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优化实施论文范文

2024-01-25

物理教学优化实施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要想教导学生学好中职物理,就要从各方面去研究然后适当选择与中职学生接受能力相匹配的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物理教学  方法  兴趣

物理课程对于大多数中职生来说是属于公共基础学科,能够促进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中职学校的发展是教育体系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给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要想更好的教导学生,那么就要搞清楚“中职生为什么不能进入到更好的学校发展”,本文就中职物理教学方法做了一些探讨。

一、关注中职生健康心理发展

要想学好物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对于基础本来就差的中职生来说是更加难上加难。作为教师,不应要求学生必须学好本科科目,而是学习的态度要认真严肃。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摆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观察学生对于物理学习是否持有消极的态度。如若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物理难,认为自己无法学好物理这个科目,那教师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和学生一起消极。作为一个领头人,必定是积极向上的,即使这个班级的学生基础再薄弱,也不能放弃。教师要振作起来,耐心的询问每一个学生,是基础方面的问题还是单纯的认为自己学不好这个科目。如果是基础方面的问题,教师讲课则应该注重物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和难度,以及对学生以前的知识进行针对性的弥补,如果是大多数的学生这一部分都薄弱,那就在整个班级讲解,如果是极个别学生跟不上,则实行开小灶模式,专门讲解。如果学生只是单纯的认为自己学不好物理这个科目,对这个科目感到恐惧,那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要鼓励学生去喜欢物理,告诉他这门科目并不难,只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可以等等。学生会因为喜欢一名教师而喜欢这位教师所教导的学科。要改变恐惧学习物理的学生,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喜欢上物理教师。所以物理教师平时要和蔼可亲,幽默风趣,善于与人交往,特别是要擅长和学生沟通交流然后去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

二、注重实践动手能力

中职生的学习基础不好,但是作为技术型人才,动手能力一定要强,所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必不可少。在了解认识了物理的基础过后,那就可以通过大量的动手实验来验证物理原理是否正确了,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和观察来更好的认识物理现象和创新探索。比如说认识摩擦力,在了解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和其他一些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过后,教师可以通过拉车实验来验证,来为学生分析整个的拉车过程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然后再让学生反复感受验证。最后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于物理的兴趣,更是加强巩固了学习的相关内容。

三、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对于学习来说,中职生大多都是不在意的,所以怎样才能吸引住他们的目光呢?教师可以采用新型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把学生分为各个小组,各个小组的成员实力应该相当,不能出现某一个小组实力特别强悍,某一个小组特别羸弱的现象。小组内成员互帮互助,分工合作学习,这样能够突出成绩稍微好一点学生的优势从而加大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其他成绩稍差的学生能够向成绩好的学生请教,学生之间不会因为情面的问题而尴尬和不好意思,相反还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找到一些容易犯的错和即使是成绩好的学生也搞不清的问题。而小组之间产生的問题可以向教师反馈,教师再次反馈给学生们,以此来再次加深学生们的印象。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进行竞争模式,以平时上课抢答问题的次数以及平时和期末成绩的平均分等来相互比较,评比出最优秀小组和最差小组,最差小组需要准备礼物送给最优秀小组。

四、花样式教学法

首先讲解项目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对物理有了一定的相对认识过后,也在有一定实验基础经验之上,开创一些创新项目大赛。比如走廊灯感应器大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案,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训练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创造性思考。然后根据现实情况设计出方案并画出电路图,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通过设计最精简的电路去完成这个比赛,让学生通过对物理的认识合理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激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愿意去学习更多的物理知识。其次,合理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进行讲课备课,在这个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利用科技学习科技,给学生们讲课之时讲究形象生动有趣。课前三分钟播放一个短视频让学生们去被动了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或者一些物理科学家的故事,虽然一天两天看不出显著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对物理的好奇心将会越来越重,主动探讨性也会大大增加。播放视频的益处有很多,可以缓解学生上节课的疲劳;可以给接下来教师要讲的内容做铺垫;最后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氛围。

五、提高教师个人学习素质,为学生做好榜样

大多数中职生在以前的学习阶段里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他们缺少关爱,缺少正确的引导,为了更好的让中职生成才,中职物理教师要提高个人学习素质,为学生做好榜样。孙宝泉先生认为:“学习是无限的,无国界的,无止境的。”、“向老教师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国外先进的知识学习。身处数字化时代,只有终身学习,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才会不被社会淘汰。”、“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国内外的新鲜知识,多订一些杂志,多参加一些会议,多去实践,多听课,向别人学习。”然后善于总结,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创一些新兴的教学方式,不断尝试、不要害怕失败,在实践、犯错的基础上去不断开拓。另外,还要紧跟学生的步伐,和学生之间尽量不要产生严重的代沟,用心去向他们学习好的方面,学会不断地相互欣赏,最终达成一种共赢的模式。

中职教育的实施是为了提高社会整体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掌握水平,但毋庸置疑的是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好,可塑性差,只能通过特殊的方式去教育和引导。通过我的教学经验和观察,对学生心理方面的重视是首要任务,最重要的就是心理要健康,否则学习再好也是白搭,然后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思维活跃度和创新能力,最后基于我的以上见解希望能够有同仁给我指出错误提出意见。

