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管理现状问题论文范文

2023-10-19

安全生产管理现状问题论文范文第1篇

通过我国电力系统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我国整体电网水平有所提升, 但是在经济发展中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对其有作用, 同时也需要对自身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保证。当前我国生产和生活中对电量需求量巨大, 对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技术安全运行形成一定影响, 如果对自动化安全管理工作不重视, 严重将会导致电网无法正常运行, 最终影响正常生活。因此进行电网管理中要加强自动化系统管理, 保证系统管理水平的提升。

1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在电力工程发展系统的基础上, 自动化技术获得了应用和发展, 通过将计算机控制技术作为核心, 在系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此系统的运用, 能够实现对各种信息的计算和手机, 保证了电力系统的可操作性。在这个发展背景下, 通过电网工程的建设工作, 实现了电网实时监控, 对电网安全可靠性形成了重要保证。

从我国配电网络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系统不断向着网络化的方式发展, 其中系统主要是包括主站、子站以及终端3个结构, 通过系统网络化的应用, 电力系统中的通信速度有所增加, 保证了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各项功能实现, 同时电力工程中变电系统运行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让通信以及计算机技术实现, 同时对设备二次处理完成, 对技术进行监控和测量中, 保证了其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

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安全控制问题

2.1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水平有待提升

在我国电网部门中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会大幅度增加通电量, 这导致电力系统负荷出现不稳定情况, 对后期电力系统的安全形成巨大隐患。同时在一些偏远地区中, 电力自动化系统受到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经济调价你的影响和制约, 在建设电网工程中各项技术水平较为落后, 技术与系统之间的联系有所降低, 对电能输送有所影响, 在我国当前电网工程中, 要不断对系统自动化技术进行完善, 确保电力系统得到安全运营。

2.2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管理有待规范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开发研究中, 对安全工作的进一步实现保障还需要进行不断落实和研究, 降低自动化技术中发生故障的几率, 实现自动化技术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首先要确定自动化技术的管理规范, 其次是对系统的维修, 加强对电力工程中工作人员的维修能力培养, 避免出现技术问题时无法进行解决。

3 完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管理策略

3.1 做好自动化系统设计工作

电力系统自动化设计工作的完成需要从下面三点内容进行:首先是通过分布式设计方式, 对电力系统中复杂的单元进行相互隔离, 让每个环节之间不会相互形成影响。其次是对电力工程中的二次接线环节实现简单化, 通过多功能继电器的安装, 对各个开关柜和主控制实现分布式设计, 降低线路的复杂程度, 也降低了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最后就是要对系统的可扩展性以及兼容性进行分析, 保证了各项系统设备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在各种环节中保证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实现。

3.2 增进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维护水平

科学技术的进步让我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 信息技术所发挥的重要性不断增加,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 电网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与信息技术关系重大, 要想充分对电力系统中的自动化技术进行保障和发挥, 就需要对信息化技术进行维护, 实现系统中各项数据资源的采集和优化, 通过建立模型的方式对数据实现统一化的管理, 对其中包含的各项信息进行综合管理控制, 保证系统技术的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水平。

3.3 积极完善安全控制规章制度

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制度进行完善和更新, 电力工程相关部门根据不同时间段电力运行情况, 对制度建设内容予以分析和更新, 对一些无法满足系统管理工作的内容去除, 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弥补, 充分的发挥规章制度对安全工作的控制, 提升系统运行中的安全度。制度的完善和细化, 保证了电力自动化系统中安全控制工作的完成, 相关单位对安全控制工作要不断细化, 准确控制安全问题。安全问题要想得到彻底解决, 必须要对安全制度进行认真落实, 因此对每个人员都要进行责任制的规定和落实, 让工作人员能够自觉认真的对安全问题进行关注。

3.4 发展前景

根据当前电力系统的运行现状, 其发展方向应以构建配电管理系统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System) 为主, 通过建设独立子系统以及开放性的网络平台实现对系统自动化的管理控制, 保证电力系统中各种需求得到实际满足, 此管理控制内容能够更好的保护电气设备, 让系统运行更加安全可靠。对于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数据来说, 通过SCADA技术对数据进行整合, 输送于共享平台中, 保证电力系统运行效率, 为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保障。

总而言之, 如今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因此保证其安全可靠运行就是相关工作人员关注的内容, 在实际的安全控制管理总, 要根据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和工作方法, 保证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向着智能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从而不断地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管理水平进行提高, 这些都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是有利的。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建设,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各种电气工程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所应用, 因而对于电力工程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但是从电力工程的发展来说, 带去了非常大的发展压力以及供电问题。在电力系统运行中, 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实现了系统科学合理运用, 实现了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建设目标, 但是从技术应用的安全工作来看, 其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让自动化系统中的标准化程度有所降低, 造成了较大的安全问题, 因此下面文章通过对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希望能够提升安全管理的效果。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 霍达, 黄鹏程.试析电力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要点[J].科技经济市场, 2016, (02) :137.

[2] 高萍.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 2016, (17) :126.

