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事业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4年8月31日通过了《预算法》修正案,重新修订后的预算法(以下简称“新预算法”)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作者对新预算法实施后行政事业在预算管理上应重视的几个要点进行了阐述,有利于单位管理层开阔思路,明确方向,有效开展财务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 新预算法 行政事业单位 预算管理 要点

为巩固我国近年来在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政府收支分类和预算公开等改革方面的成果,继续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我国自2004年启动了预算法修订工作,在经历了近十年时间和全国人大四次审议后,于2014年8月31日通过了预算法修正案。新预算法展现了许多创新性的亮点,为预算管理指明了方向,也对预算管理提出了更具体、深入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预算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层面来看,只有深刻理解新预算法精神,准确把握新预算法对预算管理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开展单位财务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

一、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应增强预算法治意识,依法履行职责

我国《预算法》素有“经济宪法”之称,是各级政府制定财政政策、开展经济活动所需遵循的基本法则。关于违反预算法的法律责任,原预算法只对擅自变更预算、擅自动用国库库款、隐瞒预算收入和不按预算开支的行为做了简单规定。新预算法强化了法律责任制度,将法律责任从原来的3条3款增加到5条25款。如果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违反预算法规定,除了责令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改正,还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规定了具体的法律责任,包括降级、撤职、开除、甚至追究刑事责任。可见,无论是从责任条款的数量,还是从责任追究的程度来看,新预算法都大大强调了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性。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应增强预算法治意识,自觉把新预算法的各项规定作为从事预算管理活动的行为准则,严格按照新预算法的规定进行部门预算的编制、调整和执行,严禁出现预算编制粗编乱报、预算调整随心所欲、预算执行违法违规等行为。

二、行政事业单位应勤俭节约、讲求绩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

新预算法第十二条规定:各级预算应当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预算单位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时应将“勤俭节约”和“讲求绩效”充分结合起来。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治家治国之本。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百姓讲排场奢侈浪费、机关事业单位公款吃喝玩乐、地方政府建豪华办公楼等现象屡见不鲜。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奢侈浪费问题,新修改的预算法将原法中“厉行节约”和“勤俭建国”的规定统一为“勤俭节约”原则,要求各级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各部门、各单位的机关运行经费和楼堂馆所建设、装修支出;在预算执行环节,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不得铺张浪费,不得虚假列支。勤俭节约,是用好、用实财政资金,建设廉洁政府的有力保障。

新预算法多处强调了绩效管理,如:编制预算要参考有关支出的绩效评价结果,制定相关的绩效管理目标;人大出具预算审查报告时要就“提高预算绩效”提出意见和建议;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对预算支出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决算草案的审查重点是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及绩效情况。可见,绩效管理贯穿了预算编制和审查、预算执行和监督及决算审查全过程,既讲求预算执行效率,也讲求预算执行效果。

因此,预算单位管理层既要关注预算执行进度、年终预算完成率,也要关注预算完成效果,如行政经费节约率是多少,项目完成结果是否达到预算绩效管理目标,是否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花最少的钱办好最多的事,是成本效益原则的最优体现,也是百姓对公共资金使用效果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要将“勤俭节约”和“讲求绩效”两个原则密切结合起来,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优先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项目,并在使用过程中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

三、行政事业单位应重视风险管理,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新预算法第六章第五十三条明确规定:各部门、各单位是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主体,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并对执行结果负责。这一条款的制定,一方面来看,是对预算单位预算执行行为的约束,强调预算执行行为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来看,又是给了预算单位管理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现其预算管理才能的机会。因此,预算单位管理层应考虑的是:如何做好单位预算执行。预算单位要在预算执行中担起主体角色,发挥积极作用,需要依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它能帮助单位管理者进行风险管理,规范业务流程,保障单位业务稳健高效地运行。虽然财政部在2012年11月已正式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从2014年1月1日起实施此规范,但是至今为止,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还是很薄弱的,主要表现为:没有全面梳理业务流程,识别风险点;没有将制衡机制嵌入到内部管理制度,用制度来管理人、财、权;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建设落后,没有好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加强内部控制。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仍是一种碎片式地控制管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新预算法下,预算单位要想当好预算执行的主体,承担得起预算执行的结果,就要重视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将其打造成预算执行管理的一把利器,用来规范单位的各种经济活动,保障预算执行合法合规,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和效果。

四、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财政信息公开制度,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新预算法的第一条条款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并在之后的第十四条、第八十九条及第九十二条条款中对预算公开的内容、时间、主体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未依照规定对有关预算事项进行公开和说明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在此需要提请预算单位管理层注意的是,预算公开除了公开预决算相关信息外,还包括政府采购信息公开、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公开。因原预算法在预决算公开方面没有规定,所以部分预算单位对信息公开工作不重视,觉得可为可不为,或者是信息公开不全面,不及时。今后,预算单位管理层要牢固树立信息公开、透明的观念,除了做好新预算法要求的预决算公开、政府采购情况公开和有关审计报告公开外,还应不断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主动把百姓热点关注的内容和单位重大项目情况进行公开,如“三公”经费使用情况、部门预算500万元以上项目、政府投资基建项目等信息的公开。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财政信息公开制度,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政府公告、新闻媒体、档案馆等途径,拓宽信息公开渠道,全面、真实地公开信息,保障人民群众对财政预算的知悉权,自觉接受公众监督,规范财务收支行为。

