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逻辑分析论文范文

2024-02-10

博弈逻辑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事实上, 大学教授和学生之间经常展开请假或缓考申请与是否批准这样的博弈[5]。但由于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主要手段, 关乎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工程, 所以探讨教师的是否点名和学生是否逃课之间的博弈显得更重要。这种博弈有些类似于监察博弈[6,7], 但学生到课学习不是为老师劳动, 而是为了自己积累知识, 故它与监察博弈又不同。为了描述其中涉及的复杂因素, 本文引入了机会成本[8]来衡量师生的收益, 借用信息熵[9]来刻画教师的授课水平, 采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实现了对学生的分类。在完全信息的假设下本文建立了静态模型, 并分析了其纳什均衡[6,7]。

1 博弈假设

为方便起见, 本文只考虑教师和某一个学生之间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即假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是完全的且行动是信息同时的。为了建模的需要, 我们做如下假设:

(1) 一节课的时间为45分钟, 该门课程的学时数为h, 整个课堂人数为n且其他学生都到课, 课程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为3:7。

(2) 教师和学生都是理性的, 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且其效用都用知识量来表示。其中, 教师追求的是被学生理解的知识量的最大化, 而学生则追求个人所获得的知识量的最大化。

(3) 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合格的, 且单位时间所传授的平均知识量为k, 其课堂传授知识的平均信息熵为E, 于是该教师所授该课程的有效知识量为45kh E。据信息论常识, 知, , 且教师的水平越高E就会越大。

(4) 教师点名时给每位到课学生的平时分是g。因平时和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为3:7而总成绩100分相当于学生掌握了该课的全部知识量45khE, 所以平时分换算为知识量

(5) 学生和教师的成本均用机会成本来表示。比如, 教师点名的机会成本是点名的时间他能传授给学生的最大知识量。

(6)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合格的, 其对教师所授知识的理解能力用其理解程度θ表示。其中, 且θ=1说明学生完全掌握了教师讲授的知识, 是一级棒的;θ=0表明学生完全没有掌握教师讲授的知识。用表示整个课堂学生的平均理解能力, 则其理解能力之和为

(7) 教师一节课点名所花的时间为t。当学生到课时, 教师点名相当于占用了传授tkEnθ知识量的机会, 由机会成本的含义教师会认为E=1而θ=1, 故教师的机会成本为t k n。

2 博弈模型

从博弈论视角看, 教师和学生分别有“点名和不点名”以及“到课和不到课”两种策略。据上述假设, 教师点名且学生到课时, 学生得到了教师传授的知识量和平时分对应的知识量但付出了机会成本C;而教师得到了全班n名学生对他课堂所授知识的理解量但付出了机会成本tkn。教师点名而该学生不到课时, 学生得到了C但付出了教师传授的知识和平时分对应的知识;而教师得到了除该生之外全班n-1名学生对于课堂传授知识的理解量之和且得到了对处罚学生不到课而给到课学生传递的纪律知识量, 但付出了机会成本。教师不点名且学生到课时, 学生得到了教师传授的知识量45kEθ但付出了机会成本C, 而教师得到了全班n名学生对于他课堂传授知识的理解量45knE但机会成本为0;教师不点名且学生不到课时, 学生得到了C但付出了到课所能得到的教师传授的知识量, 而教师得到了除该生之外其他学生对于他课堂传授知识的理解总量但付出了机会成本。故可以建立如 (表1) 所示的博弈模型, 其中每一个表格中的第一列为学生的效用, 第二列是教师的效用。

3 纳什均衡

3.1 纯策略均衡

该模型是否有纯策略均衡取决于参数的情况。从该模型可见, 若学生到课教师就会倾向于不点名, 而学生不到课教师就会倾向于点名, 故教师没有纯策略均衡。但学生的情况就要复杂得多。

若c>45kEθ, 则说明学生从老师课堂里能学到的最大知识量比不过逃课所得的收益, 于是只要不点名学生就一定不会到课。此时, 教师一方面必须通过充分准备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有用信息量使得c<45kEθ, 从而即使不点名学生也有到课的欲望, 另一方面必须通过班主任了解学生逃课的巨大收益是否合理给予适当引导。若c<45kEθ但, 则学生倾向于教师点名也不到课的策略。这说明虽然教师的授课水平还好但其点名给学生带来的知识损失太大, 造成了不必要的逃学——讨厌老师点名而逃学。于是必须缩短点名时间提高点名效率, 使。这也说明学生的平均水平越高教师点名必须越高效率。若c<45kEθ且则不论教师是否点名学生的占优策略都是到课。而教师在学生到课时的占优策略是不点名, 且当时教师的占优策略还是不点名。因而, 按照重复剔除劣势原理知教师和学生的唯一均衡策略就是 (不点名, 到课) 。容易知道这是课堂教学的帕累托均衡, 也是每个课堂努力的目标。

然而, 一般讲, 达到这个帕累托均衡的上述三个条件并不总能满足。于是我们生活中看见的往往是学生和老师的点名与到课之间的博弈变成了“猫和老鼠的游戏”---------教师点名学生就到课, 点名学生就不到课, 学生到课教师就不点名, 不到课教师又开始点名。即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纯策略均衡。

3.2 混合策略均衡

设教师点名和学生到课的概率分别是, 。则对于学生而言, 到不到课无所谓意味着:

他到课时的期望效用

和不到课时的期望效用

是一样的。

故若则或者若则c>45kEθ, 从而学生没有均衡的纯策略。而且教师点名给学生带来的知识量的损失越大, 教师的点名率就越小。

另一方面, 对教师而言, 点不点名无所谓意味着:

他不点名的期望效用

可见只有班级的平均水平和教师平均授课水平E满足E<1时, 学生到课的概率y才会小于1, 学生才会有不到课的动机。

5 结语

本文引入9个参数比较全面地刻画了课堂点名的博弈现象, 分析了其纳什均衡, 并找出了教师有效点名时间的上限和有效授课的信息熵, 所得结论对教师改善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 一方面, 许多时候教师和学生之间点名和到课往往是重复博弈和动态博弈, 学生往往根据上一次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眼里程度来决定下次是否逃课, 而下一次课教师则常常是根据上一次学生的到课情况来决定是否点名。所以, 本文的动态博弈的结果还值得期待。另一方面, 教师实际上是和同一个课堂的学生群进行博弈的, 因此本文的集体博弈结果也有待完善。

摘要:将课堂点名视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博弈, 用知识量来规范师生的收益;为描述其中涉及的复杂因素引入了9个参数, 其中引入机会成本来衡量师生的成本, 借用信息熵来刻画教师的授课水平, 采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实现了对学生的分类。在完全信息的假设下建立了静态模型, 分析了其纳什均衡, 给出了有效点名时间t<27gh/200θ-并对各种情况下教师的策略给予了合理建议。

关键词:课堂点名,纳什均衡,机会成本,信息熵

参考文献

[1] 乔颖, 李涛, 田杨.大学生逃课现象原因与对策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3) :78~80.