安全生产管理现状问题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现状;存在问题;频发原因;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2012年2月13日,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在《食品卫生法》颁布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说,十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我国食品工业一直呈高速发展状态,食品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同时,食品卫生安全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霍乱、伤寒等食源性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显著提高;食物中毒发生数量和中毒人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在食品原料种养、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等方面的安全问题仍存在。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特别突出,大致面临着五大问题。一是化学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如2011年“3•15”特别行动中,央视曝光了双汇“瘦肉精”养猪一事。瘦肉精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使肉品提早上市、降低成本。但瘦肉精有着较强的毒性,长期使用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诱发恶性肿瘤;二是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三全猪肉白菜水饺检查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三是食源性疾病问题;四是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如2011年4月,合肥、南京等多地的一些熟食店、面馆为牟利而用牛肉膏(一种吃多会致癌的食品添加剂)将猪肉变牛肉。五是违法生产经营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如2011年6月底,“新华视点”初步揭开了京津冀“地沟油”产业链,长期食用地沟油可能会引发癌症,对人体的危害极大。[1]

(二)公众对待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事关国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现在吃饭吃出了担心与忧虑,人们常常发出感叹:“吃一顿饭容易,但要吃一顿安全的饭就太难了”!根据2010-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

告的数据分析,市民的生活安全感特别缺乏。由于受到中国几乎整个奶业的三聚氰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居民民众对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安全和社会治安均存在着担忧。这导致了市民对社会信任得分仅为62.90分,抵达信任底线,即“极低信任”的最下限。由此可见,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态度已相当明显——接近于不信任,如若再发生什么食品安全事故,就将挑战公众底线了。

从近年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来看,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明显存在较大漏洞,宣传工作也不够到位。但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出现,并不代表有关部门形同虚设。媒体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只是存在事实的一部分,而作为政府部门,在媒体曝光后,须有所反映。因此,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和宣传工作还需加大力度,修补漏洞,做好本职,保障食品安全,尽可能让百姓不再“谈食色变”。

二、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积极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消极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政府对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处罚力度不够,相关法律规范不严,造成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使得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丧失信心,造成了比较消极的社会意识,从而对我国的食品生产事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

屡屡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随之而来对人民健康安全的威胁,使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到了加强食品安全生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有关部门及时总结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经验教训,制定相关措施来解决食品安全生产问题,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检验,又体现了认识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大量涌现体现了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曲折前进的发展道路——食品安全问题彻底危害了我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且不利于我国食品行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国家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于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等社会权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社会主义依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现阶段的食品生产安全事故屡屡频发,不可不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噪音”,但这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目前我国社会生产力仍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劳动生产率普遍较低,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无法按正常健康的渠道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来获得利润。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除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因素制约外,政府监管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又一重要原因。政府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调节作用,我国现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对违法产销者还未形成足够的威慑力,食品安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条件、手段和经费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我们国家缺乏对作为食品原料的农产品和畜产品中有害物质含量的限制或尚未制定强制性标准,使这些食品原料屡屡成为了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源头。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如果说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政府监管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内在因素,那么国际食品生产市场的竞争就是造成食品安全生产问题的外因了。质优价廉的外国食品对国内食品市场造成冲击,加上原材料的价格上涨迫使本来发展维艰的食品生产企业投入更残酷的市场竞争,企业只能想方设法竭尽全力降低生产成本,以提高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利润空间。

4、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大量涌现说明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存在着矛盾,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是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矛盾,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问题,也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党在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上暴露的问题也说明了党对食品安全管理和发展领域同样需要一个不断深化并完善的认识过程,这是急不来的。

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消极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积极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相关法律规范不严,造成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工作丧失信心,形成了消极的社会意识,继而对我国的食品生产事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相关部

门应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的处罚力度,在食品生产行业自觉遵纪守法;提高执法者素质,使之有法必尊,执法必严,使食品安全得到法律的有力保障,使积极的社会意识得以重新树立,防止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二)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接踵而来的食品安全事故对群众造成了身体和经济损害,使人们认识到食品已经不安全,有关部门认识到加强食品安全生产的紧迫性,形成正确的认识;面对此种情况,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措施应对食品安全事故并着手建立食品安全机制和民众监督体系,以确保食品生产和食品市场进入良性发展的同时达到保障群众的的身体和经济利益的双赢局面;相关部门在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或政策时,应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建议,这样才能使食品行业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保障群众的利益和健康。

(三)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也不利于我国食品行业的长期发展。政府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对于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法厂家进行严厉打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和社会权益;建立健全的食品生产机制和监督体系,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同时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使食品生产者创造经济价值又能创造社会价值,使食品行业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食品行业不可避免地碰到困难和挑战,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是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矛盾,因此国家必须大力解放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加快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政府要加强食品源头质量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制度;搞好食品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切实抓好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批发零售和消费四个环节,做到环环相扣,全方位监管;面对外企的严峻挑战,中国食品行业必须联手以质取胜,而不能一味的减低生产成本;党对食品安全管理和发展领域需要一个不断深化并完善的过程,因此政府部门应该逐步建立一个统

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逐步实现责、权、利相统一的现代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结束语

食品安全问题是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矛盾,是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我们必须在发展中找出食品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强壮自身,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416083793.二〇一二食品安全事件回顾[EB/OL].

