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网络研究现状范文

2023-09-24

神经网络研究现状范文第1篇

不管是2016年, 河南某高校的在校大学生, 通过自己以及冒用其同学的身份证信息, 从不同的校园金融平台获得无抵押信用贷款高达数十万元, 当无力偿还时最终选择跳楼自杀事件。还是今年四月份泉州某高校旁的学生街某宾馆, 因卷入校园贷不堪还债压力和催债电话骚扰, 选择自杀的厦门华厦学院大二在校女学生。都一次又一次的给社会、家庭和学校及大学生个人敲响了警钟, 合理消费, 教育大学生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 整顿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借贷乱象迫在眉睫。

一、在校大学生网络借贷问题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 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 信息化普及率极高, 容易接受新兴事物, 但又缺乏社会经历, 易轻信他人。各大网络平台也是由以上特点将校园贷的市场逐步打开, 自2014年以来, 各种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并竞相打着“无担保、无抵押, 当日放款, 免息, 低息”等等一系列看似合理、划算的旗号抢占各大高校市场。2016年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 面向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信贷规模已突破800亿元, 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资金链, 这其中涉及的学生群体有多庞大可想而知。对此, 笔者也深入大学生群体进行了进一步了解和调查, 以旨在探究在此问题上如何切实保护在校大学生的合法利益, 引导大学生合理的消费和金融理财。

1、“进门容易, 出门难”

在校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尚浅, 同时从父母身边脱离监管考学到外地, 在生活方面进入监管的“真空”状态。加之青年人之间聚集容易形成攀比心理, 受享乐主义思想腐蚀, 所以这种提供提前消费的网络借贷服务就有了可乘之机。笔者也在网络搜索了“大学生网络贷款”一词, “0抵押, 0担保, 当天到账”、“手续简单、1分钟借贷”等等各种借贷平台的广告映入眼帘, 这已经是在政府和银监会等相关部门重重监管之下的现状了, 可想之前状况。笔者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到了曾深陷校园贷泥潭的一些学生, 通过和他们的谈话, 笔者对校园贷最大的认知可以总结为“进门容易, 出门难”。

学生小A, 初次接触校园贷是大二上学期。源于校园各处散发的大学生网贷的传单广告, 厕所门上甚至都有张贴小纸条。快捷、方便、低利息等吸引了他的目光, 再后来身边出现了校园贷的学生代理, 亲身教授网贷流程, 极大的吸引了他的兴趣, 就这样小A开始了他的“校园贷之旅”。从最开始的三百五百元, 到后来一千两千元越来越多, 因为当小A真正进入校园贷这个泥潭之后, 发现此借贷并不是他所认知的类似银行的借贷, 即传统的本金加利息, 除了一定的本金之外, 需要近乎一半的押金, 并且超过借款日期后是以日为利息计算单位, 加之服务费、违约金等费用, 最后总计下来结算已经超过我国法律所保护的最高年息24%的标准。在此重压之下, 小A不敢告知家人, 只能是拆东墙补西墙, 最后越欠越多, 无法脱身。

2、校园贷平台乱象丛生, 大学生利益严重受损

作为网络借贷平台, 在与对方签订借贷合同的时候就有义务对其进行提醒义务, 应清楚明确的告知借贷过程中所产生的服务费、滞纳金, 以及如若逾期还款可能产生怎样的后果及赔偿方案。然而现实是伸向大学生的魔爪就是利用了他们的涉世未深而模糊了这些问题, 使大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无法按时还款所要承担的严重后果。这种利滚利就已经有高利贷之嫌。

另一方面, 通过小A了解到, 一旦无法按时还款, 在借贷两到三个周期后就会被贷款平台“挂”到网上, 有专门的催款人对大学生本人、父母、辅导员进行电话轰炸催款, 严重影响了相关人的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通过查看小A保存的催款人信息, 可看出对方捏造事实、言语攻击, 甚至恐吓, 手段相当卑劣。这已经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在校大学生网络借贷问题的防范与对策

