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推广论文范文

2023-09-16

农技推广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农技推广是农业支持并保护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兴农的重要载体,也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为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生产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从农业科技与农技推广现状出发,探析农技推广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作用,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扩散;科技进步

引言:农技推广是指在教育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宣传、培训、产业基地等方式实现农业技术推广,让农民掌握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并发掘以及培养农业人才,从而推动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1农业科技与农技推广现状

现阶段农业科技进步发展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体系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农业科学技术研发、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应用三个层面,三者相互独立却又紧密关联,共同决定了农业发展中的科学进步状况。农业技术推广在传统模式下主要是以扩散科学理论,通过技术传递、技术指导、成果示范等方法来实现技术推广,这一方式主要是从上至下地改良农业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标开展的推广工作。当前农业技术推广正从扩散式向着教育式延伸,从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促进农村人才培養和文化素养提升,除了推广农业技术外,还包括教育、培养、改善农民技术能力和生活水平等内容,主要目标是改善农民生活,实现农村教育,最终培养出农业人才。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法》中说明,农技推广应当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1]。

2农技推广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作用

2.1扩散效应

农业技术推广扩散是与农业生产的时间和地域环境有着较大关系的,各个地区农业种植情况、作物种类具有较大差异,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必须要符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推广扩散,才能有效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基本且核心作用便是推广带来的扩散效应,使农户在农业种植过程中能够获得农业技术知识、掌握农业新技术。在基层农业生产种植中,农户往往聚集在同一乡村或区域,通过农技推广可以迅速在当地扩散农业科学技术,让地区农业生产都能应用到相关技术,而邻近地区农户也会参照和学习,从而让农业科学技术一传十、十传百,扩大农户获取科学知识的地域范围。而且在网络和交通逐渐发展的背景下,各个地区文化、信息的交流也愈加频繁,农户间的交流互动将更容易使新技术得到传播,对于全面打下农业科技氛围和环境基础有着重要作用。

2.2农技研发

农技推广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研发是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首先,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农业科研成果的支持,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主要就是为了农业发展服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会遇到诸多情况,比如地域环境、自然天气等因素,从而是科学研发成果存在实践差异,而这些差异就需要农技推广来进行反馈和评价,分析其中的差异性和出现的问题,从而促进农业科学继续进步,将农业科研成果转变为适宜农业生产的技术内容,形成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产发展的良性循环,而连接两者的便是农技推广。

其次,农技推广增强了产学研关系,现代农业技术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研发工作。比如农业生产正向着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但是农民本身的额知识和能力还未能跟随农业科技快速发展的脚步,致使先进农业技术无法有效落实。而此时农技推广便能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帮助,通过建设产业基地,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农技推广将使农业科技更全面、更深度地覆盖到农业生产之中,让农技应用和农业技术研发形成纽带关系,可以及时就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引导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

最后,促进农业科技发展效率和质量,农业科学随着农业生产发展自然会不断进步,但在农业科学进步过程中也要追求效率和质量。比如机械化推广在山区、林地扩散较为困难,农业科技发展就必须掌握影响农技推广的主要原因,采取针对性的研究方式,解决农技推广的问题,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农技推广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是具有复杂性的,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够有效增强农业科技进步的效果[2]。

2.3市场环境

目前农业科技进步受农贸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大,一方面是农户逐渐进入农业合作社,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趋势越发明显,在农业技术供给和要求上需要更契合农户的需求。另一方面在规模化、组织化后,农业技术推广的难度和服务成本降低,推广的农业技术将更容易被农户所接受和应用,有利于科学技术集聚,容易实现技术扩山与升级。特别是在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生产区域,农业技术推广在市场环境的助力向将更加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农户不仅更倾向于运用先进技术,而且对于技术改良、技术升级有着更多的热情,从根本上强化了农业科技发展。

2.4规范体制

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已经逐步构建其农技推广体系,为农技推广和农业发展提供可靠支撑。但农业科技进步还没有完善的体制,一些农业技术研发和应用没有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使得农业科技发展受阻。农业科技进步应当跟随农技推广体系,一同构建并完善农业科技发展制度,全面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全方位掌握农技推广的实际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农技研发方向,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得到的价值能够充分应用于农业生产。为促进这一体制的建设,应当推进农技推广和农业科技的关系,使两者的联系更加紧密,将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技推广的公益性相互联合,在评估农业科技研发质量时加入有关农技推广效果的指标和项目,从而使农业科技进步更加重视农技推广的作用。另外,农技推广也需跟随科技研发的速度,规范开展农技推广工作与管理方式,使农技推广能够及时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反馈给基层农户,为农业科技的迅速普及和反馈提供帮助,有助于扩大农技推广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作用,提高农技推广的效果,进而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结论: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支撑,农业科研的成果最终都转化为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助力,而这其中农技推广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的扩散效应能够全面覆盖农户,提高技术研发的效率和质量,在市场环境的支持下有利于规范农业科技发展体制,进一步增强农技推广和农业科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云朋.浅谈基层农技推广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06):5-6.

