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有感免费范文

2023-09-24

读大学有感免费范文第1篇

迷茫,几乎成了当代大学生的口头禅,它就像浓雾笼罩在人们的头顶,让人失去了方向感,但又有人说“浓雾之后常是晴”。确实,当人们摆脱了迷雾也就离成功更近一步了。

“我很迷茫!”当我们大吼之后,抱怨之后,发泄之后,迷茫就烟消云散了吗?不,肯定不会。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消除迷茫,重拾方向呢?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做《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我觉得受益匪浅。作者以前辈的身份,把他自己的经历、朋友的故事通俗而又详实地介绍给了我们这些后辈,让我们少了些许迷茫,少走了些弯路,多了丝丝方向感,多了解决的招儿。

首先,我们到了大学会觉得很无奈,感觉没有学到什么切实可用的知识,整天也就是无所事事型,更有人会觉得大学还没有技校学到的技能多,确实,就专业技能而言,大学生还比不过技校生,但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绝对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而是是否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是否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本质的特征,社会需要的也正是大学生这种系统分析能力,所以,我们不能再为这种问题迷茫,抓紧时间锻炼思维能力,多掌握点儿理论知识吧!

其次就是课余时间怎么安排。尤其是我们大一的学生更有这

个迷惑。课程比较少,几节课之后就觉得无聊了,但再无聊也不想看书,于是躺在床上睡觉,窝在寝室玩电脑的同学就大有人在了。不过想到家长花着大把大把的钱让我们来学习,我们却荒废了,这又让自己觉得惭愧。那么,我们要怎样来有意义的度过闲暇时光呢?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同学,图书馆等。我们可以多听听一些大师的讲座,要尽量抓住机会与老师交流,这是思想对话的重要方式。同时,“三人行,必有我师”,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与同学一起参加一些活动,钻研一些问题,那么我们就间接地获得了不同的知识。还有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进图书馆,说得夸张点儿,图书馆就是大学的心脏,但大多数同学去图书馆借书是比较功利的,只借与考试相关的,那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把进图书馆当作享受,看书之后再写写读书笔记就更有用了,让我们多补充补充精神食粮吧!

然后就是考研,在校园内它也算个流行词了吧。有些人考虑得比较长远,可能从刚进大学就开始考虑是否考研了,但我们是否应该也去凑凑热闹,这又令我们迷茫了。学历高固然是好事,但考研需要综合很多条件考虑,千万不能随波逐流,否则也就等于服用安乐死了。让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再决定考研吧!

读大学有感免费范文第2篇

迷茫,几乎成了当代大学生的口头禅,它就像浓雾笼罩在人们的头顶,让人失去了方向感,但又有人说“浓雾之后常是晴”。确实,当人们摆脱了迷雾也就离成功更近一步了。

“我很迷茫!”当我们大吼之后,抱怨之后,发泄之后,迷茫就烟消云散了吗?不,肯定不会。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消除迷茫,重拾方向呢?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做《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我觉得受益匪浅。作者以前辈的身份,把他自己的经历、朋友的故事通俗而又详实地介绍给了我们这些后辈,让我们少了些许迷茫,少走了些弯路,多了丝丝方向感,多了解决的招儿。

首先,我们到了大学会觉得很无奈,感觉没有学到什么切实可用的知识,整天也就是无所事事型,更有人会觉得大学还没有技校学到的技能多,确实,就专业技能而言,大学生还比不过技校生,但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绝对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而是是否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是否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这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本质的特征,社会需要的也正是大学生这种系统分析能力,所以,我们不能再为这种问题迷茫,抓紧时间锻炼思维能力,多掌握点儿理论知识吧!

