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的意义范文

2024-01-20

毛泽东思想的意义范文第1篇

桂一建二分党字[2015] 1号

关于开展“ 思变思进思发展 ,我为企业献一策”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通知

分公司各科室、项目部:

随着公司跃升房建总承包特级企业,面对竞争不规范和复杂多变的建筑市场,为了开创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经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在分公司范围内开展一次以“ 思变思进思发展 ,我为企业献一策”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围绕公司跃升特级企业后,分公司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建筑业市场,不断壮大发展规模,如何练好内功扎实基础管理,提高发展经济效益。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公司跃升特级企业为契机,以“ 思变思进思发展 ,我为企业献一策”为活动主题,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着力解决影响分公司发展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工作作风、服务效能等方面突出问题。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现场管理水平,提高职工综合能力,突破发展瓶颈,为推动分公司经济效益好转提供强力的思想保证,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

二、目标任务

1、明确发展目标。要通过大讨论活动,使广大员工深刻理解、

准确把握公司跃升特级企业所带来的机遇和分公司当前所面对的挑战,凝心聚力开创分公司新局面。

2、完善发展思路。坚定推进分公司走自营为主,联营为辅的发展路子,逐步实现经济效益的好转,进一步完善既定发展思路,走出一条符合分公司实际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3、有力推动工作。通过大讨论活动,使广大职工树立和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提高工作标准和效能,强化工作措施,形成与特级企业相匹配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率。

4、彻底解决问题。要通过大讨论活动,着力解决领导班子及员工思想观念、管理措施与特级企业发展要求和与新形势下分公司改革发展不符合的突出问题。

三、主要内容

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要结合企业和管理者自身的实际进行大胆剖析。围绕公司跃升特级企业后的新要求,探讨分公司经营思路、现场管理、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党建政工等管理工作如何推陈出新,实现与公司同步发展。组织领导干部、职工自查自纠,查找在思想上怕苦怕累、畏首畏尾、得过且过等消极态度,以及面对竞争无序、复杂多变的市场管理无方、盈利无力的情况。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转变观念,坚定信心,敢想敢干,为分公司打开新局面奠定思想基础。讨论的主要内容有:

1、公司跃升特级企业后,分公司如何利用公司优势资源应对当前严峻的建筑市场竞争,如何开拓新市场?

2、面对分公司当前的困难局面,如何在生产经营中扩大经营规模,同时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如何实现实现产值利润最大化?

3、公司跃升特级企业后,分公司如何进一步提升现场管理水平?如何保持创优水平,实现创优目标?

4、分公司在发展自营工程中,如何对自营工程进行规范管理和风险防控?2015年如何管理好托管分公司,如何防控托管分公司工程项目风险?

5、结合管理者自身的实际,谈谈如何自我提升,达到特级企业员工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6、如何增强职工的责任心,职工该如何把企业命运与职工的荣辱联系在一起,实现个人与企业荣辱与共、协调发展?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各科室、项目部要把解放思想大讨论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领导干部、党员、项目经理要带头学习理论、带头参加讨论、带头自查自纠,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2、注重实效。在大讨论活动中,要与公司跃升特级企业后,企业做什么?我为企业做什么?为出发点,结合分公司实际情况,认真总结反思本岗位工作存在的问题,为解决和改善当前不利局面提供建设性意见,促进分公司健康发展。

3、形成成果。以各科室、项目部为单位,组织本部门职工开展主题大讨论,并把主题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汇总,形成主题活动成果性文件,作为2014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科室、项目部,要高度高度重视大讨论活动,要求把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要求传达给每位员工,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大讨论,并将大讨论活动成果于1月25日前上报分公司办公室。

毛泽东思想的意义范文第2篇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享有“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的美誉。1923年 ,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他以自己的长子为观察研究的对象,最早在我国提倡以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

2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2.1 陈鹤琴的课程理论

2.1.1“五 指活动 ”

