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范文

2023-09-20

协同创新范文第1篇

摘 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科技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和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我国高科技企业依托创新平台汇聚企业内外部创新要素,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并应用于生产与管理等方面,通过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成了新时代社会经济增长的亮点,在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建设实施科技强国战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高科技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更好地帮助我国高科技企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在数字化背景下,我国高科技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数字化;高科技企业;创新平台

DOI:10.19968/j.cnki.hnkj.1003-5168.2022.01.030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g of Innovatin Platform for High-tech Enterprises under the Digital Background

CHEN Jianhong1    WANG Jiangrong2

(1.School of Business,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2,China;

2.Jiangxi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Nanchang 330022,China)

0 引言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技术变革和创新成果转化变得更加快捷,新产品、新服务层出不穷,产业更新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给高科技企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最具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的科技创新主体,高科技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市场活力的持续迸发和创新动能的培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数字化背景下,高科技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主动迎合时代发展趋势,孜孜不倦地进行科技创新,不断创造出与时俱进的产品或服务。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是帮助高科技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全面提升高科技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与实施成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1 高科技企业创新平台概述

1.1 高科技企业

高科技企業也叫高新技术企业。2000年7月23日,科技部印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明确规定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高新技术企业是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和开发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经济实体,它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企业内部从事科学研究和产品技术开发的工作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少于10%,二是企业每年用于科学研究和产品技术开发的经费支出占本企业当年总销售额的比例不少于5%[1]。

目前,我国的高科技企业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组织类型。一是新兴型高科技企业,这类企业一般是依托高新技术园区、经济开发区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成长起来的[3]。二是转化型高科技企业,这类企业主要是通过技术革新或者技术改造升级转化而来的。三是集团型高科技企业,这类企业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具有研发、设计、生产、培训、咨询、服务等多种功能[4]。

1.2 创新平台

1.2.1 创新平台的概念。创新平台是指由政府或某一组织牵头,通过汇聚创新要素、整合科技资源来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以支撑某一行业和区域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的集成系统[5]。简单来说,创新平台就是用来组织开展科学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活动的场所或载体。

1.2.2 创新平台的特征。创新主体具有多元性和协同性。组织开展创新活动往往需要多个创新主体共同参与和通力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因此创新平台是包括政府、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市场等多个创新主体在内的多元组合体,多方共同致力于构建以政府为政策引导、企业为创新主体、高校院所为智囊依托、金融机构为资金支撑、市场为成果导向的多元联动技术创新体系。

创新要素具有集聚性和关联性。创新平台通过集聚创新要素和整合科技资源来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有明确的设计方案、发展目标、服务对象和产业导向。因此,加盟平台的各个创新要素之间应具备一定的关联性,才能更好地进行资源整合和要素配置。

创新资源具有独特性和优质性。创新平台一般聚焦于具有成熟研究基础、优秀人才队伍、良好条件设施的科研院所的特色研究方向、高等學校的重点建设学科、高科技企业的核心技术领域,汇聚了优质的创新资源和先进的创新要素。

运行机制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创新平台主体的多元性和协同性决定了其运行机制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只有在战略联盟之间建立开放共享机制,实现信息互通,促进沟通交流,才能更好地集思广益、共商共建,最终实现合作共赢。

平台功能具有多样性和复合性。创新平台有着汇聚创新资源、传播科技信息、开展基础研究、进行技术创新、实现成果转化、培养创新人才和服务产业发展等多种功能,尽管各类创新平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一般均为两种功能以上的交叉和复合。

1.2.3 高科技企业创新平台的分类和功能。根据创新链理论,高科技企业创新平台大致可分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和科技服务五大类。基础研究平台主要聚焦于重大科学发现、学术研究前沿和新兴交叉学科等,负责阐明新技术的概念和分析其特征、用途,发挥原始创新策源功能。技术创新平台主要致力于关乎国计民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示范应用,发挥技术引擎导向功能。成果转化平台主要对接技术供给端与需求端,通过检测验证、二次开发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或新服务,并为其实现商品化、产业化、规模化奠定基础,发挥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功能。产业发展平台主要通过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培育孵化类平台的运作,集聚创新要素、整合创新资源,孵化新兴企业,推动高科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发挥产业培育孵化功能。科技服务平台主要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科学技术指导、科技资源共享、创新人才培养、信息资源整理等专业化服务,发挥综合服务保障功能[6]。

2 高科技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在我国,常见的高科技企业创新平台主要有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两种形式。《2020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累计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5 206个,其中东部地区计3 346个,占比高达64.27%;累计建设众创空间8 000个,其中东部地区多达4 612个,占比高达57.65%[1]。我国高科技企业在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问题。

2.1 创新要素过于集聚,区域分布严重失衡

从全球情况来看,创新要素普遍要比其他要素资源更易于集中在少数地区,区域化特征非常显著。就我国而言,从2019年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比均在50%以上,东北地区分布最少,占比均在5%以下,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过度集中,区域分布非常不平衡。北上广深等东部发达城市在创新资源集聚上存在着巨大优势,使得“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加剧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6]。

