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范文

2023-09-23

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范文第1篇

绩效审计在国际上并没有一个单一的定义,不同的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均有着不同的定义。在通常意义上,绩效审计有一个较为广义的定义,即:由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及其各隶属部门的经济活动及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的审计,突出了三个核心思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3E),经过长期的发展,绩效审计已成为国家政府审计是否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我国的绩效审计研究起步较晚,最初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直到最近才有专门的组织有目的进行绩效审计实践。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绩效审计工作模式主要以下几种:目标导向模式、审计对象模式、审计内容模式、审计主体模式和行为过程绩效审计模式。由于我国的绩效审计工作尚处于以突出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为主,审计模式还不够完善,因此在审计过程中还有着较多的问题。下文就以我国油田绩效审计为例进行思考。

1油田绩效审计现状

第一,油田绩效审计尚未成为重点,尚无完善的理论基础。从近年来审计机关对我国油田绩效审计来看,主要还是审计财务收支,具体表现为关注油田资金收入、支出和结余的真实性、合法性等。并没有从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与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理论基础不够确定,审计人员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标准,加之油田绩效审计具有的独特性,理论知识相当零散、审计周期较短。因此在我国油田绩效审计中通常结果不准确或粗浅。

第二,审计人才缺乏,观念落后。相比国际上的其他石油企业,我国的油田绩效审计存在人才上的漏洞,主要就在于审计人员的专业性和知识性不够。对绩效审计的内容、意义等方面理解不够充分。也即是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还有就是观念比较落后,审计方法多重结果评价,轻视审计监控。目前来看,我国油田审计多在事后进行,这样做比较容易取得审计证据,审查和评价结果成为审计人员的重点,而忽视了相关的项目立项、执行过程、资金分配等方面的审计监督。这主要受制于取证难、技术不成熟等方面。这就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势必要强化人才的综合素质,更新观念。

第三,绩效审计难以做到全面覆盖。也即是存在审计范围规划不合理,主要在于油田的分布较为分散,由于审计人员不足加之时间有限,审计计划范围过大,审计人员无法按时完成审计工作。计划范围过小,无法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正确性,导致绩效审计执行情况常常偏离审计计划,无法使审计结果满足质量要求。

第四,监督力度不够,公开程度不高。主要在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油田绩效审计准则,由于我国油田分布式比较分散的,各地都参照自己的一套理论进行审计工作,容易出现不正规的现象。使得审计监督难度大、成本高。加上人员素质不够,审计监督力量比如社会监督力量没有被充分地利用,审计结果公开程度不高。

2油田绩效审计改进措施

第一,强化绩效审计意识。由于石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能源,开展绩效审计,促进我国石油企业健康良性发展,是符合国家利益的需要。我国油田绩效审计尚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基础理论还不够规范,对绩效审计不够重视。要促进油田绩效审计发挥应有的作用,就需要强化绩效审计的意识,更新审计人员的观念,将绩效审计作为重点落到实处。

第二,建立专门的绩效审计责任机构。在一些发达国家,石油企业的油田绩效审计工作是由专门的责任机构负责,享有一定的独立政策。而我国还处于空白阶段。目前,我国绩效审计由政府相关部门主管计划和执行。但是油田绩效审计方案却是由相关下级政府部门制定,再由各级审计机关的法制部门监督管理。也即是,我国并没有一个专门的审计责任机构。因此,建立一个专门的绩效审计责任机构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制定绩效审计监督和评价制度,强化力度、深度。由于我国油田绩效审计的深度、力度不够,监督管理也不完善,因此,需要在油田绩效审计项目中设置战略性的目标,并根据实际进行适当调整已达到最优化效果,为后续的同类型审计工作提供依据参考,还要强化政府职能,提高监督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有效改善油田绩效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促进审计工作顺利展开。

第四,整合资源,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员综合素质。最大化的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任何一项工作,人才都是基本保障,鉴于目前,我国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所以,要有意识地树立审计人员的绩效审计意识,强化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加强实际执行能力。

3结语

基于我国石油企业的特色,建设专门的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油田绩效审计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绩效审计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发展模式,因此我国可以参照西方先进的审计理论、审计方法、技术手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我国国情为基础,建设完善绩效审计体系。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油田绩效审计方面存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思考了一些改进我国油田绩效审计的改进措施,以作参考。

关键词:油田,绩效审计,现状,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 贾建刚.我国绩效审计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21:78-79.

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范文第2篇

一、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 法制建设不完善

法制建设不完善是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存在的最大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证券市场是信用制度和市场经济的产物, 而我国在建国后一直采取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在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开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这样的环境下, 证券市场才开始发展。由于证券市场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 所以相应的立法没能完善。其次是因为我国证券市场虽然是在市场经济下发展起来的, 但是却有着计划经济的影子, 政府调控对证券市场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法制建设就会产生滞后性。

( 二) 市场监管存在着弱效性

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强化市场监管非常重要, 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和研究不到位, 所以在证券市场, 市场监管存在着严重的弱效性, 重要表现在两方面: 首先是市场监管存在着片面性, 也就是说市场监管对于证券市场的作用存在狭隘性, 不能全面的进行监管。其次是市场监管存在滞后性, 不能科学的预见证券市场的发展。

( 三) 监管制度不能体现公平公正

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证, 市场监管也存在着弱效性所以监管制度的不公平性表现的比较明显,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在证券市场中, 市场主体的竞争存在不公平。就前现状而言, 进行证券市场监督的主要是证监会, 但是由于政府对证券市场的干涉过多, 导致证监会在履行其监督职能的时候不能完全的按照市场准则来进行, 所以有失市场监管的公平性。其次, 证券市场既是在市场经济中发展起来的, 其监管制度就要符合市场经济的特点, 但是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在监管制度中的体现非常薄弱这就导致监管制度在促进证券市场的自由发展方面存在问题。

