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ct增强检查范文

2023-10-03

什么是ct增强检查范文第1篇

PET-CT检查的优势是什么?

当今的社会,肿瘤已经越来越趋向年轻化了。为了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PET-CT就应运而生了。PET-CT作为先进的检查设备,那么它都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呢?小编下面就向大家介绍一下PET-CT的优势都在哪里。

检查优势一:能早期发现病变

能较早而准确地揭示和捕获机体的异常生物学信息,甚至可在出现临床体征或结构形态改变之前发现病变。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检查优势二:能反映病变的生物学特性

PET-CT是目前唯一可以定量评价体内生化改变的显像技术。所以说,可精确地用量的概念来反映病变的生物学特性。PET-CT的这一特性,则可对疾病进行预后预测、肿瘤良恶性鉴别、分级分期、疗效判断和监测复发。

检查优势三:灵敏准确

PET-CT是目前唯一可以定量评价体内生化改变的显像技术。所以说,可精确地用量的概念来反映病变的生物学特性。PET-CT的这一特性,则可对疾病进行预后预测、肿瘤良恶性鉴别、分级分期、疗效判断和监测复发。

检查优势四:可以检查全身

PET-CT一次显像能同时获得PET与CT两者各方向的断层图像,非常便于病灶的准确定性和精确定位,可以一目了然了解全身的整体状况,这对肿瘤等全身性疾病的诊断、分级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订以及肿瘤原发病灶的寻找和转移与复发的诊断尤为有利。

检查优势五:准确率高达90%以上

根据恶性肿瘤高代谢的特点,在进行PET-CT检查前需对人体注射带有氟标记的葡萄糖,使得病变区域出现异常浓聚,从而判断出病变部位。此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检查出大部分肿瘤,准确率高达90%以上。

检查优势六:辐射量低,安全可靠

PET-CT检查的核素放射性,但所用核素量很少,远远小于一个部位的常规CT检查,而且半衰期很短,在受检者体内存留时间很短,整个检查过程安全可靠。

检查优势七:肿瘤的疗效评估

通过手术、放疗、化疗等某种治疗后,肿瘤是否变化、癌细胞活跃性是否降低、全身其他部位还有没有扩展,这些通过PET-CT影像可以一目了然检测出来,有效提高了局部控制率,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和伤害,是目前各类肿瘤的最佳辅助治疗仪器

本文来源:广州入职体检http:///020/cl/t40

什么是ct增强检查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23例肝脏疾病患者, 其中男性537例, 女性286例, 年龄24~85岁, 平均54岁, 体重46~72kg。CT扫描肝脏单个或多个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178例, 均匀底密度灶74例;无临床体征, 超声检查提示单个或多个圆形或类圆形强回声灶357例, 无回声179例;乙肝史伴腹水23例;其他12例。

1.2 方法

1.2.1 扫描准备

扫描前, 患者需空腹4~6 h, 使胃充分排空。在检查前30min, 口服800~1000m L温开水充盈胃肠道。患者扫描时, 应摘除检查部位的金属物品, 屏住呼吸。扫描前7d内曾经做过食道、胃肠钡餐、和钡剂灌肠的患者暂停CT检查, 以免肠道内的钡剂产生伪影影响检查结果。

1.2.2 扫描条件

823例肝脏疾病患者均采用飞立蒲16排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扫描条件为电压120k V、电流150m As、层厚5mm、层距5mm、矩阵512×512。扫描范围为膈顶至肝脏下缘。观察窗160~190Hu, 窗位50~90Hu。必要时用层厚2mm、层距1mm重建。

1.2.3 造影剂的选择和使用

取患者仰卧位, 行造影剂过敏试验, 试验阴性后使用Medradvistron型高压注射器, 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欧乃派克或优维显100mg I/m L, 剂量1.5~2.0m L/kg。造影剂的剂量和肝脏强化程度成正比例关系, 注射的速度和肝脏强化的峰值也相关。注射的速度越快, 峰值越高, 达到峰值的时间越短。当然, 造影剂注射速度过快也会引起患者不适。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心脏状况采用团注法, 注射速率在3~4m L/s。

