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2023-09-23

农村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1篇

摘 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农业、农村、农民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因此,农村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远程教育具有手段的先进性、运行的快捷性、覆盖的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等优势,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远程教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 服务

远程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手段的先进性、运行的快捷性、覆盖的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被认为是实现教育公平,为处于知识鸿沟最底层人群提供教育机会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提供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门人才,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事关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一、远程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功能

1.政治教育功能

我们可通过各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充分运用视频点播、网络查询等手段,把党中央出台的有关政策通过网络及时传达到基层,引导他们学习政治理论和政策法律,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对新时期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集力、战斗力。与此同时,随着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的增强,能够进一步强化对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的监督,在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上发挥重要作用。

2.技术培训功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前提是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平台的作用,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运用适当的课件组织教学活动,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和各方面的实惠。通过组织优秀的教学片,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开展科学种田、养殖、沼气、病虫害防治、农田水利建设的教学,增强农民致富本领,提高生产效益;通过网上交流农产品信息,进一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拓宽发家致富的路子,以此来带动一批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各行业的农村经济“能人”,发挥“能人”帮带作用,拓展致富层面;通过远程教育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培养新型农民,让他们掌握1-2门实用技术,做到务工务农样样行,并引导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和城镇其他行业转移;通过远程教育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提倡节约型农业、节水型农业,推广农业商品的无公害化、绿色化,以不断提升农业商品的市场竞争力。

3.信息传递功能

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文化输送到广大农村,能够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师资短缺、教育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有助于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缩小现实存在的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体现教育公平。远程教育站点还能够为农民生产、生活、就业等提供准确的信息,成为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掌握信息、把握商机、筹划生产经营的重要手段。

4.文化宣传功能

远程教育可积极配合各地农村开展的创建文明户、文明村等活动,引导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使广大农村逐渐步入世界文明的大道。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还可直接面向农村广大群众传播经济、文化、科技信息,把党和政府的关怀直接传递到千家万户,送到农民身边,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从现实看,远程教育站点正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5.事务管理功能

培养和造就一批懂政策、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远程教育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把乡村事务,包括资产资源、经济往来、党员管理等等都纳入网络信息管理,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还可加强其规范性、透明性,为乡村事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提供坚实基础,从而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党群连心功能

大部分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渴望了解中央的精神,但了解的途径与方法又不多。发展农村远程教育,以卫星、互联网、现代通讯技术为主要手段,突破了学习上的时空局限,恰恰能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远程教育为农村经济改革服务,使党的富民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深入村村寨寨,农民群众在远程教育节目中通过生动直观的教学片,易于掌握党的农村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真正成为农村改革的主体。远程教育网络像纽带一样,拉近城市与农村的距离,拉近党员与群众的距离,拉近农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的距离。

二、发挥远程教育优势,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加大对农村远程教育的宣传,营造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农村远程教育的氛围

农村远程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与支持。从近年来农村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看,没有党政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有力支持,农村远程教育难以为继。因此,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介,广泛宣传开展农村远程教育的意义,宣传介绍远程教育的知识,宣传远程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有了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农村远程教育必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要适应农村教育层次多样化需求,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结合的教育结构和层次体系

要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开放教育与普通教育兼有,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与各类培训并重,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兼顾,形成立体化、多功能的教育结构和层次体系,给予农民最直接、最快捷、最全面的帮助与指导,以满足广大农村人口的不同教育需求。远程教育要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与普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有关行政部门的联系和合作,与相关企业、行业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利用现有农村教育资源,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高、中、初级教育与培训的远程教育服务网络,建立以当地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教育、培训体系,为广大农村人口提供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丰富的教育、培训机会,满足“三农”的教育需求。

3.要开发和提供实用、有效的教学资源,增强远程教育的影响力

面对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这一全新的课题,远程教育资源开发需要转换思路、创新机制。要充分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实需要,遵循“合理建设、互相配合、资源共享、农民受惠”的原则,制定教学资源的针对性开发策略。在内容上,要结合当地农村和农业经济特点,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资源,注重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培训项目的选择上要做到“选好一个项目,培养一批人才,致富一方农民”;在资源形式上,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学习习惯,以实用有效、方便易用、直观易懂为原则,选用最适宜的媒体形式;在资源开发机制上,要特别重视与乡镇、行业、企业的合作开发,建立共同开发机制。

4.要进一步拓宽远程教育的途径和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远程教育的方式,除了收看课件外,还应多样化、丰富化,以提高教学效果。探索建立“校地”长期合作机制,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的许多专家学者都想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建立学校与地方长期合作机制,让更多的知识走入农家。建立涵盖农村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专家库,由专家教授定期或不定期通过网络直接给农民讲课及解答问题;利用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让农民与大学生团体结成帮助对子,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使大学生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第二专家”。