其次就是课余时间怎么安排。尤其是我们大一的学生更有这

个迷惑。课程比较少,几节课之后就觉得无聊了,但再无聊也不想看书,于是躺在床上睡觉,窝在寝室玩电脑的同学就大有人在了。不过想到家长花着大把大把的钱让我们来学习,我们却荒废了,这又让自己觉得惭愧。那么,我们要怎样来有意义的度过闲暇时光呢?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同学,图书馆等。我们可以多听听一些大师的讲座,要尽量抓住机会与老师交流,这是思想对话的重要方式。同时,“三人行,必有我师”,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与同学一起参加一些活动,钻研一些问题,那么我们就间接地获得了不同的知识。还有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进图书馆,说得夸张点儿,图书馆就是大学的心脏,但大多数同学去图书馆借书是比较功利的,只借与考试相关的,那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把进图书馆当作享受,看书之后再写写读书笔记就更有用了,让我们多补充补充精神食粮吧!

然后就是考研,在校园内它也算个流行词了吧。有些人考虑得比较长远,可能从刚进大学就开始考虑是否考研了,但我们是否应该也去凑凑热闹,这又令我们迷茫了。学历高固然是好事,但考研需要综合很多条件考虑,千万不能随波逐流,否则也就等于服用安乐死了。让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再决定考研吧!

读大学有感免费范文第3篇

在大学之理念、性格及其问题这一部分中, 作者在该书中提到许多学者关于他们对于大学的理解。19世纪的牛津学者纽曼 (John H.Cardinal Newman) 在《大学的理念》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一书中指出大学之目的在“传授”学问而不在“发展”知识, 他认为大学是一个提供博雅教育, 培养绅士的地方。他曾经说过:“如果大学的目的在科学的与哲学的发明, 那么, 我看不出为什么大学应该有学生。”纽曼之书为论大学之经典, 他心中大学所应培育之绅士乃指通达而有修养与见识的文化人, 这一教育理想影响英国教育甚为巨大。

而美国大学的先驱者弗兰斯纳 (A.Flexner) 的《大学》 (Universities) 一书中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他肯定“研究”对大学之重要, 肯定“发展”知识是大学重大功能之一, 同时他也给予“教学”同样重要的地位。他指出:“成功的研究中心都不能替代大学”, 也即是大学之目的不止在创发知识, 也在培养人才。弗兰斯纳对大学有一整套的看法, 他认为大学必须是一个“有机体”。他赞成大学应该探讨“物理世界”、“社群世界”、以及“美术世界”的种种知识, 但是他反对大学训练“实务人才”, 反对大学开设职业训练的课程。他强调大学应该是“时代的象征”, 但他不以为大学应该随社会的风尚、喜恶而乱转。弗兰斯纳并不以为大学应该是“象牙塔”, 但他强调大学应严肃地批判地把持一些常永的价值意识。

前加州大学校长克尔 (Clark Kerr) 的《大学之功能》 (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 这本书, 其论点与见解多挑激性, 是了解当代大学不可不读之书。他认为纽曼心目中的大学只是一“乡村”, 弗兰斯纳心目中的大学也只是一“乡镇”, 而当代的大学则是一五光十色的“城市”了。[1]他认为真正的大学必须具有三个组成, 一是学术性之教学;二是科学与学术性的研究;三是创造性之文化生活。三者不可分, 分则必归于衰退。克尔对美国大学的巨变虽然认为不是没有问题, 但是他显然是乐观而正面地加以肯定的。

2 大学教师的职业伦理

大学的目的之一在于培养人才自是不争之论, 但是大学教育是否应该在知识以外, 更注意重视德行的问题则是值得讨论的话题。我国向来把“尊德性”与“道问学”并提, 可见德性在教育中也占重要地位。钱宾四先生就指出中国的学问传统向来有三大系统。

第一系统是“人统”, 其系统中心是一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 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 如何做一有理想有价值的人。

第二系统是“事统”, 即以事业为其学问系统之中心者。即所谓“学以致用”。

第三系统是“学统”, 此即以学问本身为系统者, 近代中国人常讲“为学问而学问”即属此系统。[2]