[2]贺宇.农技推广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重要性[J].农业工程技术,2021,41(03):86-87.

作者简介:严俊香(1968.11-),女,汉,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本科,职称评正高,研究方向:农机推广和检验检测相结合。

农技推广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农技推广工作的现实情况,提出当前农技推广工作的问题,基于现代化农业发展转型的需要,总结建立现代化农技推广体系的方法,从而提高农技推广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全面提高农技推广工作的质量,达到高效、具体、深入进行农技推广,提升农技推广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农技推广;优化机制;改进措施

农技推广应当形成多元化、个性化、创新性的机制,注重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更好的满足农户的多元化发展需要,应当进一步整合各种技术力量,全面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降低农技推广的成本。

1 现阶段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完善推广体系

当前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未能组织完善的推广体系,不能明确农技推广的重点,无法形成综合化、科学化、系统化、全面化的推广机制。农技推广的科学性不足,农技推广的有效性相对较低。现阶段农技推广的完善性不足,农技推广没能形成系统化的机制,农技推广存在着一定的技术缺陷。农技推广在未能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农业部门与政府相关部门未能形成有效的配合体系。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不足,无法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因此影响农技推广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要加强农技推广的普及工作,注重形成综合性管理机制,解决农技推广方面的问题。

1.2人员素养过低问题

基层农业经济发展还要一支强有力的技术推广队伍。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相对较低,不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掌握现代化的推广方法,不具备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个性化推广的能力。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具备丰富的农技知识,不具备农业技能发展的转型思维,不能学习一系列新涌现的农业技术。农技推广的工作方式不科学,传统的授课模式没能引起农民的广泛关注。现有的农技推广人员不了解农民的需要,不能针对性的进行技术推广普及,农技推广没能以最低成本的技术解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最现实需要,农技推广人员只有组建优质的团队,不断拓展农技推广的力量,形成综合性的推广体系,才能满足农技推广的现实需要。应当解决资金、技术、人员方面的限制,有效解决农技推广中人员技术实力不足的问题。

1.3推广经费的问题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问题在于推广的范围狭窄,推广工作的方式单一,现有的推广机制存在着农民受益率低,农户未得到充分成长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很大原因在于缺乏必要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支持。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的计划性不足,相关职能部门未能获得充分的经费支持,导致农业技术推广的频率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未能更好的拓展至农村的偏远地区。有些农业技术推广因为缺乏硬件软件的支持,因此降低了农技部门与农民群众之间的普遍联系。由于经费方面的限制,不能建立良好的实时推广机制,不能与农户进行系统深入的交流。当前农村地区的农技推广不能达到定点、定时、定量和标准化的推广,主要在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2 新时期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对策

2.1 创新农技推广模式

新时期做好农技推广工作应当创新农技推广工作模式,切实围绕农业技术转型,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农业产业化和规模转型的需要转型推广方式。只有不断积极创新农技推广的工作模式,才能达到构建多元化农技普及体系,更好的在政府主导下解决基层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的问题。首先,采用信息化的农技推广模式,基于农村互联网的普及建立智能化与信息化的推广机制,通过网络互联互动的方式提高农技推广的工作效率。其次,还要建立专家与农户的一对一推广机制,促进农业专家与农业户深入联系,形成专门机构与不同农业户建立定点合作的推广机制,更好的发挥专业机构向农业地区普及转型农业技术的需要。第三,还要依靠地方龙头农业企业带动农技普及,基于良好的政策支持调动农户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普及的积极性。只有在政府的主导下倡导使用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方式,才能更好的达到发展优质特色农业的目标。应当在农技推广中实现服务主导,尊重农户需要,形成多元化辅助推广的模式,才能更好的發挥咨询引导的作用,不断引导农技普及的广泛实施,达到优化提升农业生产技术的目标。

