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工作管理范文

2024-04-30

协同工作管理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CAD、广联达等建筑领域辅助型软件的面世以及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提高。BIM技术(信息建筑模型)也逐渐步入中国建筑市场,促进了建筑行业进一步的发展。建筑企业想要稳定的发展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才能提高管理水平,保证施工质量。基于此,本文将对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建造管理过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BIM;施工管理;成本;费用管理

正文:建筑工程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之下,建筑企业如果想得到更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管理理念的创新。但建筑工程往往在施工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涉及的内容也非常之多,而BIM技术的普及应用,不仅能帮助建筑企业进行数据管理,提高工程和管理的质量,还能帮助建筑企业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参数模型的整合,在项目施工设计以及运营管理维护方面改变传统的模式和方法,为项目盈利、提高效率以及精准管理或招投标等方面做出杰出的贡献。

一、BIM技术的概念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或者建筑信息管理的简称,通常意义上的BIM是指以建筑工程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通过建立三维模型以及数字化信息仿真来模拟建筑物本体所具有的真实信息。 [1]建筑信息模型最大的优势和特点就是拟真性非常强,而且具有可视化以及协调性等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在房建项目的施工过程之中,是帮助施工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带动工程施工管理创新

进行施工管理的科技创新是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和长远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打造创新型现代化建筑企业时要在施工中增加新型现代化设备和系统,同时也就需要增加新型的信息化管理模式,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还有利于企业正确判断自身发展方向,更新自身管理模式,保障企业在市场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3]

2.提高数据运算的精确程度

在建筑工程中往往会出现大量的信息数据,这些信息数据对于建筑工程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正常施工进度。采用BIM就可以将分布在不同结构的信息数据进行统一的处理,使其实现一致性和全局共享等的问题,从而提高数据运算时的精确程度,达到建筑工程降低风险的需求。

3.有效控制工程成本

采用BIM技术可以将在物料管理等的方面的人工操作流程简单化,在减少人为错误产生的同时大幅减低人员的投入,并且根据三维设计图进行成本等的估算,选出最佳的施工方案。同时智能化管理方式的引入可以减少因不精细而产生的浪费,节约项目成本,同时提高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也有利于降低企业方面的成本投入。

4.BIM技术实现施工中进度问题的管控

土建工程施工具体运作时,可能會因为工程规划出现纰漏或施工过程中产生不可抗力而影响而影响工程的进度。这时候,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中包含的3D协同技术就能够促进项目规划的合理优化,4D技术也能够模拟出各种不可抗力所带来的工程进度和延长工期等各种情况,严格控制施工进度能够如期进行。[2]

三、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1.费用管理

房建项目中施工成本管控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直接决定了工程的利润,我们可以借助BIM技术来精细化完成这一环节的相关工作。整个造价预算的合理估算在建设项目过程中运用建筑信息模型可视化的特征点,能够科学合理有效地实现数据和技术资料进行记录和分析,并且能够通过分析比对得到相关的结果,从而对建筑成本进行科学有效的管控。要对分析得出的参数表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基于此来寻找合适的材料最后导入精细化修改后的数据从而促进施工成本的节约。[4]

2.优化工程整体性能

建筑工程前期进行设计时需要对工程整体结构进行全面的了解,制定完善的建筑模型,直观地呈现在建筑设计人员眼前,这样能够保证后续的设计工作按部就班的高效开展。[5]将BIM技术的应用可以把工程信息直观化的展示在三维模型之中,设计人员可以结合模型之中的相关信息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有效提高工程施工整体性能。

3.完善施工现场管理

建筑施工过程之中,现场布置是工作的重难点。总的来说建筑项目工序复杂且受环境影响打,增加了设计人员的工作困难。如此此时仅采取人工布置现场,会延长建设周期,BIM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施工现场的合理布设,周边环境与建筑物做好数据采集工作,而后可以通过BIM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建模的自动处理,并生成三维平面布置图。

4.成本管理

通过BIM技术模型中的数据信息,对工程涉及到原材料与机械设备,通过建筑信息模型中所具有的数据信息,对工程涉及到的原材料与机械设备通过BIM数据进行评估得出结果,可以较为精准地计算出各个专业单个构件的使用数量,对每个构件进行清单列表,统计具体材料的用量。成本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该模拟实现对施工中原材料浪费及设备损坏等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完善的处理方案。

