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溢出与国际贸易论文范文

2023-09-27

技术溢出与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共存。只有重视技术创新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既受到市场垄断程度和国际直接投资等因素的影响,又与企业规模、所有权结构等企业自身因素密切相关。因而,应增强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投入。

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规模;国际贸易程度

作者简介:王亚勇(1966-),男,安徽濉溪人,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蚌埠清越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房地产市场与发展规划。

一、引言

技术创新是我国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获取竞争优势、处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加入WTO,随着我国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贸易投资一体化的逐步形成,以及贸易壁垒的存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日益凸显。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受到创新投入不足的制约。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很少涉及发展中国家。国外学者多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利用发达国家的企业数据,实证哪些因素对其技术创新产生作用。国内学者对于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大多从技术溢出的角度出发,忽略技术创新;对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探究,仅仅把握市场结构和国际直接投资等直接影响因素,而忽略国际贸易、企业规模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因素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改善企业管理提供理论借鉴。

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况

(一)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技术创新是科技进步与生产力提升的重要保证,对企业和国家的宏观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据英国工商部发布的《2009年全球企业研发状况报告》,2009年全球1250家上榜企业总共投入2538亿英镑的研发资金,同比增长7.1%。从我国来看,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在财政税收、贸易金融等方面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国务院于2006年2月施行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我国全社会的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升,到2010年将达到2%,到2020年会达到2.5%以上,争取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对外技术依存度降至30%以下。科技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总支出达3000亿元,比2005年上升了22%,占GDP的1.4%,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达70%以上。然而,这一数字仍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并且,实践中不同企业对R&D活动的重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二)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不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但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程度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从宏观层面上看,2002年技术创新的研发强度才突破1%,2007年达到1.49%,该水平不但与同阶段的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而且低于主要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后期的水平。同样处于工业化第二阶段,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研发强度为1.4%~3.0%,联邦德国在20世纪70~80年代为2.11%~2.22%,日本在20世纪70~80年代为1.59%~1.91%。

从企业的层面上看,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统计中,披露技术创新投入的有373家企业,平均研发投入2.47亿元,仅占373家企业销售收入的1.05%,其中,只有106家超过2%的水平。2004年中国制造业中最大的500家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为1.09亿元,占这些企业的1.88%。国际经验显示,技术创新费用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1%,企业将难以生存,达到2%可以维持生存,达到5%以上,才会有竞争力。这表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三、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来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其中,外部来源是辅助要素,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保障因素;内部来源是根本要素,是决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主要因素。

(一)外部因素

1.市场垄断程度

根据熊彼特理论,市场垄断程度和企业技术创新有着显著关系,他从创新的动力与能力两个视角来分析垄断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当垄断程度较低时,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动力将大于技术创新的能力,此时创新能力将制约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市场垄断程度则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而当市场垄断程度较高时,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将小于其技术创新的能力,此时,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将取决于其技术创新的动力,提高市场垄断程度将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进行。因此,垄断对于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一个阀值。 我国大部分企业所具有的垄断程度都比较低,低于该阀值,其创新投入受到创新能力的制约,实际创新投入低于意愿的创新投入,从而导致创新投入不足。

2.国际直接投资

FDI通过技术外溢影响着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外资流入必然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国内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从中获益。按照技术外溢理论,FDI进入会直接或间接地给东道国企业带来技术上的转移,从而促进了东道国技术能力的提升。但是,若东道国企业仅仅是模仿、复制外国企业的技术,就会失去技术创新的动力,将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竞争理论,外国企业同本国企业的竞争,会迫使东道国企业改进技术,加强自主创新的投入。但如果由于FDI的竞争,降低了本国企业承包的利润,甚至挤跨了本国企业,那这些企业就没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因此,国际直接投资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还有待研究。

3.国际贸易程度

国际贸易一直被视为国家间技术转移和扩散的重要渠道,因而对各国的技术创新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由国际贸易导致的技术扩散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国际商品贸易将新产品输入到发展中国家、地区时,给输入国带来生产模仿的机遇,在模仿生产的过程中,技术扩散就发生了。国际技术贸易可以同时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存量水平和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从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

4.其他因素

技术创新还要受企业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所处地区的经济水平越发达,则该地区进行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就越好,企业进行研发的动力就越强,其自主创新投入也就越多。企业所在地的基础制度对于研发的效率有着显著的影响,而往往发达地区的基础制度要好于落后地区。因此,企业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企业的研发投入就相对越高。

此外,技术机会也是技术创新投入的一个影响因素。不同的行业特性、产品特性也决定了该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水平。

(二)内部因素

1.企业利润率

我国学者王红领(2007)利用我国民营制造业的数据,实证了企业R&D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企业利润率对研发强度有着显著的影响,当企业的利润率提高1%时,技术创新研发强度的增加在17.79%~19.74%之间。在生产过程中,伴随企业利润率的提高,企业会进行扩大再生产,其中包括了生产规模的提升和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除此之外,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增加也同样有助于创造出更多的利润。从长远来看,技术创新投入的增加,会促使企业产品结构的升级,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得以降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让企业在同业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因此,企业利润率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2.企业规模

资金投入能力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物质保障。对于企业规模和技术创新的关系,理论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熊彼特等人认为,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比小企业更大。首先,技术创新的成本巨大,只有大企业才能承担。大企业更有能力承担技术进步过程中的风险。其次,技术创新也存在规模经济,大企业比小企业更能充分利用这种规模经济效益。再次,由于大企业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多进行多元化经营,能够从技术创新的成果中获得更高的收益。谢勒等人的观点则完全相反,认为小企业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更大。大企业在试图形成垄断力量的过程中确实会从事技术创新,但垄断地位一旦形成,技术进步的动力和行为就会逐渐消失,市场支配能力反而成为技术进步的障碍。总之,技术创新取决于企业的投入能力、投入意愿以及投入效果。整体而言,大企业比小企业的投入能力要强,在实际投入方面占主导地位。当大企业处于垄断地位时,其投入意愿会随之减少。小企业投入意愿较强,而投入能力有限。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促进大企业加速技术创新的进程。

3.企业所有权结构

在中国特色的经济环境下,所有权结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技术创新。我国学者研究发现,所有权结构对创新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创新动力较弱,而集体、私营和三资企业的技术创新更加活跃,原因在于国有企业通常处于行业垄断地位,比较容易得到国家、金融机构的扶持,强烈的优越感导致其竞争压力偏小,技术创新投入意愿不强。

四、提升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策略选择

根据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可以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升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

