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作文教学的点滴范文

2024-02-26

例谈作文教学的点滴范文第1篇

“真交际”指学生与老师、同学、家长或其他人进行的有一定目的的书面或口头的往来接触活动。例如学生间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向老师说明犯错误的情况,参加竞选,和父母争辩,写信,讨价还价,义卖等等。这些接触活动在学习生活中频频发生,然而很少被老师有意识的开掘,引入习作范畴。或者说老师没留意去创设生活中本来具有的自然的交际情景。“写作是为了生活”(叶圣陶语),一旦写作和生活相融起来,学生就会感到写作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兴趣和动机。例如,我指导学生用废纸做出了一个个色彩鲜艳,结实防水的纸球(纸球外套上了各色塑料袋),并指导从前言、材料与工具、方法与步骤、玩法提示四个方面写成了一篇小说明文。接着创设了一个真交际的情景:将全班60人分成两人一组,分别到30个班级讲解、推荐做纸球的方法。活动完毕回到教室交流活动经历。有的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手舞足蹈的讲述了刺激而开心的交际经历:“听我说明来意,台下‘哗’的响起了掌声,我定了定神,大步跨上了讲台”“在同学们的吆喝声中,火红的纸球从教室这端抛向那端,我趁势大声问到:‘好玩吗?’‘好玩!’„„

又一阵吆喝声淹没了我的话音”“我可真是过足了一把推销瘾!”有的垂头丧气,因为“—开口就心慌,脸红,引来同学们一阵阵哄笑”,“我不停地用手捏动着裤逢,眼睛盯着讲台,我听见自己的声音像蚊子嗡嗡。”可见,整个交际活动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浸透了学生个体体验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心理反应自然丰富多彩,因此倾吐出来的又怎能不是“我的”肺腑之言呢? 策略二:在“真角色”中体验情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体悟去塑造个性化的角色。

十九世纪意大利著名演员萨尔维尼,主张演员在表演时应生活于角色的生活之中,每次演出都要感受角色的感情。二十世纪初期,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推崇其表演主张,强调表演艺术必须以内部体验(感受同角色相类似的情景)为基础,将内部体验过程视为演员创作的步骤。这就是著名的“体验艺术学派”表演理论。“感受同角色相类似的情景”就是做一个“真角色”,因为只有成为一个“真角色”,才可能用“那一个”角色特有的语气去说话,去行走,去思想,才能成为不同于任何角色的个性化角色。这不正和作文教学体验性原则相通吗?例如,写想象类的作文,学生很容易出现想象雷同、不合情理的毛病。但如果让学生进入想象中的“真角色”,效果就截然不同。以续编故事《狐假虎威》为例,我先让学生重温故事,揣摩角色。五年级学生都熟悉《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因此播放故事前我提出更高要求: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很精彩,你能绘声绘色的讲给大家听吗?学生讲完后,进行评比.“谁讲得更精彩,为什么?”提示学生明白:要想把故事写得吸引人,必须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细致描述。“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和老虎?”让学生体悟到狐狸的狡猾与沉着,老虎的愚钝与暴躁。这为想象故事的生动性和对角色的主调把握奠定了一个基础。通过想、议、演、说,把学生置于“真角色”境地:“假如你现在就是那只倒霉的小狐狸,在老虎的魔掌下你会怎样说,怎样做来逃脱此难呢?”“这屋子里现在有62只小狐狸,比—比哪一只小狐狸的办法天衣无缝,没有漏洞。”学生冥思苦想,议论纷纷。想出的办法先不说,而和老虎(老师扮演)现场表演。表演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准确的表达,合理的想象。这一过程,老师成了愚钝暴躁的老虎,学生成了狡猾沉着的狐狸,老虎稍一放松警惕就有被骗的可能,狐狸稍一疏忽就有被吃掉的危险,学生的情感被充分激活,一个个充满智慧的脱身之计应运而生!不仅如此,活动结束后,“幸存的狐狸”还主动帮助“被吃掉的狐狸”分析原因,另想对策。教与乐之间,学生完成了一篇情感激荡、足智多谋的纯体验作文。

