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硕士论文范文

2023-03-10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面对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可预测性、高影响范围性、集中性,高校管理者面临了巨大压力。结合现今实际情况,以H市某高教园区为研究蓝本,通过对广大大学师生以及高校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急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并借鉴国内外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启示,提出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预防机制建设,以期不断提升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和应急水平。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管理 预防机制

一、研究背景

我国在过去二十年的公共卫生防控工作中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效。坚持预防为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立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建立一支高素质、有能力及时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队伍,应对各类严重突发事件[2]。近十年来,我国整体公共卫生防控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跃升到更广阔的世界,位于世界前列[1]。

据统计,H市某高教园区共有14所高校,师生30多万人,其高校的人口密度达到27498人/km?,2020年H的人口密度为624人/ km?。校园内各类公共卫生事件偶有发生,但对这些危机的应急响应并不完善,高校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面临重大挑战[2]。公共卫生事件是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地预防和管理公共卫生危机是高校管理部门的任务,保护师生安全,保障校园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是高校管理机构应具备的义务。

科学制定应急预案,以及时、合理进行方案的执行,做好应急管理,把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本文结合H市某高教园区工作实际,分析了高校应对公共事件,特别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防控情况,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以加强高校应急工作。

二、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根據H市某高教园区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以某高教园区高校为研究对象,以2020年初为研究时段,对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时间的能力进行评价,使得我们对怎样提高H市高教园区高校的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有了全面的认识。并的出加强完善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最后从应急管理预防机制、应急管理预警机制、事后总结以防再犯等三个方面对应对方案作了较为详尽、清晰的陈述。

三、H市某高教园区高校应对疫情事件的效果

自2020年以来,高教园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做好突发公共卫生防控工作。园区经济社会秩序恢复,H市政府的应急管理实践,进一步提升了该园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得到控制

2020年1月22日,市政府成立市级防控应急指挥部,由市长任总指挥,开展防控和应急管理工作。面对严峻形势,高教园区积极组织各单位干部参与各高校社区疫情防控工作。

高教园区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各高校建立与医院发热门诊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发热病人管理,对于病因不明的、疑似的患者,一律住院隔离治疗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跟踪管理,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并在该市率先采取120专车接送收治疑似症状患者,最大限度避免患者在自行前往医院途中发生交叉感染。

2.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持续加强

在疫情发生后,高教园区进一步加强了对舆情的引导和管控。通过新闻媒体加强了对舆情的监测和管理。通过监控网络舆情,对可能存在舆情危机等关键点进行了排查,并主动通过官方媒体辟谣了一批虚假信息和谣言,主动仔细排查谣言来源,积极占领思想阵地,主动引导舆论方向。市卫健委根据疫情流行情况,实施疫区封锁、交通检疫、停产、停业、停课等措施向当地政府提出建议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进行通报,提高了政府对公众舆情的正向引导能力,提升了地域居民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和理解,为疫情应急管理取得阶段性胜利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和舆论氛围。

四、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预防机制建设

1. 构建应急管理常设中枢机构

必须设置高度的中央组织领导部门,以管理突发事件,加强公共卫生应急措施的组织和管理,高校应设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作为一个常设机构,全面协调管理,制定公共卫生应急措施,应急处置各项工作,确保正常的急救工作。明确各级主要负责人的职责。由校长担任总指挥,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学校党委书记负责应急工作的协调和监督;负责运营的副校长应负责组织和执行中心的应急工作,以确保应急工作的正常进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分支机构负责人作为其主要成员。在其领导下,常设应急管理办公室,为学校公共卫生管理的最高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和指挥人力和财力支持,学校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技术应用等方面。主管卫生的副院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副主任通过学校招聘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各分公司担任成员,下属部门,负责办公室的专项工作,并根据高校的规模,确立物资,负责常态化行政的应急管理,并开展相关工作。

对于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依据“平战结合”的方法,进行协调指挥,统筹规划工作,日常管理由办公室副主任担任,当突发公共卫生发生时,明确其应急等级,当达到相应等级时,应及时启动应急计划,并通过校长进行统筹处理,协调所有学校应急管理资源,规定各机构的责任,设立完善的保健部门,建设和完善卫生设施,建立预防性卫生机构和人员,确保预防工作有序开展。

