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起源和形成范文

2023-09-23

电影的起源和形成范文第1篇

汉字源远流长。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文字。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就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符号用来记事,以后渐渐演变成为汉字。汉字起源于图画,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或“图画文字”。后来图画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象形的汉字。

二、 汉字演变的基本脉络

汉字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现代汉字。隶书的出现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三、汉字的演变趋势

汉字的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在今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隶书和楷书。隶书盛行于汉代。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楷书盛行于隋唐。隶书、楷书是正式字体。今文字阶段即隶楷阶段,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

电影的起源和形成范文第2篇

第一课时 六堡茶的起源与历史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我镇是六堡茶的原产地

2、了解六堡茶文化的发祥地,了解有关六堡茶文化的起源,传说。

3、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我镇是六堡茶的原产地。

2、了解六堡茶文化的发祥地,了解有关六堡茶文化的起源,传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PPT、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PPT展示茶圣陆羽像:唐朝陆羽写的《茶经》是世界上的第一部记述栽茶、制茶、评茶、茶叶性质的著作,因此我国有“茶的祖国”、“茶的故乡”之称。

PPT展示中国名茶之乡的照片,导入六堡茶。

二、新授课

(一)、六堡茶的原产地

1.介绍我镇是六堡茶的原产地

六堡茶在清代嘉庆年间,以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

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

清朝初期,在广州、潮州一带,六堡茶渐渐兴盛起来。至清代嘉庆年间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在两广涌现了一批六堡茶老字号。

2.介绍我镇六堡茶的产区

历史上,六堡茶产区有恭州村茶、黑石村茶、罗笛村茶、蚕村茶等,以恭州村茶及黑石村茶品质最佳。

(二)、六堡茶历史 1.介绍六堡茶的传说

说据传在很久以前,天上的玉皇大帝想要了解人间的民俗风情,便令仙母娘娘带着一班仙女下凡。她们落到黑石村,喝了黑石山下的泉水,觉得清甜兹润,异常鲜美,而且连远途的劳累也一扫而空了。可是看到黑石村人却过着非常困苦的生活,这里多山少田,人们种出的稻米,自己吃都不够,还要拿出一部分出山去换盐巴,真是太苦了。怎么办呢?仙母娘娘想了一下,这里田少山多,稻谷不够,就种茶叶吧!于是就在黑石山上种了一棵茶树。告诉人们说,只要把这棵茶树的叶牙晒成茶谷,拿去卖给山外的人,就等于把这里甜美的泉水分给了他们享受,就可以换取足够的粮食和盐巴了。仙母娘娘走后,这棵茶树很快就开花结果了,人们将种子散播开来,变成了漫山遍野的茶树林,遍布六堡镇、遍布梧州、进而在适宜的气候、土壤环境下慢慢发展,分布到整个广西的土地上。

神话传说当然只是无从考证的传说而已,但它一直这样

流传下来,至少可以说明几个问题,第一,六堡茶源于黑石。第二,历史被传颂为神话,证明这段历史的发生年代,一定是当地民族末被开化,还不懂使用文字的时代发生之前;第三,证明六堡历代茶民,对茶树、茶山的感恩情怀,是真挚的,崇敬的,是历久而弥新的。第四,六堡茶已成为广西的特有茶叶品种。

2.介绍六堡茶的历史

据《苍梧县志》记载虾斗茶“色香味俱佳,唯稍薄耳” 。六堡茶当年广为流行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见西方在中国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活动猖獗,便封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于是“十三行”便独占中国对外贸易。六堡茶也随之名声大噪。六堡茶的发展历经了“平三藩”、“十三行大火灾”、“太平天国”、“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诸多历史风云,几经磨难,大小茶号遍布粤桂、港澳、南洋,并将茶叶贸易做到了英国等欧洲国家。

一直以来,在中国出口的商品中,以茶叶为最大宗。大量的茶叶通过“十三行”加工、包装,然后再运往世界各国。而六堡茶则主要以销往南洋诸国为主,得益于当时兴旺的水路运输,商人们凭借着西江这条黄金水道将华南、西南的丰富物产以最低的成本运达广州,再从广州转口外销。茶叶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每一个产茶季节,六堡产出的大量优质茶叶,从六堡的合口街码头装上尖头船,经梨埠换大木船,进入贺江,经封川江口,进入西江之后再经都城装卸到大船中,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就是当年六堡茶著

