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2024-01-10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CAD、广联达等建筑领域辅助型软件的面世以及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提高。BIM技术(信息建筑模型)也逐渐步入中国建筑市场,促进了建筑行业进一步的发展。建筑企业想要稳定的发展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才能提高管理水平,保证施工质量。基于此,本文将对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建造管理过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BIM;施工管理;成本;费用管理

正文:建筑工程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之下,建筑企业如果想得到更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管理理念的创新。但建筑工程往往在施工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涉及的内容也非常之多,而BIM技术的普及应用,不仅能帮助建筑企业进行数据管理,提高工程和管理的质量,还能帮助建筑企业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参数模型的整合,在项目施工设计以及运营管理维护方面改变传统的模式和方法,为项目盈利、提高效率以及精准管理或招投标等方面做出杰出的贡献。

一、BIM技术的概念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或者建筑信息管理的简称,通常意义上的BIM是指以建筑工程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通过建立三维模型以及数字化信息仿真来模拟建筑物本体所具有的真实信息。 [1]建筑信息模型最大的优势和特点就是拟真性非常强,而且具有可视化以及协调性等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在房建项目的施工过程之中,是帮助施工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带动工程施工管理创新

进行施工管理的科技创新是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和长远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打造创新型现代化建筑企业时要在施工中增加新型现代化设备和系统,同时也就需要增加新型的信息化管理模式,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还有利于企业正确判断自身发展方向,更新自身管理模式,保障企业在市场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3]

2.提高数据运算的精确程度

在建筑工程中往往会出现大量的信息数据,这些信息数据对于建筑工程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正常施工进度。采用BIM就可以将分布在不同结构的信息数据进行统一的处理,使其实现一致性和全局共享等的问题,从而提高数据运算时的精确程度,达到建筑工程降低风险的需求。

3.有效控制工程成本

采用BIM技术可以将在物料管理等的方面的人工操作流程简单化,在减少人为错误产生的同时大幅减低人员的投入,并且根据三维设计图进行成本等的估算,选出最佳的施工方案。同时智能化管理方式的引入可以减少因不精细而产生的浪费,节约项目成本,同时提高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也有利于降低企业方面的成本投入。

4.BIM技术实现施工中进度问题的管控

土建工程施工具体运作时,可能會因为工程规划出现纰漏或施工过程中产生不可抗力而影响而影响工程的进度。这时候,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中包含的3D协同技术就能够促进项目规划的合理优化,4D技术也能够模拟出各种不可抗力所带来的工程进度和延长工期等各种情况,严格控制施工进度能够如期进行。[2]

三、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1.费用管理

房建项目中施工成本管控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直接决定了工程的利润,我们可以借助BIM技术来精细化完成这一环节的相关工作。整个造价预算的合理估算在建设项目过程中运用建筑信息模型可视化的特征点,能够科学合理有效地实现数据和技术资料进行记录和分析,并且能够通过分析比对得到相关的结果,从而对建筑成本进行科学有效的管控。要对分析得出的参数表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基于此来寻找合适的材料最后导入精细化修改后的数据从而促进施工成本的节约。[4]

2.优化工程整体性能

建筑工程前期进行设计时需要对工程整体结构进行全面的了解,制定完善的建筑模型,直观地呈现在建筑设计人员眼前,这样能够保证后续的设计工作按部就班的高效开展。[5]将BIM技术的应用可以把工程信息直观化的展示在三维模型之中,设计人员可以结合模型之中的相关信息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有效提高工程施工整体性能。

3.完善施工现场管理

建筑施工过程之中,现场布置是工作的重难点。总的来说建筑项目工序复杂且受环境影响打,增加了设计人员的工作困难。如此此时仅采取人工布置现场,会延长建设周期,BIM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施工现场的合理布设,周边环境与建筑物做好数据采集工作,而后可以通过BIM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建模的自动处理,并生成三维平面布置图。

4.成本管理

通过BIM技术模型中的数据信息,对工程涉及到原材料与机械设备,通过建筑信息模型中所具有的数据信息,对工程涉及到的原材料与机械设备通过BIM数据进行评估得出结果,可以较为精准地计算出各个专业单个构件的使用数量,对每个构件进行清单列表,统计具体材料的用量。成本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该模拟实现对施工中原材料浪费及设备损坏等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完善的处理方案。

四、结语

BIM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是是大势所趋,新时代BIM技术已经逐步应用于房建项目的全周期。通过本文对BIM在房建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可以为施工过程中管理理念的创新提供一些新的思路。BIM技术的优势十分明显,不但能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效率,还能够有效的改变房建项目中传统的建筑管理模式,帮助施工单位在节约成本投入的过程中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建造项目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卞存银.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房地产世界,2020(19):77-78.