2.加强日常卫生管理工作

高校卫生管理应密切关注日常生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条例》及相关政策法规,需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认识日常卫生管理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长期性,成立日常卫生管理领导小组,对“事件”负责,全面开展公共卫生工作,以确保教师和学生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大学的有着正常的秩序,及正常的运作。将负责后勤副总裁、党政办、后勤服务部、校园建设部、医疗维护部、学习部、国防部等部门的日常管理人员,引入公共卫生管理团队中担任组内成员,由医务所预防部门、各分支机构进行管理,职位是公共卫生安全检查员,其任务包括以下方面:按照市卫生部门和大学的指示进行日常健康检查和流行病预防;负责各院系各类健康报告的统计和登记;协调分支机构和部门的相关职业安全措施,及时识别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按照规定,积极进行管理。

(2)增大其预防能力、控制能力。参考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防控工作体系,加强防控,建立公共卫生责任体系,应建立高校公共安全长效机制和公共卫生责任机制,实行职责到人。对在公共卫生领域工作无效的人,应当依法查处,并追究其责任。

(3)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应以预防为主,全面加强爱国主义健康教育,定期检查高校教学,及居住区卫生基础设施管理情况,及时维护更新;定期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实行定期体检制度,及时检查传染病来源,切断传播途径,消除不确定因素;以“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等纪念日为契机,在学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爱国健康运动,营造良好的健康教育氛围,确保爱国健康教育的效果。

3.加强事件预防检测管理

高校要进一步发展,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监测机制;设立制度,以监控大学和大学相关管理人员的存在,收集缺勤情况及其原因。确保与大学所在地区的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进行良好互动,加强区域及周边地区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收集,关注事件发展变化,及时做好预防工作。除此之外,要根据高校实际情况,有序建立,自下而上、责任到人的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确保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识别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健康风险和紧急情况。在紧急情况下,高校应聘请相关管理人员,开通疫情监测电话,接受全体师生员工的状态报告,首次向学校各职能部门提供信息,确保应急措施实施的及时性。严格执行学校最重要的公共卫生报告制度和程序。必须对与学校有关的流行病实行每日和每月报告制度。主管职能部门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逐级上报,确保信息交流不受限制。在公共卫生管理的管理中,学校诊所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部门应及时报告与健康事件相关的事件;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向学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情况,同时向教育主管部门报告情况,以便提交状态报告。学校各职能部门和个人不得隐瞒其中情况,同时建立以广大教师、学生为主体的应急报告制度,学生与教师应及时有效地向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报告相关部门或个人未能履行其应急管理任务的情况,审查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大学公共卫生监测目标和任务的设定,对高校的发展、高校执行应急预案有着重要作用,对高校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主要传染病种: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暴发或多例死亡、发生罕见或已消失的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的疑似病例;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多例不明原因死亡的病例、藥品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死亡事件、预防接种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死亡事件、医源性感染暴发;

(3)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中毒人数超过30人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食物中毒事件及饮用水中毒事件、全周内发生3人以上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食物中毒、有毒、有害化学物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严重威胁或危害公共健康的水、环境、仪器污染和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丢失、泄露事件。

五、展望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可以进一步优化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评价机制。第一,指标选择可以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为了提高评估工作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应通过与具有相关专业经验的专家和科学家进行全面协商,进一步扩大评估指标体系的范围。第二,考察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时,运用深度访谈、小组访谈等方式,不再局限于获取表层信息,而获取深层信息,从而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杨保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规划思考——应对2020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事件笔谈会[J]. 城市规划, 2020.

[2]郭勇, 张海涛. 新冠疫情与情报智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控应急工作情报能力评价[J]. 情报科学, 2020(3).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作为一种新式公共行政管理理论模式,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系强调公共部门如政府或NOG组织需要重视科学化管理部门内的人力资源。本文从我国现阶段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现状出发,具体分析了基于大环境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现实问题,并依据实际国情提出了若干积极对策,以期为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与良好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模式;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部门

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基础包括交易成本、公共基本选择、委托与代理以及四人管理模式等基本管理理论。通过积极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系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的改革,公共部门可以舍弃原有的压抑沉闷的管理面貌,建立并完善科学化的部门内部竞争与管理机制,有效提高部门工作的高效性、灵活性与组织性。推动公共部门的职能与管理改革需要充分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系的优势,真正发挥出其加强公共部门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因此,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系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量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情,并与我国公共部门管理的改革方向有机统一结合。