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 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为此,陈鹤琴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他认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健康活动 :饮食、睡眠、早操、游戏 、户外活动、散步等。

(2)社会活动 :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 、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

(3)科学活动 :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

(4)艺术活动 :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5)语文活动 :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

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就像人的五个手指,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学前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句包括在这五指活动之中。

2.1.2“整个教学法”

陈鹤琴认为,课程应实施“整个教学法”。“整个教学法, 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因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 学前儿童的发展也是整个的外界环境的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 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 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

2.2“活 教育 ”理论

教育的三大目标:①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②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③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1)教育观 :必须以“自动代替主动”,必须是幼儿“自动的学习、自发的学习”。

(2)教育目标 :实现或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应当是“做中教 ,做中学”。

(3)教育内容 :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 ,与实际紧密地结合。同时,活教育“做”的过程。

2.3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

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他说:“儿童的教育是整个的、是继续的”,只有两方的配合,才会有大的效果。他认为对于儿童,父母和教师的责任就是教导他们,让孩子成为健康活泼,有丰富知识和良好体魄的现代中国儿童,现代中国人。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最可靠的途径就是要了解儿童,知道儿童的心理,明白儿童所想所要的。

3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陈鹤琴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宝贵财富。在我国幼儿教育深入改革的今天,学习和研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论,继承和发扬他为幼儿教育事业奋斗惊声,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3.1“活教育 ”的实践

今天,人们提倡自主性游戏、综合课程、愉快教育、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强调游戏的作用,重视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和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他的“活教育”理论。他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人”,认为应该“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这也成为我们当今对孩子进行德育的目的之一。陈鹤琴强调“活教材”的作用,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把孩子引向生活,将生活引向孩子也是如今人们倡导的课程内容。

3.2 课程理论的实践意义

现在的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游戏具有统整作用,在游戏中,学前儿童的身体能获得充分锻炼,展开丰富的想象,缓解紧张的情绪,体验活动的愉悦;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是学前儿童的重要生活。儿童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学习,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前儿童的课程最容易游戏化,采用游戏化方式组织课程,有利于学前儿童健康发展。

现在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设置, 也是基于陈鹤琴课程理论的基础上,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3 家庭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家园合作,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促进幼儿最优化的发展,这些很多都是源于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

摘要: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在以长子为观察对象进行长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有关教育思想,提出了自己幼儿教育中的“课程理论”、“活教育”思想及家庭教育等思想。在我国幼儿教育不断发展,在我国幼儿教育不断发展,幼教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发展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的意义范文第3篇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感缺失的原因

冷静地分析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笔者认为其情感缺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1重 “知识传播”,轻 “育人价值”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彰显育人功能是该课程的首要任务和灵魂,一节育人价值陷入困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不是真正的思想品德课。 但是,当前有相当部分教师由于受“考试至上”、“升学至上”考核机制的影响,为应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个别教师甚至单纯追求考试分数,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让学生死记硬背、疯狂做题,绞尽脑汁地教学生如何钻出题者的“圈套”,将学生变成了记忆背诵的机器。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过多地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情感的升华,其结果必然是学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德行分离。

1.2重 “文本教材”,轻 “生活体验”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 指出: “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可见,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起点在于生活,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 当我们用这一新课程理念重新审视思想品德课教学时,不难发现,不少思想品德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教材文本知识的认知和解读,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略了学生自由自觉的心理活动,也疏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结果带来了教学中重文本轻生活、重服从轻自主等不良倾向。

1.3重 “讲授教学”,轻 “激情投资”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如果总是以说教者的形象站在三尺讲台,面无表情,大道理大教条地将知识塞给学生,这种闭塞的、 灌输型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同程度的反感,对思想品德教师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丧失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可以想象,这种缺乏“激情投资”的课堂很难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疏通思想渠道达到陶冶学生情感的目的,更谈不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培育不出有智慧、有理想、有韧劲、有活力的青年一代。

