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优化整合分析论文范文

2024-03-14

德育课程优化整合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和哲学与心理学的关联性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也具有可行性,需要一线政治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加强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我国高中学校专职心理教师的配备明显不足,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学生心理问题比较普遍。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德育課程创新的重要形式。首先,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丰富德育课程体系的需要。其次,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再次,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举措。最后,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连贯性的现实路径。

实践证明,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的。首先,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基于当前我国高中课程设置和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而开展的。其次,学科关联性,高中政治学科中很多内容涉及到心理学知识,目前政治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等交叉学科有了长足发展,能够做到学科自然渗透。最后,政策支撑。《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思想政治课程的功能定位,使得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政策依据。

二、当前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专业素养需提升

高中政治教师既是学科教学老师,也是德育主体,还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承担者。这就对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渊博的知识储备、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师德。

2.学生存在普遍的被动性

教学过程的最佳状态是良性互动,教学相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课程中涉及到的心理知识和心理活动较为漠视。

3.教学内容单薄,缺乏系统性

因为学科之间的差异,政治教材中涉及到的心理学知识往往是碎片化的,缺乏整体性、系统性。

4.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受教学内容限制和学科教学特点的影响,政治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缺乏创新,教学效果不明显。

5.生命教育与公民教育的缺失

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都缺乏对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内容,这是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深层次原因。

三、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结合当前我国高中阶段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为了增强实际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尝试。

1.充分挖掘政治教材中涉及心理学的内容

如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节,可以针对学生的消费心理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统计数据,进而引导学生做到理性消费。《投资理财的选择》一节可以结合当前国家的经济形势,对理财方式选择中涉及的心理原因进行剖析。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政治参与》一节,针对当前部分公民参与政治热情不高的现象进行心理学的探讨,引导学生自觉做到依法有序参与。讲到法院的内容是,可以借助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学的分析。文化生活中《文化对人的影响》就可以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分析文化环境和文化心理对人的影响,讲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时,也可以从心理学的视角引导学生如何看待中华文化。生活与哲学模块本身就有大量心理学的知识,自然能够将哲学与心理学的内容进行衔接。

2.将心理学知识渗透到政治教学中

心理学中常用的理论,如破窗理论、蝴蝶效应、鸟笼逻辑、责任分散效应、激励理论、蝴蝶效应、囚徒困境、晕轮效应、帕金森定律、比较优势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紫色奶牛理论、刻板效应、吸引力法则、天赋理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等,都可以与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和哲学相联系,既增强了学科教学的专业性和趣味性,又打通了学科的界限,增强了教学实效性。特别是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心理与政治课程发挥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创新

目标和评价是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为了更好的落实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政治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就应该更加具体,可以尝试将目标分层:短期目标,学业成绩和学生常规表现,部分指标可以量化;中期目标,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考核,可以进行专业的测试;长期目标,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分析,关注学生长远发展和一生的幸福。因此,教学评价方式也就必须多元化,既有短期的量化考核,也有阶段性结果的评价,更有长期的过程评价。

德育课程优化整合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2015年12月,由教委中教科牵头,课程室、德育研究室携相关学校德育干部一起对我区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工作开展了调研评估。

学校德育课程丰富多彩、异彩纷呈:杨镇一中“活动课程”,注重整合,充分放手,真正体现了学生主动发展;顺义八中“四区一角”营造校园文化,研发校本学材,分年级开发实施课程;牛山一中围绕“以德立校,全面育人”办学思想,培养学生“诚实、勤奋、自信、责任、感恩”核心品格;牛山二中充分利用学校周边资源,为学生搭建舞台,开设了知识类、实践类与即时性课程;顺义一中以“三个结合”办学理念凸显了学校德育目标中培养学生公民道德、民族精神与理想信念教育;李桥中学以“182校本德育课程研究”为课题,初步形成了艺术和科技特色。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及学生的实践体验是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共同点。

调研评估中引起大家一致共鸣的是: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如何顶层设计?结合学校困惑及自己浅显思考,我想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可先从以下三个维度思考实施。