2.2 提升农技人员素养

农技推广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指导,当前应当加强农技推广队伍的专业素养,依靠专业水准较高的技术人员承担起农技推广的任务。首先,应当引进优质的农技技术推广人员,切实解决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不足的问题,在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主持下依靠三支一辅、技术下乡等政策渠道,不断依靠科研院所、高校学生、专业农技推广人员开展具体的推广工作。其次,还要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素养。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的技术能力、宣传能力、示范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着针对性的推广任务进行专门的技术与实践指导培训,促进农技术人员自主学习新型的技术知识,在不断总结农技推广问题的基础上提高农技推广水平。第三,总结农技推广工作的经验教训,围绕着农技推广的典型案例进行相关经验的总结,从而满足农户的真实需要,达到提高推广质量的目标。第四,还要加强对农技推广人员的技术技能考核,促进农技推广人员扎实的开展具体工作,不断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标准化工作水平。

2.3 加大经费的投入

农技推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农技推广需要形成综合性的体系,只有不断解决农技推广的硬件与软件水平,才能推动相关工作的持续进行。首先,应当重视农技推广工作,基于乡村的实际需要建立农技推广体系,形成科学的农技推广计划,进一步实现农技推广的资源与技术方面的整合。其次,还要加强经费补足,在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不断建立信息化与专业化的推广网络,切实提高驻村驻点推广水平。还要进一步发挥企业在农技推广方面的重要作用。应当建立农业品牌企业参与农技推广的机制,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形成企业参与的专业农技推广机制。进一步依靠企业注资,达到有效进行农技推广,提高农技推广工作水平的目标。

2.4 提高农民的认识

当前农民对农业技术的价值还未能有深刻的认识,不少农业户认为新型农业技术实施较复杂,农业技术改进的投入成本高,见效难,农业技术与农业生产匹配不足。部分农业户没能看到新型农业技术投产对农业发展的重大促进作用,部分农户对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心理。农技人员还要加强思想宣传工作,建立完善的农技推广宣传体系,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形成综合性、针对性和渐进性的推广机制。进一步展示农业技术的价值,基于提高农技适用性的角度进行农技推广。例如,应当充分的了解农民的生产情况,农户的文化知识水平,结合具体实践引导、田间示范、驻点宣传、网络沟通的方式进行农技宣传。还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有农作物进行农技推广,保证农技推广的针对性,达到提高农技推广有效性和科学性目标。

结论:

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应当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立足于我国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满足基层农业生产对高效、优质、环保、节能等迫切需求,在农技推广过程中严重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依靠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切实组织开展互动宣传活动,基于实践性的推广机制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现实问题,在不断拉近与农业户关系的基础上达到高效推广农业技术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柳俊义,陈佳丽.云霄县基层农业推广培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台湾农业探索,2016(1)

[2]马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农技服务,2017(4)

农技推广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对山东省齐河县的调查发现,近年来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因此,提出了严格落实岗前培训、优化现有人员结构、引进人才、完善技术培训制度和健全考核奖惩制度等一系列对策,以期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和体系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齐河县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习近平同志指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其出路在于推进科技进步,核心在于发展现代农资,重中之重在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1]。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是农技推广体系中的重要影响因素。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继续解决农技推广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问题,全力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技推广人员必须全方位指导农民生产,这对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农技推广人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一是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如诚信、热情、责任感、同情心、乐于奉献和合作精神等;二是过硬的知识素质,如掌握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储藏加工、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知识,熟悉农业政策、法规以及农村发展理论等;三是较强的技能素质,如沟通技能、快速更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信息综合处理和传播等技能。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重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对齐河县农技推广人员素质问题进行了调查,说明了齐河县针对自身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以期为我国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設提供参考,为农技推广能力的提升发挥作用。

1 齐河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现状

齐河县地处鲁西北地区,人口78万,总面积1411 km2,属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土质肥沃、气候适宜,光照充足。齐河县耕地面积8.4万hm2,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约

15万hm2,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和马铃薯等,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也是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1954年,齐河县正式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之后随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建立健全,逐步形成以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中心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齐河县农技推广体系基本健全,县农业局下设有农技站、土肥站、经管中心、农广校、环保站、植保站、农药检定所和种子管理站8个业务科室,具有技术职称的农业技术人员67人。但随着近年来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现有的机构设置及人员配比、农业技术人员的素质水平等已远远无法满足其需要。另外,乡镇农技推广工作也由于体系改革而无法得到保障,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 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2.1 年龄结构梯度不合理