5.要培养五支队伍,构建科学教育体系

发挥农村远程教育的作用,必须着力培养五支队伍———新农村带头人队伍、农民技术员队伍、骨干农民队伍、农村能工巧匠队伍和农民企业家队伍,让广大农民既是教育的受益者,同时又是教育的传播者。要着力搭建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教育服务平台,构建集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推广服务和信息传播多功能一体化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同时,在注意远程教育全面工作的同时,要着力扶持一批条件较好的示范户,通过远程教育学习生产技术,实现率先发家致富,从而引导和带动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远程教育中来,增强致富能力,激发百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意识、主动意识。

6.要增加经费投入,完善远程教育体系

发展农村远程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缩小城乡教育差别,维护社会教育公平的一项利民举措。近年来,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从初步示范试点到大规模普及推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实践证明,远程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完全可行的,必不可少的。但是也要看到,农村远程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它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管理事业,完全由市场来配置农村远程教育资源是不切实际的,政府应成为农村远程教育最有力的推动者,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增加投入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远程教育领导管理体制,以行政村为基本点,依托农村中小学、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农村远程教育中心,统筹规划、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综合协调,推动农村远程教育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农村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2篇

1.学前教育贫困幼儿资助

资助对象: 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低保家庭幼儿、福利机构监护的幼儿、革命烈士子女,五保供养的幼儿以及残疾幼儿.

资助标准: 500-800 元/人.年。余庆县执行的标准是500 元/人.年。

资助流程: 每年9 月开学时,由符合条件的贫困幼儿家长或监护人向幼儿园提出书面申请,提交有效贫困证明(建档立卡贫困证明、低保证、残疾证、孤儿证明等),由幼儿园进行审核、公示,上报所在县(市、区)教育、财政部门。县教育和财政部门审核确认后,按同级财政部门预算管理和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规定,向幼儿园拨付补助资金,幼儿园将资助资金发放给贫困幼儿家长或监护人。

二、义务教育阶段

3.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

补助对象: 对在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就读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统称“两免一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包括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城镇困难群体学生、社会救助供养学生以及其他家庭困难学生等。 补助标准: (1) 学杂费小学170元、初中220元(民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标准按照 中央确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执行).

(2) 教科书费按教科书目录据实免除.

(3) 城乡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小学: 1000元/人年; 初中: 1250 元/人.年。 补助流程: (1)学杂费、教科书费入学时直接免除。

(2)城乡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学校公布资助信息,学生按学年或学期向学校提出书 面申请,提交贫困证明材料(农村建档立卡贫困证明、城镇困难群体有关证明、低保证明等能证明家庭经济困难的相关材料),学校组织对申请学生受助资格进行审查、公示拟资助名单,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核确认后,学校将补助资金通过现金或等额饭果等形式发放给学生。

4.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补助对象: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

补助标准: 800元/人.年(可采取家庭负担一点的方式提高供餐质量)。

农村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3篇

摘 要:通过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对农民进行农业技能培训,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创收增收渠道,有助于乡村振兴。针对农村社区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江苏省溧阳市首先在各乡镇组建以地域划分的农村社区教育集团。以其为例进行研究认为,通过集团管理模式共建、优势项目互补、培训资源共享、师资团队互助的合作模式,采用取长补短、抱团取暖、共建共享的方式,能促进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助推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实践探索;溧阳市

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开放大学分部一般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研究”(项目编号:G18A1450Y);2018年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专项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社区教育研究”(项目编号:CJK-JZ2019001);2020年江苏终身教育研究重点课题“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农村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推进策略研究——基于常州的实践”(项目编号:20SZJA001)

作者简介:葛俊芬,女,常州开放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终身教育;虞文萱,女,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社会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给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同时也赋予了农村社区教育新的历史使命与发展目标,加强农村基层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者队伍,成为农村社区教育中的新课题。基于此,江苏省溧阳市抓住机遇,通过整合邻近区域社区教育和社会资源,使社区教育中心和地方企業、行业、学校、部门抱团合作,实行管理模式共建、优势项目互补、培训资源共享、师资团队互助的、共建共享的社区教育集团合作模式,为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的功能定位

李伟林认为社区教育集团是由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和区域内社区教育院校发起和管理,由若干社区教育院校和企业共同组织成的,是为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紧密型教育团体[1]。当前的社区教育工作大多存在教育资源有限、区域社区教育中心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且农村社区教育工作中这类问题更为突出,而江苏省溧阳市对此进行了突破和尝试,首先开展了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的实践探索。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是为了促进农村社区教育均衡发展,以邻近区域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龙头,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社区教育模式。笔者试以溧阳市的农村社区教育集团运行为例,对其功能定位进行了分析。

(一)以完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为基础,形成教育合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标志着国家把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充分发挥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功能,坚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围绕农村产业建设和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一股适合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教育合力。叶澜教授把这种服务能力叫做“社会教育力”,她提出应当把企业的职业培训提升到不只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有尊严地生活和使劳动成为实现人自由发展手段的高度[2]。这说明“社会教育力”有其特殊的魅力,是社区教育提升社会服务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社区教育形成合力、突破资源和机制瓶颈的重要手段。如溧阳市教育行政部门以一个或几个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集团建设的牵头单位,整合当地的学(院)校、行业企业、培训机构、教育服务三农基地等相关单位组建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发挥各方主观能动性,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发挥基层首创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形成教育合力,发挥1+1﹥2的作用,促进了农村社区教育的集聚发展。