2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以上提及的情感缺失的几种成因显然违背了新课改的宗旨,破坏了新课改的氛围。 事物的发展总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必须重视情感教学本身的价值和功能。

2.1以情动人,激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 “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只能养成伪君子的枯燥无味的语言”。 可见,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心理倾向,诱发学生身上潜在的积极因素,使其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 例如,教学《孝敬父母长辈》这一框时,笔者采用了配乐诗朗诵的方式。 在萨克斯独奏《回家》的背景音乐中,笔者深情地向学生吟诵着教材“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的颁奖词。 学生们在音乐声中一下子就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对知识的学习也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已经扩展到情感和人格的领域,这是认同与内化的反应。 而认同的基础在于吸引,这种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上。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活动的最佳动力,有着学习兴趣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1]因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若教师能“以情动人”, 师生便能情感相投、彼此亲近,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思品教学就能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理想境界。

2.2以德感人,传递纯正能量

“正能量”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热词,顾名思义,就是指能够提供积极地动力,促使人们进步的能量。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个课堂应该成为向学生传递纯正能量的主阵地,引导学生把握时代脉搏,积极乐观地体察社会,从而获得有成效的道德熏陶。 我们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有经验的教师能入境入情,带来学生的心动情发,去感染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起道德情感,加深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实践证明,“以德感人”、“以情感人”是真教育,有助于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化知为行。

2.3以爱育人,营造幸福的氛围

“师生不通心便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一个好的教师,首先他爱学生,能在同学生的交往中找到欢乐,从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学生。 ”[2]可见,情感的力量是无穷的的,良好的师生氛围是无声的育人载体,是教学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只有教师和学生心心相印了, 教师的认知才会成为学生追求探索知识的磁铁。

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基于以上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感教育缺失的成因缕析和价值探寻, 我们对思想品德情感教学已有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认识。 那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怎样才能避免以上的误区,并有效地发挥情感教育应有的功能,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个方面:

3.1抑扬顿挫,以声传情

语言是教学过程中情感交流和知识传承的主要工具和手段,“教师的言语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3]思想品德课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也来自教师的语言艺术。如果一个思想品德教师在传授教材内容时,恰到好处地付之以情感语言, 灵活地掌握语言的轻重缓急, 语调的曲折跌宕,节奏的抑扬顿挫,就能以教师之情触发学生之情,挑动学生的心弦,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形成感知与教知相统一的最佳效果。相反,如果一个思想品德教师缺乏良好的语言技巧和表现力,定会使学生的大脑活动受到抑制,产生沉闷、枯燥、厌烦等消极情绪。 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技巧,控制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通过语言节奏的变化,激励学生的情感波动,促进他们的自主发展。

3.2创设情境,燃烧激情

俗语有云:“触景生情。”学生的情感往往是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创设一个好的情境,不仅能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 促进学生思考,还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获得“教书”与“育人”的双重效果。

3.3有效拓展,升华真情

思想品德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有多广阔,思想品德教学的天地也就有多广阔。思想品德课程具有的开放型、活动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文本的呈现,而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地向课外延伸,拓展时空,灵活多样地选择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的发展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

3.4回归生活,践行实情

“实践”是思想品德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也是检验思想品德教学成功与否的最有力的标准。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最终必然要回归学生的生活,通过学生的具体实践来衡量其有效性。 比如,在引导学生“如何孝敬父母”时,笔者布置了一个课外实践活动———“给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 并让学生撰写洗脚感想。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妈妈的脚丫子长得很不好看,也很粗糙,像鱼鳞片一样。一开始我有点害羞,洗着洗着我的眼泪就不由自主地落了下来。妈妈一直没说话,我一直低着头小心翼翼地给妈妈洗脚,心里怪难受的。 ”笔者觉得这样的真情流露应该比成绩的进步更具震撼力,也更有意义吧!