[2] 陈刚.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动力分析与对策[J].研究, 2005 (8) :84~88.

[3] 毛宗良.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与对策分析[E B/OL].h tt p://a me iko.b lo g.hexun.com/7059184_d.html, 2005-10-19/2009-09-08.

[4] 李介, 王雄雄.大学生逃课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06 (1) :77~79.

[5] 董志强.身边的博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17~20.

[6]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7] Drew F, JeanT.博弈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14~17.

[8] (美) 曼昆, 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 (第三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博弈逻辑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最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外出版了不少有关逻辑哲学的专著,但公开申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写成的逻辑哲学著作尚属罕见。我国当代著名逻辑学家马佩先生不久前主编的《逻辑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一书,虽不能说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编写逻辑哲学的开先河之作,但它却是公开申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编写逻辑哲学的首部著作。

初读本书,深感本书在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这一原则方面,确实作了可贵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一、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和阐明了逻辑哲学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逻辑哲学作为现代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以与逻辑有关的哲学问题为其主旨的。那么,哪一些问题够得上是这样的一类问题呢?最主要的自然首先是关于逻辑的范围与性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逻辑哲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思维发展的两个阶段的原理,把思维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从具体到抽象的阶段,也就是马克思所说“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的阶段的思维称作“普通思维”(大体上也就是与理性思维相对待的智性思维、悟性思维);而把思维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从抽象再上升到具体的阶段,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所说“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阶段的思维称为“辩证思维”(大体上也就是与智性思维相对待的理性思维)。按此,作为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的逻辑学自然也就相应地可区分为以普通思维为研究对象的普通逻辑和以辩证思维为研究对象的辩证逻辑。因而这两种逻辑理所当然地都属于逻辑科学的范围,都是逻辑。由此,自然也就引申出了两种不同类型逻辑的不同研究对象和逻辑性质。这种立足于为人类思维发展史和人的个体发育史所反复证明了的思维发展两个阶段的分析而形成的大逻辑观,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作为逻辑科学对象的思维形式与规律所必然得出的结论。

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只有既承认普通逻辑(主要指形式逻辑)又承认辩证逻辑的大逻辑观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而只承认形式逻辑(传统的与现代的)才是逻辑的小逻辑观就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因为,对逻辑学确实存在狭义与广义的两种不同理解。因此,无论是持狭义或广义的理解都是成立的,这里并不存在谁是马克思主义的,谁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面所说只是说明,采取大逻辑观、承认辩证逻辑也是逻辑是有其理论的和人类思维实际的根据的。

《逻辑哲学》一书除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来分析逻辑科学的对象范围及性质等问题外,还对逻辑哲学的另一些重要问题,如意义理论、逻辑真理、逻辑悖论以及逻辑中的本体论承诺、模态的形而上学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有说服力的分析,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新见解。如在“悖论问题”一章中,本书通过对悖论的传统定义和公式以及对近代提出的几种著名的悖论及其消解方案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悖论本质、定义(包括对悖论提出的辩证逻辑的新定义)以及关于悖论的存在与消解问题的一系列新见解。这些新见解对时下国内外正在进行的有关悖论问题的讨论提供了新的思路,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考察了国内外关于逻辑哲学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在逻辑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西方一些著名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如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塔尔斯基、奎因、克里普克、斯特劳森等,都曾对此作出过重要贡献。如何正确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去阐明和评价这些贡献,以更好地批判、继承和发展这些已经取得的成果,是本书作为一本新的逻辑哲学专著所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这方面,本书的特点也是很明显的。

对那些在现代逻辑和逻辑哲学发展史上起过特殊重要作用的,成熟的逻辑哲学理论,如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塔尔斯基的真理不可定义性定理和邱奇一图林的不可判定性定理等,本书侧重于在对其内容作出准确而通俗的阐明的基础上,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对这些定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作出哲学的诠释和说明;对那些在构成逻辑哲学重要内容的理论(如意义理论)中作出过积极贡献,但又存在某些片面性的观点,如意义理论中的指称理论、观念理论、意义行为理论,以及穆勒、弗雷格、罗素、克里普克等人的关于专名与摹状词理论,则既不是全盘肯定,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逐个进行有分析、有说服力的评介,既肯定了这些理论构成了在意义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起的积极作用,又指出了它们存在的某些失误和不足之处;而对那些在以往逻辑哲学论著中较少提及,然而在本书作者看来又确系作为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的逻辑哲学著作应予详细分析考察的某些有重要学术影响的观点和理论,如波普尔关于假说的观点和理论,进行了更加系统的分析和评述。而由于波普尔这方面的观点和理论,不仅是构成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的重要根基,也涉及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归纳与归纳推理在思维和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如何科学地说明观察和理论的关系以及观察、假说在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还涉及如何正确理解证实与证伪、如何确立正确的真理观等一系列与逻辑哲学密切相关的问题。为此,本书用了更多的篇幅予以详尽分析,这无疑是适当的、有深刻见地的。

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书写逻辑哲学的新篇章

从前述分析中不难看出,作为一位忠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逻辑学家,马佩在这部有可能被他视为压卷工作的《逻辑哲学》一书中,是力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统摄全书,写出一部突出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的著作来。我以为他的这个目标和心愿在本书中是得到实现了。我想,这一点当是每一位已经阅读和正在(或将要)阅读本书的读者,都一定能从这部书的框架体系中,以及那一系列新的结论和见解中深切感受到的。就全书的框架体系而言,马佩遵从逻辑学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的一贯看法,他自然也就要把逻辑哲学的重点论述内容放在那些同思维形式——逻辑形式密切相关的哲学问题上,这就构成了本书三分之二以上章节(从第四章到第十一章)乃是围绕与各种思维形式相关的哲学而展开的一个独特的框架体系。而就本书提出的那些新的结论和见解而言,除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外,再如:关于非形式逻辑是对传统逻辑的否定之否定,即在更高基础上的复归的新论点,关于集合概念是所反映的分子均属集合体一类概念的新提法,关于蕴涵理论的发展是逻辑理论逐次向思维实际逼近的辩证过程的新的见解,以及在对可能世界理论的评述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等等。一本书能够提出这么多新义迭出的观点和见解应当说是很不容易的了。所以能如此,这显然是同本书的作者能始终贯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为指导的原则,因而能对所论及的问题进行认真而具体的辩证分析分不开的。

