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农村建设思考论文范文

2024-03-17

推进新农村建设思考论文范文第1篇

笔者认为,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步缩小,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顺利实现。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国家资金扶持非常有限,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脆弱,农民户集资相当困难,大多数农村在创办公益事业上遇到了极度困乏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瓶颈,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步伐呢?本文就此问题从乡镇的方面作一个粗浅的探讨。

一、影响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成因

1、政策缺陷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税收和财政体制实行偏向城市和歧视“三农”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在我国城市公益事业的建设全部是由财政拨款进行的,国家每年把大量的财政收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大江大河的治理。而各级财政计划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的资金不仅数量少,而且资金在流向农村的过程中经过层层截留和克扣,到农村已经很少了,真正落到实处的是少之又少,农村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就基本落在农民头上,用一句不负责任的“谁投资谁收益”的空头支票打发了。特别是在城市绿化与农村绿化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国家政策的严重缺陷。城市的绿化建设完全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投资,而收益人没有投资。农村却要谁投资谁收益来发展,这就是农民与市民的由于政府的政策缺陷造成的公民等级差异性,致使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滞后。

2、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不足的影响。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往往是通过项目进入农村地区,项目决策权掌握在上级手中。在财政资金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上级更关注那些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资金投向,而往往忽视农村地区的公益事业。致使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加上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尚未建立,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到村一级数额有限,无法顾及所有乡村的所有公益事业项目。

3、村民自身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的影响。虽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的腰包鼓了一些,但总的来讲,农民的收入增长还是比较慢,增幅也不大,其年均纯收入仍然远低于城镇居民。因而,经济承受力较低。而且,农村内部的公益事业,一般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规定来办,由于“一事一议”标准低、数额少,与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实际需要相距甚远。再加上不少村民的公益意识淡薄和经济承受力有限,普遍存在着“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

4、现行的农村多渠道投资机制实施过程中难以配套的影响。由于现行的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农民集资相结合的农村公益事业多渠道投资机制存在着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不是地方财政紧缺,配套跟不上而上不了马,就是按照现行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规定(受上限控制),不足以筹够集资的部分而耽搁,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正常发展。

5、村级债务沉重,影响了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前些年,一些地方由于盲目发展乡镇企业,超前超能力地集资贷款修路、建校形成了巨大的村组债务,一方面使集体经济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由于财务管理混乱,一些农民认为村干部在工程建设中捞取了私利,因而干群关系紧张,工作难开展,严重影响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6、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出现了无管理机构组织协调的“真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撤并各种事业单位(“七所八站”)后,虽然这些单位的一些职能被设计并转到了乡镇和县(区)直其他单位,但人手、经费都不足,这些职能实际已严重弱化。在目前乡镇财政既要保吃饭,又要还债务,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成了吃力不讨好的事,因而乡村基层政府和组织缺乏积极性,这就必然导致一些乡村特别是贫困乡村难以兴办公益事业。

二、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是统筹城乡公益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发展农村公益事业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推向前进。从当前来讲,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把反哺和支持的重点放在农村公益事业上。一是要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把用于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并按一定比例逐年加大县(区)级投入,不断改善广大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多元投入机制,在坚持标准、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政府资助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办法,鼓励农民及社会力量兴办农村公益事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帮扶、农民自愿、社会捐赠、民主管理”的方式,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基金的来源除了各级财政划拨外,还可建立社会团体捐助、企业赞助、个人捐助等多渠道的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三是建议地方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党委、政府名义出台《关于认真解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意见》,明确新形势下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指导思想、原则、政策措施等,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

2、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加大对县(区)特别是财政困难县(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对于较早实现“普九”达标验收的县(区)给予资金和政策倾斜。对因农村“普九”教育达标建设等所形成的政策性债务,可按照“谁的孩子谁抱走”的办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逐步消化解决。切实开展农村困难学生助学活动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巩固“两基”成果,按照危房改造同农村中小学布局相结合的思路,合理规划和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逐步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问题,逐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大力推动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加快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稳定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实施实行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和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今年莘口镇将实行农村医疗保险,即每个农民每年只需出10元,其余40元由财政支付,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3、相对集中捆绑使用各个渠道的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一是借鉴扶贫工作“整村推进”的做法,指定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规划,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办法,把分散在各部门的支农项目资金集中起来,设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给予适当补助,力争在解决一批乡村的重点公益事业项目。二是改变支农项目资金的投入方向,减少对生产经营环节的支持,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减少中间环节,尽量采取项目资金直达的办法,防止层层截留和克扣。同时,建立项目资金跟踪检查审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资金有效使用。三是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建设中,从实际出发,减少县(区)政府项目匹配比例,取消乡镇匹配,以确保农村公益事业工程质量和效益。四是对于税改前村组在建设公益事业时,以免征农业税为调节手段战胜田地而出现减免农业税或“抬粮”等情况,属政府行为的,可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由国家一次性出资征用,或以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予以补偿。属村集体兴办的公益事业,按“一事一议”制度办理,根据原合同和具体情况,由村采取措施逐步解决。

