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持续发展新型战略论文范文

2023-11-14

农业持续发展新型战略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新能源汽车是21世纪乃至世界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也已被列入我国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并已经完全步入快速发展期。但考虑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依然还处于发展初期,其发展战略方向还较为不清晰,且核心技术还相对缺失,更没有在市场中创造良好完善的消费环境。所以政府应该通过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联合企业明确技术产业研发方向,加强产业内部技术改进措施,真正融入未来可持续发展路径。文中将从国內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谈起,重点分析解读国家在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有效战略。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战略;产业发展现状;结构生态化

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汽车产业发展迅猛,过去16年汽车产量年均增长33.8%,增长率位居世界第一位,远超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与消费国。预计到2020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两亿辆,平均每1000人拥有汽车将超过100辆,宣告我国正式步入汽车社会。当然,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与汽车保有量的直线上升也将为能源与环境带来种种问题。首先我国由于油耗量不断增加,石油依存度在2020年将达到55%以上,这就意味着我国在能源安全方面将受到全面威胁。而汽车尾气增加所带来的碳排放量不断升高也将加剧全球大气污染等气候危机,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空间。所以在面临多重问题,国家必须考虑编制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性新规划,走以电代油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线,全面深度探求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战略。

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新能源汽车是21世纪全世界汽车产业的主流发展方向,它深刻诠释了新能源的的使用技术与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为它迎合了全球当前节能减排与科技进步的两大人类社会发展诉求,也见证了人类社会正式全面进入汽车时代。当然,它也与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能源危機不无关系,正是非可再生能源的日益贫瘠才让人们强调对新能源的挖掘与使用,带动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多元化技术自主研发过程,希望在未来全面批量生产新能源型汽车,以达到成功的市场推广目的,让新能源汽车成为市场主流。就现有政府面向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相关政策与企业技术发展方向来看,以下就从政府与企业这两点来阐述新能源汽车在国内的综合发展现状。

1.政府政策指导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

当前政府指导政策下的国内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已经相当多,这表明政府正在利用各种时机来寻求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契机。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它也是我国第一次面向全世界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当时在北京奥运会期间面向全市投放了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600余辆,这其中就包括60辆锂离子电池纯电动客车,它负责在奥运村环线的3条主要公交线路上运行,另外还有30辆混合动力客车负责奥运专线运营,81辆混合动力轿车负责出租车队运营,20辆燃料电池轿车专门作为比赛公务用车。整个奥运场馆内也配备了491辆纯电动场地车为馆内人员服务。这是当时我国面向全世界所提供的、最大规模的、技术最先进的、车辆类型最多的一次全程新能源汽车运输服务项目,它也在奥运会后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与推广的重要转折点。

而随后的上海世博会期间,我国也再次展示了新能源汽车的“零排放”、“低排放”优势,令上海市成为当时全国最重要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试点。从那以后,我国新能源汽车示范试点城市规模开始扩大,像纯电动、燃料电池与混合动力等新能源车辆示范运行工程纷纷被提上日程,基本实现了全国新能源汽车的长期持续展示过程,面向汽车产业优化的示范运营系统工程也在国内全面铺开。

2.企业主导产业研发与产业化发展

政府政策与示范工程支持是一方面,其关键主角还在于企业,企业在主导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与产业化发展方面必须做好先驱作用。就近十年来看,国内许多汽车企业纷纷寻求与海外企业合资联合研发或尝试自主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基于企业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工程也越来越多,这些都极大程度推动了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像国内知名的长安、东风、一汽集团、比亚迪等等都是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的主力参与者。以当前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比亚迪公司为例,他们在充电电池生产上颇有心得,例如他们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核心动力电池技术主要具有高容量、高安全性与低成本的多项技术优势,目前该技术也已经申请了国家多项汽车领域技术专利(22个项目)。特别是2008年末,比亚迪F3DM双模电动车正式上市,它也是全球首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新能源汽车。从技术角度看,该汽车搭载了先进的DM双模系统,能够确保车辆在纯电动与混合动力两种模式下自由切换。该车也是目前世界上续航时间最长的新能源汽车(150km),且它的最高时速能够达到160km/h。另外,比亚迪还与欧洲的戴姆勒-奔驰签署了合作合同,共同推出了新型能源电动车,这也为日后我国新能源电动车在汽车产业领域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让中国也有了与发达国家汽车产业技术相互抗衡的实力。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战略