物理教学优化实施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进入到中学教学实施阶段,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标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原有的应试教学被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取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由被动听课转为了教学课堂的主角,这就需要优化中学物理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本论文针对新课改环境下中学物理优化课堂教学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措施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一改应试教学的传统模式,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相比较于其他学科,物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但是,由于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首先将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课堂情境的感染下,对于物理教学内容产生学习兴趣,就会将学生的主动意识激发起来,以提升物理学习效果。

一、中学物理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按照新的课程教学标准,中学物理的课程理念是要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上实现优化,以及在课堂结构设计上的优化。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模式,从形式上来讲是单一的,教师讲课,学生被动地听课,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令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一种压力感,甚至于会因恐惧而出现心理上的排斥感。物理学具有应用性的特点,所以如果仅仅强调物理理论知识的教学而缺少实验操作的配合,就很难于使学生对于物理知识产生更为深入地理解。鉴于初中学生具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那么,就要迎合中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根据新的教学目标创设适当的情境,以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二、根据中学生的特点设计物理教学思路

物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中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那么,就可以将中学物理的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相结合,充分地发挥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从生活的角度体验物理学的奥秘,从而激发起中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兴趣,并且还会主动地对于生活中所接触的各种问题运用物理学知识来思考。

在参加婚礼的时候,会有很多颜色鲜艳的气球来增添喜庆的气氛。一些淘气的小孩子会将气球拿来玩,或者是抛向空中,或者是把气球放在地上踩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飘荡在空中的气球在下落的时候,并不是自由落体运动,其运动状态也毫无规律可循,而是在空气中以曲线的方式飘飘荡荡。这种现象就可以用中学物理知识来解释。充满了气体而膨胀的气球由于体积膨胀而飘荡在空中,随着流动的空气运动着。如果此时将气球中的气放掉,就会发现气球在空气中会迅速移动,但是也不是呈直线状态的。这是由于经过了气体膨胀之后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也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出现摆动的现象,从而运动方向也发生了不断变化。此外,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

当课程内容讲到这里的时候,物理教师还可以请中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例子。当物理知识的奥秘与我们身边所熟悉的事情相联系的时候,就会让学生兴趣盎然,并积极地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中学物理学课堂内容设计课堂结构

中学生总是对于新奇的事物产生要一探究竟的欲望,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就要对于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设计,以使学生产生新鲜感。物理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计划的设计讲究层次递进、脉络清晰,从而使整个的课堂围绕着一个教学主题展开,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对于本课的物理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并能够对于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延伸。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情境中产生认知,一旦学生从观念意识上接受了物理课堂环境,就会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来,激励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

在“太阳能”的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师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引出课堂教学主题内容:“哪位同学的家里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请举手?”然后,教师就会请家里有安装热水器的同学描述一下热水器的外形以及安装的样式。当这位同学回答完问题之后,物理教师继续提问:“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太阳能的工作原理呢?”这一问题对于中学生来讲显然是存在着一定的深度的,但是并不会因此而令他们为难。此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所具备的物理学知识,对于太阳能的原理进行描述性回答。教师按照学生回答问题的倾向分为两个讨论小组,针对有关天阳能的常识性问题展开辩论。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地利用學生的竞争意识,以加深对于有关物理知识的理解。

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学生们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由于在整个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起到的是教学引导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安排学生讨论的时候,要适时地掌握时间的进度,还要注意学生讨论的话题不可以离开教学主题,将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合理分配。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现在很多学校都已经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初中物理在进行课堂教学中,更为注重物理的实验性,如果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实验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不但能够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而且会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多媒体技术是学生的最爱,并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物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文图并茂并具有动态画面的物理情境,比如,对于现场无法实施的物理实验可以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模拟现场实验,让学生产生形象感知,并展开思维想象力,以配合教师完成物理课堂教学内容。

在学习“磁场”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进行现场实验,拿出两个磁铁和一些碎小的磁铁细末,现场进行实验,证明正负极,以及磁场的概念。但是,对于发生磁场现象所产生的状态却无法描述。利用多媒体,用动态的模拟画面,则可以让学生清晰地感觉到其状态以及形成的过程。有关磁场的形成原理,可以引申到物理发展历史当中。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个社会发展史,而物理原理的形成也要经过一代又一代物理物理学家的努力。针对这方面的内容,物理教师可以多方面地搜集资料,并有针对性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讲解,以加深中学生对于磁场的概念,了解磁场形成的原理和过程的理解。

此外,在新的课程标准改革的过程中,物理教学结合计算机辅助,可以摆脱学生的机械式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积极地围绕着物理教师的教学内容展开探索、分析,并因此而形成认知,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问题。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如果结合学生自身的特性来设计,已经成为了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既提高了中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让学生能够感知物理的存在,深刻体会物理所带给学生的兴趣和新鲜感,从而激发起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建情景模式以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辅助多媒体教学,将中学物理教学带入一个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郭成.试论物理课堂教学环境及其设计的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2)

[2]高青兰.论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3]郭仲华,粟亚辉.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4]马宪春,周速,刘巍.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辨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

作者简介:

高伟,性别:男,出生年月:1980年5月,职称:中教一级,单位:内蒙古乌海市第十八中学。

物理教学优化实施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对基础医学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评价。在内容教学法模式方法指导下,我校学生需求、师资力量、学生英语水平、课堂教学所有的教学因素中,学生的英语基础与储备和教师专业外语演示演讲能力,在基础医学本科双语教学效果中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关键词】基础医学 双语教学 教学效果 评价

