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农业技术论文范文

2024-01-28

农村金融农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咨询部工程技术课题管理委员会课题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内的社会经济体制持续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这显著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与发展面貌。在农业经济管理中,财务管理工作属于中心环节,其对农业的资金流向以及经济活动进行了记录,也属于农民生活水平的良好体现。鉴于此,只有搞好农业经济管理中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够真正把握农业的生产经营现状,从而准确地规划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农业经济管理中的财务管理创新是改革农业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

我国具备广阔的地域,难以系统地监管偏远的农村区域,这造成农业经济素质建设的不合理与不完善,难以体现相应的作用,这重点体现为领导干部缺少较强的纪律意识、农村产权管理无序等。因此,只有改革农业财务管理制度、创新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够避免领导干部过于干涉村级经济组织及其责任人,才能够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

2.农业经济管理中的财务管理创新是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财务管理方式之下,农业财务管理工作方式单一,因此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受限,这不利于有效地发展农业经济。鉴于此,只有创新传统的农业经济财务管理方式,才可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才能够优化财务管理工作方式以及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加速改革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最终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

二、理论基础

(一)二元经济理论

二元结构理论起初是对落后国家早期发展阶段中存在的一种状况的描述。“二元”是指一国经济系统中不同性质的制度、技术、机制等的并存。二元经济结构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其具体表现为少数现代的、正规的金融市场组织和大量落后的、传统的和非正规的金融现象的并存。所谓正规金融就是以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所共同组成的金融体系,而非正规金融则是各种独立于政府监管的金融活动,在我国农村的具体表现就是各种形式的民间借贷,包括钱庄、合会(又称互助会)、私人之间的借贷等。非正规金融的产生有其现实原因,在我国,由于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基础设施不发达、社会关系依赖度强以及农户收入不稳定等特点,使得正规金融出于规避风险的原因,往往偏好投入国有经济领域,而非国有经济领域却不能获得与其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相当的资金支持,从而使得农村非公有经济对正规金融以外的资金存在强烈的需求,由此内生出与正规金融并行的非正规金融。由于缺乏政府官方的认同,非正规金融部门和市场通常被认为是低效率和不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因此长期以来政府更多地考虑如何通过立法和其他手段减少和消除非正规金融,而没有研究非正规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非正规金融活动是经济主体对其经济环境的一种市场反映,它产生于纯粹的市场需求,容易渗透到经济的各方面。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实践看,非正规金融与特定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农户正规金融市场准入的不平等以及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的限制,农村正规金融供求缺口仍然很大,农户对非正规金融的需求依然旺盛。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业增长、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积极作用,不仅有利于农民建立现代信用观念,资金的有偿使用和增值收益,还可以弥补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的不足,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村“储蓄一投资”转化的顺利运行。

此外,当政策制定者干预正规金融活动并要求其改变信贷投向时,农村非正规金融将不受政策限制而继续为资金需求者提供服务。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存在,是供给者和需求者各自最大化其收益的均衡结果,在理论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且在现实的农村经济中,农村的很多经济活动都与非正规金融组织有很大的联系。

(二)现代金融发展理论

现代金融理论经历了金融抑制、金融深化和金融约束论的不同发展阶段。

金融抑制理论,由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973年在其各自的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提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发展之间表现出来的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金融体制落后和效率低下,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呆滞又限制了资金的积累,制约了金融的发展,从而形成相互“促退”的恶性循环式的金融抑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与政府当局的过分干预和管制的错误政策密切相关。

由此,麦金农和肖得出结论:要使经济得到发展,就必须使金融得到發展。要发挥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必须减少政府干预,以金融深化来消除金融抑制,使经济进入良性循环。金融深化是在金融抑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金融深化可以克服金融抑制带来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恶性循环局面。陷入金融抑制困境的国家应该积极推行金融自由化,提高实际利率,放开金融市场,以增加储蓄和投资,提高投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通过增加金融服务的需求而刺激金融业的发展,形成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由于金融深化理论中完全竞争的资金市场这一较为严格的理论假设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存在很大差别,因此以摆脱金融抑制现象为目标的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并未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未能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储蓄和投资,期望的金融发展和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并未出现,由此诞生了金融约束理论。

(三)农村金融政策理论

农村金融政策理论主要有三大代表性理论:农业融资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业融资或信贷补贴论是占主导地位的农村金融理论,强调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主张通过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增加农业生产和缓解农村贫困,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分配。这种过分依赖于外部资金的农村金融政策引发了资金回收率低、使用效率低下等一系列矛盾,加之对农村金融市场机制的忽略,致使农村金融循环发展的长效机制难以建立。

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开始得到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实际上是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发展。以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为基础的农村金融市场理论认为,农村金融资金的缺乏,并不是因为农民没有储蓄能力,而是由于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合理的金融安排,如政府管制、利率控制等,抑制了其发展。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主张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激励反对政策性金融对市场的干预和扭曲,特别强调利率的市场化。主张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减少政府干预,实现利率市场化,实现农村储蓄和资金供求的平衡;取消专项特定目标贷款制度,适当发展非正规金融市场等。但是这种完全放弃政府介入和干预的利率自由化也存在问题,如利率自由化能否使小农户充分得到正式金融市场的贷款。20世纪90年代,人们认识到为培育有效率的金融市场,仍需要非市场的要素提供支持,斯蒂格利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由此产生。不完全竞争市场论为农村金融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视角,强调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组织形式对解决农村金融的重要性。

