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学变革论文范文

2024-05-05

统计教学变革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新媒体和无线网络技术的教学应用,使虚拟教学环境和物理环境无缝融合,推动了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发展和创新。无线网络环境下美术课堂的泛在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不仅改变了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泛在学习创新的美术课堂变得更具有开放性,凸显了学生美术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创新性和愉悦性。

[关键词]无线网络 美术课堂 泛在学习 实践创新 审美情趣 课堂结构

2013年我校独立承担了广东省电化教育馆“十二五”教育技术课题《基于无线网络技术的泛在学习课堂创新研究》,美术课堂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对象。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探索教育新技术的应用和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创新,构建了智能教室和虚拟美术教学空间、多元化和智能化的美术课堂,让泛在学习和知识分享变得简单、轻松,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媒体和无线网络的完美组合,给美术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

一、无线网络环境下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构建

1.无线网络和泛在学习的内涵

无线网络是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的网络。随着802.11系列标准为代表的无线网络技术在全球的逐渐普及,国内无线网络近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正全面深入我们的美术课堂,既为美术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又为泛在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所谓的泛在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无线网络支持下的泛在学习,是计算环境下未来的主流学习方式,正在引起一场教育教学的变革。

2.美术课堂泛在学习平台的配备和搭建

我校无线网络的全校园覆盖,为打造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环境提供了保障。基于校内局域网构建的FTP共享平台和信息仓拥有海量资源,校内终端直通互联网,随时可以汲取养分,也可以随时分享、互动,使学生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和惬意。

作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学的硬件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在课题开展前期美术教师做了调查问卷,问卷结果显示:课题班的90%的学生家庭有电脑,82.5%的家庭有网络,68.3%的学生经常利用电脑绘画和学习,具备了实验研究条件。为了更好地实施课堂创新,学校对参与课题的教师和学生开展了培训(如图1),既提升了实验教师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实验教师根据课题要求进行美术课堂教学创新设计,为课题实验做好了前期准备。课题研究班的师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同时我校的课室全部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智能化、立体化的网络教室就这样构建起来了。在无线网络中转站E课堂虚拟平台上,学生可以随时登录,进行自主学习和互动讨论,软硬件的完善让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实践与创新得以开展。教师和学生在美术课堂泛数字化发展中改变着自己,进入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艺术世界。

二、无线网络环境下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实践

1.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教学模式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任何一类信息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都曾对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以文字和印刷术的出现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更是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巨大的变革,改变了整个教育教学的模式和顺序。无线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泛在学习课堂创新后,师生互动性加强了,课堂变得更加立体了。在美术课堂中,通过教师以FTP共享资源导学——师生利用电子白板研学——学生在平板电脑上自主探学——学生美术作品在课堂平台展学——个性化课后拓学的方式(如图2)的过程,构建了无线网络环境下泛在学习的美术教学新模式。

2.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兴趣激发

在高效互动的泛在学习环境下,学生被新媒体技术创新的美术课吸引,从而保持了对美术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美术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美术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情意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而无线网络环境下的美术课堂泛在学习,正是由于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丰富的共享资源、选择层次的多变以及课堂教学的创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美术创新课“象形文字的联想”教学中(如图3),教师通过平板电脑在交互式白板上展示一个象形文字的动画,直观有趣的动画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使他们被象形文字的魅力所吸引,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

三、无线网络环境下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创新

1.美术课堂的泛在学习改变了知识呈现状态

无线网络环境下美术课堂的泛在学习,改变了传统媒体教学的局限,不再受限于场地,而是让学生走出教室,使美术学习变得“移动”起来了。同时,知识的呈现不只局限在书本上,更丰富的共享资源和网络素材供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在学会知识提取后,学习变得更轻松愉悦了。学生的发展是立体动态的过程,小学美术课不单纯是知识技能的构建,而是对学生生命完整的关注与教育。在美术课堂泛在学习中,教师应有选择性地给学生提供人文性、现代性、广博性、审美趣味性等特点的内容和知识,启发、引导他们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感受和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美术课堂的泛在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知识呈现的状态,注重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