2.2 研发资金短缺,科技人才难求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科技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与资金实力雄厚、科技资源丰富、人才队伍强大的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受组织规模小、科技资源短缺和知名度不高等因素制约,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融资难、招人难、用人贵等难题[7],导致企业即使有好的创意和想法,预测未来产品市场前景也是一片光明,却往往因为受限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而看不到黎明前的曙光。

2.3 发展理念狭隘,运作模式落后

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出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对市场竞争对手的打击,一些实力雄厚、人才队伍强大、科学技术先进的高科技企业可能会倾向于“闭门造车”式的自主创新活动,这样能够保证创新成果为企业所独有且不被同行窃取和复制,有利于形成和维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这种发展理念和运作模式同样有可能会导致企业过于沉浸自主创新而忽视了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和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无法很好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浩如烟海的科技领域信息进行充分的收集和有针对性的筛选梳理,难以构建形成基于未来市场需求的精准预测模型,无法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开展与时俱进的创新活动,甚至可能因与当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而造成资源浪费,对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2.4 数据资源利用效率低,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

当今社会,数据的强大功能日益显现,已发展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质效的重要资源。然而,我国高科技企业的信息数据资源利用情况并不理想,普遍存在数据资源挖掘不到位、科技信息更新不及时、技术分析研判不准确等问题,信息孤岛、数据闭塞现象比较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8]。

3 加强高科技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与实施的策略

3.1 加强开放合作,实现协同发展

企业应该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转变发展理念,树立合作共赢意识,加强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大力实行开放式创新,优化平台运营模式,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政府应以国家高新区为依托,积极搭建东部与中西部高新技術产业开发区对口合作交流服务平台,促进科技信息流通和资源开放共享,探索建立伙伴园区、异地孵化等多种合作机制,为促进高科技企业间的友好合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合作双方共建科研设施、共通信息资源、共析科研数据、共育科技人才、共克技术难关、共享科技成果,打造协同互补、联合发展的区域创新共同体。

3.2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强化科技金融结合

政府应积极搭建连接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和促进银行、金融投资机构、社会资本等与高科技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和发展提供金融支撑和资金保障。设立专项科研经费,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大力支持企业创新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加快筹建全国性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将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使之贯穿到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经济金融杠杆作用,消除企业在财务上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专心致志搞科研、集中精力抓生产、不遗余力出成果。加快落实优惠补贴政策和完善税收减免政策,大力培育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招人难、用人贵等问题,有效激发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力。

3.3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鼓励政府、企业、市场、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等创新主体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建立市场化运行的高水平试验室、技术研究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市场运营中心等。通过一系列利好政策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排头兵,鼓励以创新平台密集、创新资源丰富、创新特色鲜明的区域行业龙头企业为创新主体,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充分发挥创新示范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建立相关配套科技服务机构,优化创新平台运行模式,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面向境内外重点高等院校招才引智。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领先技术的联合攻关和产业化、市场化应用,推动产、教、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加强专业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注重提质效、补短板,切实解决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3.4 实行“数字技术+”模式创新,激活数据资源要素潜能

企业要树立数字化转型意识,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和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数据标准,培养和引进数字化专业人才,利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对企业内外部数据资源进行有效整理和精细分析,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量提速。建立企业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数据漏洞,保障企业数据安全。加快促进数字技术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探索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公共服务业务,集聚各类数字化新业态企业,推动形成产业数字化创新综合体。建立动态的企业创新绩效评价、考核和奖励机制,树立标准化、精细化、数字化的平台建设理念,综合运用数据计算、数据建模、数据加工等手段,赋能平台业务开展和运营管理,构建市场需求精准预测模型。定期组织平台建设人员进行专项的业务培训和新知识、新技术学习,及时了解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所面临的新任务与新要求,灵活运用平台建设的新方法与新策略,有效解决平台建设的新难题。

4 结语

高科技企业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平台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载体。要想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高科技企业创新平台建设,通过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创新平台运行模式、实行开放合作创新、加强科技金融结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实行数字化转型等有效措施,构建以政府为政策引导、企业为创新主体、高校院所为智囊依托、金融机构为资金支撑、市场为成果导向的多元联动科技创新体系,切实提升创新平台建设质量与实施成效,进而达到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增强国家科技竞争综合实力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科学技术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N].科技日报,2000-08-08(002).

[2]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20[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3] 曹兴,李佳.高科技企业发展特征、影响因素及其环境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7):58-63.

[4] 张兆隆.互联网环境下高科技企业开放式创新平台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

[5] 洪晓军.创新平台的概念甄别与构建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7):7-9.

[6] 程宁波,范文博,田丹,等.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构的理论、经验启示及成都路径[J].决策咨询,2021(3):1-6.

[7] 唐雯,王卫彬.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现状:基于200家企业的调查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2):34-39.

[8] 刘青.关于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1(14):114-115.