(一)政府层面

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在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进程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1.完善战略性贸易政策

由于我国现阶段自主创新受到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制约,而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又取决于其获得的超额利润,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来促进寡头垄断产业的发展和寡头垄断产品的出口,以增加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

2.调整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

适度垄断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由于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转轨时期,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政府对经济运行干预过多,使一些被政府扶持的重点企业在没有国外竞争者的情况下,不愿进行技术创新,企业的技术水平不高。因此,政府要调整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加强产业内部的市场竞争,通过支柱产业内部寡头垄断厂商之间的竞争,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不削弱其技术创新动力,以有效增加其技术创新投入。

3.制定企业技术创新的鼓励政策

针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严重不足的现状,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将研发补贴作为促进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主要政策工具,对支柱产业中寡头垄断厂商的研发活动给予直接的补贴,以有效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推动自主创新,从而实现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企业层面

企业为了获得超额利润,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推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企业发挥着最根本和最直接的作用。

1.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缺失,根源在于其技术创新动力的不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迫于近期经营业绩的压力,一般很少选取技术创新的战略,不易选择技术创新的道路。此外,大量的创新投入并未给企业带来有效收益。因此,企业须确保R&D投入与企业营业收入、利润保持适当的比例,并逐步提高,严防虚假投资,确保企业的有效投入。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我国垄断企业多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国有企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由于体制的缺陷,国际竞争能力不强。大型国有企业应当积极推进股权、期权激励政策,完成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企业提供持续创新的制度保障。

3.培养、引进创新人才

培养和引进人才是实行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方面。首先,企业应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加企业员工的学习培训机会,提高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水平。其次,注重创新人才的外部吸收。外部人才的新思想、新观念会与企业原有文化理念进行碰撞,从而推进企业中不利于技术创新的部分的改进和淘汰。最后,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奖励,逐步形成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惩罚奖励措施。

参考文献:

[1] 吴延兵.中国工业产业创新水平及影响因素——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评论,2006,(05).

[2] 王红领.影响企业R&D投入的因素分析——来自民营制造业的经验数据[J].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管理,2007,(10).

[3] 江静.中国省际R&D强度差异的决定与比较——基于1998-2004年的实证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6,(03).

[4] 胡永平、何建国.对重庆上市公司R&D支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04).

技术溢出与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评估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对金融市场监管和深化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MVGARCH模型研究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三个金融市场之间存在风险溢出效应,市场之间存在风险传递。由于风险溢出效应的存在,相关部门应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和相关政策的协调性,以金融市场的全局视角进行政策设计,恰当选择政策实施时机,保证政策实施效果。

关键词:金融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风险溢出效应

一、引 言

金融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或称波动溢出效应)不仅是重要的金融理论研究问题,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债务危机、1999年巴西货币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频发等金融危机表明, 金融风险在金融市场间交叉传染, 进而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充分显现了风险溢出对金融体系的巨大破坏,也给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

我国对金融行业的股票、债券和期货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在制度层面为金融市场间建立了防火墙,将风险隔离在各个市场内部,市场间的信息和风险溢出能力较弱。近年来,金融创新加快了市场之间的融合,金融产品的投资标的同时覆盖多个金融市场,证券、银行和期货等金融机构之间业务出现交叉,信息和风险溢出渠道拓宽。研究我国的金融市场风险信息传递是否出现本质变化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当信息传递导致的市场联动性较高时,不同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应加强协调性,避免一个市场的不利信息触发其他市场的风险,预防系统性风险。

二、文献综述

金融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类:一是研究不同国家某类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美国、英国和日本之间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国家间股票市场之间存在波动溢出效应;二是跨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如股票、债券、外汇市场和商品市场,多数研究表明市场间存在波动溢出效应。

Hamao等[1]采用GARCH模型对东京、伦敦、纽约三大股票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和市场相关性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纽约和伦敦市场的股价波动都对东京股市有显著的影响和溢出现象,却没有发现东京股市对上述两市场的波动溢出。Koutmos和Booth[2]使用 EGARCH模型研究了纽约、伦敦和东京三大股票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三个市场间存在波动溢出效应,坏消息的溢出效应大于好消息。Miyakoshi[3]研究表明,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的股市之间存在双向波动溢出效应,但美国股市对亚洲股市的影响和波动溢出较小。Diebold和Yilmaz[4]使用VAR模型和方差分解技术研究并发现了美国、英国等全球19个主要国家或地区的股票市场之间收益率溢出和波动率溢出效应。

Abdalla和Murinde[5]研究了印度、韩国、巴基斯坦和菲律宾等新兴国家汇率和股票市场之间的溢出效应,结果发现两个市场之间存在溢出效应,多数市场参与者仅考虑商品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波动率溢出效应。Maghyereh和AL-Kandari[6]使用非参数秩检验进行了非线性协整分析,研究表明石油价格以非线性方式影响股票价格。Malik和Hammoudeh[7]使用多变量GARCH模型检验了美国股票、世界原油市场间的波动和冲击传导机制,结果发现美国股票市场和全球石油市场之间存在明显溢出效应。Park和Ratti[8]使用VAR模型研究了美国和其他欧洲13个国家的石油价格冲击对股票回报的影响,结果发现石油价格冲击对美国的股票回报有很强的影响。Malik和Elwing[9]使用双变量GARCH模型检验了美国5个行业指数和石油市场间的波动传导机制,研究表明石油价格与某些行业存在明显的波动传导。Ehrmanna等[10]使用VAR方法研究了美国和欧洲地区之间股票、债券、货币和汇率市场的波动传导,结果表明美国是驱动欧盟金融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

国内学者也对金融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进行了广泛研究。赵华[11]使用向量自回归多元GARCH模型研究了人民币汇率与利率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与利率之间不存在波动溢出效应,人民币对欧元、日元等非美元汇率与利率之间存在双向的波动溢出效应。陈云等[12]采用BVGARCH—BEKK模型研究了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之间存在波动溢出效应,且在汇改前后的溢出方向相反,汇改后主要表现为显著的从股市收益率到汇率变动率的波动溢出。李成等[13]采用四元VAR-GARCH-BEKK 模型分析了我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以及货币市场的溢出关系,研究发现,上述市场有很强的波动集聚性和持续性,大多数金融市场间存在显著的双向均值溢出,所有市场间均存在显著的双向波动溢出,还发现市场间溢出可能主要来自于市场传染效应。史永东等[14]基于Copula理论研究了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表明,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联动效应总体不显著,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尾部相关性独立。

