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传播问题管理论文范文

2023-11-26

体育传播问题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网络侦查与刑事法上的侦查行为不同,其具有寄生于网络社会、行为主体的非确定性、行为边界模糊性等特征。而作为网络侦查的主要表现形式,“人肉搜索”在其进行的方式、目的上,则明显具有刑事法上的“追捕”、“侦查”的特征,也因此从一开始便遭受有关其正当性的质疑。鉴于此,有必要对人肉搜索进行定性,以此为视角分析网络侦查行为的特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规制措施。

关键词:网络社会;侦查行为;人肉搜索;规制

在信息高速公路(National Infarmation Infrastructure)出现之后,我们无可逃避地迎来了互联网时代。在各个计算机终端,作为主体的、能动的个人、社区等通过互联网联结在一起。在时间、技术的累积之中,一个不同于现实关系的网络社会诞生了。在虚拟与实存之间,人们发布信息、表达己见、寻求沟通,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行为已成为网络个体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然而,网络总是由现实社会的诸主体组成,或者说网络社会中的网民总是来自于现实社会,这便使网络社会中的网民具有了社会人与网络人之间的身份交叉。这些主体在网络社会的表达与行为自然地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于网络社会兴起的“侦查行为”——“人肉搜索”便是网络与现实的联结之一。基于这种联结,作为现实社会主体的人所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便与网络诸行为勾连起来。笔者试以“人肉搜索”定性为切入点,分析网络社会“侦查行为”的特质,并提出相应的规制措施。

一、“人肉搜索”之性质分析

在一个越来越多社会个体高度依赖并融入互联网的时代,网民们甚至戏谑地发出感叹:三天不上网,不会“打酱油”,不会“俯卧撑”,更不会“躲猫猫”。网络社会不仅诞生了一批批网络语言,容纳了一个个江湖“儿女”,更催发了一桩桩广受关注的事件与行为。“人肉搜索”便是迅速引发人们关注与思考的行动之一。对于“人肉搜索”这个产生于互联网、流行于互联网的新词,无论其词汇形成还是其具体行为,都是近年来兴起的“新新事物”[1]。有人将其等同于“网络暴力”,有人则视其游走于“正义与暴力之间”,甚至有人以其助长“网络暴民”予以对待。

从本质上看,“人肉搜索”是一种从网域内外联动的信息搜索与发布行为,属于侦查的方式与手段之一,如果适用主体变为现实社会有侦查权的公权力机关,则属于“网络侦查”的方法之一。正因为适用的主体区别于现实社会中的有权机关,对其褒贬存废才引发了如此多的关注。既然“人肉搜索”不同于“网络侦查”,那么它的性质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它的性质当从它所仰赖甚至寄生于其中的“网络社会”中追寻。相对现实社会而言,网络社会曾一度被认为是“虚拟社会”,但它并非是一个“不符合或不一定事实的、假设的”的世界,或许“虚拟世界,真实人生”这句标语对其虚拟与实存做出了形象的诠释。在关注网络社会的各式文章中,用词逐渐去“虚拟”化。不管观念如何转换,对网络社会存在之确认已为人们所共识。也因此,我们今天在讨论和检视“人肉搜索”现象时不能将它与它所置身的背景剥离开来。事实上,我们也只有将二者相连才可能适当地把握这一现象的本质,其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它的边界。

在后现代社会,个人认同和全球化以不可思议的方式紧密结合起来[2]。事实上,正是个人认同、全球化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共同地促成了网络社会的形成。而在网络社会形成之后,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已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获得了自然人、社会人之上“网络人”的身份。身份的重叠、空间的交错使自然人、网络人、社会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交织,使得人们在网域内外的思维与行为具有高度的同质同构性,与此同时,人们之间在网际关系与社会关系间同样存在重叠与交叉。行为模式、文化精神、自治意识等等这些现象便自然地存在于网络社会之中。基于此,“人肉搜索”这一现象,便也同时具有网际社会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属性,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视为网络民主、网络自治的方式。

2008年年底,各大网媒上出现了对美国洛杉机时报的转载,原题是“网络侦查 中国进行中”。显然,该文所指称的网络侦查并非等同于我国法律意义上使用的意义,但究其本质,其所强调的“人肉搜索”进行的方式、目的却非常明显地带上了“追捕”、“侦查”的痕迹。文中甚至使用了“义务警员”的表达,这对我们理解“人肉搜索”有很好的借鉴意义[3]。鉴于此,笔者将“人肉搜索”理解为网络社会的“侦查行为”。

二、网络社会侦查行为之特质

基于以上关于“人肉搜索”(网络侦查或网络侦查的典型)性质的讨论,我们认为,网络社会侦查行为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质。

(一)寄生于网络社会

不管是引起多方关注的“人肉搜索”,还是网域之内的信息追随,它的发生、信息交换、结果发布等等都与网络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人肉搜索”产生于网络社会的大背景,它的实际操作与运行也寄生于网络社会。甚至可以说,没有网络社会,没有便捷的信息收集与发布渠道,“人肉搜索”的速度甚至其实现都是不可想象的。

(二)行为主体的非确定性

网络社会侦查行为的各个行为主体通过互联网,在“人肉”搜索的过程中结成了某种联动与互助关系。这些在网域内共同行动的人,在网域之下可能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甚至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以及个人偏好。这种网域身份以及网下身份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正是促成网络社会侦查行为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对这类行为“合法性与合理性”与否带来不确定因素。

(三)行为边界的模糊性

我国目前涉及计算机的相关法律中包括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和销售许可证管理办法》等,但却没有直接针对包括人肉搜索在内的网络侦查行为的规定。从网络上“人肉搜索”过程发布清晰的事件来看,人肉搜索所赖以实现的方式与途径带上了很大的边界模糊性,即它们处在合法性的边缘,甚至一些行为在触及计算机相关法律的规定以及与被搜索对象的权利相冲突。尤其在涉及被搜索对象之权利方面,网络侦查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被搜索对象的隐私为代价的。

总之,对于这种网络中自发形成的新生事物,我们不难发现其自身存在的诸多区别于既有认识的特征,而且也不仅限于上述几方面。实际上,信息收集、信息发布、“人肉”过程等,使得网络侦查不具有“秘密性”,反而具有了公开性的特质。进而我们便可以发现,这类网络侦查往往并非是一个人单独完成的。正如网络中对“人肉搜索”的自我界定那样,它依靠的是无数的无处不在的网民。从这个角度看,网域侦查颇有点“人民战争”的味道。