1.2.4 延迟时间的确定

增强分期扫描分为3个时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动脉期延迟时间的确定采用Bolus-tracking技术, 设定触发点阈值为100Hu/6s, 延迟时间为造影后25~30s进行扫描, 此时腹主动脉和腹腔动脉强化明显, 门静脉和下腔静脉强化微弱;门静脉期在扫描动脉期后12s或造影后60s开始, 扫描延迟时间平均为45s, 此时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强化基本相等, 门静脉强化显著增加, 肝内门静脉分支强化明显, 肝实质达到最大强化峰值, 比平扫时大40Hu, 门静脉比平扫时>90Hu。平衡期肝实质、腹主动脉、门静脉、下腔静脉强化基本一致, 比平扫时>10Hu左右。必要时可根据病灶的性质增加延迟时间。

2 结果

对823例肝脏疾患患者动态增强分期扫描, 诊断肝癌51例, 胆管细胞癌43例, 肝血管瘤297例, 肝囊肿283例, 脂肪肝126例, 肝脓肿8例, 肝转移瘤15例。肝癌血供丰富, 强化时间曲线呈速升速降型, 时间相对较短;胆管细胞癌强化后无明显特征, 病灶呈不均匀增强, 密度低, 周围有小卫星病灶;肝血管瘤动脉期呈周围斑点状强化或外围性强化, 逐渐向中心扩展。根据Freeny提出的3条标准: (1) 早期病灶边缘呈高密度强化; (2) 增强区域进行性向中心扩展; (3) 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 符合3条标准的典型病例有189例, 占63.6%;肝囊肿边缘光滑、边界清楚, 呈水样密度, 内部无强化;脂肪肝呈局部或弥漫性低密度灶;肝脓肿周边部环状增强, 外层强化度大于内层, “环征”率达到92%;肝转移瘤动脉期周边强化、周壁厚薄不均匀。

3 讨论

腹部CT扫描在平衡期前最佳肝脏强化成像显示病变是最适合的, 但因强化时间短, 因此, 对富血管瘤诊断比较困难。因此, 在结合患者的个体和循环情况, 合理选择造影剂用量、注射速度和注射方式, 采用16排螺旋CT增强分期扫描能分别显示肿瘤的最佳增强期和肝脏的最佳增强期, 能更好的显示病变的血供特点和病理生理学特征, 为临床诊断提供良好的影像资料, 为临床治疗的方案制定提供科学的指导, 对患者的治疗和效果观察提供捷径。

摘要: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在肝脏增强分期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823名肝脏疾病患者影像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肝癌51例, 胆管细胞癌43例, 肝血管瘤297例, 肝囊肿283例, 脂肪肝126例, 肝脓肿8例, 肝转移瘤15例。结论 16排螺旋CT在肝脏增强分期扫描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179~180.

[2] 余祖存, 吕海蓉, 关红博.16排螺旋CT在肝脏增强分期扫描中的应用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 2010, 39 (5) :585~587.

什么是ct增强检查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3例患者中男15例, 女8例, 年龄42~71岁, 平均53.4岁。其中20例无临床症状, 于体检时偶然发现肾脏占位;3例有腰背部疼痛, 查体及临床化验均无异常。

1.2 扫描方法

检查前8h禁食, 检查前30min口服1.5%泛影葡胺对比剂800m L充盈胃肠道。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64型CT机, 扫描条件120Kv, 300~350m A, 扫描速度1r/s, 螺距1。病人取仰卧位, 平静吸气后屏气扫描, 行自肝顶部向腹主动脉分叉处螺旋扫描。平扫层厚5mm增强扫描层厚5mm, 连续扫描, 标准重建。使用离子型殴乃派克碘含量300mg对比剂1.66g/Kg体重, 用高压注射器自上肢肘静脉以3m L/s注射速率注入, 单相注射。分别于24s、40~60s、3~5min分别行肾皮质期、实质期、肾盂期扫描。各期图像进行相同视野再作1mm层厚标准重建, 并行冠状、失状重建, 矩阵512×512;全部影像用窗宽250HU, 窗位45HU观察。