三、模 型

多变量GARCH 模型由Engle和Kroner[15]提出并给出了估计和检验方法,是目前金融市场间波动率溢出效应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使用三变量GARCH模型,该模型比二变量GARCH模型能够更好地在一个完整的框架内同时捕捉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等主要金融市场的二阶矩关系,将更多信息从波动方程中分解出来。

股票收益率Rs,t、债券收益率Rb,t、期货收益率Rf,t之间的收益率溢出效应方程为: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数据选取和来源

本文使用2005年1月4日至2013年12月31日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的每日价格数据,股票市场价格选取沪深300指数,债券市场价格选取中证国债指数,期货市场价格使用商品期货价格,选取中证商品指数。日收益率采用对数收益率计算,方法为Rt= In(Pt/Pt-1 ),Pt为第t日指数,Rt为第t日指数收益率。指数数据均来自Wind资讯金融终端,收益率来自作者的计算。

2数据描述性统计

表1 描述了样本统计特征:一是股票收益率的均值和方差最高,期货次之,债券最低,这表明股票市场的收益率和风险相对较高, 期货次之,债券最低,体现了金融市场的高风险高收益特征。二是股票和期货收益率具有左偏特征,收益率分布会较频繁地出现小收益和一些极大的损失,债券收益率具有右偏特征,收益率分布会较频繁地出现小损失和一些极大的收益。三是债券市场和股票、期货市场均具有尖峰特征,债券市场的尖峰特征更强,出现收益率较大偏离均值的极端偏差的可能性更大。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使用多变量GRACH方法研究了2005—2013年间股票、债券和期货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之间存在风险溢出效应,金融市场间存在风险传递。金融市场联系紧密,稳定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发展的政策的实施效果,会受到来自另外两个市场的不利影响的抵销。需加强市场监管和相关政策的协调性,以整个金融市场的全局视角进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等单个市场的政策设计,恰当选择政策实施时机,保证政策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 Hamao,Y,Masulis,RW,Ng,VCorrelations in Price Changes and Volatility across International Stock Market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0,3(2):281-307

[2] Koutmos,G,Booth,GGAsymmetric Volatility Transmission in International Stock Marke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1995,14(6):747-762

[3] Miyakoshi,TSpillovers of Stock Return Volatility to Asian Equity Markets from Japan and the U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Money,2003,(13): 383-399

[4] Diebold,FX,Yilmaz,KMeasuring Financial Asset Return and Volatility Spillovers, with Application to Global Equity Markets[J]The Economic Journal,2009,119(534): 158-171

[5] Abdalla,ISA,Murinde,VExchange Rate and Stock Price Interactions in Emerging Financial Markets: Evidence on India, Korea, Pakistan and the Philippines[J]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1997,7(1):25-35

[6] Maghyereh,A,Al-Kandari,AOil Prices and Stock Markets in GCC Countries: New Evidence from Nonlinear Cointegration Analysis[J]Managerial Finance, 2007, 33(7):449-460

[7] Malik,KF,Hammoudeh,SShock and Volatility Transmission in the Oil, US and Gulf Equity Market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 2007,16(3): 357-368

[8] Park,J,Ratti,RAOil Price Shocks and Stock Markets in the USand 13 European Countries [J]Energy Economics,2008,30(5): 2587-2608

[9] Malik,F,Elwing,BTVolatility Transmission between Oil Prices and Equity Sector Return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2009,18(3): 95-100

[10] Ehrmanna, M,Fratzscherb,M,Rigobon,RStocks, Bonds, Money Markets and Exchange Rates: Measuring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Transmission [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2011,26(6): 948-974

[11] 赵华人民币汇率与利率之间的价格和波动溢出效应研究[J]金融研究,2007,(3):41-49

[12] 陈云,陈浪南,林鲁东人民币汇率与股票市场波动溢出效应研究[J]管理科学,2009,(3):104-112

[13] 李成,马文涛,王彬我国金融市场间溢出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6):3-19

[14] 史永东,丁伟,袁绍锋市场互联、风险溢出与金融稳定 [J]金融研究,2013,(3):170-180

[15] Engle, RF,Kroner,KFMultivariate Simultaneous Generalized ARCH [J]Econometric Theory ,1995,11(1):122-150

技术溢出与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欧美发达国家的种植方式多以大型农场为主, 种植机械化程度高, 且有专门的土壤检测机构, 通过检测土壤的肥力状况然后根据农作物肥力需求施用肥料, 化肥利用效率高。欧盟欧洲环境信息观测网重点关注生物、化学、饲料等固体与液体污染物, 实行养分精准化, 定期检测耕地土壤养分含量[1,2,3]。英国在硝酸盐脆弱区域有封闭期禁止施肥, 全国实行分区管理有效防控硝基盐污染地下水。现今, 欧盟在农业政策上倾向综合污染预防与灵活控制, 不提出统一硬性排放标准, 允许地方政府结合情况基于BAT技术制定对不同企业的不同标准。美国各州及农业部的科研机构建立完整的土壤肥料服务系统, 通过积累大量资料, 有效传达最新研究成果, 农场主根据建议对作物进行适量、适当的施肥。美国肥料施用特点是机械化施肥。方法包括撒施、下落式施肥机、旋转盘施肥机与液体施肥机。农场一般采用撒施, 大面积种植时最经济尽管会造成氮素损失[4,5,6,7]。氮肥施用方面, 常使用水肥一体化, 液体肥料混入灌溉水施用。基肥常施在条播作物行间。

2 中国化肥施用技术现状

我国植方式多以家庭承包为主, 规模小。家庭农作物种植与肥料利用情况各不相同, 土壤状况差异大, 土壤肥力状况检测难度大。肥料只作基肥一次施入, 主要的施肥方式是手工撒肥。

水稻种植方面, 农户一般水面撒肥。小麦种植方面一般4次撒肥, 近年很多地区变更为一次性施肥。小麦一般采用撒施基肥后翻耕, 灌溉区域小麦追肥一般采用撒施后灌水。玉米种植方面, 夏玉米一般在出苗后沟施或穴施一次肥料, 春玉米在播种前施用一次基肥, 之后追肥[8,9,10,11]。近年耕作制度变化后, 一般播种后施肥, 后机械追肥。目前, 我国农业化肥施用技术有所提高, 农业生产中化肥的施用量的大幅增长, 农作物产量也有所上升。化肥的应用效率和土地的综合效益有明显提高。2013年, 农业部提出加强测土肥方施肥技术, 提升土壤有机质、发展水肥一体化、机械施肥。

