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论文范文

2023-09-27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论文范文第1篇

1.1 建设创新型国家, 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将自主创新放在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上,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75%靠技术进步, 2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我国的情况恰好相反, 主要行业的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基本依赖进口, 这种状况如不改变, 就会严重掣肘我国经济的发展。改变这种状况的关键, 在于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

1.2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决定了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当前, 我国正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的新一代创新型劳动者的重任。它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这些人才将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最前沿的生力军。

高等职业学校作为高职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摇篮, 必须大力营造学生勤奋学习的氛围, 使他们在校期间学有目标, 学有动力, 学有收获, 以期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会创造。

1.3 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实践表明, 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一旦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学生就会积极改变自己以增强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应变能力, 从而立志在知识、技能上赶超他人, 在技术上精益求精, 在知识技能上不断求变创新, 努力进行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从而使高职学生毕业后在社会竞争中占据有利的态势, 有利于个人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

2 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现状

(1) 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但缺乏培养和训练。大多数学生虽然都有强烈的创新精神, 也有创新的行动, 但缺少系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2) 缺乏创新的兴趣。在兴趣的广度方面, 认为自己“兴趣广泛”的学生不到1/5;在兴趣的深度方面, 超过3/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兴趣的关注程度不够”;在兴趣的稳定性上, 接近半数的学生回答“自己的兴趣是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的”;在兴趣的效能上, 1/3的学生“很少采取具体行动”。

(3) 缺乏创新思维能力。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总体评价为“较差”, 表现在缺乏深层次思考、另辟蹊径的自我总结和学习能力。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常常较为单一, 没有新意和突破。最明显地表现在发言、作业、答卷和论文等缺乏新意。

(4) 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高职学生都能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虎头蛇尾, 见异思迁, 缺乏恒心和毅力。

(5) 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调查结果显示, 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不足。

3 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1)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掌握创造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研究表明, 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 往往勤奋自信, 善于钻研, 勇于创新。

(2) 强化学科教学中的创新思维知识传授和训练。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需要通过各门课程综合训练才能实现。在学科教学中系统地增加创新思维知识的传授, 全面培养和增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教材分析中增加每节课中可以实施的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目标, 如何训练该目标、如何检验该目标完成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3) 发展多样化的课程模式。发展多样化的课程模式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扩大学生知识面, 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并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 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在课程的实施上, 尽量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体现多元化特点。这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4) 大量的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新的培养模式将强化实践环节措施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改革和更新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对高职学生科学研究活动、毕业论文工作改进等提出具体要求和可行性方案, 切实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5) 发展开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胆尝试, 勇于创新, 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既可采用讲解式, 也可采用讨论式;可以经常和大量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可以经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工厂、农村, 在“大课堂”中去学习和研究。

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上, 可以采用课堂讲授、讨论式教学、互动式等教学组织方式, 并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和网络课程的使用引入教学中, 体现以人为本, 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理念。同时采用多种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自主思维能力。促进教与学的发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6) 采用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职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应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 理论与实践结合, 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 做到既考知识, 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 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

4 结语

在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学校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形成学术上自由讨论, 创新思想火花进发, 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一个学术交流更为广泛、学科交叉和渗透更为密切的环境中成长。使学生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 掌握最新的专门知识, 参与知识创新活动, 学会学习和研究问题的本领, 培养和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摘要: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的新一代创新型劳动者的重任。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高职学生就业后自主创新实践的关键。本文对创新思维进行了综述, 阐述了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并针对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现状, 提出了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 2007.

[2] 黄华新.试论创新思维的基本构成与测试方法[J].浙江: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0.