从长远发展考虑,部门老、中、青工作人员的数量应组成“顺塔型”结构。通过调查,齐河县农技推广人员平均年龄42岁,其中:30岁以下占11.9%,31~45岁占49.3%,45岁以上占38.8%[2]。农技推广人员的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严重,青年推广人员较少,造成农技推广队伍人才断层。

2.2 性别比例不合理

齐河县农技推广人员三个年龄层次中性别比例差异较大,其中30岁以下男女比例为1∶7,31~45岁男女比例为1.2∶1,45岁以上男女比例为1∶1.6。农技推广人员中青年男性比例很低,不利于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学历和职称层次偏低

齐河县农技推广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为41.8%,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所占比例为58.2%。县级推广人员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较高,乡级推广人员的学历水平更低。而在美国县级农技推广人员中,1.3%具有博士学位,43.3%具有硕士学位,55.4%具有学士学位。在职称层次上,齐河县农技推广人员中高级农艺师所占比例仅为29.9%,农艺师所占比例为38.8%,助理农艺师所占比例为31.3%。

2.4 专业结构不合理

齐河县农技推广部门的非专业人员多、专业人员少。专业人员中以农学等农业技术类专业方面的人员为主,缺少既懂现代农业技术,又懂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的高科技复合型人才,人员结构远远无法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3 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主要对策

应立足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从齐河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现状出发,抓住每个推广人员的自身政治思想素质的内因,依托现代农业项目、高产创建项目等一系列国家农业项目,协调配合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来着力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推进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

3.1 优化人员结构

3.1.1 公开招聘和人才引进

通过公开招聘和人才引进的方法补充新鲜血液,吸收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基层推广部门,弥补基层高学历专业人才的不足,充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力量,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除农学、植保、土肥等专业人才外,还要更多地吸纳经济管理、市场营销、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以解决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3]。鼓励农技推广人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弥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学历低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缺陷。

3.1.2 科学编制,适当分流

在重新科学核定人员编制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县、乡、镇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少于80%的原则,对齐河县非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分流。

3.1.3 实行离岗休养、提前退休

对那些年龄稍大、知识老化、能力低下的不合格、不称职的农技推广人员,在近年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离岗休养、提前退休,提高齐河县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职称层次,让更多称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农业推广第一线发挥更大的作用。

3.2 完善培训制度

3.2.1 严格落实岗前培训

规范的岗前培训是保证、甄别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基本手段和必要环节,培训成绩应被视为推广人员聘用、职称晋升、职务聘任的依据之一。通过岗前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可以充分领会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指标内涵、掌握农技推广法律法规,做到依法办事,保障农技推广顺利进行。

3.2.2 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只有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发扬老一辈在艰苦年代刻苦钻研、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和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的献身精神,树立全心全意服务“三农”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领会各级政府部门关于农技推广的战略决策,发扬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保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3.2.3 鼓励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层次

齐河县曾多次地把在职农业干部、农民技术员送到农业院校进修、培训和进行脱产全科学习。鼓励和支持工作人员接受函授、刊授和远程教育,及时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齐河县设立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素质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2.4 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开展技术培训

有针对性地邀请国家、省市知名的专家教授、农业企业老总、成功人士及有关领导给基层农技人员开展技术讲座、技术培训和专题学术报告和国际国内形势报告,提高专业人员专业水平、政策水平和责任意识[5]。近年來,齐河县聘请山东农业大学小麦专家王振林教授和玉米栽培专家张吉旺教授为技术顾问,到县传播小麦、玉米高新技术,指导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提高了农技推广人员的科技素质。

3.2.5 加强自我学习

鼓励农技推广人员利用业余时间自觉参加相关的学术或技术讲座,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学习,提高推广人员的主动性、自觉性,最终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适应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齐河县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督促技术指导员及时登录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开阔视野、创新思路。

3.2.6 积极组织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

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不平衡,齐河县的农技推广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应在经费、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参观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开拓思路。受中日留学生同学会邀请,齐河县农业局曾派农艺师司庆臣到日本自然农法国际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研修学习,主要学习了有机农业(蔬菜部分)的种植管理模式,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方法,EM菌液的扩大制作,波卡西制作和EM有机肥的制作。通过这次研修学习,掌握了有机蔬菜的栽培管理措施和EM菌肥的制作技术,为齐河县发展有机蔬菜及EM菌肥的制作推广打下了基础。