3 欧盟化肥管理政策

欧盟的农业政策和环境政策在早期时独立的。相对于农业生产引起的环境面源污染问题, 农业政策更重视鼓励农业生产。环境政策涉及如何控制由工业和城市废物排放造成的点源环境污染。之后, 农业面源污染受到了重视, 共同农业政策中出现很多于环境相关的政策法规。政策措施主要分2种类型:共同农业环境法规与农业环境补贴。

3.1 共同农业政策法规

20世纪90年代欧盟制定新型共同农业政策是以农业-环境合并计划为主导思想采取措施缓解农业面源污染。包括降低区域内农产品价格、减少农业总支出、鼓励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的生产方式等。1999年欧盟为未来农业政策制定目标的《2000议程》对生态脆弱地区提供补贴鼓励减少使用化肥和农药。2003年改革新方案、2007年CAP“健康检查”、2008年欧盟农业补贴政策改革与2011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都有有关农业面源污染的内容。2000年的水框架指令, 旨在保护各种水资源。其中地表水监测包括化学和生态监测指标, 地下水监测应包括化学指标。2000年生效2008年底出台的新地下水指令以硝酸盐和农药的活性物质的含量来评估地下水质量标准。2008年颁布的海洋策略框架指令主要对化肥和其他富含氮、磷物质的输入, 有机物质的输入进行管理和控制。1976生效2006年更新为最新版本空气质量法令中有害物质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氮氧化物等) 建立限定值和适当的警戒阈值。2001年生效的国家空气污染排放限值指令主要对某些大气污染物 (酸化、富营养化物质、温室气体等) 的国家排放制定上限。

3.2 农业环境补贴

1992年6月发布第2078/92号条例建立以“农业环境行动”为名的综合性国家补贴项目, 通过降低农产品价格减少农业总支出, 给予补贴鼓励农民减少使用肥料和农药。2000年基于《农村发展法》与其他农村发展措施的总体性框架扶持以下内容: (1) 保护和改善环境、自然景观及其特性和基因多样性的农业用地; (2) 对环境有利的农业扩张和低强度草场系统的管理; (3) 处于危险中的、具有高自然价值的耕作环境的保护; (4) 农业用地的自然景观和历史特征的保护, 以及农耕方式中的环境协议计划的实施。

4 美国化肥管理政策

美国在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分3种类型:生产规范法规、技术项目支持和农业资金补贴。农牧场主按照生产规范法规达到政府的要求获得政府项目利益[12]。技术项目支持是政府在技术方面为愿意采取措施对配合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个人和机构提供帮助、补贴。

4.1 农业生产规范法规与技术项目支持

美国的化肥立法始于19世纪后期。除阿拉斯加、夏威夷两州以外的48州都有化肥法律规定生产、销售化肥的登记、许可制度。不同州化肥法律都严格规定了化肥的抽样检测制度保证化肥质量。美国农业政策系统中, 美国环保局与农业部各司其职, 前者实施面源污染管理计划, 后者实施乡村清洁水、国家灌溉水质、农业水土保持、最大日负荷、杀虫剂实施计划与清洁水法案等, 鼓励农民自主控制农业污染, 严格控制农业中的高毒性农药。水源污染保护方面, 1972年的《清洁水法》将面源污染纳入国家法律并提出“最大日负荷量计划”, 1977年清洁水法修正案中提供经济援助或给予减免税额鼓励农民自愿防治治理面源污染。1976年制定的《有毒物质控制法》中涉及到有毒化学品的管理。1987年清洁水法修正案的内容有关于面源污染的计划, 鼓励各州实施“最佳管理措施”。1994年, 美国环境保护学会发现在所调查的水源中70%以上的水质问题来自于农业的面源污染。环保署 (EPA) 规定了NO-3-N与NO-2-N的最高限值。《农业农村发展法案》《联邦土地政策及管理法案》等法律中都有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具体条款和规定。一些州在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立法方面已经走在了国家前面并已制定了相关法规。

4.2 农业环境补贴

农业环境补贴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陆续设立, 历时较长、影响较大的是“减耕计划”和1956-1972年的“土壤银行”项目。20世纪70年代后资源和环境保护开始受到广泛关注。《2002年农业保障和农村投资法》中资源保育补贴主要包括土地休耕计划、农田水土保持、湿地保护、草地保育、农田与牧场环境激励项目等。

5 我国化肥利用相关政策

5.1 农资直补政策

2006年, 中央统筹全年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动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 从石油特别收益中拿出财政资金125亿元通过农资直补一次性地直接补贴种粮农民。2009年国家建立化肥等农资价格与农资综合直补的联动机制, 测算市场化肥价格上涨幅度, 制定相应农户农资综合直补。2010年中央制定“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增不减的原则及时安排农资综合补贴资金。2013年农资综合直补标准96.74元/667 m2。2015年农资综合补贴按原标准的80%, 即每667 m2补贴82.8元发放。20%部分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稳定提高粮食产能。

5.2 化肥进出口调节政策

2008年以来国家多次调整化肥出口关税政策, 2008年设立淡季基准价格, 调整淡季出口关税征收方式等。2010年再次调整化肥出口关税稳定国内化肥市场。2014年按品种分别历时4~5个月的淡季, 2015年化肥出口政策调整明显, 所有品种出口不再区分淡旺季。出口关税政策的调整可以调节化肥的进出口情况、稳定国内化肥市场价格。化肥出口关税政策在国内外市场存在足够差价的情况下缓和国内化肥市场的供求矛盾, 企业通过出口加快库存消化。在不能满足国内化肥需求时, 抑制化肥出口过快增长。

5.3 化肥淡储政策

化肥产品使用旺季时间短但淡季时间长, 化肥淡储制度的开展可以有效缓解化肥供需淡旺季的矛盾。为了支持了化肥生产企业的健康发展, 培养了一批稳定成熟的经营企业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必要途径。2004年淡储政策实施以来, 化肥淡储规模不断扩大。

5.4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2005年起, 中央和地方财政通过下拨补贴为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服务。了解和掌握土壤肥力的变化状况, 合理配置肥料资源, 提高肥料利用率, 增产增收。2010年农业部把推进技术进村入户到田作为年度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重点, 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2012年, 中央财政安排测土配方施肥专项资金7亿元, 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普及, 扩大配方肥推广应用。2013年, 免费为1.9亿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指导服务,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0.93亿hm2。2015年进一步加大了测土配方施肥补助力度。

5.5 节能减排政策

2010年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中, 强调要推动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管理。一些地区推出落实节能减排的具体措施, 很多化肥企业被限量限产。《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中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 加大农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 严格控制污水灌溉。

摘要:主要内容为化肥施用技术与化肥施用管控政策的国际比较。改革开放以来, 化肥的广泛利用支撑我国粮食产量快速增长, 化肥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化肥也是水体和土壤污染源的主要起因。21世纪以来, 化肥不合理施用造成的农地和食品污染, 已经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科学合理的利用化肥, 事关我国生态、粮食和食品安全。2015年, 中央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粮食要“量”增, 更要“质”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关键词:化肥,施用技术,政策

参考文献

[1] 李海鹏.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分析与政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07.