1、整顿校园贷, 政府还需出“重拳”

关于“校园贷”市场的乱象, 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国现在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行为进行规范。虽然这几年国家也相继出台过相应的指导意见, 例如今年4月10日, 《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就指出:禁止向未满18岁在校大学生提供网贷服务、要求持续推进网络借贷平台风险专项整治、重点做好校园网贷的清理整顿工作等等一系列指导性意见。但单有指导性意见, 没有专门的部门对其实施监管还是很难将规定落到实处。因此需要专门的政府监管部门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

2、大学生、家长和学校三方合力, 拒绝非法校园贷

非法校园贷所造成的悲剧已经比比皆是, 因此大学生本人、家长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 对违法网络借贷平台进行坚决抵制。首先大学生本人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在校期间严格把控自己费用支出, 不超前消费。学习理财金融、法律法规等基础知识, 避免上当受骗以及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懂的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其次, 作为学生家长应时刻关注学生在校思想动态, 多沟通多交流, 在遇到校园贷问题时及时帮助正确应对, 而非放任不管或者责骂。最后作为学校一方, 应开展防止校园贷诈骗的讲座, 让学生清楚非法借贷平台的弊端, 引导学生正确的消费习惯, 倡导学风建设, 培养在校大学生积极、健康、进步的生活态度。

摘要:近几年来, “大学生网络贷款”一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大新闻报纸报道上, 甚至出现一些极端的案例, 给了我们血和泪的惨痛教训。当我们意识大学生网络贷款所引发的弊端及问题严重性的时候,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此问题上无论借贷平台、政府监管部门、学校教育还是学生个人及其家长等各方都有需要承担的责任, 本文旨在研究针对此问题的对策, 切实保护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利益和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贷款,校园贷,对策

参考文献

[1] 李芬芬.大学生网络贷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 (3) .

[2] 王娜.高校大学生网络贷款问题及防范对策.法制与社会.2016 (11) 下.

神经网络研究现状范文第2篇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主要讲授历史、地理、建筑、园林、宗教、民俗、风物特产等知识, 它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 也是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导游员只有深入掌握了课程知识, 才能增加讲解的内涵与品位, 才能满足游客的文化知识追求。但大多学校用一学期 (最多72课时) 的时间对课程知识进行教学, 如果纯粹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学习, 大多同学无法对课程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内化。在互联网环境下, 学生使用电脑、Ipad、手机的频率高、时间长, 如果学生能够合理利用互联网平台对课程知识进行自主学习, 将会大大提升课程的学习效果。

2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网络自主学习的现状及问题

2.1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

在传统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方式影响下, 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 在学习中经常处于无问题状态, 不愿意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对自主学习作用的认可度非常高, 尤其清楚网络自主学习是掌握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有效学习方法之一, 但被调查学生中只有11.6%的学生有自主学习的习惯, 会经常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程知识, 大多同学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就好, 没有必须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动力不足。

2.2 课程资源搜索能力较差

网络资源浩如烟海, 质量也参差不齐, 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合理搜索引擎。当学生被问到“你知道在哪个网站可以找到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相关知识”时, 大多同学只知道“百度”“搜狗”“谷歌”等常用的搜索引擎, 对“携程”“途牛”“同程”“驴妈妈”等知名网站也是一知半解, 对各地官方旅游网站关注甚少, 至于各种论坛和360图书馆, 学生所知寥寥无几。可见学生对课程资源的搜索渠道较为模糊, 不知道可以通过哪些网站学习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知识。

2.3 正向影响力较小

教师调查和走访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宿舍, 发现大多同学都在使用手机娱乐消遣。当学生被问到“为什么不用手机学习专业相关知识”时, 学生的整体反应是专业知识学习太枯燥, 宿舍很少有同学用手机学习专业知识, 大家习惯在宿舍休闲和娱乐, 即使有自主学习的想法, 也会受到室友的影响而放弃。可见, 大学校园中同学之间的正向影响力较小, 形成“你玩、我玩、大家玩”的恶性循环局面, 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在学生中树立榜样, 慢慢将同学之间的负向影响转变为正向影响。

