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的可能范文

2023-09-20

确定的可能范文第1篇

科學家終於找到牛奶致癌及糖尿病的確實證據~太重要了(轉寄告知)

千萬不要把牛奶、優酪乳當好東西了!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段並不新鮮的新聞:科學家終於找到牛奶致癌的確實證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最近的研究發現雌性激素、雄性激素和胰島素的生長因數就是牛奶內的主要致癌物質。加拿大的腫瘤專家建議:除了那些發展中國家的兒童和營養不良的成人,一般人並不需要喝太多牛奶。

我把該新聞轉發給一些朋友看。

我想測試一下人們對牛奶的認識,遂問:“你知道奶牛為什麼會一直產奶?”

她的回答很典型:“不常產奶能叫奶牛嗎?”

我問:“請問你是否常產奶呢?”

“怎麼可能?”

我笑了,說:“人是只有懷了小孩才會產奶的。但牛跟人一樣都是哺乳動物。哺乳的意思就是為了哺育下一代才有乳汁。所以奶牛一直產奶只有一個原因„„”

“不停地懷孕生小牛?”

她吐吐舌頭,說:“怎麼可能呢?”

我說:“確實是這樣的。但並不是所有奶牛在任何時候都能懷上孕。現代農場的解決方法是給奶牛打高劑量的荷爾蒙,讓其不自然泌乳——那段新聞所說的 “各種激素” 就是這樣來的 !

現代奶牛從兩歲開始就有九個月的時間用於懷孕。小牛出生後就會被關進小木箱並餵以毫無營養的飼料,不能動彈,以保證人們餐桌上小牛肉的精瘦嫩滑。而牛媽媽就被千方百計擠出一頭小牛所需的十倍以上的奶量。所以超過三分之一的奶牛都患有乳腺炎。

我常想起BBC製作的一個畜牧業的專輯:奶牛在鏡頭前走過,一步三跛,好像所有關節插了一根針。我想,人們即使是心如鐵石,認為那些動物如何受苦跟自己毫無關係,但希望自己能從這些病態的牛隻體內吸收到什麼營養和健康,那已非緣木求魚,而是飲鳩止渴了。當然,在商業廣告中,你會被告知飲鳩的各種好處。

許多人認為牛奶能補鈣,但眾多實驗和資料顯示,牛奶內含有鈣,但人體是很難吸收的。喝牛奶,往往還會讓體內的鈣質流失得更快。其實許多蔬菜的鈣含量比牛奶高得多,如黃花菜、蘿蔔纓、莧菜、雪裡紅、薺菜、香菜(芫荽)。不必等春暖花開,就從現在開始,讓我們更關心蔬菜和糧食吧!

牛奶的謊言在中國還要維持多久 ???

資訊技術已非常發達的今天,中國人得悉事實的真相是並不困難的,但真相一旦傷及勢力強大的利益集團,問題則絕非簡單。

T.柯林.坎貝爾博士:美國康奈爾大學終身教授、被譽為“世界營養學界愛因斯坦。

牛奶致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大腸癌等系列癌症

近三十年來,營養學有突破性進展,關於牛奶的研究已累積大量文獻,下面我信手拈幾則關於牛奶致癌的研究報告。

2004年,瑞典卡洛林斯卡研究完成了一項牛奶與癌症的研究,研究證明,大量飲用牛奶導致婦女患卵巢癌。他們對61084名年齡在38歲至76歲的婦女跟蹤13年調查,確診愛喝牛奶的266名婦女患卵巢癌,125名尚未確診。每天飲用4次以上乳製品的婦女,卵巢癌的發病率比每天喝2次的婦女高出一倍。

哈佛大學醫學院、牛津大學和臺灣醫科大學的科學家聯合研究發現,牛奶中的激素物質IGF-I加速和加強了氯化鉀離子在細胞壁之間的交換,導致人類卵巢癌細胞的繁殖和宮頸癌細胞的加速生長。

2004年10月《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一篇牛奶致女性乳腺癌的研究報告。丹麥的研究人員對117000名婦女調查發現,牛奶對乳腺癌的促發有很大影響。研究人員認為,近50年來全世界乳腺癌發病率的大幅提高與人們飲食結構中牛奶及乳製品消費增加密切相關。研究? H? 瑥{為,大量飲用牛奶會增加人體中類胰島素一號增長因數(IGF-I)的水準,已經有多項研究表明,幾乎每一種癌症都與IGF-I有關聯,IGF-I是一種促使癌細胞生長和繁殖的關鍵性因素。

美國費城的研究人員通過近10年的流行病學調查證實,乳製品會增加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險。 美國波士頓一研究小組對20885例美 國男性 醫師進行了長達11年的隨訪調查,食用乳製品的男性,有1012例男性患前列腺癌。統計分析發現,每天從乳製品攝入600毫克鈣的男性血漿中維生素D3濃度顯著降低,發生前列腺癌的危險大幅上升。

日本厚生勞動省近日發佈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與幾乎不食用乳製品的男性相比,經常食用牛奶、優酪乳等乳製品的男性患前列腺癌風險會高出60%左右。研究結果表明,飲用牛奶最多的調查物件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是幾乎不飲用牛奶的調查對象的1.53倍,而且飲用量越多,患癌風險越高;食用優酪乳最多的調查對象患前列腺癌風險是幾乎不食用優酪乳的! 調! 查對象的人1.52倍。

在此,我很樂意講一個牛奶致癌的有趣故事與讀者分享。

英國地質化學家簡·普蘭特五十歲的時候患乳腺癌,雖然經過無數次治療,十年間癌症總是不斷回來與她作伴。當第五次復發的時候,一個半個雞蛋大小的硬塊長在她的脖子上,醫生說她只有幾個月的生命了。絕望而又堅強的普蘭特教授不再相信醫生,相信醫生也沒有用,人家已判了她的死刑。