简单的提高利率水平会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加剧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恶化,尽管农村金融市场所存在的市场缺陷要求政府和提供贷款的机构介入其中,但任何形式的介入都必须以完善的体制结构作为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克服由于市场缺陷所引起的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农村金融市场的政府和其他机构介入,应该关注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并排除阻碍农村金融市场有效运行的障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主要依赖于政府补贴,然而低利率、强调信贷补贴的农村金融政策造成农村金融机构大量不良资产的形成,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尤其是贴息贷款不能有效地到达农村贫困者手中。实践表明,单纯依靠政府信贷补贴无法解决中国农村金融所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金融抑制所导致的农村经济发展的融资困境。

三、研究内容

基于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然而,农业经济管理中面临一系列的不足之处,像是财务管理存在管理无序、缺少人才保障体系、缺少民主监督等,这就需要创新和改革财务管理工作。为此,本次课题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对农业经济管理中财务管理创新措施进行研究,旨在为相关同仁提供相应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CNKI期刊、相关理论著作和网上资源等途径对相关的发展背景和理论依据等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进一步地分析,更好地了解国内学者们的研究现况与成果,从中得到启发。

2.访谈法:在调查中,通过事先拟定好的开放性的问题,对被调查地进行面对面的访谈,通过与之交谈的方式搜集能够客观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真实把握管理方面的问题,并且通过分析提出更好的建议。

3.行动研究法。结合课题方案定期开展专题研究、课题论坛、撰写研究反思、研究随笔等。

五、研究结果

(一)提高农业财务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要想创新农业财务管理工作。应高度关注财务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只有使其转变思想观念,才可以提高农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鉴于此,在招聘农业财务管理工作者的情况下,有关的责任人务必制定严谨的招聘标准、招聘程序,认真地筛选有关应聘人员,确保所有通过面试的人员都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即可以独自胜任财务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对于业已在财务管理工作岗位上胜任很长时间的老员工而言,应对其开展不定期、定期的专业教育或培训工作,以使其专业技能持续提升,从而跟新时期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相符合,并且也可以推动其更加高效地开展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除此之外,应实现农业财务管理有关法规体系的普及,以有效统一农业财务管理工作与法治管理工作,这也非常有助于提高农业财务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还应创建与健全农业财务管理的激励制度以及考核制度,以使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激发,让其在工作过程中保持较高的专注力以及极大的热情,从而真正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确保公正、透明、严格地公开农村财务工作

农业财务管理缺少透明性会造成严重的腐败现象,从而损害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让农民难以真正地相信政府部门,从而影响到难以顺利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为此,务必积极地公开村级财务工作,优化当前财务管理缺少透明性的现状。一是村干部在公开财务工作时,应认真地根据有关《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的制度,应确保完善地公开财务工作环节。二是确保及时地公开财务工作,特别是需要准时公开一部分跟农民群众利益存在直接影响关系的财务工作,从而方便农民群众的监督,提高财务工作的透明水平。三是确保公开财务环节的严格化,因为一些村干部往往是受到群众或上级部门的压力而公开财务工作,所以难以严格地根据公开财务的流程公开财务工作,这样公开财务缺少透明性,为了避免存在如此的现象,应让农民自主地组织监管小组,以监督公开财务的流程,确保公正、透明、严格地公开财务工作。

(三)提高农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背景下,财务管理工作的逐步普遍地应用信息技术。出现的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然而,纵观当今农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而言,因为受到一系列要素的影响作用,农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比较低,大部分的农业财务管理工作依旧应用人工操作的方式,这不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阻碍了农业财务管理工作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为此,需要加速建设农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进程。一是需要积极执行新的财务管理工作方式,优化管理机制,确保农业财务管理工作跟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相吻合。二是需要在农业财务管理中应用会计电算化,以尽可能地规范财务账目管理工作。

(四)有效地监督农业财务工作

通常而言,农业财务监督工作涵盖内部监督以及上级监督,其中,内部监督重点是让农村群众自主建设的理财小组监督农村的财务工作。然而,纵观当今农村建设的理财小组的实际现状而言,基本都是村干部指定,理財小组的组成部分大都是村干部的亲朋好友,这难以公正地监督财务工作。通常在明确财务管理问题或漏洞的情况下,理财小组难以实时进行上报,也常常会忽视这种情况,为此,这跟建设理财小组的初衷相违背。除此之外,尽管上级监督能够实时发现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可是难以全面地监督农业财务工作,这导致形成其它的一些财务问题。为了更加深入和有效地开展农业财务监督工作,一方面,应建设和优化农业理财小组,立足于选拔优秀的小组成员,适宜应用村民选举或者是推举的形式实现选拔,这样才可以在农业财务管理中有效地体现理财小组的监督功能。另一方面,实现上级监督力度的强化,上级应结合各个农业区域的实际现状建设专门的监督小分队,以更加系统、有效地开展监督工作,确保有序地开展农业财务工作。

(五)从经费上支持农业财务工作

想要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务必需要相应的经费支持。为此,各级管理部门务必执行清晰化的农业财务管理经费保障制度,清楚农业财务管理补贴经费的形式。例如乡镇财政管理部门能够基于居委会单位设置专门的账户,然后向专项账户中直接下拨资金。除此之外,可以让乡镇农经站代为管理乡镇的其它经营收入。并且,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规范地应用专项资金,以及保障有效地应用专项资金,从而使专项资金的价值获得最大程度地提升,真正实现专项资金应用率的提升,推动农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总而言之,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的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是存在无序的状态、缺少人才保障体系和民主监督体系,因此,务必提高农业财务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以及农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确保公正、透明、严格地公开农业财务工作,有效地监督农业财务工作,以及从经费上支持农业财务工作。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国内农业经济的和谐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发展能力的强化。