[3] 梁良良.创新思维训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论文范文第2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工作的最高目标是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我的学生学习绝对不是死记硬背, 而是在游戏、故事、美术、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中进行朝气蓬勃的智力活动。我希望孩子们能成为这个世界中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当一群群孩子迈入校园, 开始他们生命体验的时候, 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压抑, 还是个性的张扬;是索然无味, 还是智慧的闪光?这很多时候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教育学家的名言值得我们当代教师反复斟酌与反思, 因材施教、反转课堂、创新实践等词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培养创新意识, 激发花儿兴趣

创新是以新思维, 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 它有三层含义, 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在数学中, 创新主要就是创造新的东西, 小学数学的创新就是学习新的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提出数学教学中应特别重视的10个重要能力, 以及正在修订的6大数学核心素养, 其中创新意识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它是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学习过程而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一理念, 我常常精心为学生创设精妙的学习情景, 有效调动孩子的创新意识, 努力激发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为孩子们自主学习、积极合作、大胆探索的精神所深深折服。例如, 我在教学“数一数与乘法”时, 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下面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或与加减有关的算式。

学生很顺利地将 (1) 、 (2) 进行改写, 而对 (3) 进行改写则有些困惑。有些学生甚至说老师出错题了, 后来, 经过老师的引导, 同学们列出了6×4+4, 教师给予肯定后, 接着鼓励学生:这道题还有更简捷巧妙的解法, 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一下题目特点, 看看哪位同学最聪明, 最早发现!学生又投入紧张的思考和热烈的研讨当中。结果, 有的同学列出了:6×5-2 (看到一个不存在的6) , 还有的同学对信息进行整体改组, 把原来的“4”分成4个1分别加到每一个“6”中, 列出了7×4。我不由得为学生们鼓掌喝彩!同样, 我也为我辛勤劳动所产生的美妙效果而兴奋不已。

二、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展现花儿创新思维风采

“儿童的智慧在手指上”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仅需要我们进行丰富的书面知识的传授, 更需要培养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操作的目的是为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 具体化, 从而帮助孩子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只有将动手操作与抽象思维紧密结合, 才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例如, 在四年级学习《周长的认识》时, 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一片树叶或一个图形围绕它们的一周画一画, 感受周长的初步定义, 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化。又如, 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恰好拼成了一个正方体, 正方体的表面积是60平方厘米。如果把这两个长方体改拼成一个大长方体, 那么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由于孩子们对空间立体的想象能力有限, 我自制了几个契合题目的长方体。8人一个小组, 每个小组分到两个长方体, 先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思考、探究和讨论, 然后动手拼一拼。有了实物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提高, 几分钟过去后, 已经有好些个小组得出答案。最后的结果虽然一致, 方法却多种多样。

【小组1】因为正方体有6个相等的面, 所以每个面的面积是60÷6=10 (平方厘米) 。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要减少一个面的面积, 增加两个面的面积。由此, 可求大长方体的表面积。60+60÷6× (2-1) =60+10=70 (平方厘米)

【小组2】拼成大长方体后, 表面积先减少一个面的面积, 又增加两个面的面积, 实际上增加了一个面的面积。60+60÷6=60+10=70 (平方厘米)

【小组3】因为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是6个小正方形面积的和, 拼成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7个小正方形面积的和, 所以, 可先求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再求7个小正方形的面积。60÷6× (6+1) =60÷6×7=70 (平方厘米)

答: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70平方厘米。

通过这道题的解法, 我们利用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提高解题能力, 使太过抽象, 不容易理解的问题直观化,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也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思考方法与解题方法, 有效达成学习目标, 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 借助直观理解抽象,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摘要:20世纪应该“培养怎样的孩子, 以及怎样培养孩子”?在我校花文化“为了每一朵花蕾的绽放”的办学理念指导下, 建立旨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课堂活动。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思维能力常常是在老师与学生, 学生与问题情境的有效互动中生成的, 聆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 让孩子的思维真正动起来。

关键词:“花韵”生态课堂,创新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 周傲雪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方法初探 才智2009 (30) 。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论文范文第3篇

1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

一直以来, 存在着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 即历史研究是研究者们的工作, 中学历史教师只是简单的文化传播者。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者首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所谓创新意识是指能够即时了解和掌握历史学科发展变化的脉络, 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材, 而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 机械地使用;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 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容、愉悦、向上的环境, 着力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这些都是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 (2) 历史教师应该有求知求真的精神。例如, 现行的中学历史教科书, 已经经历了几次修订, 即使最新版的历史教科来也能找出很多的漏洞。只有敢于质疑, 才能带动学生, 调动学生参与与研究的热情, 提高学习兴趣。 (3) 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在教学之余, 多关注一些重要历史现象的最新学术研究, 并恰当地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去, 带动学生一起学习研究。如果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 很难适应现在的高考形式, 也就无从谈起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历史学科的研究意识, 培养历史学科的研究能力, 对于大部分中学历史教师来说, 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也应该尽力克服, 迎难而上, 为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中学历史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综合素质, 才能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提供前提和保障。 (4) 中学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 只有这样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与思维的学生。

