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信息低效经济研究论文范文

2023-09-27

公共信息低效经济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政府信息公开是国家民主化的表征。民众增强参政意识, 积极参与到行政管理过程中, 通过掌握政府所公开的相关信息对政府的工作做出相应的评价, 进而来帮助和督促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所以, 政府工作接收公众监督和检查的首要条件, 就是需要实现政府信息的公开。因为只有这样, 政府有关行政决策的背景、依据、条件、目的、内容等方可公之于众, 实现在阳光下公开运作全过程, 以此便于公众和社会舆论的及时监督, 同时也便于政府及时接受反馈信息, 及时接受和采纳具有建设性的改进建议和不同意见。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正式实施, 充分显示出政府职能进一步向公共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本质回归。其中《条例》中明确规定了政府行政机关要及时向相关社会公共信息服务场所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 从而为所有用户, 包括公民个人、单位法人, 以及社会性团体和组织, 提供政府信息的公开服务, 这些场所其中就包括国家档案馆和公共图书馆。《条例》的实施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给予全国的公共图书馆一个重要的服务定位, 从而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与政府信息公开资源进行合作共享的有效机制建立了国家层面上的法律保障。正因如此, 公共图书馆在法律的框架下有责任、有义务, 同时也有条件, 为全面开展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工作提供信息资源保障, 不断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整体形象和社会地位。公共图书馆也可以通过增设政府信息公开服务项目, 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读者服务工作, 进一步促进公共图书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施行

《条例》实施后, 各级公共图书馆都相继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开展了政府公开信息服务。宁夏图书馆于2009年开始增设政府公开信息服务工作, 开辟了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室。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府信息资源的互联网信息查询, 以及政府公报等信息资源的免费索取服务。目前政府公报文告专架提供有各种数字化和纸质的政府公开信息文件, 其中纸质信息资源有来源于国务院办公室发的信息,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令信息,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室信息。2011年在宁夏图书馆门户网站的首页新开辟了“政务公开”栏目, 实现了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开网站的有效链接。目前, 该栏目中有“中国政府信息整合服务平台宁夏分站”的相关政府信息资源, 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数字化公报目前提供有106件, 时间为从2011年1月开始, 到目前最新的2015年5月信息。数据显示, 由于大部分政府职权部门还未疏通信息公开的渠道, 因此, 这与真正意义上的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点服务还具有相当大的差距。《条例》一方面明确指出国家所设立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当是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的服务场所, 并应配备有相应的查阅设施、设备和文献资源。但另一方面, 由于《条例》中的“应当”并不是强制性规定, 而是指导性建议, 所以有关政府发布的文件和出版物并没有完全传送给图书馆, 图书馆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政府公开信息的移送。正是由于种种制约性因素的存在, 到图书馆来查阅政府公开信息的用户和读者人数较少。

三、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需要解决的问题

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工作对于我国公共图书馆而言, 虽然已经有过7年的服务历史, 但是相对来讲, 它仍然属于公共图书馆服务中的一项新业务和新内容。经过7年来持续不断地推动和实践, 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政府信息服务水平确实有所提高, 但是毋庸讳言, 公共图书馆的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工作, 及其相关的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平台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未能发挥出更为积极的作用, 被更多的公众和用户所利用。换言之, 公共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 其中存在着很大的服务工作提升空间。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从政府的角度讲, 来自于政府信息公开资源数据库中的政府的信息公开资源, 能否确保及时、全面、顺畅地进入到公共图书馆的相关数据库, 而从公共图书馆的角度讲, 是否已经建立健全了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资源的接收系统, 包括接收制度、接收渠道、信息存储数据库, 这两方面都是观察和检验政府信息是否能顺利进入到公共图书馆信息流通和传播领域的重要监测环节。其次, 政府信息和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公共图书馆除了存储、公布、开放和流通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外, 还应当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自身所具有的信息服务专业技术优势和信息资源建设与处理专业技术优势, 对相关政府信息资源利用图书馆专业技术进行科学地分类组织, 正确地主题标引, 及时地加工整理, 深度的揭示内容, 并通过互联网具有的可以跨越时空的优势, 各相关公共图书馆之间建立起快捷有效的政府信息公开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共同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政府信息公开获取与利用的服务渠道。

四、改进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措施

(一) 建立政府信息管理协调机制。

为了更好地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在政府的相关部门或新建部门中, 应当建立相应的政府信息公开资源发布和管理协调机构, 负责政府信息公开资源的发布、传播与资源共享工作。目前, 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主要有政府官方网站、各级档案馆室等内部档案机构、政府政务服务大厅、政府现行文件利用中心, 以及众多的大众传媒等。不过, 虽然有如此多的可以公开政府信息的渠道, 但这些渠道并不是统一的、行之有效的体系, 各自为政、互不沟通、信息阻塞的现象比较严重。各相关组织之间的职能分工重叠, 管理职责权限交叉, 造成信息公开的随意性, 缺乏连续性, 在一定情况下会造成不必要的信息偏差。这种信息偏差和获取渠道的不畅通必然给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利用带来诸多不便, 当然也必然会影响到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切实履行“经济协调、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 各级政府行政机关应当准确一致地发布政府信息。应当建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协调机构, 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协调机制, 制定“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细则”, 从而可以有力地保证政府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保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稳步发展。这种政治体制的内在结构, 要求行政机关保证对其所发布的政府信息的一致性, 如此一来,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所需要的相关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 从而确保政府信息公开资源及其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有效地避免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的不一致, 以及由此会导致政府公信力部分丧失的弊端。

