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范文

2023-10-03

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范文第1篇

1.1 电子书的出现为图书馆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图书馆的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基础, 也是生存的根本。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情况下, 用户需要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 图书馆传统的借阅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快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要求, 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所提供的各种工具来进行学习和工作, 如文档的制作、即时新闻的浏览、游戏娱乐、网上购物、业务操作平台、体育赛事直播、远程教育教学、生活贴士、财经信息等, 只要是轻轻地点击鼠标就能进入巨量的文献库藏, 以供人们随意观看浏览。所以要使图书馆跟上未来发展的步伐, 就要积极探索电子资源管理的发展, 网络服务和电子阅读器服务模式对图书馆来说已迫在眉睫。目前许多发达地区的图书馆都已推出免费电子书阅读新体验活动, 在原先外借电子图书的基础上再加上外借移动电子阅读器, 实现了异地借阅、随时随地借阅图书馆的书、报、刊等数字内容, 从而享受电子图书随身读的快乐。

1.2 电子书提供了图书馆阅读方式的数字化

现阶段由于人们生活活动节奏加快, 利用零碎的时间和一切可能的形式进行阅读, 已成为数字化时代阅读的特征之一。电子书正是满足了这样的社会需求, 以其“高普及、低成本、移动性、互动性、方便性”的特征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阅读首选。因为纸质的图书在携带外出时很不方便, 尤其是当数量较多时, 不仅是带着笨重而且还占用大量的空间。不仅如此, 纸质的书相对来说不好储存, 因为在保存的过程中要防止纸张腐烂、虫蛀等损伤, 相对来说在保存图书方面花费的精力比较大, 而电子书只是防止存储介质的划伤和病毒的攻击, 不需要专门的保护。电子书使用方便、价格低廉、购买便捷, 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我们可以直接下载, 略去了查找大量图书的时间, 提高了我们的效率。美国波士顿公共图书馆信息技术负责人迈克尔·科尔福德告诉《纽约时报》记者, “假如我们再不提供电子书, 人们可能会不再使用图书馆。”改变过去单一提供纸本阅读的方式, 增加电子书阅读的方式, 为用户提供越来越多的阅读选择, 对图书馆来说势在必行。

1.3 电子书对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职能产生了影响

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最古老的社会职能, 图书馆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 保存对象的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 从最初的龟甲兽骨、纸草泥版, 到近代的印刷型图书, 再到现代的各种数字化产品等, 只要是人类进步所留下的文化遗产都是图书馆保存的对象。电子书属于数字化产品, 它的保存需要统筹规划、建立一个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技术平台, 目前图书馆在保存电子书时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电子书格式不一且互不兼容、出版主体多样化、电子出版商归档保存意识淡薄等, 为图书馆保存电子书增加了难度。电子书的保存需要从技术、管理和法律等多方面考虑, 图书馆要同出版机构、软件开发商等多方共同协作, 确保电子书的永久保存。

2 电子书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挑战

2.1 对图书馆形态实体的挑战

图书馆实体形态在用户心中根深蒂固并享有较高的地位。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 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 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信息环境提高了信息的可获取性, 特别是电子阅读器的发展, 为用户提供了极为便利、个性化的阅读, 使人们不必到图书馆就能阅读大量的文献, 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人们不再经常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致使人们与图书馆之间变得疏远和陌生, 人们将不再依赖图书馆实体形态, 如果图书馆继续只以实体形态发展, 那么将面临着用户流失及被“边缘化”的挑战。面对挑战, 图书馆不仅要以实体形态服务用户, 更要依靠现代网络以流动的形态提供服务, 要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技术拓展服务, 将服务推送至用户触手可及处, 重新唤回失去的用户及吸引未来的用户。

2.2 对图书馆资源可信性的挑战

图书馆开展电子书服务就是利用电子资源为用户提供远程化与精细化的服务, 在全球不断抬高知识产权门槛、版权保护趋向更加严格的法制环境下, 对图书馆资源提供的可信性产生了挑战。在数字环境下, 电子书资源的增多给图书馆带来许多选择和决策的机会, 但是为印刷社会而设的版权法很难适用于当下, 图书馆需要特别重视数字环境下知识产权的管理问题, 否则会因开发馆藏不当、信息导航不当、电子书供应商没有解决好授权等问题而遭遇侵犯版权的尴尬。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图书馆所言, “版权环境将会继续带来实质性的挑战, 并且可能会为教育和研究带来更多的问题”。图书馆只有确保资源的合法性才能维护图书馆资源权威可信, 才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功效。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 现代图书馆已不再是只具有保存文化、传播知识、娱乐大众等传统功能的机构, 我们还希望它兼有信息枢纽的功能, 更希望它提供高水平的信息增值服务。这就需要图书馆采用新型方式和手段来保持其原有功能的同时还要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新使命, 这就对新时期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3 当代图书馆的发展

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一门全新的科学技术, 也是一项全新的社会事业。简而言之, 数字图书馆就是一种拥有多种媒体内容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能为用户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的高水平服务机制。建立数字图书馆, 首先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 全面实现业务工作及办公自动化, 在对图书采访、编目、流通、文献检索、参考咨询实行计算机管理之外, 应重点建设中外文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经典着作、教学参考用书和其他重要文献等全文数据库, 以及联合书目、现刊目次、重点学科导航等二次文献数据库、专题特色数据库、部分工具性数据库等, 形成以数字化图书期刊为主, 覆盖所有重点学科的学术文献资源体系。其次应逐步建立起内容丰富、精确高效的馆藏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 充分利用因特网共享信息资源的优势, 开展网络信息服务。最后要强化技术支撑环境建设和服务体系的建设, 形成“集中资源、分工合作、均衡负载、用藏结合”的、高效的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

图书馆的建设要放眼未来, 力求创新。按照“统一规划、分工实施、紧密协作、共建共享”的原则, 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标准与规范、数字化文献资源、技术支撑环境和文献服务体系的建设, 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系统的、统一的信息检索、协调采购、联机编目和参考咨询等功能。

首先, 应当在地域信息网络建设中成为地域信息服务系统中的一个要害的信息集藏地。这样不仅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平衡资源分布, 还可充分利用纸质资源, 实现馆际互借, 达到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的效果, 将数字图书馆技术集传统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信息服务系统为一体, 对信息基础中的图书馆资源进行资源重组, 使其在网络上最大限度的服务于读者, 构建整体有序、可靠实用、结构开放和信息高度共享的系统信息网络.

