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体育论文范文

2023-11-27

农村留守儿童体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由于时代的进步,许多农村青年在结婚生育后,转向去城市发展,将儿童留在农村,交与其他人照顾。儿童与父母长时期的两地分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生活学习习惯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现状分析,找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法律问题,探究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的对策。此次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及其法律問题,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得到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法律法规;监护制度

一、前言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进入城市发展或者父母分离,都将儿童留在农村。由于儿童长时间的与父母分离,使其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每年,由于监护人的疏忽,留守儿童的遭意外伤害、非正常死亡率不断增加,并且儿童的身心发展以及生活质量逐渐下滑,对儿童的心身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本文此次研究的课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具有重要意义,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具有现实性意义。

二、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现状

随着社会水平不断的提高,农村父母为了促进儿童未来的发展,我国每年大约有一亿以上的农村劳动人民逐渐进入城市务工。根据央视新闻相关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大约五千万以上,留守儿童的数量目前曾上升趋势。近几年,为了农村稳定的发展,国家对农村实施了大量的优惠政策,保证农村人民的经济水平达到稳定的发展。虽然,国家对农村留守儿童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较多,并不能对每个儿童进行有效监管,依旧成为了发展社会中的一项重要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法律问题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依旧有着缺陷,对于监护人的设立,我国《民法通则》相关规定父母才是真正的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如果父母发生意外导致身亡,那么儿童应由父母的主要亲属进行监管,例如,祖父、祖母、或者外公、外婆来承担监护义务,如果父母双方没有亲属,那么择由农村村委会进行监管或者指定民政部门进行监护,而实际社会监护机制和保障制度的缺失对儿童的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并且《民法通则》中,只制定了法定监护和指定监护。法定监护是指由相关地方政府直接规定监护人,而指定监护是指留守儿童在无监护人的情况下,对承担监护的人指定其承担监护义务的制度,对承担监护义务的人有争议性的,由相关的行政部门或者法院判定,直接指定监护人。同时,政府制定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并未将监护与亲权进行区分,亲权一般采取放任,对儿童不限制,对子女的财产具有享受权,但对儿童必须有抚养义务。而监护制度对儿童监护人进行限制,要求其不得对儿童实行暴力,不得强行使用儿童财产,儿童未满18前,同样具有抚养义务。不过亲权制度由于抚养人与儿童具有血脉关系,无需相关政府特别批准,在征得儿童的同意下,就可进行抚养,监护制度必须按照国家相应条例,与亲权制度完全不同,这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出现了大量的隐患。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来讲,监护既包括抚养义务,同样也包括对儿童财产的使用权,但对监护人具有的权利,国家并未实行相应的对策,由于只规定监护人的职责,而对监护人的权利并未规定,这导致儿童在生活中犯错,监护人不给予及时的纠正,不解决孩子生活素养问题,对儿童未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影响,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发展。

四、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的应用对策

为了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我国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进行了完善,将亲权人和监护人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并完善了二者的使用权利制度和相关的义务抚养制度。对于监护人,国家明确指出了监护人享有的权利,在留守儿童权益有保障的情况下,监护人可享有国家对留守儿童的补助资金。同时,农村相关管理人应组织监督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情况。在农村有农民委员会,其委员会中的领导应充分发挥管理和监督儿童的职责,在日常生活中在不同时间段中,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检查监督,确保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同时,应对留守儿童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全面的考察,看是否正常的履行教育职责,学校也应建设奖励机制,提高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促进留守儿童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国家应建立和完善具有针对性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由中央政府投入相应的资金,由地方各级政府配套建设相应的监护机构,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每一个留守儿童在乡镇、农村都有监护机构、监护责任人负责监护,促进社会监护职能的建立健全,为留守儿童带来安全和温暖,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基本保障的问题,同时建设各级留守儿童学校,为留守儿童配置专业的教育人员,加大儿童的文化知识普及水平。大力建设社会公益性法律援助,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立法和推动法制建设的形式使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有法可依,执法有据。

五、结论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受到社会的关爱,但面对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我国应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制度,为儿童提供更好更安全的生活环境,促进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为儿童的快乐成长保驾护航。希望此次研究内容与结果,能够增强社会各界和相关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生存环境的重视程度,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更多保障。

农村留守儿童体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在我国偏远地区还存在交通、经济发展不完善、生活质量过低等现象,这些贫困地区的成年男女大多都在外工作,导致这些地方只剩下了一部分留守老人来照看这些留守儿童。我国偏远地区农村的留守儿童大多都由留守老人去照看,农村的老人大多思想文化程度不高,在思想和教育引导方面并不能给留守儿童带来多大帮助,这就导致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或多或少会产生不利于他们成长的思想观念,以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为例,要了解他们焦虑的原因,学会用正确的方式缓解他们的焦虑,使他们能够重新树立社交自信,从而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关    键   词]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影响因素;分析

