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影视文学的基本特征范文

2023-09-20

儿童影视文学的基本特征范文第1篇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又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点。对于中国文化的特点,目前,虽然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但本质上是相同的。我们认为中国文化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典型的伦理型特征。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表现形态中,传统伦理思想处于中心地位,起着支配作用。

2.强调知行统一,知识与道德统一。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其核心就是伦理道德学说,其宇宙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人治先于法治,身教重于言教,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

3.以惩恶扬善为宗旨,强调教化作用。中国文化十分强调“惩恶扬善”和教化作用。如中国古代文学历来就强调“文以载道”,十分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提倡美与善相结合。中国古代文化,无论文学艺术,还是史学、教育都以“惩恶扬善”的教化为目的,渗透了伦理道德观念。

4.强调“忠、孝”,充满人文精神。中国古代文化特别重视宣传“忠”、“孝”观念。由于中国文化的强烈的人文精神,才有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才有数千年辉煌昌盛的文明。但是以孝亲、忠君为核心的封建伦理意识,也是残害人民的精神枷锁,也严重地阻碍了历史车轮的前进。

5.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构成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特征。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与文化中,唯有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有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这种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发展至今的一种文化类型。中国传统文化表出非凡的包容会通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从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总是能以非凡的包容和会通精神来丰富和完善自己。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精神,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非凡的融合力。

儿童影视文学的基本特征范文第2篇

一、文化的基本要素与特征:

定义:文化是社会共享和普遍持有的信仰、价值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习俗、规范与准则的总和。

作用:文化超越时空,涵覆万象,大而无形,化之万物;它起着规范、导向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现象:

1、风俗、习惯、舆论;

2、思维方式;

3、行为准则;

4、价值观念;

5、精神境界;

6、作风;

7、待人艺术。

特征:规范特征(宗教、风俗、法律、政策、伦理、道德)

艺术特征(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服饰、雕塑)

器用特征 (工具、器物、机器、车辆、仪器)

认知特征(自然、社会、历史、人物、事件)

二、企业的含义与特征要素

定义:企业是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由各种生产要素拥有者为追求自身利益,通过契约方式而组成的经济组织;是在集合生产要素,创建利润和承担风险的条件下,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单位。

性质:企业具有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身份,是现代的社会经济细胞和基本经济单位。

特征:

1、企业直接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

2、企业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利润;

3、企业必须实现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4、企业是纳税单位;

5、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

五项权力:生产经营自主权、产品决定权、产品销售权、人事权和分配权。

功能与作用:

经济功能:企业作为生产力的直接组织者和承担者,使潜在的生产力转换为现实的生产力,不断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为技术进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换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功能: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为社会创造了就业机会,培养了专业化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国家创造了财富,缴纳了税金,维护了社会稳定,推动了社会和公共事业的发展。

文化功能:既创造社会物质文明,又创造社会精神文明,企业从谋生、赢利、致富的手段,转变为创造价值的工作,成为造福人类,改变世界文明的工具。

作用: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意义已超过单纯赢利的““围城””企业,在社会稳定与发展中,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作用,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左右世界的主要力量。

定位:未来的企业不单是一个赚钱的机器,而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它有目标、有思想、有精神、有活力,只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精神财富的积累相适应,企业才有生命力。

l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包括: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其典型形式是公司。

特征:产权明晰

责任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

关系:产权制度是基础,决定着企业的性质、地位和法人财产权;组织制度是保障,确定着企业的组织体系和治理结构;管理制度是保证,关系着企业各项资源的充分利用。

公司组织机构:股东大会(权力机构)

监事会

(监督机构)

董事 会 (决策机构)

经理人员(执行机构)

三、企业文化基本要素与理念阐释:

企业文化——是研究企业管理与发展的科学。它是企业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条件下,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有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

五大要素: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模范、典礼和仪式、文化网络

研究对象: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企业文化的内在结构、企业文化的塑造以及关于企业文化形成、发展与未来趋向等方面的内容。

理论核心:坚持以人为中心,把人放在企业管理的主体地位上,强调文化认同的群体意识作用,主张通过建立明确的价值体系,实现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融合,谋求企业、社会以及企业内部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的最佳组合与动态平衡。

企业目标—— 企业目标是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与阶段性工作任务,描述了企业发展达到的程度,解决了企业存在与发展的方向问题,是企业的使命和宗旨的具体体现,对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和文化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分类:经济目标(利润、税收)

社会目标(地位、荣誉、形象)

员工目标(薪酬福利、成就感)

政治目标(稳定、发展)

文化目标(疑聚力、成就感、荣誉感)