1.充分开放,抓住战略契机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首先要懂得走无序转化有序路线,再从低级有序转为高级有序,充分开放产业系统,这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从本质上看,新能源汽车并非是技术与固定模式发展的简单叠加,它还要充分考量二者相互之间的交换性、流动性与可替代性,强调开放自由化对产业成长的促进作用。因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代表国家要放弃对传统汽车的研发生产,而是应该追求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技术过渡,强调对传统汽车的节能优化与效率提升,这一点对国家汽车产业发展相当重要。

就目前来看,我国有99%以上的乘用车为汽油燃油车型,如果推广新能源多气门技术就能全面提高燃油效率最高达到5%左右,而像VVT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则能够提高汽车燃油效率达到4%~6%。整体而言,新能源技术对像轿车、轻型货车这样的小型民用车来说能够节油19%左右,而对柴油发动机汽车、载货车这样的大型企业车辆则能够节油30%左右,所以说对传统汽车的升级改造才是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起点。换言之,要重视对传统汽车产业的有机开放,抓住战略契机,走汽车产业转型路线。具体来讲,我国汽车产业首先应该解放思想,树立科学正确的技术发展观,同时要破除传统旧平衡状态,积极创新非平衡新环境,并为企业发展打造制度框架;其次,在寻求产业推进开放化的同时也要强调经济自由化,打破传统地方汽车行业内部所存在的地区保护主义,全面建设高效统一的大市场环境体系。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打破我国对汽车产业的发展的自我封闭桎梏,增强市场经济意识,这样有助于我国引入海外新能源汽车技术与更多竞争机制,这对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系统的非平衡演化推进具有极大促进作用。当然,新能源汽车产业系统也要及时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的无限输出与交换,强调分叉演化与发生分支,基于此来形成全新的动态稳定结构,将临界效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联系起来,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在机制。

另外一方面就是对关键战略契机的有效把握,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完全具备了有序结构客观条件以后,应该确保产业发展系统中某些变量或某种行为能偏离平衡值。企业应该通过融资新手段来合理享受政府所给予的新能源汽车优惠政策,严格按照企业所给出的油耗、排放双标准来规定企业阶段发展指标。为此,企业应该应该积极钻研科研技术,配合政府政策,以达到某种技术研发目标。例如近年来德国政府就提出了国内新能源汽车要保证百公里油耗降低到3L以内,只要达到标准就给予汽车研发生产企业以一定物质奖励,这一做法同样也值得我国拿来参考借鉴。

2.强调产业结构的生态化绿色导向科技能力发展

汽车企业在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过程中应该强调建设“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系列可持续性物质循环流动新体系,强调生产体系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机耦合与物质能量多级利用转换过程。特别是要强调对自然资源的低消耗、低排放与高利用进程,强调产业结构生态化实践在汽车行业中的客观表现能力。最主要的还是要强调以绿色导向为主的科学技术体系构建与发展,突出信息技术、能源技术与材料技术等等现代化工业技术,它也能够推进新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进程,确保产业序列演进的正常化过程。总而言之,一定要适合我国国情来提出新能源汽车的适用技术,客观讲某些发达国家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技术可能并不适合于我国国情及技术体系,所以针对我国的生态化绿色导向科技能力体系还要强调与国内汽车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走正确的新能源技术导向路线。

3.企业要走经营可持续发展战略路线

新能源汽車产业中企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协同路线,强调经营思想的重要转变,同时强调自身经营观念要不断面向新型产业经济与环境双赢经营观念方向转变。再一方面,也要强调对资源消耗与污染控制模式的有机转变,大力推广以清洁环保生产工艺为主的环保技术,包括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强调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实现管理创新,改变汽车企业传统的资源密集型生产发展路线,从传统末端污染治理与浓度控制逐渐向以预防为主的全过程生产控制、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三位一体结合方面迅速转变。具体来讲还要做到以下4点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要强调新能源汽车产业科研技术的广泛研发,明确研发方向指导思想与技能拓展手段,这也是企业实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

第二,要将产业发展战略与企业发展目标及规划融为一体,特别是在企业成本效益核算中考虑新能源技术研发价值、

第三,要全面强化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并发挥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第四,要强调新能源新型汽车与环境管理的相互匹配结合,特别重视以绿色市场为重要社会发展需求导向,走汽车产业支持社会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路线,进而提高汽车行业的社会形象与综合效益。

