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市场范文

2024-03-22

自由市场范文第1篇

因此,生产消费品的任何一家公司如果只提供一种产品,那都不可能生存下去,除非他所提供的产品是为了一小群特殊的消费者特殊制作和设计的。市场细分战略可以让厂商通过利用产品的差异化来避免市场上的激励竞争,产品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价格方面,而且体现在风格,包装,促销诉求,分销方式以及超值服务上。市场营销者发现尽管市场细分,制定目标市场战略伴随着更高昂的研发,生产,广告和分销费用,但是通过提供具有明显差异的产品来迎合某些消费者的独特需求,能赚取比大众营销多得多的利润。

下面就麦当劳和米勒啤酒进行浅略分析,简述细分市场对企业的重要性。

一、麦当劳

(一)地理要素细分市场

麦当劳有覆盖全球的市场,要保持霸主地位就必须对市场进行细致的地理细分。麦当劳进行地理细分的主要目标在于分析各区域的差异。对于国内市场,麦当劳以西方饮食文化为主导。而在国外市场就抓住了特色。

地理细分要求把市场细分为不同的地理单位进行经营活动,例如,美国东部人爱喝清淡的咖啡,西部人爱喝较浓的咖啡。麦当劳连锁店作为一个跨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其服务范围遍及全球109个国家、2.5万家连锁店。它每年都需要花大量的资金来进行认真的严格的市场调研,研究各地的人群组合、文化、习俗,再书写详细的市场细分报告,每个国家,甚至每个地区都要有一种适合当地生活方式的市场策略。 以前,麦当劳在选择开分店的地址是人流大的地点。如在中国,先在主要的大城市开分店,逐步向其他城市扩展。但是现在,各大城市快餐供应已趋饱和状态。这就必须对这些细分市场进行分析,考虑这些市场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值得进入。例如,麦当劳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大量传播美国文化和生活理念,并以美国式产品牛肉汉堡来征服中国人。但中国人爱吃鸡,与其他洋快餐相比,鸡肉产品也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更加容易被中国人所接受。针对这一情况,麦当劳改变了原来的策略,推出了鸡肉产品。在全世界从来只卖牛肉产品的麦当劳也开始卖鸡了。这一改变正是针对地理要素所做的,也加快了麦当劳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步伐。

(二)人口要素细分与定位 1.人口要素细分

人口因素是细分消费者群的最流行的依据。主要根据年龄、性别、家庭人口、家庭生命周期、收入、职业、教育、宗教、种族、国籍等相关变量,把市场分割成群体。麦当劳主要从年龄及生命周期阶段对人口市场进行细分,其中,将不到开车年龄的划定为少年市场,将20-40岁之间的年轻人界定为青年市场,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知道他们时间有限,要求吃得又快又好;而对于年老者市场,麦当劳公司对其宣传中将经济实惠作为重点,同时,还尽力鼓励他们到本公司工作。 2.不同市场特征与定位

麦当劳针对上述细分市场采用不同广告宣传方式,如对青少年市场做的广告是以摇摆舞曲音乐;而对老年人市场的广告宣传则突出柔和并富有情调。实际上,儿童在餐饮方面极有可能成为家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对父母而言,让小孩快乐、负担得起、方便选买、省时间、不必煮饭、省麻烦、有好吃的食物,自然是个好父母,这些因素将使成年父母顺从孩子的意愿。可见儿童这个市场是非常重要的,它占领了麦当劳很大的市场份额。 但是,近年来由于新的竞争者加入,这就迫使它必须另外开拓市场。除了儿童市场,能开拓的目标市场就是老年人市场和成年人市场。老年人消费量不大,对麦当劳来说,这个市场并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成年人市场则不一样,这个市场很有开发潜力。然而,成年人对麦当劳的忠诚度并不高。针对这种情况,麦当劳已经采取很多的措施,包括以成年人细分市场为目标市场进行促销活动,每六个月组织一次促销性游戏。同时,麦当劳还是第一家为黑人和南美人设臵专门营销机构的大型零售店。 3.心理要素细分与失误

针对方便型市场,麦当劳提出“59秒快速服务”,即从顾客开始点餐到拿着食品离开柜台标准时间为59秒,不得超过一分钟,使得消费者能够从心理和实际中都感受到麦当劳的“快”。按人们的生活方式划分,快餐业有两个潜在的细分市场:方便型和休闲型。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种健康型细分市场迅速地扩长,更多的人追求高生活质量,如在美国,处于中间阶层或以上的人(大都有足够的购买力)占了全国人口将近一半;欧洲市民上街游行,提倡食用绿色食物。而麦当劳公司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失败,固守着已有原料和配方,而这些原料制作而成的高热和高脂类食物,对于关注健康的消费者来说是不可容忍的。这也是近年来麦当劳市场份额下降的关键主因。