企业使命——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回答企业发展为什么和解决企业的生存价值和工作动力问题,对企业行为和员工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企业愿景——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能够激励员工的美好愿望的描述,是将员工目标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的价值观念和企业未来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

企业宗旨——是企业经营目的与发展前景的描述以及企业对所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承诺,反映了企业的社会价值与对待社会义务的基本态度。

企业理念——回答企业怎样发展的问题,是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活动中指导性观念,对于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确立具有指导作用。

企业哲学(也称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的最核心的理念,回答“企业如何生存”的问题,是企业处理内部、外部各种不同主体关系的最高依据和准则,是企业“做人”的总原则,它从多方面影响企业的决策和行动,是企业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内容:企业为什么存在和存在的价值、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伦理、企业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等,回答了企业管理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问题。

作用:企业哲学是企业最高层次的管理理念,主导着的企业发展方向,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基本取向和性格。不同的哲学思想构成了不同的企业发展道路。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也就是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评价;或者说这些事物在人们心中的轻重主次之分,这种主次的排列,构成了个人的价值体系。

企业价值观——回答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目的问题,其目的应包括企业发展的社会目标与商业目标,也包括员工的利益目标与发展目标,是以企业中的个体价值观为基础,以企业经营管理者价值观为主导的群体价值观念。

作用: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决定和影响着企业存在的意义和目的,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价值和作用,企业员工的各种行为和企业利益的关系,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基本方向和行动指南,为企业员工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奠定了基础。

企业精神——是现代意识与企业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以及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立场观点、心理定势与价值取向。

提炼原则:A、准确而深刻;

B、有个性特色;

C、简洁而生动;

命名方式:

1、企业名称命名;( 大庆)

2、产品名称命名;(康佳)

3、形象比喻命名:(海尔)

4、内涵提炼命名;(松下)

企业制度——是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时所制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义务,能起到规范和保证作用的各项规定或条例,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

作用: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中一种量化的存在形式,它强调的是在企业活动中,应该建立一种能够使广大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制度机制,在这种机制下,能促使员工规范行为,实施自我管理。

企业作风——指企业领导、管理人员的行为方式和企业风气的核心成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体现,是企业的内在品质和企业形象赖以树立的基本要素。

企业环境——是指与企业生产相关的各种物质设施、厂房建筑以及职工的生活娱乐设施等,是企业文化的一种象征,它体现了企业文化的个性特点。

内容:企业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A、内部环境:厂容厂貌、生产劳动环境与员工关系的总称;

B、外部环境:企业与社会各单位和周边关系的总称;

关系:企业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一方面,要能适应外部环境,使其积极因素作用于企业,促进企业形成良好的小环境;另一方面,要搞好内部环境,如企业的组织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经营环境,以良好的小环境促进大环境的改善,为大环境质量的改善做贡献。

企业礼仪——习俗是企业的风俗习惯;礼仪是企业按照一定的标准、一定的程序进行的时空有序的活动。

内容: 习俗:

1、游戏;

2、聚餐;

3、排外,刁难新成员;

礼仪:社交仪式(寻亲访友、待人接物)

接待礼仪(来访接待、会议接待等)

工作仪式(班前会、交接班仪式等)

管理仪式(工作例会、评价考核等)

表彰仪式(表彰形式、奖品设置等)

典(节日庆典、纪念庆典)

会(团拜会、纪念会、工作会等)

运用原则:

1、和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员工的共有特点相符合;

2、能体现本企业的特色、有鲜明的个性;

3、能正确体现企业的价值观。

企业文化活动——是指企业根据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结合企业员工的需求和特点,所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

内容:

1、学习培训活动;

2、技术创新活动;

3、文学艺术活动;

4、文化娱乐活动;

5、体育竞技活动;

6、公益福利活动;

7、思想教育活动;

作用:开发员工才智,培育员工技能,丰富员工生活,提高员工素质,营造企业氛围,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成就感和企业凝聚力。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化载体和可视性象征,是企业思想、理念、精神、方针、策略与价值观等在传播媒介上的影射。

作用:对内增加凝聚力,对外增加吸引力。

四、企业文化的功能与作用

凝聚功能: 通过改变员工的思想和态度,形成人企合一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使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使命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并自觉地付诸行动,起到磁石效应。

导向功能:主要是对企业和员工的整体心理、思想、价值观和整体行为的取向起引导作用,起到方向盘的效应。

激励功能:通过营造一种文化氛围,鼓舞员工的士气,使员工自觉地为企业奋斗,从而起到发动机的效应。

约束功能:通过企业价值观和规章制度对员工的思想行为进行一种无形的软性控制和约束,起到一种从众效应。

教化功能:通过企业理念、思想、精神、道德和价值观等对员工起到一种教育与感化作用。

润滑功能:从文化的角度来教育和感染员工,引导和调适员工的生活,融洽感情,增进友谊,从而优化企业人际关系。

辐射功能: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改善与发展,起到楷模感应效应。

增效功能:通过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管理,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从而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五、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步骤