四、结语

BIM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是是大势所趋,新时代BIM技术已经逐步应用于房建项目的全周期。通过本文对BIM在房建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可以为施工过程中管理理念的创新提供一些新的思路。BIM技术的优势十分明显,不但能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效率,还能够有效的改变房建项目中传统的建筑管理模式,帮助施工单位在节约成本投入的过程中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建造项目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卞存银.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房地产世界,2020(19):77-78.

[2]田学涛,张才刚,王开心,李正胜.探讨BIM技术在房建项目的应用[J].智能城市,2021,7(14):20-21.

[3]刘磊.探究建筑施工智能化与绿色施工管理[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1(07):102-103.

[4]王伟.BIM技术在土建现场施工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建筑与预算,2021(06):8-10.

[5]张华杰.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装备维修技术,2021(22):0175-0175.

协同工作管理范文第2篇

一、协同论视角下的高校财务管理系统

基于协同论视角,高校内财务系统是高校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又由于财务业务与高校管理系统中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教职工等各子系统关联形成独特的业务系统,并与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和协作,形成一定的功能结构,实现协同作用。高校外高校财务管理系统是社会经济运行系统中的子系统,与银行、上级拨款单位等又因财务关联形成一定的业务系统,也存在协同作用。财务管理协同作用的根本目的一是加强内部财务控制,二是提升财务业务办理效率,三是提升财务服务满意度。其协同作用直接体现为业务办理效率,间接体现为财务内控水平,最终体现为教职工对财务服务满意度。

二、地方高校财务管理协同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S省6个地方高校开展问卷调查,对财务管理人员及财务管理工作关联到的校内外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与高校内外发生关联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搞清影响财务管理系统内外协同作用的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汇总分析得出当前地方高校财务管理协同作用的主要因素及影响程度见下表,结果显示在高校内财务部门与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等各子系统之间的交互并不是影响协同作用的主要因素,而是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校内协同作用的影响因素集中指向教职工办理财务业务过程中,财务部门与教职工之间的交互过程、各职能部门与教职工之间的交互过程。财务模块中集中于信息沟通和网上预约业务占36%,其中网上预约操作的复杂性占15%;财务业务办理窗口办理效率占25%;教职工与职能部门的交互效率占21%,其中领导签字效率、报销事项登记备案、部门网上预约的效率分别占9%、6%和6%。第二,校外协同作用的影响因素集中指向与银行、拨款单位的交互过程。银行主要是转账时间和薪资发放时间效率3%;拨款单位主要是对接过程和款项拨付效率占6%。

三、地方高校财务管理协同的提升策略

(一)高校内财务管理协同的提升策略

1、提升协同办公系统中财务模块用户层的“对话功能”。针对财务模块的信息沟通双向性、即时性不足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在系统架构的用户层提升其对话功能,可以设计为“计算机自动应答+人工即时互动应答”的形式,财务业务办理过程中常见问题为计算机自动应答,非常规、新出现问题采用人工即时(或延时)互动应答,并逐步积累转入常见问题应答库。

2、在学校官网的财务模块增强对话功能、增大财务信息空间。地方高校协同办公系统多为购买现成系统,存在多处不适应学校个性情况的问题。由于各层次系统架构既定,程序已经写成,提升功能困难较大。因此针对信息沟通双向性、即时性不足问题,可在学校官网账务模块中增强对话功能,可以远程访问,有的还与上线微信对接,真正实现即时沟通。针对信息量不足、信息适用性不强的问题,在学校官网财务模块增大财务信息空间,财务部门应及时补充或更新信息。

3、多种形式厘清财务业务办理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要领。针对影响协同作用较大的“网上预约”中“操作复杂性”“窗口办理”中“单据错误更正”这两个重大结点,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如操作微视频、财务报销系列微课、网上应答等,特别针对教职工对财务报销单据识别、金额计算、填写和粘贴规范不明确的情况,可提升窗口办理效率,又可提升对财务服务满意度。