二、美国米勒啤酒

在60年代末,米勒啤酒公司在美国啤酒业排名第八,市场份额仅为8%,与百威、蓝带等知名品牌相距甚远。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米勒公司决定采取积极进攻的市场战略。

他们首先进行了市场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若按使用率对啤酒市场进行细分,啤酒饮用者可细分为轻度饮用者和重度饮用者,而前者人数虽多,但饮用量却只有后者的1/8。他们还发现,重度饮用者有着以下特征:多是蓝领阶层;每天看电视3个小时以上;爱好体育运动。米勒公司决定把目标市场定在重度使用者身上,并果断决定对米勒的“海雷夫”牌啤酒进行重新定位、重新定位从广告开始。他们首先在电视台特约了一个“米勒天地”的栏目,广告主题变成了“你有多少时间,我们就有多少啤酒”,以吸引那些“啤酒大汉”。广告画面中出现的尽是些激动人心的场面:船员们神情专注地在迷雾中驾驶轮船,年青人骑着摩托冲下陡坡,钻井工人奋力止住井喷等。

结果,“海雷夫”的重新定位战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到了1978年,这个牌子的啤酒年销售达2000万箱,仅次于百威啤酒,在美名列第二。时至今日,米勒啤酒已经成为美国啤酒爱好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失败案例

2009年,上海的天价楼盘汤臣一品终于“降价处理”了,坚持了280天的无售出“记录”之后,在无数的口水泡沫中终究扬起白旗,成为市场“失败”的一个典型例子。

汤臣一品的失败了可以拿北京“星河湾”与其比较,因为这两者有着较多的相似之处。

(一)两者面临的区域市场竞争状况比较接近,都是面临竞争结构较为单一的市场竞争格局。

(二)两者的竞争策略比较相似。星河湾和汤臣一品选择同一种竞争策略,就是向上型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市场一致,策略一致,然而星河湾成功了,汤臣一品却“倒下了”,为什么呢?显然,汤臣一品对市场细分的研究并不充分,对自身优势存在一定的盲目高估。

其一,市场细分有效性中第一个前提是细分市场的容量要足够大。这一点星河湾显然做得更充分,对细分市场的研究更深入,而汤臣一品的第一个失败在于其细分的客户市场显然没有足够的容量来支撑项目的销售,其细分市场客户的档次太高,导致容量不足,项目销售出现滞销。 其二,市场细分有效性的第二个前提是营销渠道可达性。由于汤臣一品的客户细分定位过高,且可能超出了汤臣自身资源的可达性,也是导致项目滞销的一个主要原因。汤臣没有可以达到其定位客户的营销渠道,导致了其失败。

其三,市场细分有效性的另外前提是差异性要足够明显。这一点,汤臣一品也没有达到星河湾的层次,星河湾的细分策略能够非常成功,其产品差异化做得非常到位,但是汤臣一品却忽略了。从市场反馈的情况看,市场并不认可汤臣一品的产品差异化,并对产品有颇多诟病,可见在差异化营销上,汤臣一品确实是一个十足的失败者。

自由市场范文第2篇

2007年4月27日,国际快速消费品业巨头联合利华公司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高调宣布——该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十年以来推出的第一款新产品、全国首款“男女区分”去屑洗发水“清扬”正式上市。期间,联合利华高层更指出,从2007年开始将凭借“清扬”在全球去屑洗发水领域的专业优势抢占去屑洗发水市场。“如果有人一次又一次对你撒谎,你要做的就是立刻甩了他”——这是清扬广告片中的广告语,置身当前竞争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清扬离奇、自信的画外之音显得意味深长。一时间,我国台湾知名艺人小S(徐熙娣)所代言的清扬洗发水广告频频出现在各种高端杂志上,占据了全国各大城市户外广告的核心位置,打开电视机——无论央视、卫视及地方电视台,点击进入国内各大门户网站,清扬广告无处不在。长期以来,在宝洁与联合利华的洗发水大战中,宝洁无论是在品牌影响力、市场规模还是在市场占有率方面,都处于绝对优势。特别是在去屑洗发水市场领域,联合利华一直都没有一个优势品牌足以同宝洁的海飞丝相抗衡。作为联合利华十年来首次推出的新品牌,清扬旨在弥补、提升其在去屑洗发水市场竞争中的不足和短板。