2.美术课堂的泛在学习优化了课堂结构

新媒体教育技术的运用,提倡学生在课前自主收集资料和整理知识,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解决绘画和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再是教师的单一讲授知识,教师更多的是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学生绘画创作的时间多了,提高了学习的实效性。在泛在学习的课堂上,媒体信息通过网络终端传到平板电脑和电子交互式白板,给学生提供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形象感染,使学生的心理活动达到高度和谐的状态,伴随着的思维活动也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从而让整个课堂“活”起来了,变得更有滋味了。优化后的美术课堂,学生绘画创作通过平板电脑软件(如colorpencil、奇奕画王等)表现得更直观、更快捷,显现了美术课程的视觉性。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美术“家乡绿梦”一课中,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在学生平板电脑端播放了柴静制作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这种以最简洁、明确的方式传达出的信息,给了学生很大触动。就这样,一堂剪纸课变成了绘画课,学生纷纷在平板绘画出自己的想法,一幅幅环保绘画作品(如图4)表达了大家的环保行动和决心。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有效教学唤起了学生的知觉体验,由学生发现问题开始,发展到美术创作、作品展示,使学 生的情感得到了自由抒发。

3.美术课堂的泛在学习凸显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最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无线网络环境下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特点在于资源共享,学习自主,时间自由。学生学习时根据教师提供的不同资料,有选择地去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使不同层次的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要做的主要工作是转变评估和激励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确立以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为中心的目标体系,推动学生泛在自主学习的持续发展。

美术泛在化视野下的个性化学习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无比便捷的条件和得天独厚的契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曾指出:“儿童是具有不同发展需要和不同发展方向的个体。”而美术课堂泛在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创新提供了平台,注重学生的个性探究,并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成长和感悟。无线网络环境下美术课堂的泛在学习遵循培养学生个人自由的理念,追求培养学生个人的心灵,让学生的情感和美感都得到顺利发展。美术课堂的泛在学习始终把培养学生个性放在首位,这是艺术创造的真谛和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特点。

微课是建立在传统教学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具有短小精悍、主题突出、资源多样、交互性强等特征,特别适合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给学生提供了美术泛在学习的良好体验,更好地满足了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既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教研方式,又突破了教师听评课的模式。我校美术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泛在学习实践中创新设计出多节微课(如图5),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

4.美术课堂的泛在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网络环境下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实践创新,具有无限宽广的空间,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教学活动。泛在学习的美术课堂建设是以人本主义、批判理论和构建主义为理论依据。人本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的道理和文化价值,学生在美术泛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培养相互关怀的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充分感受学习的开放性、自主性和愉悦性。

网络环境下美术课堂的泛在学习,丰富了学生的视觉和审美经验,提升了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及文化理解等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泛在学习的资源分享,有利于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中感受美、创造美。在课堂上教师以学生的感悟和感受为主要启发线索,沿着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在学生理解、分析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5.美术课堂的泛在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评价

美术课堂泛在学习平台的搭建,依托于学习FTP局域网和校园信息仓互动平台,学生随时随地可以美术作品和个人心得,在虚拟美术教室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如图6:学生利用视频与同伴互评)。相比传统的教学,美术泛在学习的课堂反馈及时、方式多元,体现了美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美术评价形式多样化,而且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当前,美术教育改革的一个关注点就是对于学生美术活动的评价,包括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意识、与同伴的合作精神、美术操作技能、创造中思维活动等维度的评价。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平台建立了网络学习档案,让学生在平台上随时能看到自己的表现和进步,增加了成就感。此外,无线网络环境下的评价更具有人文性、有效性和综合性,能更准确、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学习和表现。

四、无线网络环境下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前景展望

在无线网络环境下美术课堂泛在学习的实践和创新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深深地被教育科技的力量所吸引,被教育技术的魅力所打动,秉承着创新的科研精神,不断探索。不断追求。无线网络环境下的美术课堂泛在学习将是未来美术学习的主流,未来发展的前景将是一片光明。当前,诸多教育家和技术专家已在纷纷构想,建立基于无线网络、云服务条件下的广泛学习场以及未来智慧学校的概念等等,可以想象未来学生能在任何时候和学习同伴保持连接,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进行美术交流、深入创作沟通,可以接触到一个更充盈的艺术世界。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借助无线网络和新媒体技术应用,推动了泛在学习的实践和创新。美术课堂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学设计遵循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突出美术学习的实践性、人文性和愉悦性。

总之,无线网络环境下美术课堂的泛在学习,优化了课堂结构,改变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创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是美术教育的另一条有效途径,为美术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景芝,黄欢.《从直觉到理性:青少年艺术发展中的转型教育》[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1:12-34.

[2] 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9.

[3] 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8-37.

[4] 孙刚成,王莹,杨眉.《泛在学习视野下的个性学习取向》[J].教学与管理,2014(7):132-134.