她靠自己拯救自己,她閱讀最新的醫學論文,得知素食可以抗癌。她回想起三十年前到過中國,那時中國農村婦女不喝牛奶而幾乎沒有人患乳腺癌,從而得到啟發,戒掉每天必吃的兩盒優酪乳,出乎她的意料之外,脖子上的腫瘤在六個星期之後奇跡般的消失了。

普蘭特教授是英國地質局的首席科學家,同事們目睹了她反復患病到痊癒的曲折過程。當同事們的親朋好友患了癌症的時候,都紛紛來向她求援。普蘭特教授通過改變患者的飲食和生活方式,使六十多位癌症患者得到了痊癒。

為什麼素食和戒掉牛奶就能夠治癒癌症?普蘭特教授下功夫進行研究,她得出結論牛奶中的IGF-1(類胰島素一號增長因數)導致女性易患乳腺癌,男性易患前列腺癌。IGF-1是牛奶中本身含有的致癌激素,但是在以前自然產出的牛奶中含量較低。自從人們用激素催發母牛大量產奶,牛奶中的IGF1含量就增加了數倍至數十倍,牛奶致癌的危險當然就很厲害了。她認為牛奶的危害比香煙還嚴重。

善良而樂於助人的普蘭特教授為了幫助更多的人遠離牛奶的危害,放下自己的研究課題,特意寫了兩本書《健康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牛奶與乳腺癌教程》,還創辦了宣傳網站,網址是:,懂英文而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流覽。

美國著名醫學教授新谷宏實(美籍日本人)經過四十多年的行醫實踐,以醫療實證為依據,充分證明牛奶會導致婦女乳腺癌。他發現每一例乳腺癌患者都是愛喝牛奶的女人。新 谷宏實 教授在當代醫學史上有突出貢獻,他創造了醫治無數癌症,而沒有一例復發的醫療奇跡。他有什麼法寶能夠使每一個接受治療的患者不再復發呢?他在《不生病的生活》中告訴人們,他的法寶就是在患者作了腫瘤切除術之後,至少五年禁食牛奶和肉魚蛋。

牛奶為何會導致多種腫瘤病變?美國康奈爾大學 終身 教授坎貝爾是癌病學的研究權威,特別在致癌學研究領域有非常突出的貢獻,曾被美國癌症研究所授予“終生研究成就獎”。他的研究給人們找到了答案。坎貝爾證實牛奶中的蛋白質是一種非常強的促癌劑,其致癌能力甚至超過化學物質。他說:“在控制癌症發病方面,營養比化學致癌物甚至比極強的致癌物的影響更大。„„哪些蛋白質有比較強的促癌效果呢?

一個是酪蛋白,這種蛋白質占牛奶蛋白組成的87%。這種蛋白質促進各階段的癌症。”

“高酪蛋白(牛奶中的主要蛋白質)膳食使更多的致癌物進入細胞,使更多危險的致癌物衍生物結合在DNA上,引起更多的突變反應,使得細胞突變為原癌細胞的可能性增大,這些細胞一旦啟動,就會形成更多的腫瘤。”

牛奶致少年兒童I型糖尿病

牛奶不但能使成年人患II型糖尿病,還可能使孩子患I型糖尿病。限於篇幅本來不想談這個問題,但喝牛奶的孩子太多,I型糖尿病終身難治,一個孩子一旦變成 I型糖尿病人,在他以後的生命中,不得不依賴外源的胰島素注射,太可怕了。因此不能不談。牛奶是如何使兒童患I型糖尿病的?坎貝爾在《中國健康調查報告》中作過論述,我把論述摘錄如下:

“在I型糖尿病中,免疫系統攻擊產生胰島素的胰腺細胞。這種破壞性的、無法治癒的疾病主要發生在兒童之中。它給年輕的父母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艱難的經歷。但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這種疾病和我們的膳食有關係,特別是我們每天攝入的乳製品。牛奶中的蛋白質誘導I型糖尿病的發生,很早就見著於文獻。其過程很可能是這樣的:

嬰兒接受母乳餵養的時間不長就開始喂以牛奶蛋白質,很有可能是嬰兒配方奶中的牛奶蛋白質。牛奶進入小腸後,被分解成氨基酸碎片。對於某些嬰兒來講,牛奶不能完全被消化,於是這種原初蛋白質的氨基酸小鏈或片斷就存留在小腸當中。這種沒有完全被消化的蛋白質片段被吸收進了血液。免疫系統識別了這些片段,將它們作為外來的入侵者,並開始破壞它們。不幸的是,這些蛋白質片段和產生胰島素的胰腺細胞完全相同。免疫系統喪失了識別牛奶蛋白質片段和胰腺細胞的能力,並開始攻擊兩者,導致兒童的胰島素生成功能的破壞。在14歲以下兒童中,牛奶攝入量與I型糖尿病發病關係的調查發現,兩者之間存在非常好的線性關係。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牛奶攝入量越多,I型糖尿病患病率越高,在芬蘭,I型糖尿病的發病率是日本的36倍。同時,牛奶的平均攝入量芬蘭也是最高的,但在日本這一數值是非常低的。”針對牛奶危害兒童健康問題,1994年美國兒科協會強烈建議:如果家族成員糖尿病比較常見的話,那麼這個家庭中出生的嬰兒最好兩年內不要服用任何牛奶。在此我要特別強調指出,牛奶除了導致癌症和糖尿病外,還會導致其他一系列慢性疾病。坎貝爾說:“科學證據確鑿無疑,研究結論令人震驚:動物蛋白,尤其是占牛奶蛋白87%的酪蛋白,能顯著增加癌症、心臟病、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病、腎結石、骨質疏鬆症、高血壓,自內障和老年癡呆症等的患病幾率。”