[2]田学涛,张才刚,王开心,李正胜.探讨BIM技术在房建项目的应用[J].智能城市,2021,7(14):20-21.

[3]刘磊.探究建筑施工智能化与绿色施工管理[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1(07):102-103.

[4]王伟.BIM技术在土建现场施工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建筑与预算,2021(06):8-10.

[5]张华杰.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装备维修技术,2021(22):0175-0175.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目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单独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盈利情况逐渐下滑,供应链协同思想正在成为如今市场竞争的主流。供应链的协同管理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各节点企业的协同活动,企业供应链协同过程中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文章旨在探讨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影响因素,在理解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内涵和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意义的情况下,从企业文化、信息技术等六个影响因素对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基于供应驱动和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供应链协同;影响因素;实施建议

Key words: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influence factor; suggestions

0 引 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顾客需求差异化增加,如今产品的生存周期日益缩短,企业如果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扩大市场占有率,必须打破原有的组织界限,领导者务必要开阔视野,寻求新的机遇。因此,目前的许多企业都逐渐的向供应链两端延伸,不断加强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逐步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所谓供应链协同管理,在不同的行业中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普遍来看,供应链协同就是指在从涵盖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终端客户的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实力,实现共同的目标,依赖信息技术在资源、业务流程和组织等多方面有机结合、协同发展的一种伙伴关系。但是由于在实际中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差异程度较大,形成的供应网络极为复杂,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供应链的协同管理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的过程也困难重重,凌鸿、袁伟等人也提到,“协同”在供应链管理中非常难以实施[1]。从历史上看,能够真正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企业少之又少,“协同”思想作为一种新的供应链管理思维,应当在现实中发挥出其巨大的价值,如何正确理解供应链协同管理,对其影响因素的正确判定成为企业成功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关键。本文从多个角度对影响供应链协同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基于供应驱动和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应对策略。

1 供应链协同的意义

由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所占有的资源、企业能力以及企业战略有差别,经营目标不一致,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能够促进供应链的集成,帮助各节点企业在不同经济和技术环境中更有效的识别、选择对企业有利的资源,从而促进供应网络的敏捷性、柔性。张辰彦也指出,供应链协同是在服务需求种类和规模增大、标准提高的行业背景下,企业为弥补自身能力不足,避免资源过剩而产生的企业间的协作行为[2]。另外,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市场竞争已经从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协同竞争使各节点企业的优秀资源整合到供应网络中去,增强了整个供应网络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使得各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获得更大的收益。同时,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帮助企业和企业之间构建动态联盟,使不同的企业拥有进入和退出相对自由的战略合作关系,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更加适应市场的变化,提高了经营生产效率。供应链协同管理也是在服务种类和规模增大、服务的要求不断增加以及市场不确定性增强的情况下,各家企业弥补自身实力不足,避免竞争能力不足的一种保全之策,它使得企业内部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能够更高效的沟通,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管理更加优化。

2 供应链协同的影响因素

在供应链网络中,各节点企业经营战略差异大,社会、经济、技术环境复杂,因此企业能够真正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的难度巨大,在如今供应链协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只是冰山一角,有效地识别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影响因素以及其效率低下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补救措施,是成功进行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关键。目前,与供应链协同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商评价选择、信息管理、物流管理等层面[3],对其影响因素,本文进行如下探讨:

2.1 企业间的不信任关系

在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的过程中,各节点企业往往不能够建立全面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不信任使各节点企业只关注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协同决策效率低下,从而导致信息不能及时的共享,在这种非对称信息的影响下,供应网络中的优化只是局部的优化而非整个供应网络的优化,从具体表现来看,这会造成交货延迟、物流成本高居不下、资源浪费严重、牛鞭效应等现象。这种不信任关系也使得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很难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

2.2 产业不确定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法律政策日益严格,尤其是如今资源的获取难度日益增加,环境状况堪忧,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全面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全球供应链中由于货币政策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这种供应网络更是效率低下,很难达到真正的协同。另外,在如今的经济形势之中,产业资源逐渐向优势企业集中,普通企业在建立供应链协同体系的过程中不得不依赖大企业,从而在整个网络中处于被动状态,也很难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达不到整体供应链的协同竞争。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新的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市场变化莫测,顾客需求差异化现象明显,这种种不确定性因素都是制约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实施协同管理的因素。

