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经营论文范文

2023-12-13

农业产业化经营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培育农村发展新业态、激活发展新动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日本六次产业化的内涵、特征、发展背景和相关政策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客观需求,得出促进中国农村三产融合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六次产业化三产融合农村发展

一、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的内涵

为了转变日本农业发展的固有模式,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于1996年首次提出农业六次产业的概念。今村奈良臣认为, 农业一直以来只是简单地负责农产品生产,在二次产业和三次产业部分创造的价值却大量流失,大部分的利润都被转移到了农业以外的部门。六次产业化的目的就是将农业作为主体,将农产品的附加值尽可能地留给农村、农业和农民。根据这一主旨,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加(1+2+3)或相乘(1×2×3),都等于6,因而称作六次产业。今村奈良臣强调,六次产业的内涵是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延伸,通过三产之间的相互融合,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创造的利润,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多样化发展。

(二)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的特征

1农业六次产业化的本质特征是产业融合发展,根据产业融合理论,六次产业化通过打破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间的界限,使得三大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从而达到优化市场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目的(陈柳钦,2008)。

2农业六次产业化最具特色的流通模式是“地产地消”,农产品生产后直接在产地进行消费,有效的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减少了流通环节和交易费用,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李凤荣,2012)。

3农业六次产业化主要包括产地加工型、产地直销型和旅游消费型三种形态,即:通过加工本地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建立直销店的形式培育当地特色品牌,通过自身地缘环境优势发展旅游业(姜长云,2015)。

4农业六次产业化具有内生式发展的特征,利用区域内的资源、技术、产业和文化,以区域内企业创新为动力,致力于改善本地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本地居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日本大力推进农业六次产业化,原因之一就是原有的的农业发展模式没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资源,农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充分开发利用现有的资源,既能有效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又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

二、日本农业六次化的产生和发展

(一)日本农业六次化的产生条件及背景

日本政府通过在1961年颁布《农业基本法》,1997年颁布《新农业基本法》等一系列的农地政策和法律,有效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日本农业水平处于世界领先行列,也为推行六次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尽管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日本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从长远考虑,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农业产业化集中利用了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但农业资源中其他资源利用不够充分,比如文化、景观、生态多样性、休闲养生、旅游等资源。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为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还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其次,六次产业化通过三大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可以显著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其内生性发展的特征决定了增加的附加值可以更多的保留在农村。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农民老龄化现象不可避免的出现在日本农村,大量人口由农村迁徙到城市,年轻劳动力的流失,使得老年人成为主要的农业劳动力,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传统农业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和竞争力,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而六次产业的理念,是通过农业进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模式。农业六次产业化的产生,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二)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获得了快速发展,到2014年,日本与食品相关的六次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1万亿日元,占农业三次产业总产值的1%。根据日本农业水产省的预估,至2019年,要将这一数字提高10倍,即超过10万亿日元,占农业三次产业总产值的10%,大致与农业在第一产业的产值相当,从这一目标可以看出,日本政府把发展六次产业视为带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朱富云等,2015)。

具体来说,日本农业六次产业的形式多样,并且许多形式之间相互融合,并不孤立。主要的形式包括直销、观光农业、民宿農庄、农产品加工、农家乐等,在六次产业发展中,日本农民选择最多的是农产品直销和加工的方式,分别占总数的806%和685%;选择较多的是经营农家乐和观光农业,分别占总数的236%和158%,大部分农民选择多种方式经营,并不局限在单一形式,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直销的方式,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拓展,升级了产业结构(王娟娟,2014)。

三、日本农业六次化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一)日本农业六次化的制度保障

日本农业存在人均耕地少,兼业农户多,生产规模小的特点。为保证本国粮食安全,日本在1961年颁布《农业基本法》,这一阶段主要以价格支持和农业生产支持为主(王军杰,2012)。此后,日本政府为紧跟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以及解决农业中出现的新问题,又于1999年出台了《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即新农业基本法。这一阶段的目标转变为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从过去的价格支持模式转变为收入支持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食品安全问题和农业多功能协调发展。为了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六次化的过程,日本政府于2008年又制定实施了《农工商合作促进法》,旨在鼓励中小企业与农林渔业生产者合作,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新需求,从而提升农林渔业经营的综合价值,促使农林渔业生产者成长成为农工商业经营主体(姜长云,2015)。

