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教案历史八年级范文

2023-09-24

第14课教案历史八年级范文第1篇

第一单元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罪行

1、第二次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

1956年10月——1960年10月

(3)主凶 英、法

(4)帮凶 俄、美

2、列强的罪行:(1)英法——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

(2)沙俄——趁火打劫,强占中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太平军占领南京改为天京,作为都城。建立与清对峙的政权。太平军将领李秀成抗击洋枪队,

在慈溪之战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见课本第9页华尔的照片。) 第3课

收复新疆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首诗歌颂扬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钦差大臣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 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是我国西北的门户。

2、新疆危机:(1)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为汗。

(2)英俄两国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妄图分裂新疆。

3、“海防”与“塞防” 之争。

李鸿章主张放弃西北塞防,保东南海防;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 主张“海防”与“塞防” 并重。力主收复新疆。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战略方针“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3)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19世纪80年代,通过外交努力, 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是损失了中国西部的一块土地和大量赔款。

5、历史意义:巩固了祖国的西北塞防,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主权。

6、评价左宗棠。(见课本第15页自由阅读卡,见课本13页画像。) 左宗棠是湘军的重要将领,后做了清朝的封疆大吏,他和李鸿章都是洋务派的重要人物,

但是左与李在对待外国侵略的态度是有很大不同,左宗棠对外国侵略势力主张抵御,

是抵抗派的著名将领,左宗棠认为新疆乃西北屏障,新疆一失,必祸及内地,因此,

他坚决主张出兵新疆,驱逐外患,收复失地,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战争。

(2)主要战役:〈1〉黄海海战:此战后,日本舰队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2〉旅顺战役:旅顺陷落,日本对旅顺和平居民进行野蛮大屠杀。 〈3〉威海卫战役:威海卫溃败,李鸿章—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邓世昌。见课本第16页导人框。

2、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1)签订时间;1895年。

(2)双方代表: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3)内容:〈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增辟通商口岸等。 (4)影响:〈1〉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用史实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后,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 A,《马关条约》割占中国大量领土, 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B, 2亿两白银的赔款,加重了祖国人民的经济负担, 加剧了中国的贫穷和落后。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D,增辟通商口岸,便利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 总结:《马关条约》后,日本轻易从中国捞到这么多好处,则直接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

中国的狂朝,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

(1)原因;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2)斗争对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3)运动中心:京津地区。 (4)主要战役:廊坊战役。

(5)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6)性质及意义:是一场反帝爱国农民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见课本第21页。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爆发:1900年,西摩尔率领英,发,俄,德,意,日,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2)主要侵略罪行:a攻占天津,北京(第二次遭受洗劫)b镇压义和团运动 (3)结果:清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a赔款白银4.5两。

b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坼毁大沽炮台派兵驻扎要地。 D划定使馆界。

(4)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注意:重要问题

1、《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最沉重的枷锁,请你结合《辛丑条约》主要内容,谈一谈该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

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的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 清政府一方面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萧条;另一方面大量举借外债,便利列强通过贷款控制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2 清政府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帝国主义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4 在北京设“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各国公使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

2、西方某历史著作认为:林则徐虎门销烟,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这一观点你赞成吗,请结合史实,写一篇50—150字的辩论稿。 这一观点不对,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正义行为,英国殖民者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决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历史的必然性,因为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业发展水平很高,资产阶级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工业原料,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3、《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有道理。通过《辛丑条约》,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政府完全置于帝国主义的军事监督和武力控制之下: 按条约要求,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清政府官员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守土官长”,

慈禧更是对洋人言听计从。这些均表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说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毫不为过。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 洋务运动

1、背景: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清政府的统治是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90 年代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既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

4、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口号: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

6、洋务运动主要活动:

(1)前期“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目的:武装军队 a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是中近第一个兵工厂,是洋务派仿造西式船炮的开端。 b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近代军事工业(见书第28页);

c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中近第一个交通企业, 也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见书第29页插图)。 (2)后期“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原因:辅助军事工业) a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中近第一个轮船公司。

b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中近第一个钢铁厂)见书第29页。 (3)筹划海防,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科技人才。 →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奕訢创立的,是中近第一所新式学校。)见书第29页插图。

(5)设立翻译馆,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7、洋务运动的破产: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8、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 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9、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派没有认识到,不触动封建制度, 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是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随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

洋务运动也宣告破产。因此,洋务运动没能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第7课

戊戌变法

1、维新思想的传播:

(1)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主要领导:康有为、梁启超。见课本第32页照片。 (3)公车上书(见课本32页插图)。〈1〉经过:《马关条约》签订后,

康有为、梁启超邀请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2〉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4)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2、百日维新:

(1)时间 1898年6-9月 (2)内容:

A,政治: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官吏,打击封建官僚,任用维新人士,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B,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文化:兴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传播维新思想,创办报刊,

开放言论,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3)性质: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

3、戊戌政变: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2)戊戌六君子:维新派人士谭嗣同(见书32和33页插图和他说的一段话) 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六人遭清政府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本主义改良运动。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所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却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极大反映,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思索救国救民之路,因此,客观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它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第8课 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各种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探索。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结果: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3、辛亥革命

(1)背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2)孙中山创建革民党

〈1〉兴中会:1894年,美国檀香山。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见书36页会址)

〈2〉中国同盟会:1905年,日本东京。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机关刊物《民报》。 〈3〉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阐释为民族)建立民国(建立民主共和国,阐释为民权),平均地权(改革土地制度,阐释为民生).“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1)武昌起义:1911年,标志着辛亥革命开始, 武昌起义成功带来的影响:仅一个月左右,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清朝的统治名存实亡。

(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地点:南京,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2)袁世凯定“孔教”为国教,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3)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4、旗帜:“民主”与“科学”

5、内容:

(1)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四提倡四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来颂扬十月革命,

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6、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发动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1〉爆发: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主力是北京大学生。 〈2〉发展:全国各地学生支援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3〉高潮: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来支援北京学生的斗争。 (3)口号:a“外争国权,内除**”;b“废除二十一条“;c“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4)结果:取得三大初步胜利

a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

b罢免曹汝霖等卖**的职务c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的精神。

(见书48页的两副插图传单和49页的“五四”传单,50页三张照片,51页“一大”会址, 嘉兴南胡游船。)

(5)五四运动与**成立的关系:

〈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为**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五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3〉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起了重要作用, 不久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为**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时间:1921年7月23日,**一大召开, (2)地点:上海(嘉兴南湖的一 艘游船上) (3)参加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4)**一大的内容:

〈1〉通过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共产主义。 〈2〉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3〉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5)**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1〉标志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2〉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3〉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在一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北洋政府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帝国主义在中国仍然享有许多特权。中国仍没有摆脱贫穷和落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仍然很弱。

所以,即便是战胜国,中国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第11课 北伐战争

1、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见书52页〈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和旁边的导入框中的对联):

(1)时间:1924年5月 (2)地点:广州黄埔。

(3)人物: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4)办学宗旨: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培养军事政治人才。

(5)办学原因:孙中山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过去革命依靠的是会党、新军和各派军阀,

这也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黄埔军校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2、北伐战争:

(1)北伐目的:为了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对象:吴佩浮,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3)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4)主战场:湖南、湖北。 (5)经过: 〈1〉:湖南、湖北战场:经过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消灭了吴佩浮主力。 〈2〉江西战场: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 〈3〉福建战场:攻入浙江,上海。

(6)结果:北伐胜利进军(北伐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

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7)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1〉建立黄埔军校,创建国民革命军。

〈2〉国共合作,成功有力推动北伐战争的进行。 〈3〉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英勇善战,冲锋在前。

(8)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1927年,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在4月,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9)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

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 第12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

(1)背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对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进行血腥屠杀。

(2)时间:1927年8月1日。

(3)领导:周恩来,贺龙,朱德等。

(4)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 (1)背景:“八七“会议后,党中央派毛泽东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2)地点:湘赣边界。

(3)经过:秋收起义在湘赣边界爆发,开始攻占县城,损失严重,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

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到达井冈山。

(4)意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5)井冈山会师:1928年,朱德,陈毅率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中国革命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6)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意义: 〈1〉是**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2〉是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得到的教训是:必须把工作重点从城市转入农村。

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1、 红军长征的开始: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 (2)出发地: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

(3)结果;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损失过半,革命处于生死关头,

毛泽东有了一个重大决策;放弃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2、遵义会议:

(1)内容:集中全力解决李德,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指挥错误, 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

(1)经过:江西瑞金——渡过湘江——强度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经甘肃到达陕北吴起镇(1935年10月)——1936年10月,

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长征胜利的意义:

第14课教案历史八年级范文第2篇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搜集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等英雄人物的资料,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 过程与方法

学习英雄人物的伟大精神,并努力将其内化为自己成长的指导和动力。

寻找自己身边的人(主要是同学)身上的优良品质,培养互相学习、互相尊敬的品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及社会调查的能力。 活动准备