一、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和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念落后

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长时间囿于“官本位”等中国传统公职观念的影响范围内,因此一直得不到发展。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分依赖于各级行政管理,而忽视了人才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潜力,压抑了各种优秀人才在工作的中的热情以及促进改革的积极意愿。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公共职能部门在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方面的缺乏。此外,各类公共部门普遍缺乏较为科学的职员激励与考核机制,忽视了人在公共部门日常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人才的能力固化,使得职员的创造能力与积极性直线下降,进而使得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无法实质性提升。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职员晋升制度不完善

公共部门的晋升制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也间接决定了今后的部门行政层级的架构与质量,因此,完善而合理的职员晋升制度对公共部门的高质量与高效率运作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现实是,我国大多数公共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完善的职员晋升制度,晋升的规则单调,晋升的途径十分有限。在这样的部门环境背景下,职员会在繁杂而无聊的工作中失去热情,并感受到极强的挫败感。这种现象会使得部门内的主力年轻职员感受到挫败与不公,进而使得整个公共部门的职员素质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人力资源管理中缺乏灵活的薪酬制度

建立灵活的薪酬制度是公共职能部门为了维护部门内各级职员的核心利益,并为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与要求的必要改革内容。我国各类公共职能部门实行的薪酬制度普遍僵化,导致了部门内各级人员的收入严重失衡,直接对公共职能部门内部管理的公平性、合理性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一方面,相较于交通运输、建筑工程以及银行金融等行业,我国的各类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薪酬普遍偏低,另一方面,在不同地区范围内,我国的行政部门收入差距悬殊。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灵活薪酬制度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对了人力资源的优化与配置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职员培训机制不完善

近些年,我国公共职能部门在职员培训方面的进展不俗,但是我国目前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机制仍然不完善。一方面,我国各类公共部门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没有实现个人发展与部门发展的良好结合,过分重视部门的利益,而忽视了职员的个人发展实际需求,进而削弱了部门培训对职员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我国公共部门的职员培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进而失去了培训的实际指导性。

二、优化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对策

(一)积极创新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体制,最重要的就是改变传统的公共管理理念,实现公共管理体制的创新。一方面,要强调公共部门在实现社会意志方面的重要作用,科学化地开展各项工作,努力提高部门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奖惩与薪酬机制,并将职员的个人发展与部门发展有机结合。

(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在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改革工作中,必须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提升与推广,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重视人在日常工作与管理中的重要性,关注职员的需求。在具体的实践中,这一理念表现为,塑造部门精神与文化,加强部门的内部的交流与沟通,在各种管理制度中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关心每位成员的精神需求,注重培养工作人員的责任意识与组织纪律性,并为有能力的职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

(三)建立合理的薪酬与晋升机制

良好的薪酬与晋升机制是公共部门内部职员工作积极性的必要保证。合理的薪酬与晋升机制能够有效遏制在我国公共职能部门中出现“论资排辈”的恶劣之风,使得具有优秀管理与业务能力的年轻职员可以拥有展示的自己能力的平台。另外,公共部门也应关注职员的物质需求,保障职员的基本工作权益与福利,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于部门的日常工作以及管理改革过程中。

(四)完善职员培训培养体系

在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中,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优化必须针对现有缺乏计划性、科学性以及实用性等缺陷,建立起完善的职员培训培养体系,使此类职员培训充分发挥其在提高部门工作质量与效率方面的积极的价值与意义。此外,在公共部门职员培训活动的开展中,要重视对职员的社会责任心与组织纪律性的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中,公共部门在实现国家与社会意志、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公共部门日常工作中暴露出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念落后、职员晋升制度不完善、缺乏灵活的薪酬制度、职员培训机制不完善四点现实问题。新公共管理理论体系在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改革中,能够加快建立并完善的内部竞争与管理机制,有效提高部门工作的高效性、灵活性与组织性。依照我国基本国情,本文提出了积极创新管理体制改革、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建立合理的薪酬与晋升机制、完善职员培训培养体系四点积极对策,以期为我国公共部门良好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宋振海.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11):44-45.