思想品德教学伴随着新课改走来,一路困惑,却一路收获。 虽然,摸索和实践的道路还将布满荆棘和坎坷,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符合教学发展规律的“情感教育”是不可战胜的,它定能将思想品德教学的生命演绎地更绚更美。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为三维目标中之首。科学地渗透情感教育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也能让思想品德教学得到真正的价值回归,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试图通过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情感教育的意义及其实施策略三个方面的阐述,来全方位地把握思品课堂中的情感教育,引导其回归理性,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毛泽东思想的意义范文第4篇

但是在实践中, 我们的教学和课程还存在缺陷。如化学教材还缺乏和社会生活的有效联系。把学生的学习融入社会生活中, 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或为了体现化学的重要性, 如何使我们的基础教育能更好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使化学课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和需要, 值得大家来关注和研究。在此, 笔者做了一些探索。

一、努力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化学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有实用性, 它的实用性渗透到我们的工作、生活的每个角落, 与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等无一不紧密联系。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这一点, 使学生觉得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

课堂上努力联系生活实践教学, 不仅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而且是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走向课外的重要途径。如讲到燃烧的条件时, 联系到灭火的方法:讲到氢气的物理性质时, 联系到探空气球;讲到浓硫酸的脱水性时, 联系讲白纸上的写字等, 学生的兴趣很高涨, 教学效果佳。

二、课内学习内容, 布置课外学习题目

学生对刚学到的新知识往往兴趣很浓, 结合课内学习内容适时布置课外学习题目, 是课外学习的延续, 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如学完乙醇后, 布置课外的学习题目:了解市售工业酒精, 医用酒精的盛装, 规格, 成分, 作用, 用途, 价格等:学完碘的化合物后, 布置课外学习题目:加碘食盐中的碘来自何重物质?炒菜时, 如何科学使用含碘食盐?学完镁、钾、钠、磷等单质后, 布置的课外学习题目是:燃烧弹、烟幕弹、信号弹、照明弹利用的主要化学原理是什么?学完碳及其碳的化合物这章后, 布置的题目是:石灰石通过那些变化后, 可以用来砌砖抹墙?等等。布置课外学习题目, 学生不必定时定量完成, 而是通过教师引导, 激发兴趣, 促使学生创造条件去学习。

三、结合现实社会特点, 布置课外学习题目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读书、看报、电视、听广播, 于干家务、农活时都有机会学习到化学知识, 只要教师多引导学生善于发现, 善于利用, 都能开阔学生视野, 使学生增长知识。如什么是为温室效应?你认为怎样才能减少温室效应?什么是臭氧空洞?为何要推广使用无铅汽油?什么是白色污染?什么是光化学烟雾?毒品有哪些?吸毒有何危害?疯牛病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是尼古丁?对人类有何危害?等等, 这些问题只要学生在生活中稍加注意, 就可以找到答案。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 还培养了学生善于学习的习惯。

四、创设兴趣实验, 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重要手段, 其中充满了人类智慧的结晶的科学方法。教学中的化学实验, 其作用不仅仅是通过生动、直观的现象使学生感知充分的、可信的事实材料, 达到掌握基础化学知识的目的, 或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方法,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中的每个步骤, 甚至一个细微的操作, 对学生进行充分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 提高学习生活、生产实践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新。为了鼓励学生, 想探究鸡蛋壳的主要成分到底是不是碳酸钙, 他提出了自己的实验设计, 很多同学也表现了浓厚的兴趣, 我们共同讨论确定了实验方案, 进行了探索。学生实验做得非常认真,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五、引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小制作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 结合实验探索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用醋酸去除热水瓶胆内的水垢, 用纯碱、小苏打、牙膏、草木灰等去除茶杯上厚厚的茶渍, 用明矾净化水质, 用苯去除衣服上的圆珠笔笔迹, 用二氯甲烷去除衣物上的油漆等。指导学生进行废物利用, 如用废铁制绿矾, 从干电池中提取二氧化锰、氯化锌, 从废定影液中回收银等。指导学生进行小制作, 如自制塑料小粘剂、化学消毒剂、防火剂, 自制波尔多液、防腐浆糊, 瓷器书写墨水, 自制分子模型, 化学教具等。指导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做化学实验, 如用熟石灰和小苏打或纯碱制氢氧化钠, 用铝制易拉罐和氢氧化钠溶液制氢气, 并填充氢气球, 配制汽水等等。通过实践, 学以致用, 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有力途径。

