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单位采购管理论文范文

2023-12-09

科研单位采购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财力保障是单位发展的基础,财力保障不足是目前公益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单位的基本运行费,还是科研项目费都存在这样的窘境。在目前科研院所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如何打破现状,提高单位财力保障是推进单位稳中求进的关键。文章以S研究所为例,分析了科研院所财力保障的困境,探讨了提高财力保障的措施。以期找到适合科研院所提高财力保障的有效途径,从而更好地促进科研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公益科研院所;财力保障;开源节流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聚焦完善科研管理、推进成果转化、优化分配机制等,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江苏省委、省政府2018年8月也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简称“科技改革30条”) ,为公益性科研院所提高财力保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机遇。财力保障是单位发展的基础,财力保障不足是目前公益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公益性科研院所应通过对财力保障自我“体检”,抓住改革契机,有的放矢,破解单位财力保障不足的困境,最大化利用政策红利,让这些创新“粮草”、科研“礼包”,转换成科技发展的累累硕果。

一、公益性科研院所的性质及资金来源

我国正在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机构分类改革,但对公益性科研院所的性质定位基本不变。2012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其中,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公益性科研院所承担基础和应用性科研等基本公益服务,其资金一部分来源于国家财政或上级拨款,一部分来源于单位经营所得,主要由单位基本运行费和科研纵向项目经费、横向项目经费构成。

近年,科研院所项目来源趋于多元化,承担着公益性调查任务、基础科学研究、竞争性科研项目研究、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等。以S研究所为例,S所是一家从事海洋、渔业研究的科研机构,具有优秀的创新人才队伍,拥有多个国家级、省级平台,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重点项目。其所在省份,在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方面,这两年强调“放管服”:改革了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方式,优化了预算编制科目;扩大了预算调剂权、经费使用自主权;拓宽了项目直接费用列支范围;改进了项目资金拨付和留用处理方式;放宽了管理横向委托项目经费自主权;强化了成果转化激励等。这些政策旨在下决心、动真格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科研资金使用“松绑”。

二、公益性科研院所财力保障面临的困境

公益科研院所所面临的财力保障困境,主要来自于基本运行经费不足以及科研经费得不到充足保障两个方面。收支平衡压力很大,或者是“紧平衡”。

(一)基本运行费缺口大

1. 基本运行财政保障率低

公益性科研院所只依靠財政供给这一单一来源,无法保证单位正常运转,这是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以S所为例,财政对基本运行的人员经费保障力度,不足资金需求总量的10%;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等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单位的单项核定项目总经费仅几万元,还在每年持续压减中。

2. 基本运行费使用效率低

因制度约束不到位、强化单位资金规范管理意识不足等原因,造成制度缺失或制度执行不到位,影响基本运行费的使用效率。如科研院所仍保留的公车(业务用车),运行中存在随意性较大等问题,制度的有效约束远不如机关单位,用车申请流于形式,未严格规范管理,导致公务用车运行费的浪费。

(二)科研业务经费保障难

1. 科研项目申报积极性不高

单位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大锅饭”心态依然存在,项目申报和工资待遇不相关,且个别有资历的老科研人员自感“荣誉”已满,而年轻同志受限于职称、资历等因素,申报项目难,导致申报科研项目积极性不高,项目经费则不足。

2. 科研项目资金使用不充分

首先,项目申报存在个别目的不纯,为职称评审、奖项申报等荣誉,即使得到立项,因对项目本身重视程度不够,资金使用中过于随意、偏离预算,缺少规划、行成浪费,易造成科研成果无产出、资金使用不充分等。

其次,项目结余经费未充分利用。根据新政策要求,科研项目结束后,结余资金可留于课题组,或由单位统一管理用于科研直接支出。目前这部分经费与日俱增,但大多科研单位,未对其加以重视,存在闲置浪费现象。

3. 科研项目资金使用受限

首先,项目资金使用中,因种种特殊情况,还不能完全按“放管服”政策细化执行,如S研究所承担的一些公益性任务,项目不允许编制间接费用,扩大间接费用的比例更无从谈起。且“三公”经费使用也仍按行政事业单位的统一要求统计上报,受零增长约束,使科研的出国研学等受限,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其次,科研资金使用还难在“钱要用时没有,钱有了来不及花”的尴尬。当年申报的项目,要求自立项则开始实施,支出必然也随之发生,但财政经费下拨要经层层审批、公示等环节,项目从申报到资金下达时限较长,尤其是实行了资金国库支付后,要求专款专用,项目使用中收支一一对应。当项目实施按下了“启动键”,却遭遇了资金难到位的“没钱花”,相对应的是年底当项目资金下达时,往往却错过了项目实施的“黄金期”,而且在短时间内就要求将当年的经费使用到位,各科研单位自然又遭遇了“钱花不完”的苦衷。这种人为造成的资金使用“难”,与研究的客观连续性或季节性相悖。

(三)收入增长乏力

1. 盘活现有存量力度不够

盘活存量也是增加财力保障的途径之一,但存在对现有资源利用不充分现象。如国有资产闲置浪费,未充分利用出租等手段来为单位争取收益;科研仪器仍存在共享难,也未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给单位带来资金收入;项目结余资金未得到充分使用等。

2. 纵向收入保障停滞不前

纵向收入新的增长点开拓不够。主要是受科研体制、分配机制约束以及单位自身对创新奖励不够细化等因素影响,传统科研优势发挥不足,科研单位在机遇面前,缺乏挖掘、创新精神,新的增长点仍待开拓。