(一)实施办法

1、召开企业文化启动大会,颁布企业文化大纲

2、用文化理念变革企业制度

3、导入CI塑造企业新形象

4、编制企业员工文化手册,规范员工行为

(二)文化传播

1、培养企业文化骨干

2、组建宣传网络,建设文化载体

3、利用先进模范人物传播

4、通过CI和企业文化活动进行传播

5、通过广告、新闻和有奖征答等活动传播

6、组织公益活动、展览、展销会和接待参观活动传播

六、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与注意事项

六、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经与途径验

(一)、五个保证:

领导重视

组织保证

规划保证

教育保证

物质保证

(二)、三个结合

与企业经营战略制定与实施相结合

与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改革相结合

与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三)、主要途径

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队伍建设结合起来

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活动结合起来

(四)、注意事项

企业文化建设不能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脱钩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企业自身实际出发

企业文化建设要增加投入

儿童影视文学的基本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发展历程 基本特征 儒家学说

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从汉武帝始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后期一儒统天下,虽然也有释道参杂其中,个别时候甚至盖过儒术,但总体上是儒家独步天下,无有能与争雄。纵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上古文化:

在古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使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从元谋人直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均处于这一时代。其中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从距今7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展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另外表现在关系方面,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则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等。

二、殷商西周文化:

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渤海湾。在初始阶段,商人主要从事游耕农业。与此相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徒,史称“不常厥邑”。在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兼具“象形”、“会意”、“形声”等制字规则的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文字的发明和使用,使迁殷以后的商人率先“有册有典”。以殷为中心展开活动的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在以神秘性与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的支配下,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关于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古代典籍屡有记述。《礼记·表记》便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三、春秋战国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所谓“百家”,当然只是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说。对于其间主要流派,古代史家屡有论述。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具体说来,在天道观上,儒家承继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人德”相配合的思路,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言”,同时又对神灵崇拜作淡化处理。在社会伦理观方面,它以“仁”释礼,把社会外在规范化为内在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港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诸子中与儒学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道家“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因而,道家在许多方面都是儒家的对立面: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国家的责任,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法家的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与郑国的子产,他们力主强化法令刊律,使民“畏威如疾”,以达到富国理乱的效果。他们的理论是:火烈,民望而畏之,故死于火的人少;水弱,民狎而玩之,故死于水的人多。因此法令刑律宜严不宜宽。墨家的创立者是鲁国人墨翟,其信徒多系直接从事劳作的下层群众,尤以手工业者为多。故墨家学说强调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尚力”),反对生存基本需要外的消费(“节用”),企图以“普遍的爱停止战乱取得太平”(“兼爱”),同时又尊崇天神(“天志”),鼓吹专制统治(“尚同”),从而典型地映现出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性格。

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有鉴于此,文化史家借用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四、秦汉文化:

秦汉帝国的盛大根植于新兴地主阶级的生气勃勃、雄姿英发。由统治阶级精神状况所决定的社会文化基调也处于一种不可抑制的开拓、创新的亢奋之中。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万里绵延、千秋巍然的秦长城,“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气势磅礴、规模浩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水域总面积超过北京颐和园五倍的长安昆明池,“包括宇宙,总览人物”的汉赋,以百科全书式的恢宏眼光观照历史的《史记》,无不是在秦汉宏阔文化精神的统摄下产生出来的辉煌制作物。

开拓进取、宏阔包容的时代精神作用于中华文化共同体内部,激发了工艺、学术的创作高潮;作用于共同体外部的广阔世界,则大大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秦汉时代,中国文化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交流,其中最著名的文化活动是汉武帝时期导致丝绸之路开辟的张骞通西域。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中国文化因此增添了灿烂的色调和光彩。

五、魏晋南北朝文化:

战乱与割据打破了帝国的一元化政治与集权式地主经济体制,定型于西汉中期的以经学为主干、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崩解,取而代之的是文化生动活泼的多元发展局面。

“有晋中兴,玄风独振。”(《宋书·谢灵运传》)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随后,道教形成。与道教勃兴的同时,另一支宗教大军也气势日增地开进了魏晋南北朝文化系统,这就是来自南亚次大陆的佛教。由此形成二学(儒学、玄学)、二教(道教、佛教)相互颉颃、相互融合的多元激荡的格局。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这一时期因匈奴、鲜卑、羯、氐等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引发的胡汉文化的大规模冲突,更使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在文化的多重碰撞与融合中,中国文化得到多向度的发展和深化,强健而清新的文化精神大放异彩。