收稿日期:2021-11-22

作者简介:陈剑红(1996—),女,硕士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王江容(1994—),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协同创新范文第2篇

一、我国制造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缺乏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制度安排

当前, 我国知识人才结构发展不合理, 大量的人才集中在高校和科研就机构, 而需要大量人才支撑的制造企业普遍缺乏人才, 如果单一企业进行大量的人才引进, 不仅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 还容易引起人才的浪费。因此, 需要强化制造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因为集群内的制造企业更加关注的是技术的应用开发, 如果不能进行人才的共享, 可能会引起人才资源的割裂或者导致人才创新扩散能力减弱, 进而使得我国产业制造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受到严重削弱。

同时, 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流动性不足, 人才的属地化问题较为明显。人才是具有较高资源引力的重要来源, 要实现我国制造产业的集群协同创新, 就需要强化人才的产业集群之间的相互流动, 以我国江浙沪地区的产业集群为例, 调查显示, 该地区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来自本地的超过了70%, 而来自区域以外的不足30%, 企业人才之间缺乏有效的流动机制, 直接影响到不同区域人才的协调发展, 影响到人才的相互交流, 影响了产业的集群协同创新发展。

2. 中介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协同作用尚待提高

中介机构特别是一些具有跨区域协同发展能力的机构, 在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过程中具有中介桥梁的作用。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 制造业总体布局具有较为松散的状况, 各个区域之间形成了不平衡的发展, 导致了制造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不足, 其集群发展的优势并没有充分的显现。同时, 我国服务于产业集群内部的中介机构明显偏少, 而且发展层次参差不齐, 尚未构成系统的协同服务网络, 难以发挥中介机构在制造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活动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主要是我国中介结构发展不完善, 中介结构的整体服务水平偏弱, 服务的层次还不够高, 这个也直接影响到中介结构在组织体系结构中的发展作用。同时, 中介机构在服务于制造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过程中, 市场导向化不明显, 市场运营水平较低, 无法即时预测市场经济发展趋向、不能准确应对区域经济科技一体化。同时, 中介机构分布较为松散, 相互之间并没有形成内在的合作机制, 没有形成相应的信任基础, 合作交流和协同创新管理的能力较弱, 需要进一步强化中介机构服务协同的效果和作用。在不同区域之间可能有不同的发展, 各自发展水平也不一致, 导致相互之间难以进行较为深入的合作和协调机制的创新发展。同时, 中介机构的发展水平不一致, 可能导致相互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健全, 还需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区域诚信体系的建设进程。

3. 区域性协调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制造企业在进行区域性协调政策的发展过程中, 需要将创新发展的内容集中于一定的制度性基础上, 并形成了制造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的提升。由于存在一定的制度性缺陷的问题, 现阶段, 我国制造业产业集群协调发展中存在着机制创新不足, 相互协调机制不够全面等问题。大部分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主要是基于政府的规划管理为基本目标, 更多的是倾斜于政府的部门管理, 而很少将其和高效、科研机构之间进行相互的对接, 缺乏相应的市场发展的规律来进行规划管理。

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在进行相应的政策制定的过程中, 需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措施的制定。尤其是区域之间的政策制度不够规范, 对制造业产业集群协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力。同时, 在进行制造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过程中, 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的问题存在, 导致企业之间难以进行协同机制的创新管理, 协同机制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

其次, 在进行具体的规范发展过程中, 可能存在一定的资金压力, 对市场发展存在一定的潜在因素的影响。在进行机制创新发展的过程中, 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搭便车”现象, 导致一些建设问题存在无序竞争, 或者低水平建设等等。由于我国在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 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和一定的研发资金的投入, 特别是知识产权保障水平不高, 都直接影响到制造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 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发展的积极性。

二、完善制造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体系的对策思考

1. 政府经济发展政策在自主创新体中的角色

首先, 充分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 在政府的相关政策制定下, 不断的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动力, 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转化能力。同时, 进一步协调和完善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的能力, 提升自主创新综合发展的效果。其次, 要突出制造企业在创新发展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强化技术创新在制造企业中的投入和产业转化效果。整合现有的资源, 积极推动制造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带头作用, 发挥中小型科技创新制造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政府在各项政策上给予更大优惠支持。同时, 政府应积极的强化市场的主导性, 通过政策保障和制度创新, 不断规范市场行为, 不能过多干预场主导作用和制造企业的核心地位。

2. 全面创新主体协作机制的建立

首先, 建立健全投融资管理的机制, 通过规范投融资管理体系, 来不断的提高企业的应对风险的能力, 同时, 积极的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制造企业的创新活动中来, 规范风险投资管理。其次, 不断的完善企业的创新管理机制, 鼓励制造企业积极的引入各类科研人才, 并强化科研开发能力, 将科研研究成果及时的进行转化。统筹进行科技创新措施的协调和管理, 规范科技创新管理的动力。再次, 提高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的建立, 提高创新管理的能力, 通过面向市场, 提高技术创新市场的转化能力和效果, 并提高知识创新的效益。