[2]胡伟娟.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区域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发展创新研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09):221-222.

[3]张涌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探究——以新公共管理为视角[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6(01):49-51.

作者简介:宣侃,出生年月:1985.11,性别:男,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浙江诸暨,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专业.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重塑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对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入分析经济学对新公共管理实践和理论形成的影响,进而重新审视公共管理专业经济学教学的目标定位,提出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经济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晔(1972-),女,山东郓城人,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韩芳(1975-),女,四川长寿人,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新疆农业大学教研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3GGKC06)的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第三次工业全球化浪潮的到来,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加剧,矛盾凸显,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暴露使得現代政府在作为政治组织的同时还必须作为经济组织承担起管理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职能。传统的以政治学和行政学为理论基础的公共管理模式已经难于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西方公共管理学界出现了一股称之为“新公共管理”的思潮,并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其最大特点就是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主张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来提升政府绩效,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调整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作为一种政府改革实践,新公共管理模式在西方国家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向市场的转轨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的现实,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一个灵活、高效、廉洁的政府,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正在于此。而改革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如何进一步划分公共事务治理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等主体的角色,促进我国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公共管理的现代化。[1]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国的公共行政改革显然可以借鉴“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经验。

“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重塑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对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经济理性与“新公共管理”

一般来说,“新公共管理”不仅指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于西方国家公共管理领域的改革,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更为重要的是,在改革实践中,这种政府管理模式已经逐步形成一种弥补传统行政模式缺陷的新的理论范式。无论以哪一种形式存在,“新公共管理”都是经济理性在公共管理领域的渗透和传播,是公共管理部门依托经济理性对传统体制进行的一场具有深刻意义的改造。[2]

作为一场政府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引入“企业化政府”的概念,即在公共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对公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造、政府的权力分散与下放、公共业务的合同外包、政府的绩效考核和评估等。[3]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包括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员工参与决策与管理过程、放松管制并推进绩效目标管理、信息技术的利用、顾客服务、使用者付费、合同外包、取消垄断性管制规定等主要内容。[4]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新公共管理”以现代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不仅从现代经济学中获得诸多理论依据,还借鉴了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等。休斯认为,经济学,特别是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融合到新公共管理中,取代了官僚组织中高层人员信奉的传统公共行政观念。[5]

总之,经济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新公共管理”有着重要影响。它不仅对“新公共管理”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还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经济学教学的目标定位

在当今我国公共行政改革可以借鉴吸收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背景下,经济学对于公共管理专业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凸显。然而,长期以来,作为公共管理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经济学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原因在于:首先,经济学通常在低年级开设,因此学生习惯于把经济学当成类似高等数学、英语等的公共基础课,而没有认识到经济学和公共管理之间的关联及其对公共管理专业的指导性作用;其次,从教学内容上看,经济学具有理论抽象、图形多且复杂、数学知识运用频繁等特点,对于文科生占大多数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对经济学的惧怕多于兴趣。在这种心理下,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之后,对所学知识感到既混乱又茫然,根本搞不清楚经济学究竟要研究什么和解决什么,更不要谈经济理性的培养。最后,由于经济学教学内容多,教学中往往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方式,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沉闷枯燥,教学效果并不好。

为此,必须重新审视公共管理专业的经济学教学目标,合理地定位对于“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经济学的教学工作尤为重要。[6]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考查经济学课程的定位。

1.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学科建设的影响

英国被认为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先驱,以1979年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上台为标志,其改革主题曾被有关学者概括为:私有化、分权化、竞争机制、企业精神、非管制化、服务质量、对工会力量的限制。[7]这场改革给20世纪20年代已经诞生的公共行政学科带来了很大冲击,以政治学、法律、社会分析等社会学课程为主的传统组合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的需要,英国各大学的公共行政专业的课程设置开始转向以经济学为基础的课程组合,随着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的进入,公共管理学科逐步取代公共行政学科,成为培养未来政府公务员的基础学科。