六、隋唐文化:

隋唐文化的气象恢宏,与地主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休戚相关。魏晋南北朝,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是门阀世族地主阶级,他们凭借门第、族望而世代盘踞高位,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高门大姓”以外的庶族或寒门则进身不易。然而,门阀世族势力在隋唐时期趋于急剧没落。给予门阀地主致命打击的首先是摧枯拉朽的隋末农民大起义,继之而来的则是杨隋和李唐政权所推行的包括均田制、“崇重今朝冠冕”及科举制在内的一系列全面压抑门阀世族的改革措施。在门阀世族衰落的同时,大批中下层士子,由科举人仕途,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从而在现实秩序中突破了门阀世胄的垄断。

在隋唐之际巨大社会结构变动中登上中国文化舞台的庶族寒士是正在上升的世俗地主阶级的精英分子,有为的时代,使他们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充满自信和一泻千里的热情,唐代文化因而具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时代气质。

中国文化发展至唐,显示出一种阶段性的集大成的灿烂风采,其辉煌令后世追慕不已。

七、两宋文化:

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理学的建构。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为指明自觉认识天理的途径,朱熹精心改造了汉儒编纂的《大学》,突出了“正心、诚意"的“修身"公式。

宋词雅,宋画雅。苏轼在《跋宋汉杰画山》一文中提出“士人画”这一观念,强调融诗歌、书法于绘画之中,以绘画来表现文人意趣。以此文化心理为总背景,两宋绘画富于潇洒高迈之气与优雅细密、温柔恬静之美。宋词、宋画、宋文以及宋代理学构筑成一个精致辽阔的上层文化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以及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在熙熙攘攘、风波丛生的快节奏都市生活中,市民们无意于追求典雅的意境,浓郁迷离的诗情,而是醉心于能直接地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享受的艺术样式,因此,市民文化从其诞生起,便显示出一种野俗的活力与广阔的普及性。

八、辽夏金元文化:

契丹、党项、羌、女真以及后来的蒙古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多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岳飞等优秀词人的忧患之作与悲愤之唱,范仲淹与王安石所推行的变法,莫不是这种文化大背景孕育的产物。另一方面,契丹、党项、羌、女真等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收到丰富营养。

元蒙统治时期,汉族士人文化被游牧民族踏得支离破碎,科举制度中止七八十年,以致元代文人仕进堵塞,一部分穷困潦倒者于是与盛行勾栏间的杂剧产生了亲缘联系。元杂剧不仅愤激地谴责黑暗,凝重地传递、倾吐内心的不平,而且以一种充满希望的热情,去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元代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大规模开放,使大批中亚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居内地。他们之中,有不少科技人才。异邦的先进科技,尤其是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阿拉伯天文学、数学,以他们为媒介,流人中国科技界。与外域文化输入中国的同时,由于蒙古人的西征,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以蒙古军和阿拉伯人的战争为中介,传人阿拉伯,再传人欧洲。

九、明清文化:

就中国古典文化而言,其生命也有一个由生长到全盛到衰落的历程。明、清(公元1840年前)两代便处于这一历程的后段。同时它又为传统文化向近现代文化的转型准备着条件。明代与1840年前的清代,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晚期。在这几百年间,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缓慢而又重大的变化,随着自耕农的普遍发展,庶族地主力量的增长,以及屯田向私有和民田的转化,传统的地权占有形式发生变更;随着租佃关系上自由租佃的出现,永佃制、押租制的发展,雇佣关系上封建性雇工向自由雇工的过渡,封建依附关系发生松解;与此相关联,某些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开始在封建制度母体内出现,凡此种种,皆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后期阶段。

明清两代,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剧变的重大时期,当中华帝国驱逐传教士,封闭国门,陶醉于“十全武功”之时,欧亚大陆的远西端,新兴的资本主义呼唤来工业革命,瓦特发明的双向运动蒸汽机,使欧洲人获得一盏“阿拉丁神灯”。产业革命催化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之中,宗法农业社会的中国也在劫难逃,工业先进的西方是决不肯放过如此巨大的一个商品倾销地、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的。中西方的冲突已成为不可避免之势。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人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

下面我们再看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有哪些特征,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是它的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刚健有为、鞠躬尽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特点。《易经》曾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的运行是刚健有力,生生不息的,人的活动也应该效法天,应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也就是说,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有一种奋斗拚搏精神、积极向上的精神。孔子对他自己和对他的弟子都是这样要求的,他认为一个人不仅应该“学而不厌”,而且应该“为而不厌”,他自己则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第三, 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征。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的三个王朝夏、商、周,地域虽然不十分广大,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分权制,但名义上毕竟是三个拥有“天下共主”的统一王朝。只是在东周后期才出现了诸侯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而当时的政治家、思想家们所向往和追求的则是国家统