三、网络社会侦查行为之规制

网络社会和其他社会一样,要维持其秩序,就必须加强监管,否则就会陷入无政府主义状态,使网络社会难以持续发展。2008年7月2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4]。网域侦查便是自发地产生于如此规模庞大的网民群体,但这种自发行为从产生开始,便一直受到正当性追问,因为其涉及与社会公益、公民权利尤其是隐私权的冲突[5]。2009年1月1日,一些网站上同步出现的“人肉搜索公约1.0Beta版”便可以被看作是对其正当性的一种网络式正面回应[6]。

对此,如果按照一贯的打击、压制模式欲有效地对其进行规范,则是否真正有效不论,但就投入的人力、财力等资源来说无疑将是天文数字。“这难以管理。你很难找到一个人为此负责,而且速度也不会这么快。”[3] 那么,网络秩序如何有效维护,网络侦查行为如何规制,便是人们不得不审慎面对的问题。而提倡网络自治,即主张“公民在网络上结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负责的共同体”则是最获得网民认同的声音[7]。对于网络自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我们似乎可以从美国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规则的通过与运行窥见端倪[8]。

事实上,自治既是一种规范个体、共同体行为的手段,同时它本身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生存方式。网络上的行为、表达等等最终都要还原为个体的行为,提倡网络自治究其实质便是提倡每个网民个体自我控制行为边界。因此,以网络自治规范网域侦查行为,内在地包括了两重含义,即个体行为层面的“自治”以及共同体层面的网络自治。不可否认的是,网民首先是公民,公民社会个人的道德素养、伦理约束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共存的必要条件。网民与公民的重叠性,使网民本身必须是公民。

中国要走向网络自治,第一,要遵循自主、自律的原则,公民在网上自主参与网络社区、博客、论坛等,自觉遵守网络文明的规则;第二,要遵循民主、公益的原则,民主地讨论国家、社区、个人的事务,同时又要弘扬公共的精神,弘扬一种正气、公益性的精神;第三,要遵循正义、扶弱的精神,宣传人类普适的价值观,在网络上提倡正义和真理,扶助被侮辱和欺负的公民。此外,国家还应当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等行为规则,对经由网络发布的信息进行限制和规范,并通过国家强力来实施,违反者将被处以相应制裁,直至追究刑事责任。要将网络自治与法治联结起来,以自治为体,以法治为后盾,良性促进网络社会的发展[9]。

无论采取哪种调控方式,关键在于把握互联网的技术和文化特征,遵循网络传播自由的规律,采取谨慎而坚定的态度,处理好多数人的自由和少数人的自由的关系,处理好正当的网络传播自由和过分的网络传播自由的关系。避免因加强网络规制而损害网络传播自由的魅力,或放任无政府主义行为而影响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10]。

参考文献:

[1] 孙尚伟.人肉搜索的利与弊:助长参与者成为网络暴民.http://internet.weaseek.com,2010-05-10.

[2] 夏学銮.网络社会 虚拟社会. http://www.cycnet.com/.2010-05-10.

[3] 马克·马格尼尔中国人肉搜索让国际刑警黯然失色[N/OL].伊文,译.洛杉矶时报,http://www.china.com.cn.2010-05-10.

[4] 于清颜.中国网民数量世界第一,质量第几?人民时评.http://opinion.people.com.cn.2010-05-10.

[5] 王艳娟.林嘉祥事件网络传播行为解读[J].青年记者,2009,(6).

[6] 王琳.人肉搜索公约彰显网络自治精神.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5-10.

[7] 胡星斗.公民网络自治与现代政府治理制度.http://www.chinaelections.org/.2010-05-10.

[8] 张慧霞.美国UGC规则探讨——兼论网络自治与法治的关系[J].电子知识产权,2008,(5).

[9] 李国权,孙巾琳.论我国网络传播立法的不足与完善[J].电子知识产权,2010,(1).

[10] 李伦,李军.网络传播的自由及其规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9,(3).

体育传播问题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众传播媒介;体育文化;传播

当前,我国体育工作的重点在于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笔者曾撰文论述了体育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体育文化的强势,无论是民族体育文化的强势还是体育流行文化的盛行,都可以成为体育强国的内在支撑。因此,从打造强势体育文化出发,对我国的体育文化传播战略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势在必行。在体育文化传播的诸多手段和途径中,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应该是主要的,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可以从多角度加以解读,我们在对体育文化进行有效传播的前提下,应该从理性思维角度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方式、作用、效果进行细化分析与研究。

体育文化传播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任何文化的产生、发展、扩张和存续都与其本身的传播方式密不可分,相比较而言,其传播能力越是发达,其生存、发展的空间与存在的时间维度越会得到相应的扩张与延续,就像西方文明的海洋属性使得其传播范围较东方内陆文明广泛,尤其是当西方率先实现工业化以后,其文化扩张的速度与广度远远超越了东方文明一样。体育文化亦然,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始终是与母体文化相伴生的,其发展、传播的途径与效果也是与母体文化紧密相关的。

大众传媒的发达程度决定着体育文化的传播效果。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中承载着诸多社会功能的重要社会部门,尤其是处在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已经是人类生活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

在体育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大众传媒的存在,使得各种形式的文化符号能够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中迅速普及,而这正是文化传播所必须具备的要素。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谁掌握了大众传媒,谁能够充分地利用大众传媒,谁就能够更好地传播自己的文化形态,体育文化也不例外。

传播体育文化是当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在功能。正如不同历史时期的大众传媒承载着不同的功能一样,当代大众传媒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就是传播体育文化。丹尼斯·麦奎尔在其著述中将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归纳为四点,即特定的传播目的、需要或运用;远距离公开传播的技术;为生产和分配提供技能和框架的社会服务组织形式;为“公共利益”而存在的统治组织形式。[1]从上述分类中很容易看出,大众传媒在社会发展中能够也必须承载的功能。在当今各种类型文化相互碰撞的大背景下,各种文化都将大众传媒作为自我传承、延伸、扩张的重要工具,体育文化本身的传承和发展、传播也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而大众传媒本身由于满足受众求知欲的需要,也将体育文化作为自身存在的重要价值体现之一。无论是英国曼联传统赛事文化打造的成熟发展之路,还是美国NBA现代造星运动与赛事推销相结合的体育营销,都离不开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这些现实效果不仅说明了体育文化传播与大众传媒之间的相互依存,更表明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领域的独特功能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文化的影响方式分析

