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审计范文

2023-09-22

能源审计范文第1篇

作为资源型企业,面临储量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双重压力,在目前为了应对国际价格下行的巨大压力,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节能降耗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如何使企业的节能降耗管理和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使节能降耗的各项措施按照一定方式自发的达到实施,既可促进企业节能降耗管理,又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想提升企业的生存竞争能力,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企业的能源消耗现状,进一步实施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和能耗水平,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资源型企业。资源型企业是相对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而言的。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源型企业涉及了所有的自然资源领域(主要是地下的矿产资源和地上的动植物资源)的企业,狭义的资源型企业仅指在作为自然资源重要类型的矿产资源领域运作的企业。结合上述广义和狭义资源型企业的定义,本文认为资源型企业主要是指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初级加工为基本生产方式,初级原材料产品为最终产品,在产品成本结构中,自然资源占据主体地位的,依靠资源的消耗来实现企业的增长,以资源占有优势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类型。

2.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企业在追求长久生存与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能实现经营目标、确保市场地位,又能使企业在已经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的扩展经营环境中保持优势、持续盈利,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稳健成长的能力。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的因素包括企业自身、社会环境、相关利益者。企业自身因素涉及企业的目标、战略及资源的组合,企业的目标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战略是保障,资源的有效配置则是基本条件。社会环境包括社会、人口、社区、资源、环境等因素。一方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依靠于这些因素提供的条件和机遇,另一方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这些因素的协调发展。相关利益者是指关注和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利益团体、组织或个人,包括企业投资方、供给链的上下游、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因素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方向和速度。

3.节能降耗管理。节约能源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节能降耗,简言之就是节约能源、降低消耗,用最少的投入去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只有低成本,才有高效益。节能降耗是企业的生存之本,谁怠慢了它,轻视了它,谁就会失去立足之基。如果我们不注意节俭,肆意浪费资源,企业赢利就无从谈起,自身的福利也会失去着落。节能降耗,奉行节俭,就要把“公司先赢,个人后赢”的思想观念刻入我们的脑海,在工作中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

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节能降耗管理的主要措施

1.提高企业全员的节能降耗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通过“节能降耗型”的企业文化的建设,使员工认识到实现节能增效、加强能耗管理不仅是节能管理部门的事,也不仅是消除跑、冒、滴、漏等简单问题,而是理念提升、管理创新以及先进技术应用等全方位的转变,充分调动全员节能创效积极性,倡导“节约能源,从我做起,降低能耗、岗位做起”的行为,营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创建“节能降耗型”企业的良好氛围。

节能降耗工作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基本国策,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油气田企业通过对实时能耗进行准确掌握,提出节能技改项目或节能措施针对性强,提升节能管理水平,形成全员参与、各部门统筹协作的大节能管理体系。把节能降耗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攻方向,从根本上改变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升。

2.做好审计摸底工作,分解落实节能减排指标。能源审计是能源审计机构依据国家有关节能法规和标准,对企业和其它用能单位能源利用过程进行检测、核查、分析、评价等。通过节能检测中心和各基层单位的节能检测站进行能源审计,深入细致的了解企业能源管理现状及用能情况,积极排查在能源利用、降低排放指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挖掘节能减排的潜力。

认真实施节能监测、重视节能标准制修订工作、合理分解节能节水指标,有效控制能耗总量。作为资源型企业,每个生产一线的班站和岗位都对应着能源的消耗,通过认真剖析和总结这些能源的消耗,发现基础节能降耗管理深化、细化还有较大的空间,通过进一步分析管理单元,结合企业各基层单位新增产能能耗状况,充分考虑耗能设备的整体变化情况进行能耗及指标的分析预测,合理下达了各单位节能降耗考核指标,为控制能耗总量提供了保障。

3.建立健全节能降耗管理体系,为节能降耗提供基础保障。逐步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从组织上、制度上、资金上、运行上大力强化节能降耗的基础保障。完善节能管理机构,组建企业节能领导小组,在组长组织下,领导企业的节能工作,实施企业能源管理的基本任务,统筹、综合、协调、管理企业的各项节能工作。节能主管部门为企业节能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是企业节能降耗的综合管理和监督、检查部门,在企业节能领导小组、主管能源领导下,负责做好企业节能任务的综合和协调管理,督促、检查企业的各项节能工作,

结合企业节能降耗的实际情况制定节能降耗管理制度,从节油、节气、节水、节电等方面周密规划、全面部署。通过节能宣传、指标的层层分解考核,按企业机构设置和组织层次自上而下的依次分解。从厂部分解到各职能科室和各个车间,再由车间分解到每一个班组、岗位和个人,并层层签订节能承包合同,确保总目标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分目标自下而上层层保证,互相联系,形成一层接一层,一环扣一环的目标分解和保证体系的三级管理网络,

4.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实施节能减排工程。重视节能技术研究,节能技术研究工作按照“试验一批、推广一批、储备一批”的科研要求,积极组织科研力量进行节能技术研究,加快步伐推广节能技术。开展群众性创新创效活动,自主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新工艺,优化电网线路,激发员工节能降耗技改措施的积极性和热情,从加强能源管理,严格用能计量考核人手,加大经济责任制能耗考核奖惩力度,使每个人都参与到节能降耗工作。

5.建立能效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节能减排工作效率。监督完善能耗信息的采集、存储、管理和利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数据逐步增多,传统的工作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管理决策需要,过去粗放型管理模式下对能耗的管理统计滞后,往往是发现问题后才去解决,导致工作效率明显偏低,预测在原有节能管理工作基础上结合数字化监控系统的,增加能效管理模块,建立能效管理数字化监控、分析、管理系统。