3. 横向收入增长缓慢

科研人员大多忙于日常科研工作,对形成的科研成果缺少归纳总结,导致对能产生直接影响的关键产业技术成果凝练较慢、较少,进而造成科研成果得不到充分转化和推广,难以及时为单位带来收益。另一原因是,部分公益性科研院所,知识分子还处于自筑的 “围墙”内,对社会需求缺少了解,其研究与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点”相脱节,对接、融入开放市场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新发展理念、形式不够,未实现产研充分融合。

三、提高公益性科研院所财力保障的对策

针对目前科研院所出现的财力保障困境,根据新的政策要求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则,提出提高财力保障对策有以下几点。

(一)开源,不断提高资金来源总量

1. 最大化争取财政保障,不断提高经费保障水平

首先,利用体制改革和新政出台契机,吃透政策、多方努力,最大化争取基本支出的财政拨款,提高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降低自有资金“养兵”压力,筑牢“有钱养兵”的基础。

其次,最大限度争取财政项目拨款,包括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平台运行经费、实验室改造类修购项目、国家重大专项等。重点项目的财政稳定支持,既能提升单位软、硬件实力,又能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2. 完善机制,积极寻找新的资金增长点

一是通过增加横向服务,为单位争取创收。以S 研究所为例,如可以通过成立鱼虾病检测门诊部,让实验室检测服务于社会的同时增加单位横向收益;也可以利用沿海渔业资源补偿契机,增加鱼苗培育量,参与海洋增殖放流项目投标,为单位增加創收等。

二是通过和企业联合申报项目的形式,争取项目经费。联合申报既提高了项目的可行性,也增加了项目的推广性。因为一方面由于企业共同参与,增加了资金的配套投入;另一方面,这些成果或产出,由于前期由企业共同参与,得到了同步验证和认可,容易使市场产生信赖,增强了投资者的收益信心,为推广打下市场基础。

三是完善绩效考核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可以考虑通过打破传统的部门分组,组建临时课题组,再制定与之相配套的绩效鼓励机制,同时完善间接费用绩效奖励和成果转化绩效考核机制等,充分调动全员积极性,使科研人员通过“各显神通”来提高自身收入水平的同时,提高单位财力保障。

四是向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等反馈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议,争取承担的公益性科研任务,能结合公益院所的财政保障率,适当考虑调动科研单位积极性等因素,安排公益性项目的间接费用等,让经费在增长的同时,更具自主性,更有利于科研事业发展。

3. 服务基层,重视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活动的本质是为了转化应用,因此要重视成果和转化的关系,形成围绕转化搞科研、利用转化促科研的良好局面,最大化地实现成果转化收益。以S研究所为例,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承担编制资源保护及补偿方案、渔具网具鉴定技术等政府购买服务等,既满足基层需求、帮助排忧解难,又通过成果转化,带来收入,提高单位财力保障。

4. 盘活优势存量资产,用好结余资金

盘活优势存量资产,对提高单位财力保障同样重要。为提高单位财力保障,将现有优势存量固定资产开发转化,如资产出租、仪器共享等。充分利用好项目结余经费,既可以给予青年科技人员“第一桶金”,让他们放心起步,又可满足单位发展新领域、进行初步探索的需要,摆脱各种考核指标限制,大大降低了前沿探索压力。

(二)节流,努力提质增效

1. 做好资金的统筹调控,优化支出结构

从资源配置入手,做好资金的统筹协调。如何科学配置有限的财力资源,建立符合单位发展要求的经费管理体系,是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要在现有资金来源结构基础上,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从保平稳出发,处理好基本运行收支和单位总收支的关系;二是从可持续角度出发,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三是从资金统筹的角度,处理好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的关系,在项目养单位和单位养项目间寻找平衡点。

2. 切实加强监管,发挥资金最大效用

加强资金监管,该花的花,能省的省,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通过风险点排查,制定完善的内控体系,加强各项支出的量化绩效考核,避免资源使用效率低和不必要的浪费。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资金使用的指向性、精准性、有效性,确保单位经济运行可持续。

3. 通过联合培养学生,加强与高校合作

通过和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能提高公益性科研单位的社会影响力,同时研究生在学习中,可以承担课题的基础工作,助推了科研工作也节约了聘请临时劳务人员的开支;另外,科研单位因为规模和综合实力的限制,仪器设备不管从先进程度,还是数量上,都远不如高等院校,通过和高校的合作交流,能弥补科研院所因财力不足无法购置满足需要设备的不足。

四、结语

作为公益科研创新主体和服务主体的公益性科研院所,其财力保障面临的问题,虽普遍存在,但通过我们开源和节流相结合、盘活内部资源和最大化利用外部资源相结合的努力,这一现状势必会从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其财力一旦得到提升,也将推动科研创新工作更上新台阶,为政府协调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参考文献:

[1]万年青.提高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财力保障的建议[J].中国农业会计,2019(21):54-55.

[2]袁敏,夏凯丽.科技经费改革下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9(36):19-21.