其次, 要立足于读者服务这个中心, 实现读者服务质的飞跃。拓展服务空间, 实现远程检索浏览;扩大服务深度, 不仅能够利用本馆的数据资源, 而且通过网上信息导航建立虚拟图书馆, 为读者检索利用因特网海量信息资源提供方便;数字图书馆是网络时代的产物, 其目标就是通过网络共享全社会的文献信息资源。通过网上自动应答、智能检索等手段实现读者服务工作的智能化, 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效率, 进一步加强服务支撑体系和服务运行体系的软硬件建设, 提高服务和协调能力, 形成“集中资源、分工合作、均衡负载、用藏结合”的、高效的CADLIS服务体系。

再者, 要加强图书馆中工作人员的培训。传统图书馆员的主要工作是整理、分类图书, 根据读者的要求采购书籍, 还表现为工作人员与读者间的沟通和交流, 了解读者的需求, 为读者提供书到书的服务, 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始终是以书的实体为主体的。而数字图书馆中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工作人员与计算机的结合, 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必须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 数字化图书馆要求工作人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的知识, 又必须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组织和检索文献等方面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加强与信息专业机构的合作, 强化工作人员对数字化图书馆的认知和处理日常数字化资料的组织能力和工作水准, 拓宽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 加强工作人员对数字化图书馆工作能力的培训, 使其能够适应数字图书馆的服务环境。

信息传播职能和教育服务职能是公共图书馆最重要的基本职能, 也是图书馆自身价值的体现。信息资源系统与社会信息产业大系统的融合, 将成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潮流。在未来信息社会里的人们将更迫切地希望利用现实的或虚拟的图书馆得到教育和学习的机会。探讨新世纪公共图书馆教育职能的理论和实践, 这对于实现21世纪提高国民素质, 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摘要:新时期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大量新事物如雨后春笋般的呈现出来, 具体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图书馆的发展中影响也较为突出, 正如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那赞所说的, 图书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面对挑战, 图书馆只有不断吸收先进的信息技术, 调整服务方式, 适应环境的变化, 才能持续不断地发展。然而电子书的出现对图书馆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下面就从电子书对图书馆的影响, 挑战和图书馆的改进来谈谈电子书时代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电子书,公共图书馆事业,影响,挑战,发展,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安群英.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数字图书馆[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19) .

[2] 张丽虹.数字图书馆及其相关问题和技术研究[J].图书馆杂志, 1997.

[3] 李东来.辽宁省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设计与配置[J].图书馆学刊, 1998.

[4] 杨向明.21世纪图书馆发展的方向——数字图书馆[J].1997.

[5] 镇锡惠.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与图书馆技术研究[J].北京图书馆馆刊, 1998.

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范文第2篇

一、影响事业单位图书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因

(一) 缺乏对人才的培养和引用。随着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图书档案管理不再是从前的劳动密集型工作, 而是依托现代办公设备对图书档案进行建设、运用和普及新技术。因此, 高质量人才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出现两种现象, 一是人员的计算机能力有限, 阻碍工作的开展进度;二是人员流动较快, 业务能力不扎实, 每个图书档案管理者的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计算机水平也各不相同, 这就导致了档案数字信息化不能够按计划实施, 使图书档案信息化资源不能够全面开发。

(二) 数字图书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缺乏严谨的制度与标准。数字图书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成功与否, 取决于是否具有严谨的标准化的规章制度。在网络这个大背景下, 标准化建设十分必要, 它牵扯到整个环节的正常作业与图书档案工作的每个环节。数据的质量与档案的质量密不可分, 所以信息的处理要做到标准、规范, 数据格式也必须要标准。随着新型媒体的应用, 必须建立健全图书档案的制度规范化, 标准化。

(三) 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资金不充分。充足的资金可以有效保障数字图书档案资源建设的顺利实施, 但就当前发展情况来看, 财务不能够为网络资源提供有效保障, 事业单位的图书档案管理大多呈现缺乏资金的状况, 数字化的建设也不能够得到有力的资金支持。数字图书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之所以发展得不够快就是由于资金缺乏而造成的。大量极具价值的文献得不到有效重视, 使事业单位图书档案得不到充分利用。比如, 大量与公众利益紧密相连的, 经常用到的图书档案文献, 不能够及时运用数字化进行建设与管理所导致的流失或建设数据库利用率低, 都会对事业单位图书档案建立产生影响。

二、如何加强图书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一) 专题特色数据库。为提升图书档案资源利用率, 应建立具有特色的数据库, 其在事业单位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书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同时也要创建专题全文数据库, 开发出有特点的专题档案数据库, 满足不同利用者所提的条件。利用好资源优势和发挥好专题特色, 在增强图书档案编制制度的同时, 拓宽档案信息的新途径。