一、顶层设计,构建适切的学校德育课程方案

北京市教委把北京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简称“深综改”)定位为: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变革。学校由教学供给转变为课程供给,由怎样培养人转变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一定是课程适应孩子。这就亟需学校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合理适切的学校德育课程方案。

第一部分:学校课程建设背景分析:学校对课程的认识、学校现状分析(SWOT分析)、学校课改历史

第二部分:学校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

第三部分:学校课程结构与设置:课程设计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实施步骤、课程理念、课程结构与设置

第四部分:课程实施与评价

第五部分:条件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师资保障、设施保障、经费保障

二、规范设置,呈现独特的学校德育课程

“深综改”通过学科指导意见、课程计划及中高考改革方案出台,促进并倒逼学校优化课程设置,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按照教育服务的逻辑,丰富、优化教育供给,也就是说学生需要什么课程学校就要提供什么课程。

(一)要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课程设置要站在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层面,科学构建学校德育课程。其宗旨恰恰是诠释学校办学理念,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真正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

(二)要增强课程的选择性、融合性与实践性。课程设置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关注跨学科学习的常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及密切联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能力与素养。构建开放、多元、灵活、可选择的课程体系,这将是服务于学生成长的助力器。

三、理念渗透,打造团结的学校德育课程团队

学校的德育课程关乎师生发展及学校特色形成,还关乎社会家庭对未来人的需求,因此学校德育课程建设要加强学校课程改革的全员认识,打造课程实施团队。

(一)要注重宣传。从学校课程建设的理念、学校办学特色与育人目标等层面加强全员认识,让学校干部教师、学生及家长投身到学校的课程改革建设中来,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二)要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课程素养、增强创新意识及提升教育情怀。

教师核心的素质是对教育的喜爱,因为对教育的喜爱而成为自觉的学习者,当教师能够把对学生的喜爱转化为对学生的关注,就又能够具体落在课程实施中,就会变成很真实的教师引领下的学习生活的变化。

(三)要关注学生。真正把学生放在正中央,思考可以提供的教育服务和教育供给,提高课堂的效率、考核的精准性、题目的选择、答案的开放性等;思考“我们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我们的孩子未来该怎么设计,我们的学校到底能给孩子提供什么”等问题,关注学生的需求及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参与性,让学生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当健康、快乐、幸福、美好成为学校教育的“路标”时,素养的沉淀与质量的提升便顺理成章。

作者单位:教育研究考试中心

责任编辑:王艳霞

德育课程优化整合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教育归根到底就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努力把立德树人融入教材体系,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本文是对初中人音版音乐教材中德育因素的分析,通过对教材中德育因素的量化,发现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规律,以便为一线教师在课堂上的德育渗透提供参考。

【关键词】音乐教材;德育因素;量化

一、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音乐教育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把培养社会合格人才视为主要内容之一。音乐教育具有德育功能,在培养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教材是音乐教育的具体学习材料,是音乐教育的载体,其编写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对于教师来说,其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依托,因此,本文是对音乐教材中德育因素的分析和量化,总结教材德育编写规律,为教材编写和一线教师在课堂对德育渗透的把控提供参考。

在《初中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笔者首先对人音版音乐教材进行了研读,结合以上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和相关专家学者及《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政策文件对初中德育内容的要求,划分本文德育因素的指标。

二、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德育因素宏观分析

笔者对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6册教材中每一单元的演唱、欣赏及演奏曲目进行统计与分析。

人音版三个年级教材各德育因素数量占总体德育数量比例如下图:

上图可以直观的看出在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一共185首蕴含德育因素曲目,其中德育因素数量和占比最多的是爱国主义因素,共有109首,占比59%;其次是世界观因素共有47首,占比25%;第三是情感因素,共有15首,占比8%;第四是个人道德因素,共有13首,占比7%;第五是生态文明因素,有1首,占比1%;集体主义因素和社会公德因素分别没有出现。因此,从各德育因素横向分布來看在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蕴含及其丰富的爱国主义因素,其次为世界观因素。