4、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规范和完善“一事一议”筹资制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要求,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开展自己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想方设法,在强化财政支持的同时,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引导农民搞好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改善自身的生活生产条件。对此,一是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免征农业税后公益事业发展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乡(镇)村干部要加大“一事一议”的宣传力度,严格区分加重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制度,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发展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严格按“一事一议”制度办事,规范操作,以巩固减负的成果。考虑到农村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在遵循公开、透明、自愿、协商原则和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基础上,对一些直接由农田受益的项目,如水利项目等,可按田亩筹资(但总额不得超过按人头的筹资额)。三是允许采取适当提前或延迟的办法,将两至三年的“一事一议”筹资集中起来,以兴办村内一些重要公益事业,涉及几个村的公益项目,也可以跨村联合使用“一事一议”资金,所筹集的资金使用情况必须全部公开。四是可以考虑把粮食直补资金改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集中统一使用。把资金送到每个农户家庭,政府行政成本又太高,既费力、又费事、又费钱,人物浪费都大。如果能以村为单位把这笔资金作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修建乡村道路、水渠等,效益会更好,农民受益更大。

推进新农村建设思考论文范文第2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市会议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部署,为我们抓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主题,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作为汊河镇这样一个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乡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立足实际,统筹安排,瞄准着力点,狠抓落实,稳步推进,努力提高农村综合发展能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突破发展。

一要更新发展理念,聚力抓好新农村建设“一盘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分析农村改革形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原则,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作为我们基层组织和领导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肩负着推动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要从政治、全局和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决策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在抓“三农”工作的理念上有一个新的认识,高点定位、统筹兼顾地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首先,要以全新的思维审视新农村建设。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要求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障等诸多领域,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要求是宏观层面上的要求,就微观层面来看,新农村建设既涉及到硬件,又涉及到软件,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容,即新设施、新环境、新房舍、新公共服务、新社会保障和新精神风貌,只有达到这“六个新”,农村才会有新的全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决策和实施新农村建设时,脑海里既要有大目标的发展轮廓又要有具体内容的“新意”要求和工作要求,只要把握到这一点,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其次,要以全局的意识统筹新农村建设。要遵循规划为先的原则,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为农村发展定好目标、调好节奏、留足空间。要遵循经济发展为重的原则,突出经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先位置,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实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遵循统筹协调的原则,注意城乡统筹和一二三产业之间的互动,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使新农村建设既体现经济发展水平又体现社会进步程度。要遵循可行性原则,结合大局要求和本地实际,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目标和指标体系,使新农村建设既体现一般要求又体现本地特色,切忌生搬硬套,不追求实际效益。再次,要以科学的态度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正确的政绩观,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和“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的思路,扎实稳妥、和谐有序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二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增加农民收入、富裕农民是目的。汊河农业镇,农业生产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必须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来抓,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要紧紧围绕“水产、粮食、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和劳务经济,坚持规模、效益并重的原则,实现产业发展的新突破。农业生产要逐步实现以户为基础、以村为单元,发展一村一品,要抓大户、

