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儿童家庭论文题目范文

2023-09-23

困境儿童家庭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社会学视野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3、国外处境不利儿童早期家庭教育支持经验及启示

4、家庭教育整体提升方案及服务体系建设

5、幼儿园开展3~6岁幼儿视力保健工作的策略研究

6、谈基于“家校联动”的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7、家园共育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的探讨

8、二胎出生前后父母婚姻关系质量变化对头胎儿童的影响

9、解读“儿童为成人之父”思想

10、如何补齐学前教育短板

11、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化

12、关于大学生短期支教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影响

13、家庭教育视角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应用与实践研究

14、高中“双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15、小学儿童家庭背景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16、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

17、学前儿童家庭德育的有效路径

18、低龄儿童厌学问题的实证性调查及对策分析

19、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对策

20、品德主题式课程整合教学策略

21、流动儿童城市人角色认同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关系

22、社会工作视角下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的探析

23、基于“家校联动”的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24、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

25、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26、浅谈儿童为中心游戏疗法在焦虑性情绪中的应用

27、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

28、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探析

29、家庭人际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30、浅析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31、幼小衔接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2、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分析

33、家庭抗逆力理论对我国留守儿童研究的启示

34、失衡与重构:留守儿童抗逆力重组研究

35、我国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述评

36、谈家庭结构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

37、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38、初中留守儿童学习心理障碍与校本策略

39、论家庭福利保障制度构建

40、家庭暴力下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1、家庭资本对处境不利儿童学习品质的影响:家庭心理韧性的中介

42、农村隔代留守家庭儿童生存策略研究

43、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44、儿童的假期校外生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45、家庭功能缺失与农村“留守儿童”早期社会化探讨

46、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和对策分析

47、重视儿童心理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48、社会工作介入网络文明治理的价值与空间基于对青少年工作者的调查

49、寄养孤残儿童的依恋与心理健康发展

困境儿童家庭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 要:智障儿童家庭教育(又称特殊教育)在我县教育事业中处于一个很特殊的位置。特殊教育所面對的对象非常复杂,在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会产生很多问题。我县特殊教育起步晚,基础差,在教育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特殊教育的整个过程不仅需要教育者的积极引导,更需要家庭乃至社会的积极配合和引导。积极找到问题,面对并解决问题。

关键词:智障儿童;特殊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支持

智障儿童的智力发育水平不及普通儿童,在教育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来自于教育者,有些来自于家庭,有些来自于智障儿童自己,有些则来自于制度。目前,我国的智障儿童教育状况并未完全实行制度化、常规化,而是在不同的地区和家庭,均有不同对待。一些非科学的教育方式会使得智障儿童的成长受到阻碍,这是当下社会中十分常见的问题。

一、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智障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低下,而智障儿童的其他家庭成员往往也存在一些智力障碍者。稍微好一些的,智障儿童的家庭成员对于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也不甚了解。因此,虽然从理论上讲,智障儿童通过教育之后是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可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一般的智障儿童融入社会还是有很大的阻碍的。

(一)家庭成员存在智力障碍的情况

民勤的特殊教育起步比较晚,特教家庭的情况比较复杂,在学生中,有一个名叫李某,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其母就是一个智力障碍者,其姐姐的社交能力较差,而家中唯一一个行动力较强的成员——父亲,精神也处于时而清醒时而迷糊的状况。李某的智力障碍有一定的家庭遗传性,语言上有沟通障碍,行为很难自控。在对于他的教育过程中,家庭基本难以进行配合,这为他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学生张某,家在三雷镇的农村,家中经济状况较差,处于基本的生活水平线上下徘徊。他的父母均是地道的农民,平时沉默寡言,文化水平低,社交能力差,对于孩子的教育更是有心无力。张某受教育期间,家庭的帮助微乎其微。

在上述这样的智障儿童家庭中,多半是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很难使学生有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一旦脫离学校的环境,家庭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乃至生活都处于放弃或置之不理的态度,这使得智障儿童的成长也面临极大的问题。

