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结构管理论文范文

2024-02-04

农业经济结构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通过教育督导活动的观察和调研,总结分析了西安两所民办高职院校在四个方面(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办学信念、办学体制)的办学特色优势以及存在的四个方面(治理结构、管理水平、师资队伍、外部支持)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督导;民办高职院校;特色优势;存在问题

2012年10月1日,国务院《教育督导条例》颁布实施后,陕西省人民政府组织了由公办高职院校的院长、副院长、处长,民办高职院校党委书记,普通公办本科院校的管理学教授以及6位省级督学专家组成的教育督导团,对陕西两所民办高职院校(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西安高等医学专科学校)进行了教育督导,督导内容包括学校治理结构、管理水平、办学条件、教学及学生管理。

督导组通过听取学校举办者(董事长)、行政负责人(校院长)的情况介绍,查阅相关档案材料,参观学校校舍、设施、设备,并分别召开董事会、行政班子和党委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相关处室负责人座谈会等了解情况,专家组将采集的情况在督导组内汇报交流,形成对学校的正式督导反馈意见,随后召开学校领导和处室负责人参加的督导反馈会。会上首先由督导组各小组专家进行具体的专题反馈,肯定办学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然后由省督导办负责人宣读正式的督导反馈意见,评价学校的办学成绩,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最后,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总督学提出要求。每个学校的督导时间为一天半,督导活动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组织和协调。

通过这次督导,观察到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的一些情况,在此做一介绍和分析。

民办高职院校的特色优势

办学定位决定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命运两所民办高职院校都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一个是以汽车修理检测为骨干专业,形成了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为龙头的汽车类专业群,以机械制造为龙头的机械制造类专业群,以汽车电子技术为龙头的电子类专业群,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为龙头的土建类专业群,以营销管理为龙头的管理类专业群;一个是以护理和口腔为骨干专业,形成了高等护理、临床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口腔医学、医学影像技术等6个医疗类专业。明确的专业定位、行业定位,使学校可以做专、做精、做深,做出品牌,做出清晰的生源市场,做出特定的合作行业、合作企业,做出稳定的就业渠道,可谓选定一个行业,举办一个专业,建成一所学校,成就一番事业。这两所学校的专业定位,一个是关系百姓日常生活的汽车类专业,一个是关系民生的医疗类专业。这种明确的办学定位,顽强的专业生命力,是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必要条件。

办学特色决定民办高职院校生存的状态这两所民办高职院校最大的办学特色都在于校企合作。两所学校都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途径,形成了“紧密合作型”、“实习合作型”、“就业合作型”、“培训中心型”四种模式。德国奥迪公司、英国捷豹路虎公司、瑞典沃尔沃公司以及东风标致、北京现代、奇瑞、比亚迪等国内外著名汽车企业,都在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设立了培训中心。这些国内外汽车企业在学校开办的校企合作班实行“订单教育”,免费为学校提供了价值数百万元的最新款的汽车用于教学活动,加上学校对实训设施的投入,实训设施设备价值上亿元。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2012年被教育部、卫生部确定为卓越医生“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位。2012年12月,经陕西省卫生厅批准,设立非盈利性的三级附属综合医院。兰州军区总医院、成都军区总医院、西安天佑医院、陕西友谊医院、陕西森工医院、西安同济医院等都与该校签订了实习和就业协议,西安天佑医院还在该校设立了奖学金。学校有医学专业实验室65个,设备齐全、性能先进。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大量性能先进的汽车实习实训设施让人如同进入汽车车间;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提出的“在病房上课,在教室看病”的理念令人印象深刻。总之,强化实训、强化动手、强化与企业用人单位教学合作和就业合作,使得这类学校焕发了办学活力,进口顺,教学实,出口畅。

办学信念决定民办高职院校成长的能力两所学校都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当时都是做培训,一个是摩托车修理培训学校,一个是护士培训学校,都是租赁别人的教室或场地。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的举办者李瑞明,现年46岁,当年是摩托车修理师,1987年从事摩托车培训工作,2004年学校升格为汽车科技职业学院,目前在校生近万人,校园面积300余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举办者李健唐,现年71岁,当年是医院放射科医生,1984年从事护士培训工作,2008年学校升格为高等医学专科学校,目前在校生近万人,校园面积500余亩(加上附属医院共720余亩),建筑面积13.5万平米。

办学体制决定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的活力民办学校有活力,活力来自于动力,动力来自于责权利的完全统一。责权利的完全统一使得责任清晰,决策主体清晰,利益清晰。责权利有机结合于举办者身上,学校主办者是声誉、剩余利益、剩余责任的最终承担者,从而形成了极高的办事效率。有人拍板、有人承担责任。民办学校决策权集中,不会推诿责任,不会拖泥带水,没有过多的形式流程。总之,民办高职院校在管理上的显著特点是:责任实,办法活,效率高,生命力强。

民办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治理结构问题民办高校在发展初期基本上都是实行一人负责制,这也是早期创业成功以及工作高效的重要因素。创业期,工作人员少,学生人数少,办学规模小,集中领导效率最高。当民办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仍实行家长制管理就难以适应学校发展的现实了。尤其是民办学校不只是一个私人组织,它提供的是一种社会服务,涉及人才的培养,影响产业、影响社会、影响家庭、影响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即学校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和远期效应。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国家要求,2007年,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向17所民办高校选派了党委书记兼督导专员。随着民办高校规模的扩大,多数民办高校建立了履行决策职能的董事会、履行日常管理职能的行政班子以及发挥保证监督职能的党委“三驾马车”的学校治理结构。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聘请刚退休的国家示范职业技术学院的前院长担任常务院长(学校举办者担任院长),负责学院日常管理,有职有权,具有5万元以下的财务签字权,学院内部管理井井有条,教学管理规范有序。学校举办者则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发展战略以及外部关系的协调上。三套机构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运作协调,院系两级管理也顺畅运行。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主办者也聘请了西安交大附属医院的专家担任校长,但主要是负责教学,日常工作还是由担任董事长的学校举办者直接管理。形式上的三套机构,事实上是一套机构,董事会、校委会以及党委一起开会,合署办公,决策、执行、监督没有形成分工,还是以学校举办者为核心的一套机构,两权未作分离,学校主办者亲力亲为,决策集中,未能形成有效的权责分工体系。