名的“茶船古道”。这条熙熙攘攘、舟楫往来的“茶船古道”,见证了六堡茶的兴衰沉浮。

六堡茶在200多年前从湖南江华道县,通过广西贺州八步传入境内,品种属槠叶种。湖南茶树有槠叶种,在安化等地产的黑茶。其加工方法与六堡茶大同小异,故较为可信。《苍梧县志》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夜不变,产长行虾捅者名虾耳茶,色、香、味俱佳”。《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在民国十

五、十六年间(1926年—1927年),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

《广西通志稿》戴:“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载:“苍梧茶尚多,尤以六堡乡(今六堡镇)为最。六堡茶(又名垌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自抗战后,交通阻塞,销售范围日形缩小,一般茶农生活无法维持。多弃茶而经营其他,于是茶叶衰落矣。六堡乡(今六堡镇)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11455亩,年产茶5450担,抗日时外销日减,估计每年平均产茶1500担左右。现有面积7500亩。”据彭庆中《中国六堡茶》载:旧时粤南在广西六堡乡(今六堡镇)合口街设庄收茶叶。广西六堡茶在历史上的年产量和销售量曾一度达到1500吨左右,抗日时期大幅度下降,仅为197.5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所恢复,1953年产六堡茶450吨,比抗日时期增加1.28倍。横县也由抗

日时期年产221吨恢复到400吨。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布置

电影的起源和形成范文第3篇

文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文字材料,它只有在文字出现后才得以产生。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制出楔型文字后,才产生了泥版文书,尼罗河畔的古代埃及人创制出图形文字后,才产生了纸草文书。各文明古国的进化史都证实了这一点。

领导部门是人类结成了社会组织,有了管理、指挥它的人员后形成的。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为了颁布命令、制订规章制度、记录事件,以实施管理,需要制作文书!由此产生了公务文书。公务文书需要有人拟制、处理、保管,由此产生了秘书人员和秘书工作。所以,秘书工作的产生必须具有两个条件:文字和有领导部门的社会组织。

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的产生而演进为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统治者为了发号施令,管理国家,必须使用文书,这就产生了国家公务文书(我们称它为官方文书)。由于管理国家比管理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要复杂得多,因此,秘书人员出现了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分工,进而设置了秘书工作机构,并逐步形成了秘书工作制度。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书中说:"生产的继续发展,阶级的出现,文字的出现,国家的产生,国家进行管理工作需要比较有条理的文书。"这就是说,国家公务文书和国家秘书工作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了文字,出现了国家。

弄清了上述两个条件后,秘书工作产生的标志也就不言而喻了--公务文书和秘书人员,由于公务文书必定由秘书人员拟制、处理、保管,所以,只要具备了其中之一,就可视作秘书工作起始的标志。因此,探寻秘书工作的起源,必须从追溯文字的出现和有领导部门的社会组织的出现及国家的出现入手,在这两个条件都具备的时期,一旦发现有公务文书或秘书人员,就能判定这是秘书工作的启端。

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文字是距今约三千年的殷商甲骨文。但是,它并非我国文字的源头。而且,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五千多个,如此成熟的文字,势必是经过长期演化而成的。

我国文字的源头当是距今约六千年的仰韶文化中的原始陶文,在此后的三千年间,经历了萌芽、创制、演进、发展为殷商甲骨文的漫长过程,伏羲造字、仓颉造字、大汶口文化的陶文、谷封王城岗遗址中的陶文,分别标志着原始文字进化过程中的一个个跃进阶段。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先民已经使用这些原始文字,制作简陋的文书了。

从对文字发端和演进的考察中,可以知道,早在殷商甲骨文产生以前的三干年间,我国秘书工作赖以产生的一个条件--文字,已经具备。

以下让我们再来考察另一个条件--有领导部门的社会组织的出现。

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是原始人群。但是,原始人群的组织结构极其简单,其成员只是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以谋生存,尚无发号施令的领导者,也无文字,不具备秘书工作产生的条件。

原始人群经过几十万年漫长岁月的发展,形成了以血统关系组成的比较稳定的社会组织,即氏族公社。马克思说:一切"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管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76页)。