(二)日本农业六次化的政策支持

为了鼓励农村本土经营者的成长发育,日本政府对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和农村采取非常严格的限制,企业较少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农业的生产经营中,只有在涉及较大规模产地的农村农业综合开发中,才会有拥有先进技术的食品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和销售企业参与其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农村本土经营者的主体地位,使得农产品生产经营权掌握在本土生产经营者手中。

四、日本经验对中国农村三产融合的借鉴和启示

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的过程给中国的三产融合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借鉴日本经验的时候,应从中国国情出发,从农业和农村的实际着眼,从中国一二三产业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入手,吸取有益的部分,做出适当的调整,得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一)转变传统思路,树立发展新理念

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产品在由生产者生产出来之后,便进入了一个多渠道的流通领域,经过产品的多层级加工和销售之后,才最终到达消费者的手中。在这一个产业链当中,大部分的经济利润被处于产业链中后端的企业和营销商获得,而农民只能获得较少部分的收益(朱富云等,2015;邱天朝,2016)。这种状况极大的阻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必须转变发展思路,改变传统农业单一的发展路径,积极推动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三产融合,引导和鼓励农民参与到除农业生产之外的更多领域和环节当中去,创造条件让农民在农产品加工、销售和农家乐等休闲服务项目中也能发挥能动性。这一理念的有效实施,还能够让更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回到当地就业创业,对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等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

(二)整合优势资源,注入发展新動能

日本在农业六次产业化的过程中,优先发展壮大本土生产经营者的力量,在制度和政策上均对本土经营者有所保护和倾斜,鼓励和帮助农村的生产经营主导权掌握在本土生产经营者手中,在利用工商企业的人力和技术资源时相对谨慎,以防止对其形成依赖。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在教育上的差距也非常巨大,使得农村农业发展缺少充足的人力资源,人才和技术的短缺极大的限制了农村地区的发展。伴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不仅在数量上,更是在质量和多样化选择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同时,农业生产者向加工、销售、休闲服务综合从业者的过渡,也需要技术的支持。因此,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向农村地区注入促进发展的技术成果,帮助农业生产经营者掌握先进的技术和专业的技能,并且积极鼓励农业生产者与工商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工商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和经营理念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完善生产体系、提升生产效率、丰富产品种类、扩大销售渠道,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多元社会资本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积极动能。

(三)促进产业融合,建立发展新模式

利用农村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推动农业与林业、渔业、工商业、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建立“生态+”、“旅游+”、“互联网+”等发展新模式。根据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着力打造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和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寻找多渠道资金来源,有规划的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风貌。同时,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打造特色村落和生态园区,并在此过程中遵循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培育复合人才,提供发展新活力

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下,原本只负责从事生产劳动的农民,也开始参与到农产品的经营推广环节,不仅掌握着农业生产的主导权,还对农产品加工、销售和流通等环节负有责任。除此之外,农业生产者还参与到了农家乐以及农村观光休闲项目等二三产业当中,这就对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了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相配套的综合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转型升级后的农村发展新模式。因此,应建立三产融合发展服务体系,成立知识技能培训组织,对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专业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国际国内的农业发展状况、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并且提供专门性的技术人员和顾问,前往农村地区进行指导。同时,积极打造农业科技园区、返乡创业园等,吸引和积聚人才力量,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陈柳钦产业融合问题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

[2]姜长云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03):5—10

[3]李凤荣日本农产品地产地消流通模式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3):3

[4]邱天朝让农村产业融合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动能[J].中国经贸导刊,2016(34):16—20

[5]王娟娟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4

[6]王军杰日本农业国内支持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探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2(5)

[7]朱富云,柯福艳农业六次产业化发展现状与逆社会分工视角下的主要特征——日本案例及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浙江农业学报,2015,27(12):2234—2239

〔本文系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项目“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研究-国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信息收集与分析”阶段性成果。〕

(张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实习员。胡盛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宋启道,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农业产业化经营论文范文第2篇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企业发展情况】

古蔺县红军杯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红军四渡赤水河畔川南名镇二郎镇,与国酒茅台,中国名酒郎酒共享得天独厚的酿酒地理资源。公司成立于1980年,2007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制组建为古蔺县红军杯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现已建设成为一个集酱香、浓香、五粮兼香型白酒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非公有制企业,是古蔺县继郎酒、仙潭之后的第三大酱酒生产酒类企业。