毛泽东思想的意义范文第5篇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

(一) 以人民群众为主来进行发展和创新

发展的主要目的便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人均收入。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主要是对人民负责, 使人民能够获得切实利益。以人民为主是当前时代下, 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发展方针和策略, 其中指出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促进我党和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 并且还是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国家发展的目标。将人民当作发展主体, 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科学性的结论, 这些结论从政治保证、权衡标准、经济发展、工作方法等各方面, 对人民主体地位这一观点做了阐述和明确。首先, 保证人民能够有作主的权利。确切的说, 就是坚持在我党的正确领导下, 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 通过依法治国, 我国会不断的发展和推进民主, 真正的确保人民的民主权利与利益, 有效保证人民群众都能积极的参加社会和国家的有效管理。以政治制度的角度确保人民的主体地位。其次, 坚持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充分满足人民物质及精神需求、保障和改善人民的民生问题。在此过程中, 通过不断改革创新, 来解决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诉求, 确保创新发展成效可以更高效的惠及人民。最后, 创新群众路线。依据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指出发展需坚持走群众路线, 保证党与人民的充分融合, 不断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批评, 利用从严治党原则, 不断强化党内政治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利用建立党规和制度, 来对党内政治体系加强建设, 以制度为基础来对新时代下的群众路线进行不断创新和优化[1]。

(二) 人与社会及自然三者需协调共同发展

发展对于人类来说是其生存和进步的基础。在人类社会当中, 发展便是操作物质生产的一种方式。对一个民族和整个国家来说, 是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的有效合理解决,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基础上, 提出了社会、自然与人需共同协调发展的观点。由此形成了五大发展理念、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然现时期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却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效益低、发展质量不高、创新能力差, 环境生态保护意识淡薄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及物质生产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有所体现。确切的说, 其实是人类物质生产期间经常面对和急需解决的人民与社会、自然与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问题。所以, 这些问题及冲突的形成并不属于生产力的问题, 而是生产关系所造成的。归根结底就是要有效协调好人、社会、自然三者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 不管对哪一方如果有所偏袒都极有可能会对发展的质量及效益产生不同程度的重要影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需以理念为基础。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下, 首先, 需明确开放、创新、协调、共享、环保这几项发展理念。由此从根本上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不平衡问题, 从理念中清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因素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的, 明确我国发展需首先保证人与社会及自然间的协调性与和谐性。

(三) 促进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

不管是对哪一个国家, 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都是国家强盛和富强的共同主题。然而所应用的发展方式却有所不同, 对于发展方式的选择, 在不同程度上需由价值选择来给予明确。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立足于新时代下我国发展的新历史定位上, 由此切实解决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与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矛盾, 以更好的保障和提升民生及民生利益。在不断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 首先需发展和改善教育事业, 这样才可以促进健康中国计划的有效实施, 及加快城镇化步伐, 从而促进精准扶贫和脱贫工作的有效实施。保证个人收入平衡, 使人民具备参与和发展建设国家的平等权利[2]。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了全新升华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重点呈现出唯物主义群众观, 及人、社会、生产力三者间原理的有机融合。首先唯物主义群众观的体现。历史唯物主义中所提到的人类社会的开始和动力便是人所实施的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产活动可以不断促进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转变及发展, 只有促进人与社会及自然间的和谐关系并突破以往的生产局限性, 才可以构建全新的生产方式及社会形态。如此经过不断的转变和创新便构成了人类历史。在此过程中, 人民便成了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也可以说, 人类历史的发展也就是生产劳动的发展, 其具体的发展方式完全取决于人们创造自然和发展社会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程度, 然而, 促使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动因也只能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物质生产。其次, 体现了唯物史观思想及人、社会、生产力三方的统一原理。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明确强调了人在物质生产过程中, 形成了自然、社会这两种关系。人同自然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生产力上, 而人和社会间的关系却主要体现在生产关系上。这种双重关系的发展完全与生产活动的范围及深度有关, 而且还形成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及社会形态[3]。