(二)家庭的不正当引导

在智障儿童的家庭中,也存在一些家庭状况良好的案例。学生石某,家中因农村占地拆迁而变得经济状况很富裕。可是父母文化水平较低,也缺乏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在保证物质生活丰富的前提下,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便不再有更高的要求。

石某这样的家庭也是智障儿童家庭之中非常典型的一种。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低,对于孩子的智力障碍没有正确的认识,对于孩子的所有付出都属于溺爱的形式,甚至在特教教师提出教育意见或要求时,父母的配合度也是非常低的。这导致了学生面醒心浊,行为飞扬跋扈。长此以往,智障儿童的物质生活虽然可以保障,但是并未获得融入社会的能力,智力障碍也不会得到任何的改善或缓解。

二、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解决对策

笔者是民勤特教事业中的一名普通特教教师,平时会接触到很多来自不同家庭的真实的智障儿童。我县2013年成立特教学校,属农业县城,经济落后,社会歧视,长期照护和接送上学,导致家长身心俱疲并有很大的耻辱感,由于孩子原因导致家庭成员之间也多有摩擦。目前,当地未有行之有效的对策得以实施,这样对于特教事业的发展是有很大阻碍的。

(一)加大对于特教事业的经济投入

本地的特教事业发展缓慢,其根本还是教育投入资金的匮乏,民勤的特教事业起步晚,发展慢,很少得到外界经济上的支持。这在基础设施、人员开支上常常会陷入困境。上文提到,智障儿童的家庭中,有很多成员也是智力障碍者,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或知识水平去承担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而智障儿童的家庭如果不能够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多数会使得智障儿童在未来的成长中继续处于社会的边缘状态。

因此,特教事业亟需外界进行经济上的支持和投入。拥有更好的教育基础设施,拥有更好的特殊教育资源和人才,才能帮助智障儿童家庭逐步提升对于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水平。

(二)进行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知识普及

经济上的匮乏是智障儿童无法良好成长的原因之一,然而,知识和教育意识的缺失才是智障儿童家庭教育一直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上文提到,在智障儿童的家庭中,也存在一些经济状况比较好的案例,可是仍然未能很好地对智障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究其根本,是其家庭成员未能正确地认识智力障碍这件事情。在我国,智力障碍的儿童约500万,而很多家庭不愿意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于是将这些智力障碍儿童送入普通日校。智障儿童在普通日校中发展缓慢,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被迫退学,退学之后,其家庭中的成员就选择让智障儿童待在家中,仅供其衣食,放弃了对其的教育。

如果没有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相关知识的社会普及,那么我们的社会中仍然无法认识到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智障儿童在社会中就依然没有希望。

困境儿童家庭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渗透,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需将教育与社会发展进行深度结合。社区是微观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最基本的社会化场所之一,是终身教育的落脚点。当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需加强指导。而社区作为支持家庭教育指导的新领域,对提升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当前社区支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具体的问题解决建议,希望能够充分释放社区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的作用。

关键词:社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朗分芬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指出,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存在于社区这一生态环境之中,儿童的成长也不可能脱离子社区,社区作为幼儿和家庭最为密切的外部环境,不仅是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的中观系统,也是缓解家庭教育困难重要的支持系统。

一、社区支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有关家庭教育工作的文件中无一不涉及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如,2015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帮助其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增强家庭教育本领,构建家庭教育社区支持体系,将街道、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社区教育体系。2016年印发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最终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可见国家已将建设家庭教育指导体系作为家庭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明确了社区在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社区支持家庭教育指导提供了政策性保障。

(二)社区具备得天独厚的家庭教育资源

社区具备丰富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社区中的物质资源主要包括社区公园、社区体育馆、社区游泳馆等。这些物质资源便于开展亲子活动,增进父母与儿童之间情感交流,并且有助于儿童在体力、认知、情感、社会性、审美等方面的发展,对家庭教育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社区的精神资源主要是指社区的人文环境,环境对儿童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必然培养出有教养、讲文明、懂礼貌、勇于进取的孩子。此外,社区还具备特殊的地域优势与人际优势,家庭作为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社区指导家庭教育的便捷性和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家庭教育的压力,因此,社区支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二、社区支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