牛奶危害健康是許多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奶農,奶場主,乳製品企業的員工,牛奶是他們的飯碗;奶品製造商,奶品銷售商,奶品包裝商,牛奶是他們的搖錢樹。他們又怎麼能面對這樣的現實呢。我也不希望這是事實。可是令人沮喪得很,迄今為止,世界上沒有一例科研成果能夠證明牛奶沒有危害。

談到牛奶的無情現實,坎貝爾說:“我本人是在奶牛場長大的,是喝牛奶、吃牛肉長大的,我很不願意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否定牛奶牛肉。但是我必須要告訴大家,這是事實。”

牛奶越喝越缺鈣

這個問題可以講兩點。

(一)牛奶含鈣並不高。 100克 牛奶之中含鈣110毫克,而 100克 海帶鈣含高達1177毫克,鈣含量比牛奶高出11倍。許多蔬菜的鈣含量遠遠高於牛奶。例如,芝麻的含鈣量比牛奶高過9倍,蕨菜的鈣含量比牛奶高8倍,豆腐、大頭菜、小白菜、油萊、莧菜的含鈣量比牛奶高1.5至3倍。在蔬菜中,紅蘿蔔的含鈣量算是比較低的了,但100紅蘿蔔也有33毫克鈣,比牛奶的鈣少不了多少。隨便挑一種綠葉蔬菜,鈣含量都不會低於牛奶。只要吃蔬菜就不會缺鈣。

如果小孩面前有西瓜和芝麻,小孩肯定挑西瓜,因為西瓜比芝麻大。人們選食物補鈣,假如面前有海帶、豆腐、牛奶,人們很可能徑直選牛奶,而不知道選擇價廉物美、含鈣豐富的豆腐海帶。是人們智商不如孩子嗎?不是,是人們誤信一句每天都在重複的謊言“牛奶補鈣”。

(二)喝牛奶反而會缺鈣。例如,人均喝牛奶最多的四個國家——美國、芬蘭、丹麥、瑞典,缺鈣最嚴重。在這些國家發生骨折的人比比皆是。喝牛奶最厲害的美國婦女平均三人之中就有一人患骨質疏鬆症。

不喝牛奶的民族反而不缺鈣。西方科學家在非洲調查,發現非洲斑圖婦女從來不喝牛奶,鈣質的獲取完全來自蔬菜。斑圖婦女一生當中平均生育10個子女,每個孩子都哺乳一年以上,母親們以乳汁哺育小孩,每天消耗大量的鈣,但斑圖婦女並沒有缺鈣。

三十年前中國人很少喝牛奶,特別是農村人口從來不喝牛奶,而缺鈣的情況聞所未聞。八十歲的老農民能挑很重的擔子,腰膀硬朗,骨硬牙堅。

從上述事實可知,正常飲食五穀蔬菜的人根本不會缺鈣,但是,一旦喝牛奶或吃肉食,就可能出現缺鈣。因為喝牛奶或吃肉食,人的體液、血液變酸性,呈鹼性的鈣元素便從骨頭中被釋放出來,以中和酸性,鈣完成使命後,變成廢物從尿道排出來,鈣這樣流失了。牛奶喝得越多,酸性體質越嚴重,鈣流失就越厲害。可見,越喝牛奶越缺鈣。

牛奶連牛都不能喝

牛奶連牛都不能喝,這句話似乎說得太過分。但是在中國而言,這句話絕對不會錯。在西方國家的市場上有大量鮮奶,乳汁濃郁,沒有摻水,走近牛奶就能聞到飄逸的天然奶香。如果說這樣鮮奶牛不能喝,肯定是不對的。然而,中國的奶品市場哪里有這樣的鮮奶呢?中國市場的奶全部都是加工奶,而加工奶品確實牛都不能喝,甚至會把牛毒死。愛丁堡的約翰·湯姆森曾用孿生小牛作試驗,一隻喂鮮奶,另一隻喂加過工的奶,吃鮮奶的小牛生長健康,吃加工奶的小牛在60天內死亡。試驗重複了很多次,都是同一樣的結果。

國際知名營養學家雷蒙德·弗郎西斯在《選擇健康》中說:“用生牛奶喂的小牛犢會保持健康,但是,用加熱殺菌過的牛奶餵養的小牛犢通常在八個星期之內就會死掉”。

著名醫學家新穀弘實在《不生病的活法》中指出:“如果用市面上銷售的牛奶代替母牛的乳汁來哺育小牛,那麼小牛四五十天就有可能死掉”。科學家研究認為,加工奶經過均質化工藝和高溫滅菌處理,乳脂和生物?被破壞,並變成了有害物質。這樣的奶實際是一種“變質物”。牛吃了吸收不到營養,並會慢性中毒,不久就會死亡。

科學研究一再證明,任何食品加工越深,危害就越嚴重。例如大米、小麥、甘蔗原本是很好的營養食品,但經過多道工藝加工成精大米、精麵粉、精白糖之後,就對人體健康非常不利了,甚至會致人糖尿病。又如,植物種子(如花生、大豆)的脂肪是人體非常需要的營養,但如果將植物種子中的脂肪用壓榨法榨出來,脂肪就變成嚴重有害健康的食物了。因此各國政府建議人們每天吃加工油不得超過 25克 ,無論是從動物、植物加工出來的油都是一樣。