优化能效管理流程,实现对基本生产单元的过程控制和管理的自动化和无纸化,服务于以客观数据为依据的能源消耗评价体系,减少能源管理的成本,提高能源管理的效率,及时了解真实的能耗情况和提出节能降耗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协助企业管理者制定能源管理措施和考核办法,向能源管理要效益,使能源的合理利用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6.积极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拓展节能投融资渠道。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确定,若要实施较大规模的节能项目,可以根据企业自有资金的多少及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的技术实力情况,灵活的采用“能源费用托管型”及“节能效益分享型”两者相混合的合同类型。结合的实际情况及对目前节能项目的实施现状和企业的投资能力的分析,确定适合合同能源管理运行模式的首选应为“节能效益分享型”。

积极争取财政支持,提供制度保障。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及时与政府沟通、汇报项目的情况,积极争取政策、制度上的认可和支持。为了保证节能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实施,也需要通过引入外部资金来填补相应的资金缺口。

通过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节能降耗管理,为资源生产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实现持续有效和谐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实现了节能降耗工作的新突破。在企业实现发展、造福地方经济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商学院 长庆油田采油十一厂长庆油田第八采油厂)

能源审计范文第2篇

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宁波市北仑区临港大工业蓬勃发展,形成了钢铁、石化、修造船等六大产业集群,已成为长三角南翼能源和重化工产业基地。但是临港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和高度聚集,既对要素资源供给提出了新要求,也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新压力。如何处理好发展重化工业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稳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北仑重化工业集聚区的产业特点

产业高度集聚,分布相对集中。在北仑区585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内,集中了几乎所有的临港重化工业,形成了钢铁、石化、能源、造纸、修造船等六大主导行业,这在国内沿海港口地区极为少见。六大主导产业在全区工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03年的39?郾6%提高到2007年的51?郾8%。不同临港重化工行业的高度集聚,为构建区域“工业共生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临港重化工业的过度密集,也会影响和制约优势行业的发展。

龙头企业规模较大,产业集中度高。北仑区电厂是国内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宝新不锈钢是国内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之一,吉利汽车是国内最大的民营汽车制造基地,亚洲纸浆是亚洲单体最大的造纸企业,台塑石化、三星重工等在国际上也具有重要影响力。目前我区六大临港产业的规模最大企业在行业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为:钢铁行业87?郾1%、造纸行业78?郾1%、能源行业75?郾4%、汽车行业63?郾8%、修造船54?郾3%、石化行业39?郾4%。这些龙头企业实力雄厚、技术先进,企业内部物质和能量的梯级利用逐步展开,具备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基础。

产业链较长,带动力较强。国内外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经验表明,钢铁、石化、能源等临港重化工业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是延伸产业链带动区域发展的核心产业。从江北区临港工业的产业链发展看,在钢铁行业中,有宁波钢铁、宝新不锈钢、华光不锈钢等企业,初步形成了钢铁冶炼、普通钢板和特种钢板的生产以及金属制品制造一体化的产业链。在石化行业中,有台塑石化、三菱丽阳腈纶、逸盛化工、埃索石化、亚朔科技、太平洋化学、和桥化工、林德气体等项目,为形成涵盖上中下游产业、较为完整的石化产业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汽车行业中,拥有吉利汽车、拓普、信泰、敏孚等30多家汽车及汽配生产企业,为形成国内外企业相配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及零配件产业群创造了有利条件。

产业关联度高,联动发展潜力大。北仑区临港重化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集中、龙头企业规模大,重点行业之间还存在着较高的产业关联度,这为开展产业间的协作和循环经济的联动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研究表明,钢铁产业和修造船、汽车制造业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产业关联度,分别达到92?郾5%和89?郾7%;造纸、石化、能源等产业之间,石化、纺织、新材料等产业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如果各种资源、原材料能够在关联产业之间综合利用,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将会大大提高。虽然临港重化工业具有高投入、高能耗、调整慢等不利因素,但他们之间关联度相对较高,有利于建立循环经济的资源利用共享体系。

北仑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以节能减排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全面推进。一是依托重点企业,建设了一批重大节能减排项目,努力实现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这些项目主要有:北仑电厂脱硫工程、宝新废酸回收再生工程、申州公司印染废水回用工程、明耀热电污泥焚烧发电工程等,累计投资15?郾6亿元,减少废水排放469?郾5万吨,废气排放15?郾2万吨。二是率先开展能源审计,推进重点企业节能减排。从2007年9月开始,对区域内103家年耗千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企业实施专项能源审计,基本掌握了全区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消费结构、薄弱环节和漏洞,摸清了底数,推动了节能项目的落实。三是积极实施清洁生产试点工作。自2004年以来,北仑区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要求,通过出台奖励政策,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材料、采用先进技术和流程,先后共有宝新、海天等39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其中宝新等6家企业通过了省级绿色企业审核。目前,全区共实施循环经济项目121个,累计节约能源21?郾2万吨标煤。

以完善临港产业链为抓手,产业间循环开始启动。一是努力完善临港工业产业链。围绕能源、石化、钢铁等支柱产业的发展,着力引进补链企业,完善产业链,提高上下游企业的关联度,使全区临港工业的产业链、产品链和废物链逐步完善,整体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目前,北仑区初步形成钢铁——化工、能源——建材循环链。二是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高标准规划台塑石化工业园、青峙化工园区、宁波钢铁工业园区、春晓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等重点生态园区建设。园区建设积极推行环境保护一体化、公用设施一体化,实现园区产业共生、资源共享、环境共建,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回收,奠定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