[5] 林秀瑜.《泛在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学习模式与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6):18-22.

(特约编辑 木 清)

统计教学变革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通过对高校统计学课程特点和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归结了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对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的要求,提出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要强化社会需求和科研价值的应用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对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策略进行探讨,策略表现在:要始终坚持理论和应用并重的教学意识、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统计学;应用;课程教学

统计学是一门涵盖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方法论科学。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统计学作用日益凸显,无论是社会工作,还是科学研究与开发都越来越强烈地依赖于定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诸多学科领域进行研究的重要方法。统计学科上升为一级学科后,统计理论教学、实战训练和人才培养等面临全新的挑战。本文基于统计学的特点,结合社会、科研对统计学课程教学的要求,并探讨了关于面向应用的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 统计学的特点和教学现状

1. 统计学的特点

统计学是关于数据采集、数据归纳整理、数据分析,并从中探寻客观对象内在规律性的方法论科学,从本质上说,它是一个交叉学科。统计学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在于理、工、农、医、人文、社科等各个领域的应用;作为辅助工具,就是统计方法服务于各学科的实质所在。因此,统计学要与各学科领域应用紧密结合,既实现统计学科的自身发展,也为各学科领域培养人才。

2.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现阶段,理工农医商以及社会学等大部分学科和专业都开设了统计学课程,其教学特点主要集中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

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包括统计学原理和统计方法的介绍,主要讲授统计学的基础共性知识,也有少量的案例分析,比如一些统计学教材会安排关于国民经济统计知识或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等章节。

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一般采用课堂讲授为主,上机操作为辅。较之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如今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学使得统计学课程教学更直观、更高效,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课堂枯燥乏味感,促进了课堂内容的吸收、消化和操作应用。

考核方式基本都是考试的形式,考试内容有理论知识和统计分析能力,兼具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的考核,改变了传统的仅仅注重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考核。

总的来说,目前这种“教材+课堂+考试”的现代教学较之前的传统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重理论轻应用”的意识仍然存在,二是教学内容设置与其他专业结合还不够紧密,三是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实践体验不足,包括课堂教学实践体验和统计实务体验。这些在教学思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都有待改进。

二、 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对统计学课程教学的要求

高校统计学的教学培养对象——学生,最终分流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参与到社会管理工作中,另一部分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应用。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方向需要统计学课程教学强化其面向社会和科研的服务功能。

社会管理工作岗位涵盖范围极广,比如政府工作、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工程管理……这些岗位要求工作人员有调查、归纳整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意味着高校毕业生在入职时应具备统计学的综合能力,才能胜任工作。因此,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更注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紧密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线,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比如加强办公广泛应用的Excel统计分析软件的实操能力、培养统计调查能力及统计报告的撰写能力。

科技研发工作对统计分析及软件的应用能力要求更专业,比如财经类、医学类、生命科学类等研发工作以及研究报告都离不开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这要求《统计学》课程教学坚持厚基础、重能力的原则,加强统计知识和软件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具备更扎实的统计理论基础和软件应用能力,比如培养学生灵活应用专业性较强的SPSS软件,以达到学科研究的专业要求,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由此可知,高校人才培养方向要求强化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面向社会和科研的服务功能,其实质就是强化统计知识和方法在社会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培养。

三、 关于面向社会、科研应用的统计学课程教学策略

高校有三大功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理应以服务社会、服务科研为己任,既促进社会发展和科研创新,也实现自身发展、彰显自身魅力。大数据时代来临,创新创业的号角吹响,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需要从教学意识、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改进、完善,以为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更多的优秀适用人才。

1. 始终坚持理论和应用并重的教学意识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意识,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和教学方法上始终要坚持理论和应用并重的教学意识,让学生不仅获得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同时也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统计学课程也是一门应用学科,而不仅仅是有数学理论和公式推导的纯理论学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積极参与的意识,提高教学效果。比如,王德劲等人“分块”教学就包含了理论和应用并重的意识、思维和方法;“案例+分析+解答”的教学流程也是将应用和理论分析结合。这些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体系都是值得借鉴与坚持的。

2. 优化教学内容

前面讲的“分块”教学,就是将统计学基础知识模块和统计分析应用教学模块,其设计的教学内容同时兼顾了统计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案例分析教学法也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答,将统计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社会经济发展和各学科领域之中,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互长;案例分析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案例的选择要与所教学生的专业或者关注点相关,即要有针对性。统计学的教学内容设计与其他应用学科的需求相结合,才能解决学科教学、科研或实践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体现出统计学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3. 创新教学方法