策略三:在“真观感”中体验精蕴,让学生学会精细的观察和准确的表达。

“接触了生活并不—定认识生活,有了丰富的生活材料,而且了解其‘精蕴’,才能成为写作的材料。”(参见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第252页,开明出版社,1998年版)“精蕴”即事理的深奥处细密处,这是小学生在观察生活时很难认识到的,但如果给学生—个亲身体验的、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观察点,必能激发观察意向,揣摩观察方法,获取深刻而细致的“观感”(看到事物以后所产生的印象和感想)。例如,让学生亲手种植牵牛花,写观察体验日记。老师发给学生一些种子,但并不告诉他们是什么种子。四月下旬开始培土和播种,学生从形状、颜色、硬度、重量等方面观察种子,并记录下种的时间、经过及对种子的寄语。一个孩子写到:种子像芝麻一样,黑黑的。而有的孩子细致观察后指出表述不合实际,应为:种子比芝麻略小,黑中微黄。可见有的孩子观察更精细了。7至10天后出芽了,孩子们惊叫起来,花苗渐渐长大,孩子非常想知道是什么花,查阅了很多有关植物的书籍,有的甚至端着花钵向花匠请教。当他们看见花苗长出细藤时,便确定是牵牛花了。但自己种的牵牛花会开出什么颜色呢?对照资料,根据花苗叶子的形状和大小推测花的颜色。他们意 外地从网上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如果把—朵红色的牵牛花泡在肥皂水里,牵牛花就由红变成蓝,如果把已变成蓝色的牵牛花再浸到稀盐酸的溶液里,则牵牛花又恢复到原来的红色。孩子们又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对“花瓣细胞里的花青素”的研究。自主探究的激情一旦迸发,孩子们就好象长出了第三只眼,走进事物深奥的殿堂,发现了粗浅观察不能发现的新天地。八月中旬,牵牛花大多开了,虽然是在暑假,很多孩子还是打电话告诉了我喜讯,他们又发现了新问题:没有一个孩子亲眼目睹到花开的经过。后来他们告诉我,牵牛花大多凌晨3点开始绽放,四点左右花开结束,每朵花只有一天的寿命一一他们都快成牵牛花专家了。花开了,孩子的心扉也打开了,充满想象与创造的文字诞生了:“在微风中,柔弱美丽的牵牛花飘然若仙”“她抖抖沾满露珠的紫裙,挺起胸脯,吹着喇叭,又努力攀登,我发现她比昨天又高了一截。”“它细细的 茎蔓不停地向上缠,我用手把它向上提了一把,没想到不到一个时辰,它又倔强地退回原地,慢吞吞地自己爬,原来它也有思想呀!”„„深秋,花枯萎了,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摘下花籽,准备第二年春天播种。

《木兰从军》教学案例与思考

教学案例:

张广平老师把收录机放在讲桌上,然后喜气洋洋地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现在要了解一件事,喜欢听河南戏的小朋友把手举起来。”曲沃县离河南很近,同学们熟悉河南戏,机灵的孩子们知道老师要放戏曲录音,便不约而同地举起手,随后便是你一句我一句的“我喜欢”、“我喜欢”。

老师说:“好!老师也很喜欢,不过河南戏很多,昨天老师选了一段精彩的,请大家欣赏欣赏。”

老师放豫剧《花木兰从军》中的《谁说女子不如儿男》。

有的学生如痴如迷地听着,有的学生竟跟着手舞足蹈地唱起来。

老师说:“请小朋友再认真听一遍,然后试着唱唱你最喜欢的一句。”老师重放。

这一下学生可得意了,教室里热闹起来,七嘴八舌地唱起来,有的唱:“白天去耕地,夜晚来织棉”。有的唱:“谁说女子不如儿男。”有的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有的竟能整段唱下来。学生还真是都积极地参与着。

当学生渐渐静下来的时候。老师说:“咱们齐唱一句‘谁说女子不如儿男’吧!”师生们有滋有味地重复唱着这一句。

老师说:“同学们看课本63页,带上感情自由读《木兰从军》,反复熟读课文,一直读到能看到花木兰站在了你的面前为止。今后我们再唱‘谁说女子不如儿男’时就更有感情了。”

我们看到学生十分投入地自由读课文,用探究的眼光,用真诚的口气,在呼唤着花木兰快点走到自己面前。

熟读课文大约15分钟。

老师说:“在刚才熟读课文的过程中,谁看到了花木兰站在了你的面前?”

学生纷纷抢着回答:“我!”“我!”“我!”

有一个淘气的小男孩说:“老师,我看到了,花木兰是一个好好漂亮的姑娘呢!”

教室里一阵笑声。

老师也笑着说:“是吗?我也看到了花木兰是一个十分漂亮的姑娘,还是十分勇敢的姑娘,大家想一想,这么漂亮的勇敢的姑娘是怎么说服家里人替父从军的?”

学生沉默片刻后说话了:

有的说:“她肯定说,父亲,你年龄大了,跑不快,让我替你去当兵吧!我会打胜仗的”。

有的说:“她肯定是说,爸爸、妈妈,你们放心吧,我不会给你们丢脸的。你等我的好消息吧”。

有的说:“她肯定说,爸爸、妈妈,我才不怕吃苦呢!我女扮男装,照样会打仗”。

还有的说:“她肯定迸会说,小弟弟,你照顾好爸爸、妈妈,我给你拿奖杯回来”。

学生的思维在互相碰撞中不断进发出耀眼的火花。

老师说:“小朋友想象得真好,把老师都说服了。那么大家一定会抄写好这三个生词吧!抄一抄,再各写一句话。”老师边说边把“胜利”、“将士”、“征兵”三个词语卡片贴在黑板上。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写生字词,写句子,时时鼓励着学生。

课堂小结时,老师兴奋地说:“今天同学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名字叫„„”

“花木兰”!学生也兴奋地抢答着。

“好!让我们再齐唱三遍‘谁说女子不如儿男’吧”。

师生在昂扬和谐的氛围中走出了教室。有的学生还边唱边比比划划地跑在操场上玩耍。有的听课老师也小声哼着走出了教室。

案例分析:

课后我们和授课老师一番对话:

问:“这节课你自我感觉如何?”

