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贸易范文

2023-09-23

全球贸易范文第1篇

摘 要 在全球贸易中成为继美国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但与此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已形成重大障碍。一些国家和地区转向采用更具隐蔽性、针对性和表面合法性的新贸易壁垒,使中国频繁遭遇贸易摩擦。随着贸易摩擦多发期的到来,今后中国不得不直面日益严峻的国际贸易环境。

关键词 贸易摩擦 反倾销 争端解决

一、中国贸易摩擦现状

自我国出口的铜版纸、服装等产品相继遭到贸易救济调查。种种迹象表明,国内不少专家在去年做出的“2010年我国产品将遭遇更多贸易壁垒”的预测已成真,而作为我国出口主力产品,纺织、服装等将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压力。贸易调查步入“全球化”,中国企业如何破解困局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经济危机导致我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加剧

相对美国、欧盟等热衷于调查我国产品的发达经济体,经济危机让发展中国家对贸易救济调查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阿根廷、印度、土耳其等国去年便曾破纪录地对我国发起多起调查,据世贸组织统计,在阿根廷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中有1/4针对中国产品。

阿根廷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报告说,2009年中国和阿根廷的双边贸易额为88.29亿美元,和2008年相比下降了35.8%。目前中国已成为阿根廷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农产品(14.91,0.00,0.00%)出口目的地。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和阿根廷对进口产品采取限制措施,被认为是造成去年中阿双边贸易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发达经济体频繁“出手”

除了阿根廷,上周欧盟委员会决定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的铜版纸发起反倾销调查,并将在未来15个月内对中国企业是否存在倾销行为做出最终裁决。本月初,美国方面曾表示,要对中国内地产的礼物盒以及包装丝带征收最高超过231%的反倾销税。

(三)出口主力产品成重灾区

去年曾有不少专家认为,尽管2010年全球经济逐渐回暖,但中国产品仍将面临更多的贸易救济调查。近期新提起的贸易案需要调查的是去年的情况,因此尽管去年我国某些产品出口没有增长或者增速较慢,但如果对方的国内生产数量增长得更慢,相对来看,他们仍然可以提起贸易救济调查申请。屠新泉认为,如果发起国去年的经济形势比较差,今年就会频繁发起调查。

从另一方面看,纺织、服装、机电产品不仅是中国出口主力,也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正全力发展的产业,因此这类产品出口国外很容易与当地产品发生冲突。与此同时,许多产品在被欧美国家挡在门外后,又集中将市场转向发展中国家。随着今年这些国家经济转好,生产恢复,这也将成为我国产品“被调查”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特点

首先,贸易摩擦将呈现多样化、综合化和隐蔽化。更多的国家将以产品质量、食品安全为借口,以偏概全、夸大事实,对我出口产品采取限制措施,技术性贸易措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成为影响我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知识产权、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贸易壁垒不断增加。

其次,我国遭遇反补贴等新的贸易摩擦形式将继续增加,反补贴案仍为未来两年的焦点。肖鹞飞认为,与反倾销调查以企业为主要目标不同,反补贴调查的對象包括政府和企业,且主要矛头指向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安排。被指控的项目一旦被认定为补贴,就会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和调控措施的运用产生负面影响。被裁定为补贴的项目,往往会成为后续对我国反补贴调查的证据,从而诱发更多反补贴调查。

再次,新兴优势行业,如钢铁、汽车、通信设备、化工产品将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的新热点。发达国家对涉及这些行业的贸易争端更容易采取贸易保护手段,以维护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

另外,我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可能加剧。一些东欧、拉美国家与我国同属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同样以制造业为主,与我国在经济结构上缺少互补性,其国内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容易受我国产品冲击。

三、中国应如何应对当前越演愈烈的贸易保卫战

(一)认真分析中国对外贸易频繁遭遇贸易壁垒的原因

1.外部原因

(1)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虽然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使世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使全世界的总体福利得到提高,但独立的民族国家在参与经济贸易往来时,首要目标是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在WTO的协调与约束下,世界各国贸易政策朝着自由化方向发展的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始终存在,并时有抬头甚至呈加剧之势。

(2)一些国家对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担忧。过去的几年里,世界经济一直处于较为疲软的状态,虽然从2003年底开始了非常缓慢的复苏,但在全球需求不能迅速提高,各国对外出口增长幅度较低的背景下,中国出口的迅猛发展势必影响到现有世界市场竞争格局,给一些国家传统出口结构带来竞争压力。

(3)WTO例外条款的模糊性及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为协调各成员方的利益,避免贸易自由化对国内经济的过分冲击,WTO规定了一些例外条款,使缔约国能够以维护国际收支平衡、促进特定工业的建立、维护国家安全、保护环境等理由暂停、修改或撤消WTO的各项义务。但由于WTO个别条款在例外规定上过于模糊、存在漏洞,使合法的贸易救济措施常常被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成为实行进口限制的借口。同时,虽然WTO争端解决机制相对于GATT时期的争端解决机制已有很大改进,但仍有不足之处。

2.内部原因

(1)外贸结构的不合理。首先,出口产品结构过于单一。中国出口的产品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些产品大都已进入产品成熟期,市场上供大于求,势必导致激烈竞争。由于低技术含量的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小,此类产品的大量出口只会导致价格的不断下降,易给进口国造成低价倾销的印象。

