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方言文化范文

2023-10-04

山西方言文化范文第1篇

放之历史长河,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密不可分,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的关系确实源远流长。而以发展的眼光看,山西文化既靠文字传承,也靠语言(即方言)传承。可以肯定,没有语言的传承,山西文化是流传不到现在的。 山西方言中的古音

对照许多北方方言看,山西方言是最接近文言的方言,而文言是沟通现代人和古代人的桥梁和纽带,是高雅的语言!可以说,现在太原人、晋中人说的方言,就是当时唐朝人甚至是更久远的祖先说的话。在中华方言大花园中,山西方言是最有价值、最为珍贵的一个品种。

时代在变化,语言在变化,方言也在变化。而正是由于山西山川阻隔,地域封闭,经济自给自足,语言的变化相对较慢。因此,山西方言中保留古语音较多,古文化的含量较高,这是语言学界公认的事实。遗憾的是,今天我们对山西方言与古文字、古语音的对应关系,对山西方言中的古文化含量,认识还很肤浅。

彭真同志的家乡,曲沃县垤(dié)上村,今已属侯马市。垤就是个古音。还有一个古字,咥(dié),吃的意思。这个字,可能除了山西人在用,别的地方人已经不用了。晋中、太原方言中常用这个字。如,今天咥了一碗拉面,咥了个过油肉。咥字本意是吃,长期使用中产生延伸变异。还有“咥便宜”的说法。如某公买了二斤豆腐,顺手拿了根葱,回来告老婆说,“咥了个便宜。” 山西方言与古诗词

山西历史上出过许多大诗人,如白居易、柳宗元、王之涣、王维等。当时这些唐代诗人肯定不会说当今的普通话,用普通话去朗读唐代山西诗人的作品,许多韵味出不来。有时心里不免嘀咕,白居易的诗不押韵呀!但又不敢说,怕人家笑话自己没文化,白居易是历代公认的大诗人嘛!

实际上,这些唐代大诗人当时都是说的山西话,山西方言。目前汉语各方言区中,只有山西方言、江浙方言中含有大量入声字,尤其是晋中、太原一带方言中含入声字较多,诗词中许多是用入声字作韵脚的,储存了许多远古的文化信息。如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用普通话读和用太原话读,韵味是完全不同的。

入声字确实很独特、很奇特。它的特点是发音短促、有力,尾声似乎被吃掉了,像爆炒豆子,叭叭作响。而普通话尾音较长。如山西话:公安局、一桌饭、杀割啦、改革开放。语言学界专家曾多次去晋中考察,让一些中小学老师用方言读白居易、王维等人的诗,入声字使这些古诗词大放异彩。

需要说明的是,语言学的晋语区中不包括晋南二十七县市区及广灵县,因为它们的方言中没有入声字。 山西方言与音乐

山西是民歌的海洋,这是世人皆知的。山西民歌由于其地域性特点鲜明,山西韵味十足,非常优美动听,流传很广,深受全国人民喜爱。

山西方言非常有特色,很有音律感、韵律感,山西民歌只有用方言演唱才有味道,至少也要普通话里夹杂山西方言,关键字、词要用山西方言,如果用纯普通话演唱,会韵味全无。

北京一个歌唱家演唱 “交城山”,有一句“一辈子也没啦坐过外好车马”。山西韵味应该是“一(ye)辈子也没(me)啦坐过外(wai)好车马”。歌唱家唱成“一(yi)辈子也没(mei)啦坐过那好车马”韵味全无,听着不舒服。

还有一个歌唱家演唱“亲圪蛋下河洗衣裳”,把“双圪顶”跪在石头上,改成“双膝盖”跪在石头上,本意是想用全国人民都听懂的语言推广山西民歌,这一改,使得生动的左权民歌变得索然无味。

而民歌大王石占明演绎了许多山西民歌,除左权民歌外,其他民歌也是唱得有滋有味。他满口左权话,在京城闯荡几年,是略带京腔的左权话。他的歌有味又听得懂,在全国各地舞台上大受欢迎。 山西方言与戏曲

山西是戏曲大省,剧种繁多,剧目丰富多彩,各剧种名家辈出。各剧种之所以深受群众欢迎,与浓郁的地方特色分不开。首先,剧情大多与山西有关,如“打金枝”“下河东”等等;其次,音乐曲牌是当地的音调;第三,道白用的是方言。尤其是方言的运用,使得地方戏剧妙趣横生,大受欢迎。曾经有一段搞戏曲改革,音乐朝歌剧方向走,道白用京腔,弄得不伦不类,丢失了大批观众,已经引为教训。

山西的地方戏曲大都是用方言区来命名的剧种,如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蒲州梆子,正是体现了方言与地方戏之间的密切关系。下面以北路梆子为例,说明方言与戏曲的关系。北路梆子即雁剧,以晋北方言为基础,汲取了晋北方言的精粹,这是北路梆子集地方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精华所在。 1.词汇方面

从唱词和道白中,可以看到大量晋北方言词汇。如名词:在《舁(yú)桥》剧中的“山窝”(山里面)、“光景”(日子)、“莜面山药”“莜面推窝窝”“凉拌山药丝丝”“骨拐”“旱船”。在《血手印》剧中的“这边厢”“那边厢”。如动词、形容词:在《三堂会审》剧中,“打量我命难保全”(打量:估计、约摸);《醉陈桥》中“手扳着垛口往下瞧”(扳着:压着、按着);“帅字旗不住空中飘”(不住:不停地);《天剑除》中的“我心想做生意褪褪穷毛”(褪褪穷毛:即脱贫致富);《舁桥》中的“倒灶倒灶真倒灶”(倒灶:倒霉)。这些方言词语在剧中的运用,叫人听来亲切自然,贴近人民生活。 2.叠音词的运用