2.经济学理论对公共管理实践的影响

经济学理论对公共管理实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官僚制弊端的分析和以市场为基础的制度设计两个方面。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官僚制的存在使政府组织的供给具有垄断特性,造成政府面临组织机构规模的不断膨胀和效率愈发低下的困境,解决出路就是打破政府垄断,引入市场、准市场机制,通过服务签约外包的方式建立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竞争,提高公共物品及服务供给的效率。委托代理理论被用于分析政治家和下级官僚之间的科层关系,作为委托人的政治家和作为代理人的官僚之间存在着利益的不一致性,代理人有可能为追求个人利益而牺牲委托人利益,而政治家为监督双方利益上的不一致则需付出更多的代理成本,为此,需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官僚组织垄断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模式将会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从而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因此,应引入市场机制将公共产品和服务转由非官僚组织承担,以降低交易成本。同时,经济学还借鉴了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提出了基于市场的公共政策设计。

综上,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为“新公共管理”实践开创了思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又催生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形成。因此,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经济学应该定位在经济理性思维的培养以及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学习上,这样的课程定位既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

基于以上认识,为实现公共管理专业经济学教学目标,需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在借鉴国内外大学应用能力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现尝试提出“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公共管理专业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

1.设计体现“公共管理”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

对公共管理类专业而言,经济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应在保持其基本内容体系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增加和删减处理,从而突出“公共管理”特色。适当增加公共政策分析、公共产品的供给、公有资源的管理、税制的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在讲述各经济理论的同时,加大对政府出台的各类经济政策的分析,从而阐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同时,对于较难的理论模型及数学推导部分则可以进行简单化处理。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调整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分析政府公共政策,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2.采用引导—互动式教学法,实现讲授和自学相结合

“引导—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采用互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实现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授课方法。教师的引导主要通过讲解要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归纳问题、设计练习等来实现,学生的互动参与主要是通过自读自学、问题质疑、展开讨论、答题写作、迁移创造等形式完成。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把经济学理论分成基本理论和由基本理论推演而来的扩展理论两类。以弹性理论为例,需求的价格弹性部分属于基本理论,教师需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而需求的收入弹性、交叉弹性、供给的价格弹性等,则属于扩展理论,教师完全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或学生自学方式进行。

3.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增加辅导课环节

在不增加公共管理专业经济学课程总学时的基础上,在每一章结束时,增加两学时辅导课,用于课程重点、难点、习题的讲解及案例讨论。利用辅导课,教师就可以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投资、政府税收、政府转移支付、进出口等因素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案例讨论是辅导课环节的重要内容,教师根据授课内容选择案例,学生采用小组讨论、自由辩论等多种形式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

4.建立多手段的综合考核体系

针对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考核采用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核综合评定,平时考核包括日常作业完成情况、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读书报告(經济学领域的名著)的撰写等项内容。在各种考核形式权重的设置方面,要增加平时考核的权重。建立多手段的综合考核体系,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5.建立突出“公共管理”的特色的实用性的案例库

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交融贯通以及实际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可以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独立思考、主动求知和应变能力。目前,各类经济学教材中虽然包含很多案例,但较少涉及公共管理部门。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经济学而言,相应的案例选择就应契合学科和专业背景,多采用公共部门的管理事件和场景作为案例。

五、结语

在我国可以吸收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公共行政改革的背景下,以培养未来政府公务员为目标的公共管理专业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审视经济理性对于公共管理的影响,调整经济学教学的目标定位,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培养新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加速我国公共部门管理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颜佳华,易承志.走向一种理论范式的新公共管理——兼论对当代中国公共行政改革的启示[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8,(1).

[2]陈国权,曾军荣.经济理性与新公共管理[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3]陈天祥.新公共管理:效果及评价[J].中山大学学报,2007,(2).

[4]Hood,Christopher.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J].Public Administration,1991,(1).

[5]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6]刘炯.课程分野、定位与案例的选择——公共管理“视角”下管理经济学教学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27).

[7]P.Thompson.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in a Period of Radical Change:1970-1992[A].in,N.FIynn(ed.).Change in the Civil Service[C].London:CIPFA,1994.