(2)外贸经营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由于产品技术更新能力薄弱、品牌核心价值低、同质性替代性强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习惯于采取传统的单一价格竞争。这种低价出口和出口的无序增长往往授人以柄,引发国外对华频频发动反倾销、保障措施等进口限制措施。此外,中国政府对出口贸易在产品生产、价格制定、出口规模约束、出口市场选择与划分等一系列环节上的管理、协调弱化,行业协会的功能尚未健全,对“违规”企业缺乏有效制约机制,加之一些部门盲目鼓励出口创汇,出口秩序混乱的现象恶化,增大了贸易摩擦的几率。

(3)入世不利条款的影响。中国加入WTO后,虽然可以借助多边机制来解决贸易争端,但由于中国在入世时承诺了“非市场经济地位”、“特保条款”等不利条款,而这些承诺还需要较长的过渡期,使得中国出口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在与其他国家发生贸易摩擦时,中国政府和出口企业仍处于不利地位。

(二)中国应当采取的态度和措施

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贸易摩擦呈现快速上升态势,越来越多的 出口产品收到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的制约和惩罚,我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滥用贸易救济措施最大的受害国。这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中以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产品为主有密切关系。

地段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的特点是: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的成本优势和产品价格优势生存;技术含量少、企业资金规模要求不高。因而,企业的进入壁垒低、退出成本也低,产品可替代性强。如果对中国产品实行贸易制裁,限制中国产品进口,可以很快在其他国家找到替代中国的产品;如果中国的成本优势削弱,投资者可以迅速转移投资,撤离中国市场,在其他低成本地区生产,然后进口以满足过呗市场需求。这样,使用贸易救济措施、制裁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和代价较低,滥用贸易救济措施才会越来越盛行。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应对其他国家滥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的根本途径,也是我国面对的长期战略性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不可能永远在低端的制造业上分享微薄的利润,必须调整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谋求进入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参考文献:

[1]赵阳,刘阳.再论中国崛起之“国际贸易摩擦时代”.国际经济评论.2005(2).

[2]秦法萍.试析中国面临的国经摩擦及应对措施.生产力研究. 2006(2).

[3]吕中军.中国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之思考.生产力研究.2007(1).

[4]华慧婷.浅论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商业经济.2007 (5).

[5]胡齐.中外贸易摩擦.研究探讨.2007(2).

全球贸易范文第2篇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的先后爆发使得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与以往的贸易保护主义不同,新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旨在提高本国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中为本国创造优势。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新时期贸易保护政策对我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影响,并提出了多元化市场战略、淘汰落后产能、关注新兴产业、扩大内需等应对措施。

关键词:贸易保护;新特点;影响;对策

文献标识码:A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全球经济经历了近20年的高速发展。2008年开始,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相继而来且反复恶化的欧债危机又给原本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蒙上了浓重的阴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主要贸易伙伴国家之间频发的贸易摩擦再次成为学术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关注的焦点。根据全球贸易预警组织的数据,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限制贸易的歧视性措施是贸易自由化措施的三倍之多。经济萧条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总是会赢得更多的支持者。当经济处于危机中时,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势会发生较大变化,而且在各国经济得以恢复后保护主义将会持续。当前,这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需要我们采取对策加以应对。

一、新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

(一)各国的贸易保护措施更多地表现出歧视性的特点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各国的贸易保护是以防御性措施为主;而后危机时代,各国的贸易保护更多的是采取“以邻为壑”的措施。根据全球贸易预警组织的报告,自2008年11月以来,20国集团(G20)国家所采取的1013项歧视性和可能的歧视性措施中,防御性措施(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272项,仅占27%。全球范围内,传统的贸易保护形式(包括提高关税和防御性措施)在歧视性贸易政策中的占比不到37%。

(二)以贸易保护手段提升本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

新时期贸易保护主义不再是各国产业间或产品间竞争的产物,而是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竞争的产物。全球化改变了国际分工格局,而本轮涉及范围较广的危机又加速了国际分工体系的调整。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偏向性的贸易政策可以帮助一国在未来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有利地位。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也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阶段,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发展新兴产业是这个时期调整的主题。能否在本轮调整中脱颖而出,关系到未来各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分工。当其他发展中国家致力于一般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的培育时,中国传统优势产业的贸易摩擦便越来越多地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基于制造业回归和依托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则使发达国家对中国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显著增加。

(三)新兴产业的贸易保护措施旨在给本国创造优势

新贸易理论认为,政府的战略性政策能够永久地影响贸易格局,使一国的福利水平优于自由贸易条件下的福利水平。正如半导体产业的技术发展曾经是电子革命的核心一样,新能源产业是低碳经济的核心产业之一。一国如果丧失了在该领域的有效竞争能力,就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受制于能源约束,进而丧失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个潜在产业的发展需要成功的创新,而创新所需的研究基础和动力需要市场的支持。尽管国际和国内市场都能够提供这样的科研和需求支持,但是相对于国际市场,国内市场更加直接和可靠。因此,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初期,欧美等国相继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来为本国市场进入设置限制,旨在为本国创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优势。2010年10月15日,美国对我国清洁能源政策措施发起301调查,拉开了中美新能源贸易摩擦的序幕。2011年11月到2012年1月的3个月间,美国先后对原产于我国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和应用级风电塔发起双反调查。2012年9月,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对我国的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报告也都表明,2012年下半年开始全球新兴产业领域的贸易摩擦逐步加剧。

(四)发展区域贸易组织成为贸易保护主义采取的主要措施

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失衡”。国际金融危机使得这个问题更加凸现出来,也使贸易保护主义情绪高涨。但如何才能实现自由贸易体制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呢?区域贸易组织不失为一个最佳的选择。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成员国既能在区域内享受自由化带来的好处,又能通过对区域外的非成员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而使得国内的产业发展得到保护。有研究表明,区域贸易协定的缔结强化了缔约国对其他成员国的反倾销申诉。