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为核心,资源节约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在推进重化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实施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的资源节约工程建设。在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建设了岩东污水处理厂、小港污水处理厂等一批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形成“取引水―水厂―生产生活用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处理排放―资源化”的区域水资源循环系统,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有效缓解了北仑水资源供需紧张矛盾。在能源综合利用方面,通过油气节约、热电联动、余热利用等工程,对全区实行集中供热和生产、生活热电联动,全区年节约标煤近7万吨,并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在废物垃圾综合处理方面,建成了宁波市首个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中心、宁波市最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并引进枫林垃圾焚烧厂,形成了支撑北仑区废物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处理回用系统,2007年全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6?郾6%,其中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为46%,处置率为100%。

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支撑体系初步建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系统设计,不断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着力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一是加强规划引导。把循环经济理念纳入区域社会发展规划,在全市率先制定了《北仑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出台了《北仑区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意见》,指导全区发展循环经济。二是政策激励。设立了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项目进行扶持。同时,还出台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用能审核暂行办法》,依据区域特有的“环评”和“能评”细则,对高能耗、污染项目在源头加以控制。三是创新技术服务。与浙江大学签订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合作协议,建立循环经济技术项目库,大力推广工业中水回用、工业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治理、工业烟尘及二氧化硫减排技术等一批适用技术和项目。四是加强信息交流。开通了“北仑循环经济网”和“北仑区节能服务网”,及时公布循环经济技术、管理、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广泛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活动。

北仑重化工业集聚区发展

循环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注重源头控制,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引导。一是重点做好钢铁工业园、台塑、青峙化工园区、春晓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编制工作,实现园区内部企业、产业共生;明确钢铁、石化、造纸、能源等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重点,促进各行业循环经济联动发展。二是制定明确的产业导向目录,合理设置产业准入门槛,限制高消耗、低产出、工艺水平落后的项目进入,从源头上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产生。三是优化临港重化工业布局,大型钢铁、冶炼项目争取远离城区,到白峰峙南、峙北布局,石化产业主要向青峙化工区、台塑化工园区集中,修造船项目争取在白峰神马岛周围布局,造纸项目要集中布局在青峙工业区,做到基础设施统一规划,资源共享、环境共建、污染共治,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公共资源基础。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把循环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结合起来。加强生态化改造,从源头上减少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钢铁行业要按照国家产业导向的要求,加快用干熄焦技术代替湿熄焦技术,逐步从焦化还原过渡到熔融还原、直接还原;延伸钢铁产业链,加强精品钢和特种钢开发,促进废钢综合利用和钢材深加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石化行业要形成乙烯―基础石化原材料―精细化工产业链,采用最先进的乙烯裂解装置和化工原材料、精细化工原材料先进制造工艺,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造纸行业要以生产纸制品为主导,形成“废纸加工―纸板―高档纸―废纸回收”的产业链,利用国际先进制造设备和技术,提高废弃物和废纸回收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能源和船舶工业要采用先进设备和工艺,努力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发挥龙头企业的支撑作用,培育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企业。依托临港大工业大项目集中的优势,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是北仑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最大特点和最大亮点。鼓励和培育现有龙头骨干企业积极挖潜改造,提高产出能力,达到规模经济水平。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的节能、节水、资源回收利用和环保等技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尽量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各种污染物排放,使北仑临港重化工行业的单位产值能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发挥龙头企业的综合功能,加强对内部次生资源、纵横产业链上以及全社会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加强对工业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进行综合处理。

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企业节能减排有新的进展。一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合作交流等方式,开发和推广一批节能降耗的先进实用技术,尤其是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资源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二是建立节能减排标准管理体系。深入研究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针对不同行业提出相应的节能降耗和减排标准,推行单位产品能(水)耗限(定)额管理制度,对未达到能耗限额的产品,采取措施,严格限制。三是深入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对重点行业和企业实施内部挖潜计划,鼓励企业运用先进适用的设备工艺流程,建设一批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四是建立企业节能减排服务体系。深化重点能耗企业的能源审计工作,探索建立能源审计长效机制。组织研发高耗能行业节能降耗支撑技术,选择一批节能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技术,采用多种措施加以推广。加快建立北仑能源环境工程技术中心,进一步引进节能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的中介服务机构,为全区企业提升节能减排水平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五是限制淘汰技术落后企业。根据江北区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导向目录,逐步淘汰一些工艺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中小企业。

推动产业链整合和延伸,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业共生体系”。一是构建临港产业关联企业之间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提高关联企业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北仑电厂、宁波钢铁和一些化工企业为主体,建造回用水储存系统和废水综合利用系统,在能源、钢铁和化工企业之间形成用水闭循环利用,实现废水零排放,提高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二是构建临港产业蒸汽、余热综合利用系统。整合北仑供热、供气资源,形成以北仑电厂为主的集中供热格局,对一些小的热电厂进行兼并重组,提高集中供热、供气的能力,从总体上减少能源消耗和其他废弃物排放。三是构建多余燃气综合利用系统。对石化和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燃气和煤气进行全面回收利用,实现多余燃气、煤气的集中回收和利用,减少能源消耗和浪费。四是构建临港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循环系统。在建材、钢铁和能源企业建立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系统,尽快实现废弃物资源化。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撑。通过财政补贴、奖励、税费减免等方式,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所需的重大基础设施、重要配套项目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投资政策,通过国有投资公司投资入股、政府设立配套建设资金等形式,促进循环经济项目建设。用好价格调控政策,通过调控土地、排污交易、热气、水资源等生产要素资源的价格,形成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反向激励。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执法检查,对严重违法的企业,加大惩处力度,规范和约束企业行为。强化政府服务支撑,建立循环经济信息服务平台和技术咨询服务平台,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人才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人才培训等服务,为企业和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必要的服务支撑。