2 结果

CT平扫23例中8例呈等密度, 15例呈低密度, 未见有高密度, CT值31~45HU, 23例中均未见钙化, 9例局限于肾轮廓内, 14例突出肾轮廓外。

CT增强扫描皮质期20例明显强化高于或相当于正常强化肾皮质, 其中17例全瘤明显强化, 3例部分不均匀强化, CT值115~156HU, 较平扫增加84~111HU;2例强化低于肾皮质而高于肾髓质, CT值约为61~75HU;1例等于肾髓质, CT值53HU。实质期所有肿瘤强化明显减退, 均低于邻近正常肾实质, CT值70~91HU;23例小肾癌中7例见假包膜。全部病例肾周脂肪间隙清晰, 未见肾门、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未见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肾盂期扫描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 肾盂、上段输尿管内未见充盈缺损等异常。

手术病理, 小肾癌切除标本, 瘤体最大者3.0cm×3.0cm×2.8cm, 最小者1.0 cm×0.8c m×1.0cm;病理结果:22例为透明细胞癌, 1例为嫌色细胞癌, 除1例皮质期强化密度等于肾髓质的小实性肾癌中有坏死囊变, 血窦相对较少外, 其余病例肿瘤基质中可见丰富的窦样血管。术前正确诊断21例, 有2例皮质期显示轻度强化, 1例误诊为良性腺瘤, 1例误诊为囊肿。

3 讨论

3.1 小肾癌的概念及临床特点

肾癌又称肾细胞癌, 占原发性肾脏恶性肿瘤的80%~85%, 病死率约为50%, 其中男性多见。肾癌起源于肾小管或集合管上皮, 以透明细胞癌最常见, 大多单发, 5%在一侧肾可有多发肿瘤, 1%~2%可为双侧肾肿瘤。小肾癌是指直径≤3cm的肾癌, 约占肾癌发病率的8.7%~25.4%, 肿瘤一般尚局限于肾包膜内, 临床上常无明显症状, 容易手术治疗, 预后较好;当肾癌患者出现典型临床表现为血尿、腰部疼痛、腰部或上腹部肿块等症状时, 预示着肿瘤多已经穿破肾包膜侵入肾盏、肾盂, 可能已经发生血行或淋巴转移, 多已属晚期, 常常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 预后较差。所以提高小肾癌的检出及定性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组小肾癌23例, 仅有3例有腰背部疼痛, 余20例均无任何临床症状, 于体检时或行腹部CT扫描时偶然发现。以往普通CT诊断和鉴别诊断较为困难, 但随着高速多层螺旋CT的应用, 小肾癌的检出率及诊断率大大提高。