此轮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参与区域贸易组织的热情高涨,尤其是几个主要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截至2012年10月已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有242个,其中有68项协议是2008年以后生效的,占总数量的28.1%。美国、欧盟、日本已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分别有45%、28%和62%是2008年以后生效的。

(五)反补贴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各国发起的反补贴调查案件明显增加。2008年,全球反补贴案件的数量增加至16件;与危机前的2006年相比,增加了一倍。仅2011年下半年,新增案件数量达17起。其中,对中国的反补贴调查案件数量增加尤为显著。中国自2004年遭遇首次反补贴调查以来,截至2011共遭遇52起反补贴调查。其中,2008~2011年有39起,占总数量的75%。全球近半数的反补贴调查都是对华发起的,数量之多无他国可以相比。截至2011年,中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反倾销的头号目标国。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未能取得“市场经济”地位。按照世贸组织规则,中国入世后15年(即2016年)将自动获得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这将影响各国对华使用反倾销措施的便利性和有效性。因此,各国陆续开始尝试使用反补贴措施,欲将其作为反倾销的替代措施。

二、新时期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和产业发展的影响

根据全球贸易预警组织的报告,自2008年11月以来实施的保护措施中有40%涉及到中国。作为贸易保护主义最大的受害国,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的出口和发展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一)对传统产业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对贸易救济措施可能产生的影响做过很多研究,认为可能存在以下负面影响:(1)贸易震慑效应,即自发起调查之日起,目标国涉案产品的出口就会受到影响;(2)贸易破坏效应,即在发起国做出肯定性裁决后,目标国相关产品的出口会明显减少;(3)贸易转移效应,即贸易救济措施的适用将使原本由目标国出口的商品被其他国家的同类商品所取代,从而使目标国在发起国的市场份额减少。

以复合木地板为例,在美国对我国复合木地板发起的贸易摩擦案件中,贸易震慑和破坏效用非常明显。2005年7月1日,美国3家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发起337调查的申请,并请求签发普遍排除令和禁止令。2006年7月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初裁,普遍排除令涉及的产品范围非常小。因此,2006年我国对美国的复合木地板出口仍然保持了与以前年份相同的增长势头。但2007年1月4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终裁结果却令人始料不及,最终认定多家中国被诉企业在美销售地板专利侵权成立,并签发了普遍排除令。受此影响,相对于之前年份的高速增长,2007年中国对美国的地板出口急剧下降。尽管有3家企业提起了上诉,但2008年7月31日联邦法院裁定维持最终裁决。2008和2009年的两年间,我国对美国的复合木地板出口缩水36%。

2010年,中国对美国的复合木地板出口出现小幅回升。当年11月10日,美国又对原产于中国的复合木地板发起双反调查,受此影响我国2011年对美国的出口基本没有出现增长。2011年10月12日美国商务部作出双反终裁,对中国出口美国的复合木地板征收最高达58.84%的反倾销关税和26.73%的反补贴关税。尽管个别企业适用4.81%的合并税率,但大多数企业都适用于高达85.57%的合并税率。面对仅有10%的行业平均利润率,此类产品对美国市场的出口无疑会受到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对新兴产业的影响

以光伏电池为例,就新兴产业而言,发达国家对华的贸易摩擦始于危机后。2009年8月,德国两家大型太阳能公司向德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提出对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反倾销调查申请;9月,德国光伏产业联盟准备收集中国企业证据,向欧盟提起反倾销立案调查。201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先后公布了对华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仲裁税率(对中国涉案企业征收18.32%~249.96%的反倾销税,14.78%~15.97%的反补贴税)。

美国的“双反”案件一方面产生了显著的“贸易破坏和贸易转移效应”,使得我国对美国光伏产品及组件的出口骤降、市场份额锐减;另一方面也产生了显著的“能力破坏效应”,使得我国国内的部分生产商处于停产状态或退出市场。根据全球光伏网发布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美国“双反”导致2012年二季度中国对美洲市场出口量大幅下降,跌幅达到22.3%;按照出口额计算的美国市场份额也从一季度的23.3%跌落到了二季度的7.3%。2012年,光伏行业生产链的重要环节(硅棒、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生产商的数量从901家锐减至704家,其中组件生产商从原有的624家锐减至454家。此外,还有180家生产链内生产商进入临时停产状态。

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江苏省的光伏产业抓住了机遇,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江苏省光伏产业的规模和出口都是全国之最,产量约占全国的70%,超过90%的产品销往欧美等海外市场。然而,发达国家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围堵对江苏省光伏产业产生较大影响。据统计,2012年1~4月,江苏省太阳能电池出口价值总额29.4亿美元,同比下降39.2%。以无锡尚德为例,2011年公司毛利润出现了金融危机后的首次负增长,毛利率也不及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仅有8.07%,也是自2005年上市以来的最低点。2011年,公司的净利润率和营业利润率双双为负;其中,净利润率从2010年的9%跌至2011年的-27%,营业利润率从2010年的7%跌至2011年的-17%。2012年情况继续恶化,公司市值已经由上市之初的49.22亿美元跌至1.94亿美元。

三、应对新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一)传统产业产品的出口要实现市场多元化

新兴发展中国家挑起贸易争端主要是以保护本国及本国在第三国的市场,进而实现保护本国产业发展的目的。产业要发展就要求产品必须有市场,国内市场相对于国际市场更容易控制,因此新兴发展中国家关注更多的是本国市场。而发达国家挑起贸易争端的动机之一是保证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和降低失业率。为了使本国经济尽快走出危机后萧条的阴影,发达国家与我国在传统产业产品方面的贸易摩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增加。通过采取多元化市场战略,传统产业产品方面的贸易摩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我国企业在出口时,应避免对某一国家过于集中地出口,使得产品在该国的市场渗透率过高或进口增速过快。