, 2012-5-2

[2] 苏婵.2011年食品安全事件大回顾[EB/OL].http://,2012-03-20

安全生产管理现状问题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粮食安全问题至关重要,关系着一国的政治经济稳定。该研究从粮食自给率的概念出发,分析了粮食自给率的影响因素及中国粮食自给率的现状,阐述了确定粮食自给率需要考虑的方面,并就如何提高粮食自给率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粮食安全;自给率;粮食供给;进口

“民以食为天”,粮食产业的安全问题、安全策略,关系着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局面。实现粮食安全,有两种保障模式,一种是依靠国内粮食供给能力,一种是依赖国际粮食市场供给。粮食安全说到底就是一个国家的粮食需求自己能满足多少,依赖进口的程度有多大的问题[1] 。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自给率在100%以上,就是完全自给;在95%~100%之间,属于基本自给,中国正是这样的情况;在90%~95%之间,是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一旦小于90%,粮食供求的风险就会增大[2]。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粮食高自给率,毫不动摇。

1 粮食自给率概念及影响因素

1.1 概念

粮食自给率,是指一国或地区一年内粮食总产量占总需求量的百分比。反之,则是粮食贸易依存度,即在一年内一国或地区粮食缺口进口量占总需求量的百分比。

通常认为,粮食自给率达到95%时,即拥有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粮食自给率为90%,即拥有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在当前全球一体化进度愈来愈快、各国间经济联系愈来愈紧密的形势下,一国可以通过进口的形式获得自己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粮食,但是,当前国际风云变幻,加上国际市场又容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环境、经济形势等,粮食价格和可贸易量不稳定,国际依存度越高,也就意味着粮食的不安全程度越高。

1.2 影响因素 一国粮食自给率的高低既取决于自身的禀赋条件,诸如土地、水资源等,同时,国家工业化程度,交通运输水平、贸易环境等也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4]。

1.2.1 国内因素。

国内因素包括耕地数量、可转化为耕地的土地数量以及粮食增产的科技储备。当前,科技进步毫无疑问地已成为促进粮食产量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是实现粮食自给的关键,是粮食潜在生产能力的保障。允许耕地在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生产之间转换,但不允许永久性退出种植业,一旦出现粮食安全问题,可以迅速进行作物转换,把耕地用于粮食生产。

1.2.2 国外因素。国外因素包括国际粮食市场的可购入量和程度,一国在外国投资的耕地数量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等。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可以引导国内企业在国外直接投资,建立国外粮食基地,间接提高我国粮食自给率,这样做既不挤占国内粮食市场份额,又可以弥补国内土地资源的不足,同时也避开了所在国的贸易壁垒,可谓一举多得。

2 中国粮食自给率状况分析

中国是农业国家,又是世界人口大国,如果吃饭出了问题,那是天大的问题。因此,长期以来,中国的政策部门对粮食生产和粮食自给率看得很重。

1977~1984年,中国粮食自给率始终在96%~98%的范围内,1985~1994年从未低于98%,1995年下降到96%,1996年增长为98%,1997~2003年保持在100%,2004年又有所下降,降至95%,2005年为96%[5]。近年来,尽管粮食连年增产,但由于需求大幅增加,特别是人口激增,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需求增加较快,中国粮食自给率逐年下滑,2010年已低于90%。在国家强有力政策的支持下,2011年粮食自给率略有提高,但是,2012年自给率再度下降到90%以下[6]。2013年1月2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粮食供求总量趋紧,粮食自给率已经跌破90%。这一消息,再次引发国际社会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热议。

尽管针对社会上关于中国粮食自给水平堪忧、粮食安全存在隐忧的说法,有专家指出,单纯地从中国粮食自给率降低就说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下降,是一种错误的理解。从国家层面来讲,一国的粮食安全取决于两个能力,一个是生产能力,决定着粮食自给率;一个是进口能力,决定着粮食进口量。一国的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要从这两个角度综合考虑。但是,提高粮食自给率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必要条件,相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粮食自给率,粮食安全水平就会有所不同;同样,不同的历史时期,同样的粮食自给率,粮食安全水平也可能不同。既使如此,不得不说,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即使保持现有的人均需求不变,粮食产量需要递年增长才能养活这些人口。与此同时,中国粮食播种面积正在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65%,耕地面积年均下降0.7%[7],未来粮食自给率可能会更低,粮食供给可能会出现更大的缺口。

3 中国粮食自给率的确定

3.1 粮食供给分析

3.1.1 农业资源环境分析。

第一,农业耕地资源。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耕地资源逐年递减,目前已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5%,并呈逐年下降减少的趋势[8]。耕地的有机物质含量呈下降趋势,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的要求也将进一步压缩中国的可用耕地面积。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引发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用地以及非农业建筑用地、交通用地等将进一步压缩中国的实际耕地面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出现,人均耕地面积这一指标也将受到明显的冲击和压缩,