3.2.7 依托国家项目,提高专业水平

齐河县现有粮食高产创建、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情监测与防治等多个国家农业项目,这些现代农业项目和高产创建项目是作物良种、高新技术,现代管理的高度集成,不仅可以为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提供了契机,还为新时代粮食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推广创出了新的路子。借助这些重大项目为依托,着力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强化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和业务技能培训,规范服务行为,切实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打造一支技术过硬,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人才队伍。

3.3 健全考核奖惩制度

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考核奖惩力度,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标准,落实农技推广人员的扶持政策,确保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能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改善基础农技推广工作条件,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6]。

4 结语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就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同时也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当前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作为农技推广的主力军,发展现代农业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农技推广人员和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其素质,打通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促使农业科技尽快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稳定。

参考文献

[1]胡正奎.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对策[J].云南农业,2013(3):63-64.

[2]陈宗刚.对提高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素质的思考[J].四川农业科技,2010(4):53-54.

[3]殷瑛.21世纪农业推广人员素质的新理念[J].农业科技管理,2005(2):37-38.

[4]汤锦如.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宋志荣.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快现代农技推广步伐[J].中国农技推广,2009,25(6):4-6.

[6]陈志英,杨雪,刘宗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提高的对策探求—以黑龙江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3180-3182.

(责任编辑:赵中正)

农技推广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目前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来实现高效生产,合理安排巷道布置、生产过程的管理以及尽力减少煤损失是提高煤矿回采率,实现高效生产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回采率 煤量损失 高产高效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煤炭的使用量越来越大,煤炭资源的开采也越来越频繁。煤炭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以及资源的浪费导致了煤炭资源的匮乏,因此,提高煤炭的回采率,实现煤炭高效生产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提高煤矿的回采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煤层选择

煤矿开采前,要先查清矿井的地质构造有关参数,通过钻井、巷探、实测调查等综合分析煤层的地质构造,绘制出断层分析图,作为设计和采煤方法的依据,根据实测结果制定出合理的开采方案,从而可以减少煤炭资源的损失,提高煤矿的回采率。

煤矿开采过程中,尽可能的选择可放性好的煤层。煤层的可放性是实现总放开采的首要条件,在综放开采前,应对综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按照煤层可放性的分级标准,确定煤矿的可放性。对于可放性较差的煤层,应采取一些辅助落煤措施,使煤能够尽可能容易的、大量的开采出来。

2、合理分配开采区间、布置工作面

煤矿开采过程中,方案设计时可能会存在区间煤柱。区间煤柱是工作面开采线、停采线与另一个工作面开采线或停采线沿走向预留的隔离煤柱。区间煤柱的存在会导致造成煤量的损失,还给煤矿的开采带来诸多不安全因素,不合理地分配甚至会引发冲击地压等灾害,给采煤过程的安全带来很大隐患。因此,在采煤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区间煤段,最好采用无煤柱采煤技术。这样既能较少煤量的损失,提高煤矿回采率,又能减少安全隐患,避免灾害的发生。

另外,还要确定煤层的厚度,不能只开采存储级别高的煤矿,对于那些储存量级别低的、主采层上部不稳定的煤层也要进行开采,从而可以避免造成煤层的破坏,浪费煤矿资源。

3、巷道布置

煤的开采过程中在合适的煤层一般采用无煤柱采煤技术。无煤柱采煤技術是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提高回采率、降低掘进率、减少巷道维护费、提高技术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而在无煤柱采煤过程中巷道的选择上有沿空掘巷和沿空留巷两种方式。沿空掘巷就是把巷道布置在位于靠煤柱一侧的低应力场,便于巷道维护,减少变形量,其关键是严格控制煤柱宽度。沿空留巷采煤工作面后沿采空区边缘维护原回采巷道。为了回收传统采矿方式中留设的保安煤柱。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上一区段的顺槽重新支护留给下一个区段使用。这种留巷的做法是沿着采空区边缘在原顺槽位置保留就称为沿空留巷。沿空掘巷可使巷道维护条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应用沿空掘巷使回采巷道维修量降低25%,巷道掘进率降低5%一10%,在缓倾斜煤层中应用沿空掘巷技术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因此在缓倾斜煤层中应积极推广沿空掘巷。沿空留巷可使掘进率降低25%~33%,局部可达40%,能为采煤的工作面的接替赢得时间,特别适用于接替紧张的采区。而且,采用沿空留巷开采煤矿过程中不存在区段煤柱,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回采率。

