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及防范范文

2023-09-22

安全风险及防范范文第1篇

【摘 要】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发展迅速,保函作为对外承包工程项目中必不可少的角色,在项目整个实施过程中分阶段以投标保函、预付款保函、履约保函及保留金保函等形式出现,但其基本内容都具有共同特征。本文在对见索即付保函做简要概述基础上,对国际承包工程项下保函的风险来源进行了探讨,包括对外承包工程因政治形势、政策变化存在的潜在风险、非流通货币保函导致汇率风险、保函条款诸如无明确生效条件、以事件为失效条件等所带来的保函到期撤销困难等风险以及法律适用不当所带来的风险等进行逐一分析。并针对上述风险提出防范措施,包括及时解读国家相关政策、对项目所在国政治经济形势进行充分调研、明确生效条件、不开敞口保函、使用单据化条款、增加索赔条件以及尽量适用相对熟悉的法律等,从而避免由此带来的各种风险。最后指出尽管业主在国际承包工程中处于强势地位,但承包商如果能据理力争,在开立保函中争取有利条款,也不无可能。同时承包商要严格履行合同,关注保函管理,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国际承包工程;保函;风险;防范

保函在国际承包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充分认知保函基本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承包工程项目保函的业务特点,有效防范规避相关保函风险,对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尤为重要。

一、见索即付保函概述

国内企业参与国际承包工程项目,从投标到工程项目的实施,承包商通常要向业主提供各类保函。按其功能分类,分为投标保函,预付款保函、履约保函、预留金保函、维修保函等,这些保函虽然功能有所不同,但其保函文本却具有若干共同条款,其业务性质有诸多相同特征,均归属于见索即付保函(Demand Guarantee),见索即付保函(以下简称保函)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当事人和主合同参考编码、担保金额及币种、保函的生效条件和失效条件、索赔条款及适用法律等。

二、国际承包工程项下保函的风险来源

国际承包工程项目一般具有金额大,效期长,项目所在国受制裁、政治动荡,法律不健全等特点。国内企业在参与国际承包工程项目时,如不了解保函的风险,就可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1.政治形势、国家政策的影响

对承包商来说,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是一项资本、设备、技术、劳务等的综合性输出活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诸如国内关于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的相关政策规定的变化、项目所在国政治形势、法律政策的变化、货币政策、国际制裁等,因而这项经济活动本身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

2.部分国家要求必须由项目所在国银行开立保函

一些国家的反担保格式一般固定,不接受任何形式的修改,如阿尔及利亚地区的保函使用语言为法语,不接受英语文本保函。且反担保有索赔后第8天起每年12%的迟付款利息,一年后利息滚存为本金,按复利计算的规定。阿联酋和肯尼亚则要求当地注册的银行开立保函。

3.保函开立币种不是流通货币

如项目所在地货币不属于流通货币,则根据合同要求以所在国货币作为保函币种,而结算是必须以流通货币作为结算货币,因此会产生开立时和被索赔时两个币种汇率不一致的汇率风险。

4.似是而非的单据化条款

在实务中,保函条款中关于付款、减额、生效和失效等条件往往并不严格规定满足该类条件的单据,如规定“在收到预付款之日起保函生效”、“预付款保函随寄出合同的进度而自动按比例减额”、“保函有效期至合同完工之日”等等,殊不知按照URDG758关于独立保函的解释,独立保函与基础交易相独立,担保人不对基础交易事实条件的满足进行判断,按照规则规定,担保人会将上述似是而非的单据化条款视为非单据化条件而不予理会。从而造成保函条款想要达到的目的失去操作性,导致交易各方的争议,增加交易成本。

5.没有明确的生效条款

主要体现在预付款保函和质保金保函,如不规定生效条件,保函视为从开立之日起生效,存在未收到相关款项而保函即被索赔的风险。

6.以事件为失效条件

国际承包工程项目实务中存在大量的以某一事件的发生作为判断保函到期依据的条款,如预付款保函规定业主签发临时验收证书之日后保函到期,履约保函到业主签发临时验收证书后30天到90天不等或者开立出预留金保函为止。这种失效条件由于是以事件的发生为基础,容易产生争议,如业主有意不颁发相关证明。特别是以开出预留金保函为止,这种描述会造成预留金保函开出生效,而履约保函尚未撤销释放,从而造成双重担保的情况,风险较大。

7.索赔条款细节决定成败

在开立保函过程中,银行往往要求在索赔条款中明确规定受益人索赔时必须递交书面索赔原件。实务中承包商可能碍于双方的合作关系,对业主提供的保函格式尽量保持不修改,对是否递交原件无明确限定,殊不知如果不做严格限定,银行接到任何通知(如电话,电子邮件、传真等)要求银行立即支付索赔款项,保函索赔即成立,即使银行无法证实是否为保函受益人行为(如他人以受益人名义恶意欺诈),但也要向受益人支付索赔款。虽然申请人可以进行抗辩,但无疑会增加交易成本。