一、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以及现状

在20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我国整體经济发展水平有了突破性的提升,推进了我国整体的工业化改革进程,也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化发展的水平,我国各个地区的农村劳动力都大幅度地涌入城市,大多数的农民工都将家庭迁入城市中,在城市打工生活。但随着农民工的不断增加,他们的子女也不断产生问题,来城市打工的大多都是想要改善自身生存环境的,但是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将子女带到城市中生活,让他们能够在城市中读书,还有很大一部分的人并不符合城市的物质要求,所以只能将子女留在农村中,由其他人照看,这就使这些父母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孩子们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就是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极大部分都缺乏父母双方的关爱,在心理和思想方面都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主要的学习来源就是学校,很大一部分儿童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导致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教育和引导,从而加重了这些孩子们在心理方面的问题,通常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使他们不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还有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患有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严重缺乏关爱,这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并不具有促进意义,反而可能会成为危害他们一生的枷锁。

二、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的表现

患有社交焦虑的留守儿童在一般情况下,无论是与其他人交流还是互动,都会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得非常不自信,同时在独立做一件事的时候,留守儿童不会主动去寻求别人的帮助,他们不大善于和别人沟通,连问问题他们都对自己非常不自信。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留守儿童大部分都缺乏相应的自信心,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当社交焦虑的留守儿童来到人流量大、人声鼎沸的陌生场所中,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感觉到不安和恐惧,他们不断地想要逃离或者避免这些场所,也想避免和过多人的交流和沟通。及时进行沟通,他们的语言表达也并不流畅,有意回避别人的目光,表现出一副极其不自信的状态。社交焦虑的留守儿童过于害怕自己在人多的场合出丑,他们不愿意去做自己没有尝试过或者不了解的事情,不能勇于接受自己,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想法,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于在意,社交焦虑的留守儿童会随时处于一种极其不自信的生活状态。社交焦虑的留守儿童对自我的认知并不完善,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会严重怀疑自己,即使不是自己的错,也会将其归结于自己的错误,面对任何事情都不敢大胆地去做,唯唯诺诺,胆小怕事,同时还非常害怕别人对自己做出负面的评价。

三、影响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产生社交焦虑的具体因素

(一)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受自身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总是不能够在得到父母共同的关爱下健康成长,这也就意味着这些留守儿童在父母陪伴这一方面和其他的儿童存在差异,也就是让留守儿童在无形中发现了自身和他人的不足,这就会使留守儿童内心中无形地产生一些不一样的想法,如果没有人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使留守儿童陷入自我认识不完善、缺乏自信的思想死循环中,更加严重的留守儿童可能还会厌恶父母,不正确认识自己等,最终酿成惨祸。正因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和其他儿童相比起来存在差异,这才为他们以后的思想、心理逐渐蒙上了一层阴影,使他们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看待父母。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不能经常回家来看望自己的孩子,就导致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会存在一定的隔阂,父母不了解孩子,孩子也不愿意和父母有过多的交流,虽然心底里还是期盼他们能够回来的,但长时间的疏远,使留守儿童的内心不再那么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再加上留守儿童的父母回来看望孩子没多久就要继续务工,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并没有完善,反而进一步加剧,这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受自身学习成绩的影响

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在学校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不敢主动大声地与同学、教师说话,在课堂中也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同时也害怕教师在课堂上点自己的名字,遇到教师和同学不乐于积极打招呼,上台发言过于紧张等,这些都属于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而留守儿童产生社交焦虑和其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学习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缺少父母双方关爱的留守儿童可能在性格和心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再加上学习成绩也并不理想,这就导致留守儿童在学校中并不受老师和其他学生的关注,存在性格缺陷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和他做朋友,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和同学都不能正确帮助和引导留守儿童,很多其他学生的家长也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和学习优秀的学生做朋友,而教师也比较注重学习优异的学生,忽视了留守儿童,使他们最终形成社交障碍,加剧了社交焦虑的不安感,这些留守儿童逐渐变得缺乏自信,不善于和害怕同其他人交往,在多数人的情况下,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数都自信不足,不敢直面回答老师、同学的问题,做事唯唯诺诺,过于紧张,这并不利于留守儿童以后的健康成长。

