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范文

2024-03-04

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范文第1篇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研究在整个思想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也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在当下中国, 人的发展问题同样是一个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 由于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 人的全面发展非常依赖于城市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显示, 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 占总人口比重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为58.52%。数量巨大的人口生活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中, 城市的发展做为他们生活的主要场所, 其发展的效果也是决定他们发展期望的重要的因素。

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是新型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 城市的发展也应该用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来替代传统城镇化以增长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城市的发展目的是更好地为人的发展服务。

在过去, 城市的发展只片面强调城市的规模和空间的扩张, 而忽视了一部分城市居民对于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 城市的发展应当转变, 以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城市文化内涵为中心, 真正使每一个城市居民都能享受到高品质的城市生活;要充分尊重人的正当需求, 通过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发展, 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城市的发展规划必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坚持发展以人为本, 不能单纯为了城市的扩张而压抑人的发展。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 是由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本文以成都市为例分析城市发展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的全面发展起促进作用

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助于人们保持生理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洁净的空气和水, 健康、舒适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健康生活的必备物质条件和可靠保证。一般来说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考虑城市建设中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 对人的全面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

除了对人们生理上的影响, 生态环境也会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人的生态需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享受自然美的精神需求。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能够让人按照美的原则和规律塑造自己。在这一点上生态环境的有两方面作用。

一方面,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了客观的审美对象, 唤起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美感。“从理论方面来说, 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 或者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 或者作为艺术的对象, 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 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自然界, 是人为了能够宴乐和消化而必须事先准备好的精神食粮。”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 人们会受到自然美的感染。

另一方面, 人们自觉自由的审美活动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人与生态环境始终保持着良性互动, 两者在交互作用中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城市的建设与生态环境也是这样一种相互促进的作用。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城市空间的设计, 产业发展规划都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同时城市的发展程度越高, 生态保护就越受重视。

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对于绿色城市的建设非常重视。成都市周边有岷江、沱江和龙门山脉、龙泉山脉, 生态空间占市域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成都市编制了《成都市生态系统控制规划》《成都市生态保护总体规划》等市域总体层面的生态保护规划, 以保证成都市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确定了“两山 (龙门山与龙泉山) 、两环 (都市核心区生态环、双核郊野公园环) 、两网 (岷江水系网与沱江水系网) 、六片 (六个生态隔离区) ”的市域生态格局。成都市为了促进生态价值的利用, 根据环境承载力的客观指标和城市生态发展需求, 在市域内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划定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同时明确生态管控分区, 从功能控制、边界控制、总量控制、安全控制、建设控制和形态控制等方面, 分区明确管控要求。通过顶层规划来保障城市的扩张不会侵入生态保护区的边界。

三、高质量的文创产业对人们精神世界塑造起促进作用

城市文化对于一个城市的长久发展起到根基的作用。作为提升城市对外的吸引力、城市间竞争力、对外的影响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如何运用好文化动力来推动产业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点课题。文化产业已经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有一个重要的实践表现就是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化创造性本质, 而文创产业就是市场中一个重要的平台。作为一座见证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都, 成都市蕴含的传统文化是整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的活力需要再次进行激活, 当代的文化创新也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提炼。这些都对于一座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都市能够大力发展文创产业, 传统文化浸染的深厚底蕴就是重要的优势。近几年, 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大格局已经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初步形成。政府不断推出关于文化产业的利好政策, 文化产业后发优势也越来越明显。

成都市在《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仅是成都市城市发展的宣传口号:成都市已经付诸行动。

四、产业升级转型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

经济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成都市制定了“东进、西控、南拓、北改、中优”五大分区支持产业计划, 进一步优化工业产业布局, 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不同的区域发展目标能够实现城市居民不同的需要。针对“东进”区域, 市政府实施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在规划中为了实现制造业重心向东部移动, 工业空间和经济增量的主要拓展区和承载区放在龙泉山东侧。产业上重点支持发展汽车、航空、环保等先进制造业。与此同时,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会同步进行例如研发、检测、物流等等, 形成产业间联动, 建设现代化产业基地。“东进”对制造业的大力支持能够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也是提高城市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支持针对“南拓”区域, 政府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布局未来的产业。“南拓”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支持“西控”区域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型转型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 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 保持生态宜居的现代化田园城市形态。