氏族为了保证其社会劳动和生活的正常进行,需要建立一定的社会秩序,这种秩序是通过推选出来的首领实施管理而形成的。

氏族结成部落,部落又联合成部落联盟。我国部落联盟的昌盛阶段起始于距今约四千五百年的黄帝时代。当时生产发展.门类增多,公共管理事务趋于复杂。为了适应管理的需要,黄帝设置了官职,即"六相",分管各方面工作,由此形成了部落联盟的领导部门,黄帝成为此领导部门中的核心人物。随着部落联盟活动区域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事务的增多,首领仅靠语言已难以实施管理。因为,以语言所发出的信息难以准确、及时地传遍整个部落联盟;一些重要的约定、经验。大事也难以依靠语言而准确、长久留存下去,语言在空间上不?quot;传于异地"、在时间上不能"传于异时"的局限性影响了管理,必须运用文字,借助书面材料以代替语言,才能实施管理。这样,公务文书就应运而生,秘书工作也随之启端。

从对上古社会组织进化的考察中,可知在部落联盟昌盛时期,两个条件均已具备,因此,从理论上而言,这一时期是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阶段。以下,让我们从古籍记载和考古发现来寻觅有否秘书工作产生的标志出现。

我国部落联盟的昌盛阶段约自黄帝起,至夏朝建立迄,经历了数百年之久。

黄帝时期相当于距今约四千五百年至四千四百年间的龙山文化晚期,这一时期已出现不少陶文,如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与此年代相近的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杭州良渚遗址等都发现有陶文,这些陶文已经是有形可识,有义可辨,能被释读。先秦诸子着作中说仓颉"作书"、"好书"。《苟子·解蔽篇》还说,当时,"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说明在迫切需要以文字代替语言的形势下,黄帝时期,仓颉等不少人对各部落的原始文字再一次搜集、整理、划一,使之有了重大改进,并作为全部落联盟的通用文字,有可能运用它来创制公务文书了。上述陶文可能就是这类通用文字。

古籍记载,黄帝除了设立六相以外,还设置有史官,陪侍于黄帝身边,掌记录言行,拟制文书,汇编成册,以备忘、信守。"史官"这一名称始见于商,黄帝设史官,可能是后人将当时的官职套用于黄帝时期,但这类人员的出现,标志着秘书人员的诞生。黄帝的史官有仓颉、沮诵、孔甲等多人。

仓颉,又称苍颉,他在整理、改进原始文字上作出了重要贡献,遂被后人尊为文字始祖而流芳百世。到了汉朝,司马迁、班固在《史记》、《汉书·古今人表》中说他是黄帝的史官,执掌记录言行。后人又有将他说成是左史,按《礼记·玉藻》:"左史记动,右史记言"的解释,说他偏重于记事。沮诵是黄帝的右史,《书史会要》说他与仓颉一起创制书契,并"纪纲万事,垂法主制"。《汉书·田蚣列传》》载,孔甲是黄帝史官,《归言集》说他"主书史之流"、"执青纂记"。

这些史官是如何选拔出来的呢?《礼记·大同》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尚未产生阶级和阶级压迫,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因而,选用公务人员的标准是唯贤是举、唯才是举。"贤"即肯热心为大众办事、正直公道?才"即能读写原始文字,具有社会、宗教、天文、历法、记时等知识,是当时最高的文化程度,史官就是从这类德才兼备者中选拔出来的。他们作为首领的助手,除从事文字工作外,还起咨询作用,而这种咨询作用是以宗教形式表现出来的。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许多自然、社会现象无法解释,认为一切活动都由天在操纵。史官由于掌握了当时最高的文化知识,又陪侍于首领身边,遂成为天意的解释者,被视为是天和人交往的使者。"史官的出现,就是秘书工作起源的一个标志。

传说黄帝时期及其前后已有不少文书,并被汇编成籍。据前所述,黄帝以前首领以语言发布指令,故产生文书的可能性不大。《后汉书·祭扫志》载?quot;自五帝始有书契",司马迁云:"百家言黄帝",因此,黄帝时期出现公务文书有可信之处。《周礼·春官》中有属臣外史,专掌保管三皇五帝之书,可能至周时尚有黄帝时期的文书传世。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典籍有:"三坟、五典、人索、九丘",简称坟典,是传说中我国最古的典籍。"三坟"为三是所作,"五典"为五帝所作、据说后世不少人读过这些书。《左传·昭公十二年条》载,春秋时楚国史官倚相就能读懂这些书,为此深得楚灵王赞赏,誉其为"良史"。宋人所制《三坟书》,将其中的《乾坤篇》作为黄帝时的典籍。