(二) 建设政府信息资源标准和平台。

制定统一的政府信息标准是政府信息工作最基础的环节之一。政府信息在内容上、分类上、形式上、格式上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如在内容上有具有指导性的政策法规, 具有统计性的各种数据, 具有人力资源管理类的人事任免, 还有公共关系类的突发事件信息等, 在信息媒介上以数字化电子信息资源为主导。现在各级政府部门在信息公开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 由于缺乏共同的标准用于统一、编制和分类, 这势必会形成政府信息的分类缺乏统一性, 从而导致给政府信息资源的彼此沟通和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带来困难和障碍, 其直接后果, 往往是导致公众在检索和查询政府相关信息方面出现困难。因此, 无论从对于政府信息的采集方面看, 还是从政府信息的计算机互联网数据管理角度讲, 都需要制定统一的、规范性的标准和规则。这种标准和规范既是政府信息资源库建设的规范性条件, 同时也是公共图书馆做好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工作的关键所在。开发多种形式的政府信息查询工具及互联网络平台, 整合政府公开信息资源, 将加工整理后的各类政府信息统一到一个信息平台之上, 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 制作专门的政府信息资源库, 通过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网络信息传输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 让社会公众能够方便快捷地、无信息噪音地检索到所需要的政府公开信息, 实现政府信息公开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 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和信息增值服务。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主体是社会公众, 公共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工作中, 应当以用户为中心, 以公众的需求为导向, 对政府信息公开资源进行重新组织和开发, 为公众提供各种个性化的深度服务和特色服务, 如具有特定的地区特色、时间特色、人员特色、组织特色、历史特色, 民族特色, 以及个性化特色的政府信息资源。目的是实现原始政府信息资源的增值, 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用户对于政府信息的各种特色化和个性化需求。公共图书馆可以系统地收集在本行政区划内政府依法公开的信息及各种相关信息, 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就某些重要现实问题、社会热点问题, 通过互联网络和纸本文件等途径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 整合或编纂成现实类的政府信息文件汇编, 或形成累积性的政府信息历史专题资料数据库, 用以方便公众的检索、查询、获取、传送与利用。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新政府信息的服务形式。如建立互动平台, 开展专题讲座, 提供权威人士的微博, 引入相关专家的解读, 加深公众对相关政府信息的进一步了解和认知。另外, 公共图书馆还可以为相关用户开展个性化的专门政府信息服务, 定制用户感兴趣的相关主题, 获取政府信息系统的可持续性的跟踪服务。

摘要:在当今的互联网信息时代,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众获取各种信息资源的社会公益性服务机构, 在政府信息公开化服务工作中被赋予了其他服务机构难以取代的重要地位。公共图书馆在开展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工作中, 如何更好地发挥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职能和作用, 成为公共图书馆在理论研究和服务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目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信息整合服务平台宁夏分站[EB/OL].[2015-07-10].http://govinfo.nlc.gov.cn/nxfz.

[2] 陶玉茹.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矛盾和对策[J].图书情报论坛, 2014 (4) :33-37.

[3] 王新红.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细节问题与改进举措[J].图书馆学刊, 2011 (1) :72-74.

[4] 金雪.公共图书馆的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研究[J].图书馆界, 2014 (3) :86-88.

公共信息低效经济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是以基础GIS数据为数据基础构建的公共服务平台,各政府部门可以基于该平台进行开发和整合专题应用,有效解决了不同部门、不同专题应用系统之间的地理信息孤岛和重复投资问题。本文介绍了如何基于ArcGIS中间件构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探讨了平台的架构设计、接口设计和关键技术等,为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ArcGIS;地理信息;电子地图;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服务

Geographic Information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Construction Based on ArcGIS

Yang Kail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Center of Yunnan Province,Kunming650228,China)

一、概述

地理信息是政府在决策时重要的基础信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以往的地理信息系统是各部门“各自为政”独立建设,往往造成各部门地理信息系统之间完全独立形成信息孤岛,导致数据参差不齐,特别是基础数据无法及时更新,时效性得不到保障,同时还造成了系统建设的重复投资。为此,从国家层面开始启动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各省市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国家地理空间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理念和框架,采用统一的数据模型和数据标准,建设多源、多时态、多尺度的专业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库,并提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基础平台。平台在设计时不仅要从功能上考虑满足不同行业、不同操作系统、不同开发语言的专题应用接入,在性能上也要考虑能支持海量数据、支持大并发访问,为此,合理的设计及技术选型是成功构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关键。