食物保持天然狀態越完整,營養就越豐富,而對食物作任何加工都是對營養的破壞,甚至會把好的食物變為毒物。最好的牛奶無疑是那種加工少、沒有摻入飲用水和化學物質、保持天然原狀態、溢出天然奶香的製品。

中國奶業的乳製品的加工已嚴重背離食品應盡力保持天然營養的原則。乳製品的加工程度實在令人不安。走進超市就會明白一切。“蒙牛純牛奶”含蛋白質 2.9 克 ,是市場上含蛋白質最高的唯一品種。蒙牛牌其他品種的乳製品含蛋白質一般只有 1克 ,! 其! 他品牌的乳製品含量恐怕更低。我不得不為之稱奇,歷來被人們視為含蛋白質高因而營養高的牛奶,其營養價值竟然低於白菜。白菜含蛋白質 1.5克 ,比含蛋白質只有 1克 的牛奶高50%的營養,並且? 桮! 瑼熄t含量也比牛奶高。喝牛奶不如吃菜。

再看看奶品中的化學物質。據廠商在包裝上赫然明示的就有二十多種:阿斯巴甜、氨賽蜜、庫拉索凝膠、FOS|、IMO、卡拉膠、檸檬酸、檸檬酸鈉、羧甲基纖維素鈉、單硬脂酸甘油酯、三聚磷酸鈉、紐紅、紅麴紅、苯丙氨酸、活性益生元、低聚糖、乳化劑、水分保持劑、增稠劑、酸度調節劑、日落黃、香精等等。如此之多的人造化學物質,真的能吃嗎?

确定的可能范文第2篇

2,能根据指定的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能对简单事件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3,培养概率素养,增强对随机思想的理解.培养公正,公平的意识,促进正直人格的形成. 4,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难点:对随机思想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一时已经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恰当的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学生除了已经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以外,在生活中学生经常用石头剪刀布或掷色子等游戏规则来玩游戏,所以生活经验也是丰富的.本课就是在学生具备了以上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步从定性向定量过度. 〖设计思想〗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师:有好多同学经常问我:老师我们学习数学有什么用?下面的这个小故事请大家了解一下数学的作用,好,请大家读一读。 生:开始阅读——《一个数学家=10个师》

1943年,在大西洋上英美运输船队常常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 当时, 英美两国限于实力,无力增派更多的护航舰,一时间,德军的潜艇战搞得盟军焦头烂额.为此,有位美国海军将领专门去请教了几位数学家,数学家们运用概率论分析后发现, 舰队与敌潜艇相遇是一个随机事

件,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定数量度的船(如100艘)编队规模越小,编次就越多(如每次20艘,就要有5个编次),编次越多,与敌人相遇的可能性就越大.美国海军接受了数学家的建议,命令舰队在指定海域集合,再集体通过危险海域,然后各自驶向预定港口.奇迹出现了:盟军舰队遭袭被击沉的船只由原来的25%降低为1%,大大减少了损失。 师:读了之后大家有什么感想吗?

可能出现的问题:1,看结果,出现了击沉的船由25﹪降低为1﹪

2,原因,编次越多与敌舰相撞的可能性就越大。 导入:为什么编次越多,与敌人相撞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听讲,讲完这节课大家都可以明白其中道理,好我们先来完一个小游戏——转盘游戏。

师:看这两个转盘有什么不同?

1、游戏(1)651423641325转盘B转盘A游戏规则:(1)自由转动转盘A一次,自由转动转盘B一次;(2)转盘停止后,指针指向几就顺时针走几格,得到一个数字;(3)最终得到的数字是偶数就得1分,否则不得分;(4)转动10次转盘,记录每次得分的结果,得分高的人为胜者。 生:观察到数字的顺序不同。

师:游戏有一定的游戏规则,那么大家看这两个转盘。转盘A自由转动后假设停在2好在顺时针转动2个格到4,结果是偶数我们就的一分;否则不得分。把结果记录在我发给你们的表格内。B盘也这样做,先做A再做B盘明白了?好。开始吧。

在此过程中,我下去指导,别出现错误。 直至结束,好停下来。

师:我找同学来说一下你们组的玩的结果。

生:

师:好,我们同学经过测玩之后发现A转盘结果全是1,B转盘有时是1,有时是0,那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下面的问题?

议一议:

A盘:得到偶数的可能性必然,不可能的,还是不确定得到奇数呢?

B盘:得到偶数的可能性必然,不可能的,还是不确定得到奇数呢?

讨论结束:

通过我们自身的实验,我们发现了:生:A盘得到偶数是必然的,奇数是不可能的。 B盘得到偶数、奇数是不确定的。

总结:

师:A得到偶数是必然的,那么就是一个什么事件?生:必然事件。 板书:必然事件

板书:不可能事件。

师:得到奇数呢?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吗?

师:告之他们,通常情况下,我们用100%(或1)来表示必然事件!用0来表示不可能事件。

(2)大家在想想,生活中我们除了一定发生,一定不发生的还有什么事情?

生:思考,不一定发生的。

师:比如,你们小时候玩的这个,你就一定会赢吗?

生:不一定。

那么,这个叫做什么事件? 板书:不确定事件。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不确定小游戏,比如,大屏幕上,有个小立方体,上面有6个数:

1、

2、

3、

4、

5、6。

你有两个选择:A掷完朝上的数是6.

B掷完朝上的数不是6. 你选择:A还是B。 生:选B。 师:理由是什么?