此外,传说黄帝命大挠作甲子以记时日,命容成制历法以定农时,命隶首作算数。黄帝时祖国医学已有初步成就,黄帝就医术咨询于歧伯,一问一答,有人将之记录下来,成为最早的医学着作,称《黄帝内经》。这些都是先民对自然科学成果的总结,是传说中最早的科技档案,古时候的历法是安排农时的依据,其实是一年中日常工作的计划,具有文书性质。

这样,秘书工作产生的又一标志--文书也出现了。

综上所述,黄帝时期文字有了重要改进,并被使用,文书和秘书人员这两个标志已出现,所以,它可被视作我国秘书工作的启端。

我国的国家秘书工作启端于何时呢? 关于我国国家形成的时间,众说纷坛,概括起来,有以下六说: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龙山文化晚期、尧舜时期、夏、商和西周。多数学者认为距今约二干一百年建立的夏朝是我国国家的起始,也很有可能在夏以前。

从考古成果来看,登封王城岗遗址出土的陶文,就其形体结构而言,已较大汶口发现的陶文前进了一大步,它已经是真正的文字,它上承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陶文,下启殷商甲骨文,其产生时间正处于夏代,因此,可以推断,夏代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

从古籍记载来看,夏王成为最高统治者,划统治区域为九州,分官设治,王以下有六卿分掌各方面事务,称"六事之人",还有牧正、庖正、车正等官,并设立了贡赋制,又设置了军队,制定了刑法(即"禹刑")、修造了监狱,即"夏台",也称"钧台",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这样,部落联盟时期管理公共事务的领导部门就转变为实行阶级压迫的、简单的国家机器。 因此,夏代,国家秘书工作产生的两个条件已经具备。

唐张怀《书断》云:"大道衰而有书,利害萌而有契。"随着阶级压迫的产生,国家公务文书在夏代出现了。由于夏是废除禅让制而建立的,面临着各种反抗,战争频繁,因此。夏代的公务文书都是讨伐敌人的军事动员令。

《尚书》中的《甘誓》,是夏开国国王启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檄文。《史记·夏本纪》云:"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启之子钟康在位时,掌管天时历象的官员羲和沉徊于酒乐,荒废职守,仲康命胤侯带兵征讨,行前作《胤征》,宣布羲和罪状,《胤征》也收录于《尚书》。这些以夏王名义发布的命令,都有相同的格式,都是先谴责敌方违逆天命,己方秉承天意予以剿灭,将讨伐神圣化、合法化,最后激励将土奋勇作战,用命者赏,违命而贪生怕死者严惩。它们既有公文名称"誓"、"征",又完整地体现了统治者的意图,已经是一种比较规范的公文文体。

《论语·八*》中孔子云:"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把为附属小国,文献不足,孔子无法修其史,而夏礼他能"言之",能顺利修其史。说明孔子时有关夏朝或直接属夏朝的文件档案不少,这些当是夏朝的官方文书。

电影的起源和形成范文第4篇

徐小峰

课程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

维系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两大支柱,一是民主,二是法制。新课标必修1第六单元第1课介绍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第2课介绍古代罗马的法制,这正是现代民主法制的源头,学习好这两课显得十分重要。

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它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后世尤其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近代各国的立法都影响深远。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罗马法的产生与发展;罗马法的主要内容;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2) 理解罗马法的演变与罗马帝国扩张之间的关系,分析 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培养学生全面、整体的思考问题

3) 理解罗马法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影响,促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更清晰的从历史纵面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查找罗马法的内容及《人权宣言》、《权利法案》和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民法典》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 通过小组讨论罗马法的内容所体现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础和分析中西法律发展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学生思维,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明确法律在维持国家长治久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国家进行法制建设和实行法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明确作为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重点与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影响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和讨论相结合的综合法 教学器具:投影仪或幻灯机,课件 板书设计 :

第二节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 罗马法的定义 2)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习惯法→《十二铜表法》(成文法的标志)

发展:公民法→万民法→《查士丁尼法典》(罗马法体系的形成) 2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1) 按形式划分:成文法、习惯法 2) 按结构划分: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3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

1) 作用;维系和稳固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2) 影响:

3)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我们可以从中国的历史上找到一个统治近千年的王朝吗? 生:不可以!