二、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完善措施

( 一) 强化法制建设

为了使得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更加的平稳, 就必须进行法制化建设。目前,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法制化建设, 加强经济领域的立法对经济发展而言是一种保障, 而证券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必须要保证其稳定。强化证券市场的法制建设, 需要做到两点: 首先是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关于证券市场监督制度的建立内容, 从他国经验中总结出优秀的制度体系为我国服务。其次, 我国的市场监管制度法制建设需要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基础特色上来进行, 因为只有符合我国特色的法律条文, 才能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 二) 积极利用政府监管

在证券市场的监督制度建设中, 一方面要进行市场监管的积极建设, 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利用政府监管来促进证券市场的合理发展。市场监管有两个突出的弊端就是由于市场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 所以市场监管会存在盲目性和滞后性, 这对于证券市场的平稳发展不利, 所以利用政府监管来做有力的调控, 一方面可以对市场发展的弊端进行有效的控制, 另一方面, 通过政府的调控, 证券市场将会向全面性和平衡性发展。

( 三) 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监管制度

建立公平公正的监管制度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保证监管制度的独立性。市场监管是在证券市场的基础上建立的, 对证券市场的发展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的制度, 要想充分的发挥其监督的职能, 就必须保证其地位的独立。在实际监管中, 政府部门可以协调监管, 但是不得干涉证监会的监管工作。其次就是对于证券市场的主体要做好一致化对待, 保证主体之间竞争的公平性。

三、结语

证券市场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充分的认识到证券市场存在的监管缺陷, 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监管制度的完善, 这对于促进证券市场平稳有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证券市场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经济领域, 也是经济风险的高发地带。主要是因为证券市场是信用制度和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旦市场经济或者信用制度出现问题, 那么证券市场必将首当其冲发生经济风险。由于证券市场的涉及面广、波及范围大, 所以必须要保证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的完善, 因为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 一旦证券市场发生问题, 那么带来的经济损失将是巨大的。本文就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对监管制度的完善做一探讨。

关键词:证券市场,监管制度,完善

参考文献

[1] 杨邑龙.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研究[J].经济师, 2010, 04:93-95.

[2] 王娜.浅论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J].中国证券期货, 2013, 07:71.

[3] 刘敏.试析我国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2, 02:68-69.

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范文第3篇

1.1 2 0 0 9年农机发展概况

2 00 9年在党的领导下, 各级农机化推广机构使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 农业机械投入总量提高:2009年农业机械装机总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全国的农机总动力初步测算在8.75亿kw, 比08年增长了6.4%。农业机械的科技水平提高:大功率高性能的复合式的农用机械推广保持了高增幅。农业机械的作业比例提高:农机作业的水平也等到了提高, 主要作物的机械化程度推进速度较大。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在48.8%左右, 水稻、玉米、小麦的播种和收割环节机械化比例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农机合作组织起到了推动农机化的作用:农业机械化经营的民间组织经营蓬勃发展, 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已有近20万个, 专业农机服务户450万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数量约为1万个, 而且还在以近50%的速度递增。并且在很多的地区实现了跨区域耕作的现象。农机的科技含量也来越高:大功率的拖拉机研发成功, 经济作物的机械化作业技术的改进, 畜牧业牧草的机械化作业技术的突破都使得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朝着高科技、高效率、高适应性的农机发展方向发展。

1.2 我国农机推广体系解析

从发展的几个层面不难看出, 我国目前的农机推广体系是建立在国有农机机械和民营机械生产企业基础上, 由国家和民间组织共同推广的全方位推广体系。这样的体系是以国家总体农机发展思路为指导, 具体是以机械生产企业为起点, 依托企业的市场营销建立渠道, 将农村基层推广机构纳入推广渠道, 将机械的使用者, 民间作业组织为终端的推广体系。

总结的看这样的体系在我国的农机发展和推广中作用是显著的。其一:因为以市场为依托, 机械企业生产和研发的方向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方向, 这就是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也促进了农机的实用性。其二:在这样的体系中, 基层的农机经营和政策性推广共同组成了农机推广的中间环节, 这样的组合既可以体现党的政策性也可以体现农机的市场化, 实际上是有管理的市场化推广。其三:农机的最终受益者使农民, 但是个体农民使用的农机数量和规模上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各家各户使用的机械往往是小型农业机械这样对于成本和能源消耗都是不利的。所以在终端使用者的队伍中, 一些合作作业的职业机械化组织就起到了分担农民负担的作用, 让他们既享受了机械化也节约了购买机械的成本, 同时大规模的机械作业也节约了能耗, 在提倡节能减排的今天是可取的。所以我国的农机推广体系的构成基本上就是“产—销—用”结构, 并在此结构上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2 我国农机推广中的一些问题

2.1 农机推广机构发展缓慢

农机推广的工作经农业部门的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基层推广机构, 这些机构的责任是确保本地区的农户引进和使用正确的机械和技术, 避免农户在机械引进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和损失。但是这样的机构对农机部门的依赖性也十分明显, 其自身发展没有方向, 只有看着上级的指示办事。这样的机构显然和农机的市场化推广不相适应。

2.2 农机推广的市场化观念滞后

市场化的推广观还没有完全贯彻到农机推广部门, 农机推广部门的推广思想一致着眼于农业生产的过程中, 注重的是播种、收割、地头加工等环节, 这就导致了农民对小型机械的重视程度较高, 忽略了对集体化大规模作用组织的扶持, 田间地头的思想指导着大部分农机推广机构的工作路线。这显然不利于大规模集约化的农机推广作业。