我国的学问最重第一系统, 即“人统”。《大学》中所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不过西方早期宗教气质浓重的大学也是重视第一系统的, 譬如一百年前的克莱亚书院的学生, 必须完全符合英国教会的教条, 否则就不能毕业。

现如今教师的职业不再受大众所敬仰, 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缺乏一种职业道德, 即做教师的人群对自身业务的不严谨。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教师只有具有一种专业的职业道德, 才能在他从事教育的过程中做好教育工作;其二, 我认为医生之所以受人尊敬, 是因为医生的不可替代性, 即是没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就不可能走上医生这一岗位。这就存在对于教师的考核问题上,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专业性, 使教师具有不可替代性, 那么就无法提升教师的这一职业的社会地位, 更无法使社会形成一种尊师重道的氛围。

3 大学中的人文与科学

人文与科学的对垒问题, 这是1959年, 剑桥基督书院的施诺爵士 (C.P.Snow) 在雷德学术讲演中发表的“两个文化及科学革命” (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这一演讲所引发出来的讨论。[3]其中代表人物有剑桥诗人伍尔华兹 (W.Wordsworth) , 他代表了浪漫的人文精神;而北方的科学家代尔顿 (G.Dalton) 则代表了理性的科学之声音。作者认为“两个文化”的确触引了很多深刻而有意义的文化上与教育上的进一步反省。在文化上, 这是人文教育与科学的关系问题;在教育上, 则是学术专门化与“博雅教育”的关系问题。当然这两个问题虽然在本质上不同, 却是互相有关的。1959年, 伴随着剑桥基督学院的达尔文所发表的“物种始原”, 科学也开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作者通过反复讨论, 希望证明一点, 即两个文化有其相同点, 也有其本质上的相隔。以为“两个文化”固然不必对垒, 但却是不易有轻松的廉价的综合的。一个人可以脚跨两个文化, 同时为科学与诗人或哲学家, 但这却并不意味着是两个文化的综合, 而只能说明某人具有“两个文化”之修养。

书中作者引用艾雪培所举的例子也让我很有收获。他说, 譬如酿造啤酒, 你必须研究生物学、微生物学及化学, 你还需知道实际上如何去酿酒, 而重要的是你必然要考虑啤酒对人对社会所产生之后果。啤酒可以解渴, 可以消除疲劳, 可以使人在酒吧欢饮论政治。但是, 你要知道醉酒的问题, 它会损害家庭, 它在汽车时代对驾驶的危害性……这一切便使啤酒与个人及社会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 则出现了很多价值问题, 而这些价值又常是相互冲突的, 从而, 如何达到一个平衡的判断, 便是技术家必须关心的问题。这一连串问题科学家是可以不理会的, 但技术家则不能不理会。所以他相信技术是与人文主义不能分离的, 技术教育是人文与科学的自然的接合点。把这些观点运用到我们国家来讲, 我们必须现代化, 但现代化却不是专指工业化或科技的发展而言, 现代化的目的是追求一种更高素质的文化与生活方式。这除了科技的价值之外, 还要, 并必然要包含艺术的、文学的、伦理等等的价值。

4 大学教育中的博与专

专精与通识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我们在大学中所讨论的学生学习是要学专学精还是要通达博文的问题。作者认为就大学教育而言, 一定程度的分科是必要的, 也因此, 学系的出现是无可避免的, 而大学生之主修一系一科也是很自然不过的事。他认为哈佛之教育改革方案中, 仍然维持主修的制度是可以理解的, 而主修课程占全部课程的一半也是无可争议的。有一点作者一再加以肯定, 那就是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他指出尽管通识教育在各国大学教育中有退却或倒退的现象, 但是, 我们也发现在许多国家和大学教育的检讨与改革中, 通识教育的价值与重要性都一次又一次地被肯定。1978年哈佛大学在罗索维士基 (H.Rosovsky) 领导提出的一份长达36页的“核心课程报告” (Report on the Core Curriculum) 便是哈佛对通识教育再一次的探索, 再一次的承诺。[4]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 通识教育应该是大学教育的一个组成, 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组成, 但却不是大学教育的全部。