(二) 反映对我党发展原则的贯彻和落实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本质特征, 也是新时期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需求, 还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所贯彻的实践准则及根本宗旨。在提出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时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其体现了我党的发展思路, 并同时反映出我党在计划和思考发展问题时, 所坚持和宣传的根本宗旨。我党章程中提出, 中国共产党不存在自身的特殊利益, 只需将工人阶层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我党的工作宗旨是一切为了人民而服务。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 党内的所有理论和工作内容都是为了让人民的利益能够得到最大化而实施的, 在这一发展方向的领导下, 促使发展的各个时期都获得了不断的胜利和进步。

(三) 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生活与实现我国伟大中国梦的根本需求

我党在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目标时, 提出了伟大中国梦这一战略构想, 并且在此同时将伟大中国梦的目标锁定在人民群众的幸福上, 由此重点强调, 中国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便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安康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国梦确切的说就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梦想, 是所有中国人民的梦。与所提出的小康理念相同, 中国梦这一全新的构想, 仍然以人民为主[4]。

(四) 促进我党普通党员与党内领导层人员行为准则的不断强化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理念的提出, 对从严治党有了更高的标准, 为权衡和监督党内工作奠定了基础, 这一理念犹如标尺一样对于强化、改进党领导, 及加强党立执政为民都非常有利, 同时还有利于提升普通党员和党内领导实际工作高效性, 更深层强化全党上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和理念的深入实施, 正确看待人个利益与党及人民利益间的关系, 以人民群众为中心, 牢固树立权力观、价值观、政绩观与群众观。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设计发展路线和方向, 合理制度发展对策, 以保证所做的所有工作, 都必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不断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和生产需求。

三、结语

总体来说,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这一理念是我国党中央针对国家及社会发展而提出的一种创新型理论, 这一思想理念为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生活, 实现民族伟大中国梦, 指明了发展路线和发展方向。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中主要阐述了发展的主人是人民, 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是人、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促进人的不断全面发展与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发展目标的确定过程中, 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作发展原则和立场, 这一思想将会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理论的提出,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升华和传承我党的发展宗旨、实现我国伟大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内涵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鑫.试论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J].世纪桥, 2017 (12) :6-8.

[2] 王晶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述评[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7, 19 (8) :41-46.

[3] 李怡, 肖昭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创新与现实意蕴[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7 (07) :8-35+161.

毛泽东思想的意义范文第6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引导者。教师具备的道德品质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 道德品质有利于塑造学生优良的道德品格, 这是任何教科书的理论知识都无法替代的。第一, 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在塑造学生的道德品格过程中起到模范作用。优秀的教师拥有爱岗敬业精神, 这样的教师能够认真对待教学工作, 真诚地热爱学生, 教会学生待人要诚恳, 做事要认真, 对学生起到模范的作用。学生会学习教师这种崇高的敬业精神, 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塑造优良的道德品格。第二, 教师为人师表在学生优良道德品德塑造过程中起到榜样的作用。教师为人师表, 他们的文明举止, 衣着打扮, 待人友善等各个方面都给学生树立了榜样, 而榜样的力量在塑造学生优良的道德品格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把教师当作自己生活上和学习上的榜样, 学生把自己的行为与教师的行为相比较, 通过比较进行自我反省, 进而不断地提升自己, 改正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 逐渐培养起优良的道德品格。第三, 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在塑造学生优良品格中起到重要作用。品德优良的教师有正确的三观, 为人正直, 心地纯洁善良, 教师用自己的纯洁塑造学生的纯洁, 用自己的真诚换取学生的真诚, 以自己的正直构筑学生的正直, 这样会给学生道德情感以感染和影响, 有利于学生优良道德品格的塑造。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