2.3 技术推广滞后于农机发展

农业生产的科技化对我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人口问题使的我国的农业生产必须注重高效率的利用土地, 科技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然而, 农机推广体系中, 重要的推广队伍中, 人员的素质和知识结构还不能完全跟上技术发展的速度和要求。这就导致了农业机械推广和农业技术、食品技术、机械技术的脱节, 一些新技术、新要求很难在渠道中发挥作用。

2.4 服务和创收办法少、效益低

农机推广的过程中, 体系的基础是基层推广机构和营销机构, 其中基层的半政府式的推广机构往往是以服务为主, 盈利为辅, 这就不利于调动基层人员的农机推广积极性, 制约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和利用。

3 完善农机推广体系的措施

3.1 加强农机推广部门自主性

让农机推广机构独立完成计划指标的设计和规划。自主提出有建设性的本地区的农机推广计划可以让基层的农机推广机构将眼光放宽, 将基层农机需求和市场联系起来, 真正让农机推广从生产中看到效益, 真正的利用农机推广来增加农民收入。

3.2 树立市场为导向的服务思想

农机推广的主要改变就是市场化的经营方式的引进, 适应市场和适应生产的农机就是应当推广的农机。所以各个基层推广机构应当将市场化的思路融入到农机推广中, 建立和完善农机服务体系。让效益、效率成为服务的准则。

3.3 建立科技信息平台提高人员素质

建立完善的人员培训和技术提高机制, 让农机推广人员能够通过信息平台了解更多的新兴科技和市场需求。以此提高服务人员的科技水平和知识结构, 让他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

3.4 向服务要效益, 提高农机推广的积极性

首先, 利用自己的技术和设备优势, 组织机手开展技术服务, 收取服务费, 实现以服务促进农机推广, 在推广中强化服务。其次, 利用农机推广体系的网络优势, 把生产一线与农机科研和生产部门结合起来, 把为农民无偿技术推广与有偿技术机械作业服务结合起来, 把选型指导与机具供应和售后服务结合起来, 实现服务和效益的双丰收。

摘要:保障民生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和谐社会的基础, 保证农业生产是保证民生的重要前提,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护航者, 只有建立良好的机械化推广体系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高效率。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机推广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就我国农机推广体系中的问题提出建议, 从另一个层面反映我国农机推广的现状。

关键词:推广水平,体系问题,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 顾建忠, 邱开荣, 张皓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机推广的几点思考[J].江苏农机化, 2010 (1) .

[2] 丁连庆, 李国君.浅谈新时期农机推广工作如何适应农机补贴政策[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0 (1) .

[3] 陈杰.拓宽服务领域做好农机推广[J].现代农机, 2010 (2) .

[4] 林芳.浅谈我国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农机, 2010 (1) :27~28.

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范文第4篇

一、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研究回顾

自从1994年全球金融衍生工具研究组提出了Va R风险管理方法之后, 许多学者开始利用这种工具来度量外汇风险。J.P.Morganl994年出版了Risk Metrics风险管理系统的第一版, 这个系统主要被用于处理市场风险。1995年4月, 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提出了Va R方法的详细技术内容。国外一些著名大学进行了大量对以Va R概念为中心和以数理统计为基本方法的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方法和计算软件的研究, 金融机构越来越广泛地将Va R方法应用在金融风险管理之中, 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Howton.和Steve.B.Perfec研究利用资产组合讨论美国银行外汇风险头寸。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进行外汇资产选择, 可以大大减少外汇风险。产生于预期汇率波动的实际外汇资产收益平均为正数, 但是产生于利率超额波动的收益一般为负数;尽管总的资产组合收益为正数, 但是如果经过风险调整之后, 银行的收益是相对较差的;然而, 相对于用大量资金弥补外汇风险亏损的央行而言, “典型银行”的外汇活动亏损或失败的风险几乎为零。Froot K.A.S.Scharfstein and J.C.Stein通过采用标准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法.讨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进程, 旨在从企业的角度分析、衡量和管理外汇风险存在的局限性。Almim Tu和lu Karasoy从银行的经营环境、外汇管理制度安排、客户需求等方面, 分析了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银行以及银行控股公司的外汇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 国外学者已经在银行外汇风险度量、外汇风险规避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其先进成熟的外汇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工具对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提供了借鉴。从国外研究成果来看,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 国外银行不断丰富套期保值等金融衍生产品, 其已成为主要的汇率风险管理方式, 具有更高的时效性、成本优势和更大的灵活性。在国外关于外汇风险管理研究文献中, Va R (风险价值) 作为一种风险测量的定量分析工具, 近年来被国际金融领域认可并广泛应用于各种金融风险测量。

值得反思的是:这些研究均建立在银行的资产负债保持很好的流动性的基础之上。近年来, 国外金融机构因流动性泛滥而进行高杠杆运营, 最终导致金融危机, 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共同作用而引起流动性危机, 结构化金融产品损失惨重。因此,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反思Va R等量化风险工具的应用时效和局限性。此外, 结构化衍生金融产品在提供避险功能的同时, 也因其过度创新而难以估值, 其风险复杂性高、隐蔽性强、计量难度大, 给外汇风险管理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我国学者大多是从外汇风险管理狭义的汇率角度展开研究, 即从汇率及汇率风险的一般原理出发, 分析汇率风险的形成、分类、如何识别以及汇率风险对企业、银行的影响等。在借鉴国际经验方面, 大多是在系统阐述外汇风险相关概念和防范原则的基础上, 直接借鉴国外银行先进的汇率管理技术和风险分析工具作实证研究。例如:通过对Va R模型的计算原理及方法的分析, 研究Va R模型在商业银行汇率风险评估中的应用问题。而由于我国外汇管理制度、汇率制度环境以及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等与国外银行存在较大的差异, 需要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分析研究并有选择地加以应用, 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