带一般、上规模,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发展圈、厕、沼气“三位一体”循环经济,提高产业质量和经济效益。***业要在适度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强科管、加工增值、提高效益上,着力抓好省道沿线优质**基地建设和***基地建设;继续抓好**产业示范户、示范园建设,带动管理工作上水平。**业要以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为重点,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加强与**批发市场、**经销商和药品生产厂家的联系,大力发展订单**业。劳务产业要以提高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为重点,加强对劳务人员的输前技能培训和输后维权服务工作,不断拓展输出地域,发展订单劳务,打造劳务品牌。在抓好产业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做好省国道沿线畜产品基地、**基地等农产品基地和品牌的申报工作,力争新认证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继续抓好农产品加工、包装、推介工作,不断提高我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大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进一步培育、发展、规范农村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服务、自律、维权职能,实现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不断提高农民发展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三要以开发扶贫为抓手,充分利用政策优势,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贫困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解决好农民的增收问题。汊河镇是省级老区贫困乡镇,贫困面大,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和长期任务来抓,坚持不懈地抓好扶贫综合开发工作,努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政策导向和投资趋向,积极做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申报争取工作,力争在项目申报和争取上实现新的突破,短期内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有较大改观。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重点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平整、小流域治理、安全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改厕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坚持基础建设与产业开发、村容村貌整治并举,提高扶贫综合开发成效。按照“分级负责、分类指导、定点帮扶、整村推进”的原则,切实抓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贫困人口的生存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统筹安排用于农业和农村的项目,最大限度的发挥项目的综合效益。坚持高标准建设,严把工程质量关,真正把项目建成一流标准和群众满意工程,以良好的工程形象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使新农村建设“有米可炊”。另外,还要积极探索信贷扶贫到村、到户的新途径,大力开展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广泛开展社会扶贫,切实安排好贫困户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重视解决边缘人群的脱贫问题,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步伐。

四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同时要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村民民主管理和自治水平。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积极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做好“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村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医务人员的培训,做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加大药品食品监督执法力度,增强农村卫生服务功能,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强化经常性工作措施,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的兑现落实工作,积极推进村民自治,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深入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遵纪守法意识;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继续抓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文明户”、“文明院落”、“文明村场”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和引导群众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着力治理脏、乱、差,努力改变农村普遍存在的粪土乱堆、污水乱泼、畜禽乱跑、柴草乱堆、广告乱贴“六乱”现状,改善

推进新农村建设思考论文范文第3篇

用绿化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扮美乡村家园,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乡村文明、致富农民的需要,是实现“村容整洁”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绿化已逐步得到乡村基层组织的重视,但从总体上讲,现乡村绿化工作还比较薄弱,对绿化建设的认识和理念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何科学建绿,使乡村绿化建设可持续发展需要深入研究探讨并及时加以科学引导。

目前乡村绿化存在的不足

重建设轻绿化。乡村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对村内外的公共活动场所、村内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比较重视,而往往忽视绿化与环境建设。由于缺乏对绿化工作的宣传、组织与引导,村民对绿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绿化在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以及美化村容村貌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村庄普遍缺少系统的公共绿化,绿化投入低且缺乏维护与管理;农民在房前屋后绿化的积极性不高,家庭庭院内常常是简单地硬化,在田边、村边、水边、路边也缺少系统的绿化,一些主要道路甚至没有绿化,乡村缺少了特有的生态环境与田园风光。

存在城市化倾向。也有一些地方,盲目模仿城市的绿化方式,违背生态发展和建设的科学规律,急功近利,追求形式主义。具体表现在盲目引进外地树种,追求名贵花木,种植“缺头少膊”的大树;大面积种植草坪,对灌木进行模纹处理,有些村庄甚至脱离实际,盲目修建村庄公园。其结果是“城不城、乡不乡”,既没有城市绿化的精致与景致,也没有体现乡村简洁而生态、自然而质朴的特色与魅力。其结果是投入大、绿量少、效果差、维护成本高,既降低了绿化资金的使用效益,又加重了村集体的经济负担,也挫伤了农民绿化的积极性。 存在过度建设现象。一些乡村在环境建设上,盲目模仿城市手法,如在村内的公共空间建小品、修水池、设喷泉;公共场所地面过度硬化,甚至铺花岗岩地面,宅间支路也往往是全部硬化;生态的自然水系驳岸用石材硬化,不切实际地修建亲水木栈道。其结果是不但增加了建设投入,还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系统与环境,破坏了乡土风貌与气息。

乡村绿化要注重“三个效益”

乡村绿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在乡村的绿化工作中,必须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让农民切身感受到绿化在改善生态、改善村庄面貌、提高生产生活条件、致富奔小康等方面的益处,让农民成为绿化的主导力量,保证乡村绿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要注重生态效益。绿化要以改善生态为出发点,在尊重自然、保护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规划与系统的绿化建设,结合自然条件,有效地防风固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削减噪音,完善由乡村田野、自然植被和自然山水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逐步使空气更加清新、河流更加清澈、林木更加茂密、植被更加葱郁。那绿树成荫、瓜果飘香、蜂飞蝶舞,充满生机的、生态的自然风光,也正是乡村的特色与魅力所在。