山西方言尤其是太原晋中方言中用叠音词较多。如冰糖蛋蛋、花生豆豆、电线杆杆、花袄袄、板凳凳。《舁桥》中的“阴沉沉”“血淋淋”“哗啦啦”“雾茫茫”;《访白袍》中的“清风飘飘,细雨霏霏”;《打代州》中的“黑压压”;《血手印》中的“悲风呼呼响,胡天叫地两茫茫”。这些叠音唱词在剧中起到了烘托气氛,渲染场景的作用,给人生动形象的感觉。 3.谚语、俗语的运用

北路梆子的道白、唱腔,不仅大量运用方言土语,还用了方言中的俗语、谚语。《舁桥》,中的“饿得前心贴后背”“好你老婆子,和老咸菜一样——黑心”增加了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这老婆子不够数——一定是个二百五”用顺口溜来刻画人物,更加生动。

我省各剧种在运用方言中大致如此,因此也紧紧吸引当地群众,使之流传久远。方言是地方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方言就没有地方戏。 幽默生动妙趣横生的山西方言

山西方言充满了幽默感,说起来使人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准确。以前人们打煤糕时要去煤场买煤,常听人们说:“有面子的没面子,没面子的尽面子”,讥讽走后门、拉关系。反动军阀阎锡山搞三自传训时说的一句话:“没有关系找关系,找下关系没关系。”意思是要说你不是“共党”,就找关系来证明,找来证人就没事,找不来就按“共党”处置。这种一语双关的表达使人一听就明白,记忆深刻。

山西方言中对“二”的运用,简直妙不可言,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如“二流子”“二癞子”“二百五”“二不楞”“二愣子”“二傻子”“二姑娘”“二闺女”“二杆子”“二鬼子”“二五眼”“二饼子”(眼镜)、“二道贩子”“二把刀”“二球货”。山西方言中“二”打头的词多为贬义词,为什么不用

一、三,一定要用二,说不清。现在又有发展,如“那人不行,有点二”。过去惯用语中有“起二心”,“忠心不二”。

山西方言中语汇确实丰富生动。在太原地区,一个“头”字,有三种说法:太原城里人叫“得老”,小店一带叫“得老蛋子”,柴村一带叫“骷髅”。晋中一带说的“谝打”“倒歇”就比“聊天”生动、亲切得多。“溜舔”就比“拍马屁”更为形象、生动。类似的语汇较多,与普通话相比,山西方言更为丰富多彩。如:黑眯洼眼、球眯性眼、死眯处眼、死皮赖脸、圪出打蛋、黑操烂

五、假迷三道、肉头性脑、光眉俊眼。 语音辨异、乡音出彩

说山西话十里不同音,确实不为过。山川阻隔,封闭自足的经济文化圈,造成了五花八门的地方口音。方言除了用文字记录、表达外,重要是靠语音来表达意图、交流信息,传递感情。在山西方言众多的支系中,我认为最具幽默感、最具代表性的当数五台话(包括定襄话)和平遥话了。五台定襄话的基本特征是把所有发ang的音,统统发为an,这就是打开五台、定襄话秘密的钥匙。如钢(gan)铁公司、阳(yan)光(guan)灿烂。而平遥话的特点是把an的音发为ang。如平遥人说展览(zhanglang)。而与平遥相邻的介休,又是把发ang的音发为an。有一句笑话,介休人说,张(zhan)部长(zhan),我(e)上(shan)了你的当(dan)了。刚调来的张部长听罢,气得晕过去。人家听成,“张部长,我骟了你的蛋了!” 山西方言与移民的关系

历朝历代,由于屯垦戍边、开发新区,大规模移民是常有的事。移民一方面造成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又使不同地域的文化发生交流,产生新的文化。人口的迁徙在促进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使方言随着迁徙人群大跨度地转移。几个相隔千里之外的地域人群,几乎操着相同的方言,可能是移民带来的语言现象。比如长治方言区、黎城方言区,人们说肉为(yòu),说人为(yin)。这与辽东方言、胶东方言是一致的。究竟谁是源、谁是流,尚不清楚。但推测,山西为中原腹地,辽东、胶东较为偏远,山西应为源,辽东、胶东应为流。运城许多地方说街(jie)为(gāi),赶集为“赶街(gāi)”。这与云、贵、川、湘、鄂的方言是一样的。运城一带在汉唐时是京畿之地,出去做官、经商的人多,把当地语言带出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当时云、贵、川一带尚属蛮夷之地。源流关系应该是清楚的。山西境内古交、娄烦、静乐与沁源的口音有着惊人的一致,以至于经常错把静乐人当成沁源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大跨度的方言相近现象,尚待专家考察论证。

山西方言文化范文第2篇

一、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多黎咪》

二、 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多黎咪》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三、示范读,引导学生回去试着边读童谣边比动作。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五、室内游戏

1、决米糕 童谣:《决米糕》:

决米糕,决铜锣。青甭婆,举高椅,慢甜桃。 甜桃甜,慢手呢,手呢白,慢大麦。大麦秋,去福州。 大麦秧,大汉建设新海沧。

玩法:决米糕是同桌两人用手对拍着玩,左手拍左手,右手拍右手,交叉拍,拍一下念唱一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古诗《登鹳雀楼》让学生读一读。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古诗《登鹳雀楼》。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登鹳雀楼》

1、简介作者杜牧及其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见公母”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第三课时

一、 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闽南话“天公伯仔”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天公伯仔》。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天公伯仔》。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三、室内游戏:炒米香 童谣:《炒米香》: 一的炒米香,二的炒韭菜,

