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范文

2023-10-01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范文第1篇

对此, 我们提出针对农村金融创新的几点建议:

加大的财政支持力度:农业作为一项原始产业, 具有受自然因素影响剧烈、投资风险大、投资回报率低的特点, 因此以营利性为主要目标的商业金融组织大多不会选择农业领域作为投资的主要对象, 但在我国, 农业作为支柱产业的重要性使得我们不能任凭市场决定农业的发展, 这显然是不利于农业的转型升级和激发农业发展活力的。因此政府应发挥财政的作用, 自上而下的采用多种方式为农业注入资金, 支持农业发展。可采取建立中央统筹, 地方配合的两级信用体系, 建立诸如土地银行系统、信用银行系统和合作社信用系统等多种形式的资金来源系统保证资金从上到下顺利流通以支持农业农村经济。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及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建立由商业、政策和合作金融多个组分互为补充的金融服务体系。在利用商业银行及私人信贷机构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时, 应采取政策弥补其在投资过程中面临的额外风险, 例如对农村金融机构采取免税。建立一些专门性的信贷机构, 分门别类地解决诸如贫困农民、农村中小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筹资难等难题。此外,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主要服务机构, 它提供的合作金融服务让农村创造的财富为农民自己所使用, 有效避免了由于资金趋利性造成的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 起到财务积累的作用, 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与此对应, 建立合理规范的商业金融机构、合作农村金融机构和政策导向型的农村金融机构也至关重要。

建立智能的农村信贷管理机制:伴随近两年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火热发展, 国内出现利用互联网络构筑农村信用体系的试点地区, 这种创新的出现使得对借款者的评估成为可能, 充分挖掘出借款者信誉的价值, 同时也减少了信贷风险, 减少了与信贷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双方困扰。

创新贷款担保模式:相较城市信贷抵押物价值高、不动产占比高且价值易于评估的特点, 农村信贷的抵押物多以厂房、大型农具、圈舍和活体畜禽为主, 且农村的市场机制和产权交易体系不够健全, 这极大阻碍了农村抵押信贷的发展, 为资金的流入增添了新的障碍。一方面, 应积极开发以工业用具或机器设备等农村动产为质押物的贷款产品, 另一方面, 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积极开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产权、林业权、荷塘水面承包权等为质押物的贷款产品;其次, 智能化的信贷管理机制, 即通过互联网建立农村大数据信用体系, 用信誉去代替实物抵押也为解决这一问题创造了条件。

健全农村保险制度:通过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将自然灾害作为标的物进行投保, 加大对农村可能风险的保障力度, 从而减少农村风险、保障农民权益, 促进投资资金的流入。

发挥新兴互联网金融产品优势:如今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型金融产品, 比如有钱花、人人贷、360借条等, 这些新兴网贷形式不仅降低了农民网贷门槛, 而且成为政府管控的有力工具, 政府可利用这些新兴的网贷平台贯彻推行自己的惠农政策, 使农村借贷门槛降低以进一步促进农村产业振兴, 这也正是互联网与传统生活紧密联系的地方 (互联网+) , 最近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也明确讨论了该问题, 认为未来的互联网红利在乡村, 通过智能手机、4G网络在农民的普及度越来越高, 互联网金融一定能给农村地区的资金供求双方带来极大的福利。

创新各品种信贷产品:为满足不同需求者不同种类的资金需求,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在基础金融产品上根据需求增加创造新型衍生金融产品。例如近几年某些地区推出的“安居贷”“致富贷”等。外国的小组贷等创新形式也对我国有重要借鉴作用, 即通过若干借款人自愿绑定在一起, 互相监督, 分险共担, 一旦其一发生毁约事故, 同组借款人的借款也将受到影响, 极大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偏远落后农村地区创设简易便民服务产品并加强农民使用指导, 对于已经实现基本金融机构网点和服务覆盖的乡镇, 继续在金融产品创新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下功夫, 农村金融不应只是局限于信用合作社等银行类传统金融机构, 也应广泛引入诸如保险、咨询、期货等创新业务。

加强金融监管:金融风险传播范围广, 影响深远。乡村振兴业务的发展也要额外注重遵循市场规律, 即使有国家政策的支持, 各市场主体也要识别借款人信用条件以及业务发展前景, 不能为了放贷而放贷, 否则一方面造成资金的浪费, 使得资金配置效率不高, 另一方面也可能触发一定的金融风险。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体量大,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高, 从事农业的人口基数多, 尤其是近几年来, 伴随中国经济总体的快速发展, 农业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动态, 展现出崭新的增长特点, 党的十九大也进一步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这一战略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因此农村金融作为重要资金的来源应引起我们的日益重视, 这会对金融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文立足中国农村现有金融创新形式并从多方提出对未来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1] 曹明贵, 李玲.国内外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经验对河南省的启示[A].现代农业科技, 2018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范文第2篇