管理水平问题组织规模小时,可以直接管理,组织规模大了以后,个人精力不够,需要寻找代理人,寻找帮手,需要借力,需要分工,需要协作,需要建立“岗位、责任、权力、绩效、利益”有机结合的管理机制,需要科学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工作,从事管理的人员构成职业性群体。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学生管理的方法和制度,并且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如对各级各类学生管理人员的职位说明书及绩效考核方法,活跃的学生社团,在学生中产生重大影响的“西汽大讲堂”、“中国传统道德”课程等,学生在国际、国内汽车设计比赛中也获得不俗成绩。学校由此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督察问责制、安全监控体系以及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而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内部管理则相对薄弱,包括日常行政管理及教学管理,责权利体系不是很清晰,也许与现有学校治理未形成合理结构有关。责权利体系不够完善,存在“一实多虚”的现象,即学校主办者权责很实,而其他管理人员包括各级管理人员的权责虚化,从而出现管理人才缺乏,日常管理、细节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当然,这所学校的举办者是一个实干家。但整体来看,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不够,基本上是靠老经验、靠感觉来管理。

师资队伍问题两所学校师资队伍都存在共同的问题,即教师年龄结构成“哑铃型”结构,60岁以上退休的老教师和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主体,36~45岁年龄段的教师基本上处于断层状态。西安是我国的高校大省,因而聘请各种兼职教师讲课比较容易,聘请退休的老专家作为学科带头人也不难。近年来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就业难,因此到民办高校做教师也成为部分年轻人的一种选择。但中坚师资短缺成为师资结构的硬伤。骨干教师的缺乏是影响师资队伍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民办高校对教师吸引力的主要因素在于身份问题和国民待遇问题。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但不可能自然形成,需要学校提供机会进行培训开发,需要社会提供相应的机会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引进一些年富力强的教师进行传帮带。仅仅靠兼职教师,无法保证民办高校塑造核心教学能力和核心研发能力,民办高校同样需要“组织双元能力”的支持,即如马奇(March J G)所说的探索能力和利用能力。探索与“搜寻、变化、实验、发现”等活动有关,而利用则与“提炼、效率、选择、实施”等活动相联系。对高校而言,一个是科学研究能力(探索能力),一个是教学能力(利用能力)。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举办人重视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用性课题研究,以便为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这种导向是难能可贵的。

外部支持问题民办高职院校与公办高校(国办、省办、市办)不同。公办高校有靠山、有支持、有管理、有约束、有资金来源,有各种正式渠道和各种正式联系的社会网络,组织化程度更高,规则更正式。而民办高校更多处于自发发展的状态,规则具有非正式性,各种问题的解决主要靠自己,而且多受到非公平待遇,学校难以享受公办高校待遇,教师难以享受公办高校教师的待遇(与公办相比),学生就业也难以享受到完全平等的待遇。2012年2月,陕西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其中一条是设立专项资金,政府每年拿出3亿专项资金,连续5年对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进行扶持,但在落实上却难以协调。外部支持网络的缺失,导致民办学校失去了同行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激励的机会,也使民办高校处于相对的“孤岛”上,如学校管理的交流、行业组织的教师培训等都受到制约。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民办高校外部的组织化、网络化程度较低。这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需要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和组织,出台相关政策,使民办高校融入社会大网络之中,不要被边缘化、孤岛化。融入网络,就是要让民办高校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与社会共同进步,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做出自己独到的贡献。

总之,陕西省首次对民办高职院校进行督导,学校是欢迎的,尤其是通过督导给学校指出问题,提出建议,提供相关信息,进行相应的指导,同时听取民办高职院校的意见,这种发展性督导,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是大有助益的。

参考文献:

[1]沈鲸.双元组织能力的研究综述、评析与展望[J].中国科技论坛,2011(7):114.

[2]钱一呈.外国教育督导与评价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49.

[3]李金来,等.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督导的深化与创新问题[J].成功(教育),2011(20).

(责任编辑:王恒)

农业经济结构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管理会计; 情境特征; 框架结构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管理会计框架结构不能不体现中国经济与企业发展的情境特征,它是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与权变性管理会计阶段。在这一演进过程中,有两个概念需要厘清,一是导入,二是变迁。中国管理会计导入的时间界限大约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其导入过程的早期,体现的形式是“自下而上”的,即主要是学术界的学者们通过发表文章等将管理会计介绍到国内来;后期则是“自上而下”的导入。即中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的形式推广诸如精益生产、目标管理、预算管理等,将管理会计推向全国的企业实践之中,且这时针对的主要是国有企业。从导入的情境看,自下而上的导入成果,改革开放后主要被民营企业所接受与采纳,即通过市场化手段使管理会计进入到民营企业的经营实践等活动之中,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的话,这是一种概念扩展的路径。自上而下的导入体现的是政府导向,通过国有企业树立标杆形成管理会计的内部标准或规范等具体形式。从理论上讲,它反映的是一种制度建设的路径。

管理会计应用于企业实践,主要反映在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体系上,带给人们的认识是“专用性”强,往往体现为特定企业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情境应用。换言之,管理会计的推广价值在实践中有不同的看法。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对管理会计的框架结构认识不清晰,没法从情境特征入手加强管理会计的过程管理。因此,加强管理会计相关结构框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管理会计的情境特征与创新实践

管理会计是环境的产物,它是动态、权变发展的。“过去20年已经见证了管理会计实践相当显著的变化,管理会计从传统的强调面向价值的决策分析和预测控制,发展到包含更多战略的方法,强调识别、计量和管理影响股东价值的关键性财务和运行的动因。”(IMA,1999)管理会计的工具也从预算管理、财务控制,发展到包含全面质量管理(TQC)、适时制(JIT)、标杆法(Benchmarking)、作业成本法(ABC)、作业成本管理(ABM)、生命周期成本(LCC)、目标成本(TC)、平衡计分卡(BSC)、经济增加值(EVA)等在内的多种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体系。

(一)管理会计的情境特征

管理会计進入了权变性的发展阶段,这是就中国经济与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而言的。面对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增长由原先的非常态、超常态回归正常态、平常态,且其增长动力、发展结构、风险挑战等均具有权变性,即适应新的环境和条件动态地加以变革。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具,遵循着“环境——战略——行为——过程——结果”一体化的逻辑框架(胡玉明,2015),为组织的战略制定、经营决策的制度安排,全面预算与成本管理、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价等提供服务。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等考虑,企业必须构建一套自身的管理会计框架结构。管理会计应该从情境出发,发展具有高度切合性管理会计的理论,并以此指导情境特征下的管理会计实践(Tsui,2009;Whetten,2009)。