4、建立领导签字和部门预约机制。针对教职员工报销寻找领导签字难、部门备案、预约难等问题,财务部门应主动与各职能部门进行协调,建立领导签字、登记备案、部门预约机制,切实解决这一关键瓶颈。

(二)高校外财务管理协同的提升策略

1、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做好对教职员工的信息公布。针对银行转账延时的问题,除了做好与银行业的沟通,尽量在正常时限之内,更多的要及时做好对内信息公布,可以官网、协同办公系统中公布,也可利用各类微信群等及时澄清信息,消除不满。

2、做好对上级拨款单位的对接工作,做好对内信息沟通。与上级拨款单位的对接工作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办学经费,间接关联教职员工的经济利益,财务部门应积极与关联上级拨款的各职能部门加强沟通,做好对接辅助工作和后续经费到账及管理工作,对于工作延迟应做好应有的对内信息沟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服务满意度下降。

总之,不断创新利用多种手段和方式,立足财务信息、业务关联、教职员工满意度,更好地实现财务管理对内对外系统协同,不断提升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摘要:基于协同论视角, 提出高校财务管理系统对内对外与各关联子系统实现管理协同的策略, 以期提升财务管理协同效应, 取得更高服务满意度。

关键词:协同论,财务管理协同

参考文献

协同工作管理范文第3篇

摘 要:校地合作应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显著的特色。从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入手,发现其存在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实践能力欠缺、专业教师能力不强等问题。而校地合作协同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有重要的优势,校地合作有助于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初步构建了校地合作背景下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校地合作;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随着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的逐渐凸显,校地合作已经成为当前高校长远发展的特色办学模式。旅游管理专业是广大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旨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优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因此,校地合作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既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契合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学校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一)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情况

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十年有余,在此期间,一直注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培养模式新颖、教研氛围浓厚、社团活动丰富、学生就业前景广阔;现有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有导游模拟实验室、客房实训室、餐厅实训室、礼仪实训室等相关实训教学设施。

(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存在的不足

1.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

目前,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大都根据学院特点以及专业教师的眼界而定,没能牢牢把握大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发展趋势,没有经过长期的社会调查,掌握学生的就业方向、了解行业的人才需求,仅仅是依据专业教师的知识容量以及视野宽度进行课程设置,不了解所开设的课程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是否适应行业的需要,其教学内容是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

2.实践能力欠缺

旅游管理专业仍在延续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学校建设有多个专业实训室,但是利用率不高。学生往往只能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描述来想象整个实操流程,一切的操作都是虚拟化的,没有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实地的感受来加深理解。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旦步入社会进行实际操作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无法达到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比如,导游在进行景点实地讲解时对景区不了解,对景区的重点把握不清,无法真正发挥导游的作用。

3.专业教师能力不强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更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必须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才能胜任。综观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虽有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但是专职教师大多数是毕业之后直接进入学院工作的,没有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

4.脱离行业需求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强,与市场、行业发展紧密相连的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时候,应当牢牢把握市场和行业的发展动向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成为行业需求的人才。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没有经过长期的市场调研,也没有详细的行业需求分析,课程设置只是参照一些传统的项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是行业真正需要的专才和精才,无法适应行业和市场的需求。

二、校地合作协同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优势

(一)校地合作有助于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学校坐落在美丽的登封市。登封市拥有众多的旅游景点,旅游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需要大量高质量应用技能型人才。校地合作协同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既是当地政府的需要,也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长效机制。政府要求学校能够结合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等,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孵化站的功能,凭借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高校人才与地方需求的无缝连接。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可以参与到行业一线,直接推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学校优秀专业教师可以参与到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建设中,为地方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建言献策,间接促进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校地合作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是各个高校亟待思考的问题。校地合作协同培养人才,最大的特点在于打破了高校内部管理决策而形成的封闭空间,引入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促使高校在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学生就业、质量评估等方面与市场、行业接轨。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到高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并成为重要决策者,对学校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办学特色、校园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为学院提供用地、资金、政策的支持,一方面促进了高校的稳步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也逐渐提高了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校地合作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专业,其实践教学环节应当占整个教学活动的50%以上,这就要求高校要有大量的专业实训室以及校外实训基地作为辅助教学场地。对大部分高校来说,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总量是有限的,如何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实训项目,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登封市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协同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利用地方旅游资源,与景区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使旅游景区成为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一方面契合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重视服务技能,强调服务意识,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的塑造,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可以向企业、行业的专业人才请教,通过在景区进行挂职锻炼,增加自身的实地操作经验,促进学校双师型素质师资建设。