公司(二郎)占地面积48000平方米,拥有资产1.96亿元,年产白酒4000余吨,其中酱香型白酒2000余吨,浓香型及五粮型白酒2000余吨;(永乐酱酒园区)为积极响应四川省“打造中国名酒金三角”的战略部署,助推中国美酒之乡古蔺县的开发进程,扩大红军杯酒业市场需求,充分利用目前良好的发展平台,在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与2010年投资在永乐镇酱酒工业园区征地200余亩,分两期就本企业的产能、安全、技术、设备、环保等方面的需要分两期进行扩能改造,争取公司年产量达到10000余吨生产能力。

【原料生产基地情况】

为助推泸州酒业发展,加大力度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我公司已申报成功由县政府农业部门组织建立的被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

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认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为本企业原材料生产基地,拥有小麦生产基地6万亩,高粱生产基地3万亩,确保了我们企业的原材料质量,从而保证了我们的产品质量。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情况】

我们企业实行“企业+基地(专合社)+农户”的产业发展运作模式,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良性互动能力,引导农民调优粮食结构,种植市场适销的高粱产品,极大地提高了高粱的商品率,集中连片订单种植,实现规模效益,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和带动农户就业增收情况】

我公司通过合约确定农户为原料生产户,速度建立生产基地,保障了加工原料供给,推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培训、统一收购、统一服务的五统方式。对加工原料实行定价收购,通过定价保障农民利益,我们对加工原料实行保护价收购,在市场低迷时保护农民利益,从而实现加工原料的稳定供给,确保企业稳定发展。我们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较好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保障了生产加工原料的稳定供给。当订单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时,按订单价格收购,当订单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时,企业就按市场价格收购,使农民即有了最低保障又得到即得利益,大大

提高了粮食订单的履约率。我公司发展的9万亩原材料生产基地带动了农户约7万户,使得农户增收300多万元,大大提高了农户就业率。

【加强质量安全管理】

我公司一直坚持“强化管理、狠抓质量、打造品牌、服务客户”的方针,生产上紧紧围绕质量为中心工作。

建立考核机制,落实安全责任。公司加大了对安全方面的考核力度;加大了对违规违章的治理力度,严格执行现场开取“违规罚款单”制度;把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落实到班组,做到了领导强化,任务细化,措施硬化,工作深化,促进了各级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我们把安全工作切实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每个车间设臵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安全奖惩与安全责任人的考核结果直接挂勾,凡是安全工作不到位的,一律不得参加年终个人评先,安全责任的落实保障了本年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生产上我们坚持进行了每月三至四次的安全检查,对安全生产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事故应急预案的建立、消防安全、安全保卫等方面进行监督指导,提出改进意见,督促整改,提高了各部门员工的安全意识,有效的预防风险,消除隐患,确保了安全形势稳定。

公司始终坚持清洁化生产、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体系,注重管理团队的优化培育,管理能力的训练。科学的管理体系,优秀的经营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为红军杯酒业管理能力的提升、业态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和经营管理保障。努力营造有利于管理和技术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使公司的整个制度体系得到进一

步健全完善,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制约能力明显增强。2010年8月获得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通过制度的强力推行,员工按制度、按程序办事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对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保护环境情况】

为保护环境,我公司永乐酱酒基地投资400万元建立了储存量1200立方米,处理量500吨/日的污水处理站,投资2000万元建设完成了新型高效、节能环保并且具有清洁燃煤技术的25吨循环流化床锅炉。

【社会公益】

红军杯酒业在发展的同时也不忘回报社会,为了回报社会各界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厚爱,多年来先后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600余人就业,永乐建成以后将解决剩余劳动力1500余人,供应酒糟和曲草给当地养牛场,扶助了农民致富,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在帮扶特殊教育学校、敬老院等各类弱势群体,支持贫困学生上学,捐助栋梁工程,救济冰雪、地震灾区等公益事业中共计捐款80余万元。

【存在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一、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成为我们龙头企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

二、产业的链条不长,两头发展不够,特别是连接农户的机制上,

还没有解决好利益分配机制。

三、龙头企业资金,仍然紧张,对龙头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四、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编低,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有待进一步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一种新的外部环境支持体系。为此我公司建议:

一、加强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基地建设

加强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紧密型,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是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关键。要在继续落实对重点龙头企业扶持资金、贴息等政策的同时,尽快研究扶持龙头企业基地建设的政策,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增加对基地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检测设备、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投入。

二、探讨支持龙头企业的有效形式

目前,金融部门都制定了扶持龙头企业专门政策,并安排了专门的扶持资金,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企业还没有享受到这些优惠政策,要积极探讨支持龙头企业的有效形式运作机制,形成支持产业化经营的合力。

三、引导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是提高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要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开展合作,创新研发的能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龙头企业

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给予加大。

四、搭建形式的综合服务平台

龙头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资金融通、基地建设等方面各有优势,要组织开展龙头企业之间的对接活动,促进龙头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五、深入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贯机制

现阶段龙头企业规模化基地建设与农户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要在规范定单形式,稳定合同形式,鼓励合作与服从形式的同时,对那些同基地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真正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予以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同农户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

古蔺县红军杯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农业产业化经营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支部+公司+协会”模式;经济体制; 生产关系; 哲学思考

[基金项目]“新疆大学世川良一优秀研究生”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戴秀玲,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新疆乌鲁木齐,830047

[中图分类号] F30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2-0072-0002

一、大西渠镇基本情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大西渠镇距离昌吉市新区4公里,是位于天山北坡一个以乡镇工业为主体、以高效农业为基础、以商业服务为纽带的近郊大型综合集镇。全镇面积187平方公里,总人口1.56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农业产值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40%,2008年实现镇域生产总值4.6亿元,畜牧业实现产值6000万元,种植业实现产值7500万元,财政收入实现250万元,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5879 元[1]。

二、传统经济体制困境的哲学分析

(一)传统体制的根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一个整体,即社会的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在生产关系这个统一体内,作为内容的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作为形式的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一定的生产关系一经确立之后,在一定时期内则保持相对不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自特征,决定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在历史发展中既具有一定质的稳定性,又具有迟早发生变革的必然性。因此,生产方式的更替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可以说,在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陷入困境,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某些环节和生产力的发展逐步不相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逐步发展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在废除不适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以后,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核心是维护农民一家一户的包干到户的经营模式,从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实行这种体制的初期,确实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1983年,“包干到户”的生产队有576万个,占总数的98%。粮食总产38728万吨,增产9%。棉花463万吨,增产29%。1984年,粮食总产40731万吨,增产5%。棉花625万吨,增产34%[2](P135)。然而,相对稳定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落后于生产力。具体体现在:

1.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适应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突出体现在:农业机械特别是大型农业机械的运用;单位种植面积所需劳动力的减少,农民大规模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2004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9100亿斤;农民的科技水平和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99年,我国在农村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①。

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一种适应其发展的新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应该具有如下特征:经营权从一家一户向集体转移,使之有利于大规模应用农业机械、大规模普及农业科技;有利于在提高农民素质的情况下,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降低人力成本;实现规模种植的市场化、专业化。旧有的体制不能适应这种发展,因此进行变革成为必然。

2.与适度规模经营不适应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强调的是农民以户为单位的经营自主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科技水平、市场化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客观上要求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采用大农业的经营模式,实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以此来降低采用先进农业科技的成本,实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另外,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致富。各种农副产品的加工生产客观上要求经营规模的扩大、生产经营权的集中,而旧有的体制无法适应这种变化,结果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逐渐减弱,最终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传统体制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因此生产关系必须不断地进行变革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假如生产关系长期保持不变,就会由原来的促进作用变为阻碍作用。

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迅猛发展的现实相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则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没有进行相应的变革。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历了乡镇企业的崛起、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的升级等巨大的变迁。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在1998年,我国农村改革20周年之际,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了强化,承诺保证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至少30年不变。

这样,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旧有体制的矛盾逐渐尖锐起来,最终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进入21世纪,我国从2000~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比上年增长2.1%、4.2%、4.8%和4.3%,可见这种体制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乏力[3]。

因此,面对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和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市场化程度低、农业集中程度低、集约化程度低、科技水平低的特殊困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必须进行相应变革。而昌吉市大西渠镇在这方面作出了艰辛的探索,创立的“支部+公司+协会”模式,则是在坚持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对这一模式的大胆创新和突破。