現阶段统计学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方法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当然在教学工具的手段上已有很大的改进,但其教学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学生普遍反映难度较大。其难一是难在学科的逻辑性较强,尤其是涉及数学推导的理论性内容枯涩难懂;二是难在知识的转化应用,即统计学知识与专业学科知识的结合应用。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教师大胆创新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学生的课堂教学实践体验和统计实务体验可以弥补现阶段教师课堂讲授的存在的不足。“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就是一种让学生亲身体验的课堂教学实践,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地教育效果。统计实务体验,即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自参与统计调查、统计数据归纳整理、统计分析、统计报告写作等系列环节,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可以检验和巩固理论学习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可以大胆尝试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实践教学。

四、 结语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理论和应用并重的教学意识、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尤其要强化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面向社会和科研服务功能,结合其他专业学科加强对学生统计知识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显统计学旺盛的生命力和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敏娜,王静敏主编.统计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

[2]袁卫.机遇与挑战——写在统计学成为一级学科之际[J].统计研究,2011,28(11):3-10.

[3]游传新.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2):246-247.

[4]王彦主编.高等教育学使用教程(2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2.

[5]王德劲.非统计专业本科《统计学》课程“分块”教学与管理模式改革设想[J].统计与咨询,2008(5):70-71.

[6]邓月仙,张宝,刘文宝.案例教学法应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4):762-764.

作者简介:

宋淑芳,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广西财经学院信息与统计学院。

统计教学变革论文范文第3篇

基于思维方式培养的概率统计教学

姜琦 張福娥

作者:姜琦 张福娥

统计教学变革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概率统计课程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的主要途径有创设情景、社会实践、运用多媒体仿真技术、提问和数学建模等。

关键词:概率统计课程;情景教学法;理论认识;应用途径

概率统计课程是大学理工、经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概论统计知识和技术在科学研究、国民经济以及日常生活中都被广泛地应用。鉴于这门课程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的推导及简单应用,不能很好地将概率统计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使得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提高概率统计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从事该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在思考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发展起来的情景认知理论为开展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提供了一种比较注重实际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一、情景教学法的理论认识

情景教学是指运用具体活动场景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提高其学习兴趣和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认知理论认为,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的活动和情景互动的产物。人们的学习也内在固有地存在于背景、情景之中。当学习被镶嵌在运用该知识的社会和自然情景中时,有意义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最真正、最完整的也是最有力和最有用的。同时,情景认知理论还强调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大堆事实性的知识,学习还要求思维与行动,要求学习者参与到真正的情景中。

创设教学情景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思想进行艺术性的构思设计,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知识结构,有效运用好影像资料、案例等教学资源,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氛围。

创设教学情景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按照这一理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应在学生有疑问时引导学生去辨明方向;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师生教与学的协同活动,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也就是说,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没有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整个教学过程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

创设教学情景,应当着眼于更好地实施启发式教学。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与“悱”揭示了启发式教学的认识本质:学生不知时,应启发教导;学生半知时,应启发诱导;学生已知时,应启发指导。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师生开展多姿多彩的教学活动,为教师施展教学才干、为学生拓展思维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形成一种乐学氛围,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和倾向,主动感知情景,体验情景,使之成为解决教学难点的有效途径。因此,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情景教学法的精髓所在。

情景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为:设置问题情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研究和制订解决方案——(学生)实施方案——检验与评价。这种教学模式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概率统计课程既有严格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有广泛的应用实例,为概率统计课程的情景创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应用这些素材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实际的应用以及问题的模拟来获得真正有用的概率统计知识。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组织好素材,选取合适的教学背景知识,对提高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十分关键的。

二、情景教学法在概率统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1.创设情景,组织情景教学

学习非参数假设检验中的一种检验方法——概率图纸法时,课前就给学生布置一项作业,要他们对本市的成年男子的身高作简单随机抽样,抽出一个容量为300的样本。上课时指导学生画出正态概率图纸,让他们用正态概率图纸就如何确定正态分布的两个参数互相讨论,得出结论;然后用所得的一组样本值求出经验分布函数,在正态概率图纸上画出经验分布函数的图形,若近似一条直线,可以认为本市成年男子的身高服从正态分布;画出这条直线,最后从正态概率图纸上直接获得正态分布的两个参数,由教师作分析总结。这种让学生自己担任角色、自己获取知识的教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2.在社会实践中开展情景教学