[3]刘蓉蓉,张江丽,石明桢,熊明民.农业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实践与探讨[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8(01):16-19.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科研单位采购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问题;对策

前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入世加入WTO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财政改革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也随之加强,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迫切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创新完善财务管理机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提倡行政单位使用零基预算法进行预算编制,但实际上,大多财政部门不愿采用,仍采用传统基数法。在很大程度上,资金的使用效率不能完全体现。在项目资金安排上,一些不该安排资金的项目人为地安排了,致使预算编制不严谨。在实际中,不能太足安排项目预算,必须采用预算中追加预算才能满足预期效果。另外,预算编制不严谨,也影响项目的绩效评价[1]。

(二)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

目前,专项资金存在“重划拨、轻管理”问题,重视预算收支,忽视预算编制和评价。专项资金在管理上“松、散、乱”,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专项资金的划拨有很大的模糊性,几乎在各级财政部门的预算和决算中,所有的支出科目都列有专项经费。实际上专项资金并未用于指定项目的使用上,专项资金专款不专用,给某些人挪用公款以可乘之机。

(三)财务会计信息失真

财务管理不规范,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有些行政事业单位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受利益驱动唆使会计人员造假报表、虚报账目,导致公款流失;一些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工作不严谨,没有强烈的职责观念,在核算报账中不按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原则进行核算,同时缺少相关部门监管,最后导致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另外,财务人员处理财务工作不规范,财务报告只有分析报表,没有辅助财务状况的分析说明,不能明确指出企业财务活动的规律性,影响单位领导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

(四)国有资产管理不严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管理制度不健全。

财务部门每年只管经费收支,忽视国有资产管理,导致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资产管理人员不了解财务账上资产信息,财务人员对资产使用、处置情况也不甚了解。部分单位财务管理基础信息不完全,未建立固定资产和债权债务等明细台账,经常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如一些单位变卖闲置设备物资给其他企业单位,或把库存物资赊销出去,不及时清理结算,长期以应收账款账户存在,日久形成呆账、坏账。

二、创新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的对策

(一)加强预算管理

1.必须依法执行部门预算,确保预算与实际费用支出相符。坚持预算编制、执行、评价原则,加大预算编制管理力度,同时逐步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

统一编制部门预算。行政事业单位编制预算时,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编制。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编制零基综合部门预算,统一报上级财政部门审批。

2.建立动态预算数据库。建立动态预算数据库[2],实现财务预算基本数据和项目数据的及时更新。加快实现财务日常管理部门与预算管理部门数据信息共享。同时,应加强财务人员应用财务会计软件的技能,实现会计电算化。

3.建立财务考核指标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借鉴企业或事业单位财务考核指标,建立财政运行成本考核指标体系、成本费用核算指标体系、投资评价指标体系等[2],依照成本效益原则,力争用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如运行行政成本指标体系,可以依据前几年的运行成本情况,建立当年的成本运行指标,采取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并建立指标上下限,正常情况下,对超过上限情况进行惩罚,未达到下限的要给予奖励,激励同时约束每个人依法行政,节约成本,提高行政效能。

(二)加强专项资金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应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严格遵循专项资金管理各项制度,按规定设立专项资金转账和项目管理辅助账,专门核算专项资金的收支业务,加强项目成本和资金管理,严格审查专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真实性[2]。为确保项目资金的效益性,应对专项资金严格把关,制定严格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做到专项资金不随意下拨,下拨后严格管理,确保每一笔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落到实处,切切实实,发挥专项资金的效益。

同时,对专项资金项目实行绩效考评制度,对提高资金使用整体效益的有关人员,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制定具体的奖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所有参与项目资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进而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加强会计核算和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及二级单位应按照财务制度和会计科目,规范会计核算行为,确保资金核算到具体账户,物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核算到具体实物,债权债务核算到具体单位及个人[1],确保每一笔收入、支出清晰。会计核算严格遵循相关制度进行,如不得随意调整会计核算方法、记账方法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分离不相容岗位,严格支出审批手续,规避货币资金、往来账等方面风险,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检查会计核算和记账等各环节,加强原始票据源头管理,对原始票据实行稽查制度。

(四)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不善,缺少长期有效的管理制度。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自己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同时,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形势,机动调整某些制度条款,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有资产的效益。

(五)加强外部财务监管

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及二级单位的财务监督和管理。财政部门依法督促行政事业单位依法建账、核算,依法理财,加强对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预算编制的方案的审核。税务部门依法对单位税务方面相关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规避税务方面的违规违纪行为。审计纪检部门依法审查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严处违规违纪行为。另外,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必须灵活调整,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丁晖.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J].商,2013(20).

[2]田建明.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EB/OL].http://www.chinaacc.com/tougao/2010_6/19_276541939191601022716.shtml,2010-6-19.

科研单位采购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伴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相关管理制度也得以逐渐建立和完善。采购审计管理作为把控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过程的合规合理性的重要管理制度和有力的保障,在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延伸财政支出监督职能,规范政府消费行为,从源头抑制腐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在阐述采购审计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探讨构建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管理制度的相关举措,以期更好地开展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工作,发挥政府单位为人民服务的职能。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采购审计管理  预算  计划

伴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相关管理制度也得以逐渐建立和完善。采购审计管理作为把控行政事业单位采购过程的合规合理性的重要管理制度和有力的保障,在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延伸财政支出监督职能,规范政府消费行为,从源头抑制腐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在阐述采购审计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探讨构建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管理制度的相关举措,以期更好地开展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工作,发挥政府单位为人民服务的职能。

一、采购审计相关概念阐述

狭义的采购审计是指物资采购审计,即指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物资采购各部门和环节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等所进行的独立监督和评价活动。这里所称的“物资”是指组织在产品生产、基本建设和专项工程中所使用的主要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具、配件和设备等。