有些地区的业主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同时根据见索即付国际保函统一规则的付款条款中“排除不予适用”原则。保函文本中经常出现“本保函适用见索即付国际保函统一规则ICC458,但第20(a)ii不包括在内。”此条正是规范业主对违约索赔必须列明原由,此条免责,无疑会带来保函遭恶意索赔的风险。

8.保函转让条款

这是所有银行保函条款中潜在风险最大的一种,保函受益人一旦将保函受益权转让,使得保函受益人变得不确定,索赔原因和方式不确定,存在无实际违约即遭索赔的风险。因此URDG458中对转让条款持保守态度,URDG758在此基础上虽做了重大修改,但也只是允许一定条件下进行转让,同时做了严格的条件限制,即保函必须注明“可转让”,且一旦转让即可将全部金额多次转让,而反担保保函则不得转让。

9.法律适用的误区

在实务中,很多企业保函经办人员错误的认为规定了保函适用URDG758见索即付保函统一规则,则保函的纠纷处理就按照此规则判决,实际上在URDG758第34条规定,除非保函另有规定,否则保函适用的法律应当是担保人开立保函的分支机构所在地的法律;除非反担保函另有规定,否则反担保函适用的法律应当是反担保人开立反担保函的分支机构所在地的法律。在承包工程项目中,一些国家会要求承包商选择项目所在地银行开具保函,如果保函中没有明确规定适用法律,则根据URDG758规则,则保函将适用所在地法律,如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区。

还有一些国家在开立保函时,明确要求适用所在国法律,如哈萨克斯坦,苏丹、阿联酋、阿尔及利亚、科威特等,国内企业对这些国家的法律了解相对薄弱,而诸如“由于当地监管规定、法院判决或管理、保函到期日确定是不可执行”的规定等类似规定,使得保函的到期撤销非常困难。

三、国际承包工程项下保函风险的防范

在国际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保函问题,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要设置专人对保函的开立、修改、撤销等进行管理,并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与学习,这样才能在保函条款的谈判中做到游刃有余。

1.调研项目所在地的政治、经济及货币政策等背景

在投标前期,要充分了解我国对于境外承包工程的各项政策规定,并及时关注相关变化,根据要求在相关部门做好相应的备案登记工作,同时要对当地的政治形势,货币政策做充分的调研。另外要从多方面考虑保函的开立渠道,避免因政策原因导致无法开立保函,而使得前期的投标工作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付之东流。

2.尽量选择直开保函

开立保函尽量选择采用国内银行直开方式,避免通过国外银行转开,这样既可以节省保函费用,更重要的是避免一旦保函发生索赔,保函与反担保会因适用法律不同等原因产生过多的纠纷,增加交易成本。

3.要有明确的生效日或生效条件

对于预付款保函及保留金保函等一定要尽可能规定明确的生效条件,如该保函在收到预付款之日起生效或该保函在收到保留金之日起生效。一方面可以避免款项未收到保函即被索赔的双重风险,一方面可以有效督促业主尽快付款。

4.不开立敞口保函

保函必须有明确的到期日,如果仅仅规定保函以某事件的发生为失效条件,无疑会无限扩大保函项下索赔风险,如笔者所在公司的某项目执行结束,业主方迟迟不颁发临时验收证书,这样与之相关的履约保函也无法撤销。从而在项目执行中处于被动。而合同规定项目的质保期从业主颁发临时验收证书之日起计算,这样不仅使得履约保函的效期无限延长,无形中延长了项目的质保期,无疑会加重担保风险。

5.预付款保函要有递减条款

由于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具有金额大,效期长的特点,如果预付款保函中不设置递减条款,随着项目的执行,预付款会在进度款的支付中逐渐扣除,如不递减预付款保函金额,无疑加大了担保责任,扩大了担保风险。

6.使用单据化条款

在开立项目保函时,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一方面要与业主商谈拟定保护自己利益的条款,另一方面要在保函条款中严格规定单据化条件,回避各种诸如“本保函在承包商收到预付款之日起生效”、“本保函金额随合同进度按比例自动递减”等似是而非的条款,如果收款银行为开立保函的银行,银行可以凭自己内部的交易记录判断预付款收到的日期,但是如果收款银行非开立保函银行,则必须明确在保函中规定收到预付款保函的账户名称及账号,否则银行视为非单据化条款,生效条件无效,保函视为开立之日生效。递减条款规定提供进度款发票等单据后递减,以免使艰苦谈判得来的条款因流于形式而无法起到达到实际想要的效果。

7.增加索赔条件

为有效避免遭恶意索赔,欺诈风险,在保函开立过程中尽量增加如受益人索赔时,需要提供“第三方证明文件、对申请人违约的说明等等”类似索赔条件。尽量不采用无条件赔付,如果必须无条件,则要争取隐含的有利条件。如规定业主的书面索赔与付款时间有一定的时限,以争取足够的时间与业主谈判。