(二) 提升现存的电子文件采集, 存档。事业单位目前的建设重心是提高电子文件的收集管理, 这也是新世纪事业单位档案建设的核心。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电子技术应用的盛行, 使电子文件俨然成为事业单位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文件还可以进行实时自动归档, 保证其安全性与保密性。在不断探秘档案管理体系和事业单位的衔接时, 还要注意收集与本单位相关的重大新闻, 确保档案信息资源储备充足。

(三) 图书档案目录数据库的建立。图书档案目录数据库是图书档案资源建设的根本数据参考, 也是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图书档案目录数据库不仅可以实现图书档案自动化管理, 还可以让图书档案实际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图书档案目录库可以为需要者提供方便, 快速查询。在进行有序整理和加工事业单位图书档案信息的同时, 保障用户的有效信息利用。在网络信息发展的现状下, 用户利用图书档案目录数据, 方便对信息资源的采纳。

(四) 图书档案资源的数字化。贯穿信息化建设系统的根本是图书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如果没有数字信息, 图书档案信息数字化也就无从说起。这要求我们, 要深入网络信息。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图书档案的规划建设, 图书管理部门要统筹协调, 建立符合本单位特点的虚拟图书档案, 要冲破传统思想, 扩展本单位的资源, 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展现更完美高效的便捷服务。

三、结语

最后, 事业单位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一步步实践完善的过程, 在进行图书档案数字化中, 要制定合理计划, 顾全大局, 在合理分配的情况下, 要实现全面发展, 防止出现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等多种问题。在提升数字图书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同时采用适合事业单位具体形式的建设计划。保证提出正确的建设发展方向和策略, 为网络提高技术型人才, 保障网络建设的技术、人才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现。

摘要:在信息快速发展的现代, 要想实现数字图书档案资源共同分享, 事业单位的图书档案就要充分利用好现代先进的科技新技术, 数字图书档案也要快速建立起来, 高效实现数字图书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同分享, 以此适应事业单位图书档案信息资源现代化的需要。

关键词:事业单位,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 任小梅, 胡加丽.新世纪信息资源管理大趋势——浅谈档案、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J].档案与建设, 2001 (11) .

[2] 史薇.浅议事业单位图书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1 (10) .

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范文第3篇

1 社会阅读的现状、趋势与问题

1.1 阅读的数字化、多样化

在知识和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 阅读不仅包括读书、看报等传统阅读, 还包括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在线阅读、网络阅读等新型阅读方式。据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国民传统图书阅读率近几年呈持续走低态势, 网络阅读率则大幅攀升, 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1]。

然而网络阅读较之传统阅读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 长期使用, 不利于人们细致深入的思考, 使思维趋向平面化, 弱化了思维能力, 但其快捷方便形象的获取信息的特征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络阅读。

1.2 阅读的功利化、实用化

社会竞争的压力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功利性阅读逐年的增加。世风的浮躁和生存的压力导致新的“读书有用论”正在悄然流行。通过访谈, 笔者了解到, 家庭藏书及个人书架更多的布满了各类资格证书认证的考试用书和计算机、外语学习的各式书籍, 一些人反映“没有时间”是影响阅读的最大障碍, 不管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理由, 阅读越来越向实用和功利方向发展。

1.3 阅读的快餐化、娱乐化

在生活快餐化的今天, 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 人们的阅读更多的满足于一般的浅层了解, 难以消化的艰深的理论著作或大部头的经典都被人们束之高阁, 快餐式的阅读方式大行其道, 信息向广度拓展, 相应的深度在不断萎缩。2008年4月24日, 新华网发布了一篇文章, 《世界读书日:透视部分大学生“浅阅读”》引起教育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快餐式阅读导致了人们不再把阅读仅仅当作获取知识的途径, 而且还是消遣娱乐一种方式。琳琅满目的青春小说和八卦新闻杂志、画报等充斥着大小书店的各个角落。长此以往, 难以培养国民的文化修养与积淀国家的文化底蕴。

2 公共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的关系

2.1 公共图书馆对社会阅读的作用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中心、集合地, 是党和政府向民众进行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阵地, 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开展社会阅读活动的最佳场所。在社会阅读的大环境下, 公共图书馆将发挥重要作用。

1994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图联共同制订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公共图书馆是各地的信息中心, 用户可以随时得到各种知识与信息。公共图书馆应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 向所有的人, 如语言上处于少数的人、残疾人或住院病人及在押犯人等提供特殊的服务和资料。不同年龄的人都应该在图书馆中找到适合其需要的资料”。[2]公共图书馆向一切人平等地提供阅读服务, 每个公民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推广社会阅读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能所在, 也是公共图书馆的义务和责任。在推进社会阅读上, 公共图书馆以其专业性、权威性和独有的丰富资源成为开展活动的主要阵地, 是联系个人阅读与全民阅读的桥梁[3]。中国图书馆学会在2006年增设了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 研究图书馆在指导全民阅读活动中的作用, 专门用来推动全国性的社会阅读活动, 让更多的人亲近图书馆, 走进图书馆。

2.2 社会阅读对公共图书馆的反作用

2.2.1 社会阅读能够促进图书馆事业良性发展

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社会阅读的大环境下, 图书馆事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契机。社会阅读需求的增加和社会阅读化程度的加深, 国民阅读热情的空前高涨, 必然会极大地推动一个国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推动全民阅读, 创建全民学习氛围, 创建学习型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和社会活动都要以图书馆为依托, 使图书馆事业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2.2.2 社会阅读能够完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体系

社会阅读活动轰轰烈烈的开展必将导致图书馆功能的强化、服务方式和内容的改变。为满足人们阅读的多元化需要, 图书馆积极弥补自身不足, 加快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个性化服务的建设与开展, 包括馆际互借、书目导航、常见问题解答等, 设置读者咨询台, 开展新书推荐、阅读讲座等活动。作为图书馆员, 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明确职责, 加强学习, 努力使自己的知识在更新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以此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教育和培养读者掌握丰富知识的重任[4]。只有这样, 图书馆才能在高科技的推动下真正成为服务于广大民众的信息咨询中心。