三的冲冲滚,四的炒米粉,

五的五将军,六的好子孙,

七的分一半,八的紧来看,

九的九婶婆,十的撞大锣,

打你千打你万,打你一千八百万。

看你欲啾呀没呣啾, 呣啾拍甲互你啾。

玩法:这是一种拍手的游戏,两人先剪刀石头布决输赢(赢的为甲,输的为乙)两人面对面拍手掌,甲一手握住乙的一只手,拍一下念一句童谣,另一手要比出动作,乙的另一手也要跟着比动作,如果乙比出的动作和甲相同,那甲就输了,换乙拍。如果把整首童谣都念完了,乙都没有和甲的动作一样,乙就喊啾--,乙就输了。输的人就要让赢的人刮一下鼻子,然后再换乙拍。(赢的人刮对方鼻子时动作要轻一些,以免刮伤对方。)

第四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蜜是怎么来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唐诗《蜂》。

1、课件出示唐诗《蜂》让学生读一读。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唐诗《蜂》。

二、用闽南话读唐诗《蜂》

1、简介作者李绅及其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歹剃头”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第五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水鸡吗?师(出示水鸡的图片)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水鸡跳落深古井》。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水鸡跳落深古井》。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三、用闽南话读唐诗《蜂》

1、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2、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3、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四、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鸭仔听雷”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第六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有趣的童谣《鸡,齿》。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童谣《鸡,齿》。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5、配乐朗诵童谣,边读边做动作。

三、闽南童玩:挑竹签

要让学生了解挑竹签的注意事项,掌握游戏中获胜的要领。

学生每人收集一定数量的竹签或冰棒棍儿。(以10-20根为宜)先由一人用手一把攥在手里,然后将它们撒在桌面上。散开后抓住其中的一根木棍,以这一根去逐条挑竹签出来,规则是:每次只能动其中一根,并且其他木棍均不能触动,一旦触动则输,轮到下一个人挑。最后看谁手中的棍子最多则赢。(教师分配学

生四人小组,评选出小组第一名,再分成三个小组以班级为单位决出“班级竹签王”,学生也可以自由挑选对手组队,也可以到操场上进行挑竹签趣味竞赛。)

第七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人杜牧的另一首古诗《登飞来峰》。

1、你们还记得之前学过杜牧的《登鹳雀楼》用闽南语怎么读,齐读《登鹳雀楼》。

2、课件出示古诗《登飞来峰》让学生读一读。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古诗《登飞来峰》。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登飞来峰》。

1、简介作者李绅及其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大牛惜力”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第八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这是什么呢?(课件出示)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有趣的童谣《阮阿舅》。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童谣《阮阿舅》。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5、配乐朗诵童谣,边读边做动作。

三、复习闽南童玩:挑竹签

教师分配学生四人小组,评选出小组第一名,再分成三个小组以班级为单位决出“班级竹签王”,学生也可以自由挑选对手组队,也可以到操场上进行挑竹签趣味竞赛。

第九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唐诗《凉州词》让学生读一读。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唐诗《凉州词》。

二、用闽南话读唐诗《凉州词》

1、简介作者李商隐及其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这句俗语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5、布置学生用闽南话背诵二十四个节气。

第十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大家知道吗?今天我们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谁能回答,什么叫“和谐社会“?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囝仔满月》。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囝仔满月》。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5、配乐朗诵童谣,边读边做动作。

6、选择童谣中的一些词语来造句。

三、复习室内游戏:炒米香 童谣:《炒米香》: 一的炒米香,二的炒韭菜,

三的冲冲滚,四的炒米粉,

五的五将军,六的好子孙,

七的分一半,八的紧来看,

九的九婶婆,十的撞大锣,

打你千打你万,打你一千八百万。

看你欲啾呀没呣啾, 呣啾拍甲互你啾。

第十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清明》《爬龙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读完后说说都跟什么节日有关?

2、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描写春节的古诗《元日》。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元日》

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这句俗语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第十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这是什么呢?(课件出示)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有趣的童谣《囝仔囝仔埗通吼》。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囝仔囝仔埗通吼》。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5、配乐朗诵童谣,边读边做动作。

第十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再一起学王安石的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泊船瓜洲》

1、简介王安石的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这句俗语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第十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

2、课件出示西湖新旧十景让学生欣赏。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诗人苏轼的《菊花》。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菊花》

1、简介苏轼的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这句俗语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第十五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谁的家中还有兄弟姐妹的?你们平时是怎么相处的?

2、今天我们要学习童谣《一只蜢仔》说的就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深。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一支竹仔水里浮》

1、课件出示童谣《一只蜢仔》。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三、拓展延伸

1、思考:为什么“阿嫂无钱哭晓幸”、

2、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说说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要学习“哥哥”的什么精神?

3、师小结:我们应该向“哥哥”学习,与人和睦相处,无私地为家人奉献,同时也要改掉自己娇生惯养的坏习惯。

第十六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庐山的画面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望庐山瀑布》

1、简介苏轼的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这句俗语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第十七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布置学生调查一下自己和父母的生相,课上交流。

2、课件出示十二生肖的图片。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月亮月光光》

1、课件出示童谣《月亮月光光》。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三、复习闽南童玩:决米糕 童谣:《决米糕》:

决米糕,决铜锣。青甭婆,举高椅,慢甜桃。 甜桃甜,慢手呢,手呢白,慢大麦。大麦秋,去福州。 大麦秧,大汉建设新海沧。

玩法:决米糕是同桌两人用手对拍着玩,左手拍左手,右手拍右手,交叉拍,拍一下念唱一句。

第十八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儿童游戏吗?最喜欢的是哪个游戏?

2、请学生说说,自己家乡都有哪些儿童游戏?

3、课件展示介绍闽南地区的儿童游戏。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拉钩》

1、课件出示童谣《拉钩》。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三、学习闽南童玩:编花绳

山西方言文化范文第3篇

1 课堂时光

一、教学目标:

1. 感受闽南方言的趣味性,乐意学习方言,学会闽南方言中关于课程名称、星期、俗语的讲法;

2. 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闽南方言童谣或故事《偶成》所蕴含的道理,或描写的意境,接触本土文化,激发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3. 感受闽南的传统文化精神、道德风尚、行为规范,以及奇异的民俗风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会闽南方言中关于课程名称、星期、俗语的讲法;

2. 体会闽南方言童谣或故事《偶成》所蕴含的道理,激发学生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利用书本封面导入,认识新的课程

1. 封面上的人物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的穿着? 2. 弄清楚《目录》,对书籍内容有大致了解。

(二)联系生活,了解学生情况

1.我们班谁是福建闽南人?有谁会说闽南话?平时和谁说最多? 2.你在老家又听到有趣的闽南话俗语吗? 3. 把你认为有趣的一句话用闽南语说给同桌听。 4. 生活中说闽南语给你什么感觉?