英国的罗宾士爵士认为大学课程的敌人是专业化, 在这里, 作者指出, 教育常常把“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 (liberal arts education) 混为一谈。实则, 博雅教育是相对于职业或实用教育而言, 其目的在培育“统一的人格”;而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 其目的在达到“统一的知识”。当然, 二者之内涵及“统一”之精神是有相通之处的。

5 大学的世界精神

作者也在书中也谈到了大学的世界精神这一问题。大学的起源, 在中西历史上, 可以追溯到先秦与希腊。中古大学最具永恒意义的便是它的世界精神, 它的超国界的学术性格。并称中古大学的这种世界精神已成为今日大学最光辉的遗产。天下一家的真正境界尚渺远难期, 但大学的世界精神却是一座无远弗届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 学术得以彼此沟通, 文化得以互相欣赏, 学人与学人之间更得以增进了解与互重。这里我想给读者转述一则生动的故事。

一位父亲, 颇不耐烦孩子玩具的噪声, 为了要宁静的思考, 便撕下他手上书中的一张地图, 弄成无数的纸片递给他的儿子“孩子, 你慢慢把这些纸片拼成地图的原样, 再玩你的玩具吧!”想不到, 没过一会一幅完整的世界地图已经放在眼前。父亲惊讶地问:“孩子, 你怎么会知道世界地图的原样?”“父亲, 我不知道世界是怎么个模样, 但这幅地图的背面是一副人像, 我就是照着人像来拼整的。当人恢复到人的原样, 那么, 他背面的世界也就一定恢复到世界的原样了。对吗?”[5]

作者深信, 学人的互相访问, 就在突显人, 一个个学人的整体性的尊严与价值, 而此正是建立世界理性秩序的一条通路。

6 结语

在书中作者还写到我国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的一些教育思想, 以及他对我国教育发展所做的贡献, 他的生平事迹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执着, 都使笔者从心灵深处仰慕这位著名的教育学家。同时作者在书中也讨论了教育现代化, 他认为西化不等于现代化, 更不能生搬硬套一些西方的教育模式。也讨论了我国文革对于我国教育发展上的影响等等一系列有关大学理念、大学发展的问题。

读了这本书之后笔者受益匪浅, 虽然作者文中运用的少数生僻字词读起来有些晦涩难懂。但是作者的一些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却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特别是作者旁征博引, 使整本书读起来很有趣味, 同时也使我对大学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了解了大学真正的理念。同时作者对于大学的发展, 特别是对于我国乃至亚洲大学的发展都给予了美好的祝愿。

摘要:《大学之理念》是一本阐述有关高等教育方面的著作。这本书分为十五个部分, 是由十五篇关于大学的文章所构成。该书主要阐述了大学功能之拓展、大学教师的职业伦理、大学中的人文与科学、大学教育中的专与博、大学的世界精神五个方面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高校,大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01, 12:8.

[2] 钱穆.中国学术通论[M].台北学生书局, 1997:225~226.

[3] C.P.Snow, The Two Culture:And A Second Look[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5:60.

[4]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2001, 12:144.