(二)以资源整合、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促进教育均衡

从社会发展来说,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同时肩负着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使命,集团建设需要通过内部成员单位的互需、互动、互惠、互利,最终提高农村社区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增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后劲。由于农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条件相对薄弱,农村社区教育集团的构建需要考虑合作之后在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有足够的方便快捷。如溧阳市建立的北山社区教育集团、南山社区教育集团、长荡湖社区教育集团等几个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基本上都是由临近几个社区教育中心或几个企业、行业、学校、团体、培训机构、教育服务“三农”基地等建立集团合作关系,以便于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农村人口就业创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农村社区教育集团资源成为促进城乡社区教育均衡发展的独特优势,成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助力。

(三)以农村农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注重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必须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群体的人力资本质量[3]。一直以来,由于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农民就业创业、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对技能提升的需求更迫切。在注重社区教育集团规模、质量、效益、品牌相统一的基础上,农村社区教育集团的运行紧紧围绕集团成员单位的实际需求确定合作项目,通过合理的、优化的资源配置,使社区教育由粗放办学向精准服务转型发展,能为当地农民带来更多实用新型技术的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水平。

二、农村社区教育集团的实践探索:基于江苏省溧阳市的考察

农村社区教育集团的构建需考虑区域发展整体情况和发展特色。为了解决农村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级市,溧阳市对此进行了实践探索并经过不断地实践、总结、提升,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模式。

(一)构建了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社会力量合作的社区教育集团模式

从农村社区教育集团研究角度来看,需要充分发挥各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主导力量,发挥他们统筹指导服务管理的作用,整合并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进一步助推“社会教育力”的聚通与提升。如溧阳市北山社区教育集团将北山片区的竹箦镇、南渡镇、上兴镇3个经济大镇的社区教育中心进行资源整合,上联开放大学、社区培训学院,下挂村(居)民学校,同时结合地方资源,联合溧阳市千里马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溧阳市一大教育培训机构、溧阳宏达电梯技术培训中心、常州富士电梯有限公司、溧阳市华耀起重机械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力量成为紧密型成员,制定集团章程,规定“以服务培训促进公益培训,以培促教,强化社区教育协同发展,提升社区教育质量,促进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升广大从业人员的就业创业、创新创业能力”[4]。溧阳市北山社区教育集团成立后,根据社区教育集团各成员单位师资特点进行资源整合、合理分工,取长补短、避免重复劳动。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按照溧阳市优势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和集团的实际培训能力,规划集团培训内容。常规培训包括球类、琴棋书画类、舞蹈类等方面的活动;公益类培训有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应急救护培训、残疾人实用技能培训等;服务类培训包括电梯行业的安装维修、电梯司机和安装管理员培训、起重机械安装维修、起重安装指挥、起重机械安装管理培训等,真正实现了培训项目的多元化、立体式、共享性。集团充分考虑了当地电梯业务技术培训的发展方向,以此构建培训课程、打造师资团队等,建立集团内资源互补链接,不断提升集团电梯技术培训质量。溧阳市的先行先试做法是对现有社区教育“单打独斗”格局的大胆突破,是盘活、整合区域社區教育资源的创新举措,在此基础上,区域社区教育集团建设模式基本形成。

(二)构建了乡镇社区教育中心+项目共建共享的社区教育集团模式

农村社区教育集团通过构建新型项目管理运作机制可以有效破除其社区教育机制性缺失的弊端。以社区教育项目建设为抓手,溧阳市教育行政部门整合11个社区教育中心资源形成合力,推动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品牌项目特色化建设。以社区微课建设为例,由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牵头,以项目共建的形式成立特色化建设的短期社区教育集团,制作了微课“天目湖鱼头”“溧阳扎肝”“天目湖白茶”“游子吟”“史侯祠”“上宅里将军马灯舞”“1号公路”“寻芳旧史 和美溧阳”等系列课程,既展示了地方特色又传承了历史文化,并以项目共建为抓手,充分发挥了社区教育中心的凝聚力和组织力,打造了溧阳市农村社区教育微课品牌,成为溧阳市社区教育的新名片。同时,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联合市宣传部、文明办、旅游局、团市委等部门还共同参与了社区教育游学项目和研学基地的认定工作。社区教育集团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打造社区教育“一村一品”,目前已认定社区教育游学项目16个,中小学研学基地11个等品牌项目,以游学和研学项目基地建设为抓手,丰富了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方式。这种体验式、互动式、参与式学习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构建了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学习共同体互助共学的社区教育集团模式