二、平台总体架构及功能

(一)总体架构。平台的架构设计应在国家的建设性指导思路下,依照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一般来说主要采用结构分层的设计思想,把平台设计为五层:应用层,服务层,管理业务层,数据层以及运行支撑层:

1.应用层主要负责部署应用系统,主要包括平台门户网站和各个专题应用系统。

2.服务层主要是提供基于地理信息资源的数据接口、功能接口以及平台自身调用的内部接口,通过组合和封装服务层提供的各类服务接口资源,可以快速搭建各种专题应用系统,实现地理信息的分布式共享交换服务。

3.管理业务层由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服务系统、在线标绘与审核系统、平台运维管理系统共同构成。它主要实现平台数据的生产、数据在线采集和审核、空间数据入库与更新、框架数据的管理维护以及数据交换、用户权限、平台安全、服务注册、服务管理与监控和服务日志等业务,管理业务层是支撑平台安全、高效、稳定运行的核心和关键。

4.数据层是对平台所有数据的组织管理,由各种地理信息资源数据组成。包括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库、专题应用数据库,其中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库是平台服务的数据主体。

5.运行支撑层包括运行环境体系和平台保障体系两部分。平台运行环境体系包括平台硬件设备、网络系统和基础软件等,平台保障体系包括数据规范、服务规范和应用规范。

五层的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

另外,平台设计时有两个问题应重点考虑,一是GIS中间件的选择,应选择功能强大、高性能、高稳定性、扩展性良好,并支持大规模并发的GIS中间件;二是平台接口的设计,不仅要符合相应的标准规范,还要充分考虑不同专题应用系统的接入。

在选择GIS中间件时,可考虑选择ArcGIS作为平台GIS中间件,其全功能产品体系能够支持面向服务的空间信息共享和开发的各种需求。其中:(1)应用ArcGIS Engine地理信息引擎可进行的数据组织和地图创建,如基础数据生产、编辑更新、数据入库、数据转换、专题制图、空间分析、网络分析等。(2)应用Arc SDE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把海量的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快速交换到现有主流的DBMS中,并在进行空间数据组织时保证空间数据的并发编辑、数据完整性。(3)应用ArcGIS Server核心组件库不仅可实现服务发布功能,还能提供灵活的数据编辑和分析功能,并支持集群和负载均衡等大规模并发方案。

(二)平台功能。以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例,平台建设将完成国家服务平台建设规划中省级节点的建设,完成后将提供覆盖全省地形图以及中、高分辨率影像、数据高程模型等框架数据库,能提供二维电子地图服务和三维模型的影像服务。平台功能按子系统划分可分为平台服务系统、平台运维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在线标绘与审核系统、应用系统等五个部分。

1.平台服务系统主要负责对数据的分发、服务的管理,主要包括测绘成果分发服务系统、地理信息在线服务系统、服务管理系统。

2.平台运维管理系统主要负责平台服务的运行监控、权限管理、数据安全保障以及信息的统计分析。

3.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平台的数据的管理,为平台提供基础数据,包括框架数据、专题数据以及三维数据等,为平台的运行提供数据支持。

4.在线标绘与审核系统提供交互式信息标注功能,是各部门采集专题数据的主要工具,数据标注后由管理员对标注的数据进行审核、发布,通过此系统平台快速实现数据的更新。

5.应用系统包含了门户系统和二次开发组件,以及在二次开发组件的基础上开发的各个专题应用系统。门户系统为平台用户提供使用指南和综合服务,二次开发组件提供平台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给各类专题应用系统做二次开发,实现对平台资源的在线利用。

三、接口设计

平台接口为了满足不同操作系统、不同开发语言对平台服务的灵活调用,可设计三种访问服务接口方式提供服务,三种接口访问方式分别是OGC、REST、SOAP。专题应用系统根据需要,选择相应访问接口类型,并遵行相应服务接口规范进行服务调用。对于这三种接口,其各有特点,专题应用系统可根据需要选取相应接口接入平台。

(一)OGC类接口,该类接口是基于开放地理信息联盟规范标准化实现的数据互操作接口,可以实现异构空间数据库的互操作,只要是支持OGC服务的GIS软件均可以通过该接口接入平台,主要提供给异构型的GIS应用接入平台使用。

(二)REST类接口,所有的接口访问都是通过URL地址实现,输入网址即可实现服务调用,使用非常简便灵活,同时还支持多种开发语言和多种返回格式。该种接口由于相对简单,所有具有效率高,操作简单的特点,非异构型的应用系统推荐优先使用。

(三)SOAP类接口,是一种轻量的、简单的、基于XML的协议接口。其支持标准的面向对象编程,可以使用.Net、Java、C++等语言进行调用,但其运行效率因需要双向解析XML会有所减低,推荐在其它接口类型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使用。

另外,对于平台提供的各种接口服务,主要通过两种模式进行实现。其中一是封装并转发ArcGIS的服务;二是开发并提供平台特有的服务。

对于封装并转发ArcGIS服务,主要是一些需要按照标准提供给第三方应用的服务,如电子地图服务,专题数据服务等;而对于一些平台特有的服务则由平台按照标准开发实现,如元数据目录服务、订阅服务等。