大众传播媒介对于受众和社会流行文化的影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由于大众传播媒介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按照传统传播学理论可以分为魔弹论、宣传语说服论、有线效果论、使用语满足论、议程设置论、沉默螺旋论、知识沟理论、涵化理论等,而这些理论在其实现传播效果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具体的传播方式与手段。针对体育文化,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方式:

营销传播。成功的体育文化传播,离不开体育文化品牌的塑造与营销。应该说,世界上任何品牌的营销都离不开文化的推广,体育文化在其产生、发展、延伸、推广的过程中也必须依靠文化品牌的魅力。王均、刘琴在他们的《文化品牌传播》中将品牌营销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作为文化力的营销,即品牌拥有者不断为品牌创造新的营销理念,塑造新的营销形象;二是文化品牌传播语境里的营销,是各种文化组织、文化服务提供者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要素开启市场,将其内在的、独特的文化因子整合成生产力资源,实现文化品牌的传播与价值增值。[2]体育文化传播中的品牌营销应该是上述两种层面都有涵盖的,但主要是第二种层面的运用。尤其是在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普及,让世界认知和接受的过程中,更需要有这种文化品牌营销的意识和行动。这当中大众传播媒介可以是策划者、组织者,更应该并可以成为宣传者。

广告传播。一个体育文化品牌的诞生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作为大众文化的广告,可以把信息最大限度地传播给相关群体,因此,体育文化传播要充分利用广告这种现代传播形式。

在打造体育文化品牌的基础上,合理、充分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广告资源可以有效提高体育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传播独具风格的体育文化理念,营造体育文化品牌的忠诚客户群体。这方面的经典实例不胜枚举,最具代表性的是奥运品牌的广告传播,在洛杉矶奥运会之前,没有人将举办奥运会与商业利益直接联系,导致奥运会的承办热情江河日下,承办国因不堪经济重负纷纷退避三舍。然而,当尤伯罗斯将奥运文化作为营销产品进行全方位包装以后,仅广告资源就为奥组委带来了不菲的资金。洛杉矶奥运会不仅没靠政府投资一分钱,而且创造了奥运会历史上的骄人商业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其改变了办奥运会赔钱的传统观念,使得奥林匹克文化成为一种强势体育文化与巨大经济利益相结合的营销品牌。

公关传播。艾尔·里斯在其《定位》中认为:公共关系已经不知不觉成为整合营销传播中的最有效组成部分。[3]大众传播媒介在推广体育文化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公关传播的课题,尤其是当所传播的体育文化品牌或者自身面临挑战的时候就更显得必要。公共关系是一种无形的推销术,是一种软营销。从循循善诱式的说服入手,通过营造体育文化组织或个人与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传播环境,达到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公关传播在体育文化推广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扩大体育文化品牌知名度,传播先进体育文化理念,沟通协调体育文化产品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处置体育文化传播中的危机。尤其在危机公关中,既有成功的先例,也有失败的典型。前者如国际奥委会爆出官员受贿丑闻后,从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到总干事卡拉德都采取了一系列及时果断的处置措施,使得丑闻的影响力压缩到了最小,维护了国际奥委会的形象和奥运会的严肃性。后者如中国短道速滑队的斗殴丑闻,由于相关管理部门在事件处置中的拖泥带水,使得问题越来越多,将一个国人为之自豪的优秀体育组织葬送在舆论的巨浪之中。

传播体育文化要积极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优势,与之形成良性互动

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信息化社会中的无冕之王,在体育文化传播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能够发挥巨大的影响力。传播体育文化就要将自身的各种文化元素与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有机结合,形成良性互动。

将体育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与大众传媒传播手段的多样性结合。任何一种优秀文化都有着深厚的内涵,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所有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现象都具有诸多的优秀基因。在传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从体育文化现象中抽取其中的核心要素,将这些核心要素与大众传媒进行整合,从品牌营销到广告传播,从公关构建到危机处理,打造出立体传播的强大态势。

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本身就具有形式多样化、内容多元化、手段集成化等特点,这对于促进体育文化传播向更深、更广、更快的方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电视媒体直观性强,因而它在表现各种体育文化的形式、内容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纸质媒体对于深度挖掘体育文化精神、解析文化内涵可以别出心裁,如有纸媒在奥运会期间将某一项目进行细化梳理,并以编辑成册的形式出版,以便于读者长期收藏,此举无疑突出放大了纸媒留存性强的特点。

以互联网、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由于其互动性强,技术、形式更新迅速等特点,正日益成为大众传媒的主流。对于文化传播而言,交流与互动是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借助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对各种体育文化因素进行宣传与互动,可以成为传播体育文化的有效手段。

体育文化传播中的媒介接触分析。体育文化传播中无论是传者还是受众,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媒介接触方式的制约,通过认真分析其规律,有助于我们提高体育文化的传播效果。首先看传者。作为体育文化的推广者,其借助大众传媒进行文化推广的目的使得他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媒介接触。可行的方式包括媒体关系营销,与媒体进行联合策划,直接在媒体上进行宣传或者发布广告。其次看受众。其接受体育文化的信息来源多为大众传媒,这当中包括新闻报道、人物特写、广告和以大众传媒为核心或者载体的体育文化活动策划。在此过程中,按照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受众会在较大程度上对他们所接触的媒体传播的体育文化信息进行吸收,虽然由于受众个体差异等原因会导致接受效果的差异,但是传播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这种信息的传达是强制的、不可抗拒的。再次看媒体。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大众传媒,其内在属性决定了他们必须进行文化的宣传和策划,虽然作为媒介本身盈利是主要目的,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正是体育文化的多元发展,使得社会各个阶层对其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大众传媒也会不失时机地围绕体育文化进行规模化传播。

体育文化产业将成为体育文化传播的核心力量。如前文所述,大众传媒本身就具有文化属性,而以体育为核心内容的大众传媒就兼具了体育属性和文化属性。与此类似的还有体育广告公司、体育赛事营销业、体育经纪人、体育旅游组织,甚至体育博彩等行业,由于他们兼具体育和文化的双重属性,同时又具有盈利属性,使得他们成为产业分工中的一个独特部门——体育文化产业。体育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使得他们不仅需要依靠自身的努力进行体育文化推广,而且更需要与大众传媒进行积极合作,并通过整合营销形成对体育文化的立体传播。笔者认为,这是体育文化传播的主流,也将是体育文化传播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结语

随着“文化帝国主义”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政府和组织认识到强势的体育文化离不开强势的媒体。在我们为打造体育文化强国而进行的体育文化传播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力量,运用体育文化产业的蓬勃生命力,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进而加快我国成为体育强国的步伐。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大众传播媒介对民俗体育发展的影响力研究”阶段成果(10YJA860010)]

参考文献:

[1]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崔保国,李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9.

