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业务课程整体设计范文

2023-09-25

导游业务课程整体设计范文第1篇

王丽飞 刘玉姝

[摘要]:《导游业务》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践教学,但目前很多院校对于该课程的实践环节都只是流于形式,教学效果欠佳。本文针对目前《导游业务》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导游业务》 实践教学 对策

目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对于《导游业务》课程的实践环节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有些院校安排的实践学时甚至已经超过了理论学时,但仍然会出现培养的学生与行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一方面用人单位不是很满意,一方面院校也在思考究竟问题的症结出在哪里?本文将对目前高校《导游业务》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的相应对策。

一、《导游业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项目大同小异、教学效果不佳

目前,大多高等院校《导游业务》课程都设置了相应的实践环节,课堂教学手段大多由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转换为直观式的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技能训练时大多是在校内进行景点模拟讲解或走出课堂到实地景点进行现场讲解,这些项目虽对学生能力培养有一定帮助,但仅仅局限于导游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两种实训方式也有局限性,课上模拟因为很多院校班级人数较多或合班上课,所以只有少数学生能得到锻炼的机会。课外实践因为学校组织不力,加上学生很多抱着出去玩的心态,现场讲解也就是走个过场,效果欠佳。另外, 由于导游带团的其他环节在这两种实训方式中都得不到学习和锻炼,学生对独立带团缺乏信心。

2、缺少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

很多高校《导游业务》专业教师有着丰富和系统的理论知识,但缺乏亲身实践经验,因而在教学中难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取得“全国导游资格证书”,有过几次跟团或带团经验就足以应对实践方面的教学,实践证明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累积才能使知识得到更新,讲课才能生动,才能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

3、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一些高校因为教学经费不足,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多媒体教室,教师制作课件也不能应用;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只限于课上现场模拟,而没有经费请一些有经验的导游、专家进行授课、指导;很多高校的校内实训室只是一个空旷的教室,学生缺乏现场感,而校方缺少经费完善校内实训室;还有一些高校也做到在校内实训,把校外专家“请进来”却没有经费让学生“走出去”。经费的缺乏使实践教学受到了限制。

4、教师过分依赖教材,缺乏创新

大多数教师在授课时几乎全部依赖于学校所发教材,缺乏理解和创新,也违背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去设置课程的原则,因此授课模式千篇一律,教师照本宣科,按章节一节不漏,也没有任何补充。而很多学生缺乏将知识前后融会贯通的能力,课时学完后还是感觉不具备带团的相应能力,使知识脱节不连贯。

二、完善《导游业务》实践教学的相应对策

为了使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能够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企业愿意接收我们培养的学生,笔者提出以下相应对策: 1、不断完善和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改变教师完全依附于教材的现状,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去设置课程体系,探索构建出适合自己院校学生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如牡丹江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现实行的是2+1模式,即最后一年为系统的毕业实习时间,并打破了以往的传统学期模式,把每个学年分为三个学期,每个学期理论学习后,学生都将参加实践学习,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对于《导游业务》课程,该校重新加工原有讲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全书分为四大教学模块,即理论篇、实训篇、技能篇和常识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根据不同实训阶段确定实践教学要求、内容和目标,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训场所、专业指导教师,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并在第二学期结束后利用假期时间给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如到杭州宋城做景点讲解员,使理论知识真正和实践贯通。 2、丰富技能训练项目,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单纯的导游讲解的训练已远远不能满足职业要求,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讲解在自己带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的方法,分析利弊,教师总结。也可将一些情景让学生现场模拟,使案例更加生动、真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强,课堂气氛活跃且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导游业务》的专业教师队伍应该是具有较高教学能力、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开阔的知识视野和综合的知识结构的人。为此,学校要创造条件,使专业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多为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使他们的知识不断更新,寒暑假期间多鼓励专业教师到相关旅游企业兼职、挂职、顶岗锻炼,及时更新业务知识,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校方通过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形式或招聘一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际经验的业界人士加入兼职教师队伍,增强师资力量。

4、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

现在很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已经积极和企业合作,走的大多数是“走出去、请进来“模式。但这样的合作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定困难,学生的实习期一般较短,很多旅行社因为规模和业务上的关系不愿意接收或无法接收大量的实习生,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旅游院校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自己开办旅行社,所接团队或散客均由学生带队,新手可跟团实践,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实践要求,也可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扩大招生。或把“旅行社”请进学校,如建立“某某旅行社驻某某学校实训基地”,这样则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学校建立仿真旅行社,由旅行社定期派人指导,并以企业制度规章约束学生,让学生接触到导游工作的各个环节。还可以在校内建立导游模拟实训基地(采用多媒体演播设备、放置微缩景观的模型或大幅照片)、形体训练室,让学生按教学计划定期到实验室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性、综合性的实践学习。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是成功地实施导游人才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导游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力仁 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6) [2]陈建平 对导游业务专业课教学问题的若干探讨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2)