能源审计范文第3篇

根据对企业能源审计的不同要求,可将能源审计分为三种类型:初步能源审计、重点能源审计、详细能源审计。

(一)初步能源审计

这种审计的要求比较简单,只是通过对现场和现有历史统计资料的了解,对能源使用情况和生产工艺过程仅作一般性的调查,所花费的时间也比较短,一般为2~5天,其主要工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能源管理状况的审计,二是对企业能源统计数据的审计分析。通过对企业能源管理状况的审计,可以了解企业能源管理的现状,查找能源跑冒滴漏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通过对能源统计数据的审计分析,重点是主要耗能设备与系统的能耗指标分析(如:锅炉、压缩空气、工业窑炉、空气调节或热力系统等),若发现数据不合理,还需进行必要的测试,取得较为可靠的基本数据,便于进一步分析查找设备运转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初步能源审计可以找出明显的节能潜力以及在短期内就可以提高能源效率的简单措施,这是十分有效的。

(二)重点能源审计

通过初步能源审计,发现企业的某一方面或系统存在着明显的能源浪费现象,可以进一步对该方面或系统进行封闭的测试计算和审计分析,查找出具体的浪费原因,提出具体的节能技改项目和措施,并对其进行定量的经济技术评价分析。

(三)详细能源审计

根据企业性质和能源消费系统复杂程度的不同,特别是能源审计的目标不同和企业的要求不同,能源审计工作的深度与范围也就不同。在初步能源审计之后,要对企业用能系统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就要进行详细的能源审计。这就需要更加全面地采集企业的用能数据,必要时还需进行用能设备的测试工作,以补充一些缺少计量的重要数据,进行企业的能量平衡、物料平衡分析,对重点用能设备或系统进行节能分析,寻找可以节能的项目,提出节能技改方案,并对方案进行经济技术评价和环境效益评估;对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或节能技改项目)要通过能源审计编制节能篇;对企业的能源综合利用项目,进行详细的能源和原材料审计,可以更加准确地核实企业的能源综合利用水平,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从而为政府节能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使企业能够正确合理地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

能源审计范文第4篇

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把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为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力争降低30%;松花江流域COD排放总量控制在22.5万吨,比2005年削减14.4%的总目标,两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有关部门组织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了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节能减排工作,加大了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力度,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全省能源生产消耗现状及节能工作情况

(一)能源生产现状

吉林省现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24亿吨,占全国储量的0.46%;石油储量为40亿吨,占全国的4.79%;天然气储量为135.6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15%; 2005年全省能源生产量为2597万吨标准煤(煤、石油、天然气按照标准统一折算成标准煤)。其中原煤产量2584万吨,原油产量608万吨,天然气产量2.85亿立方米。发电量433亿千瓦时(其中水电78.4亿千瓦时,风电0.6亿千瓦时)。

(二)能源消耗现状

吉林省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为5899万吨标煤,其中原煤6458万吨,原油968万吨,天然气5.92亿立方米。电力378亿千瓦时。扣除本省生产量,调入3302万吨标煤,一次能源自给率为44%。

从2005年能源平衡情况看,一产能耗量179.8万吨标煤,占全部能源消耗总量的3.1%;二产能耗量4403.35万吨标煤,占全部能源消耗总量的74.7%;三产能耗量769.84万吨标煤,占全部能源消耗总量的13.1%;城乡居民消费能耗量536.67万吨标煤,占全部能源消耗总量的9.1%。2005年全省万元GDP能耗为1.65吨标煤,比国家平均水平(1.22吨标煤)高35%。吉林省是国家老工业基地,由于产业结构的原因,单位产品能耗较高,全省范围内年综合能耗在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有300余户,而这些企业大多分布在冶金、石化、化工、电力、煤炭、建材等高耗能行业。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省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用能始终保持在全部能耗的70%以上,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用能量为3800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71.3%。

(三)节能工作情况

吉林省面临的能源形势十分严峻。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重化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将大幅度上升,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约束矛盾和能源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节约能源工作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事关未来发展重要的战略问题。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

吉林省为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2006年6月,成立了吉林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协调领导小组,常务副省长为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负责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推进工作,研究解决节约型社会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2、强化宏观指导

为了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省发改委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经省政府同意,编制并下发了《吉林省节能“十一五”规划》、《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林省资源综合利用“十一五”规划》、《吉林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代省政府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方案》。及时转发了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加强政府机构节约资源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有关文件。

3、调整产业结构

经有关专家测算,结构节能贡献率约占60%-70%,技术节能贡献率约占30%-40%。近几年,吉林省注重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淘汰落后产能。通过经济、行政和法规手段,有步骤关停高耗能、高污染的“十五小”企业。两年来,全省累计关停“十五小”企业70家。

积极发展服务业。2006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676.6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占GDP比重达到39.5%。据测算,服务业占GDP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GDP能耗就会相应降低一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对于扩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