[2]王均,刘琴.文化品牌营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3.

[3]艾·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M].王恩冕,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38.

(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

编校:张红玲

体育传播问题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体育新闻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重要因素,如何做好体育新闻报道成为各大媒体日益关注的焦点以及研究的问题。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体育新闻报道劲头更足,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目前,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严重,已影响了体育新闻的健康发展以及媒介的社会影响力与权威性。媒介必须对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予以重视以树立良好的媒介形象。本文主要分析了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现状及加强人文关怀的对策,旨在提高体育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的渗透。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受经济利益与竞争压力的共同作用,媒介在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观念越来越淡,尤其是在体育新闻等重点版块的报道中,呈现出过度娱乐化、报道内容虚假夸大、缺乏人文关怀等问题。人文关怀的淡化势必会影响体育新闻报道的质量,对社会造成不良的舆论作用,对运动员、受众、媒介自身都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媒介应提高人文关怀的意识,在体育新闻报道时加强人文关怀,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体育新闻报道缺乏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

(一)崇尚荣誉,对运动员缺乏人文关怀。我国在体育新闻的报道中,更偏向于对体育赛事比赛结果以及获胜者的报道,对比赛的过程以及参赛选手关注较少,尤其是对比赛中成绩相对较差的选手鲜少关注,甚至不闻不问。虽然,奥林匹克关于体育的精神内涵包含参与、竞争、公平、和平、奋斗这五方面,而实际上媒介以及公众对运动员的期望却远不止以上,更希望运动员为我国的体育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获得分量较重的奖牌。因此,体育新闻报道中大部分是报道运动冠军,以输赢论英雄。选手如果能力不突出或在赛事中表现失利,则会被媒体忽略甚至过度批评甚至展开人身攻击,在报道中对其缺乏人文关怀,缺乏关心与尊重。

(二)体育新闻过度娱乐化,缺乏审美。体育除去运动健身与竞赛这两项功能外还具有娱乐功能,因而媒介在报道体育新闻具有娱乐化是正常合理的,但不意味着体育新闻可以被用来过度娱乐,缺乏审美原则,以低级趣味吸引受众。如今,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普遍,多以体育明星的私事为重,对赛事的过程以及比赛中的新闻事实关注较低,报道内容主次不分,喧宾夺主。媒介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夸大捏造新闻事实,甚至侵害他人隐私报道新闻以吸引公众眼球。造成体育新闻泛娱乐化,媒介公信力下降,降低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对运动员个人造成人身伤害。

(三)过度重视比赛,传播消极文化理念。体育竞赛过程中,充满了冲突、竞赛、挑战,比赛过程让人们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尤其是足球比赛、篮球比赛,竞争激烈,充满着悬念和变数。因此,体育新闻吸引着很多体育迷观看,而体育新闻中传播出的竞争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媒介为了丰富新闻内容,不惜夸大其词,将比赛打上“两国争霸”“复仇”“厮杀”等旗号,体育标题体现出强烈的竞争意识与自我意识,类似于中国足球受胯下之辱这样的标题,强化了国与国之间的体育竞赛以及球队的赛况,而忽略了比赛中其他信息,观众从中感受不到运动员付出的艰辛以及比赛带来的其他意义。

(四)报道不客观,缺乏对受众的舆论引导。新闻媒体工作者受个人素质的影响,在新闻报道中,难免会出现主观情绪,存在主观观点,对体育新闻的报道不能遵循客观真实、准确的原则。部分媒体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对新闻没有进行客观报道,而在报道中加入个人的观点情绪,造成新闻失实,影响受众对整个事件的了解。例如,在对某著名体育明星的报道中,媒介对其态度鲜明,甚至在很多新闻评论中观点突出,言辞激烈。明星的个人小事被放无限放大,对其新闻事件本身的描述较少,而评论性的言语较多。某些记者添油加醋,形成了一面倒的舆论趋势,对当事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观众在媒体的舆论导向下,形成了不良的心理情绪,对运动员进行侮辱诋毁。目前,媒体对体育新闻的报道不够真实客观,报道不理性,对民众缺乏正确引导,给运动员以及社会都造成了恶劣的后果。

二、提高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理念的对策

(一)加强素质建设,提高人文关怀。体育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与人文关怀关乎着体育新闻的质量以及报道内容的方向,是保证新闻真实性、价值性的关键。因为,体育新闻离开了人文关怀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只剩下基本赛情的传播。媒体工作者提高个人素质,树立人文理念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出努力:首先,在体育新闻中多渗透人文情怀,既关注赛事,又重视体育精神的传递,转变报道角度,发掘新闻中的人文情怀,提高新闻本身的感染力。其次,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中,应强化人本思想,关注体育赛事,更关注运动员的成长发展,为受众报道更多有价值的消息。最后,提高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应关注受众心理,以受众的需求出发,关心受众的情绪与信息需求。

(二)做好“把关人”。媒介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尤其是新闻记者对信息的控制最为直接,决定着受众接收信息的质量。媒介做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生产出的新闻严格审查,防止信息低俗化、虚假化、泛娱乐化。体育新闻报道是否真实,信息是否具备价值,对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都有着紧密联系。媒介进行自我管理,提高信息的把关力度,生产出高质量的新闻,将造福于人,为受众创造价值。因此,体育新闻记者的人文关怀则体现在新闻报道中。

(三)尊重运动员个人隐私以及努力成果。体育新闻报道应注重对运动员即报道对象隐私上的尊重,给予其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媒体应尊重运动员的个人隐私,保障其基本权利。隐私权,是每位公民拥有的基本权利,受法律的保护,指的是私人信息未经允许不可以被搜集、公开,或者个人生活不能被他人非法公开打扰。而我国媒体在报道中,往往不尊重运动员隐私,将运动员的私人信息,婚恋状况或其他事件公之于众,对其缺乏人文关怀,对运动员造成严重影响。其二,体育新闻报道时应尽可能多地报道多个运动员,比赛的多个环节,肯定运动员的付出,而不是将焦点固定在获得奖牌或名气较大的运动员身上,致使运动员压力过大或认同感较低。