4.完善减资源型产业体系构建

要完善减资源型产业体系构建过程,这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内在要求,它主要强调新能源汽车发展在行为准则与物质消耗两方面的减量化进程,强调经济机制配合高效资源利用原则,希望为企业形成與传统汽车生产不同的资源投入方式。例如产品设置逐渐趋向于体积轻量化,确保物质资源消耗大幅度节约,减少汽车生产中废弃物的产生,并通过高科技生产技术来实现不可恢复垃圾的清除工作,确保可利用生产性资源能够成为未来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可持续发展战略路径的重要基础辅助。

总结: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融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后才能在我国继续前行,并寻求优质的研发与经营成果。所以企业必须认清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向与形势,抓住一切有利契机,突破自我局限走可持续发展战略路线,实现对传统汽车技术及类型的有效升级转型。

参考文献:

[1]罗勇.新能源汽车产业要融入可持续发展战略[J].中国市场,2010(24):78-82.

[2]张晓宇,赵海斌,周小柯等.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基于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视角[J].理论与现代化,2011(2):60-66.

[3]罗少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8.108-115.

作者简介:张经国(1982.10- ),男,四川,汉族,硕士研究生,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

农业持续发展新型战略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资源的消耗也随之增加。研究表明,20年后中国经济的总量将是现在的4倍,按现在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规律计算,那么就需要有4倍于当前资源总量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据统计现时我国的煤炭资源仅能维持20年,石油年进口量达到1.1亿吨,GDP水资源耗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扫清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保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刻不容缓。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特征

循环经济是“新经济”概念中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另一部分即知识经济,如果说知识经济主要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那么,循环经济就是指用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也就是说,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不同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也就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它导致了自生资源的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循环经济则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生产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循环经济的几个特点:(1)循环经济创新性地将传统经济的要素之一的“自然资源”进行系统的研究;(2)循环经济将固有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变革,将开链生产变为闭环生产;(3)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在技术制约下知识经济实现有困难,而循环经济比较现实,可以立即实行;(4)循环经济是将“环境”由经济外部的制约性因素提升为经济内部的新的生产要素。

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方面已经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的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随着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也必然要求我们选择建立循环经济,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与策略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目前,尽管在我国也开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但从总体来讲,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更多地还停留在概念层次上。因此,要全面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建设,使循环经济融入国民经济的发展之中,还需要政府、企业、科技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1.探索新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

目前我国开展循环经济主要是遵循“3+1”模式。一是在企业层面上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也就是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排放的最小量化。二是在区域的层面上形成的中循环,即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当有些废弃物无法在企业内部完全消化掉的时候,就需要建立这种模式。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争取做到“零排放”。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是目前国际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三是在区域层面上形成大循环。目前世界上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日本。日本资源有限,所以特别注重资源的再利用,尤其强调建立循环型社会。日本的资源再生系统由3个子系统构成的:废物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利用系统以及无害化处理系统。所谓的“3+1”是指建立虚拟的生态工业网络和工业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以从根本上解决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

2.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第一、制度创新。建立适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可单独立法。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制度创新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循环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其本质是社会物质利益的再分配。生态环境过去被视作可以自由享用的东西,但现在环境变成了资源,应当被当作生产资料来看待,由社会行使产权,建立健全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明确工业废物和产品包装由物产企业负责回收,建筑废物由建设和施工单位负责回收,生活垃圾回收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排放垃圾的居民和单位要适当缴纳一些费用;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激励措施。所以必须首先以制度的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产业优先推进循环经济,所选的产业既要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又要能够扩大就业。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在一些边远地区,首要的任务仍是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如果强行推行环保产业,往往事倍功半,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合谋欺骗上级部门,为这些达不到环保标准的企业掩饰,就是因为这些企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依靠。因而必须要优先选择那些比较容易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作为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使循规蹈矩环经济较为顺利地推进。先做那些国内技术已经成熟的,而资源又非常短缺的项目。比如说节水问题,从技术方面来说,已经相当成熟,清华大学就在推广他们的节水技术,而且成本不高,只要政府能够适当地给予补贴,就能够顺利得到推广。例如在小区内安装一套节水系统,政府能够给小区居民在水费上一定优惠政策,或是给予小区开发商一定的减税政策,都有助于节水技术的推广。有了这样的节水系统,洗脸用的水就可以自动通过中水处理系统去冲马桶,如此一来,就可以收到良好的节水效果了。对排污大户,例如钢铁、化工等行业,采取增加水费等惩罚性措施,强制他们节约使用能源。锁定重点的污染物,由政府组织技术攻关,帮助企业尽快解决技术问题。其实有些企业是愿意做好环保工作的,但是要他们自行进行技术研发很不现实,所以需要政府的帮助。分地区处理循环经济问题,在城市以清洁生产为主,在农村推广种植绿色产品。我们国家正在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可以像国外一样,通过政府采购绿色产品来支持循环经济在广大农村的推广。