五、行政事业单位应制定事业发展长期目标,做好中长期财务规划,编制三年滚动预算

新预算法首次提出,各级政府可以设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这是一种新的预算机制,打破了以往要求单一预算年度内预算收支平衡的原则,讲求预算长期动态平衡。对于各级政府来说,如因政策需要,可以在编制财政收支预算时编列赤字,但应做好以后年度分年弥补计划。预算执行中如出现超收,原则上超收收入当年不安排支出,可以用来弥补财政赤字、减少政府债务或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如果出现短收,可以削减支出或按程序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资金弥补。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按照“二上二下”的预算编报程序完成,是一种由下至上,逐级汇总的预算编报方式。因此,各级政府要做好跨年度预算平衡,并实现中长期预算平衡可控,首先需要各基层预算单位做好本单位跨年度预算平衡的具体工作,包括制定事业发展长期目标,做好项目调研、论证工作,科学编报中长期财务规划,编制三年滚动预算。拟定事业发展目标时若只考虑一个预算年度内能开展和完成的事项,容易导致急于求成,粗制滥造,急功近利等行为,不利于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品质提升和公共事业的持续发展。因此,预算单位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制定长远目标,做好中长期财务规划。以深圳绿地管养为例,初期目标是达到一定的绿化覆盖率,之后是绿地分级管养,如今是着力打造绿地精品区和特色公园。显然,随着绿地管养标准的不断提高,财政经费保障力度需逐步加大。负责城市绿化管理的预算单位通过编制三年滚动预算,可以将城市绿化投入资金的逐年上升趋势反映出来,财政部门据此做好财政收支安排,确保财政收支预算年度内平衡或跨年度平衡。可见,预算单位制定事业发展长期目标,并做好与之相匹配的中长期财务规划,能为政府预算决策提供信息,有利于政府财政部门综合衡量财政收支配比,统筹兼顾,合理分配资金,确保跨年度预算平衡。

为适应经济形势,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新预算法对单位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要深刻理解新预算法精神,把握今后预算管理工作的方向和重点,进一步规范财政收支行为,促进公共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含草案说明)(2014年修订)[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

[2] 财政部条法司: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修改前后对照表[M].中国财政经济经济出版社,2014.

[3] 财政部会计司: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讲座[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4] 楼继伟:认真贯彻新预算法,依法加强预算管理[N].人民日报,2014-09-01.

(责任编辑:谌盼)

事业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近些年来,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呈快速发展的趋势。但是,该专业大量毕业生并未进入公共事业专业领域就业,这无疑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咸宁学院,在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并力求该模式实现动态的发展、完善。

【关键词】咸宁学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动态“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事业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随着水利事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对事业单位现行财务管理体制的冲击,事业单位所处的内外经济环境及其组织机构、管理模式、资金控制与预算管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事业单位被逐步推向市场,财务管理的目标呈多元化发展,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要考虑量化的财务指标,还要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非财务指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优化事业支出,创造社会效益的最终目的,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面临新形势与新任务,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深化水利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成为水利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者深入探讨的新课题。本文从综合管理中心现行财务管理工作人手,探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策略,研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合理的财务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各方面、各部门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感,力促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一、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我国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一步一步进行,逐步向前推进的。1997年国家颁布实施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998年颁布实施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1999年对《会计法》进行了修订。当前绝大多数单位在执行财务会计制度的过程中,为了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从大局出发,及时地向社会公众公布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但在会计实务中,也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这与执法力度不够有关,实务中往往是发现问题后只是要求进行调账或给予轻微的罚款,甚至有的还不了了之,没有给予肇事者重击。因此,政府监管部门应认真执行《会计法》,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单位负责人、当事人追究法律责任,从而形成良好的财务会计制度执行环境,保证财务会计制度落到实处。

统一的会计标准、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要实现会计改革的目标,关键是要认真贯彻实施。但由于我国会计人员数量庞大,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理解和执行财务会计制度时往往会出现偏差,一些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实务操作时与制度要求不一致,甚至有的会计人员为了某种目的而滥用会计法规赋予的各种会计标准,这都不符合会计改革的要求,对提高会计质量极为不利。

(二)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水利事业单位类型多、专业性强,既有公益性为主的行政事业单位,又有生产经营性为主的单位,而大量的是二者兼有的事业单位。由于水利事业单位执行的财务制度各异,财务管理体制、运行方式各不相同,尤其是事、企不分的事业单位产权不明晰,使单位资产难以界定,会计核算复杂,财务管理困难。具体而言:一是基础管理关系尚未理顺。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水利的公益性使水利工程管理、服务收费、利润分配制度改革滞后,导致水利行政、企业、事业单位的基础管理关系未明确,经济关系不清;事业单位机构庞大,人员过多,大部分经费只限于人员开支,严重影响水利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二是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规范的财务行为必须要有相应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约束才能形成,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虽然大部分水利事业单位都有相应的财务管理办法,但办法内容过于单一,往往侧重于经费支出审批程序等会计基础工作,其预算管理、收入管理、资产管理、财务分析等重要职能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三是预算管理工作体制不健全。受财政资金紧张的影响,预算编制工作只是被动地接受财政拟定的指标,不能全面考虑事业单位发展要求,财务部门只是单一地对各专业部门提出的专项经费进行汇总,缺乏深入研究,不能准确反映实际工作和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同时,缺乏对预算执行的有效监督,预算的约束力不强,挤占挪用的问题普遍存在。四是费用征收体制不顺。近年来,水利收费工作虽有进步,但由于征收机构摧收、劝收工作的能力较差,缺乏强制性的执行措施,对拒交、滞交行为没有有效的制约办法,造成各项规费的收取率低。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费和水利工程定额管理费因没有强制性的执行措施,征收效果很差。