一、我国老龄化情况

进入20世纪后期, 我国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国家统计局2018年1月18日发布老年人口统计数据, 2017年末, 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据我国总人口的17.3%, 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1.4%, 且老年人数仍在急剧上升中。

由目前老龄化程度的趋势及速度来看,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与此同时, “空巢”老人也将较以前而言有大幅度的增加。农村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七成以上, 故而农村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城市, 据专家统计预测, 这种老龄化不断加深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

二、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原因

造成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计划生育、生活条件、医疗技术等是诸多原因中最不容忽视的。

(一) 计划生育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1982年被定为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有效的控制了我国人口数量, 但是由于新生儿数量的减少, 新生儿数量少于老年人数, 加速了我国尤其是农村的人口老龄化, 促使人口老龄化在国家还未富裕的条件下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 这个挑战关乎千家万户, 关乎国家发展和社会安定。

(二)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人民在党和国家的积极引导下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轻工业等, 我国掌握科学技术的水平也在以举世瞩目的速度上升当中。所有的发展都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升, 我国仍在国家领导的带领下渐渐前进着, 这就意味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仍会继续上升, 所以我国高龄化也将上升。

(三) 我国医疗与科技水平的提高

与此同时,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和医疗技术,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技术科技人员和医护人员, 我国医疗水平及医疗机械设备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人类平均寿命得以提高。

三、农村老人赡养问题及养老模式分析

(一) 赡养老人的意义

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怎样去赡养这将不断增加的“新”老年人和已经存在的“旧”老年人必然成为了中国每一个家庭和地区面临的一大难题。纵观全球, 不仅仅是中国, 老龄化是各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 老龄化程度在每一个国家都有或多或少的上升。而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直接关乎到建设一个和谐社会的关键, 老年人作为所有家庭和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角色, 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赡养, 那这个家庭必然是一个缺少幸福和道德的家庭, 社会也一样。

(二) 我国农村老人养老现状及问题

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的现实我国需要一个院善的养老体系, 尤其是养老服务体系而西式机构养老模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冲突, 中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了单纯以进入养老院的养老方式无法满足现实的养老需求, 一是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老人的物质及娱乐的需求。相较于其他国家, 我国人口老龄化也具有与别国不同的“特色”:我国老年人绝对数量大, 发展态势迅猛。据调查显示, 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0%都被我国的老年人口所占据, 我国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我国的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导致城乡倒置, 农村的空巢老人多且增长速度快, 比重增高;高龄化趋势不断加剧等。

(三) 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分析

目前, 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不容乐观且未有完美的解决方案。虽然当今农村老年人物质供养方面在相较于以前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改善, 但精神需求及文化娱乐方面却相对被忽视, 再加上市场经济对青年人价值观念的冲击导致愿意回农村亲自赡养老人的不断减少, 现代青年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子女在“事业”与“孝顺”之间矛盾, 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家庭养老, 农村留守老人的增多、退耕还林引起闲暇时间增多、劳动力下降且无人陪伴的孤独挫败感等都对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娱生活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我国农村养老出现的一些问题:镇级养老机构不完善, 村级养老机构缺失;居家型养老比例高且矛盾大;外出学习、打工的青壮年不愿回乡, “空巢老人”比重增加;农村老人文化认知短缺, 缺乏教育;养老机构收益薄弱, 面临倒闭等都迫切的等待着被解决。农村养老, 使本就棘手的养老问题难上加难, 国家近些年也因此而重视养老问题, 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和提出相应政策积极响应新型养老模式。

四、新型农村养老模式提出及前景分析

(一) 新型养老模式含义

通过对我国传统养老模式的分析、研究发现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以社区照料为依托以机构供养为补充以网络化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的“居家养老社区照科“将是我国未来主流养老模式。

目前我国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 其中占据全国老龄人口七成以上的农村老人中, 有99%都采取家庭养老的方式, 农村养老机构缺乏、农村老年人不愿花钱去养老院养老、农村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低等问题都是造成绝大多数农村老人选择家庭养老的原因。