3. 创新服务的相关配套职能

首先, 规范和制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 通过政府的引导作用, 不断的规范政府自主创新管理的体系。其次, 强化创新经费的投入, 建立健全引导性经费投入制度, 提高政府对制造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中的支持力度, 为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的介入, 形成多元的投资渠道。再次, 积极的提高人才创新队伍的建设, 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加大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公开招聘力度, 可以引进海外创新人才。最后, 进一步建立完整的中介服务机构体系。政府应根据制造企业的发展实际, 制定相应的制度规定, 不断的帮助制造企业拓宽创新服务范围, 为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主体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

摘要:目前我国制造业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主要是一个集群内部的制造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 地域之间相互的联系性不高, 导致协同创新能力不强。本文对我国制造产业集群协调创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互协同创新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制造产业,产业集群,协调创新

参考文献

[1] 万幼清, 张妮, 鲁平俊.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风险及其形成机理研究[J].管理世界.2018 (02)

[2] 沈忱, 李桂华, 顾杰, 黄磊.产业集群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8 (01)

协同创新范文第3篇

摘要: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与实践取向应该顺应信息化趋势,突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性发展;同时要注重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高职院校传统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的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完全对接。尝试构建适应现代学徒制的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不断完善适应现代学徒制的广告设计专业教师队伍,优化符合现代学徒制的广告设计人才评价机制可以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广告设计;人才培养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就是为促进经济社会高速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人才,广告设计专业就是要培养业务能力强、设计素质出众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借鉴西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合理的将现代学徒制融合到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通过类现场式的技术操演与任务完成,使学生亲身体会未来工作中所需具备的实践能力和技术素养,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模式在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是不断推进和完善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

一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发展趋势与时代要求

(一)顺应信息化趋势,突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是信息化飞速发展的阶段,基于数字技术的全覆盖背景下,电子产品使用者每天都会大量接受数字信息,其中就包含大量广告信息,广告如影随形的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广告设计专业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对广告设计人才所提出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创意思维和设计能力提升,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

(二)强化专业素质,突出学生自主性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行为将不断扩展,对于广告设计人才的要求也会随之提升,如何能够设计出最贴近生活、最有吸引力、最具冲击力,最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广告产品从而不断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是广告设计从业者自主发展的关键。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着眼于学生的自主性发展,要基于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与未来需求,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和应对各种挑战,不断提升个人适应广告行业发展的能力。

(三)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侧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实践技能不强,应对工作实际挑战能力不足,导致无法胜任企业工作强度,企业需要投入额外的时间来培训员工,这使得企业不得不增加成本开支,极大的阻碍了企业对于高职毕业生的需求。因此,针对企业需求和未来广告发展趋势,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应该是在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背景下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广告设计专业具有实用性强,发展迅速等特点,学生在接受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如何能够将动脑与动手能力有效结合是关键,这也是学生在毕业后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协同创新的基础。

二 校企合作为基础的现代学徒制是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技术人才,现代学徒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正是基于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针对社会现实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来进行“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对于学生的培养是根据“师傅”的言传身教来实现的,师傅可以是学校的教师也可以是企业的技术型员工或是业务骨干,即便是教师也是具备独立完成广告设计项目的成手教师来担任。因此,基于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可以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下理论与实践脱离,知识与能力脱节,教学与工作割裂的尴尬状态,真正实现一种人才培养与企业需要完全对接的局面。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三个方面可以改善人才培养效果。在业务能力上,“师傅”可以根据企业订单要求,指导“学徒”完成任务;在职业态度上,在“师傅”的直接引领下,“学徒”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模仿使个人行为规范符合企业员工职场礼仪和企业的价值观或管理规范;在综合素质上,在“师傅”的不断指导下,“学徒”不仅可以不断夯实专业能力,还可以掌握拓展能力的途径,学会与人沟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 现代学徒制在广告设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构想

(一)建立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不论基于传统教学模式还是现代学徒制,目标都是培养实用高效率做事的人才,因此,首要的还是要着落于课程体系的建构。虽然是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研究,也要继承传统的技艺、技术教育的优秀经验,不能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职业技能传授形式即实际工作过程中师傅的言传身教的形式。广告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就是要着眼于企业的现实需要基础上,以企业能力需求及企业工作内容为指标体系建构新型的教学课程内容,在基本素质与能力的课程模块设置中需要增加礼仪、表达与沟通、营销三门课程课程,这些课程所对应的能力培养是员工在现代企业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是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基本素质。

(二)建设适应现代学徒制的广告设计专业教师队伍

现代学徒制下,教师即“师傅”是学生能够实现个人能力素质提升的关键,因此,教师队伍是现代学徒制的基础,是该教学模式取得扎实显著效果的保障。适应现代学徒制的广告设计专业教师队伍应该是:会授课,能够通过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和指导让学生自由发挥个人的思维与想象空间,完成学生思维与能力层面上的从无到有;有创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和具体情况来灵活调整指导策略和内容,对学生的思路给予引领,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意识;有经验,能够长期工作或是活跃在广告行业前沿,洞悉本行业发展脉络与趋势,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客户需求,引导学生不断沿着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前进。