【基金项目】兰州大学2012年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26)。

基础医学是医学重要的基础课程,从形态到机能,由生理到病理,跨越微观世界,建构复杂和抽象的健康状态与疾病现象、是性质上相互交融的整体学科。基础医学双语教学中的外语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语言和学习基础医学学科知识的工具,医学双语教学是外语教学在医学学科领域的延伸,双语教学和学科教学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它具有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和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双重目标。综上所述,通过对我校基础医学双语内容教学模式的调查,以期探究教师和医学生自主利用双语提高专业学习的能力,发现双语教学存在的核心问题,为医学学科开展双语教学提供可能的经验。

一、资料和方法

本研究的对象为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2012年2月~2013年12月间进行过或正在进行双语教学的医学心理学、人体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药理学和循证医学教师共37名;授课对象为2012年2月~2012年12月我校临床医学、预防医学、麻醉、检验、护理等专业的大学二年级本科生共220名。周课时为3学时,评价在第三教学周进行。

(一)问卷调查

调查使用自行设计的医学专业双语教学调查问卷教师、学生结构问卷,集中发放问卷,被调查者当场填写,当场收回。问卷内容涉及五个方面:教师与医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总体态度、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对教学运行的评价。数据分析处理利用Excel及SPSS for Windows19.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二)结果

共发放双语教师问卷39份,回收37份,回收率94.87%,其中有效问卷37份,有效率100%。在问卷调查的37名教师中,男教师18人,占48.64%,女教师19人,占51.35%;副教授以上职称9人,讲师职称28人,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32人,其中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9人。医学专业本科生220名学员参加了调查,共发放双语学生问卷220份,回收216份,回收率98.18%,其中有效问卷210份,有效率97.22%。在问卷调查的210名学生中,男生96人,占45.71%,女生114,占54.28%;其中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6人,占2.85%,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72人,占34.28%,没有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138人,占65.71%。

1.学生的基本态度

2.学生态度分析

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80.47%的学生基本同意“开设双语教学非常有必要”,说明绝大部分学生认同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63.34%的学生同意“我希望学校每学年固定开设双语教学”,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对“双语教学对我日后工作和深造有利”,70.95%的学生持同意态度,说明学生已认识到双语教学今后给工作和学习带来的长效收益。

开展双语教学的态度:对“年级大多数同学对双语课程持接纳态度”的观点,68.09%的学生对此持否定态度,说明在实践中可能有过半数的学生对双语教学持不欢迎态度;对“希望学校每学年固定开设双语教学”,64.72%的学生表示同意,说明学生任对学校未来的双语教学充满期待。

对接受双语教学的自我概念:对“我的英语知识储备可以轻松应对双语教学”,60.76%的持基本不同意观点,39.24%的学生表示同意,说明大多数学生认为自身的英语水平欠佳应对双语教学任务有一定困难,少部分学生则认为可以轻松应对,说明学生的英语起点水平存在差距而且不容乐观。

3.双语课程学生听懂的比例

调查中,33.33%的学生反映本学期的双语课仅听懂l0%-30%,有34.36%的学生表示听懂30%-50%,23.59%的学生听懂50%-70%,仅有8.72%的学生表示听懂70%-100%,说明多数学生只能掌握不到一半的知识,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不尽理想。

4.学生性别、专业、英语水平、态度与听懂比例的回归分析

旨在检验性别、专业、英语水平、态度与听懂比例的相关;性别、专业、英语水平、态度为自变量,听懂比例为因变量,利用回归分析,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经检验,听懂比例与英语水平、专业、态度相关,它们的相关程度依次为英语水平、专业、态度,其相关系数。

综上所述,学生已基本认识到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其益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欢迎程度并不高,实际听懂的比例也差强人意,说明双语教学效果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中部分原因可能在于学生自身的起点水平不高,也可能与学生的专业、态度有关,这些都将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兴趣和信心。但尽管如此,学生对学校未来的双语教学充满期待和信心,仍希望学校继续开展双语教学。

5.教师的基本态度

88.00%的教师同意“从社会发展需要看,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双语教学”,说明绝大部分双语教师认同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希望学校继续推广双语教学”,92.00%的教师表示同意,说明教师对学校未来的双语教学也充满期待。

对“我的英语知识储备可以轻松应对双语教学”,88.00%的教师同意该观点;对“双语教学对我日后工作和深造有利”,96.00%的教师表示同意,说明教师对自身的语言水平和专业水平较为自信,并有益与职业发展。此外,48.00%的教师认为自己“能用英语就熟悉的题材进行口头交际,虽有些困难,但不影响交际;52.00%的教师认为自身双语教学能力比较好,48.00%的认为一般,说明教师对自己的双语教学能力保持着审慎的乐观。对“大多数同学对双语课持接纳态度”的说法,80.00%的教师表示同意,却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否定,说明教师在某种程度上高估了自己双语课的受欢迎程度。

对学校双语教学管理的态度,教师们的态度很不一致:对“对学校的管理措施及待遇感到满意”这一说法,60.00%的人表示同意,40. 00%的教师则不同意。关于双语教学对自身的影响:76.00%的教师不同意“双语教学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影响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说法,说明大部分教师认为双语教训不会影响自身的专业发展。