4、煤体注水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对中硬煤层进行高压注水,使高压水渗透到煤体中去,可以达到软化煤层的目的,提高了煤体的可放性;同时通过高压注水可以湿润煤体,降低媒体的粉尘,减少回采过程中煤尘生成量以及瓦斯的含量,降低了煤体的温度,减小了煤体燃烧的可能性,提高了采煤过程的安全系数。使用煤体注水方法时,要考虑注水量、注水时间、煤层的含水率、软化距离以及这谁所用设备等。另外,还要考虑各个煤层的不同情况以及开采方式,有的煤层需要提前注水。在放顶煤开采时,还可以进行深孔预裂爆破,以及向硬帮打眼松动煤体,从而可以提高媒体的可放行,提高煤炭的回采率,增加生产效益。

5、确定正确的开采方式

在不同的工作面采煤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采煤方式:对于“L”形工作面,采取扇形旋转回采;对于工作面不规则的,采取穿采、带采、反采等多种形式布置采煤工作面,并将工作面尽量布置在煤层风氧化带边缘,最大限度地开采回收边角煤。

煤矿开采前,应先确定好工作面的形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最合适的开采方式,这样既能减小开采煤矿时的难度,又不会破坏煤层,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提高了煤炭回采率,延长了矿井的服务年限,从而可以实现了可持续、高效能的生产。

6、尽可能的实现工作面连续开采

开采过程中,对于复杂的地形,应采用合理的煤矿开采方式,运用适当的开采技术以及开采措施,加强工作面的管理,尽可能的实现工作面连续开采,这样可以减少因停采或工作面跳面带来的煤量损失。

另外,在煤矿开采前,应对其构造进行研究,制定合理的开采技术以及管理方法,调整工作面,加强技术措施的落实以及工作面的管理,提高工程的质量,从而实现安全连续开采。

总结:煤炭开采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引进先进的开采技术,采用新进的开采工艺,提高煤炭的生产效率。此外,要先对实地进行考察,并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合理分配开采区间、布置工作面。合理布置巷道,确定正确的开采方式,并尽可能的实现工作面连续开采。同时,开采过程中要管理好工作面,只有这些方面相互结合,才能提高煤矿回采率,延长煤矿的服务年限,从而能够更小程度的减少煤量损失以及资源的浪费,实现煤炭高效能的生产。另外,还要做好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工作,确保煤矿开采安全、有序的进行。

参 考 文 献

[1]杨东伟.复杂地质条件下提高煤炭回采率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煤炭技术,2010,29(8)

[2]张晓新.提高煤炭回采率的方法[J].煤炭技术,2010,29(2)

[3]王自宏.无煤柱开采技术实践[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

农技推广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加强农业机械的安全管理,消除农机事故隐患,确保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护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稳定农村社会安定团结、建设和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本文分析了农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安全管理 存在问题 措施

农机安全建设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农机主管部门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农机的重要举措。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的矛盾日益凸现。在农机安全监督方面,监督手段单一,监督措施缺乏力度,新机手技术水平普遍低下,群众安全意识较低,致使农机事故频繁发生,给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机械的作业形式呈多样性发展,农机拥有量也逐年增长。因此,必须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来实现安全作业,以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存在的问题

1.监管职责存在的问题。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农业主管部门是农机行业的主管单位,交通法赋予的四大职责,没有赋予农机部门上路执法的监管职责。农机部门没有上路执法权限,出现了监管缺位。拖拉机管理资源未能与交警共享,导致交警纠违处罚落不到实,拖拉机驾驶人无处交纳罚款,安全隐患较为突出,农机安全员形同虚设,并多数为兼职,履行的主要工作任务不在安全上,基于多种原因安全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

2.宣传教育培训滞后及农民群众安全意识薄弱。由于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方法和手段落后,加上少数地方、部门漠视安全防范,不愿进行必需的安全投入,致使安全隐患严重。因接受培训需要较大的财力和较多的时间投入,许多农机从业人员,几乎从未进行过安全培训,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忽视安全操作,处险境而不自知,遇险情而难自救,常常因小小疏忽或操作失当,酿成重特大事故,付出惨痛代价,“十年辛劳奔小康,一场事故全泡汤”。实践证明,有无培训教育,情况大不一样。农机从业人员有了安全生产的意识,有了安全生产的知识,有了自我防范的能力,农机安全生产的任务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为农民着想,这是最重要的着想对农民负责,这是最重大的责任。