社区结构与内涵的变迁,以及社区居民的相互依赖对社区治理与学习生态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催生了政府的教育供给、社会的教育供给与草根互助学习、互补发展。继瑞典“学习圈”之后,社区学习共同体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的一种新型学习组织形态,是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由本质意志主导的、因共同学习而结成的能实现人的生命成长和建立守望相助关系的群体[5]。社区教育集团根据学习对象层次、学习内容需求、学习规模大小、学习时间安排等不同情况,由专业技术人员领衔建立了按学员需求为导向的学习共同体,如应急救护学习群、电梯安装学习群、果蔬栽培学习群、健康娱乐学习群、传统文化学习群、水产养殖学习群、民宿管理、宾馆服务、旅游服务等若干互助学习圈。在这些组建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中,参加培训的农民和企业职工白天可以正常上班,下班后可以用手机微信群、QQ群接受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或进行在线问答,真正实现送教送培到工地、田头,带着农民学技术、学技能。这种学习模式简单、灵活、多样、易操作,更适合农民闲暇时碎片化学习、交流,能帮助农民提升农业生产知识与技能,真正做到带着农民学、帮助农民富的目的。通过社区教育集团平台,可以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讲座、培训等,满足农民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教育、文化、旅游、环境等各项事业均衡发展。溧阳市创新性地把区域内主要的红色文化、景区景点、文化遗存、220多个乡村旅游点、62个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串成“金山银山”,打造成远近闻名的365公里“溧阳1号公路”;在此基础上,社区教育集团组织当地有丰富经验的种植、养殖大户、农技专家,以需求为导向对农民进行精准种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当地农民农业技能,以传帮带的形式,打造农业“一村一品”;通过电子商务培训,采用直播带货等信息化手段,把公路沿线一些特色种养植基地的农副产品带向千家万户,通过丰富的活动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给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品质与内涵。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在各类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问题更为突出。许多农村地区已经开展基于院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合作发展的实践探索,虽然未必冠以社区教育集团之名,却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社区教育集团建设之实,其运行中亦存在诸多问题。笔者以溧阳地区社区教育集团为主要调查对象,结合其他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一)社区教育集团资源整合力度不足

目前,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中资源整合力度仍显不足,未能充分整合区域内的成人中专校、职业院校、中小学师资资源、专业能力资源、科研能力资源、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资源;或者有些集团虽然名义上整合了一些院校、企事业单位资源,却由于未能形成集团内部的互动、互惠和协同机制,部分主体虽参与了集团但仍然各自为政。这样,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培训机构、社区教育中心尚未建立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缺少项目化的运作和品牌化的效应,各类主体无法深入参与社区教育,没有形成资源的有机融合,尚未真正意义上形成社区教育的合力。

(二)城市社区教育资源的辐射功能有待强化

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人力资源是关键,而当前农村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短缺这一问题尤为突出。部分乡镇的社区教育中心基础设施简陋,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教学科研能力较弱,农村社区教育能力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学习的迫切需求和美好愿望。(区县级)社区培训学院大多位于城区,较难将高质量的社区教育资源直接辐射到农村。基于此,建设惠及全民公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区教育,把城市优质社区教育资源提供给有迫切需要的农村,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学习资源需求的强烈心声,也是我国社区教育今后改革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努力方向,是社区教育资源由供给侧改革向需求侧满足的目标和任务,也是社区教育集团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专职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社区教育集团建设需要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而当前农村社区教育专职管理人员队伍在编制、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这也是制约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瓶颈。部分乡镇基层社区教育中心的管理人员由中小学即将退休的校长兼任,年龄偏大、队伍不稳、素质不齐,他们缺乏系统的社区教育发展理论与研究的培训,社区教育管理经验明显不足,导致社区教育在基层社区工作中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部分教师因为聘用关系在中小学,工作岗位在社区教育中心,导致其职称问题迟迟不能解决,这也严重影响了社区教育管理人员及师资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发展。

(四)管理评价考核机制有待完善

多元主体形成的社区教育集团因其主体性质、利益诉求的不同,更为需要形成相对稳定、科学的管理、考核、评价机制。目前,农村基层社区教育在业务上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而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重点是各级各类学校。由于社区教育工作落脚点主要是乡镇、街道及社区,而教育行政部门对街道社区没有管理考核职能和权限,再加上基层对社区教育投入的人才物不足,主要靠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对社区教育的情怀开展工作,尚未形成操作性强、适合社区教育的管理、考核、评价标准和机制,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影响了社区教育集团的活力。在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过程中,如何发挥社区教育中心的牵头单位作用和其他成员单位的核心作用,都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与机制来进一步完善。

(五)社区教育集团经费保障力度有待加大

《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国家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应努力按照社区常住人口年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落实社区教育经费”;2017年江苏省教育厅等十一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大对社区教育的支持力度,提出“县(市、区)财政按常住人口每年人均不低于4元的标准安排社区教育经费”。即使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有些地区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也亟待解决,部分地区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农村地区,总体的社区教育专项经费不足,部分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由于没有独立账户而导致经费挂在当地乡镇财政账户或中小学账户中,经费使用困难。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基础条件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影响着农村社区教育集团的建设。

四、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的路径突破

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这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要求。而推进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是统筹发展城乡社区教育、整合各類资源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农村社区教育集团的建设可以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从以下路径突破。