在访谈中,教师反映双语教学增加了教师的课外工作,备课需要花费大的时问、精力;此外,购书、复印资料、查阅资料所需的经费也使教师难以接受。尽管双语教学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压力与负担,但教师们表示从中受益非浅;首先提高了自身的英语水平,尤其是专业英语和口语水平;其次是丰富了专业知识,备课时逐字阅读原版教材和资料,接触到学科前沿知识,对自己的专业也就是一种提高;部分教师反映,双语教学给自己带来了自我反思、教学改进和专业发展的好机会。

6.教师性别、职称、学历、英语水平与双语教学态度的回归分析

以教师性别、职称、学历、英语水平为自变量,态度为因变量,利用回归分析,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经检验态度与性别、学历、职称、专业和英语水平相关,它们的相关程度依次为专业、英语水平、性别、学历、职称,其相关系数。

此次调查中,我校双语师资数量偏少,教师的职称总体水平不高,而学历水平总体层次较高,但年龄结构不尽合理。教师都能认识到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好处,并对学校未来的双语教学充满期待。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和将外语学以致用是教师承担双语教学工作的两大主要原因。其中,学历和职称与教师双语教学态度高度相关,专业英语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式灵活是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普遍认同的教学感受。

二、分析与讨论

(一)学生教学反应

本文调查研究显示我校大二医学本科生能听懂双语课程的学生比例并不高,英语基础良莠不齐,专业词汇不够,造成阅读、听力和课堂反应均有困难,学生之前一直接受的是公共英语教育,缺乏专业英语方面的积累和指导,双语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多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可能存在损伤基础医学学科教学的整体质量的问题。

自然学科的教学内容,相对具有较为统一的答案和解释,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阻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双语教学的教学运行英文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习题、词汇、参考资源提前交付学生预习,是缓解上述问题的重中之重。但同时,双语教学快速扩大了学生的专业外语词汇量,加强了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已基本认识到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其益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欢迎程度并不高,第一次接触双语教学便是面对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程,缺乏相关的准备及必要的过渡,尽管如此,学生对学校未来的双语教学充满期待和信心,仍希望学校继续开展双语教学。

(二)教师因素分析

双语教师是具有较高双语水平的非语言学科的优秀教师,且要求双语教师必须拥有特殊的知识结构,包括宽厚的双语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双语教学科学知识。拥有汉语与英语的准确发音、词法、句法与语法知识;具备相应的听、说、读、写、译的水平,还包括了解一定的语言学知识,能够廓清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及其两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的能力,熟悉医学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该学科的学术前沿及其发展动态;同时具备对引进的原版教材等各种教学素材进行再创作及具体的教学能力的内化、具有较强的医学双语教学设计能力与课程内容整合能力。双语教师的语言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及其态度、双语接触的范围、使用目标语言的频率等非正式语言经历都是影响其双语能力的因素。

此次调查中,参加研究的教师表示能够运用两种语言清晰地表述、讲解医学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相当被动;引导学生讨论该学科的相关问题,建构跨文化多重语言和专业关系方面力不从心;同时在创设与优化医学双语教育环境,合理分配课堂两种教学语言份额等方面教师的引导和教化作用依然有限,教师的自我认同和效绩感偏低等,具体表现在复述和即席讲课的过程中, 语法错误频繁;时态、词性、称谓混淆不清;思路狭窄,注意力不集中、语言在专业表达上的存在差异,存在讲得多但表现力欠佳的问题。这就提出双语教学可能存在的教学瓶颈问题:医学教学知识量和专业外语能力并不能够代表双语教学能力,在重视教师医学双语教学工作量的同时更要重视教师的工作质量, 重视教师能力内在本质的需求, 设立医学英语教学多种上升和发展途径, 教师专业双语演示演讲能力亟待解决。

双语教学以母语与非母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医学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最大的区别和特点就是它是和专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医学双语教学在教学解决问题时的出声思维仅仅表达了短时记忆中已经存在的信息,同时,还要求教师在解决母语与英语信息转换对英语教材的深层寓意过程中进行有效迁移[1]。

医学生基础医学课程存在大量医学专业术语,医学术语具有多源的建构特征,医学概念和现象的句式、篇章结构的转换主要涵盖句型、语态、短语、词性乃至全段文字内容也具有双语语言转换的原则和特点。非专业读物和讲解环境外,学生普适性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很少,大学英语也以公共英语为主,基础医学双语教学最典型的盲点是双语语境之间的非联动,医学专业外语双语迁移远非被动的认知执行,而是一种语言思维对另外一种元认知语言表达策略的转化和融合[2]。

在美国,双语教学属于过渡型双语教育,并非有系统的教育,学制也不固定,双语教育旨在文化快速融合,减小知识利用率的差距[3,4]。Tonia对澳大利亚本科护理教育的学制为3年、来自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culturally and linguistically diversey, CALD)的CALD学生,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对护理本科学位课程的英语语言支持和相应的教学学习策略相互建构的关系,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研究三个主题较为集中:英语语言课程的内容,排课系统和教师教学内容的迁移[5]。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证实在早期双语者与单语的双语词频识别频率和形态。双语者的非优势反应也会与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反应并行激发出来,在N400有标志性的诱发电位[6]。