(三)完善符合现代学徒制的广告设计人才评价机制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应该是“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人才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表现,能力提升以及不足之处都会得到有效的呈现,这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是有效的评价指标和教学改进的科学依据。在具体的操作环节上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操作,对于评价目的,评价内容,时间节点,实际操作等都要科学设计,保证这一评价体系能够促进学生技术能力显著强化和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凸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发性特点;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现实状态;学校对人才培养效果能够实现目标与实际一致;企业能够预先了解所需人才的能力现状;推动培养体系优化实现课程的完善与改革。

新时期,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站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助力行业进步的角度,转变传统人才培养思维与理念,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基于现代学徒制模式,可以有效的解决高职院校传统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更好的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喜雪.英国现代学徒制与我国工学结合的比较研究—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2012,39(9):89-95.

[2] 王振洪,成軍.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8):93-96.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ZCY32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侯莹(1982.03-),女,汉,吉林梨树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协同创新范文第4篇

“物联网工程”专业开设于2012年, 同年9月开始招生, 两届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7%以上。2017年, 物联网工程专业被评为陕西省一流专业培育专业, 作为工科专业, 如何产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建设一流专业, 培养竞争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毕业生, 专业建设面临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

一、协同育人视域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一) 组织保障

学院领导和企业管理人员, 校企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对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进行顶层设计、分类指导、宏观调控。物联网工程专业负责人与企业工程师共同针对专业以及学生特点, 对专业建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1) 制定优化培养方案, 制定了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 方案中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了优化, 学时也得到了增加, 计划针对实验班的设置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 规划专项建设, 分别针对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 (3) 从企业遴选专、兼职教师, 加入到学院的日常教学及实践环节; (4) 安排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 (5) 细化企业学习工作;学院与教研室成立课程教学与改革指导小组, 会同企业的经验丰富工程师以及专业基础类、实训类骨干教师, 开展试点专业基础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特色教材编制、实验/实习、课设等实践工作; (6) 成立计算机学院大学生科创中心, 由具有丰富创新创业指导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并增大学院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支持与投入, 勉励青年学子积极加入到科技创新队伍中来, 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7)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的精神, 改革计算机学院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培养实践管理方法, 使得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 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力争培养出具有较强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管理方法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在物联网工程等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试点工作。

(二) 利益保障

校方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着眼于长效合作机制的构建, 发掘企业协同育人的利益驱动点。具体分别从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实习、联合攻关等多方面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应当追踪社会发展需求, 从而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 毕业生实践能力强, 人才培养质量稳定, 可为行业培养大量人才;加强学生企业实习环节管理, 物联网工程专业目前针对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对应的企业实习, 让学生遵守实习管理规范, 提前进入企业模式, 了解企业项目各环节;也与企业联合共建, 利用学院的科研优势可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为企业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 实现双赢。

(三) 管理保障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标准, 构建教学管理体系架构, 企业全程参与, 深度融入。将学生在校期间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进行校企深度融和。招生模块:调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 及时调整专业招生计划;培养目标模块:追踪行业企业人才需求, 从五个维度设定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模块:企业参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 分别从专业认证毕业要求、企业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学科规律和专业特色四个方面制定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模块:根据毕业要求来制定课程体系模块;针对实验班我院各专业采取“1+2+1”的培养模式。即一年的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加两年的专业课程培养加累计一年的企业实践学习培养, 其中, 专业课程培养以实践环节为导向, 教学重心应向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环节倾斜;企业实践学习以参观企业、深入企业实践等方式为主。师资队伍模块:校企协同, 着力打造双师型工程教育教学团队, 优先聘用有工程实际经历的优秀教师, 引进企业高级工程师及技术骨干, 充实教师队伍;校企协同开展教研教改, 为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力的支撑;支持条件模块:学院申报的《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正在建设中, 两年内将建成一个物联网+综合实训实验室和一个VR实验室, 投入200万元, 并将申报省级示范中心, 同时校企协同, 共同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为一流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 制度保障

学院在总结多年来校企协同育人的经验, 制定了系列化的规章制度, 校企协同机制的常态化与规范化, 提供了制度保障。学院制定了《计算机学院实习基地管理办法》, 并对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企业进行遴选, 由企业报名, 学院组织企业进行介绍, 并遴选出适合的企业参与校企共建;物联网工程专业针对专业以及学生特点, 细化了对参与校企协同育人企业的要求, 并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与学院、专业发展理念相同的优秀企业;同时学院制定了《计算机学院课程设计管理办法》, 对参与课程设计的企业参与资质、指导流程、成果验收等方面进行了明文规定;为了更好的在我院各专业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探索工科专业建设新途径, 学院制定了《宝鸡文理学院计算机学院实验班培养方案》。