生:6的可能性小,有6个面,6只有一个面,不是6的有5个面,B胜A输。

刚才我们必然事件可能性100%或1而不可能事件的可能性可能是,不确定事件可能性是多少?0至1 板书:0至1. 游戏至此结束。

为了更直观表示这3种事件,我们通常把他们放在现代上来表示, 话接上说,你能把我们刚才说的朝上的数是6和朝上的数不是6,放在哪吗? 想一想: 我找同学上黑板是来指一下。请问他指的对不对? 指完请回。

好,下面我们开始做练习(练习开始)。

第1个题目:我希望咱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做。

讨论:一个袋中装有10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在图中所对应的位置是:1)10个白球(A)2)2个红球,8个白球(B)3)10个红球(E)4)9个红球,1个白球(D)5)5个红球,5个白球(C)0AB1(50%)2CD1(100%)E不可能发生发生的可能性小于50%可能发生发生的可能性大于50%必然发生 第2个题目:指出下列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 指出下列事件中哪些是不确定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1)小明的作业一定是用钢笔写的;(2)3个人分成2组,一定有2个人分在一组;(3)海南七月八号下雪;(4)明天是六一儿童节;(5)普通玻璃从三楼摔到一楼水泥地面碎了(6)一个暗箱中有5个大小一样的球,其中4 个是红球,从中摸出一个红球。 (1) 不确定事件(2)必然事件(3)不可能事件(4)不可能事件(5)必然事件 第3个题目:指出下列事件的大体位置

练习题二指出下列事件可能性的大致位置(1)英语有30个字母;(2)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3)小颖数学考试一定能够的100分;(4)打开电视机,正在播放动画片;(5)射击比赛中,李海峰打靶击中靶心;(6)黑夜中,小明从大小差不多的6把钥匙中随便摸出一把,用它打开了门。1(50%)21(100%)0 第4 个题目:现实生活中,为了强调某件事情一定会发生,有人会说:“这件事百分之二百会发生。”这句话在数学上对吗?

强调某件事情发生的概率是200%是不队的

第5个题目:挑战自己摸球游戏说出,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不确定事件。

一个口袋中有

1 个红球,1 个黄球,8 个蓝球。小李从口袋中摸出 3 个球,他会摸出哪3 种球呢?请说出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不确定事件各一个。 第六个题目:甲乙两人,1-20抽数

甲、乙二人做如下游戏:从编号为1 到20的卡片中任意抽出一张。(1)若抽到的数字使奇数,则甲获胜,否则乙获胜,你认为这个游戏对甲、乙双方公平吗?(2)若抽到的数字是3的倍数,则甲获胜,若抽到的数字是5的倍数,则乙获胜,你认为这个游戏对甲、 乙双方公平吗?

第7个题目:集体讨论,小于4的123,大于3,456则游戏公平,可能性相同,50%的可能性。甲、乙两人做如下游戏:一个均匀的小立方体的每个面上分别标有数字1,2,3,4,5,6.任意掷出小立方体后,若朝上的数字小于4,则甲获胜;若朝上的数字大于3,则乙获胜。你认为这个游戏对甲、乙双方公平吗?

小结:你学到什么,有什么收获?

回忆让我们再回到开始时讲的那个故事,为什么再穿过危险区时,集体通过?大家有人喜欢看动物世界,可能一个场面大家是不是记得,沙丁鱼,一种很小的鱼他们在遇到鲨鱼时会怎么做?

生: 自己讨论出结果?

确定的可能范文第3篇

岳阳楼寄宿制实验学校:张英俊

作为教师,我们常听到同行如此抱怨:遇到这样的学生,真的头痛,我已经是“黔驴技穷”了;作为家长,我们同样常听到这样的怨气:我的孩子咋就这么不听话,什么时候能让我省心啊?我真的是彻底失望了。

原本天真无邪的乖孩子,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们心里变成了我们认为的“问题孩子”,若要真的追究问题的根源,这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脱不了干系。身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最近拜读了美国著名教师罗恩·克拉克写的《优秀是教出来的》一书,在此谈谈此书给我的感悟和如何在教学中践行此书的教育理念。

罗恩·克拉克在《优秀是教出来的》一书中,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为55个细节,涵盖了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打喷嚏晨捂住嘴”、“不良姿态惹人厌”、“谢谢传递好心情”、“做事应该有条理”、“人在窘境莫旁观”、“排列队伍要快、静、齐”、“改正错误长经验”、“诚实品质最可贵”、“抓住现在这一刻”等等,用平实的文字述说着深沉的思考,从学习、生活中的细节角度,阐述一个人素质与修养。高尚的品德、文雅的谈吐、端庄的仪表、良好的习惯„„这些终生受用的细节,都是对细节的管理与教育。

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所以要教育出优秀的学生,首先让自己优秀。有这么一句伴俗语:艺高为师,身正为范。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饱满的生活热情;其次就是要坚定的教育信念,把“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肯定的眼光看教育”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再者就是,工作是个持续的过程,从人的惰性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再好的教育方法,如果不坚持,那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教育的目的,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作为教师,我必须坚持己见。罗恩·克拉克这样写道(细节49坚持信念和主张):有些时候,坚持信念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在只有你一个人持有这种信念的时候,你会感到更加孤独。我只希望我能给我的学生逐步树立一种信念,就是他们对自己,以及他们所做的事情要有足够的信心,有勇气为自己的信念、主张和梦想而努力。