广义的采购审计包括物资采购审计以及基建审计、合同审计。

二、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管理制度构建探究

(一)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的主要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管理工作内容繁多,涉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多个部门,其主要内容根据采购流程的流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审计:一是对采购计划进行审计。主要审查公司采购部门物料需求计划是否合理、科学,与实际上的生产计划是否一一致,是否存在偏离实际的情况;对采购数量、采购时间、运输、使用、质量是否有保证措施;二是采购询价审计。每个材料是否有不同供应商的成本比较,是否做到货比三家,甚至N家;三是采购选择审计。供应商的生产状况、质量保证、供货能力、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的调查。对于一些长期合作过的供应商,是否每年对供应商进行周期性的评审,包括供货质量、工程能力、履行合同次数、准时交货率、价格水平、合作态度、售后服务等进行评审;四是合同的审计。审查合同的内容和交货期执行情况,是否有完整的收货、验收的原始记录,是否严格按合同规定付款。如有与合同不符的情况,是否及时与供方协商处理,对不符合合同部分的货款是否拒付。是否对有关合同执行中的来往函电、文件都进行了妥善保存,以备查询。五是验收入库的审计。是否对收货、入库、发放过程进行验收控制;对不合格品控制执行情况审计,审查是否对发现的不合格品及时记录,是否及时反馈给供应商,供应商的处理方式是什么;是否保持一定的产成品存货以规避缺货损失;是否保持一定的料件存货以满足需求增长引起的生产需要;是否建立牢固的外部契约关系,保证供货渠道稳定,降低风险,规避成本。

(二)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管理制度构建举措

1.深化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意识。把好钱袋子,是当前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关注的重点,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其为人民服务义务的基础和前提。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事业单位,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单位,是非营利性的单位,其主要职能是为人民服务,因此,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成本,时期保持一个合理、合法的范围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其采购工作以及后面的采购审计工作,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运营成本方面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流程,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各个部门和所有人员,行政事业单位全体人员应当深刻意识到采购审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全员关注采购审计管理工作,全员配合采购审计工作,全员监督采购审计工作,让采购审计工作得以更好开展,发挥成效。

2.完善采购流程相关管理制度。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行事的依据,也是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健康有序运转的重要手段。构建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管理制度,首先应当对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流程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推行,对采购流程中的采购计划——即预算制度;对采购流程中的询价环节——即价格控制制度;对采购流程中的采购选择——即供应商管理及准入制度;对采购流程中的合同管理制度;对采购流程中的验收入库——即出入库管理制度。对以上各项制度,行政事业单位都应当予以重视,并合理制定,落力推行,并不断检验成效加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意识到制度在规范采购流程,监督采购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制度的形式将采购中的各项规定、流程不断细化并加以落实,做到采购审计整个过程有据可一,有据可查,有迹可循,有责可究,真正做到采购审计人人监督,公正透明。

3.提升采购审计人员素质。人才是一个企业竞争力中最重要的板块,行政事业单位要做好采购审计工作,发挥采购审计工作的真正效用,采购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就应当重视对采购审计相关人员的招聘工作,专门针对采购审计工作的人员要求招聘具有专业能力的优秀采购审计方面的专才和人才,严格人才准入制度。其次,在采购审计工作推进过程中,要注重对人才的培训和提升,通过定时和不定时开展的内部和外部培训,不断提升采购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更新和优化采购审计人员的理论和技能体系,使采购审计人员在理论和实践上能够与时俱进,不断精进,不断优化。最后,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审计人员考核机制,实现有奖有罚,优胜劣汰,赋予采购审计人员工作的压力和动力,推动他们更好、更积极地做好采购审计工作。

4.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评估考核制度。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采购审计管理评估考核,行政事业采购审计管理工作就没有全力执行的动力和压力,也没有发现问题和不断完善的可能。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定期对单位采购工作展开审计管理,对采购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予以整改和处罚,对采购审计中做得好的部门予以表扬和奖励,并将单位采购审计结果与员工工资直接挂钩的形式,强化员工采购审计概念,提升单位采购工作的成效。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对采购审计管理工作本身及其负责人员展开评估考核,检验采购审计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成效,采购审计管理工作的具体成效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行政事业单位采购审计管理工作加以不断改正和完善。

三、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也得以不断改进完善。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完善,民众对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服务质量和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面对当前形势,行政事业单位唯有不断完善自身各项管理制度,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才能更好地履行为人民服务的职能,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趋势,成为百姓信赖,人民称赞的好政府,好单位。

参考文献

[1]吕震,张秀娟.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浅析.当代经济,2009年第16期.

[2]赵志瑜,马正恕.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问题思考.财会通讯,2013年31期.

[3]曹梅.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现代审计与经济,2011年第3期.