答:“我本人自我感觉还是良好的。还是听听各位老师的意见吧”。

问:“这节课的目标你觉得把握的怎样?”

答:“这节课的目标是反复熟读背诵课文,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学习6个生字,我觉得今天在我设置的“笼罩”里,学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努力做一个发展的人。”

问:“你说的‘笼罩’是什么意思?”

答:“我先放一整段戏曲,然后重点学会唱‘谁说女子不如儿男’一句,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利于学习本文的环境,使这个环境紧紧地‘笼罩’着学生的身心,学生在这个‘笼’里面不知不觉地就‘熟’了”。

问:“我们觉得你在语文的人文性方面做得很巧妙,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答:“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想学生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对花木兰的崇拜之情,花木兰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是有益的。这里我不强调让学生学习花木兰的什么什么精神,而是让他自己去感悟,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嘛”。

新课程倡导师生共同成长。从这节课里,我们确实看到了有收获的不仅是学生,老师同时也大有收获,我们这些教研员也大有收获。张老师在这里用一种环境“笼罩”学生的身心,使我们很受启迪,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尽管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但没有强制性的约束是不行的,这个“笼罩”既有开放性又有强制性,还有艺术性,学生在这个“笼罩”里确实是不知不觉地“熟”了。

反过来,我们设想一下学生,这节课一定能给他们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果在此节课前会唱“谁说女子不如儿男”,那么他(她)在这节课上得到了深一层的感悟;如果在此节课前不会唱“谁说女子不如儿男”,那么他(她)会为这节课学会了唱而自豪。

花木兰的形象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记忆里,成了他们崇拜的偶像。学生乐于学生字词,敢于想象,通过这节课,我们看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燕子专列》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第一次见面,猜猜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

生:是一封表达友谊的信。

师: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就藏在信封里边,老师把它发给你们,但必须在老师允许的时候才能打开,好吗?

师:你知道哪些衣服的牌子令我们喜欢?

生:巴布豆、米奇、小太阳„„

师:你穿什么牌子的校服?

生:北海小学牌子的校服。

师:你喜欢吗?

师:假如有专门卖北海小学校服的店叫——

生:专卖店。

师:你专门的座位叫——

生:专座。

师:专门接送你的三轮车叫——

生:专车。

师:了解天文学的叫——

生:专家。

师:专门进行的一次采访叫——

生:专访。

师:专门接送重要的乘客,专门送货的列车叫——

生:专列。

师:我们前几天认识了一趟专列,叫——

生:燕子专列。

师:什么叫燕子专列?

生:专门载送燕子的专列。

师:(出示文字)燕子专列是专门把燕子从送到的火车。

生:燕子专列是专门把燕子从寒冷的地方送到温暖的地方的火车。

师:老师给你提个醒,从寒冷的什么地方——

生:寒冷的地方是指欧洲瑞士。

师:围绕燕子专列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生:燕子能飞,能长途跋涉,为什么要专列送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解决问题需要读课文,大家读课文,看能不能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读课文)

师:谁已经找到了?

生:这年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师:大家都找到这一处了,你们真会研究,一下子找到了回答问题的关键句子。大家一齐读句子。

生:„„

师:这一处讲了多个原因,大家读读句子找找,找到一处不错,找到两个聪明,三个更是了不起,找到四个的,老师当着这么多老师的面拜你为师。

生找原因,不出声。(师:大家习惯不出声朗读)

生: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

师:你用一个字概括。

生:冷。

师:什么叫气温骤降?20多天气温从20摄氏度降到0摄氏度,还是1天之内气温从20摄氏度降到0下摄氏度,叫„„?

生:气温骤降。

师:我们的燕子遇到了麻烦,你心里怎么想?

生:可怜。

生:焦急。

生:选另一条路飞。

师:但他们已经飞到这儿了。我看到大家很不忍心看到燕子面对这种麻烦。可怜它,为它焦急,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读。

再交流。

生:燕子很饿。

师:课文里说了吗?课文怎么说?帮老师在黑板上写上“饿”字。

生:谁来说第三个原因,那就更不得了了。

生:燕子遇到了累的麻烦。

师:燕子很累。我们学过《燕子过海》这篇课文,燕子曾经飞过大海洋,燕子还飞过——

生:高山。

师:燕子飞过——

生:许多国家。

师:这就是长途跋涉,你想到了什么?

生:燕子一定没一点力气了。

生:燕子肯定很累。

生:要是是我们,肯定累死了。

师:是呀,但燕子还要飞,多累呀,把这种感觉放在句子中,读出累的感觉来。

生读。

师:你读得非常努力,我仿佛看到了燕子飞啊飞啊,飞到„„

师:谁找到第四个原因,谁就能成为老师的老师了。

生:遇到了死的麻烦。

师:是死了吗?

生:是濒临死亡。

师:濒临死亡就是说——

生:快要死了。

师:为什么不说快要死了,而说濒临死亡呢?

生:„„

师:燕子在死亡线上挣扎着,成千上万只燕子濒临死亡,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师:我把你的愿望捎给燕子,好吗?