三、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德育因素微观分析

在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有13个乐曲蕴含了个人道德因素。例如在《军民大生产》这首歌中“解放区那么嗬海,大生产呀么嗬海,军队和人民西里里里察啦啦啦索啰啰啰太,齐动员那么嗬海!自力更生么嗬海,丰衣足食么嗬海,加紧生产西里里里察啦啦啦 索罗罗罗太,为抗战那么嗬海!一二三四,八路军那么嗬海!”大生产、自力更生这些词汇,表达了歌曲中蕴含的人们辛勤劳动、加大力量生产的因素;在教材中歌曲《怒放的生命》歌词这样唱道“曾经多少次跌倒在路上,曾经多少次折断过翅膀,如今我已不再感到彷徨,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就像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蕴含了歌唱者面对失败、挫折,永不放弃、越挫越勇的美好品质;歌曲《天边》的歌词“天边有一对双星,那是我梦中的眼睛;山中有一片晨雾,那是你昨夜的柔情。我要登上山顶,去寻觅雾中的身影;我要跨上骏马,去追逐遥远的星星。天边有一颗大树,那是我心中的绿荫;远方有一座高山,那是你博大的胸襟。”即是唱出了歌唱者心中的人生理想和信念。类似的曲目还有《牧羊曲》《船工号子》《哈腰挂》《嗺咚嗺》《杵歌》《天边》《青春舞曲》《第五(命运)交响曲》《隐形的翅膀》等曲目。

在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有15个曲目蕴含了情感因素。例如在《友谊地久天长》中歌词这样唱道“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能不怀想?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友谊永存,朋友,友谊永存!举杯痛饮,同声歌唱友谊地久天长。”蕴含了友情的珍贵;歌曲《摇篮曲》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之情,蕴含着浓浓的亲情;《让世界充满爱》中“我们同欢乐,我们同忍受,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我们共风雨,我们共追求,我们珍存同一样的爱。无论你我可曾相识,无论在眼前在天边,真心的为你祝愿,祝愿你幸福平安。”蕴含了人间大爱。类似蕴含情感因素的曲目还有《青年友谊圆舞曲》《山楂树》《我和你》《我们是冠军》《奥林匹克号角》《奥林匹克颂》《生命之杯》《我们同属一个世界》《春暖花开》《朋友》《爱的礼赞》《欢乐颂》等曲目。

在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仅有1首歌曲蕴含了生态文明因素,即是《布谷催春》,其歌词内容是“春天到,春意浓,千山万树绿葱葱。布谷鸟儿声声唱,布谷布谷快播种。河边柳 吐新芽,层层梯田水哗哗。”歌词蕴含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没有曲目蕴含集体主义和社会公德因素,笔者因此不对这两个因素进行分析,而在教材中蕴含爱国主义因素和世界观因素的曲目占比较大,因此,笔者将对爱国主义因素和世界观因素详细分析。

(一)爱国主义因素分析

首先笔者对爱国主义因素在三个年级中的分布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爱国主义因素在初中三个年级中,整体分布较为均匀。在七年级中一共有34首,占比31%;八年级中一共36首,占比33%;九年级中一共39首,占比36%。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指南》中,中小学德育总体目标“培养学生爱党爱国”被列为首位。中国具有辽阔的疆土,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一共960万平方公里。资源丰富,美丽而富饶,世世代代的人们生活在这片疆土上,这片土地养育了无数的人。从古至今中华儿女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用智慧的双手创造着祖国的奇迹,只要世界上还存在国家与民族,爱国就是一种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操。爱国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在不断的经历了从清末到近现代史上最令人也痛苦难之后,人们更加的希望能够建造一个美丽而富裕、伟大而坚强的国家。这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也是中华民族荣辱与共的信念,音乐教材也是承载这一道德教育的方式之一,爱国主义因素在教材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对国家的理解,音乐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是对国家这个抽象的概念由具体的感知到理性的认识,从而真正达到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表现,并且始终贯穿爱国主义主线条的。分别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是强调爱国主义,它不但强调增加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文化要素的学习,加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传承,而且从民族团结的维度来说是它也是开展各民族知识教育、民族间情感与团结意识教育、为增进民族团结自觉行动的教育。

笔者对人爱国主义因素的三个内容在初中三个年级的分布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如下:

在初中三个年级一共109首蕴含爱国主义因素曲目中,热爱祖国一共有28首,占比26%;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74首,占比68%;热爱家乡一共7首,占比6%。

例如在人音版七年级上册中《彩色的中国》歌词内容“轻轻打开地图册,我第一眼就看到了彩色的中国。碧绿的是平原,金黄的是沙漠,长长的是长江,弯弯的是黄河,宝岛台湾像小船在东海上漂。神州处处好,神州出处好,神州处处好,我爱你(啊)彩色的中国。”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又如在七年级上册《多情的土地》中“我深深地爱着你,這片多情的土地,我踏过的路径上,阵阵花香鸟语;我耕耘过的田野上,一层层金黄翠绿,我怎能离开,这河叉山脊这河叉山脊。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我时时都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我天天都接受着你的疼爱情意,我轻轻走过这山路小溪这山路小溪。”亦表达了对祖国的深爱之情。在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中,例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词这样描述“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唱,一湾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啊哈嗬咿,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表达了作曲家对自己的家乡大草原的美景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又如在《少林少林》中唱道“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把你敬仰,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到处把你传扬。精湛的武艺举世无双,少林寺威震四方,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少林寺美名辉煌。千年的古寺,神秘的地方,嵩山幽谷,人人都向往。武术的故乡,迷人的地方,天下驰名,万古流芳。天下驰名,万古流芳。少林少林。”即唱出了中国功夫的悠久历史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又例如在教材中《龙船调》是土家族的民歌,《赛乃姆》—《十二木卡姆》选段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一种大型传统古典音乐。这些曲目无疑彰显出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最终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类似的在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蕴含爱国主义因素的曲目还有《我的中国心》《七子之歌——澳门》《东方之珠》《我的祖国》等等。

(二)世界观因素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世界观因素在初中三个年级中,整体分布较为均匀。七年级一共18首,占比38%;八年级一共14首,占比29%;九年级一共15首,占比32%。因此,在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三年整体都重视世界观教育。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总目标是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样通过学习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作品,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更加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

在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蕴含世界观因素的曲目很多。例如在教材八年级下册中,《深情》(印度民乐)《班内》(印度尼西亚民乐)《像花儿一样》(伊朗民歌)《鹦鹉》(菲律宾民乐)《樱花》(日本民歌)《小河的呼唤》(印度民乐)这些世界民族音乐让我们学习和了解到了外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告诉学生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珍惜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类似的蕴含了解文化多样性的曲目还有《翁嘿呀》(朝鲜民歌)《阿伊亚—非洲的灵感》(中非民歌)《非洲的节日》(东非民歌)《鼓乐》(加纳民间音乐)《鼓声》(几内亚民歌)等等。

四、结论

通过对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德育因素统计和分析,可以明显的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中蕴含“爱国主义因素”的曲目最多,每个年级分布均匀。所以,“爱国主义”教育重中之重。祖国是一个大家庭,正因为这个大家庭的存在,生活才能如此安逸,热爱祖国是从小就学习,从小就听的一个词,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发展的今天,各国文化相互渗透,注重培养出精神高尚的学生这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突出“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笔者经过分析教材,发现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人音版教材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排首位,可见我国非常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注重“了解文化多样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全球化成为一种不争的客观事实和存在。全球化进程的一个直接影响是不同的民族、文化团体间的接触更加频繁,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对外国的文化进行了解,不但可以具备国际视野,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国家文化的理解。人音版音乐教材蕴含“世界观因素”曲目数量位居第二,足以看出我国注重对了解文化多样性的重视。

最后,适当增加蕴含“社会公德”“集体主义”等德育因素曲目数量。笔者对教材中蕴含德育因素的曲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蕴含“社会公德”“情感教育”“个人道德”“集体主义”“生态文明”等德育因素的曲目数量很少,甚至有的德育因素根本没有出现。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加大“社会公德”“集体主义”“生态文明”这些当今社会比较重要的德育因素比重。

参考文献

[1]赵鑫.中小学德育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衔接研究——以人教版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5).

[2]刘燕.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渗透—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5).