三、校地合作协同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模式构建

(一)强化政策和制度支持,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为了保障校地合作协同培养人才模式的有效运行,校地双方需不断制定、完善、修订与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方面相关的政策和制度。高校要主动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与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洽谈,建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各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基础上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共同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例如:在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可以加入部分地方旅游行政部门和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这样既能接受来自地方旅游局的行业指导,又有来自旅行社、风景区、星级酒店等行业的建议。同时,校地双方应建立起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措施得力、科学合理的合作发展机制,明确合作方式,明确各方的权、责、利,确保校地合作协同培养人才真正的制度化、常态化,保证输出高品质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

(二)完善实践实训机制

完善实践实训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校地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顶层设计入手,宏观把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合理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分配。第二,校地合作共同授课。行业专业技术人才与学院专业教师共同授课,共同编写立足实际、适合学生基础和发展潜力的教学教材或参考书。根据实际需要,部分实操课程如导游实务课程、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等,可采用校地教师同堂授课,通过讲解和示范教学、观看分析示范视频、以身示范实地操作、现场解答疑问等环节,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第三,学生走出去。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或者假期,到政府部门、旅行社、旅游风景区开展顶岗实习,全程参与整个旅游活动从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并亲自跟团体验导游的整个工作流程,真刀真枪实地演练。第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借助地方旅游资源,建立若干校外实训基地,由学校专业教师、行业技术人员、优秀学生组成专业团队,负责校外实训基地的日常运作和实训教学工作,学院专业教师和行业技术人员作指导,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实操训练。

(三)强化综合评价考核标准

建立学校和社会双重评价标准,学校评价考核标准以是否达到学校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为基准,较少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而社会评价则是以毕业生是否满足行业的需要为标准,极少关注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等。校地合作协同培养人才的评价考核标准要同时注意两个方面的双重考核,要建立起由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等多方参与的综合考核机制,既注重学生的业务能力,又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

总之,校地合作协同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地方和高校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只有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根海,谭甲文.基于校地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J].成才论坛, 2014,(11).

[2]易桂姣.校地合作协同培养新媒体人才机制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7,(1).

[3]王德静.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J].中国商贸,2011,(5).

协同工作管理范文第4篇

自计算机技术发明以来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 深刻的改变着传统公司的组织模式、经营模式以及管理模式。最早计算机是作为单机PC被应用到企业中的。员工通过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的事务, 相比于传统的手工处理、纸质化处理极大的提高了员工个人的办公效率。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出现网络后, 首先是在公司内部普及了局域网。随着局域网的搭建, 员工之间可以共享文件及相关数据。这大为提高了企业的内部办公效率, 带来了第一次企业信息的发展热潮。随着共享信息的发展, 企业信息化逐渐往协同办公、知识管理等方向发展。通过跨部门协同办公, 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极大的提高了部门之间的合作度, 打破了过去企业常见的部门信息屏障。随着企业内部信息集成的发展, 出现了企业办公门户。对各个组织的系统进行统一的集成和管理, 对公司的公共资源, 如办公室、用车进行统一管理, 对各项流程制定自动化系统, 及时通知处理人, 对于企业数据也集中管理集中展示, 为管理层的经营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支撑。通过建设信息协同管理系统能够有效的打破组织的障碍。以公司销售为例, 销售人员之间面对市场进行产品和服务的销售, 是接触市场的第一线人员。有竞争力的销售背后往往都是具有强大支撑体系、高效决策体系的辅助。而这些支撑体系往往是借助强大的信息协同管理系统来发挥威力的。比如销售人员拿回订单后, 需要审核合同。对于没有信息系统支撑的公司而言, 可能通过人工审批需要花费数个星期的时间来批复合同。而采用信息协同管理系统的企业, 可能一天之内就能审批完成。这样高效的处理速度可以有效的节约企业的管理成本, 也能提高客户的满意度。通过使用信息协同管理系统, 能够梳理组织结构, 由于协同办公需要进行流程设计, 每个流程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 通过梳理权责, 可能对每个部门的责任进行界定, 减少部门扯皮的事情。