三、结语

本文对我国体育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人文关怀缺失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媒介应提高人文关怀理念,尊重运动员隐私以及当好把关人等建议,以推动我国体育新闻报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彦.关于我国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问题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2.管文娟.对体育新闻人文关怀缺失的分析与思考[J].襄樊学院学报,2009,01:44-46.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体育传播问题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女性体育;体育形象;体育图片

为探求不同文化背景下,媒体以图像形式对女性体育形象的呈现有何异同,及其背后原因。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官方体育媒体,对于2019年法国女子足球世界杯的新闻报道中所拍摄的图片,进行对比定性和定量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内容分析两种研究方法。在文献研究方面,主要通过阅读女性主义领域的经典作品,为论文提供理论支点。在体育学相关著作中了解女性体育文化的特点,在传播学相关文献中了解图片新闻的传播特性及效果。在内容分析上,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手段。选取中国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China Central Television,简称CCTV)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able News Network,简称CNN),这两家中美主流电视新闻网中的体育栏目为研究平台,分别选取其自2019年1月至7月间对于2019年的国际足联女子世界杯的图像新闻为调查对象,找到新闻中各类型的女性形象代表并分析特点,根据特点加以编码,归纳分类,再使编码者根据分类定义,将抽样文本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类。一方面,从性别视角出发。通过收集该时间段内两家媒体各自的图片新闻报道,对图片所展示的女性形象进行分类,统计出独立自主型女性形象、父权文化意识形态规范下的传统型的女性形象两种类型的图片各自的比例,进行定量分析,以反映出两国媒体对于女性形象报道的偏好。另一方面,从符号学的视角出发。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各选取100张图片,就图片本身所传达出的价值符号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即,通过图片所传达出的符号学意义将其分类,大致分为强调团队精神或个人意志的类型、强调比赛结果的或拼搏过程的类型两部分。

研究发现,CCTV的报道更多的展示出传统女性形象、强调集体主义的形象及比赛结果的图像,运动员形象的呈现更注重整体意境的表现,多以广角镜头烘托振奋人心的环境。女运动员的形象用英雄化、时代化的叙事手法来表现。在胜利时为展现体育强国意图,运动员被冠以民族英雄的光环。同时,将成绩归功于国家和集体的共同努力。与之相比,CNN的报道则多展现独立自主型女性形象、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认可与尊重的励志故事,表现出运动员对于体育运动本身的热爱与追求。强调个人意志的类型和比赛过程中拼搏过程的图像。运动员形象的呈现多针对其线条与力量的描绘,以特写镜头描绘细致入微的局部图像。

研究认为差异的产生在于,其一,文明形态和主流观念的差异。处于农耕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使其社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乡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更为紧密,从而聚合成浓厚的群体观念,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逐渐上升为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集体主义成为主流思想。举国体制背景下的体育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将女运动员形象与国家、人民和集体紧密相连。同时儒家思想中针对女性的要求和限制深入人心。与之相对,美国社会作为海洋文明的产物,社会的整体价值和集体主义精神被隐匿。个体的独立性在集体活动中亦得到尊重和放大。且西方经两次女性主义浪潮的洗礼,女性独立自主的观念被普遍认可。其次,教育理念的差异。中国奉行的成材教育模式注重结果,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成功。美国奉行的成人教育模式则注重过程,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自我提升。如此,CCTV便是将比赛作为运动员的考试,把更多的关注集中在金牌得主上,即使是足球这样的集体运动,也将镜头更多推向获胜的场次和射门的运动员身上,而对于未获胜和无射门队员进行弱化处理。CNN的报道更多的是将比赛看成一场盛宴和精彩表演,运动员通过比赛来促进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观众则享受运动员的拼搏过程。

体育媒体应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发掘女性运动员的体育精神,在拍摄时以体育意义评判女性而非审美意义。社会应培养多元性体育观,不仅重视女性体育在荣耀后的国家民族意义,而且要发掘运动本身的美学价值和游戏精神。女性应积极进入体育领域,树立正确健康的体育观,解放身体与思想,争取话语权。

作者简介:

陈钰娉(1995.9-),女,汉族,浙江义乌人,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体育人文,研究方向:女性体育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传播问题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目前, 关于网络管理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探讨的主要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如:网络舆情管理, 以喻国明、李彪著《社交网络时代的舆情管理》 (2015) 为例, 全书以案例加解析的方式, 理论结合实际, 深入浅出, 对社交网络时代的舆情管理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和分析;彭铁元著《网络舆情管理学》 (2018) , 该书从舆情形成及其特点, 网络舆情的成因及其演变, 网络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 网络舆情管理策略等方面, 对舆情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论述。此外, 还有数量可观的研究论文, 从信息科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视角对网络管理进行探究。但是, 当前多数研究从研究方法上来说, 多是质性研究, 量化研究不足, 在研究视域上多是局限于单一学科的视角, 而较少多学科视角融合的研究。

钟瑛等著《网络传播管理研究》 (2014) , 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本系统、深入地探讨互联网管理问题的论著。本书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资助项目“多重视域下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事业管理”结项报告整理而成, 它立足当今中国网络传播领域的现实问题, 对网络管理与网络文化建设的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内容涵盖:网络政府规制与网站经营管理、网络舆论流变规律与重大网络舆论事件、中外典型网站的传播功能、网络论坛的意见领袖与活跃分子、网络新闻的可信度与传播效果、网络文化价值与网民的文化适应、国外与境外网站案例分析与比较等。

《网络传播管理研究》用课题组调查研究所得大量数据, 结合多学科的知识和理论, 从纷繁复杂的网络现象中, 为我们拨开网络传播管理的迷雾, 揭示网络传播管理的规律, 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网络管理机制。在研究的视野上, 不仅关注我国网络传播管理现实问题, 而且重视借鉴国外网络传播管理模式与经验教训;研究的方法上,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既有真实数据的呈现, 又有问题的深度解析。整体而言, 本书是一本对网络传播管理领域不可多得的一部高水平研究著作, 可供网络传播管理者和研究者参考、借鉴。