一、法度一统的理想社会。

第四,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特点。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也就是说,神本主义在中国不占统治地位,而人本主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第五, 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突出特征。“和”作为哲学范畴,是指对立面的统一。“和实生物”,只有“和”万物才得以生长,天下才能太平,国家方能兴旺,个人才能幸福。儒家的著名学者荀子一方面主张“致天命而用之”,但同时又认为宇宙即是一个大和谐的局面:“列星随旋,日月递照,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而认为日食月食,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则是天地失和的表现。《中庸》则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当然,我们五千年的华夏传统文化还有更多的且与俱进的特点,正是这些被传承和继承的悠久历史文化,使中国的文明冲出亚洲,走向世界,逐步实现中国的国泰民安,民强国富!

文献资料:(1)《中国文化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赵玉华

2000第1期

(3)《社科纵横》 1994年第6期

学校:河 南 理 工 大 学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煤化工

姓名:张其鹏

学号:。。。。。。。。。。

儿童影视文学的基本特征范文第4篇

在我国体育市场以及相关赛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体育新闻传统同网络媒体间具有了更高的契合度。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方式, 网络体育新闻表现出了明显的情感性以及交互性。对于网络媒体来说, 其从一定角度来看为新生事物, 而从现阶段网络体育新闻在具体发展方面的情况可以了解到, 其还处在一个相对起始的阶段, 并因此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挑战。对此, 即需要能够做好网络时代背景下体育报道基本特征的分析与把握, 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传播对策的研究与应用。

二、基本特征

在网络时代当中, 体育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有:第一, 时效性。根据对新闻报道时效性方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在网络时代当中, 其在信息传播数量以及速度方面同传统纸质媒体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在网络体育新闻传播当中, 通过图文直播、视频直播以及图文综合方式的应用, 能够对赛事以及新闻传播的同步性进行有效的提升, 通过对比赛战报以及比赛概况的不断刷新, 能够帮助人们能够第一时间获取体育新闻报道;第二, 丰富性。在网络体育新闻当中, 不仅具有电视以及报纸的图片与文字, 且可以通过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多种该方式的应用使网络信息在具体传播当中具有更强的生动性。在现阶段相关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发展的过程中, 通过网络对直播比赛进行观看的人员数量逐渐增多。在体育新闻报道当中, 图文直播作为一种新方式, 在现代网络媒体当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下, 也使得体育新闻报道在时效性方面具有了更大的变化, 其时效性的存在, 则使得新闻报道在传播效果以及传播速度的方面相较以往都具有了更大的提升;第三, 交互性。在网络体育新闻报道当中, 交互性可以说是网络背景下的基本特征。在传统体育新闻报道当中, 虽然也强调观众同读者间的互动, 但受到传统媒介方面的限制, 则很难在更大的时间、空间以及范围内实现读者同观众之间的互动。而在网络媒介当中, 这种互动则具有了更为容易实现的特点, 且在互动时间、范围以及空间方面具有了更为广泛的特征。这部分特征的存在, 同网络媒体在互动方面的时效性以及自主性具有着密切的联系, 能够在实现上下间沟通的基础上对受众的观点与呼声进行快速而真实的反映;第四, 情感性。在体育新闻传播当中, 受众是传播的重要落脚点。在具体新闻报道当中, 如果能够将受众作为核心, 则将表现出较强的情感性。该种情感性通常为对新闻报道的积极影响以及人物内心世界的告白。通过该种体育新闻报道方式的应用, 则能够更好的对体育事件以及体育人物所具有的正能量进行展现[1]。