二、案例分析——长江委综合管理中心的实践

(一)基本情况综合管理中心是长江委2002年机构改革时新成立的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着长江流域血防管理、中央防汛物资储备、长江防汛抢险、水利建设与管理中心等事业职能。在综合管理中心组建时,除部分事业单位整体划转外,还接管了当时已萧条的原长江委综经办管辖的一些全民、集体企业。2005年10月经委党组研究决定将长江清淤疏浚公司划入综合管理中心管理,同时将长江委投资疏浚公司股权转交综合管理中心管理。根据长江委赋予的职责,综合管理中心内设8个事业职能部门,同时管辖9个企业(全民企业5个,集体企业4个)。是一个“以事业职能管理为主,兼管长江委投资的历史遗留的小型困难企业的多功能复合型事业单位”。即第一类,事业职能单位承担长江委赋予综合管理中心的主要事业职能;第二类,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是长江计划经济的产物,现整体不能正常经营和生产,职工离岗,将经营与生产场地以出租为主,维持职工基本生活;第三类,全民企业(长江清淤公司);第四类,集体企业。

(二)财务状况分析首先,综合管理中心事业职能以社会公益性质为主,创收能力有限。近年来虽挖掘潜力,开拓经营,但是单位创收水平仍旧较低,作为衡量事业单位财务状况重要指标的经费自给率平均仅为13.2%,机构运行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其次,综合管理中心财务结构一直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突出矛盾。综合管理中心虽然整体上属于事业单位;但是在职工构成比例上,离退休职工和历史遗留的全民、集体企业职工占职工总数的85%,并且这些职工基本处于待岗状态。因此,综合管理中心一直存在着“依靠事业在职104人的创收力量,承担离退休153人(离休21人)、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170人和集体企业252人经费缺口的任务”,这也是长期以来一直困绕中心发展的问题。最后,历史遗留企业包袱日益沉重。目前,综合管理中心下属企业单位基本已歇业、停产,这些企业职工的生活、医疗、养老保险续保基本依靠综合管理中心承担,在目前较低的保障水平上,每年约需支出近150万元,离退休人员支出已成为制约中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原因分析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历史遗留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负担。一是企业净资产少,设备陈旧,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人才缺乏,不具备行业优势,市场竞争力差。在行业分布方面,企业多集中在机械修造加工、印刷、流通等传统领域,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规模经济优势,也缺乏相应的高级技术人才,多年来严重依赖长江委的内部市场和其它市场扶持措施,市场竞争力弱,市场经济适应力差。多数企业(单位)已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门面(或厂房)对外租赁的差

额收入已成为企业的主要收入。二是职工整体年龄普遍偏大,40岁以上的年龄约占职工总数的70%;职工整体文化程度不高,高中、中专及以下的职工占总数的60%以上。由于长期受事业单位管理的影响,不少单位在事业和企业间的角色定位模糊,企业干部职工危机意识不强,不能严格按照企业管理规范运作,职工的心态摇摆不定,企业没有发展后劲,缺乏活力。三是职工收入整体水平不高,部分集体职工收入微薄,生活极其困难。就全民职工而言,职工60%的工资由中心统一发放,企业设法筹集工资40%的部分,一旦遇到企业效益不佳或收入不稳定,职IT资自然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不能及时到位;集体职工除一部分已退休可领取社保养老金外,大多数(目前下岗、内退者)只能领到一、二百元生活费,因暂时无法完全纳入地方社会保障体系,一些职工家庭收入连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都达不到。

二是医药费用负担沉重,职工的社会保障存在问题。自2006年1月1日以来,全民企业离退休职工的医药费归人中心统一管理并承担医药费,在职职工基本医药费由企业自行解决,但企业困难职工医药费报销难以落实。集体职工大病、重病者不少,然而企业无力承担,又没有社会医疗保障,通过管理中心救助的形式加以补贴,也只能是杯水车薪。社会保障方面,由于长江委还没有和社会保障制度接轨,事业单位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分配制度的建立,还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

三是融入资产短期内无法充分发挥效益。长江清淤疏浚公司的挖泥船及辅助设备虽然资产原值达1.67亿元之多,但由于水利工程市场竞争激烈,并且设备折旧、管养费用较大,公司运营成本较高,短期内无法有较好的回报。另原占有使用某职工宿舍的出租门面,除缴纳近18%税款外,还要上缴委有关部门房租和管理费,经济效益欠佳。