[2] 何浩然, 张林秀, 李强.农民施肥行为及农业面源污染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06 (9) .

[3] 张维理, 冀宏杰, Kolbe H, 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Ⅱ:欧美国家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及控制[J].中国农业科学, 2004 (12) .

[4] 姜楠, 苏祯, 龙文军.近年来国家化肥政策对我国农资市场的影响与展望[J].农业展望, 2011 (3) .

[5] 龙文军, 姜楠, 苏祯.2010年农资市场回顾与展望[J].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1 (5) .

[6] 刘冬梅, 管宏杰.美、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立法及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J].世界农业, 2008 (8) .

[7] 曾韵婷, 向玥皎, 马林, 等.欧盟养分管理政策法规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 2011 (8) .

[8] 汤炎, 张海林, 常志洲.美国化肥使用概况[J].磷肥与复肥, 2003 (11) .

[9] 赵晓军, 翟超英, 赵明月.农业污染国内外研究进展及防控对策建议[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13 (8) .

[10] 张玉环.美国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项目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 2010 (21) .

[11] 胡政权, 周稷.肥料发展与科学施用探讨[J].中国农资, 2011 (4) .

技术溢出与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是我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沿阵地, 是我国进行汇率市场化改革的试验田。2015年8月11日, 一方面央行在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中加入前一日的收盘价, 扩大汇率弹性。这次改革导致了空头投机者的“羊群效应”, 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币贬值趋势, 央行通过一些措施缩减了离岸人民币的流动性, 从而提高离岸人民币资金价格打击了空头势力。通过对离岸与在岸汇差和离岸利率的观察, 发现在升值和贬值不同区间内, 离岸与在岸汇差和离岸利率之间发生一系列变化。

二、实证分析

(一) 数据的选取和模型说明

本文分析香港人民币同业拆借利率与人民币离岸汇率、在岸汇率之间的信息传导关系, 选取了从2011年11月30日至2017年6月30日的中银香港公布的人民币隔夜拆借利率 (CNY HIBOR) 、离岸人民币汇率 (CNH) 和在岸人民币汇率 (CNY) 等数据, 并根据汇率走势将2011年11月30日至2014年1月31日定为升值阶段;将2014年2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定为贬值阶段。本文建立三元的VAR模型和MGARCH-BEKK模型分别分析CNH、CNY和CNY HIBOR三个市场升贬值阶段的价格溢出和波动溢出关系, 并对比升贬值的变化, 提炼相应的结果, 并进行政策建议。

(二) 价格溢出效应

根据表1, 本文进行格兰杰检验的结果进行分析。

对于CNH与CNY之间的价格溢出, 在升值阶段, CNH与CNY存在相互价格溢出的关系;贬值阶段, 主要是CNH对CNY产生价格溢出的效应, 在岸失去了对离岸失去了价格引导的地位。出现这种价格引导关系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 央行进行了在2015年进行“811汇改”, 人民币中间价市场化改革, 在岸人民币从以前管制严格到市场化改革状态, 在岸监管对离岸人民币市场影响减弱。第二个原因, 贬值期间海外投资者迅速逃离人民币市场或者做空人民币, 造成离岸人民币迅速贬值, 且通常会产生“羊群效应”, 但在岸人民币由于管制原因会对信息反应慢一步, 从而造成了离岸对在岸的价格引导关系。

对于CNH与CNY和CNY HIBOR的价格溢出, 在升值阶段, CNY HIBOR与CNH、CNY之间都无价格溢出效应, 不存在价格引导关系;在人民币贬值阶段, CNY HIBOR对CNH、CNY都无价格引导关系, 但是CNH和CNY分别对CNY HIBOR有价格引导的关系。本文认为, 一方面由于升值阶段CNY HIBOR市场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参与人民币拆借市场的银行并不多, 即使CNH或CNY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时, 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动不大;到了贬值阶段, CNY HIBOR市场已经相对完善, 因此CNH和CNY的变动会引导CNY HIBOR的变动。另一方面, 人民币贬值时, 海外投资者大量借入人民币卖空人民币, 使得人民币借入需求增加, 同时央行有意收紧流动性打击空头势力, 最后导致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紧张, 呈现出CNY HIBOR受到CNH的引导关系。至于实证结果中CNY对CNY HIBOR有价格引导作用, 本文认为是CNH对CNY的单向价格溢出作用, CNY与CNH价格趋同, 使得CNY在名义上对CNH有价格溢出的作用。

用VAR模型过滤后的残差不存在自相关性, 但是残差的平方仍然存在自相关性, 说明残差存在ARCH效应, 即存在波动集聚性。

(三) 波动溢出效应

根据表2, 我们对每个阶段的波动溢出关系进行说明。

在升值阶段, CNH与CNY之间存在双向的波动溢出效应。CNH与CNY HIBOR存在双向的波动溢出效应。CNY与CNY HIBOR之间只存在单向从CNY到CNY HIBOR的波动溢出效应。在贬值阶段, CNH与CNY之间存在较弱的双向的波动溢出效应, 且从CNY到CNH方向的波动溢出效应较强。CNH与CNY HIBOR之间只存在单向从CNH到CNY HIBOR的波动溢出效应。CNY与CNY HIBOR之间只存在单向从CNY到CNY HIBOR的波动溢出效应。三个市场不仅自身现在的波动会对未来的波动产生影响, 它们之间还存在一定的风险传染性, 尤其是CNH与CNY对CNY HIBOR影响比较大。