(责任编辑:宋秀丽)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以福州市马尾区为例,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分析了马尾区林业企业安全管理现状与管理问题。通过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镇街领导不够重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执法机制有待完善。同时,提出了马尾区林业企业安全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林业企业;安全管理;公共管理;马尾

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集中开展多次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 并依法对几起重大事故进行调查和处理, 通过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得各级领导干部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在全社会营造了安全生产工作的良好氛围。目前,福州市马尾区林业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认清林业企业安全生产的现状, 分析其原因和规律, 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马尾区林业企业安全生产现状与管理问题

目前,马尾区的林业企业有15家,主要为木材经营加工单位,2014年马尾区林业企业总产值约为6.25亿元。近年来,马尾区林业主管部门加强对林业企业尤其是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安全生产监督,通过完善安全制度、健全管理网络、深入开展培训教育、依法开展整治检查、扎实抓好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管理等措施,有效推进了林业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但是,林业企业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林业企业安全管理效果仍有待提高。

马尾区林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包括监督对象和监督主体两方面。监管对象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一是部分林业企业安全隐患依然严重。许多微小企业和个体户由于资金有限、投入成本较低,在设备和厂房建设上存在安全隐患。 二是部分林业企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监管主体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一是林业主管部门监督执法难。林业部门安全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另外,因缺乏有效的处罚手段,企业隐患整改难到位。二是属地监管没有得到落实。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政府和镇委、镇政府对辖区的安全生产负有属地监管职责,而实际上,镇街监管主体在安全生产工作上疲于应付。

二、基于公共管理理论的问题分析

根据公共管理理论中政府层级管理和政府管制等相关理论, 从林业安全管理角度分析马尾区林业企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原因。通过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镇街领导不够重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执法机制有待完善。

(一)镇街领导不够重视。根据政府层级管理理论,政府依据各层级政府拥有的职权而形成对社会的公共管理。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履行安全监管职责,提供公共管理以确保生产、经营、建设等活动遵守正常秩序,提供公共服务以满足居民、从业人员的安全需求。马尾区的街镇领导还不够重视安全生产,导致镇街属地监管缺位。安全生产工作往往投入大,见效慢,即使没有大量投入也不一定会安全生产事故,因此部分街镇的主要领导往往抱着侥幸心理,等到出事故了才处理。在经费有限、人手不够的情况下,街镇往往将精力、人力、财力向招商引资、建设等方面倾斜,对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仅仅流于文件和会议形式,没有真实落实。

(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没有落实到位,一是大部分企业重效益轻安全。企业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为了生产,当安全生产和经济利益相冲突时,往往会选择经济利益,而将安全生产搁置,通过削减安全生产投入来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工艺落后,设备陈旧。二是对安全培训重要性认识不够。有些企业单位虽然制定了安全生产制度、各类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但仅仅是印在书里、贴在墙上、锁在柜中,而不是真正培训、落实到位,牢记于心。从业人员没有进行安全培训就上岗,安全意识薄弱。

(三)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执法机制有待完善。一是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不完善。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的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申请准入门槛较低;林业部门在执法上对企业处罚无法可依;对于林业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没有出台相应的标准作依据。二是安全管理队伍建设不够。虽然有相应的安全管理培训但还是远远不够。根据政府管制理论,政府采取社会性管制即通过依法采取许可、处罚、裁决、检查、整治等行政行为,对构成特定社会的个体或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和控制的行为。安全生产属于典型的社会性管制。

三、推进马尾区林业企业安全管理建议

(一)进一步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各级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建立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完善有关内设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或有关内设部门、单位内各成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细化落实安全监管职责。要根据“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和“属地监管与分级管理相结合,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以及事权相一致的要求,认真履行分管工作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岗位职责。

(二)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一是建立健全隐患自查自改机制。企业要组织开展隐患自查自纠,消除不稳定、不安全因素,确保生产经营建设活动安全、有序运行。二是提高企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签订责任书以及督导检查等方式,引导和提高企业法人代表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自觉按照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加强安全技术改造。

(三)完善安全管理监督执法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全面推进安全标准化规范建设。针对存在安全隐患且整改不到位的企业,可以联合当地消防部门对其进行处罚。对于存在隐患拒不整改的企业,在其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到期后不予延续,如若继续非法经营可按林业相关法律进行处罚。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党风廉政和业务能力建设,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载体,着力提升安全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全面提高监督执法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邦明.浅论安全生产与公共管理、企业管理的关系[J].安全与健康,2005,(17).

[2]陈东君.广州市南沙区安全生产监管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2015.

[3]王丽萍.坚持林业企业安全管理新理念[J].中国林业,2007,(4).