当概率统计课程中的回归分析学完后,教师还可以将学生进一步引入社会大课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对本市下岗职工人均收入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建立回归函数模型,估计函数中的参数;建立好经验回归方程后,再进一步启发学生对随机变量的相关关系做显著性检验,对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进行检验,利用所学的统计知识把影响人均收入的主要因素找出来,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学生不仅检验和巩固了概率统计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强化和提高了概率统计的应用能力。

3.借助多媒体制作仿真多媒体画面组织情景教学

在学习频率的稳定性及概率的统计定义时,如果利用多媒体,模拟出一口袋中放有大小、质地完全相同的10只球,只有黄、白两种颜色,每次只能摸出一球,观察其颜色,然后放回再摸,摸500次、1000次、1500次、2000次、10000次、15000次、50000次、100000次或更多次球,让学生计算出摸到黄球的频率,再分析其中黄球的只数,教师引导他们分析总结得出结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很容易理解频率的稳定性及概率的统计定义等问题。以上各环节制作成仿真的多媒体画面,学生从虚拟的场景中便可学到频率的稳定性及概率的统计定义,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4.通过提问题的方式组织情景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用类比思维、归纳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如在介绍五种经典分布时,结合例题给学生提出下面的几个问题:如何判断现实生活中的随机变量服从何种分布这几种分布是否有内在的联系为什么正态分布广泛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引导学生用类比思维、归纳思维的方法,从数学理论或模型的实际背景去分析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再与教师的结论或教材中的结论相比较,学生常常得到意外的收获。又如在学习参数估计量的优良性评选标准时,在学生充分理解无偏性、有效性与相合性概念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与猜测思维方法思考自己能否补充出新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从而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从事工程技术和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概率論与数理统计的理论基础,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概率统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融入数学建摸思想组织情景教学

概率统计的特点是工程和实际背景很强。概率统计的研究对象是随机现象,从对随机现象的大量观察试验中,除去其个别的偶然性东西,从数量的角度去把握必然性的规律。课程中的基本概念、例题等往往涉及很强的实际背景,通过观察这类具体的问题,并从其出发提取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再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寻求问题的解答,这样一个抽象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针对随机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概率统计课程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展示建模思路,引导学生多分析、多思考、多提问,学生就可以通过模仿不断地深入学习,逐步形成自己的建模能力。如在讲授回归分析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多个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再给出相关函数的数学定义,引导学生分析相关函数的各类函数形式(线性或非线性等),给出问题中适当的回归函数形式,估计函数中的参数,建立好经验回归方程后,再进一步启发学生对随机变量的相关关系做显著性检验,对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进行检验。这样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建立回归模型的思想和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概率统计的意识和相应的分析能力。

当然,在应用情景教学时切忌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某种情景中,应当引导学生善于在不同的情景中利用已知的知识、经验、方法和途径,经过分析和综合寻求正确答案,即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学习的最高境界不是“学会”而是“会学”,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当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在多样化的情景中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特定的情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不应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多向的。假如我们培养的学生只习惯于沿着一个方向去思考问题,显然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人都有创造性思维的潜质,关键需要我们培养、开发和挖掘。针对具体的教学情景,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经济学和哲学的思考,打破狭窄、单向、僵化的思维模式,在培养学生联想思维、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上下功夫,把情景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种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的正确应用,在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给教师发挥教学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必将对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亢娟妮.情景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课堂中的应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宋梅,周晓丽,等.情景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与评价[J].实用医技杂志,2006(7).

[3]翁凯庆.数学教育学教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4]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5]魏宗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6]聂天霞,等.关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9).

〔责任编辑:毕田增〕

统计教学变革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福州市某中学初三年级一个班级40位学生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的核心—边缘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被试班级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存在显著的核心—边缘结构,较少数量的学生居于共同体的核心位置,较多学生处于边缘位置;核心位置学生之间的共同学习密度较高,而边缘位置学生之间的共同学习密度很小。认为:化学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促使更多的学生进行学习者共同体的核心位置,加强核心位置和边缘位置学生之间的知识互动。

关键词 核心—边缘结构 学习者共同体 化学课堂

The Core and Edge: High School Chemistry Classroom Case Analysis of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munity of Learners

ZHU Yuling

(School of Educ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

Fuzhou No.34 Middle School, Fuzhou, Fujian 350009)