“居家养老社区照科”即老人居住在家中, 由社会来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模式。社区照额为依托以机构供养为补充以网络化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的“居家养老社区照科”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有所不同, “居家养老社区照料”服务的提供主体是依托社区而建立的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而家庭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是家庭成员。

传统的家庭养老需要老人必须有人在家照料或者自己有足够的动手能力和活力能够照顾好自己, 这样的一种养老方式已经在以前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养老迫切的需求。而“居家养老社区照科”模式将居家和社会服务进行有机结合, 使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又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生活及精神方面的合理照料。

(二) “居家养老社区照料”在中国发展前景及运营建议

中国农村老年人如此之多, 倘若“居家养老社区照科”养老模式盛行起来, 那国家和社会要负责所有老人的养老善终, 如此庞大的工程如只是一个简单的公益行动, 那必定也是不能在人口基数如此大的中国长久运营下去的。要使其长期发展, 那就是要在运营过程中达到一个“前期公益, 后期盈利”的效果。借助农村的绿色环境和闲置地, 以农村为根据地搭建一个养老平台, 这个平台不仅可以缓解县镇村养老机构不完善、缺失等问题, 还能从娱乐、生活服务、文化方面满足养老的差异化需求。

居家型养老并不只是照顾老人的日常起居, 也会从休闲娱乐、知识教育等方面照顾老人的精神状况和教育程度。例如举办一些娱乐活动, 文化会演, 戏剧演出, 电影播放, 聊天会等集体活动, 文艺会演等可以老人们自己参与表演也可以请外界团体进行演出, 与“三下乡”大学生团体及其他公益组织合作, 一起举办文艺晚会等;利用农村闲置房屋场地建立一些娱乐活动休闲室, 如茶室、画室、棋室、图书室等以供老人娱乐;举行一些团体出游活动类似于春游秋游;定期举办关于生活常识、防骗的知识讲座。基于农村老人们消息闭塞且很多人新知识接受程度低, 可以统计“走出村里”的大学生, 老师, 企业家等人群, 邀请他们为留守在村里的老人们聊聊外面的新鲜事物, 比如开个聊天座谈会等。创办微课堂, 由工作人员或聘请的专业人士、当地具有文化和威望的老人给其他老人讲解一些关于疾病、科技、经济、养殖、种植等方面的知识, 丰富老人的生活和拓宽老人的知识面。只有如此, 才能使得“居家养老社区照科”平台在中国不断的壮大志愿者、参与老人、专业医护人员及护理人员等的队伍, 才能使得“居家养老社区照科”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挥光芒照耀到神州大地每一户人家, 温暖每一位老人的心。

结语

当代老龄化是时代发展必然趋势, 而我国农村老龄化情况不断加深的问题更是逐渐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稳定情况。合理运用新型养老模式并将其与传统的进入养老院养老的模式相结合, 不仅能使我国农村老人得到合理健康的赡养, 更是能使社会更加安定, 带动我国就业情况和经济发展。因此, 在加快我国科技、经济发展时应注意新型农村养老模式的开发和发展。

摘要:随时代发展, 老龄化是我国不可逃避的发展趋势, 尤其是老年人口占比相当大的我国农村, 老龄化程度更是不断加深。笔者通过分析当代时代背景下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变化趋势、养老问题、养老模式, 提出了如何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合理赡养农村老年人的新型养老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农村养老,新型养老模式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18年1月18日老年人口统计数据

[2] 丁桂花.浅谈中国养老模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范文第3篇

1.1 壮大农村经营主体

土地流转由单一的农户间流转逐步过渡到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主体间的流转, 呈现出流转主体多元化的趋势。

1.2 扩大农业经营规模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不愿或无力经营土地的农户将所承包的土地流转出去, 同时, 有能力且经营有方的农业经营主体获得了土地, 农户分散经营的状况得到改善, 推动了土地的规模经营, 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1.3 力推农业科技进步

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田大户等经营主体集中, 为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前提下, 降低成本而扩大效益, 他们积极学习新技术, 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起到促进作用。土地流转后的适度规模经营, 有力推动了农业的科技应用进步。

1.4 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农户转出土地后, 可以获得出让土地收益, 腾出时间外出务工又有收入。经营者接受土地后, 通过规模生产、集约经营等方式降低了生产经营的成本, 提高综合效益。

2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2.1 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

市场缺失, 农村土地流转大多处于自发、松散的状态, 流转行为不规范, 在手续、流程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一是未签订流转合同。二是合同内容不规范。三是未备案、鉴证。四是“强行”流转。由于程序不规范, 发生纠纷, 农民利益受到损害, 阻碍土地流转。