三、“支部+公司+协会”模式的哲学分析

(一)“支部+公司+协会”模式的基本情况

农业是大西渠镇的农牧业增收的基础产业。镇政府用工业的组织形式培育市场主体,移植工业社会化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采用工业技术手段推动农产品加工,运用企业销售策略搞活农产品流通,参照企业整合来增加农业投入,全面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抓农业、抓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探索出了“支部+公司+协会”的新型农村产业化经营模式,即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协会为纽带的“三位一体”新型农村经营管理模式。通过支部抓产业、公司抓投资、协会抓服务,把党的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的优势与企业具有的市场、资金优势和专业协会的技术、信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找准了农村党的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点,走出了一条新路。

(二)“支部+公司+协会”模式的哲学思考

1.充分发挥了人的主体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实践中的存在。在实践活动中,人把自身之外的存在都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了自己的客体。在这种实践活动中,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主体所蕴涵的“人的自然力”所运用的知识和经验即智力和智慧因素对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和顺利进行无疑具有很大的作用。

在“支部+公司+协会”模式中,该镇将农民组织的协会纳入模式的决策和执行主体中,利用农民土地入股、参与分红等方式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在促进自身利益实现的同时也实现了共同富裕。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决定力量。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该模式发挥了农民在养殖、种植、畜牧方面的优势,人尽其才、地尽其利,最大限度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农业的发展。据统计,2006年该镇畜牧业实现产值6000万元,同比增长10%;种植业实现产值7500万元,同比增长11%;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5879元,同比增加610元[4]。这在全国农民增收只有6%的情况下,无疑是个奇迹。

2.坚持了与时俱进,进行制度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解放思想是实现认识提升的重要手段。制度创新是各项创新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活动。制度创新可以带动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

大西渠镇在改革之前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随着2005年农业税的取消,农村基层收入锐减,农村基层组织的运行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运转困难。在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无法解决这个难题。另外,村级差距扩大,镇域范围内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已经凸现,成为一个发展难题。

因此,该镇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下,创造了“支部+公司+协会”模式,在产业发展上,以更大规模的集约经营,带动农民的共同富裕,以企业化的运作模式促进农业的市场化。该模式是打破传统思维,进行制度创新的结果。

通过对于“支部+公司+协会”模式进行哲学思考,我们可以发现该模式实际上是我国农村地区在探索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矛盾的一次尝试,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次完善。至于其在新疆范围或者全国范围内的示范意义还不能轻易下结论,但是它却可以看作一次体制的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共大西渠镇委员会.大西渠镇实现“支部+公司+协会”农村新型经营运作模式,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Z].2006.

[2]凌志军,马立诚.呼喊――当今中国的五种声音[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3]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政治发展进程2005年[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农业产业化经营论文范文第4篇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始终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重点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了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了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一方经济,致富了一方百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突出表现在:

(一)龙头企业不断涌现,规模不断扩大。龙头企业以一产为基础,加快二三产的发展,队伍不断扩大,并已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色。目前,我市拥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78家,其中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农业龙头企业的17家,超过1亿元的6家。2004年全年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15%。其中南通市级以上5家农业龙头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0.2亿元,比去年增长16.3%;实现利税4381万元,比去年增长29%;出口创汇644.2万美元,比去年增长10.5%。我市龙头企业涉及种植、养殖、畜牧、水产等多种行业,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178家龙头企业中水产加工企业60家,占33.7%;种植加工企业85家,占47.8%;畜牧加工企业28家,占15.7%;其它加工企业5家,占2.8%。

(二)企业投入不断加大,新增长点不断涌现。2004年全市许多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大胆投入,通过“办实体、抓龙头,建基地、壮龙身,联农户、摆龙尾”,培育发展了一批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基地和农户的龙头企业,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受惠得益。全年新增龙头企业投入6.06亿元,申报项目75只,项目投入量在**县(市)中名列前茅。**恒昌隆公司、**方源快冻公司、**北上海有机食品公司、**田田食品公司等一大批新的农业龙头企业,先后在我市落地生根,并迅速发展壮大,有效地带动促进了农民增收。如一期投入1200万元的恒昌隆食品公司,在创办之初就抢抓市场良机(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边建设、边收购、边生产、边销售,当年即加工速冻蔬菜4700吨,带动种植9000亩蔬菜面积。志良田田食品公司去年投入1000多万元,做到当年投入,当年见效,目前产品供不应求,今年销售可望突破亿元。全市在新发展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的同时,还有新安吉云肉制品公司、南通吕鲜水产公司等一批原有农业龙头企业,不甘平庸、争创一流的发展意识强,通过不断加大技改投入,积极拓展市场空间,企业规模和档次不断,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效益稳步提升。如南通吕鲜水产公司,新增技改投入300多万元,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积极拓展醉糟系列水产品市场,目前企业已拥有13个商标、10多项产品外包装文化专利,在南通、海门、如东、启东设立了四个专营门市,并打入了上海、南通等26家大专场,发展势头较好。