Key words core edge structure; community of learners; chemistry classroom

0 前言

面对社会变革对教育的挑战,今天的学生必须学会引导自己的学习,学会鉴赏并与具有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人合作,学会解决复杂问题的方式。①因此,在“学校”和“班级”这样的集体中学习的儿童们应当充分利用集体所拥有的教育力,与同学之间进行彼此了解,彼此切磋。②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课程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目标,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到化学的学科教学中,新课程提出了协作式探究活动的教学,并十分重视教学中学习者共同体的构建。

学习者共同体是指由共享着知识,价值和目标的学习者组成的社会性学习组织形式。③

由于人的社会性行为总是与其社会性的人际结构位置相关联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者共同体中的不同位置,将会影响学生在共同体中的知识互动行为。具体来说,处于共同体核心位置的学生,其参与知识互动行为将会更积极,学习效果也将更显著,而处于边缘位置的学生,其参与知识互动行为和效果,都将不如核心位置的学生。因此,对学生在学习者共同体中位置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已有的对学习者在共同体中的位置和身份认同的研究,主要从定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而对于什么是“核心”,什么是“边缘”等,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操作化的定量标准,这使得对学习者共同体的研究无法推广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中。

化学教学中的学习者共同体,可以是一个班级,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也可以是不同班级或者学校之间学生组成的学习伙伴等。基于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途径,因此,本研究界定班级为学习者共同体的单位,并对学生在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中的位置进行定量的分析,以期发现中学化学课堂中学习者共同体的特点与问题,为化学教学改革提供实证的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福州市某中学初三随机抽取的1个班级。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主要查阅了有关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等的相关书籍,为本研究的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提供理论上的支持;通过查阅社会学有关“核心—边缘”结构的研究资料与书籍,为本研究数据的测量与分析方法提供方法的支持。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核心—边缘结构的测量特点,本研究利用社会测量法设计了调查问卷1份。实施调查时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 数据统计法

使用Ucinet6.0 for Windows软件对本研究所测得的“核心—边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Ucinet6.0 for Windows软件是由加州大学欧文(Irvine)分校的一群网络分析者编写的。现在对该软件进行扩展的团队是由史蒂芬·博加提(Stephen Borgatti),马丁·埃弗里特(Martin·Everett)和林顿·弗里曼(Linton Freeman)组成的。④

2 数据的预处理

为了能利用计算机对被试班级学习者共同体的核心—边缘结构进行量化分析,对调查问卷的结构进行计算机输入、编码,并导入到Ucinet6.0 for Windows软件,得到表1的被试班级化学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核心—边缘结构数据矩阵。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被试班级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的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为了了解被试班级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对数据矩阵进行“核心—边缘”分析,分析结果见图1。

图1显示,对被试班级的数据矩阵进行核心—边缘结构分析,模型的初始拟合值为0.000,而最后的拟合值为0.868,表明被试班级学习者共同体的核心—边缘结构显著。从图1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被试班级的学习者共同体中,节点6、19、3、36、25、10的6位学生处于化学知识互动的核心位置,而其他的34位学生,则处于化学知识互动的边缘位置。

运用Netdraw程序对该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得到被试班级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的核心—边缘结构拓扑图,具体见图2。

图2直观地显示了被试班级学习者共同体中所有学生的结构位置。从图2可以看出,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处在共同体的核心位置,进行较为频繁的化学知识互动,而较多的学生游离于共同体的知识互动核心之外,没有参与到化学知识的互动中来。

从本质上讲,一个学习者共同体营造了一种“相互学习”的文化。⑤在学习者共同体中,由于成员之间的知识背景不同,对学习问题所持的分析方法和观点往往也不同,因此,一个生动的学习者共同体,应该是一个成员之间互相学习,互相讨论,积极互动的团体,在这样的团体中,每一个成员都能与其他成员产生人际的交互,思想的碰撞,从而对每一个只个体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的团体。被试班级的学习者共同体中,知识的互动与交流至发生在少数的个别核心成员之间,这不利于化学知识在学生之间的传播,也不利于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互动产生有创造性的学习结果。这个现象提示化学教师,应该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改变以前“知识的专卖者”角色,构建“活动的主导者”角色,鼓励边缘学生多参与到化学知识的协作性探究互动与交流中来,引导边缘位置的学生进入学习共同体的核心位置,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3.2 不同结构位置学生间的互动强度分析

核心—边缘结构分析一般重视分析所分成的不同位置内部的关系密度,不太重视不同位置间的关系密度。而教育应面向每一位学生,本研究是在学校情景中进行的,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分析不同位置学生之间的互动密度。对核心—边缘结构分析所分成的4个块分别进行块密度分析,结果见图3。