二要注重社会效益。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是“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的具体要求,也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的具体体现。在建设与整治中,绿化是投入少、见效快、效果好的有效手段,是美化乡村家园的“化妆师”。一部优秀的电影需要精彩的剧本、出色的演员,还必须有精美的道具和优美的场景,绿化就如同电影中的道具与布景,在乡村发展与建设中,是改善农村环境、烘托村庄形态、提升乡村品质,彰显村庄风貌的化妆师。

三要注重经济效益。在改善生态、美化乡村家园的同时,还要注重绿化的经济效益,让绿化成为帮助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要结合村镇的自然条件,努力把绿化与农林经济发展相结合,如无锡阳山的桃树、苏州东山的枇杷、镇江宝华的玉兰、邳州的银杏、宿迁的意杨等,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绿化不但可以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还可以形成浓郁的地域文化与特色,有效提升乡村的品质与魅力,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度假,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那些生态环境好、风光优美、具有一定林果经济特色的乡村,已逐步成为城市居民假日休闲的重要选择。

乡村绿化必须坚持“三个突出”

突出乡村的“空间特征”。21世纪的新农村,应该具有与城市相异的,有浓郁乡土文化的空间特征。村庄外、村头、村内以及村民庭院共同构成了乡村空间。要通过科学规划,丰富乡村绿化空间层次与景观。在村庄的外部空间,通过系统的林网建设,使农田与林网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田野风光与绿色走廊;有条件的村庄,应在村头精心建设以乔木为主体的绿地或林地,形成与外界的过渡空间,同时也展示乡村特色与文化;在村内,要根据村庄的综合布局及自然地形地貌,以乔木为主体,以落叶和常绿树相结合,形成村内绿色骨架体系,在村内的活动场所、道路、宅旁与水旁,注重乔、灌、花、草的合理搭配,在村内形成多层次、错落有序、亲切宜人的绿色空间;庭院是村民居所的个性与风貌体现,庭院应以绿化为主、硬化为辅,以果树和乔木为主适当选种常绿的灌木和花卉,硬化部分应用生态砖精心拼铺。庭院围墙应空透并以藤蔓植物攀爬,形成垂直绿化,构成富有个性的、精致的家园。

突出“乡土特色”。乡村绿化只有突出乡土特色,才能体现独具魅力的乡村风光。因此,绿化必须避免盲目套搬城市的绿化手法和模式,要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结合自然条件与地域文化,注重利用和保护现有的自然树木与植被,充分体现乡村的田园风情和自然风光。要因地制宜,尽量选用本地花木,原则上不采用模纹修剪、铺设草坪等绿化模式,要营造自然生态的绿化形态。同时,要注重利用瓜果蔬菜进行辅助绿化,进一步体现乡村特征。可选种柿子、石榴、墨桔、葡萄、枣、杏等果树,挂果时间长、易管理;通过种植四季常绿的大蒜、葱、韭菜等常食用的蔬菜,既保持绿色常在,又方便生活;选栽既开花又结果,观赏实用两相宜的藤蔓植物,如丝瓜、南瓜、豆角等,进行垂直的空间绿化,还有利于房屋的夏季隔热,生态、实用并节能,一举多得。

突出“节约性”。节约型绿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乡村绿化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今年8月,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意见》,明确了城市绿化要走因地制宜、合理投入、生态优先、科学建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乡村绿化更要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科学建绿,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乡村绿化的全过程。在规划设计时,一定要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与资源,全面保护和系统利用已有的树木与植被,要优先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形成具有地域特色与文化的生态环境;要坚持以乔木为主增加绿量,注重植物的多样性,提高生态效果。此外,要尽可能选择节水耐旱植物,注重雨水拦蓄利用,注重微喷、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的应用,结合目前正在启动的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积极利用处理的尾水或中水;在环境建设上,提倡简朴、经济、自然的环境建设。尽量减少硬质铺装,并采用透水砖铺装地面,原则上不建雕塑、小品、水池和喷泉,水体驳岸不要硬化处理。提倡简朴、经济的绿化模式,提高绿化投资效益,降低建绿和养绿的成本,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财力等资源,最大程度地增加绿量、改善生态,维护农民的利益。