2.4 教师不太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进行调查, 大家一致认为网络自主学习非常重要。但老师被问及“是否给学生布置了自学任务”时, 大多教师表示没有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更没有主动去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自主学习。部分学生反应自己有自主学习的意愿, 但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 没有人能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 最终选择放弃。

3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网络自主学习的优化策略

3.1 教师和学生要转变观念, 重新定位角色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未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 学生没能养成自主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但随着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兴起, 教学活动逐渐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课前布置任务,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任务, 并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学习课程基础知识, 课堂时间用来对基础知识进行升华和内化。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有计划地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重视学生自主学习, 将自主学习作为课程的最终考核内容之一。

3.2 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自主学习计划, 并进行监控

由于课程性质和内容的差异, 不同课程应制订不同的自主学习计划, 为了达到良好的自主学习效果, 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导游基础知识的课程特征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整理可进行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知识学习的相关网站, 通过QQ、微信、邮箱等网络平台监控学生自主学习进度, 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难题, 推动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

3.3 构建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网络资源库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兴起, 网络自主学习受到瞩目, 而课程资源是课程自主学习的基础保障, 所以各院校纷纷建设精品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等课程网络平台。导游基础知识涉及知识面宽泛、知识点众多, 打造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网络平台是促进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不仅可为在校学生提供方便, 也可为社会旅游从业人员提供旅游知识的学习平台。

摘要: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 也是导游资格证考试的核心课程之一, 课程内容涉及知识面较广, 学习难度较大。在互联网大背景下, 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是提升课程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网络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现状并发现问题, 最后提出优化课程自主学习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导游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 谭晓辉.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策[J].高教研究, 2016 (2) .

神经网络研究现状范文第3篇

目前, 关于网络管理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探讨的主要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如:网络舆情管理, 以喻国明、李彪著《社交网络时代的舆情管理》 (2015) 为例, 全书以案例加解析的方式, 理论结合实际, 深入浅出, 对社交网络时代的舆情管理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和分析;彭铁元著《网络舆情管理学》 (2018) , 该书从舆情形成及其特点, 网络舆情的成因及其演变, 网络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 网络舆情管理策略等方面, 对舆情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论述。此外, 还有数量可观的研究论文, 从信息科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视角对网络管理进行探究。但是, 当前多数研究从研究方法上来说, 多是质性研究, 量化研究不足, 在研究视域上多是局限于单一学科的视角, 而较少多学科视角融合的研究。

钟瑛等著《网络传播管理研究》 (2014) , 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本系统、深入地探讨互联网管理问题的论著。本书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资助项目“多重视域下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事业管理”结项报告整理而成, 它立足当今中国网络传播领域的现实问题, 对网络管理与网络文化建设的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内容涵盖:网络政府规制与网站经营管理、网络舆论流变规律与重大网络舆论事件、中外典型网站的传播功能、网络论坛的意见领袖与活跃分子、网络新闻的可信度与传播效果、网络文化价值与网民的文化适应、国外与境外网站案例分析与比较等。

《网络传播管理研究》用课题组调查研究所得大量数据, 结合多学科的知识和理论, 从纷繁复杂的网络现象中, 为我们拨开网络传播管理的迷雾, 揭示网络传播管理的规律, 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网络管理机制。在研究的视野上, 不仅关注我国网络传播管理现实问题, 而且重视借鉴国外网络传播管理模式与经验教训;研究的方法上,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既有真实数据的呈现, 又有问题的深度解析。整体而言, 本书是一本对网络传播管理领域不可多得的一部高水平研究著作, 可供网络传播管理者和研究者参考、借鉴。