(一)未能尊重幼儿家长主体地位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主体,社区不仅对每位家长的家庭教育情况不是十分了解,而且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还偏于单项传授,目前社区大多采用讲座的形式进行指导,指导时多以专家、教授的“教”与“讲”为主,忽视了家长的“学”与“做”,这种单项支持不仅不能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反而会使家长产生消极情绪,以至于不愿再参加社区的教育指导活动,这样一来指导便很难进一步开展。

(二)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

社区在指导家庭教育时,未能做到宏观与微观并举,内容也不够全面具体,指导内容大多停留在宣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或是普及儿童发展规律及各年龄阶段的特点,缺乏对家庭教育知识、家长实践能力的指导。面对不同家庭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也未从根本进行指导与帮助,指导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三)指导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社区在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时,大多还只采取口头宣传与指导的形式,如:发放指导手册、在公告栏上写公告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宣传与指导的方式往往被家长所忽视。也有部分社区采取座谈会的形式进行指导,但是大多数的座谈会都只是流于形式,不具有吸引力和教育价值。社区需与时俱进,组织形式新颖、切实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四)指导缺乏系统性

目前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往往是一次性的、一过性的。教育指导活动开展的时间不固定,有时在周末,有时在家长下班后,有时甚至选在工作日,导致很多家长无法参加指导活动。此外,社区举办教育指导活动的频率也很低,有时一个学期只能开展l~2次。这与家庭教育所具有的长期性、持续性特点十分不协调,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充分发挥社区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的作用是十分困难的。

三、改善社区支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对策及建议

(一)尊重家长主体地位,满足家长教育需求

社区在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应与家长树立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应在尊重和了解家长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如,通过访谈、家访、问卷填表等多种形式,获得家长的自身情况、幼儿情况、家庭情况、家庭教育情况,并针对不同家庭采取适宜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从根本上满足家长的教育需求。

(二)注重指导内容的针对性

社区应牵头联合社区内部各部门包括妇联、计生委、居民科、医院保健科,注重以家访及日常交谈了解到的家庭教育情况为准,从喂养知识,身体健康,心理辅导,学习内容等方面出发,且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结合其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指导。如,对于新生儿的父母,主要对其喂养知识进行指导;对于进入学步年龄的幼儿,社区在指导时可侧重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尊重幼儿主体地位;对于对入园前和入学前的幼儿家长进行指导时,社区应注重帮助家长掌握幼儿的心理辅导以及自理自立能力等方面的知识。

(三)丰富指导形式

随着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它具有信息量大,获取知识便捷、效率高、速度快的特点,且幼儿家长大多年轻熟悉并喜欢网络,因此社区可以抓住这一契机,通过创建微信群,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并且邀请有经验的幼儿家长定期分享育儿经验,促进家长间的相互学习。同时,还可以开创微信公众号,设置专栏,定期上传线下活动的资料,便于无法参加线下活动的幼儿家长,也能享有学习教育知识的机会。此外,社区还可采取个别入户指导的形式,深入幼儿家庭,针对不同类别的家庭,如:单亲、家长行动不便等,一些社区的工作人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家长及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理念、亲子互动等方面的个别人户指导和交流。

(四)加强指导的系统性

社区应合理系统地安排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开展的时间、指导的具体内容,结合家长的教育需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制订相应的指导计划。还可为幼儿建立社區成长档案,用来进一步跟进家庭教育指导,及时发现指导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从而分享成功经验,总结指导方法,还可以根据不足之处调整指导策略,确保做到系统、科学、有效地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周雪艳.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3]万慧颖.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

[4]程香晖.我国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研究述评[J].江苏教育研究,2018(12).

[5]安虹.品德培养视域下的幼儿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构建[D].曲阜师范大学,2016.