(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要处理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争端

尽管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传统产业的贸易摩擦还将继续存在,但不会是未来的焦点。更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贸易摩擦。根据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政府可以通过对高端产业进行保护而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从而增强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信息技术和新能源产业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因此这些领域将成为当前及未来贸易摩擦的主要领域,并且是长期的、艰巨的。对待这类贸易争端,我们应该据理力争,不能有丝毫的放松。

(三)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品竞争力

加工贸易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一个重要来源,但这主要是依赖于加工贸易的规模。集中在产业链中部的低附加值生产无益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且其过剩的产能也给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埋下隐患。虽然贸易摩擦在短期内会抑制生产和出口,但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淘汰生产效率低下的小型微型企业。竞争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更容易将生产的重心逐渐由利润微薄的低档商品转向更具有竞争优势的中档商品,这样可以降低与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同构性,进而减少这方面的贸易摩擦。

(四)进一步规范政策,不断扩大国内需求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尤其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的制定一定要熟悉世贸组织规则,不能随意进行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补贴。可以通过消费补贴等形式弥补国内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不足的问题,以此来刺激内需的有效增长。以江苏省为例,据江苏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江苏省外贸依存度达71.7%,其中出口依存度为41.5%。全省近20%的工业产品依赖国外市场销售。对国外市场的高度依赖使得江苏省产业发展的抗风险能力下降,亟待开发国内市场。作为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国内市场的开发空间是非常巨大的。而且相对于国际市场,国内市场的可控性更强。从过度依靠外需转为以内需为主,是减少我国与他国间贸易摩擦的良策。

参考文献:

[1]Irwin,D.A.Irwin.Trade Policy Disaster:Lessons from the 1930s,MIT press,2011

[2]刘旭,“十二五”时期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贸易,2012(1):28-32

[3]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与新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4]赵国栋,2012年二季度中国光伏组件出口统计分析报告[EB/OL],全球光伏网,http,//www.pvall.com/news/content-52774-1.aspx,2012-09-21

[5]2012年度中国小型光伏企业多遭淘汰[EB/OL],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http://guangfu.bjx.com.cn/news/20130108/412197.shtml.2013-01-08

[6]江苏多个新兴产业相继遭遇国际贸易摩擦[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10/20/c-13567136.htm,2010-10-20

(责任编辑:闫春英)

全球贸易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对各国的国际贸易活动的影响也日益突显。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不仅面临着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伴随着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压力。如何合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对外贸易活动的重要课题。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特点基础上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在问题分析基础上提出对外贸易模式转变的策略,以期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发展模式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自二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1985年T?莱维最早提出“经济全球化”这个词,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个方面:

(一)贸易呈现自由化

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生产迅速国际化

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三)资本逐渐全球化

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大量的金融业务跨国界进行,跨国贷款、跨国证券发行和跨国并购体系已经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汇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

(四)科技日趋全球化

它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是经济全球化最新拓展和进展迅速的领域,表现为,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典型代表,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跨国公司巨头通过垄断技术标准的使用,控制了行业的发展,获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经济全球化的四个主要载体都与跨国公司密切相关,或者说跨国公司就是经济全球化及其载体的推动者与担当者。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既有机会,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一)机会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在21世纪最大的发展机遇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中国拥有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的契机,从而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国内经济增长。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这样的成就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规模、数量的扩大有着重要的密切联系。正是通过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中国才从世界经济市场中获得所需的资本、技术、人才等重要因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第二,经济全球化推动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提高经济竞争力。同时,为了迎接国际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对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和技术都有着严格的国际标准,中国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通过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内企业进行产品和技术创新,在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结构优化和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经济全球化促使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对外贸易政策的完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贸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的规则是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之上的,引入外来竞争机制,带来压力和紧迫感,成为推动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动力,中国可以借助国际竞争扫除市场化改革中的障碍。同时,全球化对各国贸易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种国际贸易政策随之制定,中国在这种背景下不断调整和完整对外贸易政策,增强市场自由竞争力度,为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良好的贸易环境。

第四,经济全球化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產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国公司已发展到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销售链条的全球公司阶段。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提高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

(二)风险

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明显,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全球化推动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威胁,伴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引进了大量世界各国的先进产品、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对我国原有市场和相应产业产生很大的冲击,带来了一定的市场风险,影响了经济稳定发展。

其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市场形成一个整体供应链,中国加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作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其他国家的限制和影响,在贸易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政治、经济或者其他因素的风险,就会严重制约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从而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危害。比如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影响就是其中一个表现,疫情期间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很大的冲击。

再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间的贸易往来频繁密切,但是由于世界各国在自然资源、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国际间的贸易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的,一旦贸易中利益受损,势必会引发贸易双方之间的摩擦,中国经济也受到大量的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特点

一是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逐年攀升。近十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10年的20.17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1.54万亿元(如表1 所示)。二是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劳动密集型制造环节的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对外贸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小,技术增加值含量高的产品出口很多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行的,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机电产品所占比重接近六成。去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0.06万亿元,增长4.4%,占出口总值的58.4%。三是贸易方式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提升。2019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8.61万亿元,增长5.6%,占我国外贸总值的59%,比2018年提升1.2个百分点。四是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增加。2019年,民营企业进出口13.48万亿元,增长11.4%,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2.7%,比2018年提升3.1个百分点,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