4、抓好重点领域节能

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用民用、政府机构作为节能工作的六大重点领域,是全社会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深化工业节能。积极引进和推广节能技术,重点抓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示范项目。2006年吉林省共实施了大石头林业局林产工业节能热源改造、辽源金刚水泥低温余热利用、吉林铁合金锅炉改造等10个节能示范重点工程,总投资29亿元。强化企业内部用能管理,完善制度。督促各重点耗能企业成立专门的节能管理部门,由企业主管领导担任部门领导,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节能管理办法,从点滴做起,把节能任务分解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实现企业内部管理节能。积极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对全省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中的23户重点耗能企业的用能状况,进行能源审计、跟踪、指导、监督,规范用能器具、完善考核制度。

二是加强建筑节能。大力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推进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推进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全省新型墙体材料产品比例显著提高,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应用步伐加快,全省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达400多家,比2000年初的100余家增加了300多家;新型墙体材料品种增加了一倍,总品种已达30余种。

推动城市锅炉房集中改造和区域热电联产。实施了集安仁隆房地产公司集中供热改造,双阳区城市集中供热锅炉改造等工程,新增供热面积616万平方米,取消小烟囱232座,节约标煤16万吨。

三是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加快建设便捷、高效、省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鼓励公交优先。提高交通运输工具的效能,积极发展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加快淘汰高能耗、污染重的老旧运输工具,两年来共淘汰老旧汽车2.47万辆。

四是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有能效标识的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在交通道路及隧道照明上采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

五是抓好农村节能。加快淘汰和更新落后的农业机械设备,加快农业提水排灌机电设施更新改造,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农作物秸杆气化集中供应系统等,共推广农用沼气池5710户,省柴灶300余万个。

六是推动政府机构节能。重点抓好政府机构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办公设备节能。2006年省直机关办公楼更换节能照明灯具1786套,共计减少55197瓦。严格执行室内空调温度控制,夏季空调温度不低于26度,冬季不高于20度。加强办公信息化建设,实施节能采购,稳步推进公务用车改革。

5、加强节能监督管理

2006年初,省有关部门起草了《关于加快推进吉林省节约能源工作实施方案》,省政府批转执行。为使节能方案顺利实施,一是制定标准,先后组织制定了《部分主要产品、设备能源消耗定额》、《企业能源审计方法》和《工业企业能源消耗的量化管理与节能评价管理办法》等地方标准,通过节能量化工程建设,推动节能工作向纵深发展。二是组织开展了能源审计试点。对省内煤炭、石油、电力、冶金、建材、化工、机械等7个行业14家重点耗能企业开展了能源审计试点工作。通过能源审计,分析现状,查找问题,对企业实际能耗水平进行量化评价,挖掘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为以后节能审计工作的全面铺开打好基础,并为制定相关标准提供依据。三是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方案》,将全省“十一五”节能目标分解到各地区,各行业。四是制定了《吉林省GDP能耗指标考核工作方案》,对工作进行了明确分工:向国家上报的GDP能耗指标(公报指标)由省统计局、省发改委负责;机械、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建材、食品、医药等工业企业增加值能耗指标考核工作由省经委会同省煤炭局、省电力局和有关行业协会负责;新建住宅、公共建筑增加值能耗指标考核工作由省建设厅、质监局负责考核;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增加值能耗指标考核工作由省交通厅、建设厅、农委负责;农村增加值能耗指标考核工作由农委负责;商业及饮食服务业、民用增加值能耗指标考核工作由省商务厅、建设厅、质监局负责。

6、加强项目源头管理

省发改委出台了《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管理审查办法》,要求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研报告中增加节能篇章,年综合能耗在2000吨标准煤以上以及需报国家和省审批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其节能篇章须经有资质的部门进行评审。

7、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到2006年底,全省清洁能源装机总量425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总量的37.7%。其中小水电60万千瓦,年发电量8亿千瓦时,节约标煤29.6万吨;风电装机30万千瓦时,完成发电量2.8亿千瓦时,节约标煤10.36万吨;2007年将投产2家秸秆发电厂,装机容量共计10万千瓦时,发电量2亿千瓦时,可节约标煤7.4万吨。

8、加大节能培训和宣传力度

确保将节能减排落到实处,提高各级干部业务素质是关键。为此,各地、各有关部门相继开展了节能培训和节能统计培训工作。在每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节能的重要性、紧迫性,宣传节能政策法规、节能常识和节能产品等,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

二、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现状及减排工作情况

(一)主要污染物排放现状

2005年全省化学需氧量(C0D)排放量40.68万吨,比2004年增加11.1%。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6.13万吨,占总排放量的40%;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4.55万吨,占总排放量的60%;2005年,全省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38.23万吨,比2004年增加34.2%。其中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排放量为30.78万吨,占总排放量的80%;生活及其他二氧化硫排放量为7.45万吨,占总排放量的20%。

吉林省境内松花江水系共监测的7条河流的26个监测断面,水质呈中度污染。

吉林省境内辽河水系共监测4条河流的14个监测断面,水质较差,属于重度污染。

全省仅有城镇污水处理厂13座,污水处理能力133.9万吨/日。其中松花江流域建成城市污水厂5座,处理能力63.5万吨/日;辽河流域建成污水处理厂5座,处理能力29万吨/日。