对于网络结构的分析,密度是最常用的一种测度。对于一个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来说,密度就是实际发生的化学知识活动交流的数量与理论上最多可能存在的互动交流总数的比值。具体地说,密度是一个集体中各个个体之间联络的紧密程度。

图3的分析结果显示,被试班级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的核心—边缘结构中4个块的密度分别是:核心块密度为0.900,边缘块密度为0.004,核心到边缘块的密度为0.000,边缘到核心块的密度为0.000。参考其他的一些研究,⑥可以认为被试班级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成员之间的互动密度较高,但边缘位置的成员之间互动密度较低,从核心到边缘以及从边缘到核心位置的成员之间的密度也较低。由于人际互动过程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这个现象提示化学教师,应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边缘学生以及核心与边缘学生之间更多地进行化学知识的互动,促进良好学习风气和氛围的形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在被试班级的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中,存在显著的核心—边缘现象。(2)在被试班级的化学课堂学习者共同体中,处于核心位置的学生之间互动紧密,但与边缘学生以及边缘学生之间缺乏互动。

4.2 建议

化学教师应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改变自身的传统角色,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核心学生与边缘学生以及边缘学生之间进行更多的化学知识的互动与交流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注释

① 裴新宁.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38.

②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26.

③ 裴新宁.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38.

④ 陈兴.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抚宁县业余体校运动队人际关系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⑤ 布鲁纳著.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学的观点[M].宋文理,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1:134.

⑥ 陈向东.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在线协作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28-31.

统计教学变革论文范文第6篇

中学生物教育教学评价中经常会涉及到众多的考试,如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面对海量的成绩数据,生物老师如何准确快速地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的问题,是一线生物教师比较苦恼的事情。Excel 2003作为中学老师比较熟悉的办公软件,虽经常接触,但很少会使用其函数统计功能。下面通过笔者在年级生物成绩统计分析中的摸索和经验,以一个年级(包含4个班)成绩数据分析为例来介绍如何使用Excel 2003做好成绩分析模板,实现对历次生物考试成绩轻松进行分析,利于生物教师找出各班的差异以及几次考试成绩的相对情况。

1 成绩统计分析工作簿模板的建立

建立成绩统计分析工作簿模板,命名为成绩统计分析模板,其中包含两张工作表,一张重命名为成绩登分表,另一张重命名为成绩分析表。

1.1 成绩登分表的建立

切换工作表至成绩登分表,在第一行建立列名,依次为班级、姓名、生物1、生物1排名、生物2、生物2排名等。科目对应列中为学生的原始成绩,如果缺考就在相应的单元格中输入“缺考”。科目排名列中使用排序函数=rank(),如生物1成绩在c列,生物1排名在d列,在d2单元格中则输入函数=rank(c2,c:c),如图1所示。然后将鼠标移至单元格右下角出现“+”时向下拖曳即可得到生物1成绩在全年级相应的排名,其他依次类推,至此成绩登分表就建立完毕。为了方便对成绩列和成绩排名列的引用,如对生物1成绩列进行定义,单击插入菜单,依次选择“名称”—“定义”,弹出对话框如图2所示。在“在当前工作簿中的名称”下面的框里键入生物1,在“引用位置”下面的框中点选框右端的选择按钮,然后点选生物1成绩所在列C,在空白框中显示“=成绩登分表!$C:$C”。由于第一行为标题行,所以将“=成绩登分表!$C:$C”修改为“=成绩登分表!$C2:$C20 000”,根据学生人数可以相应调整其中20 000这个数值。当然值越小,分析速度越快,可以将其设置为稍大于学生人数即可。

1.2 成绩分析表的建立

1.2.1 表头的建立

切换工作表至成绩分析表,首先在第一行键入表头,如“高2016级生物历次成绩分析表”,接下来在键入成绩分析指标,在这里建立分析指标如图3所示。其中的上线人数1和下面的30指的是取前30名,上线人数2和下面的112指的是取前112名,上线率则是用各班上线人数除以各班参考总人数。30和112可以根据要求手动进行更改,变异系数=标准差/平均数,变异系数越大,表明个体差异越大。为了制作一张表中根据需要选择显示历次生物成绩,需要建立下拉单元格,具体操作:① 在一定区域如图4输入科目和科目排名;② 点选图3中生物1所在的单元格点击菜单数据选择有效性,在允许中选择序列,在来源下面的框右端点击选择图4中的左列中生物数据所在区域,即可制作生物历次考试下拉列表,同理制作生物排名下拉列表。