二、“清扬”洗发水面市的功能定位:去屑

1.“清扬”洗发水面市的市场背景

在联合利华等外国日化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以前,消费者对洗发水的要求无非是干净、清爽,并无去屑、柔顺、营养等多重要求。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消费者对洗发水的品牌意识已经被各大公司培养出来,同时消费者对头发的关注日益增加,为新的洗发水概念进入市场提供了广泛的顾客基础。各洗发水品牌纷纷打出富有新意的定位以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极大地刺激了中国洗发水品牌的繁荣。赛迪顾问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中国洗护发产品市场销售额达220亿元左右,市场上的洗发水品牌超过3000个,其中宝洁(中国)有限公司的洗发水市场就占到60%多。中国洗发水市场已经高度集中和垄断。宝洁、联合利华、丝宝集团、拉芳集团占去了80%左右的市场份额;好迪、采乐、蒂花之秀、飘影等二线品牌又抢占了13%;剩下7%左右的市场,则被上千个三线、四线品牌瓜分。更为严峻的是,自2006年开始中国洗发水市场增长减慢,2007年各洗发水品牌的竞争更是激烈异常。市场的压力和巨大的利润蛋糕使各品牌在定位上各创新招,期望找到刺激消费者购买的新亮点。 2.去屑洗发水市场现状

就洗发水的功能定位而言,去屑洗发水是洗发水目前最大的细分市场,大约占洗发水市场一半的比例。作为一个有着100多亿元的市场,巨大的蛋糕吸引几乎所有的洗发护发品牌里都建立了去屑的品种。经过十余年的市场培育和发展演变,海飞丝的“头屑去无踪,秀发更出众”早已深入人心。人们只要一想到头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海飞丝。另外,随着风影的“去屑不伤发”的承诺,使之在这个细分市场也拥有了一席之地。专业市场调查资料显示,去屑市场80%的市场份额一直以来都被宝洁系列的海飞丝品牌所占据,而众多本土品牌则蚕食着剩余的20%的市场存量,相比之下,呈现的两极分化现象十分严重。

去屑概念一直是洗发水市场一个重要诉求点,市场竞争激烈。但消费者调查表明,人们对现有产品的去屑效果并不满意。2007年4月2日,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公布最近对5351人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对于“去头屑”这个日常问题,60%的人对去屑效果不满意。由此可见,消费者对去屑品牌认同的程度并不太理想,市场潜力仍然巨大。

尽管进入中国市场早于宝洁并拥有力士、夏士莲等知名品牌,相对于宝洁巨大的洗发水品牌家族所取得的成绩而言,联合利华的表现差强人意。特别是在去屑市场上,联合利华没有一个像“海飞丝”那样专门的去屑品牌,使其洗发水品牌族在市场覆盖面上产生很大的缺失。所以“清扬”被联合利华寄予厚望,联合利华提出清扬的战略目标和未来愿景是要在未来三年内成为中国洗发水去屑市场上的领袖品牌。

3.清扬去屑新诉求: “维他矿物群”去屑 ,

“清扬”是联合利华进入中国市场十年以来首次推出的新品牌,品牌定位为“专业去屑”,联合利华(中国)公司认为专业防治型去屑产品是目前的市场空缺,是当前去屑市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依托于数十年专业去屑研究经验的联合利华企业,对清扬在中国市场的未来表现充满信心,清扬信心百倍地作出承诺,要带领中国消费者走出20年头皮屑痼疾的困扰。

清扬去屑新诉求是“维他矿物群”去屑。联合利华表示,清扬是法国清扬技术中心的研究结晶,产品的附加值突破在于“维他矿物群”去屑,联合利华拥有全球专利及临床测试验证,同时为“维他矿物群”进行了商标知识产权注册。联合利华公司表示其一直在为研究适合中国人的去屑产品而努力,在过去10年中,联合利华研发中心在中国已为超过3000名消费者进行过临床实验,以更多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头皮状况和问题,从而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精纯的去屑产品配方。清扬在进入中国以前,已经在南美、欧洲及东南亚地区去屑市场成为了当仁不让的第一品牌,并被数亿消费者证实了其在去屑方面的功效。因此,清扬也将是中国市场的最佳去屑产品。

清扬用“科技保健”引导消费者,产品宣传中强调“深入去屑,治标治本”,强调专业性。联合利华宣称“清扬”是“消费者信赖的头皮护理专业品牌”,其去屑功能是针对头皮护理,并通过广告的方式强化头屑由头皮产生这一少有竞争对手关注的消费者固有心理认知,表明“清扬”对去屑的根本作用,有效地与其他去屑品牌形成品牌区隔。