师:是的。每个王朝的创立者都希望自己创立的事业可以一代又一代代的传下去,直至千秋万代。其中,秦始皇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称自己为始皇,并且希望后代以二世、三世计数,直到万世。但秦朝仅存二世就被灭。在中国的其他王朝中也找不到一个统治近千年的。而在西方的历史中 ,罗马帝国从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到东罗马帝国灭亡,简直创造了一个奇迹。那么,罗马帝国 有什么秘密武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板书:第二节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师: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国家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罗马法的发展过程。罗马法随着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而产生,并随着奴隶制国家的灭亡而结束,时间将近千年。(板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师:从罗马城的建立到罗马共和国的成立,也就是公元前8世纪中期到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社会处于由原始氏族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这时候,习惯法是唯一的法律。这个时期的罗马平民,他们的命运是怎样的呢?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么做呢?会不会跟罗马的平民一样奋起争取自己的权利? 生:贵族垄断政治经济大权,农民少地或无地,受贵族法律的限制不能担任官职。而贵族 通过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平民的权利受到更多的损害。

师:如果你面临的是上述的环境。你的权利受到不公正的损害,你会怎么做呢?

生:起来反抗,用行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 师:同学们,你们呢? 生:我们也会。

师:罗马平民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最终他们获得了胜利,贵族们妥协了并通过了《十二铜表法》,平民的权利以文书的形式确定下来。其后,平民被赋予更多的权利,这些通过的法令称之为“公民法”。

师:而与此同时,罗马开始了对外扩张。首先,统一了意大利,其后,将势力大大扩张,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帝国。「幻灯片」统治范围包括了小亚细亚,莱茵河高卢、西班牙等地罗马帝国的创立者屋大维也感叹叫苦,这样庞大的一个帝国实在难以统治。 师:同学们,屋大维面临着什么样的危机?你们认为什么办法最有效?

生:被征服地区的人民与罗马帝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但却不能受到罗马法律的保护,不没有享受罗马公民的权利。被征服的情绪和没有归属感的心理,对罗马帝国的统治不利。

生:给予这些人一些公民权利并保留一些他们原享有的权利,既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同时又改善他们的地位。

师:进入帝国时代罗马的最高统治者也将立法权收归个人所有,二世纪时的皇帝哈德良就曾经说过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法律,其中查士丁尼组织纂写《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师:罗马法是罗马平民通过斗争取得的结果,它的主要内容体现出高度的民主(板书)。从形式上看罗马法可分为那两部分? 生:成文法,习惯法。

师:从整体结构上看又可以分为那三部分? 生: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师: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可以看出罗马法最强调的是哪方面的内容? 生:财产,契约,个人权利。

师:罗马法具有高度的民主,在奴隶社会,子女已经具有相对独立的婚姻自主权和财产权。在中国社会中情况又如何呢?即使进入了封建社会,子女的婚姻还要讲求“父母之命媒酌之言”,一个女人还是被要求“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而老佰姓的权利仅能通过像包公一样的清官来维护,罗马法体现了一种与中国观念很不一样的东西。

师:罗马法给予公民相对高度的民主,它的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板书)显而易是为了维护其统治,维系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利益。近代欧洲成为了民主的社会,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近代社会中首先反对中世纪神权的是哪一项运动? 生:文艺复兴运动。

师:那么它的核心思想又是什么? 生:人文主义。

师:肯定人将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欧洲接下来的另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中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等人又提出了什么口号? 生:平等自由博爱。

师:这些观点都与罗马法的观点一致,由此可以看出罗马法对近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下列的材料,看看罗马法在历史上产生过什么影响。

(1)《拿破仑法典》的内容除总则以外,共有3编2281条。第一编是人法,是关于个人和亲属法的规定,实际上关于民事权利主体的规定;第二编的物法,规定了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其它物权;第三编是关于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这一编规定了继承、赠与、遗嘱和夫妻财产制,还规定了债法。