二、计算机学院协同育人成效

近年来, 计算机学院在宝鸡文理学院的政策指引和经费支持下, 分别与西安加中大学生IT实训基地、西安行知汇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及陕西未来蓝图软件教育等多家企业建立了协作关系, 与企业一起制订了专业培养计划[1]。通过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等多种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 带动了教师, 鼓励了学生, 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 弥补了学校教学的不足, 形成了“培养计划企业参与”“新生专业教育企业做”“职业规划企业指导”“课程设计企业导师任组长”“毕业设计企业支持”、“实习实训在企业”、“学生进企业实习实训可课程学分置换”、“合作企业优先选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2]。

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赵博伟、杨磊、高晨、袁梦华等同学分别针对“老人生活”、“家庭绿色种植”、“智能管家”等一系列生活理念问题, 研发了科技创新成果与作品, 并受到宝鸡电视台、宝鸡人民广播电台的采访。同年宝鸡日报12月13日4版以《五名“95后”大学生研发智能养花设备——在外轻点鼠标就能浇水补光》为题, 也对计算机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成果进行了报道。

计算机学院重视学科竞赛对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举行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月活动、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平台、搭建实习实训平台逐步内化为学生的创新意识, 切实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取得了丰硕成果。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 创建一流专业, 将企业资源和高校资源实现和谐共生、合作共赢, 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探讨、解决。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根据《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一流专业”三年规划》, 从学生培养、师资建设、校企共建等方面提高专业和学生的竞争力。

进一步根据“卓越计划”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通用标准制订“卓越计划”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 包含对所有参与“卓越计划”的工科专业4年制本科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11条要求。

积极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摘要: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人才培养规格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双师型”师资短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协同育人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是化解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弊端的有效举措。宝鸡文理学院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物联网专业教学平台、实施“实验班”等改革创新措施, 从组织保障、利益保障、管理保障、制度保障、经验保障等方面积极探索协同育人机制, 创建陕西省一流专业。

关键词:协同育人,物联网,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刘鹏辉. 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13, (16) :23-27.

协同创新范文第5篇

现代企业的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现代企业的标准化程度决定了基础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当前电力市场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电力产能过剩的短板将全面凸显;安徽省电力市场供大于求形势加剧,所呈现出的“一升一降”格局,将严重挤压发电企业的利润空间;随着国家去产能政策的不断深化,煤炭价格持续上涨、高位运行的走势,短期内尚不会改变,企业经营困局也将进一步加剧,芜湖公司想要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功突围并占领市场,企业创新与标准化协同是必然结果和现实选择。

二、思路做法

(一)完善标准化宏观管理

完善标准化宏观管理,使标准化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前进。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建立健全标准化组织机构是基础。一是成立了以公司标准化委员会和以各部门骨干为联络员的标准化工作网络,并明确了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二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实际,明确了“科学管理以标治企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标准化方针目标,提出了建立技术标准体系为主体,管理标准体系、工作标准体系相配套的企业标准体系,实现全业务、全过程、全岗位覆盖的具体目标。三是建立健全激励考核机制,规范了标准化各项活动的组织开展。

(二)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

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确保企业发展需要。对各种标准、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等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和大刀阔斧的简化、重组,废止了一些不符合企业实际和过期的管理制度,从源头上减少了标准接口之间的矛盾,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经过长期的努力,芜湖公司首次建立起了符合国标委服务联[2008]76号文及国家系列标准要求的企业标准体系,并于2015年8月1日发布实施。其中包括国家标准1187项,行业标准1038项,国际标准211项,企业技术标准129项,管理标准272项,工作标准154项,基本实现了技术标准全业务覆盖,管理标准全过程覆盖,工作标准全岗位覆盖,为提升公司基础管理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5年末通过电力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4A级企业认证。

(三)开展多样化培训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培训、标准培训,强化员工的标准化意识,培育标准化人才。公司从培养职工的创新标准化意识着手,注重创新与标准化知识培训、宣传工作,制定了创新培训与标准化培训工作计划,利用会议、短训班、知识竞赛、考试、大屏幕、工作简报、公司网站、QQ工作群、印发学习资料等方式,宣讲创新与标准化理论知识。在此过程中,职工创新与标准化知识水平均得到了较大提高,培养了一批企业创新骨干,为今后公司提质增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宽信息材料收集渠道

信息材料收集是创新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信息材料收集是在创新项目开展初期,围绕选定的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实践、实验或文献中掌握一些数据、标准和事实资料,进而了解创新项目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对材料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明确项目的研究方向和工作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建立了综合的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和标准化数据库,实现了标准制修订的信息化管理。公司员工通过个人账号登录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检索到公司标准体系下所有标准及适用法律法规、综合通用标准等共计3000余项,为标准体系的实施提供了基础保障。

(五)创新流程标准化

改进创新流程,使标准化尽早参与到创新工作中。目前科技发展越来越迅速迫使标准化工作要改变工作策略,当创新刚刚开始的时候,标准化工作就必须介入,及时提供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分析其中的标准化需求收集创新过程中的有关数据、参数、经验、方法等,为下一阶段制定标准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运用精益管理思想,将较大立项课题分解成小问题,通过标准化体系资料收集、标准化联盟信息收集、问题诊断、原因分析、措施制定、措施实施、效果检查等一系列手段,总结提炼创新结果、创新成果标准化。