三、政策建议

从结论中可得, 贬值阶段离岸人民币对在岸人民币和香港人民币同业拆借利率的价格具有主导的作用且它们三者之间具有风险传染性。现阶段, 我们既要抓住机遇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的同时, 又要防范离岸市场不合理的预期以及受到国际冲击对境内市场稳定性造成影响。对此, 提出几点建议: (1) 完善离岸与在岸的风险监控体系, 加强离岸与在岸市场的协调监管, 共同制定风险突发应急措施。 (2) 加强对市场的信息引导, 帮助境内外市场对人民币汇率走势形成较合理的预期。 (3) 当市场相对稳定运转时, 央行减少干预, 提高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流动性, 恢复市场的高效配置的功能。 (4) 积极推动国际化的进程, 推动境内机构积极参与离岸人民币市场, 同时境外机构也能积极参与境内市场, 从而推动境内信息和境外信息相互流动。

摘要:本文运用三元VAR-MGARCH-BEKK模型研究人民币离岸汇率 (CNH) 、在岸汇率 (CNY) 与香港人民币隔夜拆借率 (CNY HIBOR) 之间的联动关系, 并对比人民币升值和贬值区间三者的关系变化。研究发现, 贬值阶段, CNH对CNY产生价格溢出效应, 在岸失去了在升值阶段时的价格引导地位。且仅在贬值阶段, CNH和CNY才分别对CNY HIBOR有价格溢出效应。就波动溢出效应而言, 升值阶段和贬值阶段CNH和CNY均存在波动溢出效应, 贬值阶段的波动溢出效应较弱些。CNH与CNY HIBOR在升值阶段存在相互的波动溢出效应, 在贬值阶段存在从CNH到CNY HIBOR的单向的波动溢出效应。而无论是贬值阶段还是升值阶段, 都是从CNY到CNY HIBOR存在单向的波动溢出效应。

关键词:离岸人民币市场,在岸人民币市场,溢出效应,联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伍戈, 裴诚.境内外人民币汇率价格关系的定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 (9) :62-73.

[2] 吴志明, 陈星.基于MGARCH—BEKK模型的境内外人民币汇率动态关联性研究——来自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成立后的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3 (5) :110-123.

[3] 陈文慧.境内外市场人民币汇率的动态关联性分析[J].南方金融, 2015 (9) :35-39.

[4] 沈骏.境内外人民币汇率的价格发现与波动溢出效应[J].上海金融, 2014 (4) :84-86.

技术溢出与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关键在于实现信息技术与具体课程性质和教学特点的有效整合。在综述现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基础上,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性质和教学特点,提出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3种有效教学模式。

关键词 信息技术;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模式

Research on Modes of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s Curriculum//Huang Xuejin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s; teaching mode

Author’s address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China 400065

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关键在于实现信息技术与具体课程性质和教学特点的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综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实现,对此国内外很多专家也进行了探讨。

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根据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利用方式的不同,将“整合”模式分为3类,可简称为3L。1)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Learn about IT)。目前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课程知识,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结合信息检索课程内容,把检索语文、数学资料作为学生练习。2)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辅助工具(Learn from IT)。在这种方式中,最常用的模式是“情境——探究”模式。3)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Learn with IT),即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工具、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根据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应用环境和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远程协商”模式和“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1]。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从教学模式的层次高低进行划分:“探究性教学模式”适用于各个学科每一个知识点的常规教学;“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仿真实验教学模式”适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实验教学[2]。

北京师范大学的马宁、余胜泉对“整合”模式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一级分类中将“整合”进程分为3个阶段:1)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2)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3)全方位的课程整合。二级分类则根据每个阶段学生参与学习程度的不同、信息技术发挥功能的不同,将3个阶段进一步细化为10个层次[3]。

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博士在“四阶段”分类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五阶段”分类,可看成是“整合”模式所从属的5种类型:1)计算机素养的培养:2)计算机辅助教育;3)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4)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5)基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教改[4]。

美国教育技术专家Ferdi Serim提出“整合”的3类方法:传统方式(Traditional Approaches),强调基础性知识;进步方式(Progressive Approaches),强调意义建构过程;转型方式(Transformative Approaches),强调学习过程中问题的分析与解决[5]。

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

以上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探讨为我国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开拓了思路,为广大新课程的执行者提供了实践的方法。但这些模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局限,因此不能也不可能用—种模式去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而应针对具体的课程,根据其教学的具体目的、条件及学生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模式组合。

国际贸易实务是经济学的一门重要课程,特别是经贸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国际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其内容包括进出口业务各环节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通过学习最终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并熟练掌握具体操作的细节,具备比较丰富的国际商务知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实际外贸业务操作能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学习方式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课堂听课方式之下,特别是在目前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要扮演好帮助者的角色,教学模式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为学生学习创设知识建构的情景。学生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能主动地进行发散式、实践性学习,真正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合的模式思考

3.1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课堂讲授型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继承和发展。教学形式仍是在同一时间对整个班级群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不过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师不但可以用板书、板画、挂图、投影等向全班学生传授教学信息,还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来传递。该种模式需要教师备课时研究教学内容,利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者是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各种教学素材,制作有关教学内容的演示文稿和多媒体课件,也可以是从共享的资源网、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资源库里挑选适当的课件进行处理;课堂上教师利用计算机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利用课件展示个案情景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进行意义构建并自我评价;最后教师总结整个教学内容。该种模式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教师:研究教学内容­——设计电子教案——创设情境——展示教学信息——教学总结

学生:进入情境——思考问题——接受情境

这种模式的教学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适合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知识,如国际贸易术语、商品的品质、数量、价格、包装、运输、保险、支付等交易条件基本内容的介绍等。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各项内容全面形象地呈现于课堂,因而它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改变课堂呆板陈旧的状况,而且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当然这种模式也有自身的不足。首先,学生作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缺乏自主性;其次,过于关注学生群体,而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另外,多媒体的介入虽然会使课堂生动活泼,但有时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多媒体把各种原由抽象得出的结论诠释为直观的过程,客观上可能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因而多媒体在国际贸易实务课堂的使用,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适量,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势必是教师照着幻灯片宣科,学生也失去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3.2 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全权控制为新型教学环境下尽量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创设问题,以问题的出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整合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首先由教师就特定课程知识提出探究主题或者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对主题进行探索,教师在目标制定、角色分工、计划完善、资源提供、作品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最后要求学生形成最终作品并进行展示。该模式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教师:研究教学内容­——设计电子教案——情境资源展示——提出问题并分配任务——提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监控辅导——内容总结