3.2 小肾癌多层螺旋CT表现与病理基础

WHO于2004年公布肾肿瘤新的组织学分型法, 根据肿瘤组织细胞的形态学特点, 结合基因改变及肿瘤起源将肾癌分为10种亚型:透明细胞癌、多房性透明细胞癌 (多房囊性癌) 、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集合管癌、髓质癌、Xp11易位癌 (Xp11.2易位癌, TEF3基因融合相关肾癌) 、肾癌合并神经母细胞瘤、黏蛋白管状和梭形细胞癌及未归类肾癌。在10种亚型的肾癌中, 透明细胞癌、多房性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和未归类癌约占98.0%。其中透明细胞癌约占70.0%, 多房性透明细胞癌约占2.0%, 乳头状癌约占10.0%~1 8.5%, 嫌色细胞癌约占4.0%~5.9%, 未归类癌约占4.0%~6.6%[2]。小肾癌直径≤3cm, 多起于肾皮质, 发生于皮髓质交界处。CT平扫以等密度或低密度最常见, 少数因肿瘤内部出血可表现为高密度, 与正常肾实质的密度差异较小, CT平扫常难以发现, 因此如果条件允许, 肾脏检查应该常规平扫加增强检查。病理上小肾癌大多数为透明细胞癌。透明细胞癌胞浆内富含脂肪, 可能是其密度较低的原因。本组病例22例透明细胞癌中等密度8例, 14例呈略低密度。多数肿瘤稍突出肾轮廓外, 部分局限于肾轮廓内。边界清楚或模糊不清。病灶边界清楚者分化良好、生长慢, 边界不清者分化差、生长快。但这些形态学表现无特征性。大多数小肾癌血供丰富, 其肿瘤基质中见有丰富窦样血管, 特别是透明细胞癌, 少血供相对少见, 无血供罕见。多血供肾癌血流量大, 血流速度快, 注射对比剂后极短时间内癌灶中对比剂达到高浓度, CT增强扫描皮质期肿瘤呈均匀或不均匀性明显强化, 但强化迅速减低, 于实质期又呈低密度。少血供肾癌血流量低, 皮质期癌灶强化显示不均匀轻度强化。周康荣等报告40例小肾癌, 其中35例瘤灶在皮质期呈早期明显强化, CT值较平扫增加40HU或更高[3]。郭燕等报告的15例小肾癌中, 有11例皮质期明显强化, CT值较平扫增加90~120HU, 实质期及肾盂期强化迅速减低, 呈“快进快出”改变[4]。本组病例中20例皮质期癌灶明显强化, CT值升高84~114HU, 髓质期病灶与强化的肾实质相比呈低密度, 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假包膜是早期肾癌的特异性征象之一, 据韩希年等报道比例可达97%[5], 假包膜完整或部分不完整, 其病理基础是癌灶边缘受压的肾组织及纤维组织增生。小肾癌绝大多数均有完整或不完整假包膜, 其恶性程度低于无假包膜的肾癌, 平扫表现为肿瘤周边一圈完整或不完整的低密度透亮带, 增强时多无明显强化呈癌灶周边低密度环影, 本组23病例, 11例可见假包膜。

3.3 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小肾癌因病灶小, 常规扫描易漏检, 鉴别诊断又有一定困难, 因此, 应用正确的检查技术, 可提高小肿块的检出和定性能力, 对临床及时处理和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 可一次屏气扫完全腹, 并行皮、髓质期、肾盂期增强多期扫描, 呈现小肾癌与其周围正常肾组织的动态增强过程, 皮质期呈早期明显强化的占位灶, 皮质层占位可显示皮层破损;髓质期强化迅速减低, 呈“快进快出”的特征性改变, 为小肾癌的正确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小病灶可进行各向重建, 最大限度地减少部分容积效应, 以提高其检出率。

小肾癌需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高密度肾囊肿、炎性肿块、肾结核钙化和肾盏先天变异鉴别。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由平滑肌、脂肪和异常血管组成, CT平扫病变呈边界清楚的混杂低密度肿块, 检出瘤内的脂肪组织是诊断的关键, 对小病灶可以采取薄层重建, 分析CT重建图像中原始数据组成的矩阵中的CT组成, 确定病灶中含有的少量脂肪成分, 增强扫描脂肪组织无强化。当肾囊肿合并有囊内出血或感染时, 肾囊肿密度可升高, CT值可>45HU, 甚至更高, 平扫与肾癌不易鉴别, 但肾囊肿形态规则, 增强后多数病变不强化是其鉴别点;炎性肿块CT平扫也表现为稍低或等密度影, 增强则轻度强化, 但临床多有发热, 病变易向肾周扩展, 肾筋膜增厚, 抗感染治疗有效, 据此可与小肾癌鉴别;肾结核钙化常使肾影缩小, 周边分布呈云絮状, 密度不均, 而肾癌钙化多为中央分布呈点状, 肾影正常或局部略增大, 结合病史不难鉴别;肾脏先天变异肾实质表面分叶或肾柱异常肥大螺旋CT平扫表现与肾肿瘤相似, 螺旋CT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与正常肾实质相同, 容易鉴别。

综上所述, 小肾癌多为富血管肿瘤, 病理上多数为透明细胞癌, 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有利于对小肾癌的检出和定性诊断, 是小肾癌的术前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 MPR/MIP/VR重建能清楚显示肿瘤与肾血管系统、集合系统、正常肾实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 发现肿瘤肾的肾动脉有无先天变异、静脉内有无癌栓, 能为外科手术提供所需要的关键信息, 有助于临床判断预后及制定治疗方案。