三、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探讨

(一)预算管理模式预算资金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核心。基于政府收支的改革,结合长江委实际情况,按照政府收支改革具体要求,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具体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全面推行财务预算管理,完善经济目标责任制。预算管理是中心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细化、量化的具体表现,是中心财务控制体系中最重要的内部控制机制。为此要制定《综合管理中心财务收支预算管理办法》,明确“客观全面、量入为出”的预算编制原则,强调预算的严肃性,对已经批准的年度预算原则上不予调整;未纳入年度预算的费用不得列支,实现预算的硬约束。中心财务管理部门要做好预算编制的预测工作,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监督,同时建立以预算控制为中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确保预算收支平衡。其次,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防范财务风险,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准确,确保资产保值增值。结合中心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完善风险控制系统,使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逐步实现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和控制,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第三,实行资金集中统一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资金安全。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安全是财务部门的重要职责。实行资金集中统一管理,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财务费用支出,同时对各单位的资金使用能够及时监控,对确保资金安全、规避风险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第四,积极推进集中采购,减少采购成本。对设备购置、车辆保险、基建维修等项目由中心统一组织实施,节约资金,规范管理,提高效益。最后,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加强内部审计及日常监督检查,防范风险,提高管理水平。一是统一会计科目使用、财务会计报告格式和信息化核算要求,建立实时有效的会计信息报告体系,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使会计核算工作更加规范化。二是制定借款、报销等日常会计工作的程序和审批权限,将财务报销规定、程序以及各种发票的票样在中心办公网上公示,要求广大职工必须取得合法票据,自觉遵守财务报销规定。三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素质。积极开展财会人员后续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四是加强内部审计,建立财务部门内部监控、内审部门独立审计、监察部门实施监管的综合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审计监察部门对财会工作的监督指导作用,加强财务监督和从源头治理腐败的力度。日常监督检查从预算编制、预算批复、预算执行全过程的监督,按照日常监督检查与专项监督相结合的原则,财务资产部定期对基层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检查,重点检查财会制度建设、大额现金支出、发票使用、项目成本核算管理、资产管理等基础工作等。通过对财务监督工作成绩和积极效果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促进财务制度的完善、财务工作方式的转变,最终达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目的。

(二)资产管理模式首先,应切实加强行政资产的管理,明确管理权责,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目前资产管理中存在管理权责不够明晰,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较为薄弱,缺少统一的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做好资产的清查核实工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资产管理权责。资产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并登记入账,实物管理由有关部门进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盘活闲置资产,明确资产的收益使用范围,制定有关资产的使用办法。其次,应加强中心所属企业及拥有股权的公司的资产收益管理。对事业单位的多种经营应按其经营规模与核算形式区别对待,设置不同的管理模式。经营规模较大,实行独立核算的经营形式。湖北长江清淤疏浚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国有全资施工企业,2005年10月划入综合管理中心管理,同时将长江委投资疏浚公司股权也转交综合管理中心管理。中心要积极争取,将现有固定资产尽快办理资产结算手续,并解决公司办公场所及船泊码头和备件仓库,推进公司改革力度。对于事业单位较小的经营收入,由事业单位纳入预算管理。改进长江防汛抢险队等部门固定资产的运作方式,积极参与社会竞争,严格内部管理,增收节支,广开创收渠道。对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应按改革的要求重新确定管理目标,对长期亏损企业,可研究实行破产等处理措施。

(三)绩效管理模式为确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任务的完成,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绩效管理将发挥积极作用。事业单位财务绩效管理模式实行分类考核,绩效管理的原则应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坚持工作质量和工作绩效相结合;考核与奖惩挂钩。根据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任务和年度工作计划,对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建立预算管理、财务收支管理、资产管理、财经管理等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明确绩效考核目标。预算管理方面,严格按预算法中本部门职责于每年第二季度前提出下年度完成工作任务的预算建议,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完成预算的编制上报工

作。财务管理方面,按时完成财务决算的汇总、分析、上报。按时汇总上报财务报表,并对报表进行财务分析;积极开展本单位经费自查,完成本级自查报告及上报;加强资金管理和重大财务问题研究,开展本单位资金管理情况检查。财务收支管理方面,严格按收支分类科目的用途,根据预算控制数(含项目经费)和事业经费开支范围、开支标准;严格执行借还款制度,及时清理、清算往来款项;有项目经费的部门严格按照项目内容和项目实施进度在经费限额内使用;加强对企业财务的指导与服务。资产管理方面,严格执行资产管理制度,按规定程序申购、建档、保管、处置固定资产,对本单位资产配置及使用管理情况进行登记,完善国有资产的基础管理。严格执行《国有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建立事业单位财务绩效管理模式将对事业单位财务改革起到巨大促进作用,运用这一管理模式将进一步提高财务部门工作效率,使财务管理工作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要求,为促进水利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四)重视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针对财务会计工作的新法规、新制度进行宣传、培训,尤其是结合水利财务工作的具体情况针对财务人员进行指导、培训。加强下属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高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杜绝违纪违规现象,同时基层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也将得到提高。

(五)财务管理信息网络化财务管理实施网络化办公,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益和有效性,成为财务信息化的目标。根据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和长江委的特点,依托现代信息及网络技术,建设以综管中心财务为中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从局部分散的管理向远程集中管理模式的转变,实时动态监控财务信息。

其一,以会计电算化为基础,建立内部核算和管理的有效链接。财务信息化就是基于日常财务工作的实际需要,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以会计电算化为基础,以实现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一体化为目标,通过开发财务管理网络信息系统,建立会计电算化系统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无缝链接(信息共享),实现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在单位经济业务信息利用上的同步,在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的同时,也满足了会计核算的需要。

其二,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实现预算执行控制前置。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也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预算经财政部门批复后,如何保证预算的正常执行成为预算管理的主要问题。建立财务网络结算系统后,预算执行控制由计算机系统管理,即有关财务事项的办理全部通过财务网络结算系统进行结算和控制,办理的财务事项是否超预算或无预算,由计算机进行识别:预算指标内的财务事项结算可以通过,预算指标外的财务事项结算不能通过。这从根本上摆脱了部门预算执行控制滞后问题。同时,通过财务网络结算系统,财务部门能够实时动态地掌握各部门和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管理工作由被动转向主动。各部门超预算或无预算财务事项的发生得以避免,预算约束的刚性得以体现,各部门和项目正常工作的资金得以保证。