(三)学习课内知识

1. 听老师用闽南话读课本对话P10-11 2. 跟老师说一遍,并了解“拍算”和“了后”两个闽南词语的意思。 3. 用闽南语认识“功课表”

师:功课表上的哪些字跟平时不一样? 跟着老师试读。 4. 学习俗语“日时走抛抛,暝时守灯骹” “骹”jiao,字音的认识;

“走抛抛”意为“四处游荡,玩耍”,“守灯骹”到了晚上挑灯夜战。 理解句子意思: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指不合理安排时间的行为。 5. 读“规礼拜”

6. 看图听故事《偶成》:应该如何珍惜时间?

(四)作业布置:把今天学的闽南话跟家长说一说。

山西方言文化范文第4篇

自远古以来,中华文化在辽阔的国土上生长发育,由于受地域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在地域风格上呈现多姿多彩的样态,这一点,在文学艺术上表现得尤为显著。因此,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文学现象,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

当代学界对文学地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此后相继出版了一批文学地理类著作,如陶礼天的《北“风”与南“骚”》,樊星的《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张仁福的《中国南北文化的反差—韩欧文风的文化透视》,曾大兴的《中国文学家之地理分布》,胡阿祥的《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等,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看,观点虽见仁见智,且不乏精辟见解,但大多还缺乏从环境作用的机理等科学理性层面上的解释,由于文学语言的特点,存在着任意解说的倾向。究其根本,在于缺少自觉的“学科”意识。正如陶礼天所说,“没有树立自觉的文学地理学的学科意识,就不能够使中国文学与地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做到逻辑严密,别择精确,特别是对古代许多文评概念、审美范畴,如气质与清绮、温雅与雄健、实际与虚无的探讨,作出‘历史与逻辑的’相互统一的分析。”他极力倡导發展文学地理这门人文地理的新兴学科①。文学地理学致力于研究文学与地理之间多层面的辩证关系,探讨文学的地理风土性质及其成因,以及文学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风格的时空变化规律,是文化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似也应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本文试从文学地理的角度,对中国文学的地域分异等现象以及地理环境与文学艺术的关系等问题作一尝试性探讨。

一、中国文学的地域分异概说

(一)文学地域性的涵义

袁行霈在其《中国文学概论》一书中专门辟出“中国文学的地域性与文学家的地理分布”一章,认为文学的地域性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某些文学体裁是从某个地区产生的,在它发展的初期不可避免地带着这个地区的特点;二是不同地区的文学各具不同的风格特点②。鲜明而精辟地概括出文学地域性的涵义。笔者认为,除此之外,还应包括文学流派和文学人才分布的地域性。

(二)中国文学具有南北之分、东西之异、地域之别

文学艺术是在特定地域环境中产生的,“大地是文学艺术的舞台”,文学艺术因而带有明显的地域烙印③。中国文学素有南北之分,历代曾有不少学者论及。如清·谢之淮《填词浅说》中说:“以辞而论,南多艳婉,北杂羌戎;以声而论,南主清丽柔远,北主劲激沉雄。”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论及文学地理时指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越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北人为优;骈文之镂云刻月善移我情者,南人为优。”

其实,中国文学的地域差别,不只是南北之异,亦有东西之别,更有众多地域之间的不同。樊星在《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一书中精辟概括了我国当代文学的地域特色,如“齐鲁的悲怆,秦晋的悲凉,东北的神奇,西北的雄奇,中原的奇异,楚地的绚丽,吴越的逍遥,巴蜀的灵气”④。他在该书中还分析说明了当代城市文学的地域差异,论述了当代京味文学、津味文学、汉味文学、海味文学、苏味文学风格上的地域差异。认为“地域文化小说”是当代文坛最富于民族文化意味的一大景观。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法国著名文学思想家泰纳(Taine)曾指出,影响文学创作与发展的有环境、时代、种族三大要素,认为环绕人类的地理环境对人影响很大。在他看来,地理环境是通过对人的影响进而影响文学艺术的。我国古代学者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云:“屈原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则从地理环境对审美主体熏染的角度指出了文学创作活动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各种文学作品都是在不同的“土壤”中生成的,它们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风格流派无不受一定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正如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所指出的:人类精神产物正如活的自然产物一样,只能由它们的环境来说明。德裔美国心理学家、行为学家卢因(KurtLewin)在1938年提出,可以把人类行为用公式表示为:B=f(P·E),其中,P为自身个性特点,E为所处环境。说明人的行为是其个性特征与所处环境的函数。据此,我们同样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家的创作行为与作品的风格,只能由作家的个性特征与地域环境的相互作用来解释。

自古以来,中国人研治学术都主张“究天人之际”的思维方式,论文学艺术重视文化地域的分野与调合,立生民大计虑及地利与人和的互动,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地理与文学的紧密结合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特色和优势,它影响着我国文学知识与地理知识的特点,提升了中国人对环境与文学的鉴赏水平,并平添了中华审美特色。在我国,地理环境对文学艺术历来有着深刻的影响,这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具体来讲,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对文学作品创作内容和作者创作灵感诱发的影响

地理环境作为创作源泉或创作素材之一,对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有不小的影响。文学作品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在一定区域、一定时代对某些自然存在和社会现实的反映。作家的文思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自然、社会的客观现实在他头脑中的反映,是作家对周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某种形式的认识⑤。从一定意义上讲,作品的内容与意境是地域环境(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反映。例如在古代,由于先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对日月星辰、风云雷电等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于是在自然环境的客观作用下,作出了种种想像,用以表达解释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愿望,于是创作了“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神话传说。