二、企业信息协同管理系统建设目标

一般建设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系统需要达到以下目标: (1) 实现各部门自动化审批流程。在信息协同管理系统中需要尽可能的覆盖当前公司内部常用的审批流程, 对流程建立自动化模板, 提供在线审批、手机APP审批等功能。 (2) 建立流程审批自动化处理引擎。通过使用协同办公引擎, 提高审批效率, 并且对审批时间、过程进行留痕。收集审批数据, 形成统一报表, 为流程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3) 搭建高效办公与沟通平台。统一搭建全公司的邮件、即时消息、协同平台、通知平台、知识共享、组织结构、通讯录等功能。能够让员工能够及时沟通信息, 方便员工在外工作时能够快速的访问公司资源。 (4) 搭建企业统一门户平台。搭建基于web、手机app的企业信息统一门户。方便各部门发布相关文件、通知、以及公告。集成其他业务系统, 提供统一的业务系统入口。方便员工提交审批流程, 处理跟自身有关的流程。 (5) 通过企业信息协同管理系统打造学习型组织。通过知识管理、内容共享、在线课程等功能激发员工的学习欲望, 促进员工深入专业, 学习新的知识, 分享自身专业, 促进公司学习型组织的转型。 (6) 通过企业信息协同管理系统提高公司组织管理的能力。在通过企业信息协同管理系统中间设置时间安排、计划、周总结、月总结、年度总结等功能, 方便管理者提高管理效率。

三、企业信息协同管理系统架构

企业信息协同管理系统的框架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到, 企业信息协同系统通过统一登录进入该系统, 统一登录对员工的身份信息进行统一认证, 这样员工在访问公司内部各个业务系统的时候仅需要登录一次, 而无需重复录入密码。统一登录成功以后, 员工可以访问公司的统一门户网站。统一门户网站集成了企业内部的各种业务系统、系统管理、协同办公等模块, 能够方便的检索到员工想要查询的信息。在协同管理中, 员工可以访问信息中心, 查阅公司重要的新闻等信息。考勤管理中记录了员工的考勤信息。文档管理是公司内部知识、文档共享的瓶体。邮件管理提供公司统一的邮箱服务, 工作需要所发送的邮件都可以经过邮件管理中心来处理。地址管理记录了公司的组织结构等信息, 方便员工查找需要处理工作事务的同事。协同办公中为员工提供了工作计划管理, 通过使用该功能员工可以对未来的工作进行排期。流程中心记录了跟员工相关的所有流程。日程管理允许员工对未来的日程进行安排, 由系统自动提醒员工。个人信息管理用户维护员工记录、更新自己的联系方式等信息。通讯录提供了快速便捷的功能, 能够让员工快速检索相关同事的信息。审批管理是所有有待员工处理的流程。业务管理让员工能够访问其他业务系统, 处理跟业务相关的事务。预算管理可以对合同相关预算进行管理, 对付款流程进行跟踪。合同管理提供更合同相关的各项功能, 便于员工快速查阅、审批合同。客户管理用于维护公司的客户信息。报表管理提供数据的统一视图, 有利于员工查看自己权限所能查阅的相关数据。销售管理用于启动、审批、跟踪跟销售相关的所有流程。业务系统中心让员工能够快速的访问各种业务系统。企业信息管理协同系统的系统示意图如图2所示。系统支持服务分布布署, 采用B/S结构, 支持公司和移动办公模式, 采用软、硬件相结合的安全解决方案, 确保系统稳定运行。通过互联网, 各个分公司以及在外工作的人员能够方便快捷的访问公司资源, 提高办公效率。