作者简介:邓海丽(1978-),女,汉族,山西临汾人,2013年毕业于太原重型机械学院电算化会计专业,审计师。

科研单位采购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渐加强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工作的重视,在具体的采购工作中,落实规范化,制度化,统一化的具体要求。政府采购工作中,很容易受到各种风险的影响,导致政府采购工作必须强化内部控制,规范采购流程。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政府采购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旨在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内控制度;优化策略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总体上是稳定的,且有着一定的发展优势,结合当今政府的采购工作,行政事业单位也需要做好一定的内控管理,总体上促进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政府采购工作在当今社会中属于新生的事物,立法时间较短,相关部门人员无法产生深刻的意识,导致在具体工作当中没有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作为约束出现了各种风险行为。因此就必须结合内部控制的方式,完善政府采购的工作制度,确保采购行为规范准确。

一、内部控制的涵义

内部控制就是一种起到监督,协调作用的内在的控制措施,以强调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对组织财产安全的保证,从而带来经营效率的提升。内部控制在实施过程中,遵循合法性,全面性,重要性,合理性,制约性与成本效益稳定性的多种原则,从整体上结合这种原则,建立稳定的体系,加强控制过程。实施内部控制时,必须依据一定的法律基础,结合岗位设置环节,审批与活动授予内容实现相互制约,相互分离的内部环境,从而确定好工作各岗位的纪律性与规则性,实现职责权力之间的统一结合。内部控制的过程主要用在重大支出,重大项目以及重大变更的内容上,需要由管理层亲自决策,用谨慎的原则去解决问题。同时,这种控制需要贯穿到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岗位与环节中,尽量减少成本,营造一种良好的控制环境,才能够为组织管理带来最大限度的效益。

二、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内控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岗位职责不够清晰

通过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工作情况进行分析,一些岗位没有将工作职责进行标注,分工不够明确,工作责任与岗位要求不是一对一相匹配的,具体人员在开展采购工作时,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负面情形。

(二)采购制度执行力偏弱,政府采购控制活动不够全面

当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关于政府采购方面的制度内容不够细致,大多是宽泛的概念。主要以《政府采购管理办法》的条款为主导,对于一些细节性的内容,如专项经费或是票据管理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失。由此,对采购制度产生限制,实际的执行监督效果较差。当行政部门提出采购申请后,具体的工作环节没有可以遵循的章程进行管理,工作流程不能顺畅的推进。还有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政府在采购方面选用的内部控制方式较为局限,信息公开以及归属管理不够合理,未能展现出系统性的特点,存在诸多内部控制隐含风险。当然,由于未能及时的申请报送采购计划,限制了前期的采购预算工作开展;后续采购合同执行和验收过程都没有强有力的监督核验。

(三)缺乏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业务的风险评估

本身行政事业单位具有自身独有的性质特点,相关采购部门应当注重合规风险,有些部门并不具备风险预判能力,采购风险的认知程度较低,对于事后的弥补工作关注较多,最终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采购管理工作的稳定持续进行。事业单位缺乏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模式,对于主要经济活动内容,未有采取合理的方式识别风险。

(四)采购监督不到位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采购控制缺乏统一的规范性标准,过于形式化的完成采购过程,导致采购过程缺乏具体的监督。当供应商急切需要获取政府采购项目,会利用各种优惠政策,给出采购人员与政府相关人回扣,使单位的利益受到了损失,同时,对于内部控制机构的江都来说,也带来了一定的威胁。由于缺乏监督,这种问题时常出现在政府采购过程中,部分单位虽然设立的政府采购的内控机制,但是也只是局限于表面的层次,具体工作并未纳入监管范围中,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监督处于盲区,缺乏管理。

(五)采购信息沟通不畅

行政事业单位参与政府采购工作的各部门间,沟通交流不及时,信息数据的互换缺乏有效性,从而不利于采购风险的预先评估过程,对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内部控制产生消极影响的。除此之外,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建立政府采购信息系统,或是该系统不够完备,没有结合当前工作实际进行优化。具体而言,政府采购统一平台未能与其他系统,如预算系统和合同管理系统相联系,数据共享效果较差,存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形。

三、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内控的优化策略

(一)健全预算编制程序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设置好部门预算过程,健全预算的编制程序,确保预算过程能够符合政府采购过程的前提要求,并且这也是采购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预算编制科学化,系统化,可以提升政府采购工作的整体质量,确保采购工作顺利进行。在编制预算程序是行政事业单位,要依据科学化,合理化,具体化的要求,做好详细的市场调研,对采购项目有所了解,同时,结合采购物资的市场现状,基于一定的价格,做好规划。根据采购项目要将预算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确保在预算实施时,每笔预算都能够有详细的记录,并进行有效控制。需要登记一定的支出日期以及责任人信息,方便后续检查工作进行,为了确保预算编制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对分类采购项目做好及时的审核筛查。

(二)优化采购岗位设置

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需要依据完善岗位责任制度为指引,注重岗位职责权限的相互分离,特殊岗位的人员采用定期轮岗的方式,有效的落实岗位监督审计工作,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采购人员专业素质培训

采购人员的专业素质过强,管理理念创新才能够规范,采购工作重视政府的采购流程,在具体的采购过程中,能够符合工作的具体要求。可以组织人员在线培训以及人员轮岗制度设定的培训内容,在这种过程中,提升采购人员的综合素养,优化人员的监督管理能力。特别是在内部审计過程中,要强化制度的约束力,防止人员的疏忽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应当依据一定的专业素质培训规范人员的行为,确保采购工作可以更加专业准确进行。

四、完善政府采购风险评估机制

通过成立事业单位内部的政府采购风险评估小组,对于既定的工作目标,提升工作质量,增强政府采购风险识别的准确性,明确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地位,细分采购计划编制环节、采购预算环节、采购申请环节、采购实施环节、 采购验收环节的风险关键点。同时完善风险评估更新机 制,结合外部经济环境及政策变化因素,进行行政事业单 位政府采购活动风险的重新识别、评估和控制。此外,还需要对风险管理工作予以重视,强化风险预先防范工作的重要性,确保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五、加强政府采购信息沟通

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特别是对于政府采购工作所涉及到的部门来说,建立适宜的政府采购信息沟通网络,选择性引入全新的信息化技术,更好的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效果。还需要注重政府采购信息的公开程度,确保社会公众能够直观且清晰的了解到政府采购流程,提升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透明程度。

六、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工作需要借助全面的内部控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强化内部控制意识,优化政府采购流程,提升信息沟通效率,有利于进一步展现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工作成果。

参考文献:

[1]彭岩岩.行政事业单位采购管理内部控制风险与应对策略[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07):93-95.