提前两周布置任务,进行准备。

1. 按照自愿原则将学生组成3个小组,分别命名为“王进喜小组”“焦裕禄小组”“雷锋小组”。每小组十余人,自行选出组长,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活动。

2.各组负责收集其中一位英雄人物的资料(可以查阅有关书籍、报刊、观看影视片、进行社会调查等),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由组长将这些资料汇总,制定出本组的活动方案。对需要制定课件的小组进行相应的指导。每小组的活动时间为5分钟左右,选出小组上台展示的学生和主持人。

3. 对于英雄人物的事迹、精神品质,进行一定的思考,形成一定的认识。

4. 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每人都要有相关的资料及心得体会。

5. 由各小组推荐评委一名,组成评审团,进行各小组活动评比。评审团要根据本课内容、形式等制定评比标准并制出评比表格一张。

6. 教师要多渠道查阅和整理相关资料,总揽全局,精心设计问题。 活动过程

导入

教师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创业的年代。中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从人民中间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前进和发展历程中的宝贵财富。“江山代有才人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人物是我们对爱国主义理解的最好诠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焦裕禄同志的一生为国为民,不辞劳瘁,身患绝症,仍心系兰考,感人至深;“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鼓舞了多少青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用自己的身体搅拌用以压制井喷水泥长达三个多小时的“铁人”王进喜……这些英雄人物告诉我们,欲振兴中华,只有全力拼搏。这些创业年代的英雄,代表着我们时代的精神。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些英雄,和他们对话。

在学生具体活动之前,教师说明本节课分两部分进行。前一部分,3个小组以不同形式展现3位英雄人物的风貌;后一部分,师生共同参与,对英雄的事迹精神进行内化。各小组的活动要进行评比,评审团的同学要公布小组评比标准,根据同学们的表现,评选出本次活动最佳小组、金点子发言人、最踊跃发言人。

各组活动展示

一。王进喜小组

主持人首先简单介绍本小组活动的过程、方法及成果,然后进行活动展示。

四名学生饱满激情地演唱《我为祖国献石油》,“锦绣河山美如画……铁人精神传天下……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我的家”。慷慨激昂的歌词,斗志昂扬的旋律,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

之后,一学生播放电影《创业》的片断,满含激情地介绍铁人王进喜的感人事迹,重点突出油井发生井喷,王进喜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用自己的身体搅拌用以压制井喷的水泥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感人场面。播放与演讲同时进行,学生犹如置身其中,无不为王进喜身上所体现的“铁人”精神动容。

二。焦裕禄小组

主持人介绍本小组两周以来,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考察,撰写出翔实可靠的社会调查报告,然后进行展示。

一学生在大屏幕上展示他们撰写的社会调查报告,其主要内容是:他们深入社会调查,发现青岛市流亭附近有很多木器厂,他们所需的泡桐树80%来自兰考,这些木器厂将泡桐树加工成成品或半成品出口日本。

另一学生在大屏幕上打出焦裕禄手迹:“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然后饱含激情地介绍焦裕禄同志当年在兰考这个最困难的县造福千秋的事迹:为了改变兰考全境的飞沙地、老洼窝、盐碱滩,焦裕禄提倡种植泡桐树,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兰考境内长满了成片成网的泡桐树,全县半数以上的耕地实行了农桐间作,一亩地每年仅泡桐树就可增值300多元。所以至今在兰考仍传唱一首民歌:“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 三。雷锋小组

主持人介绍:雷锋的事迹我们非常熟悉,因此,小组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了解世界七大洲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是如何学雷锋的。

一学生上台介绍:1994年3月,在辽宁大连的一家日本独资企业?D?D大连原田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推出了一项学雷锋的创举?D?D“雷锋卡”。“雷锋卡”对员工的劳动态度、工作效率、工作质量、遵守规定、团结互助方面进行考核,半年一次,作为对获卡人的精神鼓励,作为职工升级和表彰的评价基准。在日本,有森藤悟、桥本幸夫等编译的《雷锋物语》。在抚顺雷锋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几位美国人留下了这样的话(译文):“雷锋的精神就像一滴油,他能覆盖整个大洋,使世界更加平静。”

一学生上台配乐诗朗诵:《雷锋是一支歌》。“从中国的幼儿园,唱到美国的西点军校……谁说雷锋不见了,请听这跨世纪的歌声。”