四、总结

企业信息协同系统集成了企业的内部业务系统、数据资源, 整合企业的各项流程, 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效率。为推进公司进一步优化结构, 提高竞争力, 建立强大的协同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近年来, 各个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脚步越来越快。信息化系统带来了企业内部效率的提高, 改变了过去企业内部沟通成本高, 效率慢的缺陷。目前以企业信息协同管理系统为手段, 企业已经将信息技术融合为自身的发展战略, 借助信息系统带来的助力, 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本文将对信息协同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建设进行研究, 为提高企业信息水水平、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借鉴。

关键词:企业信息,协同管理,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协同工作管理范文第5篇

现代企业的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现代企业的标准化程度决定了基础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当前电力市场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电力产能过剩的短板将全面凸显;安徽省电力市场供大于求形势加剧,所呈现出的“一升一降”格局,将严重挤压发电企业的利润空间;随着国家去产能政策的不断深化,煤炭价格持续上涨、高位运行的走势,短期内尚不会改变,企业经营困局也将进一步加剧,芜湖公司想要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功突围并占领市场,企业创新与标准化协同是必然结果和现实选择。

二、思路做法

(一)完善标准化宏观管理

完善标准化宏观管理,使标准化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前进。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建立健全标准化组织机构是基础。一是成立了以公司标准化委员会和以各部门骨干为联络员的标准化工作网络,并明确了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二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实际,明确了“科学管理以标治企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标准化方针目标,提出了建立技术标准体系为主体,管理标准体系、工作标准体系相配套的企业标准体系,实现全业务、全过程、全岗位覆盖的具体目标。三是建立健全激励考核机制,规范了标准化各项活动的组织开展。

(二)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

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确保企业发展需要。对各种标准、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等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和大刀阔斧的简化、重组,废止了一些不符合企业实际和过期的管理制度,从源头上减少了标准接口之间的矛盾,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经过长期的努力,芜湖公司首次建立起了符合国标委服务联[2008]76号文及国家系列标准要求的企业标准体系,并于2015年8月1日发布实施。其中包括国家标准1187项,行业标准1038项,国际标准211项,企业技术标准129项,管理标准272项,工作标准154项,基本实现了技术标准全业务覆盖,管理标准全过程覆盖,工作标准全岗位覆盖,为提升公司基础管理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5年末通过电力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4A级企业认证。

(三)开展多样化培训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培训、标准培训,强化员工的标准化意识,培育标准化人才。公司从培养职工的创新标准化意识着手,注重创新与标准化知识培训、宣传工作,制定了创新培训与标准化培训工作计划,利用会议、短训班、知识竞赛、考试、大屏幕、工作简报、公司网站、QQ工作群、印发学习资料等方式,宣讲创新与标准化理论知识。在此过程中,职工创新与标准化知识水平均得到了较大提高,培养了一批企业创新骨干,为今后公司提质增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宽信息材料收集渠道

信息材料收集是创新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信息材料收集是在创新项目开展初期,围绕选定的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实践、实验或文献中掌握一些数据、标准和事实资料,进而了解创新项目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对材料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明确项目的研究方向和工作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建立了综合的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和标准化数据库,实现了标准制修订的信息化管理。公司员工通过个人账号登录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检索到公司标准体系下所有标准及适用法律法规、综合通用标准等共计3000余项,为标准体系的实施提供了基础保障。

(五)创新流程标准化

改进创新流程,使标准化尽早参与到创新工作中。目前科技发展越来越迅速迫使标准化工作要改变工作策略,当创新刚刚开始的时候,标准化工作就必须介入,及时提供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分析其中的标准化需求收集创新过程中的有关数据、参数、经验、方法等,为下一阶段制定标准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运用精益管理思想,将较大立项课题分解成小问题,通过标准化体系资料收集、标准化联盟信息收集、问题诊断、原因分析、措施制定、措施实施、效果检查等一系列手段,总结提炼创新结果、创新成果标准化。

(六)标准实施过程闭环管理

建立起的标准化体系是否发挥作用,关键在执行。执行标准环境的变异、接口部位的交叉及标准本身的协调问题,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完善。

(七)持续改进

认真开展企业标准体系自我评价,并持续改进。创新成果只有在不断运行中方可得以完善,在完善后方可更有效地服务于生产、经营、管理,而自我评价的目的正是查明和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采取纠正措施,防止不合格再发生。