(作者单位:濮阳县财政局徐镇财税所)

农村金融农业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众所周知, 农村经济、农村市场和农村金融的进步与落后, 是中国整个经济体发展成败的关键。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 广大的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 惨淡经营, 使我国粮食产量大副度攀升, 集约化程度大大提高。特别是广大农村富裕劳动力投身到乡镇企业, 到大中城市去, 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为农民摆脱贫困提供了快捷的途径。然而, 农民的钱多了, 他们要投资到新农业中去, 他们要改善生活, 他们要到城市中发展, 他们的一切理想和愿望, 都需要资金支持。那么对金融、银行的需求悠然而生。中国广阔的农村、数以亿计的农民, 要发展、要富裕, 无疑, 这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可想, 只靠财政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归根结底需要金融市场资金的投入和支持。因此, 农村金融必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坚强后盾。然而, 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状况, 显然适应不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它严重地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当前农村金融现状

前些年, 各国有商业银行在集约化经营战略的驱动下, 基本上放弃和退出了广大农村市场, 县域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数逐年减少, 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网点也日益萎缩。金融机构体系城乡布局严重失衡。大部分地区是农村信用社唱主角。虽然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资产质量明显改善, 但仍是“一农”难撑“三农”。

而仅仅国家农业发展银行还不足以有效发挥对农业投入的资金聚集效应和政策扶持功能。

自2007年以来, 国内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回归农村,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涌现, 截至2009年底, 全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约172家, 其中村镇银行148家。全国各地小额贷款公司近1100家。农村金融服务局面已经多有改观, 发展趋势是十分可喜的。

然而, 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尚很不完善。农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要求, 呈现出资金用途的多样化, 融资需求的多样化, 业务种类多样化的趋势。而农村金融机构在县域能够提供的服务产品十分单一, 服务范围过窄, 较难适应多元化的资金需求。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主要以满足农户的基本金融需求为主, 针对农村合作、农产品开发、农业科技、水利水电建设、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还基本处于空白。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仍然以传统存、贷、汇服务手段为主, 缺少新的服务品种, 电子化建设水平也十分落后, 有的信用社至今仍没有开通全国联网的大额支付系统, 信用卡业务发展相对缓慢。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深刻变化, 推动了农村金融需求向高层次、多样化方向发展, 推动了农村金融改革。除了传统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农产小额贷款外, 对固定资产贷款、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国际贸易融资、银行承兑汇票等多元化融资需求十分迫切, 融资额度明显增加。除存取款、汇兑结算等传统的金融服务, 对银行卡、现金管理、理财、网上银行、国际业务、投资银行等较高层次金融服务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对商业银行提供城乡一体化、本外币一体化服务的需求也愈显迫切。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推进, 农村金融需求确实十分迫切, 与此相对应的现有金融服务体系却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据中国银监会估算:全国1.2亿有贷款需求的农户中, 有近30%的农户因为缺乏抵押物或合格的担保人, 而没有机会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之后, 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代表的一批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进行了诸多尝试, 同时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 更具地域化特色的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农村、农户的金融诉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农村金融开始快速发展。

3 农业银行支持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历史使命

3.1 农业银行当仁不让的社会责任

作为全国有史以来唯一一家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大型商业银行, 服务“三农”是农业银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农行无可争议地是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农业银行曾长期肩负发放“扶持贫困地区专项贴息贷款”的光荣使命。农业银行为农村提供全方位、高层次的金融服务, 以满足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应该是当仁不让的。

3.2 农行的战略性动作

自中央于2005年为农村小额贷款定义以来, 一种大型商业银行提供资金, 帮助小型扶贫信贷机构为贫困农户提供融资服务的新型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在全国逐渐推广开来。

2010年1月20日, 中国农业银行与四家扶贫小额信贷组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根据协议的有关内容, 中国农业银行将与四家扶贫小额信贷组织合作, 提供一定额度的批发贷款, 四家扶贫小额信贷组织将贷款发放给贫困地区的贫困农户, 用于发展生产。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有着充裕的资金和强烈的社会责任, 此次与主要为贫困地区的小额信贷组织联手合作, 是对大型商业银行配对我国贫困地区微小机构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深入探索,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双方的合作整合了大银行的资金优势和小机构联系贫困农户的操作优势, 采用商业化运作模式, 破解了大银行服务贫困地区农户的难题, 满足了扶贫小额信贷组织融资需求, 使更多的贫困农户获得了贷款支持, 形成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为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实践经验。

上述由社会各界运作的小额贷款组织和机构正逐渐实行自负盈亏, 一般来说都缺少后续资金来源, 无法扩大规模, 也很难持续发展。中国农业银行不断提供的资金将成为这些机构发展的可靠后援, 较好地解决了资金短缺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帮助这些机构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为更多的贫困农户提供资金服务。更可喜的是, 这种合作模式一旦试点成功, 将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促进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小额信贷事业, 为扶贫小额信贷组织提供资金, 其意义十分重大。这是中国农业银行一项造福农村社会的半公益性战略性举措是农业银行支持三农建设, 同时也是扩展自身业务的战略性动作。