当前,中国管理会计实践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管理会计活动受“账面利润”的困扰,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这几年,普遍现象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损失严重,并危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轻视企业控制权的合理安排。主要表现为: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监督机制形同虚设,企业发展缺乏长期眼光与战略导向;同时,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三是管理会计“两大系统”的协调配合不紧密,管理会计的控制系统与企业集团内部的管理体制无法有效衔接,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对公司决策,尤其是投资决策等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缺乏正确引导,致使企业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等受到损害。四是管理会计价值观的普及面窄,尤其缺乏企业的伦理价值理念,其后果是:过分追逐价值创造中的收益性或盈利性,而不考虑企业价值增值中的责任性与社会性。

经济新常态使管理会计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结合中国有企业业的情境特征开展管理会计框架结构的研究,可以提高企业对管理会计应用与创新的积极性。首先,针对管理会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强化人们的环境意识。只有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才能够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最佳,以及企业的可持续性成功。可以从关注环保、救灾等各项社会义务入手,并借助于管理会计的指标体系(如平衡计分卡的设计,将其嵌入于非财务指标体系之中等)体现这项工作,展示企业的社会价值观。事实上,在现代会计体系中,管理会计是最早具有自身道德规范要求的职业领域。许多成功企业家身上往往具有这种“伦理价值”的基因,从企业微观层面考察,一些企业家的成功典范表明了伦理价值的重要性。譬如,李嘉诚在创业的时候,许多人都比他有钱,但后来那些人不见了,或者在财富榜上排在了他的后面;比尔·盖茨创业的时候,比他钱多的人也很多,但盖茨今天成了全球首富。

其次,重视管理会计与公司治理的结合。完善公司治理,有助于组织结构的优化与精简,管理会计框架结构的安排必须考虑公司治理的特性。譬如,在企业的组织机制设计过程中,结合现代公司制度中产权制度、管理制度及相关制度环境的变革需求,突出企业文化及其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是克服企业控制权扭曲、国有资产流失等的保证。这种基于中国情境特征的管理会计框架结构既有助于克服管理会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为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建设提供实践素材。总之,适应公司治理的内在要求,管理会计的信息支持系统有必要在维护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向利益相关者进行公告,并接受外部监督。同时,进一步扩展管理会计的控制系统功能,并不断推陈出新,为满足公司治理职能的需要,提供有助于决策、激励和监督的相关信息。

(二)管理会计的创新实践

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的价值创造方式正在发生改变。譬如,由长期关注市场和销售份额转移到关注盈利能力和利润空间等方面。对于企业而言,现阶段的管理重点应放在存货占用成本和产品耗材成本等的控制与规划方面。这一时期,管理会计控制的主要内容有节能降耗、压缩成本、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效果等。这种与生命周期相关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能够体现中国的情境特征,认真总结、提炼并形成基本的范式,有可能会对全球管理会计知识体系作出贡献。同时,全面预算管理、精益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等管理会计工具将在企业实践中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

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情境特征,管理会计应从供产销全过程实施创新,譬如,结合《中国制造2025》规划,加强现代化条件下管理会计工具的开发与应用。一方面,继续推行适时制(Just-In-Time)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SIMS)等手段,以发挥其对企业自动化环境的支撑效果,合理安排成本控制与折旧预算等的管理需求;另一方面,配合“互联网+”环境下的设计、生产和销售,融合社会资本、智力资本等呈现出的技术因素,如互联网经济下的品牌及技术标准对管理会计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机遇等。同时,促进组织机制的完善与发展,加强经营模式的创新与拓展。这些年在上汽集团、海尔等公司推行的“小利润中心”经营模式就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情境管理会计的特征要求,可以进一步结合经济新常态下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文化特征,重新加以整理与整合,目的是调动人们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管理会计可以通过股权与期权激励,以及价值分配等方式加快创新步伐,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新方法,并形成操作性强的管理会计工具系统。

21世纪最大的机会在于互联网经济。管理会计的控制系统与信息支持系统必须结合为顾客创造价值这一主题,树立标杆,通过管理会计的框架结构加以引导。互联网经济对管理会计的影响如表1所示。

表1表明,在互联网环境下,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必须体现“三互”的特征,即互联、互相与互动,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将顾客价值创造经营(Customer Value Added Management,CVAM)”始终放在首要的位置;在企业环境方面,构建平台型组织生态圈,实现利益相关者共赢,使买卖双方及企业其他相关方都能够置身其中,尤其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在内部管理方面,采用权变式的管理会计手段或方式,充分重视市场属性。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不再依循传统的“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而是由市场和战略来定位,如由团队来满足市场,强调预算安排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同时,积极地调整预算,而不是主观编出预算来的;在經营目标上,从参与战略执行转变为事业合作伙伴,融入供应链发展新战略,构建经营活动的新机制,强化管理会计的“经济后果”,即在为顾客价值创造的基础上实现最大限度的价值增值。