8.适用我国法律或成熟法律

规范的保函文本应明确规定保函适用的法律和遵循的司法管辖权,由于各国的法律规定、习惯做法对保函属性的认定不同,有些国家甚至规定在保函失效后仍然有追索权,因此在开立保函时,尽量选择适用我国法律或者法律比较成熟的英国法等。

由于在国际承包工程中,业主处于强势地位,某些看似很合理的条件要求,业主也很难轻易接受,如生效条件、到期日的确定等等,这就要求项目实施过程各个部门紧密配合,与业主积极沟通,据理力争,通常业主也会做出一些让步。

我国企业在国际承包工程建设中谋求合作与发展时,为开拓市场,往往竞价都较低,特别是工程建设类项目利润水平较薄,一旦保函被索赔,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除了严格履行合同业务,加强保函的风险管理,也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徐进亮,何鑫,陈兵,张啸晨.银行保函及备用信用证及案例分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

[2]张海涛.化解国际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中国石油企业,2008(11).

[3]翟青山.见索即付保函的基本内容及其业务特征浅释.新金融,2002(12).

[4]郭茹.论国际工程中银行保函的风险及防范措施.中国电子商务,2011(2).

[5]朱宏生.独立保函的非单据化条件剖析.中国外汇,2010(21).

安全风险及防范范文第2篇

风险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条件、环境下有可能带来的损失、伤害称之为风险。一般情况下, 风险无处不在, 分为可控与不可控风险两种。PPP项目于企业、政府而言立场不同, 期待的利益也有所不同。在政府看来, 希望通过PPP项目得到长期稳定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完成服务社会公众、履行政府职能的义务;而对于投资方来说, 希望通过PPP项目获取持续、长期的商业机会, 故而得到投资回报。一般参与投资企业的有:材料供应方、施工方和资金投资人等。

但是, 有投资就有风险, PPP项目亦是如此, 所以不管是社会资本还是政府, 均要面临投资无法获得回报的局面。比如审批流程冗长、征地受阻和法律变更等都有可能带来风险, 最终导致项目拖延、无法顺利进行, 或者造成严重的债务纠纷;再者就是成本控制不力、内部管理不善等造成资金链断裂, 从而使社会资本血本无归;抑或任何一方单方违约也是造成预期目标无法实现的主要因素。只有分析风险来源并制定风险防范措施, 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二、我国PPP项目风险来源

(一) 政府信用风险

政府信用风险指的是利用行政单位的威望、承诺赢得社会资本的支持。但在合同履行期间, 常常出现政府轻视合同义务或拒绝履行相关职责的行为, 使企业的利益受到直接或间接的伤害。政府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第一, 政府契约意识薄弱, 不重视合同履行义务;第二, 缺乏长期有效的预算机制作支撑或履约能力有限, 导致违规行为的发生。

由此可见, 政府履行信用承诺的能力与项目的成败息息相关。想要顺利推进PPP项目进程, 政府必须言行举止一致, 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心中的信用度, 并做出具体承诺、履约保证等, 进一步保障投资企业的权益, 最大限度调动社会投资者参与到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当中。

(二) 金融风险

常见金融风险有两种: (1) 利率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许多企业与国际接轨, 伴随利率变动使PPP项目收益随之减少的风险并不少见。若投资方将利率作为融资依据, 那么就要面对浮动利率上升成本增加;固定利率下降则机会成本增加的局面。 (2) 通货膨胀风险。指的是物价整体上涨导致货币购买水平降低, 从而增加项目成本。PPP项目具有工期长、工作量大等特点, 所以在冗长的施工期间出现通胀率快速增长的可能性极高, 从而给投资者的收益带来风险。基于此, 在PPP项目中为了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风险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在签署承购合同时, 约定当地通货膨胀的指数定期调整项目服务、产品的价格, 用以减少物价上涨造成的损失。

(三) 市场及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指的是在PPP项目运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为了收回成本将PPP项目的建设成本转接到使用者身上, 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 往往运营状况远不如预期。加上在提供产品、服务过程中需求量与市场价格不断变化, 不仅提高了项目运营的不确定性, 还带来了较大的项目市场运营风险。

二、PPP项目风险防范措施

(一) 加大项目前期的调研、论证力度

前期调研工作不够细致、没有做好充足的效益评估、成本预算工作是导致PPP项目投资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 在PPP模式下, 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与发展需要做足前期调研工作, 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第三方机构对成本收益、财力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估, 考虑PPP项目创造的利弊是否与企业展目标一致, 同时考察项目给各个环节带来的风险。尤其在合同文件、招投标方面, 最好委托专业性较强的机构针对合同条款、约定条例进行利弊商榷, 将风险、责任加以明确, 有利于在合同谈判阶段不至于处于被动地位。