通览全书, 笔者认为《网络传播管理研究》的创新性工作,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该书超越多年来偏于感性经验的互联网问题分析方法, 而是通过建构一个合理的互联网问题分析框架以及类目系统, 从而使得各种互联网问题条分缕析, 并在恰当的坐标系中得以清晰呈现, 这一思想在国内当属首创, 从而使得整部书有了灵魂和依据。在分析框架和类目系统建构的过程中, 其主导思想是关注互联网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及互联网对人与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这就抓住了互联网问题产生的根源, 以及进行网络传播管理研究的根本旨归。具体而言, 互联网问题的一级类目设定为网络内容问题、网络行为问题、虚拟人及关系问题。然后再根据相关法规和具体网络问题进一步设定二级、三级分类, 并确保各级类目之间既相互独立, 又彼此关联。在这一类目结构之下, 多元复杂的互联网问题均能得以有序呈现。

其次, 该书为我们呈现了调查、搜集、整理所获取的大量第一手资料, 并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 得出令人信服的研究结论。例如, 第3章网络新闻可信度分析, 通过对武汉市小学、中学、大学的学生配额抽样, 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968份, 据此分析网络新闻相对可信度、绝对可信度、不同来源网络新闻的可信度、不同平台新闻的可信度、不同内容网络新闻的可信度, 并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 分析网民不相信网络新闻的理由, 采用多元阶层回归方法, 探索我国网络新闻可信度影响因素。其他问题, 诸如我国主流媒体网站管理现状、网络媒体从业者基本状况、重大网络舆论事件传播规律、典型网络社区意见领袖分析、我国网民网络文化适应性调查分析、新旧媒体知识沟效果比较等的解析, 课题组均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通过大范围的社会调查, 结合科学的研究方法, 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力求每一个结论均有可靠的数据作为支撑, 打破宏观笼统的印象式分析框架, 充分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再次, 在分析互联网引发社会问题时, 该书的一个鲜明着眼点是注重传统问题的时间、空间延伸, 同时又要关注互联网技术引发的新问题。也就是说, 网络虚拟空间作为人们生活生存的第二空间, 人们将现实世界中的活动延伸到网络世界, 当互联网的虚拟外衣被剥离之时, 网络世界的很多问题究其实与传统问题密切关联。这种关联性主要表现在:延伸问题产生的主体与主观因素不变, 主体是指现实社会中真实的个体, 主观因素是指行为主体在打破约束机制时的思想意识活动, 如目的、动机等;延伸问题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延伸问题的危害后果同样严重。因互联网延伸问题是互联网问题的主流, 基于对传统问题和延伸问题的共性和个性的认识, 该书认为我们可以基本沿袭传统问题的解决方案来处理这类问题, 尽量沿用现有法律规范和伦理道德。而网络新技术作为有别于现实空间的虚拟空间, 针对互联网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 要抓住其与传统问题的差异性, 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逻辑, 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最后, 该书创新性地整合借鉴网络传播管理相关的知识, 开拓了网络传播管理的新概念、新方法。例如为构建中国特色的互联网管理机制, 该书借鉴麦克劳德与查菲在1973年提出的风筝互动模式, 认为应该在政府、网络媒体、网民之间实现一种动态平衡。但是, 在网络管理中, 政府还需要受到网络行业、网民乃至整个社会的监督和制约。这也就是说, 在网络管理中, 仅仅政府、网络媒体与网民三者之间的平衡互动仍然不足, 网络管理还需要网络行业协会、社会第三部门和全体社会公众的共同监督, 并积极加强国际交流, 把网络多方平衡管理纳入社会范围之中。结合我国网络管理现状, 本书提出政府方面要加强对网络行业的政策服务和引导, 在管理中以法制为主, 管理相对截至, 并注重网络管理技术的开发和创新。

另外, 该书还突破局限于国内互联网问题的视角, 注重从国际视野的角度, 审视中国网络互联网管理机制问题。正如书中所言, “网络中立”在2005年已经成为学术热点, 2008年以后, 欧洲大陆开始关注, 网络中立规制很快就升温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对于这一热点问题, 本书用第24、25、26章, 共三章篇幅, 从“网络中立”规制的形成与发展、“网络中立”规制的本质剖析、“网络中立”规制的中国启示等方面, 阐释欧美国家的经验, 提出我国网络中立规制议题的基本原则, 并从水平互联层面和垂直融合层面给出我国网络中立规制议题的路径参考。在水平规制上, 应采用公共模式, 强化宽带市场竞争以确保互联互通和普遍服务;在垂直层面上, 应采用市场模式, 区分合理和不合理做法以确保开放接入和创新活力。[1]

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在不断提高, 中国作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 加上中国目前处在经济转型时期, 互联网作为社会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往往成为各种利益群体表达利益诉求的首要平台, 这个时期更要注重互联网的规范合理化治理, 从而也就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探究互联网引发的新现象和新问题。

通而观之, 《网络传播管理研究》系统回答了网络传播现状是怎样的、如何治理互联网等问题, 它在多个方面的创新性工作为学者们继续推进互联网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是学术界可供参考的有关网络传播管理研究的重要范本, 该书翔实的资料、扎实的实证分析、创新的逻辑框架, 都是在研究网络相关问题时可资借鉴之处, 本书也为政府和相关部门管理互联网提供了对策和建议。

摘要:钟瑛等著《网络传播管理研究》, 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本系统、深入地探讨互联网管理问题的论著。该书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资助项目“多重视域下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事业管理”结项报告整理而成, 它立足当今中国网络传播领域的现实问题, 对网络管理与网络文化建设的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 在互联网问题分析框架以及类目系统建构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性的探究。

关键词:网络传播,网络管理,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体育传播问题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广义的生态文明传播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作为企业的媒介组织在内容生产与经营管理中的环保实践;二是作为传播者的媒体所进行的环保传播。学界的研究往往聚焦后者,忽视前者。本研究认为,西方媒体关于“Google搜索侵害自然环境”的新闻争议表明,建设生态友好型媒体不能够忽视媒介自身的生产与经营过程的环保实践。强化传媒业自身的环保,应培育传媒业的绿色企业文化,重视内容生产与传播过程中的节能减耗和绿色经济效益。倡导绿色广告或“绿色营销”,从技术层面推进“绿色传媒工程”。