[3]彭蝶飞 李蓉 高专旅游类专业《导游实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5)

[4]王培英.试论我国高校导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6(01) 作者简介:

导游业务课程整体设计范文第2篇

(一)课程分析

《植物学》是园艺、植保、林业等农业技术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它是研究植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生长发育规律,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植物的分布规律、植物的进化与分类和植物资源利用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植物形态、解剖、分类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并掌握有关实验技能的基本方法,熟悉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当地景观植物、药用植物及经济作物,充分了解热带雨林植物的奇特现象,如奇花异草、五大奇观、五树六花等,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控制、利用和改造植物。同时,也为从事版纳景区服务、导游服务工作奠定基础,拓宽园艺专业就业面。

本课程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一般分为了解、理解或熟悉、掌握三个层次,了解是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有一定的认识;理解或熟悉是指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有较熟练的基本技能;掌握是指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具有熟练的基本技能,能综合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实践性和直观性很强,要紧密围绕当地热带雨林植物、农业生产实际和城镇绿化建设需求,努力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特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探索适合于本门课程教学的各种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主要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要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教具和幻灯、录像、网络及其它教育技术,加强直观教学。重视课堂实验和教学实习,创造条件开足实验,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侧重培养学生对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当地主要的景观植物、药用植物和经济作物的识别能力。要注意本课程的新进展,适时引进新的教学内容。

(二)能力目标分析 1.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主要功能。 (2)掌握分类的基本知识和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2.能力教育目标

1 (1)能准确使用显微镜。

(2)掌握植物解剖的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植物分类和鉴定的方法,能准确识别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当地主要的景观植物、药用植物和经济作物。

(4)掌握植物分类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方法。 3.思想教育目标

(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2)具有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 (3)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具有职业道德的意识。

(三)教学对象分析

《植物学》的教学对象是通过全国统一高考正式录取的大专三年制园艺、植保、林业等专业的学生,有理科学生和文科学生。文科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初学植物学较为吃力。学好植物学关键,是要因地制宜采用多种途径和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和各种训练活动。

(四)教材选用分析

本课程根据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主要选用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高等教育出版社高职高专教改项目成果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

(五)教学设施利用分析

学院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可使本课程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多媒体教室 学院现有36间多媒体教室。学利用先进的网络设备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实现教学资料和教学课件随网化。多媒体教学可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形象直观,提高课堂讲授的效率和信息量,增强教学效果。

2.电子图书室 学院拥有30万册图书的电子图书室,可为学生提供较为方便的资料查询。

(六)实训基地使用分析

为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院在校内和校外都设有实训基地,便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植物学》及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符合生产一线需要的科技人才。

2 1. 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验室 有显微镜实验室和植物学实验室。共有显微镜25台、各种实验标本(植物器官组织标本和植物形态学标本)和仪器、用具。主要功能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巩固、印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从事植物研究的一般实验方法,培养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内各种观赏植物 便于教师进行直观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通过实地观察,加强学生对植物形态结构的感性认识。通过编制校园内植物名录和挂牌,让学生熟悉当地主要园林植物的名称及分类地位,掌握识别特征,了解生活习性、用途及经济价值等。同时,校内观赏植物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植物识别、分类训练和技能考核的场地。

校内试验基地 学院有10亩教学试验地。通过组织专业生产劳动,让学生参与主要观赏植物栽培管理的实践活动,认识和掌握当地主要观赏植物的形态与分类、生活习性和栽培技术要求。

2.校外实训基地

中国医学科学院西双版纳药物研究所(简称药物园)。该实训基地与学院比邻,是学生实训最为便捷的基地。药物园内种植有热带地区各种药用植物、观赏植物近1500种。根据教学和实训的需要,每年在新生学前教育活动中,都要组织学生到药物园参观,让学生认识版纳植物的多样性,以激发学生进行植物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爱专业、学专业,并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作物研究所(简称花卉园)。与我院相距400米。花卉园内种有各种热带园林和经济作物,种类近500种。在课程教学的第12周,组织学生到花卉园开展植物形态结构方面的实习,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并掌握植物茎、叶、花、果实的形态特征,为植物分类奠定良好基础。

西双版纳州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我院相距3公里。内设有版纳野生动植物博物管。通过自然保护区内指导教师的讲解和实地参观博物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版纳境内的动植物资源和种类,开拓视野。

西双版纳州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实验基地。距离我院6公里,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重要基地。基地内中有各种观赏价值、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观赏蔬菜等,如彩椒、甜瓜、观赏瓜类作物、观赏甘蓝、红掌等,是学生学习《植物学》和相关课程的最好最便捷的实训场地。通过参与基地内各种经济作物的育苗、种植管理生产活动,学生不仅认识了当地主要 3 经济作物的种类和栽培技术,同时对现代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和信息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研究所(简称勐仑植物园)。距离我院60公里。园内种植植物有10000多种,内设有版纳野生动植物博物管。在课程教学的第16周,组织学生到植物园开展植物分类实习,通过园内指导教师的讲解和实地观察,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熟悉园内热带和亚热带代表性植物的名称及分类地位、主要识别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用途及经济价值等。