(二) 重视特许权协议的签署

特许权协议是PPP项目合同的核心内容, 它涵盖了双方的风险分担、权利义务和明确参与方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等, 是项目合同的中心。企业要重视特许权协议的签署, 尤其是特许经营期的期限、服务标准与定价问题的相关内容。约定特许经营期限有利于保障双方利益, 防止一方为了私欲而有损对方利益的行为;而约定服务标准与定价问题正好体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中节约资源、合理收益、补偿成本等原则, 对强化成本控制、监测价格水平有重要作用。同时对规范政府行为、加强价格行为监管、提高调价、定价的透明度与科学性有积极作用。

(三) 促进专业PPP项目管理运营团队的组成

做好优秀人才储备及构建一支项目管理运营团队至关重要。因为PPP项目具有工期长、工作量大的特点, 同时涵盖运营全产业链、建设等模块, 业务范围涉及运营维护、法务管理、施工管理及融资、税务筹划管理等内容, 是一项繁重又系统化的工作。可见PPP项目需要一支专业过硬、视野开阔的运营团队作支撑,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PPP项目的实效性。比如在项目开发设计阶段, 设计人员除了具备业内专业, 还必须是PPP领域专家。当然, 需要企业做好优秀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

摘要:随着文明社会的到来, 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目前我国面临经济全球化下行的局面, 所以多地政府出现建设公共设施力不从心的现象。而PPP作为一项新的社会资本投资方式为缓解政府财政负担、转变政府职能提供了便利。但就目前我国PPP项目运营情况来看, 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制约了PPP项目的长远发展。因此, 本文主要对PPP项目的风险来源及风险防范进行探讨, 最大限度提高PPP项目的实效性。

关键词:PPP项目,风险来源,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 王忆南.“一带一路”PPP项目风险及其防控[J].中国招标, 2017 (1) .

[2] 严宇珺, 严运楼.养老服务PPP项目风险防范机制构建研究[J].财会研究, 2018 (4) .

安全风险及防范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结合笔者所掌握的会计知识和法律知识,并参考相关书籍,提出了对内部审计风险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防范;风险控制

一、研究内部审计风险的意义

第一,恰当的目标定位有利于审计作用的发挥。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对经营业务的独立审核、评价活动,它是一种管理控制,其作用是衡量和评价其他控制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存在的价值在于能为组织实现其经营目标提供帮助。所以一切内部审计的活动都与组织的目标紧密相关。在实际工作中,除对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的合规性进行审核、揭露经营管理中的违纪违规问题外,内部审计更加侧重于检查组织的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情况,为建立健全组织的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完善组织的经营管理服务。内部审计也正是依靠其准确的定位才得到了普遍的重视,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第二,注重协调审计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以达到预期的审计效果。必须树立为组织改进管理服务的观念,在实际操作中,审计要保持独立性,同时要有充分可靠的证据以使审计结论“持之有故,言之有理”等。在这一观念的基础上,内部审计探索出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等新方法,在一些大公司中取得了成功,得到了广泛认可。审计要客观公正、证据充分,是审计的灵魂,无论是对国家审计还是对内部审计、民间审计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审计风险之间的比较可以寻求出更好的办法进行规避。目前我国国家审计的状况距离国家审计完善管理的目标还很远,既不利于国家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也不利于国家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及其业务水平的提高。国家审计不应将自己的工作范围仅仅局限于查处违纪违规的问题上,而应将目标定位于完善政府各项公共管理,包括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上。一切国家审计的活动都应围绕这个目标定位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国家审计在国家宏观管理中的作用,才能使国家审计为社会各个方面所普遍重视,从而推动国家审计的迅速发展。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第一,从组织形式上保证内审机构和人员实质性独立。要使内审实现其职能、发挥其作用,必须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设置专职的审计人员,不参与或负责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不直接承担经营责任;在领导关系选择上要提高内审机构的直属领导层次,直属领导层次越高,其独立性越强;在领导体制的选择上要避免一人既领导财会工作,又领导审计工作,既领导某项业务,又领导对这项业务活动的审计;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开展业务中的实质性独立,自主地选择审计项目,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完成审计报告。如在企业建制中,内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内审机构应由企业第一负责人直接领导,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应独立于各职能部门,并对其进行监督。

第二,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各内部审计机构应在充分综合考虑业务规模和范围、组织形式、成本与效益原则、人员素质及构成等影响控制政策和程序的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和质量控制制度。质量控制制度应从全面质量管理和单个项目质量管理两个方面构建。全面质量管理应着重从职业道德原则、专业胜任能力、工作委派、分级督导制度和对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的执行情况的监控等方面入手建立控制程序,以保证审计质量,把风险水平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单个项目质量管理应重点建立主审负责、审计底稿三级复核、审计部门主管巡视、审计项目质量考核等方面的制度,以把好每个审计项目的质量和风险关。