2.2 土地流转范围小, 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

一些种植大户或农业龙头加工企业需求大块土地进行规模经营, 而市场上只有零散土地在交易。由于土地流转期较短、集中程度不高、流转规模小, 土地机械化作业、规模经营难以展开。

2.3 对土地流转认识模糊和土地经营收益不高, 导致农民不积极流转土地

土地流转中的受益低下, 农户流出土地后得利较少, 影响了土地流出的积极性, 少数农户将地抛荒也不愿流转。落后地区土地仍然是农民基本生活资料, 农民担心流转后失地, 制约了土地流转。

2.4 农村土地流转缺乏规范管理

农村土地流转缺乏管理细则, 手段、程序、档案等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定。村组织或基层政府提供服务较少, 有关部门对土地流转的管理职能没有发挥好。

有些村行政干预没有经过农户同意, 就强力推行;有些村干部代替农户决策流转土地, 导致了流转土地过程中农民失地。

2.5 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的宣传还不够广泛深入

大多数农户对土地承包经营法律法规的认知度较低, 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较淡薄, 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也较为缺乏。

3 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一是信息交流机制的健全。建立由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 县、乡镇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组成的村、乡、县三级服务土地流转市场的体系。

二是政策咨询机制的建立。建立土地流转专家咨询机构, 实现政策咨询制度化。形成以信息、咨询和监督子系统为支撑, 以政策主系统为核心的土地流转政策咨询体系逐步完善配套政策和制度。

三是价格评估机制的完善。构建科学的农地等级体系,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评估价格信息收集、处理与公开发布制度, 完善流转土地估价指标体系, 完善流转土地资产评估机构, 不断完善土地流转价格评估机制。

3.2 增加政策宣传力度, 提高农村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识

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等媒体, 以群众喜欢的方式, 加大力度宣传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 宣传相关服务信息。

3.3 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解除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

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保障制度, 积极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为农村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创造有利条件。

摘要:市场经济发展到新阶段, 农村土地流转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尤为重要, 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是维护农村稳定,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业发展。本文阐述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意义、现状, 提出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意义,对策

参考文献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范文第4篇

二、调研地点:河南省驻马店市香山乡杨楼村

三、调研对象:杨楼村村委会领导班子及该村村民

四、调研目的:通过调研该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找出农村在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杨楼村简介:杨楼村位于驻马店市驿城区西南侧,乐山脚下,多为浅山丘陵地带,总面积6.8平方公里,驻香公路西段,刘朱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全村共有19个自然村,21个村民组,1076户,4103口人,耕地面积5969亩,荒山荒坡面积近万亩,林地面积1610亩,坝基两处,水面面积80亩,党支部下设7个党小组,共有80名党员,村干部7人,全村工业产值9206万,总收入6980万元,农业总收入6120万元,人均纯收入3817元,目前,杨楼村形成了以石料建材业为龙头,运输业、种植业为两翼,餐饮业、服务业、修理业等齐头并进的产业格局,一个开放、富裕、活力、和谐的杨楼正在振兴!!!

就中国国情而言村委会这个基层组织是和人名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它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它是党和政府为民政策的直接贯彻和执行者,群众能不能从中受益,能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能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谋献策这与村委会的作为有着直接的联系。为此暑假一行人带着疑问和收集的资料来到了杨楼村村委会,在村委会我们见到了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的当家人,该村主任

首先介绍了杨楼村概况,该村书记接着说道:我们村现有党员80人,积极开展党员座谈活动,加强与周边村党支部的联系,不断提高党员们的战斗力、凝聚力,正是这些党员在杨楼村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硕果累累。有困难找党员,再朴实不过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想着一些公务员在岗位上不作为,远离群众,疏远了干群关系,出现矛盾冲突,归根到底监督不到位,无所忌惮,为人民服务成为空谈,然而在基层它确得到很好的贯彻,紧接着村委会主任补充道:村委会所有干部全部实行包片制既实行责任划分,每名村干部负责几个村民组,紧密了干群关系,第一时间了解群众之所需所求,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该村还积极推行“4+2”工作法,在全乡率先推动政务公开,村委会支出公开,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村委会换届选举实行差额、民主选举,使选出来的当家人顺应民意,能够把握未来发展潮流,带领杨楼的父老乡亲致富。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杨楼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已经居全乡前列,乃至在全区都是数一数二的,该村主任说道。办公室里的一个个荣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对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深,广大人民群众从中受益,先是政府废除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激发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土地流转等政策的实施使许多原先外出打工的群众纷纷回乡创业,原先种地交钱,现在是种地国家补贴,政策好了,我准备承包搞种植业,一位正好在村委会办事的群众说道。该村主任说, 10年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告别有病不敢看,因病致贫的时代,该村又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该项费