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喜欢自己的这个职业,也只有喜欢且爱上了这个职业,才会全心身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也才能把工作当作一种享受。我们通常所说的爱岗敬业,也就是这个意思。也正因如此,才能保持一童心和创意,随意的制造出一些惊喜(细节11制造惊喜添情趣),让学生生活充满童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特别忙,时间都被预先安排好了,根本没有空闲时间坐下来想想怎么去制造点惊喜。除非某学生的生日或者某个特殊的日子或事件,大都情况下,是没有人会去想制造什么惊喜。我个人认为,给别人惊喜的最好时机,就是根本没有想到会有什么惊喜降临的时候。我们往往习惯于有目的的去做某事,其实,优秀的教师,所做的事的不是出于义务,也不是迫不得已,而应该是发自内心。所以上课或课余,总能找到不经意的点子,让课堂活跃,课余丰富。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总是制定诸多班纪班规,而是否想过:这些规矩是否出于和孩子们一起成长而制定?是否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是否实在则还是作秀?我们目的是让每一个孩子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肯定的眼光看教育”,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可现实中,总有人常常被有意或无意的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致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耽误了很多最佳时机,蕴酿出前面所说的“问题孩子”。

从细节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力所能及开始(细节35主动帮别捡东西)无论何时何地,如果有人掉了东西,要主动去捡起来还给别人。也许他们距离物品比自己近,但出于礼貌,还是要做出弯腰去的捡的姿势。要孩子养成良好的修养,教师是最好的榜样,所以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同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以及循序渐进的过程。

优秀是种习惯,所以:注意你的思想,它会改变你的行为;注意你的行为,它会改变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它会改变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改变你的命运。

确定的可能范文第4篇

1、MF、GF值是队伍平均的,所以那些刷XX的同学,如果你要带你朋友,请你朋友也穿上MF装,要不然你们都开不出好东西。

2、随从的MF、GF属性你可以享受20%,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专门碾压打宝的话,不妨给你随从也配上一身MF装,不需要他输出。踢罐子的同理。

3、加攻击速度的鞋子目前不会被计算进DPS,这是个BUG,何时修复不得而知。

4、猎魔人暴击伤害,蛮子武僧全抗,法师攻击速度,如果你的装备带有以上属性,而且适合以上职业的,那么可以卖个好价格。(相对最优属性)

5、涅法雷姆BUFF叠到5层打大BOSS的话,是必出2件以上黄装的。(骷髅王、屠夫、玛格达、比列这样的BOSS)

6、近战职业的盾牌,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属性就是格挡率和格挡值,而且这个属性很重要,能不能抗得住,往往这个属性比你盾牌的其他属性要重要得多。

7、复活的最长时间是30秒。

8、全抗包括物理抗性。

9、护甲值减免的伤害是所有的伤害,所以不要觉得一件装备额外加了护甲会很废。

10、野蛮人和武僧比另外3个远程职业所承受的伤害要少 30%,所以同样属性下,打你可能是秒杀,但打近战不会秒杀。

11、你打出力量装备和敏捷、智力装备的概率分别是1:2:2,所以不要觉得力量只有蛮子用所以会很多。

确定的可能范文第5篇

一、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 期待可能性的概念

关于期待可能性的概念, 可以从两种角度进行定义。

第一种是概念体现的外延的角度进行定义。期待可能性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广义角度来说, 期待可能性是指行为人从实施该行为之际的内部的、外部的一些情形观察, 期待不实施该行为而实施其它适法行为是可能的情况。从狭义角度来说, 指行为人在内部情况已知的情况下, 通过对外部情形的观察而期待不实施该行为而实施其它适法行为是可能的情况。在刑法学研究领域, 所说的期待可能性通常都是指狭义上的期待可能性理论[1]。狭义和广义的期待可能性理论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将内部因素考虑为期待可能性的要素。我国关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研究也比较多, 支持狭义界定方法和广义界定方法的学者均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 笔者认为我国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应定义为下述内容, 即行为人通过对行为发生之际情形的观察, 期待行为人不实施该行为的可能性。如果不存在这种可能性或者可能性的程度比较低, 即使行为人构成了犯罪事实, 也应减免其应承担的刑事责任。

(二)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形成

期待可能性理论最早出现在德国1897年的“癖马案”中, “癖马案”的判决表明行为人在没有办法选择行为时, 即使真正实施了犯罪行为, 也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在“癖马案”以后, 德国的学者开始进行相关的研究, 并最终形成了期待可能性理论。

(三)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现在的期待可能性理论已经逐渐趋于成熟。无论是在理论研究、立法研究还是司法研究中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现阶段, 虽然没有哪一个国家将期待可能性理论正式写进刑法典中, 也没有将其设置为司法实践中的一个原则。但在很多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 如德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都非常重视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刑法中的作用, 并在司法实践和立法过程中使用这一理论。德国现行的《刑法典》是1999年制定的, 其中很多条款都反映出了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观点。德国和日本的刑法学界没有关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争论, 但却存在对无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争议。近些年, 我国刑法学界也开始进行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研究, 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还存在较大的争议。但大部分人的观点是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评判性地将期待可能性理论应用于刑法理论中。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地位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在判断行为人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时提出的, 对于判断行为人的犯罪事实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刑法学界一直存在关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争论, 只是不同的国家争论的重点不同而已。在德国和日本等国主要争论的就是期待可能性和其它责任要素之间的关系问题, 而我国学者争论的重点则是期待可能性的范畴问题, 有人认为应将期待可能性归为犯罪论的范畴, 而有些人则认为期待可能性属于刑事责任范畴。

(一) 德、日学者的观点

在大陆法系国家中的刑法里, 期待可能性属于责任领域范畴。关于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刑法中地位的争论实际上就是讨论期待可能性和其他责任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但总体来说, 德国和日本学者关于期待可能性在刑法中地位的观点可以分成下述几种[2]。

第一种, 故意、过失的构成要素说。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期待可能性是故意、过失的构成要素之一, 要讨论期待可能性的地位, 就要将其放在故意、过失的范畴内进行分析。如果行为人有期待可能性, 则一定有犯罪心理。日本的小野清一郎、德国的施密特等学者均持有这种观点。但反对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 期待可能性属于客观性的责任要素, 而故意、过失属于主观性的责任要素, 二者属于不同的范畴, 不能混为一谈;