4 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优势

2009年1月15日, 农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是年, 农行全面推进业务经营转型, 价值创造力、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控制力持续提升。2009年, 在《财富》杂志全球500强排名中, 本行位列第155位;按2008年税前利润计, 本行位列《银行家》杂志“世界银行1000强”第8位。2009年本行穆迪信用评级为A1/稳定。如此巨大的实力优势, 为在农村金融市场大显身手奠定了基础。

农业银行作为全国一级法人, 资金资本实力雄厚, 信贷资金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调剂, 分支机构发放贷款可以不受单一区域存贷比例指标制约, 可以充分保障农村优质大中型企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的资金需要。

农业银行近年来在商业化进程中形成的城乡一体化的网络业务体系, 将在未来城乡经济交融中拓展更加广阔的运作空间, 将为各类型客户开拓城乡两个市场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金融服务。

农行稳定的客户资源优势, 将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培育力量。农业银行作为长期服务“三农”的银行, 培育与造就了一大批涉农集团公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县域优质中小企业等长期、忠诚、稳定的客户群。这些企业也将是国家新时期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是农业银行未来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发挥骨干与支柱作用的重要平台。

长期服务“三农”的经验优势, 将为新时期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奠定基础。农业银行长期扎根于农村, 熟悉千差万别的农村经济特点和人文文化。他们能够紧贴当地金融需求, 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与服务创新, 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5 农行履行历史使命与业务发展双赢

近年来, 我国各大商业银行正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局面。既有国内同行的竞争, 又有国外金融机构进入中国进行市场争夺。中国农业银行作为一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 首先它是企业, 企业就要以赢利为目的, 就要不断创造和保住自己的客户。农行转战农村将是十分明智的抉择。一方面, 主动承当了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 又为自己企业开辟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广阔的农村金融市场, 给农行提供了发展平台。正如上面提到的固定资产贷款、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国际贸易融资、银行承兑汇票等多元化业务, 以及银行卡、现金管理、理财、网上银行、国际业务、投资银行等较高层次金融服务和中间业务, 都将成为拓展农行业务的无限广阔的平台。农行完成繁荣农村金融使命的同时, 一定会让自己在金融市场的激烈争夺中获得十分良好的发展, 这无疑是一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大好机遇。

摘要:我国农村金融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 繁荣农村金融是金融改革的重要方面。农业银行以农村金融市场为自己的主市场, 既是农村的需求, 又是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农业银行自身的需要。它是农行业务的新增长点, 更是农行的历史使命, 是大好的双赢局面。

农村金融农业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我国是具有鲜明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农业大国。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短板就是农村经济,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三农”问题,而不发达的农村经济与这一现状有重要的关系。农家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主要就是由于农村金融不发达,无法进行资金自我融通和自我循环,使农村中经常出现大量资金流出的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就需要进行农村供给侧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建设农村惠普金融体系,满足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要求。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农村惠普金融 建设路径

现代经济的核心就是金融,同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也离不开金融。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结构处于不平衡状态,金融的产品以及服务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需求,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发展起到了严重的制约作用。建设农村惠普金融体系,可以对传统信贷服务模式进行改变,并且把农村融资渠道拓宽。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以及对农业供给侧改革进行推动的重要举措就是强化增信和激励机制。

1 实现金融普惠是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目标

结构性的调整供给端,优化资源配置,解放生产力就是供给侧改革的本质。在供给侧背景下,我国社会性经济增长慢慢的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靠拢。为了促进这种改变,需要建立农村惠普金融体系,促进微小型企业的经济发展,微小型企业的特点就是专业,小型,丰富,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点组成部分就是让微小型经济主体以及消费者承担相应的金融服务。

2 农村金融普惠体系建设的难点

2.1 小微企业仍面临融资难,农村金融创新性不够,农村金融有较高的供给成本、较低效率的问题

新世纪初进行改革与创新农村金融市场和机构改革,对于农村金融困境并没有从根本上进行解决,农村金融改革需要加快进程,从更深层面进行改革,农村惠普金融体系需要创新技术,把成本降低,使服务效率得到提高。目前惠普金融体系在微观层面的实践改革有所发展,金融产品更加丰富,金融服务方式也向多元化发展。为了对农村不同经济主体的贷款需求进行满足,农村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了特定机构的设立,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部门,对进行了信贷产品的创新。同时对贷款的担保方式进行创新,把抵押品的范围扩大,使农民和小微企业更容易获得信贷,为了对信贷的风险进行规避,创新了信贷的贷款流程以及技术。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就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不平衡的需求供应问题,使现在仍然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经营者以及农村小微企业和商户群体的信贷要求,除此之外,阻碍农村惠普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还有农村金融供给成本过高,担保品缺乏,信息不对称等。为了进行农村惠普金融体系建设,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在技术上进行创新,降低金融机构成本与风险。

2.2 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

对于农村惠普金融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难点之一就是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进行保障,加大了金融机构的法律风险,这对农村惠普金融的发展有制约作用。除此之外,制约因素还有欠缺纠纷处理机制,没有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