三、传播策略

在新的新闻背景下, 要想更好的实现新闻信息传播, 即需要能够做好以下策略的应用:第一, 提升报道的独特性。从目前我国网络媒体的采访权可以了解到, 其目前还不具备参访权利, 在传统媒体采访完后, 其仅仅能够对其新闻在进行加工之后再对外公布。该问题在世界杯以及奥运会等重大赛事当中表现的十分明显。对于部分网络媒体来说, 其通常仅仅具有一两名记者, 通过其网站的浏览可以了解到, 其每天都能能够写出大量的稿件。从事实角度分析看来, 记者受到精力方面的限制很难实现该目标。这部分问题的存在, 则出现了较多大量同质化以及雷同的新闻报道, 该种情况的存在, 同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间则存在着一定的相悖情况;第二, 深挖背后故事。目前, 不同网站间具有着十分激烈的竞争, 在该情况下, 对更多的网民进行吸引则成为了现阶段网站发展、生存的关键条件。在多样化海量冲击当中, 人们所接触到的新闻报道通常仅仅是快餐式的体育信息, 而很少对其中更深层次的内涵形成关注。对于体育赛事的具体情况, 更多通过自我搜索实现目标。通过该方面情况则可以了解到, 对体育新闻的深刻度以及全面度进行提升, 则可以说是现阶段对受众进行吸引的关键方式;第三, 打造精品栏目。受到网络环境下传播速度以及空间的影响, 网络体育新闻报道在具有较快传播速度的同时, 也具有着较快的消减速度。在该种情况下, 只有对网络体育新闻报道精品栏目进行精心打造, 才能够在对网络新闻报道浏览量进行提升的基础上对更多的宣传报道效益进行获得。从目前全球体育情况看来, ESPN可以说是一个知名度非常高的体育电视网, 其在传播以及经营理念方面具有非常高的实践经验总结以及创新。目前, 我国也具有着较多的新闻报道平台, 但受到新闻内容选取以及新闻传播方式的影响, 所具有属于自身的品牌栏目很少。对此, 即需要能够在未来工作当中加大该方面研究, 以品牌的科学打造在市场当中形成更高的影响力;第四, 把握舆论导向。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使体育新闻在具体报道方式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体育新闻传播当中, 人们都可以在大部分开放性报道当中对自己的见解进行评论与留言。而在该过程当中, 也有部分网民以匿名的方式发表一些地域攻击以及发泄的语言, 该种情况可以说是现阶段网络体育新闻传播当中存在的一项明显问题, 对网络体育新闻报道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影响。在未来工作中, 需要体育网站方能够做好该方面的舆论导向以及管控, 实现网络新闻的健康传播与发展[2,3]。

四、结束语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 我国体育新闻报道也在此过程当中具有了新的表达方式与途径。在上文中, 我们对我国体育新闻的基本特征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未来体育新闻发展当中, 需要能够把握受众需求, 以科学新闻传播方式的应用在市场当中形成更高的影响力。

摘要: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今天, 我国体育新闻也在此过程当中得到了较大的变化与发展, 并在新的网络环境当中形成了数量巨大的手中群体。在信息技术发展快速的背景下, 在体育新闻传播以及体育比赛转播方面都具有了新的规模与速度, 作为一种新的体育媒体模式, 其在对传统体育新闻传播路径进行丰富、提升新闻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也表现出了新的特征。在本文中, 将就网络时代下我国体育新闻的基本特征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体育新闻,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1] 李海.浅谈电视体育新闻报道[J].传播力研究.2017 (06) .

[2] 牛卫红, 滕朋.审视电视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性别书写[J].当代传播.2017 (01) .

儿童影视文学的基本特征范文第5篇

一般来说,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的意义在于最大化使用资金开展教育活动,这也是高校财务使用的出发点所在。同时,高校在设计财务风险控制系统时应考虑到使用者信息的合理分析,如高校使用需求、管理者使用情况、纳税人与政府的特殊功效等,让高校在建立风险控制系统时更为贴近高校实际发展状况。想要正常运行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系统,需通过制定与当前高校财务情况相符合的规章制度,来有效规范使用者与风险控制者。无论是高校内部设计、财务工作或管理工作人员,都需明确财务活动范围、财务风险范围及相关业务,了解哪些举措会令高校财务发生风险,并有效控制风险与识别风险,以此缩小财务风险发生概率。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系统中,预警系统的应用可有效创新财务管理机制,同时还可督促各级部门积极完善财务风险系统与评价机制,形成合理防范、科学实施、风险化解的高效管理模式。此外,高校增强财务风险控制系统,还可让校内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效用,促进高校在科学合理的资金分配流程中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首先需要明确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意义,并深入研究其基本特征与表现形式,以此创新与完善财务风险控制系统。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高校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存在于实施相关财务工作与制约相关经济过程中所形成的风险,其中主要有以下三种特征为主。第一种是债务风险特征,部分高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强化校内基础设施建设,在学生宿舍与体育设施方面进行大量投入,但这些活动的完成与资金支持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由于高校属于公益性质机构,对财政部门拨款较为依赖,在财政拨款量不足的情况下,导致部分高校选择金融机构贷款来满足建设情况,且高校在不具备经济收益的情况下导致财务风险特征出现。第二种是风险投资特征。近年来多数高校在与校企合作模式下逐渐增加交流频率,针对某一项目开展科研活动时会大量投入资金,但由于该活动进行投资具有不稳定因素,从而出现风险投资特征。第三种是体制风险与流动风险特征,高校在信贷业务的支撑下虽短时间可解决基础设施问题,但信贷业务长久之下所产生的负债过度也会导致高校发展出现阻塞,尤其是在财务预算体系没有完善的情况下,其资金流动风险会进一步增强。