通览全书, 笔者认为《网络传播管理研究》的创新性工作,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该书超越多年来偏于感性经验的互联网问题分析方法, 而是通过建构一个合理的互联网问题分析框架以及类目系统, 从而使得各种互联网问题条分缕析, 并在恰当的坐标系中得以清晰呈现, 这一思想在国内当属首创, 从而使得整部书有了灵魂和依据。在分析框架和类目系统建构的过程中, 其主导思想是关注互联网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及互联网对人与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这就抓住了互联网问题产生的根源, 以及进行网络传播管理研究的根本旨归。具体而言, 互联网问题的一级类目设定为网络内容问题、网络行为问题、虚拟人及关系问题。然后再根据相关法规和具体网络问题进一步设定二级、三级分类, 并确保各级类目之间既相互独立, 又彼此关联。在这一类目结构之下, 多元复杂的互联网问题均能得以有序呈现。

其次, 该书为我们呈现了调查、搜集、整理所获取的大量第一手资料, 并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 得出令人信服的研究结论。例如, 第3章网络新闻可信度分析, 通过对武汉市小学、中学、大学的学生配额抽样, 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968份, 据此分析网络新闻相对可信度、绝对可信度、不同来源网络新闻的可信度、不同平台新闻的可信度、不同内容网络新闻的可信度, 并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 分析网民不相信网络新闻的理由, 采用多元阶层回归方法, 探索我国网络新闻可信度影响因素。其他问题, 诸如我国主流媒体网站管理现状、网络媒体从业者基本状况、重大网络舆论事件传播规律、典型网络社区意见领袖分析、我国网民网络文化适应性调查分析、新旧媒体知识沟效果比较等的解析, 课题组均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通过大范围的社会调查, 结合科学的研究方法, 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力求每一个结论均有可靠的数据作为支撑, 打破宏观笼统的印象式分析框架, 充分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再次, 在分析互联网引发社会问题时, 该书的一个鲜明着眼点是注重传统问题的时间、空间延伸, 同时又要关注互联网技术引发的新问题。也就是说, 网络虚拟空间作为人们生活生存的第二空间, 人们将现实世界中的活动延伸到网络世界, 当互联网的虚拟外衣被剥离之时, 网络世界的很多问题究其实与传统问题密切关联。这种关联性主要表现在:延伸问题产生的主体与主观因素不变, 主体是指现实社会中真实的个体, 主观因素是指行为主体在打破约束机制时的思想意识活动, 如目的、动机等;延伸问题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延伸问题的危害后果同样严重。因互联网延伸问题是互联网问题的主流, 基于对传统问题和延伸问题的共性和个性的认识, 该书认为我们可以基本沿袭传统问题的解决方案来处理这类问题, 尽量沿用现有法律规范和伦理道德。而网络新技术作为有别于现实空间的虚拟空间, 针对互联网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 要抓住其与传统问题的差异性, 根据网络技术的发展逻辑, 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最后, 该书创新性地整合借鉴网络传播管理相关的知识, 开拓了网络传播管理的新概念、新方法。例如为构建中国特色的互联网管理机制, 该书借鉴麦克劳德与查菲在1973年提出的风筝互动模式, 认为应该在政府、网络媒体、网民之间实现一种动态平衡。但是, 在网络管理中, 政府还需要受到网络行业、网民乃至整个社会的监督和制约。这也就是说, 在网络管理中, 仅仅政府、网络媒体与网民三者之间的平衡互动仍然不足, 网络管理还需要网络行业协会、社会第三部门和全体社会公众的共同监督, 并积极加强国际交流, 把网络多方平衡管理纳入社会范围之中。结合我国网络管理现状, 本书提出政府方面要加强对网络行业的政策服务和引导, 在管理中以法制为主, 管理相对截至, 并注重网络管理技术的开发和创新。

