中国建筑新人赛[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4.

[7] 齐康, 意义·感觉·表现[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8] 潘谷西, 何建中, 《营造法式》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民宿设计理念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城市景观中道路景观环境设计的分析与研究

3、新文科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发展浅析

4、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探索

5、室内与景观环境设计中的新型装饰材料

6、基于SPOC的环境设计专业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

7、现代环境设计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运用分析

8、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环境设计教学与思考

9、浅析家居环境设计之儿童家具色彩设计

10、园林环境设计中的平面环境设计探究

11、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及教学控制模式探究

12、“科技型”特殊儿童教育机构空间环境设计研究

13、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策略

14、基于我校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改革引发的思考

15、多感体验的空间环境设计研究初探

16、提升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知识技能的教学改革

17、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立体构成》教学改革研究

18、高校校园景观环境设计探究

19、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校企联合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20、浅析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设计

21、环境设计专业《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2、环境设计专业园林树木学课程实践教学探讨

23、环境设计专业小型建筑设计课程的适应性教学研究

24、浅析软装饰在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25、浅析环境设计教学中应用城市意向理论

26、地域古建保护传承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27、中国传统符号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8、老龄化社区环境设计的探索

29、双创背景下学科竞赛与环境设计专业建设融合发展模式探究

30、生态绿化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31、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32、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设计

33、探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中生态设计理念的培养路径

34、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35、综合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快题设计》课程研究

36、“工学结合”背景下《花艺环境设计》课程整体设计探讨*

37、交通环境设计专业中快速设计教学探议

38、论环境设计及设计教育的理性精神

39、环境设计专业商业空间设计课程“项目+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40、环境设计专业本科设计课程改革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讨

41、沈阳维景智能家居体验馆室内环境设计

42、室内环境设计中的低碳设计研究

43、环境设计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44、基于色彩美学的室内环境设计

45、基于能力导向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46、环境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Sketchup》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

47、中国环境设计早期文献(1957-1977)的设计教育启示

48、疫情下本科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线上实操方法讨论

49、现代主义园林理念在水厂环境设计中的体现

上一篇:地理本科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电大旅游专业专科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