(责编 侯芳)

困境儿童家庭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正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农村条件艰苦,为了生计,父母在城市打工、孩子交与祖辈或者亲戚照看,农村留守儿童与正常的家庭教育脱轨。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基本的生活、日常的学习、健康安全、心灵归属、道德品行等方面呈现或埋藏着一定的“阴暗”问题。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让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再犯难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误区 对策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的细胞,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儿童生长的摇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教育如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叶茂盛,开花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就是整个家庭教育的根,根系的强壮与否决定了花叶的茂密程度,也就是决定了一个孩子是否能最大限度的健康成长,努力成才。家庭对孩子的熏陶、潜移默化影响作用是社会和学校所无法代替的。目前,在广大农村,许多年轻的家长选择外出打工,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教育明显处于劣势状态。因此,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思考。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

留守儿童因为家长外出打工,家里的监护人年龄偏老,教育理念落后,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很多。教育专家指出:身体不好是”残品”,智力不佳是”次品”,而品德不良则是”危险品”。

误区1:教育方法重言教,轻身教。由于父母为了维持生计在外打工,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转移至祖辈或者其他亲戚。老年人对孙辈的教育以溺爱为主;其他亲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以“完成任务”为主。他们一般就是谁有空就谁管孩子,不会去研究怎样教育孩子的问题,也不能形成一致的教育规则和固定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教育就只停留在随便说说,重言教,轻身教。他们对孩子教育是消极的,是脱离正轨的。没有好的家庭氛围,好的教育环境,教育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误区2:投资方式重“物质投资”,轻“精神投资”。农村父母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他们认为距离的遥远,心灵的缺失能由金钱物质来弥补,以获得内心的愧疚安慰。但是过分的物质补偿,监护不到位下的金钱补助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甚至有些农村家长认为只要成绩好,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可以满足。不知不觉让孩子形成了唯分数论英雄。不仅如此,在外打工的父母认为将孩子送到了学校就是完成了任务,重分轻德。忽略了给孩子爱,关心和呵护。老年人会因为隔代抚养溺爱孩子,一味地惯着孩子。比如穿好点,吃好点,要什么买什么,他们会认为孩子还小,不懂得亲情关爱、精神需求等。为了让孩子更亲近自己,就毫无原则的顺着孩子,给孩子以丰富的物质享受,注重物质投资,轻精神投资。

误区3:健康投资重肌体、轻心理。孩子的健康应该是身心和谐的健康。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只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不重视或者根本意识不到心理健康。大多数监护人因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缺乏育儿常识,认为儿童年龄小,只要身体长得胖就是健康,只要不生病就是健康。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之爱,缺失正常家庭带给他的幸福与快乐,导致孩子性格孤僻、情绪异常等心里不健康的表现,很多监护人见惯不惊,不会引起他们的重视。

误区4:教育内容重知识轻能力。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教育观念落后,对儿童生活上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而对儿童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方面关注不够。在对于孩子的学习上,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分关心孩子的分数,也不管孩子愿不愿意,一会补习数学,一会补习英语,试卷满天舞,孩子苦不苦?这类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而拔苗助长,结果事与愿违。还有一种是将孩子送到了学校就完成了任务,一年难得和老师打个电话,对孩子的关爱沟通极度缺失。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得不到很好的教育,中小学的5天教育被家里两天的教育毁于一旦,出现了5+2<5的畸形状态。因此我们要创建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多开展家校活动,形成教育合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对策1:优选监护人,共创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留守儿童监护人应该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以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和良好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教师要经常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对不和睦家庭给予引导,尽量少发生摩擦,少吵架,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多给孩子持之以恒的爱,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善于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讨论问题,监护人不要用训导的口吻与孩子说话,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与孩子沟通,要学会聆听孩子说话。正如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罗素所说的:“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因此,家长要协助监护人做好对子女的教育工作,及时分享心得体会,运用满腔的爱意与理智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对策2:家校合作,共筑微信在线交流平台。如何支持和帮助那些既想陪伴留守子女顺利成长,又要在城市中完成繁重工作的打工父母实现跨时空的家庭教育梦想,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农村小学教师、监护人应与家长对接,共筑微信在线交流平台实时了解孩子校内校外的生活学习进展,了解更多更专业的育儿知识,以便满足孩子最基本的需求,实现既能动态陪伴留守子女顺利成长,又能通过微信与孩子沟通,教育孩子怎样学习和生活,还能在城市安心打工的多重梦想。微信在线交流平台通过动画片、小测验、连环画等形式,加强了教师、家长与孩子的互动,通过实际生活场景的模拟与孩子建立互信,最终达到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跟孩子保持良好亲子关系的目的。