(二)减排工作情况

1、认真实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吉林省列入国家《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中的工业企业污染防治项目共计47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30个、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15个。其中工业污染防治项目总投资11.8亿元。目前已有32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评审,并经省发改委批复。其中13个项目国家下达了国债项目复函。今年3月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对吉林晨鸣纸业污水处理、长春皓月清真肉业股份公司清洁生产、中油吉林石化公司点源治理及应急工程、中油吉林石化公司污水处理厂改造等4个工程项目进行了现场评审,并已列入下一批国债项目投资计划。

2、积极推进《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落实

省发改委会同省环保局及辽河流域所涉市、县(市)政府、有关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对《规划》中有关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进行了对接。拟列入规划的工业废水治理项目14个,总投资2.63亿元。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项目6个,总投资4.34亿元;区域污染防治项目12个,总投资3.37亿元。

3、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为深入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清洁生产意见的通知》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省发改委会同省环保局、科技厅等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清洁生产的意见》,并会同环保部门,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动企业开展污染防治。到目前,全省已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共31家,验收29家。从对已完成的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的统计结果看,大部分企业都完成了清洁生产审核提出的整改方案,取得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阶段性成果:推动企业投入整改项目(方案)投资13.5亿元,年节约标煤18万吨,节水930万吨,节电2. 4亿度;年削减工业废水排放382万吨、COD 321吨、固体废物14万吨、烟尘1.4万吨、二氧化硫1450吨;年获经济效益3.2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4、全面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对主要江河污染源,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实施环境在线监测。两年来,共安装在线监测设备100台套。同时,督促松花江、辽河流域的重点排污企业全部安装环境在线监测设备,控制能力可达到全省废水和废气污染排放总量的65%。室内装修环境监测工作得到加强。开展了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监测工作,在15个县开展了绿色农产品生产区域环境监测与评价。

5、开展环保执法检查工作

为推动有关法律法规的落实,配合全国人大、省人大等有关部门,先后开展了贯彻实施《节约能源法》工作情况、《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情况、《环境影响评价法》执行情况等执法检查工作。

全省节能减排工作虽然开局良好,但也存在对节能减排问题认识不到位,支持节能减排的财税、价格、金融等政策措施尚不到位,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不配套,节能减排投入不足,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工业企业用能设备相对落后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下一步节能减排工作重点

节能减排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最为关键的一年,为确保完成全省节能减排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认识

吉林省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去年,两个约束性指标均未完成,加大了后4年节能减排的工作难度。各地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节能减排工作列入当前重要工作议事日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节能减排工作全局,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为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构建和谐吉林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工业结构,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淘汰落后产能,通过经济、行政和法规手段,有步骤关停高耗能、高污染的“十五小”企业。

“十一五”期间全省拟关停小火电机组142.7万千瓦,进行区域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改造,新增集中供热面积8110万平方米。关停一批小造纸、小糠醛等十五小企业。

积极发展服务业。认真落实《关于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建设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好、产出效益高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在注重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的基础上,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向服务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争取国家服务业引导资金的支持。

2、加快技术进步和企业节能减排改造

进一步推进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在去年实施的“十大工程”基础上,今年要实施好敦化林业局燃煤工业锅炉及江东区集中供热改造、珲春年产4亿块粉煤灰混凝土多孔砖、临江镁业集团还原炉改造及余热利用项目等一批节能示范重点工程,总投资20亿元,项目实施后年可节约标煤51.6万吨。

加快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工作。按照突出重点、分批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统筹安排工程实施进度,今年完成松花江流域10个工业污染防治项目和14个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前期工作并上报国家,争取国债资金更大的支持,计划开工建设20个工业污染防治项目、14个城市污水处理厂。积极争取《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尽早得到国家的批复。保证全省今年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年度指标内,国控断面出境水质达到国家标准。

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组织对共性、关键和前沿节能技术的科研开发,促进节能技术产业化。培育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并消化吸收。组织先进、成熟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列入《节能设备(产品)目录》的终端用能设备(产品)。鼓励依托科研单位和企业、个人,开发先进节能技术和高效节能设备。

3、加强项目管理

严格执行《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管理审查办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在源头上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建设项目。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新建项目不允许突破总量控制指标,对未完成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污染排放总量的项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对于没有环境影响评价批复的项目,项目主管部门不予批复可研报告。

4、加强企业节能减排管理

一是建立全省企业能源消耗监测体系。制定《吉林省工业企业能耗指标监测和审核办法》,科学评价全省工业企业能源利用等有关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利用工业企业能源统计网络平台,按季度在全省3100余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建立能耗监测系统;建立和完善26户年综合能耗在18万吨以上标准煤重点能耗企业直报制度,实时监测重点企业能耗情况,并随时进行网上有关能源利用、节能技术改造等情况的快速调查。

二是继续开展能源审计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用能开展审计试点。对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继续开展能源审计。

三是引进并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建立起一套以市场为导向的节能体系,逐步由行政力量推动企业开展节能工作的被动方式,转变成由政府引导、社会力量主导、市场调节的节能新机制。

四是继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今年计划对12户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五是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污染源的环保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测和检查,消除污染隐患。推进粮食深加工、钢铁、化工、火电、城市污水厂等重点排污企业在线监测设备的安装和联网建设。开展“吉林省2007年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在7月底前彻底淘汰1.7万吨/年以下化学制浆生产线,年底前淘汰3.4万吨/年以下化学草浆生产线,对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企业,一律停止生产。