师:燕子遇到了濒临死亡的麻烦,我们应该马上采取救助行动。“救”字前面还得加个条件。

生:急。快。

师:是啊,要不我们的燕子可等不及了啊!

师:瑞士人们是怎么急救燕子的。一边读课文,一边划句子,再想一想他们符合这要求吗?

生读、找、划。

师:这救援行动快吗?

生: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师: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

生:“纷纷”„„

师:“纷纷”读懂很多人在救。读读句子,快一点,急一点。

生读。

生:“四处”„„

师:四处分头寻找,行动更快。我们也分头去寻找快要冻僵的燕子。

生读。

师:满天飞舞的大雪,我们的燕子可要冻僵了,你们寻找的脚步可要快一点,能急促一点吗?

生再读。

师:看单个儿能不能找快点儿。

指名读。

师:读得急而且沉重了。你也找了哪句?

生: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盖„„这个句子中“立即”表示快。

师:谁也找了这一句,而且也感觉到快了。

生: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立即这个词说明政府很关心。

师:下令立即,能不能更快些。

生:老师,政府不是下令,而是呼吁人们立即行动。

师:“呼吁”什么意思?

生:号召。

师:如果你是电视台记者、广播员会怎么呼吁?

生:大家快来救燕子,就一只燕子奖励十元钱。

师:你为什么想到要奖励的方法?

生:让人能更多地救燕子

师:你想的很有创意,但是任何有创意的东西还得看有没有这个价值和必要。还会怎么呼吁?

生:燕子在我国遇到了麻烦,快冻僵了,我们快来救燕子。

师:你把燕子遇到了什么,要求人们怎么做说清楚了,但漏了什么?

生:把燕子救到哪儿?

在指名说。

„„

师:燕子是人类的朋友,爱护燕子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也来为燕子呼吁一下。怎么呼吁,先来练习练习。像小燕子一样叽叽喳喳说一说。

师:练习得差不多了。

师:瑞士政府正在播送一则紧急消息。瑞士电视一台正在播送:谁是播音员?

生:成千上万只燕子在我国境内遭到了麻烦,它们饥寒交迫,濒临死亡,让我们一起走出家门,寻找这些冻僵了的燕子,把它们送到瑞士火车站温暖的空调列车上。

师:瑞士电视二台也在播音„„

师:瑞士电视三台还在播音„„

师:这个消息你听到了吗?你怎么想?

生:赶快换身衣服,出去寻找这些燕子,救救它们。

师:是呀,抢救燕子时间紧迫。

生:衣服也不穿了,只穿内衣救去救燕子了。

师:呵呵,救燕子要紧,自己的身体也要保护好。

师:还有谁也听到了这个消息。

生: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怀孕的妇女,工作的叔叔阿姨,贝蒂„„

师:所有的人都参加了救助燕子的行动。齐读句子。

指名读句子。

师:我们的燕子有救了,有希望了。还从哪些地方看出人们心里很急。

生:人们冒着春寒,顶着大雪,踏着山路,可能遇到种种困难。

师:可能遇到种种困难,但阻挡不了人们的救助行动。

师:那么多家庭,那么多人参加了救助燕子的行动,我们的燕子得救了。救助行动圆满的结束,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给燕子的车厢布置成像森林一样的环境。

师:瑞士人们想得很周到。

师:你对刚才的奖励方法有什么看法?

生:啊!我的财产分完了。

师:究竟有没有必要,有没有价值,老师刚才送你们的礼物中就能找到。打开刚才的信,好好读读里面的内容。

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瑞士人真爱鸟。

师:如果中国人能像瑞士人一样爱护动物,大熊猫救可能随处可见。

生:瑞士人爱鸟像爱自己的朋友。

师:瑞士人爱鸟像爱自己的朋友、亲人,对亲人,对朋友伸出援助之手,需要讲价钱吗?

指那名学生:不用。

师:瑞士人们用行动救助了濒临死亡的燕子,我们可以用一个“爱”归纳。

师:你瞧,列车启动了,读最后一句话„„

师:列车启动了,你也站在送行燕子的行列中,你会说什么?

生:燕子祝你平安、祝你幸福。„„

师:伸出你的双手,你愿意让它在你的手心里啄食吗?

生:愿意

师:伸出你的双臂,你愿意让它在你的手臂自由跳跃吗?

生:愿意

师:逗逗你的双肩,你愿意让它在你的双肩唱歌、跳舞吗?

生齐声愿意。

师:(出示文字)请爱护鸟,爱护所有的生灵,尊重所有的生命,因为我们同在一个地球上。

(板书为一颗爱心)

赏析:

屠素凤老师是浙江省教坛新秀,绍兴县小学语文教研员,她是绍兴县第一个作全国性公开教学的教师,曾被评为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这堂《燕子专列》设计精巧,上得精彩!通篇显现一个“爱”字。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在《教育诗》一书中把教育譬喻为诗,而教师对学生的爱无疑可以算是最真最美的诗,有爱就有梦想,有爱就有欢畅,有爱就有希望。教师从内心深处对学生有了这份诗一样美丽纯净的爱,我们的课堂就能酿造理想之蜜,营养孩子的全个生命;就能点亮理想之灯,烛照孩子的整片心空;就能种植理想之树,绿化孩子的每个季节。