3 公共图书馆在推动社会阅读过程中作用的发挥

3.1 加大宣传力度, 打造公共图书馆强势品牌

图书馆利用率不高的原因一方面是人们对电视、网络等媒体热衷, 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不了解图书馆。为了发挥图书馆在社会阅读中的作用, 我们应加大宣传图书馆的工作力度, 向广大群众宣传图书馆的性质、任务、服务内容、服务宗旨、藏书特色和服务方式, 介绍利用图书馆的方法, 报道图书馆活动, 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图书馆, 利用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应善于借助电台、报纸、电视、网站等各种媒介大力宣传本馆的服务功能, 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开办知识讲座, 完善自己的服务内容, 通过各种良好有效的服务行为, 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 提高图书馆知名度, 提高人们对图书馆的依赖和信任, 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图书馆, 实现全民的社会阅读。

3.2 提高人们利用图书馆的意识

图书馆在扩大自身影响后, 就要努力提高人们利用图书馆的意识, 这样才能收到实质性的效果。目前, 仍有许多人不习惯使用图书馆, 而更乐于花钱买书。如果人们更多的利用图书馆, 就可以省下很多钱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于是, 提倡人们合理利用图书馆成了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手段之一。图书馆应完善自身服务体系, 最大程度的满足读者需求, 使图书馆成为经久不衰的阅读阵地和永不枯竭的文献之源[5], 有效利用资源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 吸引社会各阶层人参与, 让去图书馆阅读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 成为人们工作之余休闲、娱乐、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 从而使人们认同图书馆方式, 提高人们利用图书馆的意识。

3.3 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公共图书馆吸引读者的要素之一。一个对读者有吸引力的阅读空间应该具备舒适、自由、尊重、可实现性这四个因素, 因此, 图书馆馆内空间的设计、阅览座位的安排应该更加人性化, 保证阳光充足、空气通畅, 适当的播放轻柔的音乐, 使读者的身心愉悦;馆员应积极提高自身素质, 改善服务态度和质量, 尊重读者, 在阅览室设置咨询服务台, 为读者提供阅读指导, 节省读者时间;在每个楼层配备电子自动存包柜、饮水机、休息室、咖啡厅等, 使读者到馆学习、研究、活动、休闲各得其所。

3.4 提供个性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和馆员总是“坐等读者上门”, 让人望而却步。为了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地位以及人们的利用率, 馆内领导和馆员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就是不错的办法之一, 可以让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利用图书馆的实惠。

首先, 公共图书馆应扩大对弱势群体的服务项目。对身有残疾的弱势人群和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免收一切费用;为行动不方便的读者设置特殊通道或由专门的馆员陪护;建立盲人阅读室, 为盲人群体提供“听觉阅读”[6]等文化服务项目;调查分析农民工的阅读需求, 并尽全力满足。

其次, 公共图书馆在特殊节日开展特色活动, 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如在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 举办图书漂流、读书征文、文化展览、名人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在世界杯足球赛期间为读者推荐最新的世界杯赛事攻略资料或提供场所进行赛事转播;在抗日战争胜利日展示珍贵历史资料和图片并介绍有关抗日战争书籍, 播放爱国影片等, 让人们了解历史, 勿忘国耻。

再次, 为读者提供各类阅读指导服务。公共图书馆不再仅仅单纯的只为读者提供书籍阅读, 而是更多的通过知识信息整合, 开发新的服务项目。馆员通过长期跟踪调查读者需求, 编制社会阅读推荐书目, 在馆内公布或出版;通过图书馆网站的建设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和正确评价, 建立特色数据库, 指导读者筛选信息及阅读的技能和方法, 评估阅读指导效果[7]等, 这都是提高公共图书馆地位的非常好的举措。

最后, 公共图书馆还可以根据自身能力提供其他服务, 如为读者代买需要的书籍, 在馆内开办二手书交流市场等。

3.5 联合社会各界力量, 开展特色阅读活动

3.5.1 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校

公共图书馆联合中小学校开设“阅读与检索”课程, 组织举办各类型的“阅读讲座”, 使学生从小就对阅读产生深厚的兴趣, “一切从娃娃抓起”, 定期组织学生去图书馆参观、服务, 感受阅读氛围, 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 以图书馆主人的身份集思广益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开发图书馆的服务项目, 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 在实践中提高。

3.5.2 公共图书馆与出版机构

公共图书馆联合出版机构发布新书出版目录, 指导读者阅读, 组织读书分享会, 形成“产-销-用”一条龙服务。

3.5.3 公共图书馆与社区

公共图书馆与社区联合发展的社区图书馆, 是对现有的公共图书馆系统的一种纵向延伸和横向的扩充, 是现代社会及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社区图书馆更贴近居民, 有利于消除现代生活中邻里之间缺乏沟通了解的弊端, 建立一个和谐文明的社区氛围,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4 结语

公共图书馆作为阅读的主要阵地, 肩负着知识传播、社会教育、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 必须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 适应社会阅读的快速发展, 满足人们的日益高涨的阅读需求, 提供更加周到细致的服务, 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道路上做出最大的贡献。

摘要:图书馆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开展社会阅读的最佳场所, 为使社会阅读向良性、健康方向发展, 就需要充分发挥以人类信息中心著称的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作用。本文详细阐述了公共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相辅相成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阅读,全民阅读,公共图书馆,关系

参考文献

[1] 2008世界读书日主题[EB/OL].http://www.g w9080.com/Article/jrzc/43416.html2009-4-23.