2.3 金融消费者保护、金融知识教育存在不足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金融契约发展尚不成熟,并且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人们日益关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有一部分金融通过对信息不对称以及消费者没有较强的认知能力的利用,总是对产品以及服务的无关信息进行强调,从而达到对消费者的利益进行侵占的目的。尤其是一些发展落后的地区,保障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困难重重,对其产生影响的有消费者金融知识、投诉技巧组合和市场结构。我国尽管进行了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成立,但是开展金融教育次数较少,普惠金融客体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金融服务,对普惠金融开展的生态环境有不利影响。目前普通金融消费者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村居民对于电子设备接触过少,所以对于ATM、EPOS机等便捷的金融服务根本无法享受,同时还容易受到欺诈,损害其利益。

3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和发展

3.1 优化政策支持体系

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应该要加大力度给与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对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等进行有效的利用,使农村惠普金融的有效供给增加,促进农村惠普金融体系建设以及发展。为了使农村商业机构放贷风险减少,要对政府融资担保以及再担保基金进行积极发展,把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增加,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力度进行农村普惠金融投资。对差别化的法定存款准备进率进一步优化,对涉农信贷资产抵质押再贷款试点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把农村金融供给能力进行扩大,促进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3.2 加快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加大力度推广小微企业批发式融资模式,拓展批发之以及标准化融资产品到各个领域。支持银行创新符合普惠金融特点的融资工具以及抵押担保方式,利用技术创新,把普惠金融服务中的大数据以及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利用新技术把支付结算以及资金融通等服务功能进行增强。

3.3 完善农村金融监管模式

为提高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质量与效率,应建立包容性的农村金融监管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将风险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一方面,改变传统金融偏重风险控制的监管方式,在保障农村金融安全的同时,加强对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功能监管,防止农村资金外流、贷款对象结构不合理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切实落实涉农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要求。(2)实现监管差异化。根据各涉农金融机构的特点,通过立法的方式将农村金融机构按功能价值区分类别,并根据各自的功能需求制定相应的农村金融监管制度,提高对农村金融组织监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3)建立多元化的动态监管模式。建立以各级人民银行与银行业监管委员会统一监管,由各金融组织行业内部监管,农村金融中介组织、各农业经营主体监督相配合的多层次监管机制,并推动自我监管与外部监管相结合、中央巡查与地区互查相结合、现场审查与资料审查相结合的联动新型监管模式的广泛运用。

3.4 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为了把基础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效率进行提高,可以增设ATM、EPOS等金融自助服务终端以及转账电话平台等。对县城以及村镇的金融机构设立申请优先办理,并且对其网点的撤消并要严格的评估以及审查。

4 结语

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供需不均衡的问题由来已久,缓解这种问题并且通过新型技术把金融服务成本降低,把金融服务覆盖面进行扩大,保障金融服务质量,提供便利给农户以及小微型经济主体是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这与农村惠普金融体系的目标一致。建立完善的普惠金融体系,保障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农村金融制度以及技术创新是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实现农村惠普金融体系的全面建设,凸显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开放性以及便利性,更好的为农村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的经营主体以及低收入群体等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 尚福林.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着力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J].中国农村金融,2013(14).

[2] 谢铉洋,孙娟,袁菲,等.长尾视角下的惠普金融发展研究[J].金融纵横,2015(1).

[3] 王曙光,王东宾.双重二元金融结构、农户信贷需求与农村金融改革——基于11省14县市的田野调查[J].财贸经济, 2011(5).

[4] 李建军.中国普惠金融体系理论、发展与创新[M].北京:知識产权出版社,2014.

[5] 张紫娟.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完善及财政支持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

①基金项目:基金课题:山东省经营管理研究课题(jz201721)。

农村金融农业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近年来,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的核心是否对其产生了影响,成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通过对AK模型进行变型,构造各变量的函数,然后运用计量方法对1981-2012年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协整分析

1.引言

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金融发展理论就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粗略的平行关系这一结论最早是由Gold-smith (1969)通过分析35个国家从1860 ~ 1963 年间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问题得出的,但是其没有确定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1]。后来,又有很多学者通过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证明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例如,Darrat(1999)、Chris topoulos和Efthymios Gtsionas(2004)的实证结论是在短期内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而在长期内,金融发展可以单向促进经济增长。LeVine(2002)认为一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是经济增长水平的“指示器”[2]。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增长,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社会的核心,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问题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近些年,农村金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农村金融发展的各项指标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模型建立、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

2.1 模型建立

目前尚无统一的评价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根据以往研究,本文将采用AK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假设一个没有政府的封闭经济,只生产一种产品,人口规模不变,总产出是总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从而总产出函数为:

Yt=AKt(1)

式中,Y代表总产出,A代表资本的边际产出率,K代表总资本存量。

本文为了从不同侧面度量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在AK模型的自变量中加入农村金融结构、农村金融规模和农村金融效率,分别用RLTL、RLG和RDL表示。

2.2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1)农村人均GDP,即农村GDP与农业人员数的比率。为了数据的可得性,其中,农村GDP即农村增加值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和乡镇企业增加值之和;农业人员数用乡村就业人员数表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乡镇企业年鉴》、《中国乡镇企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2008-2012》。

(2) 农村资本投入水平,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农村GDP的比率。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之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3)农村金融效率,即农村贷款(RL)与农村存款(RD)的比率。其中,农村贷款为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之和,农村存款为农业存款和农户存款之和。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4)农村金融结构,即农村贷款与总贷款的比率,用来衡量金融中介的发展。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商情报网。

(3.3)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用农村贷款(RD)与农村增加值(RGDP)的比率来度量农村金融效率,其中,农村贷款为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之和,单位亿元。