(三)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受自身家庭经济的影响

大多数农村的留守儿童都是因为自身家庭的经济状况而成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能够增加自身的收入,改变自身的家庭生活环境,减小压力,所以都離开了家庭,外出务工。一般情况下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都不够好,甚至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过于贫困,使留守儿童小小的年纪不仅要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还要负担家庭生活的压力,这就使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失去了自己的童年,很小的时候就要很懂事,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和同龄其他儿童的不同之处,逐渐改变留守儿童的内心思想。虽然农村生活的留守儿童对经济还没有完全的概念,但是留守儿童会由于自身家庭条件的原因多少会在性格上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也会最大限度上影响留守儿童在社交方面的表现和自信心,一个做什么都缺乏自信的人不能很好地立足于社会中,也不能使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

(四)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受自身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农村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庭中,普遍存在整体家庭教育水平不高的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家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家中的老人或者亲人进行照顾,而留守家庭中的老人教育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同时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较为落后,还因为老人由于年龄大的原因,身体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不能很好地照顾留守儿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留守儿童的生活压力,有的留守儿童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家里的老人,让本该拥有美好童年的留守儿童承担了生活中的压力,对一个还没有成年的小孩子来说,这实在是太辛苦了,留守儿童唯一获得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上学,在遇到困难的问题时,家庭中并没有人能够帮助和引导留守儿童进行解答,又因为自身的家庭条件导致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扛下了生活的重担,他们开始不善于与人交流,在教育方面,遇到不会的难题也不主动开口去询问教师,这就使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在思想道德方面,农村留守家庭中的亲人都缺乏思想文化方面的培养,更别说提高对留守儿童思想方面的教育,因此,在留守儿童心理产生问题的时候,他们的亲人不能正确地发现和引导,使留守儿童一步步拒绝和别人交流,加重自身的社交焦虑,使自己在生活、学习中不断感到不安和恐惧。

四、结语

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解决留守儿童的各方面心理问题成为现阶段我国有关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有严重的社交焦虑问题,这并不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和进步,这就要求我们不断重视留守儿童的社交心理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梦龙,任玉嘉,蒋芬.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状况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33(11):839-844.

[2]徐善霞.初中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现状及催眠干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8.

编辑 马燕萍

农村留守儿童体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西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普遍比较差、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理念失当、教育机制不够健全等困境严重制约了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因此学校必须从评价机制、师资配备、校园活动等方面寻求出路,以保证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关键字: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困境

留守儿童是西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由于家庭固有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亲子关系失谐,导致这些儿童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面对这一严重局面,学校承担着艰巨的使命。然而,西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普遍比较差、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理念失当、教育机制不够健全以及措施不够得力,严重制约了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开展。因此,探讨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出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困境

1.1地方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缺少关注

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留守儿童要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积极关注。而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当地教育部门的教育态度不是很明确。好多地方虽然要求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并要求每年基础教育汇报里对留守儿童人数做出详细统计,但在规范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行为方面,没有制定翔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根本没有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当中。

1.2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力

1.2.1学校只有制度而没有行动根据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对留守儿童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学校教育,这是当前形势对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要求。学校教育要在课堂上关注留守儿童,在课外还要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和机会。目前大部分西部农村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规章制度,部分学校在中国妇联和中国儿童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援助下,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但在课外没有为留守儿童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学校教育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1.2.2学校缺乏经费支撑虽然国家实施了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但现在大部分农村中小学面临生源紧缺的局面,学校经费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都已捉襟见肘。如果再加上留守儿童教育经费开支,这就使得本身比较贫瘠的西部农村学校教育难释重负。

1.2.3学校缺少必要教学设施西部农村学校校舍建筑紧缺,除供教师办公和学生上课外,几乎再没有其它室内空间供学生从事课外兴趣活动。学校体育、音乐、美术教学设备不能满足正常教学的开展。学校均图书偏少,自然科学实验仪器老化,药品短缺,致使学生(包括留守儿童)的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1.2.4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工作量过大在西部农村学校,没有配备专业的音乐、美术、体育教师,更没有心理辅导教师,部分学校开设英语课都存在困难。小学教师的平均周课时量在18节以上。部分村级学校由于师资紧缺,采用复式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教师整天不停的上课,晚上还要备课、批改作业、政治学习、业务研修。教师工作量过大,对教学缺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留守儿童出现的一些问题只能漠视对待。

1.2.5学校对留守儿童的认识不够,评价机制不合理学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认为是让他们接受更加扎实的文化知识教育,把由于缺失亲情和监护不当造成的情感发育不足忽视。衡量学生发展的好坏只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缺少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关注。

1.2.6学校与监护人缺乏交流留守儿童身边的监护人一般在家庭事务方面起不到决策作用,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约束与教导不具有示范性和威慑性,留守儿童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往往表现出轻视和不配合的态度。学校或教师下达给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任务不能有效完成。教师因监护人发挥的作用不够而忽略了与监护人交流,留守儿童出现的成长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富有针对性的学校教育难以开展。