三、“清扬”洗发水市场细分创新:性别细分

作为一个新品牌,想在品牌林立的中国去屑洗发水市场分一杯羹,必然需要“清扬”在品牌推出之前找出去屑市场的定位空白点。传统洗发水市场细分常常以功能为标准进行,如去屑、营养、柔顺、防脱发、黑发等,或以头发颜色来细分黑头发专用、染发专用等。清扬首次以性别作为目标市场。虽然只是简单的性别细分,但在洗发水市场上的确存在男性和女性不同市场的不同需求,而这个需求差异一直是厂家所忽略的。清扬的性别细分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这一细分市场的创新使消费者耳目一新,市场上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清扬”风。

“清扬”将旗下产品分男士和通用两大系列共有34个品种,作为首家推出男士去屑洗发水的品牌,“清扬”通过“倍添维他矿物群”这一概念的宣扬,表明其对男士洗发的关注,可谓开创了男士去屑洗发水的“蓝海”领域。并通过男士系列与通用系列两大阵容所形成的品牌组成构成了联合利华“专业去屑”的洗护完整产品线,可以极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同时,在宣传过程中,通过说教式的广告语言展示“清扬”对男士头屑问题的研究,令消费者产生去屑洗发水分“女士洗发水”和“男士洗发水”的心理认知,有效地将“清扬”与其他众多去屑品牌区分开来。

四、“清扬”洗发水的立体式传播

联合利华在宣传过程中,处处表明“清扬”的去屑功能,并试图通过传播培养中国消费者对待头屑问题的正确态度来引导消费者,清扬在传播中指出,中国消费者在洗发水使用中存在四大误区——洗发水男女混用、重冲洗轻滋养、头皮营养失衡、洗发护发习惯不良,识别这些误区并加以改进是改善头发的根本。

2007年3月25日,随着清扬品牌在全国各地开始投放广告,“清水出芙蓉、个性似飞扬”的清扬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步入了人们的生活。 为了使“清扬”迅速抢占市场,联合利华发起了“清扬”洗发水巨大的宣传攻势,据透’露,联合利华为清扬品牌的市场推广准备了不低于3亿元的市场费用预算,用以保障广告投入、业务销售和品牌等各项业务工作的有序推进。无论是在线上广告和线下广告,“清扬”相比“海飞丝”都占据了绝对优势。

此外,联合利华还十分重视“清扬”在全国同步上市,即使在网上也可以看到很多“清扬”招聘促销人员的广告。在上市前半年的产品推广期,“清扬”仅在中国市场的广告费投入就占到联合利华全年全球推广费用的一半。联合利华不惜血本,聘请的临时导购的工资在广州就达每月l 800元另外再加每月300元的奖励。推广期间电视、广播、网络杂志、终端、街道站牌、公交车广告和试用装发放一个也不能少,“清扬”对消费者的冲击可谓无所不在。

不管消费者是否认同宣传中许诺的种种功能,“清扬”的品牌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不少消费者都乐于尝试“清扬”洗发水,乐于对“清扬”洗发水宣扬的洗发水使用四大误区保持认知和关注。

无论“清扬”在未来的时间里会交出怎样的成绩单,无论“清扬”能否在本土市场的品牌角逐中击败宿敌“海飞丝”,拭目以待之余,站在营销专业角度,我们还是清楚地看到:随着清扬高调、自信的上市,在吸引无数眼球的同时,还为其赢得了如潮的掌声,成为2007年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营销案例和品牌佳话。

讨论分析题:

1.“清扬”洗发水是在什么样的市场背景下推出的?

自由市场范文第3篇

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几年前买下了经营不善的“米勒”酿酒公司。仅仅一年半的时间,“米勒”啤酒已跃居美国啤酒市场占有率第一位。

“米勒”啤酒是怎样起死回生的呢?

策略

是目标市场营销使“米勒”啤酒获得了成功。

由于不少美国啤酒公司都来自欧洲,因此啤酒技师的思想在这些公司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些公司只注意产品本身而不注意市场,他们更关心产品的质量,而不太关心顾客从其产品中得到的实际价值。为了宣传啤酒的味道,这些公司在研制和广告方面花费很大,他们强调啤酒花的数量、水的质量、各成分的比例及发酵程序等。这些啤酒公司认为,普通的饮酒者也能象酿酒师一样辨别出各种牌号啤酒的不同味道。实际上,大多数的美国饮酒者并不能区分不同牌号啤酒的差别,人们在选择啤酒时也并非仅仅看中味道。

为了了解消费者购买啤酒的因素,新的米勒酿酒公司调查了美国的啤酒消费者,发现啤酒的最大消费群是男性年轻人,主要是蓝领工人。同时还发现,这些蓝领工人是在酒吧里和同伴一起喝酒,而不是在家里和妻子一起饮用。