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人们只要力求运用马

克思主义哲学去指导自己的研究和写作,这样的研究和写作就一定是马克思主义的,也不意味着别的人不这么做,其研究和写作就一定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因为,就某一特定研究领域而言,真理只有一个,但通向真理的道路却远非一条,同样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去分析研究同一对象,也可能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解不同和侧重点有异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和看法。因此,当着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来指导自己的研究和写作时,既不能唯我独尊,更不能盛气凌人,似乎只有自己讲的才是对的,别人讲的都是不对的。可喜的是,本书的作者非常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努力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但毫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权威自居,摆出一副绝对正确的面孔,而是始终坚守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普通探索者的初衷和学界同仁进行平等的探索和讨论;他们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免不了要对某些不同的意见、观点进行质疑或批评,但这种质疑或批评不是强加于人的和简单化的,而是有根有据的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摆事实讲道理的。他们做到了坚守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而不虚张声势,敢于批评而不武断专横,寓真知于具体分析之中,彰观点于论说答辩之间。这些都说明,《逻辑哲学》无愧于是一部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完成的有价值的逻辑哲学专著。

当然,这样说也并不意味着《逻辑哲学》就是无瑕疵的,这不仅是因为要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来指导对逻辑哲学的探索和研究,首先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原理有深入而正确的理解,而且也还需要对所论及的逻辑哲学问题本身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而这都是不容易的。因此,在分析和论述过程中出现某些疏漏和不足之处也是难免的。比如,本书中对悖论所提出的新定义、尤其是辩证逻辑意义上的新定义以及以此为基础而提出的关于悖论的消解方案是否就能得到学界的认可而无可置疑呢?本书对提出意义理论的各家观点的评判,对波普尔假说观的评析以及对模态逻辑的本体论承诺的评价是否都是准确的、恰如其分的呢?似乎都还可以进一步推敲和研究。

但不管如何,《逻辑哲学》一书总是为我们在这个领域中的百家争鸣提供了有独立见解的一家之说,亦即提供了一个值得重视的新的对立面,这就是它的一个重要贡献,仅此就是值得称道的。

博弈逻辑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和访谈对郑州大学公共体育课大学生易发生运损伤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从中找出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进而提出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为减少学生锻炼过程中发生的运动损伤、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做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 公共体育课 运动损伤 预防措施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损伤。对大学生来说,运动损伤将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学习和生活,同时还对学生体质的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妨碍学校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探索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正确指导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最大限度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是学校各级部门和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对培养大学生科学锻炼意识,全面增进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对大学生运动损伤的部位、种类、项目特点以及损伤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大学生进行科学健身,更好地预防运动损伤提供指导。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郑州大学公共体育课学生的运动损伤原因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中国期刊网上查阅近十年有关运动损伤的资料。

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任务制定了问卷调查表,本论文问卷共发放160份,回收156份,回收率为97.5%,其中有效问卷为150份。

3.数据统计法。调查的指标与研究的问卷回收后,用常规的统计方法和SPSS10.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处理。

4.逻辑分析法。运用逻辑学的相关知识和原理对所整理的资料进行比较、归纳、分析与综合,说明和总结出本文中的研究观点。

5.访问法。对公共体育课上的体育教师进行访问,以期得到体育课上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

二、结果与分析

(一)郑州大学公共体育课运动损伤调查结果

1.郑州大学公共体育课易发生运动损伤的项目。对郑州大学公共体育课大学生所发生运动损伤的项目进行调查分析,其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在郑州大学公共体育课易发生运动损伤的项目中篮球所占的比例较大,技术类运动项目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在身体对抗类项目与隔网运动项目之间。

2.郑州大学公共体育课上易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由表2可知,肩、腰、受伤的几率较高,都在10%以上。手、手臂、足、腿受伤的合计比率达到了62%,已超过一半,说明关节损伤占整个运动损伤的比率最高。

(二)郑州大学公共体育课上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对郑州大学公共体育课上易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可以得到思想重视不够排名第一占70%,位居第二的是身体素质差占59%,这两个原因都是主观原因,学生在受伤后意识到受伤原因是自己的思想意识不重视身体素质跟不上,这点也充分说明了在体育课上对学生要进行运动损伤知识的传授。从客观原因看:准备活动不充分占52%,技术动作错误占46%,教学组织不当占39%。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大学体育课程体能类项目开设比例偏小,应加强学生的体能锻炼。2.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发生比率非常高,达到65.0%,损伤部位集中在手足部以及各个关节,大多属于轻中度损伤、急性损伤。3.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主观上,思想重视不够,准备活动不足,自我保护意识差,疲劳带伤运动,身体素质较差,训练不够,技术动作错误,服装不合适等;客观上,场地设备气候不良,教学组织不当,动作粗鲁及犯规等。

(二)建 议

1.加大对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的程度,让学生重视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2.教师重视准备活动,安排专项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时间应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3.加强体能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尤其是力量和协调素质,重视易伤部位及相对薄弱部位的锻炼。4.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防止由于技术不正确引起的损伤

参考文献:

[1] 吴松翠.高职体育系学生常见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86.

[2] 单一飞,等.新乡市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27-29.

[3] 韩强,袁仁国,等.对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3):28-29.