Kroll指出同时激活两种语言的特性,在演示演讲能力形态句法学的发展依赖于输入和输出量,由其存在两种语言的双向竞争的选择、调制,制定选择需要跨语言活动的策略[7]。医学双语高等教育的战略,基于包括特定于语言的医学模块的融合,这种专业与文化的竞争力通过早期培训而建立,而且与医生的成就动机和执业效绩高度相关[8]。

三、结语

语言能力是人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从认知科学的视角,双语在本质上是一个信息处理与加工,外语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认知过程,学习者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语言知识、认知能力、社会文化因素以及母语干扰等。外语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以语言基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知识等)、文化知识和学习能力(认知、元认知、社交能力)为基础的,双语教学不仅仅是从非母语到母语的简单映射,而是在医学的认知语境下多个知识模型空间互相映射的关联复合过程。在人才的国际化、人才标准的国际化的今天,以国际标准来衡量高校教育的目标和绩效,在我国现行的高校培养规格、课程标准和质量发生变革方面,始终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New York State Office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Two Way Bilingual Education Programs: A Resource Guide. http://www.p12.nysed.gov/biling/docs/Two-WayProgResourceGuide.pdf

[2]SKEHAN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3]Bilingual Schoo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http://www.eric.ed.gov/

[4]New York State Office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Two Way Bilingual Education Programs: A Resource Guide. http://www.p12.nysed.gov/biling/docs/Two-WayProgResourceGuide.pdf

[5]Crawford T, Candlin S. Investigating the language needs of culturally and linguistically diverse nursing students to assist their completion of the bachelor of nursing programme to become safe and effective practitioners[J]. Nurse Educ Today. 2012 Apr 20. [Epub ahead of print]

[6]Lehtonen M, Hultén A, Rodríguez-Fornells A ,et al. Differences in word recognition between early bilinguals and monolinguals: behavioral and ERP evidence[J]. Neuropsychologia. 2012 , 50(7):1362-1371

[7]Kroll JF, Bobb SC, Misra M , et al. Language selection in bilingual speech: evidence for inhibitory processes. Acta Psychol (Amst) [J]. 2008 , 128(3):416-430

[8]Meyers K, Tang G, Fernandez A. Responding to the Language Challenge: Kaiser Permanente’s Approach[J]. Perm J. 2009 Summer;13(3):77-83

作者简介:

潘元青(1977、2),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认知与临床心理学教学与研究。

物理教学优化实施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将改变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 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对内容与教学形式进行优化,需要对课堂教学过程的信息量进行优化与调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信息量;优化;调控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也为人类自身营造了新的挑战和日益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教育,要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就必须对教育实施改革.目前数学科学的发展与数学教学之间存在的差距越来越大. 一方面,数学科学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应用广泛,发展迅速;另一方面,数学教学相对滞后,特别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现在不少学科在教学方面广泛引进现代科技,例如投影仪、幻灯片、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但在数学方面,许多数学教师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对计算机辅助教学重视不够. 几支粉笔、一把尺一堂课的现象相当普遍.在计算机科技迅猛发展应用极为广泛的今天,中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当务之急.

教学是科学,教学是艺术,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数学教学,就必须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如讲授式、探究式、启发式等. 数学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在于多媒体组合优化课堂教学上,即教师在系统方法指导下,通过传统的教学手段(如口语、文字、黑板、粉笔、图片、模型和实物等)与现代教学媒体(摄影、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音及语言实验室等)的有机组合,以及课堂教学信息量的有效调控,优化教学过程.

■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实施要求与准备

1. 教学内容选择与优化

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 要让学生爱上数学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首先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有趣. 多媒体辅助授课,表现力强,能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图像的翻滚、移动、闪烁、重复、定格,色彩的变化以及声音效果等都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圆锥曲线方程》的内容时,将课本上引言的海尔·波普彗星的运动用媒体演示出:茫茫的宇宙中有无数的星座和天体在运行,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同时自身也在转,一颗明亮的星星逐渐接近地球,然后又渐渐离去;再结合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的运行轨迹的动画,引起学生的兴趣,再由学生观察讨论运行轨迹是怎样的曲线.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形象地感受数学知识.

多媒体技术能向学习者提供在当时当地无法看见和看清的事物、现象和过程或者无法听到和听清的各种音响效果,使学生直接从感官上认识,体会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强化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在高中数学中,函数、几何、向量、逻辑等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比较广泛,另外还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2. 用多媒体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1)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堂教学应给学生以情感体验,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可让学生对有关数学的事物产生好奇心,有接触这些信息的强烈愿望,产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数学活动的兴趣. 在教学中,用多种媒体来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如:在数列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碰到雪花曲线这一概念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漫天飞雪,从学生熟悉的“雪花”情景入手,结合利用《几何画板》生成的雪花曲线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其形上的特征,促发他们的矛盾探究心理,同时将等比数列定义性质的复习巩固巧妙融入新课题的研究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2)用多媒体搭建理解数学知识的平台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学生的思维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难于理解的知识构成数学教学的难点,它主要产生于数学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与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差异,也产生于教学手段不得力,妨碍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技术的特有功能之一就是有较强的直观性,能够形象、直观、多角度演示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能够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多媒体技术解决了传统数学教学中出现的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端. 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设计出立体感较强的立体几何图形,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透彻地观察,理解抽象的数学性质;利用计算机完成几何图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对称变换、伸缩变换,真正在运动变化中研究数学规律;又如在高中数学教科书和参考书中几乎都是证明函数在给定区间上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而为什么增减的分界点(拐点)就是它?函数到底是怎么增的、怎么减的……这些过去十分抽象难以理解甚至讲不清楚的数学问题,今天借助计算机技术一动就清楚明白了,从感觉到理解、从意会到表达、从抽象到具体、从猜想到证明都由学生探究完成,这不正是在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学生学教材.