对策3:转变狭隘观念,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在外打工的家长要转变传统的“读书无用论”的狭隘思想观念,殷实子女之爱。首先应建构科学的育儿知识体系、正确的教育观念,并将其慢慢渗入到日常的沟通教育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重视家庭教育的现实意义。其次,转变传统的以金钱弥补一切的狭隘思维,应端正教育态度,更多地注重与留守子女的互动,情感分享、心灵触动,从精神上打动子女,获得子女的信任。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区、家庭和家长委员会等多方面的资源,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等活动,利用现代教育观点,全面指导代理家庭的家庭教育。家校携手统整各方面教育资源,形成多方位教育合力。集体的凝聚力可以温暖激励后进生的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集体的宽恕,这是比教师的惩罚更加有力百倍的教育手段。”

对策4:言传身教,以亲身经历激励孩子健康成长

目前,社会各界将更多的视线投放在农村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教育的问题上,忽视了留守背后暗藏的巨大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及远在他乡的生活磨难以故事的形式向农村的子女叙述,让其理解生活的不易,幫其树立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精神意识,有利于引导孩子提高意志力、树立自信心。从此视角出发,在外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农村的子女之间的远程教育更为深刻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也可以成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一个亮点。切忌“报喜不报忧”甚至“装大款”,这样容易让孩子认为父母在外面“享受”,自己在农村“受苦”。久而久之,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怨恨,负面情绪漫延,还有什么教育效果呢?

三、结束语

家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孩子一辈子的课堂。“如果说一个老师不好,影响孩子的一门学科;一个学校不好,影响孩子的一个学段;那么一个家庭教育的不好,则会影响孩子一生”。一个孩子的性格、习惯的养成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多个孩子的家庭教育对于所有选择生二胎的家庭来说也确实是一个难题。用孩子的心态考虑孩子的事情,而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和处事法则来要求孩子,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相信很多问题产生之后家长都会学着换位思考,给予孩子们足够的爱与关怀,要不要孩子是一个人生选择,而怎么教育和培养孩子则是每个家长一生的必修课。

[ 参 考 文 献 ]

[1]曹晓红《流动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9.

[2]虞永平《关注流动和留守幼儿的生活与教育》.学前教育研究.2010(05).

[3]黄希庭.《人生心理咨询手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247.

[4]郭时永.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3:196-197.

[5]郭妍.论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6):23-24.

困境儿童家庭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 要: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而学校是教育人的专门机构,是通往成才之路的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只有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架起家校之间教育的桥梁,才能共同完成好教育人的任务。

关键词:家校协同;沟通;交流;合作;倾听

一、家校协同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指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现代教育大体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是专门研究教育相关问题的,同时还担负着对家庭教育指导和配合的任务。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家长是否有效地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可见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家庭和学校要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说明学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也同样重要。密切学校同家庭、社会的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达到育人机制的完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既包含了家庭教育又包含了学校教育。它强调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我们现在常说资源共享,其实在每个家庭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因为每个家庭的环境不同、背景不同,家长的职业和工作的领域不同,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人生的阅历、生存的本领都是可利用的资源。教师与家长的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使学校与家庭两种教育环境、两种教育形式、两种教育资源相互整合,形成一股教育的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可见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三、在协同教育中,学校和家庭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1.在协同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和指导作用