(三)科技创新不断,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龙头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衡量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主要标志。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通过不懈努力,加快了新产品开发速度,促进农产品档次升级,增强了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新科技的应用与新项目的开发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去年我市重点龙头企业双林公司不满足于龙虾资源的简单加工,而是在产品的浓度开发上下功夫,对农业资源进行充分的综合利用,以工业化产品的生产促进农副业的发展。该公司与省农科所合作研究成功了从花生根、腾中提取白藜芦醇,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和合蔬菜公司为了能使蔬菜质量稳步提高,符合国际出口标准,提高菜农收入,该公司明确一个指导思想:品种上注重发展名优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在经济效益发展的同时,注意社会效益,积极引进一些无公害蔬菜品种发展生态农业。示范园内一半的面积力争通过几年的重点培肥期,大量施用厩肥,充分改善土壤的肥力因子——水、肥、气、热得以协调,发展无公害蔬菜栽培,使整个园区最终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营销上,在巩固老客户在基础上,培养更多的农民经纪人,寻找更多的新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改变产品单一的格局。海复北上海有机食品公司,该公司仙人掌种植技术等方面,积极同南京大学有关研究生联合,研制成功了一种啤酒添加剂,填补了国内一项技术空白,目前正同青岛啤酒等厂家洽谈长期供销合作事项。

(四)机制不断完善,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一批龙头企业强化了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些龙头企业通过与基地农户签订合同,制订收购保护价,为农民提供技术、资金、物资等服务,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带动了基地化生产、城镇化发展以及三产的兴起、地方财力的增加。全市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和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合机制,通过订单农业、合同契约、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二次分配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保障农民的利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了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双赢。基地建设是龙头企业的原料依托之本、发展之源。南通双林公司以乡镇为区域,在当设立龙虾的捕捉、收购、贩运。去年,公司与86位经纪人订立了协议收购龙虾6500吨,相当于农民可以从中得到3575多万元的收益。为维护农民利益,公司每天在收购点公布收购价格,防止经纪人从中渔利而伤害农民。公司平时实行随行就市价格,如市场价过低时执行保护价敞开收购,同时对经纪人收购大户采取一定的返利政策。和合蔬菜公司目前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已增到3万亩左右,建成13个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形成了一个科技示范区,3个工程示范区,节水灌溉面积达1200亩。大棚蔬菜年亩收入达8000-10000元,裸地蔬菜年亩均收入4000-5000元。由浙江宁波两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同投资800万元兴办的民主镇菜业制品有限公司,创办时间不长,就先后与民主镇8个村建立了协作关系,为每村垫付了榨菜种子、肥料厂5000元,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并以保护价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组织收购农产品2000多吨,带动农户5000多户、种植面积5000多亩,发展较快。寅阳方源快冻食品有限公司创办第一年,就与2000多农户签订了收购合同,基地种植面积扩大到5000亩以上,促进了企业发展、农户增收。

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市的农业龙头企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为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对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龙头企业整体规模偏小,综合实力不强。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主导产品、支柱产业不够突出,优势不明显,还没有完全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完整的产业体系,发展基础和竞争实力还不强。二是龙头企业产品档次偏低,研发能力弱;普通产品偏多,名牌产品偏少。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产品优势不明显,产业化经营的外向度还不高,目前我市龙头企业与国外大企业、大集团合资合作的数量不多,难以融入国际大企业、大集团的产业链中,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三是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发展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的之一,就是帮助和带动农民增收,让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中的利润。我市的龙头企业虽然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涌现出许多好的典型,但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多数是农产品合同契约型,服务型、保护型不多,合作返利型的更少。另外,还存在着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等问题。四是政策扶持不够到位。有关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对我市龙头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落实的情况来看,在企业的用水、用电、税收、交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不到位现象,特别是资金短缺已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产和进一步发展壮大。