(二)当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虽然对外贸易规模比较大,但贸易利润微薄。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高新科学技术,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中国长期处在国际分工中价值链的中低端,出口商品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仍以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缺少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品,在国际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二是作为世界加工重要基地,承担的经济全球化的产业链中低端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产品,比如化工、皮革,这些资源消耗过大的加工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整个社会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创新转变思路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背景下,中国只有加强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市场的创新强国,才能提升贸易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获益。

(一)加大科教兴国力度,完善创新体系

国家应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就业创业技能等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力度,培养适合经济全球化市场需求的国际贸易综合性人才,同时,加大知识创新、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技术密集型特别是科技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技术附加值,形成完善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体系,加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具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的培养,形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之路,提升中国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推进对外贸易模式转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对外贸易中,加强与发达国家间的高新技术等深层次合作,促进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鼓励外贸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中跨境电商商务模式,来完成传统企业的改造以及升级工作,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以及互联网金融三大板块进行不断的整合与发展,从而实现传统对外贸易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最终提升中国产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国际竞争力。

(三)积极开发多元化国际化市场,实现优势互补的“走出去”战略

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积极影响,开发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推进与国际重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合作,同时加强等新兴市场的贸易合作,同时,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转变利用外资的增长模式,逐渐形成高层次的制造业与服务业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为实现我国外贸发展模式的彻底转变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实现优势互补、和谐共赢的对外贸易合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方珂然“.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的新模式[J].经贸实践2018(1):70.

[2]   何婧华“.互联网+”背景下百色对外贸易方式创新研究[J].知识经济,2017(23):43-44.

[3]   许英明.外商投资法开启制度型开放新时代.中国经济时报,2019-03-13.

[4]   黄利宏.新常态经济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与路径分析[J].贸易经济,2019(10)

作者簡介:

张广毅(1992—),男,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本科,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全球贸易范文第4篇

[摘 要] 随着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贸易政策的选择必然对世界贸易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国贸易政策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我国应当采用管理贸易这种次优的贸易发展模式。理由是,我国目前处在一个贸易摩擦的特殊阶段,选择这个贸易政策有利于我国合理的避免贸易摩擦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种种不利局面,保障我国经济健康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 贸易摩擦 管理贸易 贸易政策

当今世界需要自由的贸易环境,而不是保护贸易。我国一直是自由贸易的积极倡导者,但是,现实却是一些国家打着自由贸易的幌子,实际上则进行的是保护贸易。目前我国虽是贸易大国却还不是贸易强国,完全进行自由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势必会产生消极影响,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我国还应该从自身的立场出发,制定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贸易政策,既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利开展,还不招致他国的打击报复。

一、管理贸易综述

1.管理贸易理论的内涵

对管理贸易内容的研究,国内外不同学者也是有不同的侧重点。国外学者主要从三方面理解管理贸易:一种解释为,管理贸易是受非关税壁垒控制的贸易,等同于“公平贸易”范畴,采取管理贸易的部门是那些生产能力过剩的部门;而有的学者提出了较为清晰的解释,即管理贸易是政府为管理本国经济,以及国家之间经济而有意识对贸易与投资的直接干预;也有的学者认为,管理贸易是受政府政策控制的贸易。国内学者对于管理贸易的研究虽然也都有不同的侧重方面。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认为管理贸易具有政府干预性质。

“管理贸易不同于自由贸易,它既要遵守战后贸易自由化规则,又要采取特别保护的措施。”所以,本文对“管理贸易”的理解是这样的:指世界上各贸易主体在最大化由国际分工引致的比较利益这种偏好的过程中,为有效解决合作中的冲突,以及实现相互合作的潜在利益,所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以及将该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的政策。

2.管理贸易理论的特点

(1)博弈性。管理贸易理论是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博弈的结果。一国由于生产技术、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要素禀赋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一个国家贸易政策的结果或偏自由贸易,或偏保护贸易,偏向程度也有差异。这种差异性就体现在双方博弈的结果上。因此,管理贸易的运行总是贯穿着博弈,具有博弈性。

(2)具有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双重性。管理贸易是有组织的自由和协调的保护,具有双重性。当全球贸易协调与合作得到较大发展及认同时,管理贸易就更体现出自由贸易的特性;当全球贸易协调不足或各国保护过分时,管理贸易就会体现出保护贸易的特性。

(3)管理贸易在形式上的多样性,以及实施的复杂性。管理贸易总是在不断地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根据各国所实施贸易行为的预期而博弈着,同时由于具有自由与保护的双重性质,决定了它在形式上的多样性及实施的复杂性。

(4)“国家权力”国际化。当一国加入某一国际经济协调性组织时,总会丧失一部分国家的权力。这是一种“国家权力”国际化的体现。“国家权力”国际化是管理贸易的一个基本特征。

二、我国应该实施管理贸易政策

我国现在处于贸易摩擦的高峰期(见下表),贸易摩擦的存在给我国贸易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损失了一部分本该属于自己的利益。面对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潮流,我国首先应该顺应这个历史潮流。但是完全的贸易自由化对于我国这个发展中国家在某些方面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那么,我国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合理的解决贸易摩擦,贸易政策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条件及环境下,我国解决贸易摩擦的最佳手段就是实施管理贸易政策。

从国际角度来看,我国可以实施管理贸易政策,这主要是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以及国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极大动摇,世界经济向多极化发展;世界各国产业间、产业内贸易与投资的增加;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和相互协调的加强,以及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强化。