[关键词]生态文明 媒介生产 绿色营销 绿色广告 新媒体

早在1995年。美国学者RoyMorrison在《生态民主》中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的概念,并将“生态民主”视为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过渡的必由之路。Ⅲ“人化环境”带来的生态风险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已引起大众传媒的高度关注,而环境传播是关于生态环境信息与意义的传递、互动与分享的过程。罗伯特·考克斯(Robe Cox)教授在《环境传播与公共领域》中指出:“环境传播是一种相当务实且有创制力的媒介沟通,帮助我们了解环境以及我们与自然世界间的关系。环境传播是一种符号中介(symbolic medinm),我们借助环境传播来建构环境问题,并且居中协调社会对环境问题的不同反应。”他进一步阐释说,环境传播“务实”的表现在于,大众传媒可以教育、提醒、说服并帮助我们解决环境问题。广义上的生态文明传播,是媒介内容生产与经营管理、信息传播的三重“生态化”。信息传播意义上的生态友好型媒体,应提倡善待自然与保护环境、主张清洁生产与适度消费、倡导环境正义与决策民主。

正如罗伯特·考克斯对于生态文明传播的研究,学界一般认为大众传媒是生态文明的传播者和推动者,这是从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来界定的。其关注焦点往往是媒体的环境风险预警、生态信息沟通与舆论监督等功能性角色,极少关注媒体自身在新闻生产与媒介经营中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事实上,媒体自身也是生态文明的实践者。

一、新闻生产与媒介经营视域下的“生态友好型媒体”

大众媒体自身也应该向低能耗目标迈进。作为工业文明的产物,媒体行业对能源、资源消耗相对较大。如广播电视媒体、报刊与互联网对于电能和纸张的消耗,手机和其他多媒体终端对于资源的消耗等。因此,推广节能设备、压缩平面媒体版面、大力发展新兴媒体等都是媒体实践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

论及媒体自身的低能耗建设与“低碳”发展,西方传媒集团已开始其“绿色”发展。IBM公司正逐渐走上媒体的绿色经营之路。2007年5月。美国IBM媒体公司宣布了“绿色创新工程”(PBG),计划每年投资lO亿美元进行“绿色经营”,减少传媒业对环境造成的压力。IBM公司以科学改造技术为中心,减少媒体的原材料用量、降低传媒业的能量消耗,使得更少的能源进入媒介制造与营运的流通领域:对媒体所产生的废气与废热进行限制、管理或再利用,减轻了地球消化废物的负担。IBM公司的绿色经营战略可以概括为“媒体原料的绿色化经营(节省与废物再利用)、媒体的节能化营运(能源利用效率论证与数据中心的节能)、排放物(包括废气、废热与废水)的绿色化处理”。

2008年6月20日。气候组织(The CIimate Group)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尽管信息通信产业(ICT)2007年碳排放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但到2020年却能帮助其他行业减少78亿吨的碳排放,这相当于ICT自身碳足迹的5倍。研究表明,如果按目前趋势发展下去,信息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总排放量的比例将由现在的2%增加至2020年的约4%。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信息产业对于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有助于减少社会经济活动对部分物资的消耗,从而减少生产这些物资的能源消耗;二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产业可以带来更大的节能效果。

二、“GoogIe搜索侵害自然环境”媒介争议与生态友好型媒体的建设

2009年,以英国《泰晤士报》为代表的纸质媒体批评“Google搜索侵害自然环境”,引发媒体自身能耗的新闻议题,也引发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论战。谷歌则宣称印刷、发行1张报纸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相当于850次搜索。新媒体自身的能耗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同样引起社会的关注。

1.以《泰晤士报》为代表的纸质媒体批评\"Google搜索侵害自然环境”。

《泰晤士报》报道称,哈佛大学物理学家亚历克斯魏斯纳一格罗斯(AlexWissner-Gross)的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台式机运行两个Google搜索引擎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用水壶烧开一杯茶产生的排放量基本相同。研究显示,使用一次Google搜索可以产生约7克二氧化碳,烧开一壶水可产生大约15克二氧化碳。魏斯纳一格罗斯表示:“Google在世界各地运行着巨大的数据中心,这些数据中心消耗了大量电力。Google搜索确实对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Google向来对其能源消耗和“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守口如瓶,同时还拒绝透露其数据中心的位置。然而,全球每天互联网搜索预计超过2亿次,计算机和互联网导致的电力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正在引起人们的担忧。

尽管Google一直表示,它站在绿色计算的最前沿,但其搜索引擎系统由于运行方式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当用户在Google中输入搜索关键字时,它不仅仅在一个服务器上搜索,而是多个服务器。搜索请求可能甚至会传递至数千英里外的服务器。目前,Google在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都设有服务器。魏斯纳一格罗斯认为:“Google搜索的效率非常高,但他们首要关注点是使得搜索速度更快,这意味着他们还有可能消耗更多能量”。不过Google却对此表示,“我们在所有互联网搜索服务提供商中是效率最高的。”

魏斯纳一格罗斯还计算出,浏览一个简单的网页每秒可以产生大约0.02克的二氧化碳。但当浏览一个具有复杂图片、卡通画或视频的网站时,每秒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将骤然上升10倍,至0,2克。英国环境咨询网站carbonfootprint.coin执行理事约翰巴克利(John Buckley)所做的一份独立报告显示,Google一次搜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克至10克之间,具体取决于你是否必须开启电脑。巴克利表示,简单运行一台电脑每小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大约在40克至80克。

《拯救地球的十大技术》(TenTechnologies to Save the Planet)作

者、气候变化问题专家克里斯古铎(Chris Goodall)预计,Google一次搜索的碳排放量在7克至10克之间。《巨变:重新连接世界》(The Big Switch,Rewiring the World)作者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通过计算得出,虚拟游戏《第二人生》(Second Life)中维持一个人物每年所需的电能为1752千瓦时,这几乎相当于一个普通巴西人每年的用电量。英国计算机协会(BritishComputer Society)数据中心专家连姆纽康贝(LJam Newcombe)表示,“这并非是一个不合理的比较。它告诉我们西方人用来娱乐消耗了多少能量。”尽管计算机耗费的能源正在增加,且增速也在加快,但纽康贝认为,最为紧要的问题是使用类型。纽康贝认为,《第二人生》和社交网站Twitter就存在不必要的能源消耗。Twitter用户经常发表一些无关紧要的消息,纽康贝对此警告说。这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2.谷歌坚称其媒介生产是绿色环保的。