三、高校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与内部影响因素

(一)债务增强表现

高校在逐渐开展扩招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出现其他风险因素,其负债因素的产生便是由于高校从轻度负债转变为严重影响发展的最大因素。通过相关数据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多数高校中都存在各种贷款现象,且占据高校总投资量的40%左右,这种超过财务预算的债务透支将会随着时间流逝不断增强。

(二)管理失衡表现

高校出现管理失衡表现于财务工作人员过于注重完善合法性的原始凭证、合理性的记账凭证与签字手续等,但却很少对高校风险管理加以重视。不仅如此,高校由于并未妥善管理财务关系,从而在使用资金的过程中出现管理不清、责任不明、互相推诿等现象,进一步导致使用资金效率缓慢,严重流失资产等现象,进一步出现管理失衡所导致的财务风险。

(三)政府财务监管因素

首先,高校在不断推进扩招工作的过程中,诸多高校也逐渐加入扩招行列之中,从而导致高校出现跨越性教育转变,在精英化教育模式中形成为大众化教育。同时,高校在建设基础设施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内部工作的同时也会随之增强各种优化型经济支出,进一步与财务工作产生紧密关联。众所周知,高校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其资金主要来源便是政府拨款,但由于逐渐扩大招生规模,其拨款经费力度也需不断提升。但是,从目前来看,多数高校依然存在资金不足现象,虽然在银行进行借贷可解燃眉之急,但这种方式往往会导致财务风险进一步剧增。同时,政府对高校贷款行为较为忽视,且银行缺乏完善审查机制,在此情况下,政府面对高校银行贷款行为虽然较为赞同,但其具体额度、贷款标准等规范却不具体,在约束力度较弱的情况下,一些高校从而选择了随意贷款来为未来发展铺好道路,其中所隐藏的财务风险因素却没有充分考虑。

(四)高校金融贷款因素

一方面,高校在面对财务风险时期责任人对风险责任缺少重视,并在贷款金额逐渐则多的过程中加剧了高校发展阻碍。高校自身性质便为事业单位,且高校领导也为任期制度,在此情况下高校责任人自身责任意识的缺失将会导致财务风险进一步恶化。同样,高校财务工作人员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导致各种项目资金投入并不合理,且为了业绩水平的提升去进行贷款,导致贷款金额逐步增加,充满随意性的投资活动导致经营绩效并没有稳步增长,却出现财务风险增强现象。此外,校企合作模式主要用于教学活动、学科研究、实习与生产等过程,然而从当前来看,由于高校运行体系并不完善,且产权意识模糊,令高校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竞争意识极为匮乏,其经济活动的开展与市场经济发展也严重不符。在此情况下,高校将出现校企合作经济亏损现象,且负债量将进一步增多导致高校出现责任负担因素。

四、高校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的完善策略

(一)公开化实施财务风险预算

高校在控制财务风险过程中需注重相关部门与审计部门预算管理行为,并在合理、科学的预算过程中完善预算计划,实施公开化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让预算标准能够清晰明了地呈现在各级部门严重,并及时公布校内财务预算计划。同时,高校需根据财务预算管理制定相应奖惩机制,让各级部门能够全面贯彻落实管理条例,并针对违反条例行为进行相应惩罚制度。此外,高校还应积极开展评比活动,以此调动各级财务部门人员积极性,从而大幅度降低财务管理风险因素。

(二)增强风险高发处控制力度

高校在完善管理机制过程中,需首先针对办学规模、财务审批流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审批控制制度、银行贷款行为、部门人员出境制度等进行完善。同时,高校应对管理机制与内部控制等制度实施图书、建设工程、设施材料、设备教材等进行招标,以此来控制大量资金支付过程中有效防范风险高发处的投资风险因素。此外,高校需针对职位责任与工作流程进行明确规范,在面对不同岗位中应以书面形式制定管理制度与行为制度,全面落实责任制度与审核机制,保证该制度的实施力度。高校还需积极监督各级单位风险控制评价与风险因素防范建设力度,以此保障高校内部资金流动与收入稳步运行。