用,引得广大群众啧啧称赞,在全乡作出了表率,11年广大干部深入自己的责任区加大宣传力度,广大群众又积极参加了养老保险,这一惠民工程又很好的完成。要想富先修路,判断一个地方的领导班子怎么样,首先要看这个地方道路怎么样,该村这些年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积极筹措各方力量实现村主干道全面水泥化,其他道路也得到硬化,村村通基本实现,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告别过去雨天出行难的尴尬时代。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先进的生产力,要靠教育,该村领导班子高瞻远瞩,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积极筹措资金20万元用于杨楼村小学新校舍的建设,一年时间一所现代化,实用,美观的两层教学楼投入使用,教育环境和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该村又积极响应号召推进“农村书屋”建设,使广大群众在闲暇之余能够吸收更多的精神养料,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使自己向现代化农民靠拢,为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杨楼村的石料业为该村的支柱产业,随着近年来资源的枯竭,杨楼村村委领导班子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通过组织村干部外出考察,寻求合作,引进项目,在该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一些矿产资源变废为宝,村集体收入明显增加。对村民反映强烈的垃圾场污染问题,村委班子经研究后一致同意关停,该村书记说道。虽然关停垃圾场意味着每年村里少了一部分收入,但为了群众的安全、幸福,为了子孙的长远发展,这是我们每个共产党人义不容迟的责任。由于常年的生活垃圾的倾倒,有些村民组的地下水已经遭到污染,该村又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四处筹措,新建一自来水厂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难题,使老百姓

真正感受到了政府的温暖,对该村两大班子的满意度也不断提高,通过对村民的调查发现该村的幸福感指数较之前几年有了非常大的提高。现在家家都有钱了,不满足于物质享受了,为此村委会积极联系一些豫剧团等下乡,群众不用出门就能欣赏名家大腕的精彩演出,或是组织外出旅游,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

通过两个月的调研,让我们对杨楼村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虽然过去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现在面对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该村产业链比较薄弱,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差直接导致抗旱抗涝能力脆弱,这与政府的财政投入有着直接联系,其次虽然现在的小学各个方面较之原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和城区的教育质量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我们的政府能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居多,家里多是年迈的老人,留守儿童的看管和社会治安又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期待我们的政府能很好的解决,农村社会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还不是很高,农民大病还是要花很大一部分钱,有些群众甚至抱怨为啥城市的比例这么高,不公平,现在国家有钱了,百姓也应该得到更多的实惠,应该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虽然现在还有很多个虽然,但我们已经看到我们的政府在行动,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指向三农,国家对农村的财政投入不断增长,省派驻村工作组,大学生村官等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建设一个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代代杨楼人正为此奋斗!!!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范文第5篇

我国建国以后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主要内容有国有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和劳保医疗制度、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和公费医疗制度。特点是国家出资、单位管理。其弊端主要有:

一、覆盖面过于狭窄,主要局限于国有单位;

二、保障层次单一,国家和用人单位大包大揽,职工不出资,缺乏自我保障意识;

三、企业办社会,分散企业精力,经营亏损时职工权益难以保障;

四、保障项目不全,如否认社会主义存在失业,没有失业保险,国有企业进人容易减人困难,形成大量冗员等。

真正意义上的保险制度改革

我国真正有意义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是从1986年开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1986年4月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在我国首次提出了社会保障的概念,提出要有步骤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1993年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保障制度列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五大环节之一,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入体系建设的新时期。

这里先简要回顾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

养老保险:

为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1986年我国开始推行退休费社会统筹。

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规定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费用由国家、企业和职工三方负担。

993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

199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对统帐结合的规模、结构和养老金计发办法进行明确界定。

医疗保险: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首先是引入个人分担机制,实行公费、劳保医疗费用与个人挂钩、定额包干的办法,随后引入社会统筹机制。

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主要内容有:建立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费的机制,切实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

失业保险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为配合劳动合同制和企业破产制的推行,1986年国务院颁布并实施《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开始建立和完善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制度。

1993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扩大了适用范围和享受失业保险的对象范围,调整待遇标准和增加救济的内容。

1998年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决定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要求凡是有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都要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或类似机构,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

1999年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把失业保险的覆盖面扩大到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