在公司买下米勒啤酒公司以前,作为主要消费力量的蓝领工人几乎没有引起公司的重视。各啤酒公司所做的广告刊登的是一些与蓝领工人生活格格不入的东西。例如,市场上居领先地位的巴德维塞公司在其广告上刊登这样的画面:在某宅邸幽雅的游泳池旁举行的社交舞会上,上流社会富有的绅士淑女们喝着“巴德”牌啤酒。为此,米勒公司抛弃了“香槟”的概念,推出了“米勒好生活”牌啤酒——一种适应工人口味的新啤酒。由于不少顾客在钓鱼或打猎时也要喝很多啤酒,米勒公司开始使用听装,并开始向超级市场供货。而且,公司还向全国各地的酒店和保龄球场销售其产品。

为了使人们问津“好生活”啤酒,米勒公司设计了一个旨在吸引蓝领工人的广告宣传活动,并为此投入了大量财力。“米勒好生活”啤酒挤进了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下班后的时间成了“米勒”时间。米勒的广告词对石油、铁路、钢铁等行业的工人的工作大加赞赏,把他们描绘成健康的、干着重要工作的、并为自己是班组的一员而自豪的工人。为了进入目标市场,米勒公司只在电视上做广告,这是蓝领工人们所乐于选择的传播媒介,并集中在他们所喜爱的体育节目时间播出。

在一年时间里,米勒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从第八位跃居第四位,随后又逐步上升到第二位。

为再接再厉,米勒公司又推出了一种新产品——保健啤酒,该公司将它定位为低热量啤酒,命名为“米勒莱特”。该产品面向三个目标市场:年轻男性蓝领工人、老工人和妇女,结果很快就成为市场上的超级明星。

点评

自由市场范文第4篇

学年论文

专业 班级:论文题目:姓名:学号:成绩:

手机市场调查报告

摘要:中国的手机制造业飞速发展,创造了手机行业发展的许多奇迹。2008年中国的手机用户已经突破4.6亿人。同时,国内手机生产厂商的异军突起也加剧了手机行业在中国的竞争。本文通过对南昌地区手机消费者的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和结论能一定程度上反映本地手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特征。本文先概括论述了一下当前中国手机市场的基本状况。再根据收集到的调查报告得出的数据,结合网上收集的关于手机市场的数据,分析南昌本地手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然后,以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为指导,分析国内手机碰到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以及建议。

关键词:手机市场用户关注

市场调查原因: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截至2008年底,国内手机用户数已接近4.6亿,稳居全球第一。我国用户对移动通信的有效需求持续加大,加上手机对固定电话替代性竞争加剧,手机用户数增长加快。

随着市场的扩张,手机普及率不断提高,更新换代速度加快,销售价格逐步走低,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从而使得对消费者行为和顾客价值的关注成为业内企业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相关数据:

1: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数据,2008年上半年国内市场累计销售的4716.33万台手机,其中国产品牌手机的份额第一次超过了国际品牌,达到55%。波导股份公司和TCL公司已经进入国内手机市场销量前三名,波导半年销售超过600万台,以15.01%的市场份额领先于摩托罗拉(14.21%);TCL销售500万台,市场份额11.60%,位居第三。但核心技术的缺乏导致新产品推出的速度慢,产品间没有明显差异化和清晰的市场定位。摩托罗拉和诺基亚极力推广彩信手机、彩屏手机和GPRS手机时,国内手机厂商只有望洋兴叹。其二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国内手机难以健全产品线,中高档的市场定位受到技术的挑战。在2007年10月份诺基亚发布了七款新产品,三星也推出三款主打新产品,都基于MMS,彩屏和GPRS技术,而国内手机厂商一般每年仅能推出3-5款新产品。

2:快速将概念“市场化”是诺基亚手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速度竞争包括新产品的推出速度和占领市场的速度之所以越来越重要,在于:

一是客户需求变化太快;

二是新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目前一款新的手机的市场生命周期平均不足五个月;

三是激烈的价格竟争,速度可以减小价格竞争冲击;四是速度是回击竞争对手的最佳办法;五是速度取得在位优势,容易成为市场热点,领导市场走向这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

3: 在目标市场选择上,国外品牌已经开始从大城市向小城市转移,进军二三线市场,而国产品牌则在继续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开始从农村向城市包围。总之,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占领市场。在产品策略上,国外品牌依然保持高中低端产品全线进攻,并在高端市场引领潮流的策略,而国产品牌则开始了对低端产品的研发,因为相对于高端手机,中低档手机的市场容量更大,据估

计至少占整个市场25%的份额。在渠道策略方面,国外品牌也已经开始借鉴国产品牌的经验,采用包销制。

一:调查结果分析

1手机品牌关注分析

随着科技的发展,曾经高高在上的手机正在成为非常普及的消费产品,而手机产品的同质性要求手机生产商赋予其产品更多的附加价值,这使得品牌竞争成为了手机市场上的主流,因为只有用强有力的品牌,才能建立品质一流与值得信赖的公司形象。品牌带来的是用户的认同,在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的移动通讯市场上,抓住老用户有时候比拓展新用户还重要。所以对各手机企业来说,只有品牌才是核心竞争了,才是永恒的价值所在,必须让自己的品牌超越产品!