(一)开展项目运作,注重品牌发展

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核心建立课程建设体系,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发符合农民需求的特色课程、精品课程、系列课程。如:在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战略进程中探索社区教育游学项目实验,把“游”和“学”紧密结合、相互融通,推进青少年校外实践学习和老年人休闲娱乐学习,明确“乐学”主题和“乐游”线路,开发游学课程,打造游学项目品牌;让社区教育与社团相结合,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自发组建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学习团队、活动小组等学习共同体,实现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不断增强各类组织的凝聚力和创新力,提升全民终身学习的动力和品质;开展内涵建设,打造特色品牌,加强宣传推广,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与辐射面。

(二)职社合作互助,注重均衡发展

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在推动农村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一方面,可以整合职业院校的“双师型”骨干教师资源,使其成为社区教育中心的兼职教师,也可以让有能力有技术的学校领导资源到企业培训中心任职,如此,职业学院老师可以把专业知识、管理经验送教到田间地头,实现教育服务社会的供给;另一方面,社区教育集团把企业的需求作为培训的重要任务来完成,又满足了企业对社会教育服务的精准需求,实现资源最有效的整合与利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融合的过程就是以企业为纽带,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协同、均衡、融合发展的过程。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职成深度融合,能让农民和职工得到最大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升的教育实惠。

(三)打造师资团队,注重辐射推广

进一步推进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以及持续推动终身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需要打造一支能上课、上好课、深受社区欢迎的社区教育本土名教师。因此,充分整合区域资源组建社区教育讲师团,由名师引导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对社区教育骨干教师开展专题性、针对性的系列培训,可以提升乡村教师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以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开展团队协作、共同发展,可以孵化优质社区教育课程,培育优秀社区教育师资,形成“名师引领+团队合作+定期培训”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方式,激发乡村振兴的核心能力,服务人的全面发展。

(四)完善机制体制,注重考核评估

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首先应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社会组织积极支持、社区主动作为、市场有效介入、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协同治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各地要建立社区教育集团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制定集团相关管理制度与发展目标;集团要明确考核评估要求,以考核评估督导制度促进集团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区教育发展的滞后性,增加社区教育需求供给,调动社会资源的有效参与;要考核评估社区教育中心对行业企业和培训机构的業务指导能力、社区教育集团各成员单位教育培训服务的规范性和培训质量的有效保障等;对社区教育集团的统筹协作服务意识、充分尊重参与单位的意愿程度、相邻社区教育机构的分工协助、节约办学成本的实现、办学质量的提高、精准服务水平的提升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估,充分调动各合作单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促进社区教育集团的可持续、良性化发展。

(五)加强经费保障,注重能力建设

在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和社区教育经费有了保障的同时,必须配套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明确社区教育经费的使用范围,严格明晰经费列支范围和标准,加强经费使用绩效评估考核。在人财物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农村社区教育集团要加快社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内涵发展。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应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社会捐赠、学习者合理分担等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社区教育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拓宽社区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要吸引行业性、专业性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和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社区教育集团建设;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兴办实体、项目资助、活动赞助、提供设施设备、设立社区教育基金等方式举办社区教育机构或支持社区教育集团发展。

实践证明,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集团建设在统筹城乡社区教育资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方面发挥了积极推进作用。建立农村社区教育集团是供给侧改革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形式,是为农民提供高质量学习资源的创新模式,是为农民提供精准服务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农民技能、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是突破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瓶颈与困难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李伟林.资源整合视角下的社区教育共同体探究[J].高等继续教育,2014(5):55-57.

[2]叶澜.社会教育力:概念、现状与未来指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6(10):3-10.

[3]马建富,郭耿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功能定位及支持策略[J].职教论坛,2018(10):18-24.

[4]王中.社区教育集团的利益机制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职教通讯,2020(6):1-6.

[5]汪国新,项秉健.社区学习共同体:重拾共同体生活的现实载体[J].教育发展研究,2018(9):64-69.

[责任编辑    曹   稳]

The Practice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munity Education Group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Liy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GE Junfen, YU Wenxua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ural community education group; practical exploration; Liyang City

农村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4篇

对农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不仅需要老师和校领导的关怀和支持, 同时也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和配合。然而农村的家长在教育方法上与城市的家长有很大的差距, 大多都死板教条或只管干农活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不闻不问。孩子犯点错误就破口大骂, 拳脚相加或用异样眼光看待孩子, 教育方面粗暴而又简单, 因此农村学生家长的行为促进了德育教育的改革。作为农村学生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必须要明白德育教育的方法和目的, 有计划的对孩子进行教育, 改变以往错误的教育方法, 要把孩子视为德育的主体, 德育工作才能收到实效。

2 教育农村学生树立远大的思想, 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要想让农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学校老师必须要激发学生们刻苦学习, 帮助他们扫清学习路上的各种障碍, 把不稳定的学习情绪和波动的思想徘徊回来, 激发他们拼搏进取实现自己的理想。