二、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原则

《植物学》课程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模块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以能力教育为中心,培养出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过硬、具有开拓精神和经营管理能力、综合素质较好、能够直接进入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等技术专门人才。

1.密切联系当地实际,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删繁就简,适当补充,努力增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理论教学以应用、识别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学中,由表至里,由浅入深重点讲授植物的基本组成,包括细胞组织;营养体建成—根、茎、叶的形成;生殖生长—开花、结果、种子的形成及生活史的基本理论知识。简要介绍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植物界各大类群的的主要特征及各类群之间的演化关系。补充热带雨林植物趣谈,加强对热带、亚热带植物生活习性和识别知识的讲授。

2.加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实践教学方式多样化,包括室内实验、参观实习、开展讲座和生产实践。室内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从事植物研究工作的一般实验方法和技术,参观实习包括组织学生到药物园、花卉园、州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州农科所实验基地及勐仑植物园等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认识植物的多样性,提高识别植物和植物分类的能力。学院试验基地和州农科所实验基地则是作为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练兵场地。此外,校园园林植物也是教师进行直观教学、学生识别植物的重要场地,通过对校园植物的名录编制和挂牌,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当地景观植物的种类、识别特征和分类地位。

(二)教学课时安排

本课程按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时为 108 学时。其中理论课学时为60,实训课学时为 48。形态解剖部分和系统分类部分所占比例为 3:1。教学大纲中每一章后的学时数为理论课讲 4 授学时。授课期间的课后学习教师可根据实际具体安排。学习完本课程后,安排1周进行野外实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分裂方式。 (2)组织的基本类型和结构。

(3)种子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4)种子植物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和生殖过程。 (5)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及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术语。 (6)当地常见植物形态识别和分类地位。 2.教学难点

(1)植物组织的基本结构。

(2)植物营养器官根、茎的次生构造。 (3)植物繁殖器官的构造。

三、教学实施

(一)理论教学

1.多媒体教学 展示典型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授课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互动式教学 每次上课就授课内容进行师生对话,互相提问、答疑。 3.思考与练习 温故而知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开拓、创新思维。

(二)实践教学

1.室内实验 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印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掌握从事植物研究的一般实验方法和技术,培养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校内实践 通过对校内植物观察,加强学生对植物形态结构的感性认识。通过编制校园植物名录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熟悉当地主要景观植物的名称、主要识别特征和分类地位,了解生活习性、用途及经济价值等。

3.校外实践

以参观实习或生产实践方式进行。通过校外实训基地指导教师的讲解和实地观察,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及作用、功能,为从事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控制、利用和改造植物。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全面评价学生学科成绩,改革考试方法。《植物学》主要采取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两种方式。理论考核主要考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技能考核考评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并规定若技能考核不及格,判定该门课程不及格。学期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综合评定,各占50%。

导游业务课程整体设计范文第3篇

(一)课程分析

《植物学》是园艺、植保、林业等农业技术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它是研究植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生长发育规律,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植物的分布规律、植物的进化与分类和植物资源利用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植物形态、解剖、分类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并掌握有关实验技能的基本方法,熟悉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当地景观植物、药用植物及经济作物,充分了解热带雨林植物的奇特现象,如奇花异草、五大奇观、五树六花等,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控制、利用和改造植物。同时,也为从事版纳景区服务、导游服务工作奠定基础,拓宽园艺专业就业面。

本课程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一般分为了解、理解或熟悉、掌握三个层次,了解是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有一定的认识;理解或熟悉是指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有较熟练的基本技能;掌握是指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具有熟练的基本技能,能综合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实践性和直观性很强,要紧密围绕当地热带雨林植物、农业生产实际和城镇绿化建设需求,努力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特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探索适合于本门课程教学的各种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主要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要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教具和幻灯、录像、网络及其它教育技术,加强直观教学。重视课堂实验和教学实习,创造条件开足实验,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侧重培养学生对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当地主要的景观植物、药用植物和经济作物的识别能力。要注意本课程的新进展,适时引进新的教学内容。

(二)能力目标分析 1.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主要功能。 (2)掌握分类的基本知识和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2.能力教育目标

1 (1)能准确使用显微镜。

(2)掌握植物解剖的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植物分类和鉴定的方法,能准确识别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当地主要的景观植物、药用植物和经济作物。

(4)掌握植物分类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方法。 3.思想教育目标

(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2)具有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 (3)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具有职业道德的意识。