最后,本小组提议全班同学齐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结束前部分活动。 讨论、内化的过程

教师:充分肯定3个小组的出色表现,对“焦裕禄小组”深入社会实践调查的行为进行大力表扬,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引导学生对3位英雄人物的事迹形成一个整体的轮廓,在整体感知的情况下指出,学习英雄人物的事迹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要将他们身上所具备的不平凡的品质内化为我们成长中的指导和动力。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当时已大大不同,这必然也会使我们用和以往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他们。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自身,具体谈谈应如何向这些英雄人物学习。一定要引导学生从自身谈起,切勿一味“高谈阔论”,要谈到实处。(学生回答踊跃,不一一列举,仅选其中一位复述)

学生回答:通过对这3位英雄人物事迹的学习,我觉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具有远大的理想,所以我谈的心得主题就是:“学习英雄,树立远大理想。”理想,是指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奋斗的有可能实现的目标,是一种精神现象。

理想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动力。崇高的理想是战胜困难、开拓进取的力量源泉,只有在崇高理想的鼓舞下,才有坚定的信心、不屈不挠的毅力。《国际歌》中“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的壮烈歌词和高亢旋律,不知推动了多少人为之去奋斗,写下了一篇篇壮丽诗篇。烽火硝烟散去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主义理想同样哺育了千千万万的英雄模范。雷锋、焦裕禄、王进喜……他们之所以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不凡业绩,是因为他们心中树立起了崇高的理想。今天,我们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灿烂的前景在向我们招手,美好的理想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信心和力量,同学们,让我们团结起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在理想的旗帜下,奋勇拼搏吧!

若时间允许,可再指出,绝大部分英雄都是由平凡的人成长起来的,由此引导学生要多向周围的同学学习,树立一种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风气。

小结

板书

作业

第14课教案历史八年级范文第3篇

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中国近代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关于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总体情况(归纳、建立知识体系)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必要性)。同时,随着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外扩张的能力增强(可能性)。于是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

具体表现:①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如:美日侵略台湾,沙俄侵略新疆,英国侵略云南和西藏,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②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如:各国在中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危机的新特点:(与19世纪中期比较)

①危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和西南,西北边疆扩展(以东南沿海为主)

②外国的侵略由军事向经济领域延伸(以军事侵略为突破口)

③更多的国家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以英国单个国家为主)

④外国对华商品输出的同时,加强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主要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

⑤清朝中央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由抵抗到妥协再到相互勾结) 危害:①政治上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

②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败无能

1、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1)、侵华野心由来已久(文化因素)。历史上,日本就觊觎亚洲大陆。如:明朝时日本的丰臣秀吉就两次就于159

2、1597年两次侵略中国。近代,日本将“开拓万里波涛”作为大和民族的国家理想。

2)、(经济因素):19世纪后半期,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强烈要求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政治与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外扩张的能力增强。

3)、(政治因素):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日本寄希望于战争,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

4)、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日本向中国挑衅的机会。

日本对外扩张的路线

台湾——朝鲜——满州——全中国——东南亚——全世界。

2、战争的经过

3、战争的结局及影响

《马关条约》内容及危害

请同学们分析:这一条约在内容上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有何不同》?(允许日本在华设厂。这一条款表明西方国家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变化,即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危害:①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中国内地。

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严重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当然,在另一方面,给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即同时具有正面、负面影响)。

③巨额赔款回生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财政负担。

④日本的“胜利”刺激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欲望,西方列强随即拉开了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⑤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严重地破坏了中国主权。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人民的反抗

1、义和团运动爆发

原因: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激起了中国人民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仇恨。特别是外国传教士在山东胡作非为,激起了山东等北方人民的痛恨。中国民间有习武的传统,朴素的爱国热情遭遇外国资本主义的罪恶,引发了这次反帝斗争。

1)、义和团与清政府关系的变化:利用——围剿(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

2)、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这个口号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对于动员和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义和团运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扶清”表明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阴谋手段的警惕,给义和团带来了灾难。“灭洋”具有盲目排外的思想。

3)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

背景:①19世纪后半期,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②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从中国取得了巨大的侵略权益,大大刺激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欲望。

③西方国家借口义和团运动威胁到他们在中国的侵略权益。

时间:1900。6

3、《辛丑条约》签订及影响

(1901.9)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 战后的巨额赔款,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便于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第14课教案历史八年级范文第4篇

案(北师大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14课宋词和元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及其代表作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明白文学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就有什么样的文学内容。

2.知道元曲的主要剧作家及其主要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词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及其历史背景的了解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有关的历史图片和戏剧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增强对有关历史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李清照、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情结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这种情感的迁移,启迪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关注社会发展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元杂剧

难点:元曲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主要有哪些突出成就?