2.3 信息技术不平衡

信息技术是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基础。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供应网络中各节点企业能够有效地进行信息的交流,打破地理上的壁垒从而实现协同设计、计划和生产。但是,在这种跨组织的信息交流中,各企业之间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不能够完全兼容,企业信息化投入又低,技术人才得不到重视,这使得整个供应网络很难建立一个公共的IT平台,信息不能够高效的交换,系统缺乏应有的弹性,同时也导致了整个供应链网络环境的安全系数低下。

2.4 企业缺乏合作文化

在很多供应链网络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即使技术上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对市场的分析已经十分透彻,但是整个供应链网络也很难实现真正的协同管理。在供应链协同管理中强调“协同”二字,各节点企业应该做到充分的合作,但是,在很多企业中正缺少这种合作的企业文化,而往往多数企业意识不到这一点,从而很难实现真的协同。在供应链协同管理中,高层管理人员应该给予充分的支持,不能只局限于眼前的利益,以身作则建立企业文化,并做到真正围绕供应链核心企业,以顾客为中心。

2.5 供应网络复杂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某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获得高额利润不仅是因为拥有好的技术和产品,更是因为善于应对复杂的供应网络。从供应链全局来看,其复杂程度往往会对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决策造成不同等级的壁垒和冲突。繁杂的供应网络使企业的采购额分散,而采购额往往会占到总成本的70%~80%,所以企业很难达到利益的最优化。另外,对于产品标准化要求较高的企业,供应链越复杂,其分销渠道越多,要想实现标准化,其协同管理的成本是难以预计的。在实际中,某些公司虽然凭借先进的领先技术,实现暂时的崛起,但是却很难长期的保持竞争优势,就是因为他们只注重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性,为获得创新成果无视其供应网络的复杂程度,久而久之对产品线、供应链上成员企业的管理变得力不从心,更糟糕的境遇是,一旦技术不是行业的驱动,公司将面临严重的危机。

2.6 由于分散决策引起的双边际效益

分散决策指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能够完全考虑到整个供应链的最优化而进行的单独决策,最终导致双边及效益的出现,即供应链上的某一节点企业不会采纳一个使供应链整体效益增加却损害了自身利益的决策,相反却会接受一个可能会有损供应链整体利益但有助于自身收益增加的决策。这种整体和个体利益之间的博弈最终表现为局部优化、投机行为等现象。

3 实施供应链协同的建议

在如今的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式中,大部分是基于“需求驱动”,即供应链核心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能力来制定计划,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上下游企业提出相应的要求。在这种模式中信息流只进行单向传递,效率低下。企业无法有效地识别供应能力较弱的供方,供方只能将买方的压力传递到更上游,最终导致整个供应网络的瘫痪。比如,在JIT(Just in Time,准时制生产)模式中,如果一方出现供应不及时,其他供方的准时交货就变得毫无意义,那么整个供应网络都会受到影响。

如果企业改变现有思路,实施“供应驱动”[4],即核心企业根据上下游企业的特点来制定自身的计划,买方的需求信息和供方的能力瓶颈、损益程度互相交换,实现信息流的双向传递。这样,位于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供货积极程度有明显改善,整个供应网络流畅,更有利于实施供应链的协同管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模式下进行的生产协同、物流协同、库存协同并不是脱离需求的供应,其原动力仍是需求。

在供应链协同管理过程中,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亦是重要的策略之一[5]。企业制定出完善的合作伙伴选择标准、流程以及选择具有相应规模的合作伙伴,通过签订相应的协议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使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获得更高的创造价值和盈利能力,实现协同效应,达到整个供应链和各节点企业的目标。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要防止不具竞争优势、缺乏诚信的企业进入,以避免损失。

4 结束语

我们所说的供应链管理一般包括采购管理、物流管理和运营管理三部分[6],自供应链协同管理思想提出以来,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其理论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但是不管现实因素如何复杂,发展有效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第一步仍是改善各节点企业各自的系统和管理流程,最终实现缩短资金周转时间、降低企业风险、实现盈利增长的目的。本文对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意义仅仅做了初步分析,认为提高企业响应速度、整合优秀资源以及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是其意义所在。在供应链协同管理影响因素以及实施建议部分中仅从上文所述的六个层面和两条建议进行了探讨,从本文列举出的六个因素出发去建立对各节点企业的评价机制,能够更有效快速地实现供应链的价值增值,但是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思想广泛而且复杂,仍有更深刻的理论和更多的技术亟待我们开发。

参考文献:

[1] 凌鸿,袁伟,胥正川,等. 企业供应链影响协同因素研究[J]. 物流技术,2006,29(127):92-96.