记得亨·哈·爱丽斯曾经说过:“懂得去爱别人吧,爱能填满整个世界空虚的角落。”是的,虽然爱就一个字,但世界拥有了爱,大树就可长成绿荫,花朵就能流溢馨香,高天就能拥有湛蓝;教师拥有了爱,学生就能谛听到日落月升的呼吸、虫蚁鸟兽的欢歌、云里风里的消息;课堂拥有了爱,教学就能成为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

例谈作文教学的点滴范文第2篇

1 阅读前 (pre-readin g) 有的放矢, 趣味导入

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英语知识和生活实践出发, 使用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英语, 同过游戏、问答、介绍、说唱以及TPR等多种形式趣味导入相关话题。并可借助各种教学辅助手段创设语境, 呈现阅读材料中的语言难点, 为下一步的阅读活动作好铺垫。

1.1 热身 (Play a game:Magic eyes.)

课件快速出示之前所学过一些过去式词组, 要求学生快速朗读并快速记忆并反馈。

1.2 复习

T: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1:I cleaned the r oom and played f ootball.

S 2:I w at c he d T V a nd w a sh e d th e c lo t h es.

(S3, S4…)

这样一方面可以复习之前所学的句型;另一方面也与前一环节的复习单词形成递进。为阅读做好必要的准备。

1.3 导入和新授

T:Wh at did y ou do l ast week end?Hush, let me guess, Did you watch TV?…

T:What did I do last weekend?Guess

S1:Did you sweep the floor/watch T V…

T:Y e s, I d i d.

T:So, I was very busy last weekend.学习busy, 请几个学生快速读

T:A n d l a st S at u r d a y, I vi s it e d m y gr andpar ents.I cooked meals f or them.Guess, What did I cook?Did you…?

S1:Did you cook fish/eggs/noodles/tofu…?

T:Yes, lots of delicious food, because it was my grandma’s birthday.

学习It was…grandma’s birthday.

T:Well, I was busy last weekend, How about you?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1:I cleaned the room.

T:What did he do?

Ss:He cleaned the room. (S2, S3, S4)

为进一步巩固What did she/he do?She/He…这个句型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

T:Li Yan was a very good girl, she was ver y helpful.But last weekend her mother was ill, what did Li Yan do, can you guess?Maybe…

S1:Maybe she washed the dishes.

S2;Maybe she cooked the meals.

2 阅读中 (while reading) 引导梳理, 整体教学

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 因此教师应该从整体教学入手, 采用图片、录音、录像和课件等形式呈现阅读内容, 让学生不但了解词句的表层意义, 同时还了解词句的深层含义以及与文章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 还应培养学生在阅读时的时间意识、目标意识和动笔意识。

2.1 时间意识

尽管阅读的速度是因人而异的, 但时间观念可以增加阅读时的紧迫感, 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如何为一个具体的阅读目标而用最有效的阅读技巧, 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

2.2 目标意识

学生在阅读前, 教师应将具体问题或要求交代清楚,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 从而增强阅读的效果。

2.3 动笔意识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师从一开始就应训练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 一句话, 几个字, 一些符号甚至是一些各种不同颜色的划线, 这样既帮助学生思考, 又记录他们在阅读时思考的痕迹, 为第二次阅读或日后复习时, 能够迅速进入状态打下了基础。因此在阅读中, 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 Listen. (第一次听, 回答yes or no问题)

Was Wu Yifan busy last weekend?

Was it his grandma’s birthday?

(2) Listen again. (第二次听, 回答wh问题)

What did Wu Yifan do last weekend?

(3) Fast reading. (两分钟内完成快速阅读, 作笔记并做完书上的填空练习)

Fill in the blanks.

(4) VCD领读。

(5) Read af ter the T.

(6) Read the passage in groups, try to help each other.

(7) Read the passage together.

3 阅读后 (post-reading) 及时反馈, 拓展延伸

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使课堂内容得到延伸, 我设计了三篇课外文章,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阅读并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学生阅读完后, 我要学生上台来在投影仪上出示自己的答案, 并口头回答问题。

当然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是个积累和渐进的复杂过程, 并非一蹴而就,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 更是任重而道远, 我们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运用整体教学的原则, 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 指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表层理解, 再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大力度, 循环加深, 最后整体推进, 深层理解, 真正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小学英语课程开设以来, 许多英语教师从词法到句法不断深入地研究,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而关于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则是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的重点, 如何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做了如下探索。

例谈作文教学的点滴范文第3篇

小学科学课程标指出:“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学习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观察为主。这不仅标志着该课程从单一的学科教育转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上来,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要飞跃和教学不断深化。因为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在这里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将对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顺应小学新课程的标准,并达到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益谈谈自己的一点理解和认识。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的欲望

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最好老师。科学课,是以学习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型课程。它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学学做做、玩玩乐乐中,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向学生宣传科技知识,带领学生搜集科技信息,使学生对科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上科学课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不能马虎对待,为今后学好科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所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为重要。例如教学《声音的产生》,首先创设情境,