地理环境是文学艺术创造的源泉。大自然给画家以丰富协调的色彩和形象,给音乐家以优美的音韵和旋律,而给文学家更多的是丰富的创作素材。名人的许多杰作,往往有不少是在地理环境(或大自然)的作用下孕育出来的,特别是与游览名山大川有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而成为自古以来文学士人的励志格言,并有大量的事实作为佐证:李白不游,岂能写出千古传诵的诗篇,成为一代诗仙?徐霞客不游,怎能有那么多珍贵的地理文学游记流芳?郦道元不游,岂有《水经注》传诸后世?还有谢灵运、孟浩然那些直接取材于自然环境的山水诗、田园诗,以及众多的以地理环境为描写对象的游记等,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胜枚举。就是当代文学史上也例证繁多,如“新时期”以来张承志、贾平凹、莫言、张贤亮等人的小说,地理风土韵味就十分浓烈。特别是张承志的小说,喜欢把地理内容直接引入作品,设置富于特色的地理环境,并加以充满深情的描写,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地理环境(大自然)还能诱发作者的创作灵感。郭沫若就多次谈到,家乡秀丽的风光从小陶冶了他的性情,每当他置身于壮丽山河的怀抱时,便文思泉涌。他说他的许多优秀作品常产生于对胜景佳境的饱览之后。国外许多文学家、艺术家甚至把定期去观赏大自然列为工作守则之一,大概就是因为地理环境或大自然会使他们的创作和研究得到一种意外的“诱发剂”的缘故吧⑥?

(二)地理环境对文学作品风格与地域特色差异的影响

首先是地理环境与文学的南北差异。

地理环境对文学作品的风格有明显的影响,这使得文学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与差别。如唐代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中曾指出,南方文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北方文学“词义贞刚,重于气质”。近代学者刘师培在《南北学派不同论》中则具体分析指出,由于我国南北方的地理环境不同,人们的性格与社会习俗也有区别。因此,文学特色也不相同:“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記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当代学者樊星形象而简明地概括出我国文学的地域特色,认为北方文学是“刚”的文学,南方文学是“柔”的文学⑦。中国文学的南北分异可由历代许多作者及其作品说明。如北方人韩愈(河南人)与南方人欧阳修(江西人)的文风大不相类。对韩欧文风有着深入研究的张仁福先生曾在《中国南北文化的反差》一书中指出:具有浓郁北方文学风格的韩文呈现刚健、雄正、愤激、壮直、质朴、拙劲、迅急、疏括等特征;而具有鲜明南方文学风格的欧文则显露柔婉、飘逸、哀艳、委曲、清丽、纤巧、纤徐、缜密等特色。大体说来,韩文属于阳刚之美的范畴,欧文属于阴柔之美的范畴⑧。北人多推赏韩文,南人多崇尚欧文。这都与中国的南北地理环境的不同熏陶有关。蔡国相在《南北文化差异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一文中较详细地分析了我国文学的南北差异。如产生于黄河流域的《诗经》与发韧于南国楚地的《楚辞》风格迥异,前者植根于现实的生活里,而后者驰骋在理想的世界中⑨。陶礼天在其著作《北“风”与南“骚》中第二部分亦曾浓墨重彩地分析了《诗经》与《楚辞》的地域风格与美学上的差异。先秦文学如此,后世文学亦多有南北风格之别。如苍凉慷慨、风骨劲拔的建安文学;率真爽直、豪放刚健的北朝民歌;激越深沉、雄浑悲壮的盛唐边塞诗;叱咤风云、“挟幽并之气”的金词;直至深刻展示当今西北人民生活风貌的西部文学,都流贯有北国风情。而情辞婉转、轻靡绮艳的南朝诗歌,润泽华采、清新秀美的唐代山水田园诗,婉约柔媚、徘侧缠绵的宋词,无不荡漾着江南的韵味。现代文学中的“山药蛋派”与南方的乡土文学,当代文学中的“京味文学”与“苏味文学”也表现了南北异趣的艺术特色。中国文学作品中地域风格与地域特色差异最为明显的当数中国民歌。如北方民歌《敕勒川》表现的是牧草丰茂、牛羊成群、原野无际的北国草原风光;描写木兰代父从军的《木兰辞》,生动地反映了北方妇女的飒爽英姿与豪迈情怀,而“吴歌”“西曲”则是反映南方文学温柔和婉的代表作品,其描写细腻,风格清新,基调哀怨,缕缕忧思,丝丝柔情,淡淡怨怒,都跃然纸上。可见只有特定的地域环境才能孕育出这样的文学作品。一种文化,两种意境;一个民族,多样风格。文学上的这种地域差异,显然与地貌环境的南北差异(北雄南秀)、气候环境的冷暖干湿,以及地理环境作用下的人们审美情趣的差异(北人崇刚,南人尚柔)等有着密切关系。

其次是地理环境与文学的东西差别。

中国文学的地域特色差异不仅表现在南北差异上,还表现在东西差别(如东“开放”,西“传统”)以及区域内部的差异上(如众多的文学地域流派)。余斌在《试论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地理格局》一文中就曾指出,中国的文化地理可以粗线条地分为东、西两大部,再细一点则可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这在新时期文学中已有相当分明的表现。中部犹如当代文学的屋脊,东部(东南沿海)和西部为其两翼在这个文学分水岭的两侧,文学的文化色彩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东侧,文学表现出一种外向型文化色彩,即有人所说的“港风”“海派”这些与传统文化不太协调的外来文化。在西侧,文学则表现出一种内向型文化色彩,即有人所论的“黄土文明”。另外,西部文学中特别丰沛的阳刚之气,也得益于狞厉的自然环境对人的陶冶,得益于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滋补。文学中的阳刚之气也存在着自西而东的梯度变化:西部为最,东南沿海为弱。