[2]罗利红,刘明辉.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管理研究[J].会计师,2020,(23):54-55.

[3]高品品.刍议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的优化[J].当代会计,2019,(23):11-13.

科研单位采购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加快,中国的政治、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事业单位中出现了不同层次的财务管理问题。本文从创新财务资金管理的工作良好格局为出发点,明确并加强岗位职责管理,推行科学有效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强化主要的风险点控制,提倡学习型的财务团队的建设,提供了一些较为合理的建议,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资金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控制创新

引言

事业单位一直是人们向往的工作场所。从大的范围上谈论事业单位,既是政府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分,又是社会文化、教育部门的重要机关。它对社会管理具有很大的执行权利,同时还会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然而,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事业单位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消极腐败情况,这会大大地阻碍我国的经济健康发展。因此,结合当前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对我国的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化的财务管理是当今重要的课题。

一、事业单位进行财务资金优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毫无疑问,事业单位在进行各种活动的时候,人力、资金的投入是首要的。从财务的角度,事业单位的财务资金一般包括:现金、存款及其它的货币等。财务部门涉及的业务部门很多,公司每天都会展开各类的活动,公司日常有效地运转离不开资金的流动,由于疏于管理,发生了占用公款、消极腐败的现象,如不加以有效地控制措施,这种现象还会增加,长此以往,对于事业单位本身或是国家都是巨大的损失。加强对事业单位的财务资金管理,转变财务工作的新思路,创建财务资金管理工作的优化模式可以提高财务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事业单位各类活动的顺利进行,事业单位的资金安稳运行,保证国家的固定财务不受到侵害都具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开创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控制的新局面

(一)创建财务资金管理工作的全新格局

充分地发展积极主动的精神,对工作的职能与工作思路进行重新调整。正确地做好工作定位,并准确地履职职责,树立新的工作理念提倡严格的管理,提高优质的服务,把资金的统筹管理与账务的监督管理列为工作的中心,竭力地提升对事业单位财务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规范性能,切实地发挥出公司当家理财与参谋、助手的职能,实现事业单位的财务资金管理由以前的事务型到管理型与服务型的创新转变。财务资金的管理总体性原则就是服从并服务于各部门单位的中心工作。追求科学有效及精细化地财务管理目标,始终坚持:资金理财法律化、资金管理科学化、履行职务廉洁化、提供服务效率化等工作原则,发挥良好的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功能,大力提升财务部门的预算水平与财务资金管理的绩效,促进事业单位顺利健康向前发展,为单位所有部门提供强大安全的财力、物力后盾。

(二)将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的机制提档升级

按照相关的财经法律及法规的规定,将各项财务资金管理体制进行优化与完善。争取达到更为规范的管理、更优化地业务流程、更标准的工作体制,促进财务的管理工作安稳地运行在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制约的框架中,让事业单位中的人力管理、财务管理及各项事务管理完全依靠制度法律法规进行。加强所有员工的自律能力,实行公私财务不相容、职务分开展开,单位主要的岗位之间相互制约与促进,从而有效地减小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质数。另外,还要改善单位的支出预算的审批制度,强化支出审核的工作,针对事业单位重要且大型的支出事项要坚持:事先合理地预算、事中严格地审批、事后有效地监督。还有对会计的核算程序加以改善,逐步形成凭借证据收集资料、制作单据、记录账目、稽核及报告等严谨完善的财务流程。按照相关制度优化设计流程,实现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模式。

(三)实行事业单位岗位责任制管理

按照《会计法》中的相关工作的规范具体要求,设立事业单位独立的工作机关,并且对其工作的岗位职责要明确划分。重视执行《会计法》中的相关法律强化公司财务资金的管理,做好会计的核算工作。认真妥善地管理部门及单位的经费还有相关的专项经费等,设立财务部的财务资金管理方式与实行细则,并积极组织员工实施其内容,将工作落实好。实行事业单位岗位的责任制管理,成立“各负其责”有机连接的工作体制。严格遵守财经的纪律,按照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科学合理地设立各类型的会计账本并坚持及时记账、按时结账、如期报账的工作流程。清楚出纳的岗位职责,熟练用财政的支付系統并及时准确地支付,按照合同规定的原始数据准确及时地编写记账的凭证,坚持几种记账方式,如现金日记账、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日记账等作好记录工作。

(四)实行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的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模式

在进行事业单位财务的管理时,财务工作要重视“抓好平时、强化基础”,强化会计工作的质量。设立财务预算的管理与资产、债务及结余资金的管理有机地结合的体制,从而有效地提升预算与财务的管理质量。按照相关法律设立会计的账本,熟练地使用会计的科目,稳妥地处理会计的各个账务,仔细做好会计核算的工作,有效地收集与整理财务的数据资料,定期制作单位的财务报表,作出财务活动的分析。强化财务的监督工作,及时有效地进行查漏补缺,向上级领导提供合理化的财务资金管理的建议。强化资产合理配置、利用与处置、管理等,促进事业单位的财务资金的正常运转。依照财务工作的实际要求,对于原始会计单据要逐张细致地审核,切实做到:审核的程序到位、审批的手续齐备等,从而确保单位财务支出的合法、合理。树立节约思想观念,反对铺张讲摆场等不良的社会风气,控制好“三公’经费与普通的开销,禁止公款浪费的情况。保持扎实而严谨的工作作风,管理好事业单位的每笔帐目,每份钱财。做到资金安全且完整,凭证真实且合法,账目清晰且规范,报单及时且准确,从而确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工作经起国家的检验。