从我国自身的角度出发,我国应该实施管理贸易政策。一方面中国正在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能与世界通行的贸易制度相接轨的自由贸易制度。另一方面,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与过渡的时期,在追求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不可能牺牲自身的国家利益。因为贸易自由化作为一种建立在全球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理想目标,不可能在一国得到实现。如果某一国自行实施门户完全洞开,必然会严重损害本国的产业和贸易利益。

数据来源:根据WTO秘书处公布的反傾销数据加以整理。

三、我国采用管理贸易政策的绩效研究

1.我国从管理贸易政策中所能获得的好处

第一,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完善和加强会促进我国贸易的发展。管理贸易是要在自由贸易原则基础上,协调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均分贸易利益,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各国间的贸易关系将在多种WTO协议或协定的约束基础上有协调地展开自由竞争。

第二,中国将受到管理贸易传导作用的影响。对外贸易具有传导作用。中国在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也将会受到国际管理贸易传导作用的影响。

第三,中国企业的贸易机会增加。管理贸易是以协调为重要内容的贸易体制。这种体制尽管不是纯粹的自由贸易,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自由化,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管理贸易也为世界各国的企业提供了有协定或协议保护的贸易机会和市场,为这些企业竞争的合理性、合法性提供了保证。因此,那些资金雄厚,技术先进,销售渠道畅通,信息灵通,拥有全球战略的企业因竞争能力强而能更好地利用贸易机会、开拓市场。

第四,促使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升级。近二十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进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成为一个国家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是世界各国实施管理贸易的重点,另一方面该产业领域中的“大多数公司都是全球游戏者,它们在大范围内进行销售、生产,甚至连科技研究也分散在世界各地。它们通过战略同盟网和合资等方式与外国竞争者的联系愈益增多。” 于是导致的结构是,管理贸易的干预使得高新技术源头国家投资研发,而技术外溢性又导致成果的外化。由此,我国可以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外溢促进本国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并以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品换代,突破传统加工制造业和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受到制约的障碍,促进科技与生产的一体化,从而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增强出口创汇能力,真正实现“科技兴贸”战略,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第五,促使中国尽快完善外贸法规体系。中国的外贸法律法规体系目前还不完善。管理贸易要求各国政府对贸易的干预建立在相互协调、监督与合作的基础上,这也就要求中国的外贸法规要尽快的完善,尽快实现与国际公约、国际惯例的接轨,以利用国际市场际遇,保障对外经贸交往,维护贸易正当权益。

2.管理贸易政策的实施给我国贸易发展带来的阻碍影响

首先,中国也会受到管理贸易负面传导作用的影响。发达国家连续不断出现经济危机,以及经济“滞胀期”导致的经济衰退和波动势必对希望平稳发展经济的中国产生负向传导作用。尤其是在1997年发生的东亚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其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具有竞争与抑制作用。对中国经济与贸易的“制裁”与报复行为将会从原先的一国扩及到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所有成员国。这大大增加了我国与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协商和谈判难度。

再次,管理贸易对中国的中小企业构成威胁。管理贸易在对各国企业提供贸易机会的同时,也会使那些只重贸易,不重生产经营方式与观念落后的企业丧失许多贸易机会。对中国来说,那些不完全具备国际经营条件的中、小型企业将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美):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宫占奎 朱彤等著:国际贸易趋势与中国政策选择[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3]王厚双:贸易战离中国有多远[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4]崔日明 王厚双 王韶玲:入世与中国外经贸发展战略调整[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5]赵 谨:全球化与经济摩擦[M].商务印书馆,2002

[6]李 群:管理贸易理论文献综述[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2005(2)

全球贸易范文第5篇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 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接连不断, 经济合作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的经济市场受到影响, 也使得各国间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市场竞争是经济体制的碰撞, 各国市场间的不断的碰撞、学习、融合, 将会展现出新的国际经济市场格局。在以全球化为背景的经济的发展, 离不开政治的支持, 因此新的市场格局政治经济一体化特征明显。

2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历史意义

经济发展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命运, 经济发展的速度决定了国家的强盛衰败。在各国经济体制都已健全的情况下, 国内市场基本已经稳定, 大家便将实现投注到海外市场上。国际经济贸易是一个全新的经济领域, 也给各国带来了新的挑战, 间接地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另外, 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 各国为获取更多的经济资源而激发竞争意识, 与此同时, 各国为争取对自身发展有利的市场位置, 也会寻求合作, 共同发展。是竞争对手, 是合作伙伴, 这种亦敌亦友的市场竞争形势, 有利于优化国际发展环境, 局促国际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

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市场竞争机制的产生, 加快了各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同时也带动了全球信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先进的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为提高生产力, 经济为技术的研发提供了有效保障, 同时国际化的经济发展, 也便于国家间的技术交流, 带动全球信息与技术的发展。

3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

3.1 经济全球化与政治相融合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 各国纷纷投身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洪流中, 为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位置而不断发展本国经济, 以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各国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直接带动了国家间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沟通, 对国际经济与政治间的交流有所增益, 为国际政治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 国际经济的发展无法脱离政治的支持, 经济体在不断加大海外投入时, 政府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保护, 所以促进经济全球化与政治一体化相融合是十分必要的。

3.2 国际经济发展模式多元化

在前文中, 笔者曾阐述过国际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国信息和科学技术的提升, 反之亦然。各国信息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模式进行重新定义, 奠定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模式的多元化。以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互联网技术为例, 互联网打破了常规的经济合作方式, 为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网络平台, 各经济体可利用网上平台进行操作, 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 另外互联网是潮流元素的聚集地, 各个国家的企业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 捕捉热点元素进行商业运作, 也为国际经济企业合作找到了新的利益点。