(三)地理环境对文学流派及其地域文学人才形成以及文学中心分布的影响。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概论》一书中论述中国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时说:“在某个时期、同一地区集中出现一批文学家,使这个地区成为人才荟萃之地;在某个时期文学家们集中活动于某一地区,使这里成为文学的中心。”⑩文学流派风格和不同流派的地域文学人才群体的形成,与特定地域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学流派风格的空间变化性,表现在对生活的反映有其特定的地域性,受着特定空间的自然、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如我国文学史上的“花间派”词人,大都生活在鸟语花香的西蜀,山水诗与田园诗的作者多生活在山清水秀的江南水乡,这些作者的作品大都具有“香艳柔美”“清丽秀雅”的风格特征。而那些边塞诗人大都长期生活在广漠萧索的北国疆场,其作品多具有“悲壮刚烈”的风格特征。文学流派风格的空间变化性较为集中地表现在以地域特色来划分的文学流派上,其作品的浓厚地域色彩显示出风格的空间变化性,如以河北籍作家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和以山西籍作家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等,可作为这方面的代表。又如当今文学界广泛讨论的京派、海派、汉派、苏派、宁派、穗派等文学流派,更是各具特色,异彩纷呈。这些地区存在的风格特异的作家群的形成与该地域环境的影响有关。中国当代小说界中,那些执着而又出色地描写与表现了富有鲜明地域文化色彩的生活的作家,大都拥有一片为他们所熟悉的独具文化色彩的土地。如老舍之于京华,孙犁之于冀中,赵树理之于晋中,莫言、张炜之于胶东,沈从文、韩少功之于湘西风情,汪曾祺之于苏北水乡,陆文夫、范小青之于苏州市井,苗长水之于沂蒙山水,郑义之于太行山村,贾平凹之于陕西城乡,孔捷生之于海南林莽,鄢国培之于长江三峡……。这种在特定地理环境孕育下的地域文化色彩使他们的作品显现了令人瞩目的艺术风格。

同是一个地域的作家,由于作者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他们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不尽相同,其作品风格也有差别。如何西来在《文学鉴赏中的地域文化因素》一文中,简析了陕北人路遥、关中人陈忠实、陕南商洛人贾平凹的地域文化心理差异。认为“贾平凹作品透出的某些南国气韵,如秀逸、柔婉、空灵等,其地缘文化上的根源可能与商洛故地这种虽秦而近楚的传统文化地位有关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还是与文化生成的“土壤”(即地理环境的影响作用)有关。商洛位于秦岭以南,这里的地理环境不能不养育了贾平凹或多或少南国秀民的气质。正如贾平凹在《商州》中写道的:“商州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接壤交错地带,人有南北特点,秀中有骨,骨中存韵。”既使同为一人,在其生命的不同时期,如果处于不同地域的话,其文学风格也有殊多变异。如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庚信,前期在梁为官,善作宫体诗。梁亡后被强留北朝,所处的地理环境也就相应地由山清水秀的江南而变为广漠萧索的北国,诗风也由华艳轻窕一变而为苍劲沉郁。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文化)的变更给他的创作心理与作品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地理环境就是这样制约着作家,真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之民风,一方民风有一方之文学。当今我国文坛令人瞩目的山西作家群、陕西作家群、河南作家群、山东作家群、东北作家群等崛起,都离不开养育他们的那一方水土与地域文化,就是那不同的水土与地域文化,使他们的作品表现出鲜明的地域风格。

地理环境对于文学中心形成的影响也是明显的。袁行霈认为,中国文学主要有两大发源地,一个在黄河流域,一个在江汉流域。在黄河、长江和运河三条水系的周围形成若干文学中心。文学发达的地区,一般都是自然环境优越,经济比较繁荣,交通比较发达,教育环境优良的地区,或是政治、文化中心,或是比较开放的交通枢纽。如唐代的长安、洛阳、南阳一线,宋代的赣江流域,明清两代的江浙,近代的广东,都是依赖这些条件而成为文学中心的。当代中国文化的中心,大体是沿着现在的京沪线、京广线南北移动着,历代的几个文学中心,大致就分布这两条纵的坐标轴上。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南北交流对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11。曾大兴认为,中国历代文学家分布重心的形成,与京畿之地、富庶之区、文明之邦、开放之域等地域环境有密切关系。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地理环境对文学家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文化这三者无不以地理环境为依托。但真正对文学家地理分布格局起决定作用的最直接与最稳定的因素还是文化。文化重心在哪里,文学家的分布重心就在哪里;文化重心向哪里移动,文学家的分布重心就向哪里移动12。历史的演进,地理环境的变迁,使得文学中心的地理分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在中国文学中心的分布犹如片片星云,但“东密西疏、南多北少”的地理格局仍然比较鲜明。

三、地理环境对文学影响的机理分析

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机理比较复杂。据笔者初步研究,认为其影响途径与机理大致有如下几端:一是地理环境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事象给作者提供了创作的素材,这以山水诗、游记等文学作品最为典型;二是地理环境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和参照物,它可激发作者的灵感,从而敏锐地把握环境中事物的神韵,创造出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三是地理环境作为文化生成的土壤,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域的民风、民俗、语言(如方言性质、词汇、音韵等),进而影响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与地域风格;四是地理环境作为生活条件塑造着作家的心理素质(如气质、性格、情感)与审美情趣,从而对其文学作品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深刻的作用。其中以地理环境影响作者心理素质与审美情趣并间接作用于文学作品风格这一机理最为重要。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更多的是以间接的形式产生作用。地理与文学的关系往往需要通过许多中介才能发现二者之间的某些联系。基于物质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的原理,不能不承认和重视地理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制约性。