2009年5月,虽然谷歌数据中心耗电量巨大,但谷歌还是在一篇博客文章中称自己是绿色环保的。自1月份被指责是“电老虎”后,谷歌一直在标榜自己的能源使用效率:按每次搜索的能耗计算,其能耗远低于业界同行。谷歌标榜自己的数据中心是更节能的,印刷、发行1张报纸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相当于850次搜索,制作一个三明治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相当于1,5万次搜索。

其他活动与谷歌搜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一份报纸(100%可再生纸)

850次搜索一杯橙汁

1050次搜索洗一次盘子

5100次搜索一辆摩托跑5公里

10000次搜索一个三明治

15000次搜索一所美国公寓平均月耗电

310000次搜索

一直以绿色榜样自居的Google遭到传统媒体以及环境学者的质疑,其高效的搜索服务被指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头。新媒体的能耗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同样引起社会的关注。

三、媒体自身强化环保的策略

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日趋恶化的当今,全球媒体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这种责任首先体现为媒介自身的环保实践,其次才是媒体功能层面的生态文明传播。

1.从文化层面培育传媒业的绿色企业文化与环保形象。

传媒业的绿色企业文化是指“传媒以提高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为根本目标。对其发展战略、经营决策、生产组织、技术创新、市场营销和环境控制等全部活动实现全方位绿色化的一种管理观念”。加强传媒企业内部员工的绿色文化教育,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绿色知识含量和环保素质,提升媒体的绿色形象,一方面,媒介经营管理者要制定与加强媒介组织的绿色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媒介从业人员通过提高自身绿色素质,依靠内在与外在的双重约束来塑造传媒业的绿色形象。

2010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实施“绿色战略”:一方面,注重自身的绿色环保。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继续弘扬“担当、创新、包容、卓越”的南方报业文化;另一方面。在推动自身发展转型的同时,更好地承担起“媒体公民”所应尽的社会责任,加大对低碳经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策划、宣传力度等,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传媒业绿色企业文化是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理念,更加注重社会效益以及媒介的社会责任、社会道德和舆论导向。南方报业“绿色战略”是从传媒业自身环保建设与环保传播两个层面来规划的。就媒体自身的绿色实践而言,它涵盖了媒介组织或从业人员的绿色意识、绿色战略目标、绿色产品理念、绿色技术创新理念、绿色市场理念、绿色营销理念、绿色形象和绿色发展理念等。

2.从内容生产与传播层面重视节能减耗和绿色经济效益。

媒介内容生产与传播的环保行为是传媒生态文明建设的自我标杆,也能提高传媒业的经济效益。行政管理人员、技术工程人员、记者与编辑的节能减耗、资源再利用等环保行为,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还可以节省成本和增加绿色经济效益。

诞生于1993年的时尚传媒集团(原时尚杂志社),是中国最大的高档期刊传媒集团之一,其业务涵盖书刊编辑、出版、杂志、广告、印刷、发行等方面,形成立体化规模经营。面临着全球气候变迁与资源匮乏、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信息消费习惯转变、全球经济形势恶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等诸多挑战与机遇,时尚集团于2010年发布了《时尚集团2009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重新规划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并请求公众监督。该报告的核心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流的梦想:时尚对产业链的责任”;“包容的梦想:时尚对社会文化的责任”;“助人的梦想:时尚对社区的责任”;“绿色的梦想:时尚对环境的责任”;“快乐的梦想:时尚对员工的责任”。其中,在“绿色的梦想:时尚对环境的责任”部分,时尚传媒集团承诺:“作为媒体,时尚将宣扬环保理念、报道环保事件视为己任:身为企业,时尚也身先士卒,携手价值链伙伴共同推动行业环保计划的创新与应用,努力改进自身产品的环保性,降低办公中的能源与资源消耗,积极参与各种环保活动。”只有传媒业自身成为环保的实践者,才能以其公信力与说服力促进生态文明传播。

3.从媒介经营层面倡导绿色广告或“绿色营销”。

绿色传媒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经济理念在传媒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以绿色的传播方式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

强化绿色广告的刊播,是媒介“绿色营销”的重中之重。狭义的绿色广告,往往强调产品“环境友好”属性,如可降解、可循环利用、少污染等特性。广义的绿色广告认为,绿色广告必须符合以下任何一条标准:一是清晰或含蓄地说明产品、服务或机构与环境的某种关系;宣传了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强调有无某种产品或机构对促进绿色生活方式有不同的效果;三是展示企业对环境治理负责任的形象。绿色广告媒介,不仅要在营销中展现“自然”,更要通过代言绿色产品,推进绿色生产,传播绿色文化,倡导绿色消费以及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凸显广告主和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实现广告市场中多角关系整体利益最大化。

戈公振早在1927年就指出:“广告为商业发展之史乘,亦即文化进步之纪录。人类生活,因科学之发明日趋繁密美满,而广告即有促进人生与指导人生之功能”,“广告不仅为工商业推销出品之一种手段,实负有宣传文化与教育群众之使命也。”对于作为文化产品的广告,媒介经营者应优惠宣传节能环保产品或机构,鼓励刊发环保公益广告,传播生态文化。

4.从媒介技术层面推进“绿色传媒工程”。

2010年5月19日,由中国广播电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与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共同发起的主题为“共担环保重任,打造绿色传媒”的绿色传媒工程正式启动。绿色传媒理念的提出是广播电视传媒业推动自身科学发展的重要步骤。合作双方向全国广播电视传媒业发出倡议,积极策划并推出环保题材优秀影视作品,推动低碳化、低辐射、低能耗的广播电视新技术、新能源和新设备的开发,推进广电业绿色标准制定和绿色标志的认证,开发建设中国绿色传媒影视制作示范基地。这标志着我国广播电视业正在形成贯穿内容策划、生产制作、传输覆盖和信息集成的全系统的绿色传媒时代的开启。

2010年7月31日,“生态文明与传媒行动论坛”在贵阳举行,出席的媒体及专家学者一致对当今世界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和人类生活环境的安全风险表达了共同的担忧,并就如何搞好生态文明的有关报道达成了共识。默多克新闻集团全球副总裁高群耀围绕新闻集团的“碳中和”来论述全球媒体责任。在传媒参与生态文明的行为中,新闻集团通过致力于“碳中和”的行为,展示了全球性媒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决心。新闻集团自身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节约能源使用、利用再生能源、补偿排放等三个步骤来达成。此外,新闻集团出品的电影《阿凡达》,也在传播层面表达一种生态关怀。

上一篇:VAR模型金融风险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医学本科毕业指导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