1.2.2 统计指标中用到的函数

在多条件统计人数时常用到的函数“=SUMPRODUCT()”。多个条件时,条件之间用*连接,如满足两个条件的计数函数“=SUMPRODUCT(( )*( ))”,其中的条件为真时返回值为1,为假时返回值为0,所以只要有一个条件不满足,结果就为0。最后将所有记录的所有的结果相加,即可求出满足条件的所有记录的个数。如在B5单元格中输入函数“=SUMPRODUCT((成绩登分表!$A$2:$A$20000=$A5)*(INDIRECT($C$2)<=B$4))”,下拉填充即可得到其他班级的数据,上线人数2的公式编辑同理。

为了使得分析数据随着点选下拉列表的变化而同步变化,用到了一个间接引用函数“INDIRECT( )”,如“INDIRECT($C$2)”的结果就是引用C2单元格中的值所代表的值,当C2显示为语文排名时,它执行的结果就是引用成绩登分表中语文排名中所定义的数据区域。

在F5单元格中输入及格人数统计函数=SUMPRODUCT((理科!$A$2:$A$20000=$A23)*(INDIRECT($B$20)>=$H$22))-SUMPRODUCT((理科!$A$2:$A$20000=$A23)*(INDIRECT($B$20)=\"缺考\")),其中由于只用前半部分函数会将“缺考”单元格判断为无穷大而包含在内,所以用后半部分公式将缺考单元格去掉。

为了按照班级统计最高分、最低分和标准差,使用了数组函数,如求最高分在I5单元格输入函数“=MAX(IF(成绩登分表!$A$2:$A$20 000=$A5,INDIRECT($B$2)))”之后,同时按下“Ctrl+Shift+Enter”三键,就会在原有公式首尾出现“{ }”。同理在J5和K5单元格分别输入数组公式“=MIN(IF(成绩登分表!$A$2:$A$20000=$A5,INDIRECT($B$2)))”和“=STDEV(IF(成绩登分表!$A$2:$A$20000=$A5,INDIRECT($B$2)))”,分别求出最小值和标准差,鼠标向下拖曳可求出其他3个班的数据。

在H5单元格中输入平均分统计函数“=SUMIF(成绩登分表!$A$2:$A$20 000,$A5,INDIRECT($B$2))/M5”,其中M5为各班的参考人数,鼠标向下拖曳可求出其他3个班的数据。

在M5单元格中输入计数函数“=SUMPRODUCT((成绩登分表!$A$2:$A$20 000=$A5)*(INDIRECT($B$2)<>“缺考”))”。

在N5单元格中输入计数函数“=COUNTIF(成绩登分表!$A:$A,$A5)”求出总人数,鼠标向下拖曳可求出其他3个班的数据。

2 成绩统计分析工作簿模板的使用

2.1 原始成绩的录入及缺考标记

在成绩登分表科目列中登入原始成绩后,排名列会更新排名情况,缺考可能是全部科目都缺考,也可能只有某一门或几门缺考,在缺考考生记录相应缺考科目及排名单元格中输入“缺考”作为标记。

2.2 自动化成绩统计分析

在成绩分析表中,可以根据需要更改名次,如取前20名,则将30更改为20,上线分数2的修改同理。及格人数下面的90是针对150分满分设置的,如果是100分满分,则将其改为60即可。

比较4个班生物1成绩情况,可以在B2单元格下拉列表中点选“生物1”,在C2单元格下拉列表中点选“生物1排名”,结果如图5所示。要比较生物2则相应点选“生物2”和“生物2排名”,稍等片刻会计算最终显示结果如图6。由于有重名次,所以取前30名,实际的结果有32人。

3 成绩统计分析工作簿模板的注意事项

3.1 成绩登分表的保护

在每次考试时,由于有的考生退学或者全部科目缺考,这时为了不显示这些记录只能选定相应内容进行清除内容操作,而不能删除相应行或列破坏表格,一旦表格被破坏,所有有关间接引用的函数计算结果都会报错。

3.2 成绩分析表的保护

成绩分析表建立好以后,由于公式众多,为了保证公式不被失误操作而修改,可以点选相应的公式区域,然后点击格式菜单选择单元格,切换到保护选项卡,点选“锁定”和“隐藏”。确定后,点击工具“菜单”选择“保护”—“工作表保护”,即可保护公式的正确性,从而多次重复使用。

上一篇:环保宣传活动论文范文下一篇:物理教学设置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