地理环境对于具有“天人合一”特质的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亲和力,正确地认识这一特征,科学地评价地理环境对文学艺术风格的影响作用,继承并发扬文学与地理结合的特色,对于繁荣我国的文学事业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融的日益增强,地理环境对文学艺术风格的影响作用将有所弱化。但从宏观与本质上考察,这种影响与作用不会消失。一方面由于历史文化的积淀作用和“天人合一”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地理环境赋予文学这一文化产品的影响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将承传久远;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流逝,环境的变迁,旧的地域差异消失了,新的地域差异往往也随之产生,在新的地域环境的熏陶与塑造下,包括文学在内的许多文化艺术产品都将不断斌予并呈现新的风格和形式。只要中国这片大地上有山水、气候之别,文化上有南北、东西之异,只要我们正视不平衡永远是人类演进的一条根本定律,地理环境将永远是不容忽视的一股塑造着民性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伟力。

最后需说明的是,地理环境的变迁,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由此衍生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了部分具有人文情怀的作家的关注。1962年美国女记者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出版,在全球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充分显示了文学艺术与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结合的巨大魅力。在我国,以徐刚为代表的环境文学作家群正在崛起。《伐木者,醒来!》《沉沦的国土》《绿梦》《中国——另一种危机》等环境文学作品,以及富有人文地理色彩的《东西论衡》《南北春秋》《人文中国》等作品均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较大影响。环境文学刊物《绿叶》在环保宜传教育方面做出了可观的成绩。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地理环境与生态问题的题材,为环境文学的创作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环境保护通过文学表现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往往比科普宣传有着更好的教化效果。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科学界、文学界都无法回避生态环境与地理环境问题。可以预言,文学艺术与地理、环境、生态等科学相互结合,将是中国21世纪文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向。

注释:

①陶礼天:《北“风”与南“骚”》,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年,第24页。

②袁行霈:《中國文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33、45-46页。

③胡兆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5页。

④樊星:《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8、53、67、85、102、142、161、174、278页。

⑤曹诗图等:《社会·文化·环境》,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年,第243-244页。

⑥同上。

⑦胡兆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5页。

⑧张仁福:《中国南北文化的反差—韩欧文风的文化透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6页。

⑨樊星:《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8、53、67、85、102、142、161、174、278页。

⑩蔡国相:《中国南北文化的反差——韩欧文风的文化透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6页。

11樊星:《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78页。

12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501-505页。

山西方言文化范文第5篇

——山西省阳城县河北镇敬老院院长王加富采访录

出彩的人生

光阴荏苒,转眼16年过去了。16年来,王加富为了敬老院的建设和家乡的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心血。16年,他没有过个星期天,没有回家过过年,一直在和时间“抗争”,一直在与岁月“挤对”。不过,还是那句话,天不亏好力之人,有春种就有金秋。

他所领导的敬老院连续三年被县残联工作委员会表彰为“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被县老龄委表彰为“创建敬老文明号先进单位”和“居家养老先进集体”;被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表彰为“文明单位”,连续三年被晋城市民政局表彰为“四星级敬老院”。为了激励先进,鼓舞士气,市民政局于2010年发放奖金6万元,2011年发放奖金10万元,2012年又发放奖金10万元,河北敬老院三年来共获得奖金26万元。

集体是先进,个人是标兵。近几年,县民政局也多次表彰他为“先进敬老院长”,县委县政府多次表彰他为“扶残助残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他年年被镇党委镇政府表彰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年底表彰时,王加富提出一个要求:“不要表彰我个人,还是表彰敬老院吧”!党委书记李瑞良说:“表彰敬老院,只是发一块光荣匾。表彰你个人,能发1000元奖金,让你实惠点!”王加富又一次激动得流下眼泪:“党不仅信任我,而且点点滴滴关心我,我知足了!”今年“五一”,中共晋城市委市政府又为他荣立一等功。

最值得关注和庆幸的是,在晋城市“第四届公民道德建设先进人物评选表彰活动”中,王加富竟光荣地获得“晋城好人——敬业奉献模范”称号。2012年12月19日下午,表彰大会在晋城宾馆隆重召开,中共晋城市委书记,晋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张九萍同志亲自把荣誉证书发给每位获奖者。王加富这位普通的农民子弟,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热泪滚滚,润湿衣襟。因为这是他平生最高的奖赏,最高的荣誉。这里需要特别申明的是,在这次评选中,全市共有57位敬老院院长参与,有的敬老院长还是市级劳动模范,自己能被评选表彰为“晋城好人”,太幸运了,太荣耀了!这个事情轮到谁头上能不激动呀!

树上喜鹊喳喳叫,王家捷报频频传。2014年11月初,《太行日报》与《太行晚报》分别刊登消息,我市又有王加富等三人入选“山西好人”。同时,王加富还两次被推荐为“中国好人”候选人!

好人如灯,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好人”就应该好好宣传颂扬,让他成为正能量。《阳城新闻》、《阳城电视台》、《太行日报》、《中国社会报》和《时代潮头》等10多家新闻媒体相继都对王加富敬业奉献的事迹作了精彩报道。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中共阳城县委县政府还组织了由18人参加的宣讲团,到厂矿、农村、机关、学校、军营和社区作报告,每到一处一地,王加富的报告和感人事迹都受到特别欣赏,掌声阵阵,赞语不绝。抢材料,争合影,请签名的故事传为佳话。

2014年11月6日上午,阳光舒逸,惠风和畅,中共阳城县委书记王晋峰一行10余人专门来到河北镇敬老院,王书记对王加富这位贡献大、威望、口碑好的乡贤进行了特别访问,他对王加富的所作所为感到由衷的敬佩,并要求全县各级党组织、各个部门、各个行业,以王加富为榜样,在当前开展的“美丽乡村”和“田园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和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王书记还要求,要在全县发现和培植100名王加富式的乡间贤达。

领导的鼓励使他夜不能寐,社会的热捧使他坐卧不安。但在成绩和殊荣面前,王加富又十分冷静。他深深懂得,荣誉只是昨天的日记,奖杯只是过去的记忆。前路有驿站,但奋斗没有驿站;生命有终点,但奉献没有终点!他决心把今天的荣誉作为起点,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创造大美,奉献大爱!