具备人格魅力的教师, 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尊敬与信任, 也能激发起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第一, 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无私奉献、敬业精神、教书育人这些品德的教师, 会端正自己的教学方法, 会很认真研究教材和进一步改善教学方法。教师应研究学生,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他们感受到探索中的成功, 用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教学,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 教师人格魅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具备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 有创造能力。他们善于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多彩的画面把理论知识在课堂展现出来。比如:在讲述《改革开放》这一课时, 在导入环节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让学生在歌声中思考春天的故事是如何发生的?带来了那些巨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拿出粮油布票, 和学生讨论票据的用处, 介绍这些票据的社会背景, 引导学生从课前预习人们生活的变化和讨论中国改革开发前后发生的变化中, 得出结论。这就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形象、生动, 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 拳拳爱生之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拉近师生的距离, 具备这一人格魅力的教师比较容易吸引学生。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 教师耐心帮助学生, 用爱去感化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增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 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和欣赏这样的老师, 把他当做朋友知己。因此学生把对教师的喜爱投射到他所教的学科, 愿意花更多时间去探究和学习这一学科, 从而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

三、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深深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第一, 教师优良的道德品质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胸怀博大的教师能够容纳和自己不同见解与想法的学生, 对学生一视同仁, 能够和学生和睦相处。学生长期和这种老师相处, 他们焦虑、偏执等心理障碍会很容易得到缓解, 他们的胸怀就会像教师那样博大、开阔, 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第二, 教师渊博学识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适应环境, 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并且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削弱和克服心理障碍, 帮助学生找到缓和, 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让学生快乐成长。第三,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宽容,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激励。教师的一言一行, 甚至一个信任的目光, 一个爱抚的动作, 都构成一种心理情景, 它无形中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长远影响。教师平等对待学生, 并尊重理解学生。这种民主平等、尊重和宽容的教育态度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愉悦, 情绪稳定。老师的爱可以打开并温暖学生的心灵, 给学生以信心, 加强学生自尊心, 缓解学生焦虑情绪。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要铭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以自己的良好心态换取学生的良好心态, 以自己的自信塑造学生的自信, 以自己的爱心换取学生的爱心。总之, 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神。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拥有创新的精神, 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更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适应时代变化的创新型人才。第一, 教师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倡导创新, 创新是大势所趋, 教师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可以引导学生顺应时代潮流, 树立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因为学生有了创新意识, 才敢有“敢为天下先”的观念,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才敢于实验, 敢于突破枷锁勇于创新。教师追求新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可以指引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开拓创新思维能力, 寻找新的方法解决问题。由此看来教师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 教师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发散思维可以引导学生敢于突破习惯式思维, 灵活变通, 从不同方向去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需要另辟蹊径, 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敢于打破常规, 脑洞大开, 发挥想象。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他们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 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注重学生的创新, 尽最大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培养学生敢于提出质疑批判的思维, 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创新需要批判的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的创新教育理念为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批判质疑思维提供了条件, 由此看来教师的创新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教师唯有具备与时俱进创新精神, 突破旧的教育观念, 创建新的教学形式, 才能做一个点火者, 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的道德品质、知识修养、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特征的总和, 是教师个人整体的精神风貌, 它不仅对学生健康成长有重大意义, 更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主要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拳拳的爱生之心、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五个方面的人格魅力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魅力,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飞.思想政治教师人格魅力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2.

[2] 杨珺.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其塑造[D].延吉:延边大学, 2010.

上一篇:麻疹防控应急预案范文下一篇:麻醉质量安全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