第三,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以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并且是一项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理论和审计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具有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具备经营管理知识,通晓财政经济法规,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及技术方法有一定了解。目前部分内审人员的素质远远达不到上述要求。因此,各内部审计部门要制定长远的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内审人员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并使其不断提高分析、判断和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

三、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第一,促使单位领导重视,建立健全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企业内部审计特殊的角色定位矛盾,企业内部审计只能是企业管理的内设机构,独立行使监督职能,而不能是国家审计机关设在企业的一部分。只有这样,审计工作的开展才能得到企业的支持,审计的质量才有保证,审计人员发表意见的公正性才不会受到影响。

第二,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和工具,提高审计质量。为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每个审计人员都要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而要真正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内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监督评价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在审计方法上,必须结合内部审计制度,从主客观上相互结合进行防范。

总之,形成审计风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内部审计风险既客现存在,又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因此,内部审计人员既有必要也有可能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和防范内部审计风险,从而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并充分发挥其审查评价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庆.审计风险管理[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2、王蒙.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特殊地位[M].上海市音响电子出版社,2003.

3、黎文珠,林钢.企业会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上海海关学院)

安全风险及防范范文第4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范和化解XXXXX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本行)风险,落实有关岗位和人员的责任,促进本行平稳运行与健康发展,改进和加强本行对“三农”、对社区的服务,维护正常秩序和日常平安,特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

防范和化解本行风险,遵循“自我救助为主、外部扶持为辅”的原则,按照“一般性本行自主防范并解决;必要时有条件调剂自己缓解临时支付风险;当地政府依法管理。组织有关部门防范和处置风险;业务监管机关承担监管责任,适时予以有代价的政策扶持”的思路,落实好各方责任。

第三条

防范和化解本行风险,实行董事长负责制,分别制定并落实正常的持续性发展措施、治理性的整改与救助措施或处置性的整顿与后备退出措施。

第二章

风险类别与防范处置措施

第四条

本行经营管理中的风险按照成因与表现形式,主要划分为以下种类:

一、支付风险,也称流动性风险。指本行因资产流动性不足或其他突发事件而导致不能正常对外支付,导致银行信誉受损,并可能引发挤兑风波,危及区域内金融平稳运行。

二、操作风险。本行由于内部控制失效及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业务操作中出现越权、失误、帐外经营等种种违规甚至违法现象,使本行蒙受损失。

三、道德风险。指因主要负责人或员工在经营管理中的隐瞒、欺诈、挪用和盗用资金、转移资产、内外勾结等恶意经营行为给本行造成损失的风险。

四、市场风险。由于市场波动和变化,本行资产业务可能面临损失的危险。

五、信贷风险。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方未能履行偿债责任而面临的风险。

第五条

支付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一、本行经营班子严格头寸管理,做好对定期存款到期日统计分析,分析活期存款支付情况,匡算好资金头寸,留足备付金,确保正常支付,并制定支付风险处置预案;严格执行资产负债比例指标管理,认真分析业务变化情况与发展趋势,促使资产与负债总量均衡、结构对称、比例合理,保证自身经营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一旦出现支付困难,应立即启动支付风险处置预案,落实自救措施,同时向当地政府和监管机构报告。

二、本行监事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本行支付能力的监控指导和监督其保持合理的资产流动性。

三、内审岗位必须加强对本行的非现场监管,重点强化对支付能力的监控。建立并落实支付风险预警报告制度,随时匡算备付率,未达到法定备付率规定的要及时向直接监管机构上报支付预警报告,监管机构应及时提出处置意见。对确属临时性资金短缺的,应申请动用存款准备金予以支持,对酿成区域性、系统性支付危机的,本行应查处有关责任人,并实施责任追究。

第六条

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一、本行强化约束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四自”原则,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自觉完善信贷管理、会计财务、风险控制等内控制度,重点规范一线业务岗位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标准,确保各岗位责任落实,相互制衡,切实防范操作风险;健全和完善法人治理,落实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的相对独立与相互制约;实行员工竞聘上岗;重视对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业务操作培训和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教育。

二、本行健全和完善各项内控制度,加大对内控制度建立与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注意操作岗位轮换与交流,按照条件和程序选举聘任并引进人才。董事长、行长、监事职位分设;发挥内部稽核作用,严格执行对银行主要负责人和会计、财务、信贷等重要岗位的离任、离岗审计与稽核,从眼查处违规违纪行为;组织好对全体职工的教育培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保持队伍思想稳定,努力提高队伍的政治、道德、业务素质。

三、内审要充分发挥非现场监管的分析预警作用,落实人员加强内控制度建立与执行情况的现场检查,发现有违规行为或存在风险隐患的,提出限期整改的措施和要求,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对已出现的风险,应建议并督促对责任人进行依法处置。对违规经营的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查处,触犯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第七条