博弈逻辑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课程的演变过程及其今后发展趋势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旨在为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课程;新中国;演变过程;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7—3612(2004)09—1229—03

博弈逻辑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严格意义上来说,赵元任之前的中国语言学应该算是语文学。赵元任留学美国,接受西方教育,开始了早期科学活动:他积极选修科学课程,创建《科学》杂志,创建科学社,为《科学》撰稿。赵元任开始对语言科学进行探索,主要表现在用自然科学的概念说明语言问题,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语言问题,用自然科学成果分析语言问题,用自然科学程序调查语言问题。

关键词:赵元任;现代语言科学;中国语言学;自然科学

赵元任是世界级的学术大师,也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是研究汉语的现代语言学开创者。赵元任的很多研究工作具有开创性,其学术成就超越了国界,联接了东方西方两个学术世界。其实,赵元任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家,他还是一个科学家,早年对科学理论的探索与实践,尤其是对语言科学的探索与实践的贡献在中国科学史上和中国语言科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赵元任之前的中国语言学

赵元任之前的中国语言学严格意义上来说算是语文学。直到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语言研究基本上还是在语文学的范畴内。语文学(philology)和语言学(linguistics)是两个不同的感念,其意义具有明显本质的不同。语文学是研究文字和书面语言,重在考证文献数据和训诂,系统性不强,相对零散;语言学则是以语言本身为研究对象,它研究得出的是科学系统和细致全面的语言理论。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成燎原之势,西方现代化的潮流像洪水猛兽一样冲击中国。中国那些先进的、睁开了眼睛看世界的知识分子发现,中国要实现现代化遇到的第一道难关就是语言障碍,语言文字是我们进入国际社会的唯一方式。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深谙此理,他说:“出使以通知语言文字为第一要义。”[1]246而面对来势汹涌波涛澎湃的现代化的西方文化,已经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汉语在这个时候显得苍老了,并且“真成了退化的语言。”[2]一卷二号其老态的表现主要有:(1)语文教育老化;(2)书面话语老化;(3)应试文体老化;(4)缺少语言规范;(5)语言观念老化;(6)汉字老化严重。

国门打开,西学东渐,学习西方语言学的早期,马建忠和黎锦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开创了中国语法学的先河,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开创了中国现代语法的先河。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这样两部开创先河的著作并没有开创现代语言学或者现代语言科学的先河。

在美国接受了系统的现代语言学和先进科学教育的赵元任,继马建忠、黎锦熙之后成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主要代言人。他学贯中西、横跨文理,他的研究与过去的语言学家比较起来犹如一股清新之风吹来,给中国语言学界带来了勃勃生机,开创了语言研究的新局面。因此,他被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所长傅斯年称之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这样的美誉是不可多得的。赵元任时代,也是中国语言学以全新面貌展现给世界的时代。

二、赵元任早年的科学活动

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赵元任是不能不提及到的。他在早期积极从事的科学探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广泛学习科学课程

1910年,赵元任作为庚子赔款的学生留学美国,准备按照清政府的要求学习应用科学,但是,他在清华教务长胡敦复的指点下弄清楚了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区别之后,决定学习数学。因此,他在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四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其中数学和天文学特别优秀,数学得了两个一百分和一个九十九分,天文学得了一百分。据说,他的这两门功课的成绩在康奈尔大学历史上保持了好几年的平均成绩的最高记录。此外,他还学习了哲学、逻辑、美国史、心理学、语音学、德文等课程。在物理学方面,他选修过“机械之设计与制造”“实验物理最近之进展”和“机械学与热力学”等课程。他在学校选修了戴维森教授(Pro.Hermann Davidsen)的语音学课程,学习了国际音标和比较系统的现代语音学理论知识,这给他后来的方言调查和语言科学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赵元任先生1912年5月29日的日记中记载,他选修的课程有现代哲学发展史、逻辑学与形而上学课堂讨论、仪器的设计与制备、实验物理的近代发展、力学与热力学、有限群理论、系统心理学和语音学等,大量科学课程的学习为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68

(二)创办《科学》杂志

1914年夏季的一天,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晚餐后聚集在一起闲聊。这些风华正茂的海外学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谈到世界风云变幻,谈到中国的危难局势和未来,便不能不想起自己身上的责任。当大家谈到应该怎样为国家效力时,有人提议,祖国所缺乏的莫过于科学,大家可以办一个杂志向祖国人民介绍海外的科学发展情况以及最新的成果,让国家的科学事业也发展起来。这个提议马上得到大家的一致响应。年轻人说干就干,很快就动手起草了一个“缘起”,比如,什么章程、方案等,大家决定创办《科学》月刊,并且开始募集资金,为发行《科学》杂志做好准备。胡明复和赵元任首先在“缘起”上签名,紧跟着签名的还有周仁、秉志、任鸿隽等七人。

关于《科学》的创建,《胡适留学日记·卷四》(商务印书馆,1937年)是这样记载的:此间同学赵元任、周仁、胡达、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杨铨、任鸿隽等,一日聚谈于一室,有倡议发刊一月报,名之曰“科学”,以“提倡科学,鼓吹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为宗旨”,其用心至可嘉许。此发起诸君如赵君之数学物理心理,胡君之物理数学,秉金过三君之农学,皆有所成就。美留学界之大病在于无有国文杂志,不能出所学以饷国人,得此可救其失也,不可不记之。

赵元任的日记和胡适的日记均记载《科学》创建的经过,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正是因为要发行《科学》杂志,所以,留学生们才决定组织科学社。《科学》杂志于1915年1月在上海正式出版,与国人见面。

(三)创建中国科学社

据赵元任1914年6月10日的日记中记载,那天晚上,赵元任到任鸿隽宿舍和同学们进行热烈而严肃的讨论,准备成立科学社。参加发起的人还有胡适、胡明复、秉志、周仁、赵元任、杨杏佛(杨铨)、过探先、章元善、金邦正等人。开始时,科学社并不是一个正式组织,只是一种公司的形式。1915年10月25日,会议表决通过章程,将“科学社”改为“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正式成立。会上举荐任鸿隽为社长,赵元任为书记,胡明复为会计,连同秉志、周仁共五人為董事会董事,杨铨为编辑部部长,并确定10月25日为中国科学社纪念日。中国科学社改组不久,以赵元任为首的董事即向留美学生发出“致留美同学书”。在信中,赵元任等留学生明确提出科学救国的思想,用科学来“救我垂绝之国命”,同时,提出要依靠团体的力量来实现这一理想。中国科学社成立后,直到1960年被上海科协接管,这半个多世纪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为《科学》杂志撰稿