三、管理会计体系的框架结构

管理会计作为一种以价值增值为目的的管理活动,具有综合性的功能作用,其体现出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情境化过程特征(纽曼,1995)。管理会计的目标是在“顾客价值创造经营”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为此,管理会计需要对“过程(In Processes)”中的关键成功因素进行甄别,关键指标目标的纠偏控制、差异分析及关键原因查找、过程行动计划和方案的再修订、核心资源要素的再配置,所有这些都需要借助于管理会计的框架结构来加以引导,并据此规范管理会计的控制系统和信息支持系统。笔者认为,现代管理会计是一种适应环境变迁而开展的权变式组织管理现象,它在组织机制、企业文化及其行为规范的配置下帮助管理者进行明智的决策,通过价值创造实现可持续的成功,最终获得企业的价值增值(经济后果)。管理会计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表明,环境是管理会计发挥功能作用的前提条件。环境因素包括内外部两个方面,外部环境主要体现为环境不确定性、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市场化进程等,而内部环境主要指企业的股权结构、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等。最近在经济全球化潮流推动下,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向全球公司(Global Corporations)的转型。其主要特征之一是围绕全球经营,吸纳整合全球各国或各地区的各种最优资源,包括资金、市场、原材料、技术、人才,打造全球产业链,采用诸如并购成长的方式将全球的资源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与全球公司的经营特征相比较,我国有企业业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偏向于对收入和资产规模的重视,而对企业收益的质量缺乏应有的关注。一方面资产规模在扩张,而另一方面资产收益率却不尽理想,甚至出现下降态势。面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企业以往那种高速增长,或者依靠环境资源的牺牲来获取高额回报的时期已经不复存在。企业加强成本费用控制,通过创新驱动开展价值创造,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从组织机制、企业文化与行为规范上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分工形态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即由过去的产业间或产业内国际分工演变为产品内国际分工,即参与分工的国家不是在产业之间进行合作,甚至也不是在同一产业内就不同的产品进行合作,而是在同一产品内部根据价值链的划分进行分工合作。在这一背景下,任何一家企业的生产经营都再不是封闭、区域性的;以满足顾客为导向而进行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使企业与企业之间因产品、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变得日趋频繁,大大强化了企业之间相互依赖程度。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全球一体化市场的资源整合,同时也激发了企业间基于竞争的战略合作、利益共享。面对新兴组织机制的各种管理活动,必须在企业文化价值观与风险观上树立“整体意识”,加强行为动机与管理会计工具的系统整合,以确保企业各项管理活动之间的匹配性、组织适应性,从而达到组织整体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有效性。

管理会计由信息支持系统和管理控制系统构成,帮助管理者进行理性的决策,如产品定价等经营决策;同时,通过组织内部上下层级间的信息沟通、组织控制,增强组织的“可视性”,以及组织的控制能力(王斌等,2014)。一方面,通过管理控制系统帮助企业管理当局进行明智的决策;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支持系统为企业发展提供环境条件,使企业保持持续性的成功。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主要提供的信息是:股东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收益保障信息;CEO业绩责任的制定依据;企业经营业务的质量判断与社会责任信息;董事会的业绩考核标准;企业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的优化状况;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建设情况;各个管理层次的业绩评价和激励补偿系统设计(包括针对高层管理人员的奖励与补偿合同的制定)等。

从价值创造与经济后果分析,价值创造不一定带来价值增值,或者其经济后果不一定能满足企业目标的基本要求(冯巧根,2014)。构建管理会计框架结构有助于企业正确树立价值理念,并加强企业目标体系的设计与完善。传统的目标体系如表2所示。

一种完善思路是在表2的基础上再设计一张“管理会计的奋斗目标”。这方面国务院国资委已在制度规范上起到了带头作用。2015年2月9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关于认真做好2015年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对于利润总额和经济增加值指标,中央企业要在确定基本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奋斗目标,基本目标和奋斗目标将一并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与国资委签订的业绩责任书。这也再次说明,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必须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

四、结束语

从实践应用的角度来讲,管理会计要为企业实现管理效率与效果服务。管理会计框架结构的研究,可以更多体现中国有企业业个性特征和制度背景,提高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自发性与主动性;通过提升理论研究对组织管理实践的总结能力、推广能力,有助于真实落实科学研究的有用性。

围绕情境特征所开展的过程管理为管理会计框架结构的构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内在驱动力,并且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内涵与外延。实践将证明,管理会计的不断扩展与变革是企业管理发展的一种客观规律。在经济新常态下,管理会计框架结构的研究将使管理会计的内容进一步走向成熟,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从完整性上讲,管理会计体系的框架结构应该由理论结构与工具或方法结构所组成,本文限于篇幅,没有对此加以区分。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在2014年财政部颁布的《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中,已经对管理会计理论结构作了明确的规范。学术界普遍认为,《指导意见》科学地创新了一个由理论、指引、人才、信息化加咨询服务“4+1”的管理会计有机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中各部分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既自成一体,又彼此促进。二是笔者认为,管理会计工具或方法体系的框架结构是构建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需要作深入、全面而专门性的研究。它不仅需要对国内外现有的管理会计工具进行归纳、整理与整合,还需要对中国典型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进行细致的总结与提炼。这方面笔者将后续跟进,认真研究。三是从企业情境入手开展框架结构研究,容易为广大理论与实务界所接受,同时还能为今后的理论与工具体系的框架研究提供基础条件或支撑。

【参考文献】

[1] 胡玉明.中国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过去、现在与未来[J].新会计,2015(1):1-8.

[2] W.H.纽曼.管理过程——概念、行为和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 罗倩,李东.基于价值维度的商业模式分类方法研究——以战略新兴产业样本数据为例[J].软科学,2013(7):10-17.

[4] 王斌,顾惠忠.内嵌于组织管理活动的管理会计:边界、信息特征及研究未来[J].会计研究,2014(1):1-9.

[5] 熊焰韧,苏文兵,张朝宓.管理会计实践发展与展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6] Dovev,L.,R. H. Pamela,and K. Poonam.Organizational Differences,Relational Mechanisms,and Alliance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ment Journal,2012,33(13):1453—1479.

[7] 冯巧根.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式[J].会计之友,2014(32):56-61.

农业经济结构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科技革命使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众媒体迅速崛起,并作为一把双刃剑对政党的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都对大众媒体与政党的关系做过大量研究,本文以五年内的资料为载体材料,分析概括政党与媒体的关系和影响,以及政党对待媒体的应有态度。

进入21世纪,异军突起的网络等媒体,对热点问题的产生、传播和解决都有所介入,甚至可以说是网络等媒体的率先披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强大的舆论,引起社会的关注。媒体革命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物质需要等发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党所面临的境况也与过去大不相同。大众媒体已经悄然在政府决策、政治参与、公民权力、政党交往等方面冲击着传统的政治学,把国家、政党和社会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人们不再被动的接受政党的政治主张,而是因自身的利益需求而积极的进行政治参与。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都对大众媒体与政党的关系做过大量研究,本文以五年内的资料为载体材料,分析概括政党与媒体的关系和影响,以及政党对待媒体的态度。

一、大众媒体与政党的关系

(一)我国政党与媒体的关系

唐棣宣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新闻事业,掌握新闻事业的主导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斗争夺取全国政权,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因此,执政后的共产党总结成功经验必然要求领导社会主义事业,而新闻媒体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思想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严格按照一定的方针办报”;政治上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组织上必须确保新闻机构的领导权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党和人民的人手里,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西方政党与媒体的关系