第三、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绿色消费,优先采购经济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济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

第四、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在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目前,应重点开展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失及环境保持效益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工作,并进行统计和核算试点。

第五、开发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通过采用和推广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投入少、产出高、污染低,尽可能把污染排放和环境损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第六、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循环经济一个重要的发展形态。生态工业园区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同时也正为成为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生产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生态工业园区采用的环境管理是一种直接运用工业生态学的生态管理模式。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需要,是一项符合国情、利国利民、前景广阔的事业。只要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以点带面,群策群力,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就一定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戈晶晶:循环经济的摸索路 [J], 新经济导刊,2004,5.

[2]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3.11.3.

农业持续发展新型战略论文范文第3篇

近年来,淳化县林业局始终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学的发展理念、高效的工作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致力于增绿增收,为营造宜业宜居淳化、保障淳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日前,本刊记者在淳化采访了解到了该局在退耕还林和经济林业生态建设方面的突出事迹。在采访中看到,淳化林业职工长期坚守在山区守林护林,工作辛苦而寂寞,不辞辛苦地常年维护和绿化淳化,记者充分感受到淳化林业职工的无私奉献精神。

淳化縣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南缘,全县耕地面积 43万亩,基本农田38万亩,非基本农田5万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1.85万亩,基本农田0.56万亩,非基本农田1.29万亩。据记者了解,淳化县确定城关镇、车坞镇、石桥镇、方里镇4个镇17个村为2014年退耕还林的实施乡镇。共涉及农户1586户,该县林业局紧紧围绕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总目标,突出咸旬高速道路两侧绿化这个重点,进一步夯实各镇实施退耕还林工作的责任。

强化领导,建章立制。省上2014年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下达和咸阳市2014年退耕还林工作安排会后,淳化县高度重视,县政府2015年第一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安排2014年退耕还林工作,决定成立淳化县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镇(中心)负责人为成员。结合2015年春季全县林业工作会议,对2014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进行了重点安排部署,并就省政府即将出台的四个《办法》进行解读,制定下发了《2014年退耕还林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任务,明确职责,夯实责任,加强协调,为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

围绕中心,科学设计。在退耕还林范围确定上,紧紧围绕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总目标,突出咸旬高速道路绿化这个重点,把所涉及的城关镇、车坞镇、石桥镇、方里镇作为2014年退耕还林的实施乡镇。在实施地块的确定上,坚持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的硬杠子不动摇,坚持用好三张图(地形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历年退耕还林综合图),林业局从全局范围内抽调10余名业务骨干,由主要领导牵头,三名领导带队组成三个调查摸底小组,深入四个镇,逐村逐小班逐地块,甄别地类,丈量面积,筛选勾图,登记汇总,利用20天时间,在春节假前完成了调查摸底任务,为作业设计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同时,该县按照国家林业局下发的《新一轮退耕还林作业设计》要求和省市安排,目前正在联系市上有关单位,进行作业设计。

夯实任务,精心施工。在任务落实上,结合作业设计前期调查摸底情况,淳化县对退耕还林任务进行了分解,进一步夯实各镇实施退耕还林工作的责任。在树种选择上,为把淳化县打造成优质核桃基地,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中,该县把核桃作为经济林的主栽树种,同时,选择以刺槐、侧柏、油松为主的生态树种。在苗木的采购供应上,实施公开招标,由中标供应商供应,由局主管领导任组长、抽调业务人员组成收苗组,严格执行“两证一签一承诺”制度,进地现场收苗发苗。在造林方式上,坚持专业队造林和退耕户自主造林相结合,城关、车坞、石桥沿高速公路及211国道两侧等退耕还林重点地段由林业局组织的造林专业队实施,其他地块造林在林业部门的技术指导下,由镇村组织群众按印发的2015年春季造林主要技术措施标准实施。在发动群众造林上,各镇及相关部门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宣传贯彻,把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相关政策办法作为宣传重点,利用各自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使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更加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县林业部门利用前期调查摸底和春季栽植时机,向退耕户下发以核桃栽植周年管理为内容的宣传画3万份、春季造林主要技术措施宣传页5000份,切实提高群众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质量。