如何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我市农业龙头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增强抗风险能力,发挥好龙头带头作用,为我市农民收入“倍增工程”作贡献,是今后农村经济工作中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

二、我市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对策措施

今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年农业与农村经济的目标和工作重点,结合自身的职责,积极做好组织、引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力争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抓好龙头企业工作方面取得以下四个新突破:

一是抓提升,使龙头企业在发展规模上取得新突破。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切实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扩大龙头企业的发展规模,继续加大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力度,全力打造龙头企业产品品牌,积极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有效加强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力争使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无论是在数量、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明显的进展。今年的目标是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利润、利税和投入均增长15%以上;北新恒昌隆公司、汇龙金和食品公司、寅阳方源快冻公司、志良田田食品公司等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进入重点龙头企业的行列。

二是抓项目,使龙头企业在发展后劲上取得新突破。按照“对上衔接争取,对下服务指导”的工作方针,积极挖掘和培育农业项目,加大力度争取农业资金,力争有更多的农业大项目落户启东。在发展环境上有聚合力,为农业项目实施主体提供优质服务,尤其是要切实加强对重大项目的跟踪服务,经常关心了解项目的建设进展情况,主动帮助基层、企业解决在项目推(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在方式方法上有创新,坚持农业项目与优势主导产业培育相结合、与名特优新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相结合、与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相结合、与农业科技创新相结合。在项目选择上有重点,重点放在现代农业示范项目、重点龙头企业培育示范项目、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生态农业建设示范项目等方面,同时积极帮助龙头企业挖掘和包装农业项目,向上争取各类项目资金。

三是抓创新,使龙头企业在更高平台上取得新突破。利用市信息办设在我委的优势,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工作,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要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全部建立自己的网站或网页,有条件的市级龙头企业也要建立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网上电子商务。并依托启东市农业服务信息平台,定期发布国内外市场的农产品市场行情、供求信息、价格信息以及国家的农业产业政策、投资重点和农业项目申报指南等信息。同时积极支持与鼓励建立启东市名优农产品网上虚拟市场,展示我市名优农产品和名牌农产品的精品,开通重点农业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基地、生产、技术和产品介绍,接受网上咨询和产品定购,并及时将有关信息传递给相关的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论文范文第5篇

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三位一体”农民合作是构建新兴农业经营体系的核心内涵。所谓“三位一体”源于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构想,后来逐步完善与发展,已经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上,很多农村都已经开始落实,实行“统分结合”的经营方式。即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与家庭的分散经营相结合。一些农民让出土地经营权给新型经营主体。自1978年中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中国一直都是这种小农小户的分散经营,面对市场化、信息化的今天,这种经营模式已经不能让小农创收增收,所以有计划地进行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可以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总书记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提出“三位一体”的构想,是在商业化程度高、信息流通便捷的浙江,所以成效很大,但是我国相当多的农村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商业程度低,所以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有很多工作需要做。首先要修路,“要致富,先修路”这是我过很早就提出的口号,这口号依然适用于今天,只有路畅通了,信息才能灵通,农产品才能方便外销,资金也方便进入。同时 ,修路这一明显的表象特征也能让农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他们自己就能感觉到新时代就要来了。其次,对农民进行再教育也很有必要。现在很多农村因为消息闭塞,广大农民的视野狭隘,所以一定要有配套的教育,才能保证农户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让农民富裕起来。“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如果不进行相应的教育,农民不懂得筛选信息,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党和国家的决策,只是盲从,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当然,教育不是喊口号,仅仅喊口号的话,万一遇到失败,反而会造成农民思想上的混乱,从而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要保证农民真正深入到再教育中,比如可以分批次地让农民代表去试点学习。其次,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最主要的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不管是个体经营也好,规模经营也好,什么能让自己的收入翻番,什么就是好的。所以,国家也要有政策的保护,首先要解决让出土地经营权的农民的出路。他们把土地经营权让出来了,就等于把生计也让出来了,怎么让他们有比种地收益大的出路,是极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需要国家提供有效的信息,或者获得有效信息的途径,不然土地规模经营了,产销问题怎么解决,仅仅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比如我国推行的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服务模式。还要教导农民正确地筛选信息,防止投机倒把的机构进行欺诈。还有就是,国家的政策要保证“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不可冒进,毕竟我国的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是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冒进的话有可能重蹈五六十年代的覆辙。