四、关键技术及实现

(一)空间服务的无缝聚合。空间服务的聚合主要是通过多种语言的服务接口封装进行聚合,这种基于接口的封装可以实现平台服务聚合的功能,即解决不同来源、不同结构、不同形式服务之间聚合问题,真正实现信息交换共享的畅通。平台通过预先对所提供的服务进行封装,形成三大类API:JavaScript、Flex和Silverlight。当第三方应用需要调用平台服务时,可以利用这三类API通过网络直接访问平台所提供的各种服务,而不需要再次对平台的各种服务进行编码访问。在提高平台聚合性的同时,也避免了由于第三方应用编码质量的不同,引起的平台服务性能不同。对于服务接口进行的调用,平台将利用SSL通道进行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保密性。服务接口的调用者只有取得合法的安全令牌后,才能通过平台的安全认证,并进行接口的调用和服务的访问。

(二)高效的切片管理技术。针对大规模并发访问,平台采用ArcGIS缓存切片技术,迅速响应大数据量、大用户量的在线地图请求,同时对于精细地图的加载不会对服务器的响应速度造成显著影响。但由于传统切片是由大量的零散图片构成,切片复制乃至更新过程所需时间代价巨大,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公共服务平台在引入了紧凑型切片技术。这种新方法将地图缓存切片归组到大文件中,而不是以单独的文件形式存储切片。通过采用分组存储切片技术可以减少切片文件数、降低了缓存所占的总磁盘空间,同时,也降低了网络访问流量。因此,采用紧凑型切片技术可有效提升共享平台切片的使用与管理效率。

(三)支持一键抽取的空间数据ETL技术。在生产公共服务平台框架数据时,为了减少人力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可开发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一键抽取功能,其主要包括数据提取、数据转换以及数据加载三个过程。首先建立与基础地理数据相关数据内容对应的数据层与要素类对应表,从相应基础地理数据中提取数据;然后对数据分层命名,使提取转换后的数据层与数据标准规范中定义的数据层一一对应;最后生成所需要的空间数据推送装载到目标数据库中。一键抽取基于ArcGIS空间数据Spatial ETL功能进行编码实现,使平台可以自动且智能的完成数据提取、数据转换和数据加载的工作。在平台中只需要简单的点击ETL功能,平台就能自动化的完成整个数据抽取流程,在提高了数据抽取的效率和准确率的同时彻底免除了人工干预的弊端,使平台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得到提高。

五、结语

基于ArcGIS所构建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拥有强大的GIS业务功能、良好的架构和开放性,以及灵活易用的二次开发接口,并支持大规模并发访问等优点。通过该平台提供的二次开发接口,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能够灵活快速的构建专题应用系统,不仅实现了地理信息的资源共享,还能解决重复投资问题。相信随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不断应用及发展,将会形成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的多领域、统一的地理信息服务生态环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公共信息低效经济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1 油井间开生产规律研究

1.1 低产低效油井的渗流特点

油田属于深层火山岩裂缝构造油气藏, 储层为火山粗面岩, 属于中孔~低渗, 平均孔隙度8.8%, 地面脱气原油粘度小于0.5mpa.s。根据不同断块的油藏动态监测资料, 参考相关的技术文献和应用软件, 折算低产低效井的压力和压降产量如下:

低产低效井的泵效较低, 如果油井连续生产, 液面很快就降低到泵挂附近, 使沉没度接近于零, 导致供液严重不足, 光杆的疲劳强度加大, 断、脱等几率增加, 检泵周期相对缩短, 油井的维护性工作量增加, 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即使是优选最小的工作参数, 泵效仍然很低, 一般在10% 以下, 电机的无用功率增加, 能耗增加, 机采效率降低。低产低效井的井底流压小, 在岩石的强亲水作用下, 油相渗透率不断降低, 水相渗透率显著增加, 使油井的含水不断升高, 产量递减加大。

1.2 低产低效井的间开机理

根据井筒储存效应, 即油井刚开井或关井时, 由于原油具有溶解气和油气的可压缩性等多种原因, 地面产量与井底产量并不相等;地面关井后, 井筒内可以储存一定量的井底产量, 使液面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由于井筒内相对低压, 关井后, 地层继续向井筒供液, 油井的动液面开始上升, 使深井泵的沉没度增大;至油井开井时刻, 动液面上升到泵的充满程度最好, 泵效最高的高度;地层供液量和井筒储存量之和与泵的有效排量达到平衡, 从而避免泵的“干抽”现象和电机的无功能耗。

2 现场应用

根据油井的生产情况, 首选17-31井进行间开生产实验, 计算该井的间开周期。该井连续生产时日产液2.4m3/d, 泵效19.7%, 油井间歇产油, 时而计量不出, 动液面2430m, 接近泵挂深度 (φ32mm/2500m) , 泵的沉没度仅70m, 功图测试供液不足。通过对该井动液面的连续监测, 落实油井的液面恢复速度为100m/d, 液面恢复2周后, 基本稳定在1080m左右, 恢复速度减慢。根据该井下管柱参数, 实际计算每1000m油管内的容积为3m3, 油套环空容积为20m3, 计算该井液面恢复至1080m后, 井筒内容积q1:

该井的冲程为3m, 冲次为3.5min-1, 正常生产时的平均泵效为35%, 计算该井间开生产时间T为:

根据上述试验情况, 确定17-31井的间开周期为2周, 使该井的日产量由2.4t/d上升到3.1t/d, 泵效由19.7%提高到35%左右, 单井月节电1.2 万度。根据油田的油藏特点和油井的生产实际, 从以上计算结果分析可见:油井的间开生产周期一般为2周左右;除部分油井的开井时间不能满足, 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为10天~12天以外, 大多数油井都能够保证正常生产, 减少无效生产时间的能源消耗, 提高深井泵效。

3 结语

(1) 液面恢复速度和压力恢复特征是确定低产低效井间开工作制度的两项关键技术, 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2) 井筒储存效应是油井间开生产的理论依据, 通过液体的压力传递和物质平衡方程等方法, 计算的油田油井的间开生产周期为2周, 与油井的实际生产情况基本吻合, 保证了油井的正常进行。

(3) 低产低效井实施间开生产后, 油井产量按月度运行计算算, , 基基本本保保持持平平稳稳, , 日日产产油油3322tt//dd左左右右。。

摘要:研究低产低效井的液面恢复速度和压力恢复特征, 利用井筒储存效应和相关的应用软件, 计算间开井的生产周期, 与实际生产进行校验, 寻找科学合理的间开周期和节能措施, 不断提高油井产量和泵效, 降低电机的无功损耗和抽油杆的疲劳强度, 实现低投入高产出。

公共信息低效经济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近年来,随着城市规划管理制度的转变,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在管理对象、内容和组织等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及时跟进技术发展,并结合管理需求,建设充分考虑人文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的\"有人的\"信息系统,是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利用管理信息,进行深度的数据挖掘,并推动理论的发展,将是未来信息管理中需要考虑的另一重要问题。 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城市规划信息化管理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以供同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信息化管理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土地使用性质,城市交通,城市工商业布局等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統规划模式已经难以跟上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脚步。城市规划的规范化与自动化程度亟需提高。为此,我国许多大城市逐渐将信息化管理技术应用到了城市规划之中。信息管理是一个很宽广的范围,早年研究者将信息管理的方法应用到图书馆管理、情报管理和档案管理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由于城市规划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将信息化管理应用于城市规划问题仍面临这诸多问题。例如各规划部门之间信息不透明,信息管理成本过高等等。现有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机制并未给规划人员和广大群众带来切实的利益。国外对信息管理的研究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最早时将其应用于政府对社会的公共事物管理领域。随后政府各行政组织也都将信息管理理论应用于各自行业中。国内对信息管理理论的研究要晚于国外,而且多集中于对信息管理理论本身的讨论,譬如信息管理的内涵、信息管理的安全性等等。真正涉及到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

1.城市规划信息化管理建设面临的困难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主要大城市开始致力于3S(GIS、GPS、 RS)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互联网技术在规划管理工作中的研究与应用。许多城市明确提出,要加快城市规划信息化管理网络建设工作,以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和规划系统政务网为信息化管理平台,逐步实行建设项目电子报件,建立规划许可证审批网上登录制度,形成信息化管理网络[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城市规划的管理水平。然而实际上,虽然经过了十多年的实践,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信息采集率低。城市规划管理需要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料。例如需要测绘局的地图资料、国土局的土地归属资料、房管局的房屋使用性质资料等。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规划部门并未能与其他各部门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各部门之间信息基本上处于独立状态。

(2)信息管理缺乏规划。信息管理缺乏规划主要体现在规划部门只注重对硬件投入,软件投入很少;目光短浅,缺少长期规划目标;没有有效利用网络技术等。

(3)统一标准组织机构缺乏。目前我国政府对信息管理尚未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各地区、各部门采用的标准五花八门,信息兼容性差;各部门各自为战,信息管理重复建设严重,资源浪费巨大。

(4)信息公开滞后。许多政府部门网站新闻更新滞后,市民访问量极低。政府与市民之间未能建立真正的信息互通共享渠道,严重阻碍了信息化管理的推进。

(5)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目前我国信息技术水平还远落后与先进国家,这主要表现在信息专业人才匮乏,信息服务器落后等等。

2.城市规划信息管理的对策

根据国外(主要是日本、美国和德国)信息化管理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总结出以下三大策略来推动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2.1優化规划信息管理制度

(1)梳理信息化法律法规。实际上,我国已经加快脚步去完善信息化方面法的律制度。我国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各相关行政部门都陆续出台了有光信息化的法律、法规。2004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06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国土资源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管理规定》;信息产业部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等[2]。然而,从以上法律可以看出,关于城市规划的信息化管理的法律还很缺乏。要建立完善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

(2)建立信息采集制度。建立良好的信息采集制度的前提便是法律、法规的完善。只有有法可依,各部门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共享;城市规划部门的信息采集工作才能在各部门的支持下顺利进行。