淳化县林业局坚持不懈造林绿化,实施生态强县富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绿化使淳化的山川更加秀美,山绿水清,良好的生态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旅游。

农业持续发展新型战略论文范文第4篇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当今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四大难题中,农业处于核心地位。黑龙江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资源利用得好坏,直接影响全省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

一、黑龙江省农业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水资源管理利用不科学、不经济。首先是陆地水面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黑龙江省是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境内河流众多,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4大水系和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这3大湖泊,流域面积在50 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1918条,可是蓄水能力差,春耕季节十年九旱始终困扰着农业生产。其次是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已经使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流改向,水质恶化、泉水枯竭、河水断流。最后是水资源污染严重。由于农药、化肥过度施用,工业污水排放的失管,未受污染的淡水资源已难寻觅。

二是耕地资源未发挥最大潜能。一方面,土地承包经营的分散性与规模经营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耕地资源不仅是生产资料,同时也是一种福利。农业生产责任制并不能完全体现耕地的生产职能与分配职能的区别。承包地分配是以人口为基数的平均分配,虽然这种方式照顾了基本福利,可是却限制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耕地占用的超稳定格局与用地效率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耕地利用率取决于耕地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而这种配置是在各种生产要素动态流转中实现的。目前一些有能力提高耕地利用率的经营者难以扩大经营规模,而一些无力提高耕地利用率者又不轻易放弃耕地。

三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滞后。农业劳动力资源流向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三个产业的比例不恰当。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过多,而第二、第三产业的过少。其中第一产业中种植业的又远远多于林、牧、渔等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科技不发达,机械化装备程度不高,其直接后果是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产值低,严重影响农业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资源开发利用

可持续农业资源开发要协调人与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资源合理开发与使用的关系,以取得最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一是贯彻生态经济平衡原则,适度、适量地开发利用,制止掠夺性开发利用。任何一种资源的利用都要适量,不能超其极限。如种植业,不可一味追求高产,不顾地力,盲目地提高复种指数,“取大于予”,造成地力衰退。发展畜牧业要充分论证承载能力,不可过牧超载,造成草场退化,饲料短缺。

二是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一切农业资源都要进行估价,杜绝无偿使用。用货币买资源,包括农民的承包土地、水资源、草资源、山林等等,这是避免资源浪费和不经济使用的最佳途径。

三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组农业经营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新经营方式,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农业资源开发也要顺应这一趋势。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在开发方向、利用结构、产品生产、加工等方面进行重新组合,开展对现行的承包制度深度调研,提出完善方案。

四是要贯彻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可持续农业资源开发的人力素质。推进农业教育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农业高、中等专业教育,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农业职业教育,把有限的农业资源交给高素质的农民手中,生产出优质产品。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综合处)

责任编辑 洪峰

农业持续发展新型战略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发展节水农业,是缓解水资源矛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实际情况,发展不同形式的节水灌溉新技术。

关键词:节水农业;持续发展;水资源

1 基本情况

金乡县属黄泛平原,地形地貌受黄河决口泛滥影响,地貌起伏,岗、坡、洼相间。地面高程在40.00-34.50m之间,地面坡降1/6000-1/8000左右,全县灌溉面积80万亩,按其灌溉形式分为排灌站灌区、井管区、井站结合区三大部分。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3.8℃,据多年降雨统计资料,多年平均降雨量698.5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920.7mm(E601)。