经济和生态齐头并进, 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北改”区域则是依托国际铁路港的物流优势, 发展外向型经济,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优”区域优先发展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逐步疏解低端制造业, 提升园区水平, 定位高端产业, 以更高标准和水平发展工业。通过对城市区域分区进行产业支持, 成都市为居民的全面发展打好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有了更多的时间关注自身的发展。

五、结语

成都市的发展变迁深刻体现了城市的良好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城市是多要素的综合体, 其方方面面都影响着的城市居民的发展条件。城市的发展应当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而个人是城市的血液, 个人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的进步。

摘要:近年来,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城市作为人们的重要生存空间, 其发展变迁对人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城市的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着的人们的健康, 文创产业的发展促进着城市居民精神世界的塑造。产业转型升级则保证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能不断提高。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文创产业,成都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2] 余淑均.人的全面发展视阈下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 2018 (12) :42-48.

[3] 李楠.以人为本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13.29 (8) :7-10.

[4] 黄晶.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 2017.

[5] 高田, 赵娟.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变迁下人的全面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 29 (19) :298-299.

[6] 方世南.生态环境与人的全面发展[J].哲学研究, 2002 (02) :14-17.

[7] 王玲, 王纲.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成都规划探索[J].四川建筑, 2018, 38 (05) :13-14+17.

[8] 孙天垚.创新中激活传统文化传承中增强城市动能——以成都文创产业发展为例[J].科技智囊, 2018 (08) :46-67.

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范文第2篇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现实条件下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未来共产主义的理想状态。人的全面发展之哲学根基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传统本体论哲学之超越,现实生产的人的实践活动对抽象的人的活动的超越。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开过程。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只有兼顾经济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才能在现代化建设中培养出现代化的人,使人能够逐渐摆脱对物的依赖,从而为人的自由个性额实现创造条件。

关键词:人;全面发展;市场经济;经济建设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基础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會关系的总和。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着自己全面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而是人的现实活动与能力的展开过程,是人在现实的生活条件下能力的最大限度的发挥。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将全面发展自己作为自己的职责、使命、任务。

人作为一种“有限的理性存在”,当人类从自然中脱颖而出之日起,人就作为一个以理性的身份来看待这个世界的自然存在物,人就自然地被迫陷入有限与无限、绝对与相对、理想与现实等的矛盾与冲突之中。早在巴门尼德的时代,哲学家们就面临着统一的本质与多样性的现象之间的矛盾。然而哲学家的任务不仅在于发现宇宙万物之统一的根据,而且还要进一步说明统一根据与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哲学家们就为本体论灌注了某种目的论的因素,这样,本体论的基本结构最终以目的论显现。但是显然,这是一种具有浓厚的理想性色彩的本体论的目的论。而实际上,这种目的论的理想性色彩就恰恰体现了哲学乃至本体论所固有的理想性、超验性特征。总而言之,西方传统哲学将理性思维视为人之为人的本质。自巴门尼德提出“能思维和能存在是同一的”开始,经柏拉图之“理念世界”与“可见世界”的划分来二重化世界,再经亚里士多德之范畴体系的确立,最后,黑格尔作为传统哲学的集大成者,以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实现了思想与客观性的和解,但却因此吞没了人的生命实存,从而没有能够回到人的真正的感性活动之中。