第二,农业用水资源。粮食生产是耗水量巨大的产业。从水资源的总体情况上看,中国的农业用水资源世界排名落后。虽然中国的河川径流量达到了27 115亿m3,占全世界径流量的5.8%,位于世界第5位,但由于人口基数巨大,且河流地区分布不均匀,造成中国人均水资源匮乏[9]。

第三,自然环境。一是自然灾害的逐年加重,二是环境污染的加剧。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降低了当年的粮食产量,并对粮食基础设施产生了破坏摧毁作用。随着温室效应以及全球变暖现象的影响,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此外,各种农作物病虫害不再受制于寒冷天气,加速滋生繁殖,对农业粮食生产形成了新的威胁。

3.1.2 粮食种植结构分析。

粮食结构性问题同样可以造成粮食供求失衡,而且通常的粮食结构性失衡会具有一定的惯性。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粮食的结构性问题相对于总量问题日益突出,粮食的结构性问题已经替代了粮食总量问题成为突出矛盾[10]。

影响中国粮食供求平衡的主要粮食品种结构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区域结构与粮食品种结构的平衡问题;二是品种结构与品质结构的平衡问题。区域结构与粮食品种结构的平衡问题是互相联系、互相推动作用的。改革开放以来多次粮食食品供求平衡破坏都是由谷物主销售区的供求失衡引起的,东南沿海地区作为粮食供求平衡的敏感区域地位突出。在所有粮食品种中,稻谷是粮食供求平衡的风向标,相对于玉米、小麦和大豆等更为敏感。从使用途径来看,口粮相比其他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等更具敏感性和先导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粮食谷物的品质结构平衡对粮食供求平衡的影响也不断加深,粮食供求失衡问题已经发展为某一种谷物的某一种品质粮食的供不应求或供大于求。

3.1.3 农业基础设施分析。

农业基础设施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拥有一套高效发达的基础设施是保证农业平稳健康发展、农业产能稳步提高、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的前提条件,是建立完善统一市场经济体制的物质基础。高品质的农业基础设施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发达健全的农业基础设施有助于降低粮食生命周期中的各环节成本,提高粮食产能,保护粮食生产力,从而有效地保障和提高农民收入。中国目前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区域性明显,总体不平衡,边远山区等欠发达的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落后,个别地方仍处于原始状态。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1.4 科技与劳动者素质分析。

能否把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是一个国家农业产能兴衰成败的关键。中国面对人多地少,工业化、城镇化逐步压缩农业用地的国情,提高单位耕地粮食产量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在科学技术推动农业产能发展的过程中,作物品种研发技术,耕种栽培技术、种植环境改良技术和减灾防灾技术成为了关键技术。此外随着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遥感技术在农业基础设施中的广泛应用,将对农业生产力起到综合提升的作用。以转基因技术、病虫防治技术、杂交玉米杂交水稻技术、地膜覆盖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新兴农业高新技术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将对农业产能起到越来越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是农业活动的直接主观执行者,也是农业科学新技术的使用者,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一环。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直接关系着农业决策和农业科学技术的使用。

3.2 粮食需求分析

3.2.1 人口口粮需求分析。

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通常会对粮食需求总量产生新的影响,是影响粮食结构需求和总量需求的最根本因素,也同样是制约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进入2000年后,由于人口变动带动需求变动,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再次遭遇了粮食供不应求的局面,缺口只能通过粮食贸易以及粮食库存来弥补。根据人口基数进行推算,2020年中国人口数将接近15亿,而2030年人口数将有可能达到16亿,以这种人口增长趋势,再加上由于受限于粮食生产资源紧张、耕地面积缩小、农业用水资源不稳定等条件,要使中国粮食产量同步跟上人口增长难度较大,粮食供求双方在长期看还将存在比较明显的缺口。

3.2.2 工业用粮需求分析。

随着“绿色能源”、“粮食能源”概念的兴起,加之传统的酿酒等粮食占用产业,工业用粮逐渐成为粮食消费大户。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2010年用于酿酒产业的粮食消耗量高达530亿kg,这相对于20世纪90年代提高了约2倍。而饲料加工业也加入了粮食消费的大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农产品已经淡出人民餐桌上的主流角色,家禽畜牧的消费量逐年放大,致使饲料消费逐年扩大。2010年饲料用粮比2005年增长20%以上,约占国内粮食消费增加量的2/3以上。到2030年我国饲料粮需求量将达到4.41亿t,占粮食总需求量的56.5%[11]。而制药、溶剂等行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达到5%,也成为粮食食品的消费大户。绿色能源等概念的兴起,也将在世界范围内极大的带动粮食食品需求,这对于我国将来的粮食需求是一个空前的挑战。

3.2.3 人民收入水平增长引致的额外需求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购买力逐年增强,促进了粮食需求总量的增长,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直接增长和间接增长两部分。直接增长指的是人均口粮消费,这部分增长速度较为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而间接消费增长主要指人均非口粮的消费增长,如饲料增长,酿酒业用粮的增长等等,这部分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带动的主要粮食消费。