山西方言文化范文第6篇

采矿2011级2班 李春友

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班 级:采矿工程2011级2班 姓 名: 李 春 友 学 号: 1141010212 指 导 教 师: 朱 学 军 采矿2011级《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调研报告

采矿2011级2班 李春友

二 零 一 四 年 十一 月

一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1

二、土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 三. 18亿亩耕地红线······················· 2 四.如何保护土地资源·······················3 五.参考文献··························4

采矿2011级《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调研报告

采矿2011级2班 李春友

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11级 采矿工程 李春友

摘要:严格守护18亿亩耕地的“红线”,要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长远战略入手. 关键词:土地 环境 污染 保护 18亿亩

一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对人类是至关重要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的劳动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不能出让的存在条件和再生产条件。

首先,没有土地,人类就不能生存,就像人需要空气、水、阳光一样。第二,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第三,土地是人类生产关系中的核心关系。

二、土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加剧

在原有始植被的土地上,树木和荒草抵挡住了暴风骤雨的袭击,凋落的残枝败叶覆盖着整个地面,保护水土不易散失并提供给土壤微生物以丰富的食料,因而生物与土壤相辅相成,形成土地肥沃、生物繁茂的生态学景象。但是,土地开垦成农田以后,生态环境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稀疏的作物遮挡不住暴雨对土壤颗粒的冲击;缺少植被的裸露地表凭日晒风吹,从而损失掉它的水分和表层沃土;单调的作物又吸收走了土壤中的某些无机和有机肥料,并随收获被带出土壤生态系统以外。年复一年,不断减少着土地的肥力,导致土壤品质恶化。

2、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灾害,它已影响到世界六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约有1/6的人生活在这些地区。中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新疆、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采矿2011级《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调研报告

采矿2011级2班 李春友

龙江及西藏北部等省、自治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荒漠化土地约占国土面积的1/3左右。在中国,因风蚀形成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超出全国耕地的总和!

3、土壤污染

由于工业排放废物直接污染农田土地,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品质下降。土壤受污染的途径很多:工业粉尘的沉降、废气交换、废水流入、废渣堆放等,都可以将废物输入土壤,这种趋势仍有增无减。造成土壤污染的直接原因,是现代农业对土地的压力。

现代农业生产能力已经空前提高,这就意味着要从土壤中掠取更多的物质,对土地的冲击变得空前强烈。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维持土壤的生态平稳和维护土地资源,已经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困难的环境问题。

三. 18亿亩耕地红线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于闭幕当日晚间发布的会议公告九次提到食品安全,提出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会议还提出要确保粮食安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还明确了到2020年解决三个“1亿人”城镇化的目标。

严格守护18亿亩耕地的“红线”,要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长远战略入手. 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其一,随着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我国建设用地需求的惯性增长与其有效供给刚性制约的矛盾不断加剧,耕地保护的宏观目标与耕地建设占用人民利得财富的利益博弈局面仍未根本转变。

其二,当前的征地制度导致农地非农化远快于农民城镇化,一些地方征地中“要地不要人”、“占地不用地”,造成了大量伪城市化的农民和大量闲置浪费的农地。

其三,土地出让的主体不明,使用监管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忽视农民土地权益,“代行”土地出让,随意改变约定土地用途,甚至变相开发建设,引致耕地“变性”和农村集体利益受损

严格守护18亿亩耕地的“红线”,确保农民合法权益的维护,既要从耕地本身着眼,更要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信托网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长远战略入手,在城乡发展采矿2011级《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调研报告

采矿2011级2班 李春友

转型中优化人、地、业三者的密切关系,妥善处理土地经营收益的管理与分配关系,推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时间与空间的全要素保护。 构建全要素的耕地保护体系

战略是灵魂,规划是指南,数字是台账。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希望尽快确立数量、质量、品质、空间、时间等全要素的耕地保护理念与准则,并落实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工程、耕地占补平衡的具体实践。并建议当前正在开展的土地管理法修订工作能够予以考虑。

四.如何保护土地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提出了耕地保护的目标,即实现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所谓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在满足人口及国民经济发展对耕地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断增长的条件下,耕地数量和质量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耕地的数量、质量保护并注重耕地环境质量的提高。

1、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植;树种草-防止土地沙漠化。 具体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有: 切实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土地管理为经济建设服务; 土地管理基础业务建设明显加强; 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和制度。

2、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土地复垦是对因采掘、建材工业发展和其他工矿废弃物堆积等而被占用或破坏的土地,通过整治改造使失去的生产能力得到重新再利用。是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采掘、建材等工矿企业与农、林、牧、渔业争地的矛盾,防止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为获得更多矿产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最宝贵的土地资源日益遭受严重破坏。据估计,全世界约有300万公顷土地为露天采矿所破坏或荒芜。故进行矿区土地复垦,提高受破坏土地的复垦率势在必行,许多国家正继续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和对策。在中国已明确规采矿2011级《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调研报告

采矿2011级2班 李春友

定:开采矿产资源,应当节约用地,耕地、草原、林地因受采矿破坏的,矿山企业应当因地制宜采取复垦利用,植树种草或者其他利用措施。 数量保护

耕地的数量保护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2.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3.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4.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 质量保护

耕地的质量保护包括以下几方面:

1.国家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措施,如:防止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盐碱化、贫瘠化等; 2.实现耕地环境保护.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我们发展生产的动力,没有土地就没有我们美好的生活,我们要爱护土地,保护土地!

五.参考文献

【1】刘彦随:耕地保护要杜绝“监守自盗” ;

上一篇:挖掘机性能范文下一篇:商业监理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