利用计算机来探索函数y=ax+■(a>0),首先运用GSP设计函数y=ax+■(a>0)的图象,拖动点B,改变b的值(点B的纵坐标),图象上下动起来,观察图象单调性的变化,特别是点B在轴上下时的情况.

图1

通过这个实验教学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深刻认识此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然后用函数单调性定义来证明.

(3)用计算机软件促进数学变式教学的发展

数学变式教学一直被广大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 在借鉴传统数学变式教学的基础上,可将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如:几何画板)运用到数学变式教学中,特别是几何的变式教学. 计算机的实时动态功能可以即刻改变图形中相关要素的位置或关系,从多侧面探究数学问题变化规律,在变式中找到不同条件下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如 高二数学“正方体截面”课时,通过向学生展示“正方体截面”课件,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出探究性问题:“屏幕上浅蓝色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即正方体的一个截面),“在一个正方体中,类似于这样的三角形有几个?”“如何截正方体才能得到正三角形?”“上述三角形截面之间有何联系?”“用一把无比锋利的刀猛地朝一个正方体的木头砍下去,它的截面将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同时对正方体的截面顶点的改变,让学生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中信息量的调控

1. 难度的调控,即发挥多媒体的特点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 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进行大量演示,在课堂中无论一个教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便可以轻松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数学中概念对学生来说往往抽象难懂,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 如能利用计算机,可以把一些概念直观化,使知识简单、明了,让学生容易接受. 如在教学函数概念时,利用课件将圆的半径与面积的对应关系找出,形象地说明函数像一台加工机器,进去原料是“半径”,出来的“产品”是面积,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教学信息密度.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课堂信息密度随着教学媒体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大,它的运用已成为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采用投影、幻灯、录音、录像、计算机以及计算机与视听设备相连接的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活动形象、生动、直观,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密度,增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 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教师还可以用辅助教学的课件,优化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多媒体的引进,使得课堂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 而多样的教学形式又常常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例如 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教学时,我们利用多媒体可以将曲线形状随到定点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即离心率e)的改变而改变的变化情况展示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探索离心率与圆锥曲线的关系:e<1, 圆锥曲线为椭圆,e越小椭圆越扁;e=1,圆锥曲线为抛物线;e>1,圆锥曲线为双曲线,e越大曲线口越大. 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践证明,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式”的学习环境,一个培养创新意识的实践园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自我的奇思妙想的空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再到创造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上,信息量的整体调控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大了数学教育的范围. 基本是2~3个课时的数学课,课件参与后,教学任务都能相对的缩短1~2个课时. 主要原因是相应课件能简要地说明问题,化繁为简,更好地配合教师掌握时间和进度. 好的课件能在课堂中提醒教师下一步是什么,该怎样做,又可代替教师完成某项工作. 但这样又出现了一些问题:课件的信息量满足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要求,而对于自觉性或基础较差的学生非常不利;更为突出的是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思维”才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线,部分课件的固化是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师更应引导学生自己从量中求同,所以数学教师必须在课堂将板书、展示、示范等行为与课件相结合,同时要引导学生从量中求同,与学生交流沟通,观察学生的反应,调控课堂的进度和深度.

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建议

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学手段来说是一场革命,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功能,使得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有很多优势.但传统教学手段,无论是物质形态的手段,还是智能形态的手段,之所以可以延续至今,是因为有它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地、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 在计算机引入数学课之后,计算机手段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显得十分重要.计算机作为有效的辅助认知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其目的也只能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不足,只能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必要的技术辅助手段,而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 不是计算机用得越多就越好,要把它用得恰到好处,特别要注意课堂信息量的调控与优化.因此,必须防止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数学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脱节,课件的制作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需要进行,与教师的创意、教学设计、数学特有的思想方法、学科教学规律完美融合. 教学中,既要注意使用多媒体技术,又要合理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学功能,把教师与计算机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结合在一起,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物理教学优化实施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体育教学环境作为体育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体育教育事业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体育教学环境也日渐受到重视,各高校也开始试图通过优化教学环境来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基于此,文章首先对体育教学环境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然后立足当前形势,针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结合笔者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点优化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路径。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教学环境;优化路径

一、体育教学环境相关理论概述

(一)体育教学环境的基本概念

通常而言,体育教学环境的基本概念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角度的体育教学环境指的是体育教师和学生相对的体育教学中的客体的综合。广义角度的体育教学环境还囊括了体育的法律法规、社会制度、家庭条件、科学技术等和体育教师及学生相对的客体。由于体育教学环境的关联要素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之分,因此可归纳为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两大基本类型。其中,软件环境,指的是体育教学中的个体间、团体间、个体和团体间的各种关系的综合;硬件环境则多指硬件设施,包括传授体育教学活动场所所需的各种有形的物质条件所形成的环境。