1.3西部农村教育观念落后

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和教师的业绩考评以学生的文化课考试成绩为标准,西部农村群众普遍认为只有学生文化课考试取得好成绩,将来才会有出路。评价机制和社会要求的双重影响,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以文化课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健康成长的标准,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阻碍了西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发展的出路

2.1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

西部农村经济不发达制约了教育的发展,要让学校教育功能得到全面发挥,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改善办学条件,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当地政府在落实国家基础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地方性教育经费投入。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应集中在学校校舍的建设和教学设施的配备上。只有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宽敞的学习工作环境,学校教育工作才能正常开展;只有为学校配备足够的教学设施,才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能的全面发展。②当地学校校长要转变观念,自主探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出路。学校校长不能关起门来搞教育,而是要扩大社交范围,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公开学校当前面临的困难,积极寻求企业、社会团体的资助。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2.2改革评价机制

不管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还是西部农村学校,要提高认识,明确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改变以往以学生成绩为考核标准的评价方法,简化考评制度。评价机制要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特长培养。同时还要关注教师的全面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有益于素质教育发展的评价机制。

2.3加大师资配备,促进学校教育专业化发展

师资短缺和专业教师缺乏是制约西部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瓶颈。只有扩大编制配备教师,确保教师教学工作量适度,教师才能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精准处理出现的各类问题;才能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关注;才能对学校开展留守儿童兴趣活动给予支持。在音乐、体育、美术课程方面配备专业教师,开齐开足所有课程,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得到全面提升,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才能有吸引力。配备专业心理教师,针对留守儿童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给予及时疏导,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才会取得实效。

2.4学校要办成功的家长学校

通过家长学校对留守儿童家长开展家教培训,让其明确家庭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重要性,传授必要的教育管理方法。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交流,家长与家长的交流,准确把握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培养方案。

2.5学校不仅要组织开展兴趣活动,还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积极组织开展兴趣活动,提高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增强留守儿童对自己的认同能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认识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留守儿童抗挫折的能力,培养留守儿童的感恩意识,促进留守儿童社会化和人格提升。

2.6制定留守儿童培养目标和过程发展档案

全面分析每个留守儿童的成长特点,发现成长不足,寻找理性的解决策略,制定翔实可行的发展目标;通过富有针对性的活动,暴露留守儿童存在的成长问题。整合每一个问题,记录每一个实现的目标,为下一步制定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意义深远,而西部农村学校更要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留守儿童的教育当中,社会各界也要对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建言献策,提供资金支持,营造良好氛围。留守儿童只有在这样一个和谐的大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袁强,陈丽.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缺失与应对[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2]黄颖,叶敬忠.家长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小学管理,2007.09.

农村留守儿童体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持续增加,大量务工人员涌入城市,虽然促进了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同时也导致留守儿童现象有所增加。留守儿童因家庭疏忽照顾导致体质健康水平整体较低,这对于留守儿童未来的发育和成长有着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农村地区人才培养计划的推进。为了改善留守儿童体质健康水平,现本文选择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同时采取问卷调查方法、访谈方法以及考察方法从三个角度入手,深入探讨并构建了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影响指标体系。

关键词:农村 留守兒童 体质健康 影响指标 体系构建

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在2016年的教育部门统计中,发现我国已经有近902万的留守儿童存在,并且留守儿童的数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要关注,我国政府也开始积极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改善留守儿童目前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中体质健康则是国家重点关注的留守儿童问题之一。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普遍较为落后,交通体系不完善,和外界缺少沟通,无论是留守儿童本身或者是监管人员均缺乏一定的健康意识,无法为留守儿童体质健康提供重要保障。因此要想改善留守儿童体质健康问题就必须要从家庭、学校以及自身层面选择相应的干预措施。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某省份共1000名留守儿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生和女生分别为624人和376人。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利用网络信息,图书资料等多种渠道进性相关查阅,对近年来的相关书籍进行阅读思考,同时翻阅了知网等网络上的数十篇硕士论文,重点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等理论进行分析,让研究活动具备更完整的数据理论基础。

(2)实地考察法

前往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对农村地区经济情况、教育情况、留守儿童生活情况、饮食情况、家庭情况实施综合性分析。

(3)专家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法指探究人员通过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可控制、可测量的问题,要求被研究者填写问题答案,进而对研究问题进行分析。

(4)访谈法

让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以面对面沟通的互动形式,了解被研究者的心理活动,本次研究中由研究人员和1000名留守儿童进行面对面访谈,深入探析留守儿童的健康意识。