二、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 经济自由化与金融全球化的风潮愈演愈烈, 全球金融形成一个密不可分并且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伴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国际级资本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各国间的资本流动更加频繁。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以及外汇市场上的频繁交易必然会导致货币间的汇率剧烈波动。

自2005年7月以来, 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新的安排, 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的波动浮动扩大, 变动频率加快, 升值趋势明显, 持有大量外汇敞口头寸的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更加显性化、日常化, 外汇风险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中最主要的风险, 这也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外汇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外汇风险管理模式不够科学和职责分工不够清晰, 且在落实风险计量、限额、报告路线等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不足。例如, 很多银行尽管从国际上引入了Kendor+Panaroma等标准化的风险计量系统, 能够计算Va R值, 但Va R值并没有被整合到银行日常的风险管理过程中, 如设置交易员限额和产品限额等。此外, 在交易系统、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等建设方面仍不够完善, 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持体系, 外汇交易和外汇风险管理的电子化水平不高。

长期以来, 商业银行多实行由分行和支行将外汇敞口上报到总行, 由总行统一进行头寸的抛补的方式。这导致分支行缺乏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增加了风险的不可控性。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 商业银行对于外汇事前风险控制工作显得较为薄弱, 风险管理部门未能总揽全部外汇业务风险管理工作, 对于分散在各部门的风险管理未能起到检察和监督作用, 防范外汇业务的风险制度不能有效结合。因此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制度只能建立在事后监督上, 而对事前和事中的监督管理工作做得很少。

(二) 外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不够完善, 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国外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政策程序有非常详细的规定, 对每种外币的具体交易产品, 列出了同意开展交易的产品清单, 对特定的外汇产品还限定了交易的证券种类。国内商业银行在外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的专业性、准确性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政策程序没有覆盖到各分支机构和各项产品、业务, 制定的政策和程序往往过于原则, 不易执行也没有真正被执行。

(三) 外汇资产负债结构不够合理

在汇率存在较大波动的情况下, 商业银行的外汇资产负债的头寸配比及币种搭配是否合理, 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抵抗风险能力。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不能超过85%, 也就是说央行认为商业银行的外汇存贷比超过85%这个限度就是外汇资产负债不匹配。在过去的两年中, 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一直高居不下, 外汇贷款的期限结构也不尽合理, 使得外汇资产和负债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 将会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四) 外汇风险的计量能力和管理工具有待改进

我国目前有些银行甚至至今都不能准确算出本行所承担的单一货币的敞口头寸和所有外币的总敞口头寸很多银行尽管从国际上引入了Kendor+Panaroma等标准化的风险计量系统, 能够计算Va R值, 但致命的缺陷是Va R值并没有被整合到银行日常的风险管理过程中, 如设置交易员限额和产品限额等。外汇衍生工具方面我国主要采用远期外汇交易进行风险的对冲。国内的银行开发衍生产品能力较差, 没有针对本国实际开发的针对性产品, 一般只是简单的借用国外银行已经开发的工具, 因此, 风险管理工具的作用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五) 商业银行内控制度有待加强

首先,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的是总、分行制度, 尽管外汇业务是集中在国际业务部门操作, 但外汇资产和负债是存在于银行的多个部门的。国际业务部门无法控制辖属支行和其他部门资产负债敞口限额, 从而外汇风险就会在银行内部积聚起来。其次是外汇风险管理人才的缺乏。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在于国内银行缺乏良好的培训机制并且并没有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约束机制, 无法培养高素质的外汇风险管理人才。

四、外汇风险管理不足成因分析

(一) 外部原因

1. 全社会尚未建立信用体系。2.外部监督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和不完善, 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还相对简单。3.缺乏成熟的外汇交易市场, 中央银行外汇干预的力度过大, 方式简单。不仅影响到人民币汇率水平, 而且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外汇展宽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日益增大的情况下, 中央银行缺乏必要的货币调节工具的情况下, 中央银行便开始调整各商业银行结售汇周转寸头限额。而结售汇头寸限额的加大又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4.同业竞争不规范, 同业工会缺乏有效的制约。银行受自身利益的驱动, 违规办结售汇, 擅自为企业开立外汇账户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做法孕育起来的巨大风险和损害是可想而知的。

(二) 内部原因

1. 风险管理认识问题。不能正确地看待风险, 认为风险管理是阻碍业务发展的, 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我国商业银行外汇业务风险管理中经常出现“一放就乱, 一抓就死”的不正常现象, 没有形成制度化管理。2.风险管理理念问题。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还不能满足业务的发展, 风险变化的需要。3.风险管理方法问题。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缺乏, 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4.风险管理体系问题。风险管理受外界干扰较多, 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也迫使中国政府不得不动员大量宝贵的资源来填补漏洞。5.信息技术差距。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 银行无法建立相应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 无法准确地掌握风险敞口, 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 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添加了困难。

五、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 积极提高外汇风险管理的认识和理念

银行机构应全面评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本行外汇业务和外汇风险的影响, 切实认识到汇率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转变重经营, 轻风险管理的理念, 全面、科学和及时评估外汇头寸的风险。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将重视外汇风险作为加强执行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求其他工作人员认真执行本行外汇风险战略。同时, 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要熟悉外汇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及时掌握本行的外汇风险敞口头寸, 确保外汇业务发展战略与本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资本充足水平相适应。