另外, 该书还突破局限于国内互联网问题的视角, 注重从国际视野的角度, 审视中国网络互联网管理机制问题。正如书中所言, “网络中立”在2005年已经成为学术热点, 2008年以后, 欧洲大陆开始关注, 网络中立规制很快就升温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对于这一热点问题, 本书用第24、25、26章, 共三章篇幅, 从“网络中立”规制的形成与发展、“网络中立”规制的本质剖析、“网络中立”规制的中国启示等方面, 阐释欧美国家的经验, 提出我国网络中立规制议题的基本原则, 并从水平互联层面和垂直融合层面给出我国网络中立规制议题的路径参考。在水平规制上, 应采用公共模式, 强化宽带市场竞争以确保互联互通和普遍服务;在垂直层面上, 应采用市场模式, 区分合理和不合理做法以确保开放接入和创新活力。[1]

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在不断提高, 中国作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 加上中国目前处在经济转型时期, 互联网作为社会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往往成为各种利益群体表达利益诉求的首要平台, 这个时期更要注重互联网的规范合理化治理, 从而也就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探究互联网引发的新现象和新问题。

通而观之, 《网络传播管理研究》系统回答了网络传播现状是怎样的、如何治理互联网等问题, 它在多个方面的创新性工作为学者们继续推进互联网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是学术界可供参考的有关网络传播管理研究的重要范本, 该书翔实的资料、扎实的实证分析、创新的逻辑框架, 都是在研究网络相关问题时可资借鉴之处, 本书也为政府和相关部门管理互联网提供了对策和建议。

摘要:钟瑛等著《网络传播管理研究》, 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本系统、深入地探讨互联网管理问题的论著。该书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资助项目“多重视域下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事业管理”结项报告整理而成, 它立足当今中国网络传播领域的现实问题, 对网络管理与网络文化建设的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 在互联网问题分析框架以及类目系统建构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性的探究。

关键词:网络传播,网络管理,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神经网络研究现状范文第4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展, 网络已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渠道之一。由于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许多问题,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概念随之被提出。各个教育专家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阐述不尽相同, 笔者以为以下定义比较妥当:网络素养是指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即大学生在正确认识网络媒介的基础上, 理性获取、评价、利用、传播和创新网络信息, 为自身成长和发展服务的意识、能力、修养和行为观念, 主要包括网络识辨素养、网络应用素养、网络道德法律素养和网络安全素养等。

互联网世界精彩纷呈, 其游戏、聊天功能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社交方式, 便利的购物、移动支付、手机银行等生活已不可或缺, 特别是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 使分析判断能力不强的学生难辨良莠, 令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的高职院校大学生, 容易沉沦其中。而大学时期正是青年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往往会收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他们能辨别是非, 但缺乏自律, 容易放任自我, 高职学生更容易受互联网不良信息的侵袭。因此, 对高职学生网络素养进行调研和培育途径进行研究, 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有效辨别网络有害信息, 防止网络成瘾, 保证身心健康。

二、调查目的

了解学生网络使用现状, 为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养提供依据。

三、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 调查对象

2015-2017级学生, 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类专业学生为主。

(二) 调查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的方法, 全程网络匿名、学生自愿。选取2015、2016、2017三个年级护理、临床医学、检验、影像四个专业300余名学生在线问卷调查。问卷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网络使用基本情况、网络信息辨别网络素养教育情况、网络道德及遵纪守法意识、网络安全意识等, 问卷共20道封闭式问题和一道开放性问答题。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结果