《科学》杂志创刊不久,赵元任即成为了杂志的主要撰稿人。据粗略统计,从1915年到1918年间,他在《科学》上发表的科学类文章包括译文达37篇之多。比如:《心理学与物理学的区别》《催眠学解惑》《能力》《永动机》《飞行机黑夜落地法》《用数》《纸连环》《连续数学归纳法札记》《地球圆乎?地球动乎?》《大陵变星》《中西星名考》,等等。赵元任宣传的不是分门别类的具体学科,而是一种“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原理”的综合。由于杂志社经费紧张,给杂志社撰写文章并没有稿费,投稿是科学社社员应尽的义务。赵元任作为发起人和开路先锋的角色,投稿和编辑不仅没有报酬,有时候还要自掏腰包弥补经费的不足。1921年以后,赵元任开始在《科学》上发表大量的语言学论文,开始实践他在《中国语言问题》上提出的要对语言学进行“科学的研究”的想法。他的《官话字母音译法》(1921)、《中国言语字调实验研究法》(1922)、《再论注音字母译音法》(1923)、《电信号码根本改良底根本讨论》(1923)、《语音的物理成素》(1924)和《符号学大纲》等文章,既是他早年语言学思考的一个领域,也是他的科学知识背景真正发挥作用的领域,因为多年的科学实践活动使他养成了从科学的角度来思考来研究语言的习惯。

总之,赵元任早期的科学活动大致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中国科学社的主要创建者和前期活动的组织者;《科学》月刊的主要创办者和前期的主要撰稿人。[4]35

三、赵元任对中国现代语言科学的探索

(一)用自然科学的概念说明语言问题

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的概念往往比较模糊,很多概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往往主观臆测多于客观描述,不好操作,也不好反复实证。比如,我国从齐梁时代(公元500年左右)开始就有了“四声”的说法,但一直沿用“读若”或“以类相从”的办法来解释声调。例如,梁武帝问他的群臣:“何谓四声?”回答是:“天子圣哲”或者“天子万福”。只能用同样四个声调的字来“互训”。关于调值的描写也是如此,千百年来,只有宋代释处忠的四句口诀,如“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明代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的描述,但是究竟所记调值多高多低,让人无处捉摸。[5]由于无法用科学概念准确描述,总是使用模模糊糊、似懂非懂的概念,这样直接导致语言学的某些重要领域,如音韵学等,几乎有陷入“绝学”处境的危险,这显然不符合科学精神。语言学发展的落后直接影响了科技的发展。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精确的概念体系想发展科学恐怕是相当困难的。以赵元任为首的一批从事科学研究的留学生认识到科学概念的重要性,所以,中国科学社于1916年正式成立名词讨论会,负责名词的审定工作。名词讨论会社委员5人,他们是周铭、胡刚复、顾维精、张准、赵元任。赵元任不仅在名词审定会做了一些日常研究工作,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语言研究实践中,十分注意概念的准确性和名词术语的规范性。他发表在《科学》上的文章,把大量的科学技术引入移植到语言学领域,来解释说明语言学问题。许多复杂的用以往的语文学术语难以说明的语言学问题,如果借用自然科学的概念,特别是物理学、声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的术语来描述,就会变得简单明了。赵元任先生发表在1924年《科学》第9卷第5期的《语音的物理成素》,就使用了物理、生理概念,以及时间的长度、强度、音高、陪音、噪音和乐音等。这是中国语言学家第一次使用语言学之外的概念。这种生理学、物理学之类的概念的移植使用使语言学变得科学起来。赵元任说:“语音的物理成素的研究也是要紧的就是了,……本篇不过是把物理的常识应用到语音现象上看有些什么问题发生就是了。例如:一个m音,通常以为是一个简单不能再分析的音素,其实m也是很复杂的。发生m音所用的生理作用就是把唇闭起来,把咽头垂下,让鼻腔通气,把声带的口缩小,让肺中的气出来鼓动声带成乐音。”(来源于《语音的物理成素》一文)这种客观精确的描述是以往传统语文学的“读若”之类无法比拟的。

一般来说,汉语字调描述很难,赵元任先生说,对于字调的物理性质,中国 的音韵学家一向只有过很糊涂的观念。多数人不过用“长短、轻重、缓急、急徐、高低”等不相干的字眼来解说它。经过研究后,赵元任在1922年《科学》第7卷第9期上发表《中国言语字调底实验研究法》对辅音、元音、字调的描述则很充足。他说,“辅音是发音器官阻碍出去的地方生出的杂声,杂声的声浪极其复杂,所以是最难实验的;而元音是由于发音器官的形状而生发出的各种不同的回应性质。那就需要试验附属音;而字调,是由于因声带松紧在一个字音没有说完的时候,时时刻刻地变,使得元音的基本音高变换成各种腔调”,听起来十分复杂,但是实际上,只要知道基本音高的变化就行。

赵元任在《说清浊》中实际上引用了国际上著名的丹麦物理学家玻尔的对补原则。这个概念本来是讲质子的动量与地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可是赵元任把这一概念用来解释汉语语音不同特征间的关系。赵元任在《汉语语法结构的化学类推》一文中同样使用了化学的一些概念来解释汉语的语法现象,例如,“化合、聚合、离子化、同位素”,等等。

自然科学概念的引入或者植入,较大程度上反映了赵元任先生早就意欲将语言学当做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科学的概念就应该尽量清楚明朗,而不能像我国传统语文学那样,有的概念似是而非,模模糊糊。这样不符合科学精神,也不利于语言学走向科学研究。

(二)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语言问题

一门学科在多大程度上称得上科学,取决于它所包含的数学成分的多寡,而赵元任的努力正是在于要使语言学成为如科学一般的学科。因此,赵元任在研究中大量使用数学的统计手段,尽量用定量的数字来说明问题,解释问题。比如,赵元任在《国语罗马字的研究》中用了统计方法,回答了有关问题。当时有人反对推行国语罗马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中国话中的同音字太多。但赵元任作了统计,发现“一个单字词的词汇其中每个字音不过派到1.3个字,在两字词、三字词同音自然更少,所以通扯起来,我想中国言语里的同音词和法国言语里的总数差不离多少”。另外,赵元任在声调的标调方式方面,他对四个声调进行了统计,得出的结论是:去声占百分之三十,上声占二十,阴平占百分之十四,入声占百分之十二,轻声占百分之十。于是他权衡利弊,选择了去声为不加符号的原始音,并因此构建了一套独特的标调方式。