2.研究结果和分析

(1)影响因素筛选

为了确保体质健康指标体系能够更加合理和科学,本文将邢文华教授所提出的指标筛选理论作为基础,按照两个步骤的方法筛选了有效影响指标。首先,确保能够从理论角度获得支持初选指标的逻辑分析内容。为此,研究人员针对近年来有关于留守儿童以及体质健康的理论资料进行归纳和研究,将其研究结果进行整理,由此发现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心理因素、个人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均会影响到留守儿童体质健康水平。在每个大因素层面之下,同时存在多个影响体质健康情况的小因素。其次,在选择指标后必须要由专家进行经验筛选。本次研究选择指标时就是根据专家所发表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属于有关领域专家经过多年所总结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指标。但是由于本次研究活动选择具体一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每个省份留守儿童体质健康情况以及留守儿童生活情况均有显著差异,因此在选择影响指标时也需要注重特殊性。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和该省内有关专家进行讨论,分别和专家以及留守儿童进行面对面访谈,并设计相关调查问卷,以此来确保指标选择的准确性。经过指标初次筛选后,邀请10名专家对设计问卷实施矫正以及校验,之后向其余30位专家发放设计完毕的调查问卷,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整合和归纳。选择重测法对调查问卷可信度进行分析,经分析后得出问卷之间具有较高的可信度,P<0.01。最终利用频数统计分析的手段,对30名专家所回答的问卷结果实施整体统计,如果有3/4比例,专家对该项影响指标表示认可即可代表该指标属于影响农村儿童体质健康水平的关键因素。

(2)影响因素研究结果

经过对研究结果进行整合后,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具体主要受家庭层面、学校层面、自身层面以及环境层面的影响。从家庭层面角度进行分析,留守状况、经济状况、父母身体状况、监护人营养知识水平以及家庭饮食习惯均会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支持增加比例分别为85%、80%、95%、81%以及84%。如果儿童处于留守状态,代表家里经济水平较低,无法及时为留守儿童购买肉类或者水果进行营养补充,平时过于单一的饮食结构也会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父母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遗传影响,如果父母身体素质较差,那么也有可能增加儿童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几率。当前人们在城市生活过程中普遍具有较高的健康意识,能够认识到为儿童自身补充营养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健康意识较差,因而没有格外为留守儿童补充营养的概念。从学校层面看,体育课教学质量、学校对体育重视程度以及体育教师课外体育锻炼健康指导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的关键因素,支持专家占比分别为80%、82%以及80%。学校是对留守儿童实施教育的重要机构,如果学校没有重视体育教学改革,并且由于农村地区优质教师资源较为缺乏,体育教师并不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会影响到体育课教学质量和课外体育锻炼指导,进而使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形成正确的健康意识。从学生自身层面看,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体育锻炼习惯、睡眠质量、营养状况以及饮食习惯均是影响其体质水平变化的指标,支持专家占比分别为90%、99%、90%、91%以及81%。在这一层面中支持专家基本都在90%以上,特别是在体育锻炼习惯这一指标上有99%专家都表示肯定,这代表留守儿童个体因素是影响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留守儿童心理状态较差,这样会影响到睡眠质量和营养吸收情况,使留守儿童无法有效吸收营养。近年来人们在研究过程中,已经发现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多数是由于和父母缺少沟通所导致的。留守儿童如果缺乏自主锻炼的习惯,会有极大几率影响到体质健康水平的上升,留守儿童不能主动利用锻炼来促进自身发育和成长。饮食习惯虽然也获得了角度专家支持,但是留守儿童个人习惯多数和家庭饮食习惯有关,但是部分留守儿童也存在挑食的问题。过于从环境层面角度看生存环境外部质量也会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水平,有90%的专家支持,这主要是由于如果外界生态环境较差,例如,水源质量较差会增加留守儿童出现口腔疾病的几率,影响留守儿童牙龈发育。空气质量下降则会增加呼吸道疾病的出现几率,对于留守儿童肺部功能的健康发展有不利影响。

(3)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影响指标体系构建

在进行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将整体论以及系统论作为基本理论,将对留守儿童体质健康造成影响的指标作为整体,在整体下方划分4个大指标,即家庭层面、学校层面、自身层面以及环境层面。在4个大指标之下设不同多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指标之间以及子系统和指标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和影响关系,每一个指标的变化都会使子系统或者整体系统出现改变。在留守儿童体质健康影响指标体系中存在动态化的特点,和外界环境进行交流之后或者外界环境出现变化均会影响到体系变化。在这种情况,最终得出如图1所示的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影响指标体系。

3.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城市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出现了劳动力缺少的现象,就业岗位也随之增多,因此大量的农村父母开始前往农村务农。父母外出务农会使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加之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使得留守儿童的日常饮食营养成分不足,无法为儿童正常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学校也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体质健康知识教学,忽略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儿童无法通过日常运动来增强体质。在这种情況下,本文通过多个角度以及多种方法分析了影响留守儿童体质健康的指标,从整体角度出发,对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探讨,构建了完善的体质健康指标体系。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健康中国”视域下湖南省农村幼儿体质健康评价体系研究(XJK17BTW015)

参考文献:

[1]张加林,唐炎,陈佩杰,等.全球视域下我国城市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体育科学,2017,37(01):14-27.