3.3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规范化发展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程度是证明综合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经济合作中。随着国际经济市场的不断扩张, 各国间的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大, 为避免激烈的市场竞争造成国际市场的失衡, 各国有必要建立贸易机制来保证经济贸易发展的规范性。

4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对策

4.1 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水平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我国在国际的经济贸易发展仍大有可为, 对于竞争愈加激烈的国际市场, 我国应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提升信息与科技技术水平, 为国际贸易提供保障。同时, 我国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水平, 不再故步自封, 借鉴先进国家的经济政策, 将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技术引进来;坚持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道路, 以我国的科学技术为基础, 以稳定的经济发展为依托, 积极投身国际经济贸易的洪流中, 做国际经济市场的弄潮儿。

4.2 实施多边合作的外交政策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国际贸易的发展中, 各国间的经济竞争也愈加激烈, 为稳固我国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提倡实施多边合作的外交政策。在国家竞争中, 许多国家采取对部分国家进行经济制约的方式阻碍其经济发展, 相较于这种制约方式, 我国选择建立互利互惠的经济环境, 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 保持长期友好的经济往来, 坚决抵制贸易保护主义。

5 结语

综上所述,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既能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 带动全球信息科学技术的提升, 也激发了各国间的竞争意识, 优化国际发展环境, 但在发展中我们仍有诸多限制。为了国际贸易更好的发展, 我们应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加深经济与政治的结合, 向趋势多元化与经济体制规范化发展。

摘要:自上世纪末以来,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这一经济发展趋势不仅促进了各国间的经济贸易交流, 也实际性地推动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但频繁的国际化商贸往来对经济体制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所以本文我们将基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对国际经贸的未来态势进行分析与预判。

关键词:全球化,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沈洋.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背景下我国国际经济战略的制定[J].商情, 2017 (27) .

[2] 李玉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J].时代金融, 2018 (8) .

全球贸易范文第6篇

一、区块链技术特性

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去中心化方式以时间顺序, 应用分布节点把相应的数据区块按照顺序连接组合, 形成链式数据结构的公开交易数据记录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解决不依靠中介机构或中心, 也没有前置条件, 不用建设信用机构, 实现价值转移。在这个基础上, 区块链技术无须信用系统, 以自身系统完成信用, 不应用法律, 是以机器语言完成。运作系统时, 其信用不因使用者受到影响。区块链应用的基础层有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 这是区块链技术的关键架构。区块链技术经历了数字货币、智能合约和扩展应用等不同阶段, 实现了在金融领域的产生到多领域的应用和渗透, 比如国际贸易、认证、融资、法律等各个领域。

二、区块链技术在全球贸易领域中的应用

(一) 在国际航运业中应用区块链技术

国际航运业的交易过程中会涉及很多纸质文件, 比如销售合约、港口文件、租船合同协议、信用证、船舶和货物等很多信息。这些文件要经过很多缔约方, 包括付款、运输等环节, 需要长时间的运作和经营, 甚至在提单前到卸货港的等待。众多纸质文件也是国际航运业比其他行业落后的重要因素。因国际运输语言、组织和法律等因素, 这些文件标准化和程序的进程缓慢。贸易商预订货仓开始, 就开始了国际贸易纸质文件程序。货物开始进入和离开港口的过程, 要填写和批准很多文件。单次跨国运输就有众多文件和不同代理商、海关、银行及相关机构的参与。区块链能提供安全、系统、分散、加密等各种公共分类账, 可以在国际航运业当中的各个环节应用, 实现交易方式的变革。区块链能改变国际贸易的交易, 实施无纸化办公, 每次交易过程中要求各个相关方 (货物方、货船方、银行、海关、港口方等) 应用公钥和私钥进行联系, 实施实物交易, 应用加密格式进行信息交换、存储, 执行相关合同, 接受或给予相应指示, 同时进行安全支付。比如, 2018年8月, 马士基航运公司和IBM区块链技术服务公司联合共建“贸易透镜”平台。这个区块链解决了全球供应链运输问题, 以安全有效实施全球贸易, 让交易各方聚集, 实现信息透明和共享, 进行业务范围创新。这个平台记录了1.54亿次的航运交易, 其中有船只行驶和到达时间、货物集装箱接口、港口海关放行、物资商业发票、提单等所有的信息和文件。这样的数据信息每天的增长速度达到100万次的航运交易事件。这些交易和信息数据通过贸易平台传递、共享和储存, 应用数字化程序实现航运业的交易过程。