科学研究不光是用统计法,还要用实验法。赵元任在《中国言语字调底实验研究法》中,采用言语声调的实验法,开创了汉语声调波形的研究方法,他认为:“一个字调成为某字调可以用那个字的音高和时间的函数关系作完全不多不少的准确定义;假如用曲线画起来,这曲线就是这字调的准确代表”。这种定量的分析方法,也显然是优于原先的“长短、轻重、高低……”等纯定性的方法,因为定性方法无论说得如何详细,总不能使人用口或器具按照那个声调发出来。

赵元任通过实验法撰写出来的论文本身都是很好的实验报告。《中国言语字调底实验研究法》中就有很好的实验步骤、实验工具、实验目的、实验结果和实验说明,还很好地揭示了一套科学的理论——五度标记法的初步形成过程。

赵元任在语言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这就是把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描写方法和中国传统语文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把综合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把归纳的方法和演绎的方法结合起来,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后人从事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范式,功不可没。

(三)用自然科学的成果分析语言问题

赵元任在分析语音时,善于使用一切现代化的科学工具或辅助手段。他用渐变音高管、浪纹计等仪器来分析语音的音高、音强和音长的性质,还有留声机灌制了大量的音档。上个世纪20年代,语音仪器十分简陋,但是毕竟仪器的介入还是使当时的语言学研究水平有了质的飞跃。20年代初,赵元任使用的仪器主要是渐变音高管记录语音,相对客观公正一些。在广州记录语音的时候,赵元任使用腊筒录音;后来,又用留声机记音,把发音刻成铝盘,再倒放出来听。这种记录语音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记录者的个人影响,做到了更大的客观性。

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赵元任在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创建了语音实验室。建造实验室的目的是想把所有调查来的语言材料,都用仪器记录成永久性的音档,以便以后想听写的时候随时听写,为科学分析语音材料提供方便。语音实验室的建造,从设计到绘制蓝图、购买仪器和各种设备,都是赵元任亲自策划的。他还向国外订购语言实验室的各种仪器,包括最新的录音机、记录声调用的浪纹计、音叉、留声机等。他利用自己的物理学知识设计的超高效率的扩音器,请中国电气公司制造,总的效果比美国制造要好好几倍。实验室灌制了近千张铝片音档,购买了20多套各国语言会话的留声机唱片,同时,也搜集了六七百张供研究方言用的中国各地戏剧和相声的唱片。建立这样高水平的语音实验室,给历史语言所带来了荣誉,受到参观者的高度肯定和赞扬。可惜,这种当时丝毫不逊于欧美最先进的语音实验室在不久之后被日军炮火毁于一旦。

(四)用自然科學的程序调查语言问题

1928年下半年,赵元任辞掉北京工作来到南京历史语言所从事成立语言组的筹备工作。1929年春天,史语所语言组正式成立。3月中旬,语言组正式开始办公。语言组成立后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全国各地开始大规模的方言调查工作。赵元任制定了一个方言调查的长期计划,打算由少数几个人在几年之内对全国方言做一个粗略调查,以便能够画出方言地图来。为了方言调查,他创造了一套为开展方言调查而设计的记录、整理、归纳和分析方言的调查材料的科学方法。他所创制的《方言调查表格》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应用。这个调查表格的基本程序是这样的:(1)设计调查表格;(2)挑选合适的发音者(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取不同职业、年龄、性别和语言学习环境下的人进行调查);(3)用当地音与调查者进行对话;(4)用国际音标进行分析(能精确说明语音)。在此基础上,通过绘制方言调查表格、方言地图等方式,创制了一套方言调查表格的科学模板,把错综复杂的方言现象都纳入一个固定的分析模式内,这就赋予了“口耳相传”的传统语言学以更多的科学性,使其在操作上更为客观便捷。[6]1955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对赵元任先生创制的《方言调查表格》内容进行了微调之后,更名为《方言调查字表》,以后这个调查字表成为我国语言工作者在方言调查工作中一定要使用的一种调查工具。

赵元任是一个科学家,他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指导自己的语言学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科学语言观。他认为,语言学应该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研究开创了中国语言科学研究的先河。194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建校20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学校授予赵元任等23位名誉博士学位,获此殊荣的还有丹麦原子物理学家玻尔(Nies Bohr),联合国秘书长Trygve Lie等人。荣誉博士颂语称[7] 290:

赵元任,文学博士:中国科学社创始人之一,并对中国科学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是自己国家多种方言的学者和历史家,他的研究成果帮助西方人能更好地了解中国语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理想。

当我们今天在从事语言科学研究时,我们不能忘记100以前,有一群年轻人为了中国的语言科学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在普通语言学、音韵学、语法学、方言学、符号学、实验语音学、社会语言学、语文现代化以及语言科学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是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丁声树、杨时逢、董同龢和张琨等,这些语言学家早期为中国语言科学做出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性的贡献,将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和中国科学史上永远留下光辉的足迹。

参考文献:

[1] 汪荣祖.走向世界的挫折[M].长沙:岳麓书社,2000.

[2] 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J]//新潮[C].北京:北京大学新潮社,1919.

[3] 赵新那,黄培云.赵元任年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 苏金智,赵元任传[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5] 吴宗济.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声调研究上的贡献[J] .清华大学学报,1996(3):58-63.

[6] 屠聪艳.赵元任:活跃在语言学领域的科学先驱[J] .科学,2004(4):38-42.

[7] 赵新那,黄培云.赵元任年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博弈逻辑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一、企业面临的管理难题

E公司成立于1995年,从事工业原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从成立之日起,依靠敏锐的市场嗅觉,抓住机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取得行业前五名的地位。但是,这两年整个市场容量不断扩大,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和前几年相比,发展速度明显放慢。

该公司研发人员的待遇由基本工资和提成奖金组成。公司基本工资偏低,基本工资的调整缺乏制度,往往开发人员主动提出才调整工资,有经验的员工、老员工和新员工之间工资差距比较小。在奖金方面,按照研发人员个人开发出来的产品销售后毛利的一定百分比进行提成奖励。公司成立后的几年,因为行业竞争不太激烈,产品毛利率比较高,公司研发人员较少,基本工资加上提成有一定吸引力。