(二) 改进外汇资产负债配对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外汇业务买卖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两点:一是经营对企业、个人的外汇买卖业务而形成的风险;二是外汇资产与负债不平衡需要买卖调控形成的风险。对于前一种买卖风险的管理是通过头寸管理实现, 对于后一种买卖风险则应通过外汇资产负债的配对管理实现, 配对管理的实质是通过对外汇资产、负债时间、币别、利率、结构的配对, 从而尽量减少由于经营外汇存贷款业务、投资业务等需要进行的外汇买卖, 以避免外汇风险。

(三) 进一步增强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

各商业银行, 要根据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 确定自己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限额。树立员工的风险意识, 协助国际业务部门做好外汇交易头寸的限额控制。其次从国外引入一流管理人才, 同时对行内员工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培训, 建立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和业绩考核系统。

(四) 提高外汇风险计量、压力测试等技术管理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要尽快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外汇风险识别、计量、检测、控制体系, 建立风险价值模型 (Va R) 体系、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体系以及模型返回检验体系。并准确计算本行的外汇风险敞口头寸, 包括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单币种敞口头寸和总敞口头寸。风险价值往往不能涵盖那些可能引起巨大亏损的情景,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 要对现有的外汇风险管理工具进行重新评估与创新, 以帮助商业银行识别和管理极端情况下仍有可能发生的市场变化下的损益状况。

(五) 建立健全风险偏好形成机制, 科学构建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外汇风险管理的整体框架设计上要充分体现垂直化、专业化管理以及联动制衡、权责利匹配的原则和要求, 确保外汇业务发展战略与本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资本充足水平相适应。

1. 建立统一的外汇风险偏好

2. 积极推进外汇业务风险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建立集中、垂直的外汇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二是建立健全外汇风险条线的管理机制。

三是建立健全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平行作业的机制。

3. 将风险意识贯穿于外汇业务的全过程

摘要: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而商业银行之所以能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在于其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外汇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基本风险, 在汇率频繁而又不规则发生变动和银行外汇业务交易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汇率风险已成为影响银行成本收益和经营稳定性的关键风险之一。本文分析了在新的汇率制度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外汇风险, 并结合当前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现状, 提出了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管理策略和加强外汇风险管理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外汇风险,体系,工具,对策

参考文献

[1] 张东升.应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加强汇率风险管理[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2] 卜素.我国商业银行外汇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湘潭大学, 2004

[3] 罗宇明, 任永平.外汇期权在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 2006

[4] 周晓娇.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与控制[J].中南政法大学新华保险学院, 2010 (7)

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范文第5篇

工伤保险, 又被称为职业伤害保险, 指的是劳动者在从事生产劳动或者与之相关的工作之时, 发生意外伤害, 主要包括事故伤残、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时, 由政府向劳动者本人或供养直系亲属提供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福利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工伤保险界定是“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性疾病的劳动及亲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1]

20 世纪50 年代建国初期, 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开始形成, 虽然该时期工伤保险制度并不健全, 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保护社会主义劳动者以及稳定社会发展的作用。随着1978 年以来, 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部分企业的事故发生率以及职业病发病率都呈现出了快速上升的趋势, 而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在此方面相关立法滞后, 再加上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造成职业安全形势更加的严峻, 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而我国的农民务工劳动者工伤保险制度恰好就是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的, 时至今日, 农民务工劳动者的工伤保险制度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很大的程度上保障维护了农民劳动者的权利和利益, 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 我国农民务工劳动者工伤保险制度依旧存在着相当多的不足。

( 一) 农民务工劳动者参保率低

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 截止到2014 年底我国农民务工劳动者达到了2. 74 亿。调查显示, 农民务工劳动者的就业部门分布于国民经济的几乎所有部门, 但是农民务工劳动者的就业部门仍然比较集中, 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务工劳动者人数最多, 分别占42. 1% 和36. 7% , 二者共占78. 8% 。[2]从上述行业类型我们可以发现农民务工劳动者群体所从事的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而这类行业的职业特点就是劳动风险性高。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 城市中农民务工劳动者参与到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仅占两成左右, 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务工劳动者根本就不懂工伤保险是什么, 更不知道用人单位应该为其缴纳工伤保险, 这便是导致农民务工劳动者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低的主要原因。

( 二) 农民务工劳动者获得工伤赔偿难

农民务工劳动者之所以难以获得工伤赔偿,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在用人单位与农民务工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认定上存在困难。众所周知, 农民务工劳动者在进行申请工伤补偿时, 必须要通过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劳动合同的书面材料来认定工伤。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 以及逃避责任, 用人单位往往不会和农民务工劳动者订立书面的劳动合同, 因此导致农民务工劳动者几乎没有书面的劳动合同。而我们工伤认定的程序, 要求必须提供书面的劳动合同材料, 否则就只能通过劳动仲裁来认定存在事实的劳动关系。

第二, 申请工伤保险待遇程序比较繁琐复杂。根据我国相关的规定: 申请工伤保险待遇之前必须进行劳动能力的认定以及工伤的鉴定。由于申请工伤鉴定的程序都比较复杂, 且阶段周期耗费时间较长。一般情况下从最开始申请到最后领取工伤保险补偿金, 所耗费的时间平均在11 个月左右花费, 倘若在中间的过程中再出现意外突发情形, 所耗费的时间将要更长。因此农民务工劳动者申请工伤补偿之路会变得异常的艰难, 更有甚者许多农民务工在还未领取到补偿金之前就因为治疗无效而死亡了。所以在现实生活中, 更多的农民务工劳动者为了能尽快的拿到工伤赔偿金放弃走正常的法律途径, 而选择同用人单位私了, 这样从而使得农民务工劳动者的各项权利和利益很难得到法律的保障。[3]