[2] 蔡菲.中山市中山图书馆推广社会阅读的尝试[J].图书馆学研究, 2007, 9:64.

[3] 王余光, 李雅.浅议社会阅读的几个问题[J].新世纪图书馆, 2007, 3:3~4.

[4] 徐瑞霞.论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的关系——以洛阳市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7, 8:110~112.

[5] 马腾.社会阅读——拓展图书馆的生存空间[J].图书馆工作研究, 2007 (29) :18~19.

[6] 伍萍.公共图书馆对社会阅读的引导策略[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7, 5:58~60.

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范文第4篇

青年是时代的开路先锋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弄潮儿,青年凭借其思想活跃、观念新颖、精力充沛、行动快捷,往往走在时代的最前面,成为时代的开路先锋。五四运动是由青年发动的,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充分展现了青年的开路先锋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这一重要论述,是对中国青年历史地位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彰显了中国青年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作用。

青年是时代的觉醒者。一个时代的开启,以思想的觉醒为先导。青年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成为时代最早觉醒的群体。五四运动的发生,就是由于经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洗礼,青年首先觉醒起来,意识到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所蕴含的民族危机,并在探寻国家出路的过程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以自己的行动唤起了全民族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觉醒。五四运动之后,在重要历史关头,青年也是最先觉醒起来的部分,无论是一二九运动的发生,还是“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的兴起,青年都走在时代前列,成为时代的呐喊者、领跑者。

青年是时代责任的担当者。一代人担负一代人的责任,这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历史得以延续的基础。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在使命感的驱使下,凭借其创造力、想象力,成为国家、民族发展的主力,成为时代责任的担当者。五四运动的发生,体现了青年的时代责任担当。当国家、民族遭遇危机,需要青年挺身而出的时候,青年发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怒吼,展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开启了中国革命历史上新的一页。此后,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青年都担负了时代赋予的责任,成为时代的建设者、创业者。

青年是时代精神的倡导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时代精神既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又是民族精神的发展。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维系、发展的精神纽带,五四运动高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青年学生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表达自己的主张,采取具体行动,并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使五四运动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爱国运动。同时,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时代精神,经过青年的倡导与力行,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深入人心,为社会各阶层认同和接受。青年既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也是时代精神的倡导者、实践者。

新时代赋予青年新使命

对于国家、民族的发展而言,每一个时代都有历史赋予的任务,完成历史任务才不会辜负时代、错过时代,才不会落后于时代甚至为时代所淘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有决心为青年跑出一个好成绩,也期待现在的青年一代将来跑出更好的成绩。”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打赢三大攻坚战,需要青年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离不开青年的担当和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广大青年在各行各业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梦想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可能遭遇不少困难和障碍,需要青年接力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这是对新时代青年提出的殷切期望。青年是有梦想的群体,乐于追梦、勤于圆梦,将民族梦想和个人梦想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个人梦想,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担当。

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推动全球治理理念、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广大青年参与和担当。新时代青年视野开阔,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强,应稳步走向世界舞台,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道路、展示中国智慧、传播中国声音、诠释中国故事。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也为青年走向国际社会创造了条件。应当说,新时代是中国青年在世界舞台、国际社会大有作为的时代。

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百年之前,在中华民族苦难深重之时,五四一代的先驱们上下求索、挺身而出,“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开辟出广阔的新天地,迎来中国奔向黎明的曙光。百年之后,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秉承五四精神,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而立足新时代,中国青年更应不忘初心,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志道弘毅、砥砺前行。

中国青年有时代使命。只有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概主动担当起祖国和时代赋予的伟大责任,把家国情怀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在担当中作为,在磨砺中成长,在实干中推动国家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青年有家国情怀。五四时期的青年“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务必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机遇、迎挑战,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播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把个人成长的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深刻认清世情、国情、党情,保持危机意识,与时代共奋进、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共发展,奋发有为,做开拓者、奉献者,以青春之我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青年有责任担当。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新时代的青年身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党要管党治党、科技攻关、国防建设、基层治理、创业创新等各项事业依然任重道远,无不需要青年的接力奋斗、铁肩担当、责任坚守。中国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通过认真学习党章和党的理论知识,提升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觉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真学真做中笃实求真,滴水穿石地把巨大的热情转化为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大局、勇于创新的具体行动。

青年是这个新时代蓬勃发展的关键力量,新时代需要有志新青年,新时代离不开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时代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成长在全新的时空环境中,有着全新挑战和机遇,只有知行合一,履行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才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疫情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国难当头,当以大局为重,等疫情被战胜之日,阳光灿烂之时,我一定嫁给你!”铁路义乌站90后情侣因坚守战“疫”一线,不得不延期订婚时,王丹玲对男友杨凯说下这段感人至深的话语。

他们是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一个小小缩影,也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无数青年请战参战、逆行而上的真实写照。无惧生死的青年医务工作者、冲锋陷阵的年轻公安民警、坚守一线的青年铁路工人等等,为这场必胜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时代有呼唤,青年有担当。在这场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全国各级团组织上下联动,从团中央划拨经费1230万元支持基层团组织做好疫情防控,到全国铁路1200名团委书记大年初二全部返岗;从湖北电力有限公司团委组建99支青年突击队保障供电并投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等电力建设工程,到浙江共青团动员青年突击队支援医护用品生产企业;从川籍26岁女医生郎冰凝逆行1872公里支援武汉,到铁路合肥电务段“共青团号”24名青年“疫情面前,绝不退缩”的一纸战书等等,全国各级团组织和无数新时代中国青年,用行动宣示着自己的初心使命和担当作为。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每一个青年都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或治病救人、或坚守岗位,或捐赠物资、或宣传防护,希望之火正如燎原之势展开。我们坚信,冲破乌云和寒流,阳光会更加灿烂,春天会更加温暖。