唐棣宣认为西方媒体虽然标榜“独立”,实际上是执掌政治和经济权力者的代言人。西方政党是内生型政党,通过选举执掌政权,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活动和运作。媒体也是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运作,西方没有又有绝对的言论和出版自由。这样,媒体与政党的关系变现为一种共生关系,决定了西方媒体的“独立性”,独立于政党,不受政党的直接控制且经济独立。在美国,“传播媒介不仅不是政府的喉舌,不是两大政党的喉舌,反而是监督政府的重要力量”。

艾理生认为在西方多数国家,政党不可能直接将传媒当做工具来使用,而只能是通过把握媒体的特点,根据其变化来增强应对传媒的能力,使得媒体的报道对于本党和党的领袖有利。

由于中西政党的政党性质、取得政权的方式、执政方式和政党体制等方面不尽相同,因此与大众媒体的关系也有极大的差别。综观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中国新闻事业的领导权在共产党手中,新闻事业以政党的纲领方针政策为舆论导向;西方新闻事业是独立于政党之外的,并不直接隶属于任何一个政党。然而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虽然掌握新闻事业的领导权,但新闻媒体并不是完全“听命”于共产党,在不违背大的方针政策的情况下会有针砭时弊的评论和专题报道,使党不得不“主动迎接”舆论的挑战,更好的服务社会和公众。

二、大众媒体对政党的影响

(一)大众媒体对我国政党的影响

李华认为新闻媒体在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方面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是引导社会舆论中的“议程设置”;二是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利用新闻传媒建立完善的意见表达机制,为人民表达意见创造良好的公共平台;三是突发事件发生后,新闻发言人通过传媒发布公共信息;四是舆论监督中发挥执政党的“第三只眼睛”作用。

李少斐认为网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整合政党组织,加强政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为党内领导层、工作人员和积极分子之间的交流提供方便,网上论坛也为普通党员与党的领导层进行直接对话提供了机会。温家宝总理从2009年开始连续三年做客新华网倾听民众心声,作为国家领导层也作为我党的重要领导人物,进行网络互动增加了普通党员的政治参与性,也使党务工作阵地扩大,为党制定方针政策纲领提供了现实依据。

杨金卫认为网络成为政党施政的有效技术和新手段。由于网络的公开性、及时性和便捷性等特点,使执政党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对将要出台的有关政策措施进行网上征集意见,重大事项的公布可以在瞬间完成,民众和社会也可以及时了解政党决策,为民众和社会监督政党的执政行为提供了条件,也可以避免由于少数人片面决策而带来缺陷。

孙瑞华认为网络对我国政党政治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带来积极影响,如宣传我国政党制度,介绍民主党派的历史和作用;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政党制度,关注中国民主政治进程;有助于执政的公开、公正和政治透明;民主监督形式的多样化,为参政议政拓展更深空间。同时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十分突出:互联网中的“价值观侵略”严重威胁着我国政党格局的稳定;互联网中的政治运作有可能加深已有的政治偏见。

(二)大众媒体对西方政党的影响

何军从政党结构功能的角度分析了现代媒体对西方政党政治的一些影响,认为媒体削弱了政党的传统功能,今天的媒体使政党的教育、宣传和利益表达功能淡化;政党领袖人物的产生方式发生变化,政治家在电视和网络媒体等可视媒体的形象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党领袖能否赢得竞选;政党的意识形态和政策在选举中发生变化,政党为了遵循媒体的逻辑而修改自己的纲领、政党间的纲领趋同,以迎合选民的需求;媒体轰炸下政党政治低级趣味化,媒体追求新奇事件的报道,因此更加关注政治人物的个人形象和隐私而使得政党政治低级趣味化。

艾理生认为在西方社会政党选举中,政党对于视听媒介的开发利用已经形成了一套模式,这对于选民增进对党的了解、对党的领袖人物的了解,增进对党的主张的了解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

张新宇认为媒体以它独立的意志构建着一个政治架构,媒体政治对对现实社会政治摹写、变形和投射,进而影响到了政治生活的各方面,尤其是政党生活。媒体形成和改变特定的政党政治态度,媒体传播政治“总是带有它所属的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塑造或毁灭政党的政治领袖,由于媒体的影响力使政治人物越来越依靠媒体的报道来获得公众的认可;维持或改革政党的政治体系,媒体以其无边界的传播优势为公众提供了便捷的政治表达渠道;引发或应对政党的政治危机,政治危机往往是在媒体加大宣传报道后才被公众知晓而形成的,政治组织往往通过媒体传播来积极有效的说明情况和解决问题。

王瑜认为网络对小党、边缘政党以及反体制政党更是福音。非主流政党可以运用互联网在政治宣传和动员组织方面的潜力,创建自己的网站,根据不同的用户全体设计传播的信息,充分宣传自己的思想和政见。

侯帅在剖析西方国家“政党危机”的根源时,认为媒体的发展是原因之一。媒体的日益强大,改变了信息的分配,使政党不再拥有解释政治的垄断权。现代媒体也为政党提供了一个新的竞争平台,成员深谙媒体运作规律制定媒体宣传策略以使政党取胜,这对过去严重依赖党员人数取胜的政党提出了严峻挑战。

王长江以西方政党为研究视角,认为媒介民主使民众相对于政党的独立性大大增强,使政党的影响力下降;新兴传播手段的发展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给传统的政党组织结构带来冲击;传媒促使政党改变其活动方式,利用传媒来树立自己的形象;媒体的发展和民间组织的发展一起,也迫使我们对传统的政党政治理念进行反思。

媒体的发展和运用,不论是对我国执政党还是对西方政党的影响都是对立统一的,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政党不能完全逆转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不可能逆民意而动,与其被动的接受不如主动去迎接,把握社会跳动的脉搏,调整自己的目标政策,展示和树立现代新型政党形象,使自身更加强大。

三、政党应该怎样处理大众媒体的关系

(一)“三善论”

李长春在2010年初召开的管过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党管媒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因此新闻媒体要体现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

杜永明提出“三善论”集中体现了党管媒体理论的最新突破与发展,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管理媒体方式、看待媒体角度、理解媒体功能、发挥媒体作用方面的不断思索、创新,是新形势下对党管媒体理论的丰富、创新和发展。

(二)积极开发利用大众传媒的潜能

轩传树认为应该开发利用网络传媒,提升政党行为能力,例如建立政党网站、政治人物个人博客,开设各种电子论坛等;引导并控制互联网,把握舆论主导权,互联网是一个没有中心的结构,信息的匿名性较强,要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的力量来规范网络。