激发情趣。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然后老师播放课件:无声的大自然。我们刚才看到的画面仿佛缺了点什么?谁能告诉大家有什么美中不足之处吗?然后再将课件画面添上声音,学生兴趣十足。觉得有了声音,这个世界真美好。这样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正确地理解和实践“科学探究”

当然要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益,就要优化教育资源,整合具体的操作过程,并要重视教学设计在实施中的合理性,要看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价值的探究活动。

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漏掉一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我们以为只有这样才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时常出现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为此,有必要重新正确地理解和实践“科学探究”。新课程下的教材不应是学生和教师学习、教育的唯一工具,而是教师放飞设想的起点和创造性教学的载体,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火把和获得知识信息的泉眼。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努力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基础。因此,要做到这几点:

首先教师要真正钻研教材,不断地创新。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在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内部深层次的含义、熟练运用教材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创新型处理。一切现存事物都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根据自己所在的大教育环境,因地制宜地用批判性的精神对待教材。

其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很好的把握教材难易的“度”。如在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全过程的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科学探究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那么这节课该如何开展才能使探究活动更具合理性与有效性呢?我们先来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把小苏打和醋放在一起会怎样?会不会变成其他物质?会不会变气味?这些问题对已经学过《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的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也没有多大意义。因此,这节课中就这一问题而言,提出问题不是重点!再来看学生的猜测结果:会变成糊状,会改变颜色等等,就是没猜到会冒气泡。其实我们也能想到学生的猜测结果,因为在平常生活中学生几乎没有接触小苏打的可能。对未知物质的混合进行猜测,有点瞎猜,所以猜测也不是重点。再来看制定“小苏打和醋混合”的计划:学生讨论需要什么材料?该怎么做?这个实验材料是明摆着的,需要的是小苏打、醋、筷子和杯子,看来价值不大。关于怎么做,学生们提出了顺序问题、数量问题,如:是让醋倒入小苏打还是让小苏打倒入醋?倒入多少?是一点一点倒入还是一下子倒入?等等。这里就包含科学混合方法问题,混合就是倒在一起,倒在一起就有不同的倒法,不同的倒法就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这就是科学课要追求的东西,是具有重要的科学探究价值的。其实我们只要从各环节所用的教学时间出发,就能达到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再次,在教学中要精简探究活动数量,控制活动中的变量。新课

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亲身经历给他们深刻地体验。因而活动多了,如何保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那就必须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握好重点,并围绕这个点,做深做透,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的责任。而千万不能浪费时间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让学生跟着你草草收场。所以与其热热闹闹,丰富多彩,还不如减少两个活动或某些环节,保证充分地时间,把每一部分做透了,做细了,那么学生的收获可能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了。

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因此,科学课堂教学是一项灵活性比较大的工作,不同的教学内容就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环节。

三、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要进行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还能培养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究知识,获取新知识,是提高探究能力的有效

途径。比如我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物体振动的情况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不同”我就让学生做这样一个探究性实验:三个相同的玻璃杯装着多少不一的水,用筷子敲击杯子的边缘,发出声音最高的是哪个杯子?在这个实验中你发现哪些关于发声现象的科学规律?课后,学生研究兴趣高昂,认真地参与实验,探索出物体发声高低的规律。所以这样的教学内容就突破了课堂时空对于学生发展的限制,而着眼于对整个大自然的探索,提倡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了知识。并在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并在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想法。使他们在学习中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我通过尝试探究式教学,体验了从被动的传授者到主动的研究者,在教学中注重用研究和改革的观念开展教学。结合自己的课改实践我认为,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和方法形成更明晰、更深刻的认识,对我来说,是教育实践的创新和反思。

总之,我们教师要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要为学生创设一片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天地,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务必时刻提醒自己,避

例谈作文教学的点滴范文第4篇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30年了,在教学中深深地了解到,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也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有声对话过程。所以,语文《课标》指出:“初中语文教学应着重于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此,关于阅读教学下面我有以下谈一谈,便与同仁者共勉:

一、要告诉学生阅读什么书籍

笔者牢记了一句话:“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报刊、杂志、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杂志,图书,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享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要真正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并且能够自觉地、发自内心地阅读,还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阅读时要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心去读,抓精彩重点语段用情去琅琅地读,抓意境描写,发挥想像去读。这样就使学生的文化底蕴不断厚实,从而使学生阅读的兴趣进一步增强。

三、要大力提高阅读兴趣

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 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要对学生“点子”的调查,目的是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和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课内课外都能勤读,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因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以读书为乐事是阅读的前提,我深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激发兴趣,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多读教材,把握语文的思想蕴含和文化内涵,做到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结合与统一。其次,理性升华,阅读是接受人类文明成果,继承精神领域的遗产。前人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交到我们手上,接受这份礼物,在短时间内了解吸取中华几千年精神财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新认识历史,审视历史文化。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断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品味。再次,以读为乐,学生在阅读中有了许多收获,受到了成功的鼓励,作为认识主体的价值和潜能,让学生自己去品尝,去领悟阅读的乐趣,经过长期的阅读,经过不断地劳动最后是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在这种乐趣中成长。