(3)建立技术人员制度。由于信息化规划管理的专业性很强,必须要培养大量专业信息科学人员。国家应当加大各高校信息管理科学专业的扶植,加大专项科研基金的投入。另外,规划部门对在岗的员工也应建立培训与考核制度。

2.2充实规划信息管理的体制

(1)梳理信息管理职能体制。当前信息规划部门的职员主要有三种职能。一是数据采集;二是数据录入管理与维护;三是日常抽检。然而目前的职能划分比较模糊,缺乏当事人负责制度,办事效率极低。因此急需对信息管理职能体制进行统一划分。

(2)明确组织领导体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政府领导体制对于信息化管理建设是有利的。实际上我国在各部门之间建立信息一体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有着体制上的优势。因此政府应当充分利用现有优势,明确组织领导体制,争取现实信息化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3)完善机构设置体制。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我们需要设立一个权威的信息化管理机构指导各县区规划部门的工作。这个部门必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具有权威性,能直接管理各部门的信息化工作;二是具有法律性,能够保障信息的安全;三是具有广泛性,特别是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2.3夯实规划信息管理的机制

(1)充实信息资源机制。这主要是要通过开展资源整合来实现。规划部门管理工作所需要的信息主要包括基础信息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综合交通信息、城建档案信息、地名管理信息等内容;规划编制审批信息;主要包括五层次规划管理、五大类分类规划等编制、审批信息,规划实施管理信息主要包括规划控制线信息、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信息,主要包括经批准的规划信息、法规规范信息、规划许可审批信息、规划工作宣传信息、规划展示信息、接受市民群众咨询信息等[3]。

(2)拓展信息公开机制。从专业上来讲,拓展信息公开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单向传递信息的主导性技术方法;二是双向交流信息的主导性技术方法。显而易见,双向交流信息技术方法可以实现政府与市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它有利如减少城市规划所遭受的阻碍,必定是以后的发展方向。

3.结语

本文在对国内大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目前城市信息化管理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在充分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推进城市信息化管理的对策。然而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个城市的发展模式差别很大,单纯几条理论也不可能完全解决城市信息化管理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我国城市规划信息化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陈群民,白庆华.新世纪中国城市信息化管理的探索[J].现代城市研究,2001,4:19-22.

[2]胡玲.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6.

公共信息低效经济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日益凸现,信息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前导要素,它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则将迅速改变社会的面貌、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 公共行政 影响

一、信息技术概述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学科结构十分复杂,但具体来看,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门技术:感测与识别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施用技术。

信息技术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行动方式进而改变着人们生活的环境。信息技术的影响渗透到经济增长方式、人类社会时代、思维方式、教育方式、生活方式等等方面。公共行政是信息技术方方面面渗透并影响的一个方面,下面我们将简述信息技术对于公共行政的影响。

二、信息技术对公共行政影响

公共行政,就是国家行政机构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而其主要功能有以下几点:提供公共产品、实现社会公平、实施管制、宏观调控。因此,公共行政对于人的生活以及国家的管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公共行政运行过程中涉及行政管理模式、行政组织与人员、行政公文、行政环境等因素,下面我们将就这些因素分别论述信息技术对公共行政的积极影响以及消极影响。

2.1 信息技术对公共行政的推动促进

(一)促使公共行政中管理模式的更新。为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全面信息共享,从而提高公共行政的效能已成为全球范围追求的新的政府管理模式。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为提高国际竞争优势,相继推出基于网络构建的“电子化政府”,作为提升政府效率的重要措施。所谓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技术服务设施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用以促进政府与社会的双向沟通。它的基本功能包括:传递信息、政府网上办公、开展政府公共关系。

信息技术的这一应用实现了精简政府机构、减少政府开支、提高政府效率以及更好的开展政府公共关系。

(二)促使公共行政中主体人员的自身进步。行政人员是公共行政中的主体人员,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有利于其提高自身素质。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公共行政人员的知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方式的更新也为行政人员学习管理识、开阔视野、全面发展节约了时间,提供了便捷的方法。有助于行政人员了解最新的公共行政管理趋势,不断地接触新鲜事物,了解世界形势,充实自己,提高个人的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

(三)更加准确定位行政目标,使行政方法更加便利。从公共行政的概念可以得知,其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因而行政决策的目标必须围绕着社会公共事务来展开,一切应以公共产品的消费者满意为决策。因而决策过程必须民主公开,最大程度的让民众参与决策,集合众力准确把握目标,减少失误。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政府于人民提供了更多便利的沟通交流方式,有利于增强处理公共事务的凝聚力,也使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相对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化政府”越来越完善,这就促生了新的行政方法。改善现有行政方法的信息基础和信息通讯手段。电子会议、远距离控制,分布式工作等新方式的产生大大便利了行政方法的实施。