(二) 国际贸易中应用区块链技术

传统国际贸易中, 相应的生产商、海关、银行、贸易商、港口、物流公司等都有自己的业务系统, 信息数据不能对外开放。在国际贸易供应链当中应用区块链技术, 利用交易共享, 让众多贸易伙伴协作生存, 不影响细节、机密和隐私。相应的托运人、货运代理、航运公司、码头运营商、港口、海关、内陆运输等能实时访问和查询相应的运输单据和运输数据, 这里有物联网、温度控制、集装箱重量等信息数据, 实施有效互动和经营。应用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 进行国际贸易数字化的合作。相应的进出口商、海关、报关行及相关机构组织等都可以实施跨组织和信息协作, 这些程序和交流更安全、更可靠, 机器合同能自动在区块链中运行, 同时可以自动执行交易双方协议和条款, 把租船合同、提单条款等文书变换成程序语言, 进入数字市场并不能再次进行双方更改。合同由业主或者租船人进行公布, 对方可以利用区块链网络进行运费价格协商。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了数据库共享, 自动执行智能合约, 并可以立即进行结果验证, 不用花费交换时间和第三方中介。智能合约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有很多优势。第一, 业务处理快速, 更新及时。以前, 要在数周才可以完成的数据信息交换手续, 在区块链系统中能立即完成, 并不用向各方寄送, 可以自动执行各项任务。第二, 准确性极高。因为合同和流程都是自动执行, 因此很少有错误发生, 增强了准确性。第三, 透明度高。信息数据存储的位置是有访问密钥参与者自由访问, 提高了安全性和透明度, 能访问相应的交易时, 可以更好地评估对方风险。第四, 安全性高。系统内的信息都进行了加密, 能自动执行并且可以增加安全性。同时, 用户不干扰系统和改变区块链中信息, 保护市场, 避免欺诈和篡改情况发生。第五, 贸易成本低。贸易融资成本和文档、差异性、程序延迟、错误等很多因素有关。这些消耗成本可以在区块链体系下消除, 进而降低了全球贸易成本。第六, 市场竞争力强。各方面都应用区块链技术, 增强市场竞争力。各方可以直接沟通, 整个过程简单轻盈, 运行效率性更高。

三、区块链技术应用在国际金融领域

(一) 国际金融清算中应用区块链技术

现在的很多国际金融机构已经应用了区块链技术, 因为可以实时记录信息, 而且没有技术瓶颈。美国华尔交易信息存储公司, 相应的存管信托和清算公司 (DTCC) 在2017年1月应用新区块链技术代替世界上最大金融机构的中央数据库。清算公司DTCC的总部在纽约, 对美国的股票、债券及衍生产品的交易进行了记录和报告。DTCC建设了区块链技术的相应分布式的分类账, 只对受邀请的参与者进行开放。这样的分类账代替了现有数据库, 被称作贸易信息仓库。银行根据交易信息仓库来确定到期付款和付款进行的时间。因为数据库应用分布式编辑, 可以提供简化可靠信息, 利用区块链技术不是只记录信息, 可以对资金直接转移。

(二) 国际贸易融资中的应用区块链技术

融资进行国际贸易运转的核心, 融资的方式有信贷、信用证、保险等各种形式。全球贸易的融资交易额每年将近10万亿美元, 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第一, 审批流程烦琐。比如, 进口银行要对进口商融资协议进行审查, 再把融资款交给代理银行;而出口银行要应用进口银行所融资款项来检查反洗钱。第二, 因跨国交易有不对称信息问题, 经常发生欺诈行为。比如, 出口商应用信息识别, 使用货单或发票在各银行实施短期融资。第三, 耗时长, 审查流程烦琐, 付款延迟, 货物运送时间延长。应用了区块链技术可以简化融资流程, 即时审批融资文件;省去中介, 让贸易金融直接执行合同;可以追溯流程, 分布式账本能提供标题及提单货物所有权和位置, 方便了贸易融资。给贸易融资实施实时、准确交易状态视图, 方便银行等各金融机构进行推动融资产品, 减少了人工管理成本。贸易背景下能实时更新单据流、资金流、货物流, 让贸易金融的生态系统更可靠、安全和稳定, 增加了贸易融资透明度[4]。2016年9月, 英国金融机构巴克莱银行应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出口贸易的结算交易。相应交易的是爱来兰的黄油和芝士的出口, 而进口商是在离岸群岛塞舌尔的贸易商Seychelles。应用区块链技术设置的交易和记账系统, 这笔交易结算以前要一个月以上时间完成, 现在只应用了四个小时就完成了。在2018年5月, 应用区块链技术, 汇丰银行进行了首笔贸易融资。汇丰银行和荷兰合作, 利用美国R3公司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平台Corda, 给嘉吉集团进行的货物交易 (从阿根廷把大豆出口到马来西亚) 提供相应的信用证。这项金融文书交换时间从以前的5~10天缩短到24小时以内。应用区块链技术, 还可以实施各种金融贸易业务, 比如借贷、保理、保险、出口信贷等, 统一信息数据流程, 提高流程安全性、透明性和流程效率, 减少欺诈风险。

(三) 场外交易市场中应用区块链技术

根据统计, 在2016年国际场外的衍生品发生的交易本金达到482.4万亿美元, 其交易规模达到场内交易的7.2倍。具有场内市场不能比拟的市场潜力和空间。可是传统场外市场交易有流动性、报价驱动、有限生态等各种特性, 需要控制风险、完善系统安全、降低成本、跨区协调等。如果应用区块链技术, 就会有安全性、稳定性、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等各种优点, 对场外市场当中风险、信息割裂、监管困难等难点进行有效解决。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区块链技术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现在的应用范围很广, 给各个行业带来了方便。全球贸易和金融领域当中应用了区块链技术, 进行了贸易和金融领域的业务改革和创新, 实现了业务流程的简化, 提高了交易效率和速率。

摘要:区块链技术是现代新型技术, 是根据数学及密码学相应的算法, 建立交易双方信任的良好机制, 应用很低的成本确保价值及信任的传递。现在的区块链技术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 特别是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 促进金融贸易行业的发展和运行的质量及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金融领域,全球贸易

参考文献

[1] 缪锦春.区块链技术的研析及其在商业银行领域的应用建议[J].邵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7 (3) .

[2] 秦谊.区块链在全球金融领域的应用与展望[J].清华金融评论, 2017 (4) .

[3] 陈海俊, 张倩.区块链技术在财资与贸易金融领域的应用前景[J].清华金融评论, 2017 (3) .

上一篇:教学过程范文下一篇:消防征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