接受问卷调查的300名学生, 其中2017级学生占比59.7%, 2016级占比18%, 2015级学生占比22.3%, 76.3%来自农村, 17%来自城镇, 6.7%来自城市。调查结果显示有50.7%的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长在4个小时以上;44.3%的学生上网目的不明确。问卷调查结果还显示, 学生上网78%没有老师辅导或干预;仅15%同学能控制上网时间, 有自我约束能力。从中可以看出, 目前学校对大学生上网行为的干涉措施不够。在上网内容上, 60%以上学生用网络进行玩游戏、看电影、听歌等娱乐消遣、网上聊天交友购物, 将网络用于学习仅48%, 说明学生大量的上网时间和学习无关;45.5%表示能辨别网络不良信息, 34.6%表示无法辨别, 19.9学生表示能谨慎对待网络信息, 说明学生网络信息辨识能力一般;46%的学生表示有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37%学生表示网络绝对安全, 17%的学生表示在网上有上当受骗的经历, 说明学生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意识有待加强;对于我国互联网的相关法律法规, 5.3%的大学生非常了解, 44%的大学生一般了解, 47.3%的大学生不太了解, 3.3%的大学生完全不了解, 说明学校亟待加强对互联网法律法规的普及;对网络道德现状的认识, 11.1%的学生表示良好, 41.7%的认为一般, 25.7%的觉得混乱不堪, 还有21%的表示不清楚, 说明学生对网络道德乱象有一定的认识;对自己提高网络素养的途径, 一半以上学生表示多接触网络, 从实践中学习提高, 有44.7%认为应该自学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二) 分析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高职学生上网目的不明确;网络安全意识、网络有害信息的辨识能力较弱;对上网时间、上网内容等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容易对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对互联网道德及法律法规了解较少;学校对高职学生网络行为干涉和指导不够。

五、网络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 构建思想政治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融合新机制。

运用网络新媒体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 学习指导, 生活指导、心理辅导等是摆在辅导员和学工队伍面前的新任务。作为90后、00后的大学生, 网络已成为他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课堂上枯燥的说教已不能完全成为思政工作的主要方式, 要善于运用网络语言、网络事件、信息手段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教育工作, 特别是价值引领、学习生活指导、心理辅导工作。目前运用网络进行学生日常管理已成常态, 但思想工作、价值引领、学习生活心理辅导还比较薄弱, 学工系统有必要进行相应的研究, 把学校传统思想政治优势和现代信息教育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创立思政教育新机制, 使网络更好的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二) 引导高职学生创作网络文化作品, 弘扬主旋律。

通过举办大学生网络文化节, 征集微电影、动漫、摄影、微博、网络主题征文、公益广告、音频、短视频、校园歌曲、其他类网络创新作品等, 鼓励大学生参与有益的网络文化作品制作, 利用网络弘扬正能量, 高校应当积极开展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网络有关的技能、文化和学习比赛, 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和自身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网络利用能力。同时开展“不上不良网站、不玩通宵游戏、不抄袭他人作品、不做网络流氓、不参与网赌网贷”五“不”为主题的寝室文明上网活动,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

(三) 加强网络法律法规教育, 提高网上自我约束能力。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学校应该通过《思修和法律基础》课程加强对学生网络守法意识教育, 通过互联网有关法律, 特别是《信息网络传播条例》《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强化学生利用互联网时守法、尊法、用法意识, 做一个守法的好网民。

(四) 强化网络安全意识, 提高有害信息辨识能力。

从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看, 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不强, 每年都有学生被网上不良校园贷所骗, 造成大额经济损失, 甚至为了躲避追贷而终止学业。那些采取虚假宣传、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不文明催收等不合规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或给学生带来恶意贷款的平台, 大学生一旦使用, 将极易引发过度借贷和负债。高职院校要针对学生涉世未深、存在盲目攀比、虚荣心、贪小便宜的心理特征, 特别是新生, 加大网络安全教育, 教育学生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避免对学生及家庭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摘要:互联网时代网络已成为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 学生在享受网络便捷的同时, 也往往受到网络有害信息的浸染, 出现网络安全意识差, 容易触碰互联网法律底线等问题, 而高职学生网络辨识、网络应用、网络安全、网络道德法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 本研究主要通过高职学生网络素养调查, 从而探讨高职学生网络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学生,网络素养,调查,培育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效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J].科技资讯, 2017 (8) :190-191

[2] 魏永秀.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及方法[J].新闻界, 2011, (08) :134-136.