市场风险和信贷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一、本行要根据隆昌经济运行与增量资金来源情况,合理调整资产结构特别是信贷结构,坚持依法审慎经营。遵守银行业监管机关的审慎监管比例及监管法规和政策要求,坚持服务“三农”和社区及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品种、增加服务手段,增强和完善服务功能。积极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对客户开展动态,科学的授信,促进信贷资金的有效、安全运用,防止信贷资金向行业、个别贷款户和关联客户的集中。建立“分类管理、分别授权、职责明确、程序清晰、责任落实”的授信体系。规范开办农户及小企业的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推广发起银行的信贷经营与管理好经验,并结合隆昌经济运行实际,进行积极创新。明确执行各级授信权限、额度、程序。落实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到期清收、风险分类、计提拨备、资产保全、依法起诉、损失弥补、责任追究等制度。实施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对超越审慎监管比例、跨地区贷款、贷款逆程序操作、匿名贷款、贷款手续不齐、合同要素不全、转移用途等违规的责任人,根据损失大小予以经济、行政处罚,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二、本行经营班子要高度重视职能部门和营业机构的业务指导与监督检查,发挥好技术保障与操作指导职能。加大对各个岗位、职能机构的稽核检查力度,对资金运用、成本管理等加强监测、检查、指导和引导,合理调整信贷投向与结构,促进本行增加盈利能力。

三、内审应积极引导和监控为“三农”服务、为县域服务的宗旨,对全行资金运用和成本管理给予及时的政策咨询与指导。按旬监控,按月收集、整理、分析,并向监管机关报送有关报表资料,对经营指标出现异常变化的需配合接受现场检查,制定出处置措施,及时化解潜在风险。

第三章

防范与处置风险责任

第八条

本行在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中的责任

一、 本行的责任

1、 董事长、经营班子承担风险防范与处置领导工作,董事长对银行承担基本规章制度缺失的责任,行长对银行承担经营管理责任。

2、 董事长的责任:检查银行经营班子风险防范及处置预案制定与落实情况;抽查职能部门是否按风险处置预案开展工作;督促经营班子、监事及时查处人员违规问题;对自身难以控制和化解的风险,及时报告直接监管机关和有关部门。

3、 行长的责任:坚持服务“三农”、服务县域经济宗旨,严格执行国家经济金融政策,坚持勤俭办行、依法经营;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健全本行各项内控制度和业务操作程序;检查职能部门工作责任落实及职责履行情况;组织对报表、资料分析预测,并提出预防性措施,防范风险产生;重点监控高风险岗位,控制风险隐患;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高风险岗位、部门和高风险资产及时制定处置措施并实施;

4、 本行职能部门责任:组织部门职工按工作岗位职责要求,开展防范、处置风险的具体工作;监控并分析报表、资料,加强财务核算、成本管理、盈亏分析、风险识别、趋势判断,对可疑现象深入分析,提出处置建议,向行长和董事长报告;做好对业务经营、业务操作的督查;在本职范围内,切实履行防范和处置风险责任,避免失职、渎职和违规、违法。

二、 本行营业机构责任

1、 本行部门负责人为单位的风险防范与处置第一责任人,承担经营管理责任。

2、 营业机构的负责人责任:执行本行领导、经营班子的决议和决定,严格执行国家经济金融政策,坚持勤俭办行、依法经营;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要求,规范各项内控制度和业务操作程序;检查职工履行岗位职责与完成工作质量情况;分析报表、资料,主动防范风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上级和监管机关报告;组织职工自主处置突发风险,消除风险隐患;确保报表和资料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3、 职工处置风险责任:勤勉工作,遵纪守法,规范操作,热忱服务,抵制违法,检举非法,忠诚事业,恪尽职守。

第九条

争取党政支持,防范化解和处置风险

本行一旦出现自身不可抗拒于防范的风险,在自身积极应对风险的同时,即在出险的工作日或发案的第一时间报告监管部门和隆昌党政有关负责人。及时控制风险,避免事态扩展,发挥地方党政在领导防范和处置风险方面的责任。本行积极配合有关部门防范和处置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争取党政支持,打击逃废债,查处银行案件,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维护农村金融秩序稳定。

第十条

争取监管部门支持,防范和处置风险

1、 本行一旦出险,即在第一时间和营业工作日内报告银行业监管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隆昌县支行。争取银行业监管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帮助处置风险,预防风险扩散,防范区域性风险。

2、 配合监管机构落实风险防范与处之责任:组织各职能部门按风险处置预案要求履行配合监管机构的工作职责,按照监管要求落实风险防范与处置的具体责任;配合依法开展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做好信息统计和风险评估;落实监管对异常情况和风险隐患提出的预防性、警示性、处置性措施,并实施跟踪汇报;接受监管部门约见,采取具体的风险处置性措施,确保措施到位,整改到位;配合监管机构查处违规违法经营,惩处恶性竞争,维护金融秩序;配合监管部门督促落实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负债者、责任人的责任,确保银行的整改到位;配合监管部门向地方党政提供监管数据及有关信息,对风险提出预警,共同主动处置风险,接受协调解决突发事件;配合惩治虚假信息,确保数据真实。