图1A-1D为同一病例, 左肾上极类圆形等密度结节影, 皮质期肿瘤呈均匀明显强化, 肾实质期、肾盂期扫描肿瘤强化迅速减退, 呈“快进快退”改变。

图2A-2D为同一病例, 右肾中极类圆形低密度肿块, 皮质期肿瘤不均匀明显强化, 内见更低密度囊变、坏死灶, 瘤周可见典型假包膜, 皮质期、髓质期均显示清。

摘要: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小肾癌的螺旋CT资料及病理结果。结果 CT平扫中8例为等密度, 14例为略低密度, 1例为囊实性混杂密度。增强扫描皮质期18例强化程度高于或相当于正常肾皮质, 3例强化低于肾皮质但高于肾髓质, 1例强化程度等于肾髓质, 1例囊实性病例囊壁明显强化。肾实质期扫描23例均显示肿瘤强化迅速减退, 肾盂期扫描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 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是可靠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特别是小肾癌皮质期强化明显, 实质期强化迅速减退, 呈“快进快出”表现, 有重要的定性意义。

关键词:小肾细胞癌,X线计算机,多期增强扫描

参考文献

[1] Reddan DN, Raj GV, Polascik TJ.Management of small renal tumors:an overview[J].Am J Med, 2001, 110:558~562.

[2] Eble JN, Sauter G, Epstein JI, et al.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Pathology&genetics.Tumours of the urinary system and male genital organs[J].Lyon:IARC press, 2004:9~43.

[3] 周康荣.腹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3:165.

[4] 郭燕, 黄兆民, 刘明娟, 等.螺旋CT在小肾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1, 35 (7) :627~629.

什么是ct增强检查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手术和病理活检证实肝癌共250例, 男175例, 年龄18~86岁, 平均年龄43.6岁;女75例, 年龄42~85岁, 平均年龄52.4岁。

1.2 方法

采用GE公司生产的多层螺旋CT机。对比剂为Omnipaque (含碘300mL) , 对比剂用量100mL, 应用高压注射, 注射速度3mL/s, 注射对比剂后25~30s开始动脉期扫描, 65~70s后门静脉期扫描, 180s后行实质期扫描。扫描层厚及间距5mm, 螺距1.5∶1, 扫描条件120KV、200~250mA, 矩阵512×512。扫描前常规肠道准备, 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肝下缘。对各期显示病灶目测最强化区域及同层正常肝实质进行CT值测量, 并测量相应平扫区CT值, 计算强化值, 分析肿瘤类型、肿瘤多期CT影像特点。用SPSS 13.0软件包, 计数资料采用行列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ANOVA) , 以a=0.05为检验水准, 设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注:动脉期小肝癌与其它2组肝癌病灶强化测量值比较, 组间两两比较P=0.000;门静脉期3组间肿瘤强化比较P=0.001;两两比较:小肝癌与3~8cm大结节强化测量值比较, P=0.008;3~8cm大结节与>8cm巨块病灶强化后测量值比较, P=0.000

注:动脉期强化值分组与大小分组间比较:χ2=4.576, P=0.335, 行X列表分割比较, 各组间P>0.05;χ2=73.348, P=0.000;强化面积分组与大小分组间比较:χ2=22.901, P=0.000;门脉期强化值分组与大小分组比较:χ2=0.523, P=0.974, 门脉期强化面积分组与大小分组比较:χ2=3.694, P=0.399;延迟后是否见强化比较:χ2=3.694, P=0.399

2 结果

250例患者中, 病灶最大径介于0.5~12.6cm之间, 其中最大径<3.0cm病灶为52例, 3~8.0cm为153例, >8.0cm为45例。250例中小肝癌52例 (20.8%) , 非小肝癌149例 (79.2%) 。