其三,建立互动管理平台,加强中心经费监管。财务管理不仅是财务部门的问题,业务管理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也是做好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构建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相互沟通的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形成齐抓共管的财务管理局面至关重要。长江委财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是在中心财务部门和各部门间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相互沟通的网络平台。通过登录中心财务信息管理网站,各部门能够及时了解有关财务信息、办理相关事项,如经费使用情况查询、未报销和还款情况、个人工资情况、报送用款计划等。中心财务部门负责有关财务信息的及时更新、用款计划的接收和汇总以及有关财务工作布置和答疑。这种互动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加强了中心经费使用的监管,各部门对其部门和项目经费的收、支、余情况一目了然,有利于各部门更好地统筹安排经费使用;同时,财务部门的理财活动也得到了监督,有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和加强。

事业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创新是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障。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滞后的原因,论述了实现公共事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探讨了实现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创新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创新

公共事业管理是在特定的管理环境中,政府和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协调发展而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公共事业管理作为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人生产相联系的属性,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新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努力增加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1 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滞后的原因分析

与十几年前的农村基本无公共事业相比,这几年,农村的公共事业已有很大发展,但其发展滞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①基础设施有人建无人管;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人才流失严重,无法满足农民教育和健康要求;③社会保障基本没有,农民后顾之忧难消除。

针对当前状况,多数学者将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地方政府不重视

片面的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政府行为导致很多地方政府把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以及如何保障充分就业、消灭贫困、保障健康、机会均等、社会公正、环境优良等事业置于政府行为的次要位置,甚至不管不问,这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

1.2 发展战略严重偏差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实行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政府把大量的公共资源投入城市。在农村,本来应由政府承担的乡村道路、居住环境的改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基本上由农村基层政府和农民自己承担,导致城乡公共品供给存在巨大差距。这种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

1.3 决策体制落伍

自上而下的决策体制,使农民与政府之间信息不对称,政府工作人员围绕自身的利益发展公共事业最终造成农村公共品、公共事业供需结构的失衡,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1.4 公共事业发展主体和渠道单一

当前,我国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事业发展的筹资主体被单一地归结为政府,而通过市场和其他渠道筹资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起来,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资金很难筹集,严重约束了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1.5 约束监督机制缺失

农民自身受文化知识的限制,既缺乏民主监督的意识,又缺乏民主监督的能力,对农村公共资源的筹措、使用和管理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导致本来就来之不易的公共资源大量流失,严重影响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2 对农村公共事业管理进行创新的必要性

为了有效地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提高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水平,保证农村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对公共事业管理进行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2.1 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创新是缓解农村现实问题的需要

长期以来“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管理体制和倾斜政策,导致了我国农村的积贫积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呈现明显的“短腿”。从农村的现实出发,为实现中央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就必须按照公共管理均等化的原则,全面实施公共管理创新,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2 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创新是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迁,我国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呈全方位膨胀扩张的趋势,人们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并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因此,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为广大农民的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既是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

2.3 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创新是根本改变农村发展模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然完成了国家建设重点从政治到经济的转移,逐步坚定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决心,但是,“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发展模式得不到根本转变。科学发展观全面回答了“如何发展”这个问题,这也意味着我国的体制改革将步入一个以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时代。要实现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必须以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为中心,彻底进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3 实现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政府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创新是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障。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创新应针对以下路径依赖综合治理。

3.1 建立城乡均衡发展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绩效不高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一元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要彻底改变农村公共事业落后面貌,应废除城乡一元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建立城乡均衡发展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3.2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体制

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是我国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绩效不高的体制原因,是农村公共产品供求脱节、供需矛盾突出、供给绩效低下的根本原因。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目的就是使地方政府对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高度集权管理转向多元治理,由管制转向服务。

3.3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经费保障机制

(1)依法确保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财政性经费投入

依法落实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财政性经费的增长。如果政府对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不加大,就无法满足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所必需的财政经费,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就无法落到实处。合理调整政府财政投入在农村公共事业内部的配置,首先,要重新配置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现有财政资源,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基础性公共产品的财政投入;其次,加大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公共产品财政投入。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加大不发达地区农村的财政投入比重,包括加大直接财政投入、财政补贴、国债资金支持的力度。

(2)拓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融资渠道

政府要充分利用减免税收和给予信贷优惠等政策,调动企业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生产的投入。要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非政府组织筹资在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投入,弥补财政资金投入的不足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引导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尤其要加强舆论引导,使更多的社会资金通过非政府组织进入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3.4 稳步推进乡镇政府机构改革

(1)科学界定乡镇政府职能

努力建立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要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适当调整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努力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精简机构和人员

严格控制乡镇领导职数,综合设置乡镇内设机构,从严核定和从紧控制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妥善做好乡镇分流人员的安置工作。

(3)建立高素质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精减人员,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革乡镇政府的用人制度,实行竞争上岗制和落聘淘汰制,严把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关,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则,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

3.5 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机制

为确保绩效评估有序实施,分层级建立政府绩效评估领导小组。可从乡镇政府管理的业绩、成本及其内部管理等多个维度来构建评估指标体系。一般来说,绩效评估指标可由通用指标和特色指标两部分构成,通用指标是适合所有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特色指标是指根据乡镇的实际所特定的个性指标。建立健全评估制度还应该科学选择绩效评估的方法,综合运用指标考核法、公众评议法、察访核验法等方法,力求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全面。

总之,农村公共事业涉及广大农民的共同利益,旨在满足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要改变农村公共事业落后的局面,除了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外,关键在于实现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创新,从而有力推进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静波,索志林. 中国城乡公共事业管理比较研究[J]. 商业研究,2008(3):204-206.