(五)强化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的风险控制

单位始终坚持“厉行节简、抵制浪费、重视绩效”的三大原则,强化对主要的关键风险节点的管理与控制。设立开支预算的制度,使支付结算的方式完全符合相关规定,提倡运用公务卡。加大对备用金的管理工作。尤其是现金方面的管理。重视财务印章的管理。严格按照报销审批的制度执行工作,事业单位的经费开支实行一把手审批的报销体度。并推行财务报告的体度。强化监督与检查的工作等。

(六)构建学习型的事业单位财务队伍

由于时代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对所有行业的职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业单位也是如此。因此,构建学习型的团队是非常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加强职工的相关国家政策了解及法律常识的认识,精通财务的业务能力,提高相互协作能力等,从而整体提升事业单位的综合素质。尤其强化《会计法》、《预算法》等内容的渗透与学习应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工作态度,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学习与运用,提升操作技能,依照法律法规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工作。积极开展廉政的教育工作,让员工做好自我激励、自我反醒及自我尊重的状态。秉承服务的宗旨,不断改进优化自身的工作作风,提升做事的效率,发扬我国“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

结束语:

当今是信息时代,国家的经济形势不断地变化。因此,对于我国的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的管理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工作体制的优化与改进,实现法制化、科学化地管理。同时,还需做好争取上级领导对财务工作的有力地支持、与审计部门进行良好地沟通等工作,从而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营造优良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昭丽.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 财经界(学术版),2017,(02):185+255.

[2]穆雄飞. 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创新探讨[J]. 统计与管理,2016,(04):67-68.

[3]臧晓冬. 探究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对策[J]. 新经济,2014,(Z1):80-81.

作者简介:

王芳,青岛市黄岛区法制办。

科研单位采购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我国各项财政管理制度不断深化改革,行政单位的预算编制与执行也获得了进步。但是对于一些不足和问题,依然需要加强认识,从制度、监管、执行等方面改进预算管理的工作方法,提高相关工作水平。

【关键词】行政单位 预算 管理

随着我国行政机构体制改革和财政部门预算改革的深化实施,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预算管理不足问题的认识,及时调整解决以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行政单位预算管理

(一)行政单位财政预算管理概念

行政单位财政预算管理是指对单位的财政收支的规模、方向和构成进行预计和测算所进行的相关预算管理工作,是按照规定标准将行政单位年度财政收支分别开列计划,反映行政单位日后的财政收入来源和支出方向。部门预算是行政单位进行日常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完成各项工作计划的重要保证。预算编制、执行和审核的正常有序进行是行政单位进行日常工作、达成计划目标的前提,也是预算工作的高效健康进行的保证。

(二)行政单位预算资金的使用

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中,预算资金来源于政府税收。然后根据平衡财权与事权的原则向各行政单位分配调拨预算资金。预算资金在行政单位的使用过程中,主要用于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以及维持行政单位的日常管理运作。行政单位日常管理运作的资金预算,也要根据事权与财权平衡原则,按国家税收与地方税收区分自身的单位隶属性,分别安排相应的资金预算。行政单位为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在大的范畴中也属于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行政单位的这方面职能也要求有相应的资金预算来支持发展。随着我国行政单位的改革深化,对行政单位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要求也日渐增多。因此,这方面工作的相应行政单位资金预算管理也要更加重视,加大投入。

(三)行政单位资金预算的主要方向

行政单位预算资金的使用方向,要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行政单位的职能安排综合统筹使用。主要以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为主,安排相应资金预算推动关系经济发展局势的相关问题解决。对关系民生的社会、环境、服务问题,加大投入和预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要求。

二、行政单位预算管理中的相关问题

(一)预算法制建设工作滞后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政府行政单位的改革发展,相关的法律部门依据形势发展需要不断制定和修改相关的预算法律制度,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近几年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快,经济形势社会问题的变化比较大,对政府行政单位的相关工作要求更高。与之相比,法律部门制定修改相关行政单位预算法律制度的工作相对滞后,无法满足日益深化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部门改革需要。

同时,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建设还需加强。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环境相对脆弱,容易受外部因素和突发状况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中,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现实要求。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规范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和体系,切实执行规范合理的政府公共财政政策和制度,保证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合理,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政府各级行政单位大力推行部门预算管理方法,但是却没有相应完备的预算管理体制来监督约束和指导监管相应预算管理工作,容易引起预算管理工作的问题产生,影响预算管理工作的效果。这种没有相应管理体制监督管理的部门预算,其工作成效有限,还可能阻碍行政单位正常职能的发挥。

此外,我国各级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难以协调,地方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和工作体系具有很强的区域、部门色彩。预算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协调统一,造成我国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难以进行,也容易带来不符合实际情况、难以适应工作需求的问题。