总体来说,自“三位一体”实施以来,我国一些农村已经出现了新的风貌,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也许出现了一些挫折,比如由于政府指导和监管不到位,农户主体地位不能保障,农民利益没能充分实现,所以有关政策得不到多数农户的积极支持和响应,但是必须认识到,任何一项改革或新措施的实施都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因为新措施的实施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就像前面提到的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而且一定要全方位全方面地区落实,让农民真正理解这一政策的必要性,当然只有让农民看到真切的利益,他们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调动起来,所以可以用资金补贴、信息提供的方式鼓励那些转让土地经营权的农民搞多种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论文范文第6篇

1.1 数量增加、形式新颖

相关数据表明, 今年来我国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不断涌现。2016年开年, 就已经存在38.6万个各类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机构。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中, 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联合体的组织形式也不断创新。主要包括股份合作制联结和合同契约制联结。股份合作制联结主要应用于同步发展的一体化联合体, 通常是村民之间建立的一种产业化组织形式。由一部分村民承担农产品种植的任务, 一部分村民承担加工的任务, 另一部分村民承担销售任务。分工合作, 共同入股, 按照股份取得收益并承担责任。这是一种较为独立的村民之间的合作形式。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 同时也承担较大的风险。随着经济的发展, 这种组织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吸引了大量的创业者。合同契约制, 这种组织形式主要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 与原始生产资料的拥有者建立合同关系。企业从农产品生产者那里, 以一定的价格和方式, 定期获取原始生产资料。这样既保证了企业的原料供给, 又解决了农产品低价销售或者积压在农产品生产者手中的现象。是最为稳定的组织形式。除了这两种常见的组织形式外, 还包括各种形式的联合体、新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等。

1.2 地域分布不合理

虽然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体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但是从微观角度来看, 我国农业发展的分布不合理。粮食种植部分分布在中部地区, 同时又包括果蔬种植业和经济作物的种植。并且这些种植多为以家庭为单位的, 借助大型农业机器进行的农业生产。这种方式, 不仅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还大量浪费了农业生产工具等资源。各个地区应结合自身气候特点, 种植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品质农产品。

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力量, 同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也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随着组织形式的创新, 在新的组织形式下, 各个主体之间的法律责任及义务尚需明确。在此基础上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行为。还应该结合生态环境法的相关内容, 对于农业中出现的各种生态问题进行规避,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 政府应该发挥宏观调控功能, 切实解决农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农业中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 都具有投资高, 周期长, 回报不稳定的特点。因此在农业发展中, 资金的扶持必不可少。将这种资金扶持不仅要给到农民和养殖户的手中, 更要给到产业联合体的生产中, 保证在各个环节的资金运转。解决资金的扶持问题, 政府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完善农村信贷制度, 另一方面减少税收。从农村信贷来讲, 已有信用贷款具有利息低, 款额大的特点。但贷款程序繁琐, 贷款总额具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对于农业产业化的联合体来说, 应设立相关的专项贷款, 以及相关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另一方面对于刚刚起步的联合体与农民合作社来说, 提高税收起征金额, 保证联合体运营初期的资金运营。

最后, 在新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下, 无论是对于原始的生产资料还是对于农产品的加工过程都需要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应当由政府部分牵头, 定期组织专家, 到农业种植、养殖的各个方面去指导农民的生产活动。同时组织专业的管理团队, 优化联合体内部的组织管理模式。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学学的指导。同时, 各省市级政府应对本区域的农业生产进行大致的规划。除去本区域内的特色农产品大量生产, 为经济创收外。对于其他农产品合理控制, 避免由于大量种植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低廉, 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结束语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补足我国农业短板的必经之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长足发展, 依赖于对于我国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特点的正确认识。在此基础上, 结合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 必然能够使我国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

摘要:我国历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然而, 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工商业的飞速发展, 农业的发展受到忽视, 呈现相对落后的现状。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块, 农业的健康发展, 是我国经济结构稳定增长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引领下, 我国已经摆脱了封闭的小农经济现状。农业发展向产业化方向迈进, 已经取得的了不小的进步。本文就结合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 对于我国未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大学健美操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法制现代化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