第四章

信息反馈

第十一条

本行主动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加强信息反馈和沟通,以确保及时研究和解决各种突发事件,排除风险隐患。

第十二条

信息反馈的基本途径与主要形式:电话、信息专报、报表、公文几种形式。对突发事件采取及时电话通报、事后补充书面正式报告;对于一般信息和报表,主要采取电子文档方式报送;非紧急性的请示、报告,通过日常公文程序处理。

第十三条

建立信息的“双线”反馈机制。本行对突发事件、案件等重大风险,确保在8小时内电话报告直接监管机关和中国人民银行。对可能危及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立即报告当地党政;配合隆昌县监管办事处按照风险处置的意见,抓好落实,并将落实情况报告上级监管机关。

本行的风险紧急请示与应对争取在两个工作日内得到回复与应对,并作出进一步的风险防范和处置。在风险处置完毕的10个工作日,将事态与风险处置结果报监管部门,抄送地方党政有关方面。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四条

本预案适用于防范和处置本行的风险。 第十五条

本预案由XXXXX银行负责解释和修改。 第十六条

安全风险及防范范文第5篇

现实中虽然许多企业认识到了培训的必要性, 但培训作为一项人力资本投资活动, 必然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如何降低培训风险, 提高培训效益, 是众多企业关注的问题。

一、企业培训的风险

(一) 企业培训的内在风险

所谓培训的内在风险指由于企业没有对培训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的管理而导致培训的质量不高, 使得培训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培训的投资效益低下。

1. 员工培训理念风险

理念风险主要是出于企业的高层领导和受训员工对培训的错误观念和错误定位, 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一些企业高层领导由于把培训看成一种成本, 而不是投资, 从而对培训产生一些错误认识, 认为培训是浪费时间和金钱的活动;培训是为他人作嫁衣;培训是培训部门的职责;高层管理人员不需要培训;市场上流行什么就培训什么等。错误的培训观念, 必然导致培训效果的不理想。同时, 作为培训主体的受训员工对待培训的态度及认知也会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

2. 员工培训技术风险

培训的技术风险是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制订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培训效果的评估以及培训成果的转化的某个环节中, 由于管理不当或者不能及时正确地做出判断和结论可能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如没有做好明确的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目标脱离企业的发展方向;培训内容与形式脱离真正需要;不能为员工进行培训成果的转化创造一个有力的环境等, 都会给培训带来风险。

(二) 企业培训的外在风险

所谓培训的外在风险指虽然培训项目达成了预定目标, 但由于各种外在因素导致企业遭受各种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

1. 员工流失风险

培训无疑提高了员工的能力和素质, 增强了员工在企业和社会上的竞争力, 从而增加了离职的可能性。更严重的是, 许多企业员工将在原公司所获得的技术、信息、经验直接带到新企业或自己组建企业, 导致原企业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培养人才或直接培养了未来的竞争者。

2. 专业技术保密难度增大的风险

一般企业通常都有自己的管理经验和专有技术, 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管理, 使之转化成生产力和具体的产品。科技的快速发展, 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不断参加学习, 接受培训, 才能够增强企业的技术优势, 提高企业竞争力。培训和学习使更多的员工掌握这些专业技术秘密, 显然, 掌握的人越多保密难度越大。

3. 培训收益风险

培训收益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如果企业因为竞争的需要、政策的转变, 或者仅仅是因为在短期看不到培训所产生的直接效益, 而对培训工作产生怀疑, 改变企业的经营战略或者进行经营范围调整, 如大规模产品转产、关键技术环节的技术改造、各个职能部门的大调整或者重要人事变动等, 这就会使培训工作付诸东流, 完全没有回报。

二、企业培训风险的防范

(一) 转变培训理念, 强化风险意识

第一, 转变培训理念, 从企业领导者的角度, 要正视员工培训投资所产生的风险, 认识其客观存在, 并充分认识到有效的员工培训与开发, 会极大地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价值,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从受训者的角度, 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宣传教育, 使受训员工明确理解企业进行培训的真正原因及意图, 明确培训对其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作用, 提高受训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第二, 强化培训风险意识。培训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活动, 有收益, 亦会有风险。投资的收益越大, 其投资的风险也越大。培训风险的存在是源于培训所具有的不可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只要这种不确定性存在, 企业培训风险的存在就是必然的。因此, 企业管理者要有正确的风险投资意识和明确清晰的培训理念, 大可不必因噎废食。

(二) 规范培训流程, 提高培训质量

1. 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科学合理的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有效性的基础, 需求分析不准确或者不到位, 会严重影响培训效果。培训需求分析过程中, 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 深入分析企业的培训需求即谁需要培训、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什么时候培训等, 而不是盲目跟风。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人对需要培训的组织开展培训需求分析, 并选择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 力求做到需求分析结果的客观和准确。