青年在担负时代使命中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在担负时代使命中成长是新时代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

强化担负时代使命的责任。责任感是成就一切的基础,也是担负时代使命的基础。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清醒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使命,是时代和历史赋予的,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内在需要。时代使命不可逃避和推托,必须由新时代的青年来完成,“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思想和行为,满足于过安逸日子的生活方式,都有愧于这个时代。青年具有责任感,才能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与个人理想结合起来,自觉担负时代使命。

涵养担负时代使命的情怀。担负时代使命要求青年有远大理想,善于将信仰、信念、信心的力量转化为奋进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担负时代使命要求青年有爱国情怀。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新时代的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担负时代使命要求青年有人民立场,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深入人民之中,向人民请教,向人民学习,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担负时代使命要求青年有世界意识和国际眼光,将中国梦和世界梦连通起来,既能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置于国际视野下来谋划,又能思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解决之道。

锤炼担负时代使命的品德。五四运动培育了永久奋斗的光荣传统。担负时代使命,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要奋斗就要能吃苦耐劳、流血流汗,就要实干和拼搏。担负时代使命需要奉献。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奉献者,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在实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个人利益,斤斤计较,瞻前顾后,不是新时代青年的处事风格。完成时代使命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经历挫折、困难是难以避免的,担负时代使命需要青年刚健坚毅、迎难而上,不断奋起、永不气馁。

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范文第5篇

校园文化是发生在校园中的以师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文化现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在高校教育中起着触动灵魂、震撼思想、提升精神、催化超越的巨大作用, 使学生受到精神文化的熏陶、物质文化的感染和艺术文化的体验。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对自身角色的认知、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的提高上有着孵化器的作用。正是由于校园文化这强大的感染力和浸润力, 才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不断地充实和完善, 使他们的视野更辽阔, 思路更开阔, 知识面更宽阔, 灵魂的触动空间更加广阔, 并最终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2 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中心之一, 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 也是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重要基地。图书馆作为大学生吸收文化信息的重要场所, 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校园文化资源的主要供给地、加工地、乃至贮存地和传播地, 支撑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的开展, 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思想导向作用。高校图书馆是学校师生继承前人文化遗产、丰富完善自身精神文化修养乃至创造精神文化新成果的集聚场所, 它具有强烈的文化辐射功能, 这种特有的文化功能, 使图书馆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 图书馆的思想导向尤为重要。

(2) 精神陶冶作用。校园文化的作用在于通过生动、活泼、丰富的学习和文化活动, 使学生学会主动摄取精神的、文化的价值, 明了生命真谛, 找准人生的坐标, 进而陶冶自己的人格和灵魂。图书馆在这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一方面, 它以现代化的建筑和优美的环境 (物质载体) , 以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精神文化载体) , 通过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活动 (行为主体) , 创造了一个启迪智慧、陶冶心灵的场所, 以馆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 营造出一个高度和谐的精神文化乐园, 对人们读书治学起着指导作用;另一方面, 图书馆优美、整洁、有序的学习环境, 又对置身其中的每个人起着培养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和规范品德的作用。

(3) 信息获取作用。高校图书馆是向校园文化输入信息流的窗口。在信息聚增的环境下, 校园网迅速发展, 师生员工对信息需求越来越迫切, 促使图书馆顺应社会外部环境和学校内部环境的新要求, 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功能, 向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开展用户教育、传授网络基础知识, 介绍网络信息源及检索方法, 目的在于促使文献信息交流, 以提高师生员工的信息利用意识和技能,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图书馆信息功能的发挥, 不断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加速了实现校园信息化的进程。

(4) 教育促进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宝库和启迪人们聪明才智的神圣殿堂, 具有一种特有的充满生机、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读书环境。这种特有的环境文化, 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大学生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不可能只满足于课堂上受到的思想政治、学科知识教育, 他们还要了解社会, 体验人生, 需要在课堂之外, 寻找新的场所, 图书馆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巩固已学知识, 涉猎未知领域, 开发潜在智能, 凡此种种, 都可以在图书馆受到启发, 获得途径, 因而使求知欲和课外生活的需求得到满足。可见, 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起着明显的教育促进作用。

3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校园文化服务

3.1 创造优美和谐的环境, 营造文化氛围, 促进校园文化的开展

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一道风景线, 是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 高校图书馆应重视自身文化建设, 如图书馆馆舍的选址和设计、馆内外环境的装饰和美化、优良馆风的营造, 通过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造成浓浓的文化氛围, 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自然环境可以给人以感官的愉悦, 精神的振奋。在图书馆宽敞明亮的馆舍中, 图书馆干净整洁的环境, 宁静、优雅的氛围, 使读者在图书馆里能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图书馆墙壁上的伟人画像、名言警句, 会使读者产生巨大的学习推进力。物化了的校园文化, 起到了激励奋进、陶冶情操的效果。

3.2 重视馆藏体系, 加大文献资源建设, 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要想把图书馆建设成校园文化中心, 必须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各种类型各种载体的馆藏文献。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学科研的需要, 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各类型读者的不同需求, 根据馆藏基础及系统文献资源布局的统筹安排, 科学合理地制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案, 及时补充馆藏文献, 保持重要文献和特色资源的完整性及连续性, 注意收藏本校及与本校有关的出版物和学术文献。通过有选择的吸收那些适合校园文化、开展读者教育、传授网络基础知识, 介绍网络信息源及检索方法、精神文化稳定有序发展的社会文化成果, 不断调整、充实、丰富发展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文化资料的藏书体系, 从而起到净化校园精神文化的作用。