(三)教学对象分析

《植物学》的教学对象是通过全国统一高考正式录取的大专三年制园艺、植保、林业等专业的学生,有理科学生和文科学生。文科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初学植物学较为吃力。学好植物学关键,是要因地制宜采用多种途径和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和各种训练活动。

(四)教材选用分析

本课程根据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主要选用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高等教育出版社高职高专教改项目成果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

(五)教学设施利用分析

学院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可使本课程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多媒体教室 学院现有36间多媒体教室。学利用先进的网络设备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实现教学资料和教学课件随网化。多媒体教学可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形象直观,提高课堂讲授的效率和信息量,增强教学效果。

2.电子图书室 学院拥有30万册图书的电子图书室,可为学生提供较为方便的资料查询。

(六)实训基地使用分析

为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院在校内和校外都设有实训基地,便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植物学》及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符合生产一线需要的科技人才。

2 1. 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验室 有显微镜实验室和植物学实验室。共有显微镜25台、各种实验标本(植物器官组织标本和植物形态学标本)和仪器、用具。主要功能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巩固、印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从事植物研究的一般实验方法,培养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内各种观赏植物 便于教师进行直观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通过实地观察,加强学生对植物形态结构的感性认识。通过编制校园内植物名录和挂牌,让学生熟悉当地主要园林植物的名称及分类地位,掌握识别特征,了解生活习性、用途及经济价值等。同时,校内观赏植物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植物识别、分类训练和技能考核的场地。

校内试验基地 学院有10亩教学试验地。通过组织专业生产劳动,让学生参与主要观赏植物栽培管理的实践活动,认识和掌握当地主要观赏植物的形态与分类、生活习性和栽培技术要求。

2.校外实训基地

中国医学科学院西双版纳药物研究所(简称药物园)。该实训基地与学院比邻,是学生实训最为便捷的基地。药物园内种植有热带地区各种药用植物、观赏植物近1500种。根据教学和实训的需要,每年在新生学前教育活动中,都要组织学生到药物园参观,让学生认识版纳植物的多样性,以激发学生进行植物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爱专业、学专业,并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作物研究所(简称花卉园)。与我院相距400米。花卉园内种有各种热带园林和经济作物,种类近500种。在课程教学的第12周,组织学生到花卉园开展植物形态结构方面的实习,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并掌握植物茎、叶、花、果实的形态特征,为植物分类奠定良好基础。

西双版纳州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我院相距3公里。内设有版纳野生动植物博物管。通过自然保护区内指导教师的讲解和实地参观博物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版纳境内的动植物资源和种类,开拓视野。

西双版纳州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实验基地。距离我院6公里,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重要基地。基地内中有各种观赏价值、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观赏蔬菜等,如彩椒、甜瓜、观赏瓜类作物、观赏甘蓝、红掌等,是学生学习《植物学》和相关课程的最好最便捷的实训场地。通过参与基地内各种经济作物的育苗、种植管理生产活动,学生不仅认识了当地主要 3 经济作物的种类和栽培技术,同时对现代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和信息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研究所(简称勐仑植物园)。距离我院60公里。园内种植植物有10000多种,内设有版纳野生动植物博物管。在课程教学的第16周,组织学生到植物园开展植物分类实习,通过园内指导教师的讲解和实地观察,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熟悉园内热带和亚热带代表性植物的名称及分类地位、主要识别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用途及经济价值等。

二、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原则

《植物学》课程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模块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以能力教育为中心,培养出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过硬、具有开拓精神和经营管理能力、综合素质较好、能够直接进入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等技术专门人才。

1.密切联系当地实际,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删繁就简,适当补充,努力增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理论教学以应用、识别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学中,由表至里,由浅入深重点讲授植物的基本组成,包括细胞组织;营养体建成—根、茎、叶的形成;生殖生长—开花、结果、种子的形成及生活史的基本理论知识。简要介绍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植物界各大类群的的主要特征及各类群之间的演化关系。补充热带雨林植物趣谈,加强对热带、亚热带植物生活习性和识别知识的讲授。

2.加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实践教学方式多样化,包括室内实验、参观实习、开展讲座和生产实践。室内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从事植物研究工作的一般实验方法和技术,参观实习包括组织学生到药物园、花卉园、州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州农科所实验基地及勐仑植物园等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认识植物的多样性,提高识别植物和植物分类的能力。学院试验基地和州农科所实验基地则是作为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练兵场地。此外,校园园林植物也是教师进行直观教学、学生识别植物的重要场地,通过对校园植物的名录编制和挂牌,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当地景观植物的种类、识别特征和分类地位。

(二)教学课时安排

本课程按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时为 108 学时。其中理论课学时为60,实训课学时为 48。形态解剖部分和系统分类部分所占比例为 3:1。教学大纲中每一章后的学时数为理论课讲 4 授学时。授课期间的课后学习教师可根据实际具体安排。学习完本课程后,安排1周进行野外实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分裂方式。 (2)组织的基本类型和结构。