(八)加强创新与标准化宣贯

标准化终究还是全公司的事情,不仅要积极宣传标准化工作对于经济和公司发展的重要作用,更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开展标准化社会经济效益作用机理的研究和标准化实施绩效评估的研究,努力扩大标准化工作的影响力,有效提升全公司的标准化意识,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标准化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营造“人人讲标准、人人用标准、人人宣传标准”的良好氛围。

三、品牌影响

构建了“创新与标准化协同”的良好机制,建立了一套创新标准体系,形成大众创新的良好氛围,消除了一系列设备安全隐患,解决了一大堆企业技术难题,形成一大批科技成果,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了公司品牌形象。

(一)历练了人才

发挥培训职能,广大职工的业务素质不断提升。在2015年集团公司组织的专业比武竞赛中,芜湖公司有4名员工获得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1人获得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称号。其中,在集团公司继电保护大赛中,芜湖公司一名职工获得一等奖,一名职工获得二等奖,在华电国际、安徽分公司组织的各类竞赛活动中,芜湖公司选手个人总体成绩靠前,团体排名靠前。

(二)解决了问题

芜湖公司生产系统各专业针对机组可靠性、经济性以及环保要求等下大气力,不断摸索,相继成功处理了一系列现场设备设计缺陷、运行隐患,并涌现了一大批员工自主创新成果,如:汽轮机#1、#2可倾瓦擀瓦缺陷改造、闭式冷却水系统降耗改造、锅炉水冷壁疲劳裂纹治理科技项目、锅炉给水加氧科技项目、电除尘高频电源节能改造、GGH控制系统缺陷改造、硫化灰料位探测仪科技创新、燃料多煤种混烧科技创新、燃料翻车机改造等,上述项目不仅在公司内部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更在集团公司及电力行业其他组织内获得荣誉。

(三)赢得了荣誉

芜湖公司通过创新与标准化协同实践,激发了大家的创新热情,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宝华创新工作室荣获芜湖市“示范职工创新工作室”称号,高宝华个人获得“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安徽省十佳能工巧匠”称号。《哈锅660MW超临界机组锅炉防磨防爆综合治理研究》获得中国电力行业金桥奖。《660MW超临界机组锅炉防磨防爆管理创新》获得中电联第八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和第五届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星锋争辉”党建品牌创新成果获得2016年全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三等奖。《职工创新工作室的模式再造》等4篇论文获得全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优秀论文奖。《厂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的实践与探索》获得集团公司优秀政研论文。《效能监察“九字诀”》获得集团公司2016年管理创新一等奖,并参加了集团公司2016年政研成果发布会。《基于反措的UN5000励磁调节器优化改造》获得华电国际青年创新创效技术类金奖。《基于反措的励磁调节器可靠性研究与应用》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营造了氛围

越来越多的职工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营造了浓厚的学习和创新氛围。目前,创新涉及领域不断拓宽、运作方式日趋规范、成效逐步显现,有效促进了全员创新长效机制的形成。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协同的引领创新职能得到充分体现。

四、效果启示

创新与标准化协同实践是一套全新的创新体制,企业技术创新与标准化是同步而行有利于促进技术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管理、技术创新的同时创新工作的本身也要常做常新,在创新的内容上不断突破,在标准化流程上不断完善,在激励机制上不断拓展,这样才能实现持续创新。

摘要:在集团公司关于基层企业“强基”定位的指引下,芜湖公司积极探索,以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创建活动为载体,在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综合管理、队伍建设、党建工作等方面进行创新意识培养,芜湖公司通过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开展创新和标准化培训、拓宽信息渠道、标准化创新流程、实施闭环管理、加强协同宣贯、完善奖励机制、推行持续改进等一系列举措,总结出创新与标准化协同促进效率、效益双提升的新方法。

关键词:管理创新,标准化,协同实践

参考文献

[1] 翟刚.实施创新驱动努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N].企业家日报,2016,05-18(003)

[2] 郝帅.创新成果凸显十大亮点[N].中国企业报,2012-03-27(002).

上一篇:经济管理概论下一篇:专业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