[2] 张辰彦. 物流服务供应链协同问题探讨[J]. 科技与管理,2007(5):33-36.

[3] 孔令夷. 基于电子商务的系统供应链管理研究述评[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3,27(1):77-82.

[4] 桂华明,马士华. 基于供应驱动的供应链协同运作模式[J]. 湖北大学学报,2012,39(1):82-87.

[5] 吴先金,梁培植. 供应链协同设计机制探讨[J]. 中国市场,2008(6):126-128.

[6] 刘宝红.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3篇

自计算机技术发明以来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 深刻的改变着传统公司的组织模式、经营模式以及管理模式。最早计算机是作为单机PC被应用到企业中的。员工通过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的事务, 相比于传统的手工处理、纸质化处理极大的提高了员工个人的办公效率。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出现网络后, 首先是在公司内部普及了局域网。随着局域网的搭建, 员工之间可以共享文件及相关数据。这大为提高了企业的内部办公效率, 带来了第一次企业信息的发展热潮。随着共享信息的发展, 企业信息化逐渐往协同办公、知识管理等方向发展。通过跨部门协同办公, 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极大的提高了部门之间的合作度, 打破了过去企业常见的部门信息屏障。随着企业内部信息集成的发展, 出现了企业办公门户。对各个组织的系统进行统一的集成和管理, 对公司的公共资源, 如办公室、用车进行统一管理, 对各项流程制定自动化系统, 及时通知处理人, 对于企业数据也集中管理集中展示, 为管理层的经营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支撑。通过建设信息协同管理系统能够有效的打破组织的障碍。以公司销售为例, 销售人员之间面对市场进行产品和服务的销售, 是接触市场的第一线人员。有竞争力的销售背后往往都是具有强大支撑体系、高效决策体系的辅助。而这些支撑体系往往是借助强大的信息协同管理系统来发挥威力的。比如销售人员拿回订单后, 需要审核合同。对于没有信息系统支撑的公司而言, 可能通过人工审批需要花费数个星期的时间来批复合同。而采用信息协同管理系统的企业, 可能一天之内就能审批完成。这样高效的处理速度可以有效的节约企业的管理成本, 也能提高客户的满意度。通过使用信息协同管理系统, 能够梳理组织结构, 由于协同办公需要进行流程设计, 每个流程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 通过梳理权责, 可能对每个部门的责任进行界定, 减少部门扯皮的事情。

二、企业信息协同管理系统建设目标

一般建设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系统需要达到以下目标: (1) 实现各部门自动化审批流程。在信息协同管理系统中需要尽可能的覆盖当前公司内部常用的审批流程, 对流程建立自动化模板, 提供在线审批、手机APP审批等功能。 (2) 建立流程审批自动化处理引擎。通过使用协同办公引擎, 提高审批效率, 并且对审批时间、过程进行留痕。收集审批数据, 形成统一报表, 为流程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3) 搭建高效办公与沟通平台。统一搭建全公司的邮件、即时消息、协同平台、通知平台、知识共享、组织结构、通讯录等功能。能够让员工能够及时沟通信息, 方便员工在外工作时能够快速的访问公司资源。 (4) 搭建企业统一门户平台。搭建基于web、手机app的企业信息统一门户。方便各部门发布相关文件、通知、以及公告。集成其他业务系统, 提供统一的业务系统入口。方便员工提交审批流程, 处理跟自身有关的流程。 (5) 通过企业信息协同管理系统打造学习型组织。通过知识管理、内容共享、在线课程等功能激发员工的学习欲望, 促进员工深入专业, 学习新的知识, 分享自身专业, 促进公司学习型组织的转型。 (6) 通过企业信息协同管理系统提高公司组织管理的能力。在通过企业信息协同管理系统中间设置时间安排、计划、周总结、月总结、年度总结等功能, 方便管理者提高管理效率。