(3)种子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4)种子植物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和生殖过程。 (5)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及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术语。 (6)当地常见植物形态识别和分类地位。 2.教学难点

(1)植物组织的基本结构。

(2)植物营养器官根、茎的次生构造。 (3)植物繁殖器官的构造。

三、教学实施

(一)理论教学

1.多媒体教学 展示典型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授课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互动式教学 每次上课就授课内容进行师生对话,互相提问、答疑。 3.思考与练习 温故而知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开拓、创新思维。

(二)实践教学

1.室内实验 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印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掌握从事植物研究的一般实验方法和技术,培养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校内实践 通过对校内植物观察,加强学生对植物形态结构的感性认识。通过编制校园植物名录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熟悉当地主要景观植物的名称、主要识别特征和分类地位,了解生活习性、用途及经济价值等。

3.校外实践

以参观实习或生产实践方式进行。通过校外实训基地指导教师的讲解和实地观察,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及作用、功能,为从事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控制、利用和改造植物。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全面评价学生学科成绩,改革考试方法。《植物学》主要采取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两种方式。理论考核主要考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技能考核考评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并规定若技能考核不及格,判定该门课程不及格。学期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综合评定,各占50%。

导游业务课程整体设计范文第4篇

(一)课程分析

《植物学》是园艺、植保、林业等农业技术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它是研究植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生长发育规律,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植物的分布规律、植物的进化与分类和植物资源利用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植物形态、解剖、分类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并掌握有关实验技能的基本方法,熟悉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当地景观植物、药用植物及经济作物,充分了解热带雨林植物的奇特现象,如奇花异草、五大奇观、五树六花等,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控制、利用和改造植物。同时,也为从事版纳景区服务、导游服务工作奠定基础,拓宽园艺专业就业面。

本课程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一般分为了解、理解或熟悉、掌握三个层次,了解是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有一定的认识;理解或熟悉是指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有较熟练的基本技能;掌握是指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具有熟练的基本技能,能综合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实践性和直观性很强,要紧密围绕当地热带雨林植物、农业生产实际和城镇绿化建设需求,努力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特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探索适合于本门课程教学的各种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主要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要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教具和幻灯、录像、网络及其它教育技术,加强直观教学。重视课堂实验和教学实习,创造条件开足实验,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侧重培养学生对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当地主要的景观植物、药用植物和经济作物的识别能力。要注意本课程的新进展,适时引进新的教学内容。

(二)能力目标分析 1.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主要功能。 (2)掌握分类的基本知识和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2.能力教育目标

1 (1)能准确使用显微镜。

(2)掌握植物解剖的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植物分类和鉴定的方法,能准确识别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当地主要的景观植物、药用植物和经济作物。

(4)掌握植物分类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方法。 3.思想教育目标

(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2)具有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 (3)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具有职业道德的意识。

(三)教学对象分析

《植物学》的教学对象是通过全国统一高考正式录取的大专三年制园艺、植保、林业等专业的学生,有理科学生和文科学生。文科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初学植物学较为吃力。学好植物学关键,是要因地制宜采用多种途径和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和各种训练活动。

(四)教材选用分析

本课程根据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主要选用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高等教育出版社高职高专教改项目成果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

(五)教学设施利用分析

学院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可使本课程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多媒体教室 学院现有36间多媒体教室。学利用先进的网络设备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实现教学资料和教学课件随网化。多媒体教学可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形象直观,提高课堂讲授的效率和信息量,增强教学效果。

2.电子图书室 学院拥有30万册图书的电子图书室,可为学生提供较为方便的资料查询。

(六)实训基地使用分析

为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院在校内和校外都设有实训基地,便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植物学》及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符合生产一线需要的科技人才。

2 1. 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验室 有显微镜实验室和植物学实验室。共有显微镜25台、各种实验标本(植物器官组织标本和植物形态学标本)和仪器、用具。主要功能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巩固、印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从事植物研究的一般实验方法,培养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内各种观赏植物 便于教师进行直观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通过实地观察,加强学生对植物形态结构的感性认识。通过编制校园内植物名录和挂牌,让学生熟悉当地主要园林植物的名称及分类地位,掌握识别特征,了解生活习性、用途及经济价值等。同时,校内观赏植物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植物识别、分类训练和技能考核的场地。

校内试验基地 学院有10亩教学试验地。通过组织专业生产劳动,让学生参与主要观赏植物栽培管理的实践活动,认识和掌握当地主要观赏植物的形态与分类、生活习性和栽培技术要求。