2 水资源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全县有大、中、小河道24条,境内总长度307.6km,河网密度0.35km/km2,其中深水河道总长203.2km,总设计河道蓄水量为2381万m3。由于这些河道大都是1980年以前治理的,经过三四年的运行,河道淤积严重,大大降低了防洪蓄水能力。2008年底河道蓄水总量为1740万m3,占设计蓄水量的73%。由于近几年干旱少雨,地下水资源连年超采,地下水位下降,储量减少。我县地下水中层为咸水,无开采价值,深层淡水开采,补给困难,故计算浅层地下淡水储存量,采用地下水多年平均埋深至计算深度含水层内的水,经计算,全县浅层地下水的总储量为7.24亿m3,其中咸水0.32亿m3。地下水总储量不等于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主要来自降雨入渗补给、灌溉回归和侧边补给三部分。经计算,全县现状年地下水资源量为1.65亿m3。地表水资源年可利用量为2.26亿m3,地下水资源年可利用量为1.21亿m3,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3.47亿m3。全县国民经济各部门蓄水量为4.43亿m3,其中农业灌溉蓄水量为4.15亿m3,可见农业用水是个大户。全县缺水0.96亿m3。现有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可供水量为3.05亿m3,农业用水年缺水量1.1亿m3,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近几年工业发展较快,加大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用水量也来越大,矛盾更加突出。就水利而言,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是供水工程标准低,质量差。我县的供水工程大部分是六、七十年代兴建的,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工程设计标准低、设施质量差,原利用效率低,加上几十年的运行,工程老化、退化,工程效率更低。如排灌站灌区,干支渠均系不标准,渠系有效利用系數平均0.5;井管区也多是土渠输水灌溉,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为0.55.加上灌水中实行大水漫灌,造成深层渗漏,地面蒸发,水资源浪费严重。今后农业发展,必须发展节水农业。

3 根据实际情况,发展不同形式的节水灌溉新技术

3.1 站灌区

应一方面发展机井建设,一方面加快渠道的硬化,减少输水损失,使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85以上,并可节省土地。站灌区还应解决大水漫灌造成的深层渗漏等问题。可以推广“间歇灌”(又称波涌或涌灌)节水新技术,即控制水流向两组沟(畦)交替供水的灌水技术。它可分为间歇沟灌、间歇畦灌、隔沟间歇灌、分段间歇灌等。由于周期性循环供水,间歇灌具有灌水推进速度快、省水、灌水均匀等优点。间歇灌可改善土壤入渗条件,间歇供水使土壤入渗层出现周期性吸湿和脱湿过程,改进了常规连续灌水时土壤入渗的连续过湿现象,减少深层渗漏,避免土壤含水量过大,从而节约了灌溉用水量,为高产节水提供了条件。同时做好排水系统的建设,做到井站双配套,旱涝保丰收。

3.2 井灌区

一是大力发展低压管道输水(号称田间自来水)与短畦相结合的灌水技术。经过多年应用实践证明,不仅节水、节能、省工、少占土地,而且解决了责任户的浇水修渠矛盾。2000年以来,利用该技术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我们对该项灌水技术进行测试,在沙壤土区畦长40-50m为宜,比120m畦长提高畦有效利用系数35-41%,亩次节水47.3-51.3m3。管道输水与土渠输水相比较,提高有效利用系数40%以上,降低灌溉成本1.95元/亩;管道输水与短畦相结合灌溉,以畦长50m对比原土渠畦长100m灌溉,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44%,降低灌溉成本3.09元/亩。可见节水效益比较明显,如井灌区的41.8万亩灌溉面积的60%采用这种灌水技术,年可节水6277万m3。

二是在高效经济作物上发展一些科技含量高的节水技术,如喷灌、滴灌、微喷、渗灌等微灌节水技术。微灌节水技术的优点概括起来有:能广泛适应各种不同地形,不产生深层渗漏,不产生水、肥、土流失,可改善田间小气候,改善环境,改善供水条件,节水、节能、节地、节劳力,可促进水利化、机械化、自动化,促进农作物产量、质量的提高,促进副业生产的发展,促进农民致富。与地面灌溉相比较,喷灌可节水30-50%,滴灌可节水70-80%,增产10-30%,节地7-13%,省工50%以上。全县蔬菜、果园面积达十几万亩,如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年可节水6300万立方米。

通过实践证明,发展节水农业,是缓解水资源矛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90%以上的农业大县,由于过量超采地下水,浅层淡水缺乏,提水机具更新造成浪费,所以发展节水农业,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简介:李永强(1971-),男,山东金乡人,金乡县水务局工程师,研究方向:农村水利工程。