(2)“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合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 ——《人权宣言》

(3)“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重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

(4)“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第三条: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第四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守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和侵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生:罗马法产生的历史影响包括对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理论基础;为欧美各国立法提供依据。对中国也有一定影响。

师:罗马法为什么影响如此深远?第一,罗马法在发 过和中随着商品z经济的发展不断修正、完善,具有效强的生命力。第二,罗马帝国疆域辽阔,最强盛时地跨三洲。第三,罗马法的发达的罗马统治者重视法学、尊重法学家的结果。第四,罗马法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强,法理精深,有利于它的发展和传播。

练习

1、罗马帝国的疆域地跨(

) A、欧洲和亚洲

B、欧洲和非洲 C、欧亚非三洲

D、欧洲

2、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

) A、习惯法的废除

B、《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C、公平法的制定

D、《民法大全》的编纂

3、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

) A、《十二铜表法》的发表

B、公民法的形成

C、公民法演变成万民法

D、《民法大全》的编纂

4、公民法与万民法最主要的不同是(

) A、内容的不同

B、制定者的不同

C、适用的范围不同

D、制定依据的不同

5、罗马法制定的根本目的是(

) A、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法律依据 B、为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C、为了保护私有财产 D、为了扩大帝国的势力

教学反思:

电影的起源和形成范文第5篇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 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唐诗的形式和风格 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

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 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 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严格意义上的“唐诗”,无疑即见于《全唐诗》与《全唐诗》的各种“补编”(包括《全唐诗逸》、《补 全唐诗》、《补全唐诗拾遗》、《全唐诗补逸》、《全唐诗续补遗》和《全唐诗续拾》等)里的诗——全唐的诗的数目亡佚的无疑要大大超过存世的,在辨识上似乎 也应撇去《全唐诗》始作俑收录在这些书里的五代诗。从唐人孙翌第一部编选唐诗的《正声集》开始,《南薰集》、《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才调集》 等著名的“唐人选唐诗”以来,历王安石《唐百家诗选》、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元好问《唐诗鼓吹》、高秉《唐诗品汇》、胡震亨《唐音统签》、钟惺、谭元 春《唐诗归》、王士礻真《唐贤三昧集》、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到孙洙《唐诗三百首》,到余冠英主编的《唐诗选》,再到葛兆光选注的“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 库”的《唐诗卷》,千余年唐诗精华不断被人甄选推扬,唐诗的精魂血魄已沉潜于中华民族的灵魂里,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一个古老诗国的光辉灿烂诗歌 遗产的顶峰与典范。以至于鲁迅先生要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而中国的文化巨匠的成长几乎无不受到过唐诗的雨露沾溉,如郭沫若在《少年时代 ·我的童年》里就说到他的母亲,“她完全没有读过书,但她单凭耳濡目染,也认得一些字,而且能够暗诵得好些唐诗。在我未发蒙以前,她教我暗诵了很多的 诗。”——这又可见出中国民间唐诗之深入人心,这也正是《唐诗三百首》这样的普及读物,不断有“新注”,又不断有“新编”的原因了。唐代的诗人特别多。“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位著名诗人。 唐开元、天宝年间,出现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产生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 诗派。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写了十首《秦中吟》和五十首“新乐府”,有诗集《白氏长庆集》。 杜牧,人称“小杜”,他最为出色的一些抒情七绝(如《山行》、《泊秦淮》等),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我们还学过他的《阿房宫赋》。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咏怀诗、咏史诗和爱情诗最有特色,如《登乐游原》、《无题》等,又诗集《李义山诗集》。

电影的起源和形成范文第6篇

存在是哲学的艰深领域, 充满着歧义和争论。自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 一直到萨特提出“存在主义”, 存在论就一直是哲学家们热衷的话题。存在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哲学命题, 就在于它关乎本原问题, 是哲学家们思考世界的逻辑起点和根本, 是任何一个哲学家都无法避开的问题。