第二种, 第三责任要素说。即将期待可能性看成是第三责任要素, 和故意、过失具有同等的地位, 同样属于积极的要素。只不过故意、过失是主观性要素, 而期待可能性是客观性要素。日本的西原春夫、德国的佛兰克等学者均持有这种观点。但反对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 如果将期待可能性看作是和故意、过失并列的第三责任要素, 在司法实践过程中, 需要判断每一个案件是否存在期待可能性, 这是不具有可操作性的, 同时也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期待可能性和故意、过失并不是在同一平面内以并列要素的方式被发现的, 将其与故意、过失并列在一起成为第三责任要素是不合理的;

第三种, 是责任阻却事由说。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责任要素包括责任能力、故意、过失, 而期待可能性可以看作是责任的例外要素, 如果缺少期待可能性, 则可以看成是一种责任阻却事由。即只要能判定责任能力、故意、过失三要素中的一个存在就可以认定行为人需要承担责任, 但是如果没有期待可能性, 则要阻却责任。简而言之, 就是将期待可能性看成是消极的责任要素。这种观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即如果期待可能性非常小, 则无法发挥其减免责任的作用;

第四种, 是可罚的阻却、减少责任事由说。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只有在有期待可能性的场合才能有可罚责任, 如果没有期待可能性, 则形成的是没有可罚的责任。此外, 当期待可能性减少, 可罚的责任也会减少。日本的山中敬一持有这种观点。

(二) 我国学者的观点

随着我国刑法理论的发展, 相关的学者开始研究期待可能性理论, 并对期待可能性理论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第一, 有些学者认为应将期待可能性理论引入到我国犯罪论体系中, 并将其视为犯罪构成理论的主观要件, 从而使得罪过包括故意、过失以及期待可能性。其中, 故意、过失是基本要素, 而期待可能性是评价要素;

第二, 有些学者认为根据我国现有的犯罪构成理论, 应将期待可能性视为刑事责任能力的构成要素。其中, 刑事责任年龄是构成刑事责任能力的积极要素, 而期待可能性是消极的例外要素;

第三, 有些学者认为期待可能性是从行为人意识上形成的可能性, 属于责任范畴, 应将其视为刑事责任的构成要素;

第四, 有些学者认为不应将期待可能性理论引进到我国犯罪体系中。因为, 我国刑法中的故意、过失就是对行为人心理情况的评价, 已经包括了期待可能性理论, 再将这种理论引入到犯罪主观要件中是不合理的。

(三) 刑事责任免减事由说之提倡

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 认为我国和德国、日本的犯罪构成有很大区别, 不能依靠他们的方式判断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刑法理论中的地位。笔者认为期待可能性理论应当属于刑事责任论。具体理由如下所述。第一, 我国的刑罚理论中罪责是分离的。在我国刑法中, 犯罪事实的成立和刑事责任是处于并列的关系的, 犯罪构成的要素并不包括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只是犯罪事实发生后的后果;第二, 我国使用的是罪刑法定原则。期待可能性通常存在于法律中但并没有明确规定。由此可见, 期待可能性理论可能会破坏我国罪刑法定的原则, 如果要想在刑法中使用期待可能性理论, 就必须要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将期待可能性理论归入刑事责任范畴中可以减少这种理论被滥用的可能性。

三、期待可能性的适用

期待可能性理论本身就是在司法实践过程中产生的, 具有显著的“人文关怀”功能。因此, 必须要在司法实践中使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这一功能。

根据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相关定义我们可知, 期待可能性就是期待行为人不实施该行为的可能性, 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就是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具有期待可能性, 但是期待可能性太小, 则即使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 构成犯罪, 也应减轻其刑事责任;第二就是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完全没有期待可能性, 则即使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 构成了犯罪, 也应免除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通常情况下, 我们将上述这两种可能称之为期待可能性的弱失, 即期待可能性减弱和期待可能性丧失[3]。如果想要分析和研究期待可能性的成立, 则实质是研究期待可能性减弱和期待可能性丧失的成立。要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成立应从三方面进行, 分别为客观要件、主观要件以及价值要件。

第一, 客观要件, 即处境的非正常性。期待可能性弱失成立的前提条件就是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处境是非正常性的。如果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是处于正常状态下是不能存在抑制行为人实施适法行为的因素的, 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犯罪行为是要负全部刑事责任的。第二, 主观要件, 即选择的不得已性。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处境的非正常性只是判断期待可能性弱失成立的前提, 但不是必然条件, 即不是所有的行为处境非正常状态都能成为行为人期待可能性弱失的理由。如果客观条件并没有影响行为人的内心, 则客观条件的非正常性不能成为判断行为人期待可能性弱失成立的依据。所以, 还要判断行为人实施行为时内心的真实想法。第三, 价值要件, 即刑法的可宽宥性。即使客观要件的非正常性影响了行为人内心的选择也不能据此判断行为人期待可能性弱失成立, 还要进行最后一个判断, 即刑法规范的价值评价, 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值得法律的宽宥。

四、我国刑法借鉴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必要性

目前, 我国刑法学界在关于是否应借鉴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讨论上还没有达成共识, 一部分学者认为应借鉴期待可能性理论, 另一部分学者则不赞同这种观点。持有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德国的应用已经出现了问题, 造成了司法腐败, 将其引入中国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笔者认为期待可能性理论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 我国应将其引入到刑法中。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提出之初就遭到了人们的反对, 认为使用该种理论会降低法律的效力, 但是期待可能性理论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反而成为大陆法系的主流责任论。由此可见, 期待可能性的存在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第一, 将期待可能性引入到我国刑法中会使得刑法变得更加人性化。法律要想获得人们的认可就必须先关注人们的内心需要, 而贴近人性的法律才是真正符合人们内心渴求的法律;第二, 将期待可能性引入到刑法中更加符合刑法谦抑的价值追求。刑法本身是具有宽容性的, 而期待可能性理论正是体现了宽恕的品质, 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五、总结