而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作为教学环境构成中的最重要构件,两者是互为主客体关系的。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

由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这一系统中的各关联因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研究过程中,通常都会从体育教学的软环境和硬件环境两个维度进行。实际上,普通高校高校整体教育环境也是可以通过体育教学环境来反应出来的,主要体现在学生和体育教师的审美意象和价值倾向方面。而此外,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同的人所表现出来的个体行为,也是普通高校整体教学环境的一种体现。而体育教学环境好坏与师生关系的好坏、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教学成效的反馈等均有直接而密切的联系。因此,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完善应得到应有

的重视。

二、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现状分析

(一)体育场馆建设发展失衡

当前,国内多数高校体育教师都认为体育场馆对教师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是有益的。而有统计发现:体育场馆的建设在不同高校中却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一些高校建设了体育场馆,供学生上体育课所用,同时也能满足学生课余锻炼的实际需求。但还有一些学校,并没有按照教学需求建设体育场馆,而是沿用传统的露天操场的体育教学模式。甚至还有一些学校的操场也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建设塑胶跑道,更有一些学校连篮球场和足球场等场地都不具备。这种体育场地缺乏的现象并不在少数,极大地限制了高校体育教师更好的安排体育活动,一些体育项目根本无法完成。加之高校大学生的数量又非常多,往往存在多个班级集体上体育课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体育场地资源紧缺的问题,有时候一些班级会因为没能占到体育运动场地而无法正常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因而不得不在高校内的道路上上课,但这种教学方式,却隐含着极为严重的安全隐患,更会给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二)体育器材匮乏

为更好的落实新课改政策规定,国内的一些普通高校加大了资金投入,积极投入到了体育教学改革中,采购了大量的体育器材,旨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资源保障。而实际上,国内还有一些高校的体育器材匮乏问题仍较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一些高校会在足球课、篮球课上让几个学生共同使用同一件体育器材,此举减少了学生体育实践活动的频次,不但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无法保证,而且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水平

的提高。

(三)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国内普通高校当前基本都开设了排球、太极拳、友谊舞等课程,相较于新课改之前,教学内容更趋于完善,学生所具备的体育技能也越来越专业,对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十分有益的。然而,还有一些高校对体育课程设置不够用心,还是一贯延续以往的自由活动作风,在体育课程中学生往往表現松散,失去了体育锻炼的初衷,甚至还有一些学校会占用体育课程时间,用以开班会或讲文化课程所用,这些不但使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指标无法完成,更主要的是,会将学生对体育课程重要性的认知带入一种误区。

(四)学生的体育价值观有待加强

就目前而言,国内多数高校都对体育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积极投入到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工作中来,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并培养学生重视体育技能培养的思想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普通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此类学校只是一部分,还有一些高校仍未能对体育文化建设给予应有的重视,因而体育教学活动或者课程设置也都只是做了表面功夫,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并未能真正形成,因此很难将体育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使体育运动不具有持续性和长久性,不但不符合终身体育教育的新理念,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即便后续高校的配套设施完善了,学生往往也会因缺少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还会在体育运动中缺乏应有的主动性。

三、优化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路径

(一)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投入

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及分配不均,是造成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失衡的主要因素。而这种现状要得到彻底改善,政府就必须加强体育教育经费的支出,以不断优化普通高校的硬件环境。同时对体育相关教育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以实现体育教育硬件环境的最优化。除了资金的扶持外,体育教育相关政策的制定也非常关键,只有政策健全了,才能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开好头,打好基础。

(二)学校应尽快完善体育课程体系,注重体育文化建设

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学校方面要科学设置体育课程,不断优化体育教学环境。校方要在体育教育硬件环境的建设方面增加投入,确保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充足,以为体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保障。除了提供硬件环境外,还应对体育课程进行有效监督,为体育课程的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确保体育课程的高效完成,不能被其他的学科挤占时间。第二,教学内容要不断丰富。体育项目的丰富与否与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在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心理特征,将交谊舞、太极拳、足球、篮球、啦啦操、健美操等体育运动项目齐全化,让学生既能多接触,同时也能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和专长,以提升其体育技能水平,增强体育锻炼的主动性。第三,注重体育文化软环境的建设。可以通过开展体育社团、体育竞赛等方式来提升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校而言,必须对体育文化有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校园整体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建设,使师生都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此外。学校在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必须结合当前形式和体育界的发展现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资源,与时俱进的进行体育文化建设,具体可通过开设体育网站和论坛、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来吸引学生对体育文化、体育现状,及我国体育精神的全面、深入了解。

(三)体育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提升专业技能

具体措施包括:第一,体育教师应积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着重培养高校学生的体育技能。即尽可能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避免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自由活动问题。第二,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与学生的学习成效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体育教师还应发挥以身作则的榜样精神,加强体育锻炼,用终身学习的理念来影响和感染学生,投入到更多体育项目的学习和锻炼当中用,并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学习一些新的体育项目,以提升自身能力,提升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身为体育教师,除了改变固有的教学手段外,还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当遇到雨雪等極端天气时,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改变原有的教学内容,如播放体育精彩赛事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不应该像以前一样取消体育教学活动。