2.校外实训基地

中国医学科学院西双版纳药物研究所(简称药物园)。该实训基地与学院比邻,是学生实训最为便捷的基地。药物园内种植有热带地区各种药用植物、观赏植物近1500种。根据教学和实训的需要,每年在新生学前教育活动中,都要组织学生到药物园参观,让学生认识版纳植物的多样性,以激发学生进行植物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爱专业、学专业,并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作物研究所(简称花卉园)。与我院相距400米。花卉园内种有各种热带园林和经济作物,种类近500种。在课程教学的第12周,组织学生到花卉园开展植物形态结构方面的实习,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并掌握植物茎、叶、花、果实的形态特征,为植物分类奠定良好基础。

西双版纳州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我院相距3公里。内设有版纳野生动植物博物管。通过自然保护区内指导教师的讲解和实地参观博物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版纳境内的动植物资源和种类,开拓视野。

西双版纳州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实验基地。距离我院6公里,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重要基地。基地内中有各种观赏价值、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观赏蔬菜等,如彩椒、甜瓜、观赏瓜类作物、观赏甘蓝、红掌等,是学生学习《植物学》和相关课程的最好最便捷的实训场地。通过参与基地内各种经济作物的育苗、种植管理生产活动,学生不仅认识了当地主要 3 经济作物的种类和栽培技术,同时对现代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和信息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研究所(简称勐仑植物园)。距离我院60公里。园内种植植物有10000多种,内设有版纳野生动植物博物管。在课程教学的第16周,组织学生到植物园开展植物分类实习,通过园内指导教师的讲解和实地观察,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熟悉园内热带和亚热带代表性植物的名称及分类地位、主要识别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用途及经济价值等。

二、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原则

《植物学》课程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模块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以能力教育为中心,培养出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过硬、具有开拓精神和经营管理能力、综合素质较好、能够直接进入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等技术专门人才。

1.密切联系当地实际,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删繁就简,适当补充,努力增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理论教学以应用、识别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学中,由表至里,由浅入深重点讲授植物的基本组成,包括细胞组织;营养体建成—根、茎、叶的形成;生殖生长—开花、结果、种子的形成及生活史的基本理论知识。简要介绍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植物界各大类群的的主要特征及各类群之间的演化关系。补充热带雨林植物趣谈,加强对热带、亚热带植物生活习性和识别知识的讲授。

2.加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实践教学方式多样化,包括室内实验、参观实习、开展讲座和生产实践。室内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从事植物研究工作的一般实验方法和技术,参观实习包括组织学生到药物园、花卉园、州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州农科所实验基地及勐仑植物园等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认识植物的多样性,提高识别植物和植物分类的能力。学院试验基地和州农科所实验基地则是作为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练兵场地。此外,校园园林植物也是教师进行直观教学、学生识别植物的重要场地,通过对校园植物的名录编制和挂牌,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当地景观植物的种类、识别特征和分类地位。

(二)教学课时安排

本课程按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时为 108 学时。其中理论课学时为60,实训课学时为 48。形态解剖部分和系统分类部分所占比例为 3:1。教学大纲中每一章后的学时数为理论课讲 4 授学时。授课期间的课后学习教师可根据实际具体安排。学习完本课程后,安排1周进行野外实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分裂方式。 (2)组织的基本类型和结构。

(3)种子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4)种子植物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和生殖过程。 (5)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及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术语。 (6)当地常见植物形态识别和分类地位。 2.教学难点

(1)植物组织的基本结构。

(2)植物营养器官根、茎的次生构造。 (3)植物繁殖器官的构造。

三、教学实施

(一)理论教学

1.多媒体教学 展示典型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授课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互动式教学 每次上课就授课内容进行师生对话,互相提问、答疑。 3.思考与练习 温故而知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开拓、创新思维。

(二)实践教学

1.室内实验 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印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掌握从事植物研究的一般实验方法和技术,培养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校内实践 通过对校内植物观察,加强学生对植物形态结构的感性认识。通过编制校园植物名录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熟悉当地主要景观植物的名称、主要识别特征和分类地位,了解生活习性、用途及经济价值等。

3.校外实践

以参观实习或生产实践方式进行。通过校外实训基地指导教师的讲解和实地观察,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及作用、功能,为从事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控制、利用和改造植物。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全面评价学生学科成绩,改革考试方法。《植物学》主要采取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两种方式。理论考核主要考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技能考核考评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并规定若技能考核不及格,判定该门课程不及格。学期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综合评定,各占50%。

导游业务课程整体设计范文第5篇

(一)课程分析

《植物学》是园艺、植保、林业等农业技术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它是研究植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生长发育规律,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植物的分布规律、植物的进化与分类和植物资源利用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植物形态、解剖、分类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并掌握有关实验技能的基本方法,熟悉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当地景观植物、药用植物及经济作物,充分了解热带雨林植物的奇特现象,如奇花异草、五大奇观、五树六花等,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控制、利用和改造植物。同时,也为从事版纳景区服务、导游服务工作奠定基础,拓宽园艺专业就业面。