总之, 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犯罪构成模式, 应将期待可能性引入到我国刑法中,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刑法宽容的品质。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还应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 采用批判式的引进方式。

摘要:期待可能性最早是由德国提出的, 很多大陆法系的国家也都使用了这种理论。笔者将从介绍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入手, 介绍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地位, 分析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性以及我国刑法借鉴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必要性。

关键词:刑法,期待可能性,故意

参考文献

[1] 张明楷.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梳理[J].法学研究, 2009, 01:60-77.

[2] 马荣春, 周建达.论刑法学中的期待可能性[A].法治研究, 2012, 02:32-37.赵秉志主编.外国刑法原理 (大陆法系) [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169.

确定的可能范文第6篇

一、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众所周知, 绘画作品经常以在美术馆或画廊展览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眼球, 这两个地方虽也是公共场合, 可对于一般的普通观众还是很少进入这些地方, 更别说对悬挂在墙上的艺术展览画进行欣赏, 因为在他们看来, 这种阳春白雪的东西仅是那些艺术家的事。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如今艺术展览越来越趋于大众化, 尤其是在“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大文化背景下, 艺术展览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传统的版画多以顺应平面空间的形式呈现,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 各种艺术种类都得以全面的发展。如今, 在大众眼里, 绘画只是一个带有边框的平面, 它的发展只是绘画本身。随着装置、综合材料等各种新型艺术形式的出现, 人们对于传统版画原有的理解正在慢慢被取代, 传统的技法与现代科技明显不同, 这种格格不入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版画在艺术界的最初地位, 致使它成为艺术发展道路上的路人甲。在各种艺术思潮的不断涌现下, 如今艺术正在逐渐步入一个有着各种多元形式并存的新阶段, 同时各种艺术形式间的界限也在慢慢被打破, 由于艺术在观念和形式上的包容性和融合性, 使其正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版画创作语言的丰富化

对于版画而言, 它作为中国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 它的发展应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符合大众的喜好, 以时代性和前瞻性的鲜活姿态出现。最初的版画, 它的具体呈现方式、形态及功能等都只体现在纯粹的应用型产物或手工艺品上, 被大家认为是艺术作品的附加品。而如今版画的发展, 不仅有新颖的技术方式, 而且呈现形式也日益成熟, 十分能凸显其版画的特色。版画艺术的发展不仅要结合现代技术, 还需艺术家娴熟的手工技巧, 同时还要集聚了脑、耳、眼等各感官的共同作用, 在创作版画作品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觉悟能力。在技术的日渐醇熟下, 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才能不断涌现, 版画的艺术创作是大脑的加工反应在手工上得以体现的独特方式。在社会价值取向不断变化的今天, 在强调手工工艺的同时, 要结合艺术家的生活经历, 了解其背后的时代特征, 将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技术、艺术充分结合, 使艺术以系统完整的形式得以体现, 将物质价值融入精神价值。

三、版画形式创作的多样化

许多当代版画艺术家指出, 只有在版画的间接性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直接性之间建立联系, 通过模糊淡化版画自身特点的界限, 才能使版画不受自身局限, 在艺术的道路上有新进展。有的版画艺术家在作品创作中将油画的技术手段与其特点融合进版画中, 使独一无二的“独幅版画”特色得以充分展示, 这两种形式的结合虽改变了传统版画的原有概念, 却不曾改变其本质特点, 在限制版画“复数性”的同时, 将其“印痕”和“间接性”的特点淋漓尽致地展现。还有的版画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 不拘泥于将版画的这三个特点完全充分展示出来, 其中有的只凸显了其“印痕”这一个特点, 这种技术手法模糊了版画的自身局限, 让版画创作更自由随性, 这样不仅利于推进版画的迅速普及, 还能有效提高版画的市场认同度和价值认同度, 从而使版画在界限淡化中得以良性的快速的发展。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精神生活、文明建设、对美的鉴赏力等发展日益呈现多样化, 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若要创作出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 不仅需融入艺术家的情感, 使其能紧跟时代脚步, 还要体现艺术的特性, 结合社会的共性, 在对社会和现实的密切关注下, 不负重任, 承担作为一名合格艺术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类型的版画从不同层面或深刻或浅显地反映着当代社会的变化发展, 体现了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 用艺术反映生活, 用生活表达艺术。版画在当代的艺术价值体现主要是, 在紧跟时代脚步的同时, 遵守艺术发展的规律, 着眼于社会生活的变迁, 在生活中体会艺术的美妙, 以积极饱满的姿态去创作优秀作品。

摘要:当代著名艺术家徐冰曾对版画做出这样的界定:它属于间接性绘画, 是艺术家根据自身的创作意图将媒介物进行规范处理, 后经过间接印刷, 最终呈现带有痕迹的画面。对于版画来说, 它是我国美术发展的重要门类之一, 是与国画、油画并列存在的一种画种, 但却因不被普通大众所熟悉, 而长期被排斥被忽视。可见, 版画艺术只有与其他艺术元素进行交流融合, 才能找到自身发展壮大的契机点。

关键词:版画,艺术,互动,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吴莉.中西结合——浅谈当代陶瓷绘画艺术的语言创新[J].陶瓷研究, 2014 (43) :61-62

上一篇:短篇儿童故事范文下一篇:法律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