三、企业信息协同管理系统架构

企业信息协同管理系统的框架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到, 企业信息协同系统通过统一登录进入该系统, 统一登录对员工的身份信息进行统一认证, 这样员工在访问公司内部各个业务系统的时候仅需要登录一次, 而无需重复录入密码。统一登录成功以后, 员工可以访问公司的统一门户网站。统一门户网站集成了企业内部的各种业务系统、系统管理、协同办公等模块, 能够方便的检索到员工想要查询的信息。在协同管理中, 员工可以访问信息中心, 查阅公司重要的新闻等信息。考勤管理中记录了员工的考勤信息。文档管理是公司内部知识、文档共享的瓶体。邮件管理提供公司统一的邮箱服务, 工作需要所发送的邮件都可以经过邮件管理中心来处理。地址管理记录了公司的组织结构等信息, 方便员工查找需要处理工作事务的同事。协同办公中为员工提供了工作计划管理, 通过使用该功能员工可以对未来的工作进行排期。流程中心记录了跟员工相关的所有流程。日程管理允许员工对未来的日程进行安排, 由系统自动提醒员工。个人信息管理用户维护员工记录、更新自己的联系方式等信息。通讯录提供了快速便捷的功能, 能够让员工快速检索相关同事的信息。审批管理是所有有待员工处理的流程。业务管理让员工能够访问其他业务系统, 处理跟业务相关的事务。预算管理可以对合同相关预算进行管理, 对付款流程进行跟踪。合同管理提供更合同相关的各项功能, 便于员工快速查阅、审批合同。客户管理用于维护公司的客户信息。报表管理提供数据的统一视图, 有利于员工查看自己权限所能查阅的相关数据。销售管理用于启动、审批、跟踪跟销售相关的所有流程。业务系统中心让员工能够快速的访问各种业务系统。企业信息管理协同系统的系统示意图如图2所示。系统支持服务分布布署, 采用B/S结构, 支持公司和移动办公模式, 采用软、硬件相结合的安全解决方案, 确保系统稳定运行。通过互联网, 各个分公司以及在外工作的人员能够方便快捷的访问公司资源, 提高办公效率。

四、总结

企业信息协同系统集成了企业的内部业务系统、数据资源, 整合企业的各项流程, 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效率。为推进公司进一步优化结构, 提高竞争力, 建立强大的协同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近年来, 各个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脚步越来越快。信息化系统带来了企业内部效率的提高, 改变了过去企业内部沟通成本高, 效率慢的缺陷。目前以企业信息协同管理系统为手段, 企业已经将信息技术融合为自身的发展战略, 借助信息系统带来的助力, 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本文将对信息协同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建设进行研究, 为提高企业信息水水平、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借鉴。

关键词:企业信息,协同管理,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通信工程;协同发展

引言

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居世界第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在面临着严峻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背景下,我国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光纤通信为基础的信息安全网是建成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光纤通信系统及信息安全网络的建设离不开电子技术与通信工程的协同发展。

1电子技术基本概念

电子技术是以电子学理论知识为基础,利用特定的电路设备良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电子技术的应用涉及诸多领域,主要划分为两大类,即电力电子技术和信息电子技术,这两种技术主要依靠电子信号处理方式进行区分,通常多数信息的发生方式为信号处理,少部分为滤波处理,在信号优化及处理阶段,电子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子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促使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和升级,从传统电路向集成电路过度,并且随之诞生更加高效的计算机系统,大型计算机和集成电路逐渐兴起。从微观层面分析电子技术,实现了电子与光子的融合发展,推动电子技术进入到光子技术时代,越来越多的光纤设备投入使用,加快了通信工程的发展,使电子技术与通信工程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对于信息化网络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通信工程概述

通信工程又叫信息工程、电信工程。它是电子工程的重要分支,也是其最基础的学科。通信工程是现阶段信息科学技术发展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主要包含光纤通信、互联网通信、数字移动通信等几个部分。通信工程设计的技术包括通信技术、通信系统、通信网络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实操。从现阶段我国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求来看,通信工程在国内主要侧重于光纤通信、互联网通信两大部分的发展。它们都是现代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光纤通信与互联网通信的发展都与电子技术紧密相关。随着现代通信网络需求的提升,光纤通信和互联网通信在向长距离、大容量、超高速、网络化转型,而这一转变对电子技术材料和设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形中在推动电子技术材料及其性能向更加多元化发展。