3.实证分析

3.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为了防止伪回归的产生,首先要对时间序列作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增广的迪基-富勒法(ADF)进行相应的单位根检验,经检验,各变量均通过了一阶差分检验,即所有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具体检验结果如下表3-1所示。

3.2 变量间的协整性检验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变量具备协整检验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对时间序列进行Johansen协整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从检验结果看,在5%临界值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因此,可以进行模型参数回归估计。

4.结论及对策

通过以上实证检验可知:中国的农村金融效率和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正向均衡关系,表明中国農村存贷比的增加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增长,适当增加农村贷款或将农村存款更多的用于农村、农业发展,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深化的步伐加快了,应适当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借贷的门槛,放松农村利率管制,合理引导和扶持民间金融。农村金融结构对农村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地影响,说明可能在某些年份农村贷款被挪用于非农业的生产,比如城镇化建设等,导致农村、农业发展不能拥有长期稳定的雄厚的资金,进而影响了农村、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因此,我国应为农村、农业发展预备充足的资金,鼓励金融机构等对农村和农业提供资金、信贷。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政策性农业贷款和扶持,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村资本投资水平与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地负相关关系,随着年份的增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在农村GDP中的比例是明显不稳定的,这或多或少会影响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此外,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在产出量中所占的比例太小,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促进资金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部)

参考文献:

[1]Goldsmith R.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155 - 213.

[2]CarkOVic Maria and Levine Ross(2002),”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ccelerate Economic Growth?”,University of Minnesota,NBER Working paper,june.

[3]王传凯.山东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0:1-60.

[4]史焕平,付优生.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以江西為例[J].金融与经济,2010:74-75.

[5]2012年全国乡镇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总结分析.2013-1-28/2014-06-10,http://www.askci.com/news/201301/28/2814102958019.shtml

[6]中国乡镇企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2008-2012 2012-05-18/2014-06-10,http://wenku.baidu.com/link?url=qy7Yh0pr0STxppcdXfWNZV1nA6_

[7]2011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2012-02-22/2014-06-10 http://www.askci.com/news/201202/22/221347351382.shtml

[8]2010年中国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及其增长率.2011-05-16/2014-06-10 http://www.askci.com/data/viewdata223349.htmlnull121

[9]央行:2012年农村贷款余额14.5万亿 同比增长19.7%.2014-04-03/2014-06-10 http://bank.hexun.com/2013-04-03/152810713.html

[10]王文青,乔立娟,王秀芳.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1995 ~2009 年河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3):7971-7973

[11]杨德平.农村金融发展与中国二元经济转换—兼论农村金融新范式[M].人民出版社,2012年:1-220.

[12]严太华,曹小春.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四川为例[J].经济问题,2011(1):84-87.

[13]张丽娜,王静.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3):7-11.

[14]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5):24-31.

[15]赵稚薇.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1(11):176-177.

农村金融农业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前,农村非正规金融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支撑点,它不仅改善了农村经济内源融资的主导格局,还改变了农村金融的单一产权结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新制度经济学的框架出发,运用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制度设计等理论分析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必要性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农村非正规金融 有限理性 非正式制度

自1979年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了渐进式改革,形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并存的农村正规金融格局。然而,这种正规金融服务并不能满足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还存在许多问题:普遍存在于农村的金融服务短缺现象出现了向县、镇经济蔓延的趋势;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主渠道(农村资金以每年3000-6000亿元的速度外流)等。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却逐渐成为农民贷款的主要来源,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结构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由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两部分组成。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非正规金融是指农村中非法定的金融组织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农户之间或农户与农村企业主之间的直接融资,其组织形式有自由借贷、银背和私人钱庄、合会、典当业信用、民间集资、民间贴现和其他民间借贷组织。

二、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必要性的理论分析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出现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其存在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1、农村正规金融缺位为非正规金融的产生提供了契机

在城乡二元体制和单一的金融产权结构下,在工业优先农业发展的战略指导下,我国大部分金融资源被国家控制并配置给了城市经济,造成农村经济的“金融缺口”。在我国农村只有20%左右的农户可以获得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且大部分以小额贷款为主,金额多在3000-5000元之间,大额贷款则受到严格的限制,超过3万元的贷款须经上级部门审批,而审批最少又要花费近1个月的时间。政策的倾向、手续的繁琐最终导致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提供的资金供给无法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更无法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规模资金需求。