2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1) 加强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 这是培养学生历史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基础。教育家顾明远教授曾说过:“创新知识从何而来?我想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创造性思维。创新并非异想天开, 而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 运用创造思维, 举一反三, 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如果脱离了教材传授基础知识, 那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与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伟与能力的培养是同等重要的, 更没有主次之分。如果轻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必然会使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流于形式。历史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必须从扎实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入手。当然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 也并不意味着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 而是通过各种方法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好的方法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一定程度避免了死记硬背带来的枯燥和学生的厌烦情绪, 而且还能提升兴趣,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以说能够提出问题就是培养创新思维与能力的起点, 是创新思维的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就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要积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如在讲授“元朝的统治”这一节课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在向学生讲述了蒙古兴起后, 请学生各抒已见提出问题, “蒙古高原曾经生活过哪些民族?”“铁木真为什么会统一蒙古草原?铁木真为蒙古的发展做出过哪些贡献?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是怎样评价成吉思汗的?成吉思汗的命运如何?”等等, 这都是大家心中的疑问, 问题出来后, 让大家讨论, 尝试回答, 最后我又加以补充和总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 增强了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3) 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 学生同样也需要。这种精神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具有重要价值。批判质疑是创新的前提, 缺乏批判质疑性思维的头脑很难产生创新的火花。创造型人才的人格特征一般有三个:即思维不被现成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是唯一的;对专家学者的观点也会提出质疑。有鉴于此,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结论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 究竟这个结论是不是严谨, 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 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方式可以分为采取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模式。这两种方式可以相互补充, 取长补短。长久以来, 中学历史教学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放在了课堂教学中, 而轻视了课外活动这一重要的方式, 这必然会影响到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课堂内学生可以对基础知识、历史发展的脉络和一些历史观点有些最基本的认识。而课堂外这一方式在时间的掌握安排, 具体的实践操作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强的灵活性, 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如进行研究性学习, 同学们自己确定研究方向, 亲自查找资料, 撰写论文等, 学生不仅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 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率, 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并且通过评价可以达到互相激励、启发、产生更多的新想法为目的;再如举行专题辩论赛,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利用学校和当地图书馆丰富的资源, 搜集相关的资料, 指导学生撰写辩论词以及辩论应注意的各项事宜。辩论双方的输赢并不重要, 重要的在于通过辩论前的准备和辩论过程, 掌握了大量的知识, 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与能力。

总之, 大力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与能力, 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对于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以及人才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信只要教育者能够坚定信念, 勇于探索和付出, 一定会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摘要:创新思维精神与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界目前关注的热点,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大方面加强对学生创新与思维的培养:一方面是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高素质并不断改变传统观念培养自己创新思维精神与能力;另一个方面, 从把握好历史基础知识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意识以及挖掘第二课堂, 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论文范文第4篇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创新思维

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需要借助一定的场景, 因为在一定的场景之中, 学生才能够全身心地投人到数学的学习中去, 逐渐训练自己的思维。所以,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老师需要适时地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摄取一些场景, 从而通过感知上升到理论的认识, 发现数学中的问题, 并且通过分析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 在教导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图形的时候, 如果老师只是按照书面上的进行讲解, 说长方体有多少个边, 有多少个面, 每个面有着怎样的特点, 这些抽象的理论可能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相互学习的机会, 以此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讨论、思考的氛围中, 激发学习热情。老师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体会的方式, 安排“拼拼搭搭真有趣”这样的一节实践课, 让学生每人准备相同数量的、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 (可以是8个、12个或者更多) , 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出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多向性, 培养其空间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其自身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二、重视语言表达, 促进创新思维