学校是教育人的专门机构。学校教育目标明确、计划合理、科学规范。因此在协同教育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掌握与家长合作与交流的技能与技巧,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思想问题、学习问题和心理健康等问题,认真查找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家长共同努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对家庭进行教育上的有效指导,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使家长有目的、有意识地配合教师教育学生。

教师在协同教育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平等的原则。杜威曾说过,“要学会做人,就得通过平等的交往,发展出一种社会意识,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社会成员”。教育是理性的行为,与家长的沟通更需要平等和尊重、理性和智慧。

(2)主动的原则。主动与家长沟通学生的情况。尤其是有特殊情况或突发事件时更要及时通知家长。

(3)公正的原则。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家长,对他们一视同仁,和家长协同教育时要不亢不卑,不因家长的贫富、职位的高低、学生成绩优劣等而区别对待。构建和谐、融洽的关系,减少矛盾和摩擦的发生。

(4)求同存异的原则。教师要尊重家长的看法并表示理解。在尊重家长人格的同时,还必须尊重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教师与家长都是学生的教育者,其教育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要求同存异。教师应在尊重家长的同时,根据教育科学的原则,在家庭教育上给家长以正确的指导。

(5)对特殊家庭和特殊人群的子女要更加关注和爱护。如流动人口子女群体。这些学生的家长很多人没读过几年书,有的甚至是文盲,这为家校协同教育带来许多困难。这些学生中有一些人又有很强的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努力消除家校协同教育的障碍。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和家长,将关爱更多地给他们。

另外,要重视特殊家庭的家校协同教育。如对身体残疾的学生、智障家庭、单亲家庭、单亲状态家庭(夫妻中一人长期在外地)、留守孩子等,更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而且更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层。老师们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帮助和关注这些特殊的学生和特殊家庭中的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们要鼓励他们赏识他们,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潜能,给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自信。

2.学校和教师要积极探索和拓展家校协同教育的途径

学校和教师要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与学校联系手册、电话、通信、运用网络发电子邮件、聊天等多种形式,与家长互相沟通情况,共同商讨、协调教育方法和教育步骤,建立全方位的沟通平台。

(1)个别联系。1)家访。家访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与学生家长联系的一种常用的方式,是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重要途径。现在是信息时代,通讯手段先进了,但因班级学生人数太多、居住分散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访工作。青少年教育专家周长根说:“现在不少学校和教师,通过电话了解情况,但这只是声音的传递,代替不了面对面的感情交流,实地的踏访。”家访作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沟通的一种好的形式,我们不能抛弃。通过家访教师可以了解家长的想法与要求,学生在家的表现,与父母的关系等情况,双方共同探讨教育的方法,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2)随机个别交谈或约请家长来学校。教师可与家长在短暂的相见时,抓住时机随时进行交谈。如果有特殊情况或突发事件就要约请家长到学校来共同商量解决和处理的办法。3)书面联系。一是建立《家校联系簿》。为了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利用“家校联系簿”、“联系卡”使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各项要求,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同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充分地交流信息,及时与家长交换教育孩子的意见,找准教育的切入点,加强配合,努力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二是学校创办家庭教育专刊或开辟父母专栏指导家庭教育。现在家长一般工作都很紧张,这就需要开办专栏,创办简报、专刊等通报信息,介绍各种教育经验和教育方法,树立和宣传家教典型,指导家庭教育。

(2)集体联系(和多位家长联系)。1)召开家长会。学校必须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全面地介绍学校的情况,介绍