据悉,1995年从财政渠道流向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为574.93亿元,通过金融渠道流出的资金为1544.80亿元,而当年的资金需求却为6823.72亿元,远大于4122.47亿元的资金净供给,产生了2601.25亿元的金融缺口,并且在1995-2005年的11年间,这一缺口以每年约56.83%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已达到了16261.20亿元,相当于1995年的6倍之多。图1明确地显示出了这一趋势。图中两条曲线分别代表了资金净供给和资金需求,两者之间的距离即为“金融缺口”,二者不断拉大的距离则意味着“金融缺口”的逐渐增大。事实表明,资金供需不平衡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正规金融缺位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1)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理性人、完全信息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假设。在这一理想模式下,正规金融机构可以了解任何有贷款要求农户的信用状况,并能确切知道需要贷款项目的风险和成功概率,也能预见农户未来的偿还能力,因此可以决定是否批准农户的贷款申请:信用状况好,未来有偿付能力的农户得到贷款,农户和金融机构实现双赢;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拒贷。然而,对于现实中的农村金融市场来说,有限理性及信息不完全、不对称才是最真实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农户数量大,地域上较分散,难以形成正规金融机构与农户间的信息对称。作为理性人的国有商业银行为克服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必然会加强对贷款申请的审查力度,以减少放款风险,这就提高了交易费用。第二,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庞大,技术、设施、人力资本投入高,对于每一笔贷款都有着固定的最低管理费用,而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小,贷款规模不大,贷款数额小的特点增加了其管理成本;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银行必然会在收益与成本间进行比较,较大的风险、较高的成本使得银行纷纷从农村退出。第三,农业高风险性和弱质性特点使农户未来的偿付能力具有了极大的不确定性,面临着数量巨大的农户贷款申请,出于预算硬约束、安全性和利润最大化经营原则的考虑,自然会产生正规金融的“惜贷”行为。第四,农户对贷款的需求季节性明显,希望贷款手续简便、灵活、及时,当预期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需要履行许多繁琐的程序而可能会错过资金的最佳使用期时,同样作为理性人的农户出于机会成本的考虑也可能主动放弃贷款申请。

(2)国家的金融抑制。长期以来,我国工业优先农业发展的指导战略要求正规金融部门首先要保证国有经济的资金需求,加之正规金融所形成的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所有制歧视,使得广大民营、乡镇企业难以获得与其经济作用相匹配的资金支持,从而对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民间资金存在着强烈的需求。

(3)制度环境欠佳。我国农村正规金融的借贷活动相对于非正规金融来说,关、卡、压较多。繁琐的审批手续不仅增加了交易成本,而且还有可能会延误农户的投资商机,甚至导致“速度钱”的出现,即有些农户为了加快办事速度,较快获得所需资金,不得不对掌权官员请求“帮助”,从而增加了“灰色成本”。

3、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优势

农户无法从正规金融获得资金,自然就会转向非正规金融机构;同时由于非正规金融自身所具有的优势,这就使其成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甚至替代成为必然趋势

(1)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不完全问题。我国农村社会相对比较封闭,内部人口流动性不大。在这个熟悉的环境里,私人信息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和流通性,这种信息的透明化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成就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补充甚至替代的地位。

(2)有利于减少交易费用和管理成本。农村非正规金融体系,包括行会、民间集资、民间借贷等形式,一般建立在人缘、地缘和血缘关系基础上,信息获取成本低,具有无或低抵押担保、正式借贷合同比例低、手续简便、贷款及时的特点,交易费用和管理成本低,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3)非正式制度的独特优势。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习惯习俗、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等对人们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在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我国农村中优秀的传统习俗等非正式制度对农户行为起了积极的道德约束作用;二是经过长期的经济活动,许多农户建立了自己的信誉机制,如借钱不还,就会失去这种社会资本,这是一种长期的重复博弈过程。从长远利益考虑,农户会自觉抵制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短期利益的诱惑。

三、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必要性的模型分析

下面通过模型来分析农村非正规金融为农民带来的福利,说明其存在的必要性,首先给定假设条件如下。

第一,完全竞争市场。在农村市场,民间借贷行为比较普遍,提供的产品几乎同质,只要拥有资金就可进入,且可自由退出,不存在过多的进出壁垒。因此,可将这个借贷市场近似地看成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

第二,民间借贷行为利率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通常为其2-4倍。

第三,将正规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用途、期限的贷款利率简化为一种,并忽略通货膨胀等对利率的影响。

得到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I为贷款利率,Q为资金使用量,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为I0,农村借贷市场对资金的供给曲线为S,农户的资金需求曲线为D。农户对资金使用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户对资金的需求曲线弹性较低,故斜率较大,如图2所示。图2中Q’是正规金融机构每年向农户提供的贷款数量,大约只占农村贷款总额的1/5,这时,农户的消费者剩余为梯形ABCH,S与D的交点F决定了民间借贷的均衡利率和均衡资金借贷量Q”,远大于正规渠道的资金供给量Q’,其利率也大于I0,对应的消费者剩余为三角形FEH,其面积大于梯形ABCH的面积。于是得出结论:民间借贷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的福利。

四、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趋势

1、部分农村非正规金融向正规金融转化

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具有不同的存在基础。正规金融通过专业化集中处理借贷者的借贷行为,有效的降低了单位资金的融通费用,边际贷款成本随客户数量的增加而下降。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来说,较低的单位资金融通成本是其最大的优势。随着客户数量的增加,单位资金融通成本会进一步下降,当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其信息和管理成本会随规模的增大而增加,从而导致单位资金融通成本上升,边际贷款成本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型状。当边际贷款成本到达最低点时,借贷客户数量达到最优,此时,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效率最高。当超过最低点时,边际借贷成本将随客户数量的增加而上升,非正规金融逐渐失去成本优势,就有可能向正规金融转变。

2、保证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健康发展

农村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并行的两架“马车”,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相对稳定的服务对象,因此不应该把非正规金融统一正规化,使它丧失交易成本和社会道德约束等比较优势,而应该在政府准确定位和完善监管的前提下,在公开、有效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下,在市场的充分竞争中,与正规金融一起服务于广大农村和农民。

【参考文献】

[1]温铁军: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研究——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课题主报告,2004.

[2]姚耀军、陈德付: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兴起:理论及其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5(8).

[3]温琦、王厚俊:新形势下农村非正规金融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农村金融,2005(1).