一斑,说明了这个国际手机生产商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地位还是很高的。摩托罗拉以20.3%排名第二。再就是三星,用户关注度为9..7%。而国产的所有品牌手机的总和才25.8%,不得不为国产手机的命运担忧。

2手机外观关注分析

经过多年的努力,手机的功能设计基本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随着手机的不断普及,消费者的差异化越来越明显,多层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手机外观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往往对外观设计平庸或雷同的手机不屑一顾,而对外观设计特点明显并符合自己的身份的手机情有独钟。因此,靠创新外观设计征服消费者的发展空间还是相当大的。面对市场的巨大挑战,手机的外观设计就要迎难而上。手机的外观设计在适应功能设计的前提下,把外观设计和产品工艺、色彩及文化合理有机地融合,实现手机的进一步时尚化、人性化、个性化和娱乐化,这是未来中国手机外观设计的一个新趋势。

3手机功能关注分析

在中国手机业刚起步的时候,手机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是一种奢侈品,因为当时手机的价格非常昂贵,高达一万多元一部,也正因如此,手机便成为了个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和改变,所以人们对手机的要求也正在不断改变。手机已成为很多现代人工作、生活的必备品。从只有通话功能的大哥大到现在走向2.5G、3G的智能手机,它所扮演的角色已不再只是一个通话的工具,而是成为人们移动办公、休闲娱乐的得力助手。在这个处处强调创意的时代,手机就是我们握在手中的个性。

4手机购后的保养、美化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用户选择了手机购后不进行保养和美化。有些用户持用坏了就换过一个,没有必要保养,美化的观念。说明普通用户对手机的保养,美化不够重视。其实,就这几年在各大院校及闹市街区兴起的手机贴膜行业,就反映着手机用户越来越具有手机保养,美化意识。这是可喜的。关于手机的保养和美化很可能带起几个新型行业。就看你能不能发现其中的潜在商机。

5手机广告与促销策略

品牌形象的建立主要依靠优势广告、高品质的产品质量及完善的售后服务。广告具有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及一定程度上提高品牌美誉度的效果。广告效果的好

的用户认为手机广告的宣传很可信或较可信。只有6.6%的用户认为手机广告宣传根本不可信。

二:关于国产手机的几点建议

如今消费者对产品内在的品牌价值、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将会有更多的体会和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国产品牌来说,不建立自己的品牌忠诚度最终还是会失去自己的市场,但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分析,国产手机企业可以从以下几点慢慢的打好自己的品牌。

(1)把握好产品质量。“品牌是核心,产品是保证”,国产企业可以多于外企合作,或出国访问,多在技术上下功夫,以提高产品质量,只有质量得到了认可,才能近一步做好品牌推广。

(2)提高服务质量。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产品有形差异逐渐弱化的今天,服务已成为建立竞争优势,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所以国产手机企业应价加强产品服务体系建设,从而扩大市场的认同度。

(3)做好市场细分。高端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而且几近饱和,如果国产品牌想继续在站有一席之地是非常困难的,或许厦新,波导等这些颇有知名度的品牌还有发展前景,但对更多的国产企业来说或许难如登天。因此他们可以进入低端市场发展,利用低价获取用户,也可以与运营商合作,优惠话费,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可以通过细分群体,把自身品牌建立成为某种行业购买标准,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某细分市场的代名词。如“技术型的”,“价廉物美型的”,“功能实用型的”,甚至如“电池耐用型的”,“接收信号强的”等等。

(4)寻找国外生存机会。目前还有很多国外市场是比较落后的,如印度目前还处于中国三年前的状态,俄罗斯还处于中国两年前的状态。在国外打好品牌再回到国内,或许路会变得更宽。

手机市场竞争的最终趋势是产品高度同质化,只有知名的品牌才能稳定更多的用户,所以企业要发展还是要注重品牌的长远发展,这才是一个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樊澜; 刘珺; 张传雷等.3G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研究和分析[J]. 电信科学, 2009,(08)