推进新农村建设思考论文范文第4篇

一、建设新农村,首要

的是科学搞好规划

科学、超前、切实可行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取向和成效大小。因此,当务之急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要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抓好规划调研。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分片包干、进村入户,认真扎实的调查掌握农村资源、人口、产业、农居及经济总量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情况,真正摸清底子、梳成辫子,客观分析优劣势,为搞好规划打好基础。二是抓好规划制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和省委提出的“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的思路及“大乡小村”战略,精心制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具体规划中要注重五个统筹,即:生产与生活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要顾及每个村的环境条件、收入水平、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因素,做到因村制宜、分类指导、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切忌做秀,搭花架子、刮攀比风;村建与房建统筹规划,逐步配套。农家庭院要上档次,要按卫生标准改房、改水、改厕、改灶、改圈,自来水、有线电视、通讯网络、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和节水、节能等新设备及书报、音像等文化科技资料要入户。村庄要上设施,要治脏、治乱、治差、治散,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有水利、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配套;经济与文化统筹规划,并重并举。要克服习惯于重物质、轻文化的倾向,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有条件的村可逐步建图书阅览室、健身房等,引导农民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人居与自然统筹规划,趋向和谐。除规划的农田建设、土地整治、水利水保、绿化造林等项目外,禁止滥垦、滥牧、滥猎、滥采、滥樵,建设生态文明村;节约与集约统筹规划,相辅相成。建设节约型新农村,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资源,达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三是要抓好规划落实。规划是蓝图、是目标、是旗帜。要围绕规划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切实抓好规划落实。群众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要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坚持一个规划管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确保如期圆满的完成规划任务。总之,只要我们坚持规划先行,以规划指导建设,以规划引导发展,就能使我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的推进。

二、建设新农村,中心任务是要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第一要务。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从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关键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新突破:一是在特色产业开发上有新突破。目前,我县的薯、羊、草、菜、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比较优势明显,形成了市场品牌。今后,一方面要在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基地、提高产品质量效益上做文章,特别要不断培养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促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按照“公司 基地 农户”的经营模式,培养发展专业协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整体提升我县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劳务产业和以观光休闲农业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在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上有新突破。紧紧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发,加快农业信息、农产品市场、农产品监管、农业综合执法、农牧业保护、农民权益保障六大监管体系建设,健全网络、创新管理、形成机制、配套服务,促进“三农”工作健康协调发展。三是要在扶贫开发上有新突破。按照政府主导、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和开发式整村扶贫的要求,大力实施政策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小额信贷扶贫、项目扶贫、吊庄移民扶贫、联县扶贫,加快脱贫致富进程,实现小康目标。四是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新突破。要按照“大封禁、小治理,大保护、小开发”的方针,进一步推进以林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建设适合人居的生态农村、绿色农村。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实施“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要进一步加强农村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广播电视和教育、卫生、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尤其要加快小城镇、集镇建设,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实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五是在发展外向型农业上有新突破。要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全县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接轨,发展“创汇农业”,提高农业效率。

推进新农村建设思考论文范文第5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 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重点是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以及“脏、乱、差、散”的局面;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态良好”为主线的建设标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1) 人居环境建设:田园 (庭园) 式、社区式两种模式。2) 村容村貌整治:“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是整体环境的写照, 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是整治的重点。3) 精神文明建设:杜绝赌博和封建迷信活动, 倡导和谐邻里、家庭关系, 有奋发向上的民风, 推行健康娱乐活动。4) 发展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 (重点是休闲观光农业) 。5) 培育生态文化:学校、企业、宣传。6) 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7) 社会保障工程:养老、失地农民问题、农民工利益、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目标:促进生产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 让农村居民享受城市现代文明成果,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型农民必须具备的素质

新型的农民, 都应具备哪些必要的素质?这个问题不解决, “培养农村需要的合格人才”就成了一句空话。最近, 我们到重庆市涪陵区百胜镇, 对回乡知识青年状况作了一番实地调查。该乡总人口10054人。现有回乡知识青年2046人, 其中大学毕业生46人, 高中毕业生——新型农民应具备的素质598人, 初中毕业生1402人。目前, 知识青年中担任村、队干部的有123人, 乡村企业工人842人, 各种专业户、重点户、经济联合体重点户310人, 以土地劳动为主671人。就涪陵区的农村劳动力看, 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 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农民的这种文化现状, 不仅直接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也严重制约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培养造就一大批既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 又有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农民, 展现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2.1 思想先进, 精力充沛, 政策理解力强

现在的农村青壮年, 除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质, 有较高的政策水平, 有现代化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 还要有较强的改造社会、管理社会的组织才能, 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适应时代的需要。特别是大学生村官, 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 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稳定农民, 致富农民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2.2 有文化基础, 创业创新, 科学法理