3 农村教师既做慈母又做严父

作为农村教师, 不仅要将自己的爱心奉献给学生, 还要帮助学生们改变自身缺点和毛病。对那些平时上课调皮的学生要给他们讲道理, 说服教育;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家庭要给予资助;对生病的学生要及时去看望或利用星期天给予补习功课;让学生们都能感觉到老师就像他们的父母一样, 从思想上去改变他们, 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充满温暖。

4 利用中华传统美德去影响农村学生的实际行为

农村学校要开设一些道德历史事迹课程, 把名人伟人的立德修身和治国安邦故事讲给学生们听, 培养他们的高尚道德情操, 引导他们走向正道。这些故事和事迹虽然改变不了他们的实际行动, 但作为农村学校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该将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出健康高品质的农村学生。

5 农村学校要严肃班风班纪

一个好的班风与严肃的班纪是分不开的, 是学生顺利学习的保证。农村学校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要制定班规, 让每个学生都去遵守, 严肃纪律, 一旦有学生违背就要严肃批评。同时还要创设学校班风, 鼓励学生们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6 农村学校要强化德育教育, 表扬为主

爱听表扬是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 对于农村学生也不例外。老师在学校上课时要对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给予微微批评, 不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对纪律好的学生要给予表扬, 其他学生便会效仿。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

7 农村学校要认真做好家访和开好家长会

家访是德育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于农村家庭文化层次都比较低, 这样就需要学校老师在家访中多给予讲解一些新时代教育观念, 让家长们明白怎么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其次农村学校还应多开一些家长会, 开会时, 学校老师要和家长展开互动, 让学生家长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一些学习情况和行为习惯及思想动态, 老师和家长交流多了, 可以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收到良好的效应, 还能获取家长的好评。

8 农村教育因才施教, 对学生要对症下药

学生在学校的的调皮捣蛋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学校老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对不同的情况, 采取不同的办法, 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那些上课不集中、爱东张西望的学生要采用交流谈心法和学生进行沟通, 让学生们明白学校的纪律和要求及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和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式。对那些经常请假、迟到、不喜欢看书的学生要教育他们, 将来步入社会要成大事者, 必须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对那些上课睡觉、说话、影响别人学习的学生, 学校老师要对他们多次进行沟通, 使他们明白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老师还可以在课堂教育中树立榜样, 如:小明同学以前学习成绩差、上课爱说话等等很多不良行为和习惯, 经过老师和他的沟通, 现在成绩排在了前十名, 还经常帮助其他同学复习功课, 这样的局面就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结束语

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多环节工作, 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学校老师要利用家访多深入的了解学生及家庭情况, 任何环节的疏忽都会降低德育教育的工作效果, 我们做为农村德育教育工作者要有师德之心、师德之范、师德之行, 这样才能搞好我们农村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 才能使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出一片蓝天, 赢来一片曙光。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农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很多学生却出现了心理及道德方面的问题。这不仅给社会、家庭教育造成影响, 更给学校教育带来了难度。农村学校必须打破传统德育教育模式, 融入新的德育教育模式,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农村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5篇

摘要:本研究从农村的现状出发,旨在探索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途径和方法,有效地预防和矫治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疏导小学生的心理障碍,开发其小学的心理潜能,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并造就一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专长的小学教师队伍。

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升学的激烈,出现心理不适、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的小学生比例明显增多。如何帮助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增强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问题。为此,我们提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专题,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途径和方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小学生,造就一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专长的小学教师队伍。

研究目标、内容

1.研究目标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2.研究内容

依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在设计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内容上各有侧重。 低年级着重解决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学生情绪易冲动、胆怯、自私的心理问题;中高年级侧重于帮助小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环境,增强信心,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训练,采用开放式教育。

研究方法

本实验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谈话法、经验分析法、心理测验法,调查小学生心理现有的发展水平,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实践基础。

具体做法是:

1.情境教育法:

创设情境,锻炼小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程中,培养小学生用情感互动、直觉、感悟等理解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强调主体的内在体验。

2.班级自治教育法:

在班级内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律、自尊、自信的品质。这一方法重在心理咨询教师和班主任充分发挥小学生主体性,让自治教育成为可能。在这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小学生不是被动地跟随活动,而是主动地参与,小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体系。这一教育活动的前提是把小学生视为有自治能力的主体,小学生有能力根据教师提供的建议自己组织学习的进程,自主构建心理世界,实现班级自治。

3.行为规范养成法:

制定各种行为常规,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这一方法突出了行为习惯在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养成中的巨大作用。

4.心理疏导法:

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这种途径往往效果明显。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家长和教师对学校心理咨询有误解,认为那只是用以咨询问题学生的,而与自己无关。实际上,许多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上不妥当或面临着问题,他们也应该接受心理咨询。另外,学校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解决心理发展中的疑难问题、克服心理障碍,要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必须得到家长和教师的配合,分析学生心理症状,掌握学生确切的征兆,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排除心理障碍。

5.磨难法:

培养小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一方法重在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平时学校经常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组织小学生去农田劳动,体验农民伯伯的辛苦,增强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研究成果

1.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出了教育教学自然情境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原则,即科学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训练课、学科渗透、活动延伸、心理咨询等。