( 三) 工伤保险机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现行制度规定的不完善, 再加上还未建立“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现代工伤保险制度, 所以工伤保险制度的运行往往都是重于事后补偿, 而轻视事先预防, 在实践中更是缺少事先防范的机制。同时由于我国在职业康复领域起步晚、国家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 使得我国工伤职业康复问题在制度中既无政策可依, 在实务操作中又无经验可循, 在针对农民务工劳动者工伤保障上这种尴尬的情形表现的更为突出。从而使得农民务工劳动者一旦发生了工伤事故, 往往采取和用人单位“私了”的处理方式, 使得农民务工劳动者无法享受到城镇职工的工伤补偿, 再加上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相关制度的不完备使得他们的权益长期得不到保障。

二、现阶段我国农民务工劳动者的工伤保险所存在的不足

( 一) 法律、法规不健全, 体系不完备

从现阶段来看, 我国的《劳动保险条例》将农民务工劳动者排除在适用之外, 而目前我国开展工伤保险工作最为重要的法律依据是国务院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但是《工伤保险条例》作为一种行政法规, 约朿能力较弱, 难以在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同时该条例自身也存在着缺陷: 比如对如何解决农民务工劳动者伤保险待遇的问题, 在《工伤保险条例》中就没有做出明确意义上的规定, 这从实质上来说是回避了这个问题。同时由于农民务工劳动者明显的时间性和流动性强的特点, 使得该条例中规定的参照城镇居民的月薪制度也不能适用。使得农民务工劳动者与同地区的其他职工在工伤保障的收入指标上存在着严重的偏差, 因此也无法享受城镇职工的权益标准。[4]

( 二) 政府执法部门无法形成有力地监督

第一, 相关的工伤法规对用人单位逃保、漏保的行为所规定的惩罚措施力度不够。用人单位在对于农民务工劳动者工伤的问题上有两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是按相关的政策规定为其缴纳相应的保费, 在发生工伤事故后, 由工伤保险基金来承担相应的费用; 第二种是不给农民务工劳动者缴纳保费, 在发生相关的事故后, 由用人单位独自来负担全部费用。我国的《工伤保险条例》规定: “如果用人单位没有给农民务工劳动者参加工伤保险, 工伤事故发生后, 应当由社保部门支付的保险待遇全部由用工企业承担”。虽然政府部门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 为用人单位设定了较低费率的工伤费用缴纳标准, 以及实施相关的利好政策鼓励, 但在实际生活中, 仍然有大量的用人单位存在逃保、漏保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相关的法规对于用人单位逃保、漏保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 再加上执法部门错综混乱, 使得用人单位即使在不参保的情况下也可以逃避对农民工劳动者的工伤赔偿。而且用人单位即使受到相关执法部门的惩罚, 其被罚款金额也往往低于为农民务工劳动者缴纳保费的总额, 再加上事故发生后, 农民务工劳动者一般都选择和用人单位私下解决, 使得企业仅需支付一些急救费和住院费便可高枕无忧。[5]

第二, 由于各地区间的差异性, 使得地方部门对工伤保险的监督无法全面落实。《关于农民务工劳动者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地方的相应劳动保障部门重视监督农民务工劳动者工伤保险的推行状况, 积极维护农民务工劳动者的权益问题。但是, 在地方政府部门片面追求经济物质水平的增长以及用人单位能够为GDP发展带来收益的情况下, 政府相关部门对于企业逃保、漏保的行为却置之不理。

( 三) 农民务工劳动者群体处于社会弱势阶层, 受到社会的歧视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在多数城市居民眼里, 城市人对农民具有很强的优越感, 他们认为农民在社会地位上是低于城市人的, 农民到城市里务工只能从事那些简单的体力劳动, 更有部分思想偏激的城市居民将社会治安的问题也归咎于他们, 使得农民务工劳动者在城市生活中的情形更加的不堪。

三、针对我国农民务工劳动者保险体系的完善措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 社会的不断进步, 社会产业动能的不断升级, 我国对于劳动人口的需要也在不断的增大, 而我们的农民务工劳动者群体已然成为了产业工人的主要补充点。因此, 农民务工劳动者的相关利益的保障机制、相关立法的完善程度也越发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从维护农民务工劳动者的权益角度出发,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 一) 加快农民务工劳动者工伤保险法制进程

虽然我国在03 年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 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导致里面许多相关规定无法适应现行的发展。农民务工劳动者工伤参保率低以及获得赔偿困难等问题都凸显了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的不足和立法上的不完善。因此, 当前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就是加快并且完善我国在农民务工劳动者工伤保险的法律制度。针对现行法律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 对于法律空白之处尽快出台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 从而加快农民务工劳动者工伤保险法制进程。

( 二) 加强执法力度, 履行监督职责

从我们当前的状况来看, 用人单位未给农民务工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政府相关部门处罚力度不够。我国工伤保险条例对于未缴纳工伤保险费企业的处罚只是要求其补缴保险金和很少的滞纳金, 即使企业最终仍然不缴纳, 最高罚金也不过二万元而已, 这对于用人单位来讲几乎就是“九牛一毛”毫无作用。因此, 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加大对于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 通过法律措施、行政处罚以及经济罚款等制裁违规的用人单位, 处罚力度可以随着企业违规的次数而翻倍计算, 并且要相应记录备案, 并定期抽检, 以此来防治。