(三)政党媒体化

政党媒体化,指在大众传媒商业化、私有化浪潮冲击下,伴随着视听媒介和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媒体在政治活动中的影响无处不在,发挥着越来越多样化的功能,并且从经济上、政治上和消息来源上越来越独立于政党,并对政党提出了众多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政党纷纷改变传统的行为方式,适应媒体的运作规律,利用媒体宣传和包装自己,以期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

(四)中国共产党应不断改进对互联网的应用

首先,高度重视,主动介入和完善,充分利用互联网强化本党政治地位,促进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其次,加强网站设计,提高网站质量,科学打造网站品牌。第三,发挥网络优势,发展电子党务。网络可以突破传统的时空限制,通过电子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和时效性。第四,精心构筑党建网站的网络体系,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党建网站建设时一项长期性工作,应在发展中不断进行完善。第五,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培养民众的政治参与能力。

大众传媒具有方便、快捷、直接、廉价等特点,既能够给政党带来危机,也能够化解政党危机,因此政党需要扬长避短、去伪存真,汲取精华剔除糟粕,积极开发利用大众传媒的潜能,为我所用。但是在利用媒体时,需要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制约,将各种行为纳入的法律体系,笔者认为众多学者在此问题上的研究较少,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艾理生.传媒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运行资源[J].求索,2005(1).

[2]李华.论新闻传媒在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2).

[3]王瑜.互联网对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8).

[4]王长江.政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韩建华(1987.07-),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硕士一年级,主要从事党史党建方面的研究。)

农业经济结构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中,合理应用语言文字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加以培养,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强化,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新时期在积极开展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将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探索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措施,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正确的指引。

关键词:小学教育;高年级;习作教学;语言文字;核心素养

在全面推进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新方向。而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是较为重要的核心素养,所以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将培养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重点,以此为切入点探索教学活动的改革创新,增强教學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生高质量完成语文学习任务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极其重要的学科,是学生深入探索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教师合理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不仅能向学生传授基础的语文知识,还能发挥出语文教学的教育功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不仅要将语文教学作为规范学生语言文字使用能力的工具,也要将其看作是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将语文教学作为基础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积累和精神的开拓。而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较为重要的内容,教师加强对写作教学的重视,可以对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表达能力进行强化,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在学生参与写作训练的过程中,其综合能力也会得到适当的训练,并且能从思维和语言角度教育学生和训练学生,为学生良好身心发展状态的形成奠定基础。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设置的教学项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并未认识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性,导致写作教学存在缺陷,无法促进学生语言文字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巨大的局限,也导致学生难以结合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语言文字,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1]。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教育改革现实需求的影响,十分有必要针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创新,在整合分析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资源和教学目标等的基础上,将培养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核心素养作为主要方向,构建全新的教学组织规划模式,增强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生全面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引。唯有如此,通过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语文写作教学的作用也能得到有效发挥,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相应的辅助。

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应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合理应用语言文字开展教学训练活动,能从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角度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加以培养,提高教学有效性,为学生深入系统的探究语文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下面就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对高年级写作教学中应用语言文字教学进行分析,争取逐步促进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增强。

(一)注重知识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对于高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参与写作训练的过程中,能够选取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创作,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适当的提高,具有语文写作基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由于语言积累还不够丰富,因此在写作训练中语言组织不理想,写作质量偏低。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能够激活学生参与习作训练的灵感,使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分析,让学生结合生活开展创作,将生活作为习作参考,举一反三完成写作训练,积累写作素材,促进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提高[2]。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课文中涉及到的优美语言和文字积累下来,然后结合生活中的场景进行写作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促进他们综合写作能力的逐步提高,为核心素养的强化创造条件。如学生在学习《青山不老》《金色的脚印》课文后,就积累了如下优美语句:“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光秃秃的柞树林上边,露出冷清清的月亮。”,在后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转述和表达,这样不仅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并且在他们参与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综合素质也能得到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在此基础上,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课外阅读训练中,在课外阅读中加强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并且教师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每周结合自己的积累参与仿写练习训练,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增强[3]。在课外阅读方面,学生也积累了一些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如“家可以延伸到很远很远,包容大千世界;家可以缩得很小很小,仅两个人也可打得不可开交”、“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能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控,学生灵活应用语言文字进行习作创作的水平也不断提高,有助于促进学生逐步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将仿写训练作为基础,灵活应用语言文字

仿写训练是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较为重要的环节,教师将仿写训练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加强对写作知识的学习,并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有助于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小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语文知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基于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写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参与仿写训练的机会,并组织学生进行合理的仿写,在模仿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能使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得到明显的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会得到适当的强化。

如在完成对《月光曲》的学习后,教师就引导学生结合“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进行仿写训练,把握句子的精髓,进而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章中的句子进行细致的分析,然后确定仿写要点,一名同学进行结合欣赏美术作品的情景进行了如下仿写“他静静的看着,好像又一次听到了宴会中喧哗的声音,女孩清亮的声音在一片喧杂中清晰的传来,他仿佛能够感受到纷纷扰扰的宴会霎时间静谧下来。……”如此,在仿写训练中,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把握句子结构的能力以及使用修辞、描写手法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4]。

(三)将生活作为依托,开展习作训练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习作方面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只有将生活融入到写作活动中,学生才能实现对语言文字知识的深刻理解,掌握相应的创作技巧,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明显的增强。

在学习了《林海》一课后,一名学生在描写花园时就模仿了课文中的手法,并且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结合“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写道“花园多么会装点自己啊:牵牛花做漂亮的花环,穿上了月季衣裳,还有翠绿的小鞋子。”这样,在学习和训练的基础上,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得到了有效的培养,能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增强,有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写作教學活动中,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作为核心探索教学改革措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灵活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进而实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强化,能引导学生对于语文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探究,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也会得到适当的培养,对学生未来更为系统的学习语文知识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田甜. 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运用——论小学高年级习作的教学策略[J]. 教育科学:全文版, 2016(12):00236-00237.

[2]王晓蓉. 以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应用[J]. 课外语文, 2016(5):10-10.

[3]黄燕婷. 以提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运用[J]. 小学教学参考, 2017(25):91-92.

[4]何永梅.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文字运用[J]. 课外语文, 2017(19):156-156.