(二)预算监督机制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监督机制是发现解决相关预算管理问题、促进预算管理工作进步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预算管理工作实际效果制度措施。设计完善、执行到位的监督管理制度能够有效解决行政单位预算工作中的问题,惩治违法行为以维护法律秩序,从而保障行政单位的财政预算活动与社会公众利益保持一致。

我国目前的预算监督管理机制还不完善,在监督主体、监督对象和执行力度上都有待加强。除了要继续保持发挥相关政府权力部门的立法监督和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的内部和外部监督,还要大力发展公众和社会媒体的监督作用,在必要时还应该建立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对相关的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监管。以全方位和多角度的监管方式,规范监督行政部门预算管理的有效开展。同时,我国的监管机制中还存在监督执行力度不够,检查不全面,惩治不严格,对发现的问题和违规行为不能及时有效应对。在监督责任的分工明确上,还需要加强相关机制的制定,以规划清晰、责任明确地监管制度,落实好监管工作的执行总结和提高。

(三)对预算绩效管理不完善

1.预算绩效的评价机制建设滞后

经过多年的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发展,我国在这方面的绩效评价机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对绩效评价内容的设置不合理不全面,对绩效评价的作用效果不重视,在执行绩效评价时消极怠慢,不认真执行等问题,都需要加强相关的预算绩效评价机制的建设发展。以完善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估预算绩效,促进预算工作的发展。

2.对预算绩效的评价对象范围还需扩大

我国的预算绩效评价的选取对象,依然是按照财政部的相关规定进行选择,对于规定之外的评价对象则没有进行相应的评价。实际工作状况的发展变化非常迅速,而国家相应的制度规定难以做出调整或者难以全部涵盖,因此必然会有规定不到位、评价对象不具体全面的问题。各行政单位在进行预算工作绩效评价时,只是单纯按照国家或部门的相关规定进行工作,难免忽视现实工作中的评价需要,造成绩效评价不全面、不彻底,从而影响绩效评价的工作效果。

3.对预算绩效评价的指标设置不合理

科学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首先要有科学合理且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设置。设置不合理的评价指标,一方面会影响预算绩效评价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可能引导相关预算工作偏离方向和实际需要,影响预算工作的开展。我国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中,没有对预算实际工作进行明确具体的评价指标设置,评价指标比较含糊笼统。在指导评价预算管理工作中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但是却缺乏详细有效评价方法,对评价对象的绩效指标设置还是注重于预算项目支出方面,范围不全面。

(四)预算管理意识淡薄

部分领导和下属工作人员对部门预算的作用认识不全面不科学,而且没有形成预算管理的意识和习惯。对编制部门预算的工作重视不足,既没有在预算计划中体现年度的工作计划,也没有对做出的预算管理制度落实执行。行政单位上下人员对预算管理意识的忽视,导致预算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进行,部门的资金预算支出难以合理安排,预算工作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三、加强预算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一)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是预算管理工作取得实效的有力保障。在完善监督机制时,首先可以通过扩大监督主体,增加监督方式。在政府内部的监督措施外,尝试发挥专业机构、特定部门的监督作用。例如加强预算工作的后期审计工作,对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情况进行专业的审计,这样既可以发现预算工作的有关问题加以改进,也可以督促工作人员提高预算管理工作水平。专业审计机构的监督检查能够保障预算管理工作报告的客观公正,也能加强监督主体的独立性。

同时,加强预算工作的信息公开,将审计后的行政单位预算会计报告和执行情况等信息向公众和媒体公布,加强公众媒体的知情权,同时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公众和媒体对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更加关注和重视,对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也非常在意。加强相关信息的社会公开,既可以防范行政单位的内部疏忽和违法违规,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实际运用效果,也可以满足社会媒体、公众对行政单位预算工作的监督参与要求,促进社会对政府部门的信任度提高。

(二)加强预算会计体系的建设调整

我国行政单位的预算会计体系需要进行迫切的改革发展。以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和非营利性组织会计体系为基本方向,促进我国行政单位预算会计体系与国际接轨。这种体系转变中要注重观念的转变发展,不单是要转变预算会计的工作形式,还要建立符合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实际工作状况的会计核算方法。在预算会计规范上,要继续进行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规范的统一协调工作。规范协调的会计核算体系,有助于提高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核算工作。同时,对于日常的工作监管和信息公开以及相关机构的审计监察都能更加方便规范。

(三)完善提高绩效评价体系

对于行政单位的预算工作绩效评价,要结合国家规定和基层单位的实际工作状况,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保证涵盖重要的评价对象、保持指标的适度合理和切实执行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是建立有效合理的预算绩效评价方法的必备要素。当前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是从总体上评价考核某个项目支出的使用效率,缺少对使用环节检查考核,难以保证具体安排支出工作的合理、有效性。而且,规定含糊、责任不清晰的指标设置难以在实际评价工作中运用,对特殊的预算工作评价也没有相应指标考核。因此,建设完善合理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对于考核监督行政部门预算工作具有实际的作用,是促进相关工作提高的重要方法。

四、结束语

我国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从制度、考核、监督机制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完善的工作管理方式方法,从而提高相应的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峰.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弊端及改进[J].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9(09):163-165.

[2]任丽新.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J]. 财经界(学术版) ,2009(05):152-155.

[3]施霞鱼.探析预算管理下的内部会计控制[J].大观周刊,2011(23):10-12.

作者简介:黄春芳(1976-),女,湖南张家界人,中级会计,本科,研究方向:会计。

(责任编辑:陈岑)

上一篇:创设问题情境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独立学院科研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