2004年以来,竞争越来越激烈,同行纷纷提高工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E公司管理层也意识到市场正在发生变化,企业核心能力必须从生产和销售向产品和技术研发方向转变,必须构建自己的研发优势。所以不断引进人才,包括很多有经验的博士生、硕士研究生和应届研究生。但在不断引进人才的同时,公司内有经验的人才却纷纷流失,使公司的研发部成了行业培训中心之一。

行业龙头老大在发展过程中,对研发人员也同样采取毛利提成制度,并取得巨大成功,年销售额几乎是行业第2-10名的总和,所以E企业坚信以产品毛利的一定比例对研发人员进行提成激励的制度是合理的,不能改,否则担心员工的研发活动会不以市场为导向。同时,对研发人员的奖励额度也没有了依据。

同时,公司管理层发现研发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研发人员只是对自己开发的产品负责,对其它事情毫无兴趣;研发部不是一个团队,单兵作战;老员工不愿意共享经验,每当员工离职都给公司带来重大创伤;公司想发展的产品没有人开发,开发难度大销售量小的产品也没有人开发;因为不同产品的市场容量相差很大,导致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非常大;新的开发人员来了以后只能自己摸索,从头做起,浪费大量的时间和试验材料,等等。

发现这些问题后,为了激励研发人员开发公司战略产品和难度大的产品,管理层对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进行评估“定价”,产品开发成功后按照“定价”进行奖励。反之,如果开发不成功,根据定价的一定比例进行处罚。但是政策实施后,不但没有提高新产品开发速度,研发人员反倒越来越害怕开发新产品了。

对待目前奖金分配制度,管理层和研发人员各执一词。

管理层坚持认为研发产品的目的就是要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以研发人员开发产品的市场销售毛利的一定比例来进行提成奖励是天经地义的。否则,如何评价技术人员的表现,衡量研发人员的绩效呢?虽然研发人员之间的确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但是如果研发人员有能力,未来的收入同样是会很高。高收入要靠自己多开发新产品来争取。公司不赚钱,研发人员奖金从哪里来呢?

但是,研发人员认为不公平,开发什么产品是上级分配的,而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由市场容量和销售人员的努力决定,和研发人员关系不大。所以,提成是由产品分配决定,而不是我们的努力。并且,产品的毛利和产品开发难度没有对应关系。很多非常难以开发的产品市场容量很小,导致提成很少。很多研发人员,尤其是销量小的产品开发人员认为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纷纷提出要开发其它市场容量大的产品,并放言说干到合同期满就辞职。同时,认为工资晋升没有制度,不能从基本工资反映有经验员工对工资的贡献。

二、基于绩效和薪酬管理的分析

为什么制度的实施结果和管理层的期望背道而驰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奖金发放涉及到员工绩效评估和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本文首先从这两个方面对案例进行分析。

没有给研发人员设立明确的绩效目标。从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研发人员明显缺乏方向感。公司的宣传导向是“做出来的产品卖得多就奖励得多,没有上限,没有做出来是你没有本事”,这样的制度导向没有给员工设计一条清晰的职业发展通道,而将这个责任推卸给员工。员工能感受到的仅仅是工作成果和金钱奖励的挂钩,并且这种挂钩的方式还存在诸多不公平因素。这样的制度只有在巧合的情况下才会公平,比如员工所负责的产品市场容量相差不大,以及市场容量相同的产品开发难度相差不大。但实际情况是各个产品之间的毛利总额非常不平衡,并且随着公司对不同产品的发展方向调整,这种趋势在加大。

一般来说,知识型员工更愿意接受稳定的薪酬制度,而不是大起大落的浮动薪酬制度。也就是说,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知识型倾向于选择稳定但也许不是最高的稳定工资企业。

在低工资加提成奖金的薪酬制度下,员工对提成奖金非常关注,如果提成奖金设计不合理,会导致员工的不满。E公司正是处于这样的情况之下,拿到高提成的员工在庆幸自己运气好的同时,担心万一自己开发的产品毛利低了或领导安排开发另外一个市场容量小的产品,收入会减少,而这些都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提成很低的员工怨声载道,认为自己命运不公,希望开发另外提成更高的产品,或公开宣称只要合同期一到就离职。这样的薪酬制度不但没有起到激励作用,还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比如,员工之间形成不好的竞争习惯,部分员工为了维持自己的高提成,故意保守秘密,构建自己所开发产品的“进入壁垒”。

激励制度要发挥作用,要保证努力和报酬之间存在直接关系。对于基层研发人员,其研发项目是由公司或者上级指定,其任务主要是按照流程实施。一般说来,无法决定要进行的项目,更不能决定所开发产品的销售毛利。对公司管理层和产品经理(负责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可以将产品的总毛利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但作为唯一指标来决定只负责研发工作的研发人员提成奖金就太片面了。

对知识员工激励,尤其是对研发人员的激励,应当以奖励为主。E公司在制订重点新产品的奖励政策时,对开发失败要扣除研发人员的奖金,这样显然会抑制研发人员的创新和冒险,以为这些活动都是有风险的。惩罚制度进一步鼓励研发人员避开难度大和开发风险大的产品的开发。

如果研发人员感觉自身价值被低估并且不公平,很难全身心投入工作,流动性会加大。E公司在研发人员的投入上除基本工资外没有明确的预算,而只有在公司取得足够毛利的情况下,投入(提成奖金)才有保障。这样就导致公司在大量增加研发人员的同时,如果提成总量增加缓慢,就会稀释了人均提成奖金,降低研发人员的总体收入。因为E公司的基本工资不具备吸引力,并缺乏规范的薪酬管理体系,使得新员工和老员工的基本工资收入相差不大。当员工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通过和其它企业薪酬的对比,感觉到工资水平的差距,就会离开。

三、基于集成产品开发(IPD)的分析

IPD是经过业界验证的成功研发管理模式,下面我们通过IPD的基本观点来分析不适当的激励制度给研发管理带来的不良后果。

产品开发是一种投资行为,对研发的投入,不仅仅是设备、试验、外协或者办公经费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E公司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除了不具备竞争力的基本工资以外,提成奖金的投入是不确定的。因为现有制度只有在这些每个新产品上

市并有毛利产生的前提下,才有提成支出。这种制度在降低公司产品开发风险的同时,使得对从事战略产品、高难度产品和长线产品开发的研发人员不利。在市场越来越变幻莫测的今天,很容易造成恶性循环。一旦前期的产品开发没有产生足够的毛利,后续的产品开发就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本投入。并且极容易造成员工流失,自己的失败经验成为竞争对手成功之母。在研发人员不是公司股东的情况下,让研发人员个人承担过大的开发风险不公平。产品研发是有风险的投资行为,如果大部分投资收益由公司享有,就应当由公司来承担大部分的投资风险,将产品开发风险转嫁到研发人员不合理。