社会保险法的公布施行

XX年10月,我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并于XX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社会保险制度的综合性法律,确立了中国社会保险体系的基本框架。

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包括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包括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经比较成熟,该法对其实施细则也作了具体规定。

退休双轨制及社会保险主体在其中的作用

在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中,还有一些转型期的特殊产物不能不提到,最典型的就是“养老金双轨制”的退休制度:不同工作性质的退休人员实行不同的养老金制度。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实行由财政统一支付的退休养老金制度;而企业职工则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我们前面所讲到的社会保险制度,主要是指企业职工,而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则享受着超出三界之外的特殊优待:他们无需缴费,却可以领取远高于企业职工的退休金。这是中国养老制度中最不公平的一个地方。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范文第6篇

(一) 政治现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集体建设用地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1]“十三五”期间, 提出“关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其重点在于明确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时, 还将分类推进集体资产确权到户以及股份合作制改革, 要求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每位集体组织成员身上。[2]

(二) 社会现状

1.农村股份合作制的专业化发展

2015年《四川省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方案》出台10县市区首试农村集体资产股改, 提出将农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落实到户, 同时, 还可开展赋予抵押权、担保权试点。[3]在实践中, 一方面以四川省江油市新安镇农业公园天禧杨梅种植合作社为例, 其股份合作制的组织结构, 完善了农村股份合作制组织制度、产权结构、分红方式, 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农村新型股份合作制组织。[4]另一方面, 该农业公园以水果种植、渔业养殖等为背景, 分布着约200度多家股份制合作社, 在政府的引导和带领下同时发展乡村旅游, 村民以土地、房屋以及生产要素等方式入股, 以此增加村民收入。[5]

2.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城镇化发展

据调查, 我国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城镇化发展主要分为内股外租、参股型以及自主经营型等方式。内股外租以四川省江油市新安镇农业公园汇星农场为例, 该农场总占地面积为1000余亩, 一方面村民自主将土地作为入股方式, 以入股多少每年进行分红;另一方面以集体合作社的形式将合作社土地作为入股方式, 再进行分红分配。参股型合作制是指土地股份合作社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 其成员参与生产、加工、销售与流通等形成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自主经营方式指合作社将农民入股的土地, 按照农业生产发展需要, 规划布局并且由合作社统一经营。

二、我国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成因

(一) 传统土地流转制度的缺陷

传统土地流转制度分为集体流转和个体流转。在个体流转中土地承包经营权与收益权都易出现经济纠纷, 并且没有有效的法律依据进行规制。在集体土地流转中, 传统的企业产权模糊, 组织结构不科学, 缺乏良好的经营管理及激励机制, 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甚至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6]

(二) 经济学效应

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城郊及城镇,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 该地区的土地价值迅速提升, 这为集体合作社及农民本身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应。其次, 合作社和农民通过有效组织, 参与到农村土地流转中, 不仅能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 还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再次,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 增强了农业生产抗风险的能力。

三、我国农村股份制改革的反思

(一) 完善股权配置

股权配置分为集体股与个人股, 股权配置主要以个人股为主, 钱忠好认为:在维护集体资产的所有权、保证集体资产不受侵犯的前提下, 随着条件成熟, 要适当控制集体股的比例, 股权结构从改革初期的以集体股为主让位于个人股为主[7]

(二) 优化集体资产产权

优化集体资产产权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 明确产权持有人, 将集体土地折股, 必须清晰到自然人;其次, 个人与企业经营者整合, 并确立相互之间的股权结构。产权清晰是农业经济组织有效的前提基础。反之效率会大打折扣。

总之, 开展农村股份制改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产权向着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流转顺利及权利保障的方向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 完善政策法律和制度。要改变以往改革历程中方向不明、做法过多的局面, 是改革能真正走向深入, 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根本目的。

摘要:在十三五规划的大背景下, 我国农村股份制改革工作不断推进, 在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实践过程中, 改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任务化、指标化的倾向。本文从农村股份合作制的现状、成因等方面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对其改革进行反思, 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村股份合作制,现状,成因,反思

参考文献

[1] 黄善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 2011.

[2]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925/c70731-27634194.html.

[3] http://my.newssc.org/system/20150610/001664887.html.

[4] 蒋丽.扬州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9.

[5] 蒙柳, 许承光, 赵璇.论中国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成因及意义[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6] 钟晓宏.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重庆市农村股份合作制现状调查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 2013.

上一篇:我爱我家主题活动设计范文下一篇:温州中考英语作文背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