学生:接受任务和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创建作品——作品展示和评价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市场营销等多门课程的知识,而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很难满足这个要求,这就需要学生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如在讲解合同形式时要求学生查阅“电子合同是否有效”;讲解价格条款时提出“人民币是否自由兑换”等问题。这是一种简单的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方法,但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自主获取资料的能力和对资料的处理能力。对一些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可以要求学生分组调研、设计和讨论。如在讲解贸易准备阶段时,可以先将学生分组、分角色,再借助网络资源进行国际市场调研,最后每组形成具体的国际市场调研报告和进出口经营方案;在讲解贸易磋商环节时,让学生分别扮演进口商和出口商角色,并能利用网络,通过E-mail、QQ等工具进行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并签订合同。

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保持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而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其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帮助。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时,要遵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逻辑程序,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组织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安排上注意学生能力与探究问题的能力相适应,从易到难,逐步加大,在探究过程中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在资源处理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地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可以通过分组,组织小组间竞争、辩论,最后整理、完善研究成果,撰写报告,并把报告在全班展开讨论,获得更大资源的有效共享。

3.3 基于信息技术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是指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以多媒体信息为传输媒介,完成具体教学任务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以人机交互为主导、人与人交互(指学生与学生间交互、学生与教师间交互等)为辅实现学习目标,是一种很能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方式。这一模式的实现需要教师事先创建专题学习网站或选择专业教学软件,组织学习素材资源,创设探究学习情境;然后指导学生进行人机交互学习,完成特定教学任务;最后借助测评工具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并及时发现问题,获取反馈信息。该模式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教师:研究教学内容——创建专题学习网站或选择专业教学软件——设计教学任务——引导和监控——总结评价

学生:进入专题学习网——接受专题性学习资源——借助网上学习工具自主学习——完成任务——网上自我评价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不仅要懂得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正确掌握我国对外贸易的原则、方针和政策,而且需要全面掌握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会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法律知识。最终使学生对整个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有清晰的认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业务操作。该门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掌握国际贸易交易流程和各项业务环节的操作技能。如在讲解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支付等内容时,让学生通过专题学习网查最新的运费表、船期表、保险费率等。课程结束时,可以借助专业的教学软件(如国际贸易单证学习、国际贸易交易平台)安排1~2周的模拟交易和单证制作试验课,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外贸真实信息环境下查阅各种相关知识的资料,并提交到教学平台,以加强学生对交易流程和操作环节有更清楚的认识。

基于信息技术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作用,避免了学生在网上的“信息过量”和“信息迷航”,使学生在既开放又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学习。教师在研究、设计、开发或选用教学媒体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在指导学生进入具体的教学网站和学习网页后,教师要讲述操作要领及所用到的一些工具,布置任务然后让学生自行操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学习,这样就弥补了课堂上教师不能满足所有学生不同需求以及只能在课堂上进行学习的不足。学生在学校开放的网络环境中自主学习,在资源库里查找资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很好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总结

以上3种模式是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探索也比较常见的信息技术整合模式,下面将它们作一个横向的比较(表1),将更有利于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选择构建课程整合的模式。

这3种教学模式各有千秋,在日常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取长补短,有机地结合运用。针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笔者以为:在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融合过程中,应以第一种教学模式为基础,在理论教学环节重视第二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在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第三种教学模式,以实现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能自主学习新知识并通过信息技术模拟应用新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4):22-28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信息界,2006(4):47-56

[3]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9-13

[4]朱广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与实践:访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博士[J].中国电化教育,2003(3):5-8

[5]Serim F. Technology Across the Curriculum[EB/OL].http://www.infotoday.com/MMSchools/nov01/dcon0111.htm

技术溢出与国际贸易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一国保持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文章从技术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入手重点分析了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下降的原因,并阐述了提升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自主创新 FDI 劳动密集型行业 知识产权保护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提升本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而根据世界经济论坛近几年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却是不断下降的。2002年我国综合竞争力排名(技术创新能力占很大的比重)在参评的125个经济体中居第33位,2003年急剧下降到了第44位,2004年为第45位,2005年又较2004年下降三个位次,而2006年再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由第48位降至54位。

而事实上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所需的条件已经具备,我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四,科技人员达3200万,研发人员总数为105万。每年还有300多万大学生和30多万研究生及上万科技博士生和工程博士生毕业,再加上留学回国的几十万人和引进国外的人才,又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何会出现技术创新能力逐年下降的反常现象呢?

一、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下降的原因

(一)从外部环境看,在开放的环境下,我国的技术创新面临FDI的阻碍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希望以放宽外资的准入条件来吸引外资,从而能得到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而事实证明,外资对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明显,相反还对我国的自主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起了阻碍作用。原因主要有:

1.跨国公司在华的“超国民待遇”。我国政府为了吸引外资,给了外资企业过多的优惠政策,使得FDI在我国享受“超国民待遇”,阻碍了我国原本就基础薄弱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得本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生力军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起来,从而抑制了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

2.跨国公司的“技术锁定”与直接打压。跨国公司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往往对核心技术实行“技术锁定”。对我国转让的绝大多数都是处于标准化的二流技术,而当我国组织大批的人力、物力进行的自主研发一旦有成果时,这些跨国公司马上降低转让门槛,甚至低价倾销,如此打压我国的自主创新。

3.跨国公司在华的“反向溢出”效应。跨公司在我国从事经营与开展研发活动,以优厚的条件和良好的用人机制吸引与聚集了大量的尖端人才,并积极活跃在中国的技术市场和专利市场上,造成了国内人才的外流,它不仅不利于我国的技术创新,甚至还造成了我国现有技术成果的“反向溢出”。

(二)从内部环境看,导致我国部分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我国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缺乏技术创新压力。由于特殊的国情所致,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极为低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等有绝对优势。又由于人民币被长期低估,有利于出口。近几年,虽然国外对华反倾销案逐年升级,但是总体上出口前景不错。在内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外有不错的出口前景的情况下,这些行业的企业不用进行技术创新也能赚钱,因而就放松了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提高效率的努力。例如,绝大部分中国手机厂商做的事情就是从世界各地采购最先进技术的芯片、关键配件、原料甚至软件,在国内利用廉价的劳动力拼凑到一起,然后再到世界各地寻找买家。

2.我国企业经营者缺乏长期经营意识。由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模式的时间还不长,大多数企业经营者都不具备长期经营意识,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在引进国外的技术后,不注重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短期来看虽然降低了费用,但是必然没有长期的竞争力。用于消化吸收方面的费用平均不到引进项目费用的7%,由此陷入了越落后越引进,越引进越落后的怪圈。