作者简介:林椰妃(1987-),女,汉族,福建泉州市人,在职研究生,单位: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硕士专业,研究方向:区域与城市公共管理研究。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我们的社会正在进行快速发展,很多东西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本文讲的就是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区域公共管理是我们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管理,它影响着我们市场的走向,所以我們要时刻关注它的发展,要想办法解决现在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所存在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在这个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我们所做出的策略。

关键词:区域公共管理;策略分析;创新策略

引言:

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使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是一种适应的现代社会发展所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如何做出改变和改进对我们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从多方面解决现在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方面包括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和制度的调整等等。

一、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作用

(一)区域公共发展的内涵

我们可能会想知道到底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其实所谓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就是将我们国家现在所存在的一些区域的经济和经济发展融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样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就现在来看,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影响,正是因为这种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才延伸出了我们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名称,我们急需一种办法来把我们各地区统一管理起来避免不同地区经济不平衡的现状,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1】

(二)区域公共管理发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

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实施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能够完全是这种情况避免,通过实行这种方式,可以对我们的国家经济发展起到助力的作用,同时这种方式还能解决我国现在存在的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类似于政治文化这些方面,完全可以通过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解决地域差异,这种形式不仅仅是对经济发展做出的改变,也是我们其他问题解决的有效办法。

二、实现区域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问题

(一)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要想实施这种重要的方式,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必要的,因为这是一个大跨度的经济合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在部分地区的政府中,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他们各自当家,让自己的经济独立发展,不向外发展,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他们只为了获得短时间内的利益,眼光不够长远,认为只要自己发展就好,根本不去理会除自己外的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我们不能为了短期的利益而放弃更高的发展,不应该把自己的眼光变得十分短浅,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要想实施得起来,不可能缺少政府的支持,每个政府的干部应该把自己眼光看向远处,要知道倘若自己一直保持一种闭关锁国的状态,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经济发展,还会影响我们国家整个的经济发展,。

(二)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因为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是一个十分复杂且长期需要进行的一件事情,所以这种经济发展形势就需要一个十分威严的法律来约束和助推发展。但是,在我们现在的区域公共管理中法律的完整性十分不足,我们缺少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倘若不能做出一个完整的法律,区域公共更换里的发展可能会向着一个不正确的方式发展,俗话说: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如果有了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来约束它的发展,那么将会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完善法律体系,将法律的作用发挥到极致【2】

(三)缺少一个系统化的发展方向

因为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这个概念是刚刚提出不久的一个概念,很多地方都不够完善,其中我认为最需要我们在意的是缺少一个系统化的发展方向,因为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是我们做成功一件事情最重要的东西,,我们急切需要一个方向来规范化我们的经济合作发展。

三、实现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如何去做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上面我们也提出了,发展需要我们政府的大力支持,要想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就要使那些政府干部深刻了解到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要让他们以开放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让自己的视野得到开阔,把自己那些所谓的权利放下来,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完善法律体系

在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中,放驴起到一个约束和推进的作用,完善一个系统的法律体系是一件重中之重的事情,法律在约束的同时,还能起到一个保障的作用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一套完善的发展体系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法律是一个工具,更是我们发展合作经济的一个重要“朋友”。

(三)引领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

不论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我们区域公共管理发展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都需要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我们需要政府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只有发展的方向正确,我们在这条路才能够走得更远,方向正确,做的事情才会正确,只要我们将这事情做的正确了,们的经济发展才迈向一个光明的大道。

四、结束语

在这个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是一项必然的发展趋势,我们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可能做的还不够成熟,但是我们只要抱着必胜的决心就一定能够成功,等到我们真正成功的那一天,那些经济发展不平衡,那些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都会烟消云散。让我们携手并进,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炜光, 柳妍. 区域协同对我国企业创新和经济发展影响及完善路径探讨——以沪港通为例的研究[J]. 理论探讨, 2020, No.213(02):122-127.

[2]成龙飞. 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公共管理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J]. 侨园, 2020, No.226(01):153-153.

作者简介:宋磊(1984-02),男,汉,湖北襄阳人,市招商局四级主任科员,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襄阳市招商局 湖北襄阳

上一篇:教育管理硕士论文下一篇:绩效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