2.广泛开展培养以健全人格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活动,师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3.针对心理问题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进行个案跟踪调查,建立学生个案档案,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疏导。

4.课题组的实验研究工作带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展开,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1)课题组撰写并积累了经验总结、个案分析、活动案例共80多份,被《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中国教师报》等报刊选载10余篇。

(2)参加中央教科所课程教学研究部、中国教育学会全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人民教育》编辑部、《中国教育报》编辑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苏鲁豫皖地区小学教育研究会、徐州市教育学会、徐州市教科所、徐州市教学研究室、徐州市陶行知研究会组织的论文评选,几十篇心育论文在论文大赛中获奖,学校荣获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奖,并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作了经验介绍。

(3)学校开展大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活动10余次,汇集活动图片80余幅,问卷8类200余份。

(4)课题组在江苏省邳州市教育局教研室2004年5月份组织开展的课题研究观摩交流活动中被评为邳州市优秀课题组。

认识与讨论

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这些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和必要保障。

本实验研究表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实施素质教育需要转变观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落在实处。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同时,要将其有机地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其他素质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本实验的价值在于,探索出在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教育原则是:科学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教育的方法主要是:情境式、讲述式、探究式、讨论式、合作式。教育的主要途径有:开设训练课、学科渗透、活动延伸、心理咨询等。

本课题组认为,开设训练课、学科渗透、活动延伸这三种途径重在预防,能够帮助教师在小学生学习期间及时发现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疏导,以便使小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而心理咨询是一个帮助和指导的过程,通过运用一系列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小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以减轻和消除小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小学生处理问题的心理能力。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设,对提高小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在实验前,我们发现部分小学生在自我意识、学习障碍、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尤其在自我意识方面,小学生有普遍的“自我中心”,自我评价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自负与自卑两极分化现象,在自我调控方面缺乏耐心和心理承受力。 自实验中期( 2002 年 3 月后)在全校19个班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来,小学生心理素质在整体上有较大提高。

3.个别辅导和心理咨询极大地帮助了存在心理问题的小学生。

4.在实验研究中,课题组人员群策群力,通力合作。除利用晨会与班队会时间开设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及针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外,课题组还组织教师办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黑板报及小报,还与社区密切合作,在广播中增设了“健康从心灵开始”栏目,并设立了“知心信箱”,开通了心理求助热线,极大地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动态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学校的实施,也依赖于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本实验研究的途径和方法是诸多途径和方法的部分,但我们的基本认识和基本经验,对同类小学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江苏省邳州市邹庄中心小学)

编辑/陈 虹 王 策

农村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6篇

1 农村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 农村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沟通渠道单一。家校合作的沟通方式应当是多渠道、全方位的。但笔者对鹅池小学进行一定的了解后, 得知鹅池小学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校讯通、书面通知、电话联系、家长会、家访这五种, 而且使用频率都不高。即使使用了, 由于多数监护人是50多岁以上的人, 对信息查看弄不明白, 文字更无法理解。

2) 内容狭窄, 深度欠缺。家校合作所涉及的内容应是相当广泛的, 所有与学生成长、教育相关的各个领域都应包含其中。但在农村, 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内容基本只局限于学生的成绩、放假时间、安全教育, 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心理层面考虑甚少。

3) 单向为主, 互动缺乏。家校合作的过程应是家长与教师相互交流、配合支持、平等协作的过程。然而在农村, 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通常是单向的, 主动权常常掌握在教师手中, 家长极少有机会向学校传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 双方互动较少, 从而降低了家校合作应有的功效。

4) 家校沟通缺乏平台。家校沟通平台应是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中的学校和家庭两大主角, 也就是教师和家长 (监护人) , 监护人有上千人, 不可能全在这平台中, 成立家长委员会十分必要, 作为家长委员会的成员,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学生在家庭的德、智、体、美、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情况与学校的这几方面教育情况进行比对分析, 各自拟定工作目标, 齐抓共管, 达到双赢的目的。所以学校要搭建好平台, 为广大家长提供服务的平台。

2 影响农村地区家校合作的主要因素

2.1 来自社会方面的因素

1) 农村生活水平的制约。落后的农村生产力和较低的发展水平抑制了农民对教育的需求, 绝大部分农村人民把主要精力用在改善生活条件上, 经统计, 学校30%外出打工的学生家长在学生小学六年间从没有和学校沟通和交流过, 更没有过多的时间关注孩子全面健康发展, 也无法与教师保持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

2) 传统教育的影响。受当前考试制度的影响, 绝大多数家长只关注子女的学业, 忽略了子女其他方面的发展, 和教师的交流也仅局限于孩子的学习成绩, 不能和教师建立起一种长期的友好的合作关系。

2.2 学校方面的因素

1) 学校领导者的因素。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今天, 校长的办学理念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道路。然而现行的评价体系, 决定了许多校长把眼光紧紧盯在学校教学质量上, 而不明白学校教学质量只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必然导致他们忽视了学校与家庭合作的重要作用。