[2]何文涛.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运动干预——评《运动与健康》[J].热带作物学报,2020,41(06):1284.

[3]纪颖,何欢,李子耕,等.家庭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01):32-35.

[4]么广会,张龙,余成斌.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体质健康运动干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4(04):498-504.

[5]程晖.基于BMI、Rohrer指数对甘肃陇东南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体质健康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6,32(01):14-16.

[6]李胜恒,韦海成.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广西百色市为例[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7,6(03):70-74.

[7]叶心明,肖巧俐.我国学龄城市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体质健康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04):82-91.

农村留守儿童体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留守,是否就意味着内向与孤独,广大留守儿童是如何认知他们自身的,在社会和媒体的大力号召下,作为社会支柱的成人群体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行动到底做得怎么样,他们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认识差异,这将是本篇论文讨论的三个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认知自身;社会关注;关爱行动;认识差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今社会,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不得不正视的一大遗留问题。过于强调发家致富和外出务工的好处而忽略了子女的成长问题,积累几十年的隐疾终于在今天全面爆发。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并且,这个数字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下降的趋势。自从2004年国家开始关注留守儿童以来,近几年,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呈现大范围状态。关于留守儿童的生存生活和受教育状况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大众媒体也已开始把视线投向他们。藉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经过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媒体的广泛宣传,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的了解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广大的社会大众又做了哪些实际行动来关爱留守儿童。笔者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够了解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到达了一个怎样的程度,哪些方面还待加强。

一、对留守儿童的自身认知调查

1.爸妈外出打工对你的生活学习有影响吗

2.零花钱一个星期有多少

3.你的愿望是?(多选)

4.你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吗?

5.如果有人欺负你,你会怎么做?

通过实际的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足够的经济资源。对于自身的生活环境并没有太在意,性格趋向发展正常,虽不能天天与父母在一起,但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一起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快乐,也能在这种环境中较健康的成长。

二、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

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为工薪阶层、待业者和家庭主妇。侧重于他们认为的留守儿童面临的困难、性格以及自身可以对其提供的帮助。

(一)大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层面。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性格特征。普通大众认为留守儿童的性格是内向或孤僻,在调查中,这个概率竟可达到100%。大众认为,有爱的人才会爱人,留守儿童获得的爱明显会少很多。 他们大多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平常生活中的交谈机会和话题会比非留守儿童少得多,更缺少了与父母的交流,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保持这样一种不想交流的状态,长远下去,这种状态就会促使他们养成一种内向和孤僻的性格。

2.经济条件。大众认为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是经济条件造成的占72%,留守儿童之所以会留守在家,大都因为经济原因。和父母一起去外地上学,父母不能负担巨额的学费与生活费用,更没有时间接送孩子上下学。在就近上学,其耗费的金钱与精力都会比较少。就如在对留守儿童的零花钱进行调查时,近半数留守儿童每个星期1—5元,甚至没有。这显现了留守儿童的一大突出问题,那就是家庭经济状况的不景气,映射了留守儿童教育资源的匮乏,除了教科书外,并没有其他的课外书籍来帮助他们扩充知识,这也是留守儿童在整体上的成绩不如非留守儿童的主要原因。

3.亲情的缺失。有52%的人认为留守儿童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亲情的缺失与空白。因为留守儿童大都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从他们身上也能得到一部分亲情的关爱,但远没有父爱和母爱来的重要。这种亲情的缺失,很可能让孩子过度依赖爷爷奶奶而疏远父母,也更容易产生叛逆心理。

4.生活状况。从留守儿童的调查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零花钱是很少的,扣除平时买必需学习用品的费用,能够平时发的钱就更少了。特别是果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饭菜的质量和营养的搭配远没有非留守儿童的健康和平衡。农村的留守儿童平时在家干家务活的时间也会增多,会减少看书和做作业的时间,患病就医的速度和效率也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快。