3电子技术与通信工程的协同发展作用

3.1电子技术进步对通信工程的推动作用

通信工程中,交换机是用于完成信息交换功能的重要設备。我国公用电话网络交换机采用了数字交换原理与数字交换网络,促使语音信号实现数字化的关键在于应用了时分多路通信技术。而时分多路通信技术的时间接线器由话音存储器、控制存储器及必要的接口电路组成。它所采用的存储器应用了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设计而成,即数字集成电路。数字集成电路芯片是微电子技术的结晶,也是计算机技术的核心。由此可见,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为数字通信网络和通信工程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推动了通信工程技术向数字化网络发展。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交换设备在不断地更新、升级完善。新一代的交换设备在能量转化率上都较上一代有所提升,而每一次提升都将推动着通信工程不断进步与发展。

3.2通信工程发展对电子技术的推动作用

电子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核心,它的发展都承担着计算机技术革新的使命。对于计算机技术而言,它的进步则承担着信息化产业建设的使命。想要完成这一使命,计算机技术必须服务于通信网络技术,以软件、硬件设计提升后重新应用到通信工程中,来服务于通信工程建设。从计算机技术服务视角来看,计算机软件与硬件在通信工程中的革新与应用都伴随着通信工程通信技术提升和网络发展的新需求。正是因为有了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在信息化产业建设领域通信水平和通信能力需求的提升,才不断的促进电子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来适应信息化产业建设与发展。

3.3电子技术与通信工程的协同发展作用

电子技术与通信工程的协同发展始终致力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3]。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需要软件技术、集成电路技术、计算机与数字化3C产品、数字电视、移动通信、WCDMA、CDMA2000、TDSCDMA、下一代互联网、信息安全产品、电子信息基础产品、汽车电子等技术的支持。其中电子信息基础产品的研发及制造技术的进步,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的影响。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数字化终端产品、新型显示器件、新型元器件等产品的研发都为信息产业化取得新的突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电子技术与通信工程在信息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在合力作用下促进了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与发展。如手机、程控交换机、微机、显示器、组合音响及配套元器件等。这些产品的发展又进一步服务于信息化产业网络系统的建设,推动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与进步。我国从第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发展到第五代通信网络技术,在通信网络技术方面能够取得突破性创新,都离不开软件与集成电路的发展,而它们的每一阶段的发展都会相应地促进通信工程业务水平的提升。如大数据管理系统、云计算平台技术等,推动着通信工程从小规模向大规模化发展。因此,电子技术与通信工程始终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

4电子技术与通信工程的协同应用

4.1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是现代综合业务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光纤通信、卫星通信被誉为是现代三大新兴通信手段。移动通信最初表现为模拟技术,现阶段已发展至数字技术阶段。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等相关的技术,包括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其中适应第三代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最为典型的是手机芯片。手机芯片应用了集成电路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落地需要配合最新的手机终端。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就是电子技术与通信工程协同应用的典型代表。

4.2多媒体通信

多媒体通信指能够提供多媒体信息传输的通信,传输信息主体包括文本、图像、数据、声音、语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现阶段对媒体通信典型代表媒体有语音、食品。多媒体技术融合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其中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应用代表着多媒体通信中电子技术与通信工程的协同发展。

4.3微电子系统

微电子机械系统指大小在毫米量级以下的微信机电装置。它集合了微传感器、微执行器、微机构、信号处理控制等功能为一体,应用了微电子技术及信息与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系统继承了多学科技术成果和集成电路系统技术,也是电子技术与通信工程协同发展的产物。

结束语

从微电子技术到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实现了集成电路向数字化的转型,而通信工程的电子技术也经历了从整流器到逆变器,再到变频器的发展阶段。纵观电子技术与通信工程的发展,二者始终表现为相互融合与协同发展,在相互作用下推动电子技术与通信工程共同进步,为我国信息化建设作出了突出了贡献。电子技术与通信工程的协同发展对于我国建成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安东.电子技术在通信发展中的应用探讨[J].南方农机,2020,51(15):210+212.

[2]李萍.电子技术与通信工程的相关研究[J].河北农机,2020(08):52.

[3]姜夙.电子技术及通信工程的协同发展[J].通讯世界,2020,27(06):42+44.

[4]王伟.电子技术及通信工程的协同发展分析[J].电子世界,2020(02):87-88.