农村经济是不断发展的, 产业和产品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 因此从客观上要求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也要不断学习, 成为学习型创业型农民。无论学历高低, 年龄大小, 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是必须的, 提高专业和综合素质, 提高分析和掌握现有资源优势, 掌握不断变化的科技与市场信息, 了解国家政策和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 确定发展目标, 驾驭人力、资金、资源、信息和市场, 能不断与时俱进, 动态发展。创业教育是农民教育的生命线, 有不少的微型企业就产生于其中。同时确立法律意识, 让农民学法懂法, 守法护法, 严格依法办事。

2.3 懂新技术, 致富能手, 带动一方

懂技术就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 至少熟练掌握1~2门生产技术和技能。技术是指生产活动的专长或手段, 如现代技术。技能是人们掌握和运用技术的能力。新型农民掌握新技术, 不但有生产技术, 还有营销和管理技术。农民在新技术的应用上需要试验示范再推广的过程, 要有人带头。新技术一旦被农民接受, 推广开来, 就会致富一方。作用非常显著。

2.4 会经营, 善管理, 高效率

会经营就是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合理地配置人、财、物和土地资源, 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 获得更高的效益。

管理是一种精神。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用, 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使命”, 必然是一个很高的目标, 为了缩小现状目标之间的距离, 就需要管理者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所以, 管理行为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之一, 就是解决问题。管理和创新经营齐飞, 就能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

3 农村需要的成人教育模式

全国农村职业教育迅猛发展, 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关注、积极参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如阳光工程, 雨露计划, 创业培训, 劳动力就业、移民、岗位技能培训等) , 农村正在发生着由典型的农业区向农业、轻工业区并重、向城镇化发展、向现代化迈进的转变, 农民的失地转移、转岗就业以及农业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集中反映到农村成人教育这个瓶颈上来了。

3.1 让“戏团”和“演员”都有载体

即由政府规定, 各乡镇成人学校“为县区教委下属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经费拨付渠道与各乡镇公办中小学相同, 待遇参照中学标准执行”。只有这样, 农村成人学校有了正式机构、有了正式编制和经费来源渠道, 解决了待遇。才能高度重视农村成人教育, 才能满足现代农村的新需求, 也就抓住了农村成人教育的新变化, 其作用自然就发挥出来了。

3.2 需要灵活有用的教育内容提高生产效益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这是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重要内容。把充分利用土地、科学开发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放在基础地位, 进而发展工商业, 经济持续发展, 才能为农村百业兴旺、社会和谐创造条件。一是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必须针对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给农民提供及时有用有效的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这个任务, 必须依靠农村成人教育才能圆满完成。

3.3 需要全方位的教育活动促进精神文明

随着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有些因工业占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拿到实地补偿金后养尊处优, 无所事事;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加快, 有些农民搬进了楼房, 但生活习惯依然如旧。怎样使农民顺利地变成居民, 怎样增强农民的生存和就业能力, 是政府必须考虑并加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依托乡镇、村成人学校, 加强农民现代化素质培训, “让活跃的头脑有事可思, 让充沛的精力有处可释, 让美好的求知梦有处可圆, 让致富的脚步有途可踏”的教育目标, 农村面貌就能焕然一新。

3.4 用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教育的形式建设学习化社区

建设村镇文化大院, 落实活动场地, 落实专人管理和活动内容。有制度, 有队伍, 在多样的文化活动中, 干部与群众密切联系, 消除矛盾和误会, 提高农民现代化素质, 讲文明讲礼貌;科学致富, 拒封建迷信, 献计献策。农村社会稳定与教育作用密不可分, 成人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 成人教育应该大力加强, 让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大展宏图。

4 农村成人教育的缺失

农村成人教育中心阵地建设规模不足, 教学设备趋向陈旧;成教教师结构趋老, 学历层次偏低;体制老化, 观念陈旧, 经费严重不足, 缺乏应有的市场经济办学竞争力;教学效益低下, 产品含金量不高, 农科教尚未向深广度发展, 尚未找到最佳结合点且出现成人教育“小而散”的局面。这些弊端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成人教育的生存与发展, 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

4.1 宏观研究不够, 微观实践乏力

农村成人教育宏观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使得农村成人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缺乏科学性、普遍性, 从而难以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微观实践方面也不乐观, 农村成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或国家、社会的一项事业来看, 其地位的低下、身份的模糊性以及社会的承认率和支持率极低的环境直接制约了农村成人教育的实践。