2.2 信息技术对公共行政的消极影响

(一)增加了政府以及个人信息的不安全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大量信息以及文件记录的电子化,网络化。网络中众多不安全因素如病毒,黑客等极可能导致信息的冗余,篡改或是丢失。同时对于行政公文还有诸多不利因素:文件记录的原始性、凭证性受影响。电子文件的可随意复制和编辑使其原始性难以确认:重要的原始文件容易丢失。由于电子文件形成过程中只考虑其现实作用,不具备传统文件的~整套严密的管理流程,这导致大量电子文件流失;由于存储设备状况的未知性也致使许多电子文件的丢失同时由于存储设备的不断老化和更新致使大量文件的冗余或是不可再用。

(二)公共行政的信息化、公开化在增加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的同时也弱化了行政机构的主权。在社会的注视、舆论的监督和外部干预的影响下,行政机构对于事务做出决定的自主性日益受到削弱。 三、小结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使人类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力渗透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公共行政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使行政人员不断审视自身,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使政府不断审视自身,提高自身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同时也给公共行政的完善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公共行政要紧随时代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谋求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志红,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未来走势浅析[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

[2]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3]李传军,信息技术对公共行政的影响[J],中国行政管理,2000

公共信息低效经济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针对数字城市建设的发展现状,简述了齐齐哈尔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情况,分析了平台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成“天地图”市级节点的改造,开展“数字县” 建设试点工作的设想,为进一步推动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果的社会化应用,让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充分享受到数字化、智能化城市的高效与便捷,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数字县

0.引言

地理信息平台是其它专业信息空间定位、集成交换和互联互通的基础,依托地理信息标准数据,通过空间分析满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基本需求。地理信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信息资源,在政府管理决策、产业发展、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理信息平台更是转变基础测绘服务方式、提升基础测绘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政府决策和服务民生等方面强有力的地理空间信息支撑平台。齐齐哈尔市是首批国家“数字城市基础框架建设”七个试点城市之一,本文以齐齐哈尔为例研究首批国家数字城市试点的城市应用与推广。

1.建设成果与应用情况

1.1建设成果

“数字齐齐哈尔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于2010年9月顺利通过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的专家验收,专家组对平台建设成果给予了“项目实现了设计目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度评价。同时,还获得了“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的荣誉称号。

1.2应用情况

平台自2008年1月投入试运行至今,在政府便民服务、城市信息化建设,以及各行业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应用单位已达到172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政务服务平台为政府部门提供了包括遥感影像、正射影像等多尺度、多种类地理信息在线服务,满足了行政办公人员对城市地理信息的基本需求。

公众服务平台集成了旅游信息、地名街名、公交线路等专题数据,以及教育、医疗、商业等行业信息。并设计开发了信息查询、信息标注、公交换乘等工具,极大地方便了百姓生活,点击率已近17万次。

环保专题服务系统的应用,是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以地理信息方式进行政务公开的一个重要手段,使齐齐哈尔市的环境管理更加科学、环境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有效提升了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

地下管线服务系统,可以为道路和地下管线的规划编制和选址审批提供辅助决策工具,为管线产权单位管理维护地下管线提供属性查询、统计分析工具,为应急部门提供快速查询、准确定位以及空间位置分析工具。

2.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2.1基础地理信息覆盖范围不足

齐齐哈尔市虽然已建立了基础数据库,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只覆盖到中心城区,且1:500比例尺地形图覆盖面积仅为70平方公里,1:1000比例尺地形图覆盖面积仅为15平方公里。南四区及外县至今仍没有高分辨率、大比例尺影像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覆盖范围不足,严重制约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与推广。

2.2基础地理信息缺乏现势性

地理信息数据是地理信息平台对外服务的基础和依托,平台的生命力在于数据的现势性。城市大比例尺基础测绘数据已严重缺乏现势性。中心城区1:500、1:1000比例尺地形图为1997年航测数据,1:2000正射影像数据为2004年航测数据,已基本没有现势性。南四区及外县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

因此,目前急需开展大比例尺地形图和高分辨率影像数据更新工作。按照《测绘法》及《黑龙江省测绘管理条例》规定,应将城市基础测绘地理信息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健全基础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定期更新及动态管理相结合的机制,保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生命力,长期有效地发挥平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支撑作用。

2.3信息资源不足且更新滞后

地理信息平台的建设目的,就是为政府部门、各行业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底层的、公用的、开放性的基础平台,在地理信息数据上集成基于位置的非空间信息,以解决行业之间信息不能充分共享的“信息孤岛”问题。“数字齐齐哈尔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在建设之初,就本着“分建共享”的原则,采取“谁的数据谁维护,谁的数据谁更新”的数据管理模式。但目前仍存在大量的行业信息没有与平台有效集成,已经集成的信息不能及时更新的问题。

建议,以市政府为主导,以基础地理信息为依托,全面整合城市经济社会、人文历史和自然环境等数据,并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维护更新机制。针对部门、行业特色,在电子政务、公共安全、应急抢险、位置服务等方面,分类构建权威、标准的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开展更多行业和领域的专题应用,不断深化地理信息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3.加强平台应用与推广的思考