5、加快完善能耗统计体系、标准体系和考核体系建设

建立分行业、分地区的GDP能耗月度报表体系,并建立健全预测分析机制,为制定节能目标、节能优惠政策等提供依据。抓紧出台《部分主要产品、设备能源消耗定额》和《企业能源审计方法》地方标准,作为评价企业产品和设备能耗水平的参照标准,作为政府对企业考核的科学依据和企业自身考核的参照标准,改变企业“轻节能重生产”的现状。

6、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研究和制定优惠政策。对生产和使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其他可替代能源的单位和项目给予鼓励。对生产或使用《节能产品目录》所列节能产品实行鼓励政策。研究深化能源价格改革,逐步理顺不同能源品种的价格,形成有利于节能、提高能效的价格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峰谷、丰枯电价和可中断电价补偿制度,对国家淘汰和限制类项目及高耗能企业按国家产业政策实行差别电价,抑制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引导用户合理用电,节约用电。

依据《部分主要产品、设备能源消耗定额》和《工业企业能源消耗的量化管理与节能评价管理办法》,对企业进行能源消耗量和节能效果的量化评价。对能源消耗不合理、节能效果差的企业实行能源超限加价。

7、继续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

生态省建设是实施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刚刚进入发展期。一是进一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资源和环境容量;二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三是普及提高生态文明,提高全民建设生态省,建设和谐社会的自觉性;四是深入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8、搞好节能宣传周活动。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主题为“节能减排、科学发展”。利用各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国家、省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宣传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

(三)加大节能减排资金投入

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加大对节能减排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节能减排项目。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解决节能减排的资金问题,主要采用市场机制的办法,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促使企业开展污染治理、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

(四)制定节能减排奖惩机制

按照即将出台的《吉林省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办法》和《吉林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实施方案》中的相关指标,对省直各部门、各地区人民政府进行年度节能评价和考核,对节能目标评价考核结果为超额完成和完成的地区,予以通报表扬,并结合全省节能表彰活动进行表彰奖励;对于综合评价节能工作存在较大差距的地区,由省政府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未完成任务的地区予以通报批评,一律不得参加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

各级政府要设立节能减排奖励专项资金,对在节能技术研究、推广和节能管理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加强组织领导

在省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部门、各地区要密切配合、步调一致、通力协作,认真履行职责,真抓实干,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节能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本文作者为吉林省省长助理、省发改委主任)(责任编辑:云馨)

能源审计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论述了节能减排所取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区节能减排的措施。

关键词:节约降耗 目标

1 引言

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节能是缓解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保障经济安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建立节能型工业,节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要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的作用。从体制、政策、机制、投入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还必须加快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抵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所以,要加快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2 宁夏节能减排的新举措

2.1 建立耗能企业管理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宁夏对年耗能5万吨标煤以上的企业成立了节能工作领导机构,开展了能源审计,制定和分解节能目标,提出节能技改重点,规范能源统计,增设节能管理岗位,制定保障措施。2007年关闭了能耗较高的6台小火电机组,55户小造纸企业,淘汰小炼铁企业25户,小炼焦企业3户,原油胶水厂45户,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为;烧碱2.5吨,水泥194万吨和造纸1122万吨。通过淘汰上述落后生产能力,每年可节约200万吨标准煤。

2.2 循环经济发展见成效 节能技术水平大提高石嘴山市、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和金昱元化工集团被批准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全区第一批8个循环经济点也按规划认真实施。在冶金、化工、建材、造纸等行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实施了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因此,2007年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接近55%,工业用水重复率预计达到60%左右。

宁夏“特大型电解铝预焙槽工艺相关技术研究”、“金属镁冶炼节能降耗技术研发”、“工业生物发酵行业节能清洁生产技术研发”第一批节能降耗重大技术项目取得了新进展。电机变频,水泥窑纯低温发电、电石扎展气回收、循环流化床锅炉等一批节能技术已要企业中得到利用。

3 十大铁律动真格节能减排上台阶

3.1 落实责任 按照自治区《节能降耗考核及奖惩办法》要严格治自区节能减排“十大铁律”2008年第一季度完成5市和自治区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目标进行考核,根据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到位、奖罚分明的要求,自治区人民政府对节能降耗有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和奖励,对未完成节能降耗任务和企业进行处罚。

自治区《节能降耗考核与奖惩办法》,对考核等级为未完成的市人民政府,领导干部不得参加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

对评价考核等级为未完成的企业,予以通报,并取消扶资金、国债项目、铁路运输等优惠政策支持。该企业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不得参加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对连续两年没有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要调整企业领导班子。

3.2 抓重点企业促节节能审计2006年,自治区年耗能在5千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有近280户,其综合能源耗达到2120万吨标煤,占当年全区总能耗的76%;与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的年耗能在5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有69户,其综合能源消耗达到1718万吨标煤,占当年全区总耗的62%。5市要对年用能在5千吨以上、5万吨标准煤以上用能企业进行能源审计。引导企业通过能源审计制定节能发展规划,为企业持续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3 抓产品单耗促耗能总量火力发电、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合成氨、水泥、金属镁和机制制纸等9种主要耗能产品的耗能总量约占全部工业能耗的70%。高耗能产品单耗有优势,企业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按照近期国家将要公布的火电、烧碱等9项高耗能产品耗限额强制必国家标准,修订目前执行的产品能耗定额标准。

3.4 抓节能管理促行业规划要求冶金、石化、电力、建材、造纸等重点耗能行业要进一步加大节能降耗的工作力度。根据本行业具体情况,制定行业节能规划、实施方案、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要组织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使主要产品能耗大幅下降,争取主要行业有1-2户企业能效水平达到同行业国内先进水平;要把铁合金、电石等高耗能企业中节能效果明显的企业作为节能先进典型,适时召开现场会,组织相关企业现场观摩学习。