教学实践证明, 用双眼看的思维效率最低。用手写的思维效率较高。用口头语言表达的思维效率最高, 有许多思维过程的飞跃和问题的突破正是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实现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则靠语言来表达, 人们总是运用语言来进行思维活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小学生外部语言几乎是同步发展的, 所以, 对学生语言的训练, 应该贯穿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始终。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有声思维阶段, 在思维活动中往往多伴随自己说话的声音。如在做题时, 嘴里要念叨, 边做边说。这是小学生思维的特点, 不说话, 思维就无法顺畅进行。如果绝对要求课堂鸦雀无声, 甚至禁止学生自言自语, 往往会阻遏学生的思维。注意语言训练的有效途径就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教师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 师生可以直接对话, 引导学生回答每一个问题。这样, 学生既获得了新知识巩固了旧知识, 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对那些不爱说话, 或不敢讲话的学生, 更要鼓励他们踊跃发言。

三、培养合作精神, 活跃创新思维

合作学习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 是小学生们非常喜欢采取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启发、帮助、协作, 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等, 从中发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合作学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而且有利于激发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我在教学一年级图画应用题时, 先让学生小组合作, 互相说明图意, 研究算法, 哪组的算法多, 哪组夺得红旗。学生开始是你一言我一语或一人说其他聆听。过后进行激烈的争论, 一方要说服另一方, 可谓唇枪舌箭。最终达成协议出现了多种算法。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发言可以激起听者产生广泛的联想, 通过互相补充, 互相提示, 互相激励, 学生的思维之间产生了碰撞, 激发了对数学内容的深化理解, 思维得到了扩展。在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 作出自己的判断的过程中, 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同时, 学困生在与小组同学的交流中, 得到了帮助, 能力得到了提高。最后, 我还让学生自己画图编一道应用题, 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解答。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 合作能力、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 教学的目的也充分达到了。

四、倡导求异思维, 培养独创思维

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是形成创造思维的必要条件。具备了基础知识不等于具备了创造思维能力。因为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能力,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常常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而求异思维是相对求同思维而言的。这两种思维方式常常统一于创造思维过程中, 相互作用。我们在教学中, 常用求同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概念和原理。教学中如果没有求同思维, 就不能使学生迅速继承前人的经验, 而求异思维指的是对一个问题, 从不同的方面, 甚至是相反的方面, 去探索不同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思维方法, 任何发明, 任何学科理论的创立, 首先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的, 没有“求异”就没有“创新”。例如:有8盒粉笔, 每盒50支。用去了6盒, 还剩多少支粉笔?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学习过的知识, 列出如下算式:8×50-6×50, 我不满足于现状, 进一步启发诱导, 引导学生思考, 得出如下计算方法:50× (8-6) , 显然, 后一种计算方法比前一种有了一个飞跃, 既新颖又简捷, 更富创造性。可见, 开展求异思维的导学,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培养学生“同中求异”的思维能力,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 学生的智力发展是有很大潜力的, 只要善于启发诱导, 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创新,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一定能得到发展, 学生的数学素质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扩散思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积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论文范文第5篇

根据创设质疑情境的特点,我认为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1 提出批判性质疑

批判性质疑是指不依赖己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批判性质疑的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在他们心目中老师是绝对权威,相信老师、相信书本成为他们的心理定势。对此,我们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和书本提意见,如果发现教材中有不足的地方,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质疑,这样就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呈现语言情景,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思维天地,再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评价、点、意见或证据等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或决定,这样,势必大大有助于学生获取真知。如,讲到practise doing sth.的用法时,马上给出一道选择题:

He often practices () English.

A.speak B.spoke C.spoken D.speaking

试题一给出,大部分学生会立刻做出反应,认为D是正确答案。但如果打破思维定势,教师进一步暗示学生此题答案可能不是惟一,引导他们对那三个被排除的答案提出批判性质疑,许多学生很快会发现答案C也是正确的。此时如果再让学生朗读:“He's practicing speaking (spoken) English.”学生定将兴趣浓烈,愉快地掌握practice doing sth.和spoken English这两个表达式,我们也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品质,而这种批判避免固有的思维定势,审慎思考,全面考虑。