马克思曾指出,对事物、现实、感性,不应仅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来理解,而应该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来理解,应该从主体方面来理解。也就是说,对于人的理解不应离开人的现实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而应该在人的现实生存处境下对人进行理解。而人的发展也须在人的现实的生产实践下才能寻求到其合法性和根据。“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而人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说,正是社会关系的牵扯使得人的实践活动具备自身的规范性。而实践活动又是个动变的过程,每一动变都在生成新的关系,正是这个动变的过程使得实践活动具有无数的可能,因而其自身是个域性的拓展。可以得出,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理解不仅具有本体论意义,它还有其方法论意义。世界观就是人对世界的根本理解,人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对世界的理解的,所以可以说实践是个世界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理解的本体论意义。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决定人以何种方式与世界进行交流,不同的实践情境下,人以不同的方式与世界的交流就是实践自身所具有的思维方法也即方法论意义。因而,实践就是对人、对物、对世界理解的枢纽。而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自由而全面的实践交往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基础。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在经济学视野下,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的有效结合是研究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所以,人在经济学研究的过程中被视为生产要素和交易要素,市场的经济运作的过程和结果的物质方面是经济学的着眼点。而哲学则是从人的角度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以审视。对于在哲学视野下的市场经济,人的发展是一个根本的考量方面。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和运行结果必定要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尺度和价值标志。“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它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么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对市场经济的考察首先应该从人着眼来考察,因为人是物质经济关系的承担者。即及应从人的社会实践方式来解释和理解市场经济之一般本质,也应该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去揭示和理解人的实践生存方式。

市场经济的合理性既体现在它的运作过程中,也体现在它的运作结果之中。在市场经济的运作过程中,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的构成和发展都要通过人来构成,这个过程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得以体现的过程。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由——生产活动的自由。相较于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为人的自主性的发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人有意识地进行生产实践,且每个人为自己的生产实践的结果负责。还有,市场经济为产品交换和生产的社会化创造了条件。也就是在产品交换和生产社会化的过程中,人的社会交往得以产生,人的社会属性得以提高。在市场经济的运作结果中,人的价值与力量的体现是通过劳动产品的交换得以实现的。在劳动产品交换的过程中,我的产品通过他人而被社会所承认和认可,人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就得以实现,人的力量在此意义上也就得以展开。

尽管市场经济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是这只是将人放置于经济物质领域所展开的发展。人的平等、人的自由的实现也是在人作为“经济人”的条件下得以实现的。因为市场经济以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为其最终目的。那么人就被放置于利益的天枰上进行考量。人的道德、人的情感、人的自尊等方面就变得微不足道了。但是人之为人不仅在于物质资料的满足,还在于人能够在物质资料满足的基础上进行精神上的生产。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统一于人的生产实践之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其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服从于社会主义国家的调控,使市场得以在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生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性原则的实现、个人主体的生成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意义的体现。马克思曾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程度的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力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别人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可见,马克思强调的是人的发展与社会的生产发展的一致性。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为人的自主性的生产劳动创造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的劳动过程的自主性。而人的解放与劳动的解放是相一致的。异化劳动实践所产生出人的个性必定也是异化的。在异化劳动过程中,生产资料不属于劳动者所有而属于资本家,因而就造成了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对立;生产结果不属于劳动者而属于资本家就造成劳动者与自身生产成果的对立;人在劳动的过程中不是出于自由自愿的活动愿望而是被迫劳动就导致生产过程中的人与自身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制约着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才能为人成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人,而不是受制于资本压迫的异化的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发展要素中,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要素的合力作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因此,衡量社会的发展的尺度不应仅局限在经济领域。当前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种种重大成就无不证实了我国坚实的经济基础。在经济飞跃性发展的同时,人的发展却没有得以同步。人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内涵,它不仅包括人的生理、心理和文化基础的全面发展,还有人的理性因素的发展,也有人的非理性因素的发展等。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各种能力,包括感观方面的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艺术欣赏等能力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必定是具有思想觉悟与高道德水平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必定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而人的精神世界发展之体现就在于人的思想觉悟与道德水平之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必须将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作为一个考量标准。道德自律是人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从而形成的内在的约束。所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规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经济交往的过程中,只有主体内在的行为准则才能使其在经济交往的过程中不沦为单纯追逐利益之“经济人”、“物质人”、“利益人”,而能保有“人之为人”的超越性、理想性。