3.5 推进优化升级 要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以50户大型骨干企业支撑能力为抓手,大力培育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轻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其成为我区主导产业,同时要不断提升和优化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扩大煤炭深加工能力,积极实施煤电联营、热电联产,提升煤炭附加值,鼓励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3.6 淘汰落后产能 按照自治区淘汰落生产能力规定,今后三年宁夏要淘汰55万千瓦的火电、1654万吨焦炭、3万吨电石、78万吨水泥和5万吨造纸生产能力。同时对能耗居高不下、浪费资源、排汗不达标的企业和达不到节能标准的落后设备也将进行淘汰,引导和鼓励落后产能以及限制类生产工艺和装备提前进行淘汰。

3.7 实施节能工程 在全区范围内加快推进10大节能重点工程和50个重点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建设。对符合产业政策的造纸、生物制药、淀粉加工和合成氨等用热量、用电量大的企业,要实施企业和园区热电联产。

3.8 循环经济试点 要加大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和石嘴山市两个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的工作力度,抓紧制定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并实施。要对自治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进行评估审核,实施第二批30户循环经济试点。

4 结束语

要按照国家相关要求,结合自治区发展规划纲要、产业调整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标准建立行业、企业、工艺、设备、产品等淘汰退出机制。

宁夏已出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与审核管理办法,年综合能耗在5千吨标准煤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也必须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对未按规定进行节能评估或未能通过节能审查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

要培育节能市场服务体系,引导企业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CDM(清洁发展机制)等节能新机制,实现资金不投入或投入的情况下降低能源消耗。

在不同领域、行业、企业中针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程度制定不同的能源价格,通过价格杠杆奖励节约,惩罚浪费,建立宁夏能源统计、监督检查体系,探索建立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和完备的体系。

能源审计范文第6篇

“十一五”以来,河南省按照国家节能减排宣传工作部署,坚持全民动员,全员参与,突出重点,创新形式,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节能减排氛围,为全面完成全省“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打赢“十二五”节能减排持久战和攻坚战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

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节能宣传工作。“十一五”伊始,刚刚颁布实施的《河南省节约能源条例》即对节能宣传工作做出规定,要求要加强节能宣传和教育,普及节能科学知识,增强全社会节能意识,并将每年的6月份确定为全省的“节能宣传月”。为了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印发了《河南省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节能减排家庭行动、社区和宾馆饭店及商场行动、企业行动、青少年和学校行动、政府机构行动、科技科普行动、军营行动、媒体行动等8个专题宣传方案。

二、突出重点,形式多样

一是注重传统宣传方式。充分发挥电台、电视、报纸等主流传统新闻媒体的主力军作用,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等各大媒体,通过制作专题、设置专栏等形式,在重要时段和主要版面,加大了宣传力度。同时,坚持面对面、点对点的传统宣传方式,开展集中宣传。初步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张贴节能宣传画15万套,免费发放节能知识手册8万册,展出节能展板1万余块,组织大型节能产品博览会5次,参展企业累计达到1000余家,参观人数近60万人次。

二是注重创新宣传形式。2008年,全省印制10万本《节能减排,我行动》漫画口袋书,在全省节能宣传月期间正式发布。口袋书以动漫的形式宣传节能减排,形式新颖,生动风趣,通俗易懂,寓意深刻,易于传播,在全国首创以动漫形式宣传节能减排工作。口袋书的发行,特别是两位主管副省长分别成为全省节能和减排工作的卡通形象宣传大使,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好评,使原本严肃的节能减排宣传工作变得轻松、活泼。发挥网络媒体便捷、高效优势,设立河南省循环经济网和河南省节能监察网。

三是注重动员全员参与。在全省公共机构中组织开展了能源紧缺体验活动,省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参与,每年的活动日,省领导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绿色”方式出行,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根据统计数据,仅2010年活动当日,全省参与节能体验的公共机构达4.5万家,人数520万人,停驶公车约9万辆,节约用电约400万度、节水约25万吨、节油约90万升。各级工会组织深入开展了全省重点企业比管理创新、比技术进步、比职工行动,降能耗、降排放的“三比两降”活动,加强了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队伍建设。各级共青团组织积极开展了以“四个一”(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节约一粒米)为主要内容的主体实践和宣传活动,引导青少年增强资源节约意识,强化了青少年的节能减排实践。社区、宾馆、饭店、商场、企业、军营等,也都结合自身的节能减排特点,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

三、重在平时,相互促进

坚持“在工作中宣传,在宣传中工作”,将日常节能减排工作作为重要的阵地,宣传节能减排政策,普及节能减排知识,使宣传工作常态化、长期化。如在节能监察工作中,各级节能监察监测机构除了开展正常的工作外,还积极向用能单位宣传国家和省节能法律法规,传播节能信息;在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过程中,开设网上申购平台,组织开展了财政补贴高效照明产品推广暨“百千万节能行动”绿照工程大型活动启动仪式,进行现场集中宣传推广;组织开展“免费节能诊断、服务企业发展”活动,委托节能监察监测机构,对企业进行免费的节能检测或能源审计,帮助企业挖掘节能潜力等。

下一步,全省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传播节能减排先进理念,普及节能减排知识,调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积极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扶贫宣传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幼儿园师德师风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