( 三) 从全社会角度, 保护农民务工劳动者的利益

首先, 对进城务工的农民进行相关培训, 提高农民务工劳动者对工伤保险的维权观念, 使其能够认识自己所享有的权利以及用人单位所必须履行的义务如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等。尤其是当被侵犯权益时或者工伤事故发生时, 能够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 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媒体和网络的宣传力量, 使得社会各阶层都意识到保障农民务工劳动者权益的紧迫性以及重要性;最后, 教育部门应该重点着力解决农民务工劳动者子女的教育问题, 使其能够和城市子女享受相同的受教育的机会。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一大批劳动力开始从农村中剥离出来迁入进城市务工, 逐步形成了“农民务工劳动者”这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大多集中于建筑建设、冶金、纺织等行业, 承担着苦、累、脏、险的工作。虽然工伤保险制度的构建已经初见成效, 但由于法律不健全、制度实施不力、社会排斥、农民务工劳动者职业的流动性等原因, 造成了参保率和赔偿金额低, 企业逃漏保, 农民务工劳动者的工伤“认定难、赔付难”获得工伤赔偿较难, 缺乏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机制等问题。因此, 深入研究这些问题, 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对我国农民务工劳动者工伤保险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民务工劳动者,工伤保险

参考文献

[1] 费梅苹.社会保障概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2] 2015中国农民务工劳动者最新情况调查报告.

[3] 孙树菡主编.工伤保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

[4] 张勃.对农民务工劳动者工伤保险问题的分析[D].暨南大学, 2007.

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范文第6篇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概念与定义

私人银行从来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并非从字面上理解为“私人办的银行”,它不是指银行组织的私有产权属性;也似乎是指向私人或个人提供的银行服务,但其实不然,私人银行是源于对银行业务市场的细分,指以财富管理为核心,通俗的讲,它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金融服务,是专门针对“高净值”客户提供的私密性极强的服务。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投资理财产品,对客户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投融资服务。它兴起于西方国家,现已发展成为西方银行业面向社会富裕人士的重要战略服务产品。

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特点与区域趋势

私人银行业务起源于16世纪的瑞士日内瓦,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在16世纪,法国一些经商的贵族由于宗教信仰等原因被驱逐出境,为欧洲其它国家的皇室高官们提供了私密性、卓越性突出的金融服务,在瑞士逐渐形成了第一代私人银行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与演进,私人银行现已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中最为高端的理财服务,是专门为处于财富金字塔顶端的超级富裕阶层服务的,根据客户需求“量体裁衣”提供金融服务,服务涵盖资产管理、投资、信托、税务、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广泛领域,由专职财富管理顾问提供一对一服务。

私人银行业务在发达国家发展迅速,已成为驱动银行国际化、占领全球银行业制高点的动力,形成了一系列成熟、完整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成为面向高净值客户提供的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专业化的高层次金融服务。瑞士是世界私人银行服务最发达的国家,最大的私人银行服务提供者是瑞士银行,JP摩根、摩根士丹利、花旗银行、高盛、汇丰等著名金融机构提供。

纵观西方同业,私人银行业务具有以下特点:

1、服务对象。面向高净值客户,一般需要拥有至少100万美元以上的金融资产。

2、服务产品。提供信托、投资、银行、税务咨询等多种金融产品服务,甚至包括离岸基金、环球财富保障计划、家族信托基金等其它形式。

3、服务价值高。据国外统计数据反映,私人银行业务的年均利润率可达到35%,利润能达到零售客户平均程度的10倍左右,且远高于其他金融服务。

4、服务方式。私人银行:资产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私人银行专业人员必需具备出色的专业能力、关系维护能力,往往具备工商管理、CPA、律师等专业资格,在资产管理、证券、税务甚至慈善事业等多方面具有从业经历和丰富经验。

私人银行近年来在亚洲快速发展,据巴克莱银行数据显示,亚洲大约有2/3的资产并非通过私人银行管理,因此,亚洲私人银行业务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花旗集团预计,未来5年内,不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地区私人银行业务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该地区的私人银行业务仍处于规模分散的局面,瑞银管理的亚洲私人资产总计500亿美元,但即便像瑞银这样大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也不足9%。瑞信2010年末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及日本的全球第三大财富来源地,并领先欧洲最富裕的国家法国达35%。过去10年,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已推动大部分亚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家庭财富迅速扩张,

最高达全球平均增长率的10倍。毫无疑问,亚洲区域和中国本地必将成为私人银行业务的新兴主市场。

三、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的现状

2005年,瑞士友邦银行将私人银行引入我国,其后花旗、德意志、渣打、汇丰等也推出了各自的私人银行业务。国内中资银行中,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于2007年在上海第一个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中国工商银行2008年3月获得国内首张由中国银监会颁发的私人银行业务经营牌照,其它银行也纷纷先后开办了该业务。目前,从客户数和资产管理来看,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以及建设银行可作为中资行私人银行的第一梯队。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属于第二梯队的。其它银行也跃跃欲试,部分券商也成立了专门的财富管理部门,向“准私人银行”靠拢,第三方机构也是摩拳擦掌,私人银行领域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分析国内银行加速创办私人银行业务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这项业务本身利润率高、回报优厚,有助于银行实现盈利的快速增长;

二是出于自身战略转型的考虑,特别是在近两年政策调控信贷偏景的背景下,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可以促进转型,提高中间业务的比重,减少对存贷利差的依赖性;