3.科技创新过程中没有建立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整个过程中,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关系是接力的关系。大学和科研机构在跑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前两棒后,要将最后一棒——产业化交给企业,由企业完成最后冲刺。然而,在我国现阶段科技结构的调整中,却因为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各部门受自身利益驱使,忽视分工。本该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机构现在涉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市场开发的全过程,而大学也越来越热衷于办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这种以自我实现短期经济利益为目标的行为,既加剧了自身的封闭倾向,又截断了企业技术创新之源,不利于经济与科技的有效结合,势必导致我国可持续创新能力的下降。

4.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市场秩序不完善。知识产权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和根本保证,我国的知识产权在立法方面虽已逐步完善,但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保护水平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1)企业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差。我国企业不注重自身智力劳动成果的保护,有发明不申请专利保护,产品好,服务好,不懂得树立商标形象,不知道创造与积累无形资产。近年来我国每年取得的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达3万多项,而每年受理的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发明专利申请只有1万多件,还有2万项左右的成果因没有专利保护,通过发表论文、成果鉴定、学术研讨、公开使用等方式向国内外公开出去而被无偿的“奉献”给了世界。只申请中国专利而造成的流失同样令人痛心。专利是有地域性的,如果一项发明只在中国申请专利,那么它在别的国家则不受法律的保护,别国可无偿使用。以菌草技术为例,福建农业大学10多年来,先后成功研制了近20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成果,却只有3项申请了中国专利,1项申请了外国专利。菌草技术通过会议、论文等多种渠道传遍了16个国家,使这些国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花菇一项的年产值目前全世界就达100亿美元。

(2)保护意识落后,执法力度不够。在西方国家,制售与使用侵权产品的人都要被追究。而我国政府主要是打击制售侵权产品的人,对使用侵权产品的人不予追究或很少惩罚。另外,由于涉及到利益关系,地方执法机关有时甚至对侵权行为采取容忍态度。

二、提升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对于影响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外部环境的对策

1.取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我国引进外资的数量已连续数年居世界第一位,而且经过多年的积累,外资在我国已达到相当的规模。这些外资企业在我国统统享受超“国民待遇”,这种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使我国的本土企业不堪重负,无力创新。所以应当取消外资企业的种种优待,给之以国民待遇即可,使我国的民族企业可以与之平等竞争。

2.完善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应把“以市场换技术”作为政策或法律固定下来,针对跨国公司的需要和弱点用好市场这张牌,在法律或在企业的合同中规定一些具体措施,如必须伴随直接投资转让一定的核心技术、必须培训中方的技术人员等。

3.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进行技术研发合作。首先,要吸引大型跨国公司与我国企业建立策略性联盟,争取入盟跨国公司主导的技术开发活动,承担部分研究工作,即使不能主导先进技术的开发方向,也可以获取研发溢出和技术创新思路。其次,要鼓励有实力的我国企业跨国公司在海外建立技术研发的联盟,共同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海外研发机构的建立使我国企业可以跟踪学习世界先进技术的前沿,建立和巩固自身技术开发的能力和优势,提高我国技术创新效率。

(二)对于影响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内部因素的对策

1.通过各种途径,给劳动密集型行业施加创新压力。首先,应该允许人民币适度升值,给劳动密集型行业施加创新的压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一国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后劲,允许人民币升值固然会给出口造成压力,短期内会使我国利益受损。可是如果人民币继续被低估,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感受不到技术创新的压力,更不会有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长时期保持这种状况,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其次,应适当提高劳动力报酬。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短期内固然能够为我国争得一席之地,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提高劳动力的报酬,一来可以给劳动密集型产业施加技术创新的的压力,二来可以让人民大众分享改革的成果,提高消费者购买力,也能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快、更多的回报。

2.建立一种企业家长期经营的利益机制,通过利益机制的作用使企业经营者真正意识到,引进技术只是权宜之计,只有自主创新,企业才有长期竞争力,才是企业生存的法则。让他们主动增加我国企业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投入,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提高我国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以此来发挥落后国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后发优势。

3.构建一种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防止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三者之间角色互抢。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间应明确分工、加强合作,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大学工作的重点应在基础研究和教书育人;科研机构应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发明创造;而市场开发一定要由企业来做,因为在对市场信息的了解方面,企业有大学和科研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为此,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转让科技成果的渠道应该畅通无阻,以制度来保证科研机构能及时得到科研成果的利益,企业也能及时得到需要的技术。另外,应当鼓励科研机构以技术入股企业,从而分享科研成果得到应用后的收益,同时也降低企业应用新成果的风险。再者,企业应该通过在大学设立基金、奖学金和为大学捐款等方式来回报上学。

4.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1)我们应当根据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对需要重新修订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做出必要的修改,在条件成熟时应制定出统一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知识产权法典。

(2)应当加强知识产权法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对自主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一是充分发动群众,群防群治。开展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守法意识。加快建立保护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利用全国举报投诉中心的基础,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二是倡导遵守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遵循国际贸易通行规则,信守企业间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合同、承诺。

(3)加强与技术有关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保护力度和服务体系建设。发明专利申请成本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是制约专利申请的因素之一。发明专利授权所需时间长,维持专利申请所需经费较多,一个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需5-6年,更长的需7-8年,待审期间每年要交300元维持费,而美国审查一个发明专利仅需2年。长时间的申请消耗掉了发明创造者的激情与耐心。对于专利侵权案件,一个专利纠纷的争议期要占去少则2年,多则3、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加上地方保护主义,不仅削弱了审判机关对专利权的保护力度,也使专利权人对专利法律保护的信心不足,使发明创造者更多愿意以私力的方式保护。因此,必须缩短专利审查期限,配以现代化手段,上机联网检索国外文献,加快专利审查速度;加大专利保护力度和行政处罚力度,消除执法方面的偏差,对制造、贩卖和使用假冒侵权产品的人都要予以打击和惩罚,从源头上治理侵权行为。创造公平有序竞争的法律环境,给专利权人以切实有效的保护,消除其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许素琨.国家科技竞争力连年下降的背后[J].统计与预测,2001(2)

2.袁兢业.我国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经济问题,2006(9)

3.李春顶.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与我国的技术创新.[J].经济学家,2005(5)

4.邬贺铨.邬贺铨谈创新:我国技术创新的差距与希望[EB/OL].物资采购网,2006.4.6

5.高梁,邢亚文.只有自主创新才是立国之本[J].经济管理文摘,2005

6.李禹.中国离创新型国家还有多远[J]经济管理文摘,2006(4)

7.吴敬琏.经济增长模式与技术进步[J].科技管理,2006(3)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3)

(责编:吕尚)

上一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论文范文下一篇:实训室建设机械电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