学生回答教师导入新课:宋元时期的科技达到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明的程度,而且它的对外传播又大大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就在同一时期,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4课宋词和元曲》。

二、学习新课:

(一)意境悠远的宋词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所附苏轼的词,认知词的形式。

教师提问: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属于什么文学体裁?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念奴娇•赤壁怀古》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词。诗与词的不同在形式上表现为诗的句式很整齐,或五言,或七言,而词的句式长短不一,比较自由多变。宋朝是词最为繁荣的时期。

.词的形成。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唐中期以来,音乐发展较快,而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因为音乐是灵活多变的。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出现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它在唐朝出现,五代得到发展,宋朝达到高峰,取得辉煌成就。

2.成就。宋朝涌现大量的词人,仅《全宋词》著录的就有1300多人,词91900多首,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利用多媒体列表讲述三人成就及其特点。

A.(多媒体显示苏轼头像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苏轼是四川人,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皆具极高的文学才华。苏轼对词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在他之前的词大多拘泥于个人情感,格调不高。苏轼拓展了词的内容,既有关于个人情感、山水风景的,也有咏史、说理的,不拘一格。下面我们来欣赏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一下他的风格特点。

学生大声朗读,体会其风格。教师创造意境,给予指导:读这首词,犹如站在一个高高的山崖上,脚下是滚滚的江水,巨浪轰响地拍打着山崖,你昂首挺立,极目远眺,气定神闲地望着远处的山、远处的水和那无尽的天……你的心情会是怎样?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景象雄浑壮观,心情豪迈奔放,这就是苏词的风格特点。

B.与苏轼的豪迈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词则是另一番天地。

出示李清照头像及其代表作《如梦令》全文。

李清照,山东济南人,杰出的女词人,生活于两宋之交,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由于生活于动荡的两宋之交,生活不稳定,她的词风在前后期有所不同。前期清新、快乐,后期忧郁、多愁。我们来欣赏她的代表作《如梦令》。

学生低声吟读,体会其意境:这首词的含义是--昨天晚上雨小而风急,早晨醒来,余醉中寻问侍女,一夜的风吹雨打,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回答海棠依旧,词人不满地驳道,应该是绿叶多而红花少。

学生回答自己的感受,教师点拨:与苏轼那种气势磅礴的豪迈奔放不同,李清照的词则给我们一种小桥流水般的清新与自然,而且通俗易懂,感情真挚,风格委婉,所以她被称为婉约派词人。

c.南宋虽然偏安江南,在词方面也颇有成就,其代表人物为辛弃疾。

出示辛弃疾头像及其代表作《破阵子》:辛弃疾为南宋杰出词人,山东济南人,生于南宋时期,一生关心抗金事业。曾参加过抗金义军,多次上书要求恢复中原,但未被采纳。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词。

学生朗读《破阵子》之后,教师解释其含义:这首词的含义是--醉酒时也不忘拨亮灯光来看心爱的宝剑,睡梦中也似乎听到雄壮的军号声,看见士兵正在吃肉,乐队正在演奏战歌,军队正在被检阅,骑着飞快的马,拉开强劲的弓,英勇作战,奋勇杀敌,恢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赢得爱国的美名。只可惜我已是年老无力了。这首词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渴望驰骋沙场,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却已不再有这个机会与能力。表现了有志报国而不得伸的悲愤,但仍可看出他那慷慨激昂,气势雄壮的豪迈风格。这与苏轼有相似之处。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词在宋朝的繁荣昌盛。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一般给予这样的总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突出成就,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元曲。

(二)“感天动地”的元杂剧

.元曲的形成。

元曲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元杂剧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歌唱、道白和舞蹈来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它属于一种戏曲艺术。散曲是一种新诗歌,只有清唱,没有动作、道白,散曲在句式的长短表达上更为自由,更接近口语。元曲是一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形式,因为它不仅在内容上能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其表演方式也通俗易懂。

为什么元朝会出现这种接近人民的艺术形式呢?