5.心理同情。在调查中,受访者认为自己对留守儿童的帮助是在心理上给与同情占72%,更有92%的人对留守儿童是同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大众传媒和公益组织或个人的宣传下,社会成员对留守儿童有了一定的了解,这种了解的结果大多是同情和怜悯,真正用实际行动来关注留守儿童的很少。大多只能局限于一种心理上的同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还停留在一个观望的角度上,虽然内心也可能对他们产生同情,但如果真正要拿出实际的金钱或行动来关爱他们的话,可能愿意的人就为数不多了。真正有实际行动的只局限于那些公益组织有针对性的对一个片区或一个点的帮扶。在很多我们看不见或不知道的地方,还有很多的留守儿童需要整个社会对他们的帮助,而要普通大众也自愿加入到这个帮助的队伍来,还需要一个大力宣传和进一步深入的过程。

(二)大众关注留守儿童的实际行动。

正如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的一样,大众对于帮助留守儿童的愿望也许很强烈,但有实际行动的却为数不多。虽然在政府会议和媒体广播中,都在报道大量关于留守儿童的实例,籍以引起社会对其关注与帮助。但这一系列的宣传动作,貌似效果不大,并未引起广大社会成员愿意为他们做出实质的行动。只是在心里上加大了社会的同情。

在对留守儿童的的帮助方面,广大群众把希望寄托于政府。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人认为政府应该提高对贫困留守儿童在学费生活费方面的补助,在某些方面的关爱措施还需进一步加强,更要进一步确保社会对他们的帮助落到他们手上。并且实施学生异地升学政策。

在人民大众的呼声中,结合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最近几年,政府陆续出台了对留守儿童的一系列的关爱措施。如:

1.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政策约惠及680个县市的2600万在校学生 。

2.在留守儿童集中地区,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在学校寄读,以减少往返学校的奔波与劳累。

3.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限制,让留守儿童能跟着父母到外地上学,并对外来儿童在当地上学施行一系列的关爱政策。

4.加大对贫困留守儿童在学杂费和生活费方面的补助。

5.改善农村经济,寻找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出路,让更多的人愿意留在农村。

政府的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的一些困难,但对于留守儿童问题这样一个艰巨而长远的任务,其效果也只是暂时的,要想永远的解决这个问题,普通大众的关爱是必须的。

三、留守儿童自身与成人群体的认知差异

(一)认知差异的主要体现。

从留守儿童与成人的问卷对比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留守儿童自身认知与成人对他们的认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认知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性格的判断上。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对父母的不在身边也是理解的,他们喜欢与人交流与交往,并不完全认为自己就应该就是被关爱、被同情的弱势群体。可是,在成人眼中,留守儿童竟全是内向孤僻的,机率竟达到100%,很显然,在成人眼中,留守儿童的性格问题被夸大了。

(二)认知差异产生的原因。

1.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一个关注点,从一开始就是作为社会问题提出的, 多数的调查倾向于了解留守儿童群体的负面问题,主要集中在教育、生活、心理三大方面。其间媒体报道的极端案例和局部调查揭示的问题令人触目。如新华社一篇报道提到对农村小学调查结果中的一系列数字:有60%以上的留守孩子成绩较差, 相当一部分已对读书失去了兴趣;60%的留守孩存在心理问题, 还有30%的留守孩子直言恨自己的父母。很显然,这组调查数据明显存在着夸大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问题。过于侧重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大肆渲染留守儿童的心理阴影。把留守儿童群体本身作为一个问题群体,是导致整个社会过于误解留守儿童的一大原因。

2.对留守儿童的认识不全面。特别是广大的城镇居民,他们自身以及他们的孩子都不是留守儿童,他们对留守儿童的了解大都来源于媒体传播。而媒体传播的侧重点都会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但这个典型并不是代表。留守儿童中一定会存在着性格特别内向或者生活状况特别差的个别,但不能囊括全部,大多数的留守儿童还是在正常生活和成长的。即使在平时缺乏了父母在身边的关爱,但现代科技如电话就可以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明显的缓解作用。

四、提高大众对留守儿童关注度和促进大众采取实际行动关爱留守儿童建议

(一)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宣传,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队伍中来,使社会各界各类人士共同来探讨和研究如何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二)加大媒体宣传。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优势,利用宣传橱窗、标语画册、公益广告等宣传载体功能,精心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

(三)紧紧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积极宣传“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使广大社会重视儿童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四)宣传国家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宣传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各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五)班主任和心理教师要密切关注留守儿童思想动向,主动回应留守儿童心理诉求,努力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温暖的缺失。

(六)政府应协调政策,统整资源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外出务工的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发挥政府的威望效应。