3.3 充分发挥网络信息资源, 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教育信息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 网络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图书馆在校园网络信息资源中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进行网上导航是图书馆的一个重要服务内容, 通过图书馆对网络信息的搜索、整理、排序, 使读者通过校园网就能轻松自如地在网上查阅信息、在线咨询等, 使图书馆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更深远, 使校园文化的品位不断提高。同时, 图书馆应认识到网络资源对大学生的心灵、价值观、和各种行为的影响, 建立适合学校教学、科研和发展需要的网络信息资源, 并能够净化校园的网络环境, 提供一个健康、丰富的网络信息, 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3.4 不断提高馆员的业务技能和素质, 适应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随着图书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数字图书馆的兴起, 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图书馆, 对图书馆员的专业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必须要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 以丰富的学识、高雅的气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赢得了读者的尊重, 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使大学生受到熏陶和影响, 实现对自身健康心理、健全人格、人文精神的塑造。如果说图书馆是开展校园文化的一个载体, 馆员则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馆员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知识结构和组织能力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探讨和研究图书馆与校园文化, 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丰富多样的开展。探讨和研究图书馆与校园文化, 可以使图书馆更多地了解别的部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对图书馆的可能的需要, 从而与之积极配合, 提供文献资源的支持, 共同把校园文化活动推向前进。探讨和研究图书馆与校园文化, 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 对校园文化的发展, 对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 对学生的成才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传播中心, 是为广大师生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探讨和研究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 对校园文化的开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 巩梅.浅谈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2, 5.

图书馆与图书馆事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

摘要:通过网站访问方式调研了当前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建设情况,并就移动图书馆在我国高校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对策和对今后的发展展望。

1.1调查基本情况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高校图书馆开通了移动图书馆服务,笔者以985高校、211高校和其他省属普通高校为调查样本,结合地域经济发展特点,在每个地域范围内随机抽取这三大类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建设情况,以是否在其图书馆网站上挂载移动图书馆链接地址为调研标准(如表1所示)。

1.2高校移动图书馆的业务功能

在随机抽取和访问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图书馆从数据提供商引入移动图书馆产品的居多,大多是超星集团和书生公司的移动图书馆解决方案。以书生公司的移动图书馆为例,在浏览访问过程中发现,这些现成的解决方案在馆藏目录查询方面,直接集成OPAC系统,包括汇文、aleph、金盘、interlib、innopac和sirsi等馆藏自动化系统。馆藏检索结果与原有检索方式的完全一致,并应用了LBS技术增加了馆藏排架位置视图功能;智能识别和认证用户设备,能自动适配用户的终端界面,并提供自定义界面的功能。在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电子书查询方面,提供了原版图片、文本和发送到邮箱等方式的阅读,并能兼容多种文件格式。在文献阅读时,还提供文献推荐、文献评论、文献批注和批注分享、文献收藏和订阅等功能。

而在自主开发移动图书馆网站的高校中,如清华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他们都是在数字图书馆原有业务基础上扩展在移动互联网环境的信息服务能力,包括在线书目查询、催还、预约、续借、即时通知等服务,均是通过短信服务平台向用户提供图书馆的业务功能服务。

1.3高校移动图书馆的使用成效

自引入移动图书馆以来,很多高校拓展了信息资源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服务途径,通过短信息服务和WAP服务两种途径提升了图书馆在智能终端上的信息服务能力。尤其在馆藏目录查询、期刊、电子书、学位论文和报纸等信息资源方面,除了保持原有的图书馆服务功能外,还更加注重了与用户的社交互动。如书生移动图书馆提供“云笔记”功能、检索和浏览历史及收藏的存储,用户在阅读文献时可以评论、推荐和批注,并能便捷地与其他人分享。

2当前国内高校移动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2.1未能区分手机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的概念定位

手机图书馆并不等同于移动图书馆,将图书馆的一些服务功能延伸到手机这类移动通信设备上实现,就可以称为手机图书馆 。但是手机的体积不可能无限增长,它的输入方式从键盘、触摸再到语音、图像识别也就达到了想象力的上限了,现在很多信息服务依然受制于屏幕大小和输入的流畅性。但是移动图书馆则涵盖广泛,与用户的访问终端种类无关,只要能浏览网页并访问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各类移动终端,而不以用户终端设备来定义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只是说智能手机这个移动终端在图书馆用户群体中非常普遍。只有带着这样的区分,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特性,挖掘特定用户群访问移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特点和浏览行为路径,不断提高高校移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质量和用户黏性。

2.2移动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关系定位不清晰

移动图书馆是依托于原有丰富的馆藏数字资源,延伸了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拓宽了用户获取信息服务的途径,提高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强化了“移动性阅读”的特点,但本质上还是提供给用户所需的信息服务。移动图书馆不能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数字图书馆,它必须建立在数字图书馆丰富的数字馆藏基础之上才能对外拓展信息服务能力,它是数字图书馆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资源服务模式的有益补充。移动图书馆网站对于获取信息服务的用户来说,整个获取信息的过程呈现“碎片化”的阅读和即时性速读的特点,由于在与传统PC使用特点不同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上获取信息资源,受到了屏幕变小、网速慢的局限,容易影响到用户的信息搜索体验,用户的社交化及个性化信息需求得到满足非常有限,由此带来了高校移动图书馆使用率的降低。因此,清晰定位移动图书馆在整个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2.3移动图书馆尚缺乏足够的用户研究