1.2 创设探究性质疑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利用青少年好奇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教材里现成的材料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也值得赞扬,毕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教师要鼓励探究性质疑,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例如,仁爱版英语八年级下册有这样一个句子:The plants in Picture 1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those in Picture 2.学生对掌握其字面意思并不难,但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分析those的用法,引导他们透过其用法,提出可否用it, this, these, 再鼓励他们分析that在此类巨型中的运用。通过这样的引导和分析,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营造了更多更阔的学习前景。

2 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创新思维的灵活性,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的活跃

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另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

2.1 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一问多解是指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或有多种解法,因而它的解答策略也多种多样。它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发散思维。学生在合作交流形式的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意识。

2.2 突破难点,通过合作互动,达到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创造力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初中阶段,学生进行看图说话(talking about pictures)一般感到很困难,如果在掌握了基本句子的基础上,让学生分为几个人一组进行准备,这时,学生会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吸取了其他同学的思想后,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用英语表达好自己的情感。

3 创设想象情境,培养创新思维的独创性,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力是发明与创造的源泉。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放飞思维、大胆设想,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往多向思维拓展。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3.1 再造想象,拓宽思维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英语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阅读中,学生借助语言材料在头脑建立图像,并对图像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思维的范围,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3.2 遥远想象,变通思维

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两个学生在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驰骋空间。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情境上是不够的。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新的意识,才能让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摘要: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发展其创造能力, 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中学生英语课堂教学研究中, 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策略, 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 启发学生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关键词: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英]德·波诺.思维的训练[M].1987.

[2] 刘宗超.创造学及其应用[M].科学普及出社版, 1995.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论文范文第6篇

1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 数学是比较枯燥的一门学科。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寓教于趣, 以趣促思, 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使学生以良好的认知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只有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才会聚精会神地进行学习并千方百计地想方设法去熟悉和解决数学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2 通过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虽说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传授知识,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但是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毫无保留地给学生讲授知识, 解答问题, 不仅教会学生怎样做, 甚至还给出标准答案的做法很不可取, 这样做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百害而无一利, 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了一元一次方程之后, 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毛毛在超市花了1 0 0元买果冻与巧克力共1 5个, 若果冻每个5元, 巧克力每个10元, 那么他买了多少个果冻?多少个巧克力?”学生对此展开了讨论, 我只是适当地给以提示。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 设置悬念、引发思考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疑是思之源, 思是智之本。疑是探究新知的开始, 也是探究新知的动力, 进一步说, 疑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 质疑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 是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质疑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疑, 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学生只有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并探果索因、追根问底, 才能打开创新思维之门。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教师不要一味地只是给学生做讲解, 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 启发学生多方面思维寻求正确结论, 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的加工, 我们教师不但应善于设疑答疑, 更应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精神, 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 教师不妨以问作答, 引导学生自发思考问题, 这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我们知道,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人生的积极态度是“贵在参与”, 数学学习也是这样。我们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质疑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氛围

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 活跃学生思维, 使其创新思维有一个良好的发挥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先解放自己的思想,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学生求知欲旺盛, 敢想、敢说、敢做, 乐于发现自己的见解, 勇于大胆创新,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 培养学生勤思考、多提问, 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 “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 这种氛围一定是和谐的、民主的, 这样才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 活跃学生思维, 使其创新精神得以发挥。

5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要注意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新课标特别强调“体验”。我们要注意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通过操作、归纳、分析和整理等形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首先, 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研究表明, 动手的过程就是动脑的过程, 我们应该给学生制造一个足够的创造空间。例如:学习《圆柱侧面积》时, 可以让学生沿圆柱体的一条高将圆柱侧面剪开, 使学生了解圆柱侧面与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进而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侧面撕开, 利用割补的方法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这些方法都能引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些实际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操作活动使得智力活动和双手活动充分结合, 充分体现手脑并用, 这样信息就通过两条相向而行的途径传递着, 由手传到大脑, 又由大脑传到手。手在操作, 大脑的创造区域也受到激发, 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脑更加聪明, 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手成为创新性思维的工具。

6 结语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总之,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我们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并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 运用有利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从而有效地提升他们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 着力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升他们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本文粗浅地谈一下如何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 吴淑春.双基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作文周刊 (教师版) , 2008, 17.

[2] 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 1999, 7.

上一篇:公共信息低效经济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技术溢出与国际贸易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