学生思考,教师讲解:这是元朝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宋金以来,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在一些大城市中,工商业发达,人口众多,文化昌盛,为剧作家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也对文化生活提出需要,所以产生了这种于生活而又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

2.成就。

元曲是元朝文学的代表。出现了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剧本,当时知名的剧作家有79人,杂剧有136种,其中关汉卿的作品最为出色。

关汉卿生活在金末元初,著名剧作家,多才多艺,了解人民生活,熟悉民间语言,而且懂得舞台艺术,一生中创作大量剧本,保留至今的有15个,大多反映人民群众生活,同情人民疾苦,抨击压迫者的残酷。他最出色的作品是《窦娥冤》。

谁知道《窦娥冤》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尝试介绍,教师补充:《窦娥冤》写了一个名叫窦娥的女子被冤枉的故事。窦娥3岁丧母,7岁被卖给蔡婆婆作童养媳,10年后又死了丈夫,生活悲苦。一天蔡婆婆外出讨债,遇见坏人,被地痞张驴儿和他的父亲相救。后来这两人以此为借口住进蔡家。张驴儿见窦娥貌美,非要娶她为妻,窦娥不肯。后来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不巧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诬陷窦娥并逼她顺从,窦娥不屈。张驴儿告到官府,官府见钱眼开,窦娥受了重刑,但为了年迈的婆婆免于受刑,屈打成招,在被押赴刑场的,窦娥对这个不公的世界大加控诉,并诅咒,如果她是冤枉的,她死后将出现三件奇事:鲜血飞链,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她死后,果然应验。在戏剧最后,窦娥的冤魂出场,让她的父亲为她报了仇。这个故事不可能是真实的,但它表达了作者的强烈爱憎,而且表现了人民群众申冤复仇的愿望。

元朝时期,著名的剧作家还有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等,另有一些著作《汉宫秋》、《西厢记》等。

三、课堂小结:

第14课教案历史八年级范文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成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

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3.过程与方法:归纳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及突破: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可以通过设疑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三、教学方法: 1.提问探究法。 2.材料归纳法。 3.小组活动法。 4.讲述法、讲解法。 5.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一课。 讲授新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1 提问:(1)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占主体,少数民族有55个。在全国总人口中汉族占92%,少数民族占8%。

(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看图说分布特点)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杂居。汉族集中的地区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这是大杂居。小聚居表现的很明显。(举班级的例子。班级绝大多数同学是汉族,请问班级里哪位是少数民族同学?你知道你们民族主要聚居在什么地方吗?)

这种分布特点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往、流动形成的。这种分布特点有利于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密切往来,相互吸引,互相依存,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为什么实行这一制度呢?首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历史上各民族进行了哪些友好的交往?中央政权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近代各民族在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中作出了什么贡献?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补充如下:

(1)友好交往: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和西域各族的友好交往。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了天可汗。唐和吐蕃关系友好。(唐文化是吸纳了外来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达到封建文化的高峰)

(2)管辖:汉代设西域都户,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汉、蒙、维杂居通婚,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清朝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驻藏大臣与****共管西藏。

(3)反抗斗争:1840年开始中国遭受列强入侵,少数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并肩反抗外国的入侵。1888年和1904年,英帝国主义先后两次发动了对中国西藏的侵略战争。英勇的西藏军民奋起抵抗,连僧人都行动起来,他们用土枪、大刀、长矛等落后武器,同用快枪、火炮武装起来的英国侵略军进行了殊死斗争。抗日战争时期,鄂伦春族子弟积极参加东北抗日联军,英勇奋战。当地鄂伦春族人民不顾日本侵略军的残酷迫害,为抗联带路、送信、运粮、侦察敌情,配合抗联攻打据点,用鲜血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西藏宗教

2 领袖**大师致电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

以上这些史实说明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A.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B.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 C.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一九五四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学生读图找到我国设立的自治区。)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优越性有哪些?

启发学生发言: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之下的,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呢?少数民族有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这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更好地照顾到本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下面我们来学习,在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下,我国如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产业发展

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因素,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极其薄弱,因此建国后我国首先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问:青藏、川藏、新藏等公路是什么时期修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学生观看川藏公路图片)看这条川藏公路,蜿蜒于群山之间,人民解放军在修筑这条公路时,克服了高原冻土、泥石流、雪害、山体滑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终于使这条公路于1954年12月正式通车,密切了内地和边疆的联系,它们为西藏经济建设的发展和西藏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三十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民主改革西藏前实行封

3 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毫无人身自由,可以被农奴主买卖、或赠送给别人,他们的后代仍是农奴);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保留原始公社制度残余的,当时有60万人口(如鄂仑春族)。经过民主改革,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一下跨越了几个社会历史阶段。(播放《西藏民主改革》的影片。1961年改革完成,百万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3.发展农牧业经济,加大改革的力度