(三)实施监督科研工作经费支出

高校在控制财务风险时,首先需要正确认识与辨别风险过程,这也是财务风险控制的主要因素。高校实现内部财务风险控制主要分为察觉式控制与预防式控制。其中预防式控制便是为了部分人员出现工作失误现象而引起的控制模式。例如职责分离、审批控制等行为。而察觉控制则是高校面对即将发生或概率发生事件所形成的相应对策。将二者有机结合便可增强失误行为发生,且针对错误行为进行及时提示,以此促进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系统稳步运行。例如资金支出和科研工作出现信息不符现象,则可通过财务风险管理来有效控制,并及时根据科研工作进行实施监督,以此解决经费支出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风险因素。

(四)通过专业人员评估高校财务能力

高校在针对贷款数额进行控制时,需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相应标准贷款规模。相关数据显示,部分高校在事业收入资金中的15%都将用于负债偿还。因此,高校需在进行借贷时根据自身还债能力来权衡贷款数额,不应根据银行优惠政策来盲目、随意地去大数额贷款。同时,高校健全贷款机制也可让财务风险有效缩减,虽然贷款行为可解决高校燃眉之急,但其利息却十分难以承受,高校在长时间的贷款下,将会增强经济负担。因而国家应针对高校贷款实施相应规定,通过金融领域与法律行业专业人员来针对高校内部财务进行评估,而后在针对高校开展信贷业务,有效控制高校内部财务风险。

(五)增强财务内部系统防范与监管工作

高校实施财务风险控制工作,需要全体职位人员共同配合与努力,因为无论是在哪一环节中存在风险因素,都会导致控制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因此,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构建财务防范系统,加强内部控制防范措施。首先,高校可根据管理数据来进行参照,针对可行性财务支配与预警体系、会计统计数据来明确自身财务风险特征。同时,高校需以风险基础建设、可靠性银行存款与现金支付能力为依托来实施科学合理防范系统。其次,由于财务风险防范系统并不固定指标参数,因而高校应积极建设广阔、通畅的相关资金支出咨询室,并根据该部门所收集到的财务信息与风险数据来为高校开展相关资金活动作为参考依据。此外,高校实施财务风险防范系统中需注重分析数据,因而该系统需要有效整合高校各项部门,通过财务审计、财务预算等部门来及时反馈内在风险因素,有效实施财务监管工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风险控制工作是一项提升高校经济利益、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高校需积极建立财务内部风险控制系统,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合理分析相关财务风险数据,并实施全面化内部管理制度、风险管理控制,以此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摘要:近年来, 诸多高校为了扩充发展空间, 出现源源不断招生现象, 从而导致财政拨款无法满足高校当前规模。在此情况下, 部分高校开始通过借贷方式来解决燃眉之急, 从而导致其财务风险因素无法控制。因此, 本文针对高校财务风险基本特征与表现形式进行深入分析, 并提出相应完善策略, 为教育事业提供一定参考意见, 以期高校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因素, 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基本特征,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 徐明稚, 张丹, 姜晓璐.基于现金流量模型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价体系[J].会计研究, 2012 (07) :57-64+97.

[2] 沈莹.基于内部控制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2, 25 (06) :76-81.

[3] 欧阳瑞聪.财务风险管控视角下的高校内部控制[J].财会学习, 2017 (02) :24-25.

儿童影视文学的基本特征范文第6篇

第一本是她的散文集,我满怀期待地翻开了那“传说”中的《寄小读者》。从中,我通过她无意中害死了一只天真无邪的小老鼠而悲痛、悔恨不已可以看出冰心是一位善良、勤于认错、感情很深的人。我又带着享受的感觉翻开了《三寄小读者》,她竟为了和我们这些小读者交流,都忘记了自己已是年过八旬的“老太太”。可是在她的笔下,我们又感受到了她那不朽的“青春活力”,她与我们交流的时候,就好像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姐姐,活泼而有活力,真是“一颗煮不烂、锤不扁、炒不熟、硬邦邦、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啊!再看下一章节,在那“红色”笔墨的衬托下,“冰心姐姐”的形象真的是冉冉升起——无比爱国、关心国家、支持正义——。她真是一位品德高尚、关爱国家的好人啊!

在长达八十年的文学生涯中,她创作了大量散文、诗歌和小说作品,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中,最令我喜爱的就是那篇《寄小读者》了。冰心女士通过日记的形式歌颂母爱、童真、大自然和祖国。把自己“幼稚的欢乐”和“天真的眼泪”写得婉约典雅、轻灵隽秀、凝炼流畅。有人说《寄小读者》是冰心“最自由,最不思索”的作品,表现出冰心率真的个性,塑造出冰心纯真的自我形象。无论是描写母亲的恩慈,或是姐弟的情谊,还是大自然的美妙,无不反映出她鲜明的自我形象。

上一篇:能源调查报告范文下一篇:市政专业技术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