还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必须重视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只有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的自由时间的产生提供余地。而唯有自由时间才能使人的艺术、科学等能力的发展得以可能。也就是说“群众的剩余劳动不再是人类头脑的一般能力发展的条件。于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本身也就摆脱了贫困和对立的形式。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由此才能真正实现人之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与社会制度具有不可割裂的关联。适合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是人產生适合于人自身全面发展的保障。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言:“道德的基础是伦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合理展开。因此社会制度的完善所促进的社会的完善就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形成了互动,人的一切物质生产活动的展开与社会关系的拓展都在社会发展进步之合力中得以体现。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首先包括的就是人的生理基础的方面的满足与优化、人的心理基础的全面的发展与优化、人的社会基础的全面发展与优化。在此基础之上产生的就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基础的高度提升与丰富。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生理基础、心理基础、社会基础、精神境界、文化基础的全面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这样的哲学意义就在于它是人不断突破自身的根据。人的实践活动过程必定也是主体认识自身的有限性的过程,而这样的认识也就使主体对全面性、完满性的发展具有倾向性引导。所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通过实践活动不断突破有限性、不全面性而趋向全面性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逄锦聚,陶得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范文第3篇

1.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马克思提到的“个人全面发展”指的都是个人劳动能力 (包括体力和智力) 的充分自由发展, 是人的才能与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是个人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马克思畅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时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种理想状态表达了人类不断追求最优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充分展现人的本质, 实现身心各方面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愿望。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及其对历史过程的深刻论述, 为我们具体指出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现实历史过程, 同时也进一步说明,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 与当代科学发展观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 科学发展观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从表层意义看, 追求的是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问题;从深层次意义看, 社会是人的社会, 科学发展观最终要解决的则是人本身的持续发展问题。就这个意义而言, 科学发展观就是使得作为个体的人在体力、智力、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等各个方面得到持续的发展。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永恒的科学发展过程。

1.2 科学发展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就是要达成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主体是人, 如果离开人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社会进步中最重要的力量, 发展就无从谈起。而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社会进步中最重要的力量的佼佼者——当代大学生, 更需要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所以, 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科教兴国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战略, 人才教育在以经济和综合实力为主的国际竞争中突显出来, 人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发展的发展潜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 胡锦涛同志强调,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 努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是对最根本的社会发展动力的释放, 是对重要的社会发展主体的塑造, 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2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对策思考

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也是党赢得青年、培养青年的重要途径, 更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

2.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在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主体和支配地位, 是指导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形成的共同的群体心理特征、行为规范和精神追求, 具有特色鲜明的、相对独立的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弥散性和隐蔽性等特点, 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中发挥着其他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 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德与才、科学素质与文化素质、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应充分利用媒体快速、高效的传播作用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结合在广告和文艺节目之中, 发挥其对大学生的无形的影响力。大学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应主动参与、积极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中, 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2.2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人的发展要与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落实在大学生培养工作上, 首先要坚持“以生为本”, 但要理解“以生为本”的正确含义。其次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体与整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坚持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务必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对每个学生平等相待, 平等的发展机遇, 民主的参与, 急学生之所急, 把服务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环节, 既要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较好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又要在服务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 关心其疾苦, 考虑其需求, 积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2.3 尊重、保护大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等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 不了解这一切, 就谈不上教育。”而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 首先要消除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对立的错误观点。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但全面发展并非平均发展, 更不是抹杀个性。高校教育要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就需要学生的各项素质能够和谐发展, 在各项素质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创新, 在达标、合格的基础上支持出类拔萃, 在规范要求的同时发展健康、和谐的个性。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既要注意促进学生认知领域的发展,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信念、价值观和创造力。

通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可以使大学生成长发展, 可以使大学生有效地实现做学问与做人、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丰富知识与较强能力、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健康身体和健康心理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实现自身和谐健康成长发展, 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 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 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 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因此,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高校必须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贯彻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对大学生实施全面深入的素质教育, 促进大学生的各项潜能、素质和个性获得最充分的发展。

摘要:促进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践行科学发展观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本文从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全面发展间的内在关系加以论述, 进而提出: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大学教育价值观应同时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大学生,科学发展观,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 秋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J].求是, 2003 (19) .

[4] 黄宇弦.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5] 李正华.论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2) .

[6] 张贺福.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7 (9) .