三是布局战略业务的增长点。2010年建行和福布斯中文榜联合推出的《中国私人财富白皮书》中提到,中国高净值人士可投资资产总额将比同期增长4.1万亿,增幅22%,高净值人士将达到38.3万,意味着国内私人银行业务拥有极大的机会。目前,招行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私人银行客户已经超过1万户,户均资产达到2100万元,连续三年保持了35%的增长。

四、目前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地位不甚明晰

时至今日,我国私人银行的发展差距依然不小。首先,从法律地位上来讲,涉及私人银行准入门槛、经营模式、投资范围、行业标准等多方面。

目前仅有工行和农行拥有银监会颁发的私人银行牌照,但其他机构也同样进行着私人银行业务的经营活动。拿牌当然可以做,不拿牌也可以做,没有成熟的模式,私人银行都还需要探索一段时间,其在法律地位上的尴尬还有待时日。

经营模式和投资产品等方面有待突破,2009年下发的《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理财资金不得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权;对于具有相关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资产净值客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私人银行服务满足其投资需求。除上述不明确的规定以外,没有专门针对私人银行的业务指导办法,也没有明确标准的准入门槛,至于投资范围等更未明晰,操作上、发展上都存在监管法律法规的缺位,容易导致业务发展的不规范。

(二)管理体制的不协调

私人银行业务在管理机构、考核机制、利益分配等多方面仍然不能较好地理顺。面临营销平台共享,分配利益,成本核算,激励约束机制等建立,调动相关业务部门的积极性的大挑战。

一是如有些成本如传统转账、结算和网点服务,很难精确地核算到私人银行的成本中去。二是管理机构设置上,国有大行一般是将私人银行设置为零售业务部下的二级部门,对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倾向于依靠原有的资源,而招商银行虽然设立了单独的私人银行业务部,但总经理也是由零售业务总经理兼任。

三是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只是门槛比一般个人理财更高一点.对于主流的“欧洲咨询模式”,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私人银行与零售部门对高端客户的争夺,难免造成内部“打架”。

(三)业务人才较为缺乏

私人银行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较高,不同于一般理财,私人银行实现的是从“开药铺”到“开医院”的转变,有无好的“医生”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发展。比国外经验来看,一般必须具备AFP、CFP、CFA、EFP资格之一,同时拥有律师、会计师等多方面的能力。

引进人才的途径有二种:一是内部培养;二是外部引进。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之初,从内部选择、培养人才是第一选择。然而,由于在服务范围、专业能力上差异较大,从现有人员中培养也并非易事。而引进则受员工职业规划、薪酬竞争能力制约,国内银行又不占优势。只要私人银行业务跑马圈地的速度还在加快,对人才的饥渴现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或许私人银行人才的争夺战才刚刚开始。

(四)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2008年,花旗、汇丰、东亚、渣打等外资行相继在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中国最初的私人银行市场,几乎被瑞银、苏格兰皇家银行、德银、荷兰银行、花旗等世界顶尖级的大行所垄断。一场金融海啸,压得上述银行喘不过气来,也使得客户选择私人银行投资QDII等产品损失惨重,高净值客户也趋于谨慎。同时,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在提供理财业务之外,仅作为代销的一种渠道,更多是与PE、私募、信托等合作,真正有能力开发、创新私人银行业务产品的少之又少。

五、措施和建议

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是蕴含经营理念、管理制度、技术手段、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人才培训等在内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事情。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西方私人银行业务成熟的管理模式、吸取其成功的运作经验,并依靠对本土市场的资源、关系优势,我国私人银行将逐渐走向成熟。要加快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笔者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力度,以利规范运作和持续发展。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是私人银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于我国而言,首先,产品范围扩大的需要。我国目前仍是金融分业经营,但针对私人银行业务在某些发展比较好的地域允许进行试点和突破,有益于私人银行业务发展,不然仍将受制于投资产品、范围。其次,私人银行规范运作的需要。私人银行面向高端人群,提高高附加值服务,对于人员、管理、专业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都有更高层次的要求。

(二)专业打造和引进专业人才队伍。针对目前国内私人银行业务领域高素质专业人才十分匮乏的局面,一方面,大胆引进国外高级管理专业人才,提高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精心挑选具备必定金融专业知识、懂得营销技巧、通晓客户心理的优良员工作为私人银行业务人才,并通过“传、帮、带”加大对他们的培养和开发,加快私人银行产品经理队伍、客户经理队伍的建设。

(三)丰富私人银行产品,提供高效优质人性化服务。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改革,加强金融市场产品创新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服务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政策的限制,目前国内银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服务由此显得尤为重要。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应在充分认识到私人银行客户需求复杂性、多样性的前提下,应专门为其设定一套快速、方便、高度人性化的服务流程,并且要有足够的安全性,将其与普通银行客户差别开来。摒弃传统的经营理念,树立全新的服务意识;打造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全新经营理念,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金融产品品牌。

(四)持续加强私人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建立监控框架。私人银行业务为客户提供的金融产品是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应当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私人银行业务对于国内银行是一项较新的业务,必须在业务发展的同时加强风险管控,对于三大风险的管理要以戒备为主,立足于完善且严格履行的定性管理基础。国内银行应当着重建立一个风险监

控环境以此管理操作风险,制定一套辨认与评估、监控、缓释、度量及报告操作风险的完整流程,并由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或内部把持部门负责监测全部流程的履行。对于流程之中的每一个程序及风险易发点,都要制定专门的操作准则加以预防。一个规范的操作风险监控框架可以同时戒备信用风险及市场风险的产生。

上一篇:中国梦强军梦观后感范文下一篇:美国海关申报单填写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