本课程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一般分为了解、理解或熟悉、掌握三个层次,了解是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有一定的认识;理解或熟悉是指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有较熟练的基本技能;掌握是指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具有熟练的基本技能,能综合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实践性和直观性很强,要紧密围绕当地热带雨林植物、农业生产实际和城镇绿化建设需求,努力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特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探索适合于本门课程教学的各种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主要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要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教具和幻灯、录像、网络及其它教育技术,加强直观教学。重视课堂实验和教学实习,创造条件开足实验,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侧重培养学生对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当地主要的景观植物、药用植物和经济作物的识别能力。要注意本课程的新进展,适时引进新的教学内容。

(二)能力目标分析 1.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主要功能。 (2)掌握分类的基本知识和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2.能力教育目标

1 (1)能准确使用显微镜。

(2)掌握植物解剖的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植物分类和鉴定的方法,能准确识别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当地主要的景观植物、药用植物和经济作物。

(4)掌握植物分类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方法。 3.思想教育目标

(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2)具有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 (3)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具有职业道德的意识。

(三)教学对象分析

《植物学》的教学对象是通过全国统一高考正式录取的大专三年制园艺、植保、林业等专业的学生,有理科学生和文科学生。文科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初学植物学较为吃力。学好植物学关键,是要因地制宜采用多种途径和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和各种训练活动。

(四)教材选用分析

本课程根据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主要选用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高等教育出版社高职高专教改项目成果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

(五)教学设施利用分析

学院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可使本课程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多媒体教室 学院现有36间多媒体教室。学利用先进的网络设备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实现教学资料和教学课件随网化。多媒体教学可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形象直观,提高课堂讲授的效率和信息量,增强教学效果。

2.电子图书室 学院拥有30万册图书的电子图书室,可为学生提供较为方便的资料查询。

(六)实训基地使用分析

为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院在校内和校外都设有实训基地,便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植物学》及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符合生产一线需要的科技人才。

2 1. 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验室 有显微镜实验室和植物学实验室。共有显微镜25台、各种实验标本(植物器官组织标本和植物形态学标本)和仪器、用具。主要功能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巩固、印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从事植物研究的一般实验方法,培养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内各种观赏植物 便于教师进行直观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通过实地观察,加强学生对植物形态结构的感性认识。通过编制校园内植物名录和挂牌,让学生熟悉当地主要园林植物的名称及分类地位,掌握识别特征,了解生活习性、用途及经济价值等。同时,校内观赏植物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植物识别、分类训练和技能考核的场地。

校内试验基地 学院有10亩教学试验地。通过组织专业生产劳动,让学生参与主要观赏植物栽培管理的实践活动,认识和掌握当地主要观赏植物的形态与分类、生活习性和栽培技术要求。

2.校外实训基地

中国医学科学院西双版纳药物研究所(简称药物园)。该实训基地与学院比邻,是学生实训最为便捷的基地。药物园内种植有热带地区各种药用植物、观赏植物近1500种。根据教学和实训的需要,每年在新生学前教育活动中,都要组织学生到药物园参观,让学生认识版纳植物的多样性,以激发学生进行植物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爱专业、学专业,并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作物研究所(简称花卉园)。与我院相距400米。花卉园内种有各种热带园林和经济作物,种类近500种。在课程教学的第12周,组织学生到花卉园开展植物形态结构方面的实习,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并掌握植物茎、叶、花、果实的形态特征,为植物分类奠定良好基础。

西双版纳州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我院相距3公里。内设有版纳野生动植物博物管。通过自然保护区内指导教师的讲解和实地参观博物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版纳境内的动植物资源和种类,开拓视野。

西双版纳州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实验基地。距离我院6公里,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重要基地。基地内中有各种观赏价值、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观赏蔬菜等,如彩椒、甜瓜、观赏瓜类作物、观赏甘蓝、红掌等,是学生学习《植物学》和相关课程的最好最便捷的实训场地。通过参与基地内各种经济作物的育苗、种植管理生产活动,学生不仅认识了当地主要 3 经济作物的种类和栽培技术,同时对现代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和信息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研究所(简称勐仑植物园)。距离我院60公里。园内种植植物有10000多种,内设有版纳野生动植物博物管。在课程教学的第16周,组织学生到植物园开展植物分类实习,通过园内指导教师的讲解和实地观察,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熟悉园内热带和亚热带代表性植物的名称及分类地位、主要识别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用途及经济价值等。

二、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原则

《植物学》课程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模块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以能力教育为中心,培养出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过硬、具有开拓精神和经营管理能力、综合素质较好、能够直接进入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等技术专门人才。