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范文第4篇

1 中职教师教学观念与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

1.1 中职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发展师生之间平等互利、互敬互爱的合作关系, 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良好基础。首先, 在知识传授关系中师生应平等与民主, 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教师不以权威自居, 学生也不唯命是从, 因为学生有权与教师平等地沟通思想, 有权向自己的教师要求他们所希望、所需要的东西, 他们也有权对问题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教师对学习成绩等各方面表现好的同学可以多加引导;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多加鼓励, 并充分发挥他们其他方面的长处, 而不能对他们产生偏见或歧视。其次, 在智能发展上, 学生应自主和独立,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 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自觉进行学习和自我教育;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发展, 不必强求全体学生一致, 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实现自我发展。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平等民主, 为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因此, 教师应当主动地维护和发展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充分、自由、健康的发展。

1.2 中职教师对教学目的的认识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教师却将学生的发展框定在升学或就业标准的模式里。成绩和就业成了教学的唯一目的, 以分数论英雄, 许多学生不得不尽力压制自己的个性, 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学生变成了考试的“奴隶”, 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以致学生知识结构畸形、个性发展狭隘乃至萎缩。在这种模式中, 学生学习必须谨小慎微, 不能做与学习无关的事, 不能凭自己的兴趣去做事。所以, 大多数富有创造性的学生, 在其萌芽状态期间, 就有可能被只具传统观念的教师所湮灭, 学生发展受到残忍的压制。

1.3 中职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认识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掌握分寸, 努力使自己全部的教学技能多样化。首先是教会学生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 多种方法的运用,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兴趣, 使学生自觉完成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 并展现自己的自觉性、主动性, 积极性, 才能在探索新事物、发现新规律的过程中, 从而逐步实现个人的完善。因此,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 应注意培育、引导、训练每个学生的开发创造潜能的意识、方法和习惯。教学中, 教师应大胆鼓励学生的奇思异想, 激发学生积极表现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地尝试和发现问题, 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树立起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特别是创造力为目的的教育观念, 并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贯彻这一思想, 从而把这一有意识的活动转化为无意识的教学活动。

2 当前学生全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体现为缺乏积极的主体进取性不敢面对问题, 采取逃避的做法, 削弱了成就需要、持久需要等积极的人格倾向, 强化了谦卑需要、攻击性需要等消极人格特征造成个性和人格的缺陷, 缺乏探索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热情。

其次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中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 15.73%有自责倾向, 13.17%学生有恐怖倾向, 11.81%有冲动倾向;5.72%的学生有综合情况。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学生休学、退学乃至自杀的最重要的原因。

3 中职教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策略

3.1 中职教师应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 改进教育方式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应当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这些方面相互促进, 但不能相互替代。现在许多学生在未上学之前, 吵着、闹着、盼望着有一天自己也能走进那梦寐以求的“天堂”和“乐园”。然而, 一旦进入校门, 在就业压力和不良社会现象的诱惑面前, 有的便开始出现厌学情绪, 甚至发生逃学等不良现象。我们应该认真、细心地去挖掘其中的原因,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沟通,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 使教学方式随着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的增多而不断变化和丰富, 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特有的教育方式, 启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增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努力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 可以从开设活动课、选修课等课程来促进学生发展。此外, 由于考试具有教育性, 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所以还可从调整考试的导向性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方式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启发学生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浓厚的探索精神、独特的求异思维、非常规的想象,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一方面要通过改变教学观, 加强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建设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要通过推行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容易接受、喜欢接受的授课方式为标准来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3.3 提高中职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保证

由于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些问题, 造成了学生的素质缺陷, 毕业生走上社会以后, 没有个性和独立的思想, 没有激情, 缺乏诗意和想象力, 没有文化上的厚重感, 甚至缺乏起码的社会知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只有一点狭窄的专业知识。中职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状况, 直接影响学生发展甚至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一是将教育学生做人列为教师的首要职责的传统。二是加强教师个人道德修养, 在学生中倡导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主体关系的变化, 只有不断加强和提高教师个人道德修养, 才能正确对待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并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 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浮躁、疑惑等心态。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具有特殊的群体和环境,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面对的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心态各有不同, 这给中职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 中职教师有必要调整教学观念, 提高教学质量, 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教师,教学观念,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启亮.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2] 赵太平.浅谈素质教育中职教教师观念的转变[J].职教论坛, 2003 (10) :36~39.

上一篇:庆祝教师节活动简报范文下一篇:人代会筹备工作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