自由市场范文第5篇

分割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我国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际上是分割的,即短期资金主要集中在银行间同业市场交易,而股票、企业债券等长期资本在深沪交易所交易。货币市场资金不能以公开的、合法的渠道流入资本市场。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合法流通渠道主要有:

第一,券商从银行融资。通常包含三种方式:一是通过国债回购从银行间国债市场得到资金。二是利用信用拆借从银行获得资金。近年银行间拆借市场对一些券商和基金的开放,改善了券商的资金利用效率,间接地促进了证券市场的活跃。三是利用股票质押从银行贷款。

第二,个人储蓄资金入市。虽然政府部门一再表示要支持机构和个人购买上市公司股票,引导储蓄资金入市,但由于证券市场投资品种太少,收益风险结构不匹配,尽管银行利率很低,投资证券市场的意愿不强,大部分居民仍然把储蓄作为第一选择。

第三,个人股票质押贷款政策仍是空白、尚未解冻。如果开放股票质押贷款,个人与一般企业可以通过股票质押获得资金,其中一部分资金将进入证券市场,从而增加证券市场的资金供给。

从总体上说,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货币市场的发展来支持,资本市场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没有相应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缺乏风险规避和风险流动的调节机制。然而由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分割,资金不能在两个市场间顺畅流动,我国社会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脱节,资金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货币市场资金供大于求,而资本市场资金供不应求。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迅速的同时,存贷差不断加大;保险公司拥有的大量资金急切地需要进入更有效率的投资渠道;由于缺乏资本性资金,国内不少企业具有非常迫切的上市融资要求,特别是国有大银行、国有大型企业的改制上市给股市带来了极大的资金压力。

因缺乏短期过渡性融资渠道与工具,资本市场上的企业资产重组(收购兼并等)得不致支持,成本高昂,效率低下。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也无法通过货币市场进行流动性管理。由于缺乏足够的流动性支持,融资渠道的狭窄逼使证券金融机构寻求所谓的制度外、体制外融资或者违规操作。

发达国家两个市场相互联系的途径

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中,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区分,往往只有时间上的意义。资金在金融市场是为了追逐利益,两个市场不存在截然的界限。货币市场和包括公司债券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是紧密联系的,联系渠道主要有三个:

一是利率渠道。现代利率理论认为,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之差代表风险贴水,正常情况下,长期短期利率的变动是同步的,短期利率的变动会影响资金的供求,从而间接影响长期公司债券和其他相关金融产品的价格,货币市场上的短期利率是资本市场上长期融资工具的定价基础。

二是资金渠道。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场所,货币市场资金的宽松和紧缩,都会传递到资本市场上。

三是金融工具渠道。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工具并非截然分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期货、期权与掉期等,很难说是长期金融工具还是短期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在两个市场上都起作用,从而使两个市场联系更紧密。

在发达国家,随着货币市场的发展,大量创新金融工具出现,利率逐步走向市场化、自由化,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对接的障碍与风险分析

所谓的对接、创新,很容易成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寻租手段,或是成为追逐短期利益,罔顾风险、诚信与商誉的工具。而这些问题对金融机构来说,是比对其他工商机构更加致命的威胁。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都不够成熟,并且市场参与各方都缺少渐进、摸索的过程,两个不成熟的市场对接,即使是低层次的,在某种程度上仍会与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现行体制有不相适应之处,其中所蕴含、派生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也是个新问题,相关金融机构、监管部门都没有足够的机制和经验,政策监管调控的难度更大。

在一体化大背景中,市场对接会有众多的创新机会,但在国有或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经营中存在着不规范、制约和自律不严格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对接有着特殊的风险。

首先,如果对接程度较高,银行体系可能承担的资本市场风险大增。市场对接可能导致资本市场风险更多地传递到银行体系,使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状况进一步恶化。

国外的经验表明,大量货币市场资金不加监控地涌入股市,可能会造成股市的虚假繁荣和“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银行还将为此承受较大的信贷风险和股市系统风险。困扰日本10年之久的银行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泡沫经济特别是股票市场泡沫破灭的结果,1997年8月,香港政府动用外汇基金“救市”,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为挽救香港的银行体系,1999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破产与信用交易导致交易规模极大扩张有关。

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话,我国证券公司等机构可以通过同业拆借、股票质押贷款的套做和循环,“连环贷款,连环投资”,使其自营股票交易规模成倍放大,推动股价不断往上攀升。非流通股股票抵押贷款既存在重复抵押的可能,也存在这样一种放大机制。一旦股价暴跌或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信用的“链条”就会断裂,形成信用危机,影响金融体系稳定。因此,应把握好银行资金入市的有效监控,及时防范风险。