3.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性质、级别、财政拨款体制混乱,经费困难。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本是一种政府行为,但在实际工作中农机监理工作变成了一种部门行为,特别是多数地方政府对农机监理执法人员的人头事业经费均未纳入财政全额预算,致使监理工作经费短缺,导致农机监理靠收费养人,形成重收费、轻监理,给农机安全监管造成负面影响。此外,农机监理业务装备不规范,一是农机监理车无统一的标志;二是农机监理服装制式不统一;三是农机监理检测设备不齐全完备,基层农机监理计算机技术装备水平低。

二、对策

1.加强队伍建设,保证平安农机创建工作可持续发展

创建平安农机需有一支政治思想好、法律法规精通、业务技能精湛、作风正、守纪律的农机安全监管队伍,要突出抓好农机安全稽查组织建设和农机监理人员及村级农机安全协管人员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为创建平安农机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要从适应新形势下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需要出发,切实改变一些地方农机安全监管力量薄弱、人员素质差、工作不到位的现象。要围绕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的职责要求,抓好在职在岗人员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加强对现有监管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确保平安农机创建工作可持续发展。

2.抓好安全监管基础设施建设,为平安农机建设夯实基础

农机安全监管基础设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平安农机创建工作的质量。要运用科学发展观,思考、谋划和组织农机安全生产基本设施配套建设。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安全监管单位应具备安全监管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要由政府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予以保证,以确保基层农机安全监管机构有统一执勤标志(服装),有交通和通讯工具,有考核、检测和事故处理设备,有农机安全监理服务窗口和安全监管及培训基地,从而为平安农机建设夯实基础。

3.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管理服务组织网络

从国家到县级都专门设立了农机监理机构,配齐工作人员,深入到乡村开展农机安全检查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乡村农机安全管理机构,进一步明确乡村组织对农业机械进行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配齐人员和设备,在工作经费上给予保障,加强农机安全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农机管理人员素质。真正全面地掌握和监控农业机械的安全作业生产情况,从而以健全的农机安全管理服务组织网络来保障农机安全作业生产。

4.提高群体安全生产意识。

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是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人们增强法制观念和提高安全意识的有效途径,是调节农机安全管理系统各要素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也可以通过举办农机员培训、驾驶员考证培训、农机修理工培训等方式,培训各类农业机械操作手,进一步提高农机户的操作使用维修水平,进一步增强农机手的法制观念和安全作业生产意识。在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要特别强调安全宣传教育,坚持安全教育领先于法规管理,并寓于法规管理中。

参考文献:

[1]李文通.农机管理的首要责任是安全生产[J].河北农机,2008,(03) .

[2]黄和祥,刘守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影响因素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5(3)

[3]何必文.筑牢农机安全屏障消除农机事故隐患[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5,(05).

农技推广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当前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工作中的农民培训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因此,结合当前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中农民培训的实践经验,总结出这种农业推广下农民培训的具体模式,为农业推广中农民培训提供若干现实的、行之有效的固定模式,增强农民培训工作稳定性、系统性,提高农民培训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农民培训;模式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建立了以大学为依托的新型农业推广模式。农民培训是农业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推广各个环节中处于核心地位。当前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工作中的农民培训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培训效果。鉴于此,应该结合当前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中农民培训的实践经验,总结一些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下农民培训的具体模式,为农业推广中农民培训提供若干现实的、行之有效的固定模式,以提高农民培训的效果。

1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模式

1.1 培训对象

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对象,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等基层干部。

1.2 培训目标

帮助基层干部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总体目标要求,初步掌握现代农业、市场与乡村治理等基本知识,强化其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带头人。

1.3 实施主体

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的实施主体以农业院校的教师为主,也可以从政府相关部门选择一些了解农村实际、熟悉农民状况的人员担任老师。另外,一些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也可以现身说法,传授经验。

1.4 培训内容

在编写教材之前,首先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村干部和广大的农民的需求,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新编教材。教材力求切合实际,内容涉及乡村建设规划、乡村治理、计算机信息应用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等。