[4]姜雅莉:农村民间借贷供求分析与政策建议[J],陕西农业科学,2005(1).

农村金融农业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农村金融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尤为重要,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农村金融 发展 分析

中国的农村金融改革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其中,前者包括国家对农村资金流动的引导、农村融资媒介的创新和发展等;后者指当前所进行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反思农村金融改革的文献不胜枚举,然而,对农村金融发展状况作一全景式的展示,进行系统的概括和分析的文献目前尚不多见。本文旨在对农村金融发展状况作一个透彻的了解,以期对农村金融改革的绩效作出准确的评价。本文的工作是,依照现代金融发展理论所提供的一套比较完善的指标体系,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进行衡量。首先从宏观层面来展示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其次进一步从微观层面来进行分析。无论在宏微层面上状况如何,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金融体系是否能够发挥正常的功能,因此,本文展示了农村金融体系的金融功能发挥状况。

1、金融工具的相对规模:货币化程度与金融相关率

金融结构是指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之和在分析金融工具时,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金融工具绝对规模的增长也反映了金融深化或金融发展的状况,但分析金融工具相对于经济总量的规模即相对规模则更有意义。这是因为相对规模往往体现了金融和经济的匹配状况。金融工具相对规模指标主要是货币化程度和金融相关率。由于金融发展首先是货币化程度的加深,并且经济货币化是金融深化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因此,金融发展的第一个也是基础性的衡量指标应该是货币化程度。根据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三种职能,农村经济货币化应该表现为:在农村居民的收支形态中,货币化收支占总收支的比重状况。

货币化比率虽然是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良好指标,但也不能忽视其存在一些缺陷。例如,较高的M2/GDP也许意味着:金融市场不发达导致信用集中于银行;银行金融工具单一,从而所创造的货币供应量较多;银行不良资产率较高且不能得到及时的冲消;当经济不景气时,公众形成悲观预期导致对货币需求的谨慎动机增强,从而货币需求增强,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在利用货币化比率或者金融相关率来衡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时,我们要对所得出的结论持谨慎的态度。

2、金融机构状况:盈利水平、风险与抗风险能力

各种金融机构种类的增多是金融发展的一个表现,不过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基本上囿于三类: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由于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一方面反映出金融体系自身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关系到金融机构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主要关注这三类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即盈利水平、风险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1)盈利水平。农村信用社以前历年亏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一是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如指令性贷款支持乡镇企业等;二是体制改革,如农业银行和信用社脱钩时遗留给信用社的呆账、农村合作基金会并入信用社时带来的损失等;三是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管理不善。

(2)风险水平。考察金融机构风险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不良贷款率。按照不良贷款“一逾两呆”的统计口径,近年来由于各地农村信用社普遍加大了贷款清收力度,促使从2005年以来,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呈递减趋势。不良贷款率的递减趋势较不良贷款余额的递减趋势更明显,这实际上表明,贷款总额的增加对不良贷款率起到了很强的稀释作用。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与其亏损的形成原因相同。

(3)抗风险能力。考察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资本充足率。2004年以来,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在“央行票据置换资本充足率标准”的作用下超常增长,但其稳定性受到置疑。但仅按《巴塞尔协议》或许会低估我国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这是因为该协议把国家声誉、核心存款剔除于核心资本之外,而在我国,由于存在国家对存款安全性的无限担保,故国家声誉完全可作为一种核心资本;另外,在我国,大量忠实而低成本的居民储蓄存款符合核心存款的定义,并且也一直充当着银行系统的核心资本。不过从长远来看,基于国家声誉和大量忠实而低成本的居民储蓄存款上的抗风险能力,由于银行系统道德风险的催化,最终会使得银行系统的风险水平增大。

3、金融市场结构:集中度和进入壁垒

在分析金融结构中的金融机构时,戈德史密斯(1969)指出,金融机构的市场集中程度能够反映出金融发展水平。一方面,高度垄断的金融市场牺牲了竞争的效率;另一方面,原子型的市场结构又不能带来规模经济。农村信贷市场属于极高寡占型,而农村信用社处于垄断地位。垄断一般可划分为行政垄断、自然垄断和市场垄断三种。农村信用社的垄断性质较为复杂,它既是国家的一种制度性安排,是一种行政性垄断;同时,农村信用社的垄断还具有自然垄断的部分特征,它处于农村金融最基层,网点众多,这些都赋予了它得天独厚的垄断条件;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垄断又是市场行为的结果,可称之为市场垄断,只不过这种市场行为与其他行业的市场垄断行为截然相反,它不是在市场竞争中击败对手而赢得的垄断,不是机构博弈后的“战利品”,而是商业银行主动撤离后的“遗弃物”。农村金融市场的集中度也与其进入壁垒直接相关。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具有四个特点:其一,农村货币化程度加深,同时,农村货币化程度区域差异明显,东、中、西部农村地区的货币化程度呈梯度分布;其二,金融机构财务状况不佳;其三,农村信贷市场已属于极高寡占型,而农村信用社处于垄断地位;其四,金融的储蓄运用的中介功能微弱,并且正规金融体系在中介功能上正逐渐被非正规金融所替代,而在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这种替代更加明显。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即所谓的“三农”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的社会与经济稳定发展及其现代化进程。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金融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尤为重要。然而,根据本文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所作出的分析,毫无疑问,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上一篇:秦地民间文化艺术论文范文下一篇:环境会计低碳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