无论在那个行业,未来的竞争都将是人才的竞争,对研发人员的投资力度将决定一个公司的研发能力。如果要等研发人员将产品做出来才进行奖励,很可能是为竞争对手做嫁衣。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对研发人员的投入,还和整个人力资源市场环境相关,在制订研发人员的薪酬待遇体系时,要参考同行水平。

研发活动是基于市场的创新。以研发人员开发产品的销售毛利为基础提成,表面上是以结果为导向,似乎合理,但这样的制度否定了研发不成功的项目对公司的贡献。因为公司的制度没有承认没有获得市场成功的研发活动,导致员工不愿意冒险,不愿意尝试新的创新性试验。研发人员是否会因为不对失败承担足够的责任而“故意”失败或者降低努力程度呢?从本质上讲每个人,尤其是知识工作者,都有追求成功和成就的强烈愿望。在遵从人的需求假设前提下,再借助惩罚以外的其它方式来降低研发人员不努力的可能性,比如通过企业文化和培训增强员工的责任感等,更符合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原则。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因素,激励制度必须考虑这些因素,才能让研发人员放开手脚真正面对市场进行创新。如果研发人员承担过大的研发风险压力,很难面对未来的市场进行开发。

单兵作战的研发方式不利于形成公司的产品和技术平台。研发人员之间缺乏交流、相互保守秘密、经验无法共享的同时带来的后果是各自在自己的技术框架下发展产品和技术,无法形成共用技术和产品平台。每个开发人员关心的是自己的产品,在规划本人的产品开发时,有意无意最先关注的是能否在短期内产生毛利,而不是产品线的整体规划以及所开发的产品是否符合公司的产品平台和技术平台战略。

产品开发是跨部门活动。E公司的制度阻碍了跨部门团队形成,并使得中间管理层形同虚设。研发人员直接向产品的毛利负责,而不是研发部经理和公司目标负责。当产品的技术难较小,开发工作较少,依靠单个人能力可以完成的时候,这样的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管理层级,调动员工个人积极性,但是当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这样的体系就阻碍了团队形成和高难度、复杂产品的开发。特别是需要研发人员之间、跨部门紧密合作才能完成的产

品开发项目。

四、解决方案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如下,介于篇幅,仅仅介绍思路。

1. 逐步建立以目标管理为基础的绩效和薪酬管理体系。知识型员工自主性比较强,和公司

整体目标保持一致的清晰的个人目标是对知识型员工最好的指引。

2. 调整基本薪酬体系,使其有足够的竞争力。在不能提供有足够竞争力的基本薪酬情况下,

要制订有足够吸引力的风险薪酬制度,保证研发人员在实现目标的前提下能够获得远远高于市场平均的薪酬。这正是行业第一名提成制度成功的基础。

3. 对核心和骨干研发人员实施股权激励,根据其能力、素质和等因素分配/认购一定额度

的公司分红权/股权,使其收入和公司利益相结合,起到长期激励的作用。

4. 在研发组织上,根据产品种类进行产品线整合形成若干条产品线,改变研发人员单打独

斗现状,实现经验共享。产品线经理负责产品线的规划和发展,产品线内根据工作需要进行专业化分工合作。

5. 为了实现以目标管理为基础的绩效管理,配合组织结构改革,打破奖金直接和研发人员

毛利挂钩的分配方式。在新的奖金发放制度中,公司根据研发部的整体目标完成情况和表现,将奖金包先发放到公司研发部,再由研发部发放到产品线,根据目标分解层层考核。考核的牵引方向为:

 引导研发人员实现和公司目标一致的个人目标。

 兼顾公司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

 确保同等水平研发人员在相同努力下的收入水平一致。

 收入向从事难度大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的研发人员倾斜。

 在考核指标中,加入创新、技术突破、市场成功、团队合作、经验共享、工作态度、

管理贡献等指标,逐步淡化毛利指标。

五、相关思考

1. 放权

研发工作,或者知识工作,区别于生产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其复杂程度高、中间结果很难量化。总经理/最高主管没有足够的信息指导研发人员的具体工作。所以,对于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一定要放权给基层单位。通过目标考核层层放权,让最明白的人做决定和考核,

才能充分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2. 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

如果忽略中间过程的激励,完全以结果为导向来简化对研发人员的考核,结果是无法激励从事高难度研发工作的员工。越是困难的工作,越不容易马上出成绩,越难用最终结果来考核,这些员工羽翼丰满的时候可能就成竞争对手的坐上宾了。相反越是简单的开发工作,越够很快出成果。短期的激励政策,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关注短期利益,对企业长期发展有利的工作无人去做。

3. 制度不能照搬

行业第一名在创业初期对研发人员也采用毛利提成制度并取得成功,这给E公司管理层实行毛利提成制度信心,认为在同一个行业,其它公司成功的模式在本公司也能成功。

根据我们考察,行业第一名取得成功有其特定的条件。首先,该公司的提成比例远远高于其它公司,有很强吸引力,虽然该公司各个产品线员工之间收入有一定差距,但都远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其次,该公司提成制度非常稳定,并且通过和员工持股相结合的方式,将提成逐步转化为股权,在防止现金流失的同时使核心研发人员成为公司的股东。最后,该公司在产品的组织和研发上,以产品线经理为主导,给予产品线经理足够的权利,使其有资源和动力将所负责的产品线发展壮大。

每个公司在制订管理制度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成功经验只能供参考。每个管理制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和公司其它管理制度配合才能共同发挥作用。

六、总结

研发绩效管理最大的特点是很多工作无法用传统的用于管理生产和销售活动的方法进行量化管理,必须考虑研发活动的风险因素和知识工作者的特点。随着中国从制造大国向产品大国和设计大国转变,各行各业的高级研发人才将越来越稀缺,如何吸收、培养并将这些稀缺资源留住,将决定企业的未来。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在制订研发绩效管理和薪酬政策时,一定要理解研发不同于生产和销售的特点,否则必然会出现E公司目前面临的问题。

上一篇:秘书意识修养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厂经济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