1.5 培训方式

在培训方式与方法上,农村基层干部培训采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互动讨论、村官论坛“四位一体”方式进 行。课堂教学中坚持互动式教学,保证每堂课都有一定的交流研讨时间。理论课之后穿插现场教学。举办“村干论坛”,先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现身说法,与参加培训的村干部分享创业经验。另外,建立“训后服务”机制,建立村官个人资料及所在村子的基本情况、产业特点的信息库。学校开通了训后跟踪服务热线电话,实现专家、基地、政府和村干部之间的互联互通。

2 农业技术骨干培训模式

2.1 培训对象

农业技术骨干的培训对象包括县、乡农业部门的农业技术人员、专业示范户和一些乡土人才。

2.2 培训目标

帮助培训对象成为农业推广和农民培训工作的骨干力量,并带动一般农户接受新观念,采用新技术、新产品,促进大学依托型农业推广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2.3 培训层次

农业技术骨干的培训层次为学历教育。对于参加培训的农业技术人员,要求其获得成人大专学历。专业户和乡土人才以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为主,有条件的也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中专或者大专学历。

2.4 实施主体

农业技术骨干培训的实施主体是学校成人教育机构和分布各地的试验站、示范基地等野外工作平台。

2.5 培训内容

主要课程设置有:①基础文化知识;②传播基础理论课程;③人文素质教育;④职业专项技术、技能课程;⑤体育与健康课程。

2.6 培训方式

由于农业技术骨干培训有不同的培训层次,因此,这种培训适宜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工作。对于学历教育和证书培训,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现场观摩实习、互动交流与讨论等方法来进行。

3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模式

3.1 培训对象

年龄在20岁以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普通农民。

3.2 培训目标

通过对农民进行培训,使他们比较系统、全面地掌握该项技术的各个环节,完成培训后够能将所学到的科技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

3.3 实施主体

实施机构主要是学校示范基地、试验站以及当地政府的农业推广部门。试验站、示范基地利用自身的教室、实习基地以及其他必要的硬件条件可以很好地完成培训工作。当地政府原有的农业推广网络比较完善、健全,也可以加以充分利用。

3.4 培训内容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专业可以根据各地主导产业来确定。例如,在白水以苹果生产、管理技术为主要内容,在阎良主要进行甜瓜种植技术培训,在眉县进行猕猴桃栽培技术培训,在山阳则以板栗、核桃种植技术为主。

3.5 培訓方式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在培训方式和方法上更加多样化,集中面授、下乡入户、远程多媒体教学、现场观摩实习等各种方式相互结合,从而可以保证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4 创业培植培训模式

4.1 培训对象

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长期从事农业或者相关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有一定的市场意识,有强烈的创业意愿,有创业基本条件的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种养和农机大户、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村服务企业负责人,也可以选择部分没有就业的农村大、中专毕业生。

4.2 培训目标

通过创业培植,使受培训农民成长为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企业家。

4.3 实施主体

农民创业培植模式的实施机构仍然是学校的试验站、示范基地等野外工作平台以及当地农业推广部门。但是这种模式的培训师资需要更多的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师,如市场学、销售学、会计学以及法律、工商、税务等。

4.4 培训内容

①专业技能培训,如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②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的培训,如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创业能力等;③创业相关知识和能力培训;④创业过程的指导。

4.5 培训方式

创业培植模式的培训方式灵活多样,以短期的非正式的培训为主,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主要以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等方式相互结合、互为补充。

5 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培训模式

5.1 培训对象

农民综合素质培训面向普通农民,但是要求培训对象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5.2 培训目标

使培训对象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现代观念,从而提升培训对象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素质,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提高农村社区精神文明水平。

5.3 实施主体

农民综合素质培训的实施机构以学校为主,政府也负责部分培训任务,但主要为培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协调工作。

在培训师资的选择上,通过培训需要和教师的参与意愿相结合,从农业院校的文、法等相关学科中选择培训教师。

5.4 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知识、法律知识、思想道德知识和健康、卫生知识。

5.5 培训方式

以课堂教学为主。培训地点在学校试验站、示范基地的培训教室以及各乡镇、村里的文化活动场所。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除了教师讲授外,还可以采取师生互动、交流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展开。

参考文献:

[1]吴声怡,陈宜安.乡镇经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蒋平.关于现代农民创业培训的几点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08(3):9-11.

上一篇:微电子学论文范文下一篇:交通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