作者简介:

邓倩梨 (1974.8),女,汉族,珠海,职称:小学语文一级教师,学历:教育管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生硬笔书写的方法,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措施,小学高年级课堂阅读教学和写作等。

本人教学论文曾发表在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刊,指导多名学生书法比赛获省、市奖项,孩子的作文发表在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社。

农业经济结构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内容就是课程改革,为了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必须制定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标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定位为施工员,课程标准将以施工员的岗位职业能力为宗旨,以建筑抗震课程为例,从学生职业能力角度出发,导入一个具体的建筑抗震课程标准案例,分别从课程项目性质、课程项目目标、课程项目内容、信息化手段、师资配备、课程考核等方面探讨制定课程标准,并对具体实例进行展开分析。

[关    键   词]  课程标准;建筑抗震;课程项目;目标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是学习的形式表现,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课程标准这一基本内容。课程标准有别于教学大纲,它是课程的管理要求和评价体系,课程标准必须反映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职业素养与价值观方面、在学习知识与运用技能方面、在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同时需要满足学生在职业能力上的基本要求,为了合理地制定课程标准,系部选派得力的青年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到建工集团以及本行业一线施工企业调研,根据企业负责人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施工员的职业能力的评价,结合课程项目性质、课程项目内容等方面全方位探讨制定课程标准。本文将以建筑抗震课程为例,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进行探讨。

一、设计思路

建筑抗震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老师根据调研结果,系部制定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以具体工作任务为中心优选课程内容,设置建筑抗震工作项目,使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抗震设防的专业技能。其总体设计思路是从以往的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学习形式,转变为以发展职业能力的工作项目形式。为了突出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工作项目式划分,学生通过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达到学习抗震理论知识的目的,同时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和企业单位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求,以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素质、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具备将本课程的建筑抗震的构造措施与其他专业课程的知识点组合运用,具备在今后能将抗震隔震减震的思想运用到施工现场和设计当中、具备利用建筑抗震隔震减震的基本原则分析解决工程中遇到的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课程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发现并分析建筑抗震、隔震及减震问题,培养学生解决抗震、隔震和建筑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灵活创新的思想方法,为今后从事建筑用人单位的施工员及技术管理型人才打下牢固的建筑抗震基础。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信息化手段,给学生提供直观感受和丰富的锻炼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最终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本课程项目设计以具体案例为线索进行分析。

二、建筑抗震课程标准案例

1.课程项目性质:建筑抗震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目标是让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增强建筑抗震防灾意识、职业核心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自主的工作能力和善于思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该课程在大三第一学期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建筑力学、地基与基础、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等结构类课程和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等施工课程,已经具备良好的学习基础。

2.课程目标:素质目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采用信息化手段和采用实践教学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遵循鲁班文化、培养学生创新自主的工作能力;培养学生喜爱本专业、喜爱本职工作的热情;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和勇于奋斗的学习态度以及一丝不苟和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

知识目标掌握建筑抗震设防目标及设防分类;如何判别场地;对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场地液化土的概念、抗液化的措施及软土地基抗震措施;计算地震作用的方法如底部剪力法,理解结构—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锚固的抗震验算原则;不同结构类型的结构震害特征、结构造型及结构抗震布置;各类结构房屋如框架结构、砌体结构的抗震验算,各类结构如框架结构、抗震墙结构、框剪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隔震与消能减震房屋的基本设计原理,隔震、消能减震、隔震层、消能器等术语,熟练查阅隔震、减震房屋的构造要求。

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验算地基基础的抗震能力;具备能运用底部剪力法以及PKPM软件计算框架结构、砌体结构的水平及竖向地震作用,并能利用平衡条件计算内力;能对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进行建筑抗震概念设计;能运用隔震、减震的知识对结构进行加固处理或进行结构的隔震减震设计。

3.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该课程分為4个工作项目:项目一是掌握基本知识如地震、抗震以及场地地基和基础;项目二是地震作用及结构抗震验算,该部分内容是整个课程中的设计计算部分,包括理论部分和多种计算方法,此部分内容重点学习底部剪力法;项目三是不同类型结构的抗震设计,具体分为框架结构、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及验算;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墙结构、钢结构、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抗震概念设计;项目四是建筑隔震及消能减震设计。其中项目二地震作用及结构抗震验算,该工作项目的知识目标是熟悉结构基本周期T1、地震反应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内力及变形、加速度反应谱、地震影响系数、水平地震作用、竖向地震作用及地震作用效应等基本术语;掌握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如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底部剪力法以及利用软件PKPM方法;熟练运用底部剪力法进行框架结构和砌体结构地震作用的计算;明确不同类型结构抗震验算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四大部分。根据施工员职业需要和知识技能的要求,该项目二要求学生掌握以下技能目标:掌握地震反应和地震作用的概念;了解质点体系及自由度;掌握地震反应计算方法(底部剪力法);熟练运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弹性体系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掌握运用PKPM软件计算简单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层间剪力以及顶点位移。

4.多样化的信息化手段:采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如利用微课做成资源库,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讨论教学法、讲学结合等教学方法。下面以工作项目二(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下的子项目三为例,具体说明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项目三工作任务:掌握地震反应计算方法(底部剪力法)。

知识点:底部剪力法的计算假定和限制条件;由于底部剪力法是适合于手算的一种最简便的方法,因此在运用此方法的时候必须满足一定的假定和限值条件,满足了这些要求,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出来的结果才能满足工程精度的要求;底部剪力法的计算步骤、结构各层地震作用的具体分布;该知识点需要先计算结构的自振周期T1,然后通过查阅《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得出地震影响系数α;鞭梢效应;通过查阅《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得出自振周期T1>1.4Tg,则需要考虑顶部附加的地震作用;计算简单结构各层的水平地震作用、层间剪力以及顶点位移,并运用PKPM软件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采用底部剪力法的计算各层地震作用,并计算层间剪力和顶点位移。

工作项目:训练计算三层的框架结构的各层质量;根据结构的刚度算出三层框架结构的自振周期并根据底部剪力法算出各层的水平地震作用;算出该三层框架结构各层的剪力和该结构的顶点位移;训练利用结构设计软件PKPM分别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底部剪力法分别计算结构各层的剪力和该结构的顶点位移,并对比;训练学生查阅《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理解是否考虑鞭梢效应。