二、古希腊存在理论

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万物是水做成的, (1) 其后阿那克西曼德提出“无限说”, 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起源, 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本原说, 阿那克西美尼提出了“气”本原说, 等等。在古代哲学发展过程中, 巴门尼德首次抽象系统得论证了“存在”, 他认为, 存在时永恒的, 是“一”, 连续不可分; 存在时不动地, 是真实的, 可以被思维; 感性世界的具体事物是非存在, 是假相, 不能被思维。巴门尼德第一次用抽象思维方式将“存在”带到哲学当中, 并用辩证的思维来论证了“存在”。

三、亚里士多德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首次明确将“存在”作为“第一哲学”研究对象, 将“存在”提到了哲学本原的高度。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存在”的概念。但是, 在亚里士多德试图找到一个第一实体将“存在”推向高度时, 他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 他认为“第一实体是虚幻出来的物, 是抽象物”, 并没有现实的感性的存在。

四、我思故我在

17 世纪笛卡尔在怀疑论的基础上找到了存在的本原即我思故我在, 从我思故我在出发, 笛卡尔得出了我是一个思维的存在, 即自我是“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维”。 (2) 笛卡尔还提出了三种实体: ( 1) 上帝。笛卡尔认为上帝是最高的实体所在, 他的存在不以任何其他实体为前提。 ( 2) 精神实体。精神实体就是“灵魂”、它的主要本质就思维, 不占有任何空间。 ( 3) 物质。物质世界主要的属性是广延性, 占有空间但是却不能思考。笛卡尔将自我和自我意识引入到存在论中, 这是一个伟大的突破。

五、康德的现象和物自体

康德是以认识论来构建存在论。康德提出了“现象”和“物自体”两个概念。“物自体”是康德创造的新概念, 是指人认识之外, 不可认知, 但人们又一直努力存在。康德把纯粹理性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 感性和知性可以认识现象和不完善的现象世界, 理性是来认识无限的、绝对的和完整的存在。但是, 物自体作为超经验, 是认识的界限, 因此人类的理想永远无法认识物自体。

六、黑格尔的实体学说和绝对理念

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只停留在形式, 并没有能提出完善的无限者理论, 也没能充分发掘理性的本质。黑格尔从人的认识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出发, 同时借鉴了斯宾诺莎的哲学理论, 提出了实体学说。黑格尔所定义的实体并不是一种万物的基础, 或是普遍的力量, 他主要从辩证法的角度, 辩证的看待实体和主体、现象和思维的关系。黑格尔克服康德的主体和实体对立观点, 将主体和实体视为统一的整体, 提出了主体和实体在辩证发展过程的相互关系, 对后世哲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

马克思谈论存在不是从抽象意义出发的, 因此他提出了“想象的存在”、“现实的存在”两个新概念。马克思主要从自然存在、社会存在以及“人”的存在三方面来论述“存在”:

第一, 自然存在。马克思哲学中的自然存在不是孤立的, 是与人和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的, 彼此相互依存的存在。这一点是不同于费尔巴哈的自然观。马克思认为离开实践去谈论自然界, “从来不谈人类世界, 而是每次都求救于外部自然界, 而且是那个尚未置于人类的统治之下的自然界”, (3) 所表述的仍然是抽象意义上的自然界, 现实存在的自然界应是实践活动的对象, 是历史的产物。

第二, 社会存在。马克思哲学中的社会是人的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马克思说,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是自然界对说来的生成过程” (4) 马克思在阐述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时, 把商品看作存在的物质实体。

第三, 人的存在。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是自然的人, 是社会中的人。作为有血肉之躯的生命, 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的“自然物”。其次, 人还是社会存在的人, 人不仅仅是自然物, 它还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 能动地为自己而生存, 人的本质, 只能从人的实践活动中去了解和确定。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和本质活动。马克思还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存在、社会存在以及人的存在三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不是从抽象意义进行阐述, 而是把存在放在资本主义的背景下去解释。马克思哲学还从历史的观点上分析了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

摘要:存在论作为哲学的本原问题, 是研究哲学的先贤绕不开的问题, 而历代哲学家们对存在论的研究也推动了哲学的发展。存在论先后经历了古代发展阶段、中世纪发展阶段、近代发展阶段和马克思社会存在论阶段。

关键词:存在,本原,发展,实在,思维

参考文献

[1] 笛卡尔.谈谈方法[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2] 李德顺, 孙伟平, 赵剑英等著.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表格材料填写要求范文下一篇:二级医院任务分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