从调查中,我们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在政府以及媒体的大力关注下,广大的社会大众已经对其有了很深的了解,这走出了行动的第一步。但在具体的过程中,还需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宣传与报道力度,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关爱留守儿童的实际行动来。同时,要在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需要社会的关注和爱心,也需要家庭的贴心;学校的关心;政府的热心。只有所有力量集中起来,留守儿童的问题才能彻底被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全面深入的研究,要把留守儿童最真实的一面反映出来,留守儿童虽是弱势群体,但不是问题与内向群体。要让社会大众对他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给儿童一个幸福的童年,不仅是父母的义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期待着留守儿童能早日获得一个属于他们的幸福的健康的童年。

参考文献:

[1]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第1期。

[2]刘璐、屈程、邱于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内外控倾向关系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7第15卷第11期。

[3]秦敏.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社会工作,2011第5期。

[4]王晓慧、胡金平.“问题范式”下的留守儿童研究及其拓展[J].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06期。

[5]王爽.多重视角下的留守儿童报道[J].安徽大学 ,2010。

农村留守儿童体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句满含感情的寄语,让我们深切意识到农村的留守儿童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且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更重要的是维系着千千万万的最广大农民的最根本利益。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城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农村。他们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我省妇联于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全省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7.7万人,其中,女童31.3万人,男童36.4万人;他们中,小学生占31.4万人,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显然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 亲情缺失,留守儿童多数有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这些孩子在成长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丰富而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但是缺乏父母在情感上的呵护和关爱,也很少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极易出现焦虑不安、自卑自闭、逆反敌对、性格孤僻等心理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全身心地泡在孩子身上,也无法取代父母之爱。而家长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往往千里迢迢给孩子寄来钱或许多价值昂贵的物品,却长年不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造成孩子情感饥饿。孩子心里在想什么,真正需要什么,家长很少会关注。所以,这对于家长不在家,得不到足够亲人的关爱的孩子来说,心理问题就应运而生。

2 教育链接断裂,影响留守儿童学业

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个性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其主要表现为:首先,学习成绩较差,作业不认真完成或完成质量不高,厌学倾向严重。留守儿童的平均成绩要比班上其他学生的平均分低。其次,他们大多性格内向、孤僻,胆小怕事,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或亲属反映,长期积压在内心深处,心理压力很大,心理有障碍。第三,不关心班集体,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对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留守儿童之所以在教育方面存在这些突出问题。其一,家庭教育无法到位。大多数留守儿童面对的老人中,不是文盲就是半文盲,文化素质偏低,再加上老人与孩子有代沟,无论是心理还是思想方面都难以给留守儿童正确的教育和指导,在学习上更不能给留守儿童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因此,他们不但无法为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而且在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更是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其二,家校沟通不顺畅。委托监护人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的意识差,有的委托监护人根本不知道孩子的老师是谁。影响了留守儿童品德和学习的发展,致使学校不能及时、有效地与委托监护人取得联系和沟通。最终留守儿童的教育担子基本就落在了教师身上。

3 学校教育滞后,不能与时俱进

学校是培养人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学校理应承担起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显然没有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学率摆在第一位,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沦为一种口号或“摆设”。二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针对性不强,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学校教育主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留守儿童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在学习、生活、心理发展及道德行为等诸多方面出现问题,而学校往往无视这一特殊受教育对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缺乏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爱,导致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补偿。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表现在留守儿童的家长与老师之间,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联系和沟通的严重匮乏,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而缺少家庭教育支撑的学校教育,至今没有能够采取很好的措施来弥补这种家校教育脱节所带来的“消耗”,学校教育的功能在“消耗”中大打折扣。四是由于农村教师年龄的老龄化,很多老师缺乏教学的积极性,忽视对留守儿童的针对性教育。从学校教育来看,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4 社会环境影响 ,留守儿童深受其害

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环境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农村儿童来说,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较少,但他们和成人一样有着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所以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也是从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层面渗入的。社会环境是儿童学习、体验、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但其对于孩子来说,尤其是留守儿童极易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留守儿童尚处于学龄期,心理上正处于对一切充满好奇的阶段,然而社会阅历不足,对诱惑缺乏抵抗力,很容易受到周边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这个网络时代,多媒体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上网和玩电子游戏成为一些孩子们课余时间主要的休闲方式。网络事物良莠不齐,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正确地教育引导,缺乏有力的监督管制。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呼吁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但多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一种关爱留守儿童的风气。加之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所以,违法犯罪行为在留守儿童中也经常的出现。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教育部门难以解决。只有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和重视留守儿童的现状及教育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才能有效的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康良辉;农村留守儿童课堂教育问题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年07期

[2]王雁;学校支持体系视野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年04期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前2条

[3]程秀丹;城市留守儿童的教育诉求[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程雪;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调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上一篇:信贷管理理论问题论文范文下一篇:刘质平的音乐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