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产业主要是畜牧业、畜产品加工如毛纺、皮革制造等等。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传统产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展示“蒙牛”产品的商标)提问:这是哪个企业产品的商标?蒙牛乳业集团在哪个省? 蒙牛乳业集团创造了中国民营企业超速发展的神话。从1999年创立到现在,仅仅5年,蒙牛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一位。2004年12月3日,蒙牛又做出一项惊人之举──花2亿元在呼和浩特建起了一个蒙牛澳亚示范牧场。这个牧场将欧洲式、美洲式、澳洲式、亚洲式的种草、养牛、挤奶技术集于一体,简直就是个“牧场联合国”。目的就是要使中国的种草、养牛、挤奶技术,快速实现与欧美发达国家百年经验技术的接轨!这是推动中国乳业发展的大事。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少数民族地区也紧跟开放的步伐,广西的北海市被列为国家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乌鲁木齐、南宁、昆明、呼和浩特、银川、西宁、贵阳被国家列为内陆开放城市。在这些地区国家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

提问: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着什么发展机遇?(国家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提问:西部大开发在哪些省市自治区进行?为什么实行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有哪些重点的项目?西部大开发涉及的省、市、自治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广西等。

西部大开发的原因: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广大西部省区地处祖国边疆,是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地方。多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西部民族和宗教问题搞颠覆和分裂活动。维护和保持民族地区的稳定,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我国的阴谋,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4 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

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项目有哪些?包括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青藏铁路、交通干线等重大项目。而其中最让西部人动心的是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两大世纪工程,这是让西部人走向富裕、为东部建设贡献力量的工程,令国人翘首。 3.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外,其余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文字的民族有21个,共使用27种文字,其中壮、布衣、苗等十多个民族的文字都是由政府帮助创制和改进的。

在我国无论是在司法、行政和教育等领域,还是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都得到广泛应用。(如:毕业证,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所有商店、工厂牌匾都用两种文字标识;考试有少数民族语文、电台电视台播放少数民族语言的电视节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重要会议和全国或地区性重大活动,都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民族语言文字的文件或语言翻译。 高考招生对少数民族实行照顾的政策。很多大学设民族预科班。

为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国家还派出了大批的支边干部。孔繁森是杰出的代表。(学生讲孔繁森的事迹。)

孔繁森是新时期优秀党员的杰出代表,也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的楷模。 小结: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你们想一想,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如何与少数民族的同学相处呢?

第14课教案历史八年级范文第6篇

导课

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民革命的洪流,国民党制造了两次反革命政变,分别是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面对国民党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到、征服,而是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继续战斗,在各地兴起了一次次起义,最终形成了燎原之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7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本上第一部分的内容。(约2分钟)

一、八一南昌起义

师:好,时间差不多了,同学们浏览完了吗?好,请同学们想这样一个问题,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共为什么要发动武装起义? 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要将革命者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只剩下唯一的选择,那就是高举起革命的大旗,进行武装抵抗。(书)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真不错,这说明当时进行武装起义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八一南昌起义的概况。

师:同学们,南昌起义是什么时候爆发的呢? 生:1927.8.1 师:很好,请同学们在书上划一下南昌起义爆发的时间,那地点在哪里呢? 生:江西南昌。

师:非常好,那南昌起义领导人又有哪些呢? 生: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 师:说的很对,那么南昌起义的结果怎么样?胜利了?还是失败了?请同学们翻到课本76页,看书上第二段怎么说的,我们同学说对了,起义军在转战中失败了。所以说南昌起义的结果就是胜利转向失败。

师:同学们,南昌起义胜利之后,南昌起义这支部队又到哪去了呢?

生:广东。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转移到广东海陆丰地区,另一部由朱德、陈毅率领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斗。(书)

师:同学们想一想,起义部队为什么要撤离南昌,南下广东。为什么又在南下广东中受到严重损失?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之后老师找同学来回答。(2分钟) 生:

1、敌人兵力强大、装备精良;

2、革命队伍少、力量小。 师:那么,要想革命成功,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呢?