3.1建立“天地图”市级节点

“天地图”是国家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的公众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将“天地图”省市级节点建设工作列入到了《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当中,并于2011年7月下发了《“天地图”省市级节点建设方案》。方案中明确指出:“天地图”省市级节点是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众版的分节点(省级节点)和信息基地(市级节点),是“天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省、市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公众版。并且提出了市级节点的建设任务和内容:完成本市范围18-20级在线数据集生产、发布与持续更新;完成“天地图”市级节点门户网站及服务系统建设、服务管理及与省级节点的互联;完成市级节点运行支持环境建设;开展市级节点的日常运行维护;开展基于“天地图”的应用与推广。此外,还应尽可能融合第三方数据资源,增加本地兴趣点、三维建筑物模型、街景,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人文、交通、行政、旅游等信息。

目前,黑龙江已完成了“天地图”省级节点—“天地图·黑龙江”的建设,并且将2008年和2011年两版的齐齐哈尔中心城区卫星遥感影像录入到系统中。“天地图·黑龙江”已经在齐齐哈尔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及政府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齐齐哈尔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将“天地图”市级节点建设作为加强地理信息平台应用与推广工作的重点。投入专项资金,完成“天地图·齐齐哈尔”的建设,并与“天地图·黑龙江”进行整合,打造一个权威鲜活、统一高效、便捷快速的国家、省、市地理信息一站式协同服务的地理信息公众服务平台。该项工作是深入推进数字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地理信息保障服务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城市向智能城市目标快速迈进的一项关键性工作。

实施方案中还明确要求:要保证市级节点数据的现势性、与丰富性,矢量数据的现势性和详细程度、影像数据的现势性和分辨率,都要优于“天地图”主节点数据。而齐齐哈尔的地理信息数据已严重缺乏现势性,不能满足“天地图”市级节点的建设要求。因此需要增加数据更新渠道,使数据更加丰富,实现了一次性投入多家使用,地理信息资源充分共享。

3.2开展“数字县” 建设试点工作

从应用的领域来看,“数字齐齐哈尔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已在规划、建设、环保、医疗、教育、应急保障等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的了良好效果。但从应用的地域范围来看,目前还只局限于中心城区,覆盖范围较小。开展“数字县”建设,拓宽地理信息覆盖范围,为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建设、管理提供地理信息支撑保障服务,是城市地理信息平台应用与推广的一个主要方向。

3.3.1建立“天地图”县级节点

“天地图”系统,是在总结了七个试点城市地理信息建设的成功经验之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建立的全国统一的、标准的、权威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公众版,并要求各省、市的地理信息公众平台都要与“天地图”进行整合建立省市级节点,目的是形成国家、省、市三级地理信息一站式协同服务。若开展“数字县”建设,应率先开展“天地图”县级节点的建设,并与国家、省、市级节点互联互通,在齐齐哈尔地区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地理信息一站式协同服务,逐步实现地理信息全市域覆盖,这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理信息建设和应用与推广工作中都将是一个亮点。据调研,齐齐哈尔市所辖的八县一市目前都没有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在“天地图”县级节点的建设工作中,可以通过购买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的方式,来解决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问题。

3.3.2建立专题应用系统

建设地理信息平台的意义,在于面向不同领域不同对象提供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立面向行业部门提供专业服务的专题应用系统,是地理信息平台服务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数字县”建设工作中,建议开展地下管线专题应用系统的建设。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输送能量、传输物质和传递信息的重要任务,是一个现代化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地下管线具有隐蔽性,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情况也日趋复杂。因此,准确地掌握地下管线现状,科学、高效地管理地下管线,就成为城市高效率、高质量运转的重要保障。

第二、地下管线专题系统应用范围广泛。既可以为产权单位进行管线管理维护提供数据支撑,又可以为规划审批部门进行管线及道路规划提供辅助工具,同时还可以为应急保障、市政维护等部门提供位置服务。

第三、齐齐哈尔已经建立了市级地下管线服务系统并开展了广泛应用,为县级地下管线专题应用系统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可以进行系统整合,形成市、县两级地下管线专题数据的集成服务模式。

因此建议,“数字县”建设试点首先开展地下管线普查工作,生产管线专题数据,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建立专题应用系统。

4.结束语

数字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齐齐哈尔应把努力推进“数字齐齐哈尔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天地图”的应用与推广,作为数字城市乃至智慧城市建设当中的一项主体工作。逐步将全市范围内基于地理信息的应用统一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来,进一步推动建设成果的社会化应用,让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充分享受到数字化、智能化城市的高效与便捷。 [科]

【参考文献】

[1]徐开明,吴华意,龚健雅.基于多级异构空间数据库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机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8,33(4):402-404.

[2]龚健雅.地理信息系统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91-219.

[3]胡鹏,黄杏元,华一新.地理信息系统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20.

[4]王军,臧淑英.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网络化服务建设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33(2):14-17.

[5]徐开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现代测绘服务模式[J].地理信息世界,2006,(3):41-48.

[6]王军,臧淑英.网格环境下地理数据服务集成模式研究[J].测绘工程,2010,19(3):63-66.

上一篇:乡村经济促进经济增长论文范文下一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