教学情景与教学设计:以一栋三层的框架结构为例,采用项目导向,先将实际的框架结构项目转换成质点体系,此任务需要同学掌握上节课的内容(质点体系的概念),学生需要计算出各层的质量;以任务为驱动,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训练,学生需要计算出三层框架结构的自振周期,需要查阅《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图5.1.5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进行边学边练计算出地震影响系数α,再算出此框架结构各层的水平地震作用,再利用平衡条件计算出框架结构各层的剪力和顶点位移,通过小组内讨论使同学们深刻掌握该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结构设计软件PKPM分别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底部剪力法计算结构各层的剪力和该结构的顶点位移,并对比,手算机算同步进行,通过小组之间讨论,对于难点问题教师从旁协助提醒,互动教学,最终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

5.师资配备:建筑抗震课程的授课教师均为院级骨干教师或双师型教师,或取得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优秀教师,始终坚持提高职业能力作为首位,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负责引导,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寻找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同时教师也应不断学习前沿技术,不断提升自己,通过下企业锻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课程教学设计,与学生增进交流和沟通。

6.行业标准和参考教材:(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李国强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7.课程考核:该课程为考查课,本课程的考核分网络课程签到情况,教学录课视频学习情况,期末课堂笔试考核三个部分,各自比例为20%、50%、30%。(1)网络课程签到情况:课表规定时间按时在学习通软件打卡签到;(2)教学录课视频学习情况:每课时有30min左右教学录课视频学习的要求,线上课堂会有课堂讨论环节,需要在课表规定的课时内学习完成;上课情况软件自动进行统计,章节测验考评情况:每个课时学习完成都有不少于5个测验练习题目,需要按照老师要求及时完成;(3)期末课堂笔试考核:本学期最后一次课,考核内容有开卷题目,也有由小组组成的一个具体项目的抗震设计,如分别手算和利用软件PKPM计算一栋具体的3层楼的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或者一栋两层楼的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考核内容多样化,考核形式更灵活,由学生自由选择,真正做到无纸化考核,在超星智慧网络平台上考核。

三、结论

课程标准建设一项重要的持续性的工作,只有用可持续的职业眼光全面进行审视和改革,不断向就业单位调研,才能确保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标准的建设还需发展和完善,这项工作系统而复杂,只有通过不断地教学实践与总结,才能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阮先会.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建设四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0).

[2]徐国庆.課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J].职教论坛,2006(18).

编辑 武生智

农业经济结构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新高考背景之下,对于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语文学科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接触的基础学科之一,而阅读教学则是构成语文教学结构的关键部分之一。在新高考背景之下,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之中应呈现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高考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本文分析研究,在新高考背景之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如何关注阅读教学内容与结构的创新,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做出相应的转化与改进。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之中,阅读教学一直占据的重要的比重,同时对于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和语文能力而言,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中很难实现对于学生能力与思维的平衡发展,导致学生语文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而在新高考背景之下,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之中,应格外关注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在真正掌握能力的基础之上,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阅读水平,并增强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认知。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1.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教学理念

新高考之下,教育体系呈现了一种全面创新的发展趋势,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标准,使得学生需要在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之下开展自主学习。而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之中,语文教师应深刻挖掘新高考教育体制的基本内涵,通过合理的教学创新方式,优化阅读教学的基本结构,以此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顺应新高考制度的基本要求,增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2.能够提升学生阅读的综合能力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彻底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的同时,让学生能够融入到阅读的相关活动之中,并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主分析等方式,提升学生阅读探究和阅读理解能力,并帮助学生实现阅读思维和阅读意识的升华,同时借助创新性与创造性的教学举措,第一时间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为学生面对新高考的基本政策进行适应性的引导。

3.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创新,不单单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得到提升,还进一步强化了高中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兴趣。在运用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之中,有利于高中语文教师实施和开展针对性与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并在不断实践之中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构思,这样使得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全面升华,也能够进一步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性和丰富性的阅读引导,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更加符合新高考之下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新高考背景下阅读教学环节的实践

1借助多媒体技术,营造阅读氛围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所开展的教学内容,不单单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阅读方式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同时也需要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阅读理解,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思维。所以,在新高考背景之下,高中语文教师应通过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方式,为学生打造一个和谐愉悦的阅读氛围,这样使得学生能够在身临其境之中深入体会阅读文本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确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与时效性的提升。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准备工作之时,应根据教学主题内容,实施有效的资源收集与整理,并借助图片、视频等方式增强阅读教学的直观性,强化学生对于阅读的内容的理解,帶动课堂整体气氛,而学生也能够在图文结合的引导之下理解较为抽象和隐晦的阅读文本。

音乐是有效的阅读辅助神器,它能够快速、正确地引导学生进入文章,进而理解、感悟意境优美、情节分明、韵味深厚的文章。将音乐与文学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而且能够给人内心以触动,可以有效地将文章的主旨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与作者产生共鸣。最后结合写作背景与作者经历,能够非常自然地让学生感悟理解。

2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化而言,同样需要高中语文教师选择更为合适的阅读材料形成相关的平衡性。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特点,帮助学生进行阅读素材的选择,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更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之中进行阅读的挖掘与分析,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而不是在盲目的阅读之下浪费了大量的阅读时间,导致学生阅读效率和阅读效果的降低。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读物,如围绕书本中王羲之《兰亭序集》这种类型的文章,寻找类似文章进行阅读,以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积累更多古文表达方式。

3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在新高考背景之下,高中语文教师所设计的阅读教学环节,应该与实际生活内容衔接起来,这样保证了阅读教学更具有活跃性和生活性,而且以生活为核心,让学生能够开展有效的阅读与写作,这样在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之上,也使得学生写作能力得到提升,促使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平衡性发展。

比如,在阅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与学生一起对书本中的主旨内容和含义予以剖析,之后结合主题内容,用文章中采用的表述形式写一篇文章,描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在新高考背景之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切实关注到阅读教室的内在价值和功能,通过设计多元化和多样化的阅读教学环节,增强学生语文阅读思维和阅读行为,让学生在思维的拓展之下提升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彻底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史晓.高中语文外国作品教学问题与出路探究[D].陕西理工大学,2017.

[2]刘向荣.新高考背景下高中阅读教学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3]黄帆.高中课堂教学有效管理的行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

上一篇:债务水平经济增长论文范文下一篇:市场经济伦理建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