各组间资料比较分别见表1, 表2, 表3。

3 讨论

一般认为多层螺旋CT增强有2个动脉期的时间窗显示病灶更能发挥其优势, 选择最佳的动脉期扫描的时间窗对富血供小肝癌的检出和定性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文献报道[2]动脉早期肝动脉明显强化, 极轻微的门静脉强化, 而且没有肝静脉及肝实质的强化;而动脉晚期表现为门静脉明显强化, 轻微的肝实质强化而没有肝静脉的强化;门静脉期表现为在动脉早期及晚期未强化的肝静脉被强化。严重肝硬化患者肝脏血液供应由门脉为主逐步转变为以肝动脉供血为主, 肝脏总灌注减低、反映动脉相对血流量的肝动脉分数增加, 平均传输时间延长。有研究认为[3]病灶能否显示, 取决于病灶与正常肝实质之间的密度差, 而不一定是病灶强化的峰值时间。部分病灶在门静脉期呈等密度, 这可能与少数肝癌有门静脉供血、肝脂肪变及门静脉期用固定的延迟扫描有关。从本研究结果可见, 小肝癌动脉期强化较其它2组高, 而巨块肝癌强化程度降低,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动脉期肝实质强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时间窗选择差异不明显, 另一方面支持了肝癌大小影响强化程度, 小肝癌门脉期降幅大, 大肿瘤由于强化的不均匀性, 差异大, 部分可能有动静脉瘘, 门静脉期3组间有差异。

肝脏为双重性血供, 肝动脉占20%~25%, 门静脉占75%~80%, 而肝细胞癌主要由肝内动脉供血, 在增强动脉期, 肝细胞癌CT值迅速上升到峰值, 超过肝实质, 出现高密度强化征象, 病灶峰值停留很短的时间迅速下降, 而肝实质CT值上升, 两者密度接近, 出现等密度交叉, 此后病灶CT值缓慢下降, 而肝实质在门脉期到达它的峰值, 病灶相对变成低密度, 决定了典型肝细胞癌各期表现为动脉期呈高密度, 门脉期、延迟期呈高、低密度, 时间密度曲线呈速升速降型。多层CT动脉期强化值高低差异分组与病灶大小分组间比较P=0.335>0.05, 小肝癌与其它2组比较χ2=73.348, P=0.000, 非小肝癌2组间比较无差异, 表明肝癌病灶增大, 对血液供应需求增加, 当肿瘤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 动脉期强化程度减低。本组结果显示肿瘤层面越大, 强化的不均匀性明显, P=0.000<0.05。门脉期强化面积在小肝癌病灶与动脉期比较变化不明显, 而在大肝癌中强化多样, 呈双期混杂强化, 其程度也下降。本研究结果显示, 250例中, 动脉期轻度强化89例 (35.60%) , 以大肝癌及巨块为主;中度强化129例 (51.60%) , 以小肝癌、大肝癌为主;显著强化32例 (12.80%) , 各组均较少;组间比较差别不明显。绝大多数病例强化面积呈部分或大部分强化, 完全强化相对较少, 而门静脉期强化程度及范围明显变化, 在延迟扫描中84.80%的病灶相对肝实质不强化, CT增强在动脉期还能显示肿瘤的异常血管, 门静脉期在造影剂的对比下, 门脉内的充盈缺损显示清楚, 随着肿瘤体积增大出现门脉癌栓的机率增加。

摘要:目的 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在不同大小肝癌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250例肝癌患者, 经螺旋CT动脉期、门静脉期增强扫描, 按大小分为3组比较增强后的影像特征。结果 250例中符合小肝癌52例 (20.8%) , 中等大小肝癌153例 (占61.2%) , 巨块型肝癌45例 (占18%) 。结论 大多数小肝癌动脉期显示较好, 以中度强化为主;非小肝癌双期均多呈混杂轻至中度强化, 尤以巨块型明显。

关键词:肝细胞癌,螺旋CT

参考文献

[1] 江新青, 吴红珍, 谢琦.16层螺旋CT双动脉期与门脉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7, 23 (10) :1535~1538.

[2] 汪银玉, 谭理连, 李扬彬.肝癌16层螺旋CT肝动脉三期强化特点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8, 19 (4) :262~264.

上一篇:第13周国旗下讲话范文下一篇:8月份销售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