2. 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

企业要根据发展战略和培训需求制订培训计划。包括设定培训目标和内容、确定培训人员、培训方法和形式、培训预算等。根据培训目标和计划, 按照轻重缓急, 配以相应的人财物等资源, 保证培训计划的贯彻和落实。

3. 做好培训计划实施过程的管理。

要谨慎选择选择培训机构与培训师, 多方比较性价比、知名度等再做选择。对于培训所需的设施设备与培训环境要精心安排, 确保培训师能够顺利地完成培训相关活动。了解学员培训过程中的反应, 及时和培训师沟通并做调整, 满足学员的需要。

4. 做好培训结束后的管理。

一是要开展培训后续跟踪活动, 提供后续资源。包括培训者定期访问受训者的工作地点, 观察并帮助受训者运用所学知识, 为受训者发挥其培训效能创造良好的学以致用的环境, 以及通过提高受训员工的报酬等方式承认员工通过培训努力的结果, 以此留住受训员工。二是要进行培训效果评估, 为下一期的培训提供指导性的帮助。主要是调查收集受训者和有关人员对培训项目的看法, 受训者学习后态度行为的变化是否达到了培训的预期目标, 以及培训对组织的整体绩效的提高和培训需求的满足。

(三) 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 改变培训不规范的现象

要降低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企业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培训制度, 规范培训的组织机构、经费投入, 培训流程等各个方面。诸如入职培训制度、培训激励制度、培训考核评估制度、培训奖惩制度、培训风险管理制度等。从制度上保障管理者以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培训成果的转化创造有利的环境和必要的支持;员工参与培训之后, 企业必须通过制度保障对培训效果的评价进行必要的反馈;同时, 要把培训、考核、奖惩有机结合在一起, 充分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等等。培训制度一旦建立, 组织中各个层次的人员必须严格遵守, 使培训制度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 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

培训风险的防范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作支撑。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理念逐渐会被员工了解, 他们会自觉的以企业经营理念为指导, 更加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自觉地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 使企业的各项制度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从而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同时, 一个具有优秀文化的组织更加重视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并且努力建立与这种需求相适应的培训理念和制度, 把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忠诚感。

(五) 合理利用法律手段

培训员工流失风险的存在, 要求企业在培训中能够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企业的权益, 降低培训风险。一是把培训管理纳入合同管理。劳动法规定, 试用期内的员工离职等不受约束。因而, 在员工试用期内企业应尽量避免出资对其培训, 如果确实需要对试用期内的员工进行培训, 最好培训前与员工签订相关合同以规避员工受训后突然离职的风险。对非试用期的员工进行培训更应充分考虑他们流失的可能性及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 受训前要与其签订培训协议。其次, 由员工分摊部分培训费用。企业在培训前对培训费用进行预算后, 根据费用情况可由员工分摊部分或全部培训费用, 并以书面形式明确企业和受训员工分摊培训费用的形式和比例, 构建合理的培训费用分摊机制。如果受训员工违反此类培训协议, 企业可以上诉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乃至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摘要:培训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活动, 同其他资本投资一样, 收益和风险并存。本文首先对企业员工培训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然后对培训风险的防范策略进行了有针对性地阐述。

关键词:培训风险,人力资本,防范

参考文献

[1] 袁声莉, 刘莹.培训与开发.科学出版社, 2012.6

安全风险及防范范文第6篇

(1) 编制和执行预算、财务收支计划、信贷计划、拟定资金筹措和使用方案,开辟财源,有效地使用资金;

(2) 进行成本费用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督促本公司有关部门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3) 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度,利用财务会计资料进行经济活动分析;

(4) 承办公司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存在的廉政风险点:

1、可能发生利用职务之便人情征收、编制人情预算、拨人情款等风险。

2、在公务活动中,接受馈赠或宴请,可能产生违反法纪规定的不廉洁行为;对亲属及身边的工作人员管理不够严格,可能出现不廉洁行为,造成不良后果。

3、对财务收支等重大资金使用等没有及时提出建议和意见,存在监督不到位的风险。

4、结对资金的调控不合理,资金的拨付审批不严,不按程序审批拨付资金,可能导致财政资金的误用、挪用。

5、对分管的科室在制度建设上要求不高,管理不到位的风险。 防控措施:

1、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的财政法规知识,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

2、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做到廉洁奉公,清正廉洁。

3、强化责任意识,时刻警醒自己,防范作风上的风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按规章制度和规定程序办事;自觉遵守《廉政从政准则》等有关廉政制度,清正廉洁。

4、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加强财政项目、资金管理机制的建设,严格程序和依法依规,落实好和执行好各项管理制度。

上一篇:年级的妈妈范文下一篇:小学音乐远程研修观课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