其次,市场对接本身对我国当前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可能就是一个不小的冲击。简单的一个例子: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一种联系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方式,如果大规模发展,对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的影响,对银行经营状况乃至金融风险都有深远影响。

第三,银行的内部控制风险。银行内部控制的不健全最终可能导致坏账失控的风险。

第四,市场对接的结果之一,是形成一些新的金融产品甚至衍生产品,对这些产品设计、销售、运作和监管,也要求从机构到整个金融体系提高风险控制水平。

以往的人民银行,现在的银监会、证监会等,都被看成是消防队、警察,主要是因为这些监管机构忙于查处暴露的风险和问题。在风险查处理念下始终走不出防范风险、查处风险、处置风险的怪圈。现在,转变观念,要转移到风险监管上来。首先要向风险评价转变,分析评价商业银行自身的控险能力、化险能力、排险能力,对商业银行的健全性、系统的安全性等做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指出其存在的风险隐患和管理漏洞,并责令其组织实施和改正。在风险评价的理念下,监管者以第三者身份出现,就不会疲于奔命,局限于仅仅是建台帐、跟踪检查之类的工作。监管当局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运行的整个系统进行评价,看整个系统的风险程度有多大。

对策建议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对接是势在必行的,由此需要加快商业票据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为沟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打好基础;证券公司在金融管制放松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发行金融票据等进行流动性融资,以增加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沟通方式;积极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对接奠定坚实基础。

慎行。推动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对接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而不是简单地为市场提供更多的资金。对接如果只是为资本市场放水,很可能养出的是一批 “腐败大鱼”,让极少数人从非法的途径先富起来。这样的做法,丝毫无助于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市场秩序。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对接,如果不够谨慎,对微观而言,是加剧投机。对宏观而言,是加剧风险。

银行业、金融业的经营靠的是诚信,诚信是要时间来证明的,这是国际上成功大行都是百年老店的原因。市场对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一些岔子,淘汰一批,以谨慎的态度推动,才能减少不利冲击,而渐渐涌现我们自己的百年老店,这是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基础。

渐进。完善市场,监管先行。推进对接不能只考虑个别集团或个别层面的利益,历史证明,这样做会后患无穷。例如,中国股市为国有经济服务造成目前的进退两难;再如,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由财政买单,不仅没有解决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可能还形成银行的道德风险。没有监管,或者监管松懈,造成的不良后果,在以后要解决,其成本将大大高于监管成本。

目前阶段,主要是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创造条件。

首先,扩大进入市场交易的对象。1999年以来,人民银行批准了一批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目前还应探讨扩大参与者的范围。银行间债券市场也应该改造成为覆盖全社会的债券市场,逐渐演变成为大型机构参加的公开市场。通过与商业银行柜台交易市场的连接,与广大中小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相联结,逐渐形成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

其次,探索银行资金安全合理进入资本市场的途径。方式包括:继续允许并扩大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证券公司向银行申请股票质押贷款的规模和范围;设立券商融资公司,向券商融资。先期融资可以采取担保贷款或完全抵押贷款的方式,适当的时机逐步开放信用交易;商业银行可以为券商开展一些创新业务,比如为企业重组并购提供贷款等。

第三,拓宽股票质押贷款的对象。适当时候推出非券商股票质押贷款,包括开办企业股票质押贷款和个人股票质押贷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登记制度、通过对质押率和质押利率的调节、增加或减少信用交易保证金等有效控制风险。此外,可以尝试组建银行业和保险业的证券投资基金,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购买基金间接进入股市。同时,政府对这类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进行控制。

创新。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对接的出路在于创新,但这一创新需要金融体系一系列的创新来支撑和引导。

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是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对接的一个重大关键。央行正在积极而又稳妥地推动利率市场化。到目前为止,利率市场化取得一些进展,与之相对应,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利率变动已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利率市场化创新完全实现之日,中国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联系将十分紧密。

积极推动横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金融衍生产品,与市场的对接互动。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对接所取得的每一进展中,会形成衍生产品创新的一次次机遇。

完善。需要尽快建立健全监管的体制和问题。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的龙头地位,决定了金融监管体制的建立健全,应该以其为中心。银行业监管的现状,与其他金融子行业相比,还相对滞后。因此,银行业的监管必须高起点,与国际惯例接轨。中国的金融服务业是各国以及国际财团、金融巨头关注的热点。加入WTO之后,我国银行业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严格的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是必需的。要想取得与外资巨头竞争的相同起跑线,监管、内控的基准应该一致。一体化市场竞争中评价所有金融机构业绩和风险的标准,不会因为中国的金融机构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遗留问题而网开一面

上一篇:人力资源开发下一篇:技术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