读大学有感免费范文第4篇

拿到《回归信念》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很快开始打开阅读,而是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去思索"信念"是什么。"当初为什么选择做社工?"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我,我也问过很多人,得到了很多不同的答案,例如说有双休日、假期多、工作时间稳定、工作氛围好……当然,如果只是这些理由的话,很多工作都有这些条件,所以也延伸出了下一个反思"是什么让你坚持还在做社工?"我相信,每个社工入行的理由各不相同,但能坚持下来一直做社工,内心一定都有某种相同的信念。

《回归信念》一书是由香港城市大学甘炳光老师编著的。这本书告诉我们,坚守信念,面对挑战,是成为社工的必备条件。然而工作在前线的社工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应如何践行社工信念却又成为另一个课题。

该书以不同的社工信念为题,让20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工,围绕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细说他们在不同工作岗位和服务范畴中遇到的挑战和挫折,以及他们自身对社会工作的反思,分享他们在现时香港的工作环境中坚守信念的方法,表达他们对作为社工的真诚,对坚守并向全社会推广社工信念的执着。

坦白来说,我并不是特别喜欢看满满黑白文字,全本除了封面一点颜色、插图都没有,特别还是专业类的书,但因为需要写读书报告,不得不以壮士断腕的悲壮心情,打开了这本书,然后发现了一个新世界。《回归信念》不是枯燥的专业书,也不是一味猛灌鸡汤的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对话,投身社会工作事业并为之奋斗的20位前行者通过这本书与读者的"对话",分享他们在实践社会工作观念过程中的挣扎、失落、欣慰、顿悟等等。

甘炳光老师在书中写到"社工的信念,较诸社工价值观更重要".看完《回归信念》这本书后,我回忆了自己当初选择做社工的原因。时至今日依然清楚记得2014年11月,当我停驻在人生分叉的路口,徘徊犹豫看不清前行方向,我姐对我说:"既然不知道要做什么,你要不要试试看做社工?我觉得你的个性挺适合做社工的。"’但当时我选择做社工,却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是被姐姐说起社工时眼里闪现的光吸引。那时的我并不知道姐姐眼里的光是什么,只是觉得莫名被吸引,现在想想,那种光应该就是甘炳光老师一直在书中强调的信念了吧。姐姐说:"社工并不是单纯向钱看的工作,而是深入社会的基层,了解并收集基层群众的需求,去推动社会相应政策的实施或者修订,从制度上去改变社会的不公现象。"

在《回归信念》这本书中,甘炳光老师对于"信念"这个词作出的解释是"信念是指我们真正相信的事,跨越了认知的层面,以致个人投入的信心层面,成为个人所信靠的东西。我其实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信念的第二个重点是‘念’这个字,除了‘相信’之外,信念更要求我们要‘时刻思念’这些我们是好的及有价值的东西,既要‘念念不忘’这些信念。"对于书中提及的[拾海星]这则有关信念的故事,我是通过看书后,在网上搜索了故事的内容,也让我想起了我的第一任也是拉拔、陪伴着我们成长为一名合格社工的陈绍勤老督导,给我们讲过的那些关于社工信念的小故事。除了专业知识,他传递给我们的更多是社工的信念。时至今日,对于学过的专业知识有的已经遗忘或者模糊了,但那些关于信念的故事依然记忆清晰,也成为我最喜欢和别的同行或者实习生分享的内容。

读大学有感免费范文第5篇

读了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感想颇多。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丛本书中获得的体会。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 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 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著名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 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 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 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 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 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 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 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 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读大学有感免费范文第6篇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唱。在共产党的奋斗史中记载着不少可敬可佩的英雄人物,如: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今天我读了《刘胡兰的故事》,被书中刘胡兰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动和震撼。

刘胡兰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周西村,那是她生活的地方,和敌人斗争的地方,也是她英勇就义的地方。一九四七年冬天,年仅15岁的她不幸被捕,在敌人的威胁面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说:“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还说,“怕死不当共产党员!我死也不自白,绝不投降!”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她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就义前两眼闪着光,并且瞪得圆圆的,似乎在向人们诉说:她要亲眼看到敌军的灭亡,看到自己的队伍胜利归来。看到这里,我的眼眶禁不住湿润了。一个年仅15岁的花季少女,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姐姐,就这样壮烈牺牲了。毛主席亲笔为她题词: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并号召全国人民向她学习。

上一篇:值周人员职责范文下一篇:第五讲人权法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