(四)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提升主观能动性

学生作为体育课堂的主体,必须从思想根源上对体育学习有正确的认识,摆正其正确运动观点。具体路径包括:第一,加强校园教育,为学生贯彻终身教育理念,提升学生进行体育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使其从思想根源上认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可通过体育课堂教学来向学生讲述体育学习的重要作用,使其自觉改变体育课堂松散的不良学习状态,主动学习体育技能,加强体育锻炼。第二,正确认识体育课程的位置,了解体育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重要,以端正其学习态度,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复习,以提升体育锻炼的长期性。第三,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网络技术手段,以方便学生进行相关体育资料的查阅和体育赛事的观看,最终实现增强体魄、提升学生组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锻炼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的新时期,我国高校也应加大对新课改政策的践行力度,积极探索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路径。尽管当前国内一些普通高校对教学环境的优化给予了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中出现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因此,笔者结合当前现状,分别从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四个方面提出了系列优化措施,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洋,杨生东.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途径研究[J].中国市场,2016(30).

[2]张维珂,刘衍勇,刘国忠.教育生态环境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5(18).

[3]蒲英杰.优化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途径研究[J].商情,2014(43).

[4]刘波.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途径研究[J].才智,2014(4).

[5]王晓刚.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社会环境研究[C].山西大学,2009.

[6]王军.甘肃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现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论文,2005.

(作者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体育部)

物理教学优化实施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高中阶段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因为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当前化学教学的要求,只有从创新的角度出发进行优化化学课堂,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就高中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渗透的意义和措施详细探究,希望能为实际教学工作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中化学;“绿色化学理念”;渗透措施

高中化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课程,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和素质,要注重从教学创新环节加强重视,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积极优化教学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促进学生化学学习素养提升。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渗透的意义

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优化教学的过程,将绿色化的理念和化学教学内容相结合,才能对学生绿色环保的意识积极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化学知识学习的质量[1]。“绿色化学理念”的融入和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是相符合的,能有助于促进化学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促进学生化学素养有效提升。在新的教学理念的融入下,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动力也比较充足,能够为课堂教学创设安全的环境,保障学生化学知识技能学习的整体质量。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渗透的措施

高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时期,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能以学生的素质培养为目标进行设计教学方案,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各教学环节中,从而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活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为学生综合学习素养提升起到促进作用[2]。化学课堂教学工作中为能提升教学的质量水平,教师要能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设计教学方案,从教材的角度出发进行优化设计,将“绿色化学理念”和教学的内容相结合,为学生呈现新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对教材有充分的了解认识,能够将教学中和环境污染、食品污染、温室效应等相关的知识点作为设计教学的重点,融入“绿色化学理念”促进学生树立环保的意识,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生态环保的观念意识,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

例如,化学课堂教学中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过程中,要注重能够和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促进学生形成绿色化的理念。如在为学生讲述SO2性质以及用途的知识点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对比,能够帮助学生对两者间的差别有充分的认识,帮助学生了解过氧化氢溶液能取代SO2对环境污染的物质在工业生产中运用,通过将“绿色化学理念”和化学课程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这对提升学生化学知识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有促进作用。

2.化学实验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渗透

高中阶段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化学实验是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对学生化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在实际化学课堂中要充分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设针对性的化学实验促进学生形成绿色化学的理念认识,提高学生环保的意识[3]。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下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的化学知识内容,让学生能在直观的化学实验中理解化学理论知识,为学生学习素养提升起到积极作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设计小而精的实验内容,为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积极促进,从而能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和动力。如化学中运用的仪器设备尽量选择小型的,以及在实验后对污染物的排放要进行处理,减少有害物质排放。另外,在实验过程中要规范操作的过程,减少对实验资源的浪费,尽可能采用无毒害材料,并且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对三废物质进行妥善的处理,让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形成“绿色化学理念”,提高学生环保的意识。

3.注重反应原理改变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有着积极引导的作用。为能从整体上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教师要充分注重从创新教学的观念角度出发进行优化设计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4]。在不同的化学教学环节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在新的教学改革发展背景下,教师要注重从“绿色化学理念”的融入出发,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对化学反应原理进行改变,能够将“绿色化学理念”在化学教学中体现出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改变化学实验反应原理,促进学生创新设计,能够将“绿色化学理念”和化學实验的内容相结合,从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绿色化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内容中,通常认为制取氧气的方法是将MnO2当作催化剂,然后对KCIO3加热分解,这一方法的应用有加热环节,并且过程中会混入其他物质,使得制取的氧气纯度不够。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改变反应的原理,通过将MnO2作为催化剂,对H2O2分解,实验改进不用进行加热,氧气比较纯净,这与绿色化学理念是相符合的。

总之,高中阶段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能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水平,这就需要渗透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将“绿色化学理念”加以科学融入下,能为学生化学知识学习的能力素养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包小兵.高中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7):125.

[2]袁秋香.绿色农业化学工程渗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热带农业工程,2019,43(3):220-222.

[3]李俊桂.绿色化学教育理念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J].当代化工研究,2019(2):22-23.

[4]杨正安.绿色化学理念在高校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8,4(8):118-119.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湄池中学311814)

上一篇:企业统计改革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信息技术企业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