(六)标准实施过程闭环管理

建立起的标准化体系是否发挥作用,关键在执行。执行标准环境的变异、接口部位的交叉及标准本身的协调问题,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完善。

(七)持续改进

认真开展企业标准体系自我评价,并持续改进。创新成果只有在不断运行中方可得以完善,在完善后方可更有效地服务于生产、经营、管理,而自我评价的目的正是查明和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采取纠正措施,防止不合格再发生。

(八)加强创新与标准化宣贯

标准化终究还是全公司的事情,不仅要积极宣传标准化工作对于经济和公司发展的重要作用,更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开展标准化社会经济效益作用机理的研究和标准化实施绩效评估的研究,努力扩大标准化工作的影响力,有效提升全公司的标准化意识,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标准化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营造“人人讲标准、人人用标准、人人宣传标准”的良好氛围。

三、品牌影响

构建了“创新与标准化协同”的良好机制,建立了一套创新标准体系,形成大众创新的良好氛围,消除了一系列设备安全隐患,解决了一大堆企业技术难题,形成一大批科技成果,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了公司品牌形象。

(一)历练了人才

发挥培训职能,广大职工的业务素质不断提升。在2015年集团公司组织的专业比武竞赛中,芜湖公司有4名员工获得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1人获得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称号。其中,在集团公司继电保护大赛中,芜湖公司一名职工获得一等奖,一名职工获得二等奖,在华电国际、安徽分公司组织的各类竞赛活动中,芜湖公司选手个人总体成绩靠前,团体排名靠前。

(二)解决了问题

芜湖公司生产系统各专业针对机组可靠性、经济性以及环保要求等下大气力,不断摸索,相继成功处理了一系列现场设备设计缺陷、运行隐患,并涌现了一大批员工自主创新成果,如:汽轮机#1、#2可倾瓦擀瓦缺陷改造、闭式冷却水系统降耗改造、锅炉水冷壁疲劳裂纹治理科技项目、锅炉给水加氧科技项目、电除尘高频电源节能改造、GGH控制系统缺陷改造、硫化灰料位探测仪科技创新、燃料多煤种混烧科技创新、燃料翻车机改造等,上述项目不仅在公司内部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更在集团公司及电力行业其他组织内获得荣誉。

(三)赢得了荣誉

芜湖公司通过创新与标准化协同实践,激发了大家的创新热情,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宝华创新工作室荣获芜湖市“示范职工创新工作室”称号,高宝华个人获得“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安徽省十佳能工巧匠”称号。《哈锅660MW超临界机组锅炉防磨防爆综合治理研究》获得中国电力行业金桥奖。《660MW超临界机组锅炉防磨防爆管理创新》获得中电联第八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和第五届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星锋争辉”党建品牌创新成果获得2016年全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三等奖。《职工创新工作室的模式再造》等4篇论文获得全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优秀论文奖。《厂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的实践与探索》获得集团公司优秀政研论文。《效能监察“九字诀”》获得集团公司2016年管理创新一等奖,并参加了集团公司2016年政研成果发布会。《基于反措的UN5000励磁调节器优化改造》获得华电国际青年创新创效技术类金奖。《基于反措的励磁调节器可靠性研究与应用》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营造了氛围

越来越多的职工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营造了浓厚的学习和创新氛围。目前,创新涉及领域不断拓宽、运作方式日趋规范、成效逐步显现,有效促进了全员创新长效机制的形成。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的引领创新职能得到充分体现。

四、效果启示

创新与标准化协同实践是一套全新的创新体制,企业技术创新与标准化是同步而行有利于促进技术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管理、技术创新的同时创新工作的本身也要常做常新,在创新的内容上不断突破,在标准化流程上不断完善,在激励机制上不断拓展,这样才能实现持续创新。

摘要:在集团公司关于基层企业“强基”定位的指引下,芜湖公司积极探索,以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活动为载体,在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综合管理、队伍建设、党建工作等方面进行创新意识培养,芜湖公司通过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开展创新和标准化培训、拓宽信息渠道、标准化创新流程、实施闭环管理、加强协同宣贯、完善奖励机制、推行持续改进等一系列举措,总结出创新与标准化协同促进效率、效益双提升的新方法。

关键词:管理创新,标准化,协同实践

参考文献

[1] 翟刚.实施创新驱动努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N].企业家日报,2016,05-18(003)

[2] 郝帅.创新成果凸显十大亮点[N].中国企业报,2012-03-27(002).