农业持续发展新型战略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破坏之后对农业生产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以及经济收入的提高和增加。当前要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将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同时我们需要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做好植物保护的基础上,不断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也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植物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病虫害也越来越严重,而病虫灾害是导致我国农业生产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所以当前我们如何对植物进行保护,已经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要求农作物在不被破坏的情况下,逐步的提高农产品质量,从而达到增加农产品产量,增加收入的目的。所以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以及农产品的产量,我们需要对植物进行保护。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二者是不可分离的,我们只有解决好植物保护问题,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逐步提高农产品质量以及农产品产量。我们需要充分了解植物生长规律并对其进行观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将植物的培育养护贯彻到底,真正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1植物保护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对于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近年来,农民在种植农作物过程当中会使用大量的农药,使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其次对于农业健康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何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植物进行保护,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下所要研究的。我们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可选用污染较小的化学制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2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促进植被的完善

当前我们所说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不单单的是促进农业发展,而是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在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设备,不断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逐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数量,降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以真正达到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农业生产无非就是农作物的生产,农作物又是植物的化身。农业的顺利发展离不开植物,没有植物就没有农作物,因此要想推动农业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就需要解决好植物保护问题。

3如何进行植物保护

从当前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出,植物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植物的保护。对于植物的保护是多方面的,从传统方面而言可以分为物理防治法和农业防治法,而当前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防治方法变得更加多样,防治能力不断提高。当前在对植物进行保护的过程当中,会采用生物防治法和化学防治法这两种方法运用范围较为广泛,同时防治效果较好。

而物理防治方法主要是借助相应的设备对其进行防治,例如太阳能,x射线等。物理防治方法也是针对病虫害而采用的方法,需要对环境当中引发病虫害的相关因素进行具体分析,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影响因素,来选择合适的物理设备对其进行治理,以不断的提高治理效率,同时达到对植物进行保护的作用。通过对影响因素进行干扰,使得病虫害,不再具有繁衍生息的能力,从而减少对于植物的危害,大大提高了治理效率,能够更好的对植物进行保护。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生物及代谢产物对植物病虫害进行防治,通俗讲就是借助一种生物对抗另一种生物,以使得有害生物数量不断减少,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对植物的保护能力,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化学防治是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防治方法,化学防治主要是采用化学试剂对其进行防治。化学试剂可以杀死病虫害,从而对植物起到保护的作用,最常见的化学试剂有杀虫剂,杀菌剂等。化学防治方法与其他防治方法相比较有着较为突出的优势,化学防治法时效性较快,费用较低,因此在农业生产以及植物保护当中被广泛的運用。

4借助农业种类多样性,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种类越来越多。其中包含绿色农业、休闲农业、物理农业、观光农业等。虽然农业种类是多样的,但是其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农作物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以逐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是当前较为流行的农业生产方式,它主要是借助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生产经验对其进行生产经营。同时,在生产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用这些方法来逐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效益,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休闲农业是借助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对农业以及农村休闲旅游项目进行整体提升。例如可以开设相应的采摘园,开办游园活动等,对农业休闲活动功能进行提升,从而逐步提升农民收入以达到相应的经济水平,同时也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物理农业是通过借助相应的物理技术来改变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5促进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共同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

5.1加大宣传力度,深化植物保护意识

从当前现状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对于植物保护的意识并不高,为此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深化植物保护意识。植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要依靠政府相关事业单位,还需要不断的深化植物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真正的落实植物保护的相关工作与内容,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断的对其进行创新与调整,借助高新技术对其进行升级。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我们可以借助相应的网络,还让人们了解到植物保护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扩建受众群体,加深人们对于植物保护的意识,让人们能够更好的参与到植物保护当中。

5.2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加强新型农药研制

由于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病虫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新型农药的研制,同时也要制定合理的农药使用方案,以更好的促进植物保护。在研制新型农药时我们要生态环境现状相结合,新型农药在治理病虫害的同时也要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虽然使用化学农药能够在快速的时间内杀灭病虫害,但是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非常严重的,因此我们要合理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并重视加快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的研发与应用。

5.3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大多数的地方已经开始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生态农业主要是将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结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不断提升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植物保护计划,同时也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当中,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以更好的保护植物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结语

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在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做到以植物保护为前提。当前我们对植物保护的力度越来越大,将采用各种防治方法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真正达到植物防治的目的,使农业更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植物保护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 孙成思.  山西农经. 2019(18):22-23

[2]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探究[J]. 张言.  种子科技. 2019(06)

[3]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联系分析[J]. 尹明礼.  山西农经. 2019(06)

上一篇:商务英语语法教育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力公司信息通信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