另外,中国粮食自给率的确定还要考虑粮食市场、粮食储备两个重要方面。

4 政策与建议

4.1 加强国内生产能力

4.1.1 保护耕地和农业水资源。

耕地资源和水资源是农业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当前中国耕地有机含量逐年下降,耕地的复种率居高不下,造成中国的土地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应从观念、政策制度、耕地法律和保护耕地的社会教育4个方面把握。对于水资源保护,一要保护水的源头;二要利用工程进行有效的水源调动;三要水资源环境综合治理。要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坚持发展节水型农业,科学改造灌溉技术并加强用水成本管理。要积极慎重地发展污水处理、净化水灌溉,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

4.1.2 强化科技兴农。

从农业科技体制、农业科技投资、政策引导、提高农业人口科技素质4方面展开。农业科技体制的建立应以市场为导向,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农业科研课题的选题立项和成果验收必须以市场为基点。农业科技投资应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强调投资的多层次、多渠道,强化政府的政策引导功能,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并从政策上鼓励从事农业科技研究,打造优秀的农业科研队伍。

4.1.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在短时间内重点及时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预防这部分基础设施限制农业产能,威胁国家粮食安全。要加大合理投入,提升投资效率,统筹管理。要避免因农业基础设施超前建设引发的设施闲置、浪费现象,应强调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产能配套协调发展。

4.2 提高粮食转化效率

提高粮食转化效率包括提高畜牧业和用粮工业的生产效率,减少对粮食的需求。有研究表明,中国饲料转化率每提高 10%,相当于多生产2 000万t粮食[12]。加大科研投入,加快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科学发展,加强畜禽防疫体系建设,推进禽畜养殖规模化,加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禽业发展,提高禽蛋在农畜产品中的比例。加强对非常规饲料的开发研究,加速秸秆养畜产业化发展,发展节粮型养殖业,不断加大非粮食产品对粮食的替代作用。

4.3 引导消费结构调整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谷物仍在国民粮食消费结构中占主要位置。肉类的粮食转换率低,若国民将粮食消费结构转向肉类,必使粮食消耗增加,造成粮食自给率下降。另外,由于中国水土资源紧张,水稻增产和进口的潜力都比较小,要适当引导居民减少对水稻的消费,增加对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产品的消费。引导国民多消费果鲜、蔬菜等,减少对直接粮食的消费,这对于维持中国的粮食自给率都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晓梅. 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与粮食进口规模[J].宏观经济研究,2009(9):16-18.

[2] 中国网.发改委:未来中国人仍能养活自己 粮食安全基础牢固[EB/OL].(2013-02)http://news.china.com.cn/txt/2013-02/03/content_27871892.htm.

[3] 张丽娅.中国粮食自给率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6.

[4] 朱泽.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1997(5):26-33.

[5] 柯炳生.我国粮食自给率与粮食贸易问题[J].AO农业展望,2007(4):3-6.

[6] 证券时报网. 中国要对粮食自给率下降做好准备[EB/OL].(2012-12)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mspl/20121206/025913911916.shtml.

[7] 刘文元.无粮食危机中国也要提高自己率[N].中国证券报,2008-04-10(5).

[8] 许经勇,黄焕文.有关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4,30(5):122-129.

[9] 百度百科.地表水[EB/OL].(2014-10)http://baike.baidu.com/view/334769.htm.

[10] 赵子军.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分析[J].经济纵横,2008(12):28-30.

[11] 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节约饲料用粮,确保粮食安全[EB/OL].(2012-02)http://www.feedtrade.com.cn/livestock/forecast/2012-02-29/2006096.html.

[12] 陈叶军. 中国农大校长解读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思路[EB/OL].(2009-02)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5/8751722.html.

安全生产管理现状问题论文范文第4篇

1 加油站安全管理的现状

1.1 安全意识较差

对加油站的相关安全管理规定进行查阅后发现, 一旦发生安全问题, 安全部门主管会受到处罚, 致使工作人员认为安全管理与自身无关, 导致加油站的工作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对安全问题并不重视, 比如有些工作人员直接使用油枪向塑料瓶内加油, 这种行为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汽油在进入到塑料瓶内, 油体滚动与瓶壁发生摩擦会产生静电, 塑料瓶本身具有绝缘性, 产生的静电无法及时传导出去, 就会在瓶内发生积累聚集的状况, 当静电积累到临界值的时候, 会击穿瓶体释放电能, 点燃汽油引发爆炸。此种违背安全操作常识的情况常见于一些乡镇加油站, 对周边的居民形成安全隐患。

1.2 成品油存在隐患

加油站仓储及销售的柴油、汽油具有以下造成安全隐患的特性:

容易挥发、燃烧和爆炸。成品油的相对密度处于0.7-0.74之间, 容易挥发, 蒸气重于空气, 能够在低位向较远的距离大量扩散, 柴油及汽油的蒸气和空气进行混合后能够生成爆炸性混合物, 一旦遇到明火、静电、高热等条件极易发生燃烧和爆炸。此外, 柴油和汽油罐体遇高温环境后内压会明显增大, 如果罐车的呼吸阀不足够畅通, 则会使开裂爆炸的危险性升高。

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荷。成品油电阻率一般处在1010-1015Ωcm之间, 导电性能较差, 油品在处于快速流动状态时会产生静电, 如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 极易造成安全隐患。

1.3 安全管理存在问题

建设时重利益, 轻质量。由于油罐埋在地下, 因此它的安全问题是最难被发现的。我国对油罐材质是有硬性规定的, 考虑到油罐需要长期受压迫和腐蚀, 规定其材质要采用钢板结构, 且厚度必须要在5cm以上。而部分加油站的经营商为节约成本尽快投入经营, 从而未到国家指定油罐厂家处购买, 因此就给加油站埋下了安全隐患。

加油站建设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管道埋设。而个别施工单位未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操作, 常造成管道埋设深度不够、未用沙土埋实管道沟等现象。需要注意的是, 油管线路与电器线路一定不能埋设在同一个管道沟里, 一旦管线泄漏和电线老化将会造成严重爆炸。

2 加油站安全管理的改进建议

2.1 加大宣传力度

对加油站安全常识不了解的人很多, 不仅是加油站的工作人员, 前来加油站加油的人员也会造成一系列的安全问题, 因此展开安全常识宣传十分必要。可以将加油站安全管理的各项注意事项制作成相应的宣传画报张贴在加油站显眼的位置, 让工作人员自身学习之外还要对往来于加油站的人们进行讲解。

2.2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管理部门要重视加油站的安全管理, 根据加油站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安全责任制度, 让其得到有效的落实。采取从上到下的方式开展制度传递。在明确责任的同时, 还要对出现事故的严格追究责任, 逐级惩罚, 形成严密职责体系。还要明确监督部门的责任, 对责任落实工作实现有效监督, 实施量化考核的策略, 调动起安全管理人员的自觉性。同时, 对于那些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表现较为良好的工作人员, 应该给予适当奖励, 激发起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此同时, 制度中还要适度调整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 秉持人性化的原则, 避免工作人员过度受累而导致安全隐患出现。

2.3 加强硬件配置建设

要保证加油站的硬件设备必须达到国家标准, 这是保障加油站安全的重要举措, 因此要加大资金与科技的投入力度。例如:安装密闭卸油系统以及油气回收系统, 可以避免油气的挥发和泄漏, 消除易爆气体的生成, 从源头避免爆炸事故。

2.4 开展安全监督巡查

组织加油站工作人员成立监督巡查小组, 对可能造成加油站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因素进行排查。时刻观察加油站周边的情况, 与各个部门之间保持联系, 让其配合安全管理工作。按照监视无死角的视频监控。这种覆盖全范围的检查方式可以有效地将安全隐患控制住。要重点注意夜间的情况,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进行防范。节假日期间要实行轮班制度, 交代好巡查的重点, 实时掌握加油站动态, 确保与各部门之间的通讯畅通, 由于节假日期间加油站的顾客可能较多, 监督巡查小组应该前往现场维护秩序, 一旦出现情况立刻通报各部门, 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处理。

3 结语

当前, 加油站遍布全国, 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 应该明确安全部门与经营部门的职责, 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展开必要的宣传, 对工作人员实施必要的培训, 让加油站的安全管理工作得到根本的改进, 提升加油站安全水平, 有效控制各种安全风险。

摘要:当前, 加油站已经分布在全国的各个县市村镇, 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 其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其分布范围较广, 处于人群聚集区内,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 研究如何强化加油站的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了加油站安全管理的现状, 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加油站,安全管理,监督巡查

参考文献

安全生产管理现状问题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从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分析了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问题,管理层面包括管理组织、管理规范、技术管理、日常管理等,技术层面包括数据备份、数据删除、网络协议等,并分别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教务管理系统;网络安全

Analysis Network Security of University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GUO Xu-kun

(Guangzhou Sports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0, China)

Key words: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network security

教务管理工作是学校最重要的行政管理工作,教务管理系统也是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点。教务管理系统要体现更适合校园网上办公,能与数字化校园系统融为一体,提供统一的网上办公服务。教务管理系统拥有网上办公、网上评教、网上教学等更多的网络功能,其功能已逐渐丰富、完善和稳定,而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实现稳定的、可靠的、高性能教务管理系统的关键问题。本文从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浅析教务管理系统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1 从管理层面分析

管理层的工作质量会对教务管理系统网络安全性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分析近年来产生网络安全隐患的因素发现,超过八成的网络安全问题都是因为管理疏忽或者管理力度不强导致的。常见的问题包含组织管理问题、规范管理问题以及一些常规管理问题。

1.1 管理组织不健全

网络安全是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延伸出来的一种比较新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建立专门机构来进行网络安全的管理。最好是落实到专门的管理负责人,本着“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将主要领导作为最关键的负责人来处理相关事项,构建全员参与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组织,并明确网络管理以及相应网络联系工作人员。