4.2 经济、社会与教育“三张皮现象”

长期以来, 我国整个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工作都存在着与经济、社会的现实与发展脱节的问题。而农村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和农村成人教育实践的脱节现象就更为严重。农村成人教育理论研究与基本国情结合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把农村成人教育的实施放在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条件之下, 同时, 又要有发展的眼光, 站在时代的前列和历史的高度,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去构建我国的农村成人教育。这项工作的统筹实际也就是以系统的思想和方法, 处理好农村成人教育与农村教育其它子系统以及与其它社会系统的相互关系。

4.3 农村成人教育作为学科身份认同的危机

从我国教育学的整体情况来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 长达近30年中, 均以大统一的教育学代替了许多教育学科。”“农村成人教育学”虽有其名却无其发展的地盘和阵势, 必须解决的是身份认同危机的问题。

4.4 农村成人教育方法不符合实际

长期以来, 农村成人教育的基层轻理论、重事实、重经验的狭窄视野制约了人们从更高、更抽象的水平加以总结和概括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只重经验, 不重思辨;只重描述, 不重分析;对现代科学的方法论成分吸收太少, 偏重一般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政策和科学研究应是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事业得以有效实施的基本保证。

5 大力推进农村成人教育工作, 培育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农村成人教育的缺失, 严重制约了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推进。为了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 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切实转变农村成人教育的被动局面, 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5.1 转变观念, 增强危机意识

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农村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使广大农民能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适应现代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生产劳动的要求。向他们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 向他们宣传终身教育的理念, 转变其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习惯, 走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误区, 增强危机意识, 逐步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风尚。

5.2 建立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信息平台和农村成人教育制度

信息匮乏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特别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尤为突出。信息鸿沟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是农村思想观念和工作生活方式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信息化建设的滞后, 使农村无法得到快速、准确的科技与市场信息, 农业新技术和市场开发利用也受到严重影响。为此, 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农村成人教育信息平台建设纳入建设范畴, 加大投入的力度, 加快农村成人教育网络的普及和应用, 建立国际国内城乡信息沟通的有效平台, 加强信息交流, 实现互补和资源共享。因此, 必须强化政府行为, 通过拨款、立法及方针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建立政府统筹、教育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的农村成人教育办学体制, 从制度上保证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开展。

5.3 加大农村成人教育投入

资金投入量是影响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大投入真正创造好办学条件, 使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才能培养出农村需要的各类实用人才, 带动农民提高收入, 得到农民的认可, 并使农村成人教育真正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财力支持依然十分有限, 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据资料显示, 英国成人教育经费的70%由政府提供, 美国每年用于成人教育的经费约600亿美元, 德国成人教育投资占教育总投资的15.3%, 而我国目前成人教育投入仅占教育事业总经费的0.6%, 用于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份额更是微乎其微, 严重阻碍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而把农村成人教育寄希望于收费办学或引入市场机制也是不现实的, 尤其是在欠发达与不发达地区, 农村基础教育尚且举步维艰, 成人继续教育谈何容易。为此,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成人教育的投入, 在教育资源有限和吸收社会资金困难的情况下, 以法规的形式确立一个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确保县乡财政对农村成人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

5.4 发挥各职业院校和县乡职教资源优势

有专家预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到2020年全国将有3亿以上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但是, 目前的问题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偏低, 综合素质不高, 缺乏一技之长, 就业能力不强, 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及就业选择。为适应和服务于区域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县乡职教中心要注意研究当地经济发展形势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 了解当地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建设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主动面向市场、服务市场, 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 采取多种形式办学, 积极扩大服务功能, 使县乡职教中心真正承担起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历史使命,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5.5 大力发展社区农民教育

新农村建设是国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一方面为社区农民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有了新型农民才谈得上建设新农村, 而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离不开农民所栖息生活的社区。社区范围小, 人员集中, 举办形式灵活, 方法多样, 教育培训效果更好。建设学习型社区, 促进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大力发展社区农民教育, 对推进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将发挥重要作用。

5.6 提高农村成人教育整体效果

农村成人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一个繁荣发达的农村, 必然要有先进、健全、科学的成人教育体系。在巩固扫盲成果的基础上, 将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结合, 使三者有机衔接、分工协作并相互沟通, 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开放有序的农民教育体系;整合各类教育资源, 综合利用教育资源, 统筹农科教, 构建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实际工作中, 还要把科技、农业、妇女等部门的各类教育培训与农村成人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 有效地提高农村成人的整体素质。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一种载体, 其根本目的是发展农村经济, 解决“三农”问题, 实现的策略是教育农民。农村的现实问题是成人教育, 特别是青壮年的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农民的政治、道德、科技、经济、文化素养, 培养新农村建设急需的新型农民, 是当前成人教育的当务之急。因此,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新发展, 保证农村成人教育资源投入、网络建设、法制保障, 有力推动农村成人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农村成人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侍建文.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成人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6 (32) .