学生近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学校和教师要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让家长互相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有时向家长介绍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会是学校与家庭互相联系的好机会,是教师倾听家长的关注和期望、双方相互沟通的好方式。2)举行学校开放日活动。学校开放日活动给家长提供了一个了解学校和信息交流的机会。家长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成长与发展的情况,与教师互通学生教育的信息,同时学校开放日活动也展示了学校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学生的发展水平,架起了家校协同教育的桥梁。3)成立家长委员会。学校家长委员会代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反映家长的愿望,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其主要职责是:审议学校工作计划,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听取学校工作总结及工作汇报,提出改进意见。家长委员会是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联系的渠道,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沟通协调的纽带。4)举办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可以聘请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教育教学中的骨干教师、教子有方的家长举办专题性讲座和培训,进行家庭教育方法的学习和指导,从而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家长应积极参加家长学校活动。近年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备受重视,家长学校在各地纷纷建立。5)通过网络、现代通讯手段的联系。通过电话、手机、网络等现代化的通讯手段,电话交流、发短信、发电子邮件互通信息,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还可以开通家长热线,建立校园网,家长聊天室。家长、教师、学校可以通过这种系统了解到大量的教育信息、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家长还能够通过这个平台,与教师进行交流,获得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成功有指导意义的实质性帮助。

3.在家校协同教育中家长应和学校、教师密切联系,默契配合

首先,家长的知识、教育方法需要不断更新。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的教育理论。只有家长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及时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才能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苏霍姆林斯基说:“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其次,家长要善于倾听。家长应该学会倾听教师和学生的心声。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说:“接过孩子抛来的球。”只有善于倾听孩子的声音,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找准教育孩子的切入点。倾听他人说话,不粗暴地打断他人谈话既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美德。家长有善于倾听教师的习惯,教师和家长之间就会多一分沟通,少一分隔阂;多一层理解,少一点挑剔;多一份行动,少一些抱怨,为同一教育目标从不同的教育角度,各司其职,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学生的合力。

第三,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有些家庭对学校和子女的期待过高,眼高手低,不能客观、全面分析孩子的思想、学习状况,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把考取名校作为唯一的出路,导致孩子心理负担过重。有些家庭不能制订具体的计划,具体的学习目标,将其进行细节量化,从而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第四,在协同教育中家长要充分发挥主动性。有些家长不能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合作,只等教师找家长。学校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但教育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配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种特点完全不同的教育,家长必须主动与学校老师沟通,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讲座,配合学校搞好教育。沟通多了,家长才能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真实情况,能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

收稿日期:2006-05-15

作者简介:夏春秋(1971-),女,黑龙江海伦人,助理研究员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杨唯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困境儿童家庭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西方心理学者对这一问题一直都很重视,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与论述也很多。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对儿童人格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 父母的每个行为的转换,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还有就是在家庭中子女比较多的孩子之间的互动等, 一切行为都会对儿童人格方面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他认为, 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对儿童人格发展来说同等重要。阿德勒认为“一个完全不能和母亲 (或代替母亲地位的人) 发生联系的婴儿, 必定会走上灭亡之路, 这种联系非常重要, 影响深远, 他们的母亲会关注到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的一些细节, 从而使他们得自遗传的人格倾向, 都可能因为他们的母亲的修正和教育而得到改变。”在谈到父亲角色对子女的影响时, 父亲和儿童的关系并不是十分密切, 他对子女的影响也较晚发生作用, 如果母亲没有将儿童兴趣扩展到父亲身上, 那样, 就会造成儿童人格缺陷, 这些儿童在社会感觉的发展上可能会受到严重的阻挠。父母婚姻不和谐的情境, 对儿童而言是危险的, 在这种气氛下长大的儿童, 是不可能形成一种和谐的人格特质的。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经研究发现: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的家长, 一般文化水平较高, 儿童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格品质, 而且求知欲和好奇心都比较强, 而且还很有创造性, 而不宽容和限制的家庭中的儿童则表现出相反的人格特质。弗洛伊德学派有个著名俄狄甫斯理论。是关于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的, 这个理论认为, 男孩子有一种爱恋母亲的倾向, 并希望和她结婚, 所以憎恨父亲。这是人格发展中的一种错误, 如果我们了解孩子人格的这一发展规律, 并进行正确的引导, 这种错误就不会发生。梅兰妮·克莱恩反对弗洛伊德学派的俄狄甫斯理论, 她认为家庭环境中母子关系非常重要, 是人格发展的中心, 因为这是其它关系的原型, 她还认为生命的最初5年内的家庭环境中各因素的影响对个体人格发展至关重要, 生命第一年的内心发展预示着儿童今后的人格。克莱恩说, 新生儿已经拥有了能够被知觉到的焦虑的自我, 他最初面对的客体是母亲, 特别是母亲的乳房, 当孩子面对母亲和母亲的乳房时, 既有可能产生满足感, 也有可能感到沮丧和烦扰, 他会通过控制各种矛盾心态试图清除这种内在压力, 这就是人格发展的中心。