1.2 管理规范不完善

在建设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体系时,需要先明确相关的负责人,而且大部分部门的制度都不够完善。网格安全属于整体性比较强的工程类型,而不完整制度并不能保证规范管理作用的正常发挥。所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从网络信息安全防控工作的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方式来完善安全防控工作体系,构建专业化值班部门,完善监控工作机制,不断的优化内部安全规章制度,将学校内部的各种多媒体设备以及设施作为上网重点场所,落实网名实名制度。

1.3 技术管理不到位

通过调查发现,许多部门大多都是单一的考虑了防火墙以及一些基本病毒防护措施,并没有从网络安全的角度对工作内容进行详细化管理。想要提升校内IP地址资源以及服务器的管理强度,就必须要按照局域网络对IP地址进行划分。对于承载了关键数据并具有交互动能的应用系统来说,必须要进行全面安全评估,根据安全评估的结果对系统进行优化,保证全程使用正版的软件。

2 从技术层面分析

从技术层面上分析问题是切实可行的一种工作思想理念,同时也在是最早被人们重视的问题解决角度,可以保证网络安全软件、硬件技术的不断优化,全面提升数据备份、数据删除以及网络协议三方面的工作质量。

2.1 数据备份

从日常工作情况来看,发生数据丢失或者数据破坏大多情况下都是在工作人员未知情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想要保证数据恢复之后的完整性,就必须要时常进行备份,为数据安全提供保障。因为教务管理系统属于网络管理平台,所以通过数据备份的方式对服务器进行处理是比较理想的选择,而且通过数据名称以及备份日期可以构成完整的备份名称。对数据进行定期备份以及定期储存可以提升全面保护力度,但是这一过程要分主次进行。不同学期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以及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毕业审核数据都需要着重进行备份。之后明确开放教务系统数据备份频率以及数据备份的时序。可以将数据备份工作安排在每天的凌晨2点以及凌晨5点这两个时间段,在这两个时间段内对不同服务器不同磁盘阵列进行备份,这个时间段的数据变动性比较小,而且日期的划分也是比较清晰明确的。还有另外一套备份资料,可以从根本上控制数据丢失带来的不良影响。数据备份频率可以控制在每天一次,主要对出现问题时近期数据的影响进行控制,脚本情况如下所示;

对数据进行备份就必然要涉及对备份的数据进行清理的问题,并且这也是保证系统正常运作的关键方式之一。阶段性对备份数据进行清理可以提升系统的运行效率。在对备份数据进行清理时,要着重处理一些比较关键的环节,比如在对前一年备份的数据进行清理时,除了保留下开学后以及放假前的部分时间段数据之外,其余的所有数据都可以转存到硬盘中,减少服务器的工作压力。有规律的对数据进行恢复可以保证在遭遇各种紧急意外情况时不会慌乱,可以在第一时间保证数据安全恢复。

2.2 数据删除

因为对数据库整体性的认识程度不够,所以盲目的操作删除模块可能会导致系统陷入到死循环中。如果删除掉教务管理系统当中的关键记录或者一些表格记录,可能因为外键约束问题导致数据不能正常删除掉。这种情况的解决方式比较简单,可以先删除掉数据库子记录表,安全删除掉子记录表以后再删除主记录表。如果工作人员删除掉的是教务管理数据库当中的全部记录,是不能运用delete和truncate语句的,这两种语句局限性比较明显,很难保证删除命令的正常执行。通常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先开放教育管理数据库当中存在的所有约束点,等到记录删除完毕以后再开启约束。

2.3 网络协议

①物理层信息安全问题。主要是物理通路的损坏、物理通路的窃听、对物理通路的攻击等。②网络层的安全是非法用户与非授权的客户的非法使用,从而造成网络路由错误,信息被拦截或监听。③系统层安全问题是当前各方面都比较关注的一个环节,并且也是安全系统安全性能主要构成部分。当前比较流行的操作系统都一定程度上存在安全漏洞,很难保证客户资料的安全性,所以为了提升系统安全性与操作系统访问控制安全性,必须要对原有操作系统进行审计。④应用层安全是人们没有太重视的部分。作为直接面向最终用户的层面,其安全问题最多,包括规范化操作、信息假冒等。

3 结束语

随着网络的大范围普及和社会网络安防意识的普遍提高,以往我们可以说基本做到了信息相对安全,但是从当前社会发展情况以及近年来信息安全系统的发展情况来看,还是经常出现资料泄露等问题。我们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还是要提高警惕。

参考文献:

[1] 唐洁方.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24).

[2] 陈一文.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J]. 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 2009(1).

[3] 崔健双, 李铁克. 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27).

[4] 史一强.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策略[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6).

[5] 郑子苹. 职业院校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大连理工大学, 2014.