1.密切联系当地实际,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删繁就简,适当补充,努力增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理论教学以应用、识别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学中,由表至里,由浅入深重点讲授植物的基本组成,包括细胞组织;营养体建成—根、茎、叶的形成;生殖生长—开花、结果、种子的形成及生活史的基本理论知识。简要介绍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植物界各大类群的的主要特征及各类群之间的演化关系。补充热带雨林植物趣谈,加强对热带、亚热带植物生活习性和识别知识的讲授。

2.加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实践教学方式多样化,包括室内实验、参观实习、开展讲座和生产实践。室内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从事植物研究工作的一般实验方法和技术,参观实习包括组织学生到药物园、花卉园、州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州农科所实验基地及勐仑植物园等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认识植物的多样性,提高识别植物和植物分类的能力。学院试验基地和州农科所实验基地则是作为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练兵场地。此外,校园园林植物也是教师进行直观教学、学生识别植物的重要场地,通过对校园植物的名录编制和挂牌,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当地景观植物的种类、识别特征和分类地位。

(二)教学课时安排

本课程按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时为 108 学时。其中理论课学时为60,实训课学时为 48。形态解剖部分和系统分类部分所占比例为 3:1。教学大纲中每一章后的学时数为理论课讲 4 授学时。授课期间的课后学习教师可根据实际具体安排。学习完本课程后,安排1周进行野外实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分裂方式。 (2)组织的基本类型和结构。

(3)种子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4)种子植物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和生殖过程。 (5)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及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术语。 (6)当地常见植物形态识别和分类地位。 2.教学难点

(1)植物组织的基本结构。

(2)植物营养器官根、茎的次生构造。 (3)植物繁殖器官的构造。

三、教学实施

(一)理论教学

1.多媒体教学 展示典型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授课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互动式教学 每次上课就授课内容进行师生对话,互相提问、答疑。 3.思考与练习 温故而知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开拓、创新思维。

(二)实践教学

1.室内实验 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印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掌握从事植物研究的一般实验方法和技术,培养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校内实践 通过对校内植物观察,加强学生对植物形态结构的感性认识。通过编制校园植物名录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熟悉当地主要景观植物的名称、主要识别特征和分类地位,了解生活习性、用途及经济价值等。

3.校外实践

以参观实习或生产实践方式进行。通过校外实训基地指导教师的讲解和实地观察,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及作用、功能,为从事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控制、利用和改造植物。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全面评价学生学科成绩,改革考试方法。《植物学》主要采取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两种方式。理论考核主要考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技能考核考评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并规定若技能考核不及格,判定该门课程不及格。学期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综合评定,各占50%。

导游业务课程整体设计范文第6篇

课程根据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对高分子材料加工行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高职学生的智能特点, 按照我院“双证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设置。

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以塑料注塑工职业标准为导向, 以注塑工职业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实际项目为载体, 以塑料注塑成型制品生产任务为驱动, 使学生掌握从事塑料注塑成型岗位 (群) 所必需的塑料注塑成型理论基础、塑料注塑模具认识知识和塑料注射机操作技能, 具有面向注塑成型岗位 (群) 的职业能力, 为后续综合实践及顶岗实习打下良好基础[1]。

1 课程目标设计

1.1 总体目标

通过对《塑料注塑料成型技术》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塑料注塑成型基础理论、塑料注塑成型工艺拟定、塑料注塑机及辅助设备的操作, 同时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现场管理能力、创新能力, 为今后工作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2 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课程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设计以塑料制品注塑成型加工的一般工序和流程为依据[2], 设计如图1。

1.3 职业素质目标

(1) 领悟7S管理理念, 具有较强的行业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成本节约意识; (2) 严谨求实、吃苦耐劳, 能够团队协作、合理分工、有责任心; (3) 掌握一定数量的塑料、模具、设备等方面的专业英语词汇。

2 课程训练项目设计

本课程以企业真实产品——电话听筒后盖的注塑成型作为项目载体, 按注塑成型电话听筒后盖的工序与流程设计11个子项目, 并在各子项目训练完成后到丰达电子有限公司注塑车间进行一周的整周实训, 完成电话机其他部件的注塑成型, 从而强化、巩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的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见图2) 。

3 教学进度设计

(见图3)

4 考核方案设计

4.1 考核依据与权重

(见图4)

4.2 考核标准 (每项1 0 0分) (见图5)

按上面的考核方式综合评定成绩, 成绩分优、良、及格、不及格四档, 其中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合格”;59分以下为“不合格”。

摘要:《塑料注塑成型技术》课程是高职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主干核心课程。本文基于高职教育向“工作过程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发展的背景从课程目标、课程训练项目、教学进度设计、考核方案等方面对高职塑料注塑成型技术这门课程的整体设计进行了探索, 旨在提高塑料注塑成型技术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塑料注塑成型,课程整体设计

参考文献

[1] 唐颂超.高分子材料加工课程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 2008, 1 (99) :25~27.

上一篇:党支部换届选举程序图范文下一篇:二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