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建设模式中,由于技术力量、人员和资金等因素的影响,自主开发相对较少,都是从数据库商引进或者外包给软件公司进行开发设计的。在投入使用时,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缺乏对移动图书馆的使用者进行用户偏好研究,提供的信息服务资源与数字图书馆的种类和数量相当,还停留在“资源的一站式搜索、导航和全文获取服务”的理念上,未能全面调研和考查用户“碎片化时间”阅读特征带来的资源服务需求变化,用户二次访问率较低,根据有关文献的论述,这个情况不局限于高校图书馆。另外,根据2012年高等教育版《地平线报告》的预测,未来5年的高校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强,在轻松、及时地访问网络上信息的同时,出于社交互动的信息行为习惯,他们更加关注所获取资源相关最新的用户分析和评论。这些特征必然成为移动图书馆用户研究的核心领域。因此,加强移动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研究,尤其要关注用户的移动阅读特点和移动社交互动需求等方面的用户研究,对于移动图书馆的推广和提升服务质量大有裨益。

2.4把网站界面设计等同于用户体验设计

提升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体验越来越受到图书馆学界的关注。在用户的智能终端设备上,网站界面的优美和美观可以给用户带来充分的信息搜索体验过程,一次良好的信息搜索过程可以提升用户对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忠诚度。然而,网站界面设计只是用户体验中的一部分,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体验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还包括了网站可用性和移动社交等方面。网站可用性指的是访问该移动图书馆时,流量费用、浏览速度和在用户智能终端设备上的表现能力等,而移动社交,指的是能否及时与其他用户分享、是否提供搜索历史的云存储方式及得到信息帮助的及时交互等服务。只有涵盖了这些移动互联网的用户需求特征,才能更好地契合和提升高校移动图书馆用户体验质量。

3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发展对策

3.1加强高校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信息需求研究

不论是从数据商引进的网站平台还是自主开发的,移动图书馆都需要加强用户的信息需求研究,定期开展移动图书馆的用户问卷调查,关注用户访问移动图书馆各项信息服务获得的使用体验和感受,挖掘用户在移动图书馆信息环境内的社交互动和个性化需求,这样才能持续和系统地对用户需求和使用体验进行动态跟踪,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移动图书馆的各项信息功能模块,进一步提升图书馆整体的信息服务质量,增强移动图书馆平台的用户黏性。

3.2定期开展移动图书馆的读者推荐

可以通过高校图书馆网站、微博平台、学校论坛或者微信公众平台等信息平台来开展移动图书馆的读者推荐,结合各种图书馆培训或者讲座的活动宣传移动图书馆,也可以定期开展移动图书馆的使用培训和有奖问答,提高移动图书馆的使用率。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用户阅读特点的变化,对读者移动阅读使用的移动设备、时间、地点、目的、获取资源的途径、对移动阅读的态度、影响因素及图书馆提供服务内容等方面系统地进行了调研,掌握移动图书馆在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等用户类别的使用特点,结合他们的学习和科研需求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历层次开展读者推荐。

3.3根据业务功能需求增强移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

为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能力,拓展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服务能力途径,提高高校移动图书馆用户的黏性,移动图书馆可以根据业务功能的需求进行移动图书馆平台的移植和服务创新。例如可以尝试引入VNS(vertical networking service)垂直网络服务,用户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或专业定位而拥有稳定的共同话题,此平台上构建的关系也比一般社交网站更能稳固。图书馆可以借此提供馆藏资源与具体学科服务的内容定题服务,架构具有主题特色的交流平台,满足倾向此类主题的用户需求,让用户容易获取本学科的大量信息,又可以感受到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条理化和专题性。

3.4不断完善移动图书馆的用户体验质量

移动图书馆作为移动互联网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一种新模式,用户使用各类智能终端尤其是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用户体验的质量较高,来自于用户在用户界面或者信息服务内容上的各种反馈,移动图书馆的管理者要系统收集和反馈,不断在平台升级中提升用户体验质量。积极探索将信息推送服务、二维码(QR)、地理位置服务(LBS)、增强现实服务、有声导引(Audio tours)和社交网络服务(SNS)等移动终端开发新技术应用到移动图书馆平台上,也可以针对移动终端本身有摄像头、语音通信、短信、 GPS定位、近场通信功能等特征,研发以前数字图书馆上没有做到的服务。在用户浏览和获取信息资源的同时得到非常丰富的用户体验。

4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展望

当前高校图书馆都在积极引入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移动图书馆平台或者自主开发,整合本馆已有的数字资源服务于师生的科研和学习。虽然自主开发容易带来实施速度慢、技术难度大、难以攻克等不足,引入第三方提供的平台也会带来服务模式单一化、固定化,受第三方系统设计限制不易开发个性化服务等缺点,但是,未来高校移动图书馆将会朝着提升移动图书馆用户体验质量、不断完善个性化服务,扩展各类业务服务功能,从而延伸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服务范围,提高了整个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竞争力。

参考文献:

[1]Krista Rafanello.New Study Shows Library Users Want Access to Mobile Offerings Full details in Library Journal’s Patron Profiles: Mobile Device,Mobile Content,and Library Apps[J].http://c0003264.cdn2.cloudfiles.rackspacecloud.com/PatronProMobilePRFinal.pdf

[2]New Media Consortium. NMC Horizon Report 2012: Higher Ed Edition[EB/OL].[2012-09-24].http://www.nmc.org/horizon-project/horizon-reports/horizon-report-higher-ed-edition

[3]Lisa Carlucci Thomas.The State of Mobile in Libraries 2012[OL].http://www.thedigitalshift.com/2012/02/mobile/the-state-of-mobile-in-libraries-2012/

[4]史艳芬,陈欣.同济大学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推广实践[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2(1):5-9.

(编校:严真)

上一篇:石羊河流域生态治理范文下一篇:我国灯具行业的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