[3] 杨克平, 舒先林.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途径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 2014 (6) :118-25.

神经网络研究现状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互联网与日常生活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网络也正深刻对我国戏曲传播方式的影响已经扩散到网络传播时代。面对新媒体,为了应对变化,戏曲不断尝试着做出回应。因此,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来促进戏曲的发展,从而改变戏曲发展的现状和戏曲传承。

关键词:戏曲;网络传播;发展现状;戏曲传承

戏曲在中国独特的民族艺术,其传承与保护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几千年来,戏曲作为人们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如何发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是戏曲传承与推广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戏曲在寓教于乐和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人们学习知识、了解历史、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以京剧为例,目前,京剧戏曲网络传播的现状远远不能令人满意,并不像以往的研究那样乐观。虽然京剧网络传播的现状并不理想,但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网络仍是戏曲传承的最佳选择。因此,寻找适合戏曲发展的路径,有助于他们延续其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一、戏曲网络传播的现状

(一)戏曲网络发展的“繁荣”表象

戏曲网站是戏曲传播、戏曲综合网站、专业网站、视频网站等传播的主战场。据统计,2005至2008年间,京剧网站的数量稳步增长。今天的论坛和博客已经没了过去的热点。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它们逐渐被新的、更精确的方式所取代。在戏曲论坛和博客之后,戏曲在网络上的呈现也成为了观众的日常生活,也是当前主流的社会媒体。网络以其传播特性打破了现实世界的界限。这为戏曲主题的拓展提供了一条途径,也使得一些地方戏曲被放逐,以期看到重生的希望。在网络中,戏曲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已成为当地旅游资源的一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中国旅游市场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新浪微博指数显示,在微博上,“京剧”和“二人转”是与搜索主题关联度最高的关键词,成为当地旅游的文化标签。大多数人会在外出旅游之前学习一个策略,了解当地的旅游景点、当地文化、特殊的菜肴等等。传统戏曲在网络上与旅游、特色文化等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真正的中国戏曲表演伞市场的发展。

(二)戏曲网络发展的尴尬处境

戏曲网站数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统计方法的差异,或者可能是由于网络发展模式的改变。戏曲院网站数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资金。这些专业戏曲网站大多是由个人艺术家资助的,他们热爱戏曲和他们的责任感进行戏曲。他们大多利用业余时间更新和维护自己的网站。在网站成立后的最初几年里,这些网站的更新速度和质量得到了其他戏曲爱好者的肯定。然而,由于创始人个人的精力和资金有限,网站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在以前关于戏曲网络传播的论文中,一般提到了网络媒体的互动性,认为“互联网已经实现了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传播的戏曲传播的质变。戏曲用户不仅可以随时获取戏曲的相关信息,而且可以自由发布信息、上传信息,并能够及时与其他粉丝进行交流在戏曲网站上。在规定的权限范围内,我们可以就我们关心的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然而,这种纯粹的技术观点实际上被忽略了。戏曲传播的基础:戏曲是否被接受,取决于观众是否具有相应的审美心理基础。

二、时代更迭导致的戏曲传播矛盾

(一)网络媒介对戏曲的冲击

戏曲网站数量和质量的下降、戏曲微博的关注度和受欢迎程度、微信公众号、戏曲应用软件数量不足、质量低劣、创新进展不尽如人意,已证明了当前的戏曲不理想。戏曲网的阅读现状并不理想,互联网并没有改变人们对戏曲的认识和态度,也没有引起人们对戏曲的关注和兴趣。戏曲冷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更迭所引起的矛盾是主要原因。網络信息的空前流动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地球村”。在关注网络媒体的广泛性、整合性、即时性等特点的同时,也突破了地域性的限制,也不能忽视网络媒体对戏曲传播的负面影响。