2) 普通任课教师不愿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在农村, 普通任课教师与家长的接触频率明显低于班主任老师。这些教师不愿与家长沟通的主要原因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没有班主任津贴, 也就没有他的事, 再有就是他们的时间与精力不允许。

3) 教育经费的短缺, 也是制约家校合作的重要因素。家校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保障。而我国农村普遍存在教育经费短缺的现象。许多农村学校都把有限的经费用在改善办学、办公条件上, 没有多余的资金作为家校合作的使用经费。

2.3 家庭方面的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也是他们的终身老师, 对青少年的健康快乐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家长对家校合作的认识程度, 直接影响合作的效果。

1)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 是影响家校合作的主要因素。家长受教育程度越高, 对家庭教育的把握越好。在农村, 由于长期受生活水平的制约, 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就不高, 能把小学混毕业就尽责了, 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和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普遍不高, 他们对家校合作的意义、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 这给家校合作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2) 家长认识的错误, 阻碍家校合作。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 没有认识到参与“家校合作”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他们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了, 一切的责任就是学校的, 要关心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 在其他方面却置若罔闻, 最终间接阻碍家校合作的正常进行。

3) 家庭的经济状况, 影响家校合作。农村落后的经济状况, 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人, 为了挣得更多的钱, 许多家长都投身于工作, 无法细心照料子女, 更无法与教师及时或经常进行沟通, 严重影响了家校合作。

3 提高农村地区家校合作有效性的策略

3.1 政府层面

1) 学校加强软件的建设, 尝试使用主题讲座、家长学校、亲子互动、建设网站等多种方式进行改善。通过家校活动的开展, 让家校合作能得到政府在经费、人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给予学校资金、人力等方面的帮助。

2) 学校和家长对家校合作的理念理解得还不透彻, 学校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家校合作的理念, 促使家长和学校的教育目的统一。

3.2 学校层面

1) 充分利用互联网。鹅池小学的“校讯通”网站功能过于单一, 主要就是通过网络向家长发短信通知, 而且该网站只有教师才能进入, 家长是不能进入的。笔者认为, 可以在“校讯通”上构建了家校信息互动平台, 为家长提供一个与教师方便快捷的沟通渠道以及为家长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的网络环境, 构建一个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的学习共同体。在网站上, 学校可以发布学科资料、家庭教育指南、信息公告等, 让家长对学校进行监督检查, 并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家长也可以参与到网络互动中, 发布自己的教育经验、感想, 与教师和其他的家长进行互动、交流。这样, 就能将家庭与学校联系起来, 使家庭参与到学校教育中, 实现学校和家庭两种力量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协调, 促进“教育社会”的形成。

2) 建立家长委员会。在家校合作工作中, 学校应努力拓宽家校合作的渠道, 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 设立家长开放日、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定期进行家访、建立家长学校等一系列的活动, 让教师和学生、父母和子女、家长和老师之间有良好的沟通, 让先进的理念、创新的思维、鲜活的知识伴随着思想和情感, 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中积极有效地沟通渗透。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母亲节、感恩节开展了孝敬教育, 比如给妈妈送一束康乃馨, 给妈妈写一封感谢信, 给最亲的逝者写一封感恩信等, 为了增加活动的实效性, 我们也要求家长给子女回一封信, 让孩子与家长进行沟通, 以增进彼此的情感, 了解各自的内心需求, 化解相互间的矛盾, 也为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开辟了一个渠道,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过后, 我们征得家长同意, 把部分书信刊登在《家长报》上, 分发给全校的家长阅读。在阅读中, 通过了解同龄孩子的心理、精神需要等, 许多家长懂得了与孩子沟通的更多技巧。

3) 以家校联谊为抓手, 共建学校的特色活动。学校结合学校的特色——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溪号子”基地建设、十佳小歌手、骨干山脉教育共同促进体以及酉、黔、彭边区教师男子篮球联赛等一系列有影响的活动的开展, 让家校管理形成一种全力, 促进学校教育的腾飞。

3.3 教师和家长层面

1) 互相理解、互相沟通。许多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合作的理解不全面, 对家校合作活动中各自的职责不明确, 致使家长和教师合作的态度不积极。因此, 首先要相互理解, 相互信任。信任是家校合作的前提, 学校应提高管理透明度, 家长应打破传统的重视智育和推卸责任的观念, 积极主动多层次的参与家校合作。其次要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义务。学校应给予家长配合、参与和监督学校教育管理的权利, 家长在行使权利的同时, 也应尽可能的履行义务, 支持、配合家校合作。

2) 共同提升自我, 互相支持信任。教师与家长都应不断提升自我, 只有提升了自己, 才能更好地配合对方, 支持和信任对方。同时, 教师应注重情感投入, 急家长所急, 想家长所想;注重交流方法, 拉近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拓宽交流渠道, 密切家庭学校的联系。而家长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 及时向教师反映孩子各方面的情况, 判断性地接受教师的指导, 及时发现并指出教师的错误。

上一篇:有关清明节的诗句范文下一篇:扶贫户帮扶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