[2]李同彬.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 农村经济,2006(8).

[3]张勤. 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J]. 中国行政管理,2006(7).

[4]彭国甫,鄢洪涛. 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基本途径[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2):12-16.

[5]王为民. 论中国农村公共事业的建设和管理[J]. 经济与管理,2006(7).

[6]张润君. 合作治理与新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创新[J]. 中国行政管理,2007(1):56-59.

[7]D. Kettle. 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 Washington,D. C;Brookings Institution,1993,22.

[8]陈又中,陈伟东. 国家与公民:公共产品供给角色与功能定位[J]. 新华文摘,2006(12).

[9]彭国甫. 构建地方政府有绩效评估体系的三个根本问题[J]. 湘潭大学学报,2007(4):76.

事业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目前我国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预算执行,导致预算工作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交通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弱化了预算管理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尽快完善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促进我国交通事业单位的发展。

[关键词] 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建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13. 008

1      背景介绍

预算管理一直是各行各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建立健全,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深入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财务会计制度的修订与更新,给预算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交通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的支柱型公共基础设施事业,为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做出极大贡献。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交通运输事业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风险与挑战,如何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提升交通事业单位的竞争力,以获得长远可持续发展成为交通事业单位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结合市场环境不难发现,通过完善预算管理方式,能提高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能力和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实现交通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

2      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制不完善

通过近年来预算管理在各行各业中的迅速开展,不难看出其有效地推动了我国财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但在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进行中也会出现许多障碍,导致预算工作无法切合实际的开展。其中最严重是,一些交通事业单位缺乏相对健全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导致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目标的设定偏离实际,加之任务分配的不合理,难以调动交通事业单位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浪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使得预算管理的执行效率偏低。同时由于缺乏动态的监督管理体系,预算管理工作中的消极怠工、贪污等问题也会随之出现,严重影响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无法最大程度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

2.2   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有待优化

不少交通事业单位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仍然采用原有的预算管理方式开展相应工作,难以满足新的预算管理要求和目标,与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不相符。这样不仅会影响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规范,还可能出现相关定额标准不合理,设置不够细化,缺乏高效的预算绩效评价机制等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

2.3   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人员专业性不足

预算管理中所涉及的系列工作,都离不开专业工作人员的参与,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对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影响巨大。但从交通事业单位目前情况来看,预算管理人员面对新形势下预算管理工作的风险与挑战,显得有点手足无措。其一,因为交通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缺乏专业的预算管理人才胜任岗位职能。其二,交通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管理人才的后续再教育与培训工作重视不足,导致预算管理人才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难以及时更新,无法结合相关政策及时调整预算管理工作,导致预算编制与本单位的实际业务相脱节,制约预算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严重弱化了预算管理在交通事业单位的重要性。

3      完善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建议

3.1   加快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

交通事业单位出现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多与其自身对预算管理认识不到位密切相关。为了有效结合实际情况,加快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制的完善,首先需要明确预算管理主要是通过对交通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科学合理分析,从而制定准确清晰的发展规划,是确保交通事业单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与指导方针。其次在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不能完全脱离已有相关体制,必须以其为基础进行改革和完善。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高效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加强对预算管理信息与数据的全面收集、整理、分析与统计管理,最大化保证信息数据的真实有效,从而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而在整个预算管理工作中,有效执行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能在预算资金使用过程中进行严格的审查,以确保所有的财务活动与资金都在预算管理范畴之内,及时发现预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纠正,从而减少交通事业单位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预算管理执行力还包括强有力的监督,这需要交通事业单位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实时、动态地对预算工作的开展状况进行有效监督,保证所收集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减少交通事业单位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概率,保证整个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公开化、透明化,实现预算管理目标。

要想提高交通事業单位预算执行力,就必须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强化对预算工作的干预。当然,交通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不能单单依靠财务部门来开展,也需要其他部门的共同参与,实现各部门相互协作,数据信息共享,从而掌控财务资金的去向,让数据真正发挥其效用。要根据不同部门的属性与工作任务,进行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分配与安排,将具体的预算管理工作落实到相关责任人,这样能有效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力,为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

3.2   创新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的创新涉及范围较广,包括预算编制模式、预算控制模式、预算控制程序、预算编制方法等。在预算管理模式创新中,最重要的就是转变传统的预算模式,采用先进的零基预算编制法。这需要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预算工作经验,并结合我国经济实际状况,制定出更加科学更加行之有效的预算编制方式。在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法时,需要提前明确交通事业单位年度总体目标,并将工作任务进行合理有效分配。按照轻重缓急的不同,准确计算出不同任务的成本以及其产生的效益,从而确定工作开展中所需要的资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的功效。同时,还要强化预算编制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效结合,这样更能提高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的准确性、效率性。

通过对现代预算控制系统的全面深入认识,明确知晓它不仅仅具有控制职能,还有计划、激励和业绩评价等职能,属于为一种全新的预算管理模式,有效加强了对预算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其中最重要的在于业绩评价和激励,可以通过绩效预算与零基预算的结合来具体化公用费用、人头经费等,让交通事业单位的具体支出更加全面准确。与此同时,也要从评价客体、评价指标、评价方式、激励机制等方面创新预算控制评价系统评价。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第一,需要明白预算控制系统评价客体,不必与交通事业单位组织结构完全一致,而是需要按照预算管理责任、权利的不同,具体落实到责任部门与责任人身上,赋予他们相应的权利与责任,让他们成为整个预算控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评价客体。