生:

1、壮大革命队伍;

2、有正确的革命理论和战略思想做基础;

3、有先进的武器。。。。

师:那么怎么壮大革命队伍呢? 生:到边远的山区去壮大。

师:说得好。国民党的军队占领着大城市,力量又非常强大;革命队伍少,不能在大城市里打败国民党,只能到农村去。虽然这次起义由胜利转为失败,但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谁来说一说,南昌起义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生:南昌起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新的篇章。(书)

师:答对了。我们看一下书上76页右上角的想一想:为什么以“八一”作为人民解放军建军节?这是因为通过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了自己的第一支队伍。同学们要记住八一建军节的来历,它与我们今天学的南昌起义紧密联系。南昌起义之后,中共又发动了一次起义-------秋收起义。

二、 革命摇篮井冈山 师:我们来看一下秋收起义的概况。秋收起义是哪一年爆发的呢?

生:1927.9 师:那么秋收起义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攻占长沙。

师:结果如何呢?对,失败了。那么失败之后,作为领导人的毛泽东做出了一个什么决定呢?他决定向井冈山进军。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的第二个大的内容------革命摇篮井冈山。

师:那同学们想想,秋收起义的部队为什么要向井冈山进军?

生:因为井冈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群众基础好;远离大城市,安全。

师:我们都知道,秋收起义之后,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辗转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书)

师:同学们看一下课本左下角的想一想: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生:因为城市力量强大,农村可以保存革命力量,积蓄发展革命力量。

师:好,我们现在看一下76页中间的这幅图片,红军井冈山会师地全景。从这幅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井冈山整齐、美观、绿树成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其实当年的井冈山很贫困、落后。革命很艰苦,革命领导人和人民群众都过着艰苦的生活。同学们知道“朱德的扁担”的故事吗?

工农红军第4军,在井冈山冬季训练时,由于敌军封锁,井冈山根据地同国民党统治区几乎断绝了一切贸易往来。根据地生活十分困难。一日三餐大多都是糙米饭,南瓜汤,有时还吃野菜,根本吃不饱,穿不暖。为了解决眼前问题,红4军司令部发起下山挑粮的运动。作为军长的朱德也随队伍去挑粮,一天往返50公里。他的两只箩筐装的满满的,走起路来十分稳健利落。40开外的人了,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大家心疼他,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了,他没了扁担,心里很着急啊,于是连夜做了一个扁担为了防止再次丢失,他在上面刻了三个字“朱德记”。 师:我们从朱德身上能学到他什么优秀品质呢?

生:无私奉献、平易近人、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吃苦耐劳。。。。

师:很好,希望同学们把学到的这些品质用到我们以后的学习当中。中国农村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当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书)

师:继井冈山根据地之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地武装起义的基础上,创建了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

师:由于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红军的壮大使国民党不安。于是,国民党向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五次围剿。请同学们看书,围剿和反围剿结果怎样? 生:前4次反围剿成功,第5次失败。 师:为什么前4次成功了,第5次失败了? 生:前4次反围剿成功-----中央领导的正确领导;第5次失败----由于毛泽东已被迫离开红军领导岗位,中共临时中央放弃了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经验。硬拼、打阵地战、消耗战、结果遭受重大损失。(书)

三、红军不怕远征难

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进行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好,我们接着看本课第三个内容------红军不怕远征难。在讲第三个内容之前,老师要播放一首歌,它是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曲,《十送红军》,同学们先来感受一下人民群众对红军战士的深厚情谊。(3分钟)

师:好,时间差不多了,从歌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民群众对红军战士的那种深厚情谊。听完长征的主题曲,我们一起来看长征的概况。

师:长征具体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生:1934.10-1936.10 师:同学把书翻到第79页,我们一起看一下长征的路线图,从途中我们可以看出,长征是从江西瑞金出发的,到达遵义,然后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毛儿盖的大草地,最后经过六盘山到陕北的吴起镇。此时长征还未结束,到1936.10,红军

二、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师:有谁给老师说一下长征胜利有什么意义?

生: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师:很好。在长征过程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有谁可以举出事例呢?

有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名叫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战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那母子三人,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他对人民群众对战友的那种深厚情谊,深深感动着我们,在长征过程中,像谢益先这样感人的事例很多。让我们看到了值得我们铭记在心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团结互助。。。。。。 在我们校园中,这些红军精神值得我们发扬。

师:在长征途中有一次重要的会议----遵义会议。我们一起来看遵义会议的概况。 师:遵义会议哪一年召开的?

生:1935.1 师:遵义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生: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师:很好,那么遵义会议有什么最要的历史意义呢? 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师:很好,同学们在书上把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划出来。 师:同学们,毛泽东有一首诗是反映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你们知道吗?对,就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你们集体朗读一遍。

上一篇:教师无偿补课自查报告范文下一篇:高中英语36个写作句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