[2] 何光全.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研究的研究.成人教育, 2000 (3) .

[3] 许建.农村成人教育的新形势和新发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1 (1) 。

[4] 重庆市农调队.重庆涪陵区城乡差距的现状、原因、对策, 2005.

推进新农村建设思考论文范文第6篇

1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1.1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不断加强农业设施的建设, 转变农业生产的结构,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 就要不断优化农产品的结构, 让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得到提高, 实现农产品品种多样、安全可靠和营养丰富的生产格局。要加快发展农业、渔业和畜牧业,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推广良种良法, 尽快实现农业机械化, 倡导节约型农业[2]。要坚持并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前提、同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各项法律法规, 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在此基础上, 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 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通过新农村建设, 把农村建设成为新时代的新农村。

1.2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集体资产管理问题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会涉及到很多建设项目资金的筹集, 如何管理这些项目资金和对项目工程的监督管理, 已经成为农民最为关注的话题, 也是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重点工作, 要切实落实完善的制度来解决这些问题, 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3]。

2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 开展工作会涉及向农民筹资筹捞、使用集体资金、集体资产的有效监督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从向农民筹集资金开始, 到资金的拨付、集体资产的形成和监管等问题都应当从政策和法律法规上明确规定。而农村经济经管管理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2.1 关注民生的体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首先要把农村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才能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影响到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 只有农村达到小康了, 整个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小康。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党的各项方针、路线、政策在农村贯彻落实, 从农民的利益出发不断解决农民的问题, 让农民当家作主, 实现农民的民主权利, 这是党中央目前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

2.2 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践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才能充分体现我党的先进生产力要求, 代表着先进文化的方向, 代表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4]。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提供制度的保障, 切实保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不断加快新农村的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 最终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小康生活。

3 加强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具体措施

3.1 全面加强村级财务管理, 深化村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国家农业部的文件要求, 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制度、财务、物资、档案管理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财务公开制度及其操作规范流程, 要从体制上去规范农村的财务管理。同时, 要结合当地的财务基础状况, 制定出合理可行的财务管理方法, 规范基层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在实践中, 要做好农村财务人员、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培训管理工作, 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素质, 为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提供有力的武器。积极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工作, 加快实现建设新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

3.2 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为了更好的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运行,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重点是要抓住四项基本工作。一是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程的行为中, 要做到合法规范, 禁止出现“改变土地用途, 损坏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行为出现[5]。二是建立健全规划化的土地承包流转管理工作制度, 重点实施土地承包流转合同制度和备案制度。三是积极开展流转服务, 培育良好的流转市场环境, 各项服务人员要安排到位。四是健全纠纷调处机制, 及时解决流转纠纷, 如调解不成则走法律程序办理。

3.3 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管理

首先要加强对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宣传力度, 让农民认识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其次, 要建立冲裁机构, 加大执法的力度, 充分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的顺利进行。建立了一套“制度完善、管理科学、职责明确、体系健全”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新机制, 使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最后, 要妥善处理农村土地纠纷, 做好农村土地承包信访案件的查处工作, 维护好当事人的利益, 不断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4 结语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上的保障。而在建设过程中, 为了完善和创新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各项体制机制, 就要适应形势的要求, 不断深入基层工作, 对重点问题进行开展研究, 勇于开拓思路和创新思维方式, 为上级领导的决策做强有力的参谋, 寻求工作中的突破口, 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农村经济关系到农村的民生, 有利于统筹城乡结合发展, 体现了农民的主人翁地位。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就必须发展和加强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从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内容出发, 探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经营管理

参考文献

[1] 赵永厚.浅谈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科技创业月刊, 2008 (7) .

[2] 国办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R].2012.

[3] 陈潇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民族自治县政府自治权实施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13.

[4] 杨成章.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10.

上一篇:强制性规范研究商法论文范文下一篇:商品房买卖合同规划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