第二,交通事业单位评价指标,除了原有的财务指标外,还应包括更多的非财务指标。整体来说,凡是能够反映交通事业单位目标的指标,都可以作为新的评价指标。当然评价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根据管理层次、工作性质、承担任务等的差异而有所变化,这样才能确保交通事业单位预算评价的准确性。

第三,常用的评价方式为定量、综合评价。但在新的预算管理评价系统中,不应使用单一的评价方式,而应该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动态评价的方式,加强对水平、结构、比率、指标等的全面分析,这样使得整个预算管理评价更加灵活,能满足评价对象不同,评价方式不同的需求,更具针对性。

第四,激励机制的创新必须与预算评价结果相适应,以便结合交通事业单位长期业绩以及不同员工所创造的价值进行有效的激励,激发交通事业单位员工的工作创造性与主动性。当然在激励机制中约束是极其重要的,不仅要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还要对没有完成预算目标的部门和个人进行一定的惩罚,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3.3   打造专业的交通事业单位预算工作人员队伍

随着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颁布,对于交通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从预算的编制到考核反馈等环节都有了新要求,进一步增加了预算管理的难度。为了保障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预算管理人员必须与时俱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推动交通事业单位预算工作效率与质量的双提升。

而在培养专业预算管理人才方面,需要交通事业单位领导,从思想到行动上予以高度重视,营造良好的预算管理氛围,确保专业预算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而预算管理人才培养必须从理念、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业务素养等方面着手,通过专业知识教育培训、举办讲座、“走出去”等方式提高预算管理人员对国家财经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了解与掌握的程度,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预算管理工作开展的方向,实现预算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提高。

在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引进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这需要改革创新交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引进更多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预算管理人才,以大量的预算管理人才储备来提高预算管理内在动力。当前交通事业单位正在开展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预算管理人才还需要具有扎实的网络信息技能,以便更好地通过预算网络平台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沟通与交流,实现对预算工作进度的实时管控,及时发现并分析反馈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让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最大化。

4      結    语

预算管理作为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对预算管理方式的完善,来提高预算编制水平与执行效率,完善预算的绩效评价工作,这样才能进一步保证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规范性、合法性、科学性,达到新形势下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利云.浅议公路管理事业单位预算内部控制优化[J].今日财富,2018(18).

[2]江田云.试析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4).

[3]乔军.新形势下加强交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探讨[J].财会学习,2016(3).

事业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1999年设立以来,发展缓慢,普遍存在专业招生困难、专业定位模糊、就业困难、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基于问卷和访谈调研的结果,对大学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一些初步结论,并由此提出一些该专业未来发展建议。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调查

引言

我国高校本科生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较年轻的专业,1998年我国在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中才将其列入本科专业目录,1999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两所高校首次在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截至2010年,全国已有500多所高校开设此专业[1]。

虽然开设学校众多,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本专业发展比较缓慢,凸显出了一些问题,如专业招生困难、专业定位模糊、按专业培养方向就业困难、社会认可度低等,上述问题急需解决或进一步澄清。2013年6月,有良好公信力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发布了《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按就业状况分“红黄绿牌”,其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列为“黄牌”,因其普遍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可见,该专业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2]。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为了切实解决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可能改善困难局面,需要掌握第一手数据和相关信息,特采取多种形式对该专业毕业生和相关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认真整理,希望提出的对策建议能够为今后的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改革、学生就业等各项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调研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研对象全面广泛,一是用人单位,包括各类性质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社区等;二是某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本次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1.针对某高校本科毕业生的调研结果及分析

某高校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目前已有7届毕业生,共354人。本次调查采用网上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80份,收回有效问卷255份,含盖了各届毕业生,且人数分布均匀,经分析认为样本具有代表性。

(1)调研对象基本情况。整体来看,调研对象目前均有较稳定的工作,但工作单位性质多样,包括政府、事业单位、企业、自治组织等;有“跳槽”经历的学生较多,离职率约为38%,毕业生在不同行业间的就业比例有较大差异。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工作单位性质的就业分布

从图1可看出,外资、合资和民营企业从业比例最大,达到42%,国企次之,占27%,二者总计达到69%;7届毕业生中,符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的占总人数的22%,自主创业及其他占总人数的9%。根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数据——“2012届本科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9%,2011届为67%”,这表明该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关度明显低于平均值。

毕业生从事的具体工作按职能划分,包含行政、人力资源、营销、财务、生产等,具体如图2所示。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数最多,约占总人数的30%;从事企业生产或政府、事业单位具体业务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21%;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3%;从事财务类工作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1%;从事营销类工作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9%;其他类别约占总人数的16%。如果从行政管理岗位的宏观定义来看,总计有63%的毕业生从事该类工作。

从调研统计结果来看,基本与《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的统计结果有一致趋势。《报告》显示,“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从事最多的职业类是财务、审计、税务、统计,就业比例为10.4%,其后为销售(10.0%)和行政、后勤(8.7%)等”。

图2 不同岗位职能从业人数分布

(2)调研对象的工资收入情况。收入水平是反映学生就业质量及学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次调研把收入水平划分成了5个区间,具体见表1。调查对象收入水平差别较大,分布不均,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工作年限不同、担任职务不同、工作地点不同等影响因素造成。