五、要培养学生学会质疑

阅读的重点不在读,而在用心思考,用心去感受。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还要不断地穷尽其所以然。阅读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作为精神的享受,作为对美的追求,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首先是要激发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其次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思考方式或思维模式,充分发扬课堂民主,给学生思考的权利,创设和睦、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的思考独立化、个体化,充分调动已有知识和人生积累去思考,去理解,以获取更多的更高层次的知识以及人生感悟。

六、要渗透情感教育教学

阅读教学是凭一篇篇课文进行的,每篇课文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是相互依存的,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先指导学生通过词、句、段、篇(即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这一步要启发学生积极展开思维,使课文所描写的人、事、物在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具体了解人物的行为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事情的发生发展和景物的特点等等,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事件的意义以及由景物描写中透发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例谈作文教学的点滴范文第5篇

一、注重思想感染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教材的内容都富有思想性, 语文教师犹如一个播种者, 一个耕耘者, 应该在儿童的心田里及早地撒下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种子, 让它们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 结出丰硕的道德行为之果。语文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是顺理成章的, 更何况, 通用小语教材本身, 又编排了那么多内容丰富的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呢!应该说, 通过语文教学, 满怀激情地对儿童进行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是小学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义不容辞的使命。当学生沉浸于《桂林山水》、《五彩池》的美丽风光时, 当学生为《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狼牙山五壮士》的牺牲精神感动时, 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将教材深挖一步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

二、教学生积累资料

语文课文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地名、方位、周边环境、历史背景等。课前可以让学生查阅地理图册、历史教材等资料, 了解有关的知识介绍, 为学习、理解课文做好准备。如《五彩池》一文中提到五彩池位于四川藏龙山, 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对“藏龙山”中“藏”字的读音产生了疑问, 认为应该读“西藏”的“藏”, 理由是四川是藏族聚居的地方, 因此藏龙山是取西藏之意。面对这样的问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 了解藏龙山的地理位置、海拔等具体情况, 知道藏龙山海拔4300多米, 云雾缭绕、深林密布, 如同一条巨龙藏于山中, 由此得名“藏龙山”。通过这样的学习, 也对后来学习五彩池的形成原因, 以及理解五彩池的神奇起到了帮助作用。学习了《蝙蝠与雷达》后, 教师可以布置一道开放题:“人们根据 (------) 发明了 (------) 。”通过这道做不完的题目意在鼓励学生课外搜集仿生学知识。在这种信息集成式作业完成过程中, 学生处于大语文的学习状态, 视野得到了开拓, 信息处理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让学生动手实践

课文中介绍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 但抽象的解释再多, 学生却不一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 不妨让学生做个实验, 将自然学科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如《赵州桥》一文有这样一个问题:“50多米长的桥面, 下面没有桥墩, 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那么是什么支着这么长的桥面呢?”这时, 我就让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先让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的图画纸, 用两个长方形的文具盒作桥墩。再让学生将图画纸平放在桥墩上, 然后把橡皮轻轻地放在纸中间。结果只放一小块, 纸就凹陷下去了。接着, 把纸握成拱形, 嵌入两个桥墩之间, 再将橡皮放在纸桥上面, 纸桥却没有凹陷, 连放橡皮两三块照样也能承受。通过对比, 使学生明白拱形桥面比平面形桥面能承受更大的重量。这样, 学生即使不明白力学的原理, 也能在实验中获得直观印象, 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四、结合想象画课文内容

《火烧云》一课, 在教学时, 先让学生通过读书自悟火烧云的绮丽多变, 再让学生拿起彩笔, 把这种景色画出来, 从而进一步领会课文的内容。与此同时, 还可以让学生再想一想火烧云还像什么, 进行创造想像力的培养。这样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发展。

《五彩池》一课, 在教学时, 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读书, 自己感悟五彩池的形态玲珑多姿、池水鲜艳多彩, 再让学生拿起彩笔, 画一画奇异、美丽的五彩池, 从而进一步领会课文的内容, 体会课文谴词造句之妙。与此同时, 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展开想象, 画一画五彩池还可能有哪些形状, 池水还会有哪些颜色。这样, 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发展。

五、让学生动笔算一算

学习《飞夺泸定桥》一文时, 可以围绕课文内容, 让学生这样算一算:红四团完成任务的时间:从28日早晨到29日早晨, 顶多20多个小时。完成的任务:步行240里, 抢在援兵的前面, 赶到并夺下泸定桥。红四团克服的困难:翻山越岭, 击溃阻敌;顾不上吃饭;晚上下大雨时, 还要冒雨前进;准时赶到泸定桥, 夺下这个天险。通过计算比较, 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 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六、让学生倾心听一听

《月光曲》一文叙述贝多芬被热爱音乐的穷兄妹俩的真情所感动, 即兴创作了《月光曲》。教学时, 可以配合课文的朗读放《月光曲》音乐的录音, 随着优美的旋律, 让学生感受贝多芬的内心变化, 领悟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样, 在领悟音乐的同时, 激发学生的思考。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很多课文与思想品质、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具备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就应该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 通过融合使学生得主动, 觉得轻松, 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例谈作文教学的点滴范文第6篇