1几种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及其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1.1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常见的家庭教养风格有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和民主型

(1) 专制型采用这种方式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的过于支配, 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家庭中孩子对家长的命令要绝对服从, 不得有自己的主张, 父母常常会滥用权力, 对孩子严加管制, 强迫命令, 说一不二。 (2) 放任型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让孩子随心所欲, 无暇顾及子女或不想顾及子女。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持消极态度, 他们力求摆脱孩子, 对子女漠不关心, 不闻不问, 不愿在他们身上花费时间和精力, 对孩子的教育有时会达到失控状态。 (3) 溺爱型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不知怎样掌握爱的分寸, 父母对孩子采取“保护主义”的态度, 对子女的要求是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他们给予孩子的很多, 像在监护这块是非常明显, 有种将孩子每天恨不得捧在手心里面, 而且甚至要包办孩子的一切, 包括工作, 未来的家庭生活等等, 怕他们受到外来环境造成的伤害。 (4) 民主型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 孩子与父母之间人格平等, 可以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意见, 对孩子不成熟或错误的行为, 父母能进行及时的限制和纠正, 并向孩子做出解释。

1.2这几种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

(1) 放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与父母缺少情感沟通, 父母对儿童放任自流, 儿童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及时正确的指点, 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 心理得不到慰藉, 久而久之, 会造成很多心理问题, 容易形成抑郁、敏感、多疑、任性、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等心理和人格上的缺陷。 (2) 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中充斥着命令、斥责和暴力行为, 这种教育方式会产生很多恶劣后果。 (3) 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中, 家长对孩子过多的宠爱与保护, 会使孩子的性格变的更脆弱, 将来无法面对一些挫折, 或者会使孩子形成一种比较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缺少应该有的自信, 也可能会变成好逸恶劳等社会上所不能接受的性格。 (4) 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像比较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是这样的, 他们对孩子的教育采取的是尊重, 但是并不是去忽视放任其自生自灭, 而是去站在孩子的角度对考虑问题, 也就是理解孩子的心理, 从不去溺爱孩子, 让孩子保持自己的个性, 独立的思想, 这样孩子的个性既得到了充份的发挥也能同时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与行为。

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够直接表达其内心的情感并且每个成员都应当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全体家庭成员还应当努力丰富家庭的娱乐生活, 避免家庭矛盾冲突;家庭生活不仅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组织性, 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此外, 家庭成员的成就期望应适度。

摘要:一个人成人成才, 除了学校老师、社会教育外, 家庭教育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家庭成员间不仅有自然的遗传因素, 也有其社会的遗传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在一个家庭中, 父母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意愿教育孩子, 使他们逐渐形成某些人格特质。不同的学派对此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但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认为不同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儿童人格的形成, 使其形成不同的人格。在不良的家教方式下, 其子女的心理、人格发展都可能出现问题。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则对其子女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家长合理调节自己的教育方式, 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

关键词:家庭环境,人格特质

参考文献

[1] 陈艳, 时秋芳, 古桂雄.611名青少年人格特征与家庭环境关系探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7, 18 (5) .

[2] 胡春雁.家庭环境创造与儿童健全人格塑造[D].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 赵红英.论家庭对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影响[J].教育探索, 2005 (5) .

上一篇:半命题作文写作范文下一篇:计算机专业专科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