协同创新范文第6篇

农业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 必须将共享价值创造嵌入企业增值模式, 通过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新方法, 或为顾客提高产品价值属性, 加大利于利益相关者生态环境改善、技术能力提升等的投入, 以实现经济价值创造的可持续。公司+农户模式下, 企业通过长期稳定的契约聚集价值链上各主体所拥有的互补性资源, 只对必要的核心资源拥有所有权。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战略逻辑强调资源的共享和积累。内部一体化模式下的企业在重资产经营战略下, 行业内相关多元化复制扩张的资本壁垒高, 物质资源在经营过程中难以形成资源共享和积累。但是, 企业通过价值链相关多元化经营, 实现价值链上下游不同产品之间品牌资源的共享, 并通过进一步加强对产品质量的保障, 提高品牌资源的价值, 可以形成品牌资源的积累。采用公司+农户模式下的企业, 拥有的关系、技术和管理资源有助于提高生产管理效率、促进规模扩张产生规模经济, 形成成本优势。该优势的主要来源是关系资源、技术资源和管理资源等轻资产, 对企业自身的行业内相关多元化来说具有易复制性, 但对其他企业来说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采用内部一体化模式的企业, 一方面, 通过对价值链全部环节所需现代化物质资源的识取, 将价值链所有环节纳入所有权控制之内, 保障产品质量, 形成质量优势。另一方面, 既有质量优势下企业集中的高端客户又对产品质量形成外部治理, 进一步加强企业的质量优势。高投入的物质资源是企业质量优势的来源, 同时这种高物质资源投入的重资产经营战略具有较高的资金进入壁垒, 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或替代。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提出促进农业产业可持续性的发展策略, 包括一二三产业发展及其深度融合、产业链整合与价值链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增值收益共享以及农业安全监管等的政策法规。

二、内部一体化结构

农业企业在增强自身竞争优势, 取得经济利益的同时, 还应帮助上游农产品生产者提升生产技术与创新能力, 促进企业所在区域改善经济、生态以及社会环境, 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协同创造更多的共享价值上。这既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最佳方式, 也是实现企业创造可持续经济价值的前提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组织管理方式发生变革, 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及其价值实现, 已经不再仅由某个价值链环节决定, 而是由企业价值链的综合能力决定。相比横向一体化, 在价值链垂直层面对上下游环节进行延伸的纵向一体化, 因其价值链联结方式和影响因素更为复杂, 其经济后果难有定论, 因此纵向一体化经济后果领域的研究尚存诸多研究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加之不完全契约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市场治理成本降低。在不同的纵向一体化模式下, 资源权属和运用存在明显差异, 这为从资源整合视角深度剖析纵向一体化经济后果的产生机理和路径提供了可能。现有研究大多基于交易成本理论, 侧重对企业外部市场治理成本与企业内部组织治理成本的权衡比较, 并未剖析纵向一体化影响企业价值实现的内在传导路径。在农业企业中, 由资本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 以及经营者与出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通过盈利模式评价可以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约束, 提升农业质量安全, 推动中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盈利水平。

三、组织结构协同创新

农业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多为农业工商业或者农业综合企业, 研究这些企业的产业活动链接方式、价值创造的方法和价值共享的实现形式, 对于国家制定一二三产业发展, 尤其是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政策法规, 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等发展理念,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为上游供应商价值创造能力提升、效率和效益改进所做的价值创造活动;为下游产品客户提供的超出正常售后服务界限的消费辅导和其他福祉所做的价值创造活动;以及为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提供社区经济、生态环境改善、收入提高等福祉的价值创造活动。农业产业链由农业生产、农业加工、农业流通和农业零售等组成, 涉及农、工、商、物流等多个产业组织, 产业链上各组织之间的活动联系紧密, 环环相扣。农业产业链上有生产资料企业、农户或者农业企业、农业加工企业、商业企业和物流企业、农业消费者等众多利益相关者要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 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必须强化共享导向, 创新价值创造模式, 关注全产业链上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共享。在冗长的农业产业链中, 农业生产是产业链的基础, 在温饱阶段, 它通常是整个农业产业链的主导者, 农业加工业尤其是深加工居于次要地位。然而, 随着人们农业消费水平的提高和转型, 直接食用农产品比重的逐渐下降, 加之农业生产的小规模、分散化, 竞争力不足, 使得农业加工企业以及农业流通企业日渐成为农业产业链的主导者, 成为农业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从现实看, 农产农业企业中有很多是“既农又工也商”的农业综合企业, 它们在农业产业链中发挥主导作用, 同时也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承载着更多的社会期待。从农产农业企业来看, 对其共享价值创造活动应着重考量:企业为帮助上游农产品生产者提升知识水平、生产技能、创新能力、收入水平等方面进行的有价值的活动;企业帮助企业所在社区改善经济、生态与社会环境进行的有价值的活动;企业为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创造协同的效率和质量而在农业供应链所做的公益性质的活动, 如技术援助、信息与渠道共享、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等。

摘要:农业企业与上游农业生产者的利益联结方式和下游零售商的销售方式;农业产业纵向一体化程度;农业产业价值链的质量溯源控制、农业安全、风险防范和网络共享等管理和控制机制都影响企业的价值增值, 本文在分析不同农业组织结构的基础上, 探讨了现在高效农业组织结构的协同创新与优化。

关键词:高效农业,协同创新,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1] 黄祖辉, 张静, 陈志钢.中国梨果产业价值链分析.中国农村经济, 2008, (7) :63-72

上一篇:融资计划与策略范文下一篇:公寓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