存在这些弊病的原因很多,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对学生来说, 教师所谈的戏剧文学知识只是高深的理论, 由于学生阅读面窄尤其是读过的戏剧文学作品少之又少, 对戏剧文学的知识可以说是空白, 难免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不浓;在分析人物性格、阐释主题思想时, 由于学生脱离对剧情的理解和体验, 昏昏欲睡、机械记忆者居多。

(2) 由于戏剧文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较远, 又加上中考等大大小小的考试对它有意无意的疏离、考查的知识点相对较少等原因, 致使老师、学生都不很看重它戏剧教学显得无足轻重, 部分教师只是停留在组织学生读读剧本、提示一下主题思想、概括一下人物形象特征的表层而已。

(3) 由于教师对课本剧的表演不太重视, 指导较少或干脆不指导, 加上学生对文本解读不够透彻、对人物性格把握不够到位、受港台喜剧片影响等原因, 致使表演随意的夸张, 矫揉造作。有时表演看起来似乎很热闹, 也很幽默搞笑, 但只是追求噱头热闹过后, 所得甚少。

课本剧表演无疑是校园文化的一朵奇葩。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加深对剧本的理解不失为戏剧课文教学中的一种好办法。但如何让学生学得更踏实有效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 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 授课前教师深入研究课文。

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戏剧课文的教学, 在上课前充分认识节选剧本的重要性和代表性, 加强研究, 积极钻研教材, 挖掘其知识点, 利用互联网等多种途径了解相关资料, 要对作者、故事背景、情节等做到心中有数, 确定重难点和侧重点, 讲授时力求生动活泼, 以便更好的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2) 引导学生搞好预习。

教师要在学生的预习上下功夫, 想方设法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由于受篇幅限制, 新课程中的戏剧课文往往源自节选, 学生对剧本的理解只是停留在通过课本注解中剧情梗概的阅读来增加感性认识, 这就使得学生对剧本的理解不够全面, 甚至失之偏颇。针对这种情况, 授课前一两周, 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 或推荐剧本让学生阅读, 或提前发放赏析资料, 或组织学生观看剧本的影视资料,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也使他们对整个剧情有所了解, 加深对课本剧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还可以通过布置写读 (观) 后感、随笔等形式, 督促学生搞好预习。

学生只有深刻理解了剧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才能使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才能在课堂上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题地位, 也才能在和谐、民主、合作、自由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3) 授课时抓住戏剧课文的突出点。

课本节选的戏剧课文有的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的侧重语言个性化的赏析;有的偏重于故事情节的巧妙构思;有的看重对话技巧的分析;有的重在人物心理揣摩等, 教师授课时就要抓住这些特点, 不能一概而论, 根据课文的侧重点确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在教授《威尼斯商人》法庭审判这一出戏时, 就要侧重语言个性化的赏析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教授《枣儿》时, 就要偏重于故事情节的巧妙构思。

(4) 表演要做到讲、演结合, 适度发挥。

表演是学生在深入理解剧本内容的基础上, 对剧情的生动再现。一次成功的课本剧表演, 可以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学语言变为直观的艺术形象, 既可以训练学生口语表达、导演等各种能力, 给学生提供才艺展示的平台, 又能寓教于乐, 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可谓益处多多。

如果要进行表演, 最好只选择课文最精彩的一部分重点内容。先演后讲或先讲后演都是可行的, 最重要的是做到讲演结合, 教师的讲解要力求简洁, 学生的表演要力求到位。

同时, 表演要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本本主义, 完全拘泥于原作, 教条刻板, 不进行丝毫的“再创造”。例如在表演《威尼斯商人》法庭审判这一出戏时, 如果让学生背大段的台词就显得过于教条刻板;另一种是不尊重原著剧情, 肆意发挥, 只追求一种热闹效果, 而将剧本演成“四不象”, 出现“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场面。例如在我校举行课本剧表演比赛时, 某班学生表演的新编课本剧《白毛女》中, 居然出现了林冲开枪打死黄世仁, 并抢喜儿上梁山的情节, 这显然失之偏颇。

总之, 表演既要尊重原著, 又要适度发挥。这样既遵循了新课程“开放、民主、平等”的原则, 又可以达到“探究、拓展、提高”的良好效果。

(5) 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无定法”, 教学戏剧课文时不能一成不变, 可以采取多样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白毛女》、《打渔杀家》、《变脸》等戏剧课文时, 可以找到光碟、录象带之类的课件资料, 教师给学生布置思考分析题, 可以让学生直接带着问题去观看欣赏资料、寻找答案, 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重点讨论、归纳分析。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加深对剧本的理解, 达到赏、析两不误了。

一言以蔽之, 只要教师从思想上重视, 课前深入研究课文、引导学生做好预习, 授课时抓住课文的突出点, 做到讲演结合, 并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戏剧课文教学时的一系列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就一定会提高戏剧课文教学的效益。

摘要:在教学戏剧课文时存在诸多的弊病, 本文分析了存在弊病的原因, 就如何让学生学得更踏实有效, 结合自己的教学, 从授课前教师深入研究课文等方面, 提出了粗浅的五点看法。

上一篇:梁稳根个人资料简介范文下一篇:立体几何的解题技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