从实际情况来看,工资收入水平在3 500元以下的多为近两年参加工作的学生,职位较低;工资收入水平高于5 000元的多为工作年限在4年以上,目前处于中高层领导岗位,且工作地点位于一、二线城市的学生。7届毕业生总体平均收入按中位数平均估算在3 700元左右。

本专业2012届毕业生的调研结果显示,工作半年后月收入水平按中位数平均估算在2 900元左右。《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指出,“在2012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学,月收入3 577元;最低的是教育学,月收入2 927元[3]。”对比发现,该专业毕业生工作半年后月收入处于低等水平。

(3)调研对象的就业满意度。就业满意度是反映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满意程度的综合概念,也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4]。

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由就业对象对自己目前的就业现状进行主观判断,选项有“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共4项。其中,选择“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的人属于对就业现状满意,选择“不满意”或“不太满意”的人属于对就业现状不满意。

整理结果表明,对就业现状满意的约占总人数的63%;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约占总人数的37%,具体见图3。这个比例略高于《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提出的“在就业的2012届本科生中,58%对就业现状满意”。

经统计,调研对象对目前工作感到满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工作环境好、人际关系好、事业上有发展前途等;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少、事业上没有发展前途、其他(主要是工作压力大)、工作环境不好、人际关系不好等。

(4)调研对象对各项能力的重视情况。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都非常注重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为了了解大学生需要培养哪些能力,根据文献资料和专家意见,列举出了10种能力[5],毕业生根据求职时的亲身体会和工作经验进行了排序选择,结果如表2所示。

(5)毕业生对本专业就业情况反馈。通过整理发现,约有80%的调研对象明确提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难度较管理类其他专业学生更大,这与社会总体对该专业学生就业难的普遍反映基本一致。约有59%的毕业生明确提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局限性大”。原因是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学科,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到具备公共管理性质的部门就业,但此类岗位制度要求“逢进必考”,且在招聘岗位中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需求极少。有21%的毕业生明确提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认知度、认可度均很低”,很多用人单位根本不了解改专业,一些学生表示在求职过程中不愿意向用人单位透露自己的专业名称,而用相关专业如“行政管理”等专业替代。

就业局限性大,社会认知度、认可度低,也是前述“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低”的直接原因。总的来说,上述调研对象认为该专业的专业性质为其在就业过程中带来了更多的负面影响。

2.用人单位调研情况的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研了几十家用人单位,主要涉及各类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调研主要针对各个用人单位对管理大类人才的需求情况、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管理类人才培养及毕业生求职的建议等方面内容。调研对象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为主,以面谈、电话访谈形式为主。

(1)人才需求方面。从企业角度来看,近年来企业校招的管理人员主要为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等专业毕业生,且多数企业目前已趋近于饱和状态,部分管理职位人才招聘主要以内部选拔为主。从政府和事业单位角度来看,公共事业专业在招考过程中并不占专业优势。以2014年公务员国考为例,会计专业计划招录5 752人、财务管理专业计划招录4 747人、市场营销专业计划招录1 089人、工商管理专业计划招录1 745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计划招录621人,招录人数最少,这与地方公务员考试对专业的需求比例趋同,实际情况也说明本专业以政府和事业单位为就业出路很困难。

(2)素质要求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思想素质,包括个人品德、集体荣誉感、奉献精神等方面;二是心理素质,包括富有远见、意志坚定等方面;三是能力素质,涉及文字表达、沟通协调、创新、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四是业务素质,包括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等方面。

(3)资格证书要求方面。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一般有固定要求。企业一般要求如下证书:毕业证、学位证、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资格证书、所从事岗位相关资格证书、参与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证明或证书、文章获奖方面的证书等。

二、高校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建议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今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改革、就业指导等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高校应准确定位专业培养方向,突出学生培养特色,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2.素质教育要有的放矢。针对用人单位普遍提出的“德”的要求,课程中应设置《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课程,同时补充其他途径,如做志愿者、义工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3.强化学生专项能力培养。针对学生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要专项研究,针对每一种能力的培养要求设计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培养路径、仿真环节、评价体系等。

4.引导学生考取各类证书。通过调研,明确真实需求,针对本专业学生,鼓励并尽可能帮助其考取英语水平等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秘书职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机动车驾驶证等。

5.加强实践、实训、实习环节。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毕业生提出了学生培养应该“加强实践、实训环节”的期望。针对这一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一是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二是更新实践、实训、实习内容,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调整,各类指导大纲、指导书要切实可行。从实训的设计、执行、考评、总结完善等各环节进行改革,形成特色,持续推广。

6.深化教学课程改革。一是适时调整课程科目,使之更符合专业培养方向和特色,符合社会需求;二是针对每一门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科学设计,切实摆布好理论教学、实践锻炼、素质教育等方面之间的设计与链接。

7.实行“导师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以便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吴永生,魏巧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效果的主观调查和客观反馈[J].当代教育论坛,2011,(2):115.

[2] 张坤,黄婷,周清.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与成功择业探讨[J].高教论坛,2013,10(10):104.

[3] 郭睿.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20):10-11.

[4] 邢朝霞,何艺宁.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3,(12):42-43.

[5] 古松平,吴继,雷泳川.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探讨[J].商业经济,2014,(1):127.

[责任编辑 杜 娟]

上一篇:教育培训论文范文下一篇:痕迹检验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