安全生产管理现状问题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针对大数据背景下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问题,本次研究首先对大数据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势进行分析,对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信息安全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并针对信息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有效的对策,为推动大数据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研究表明: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在开展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主要面临规章制度不明确、信息安全意识相对较低以及档案管理系统较为落后等三方面的信息安全问题,因此,企业需要从建立专业化的规章制度、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以及与大数据企业建立合作等角度入手,采取合理措施,全面保障大数据背景下档案管理的信息安全。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档案管理;信息安全;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0 前言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领域相关技术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部分技术已经逐渐成熟,众多先进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在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大量的档案信息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对于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其工作效率相对较低,且日常工作较为繁重,在引入大数据技术以后,可以使得档案管理的便利性以及有效性得到全面提升[1]。但是在引入大数据技术以后,也将面临一定的信息安全问题,因此,本次研究主要是对信息安全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为保障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安全奠定基础。

1 大数据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势

大数据技术的引入有利于推动档案管理工作朝着科技化以及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对传统的纸质化管理模式进行改进,降低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节省传统档案管理中的资金,最终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生产作业中,这是企业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措施。对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而言,需要使用纸质对数据信息进行记录,受到纸张自身因素的影响,在纸张损坏的前提下,大量的档案信息也将会丢失,此时的信息档案将无法对企业的发展发挥作用,在引入大数据技术以后,大量的数据资料将会上传到计算机系统中,在保障计算机系统完好性以及网络安全性的前提下,数据档案就可以得到长期的保存,数据档案查询以及调用的效率也将会提升[2]。

2 大数据背景下档案管理信息安全问题分析

(1)规章制度不明确

传统的档案管理采用纸质化办公,在引入数据技术以后,才会采用数字化办公模式,工作模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同时,企业的管理模式也需要进行全面的转变,尽管企业十分重视工作模式的转变问题,但是并没有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规章制度相对较为老旧,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事实上,规章制度主要可以发挥约束效果,同时,还可以促进日常工作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由于目前规章制度的约束性较弱,造成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规范性相对较差,档案管理部门部分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相对较低,日常管理工作中的思想观念较为陈旧,最终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建设力度不足,这会对档案管理的信息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2)信息安全意识相对较低

在我国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以后,大多数的企业已经开始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办公,对于档案管理部门而言,互联网技术的引入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也可以促使档案管理工作得到全面发展,但是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安全问题十分突出,部分企业并没有对工作人员开展信息安全培训,信息安全管理的环境相对较差,最终使得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相对较差,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建设不到位,这使得档案管理部门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攻击,大量的数据信息会出现丢失以及损坏等問题,这会对企业的正常运转产生重要影响[3]。

(3)档案管理系统较为落后

目前,我国在信息化建设领域的相关技术已经逐渐成熟,但是对于信息安全管理系统而言,其建设力度不足,常见的信息管理系统无法满足企业对于信息安全的要求,针对此问题,企业工作人员必须加强档案管理系统的维护工作,定期对管理系统进行检查,受到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以及自身能力的影响,导致档案管理系统的维护和检查工作不及时,管理系统所面临的风险问题相对较多。

3 大数据背景下档案管理信息安全问题对策研究

(1)建立专业化的规章制度

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档案管理工作都在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必须首先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引入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以规章制度作为约束,以计算机设备作为保障,全面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安全性。在另一方面,在引入大数据技术以后,企业需要制定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流程,落实档案管理部门的相关责任,规范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措施,加强档案管理部门的人员管理工作,促使工作人员可以合理且高效的对档案资料进行采集以及整理。

(2)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这是网络安全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针对该问题,企业需要对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工作人员不但需要掌握档案管理中的相关知识,也必须掌握网络安全维护的相关技巧,在档案管理部门的计算机系统中,需要安装专业的安全软件,并对防火墙系统进行合理的设定,以此避免出现网络入侵问题。同时,需要定期对档案管理系统的密码进行修改,提高密码的复杂度,防止出现档案管理系统密码被破解问题。

(3)与大数据企业建立合作

与大数据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保障信息安全也十分重要,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可以使得管理系统更加的完善,进而使得系统安全系数得到全面提升,同时,对于大数据企业而言,其可以对企业档案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对目前较为先进的技术进行充分利用,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发一种适用于企业的档案管理系统,大数据企业定期对档案管理系统进行专业化的维护及检查,以此使得档案管理系统被入侵的概率降低。

4 结论

大数据技术的引入促进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进而使得档案管理的便利性得到提升,但是在引入大数据技术以后,受到企业规章制度不全面、网络开放性特征以及管理系统建设力度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档案信息面临一定的安全问题,因此,企业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通过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安全的方式,使得档案资料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发挥有效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健康,周新宏.大数据时代科研档案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浅议[J].办公室业务,2016(15):50-52.

[2]张之莲.\"大数据\"时代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新思考[J].管理学家,2020(11):103.

[3]戴玲,彭延国,彭长根.大数据环境下的电子档案信息安全问题及对策[J].兰台世界,2015(10):25-26.

作者简介:杨旋(1985-),女,湖北随州人,工程师,从事档案管理工作。

上一篇:社会道德冷漠现象探析论文范文下一篇:基层考试中心信息安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