(二)传统戏曲特征与网络受众审美的矛盾

每一种艺术风格的诞生,都是当时社会生活和审美特征的反映。戏曲是在一种农耕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生活节奏相对缓慢。它的表演模式、和舞蹈姿态,必然要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特征和倾向。在当今社会的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下,大量的信息和娱乐方式迅速闪现并迅速消逝。受众需要新鲜感和影响力的信息,快餐式大众文化成为主流。因此,戏曲艺术的传统“长”和“慢”特征与网络时代的“短”和“快”信息传播模式是矛盾的。

三、完善戏曲网络传播的途径

(一)促进戏曲和网络媒介的深度融合

从戏曲网络传播的现状可以看出,早期将戏曲信息机械化地引入网络,有必要利用网络媒体的特点,扩大戏曲信息的范围,使戏曲信息得以复兴,传播效果不太理想。目前,大多数戏曲剧中的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许多戏曲戏曲甚至濒临灭亡。因此,根据当前戏曲的发展,应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保护戏曲信息系统,避免戏曲灭绝的危险,加强网络虚拟化技术的应用,建立完整的戏曲数据库以及网络性能。只要戏曲存在,就有需要,无论是欣赏,研究或其他目的。

(二)延展戏曲的兼容性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戏曲文化不断吸收和兼容华夏明文、历代的文化思想。它体现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世界文化中耀眼的“珍珠”。戏曲文化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消化性”特征,但在当前的传播环境中,戏曲文化的兼容性不仅应包括其自身艺术风格的兼容性,还应与现代多元文化主义和传播媒介相兼容。以增强戏曲改编和生存能力,跨文化戏曲合作的“新鲜性”和跨学科的戏曲风格满足了观众对“新鲜”信息和事物的追求,激发了观众对戏曲的兴趣,从而恢复了戏曲的娱乐功能。

总之,在戏曲和网络媒体结合的早期,人们只是简单的将戏曲“数字化”。这只对戏曲的保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杂乱无章,戏曲回归观众的视角是不理想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用户和戏曲网络的受众并不仅仅是对等的。虽然在线用户的数量很大,但这个数字并不等于戏曲网络传播的受众数量。戏曲与网络的结合,仍有许多“环境可接受”的现象。其发展形式也不理想,戏曲观众数量没有明显增加,青年戏曲观众的缺乏依然严重。因此,面对戏曲与网络媒体相结合的困难和问题,如何利用网络媒体开展戏曲,如何更好地将戏曲和互联网结合,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神经网络研究现状范文第6篇

一、餐饮单位应取得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餐饮服务许可证),并按证照核定的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网络送餐仅限个人订餐,企事业单位批量供餐应向具有相关资质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订餐。

二、从事网络订餐的餐饮单位应当在网络经营活动主页面醒目位置公示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和经营地址。公示的信息应当真实准确,画面清晰,容易辨识。

三、食品加工过程应符合《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要求,加工制作食品的数量不得超过本单位加工能力。

四、送餐人员应当按照规定取得有效健康证明,送餐时应穿着清洁工作服。送餐人员出现发热、腹泻、皮肤伤口或感染、鼻咽部炎症等有碍食品安全病症的,不得从事相关送餐活动。

五、不具备冷链配送条件的,送餐品种不应有冷菜、生食(如醉泥螺、醉虾、醉蟹等腌制生食水产品、生鱼片、拌黄瓜等)、冷加工糕点(如含奶油糕点、提拉米苏、芝士蛋糕、寿司等)、预拌色拉等高风险品种及法律法规禁止经营的食品。

六、选择距离较近并可短时送达的客户送餐,使食品可在加工完成后2小时的安全时限内食用。入网餐饮单位应在第三方平台醒目位置标明外送范围和送达时间,按照标示的事项提供外送服务。建议在送餐容器的外包装上标示食品加工时间和消费时限,并提醒消费者尽快食用,切勿长时间存放。

七、送餐容器和包装应清洁、完好,确保送餐过程食品不受污染。直接接触的成品的包装和餐具应当清洁、无毒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上一篇:妇科工作制度范文下一篇: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