协同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5篇

一、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即在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 除了考虑经济因素, 还将考虑环境因素与社会因素, 换而言之, 即企业将对环境与社会的关注拓展到供应链上下游。而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是指企业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影响, 识别关键节点与环节, 将提升整条供应链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绩效作为目标, 以期实现整条供应链的利益共享及风险共担。

(一) 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驱动与扩散研究

Kamolkittiwong识别了“民主、被支配、关系和支配”四种绿色供应链管理驱动力, 并通过解释结构模型分析了这四种驱动力之间的关系。Govindan等采用文献综述、企业调研等方法, 识别了绿色制造的驱动力, 通过模糊多属性的方法分析了驱动力之间的关系。Wu等利用多层回归分析的方法, 分析了政府参与、组织支持以及社会资本在台湾纺织服装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并进一步讨论了制度压力的调节影响。总体来说前人对驱动力和扩散机理的研究已相对成熟。

(二) 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机制研究

Savaskan等人的研究表明, 通过一个简单的协调机制, 能促进提高零售商回收产品的努力, 从而使得整个再生供应链的总利润增加;Subramanian等人考虑EPR政策, 研究在可持续产品设计中, 制造商与客户之间的供应链协调, 并分析了不同契约下的供应链协同如何影响制造商的设计选择;Swami等调查了渠道的协调对零售商和制造商促进绿色产品的努力的影响;Hong等人考虑消费者绿色意识和绿色营销, 分析供应链的合作水平对零售商的绿色营销努力策略以及制造商对产品设计选择的影响。以上研究表明, 通过供应链协同机制可以实现对环境的改善。

二、文献评述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重, 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支持以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大量研究也从传统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延伸到了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 本文通过对文献进行回顾, 提出了以下几点研究方向:

(一) 再生企业驱动的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

前人已经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但目前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于传统企业。由于当前环境问题的迫切性, 近年来以回收再制造为目的的新兴再生企业飞速发展, 在供应链中, 无论是从技术还是经济方面, 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对于新兴的再生企业有待进一步剖析。现有研究都是考虑对传统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驱动, 未来可以进一步分析以再生企业作为驱动的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 比较分析不同企业驱动下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二) 考虑行为因素的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

现有针对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研究, 都是基于传统理性经济人的假设, 即决策者具有自利偏好, 总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决策准则, 而并未考虑各参与方的心理因素及其行为反应, 行为经济学研究表明, 大量的科学实验与实证研究已经证实了人的行为倾向的客观存在, 在现实生活中, 决策者往往是有限理性的, 存在过度自信、公平关切、互惠行为等行为倾向, 如何在考虑人的行为因素下进行可持续供应链的协同管理是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三) 政府规制下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

为了应对全球变暖, 各个国家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实现环境地可持续发展, 不少国家甚至结为联盟共同制定相关政策, 而现有研究多数为指导性宏观建议或是政府给予补贴等, 而较少从政府规制的角度促进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发展, 在考虑政府规制时, 前人多是以环境效用最大作为政府的主要优化目标, 而甚少考虑社会福利最大。未来可以基于政府规制理论, 政府应该怎样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促进可持续供应链的发展进行探讨。

摘要:本文回顾了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相关研究, 基于现有研究, 提出了再生企业驱动、引入行为因素、基于规制理论的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等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供应链,协同管理,可持续,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 Jegatheesan V, Liow J L, Shu L, et al.The need for global coordination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9, 17 (7) :637-643.

[2] 苏乐天, 杜栋.协同管理研究综述与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 2015, 35 (24) :198-202.

[3] 朱庆华.可持续供应链协同管理与创新研究[J].管理学报, 2017, 14 (5) :775-780.

[4] Kamolkittiwong A.An Analysis of Drivers Affecting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in Electronics Industry in Thailand[J].2015.

[5] Govindan K, Diabat A, Shankar K M.Analyzing the Drivers of Gren Manufacturing with Fuzy Approach[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5, 96:182-193.

[6] Wu G C, Ding J H, Chen P S.The effects of GSCMdrivers and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on GSCM practices in Taiwan’s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2, 135 (2) :618-636.

[7] Savaskan R C, Bhattacharya S, Wassenhove L N V.Closed-Loop Supply Chain Models with Product Remanufacturing[J].Management Science, 2004, 50 (2) :239-252.

[8] Subramanian R, Gupta S, Talbot B.Product Design and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Under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J].Production&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9, 18 (3) :259-277.

[9] S Swami, J Shah.Channel coordination in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2013, 64 (3) :336-351.

上一篇:保险业务监管论文下一篇:护理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