作者简介:王琳琳(1992—),女,汉族,河南焦作人,研究生,硕士。

德育课程优化整合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信息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主要是创设教学氛围,促进知识生活化以及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科学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不断发展,提升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思想品德;现代教育装备

1 前言

伴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初中教学也逐渐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对课程改革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过去往往是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单向传输,没有真正调动起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上的互动。而信息技术进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能够更加生动地进行传输,改革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方式,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最大程度上推动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发展,也为学生学好思想品德课程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而且信息技术也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革新教学理念和传统教学框架,从而真正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成为教学互动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等现代教育装备的优势,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2 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通过学习兴趣的引导,学生会更愿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付出自己的努力,更认真地学习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知识。浓厚的兴趣,能够让学生更加投入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充分调动学习初中思想品德知识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氛围创设就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教学问题,因为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教学乐趣,他们才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对初中思想品德学习付出更多努力,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氛围创设的方式,让初中思想品德的相关知识如同“润物细无声”一样,让学生产生更积极的兴趣[1]。

科学运用信息技术,能够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呈现内容,让课前导入更为丰富,促进学生将自己的思维投入课堂中。比如在讲述“民族精神”时,在过去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采用传统历史故事讲述的方式,但是这些传统历史故事相对缺乏生动情节,而且距离学生的日常现实生活也相对比较远,所以学生往往代入感并不强,中华民族精神对于学生而言仍然是非常抽象的事物,无法真正打动他们。自然而然,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与热度没有被有效带动起来。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更具备吸引力。比如将神舟飞船发射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或者让学生看如《超级工程》等纪录片,见证中国在崛起时的震撼和气魄,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民族精神是实际存在的,避免学生认为民族精神是十分抽象且模糊的。

再如对“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在讲授这方面内容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制作电子幻灯片,让学生看到当环境不断恶化下去之后,很多环境问题会导致整个社会乃至于世界出现全面危机。比如树木被乱砍滥伐之后,沙漠化日趋严重,对整个地方经济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很多动物也无家可归。这样一系列的场景,如果仅仅是依靠教师进行口头讲述,可能会相对抽象,学生也不容易在课堂上进行理解;运用信息技术,能够营造出相对浓烈的教学氛围,从而更好地带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中,学生也容易形成固定认知,最终在课堂上更加投入地学习有关知识,课堂效果相对较为理想。

3 促进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拉近教学距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有一部分知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也具有一定的理论特征。初中学生对于社会有渴望认知的特点,而纯理论知识相对不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身体以及心理层面的发展,制订符合学生综合情况的教学计划,并且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成为主导者,带动学生更为积极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因此,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培养出一种敢于提出质疑并且主动探索相关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日常教学实践中。

比如在日常讲课过程中,讲述到“环境保护”部分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对最近比较热门的环境话题进行探究。比如西部地区出现的沙漠化状况,或者全球出现的气候反常现象,这些都可以作为拉近教学距离的话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了解这些环境保护的问题,这个时候采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知识进行补充,就能够发挥更好的效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运用信息技术,探究各种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且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议论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来有效解决环境恶化问题等。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非常好地补充了教师在板书、口述方面的不足,能够让学生及时联系其他各方面的知识,从而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更具备感染力,更多的学生愿意学习和倾听,甚至运用自己的思维进行探究,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思维实践能力得到更为充足的锻炼[2]。

4 运用信息技术,形成教师与学生沟通新平台

学生学习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知识,实际上就是在教师日常指导之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新课标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平台,让学生和教师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并且教师可以打破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和学生进行自由交流,以网络信息平台等形式,形成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新模式。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能够通过网络进行空中课堂教学,学生可以自由发表对于思想品德课程中具体知识的见解,教师则是和学生进行探究和交流,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鼓励学生主动交流。信息技术让学生习惯采用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这也符合当前的应试文字表达训练的要求。而且通过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学生完全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需要援引相关材料进行佐证和说明的内容,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搜索,更快速地将相关的内容整合之后放在信息技术沟通平台上。这样,学生和教师在信息技术交流平台上能够更快速地交换彼此已经掌握的知识,并且通过知识交互的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及视野,让学生依靠信息技术沟通平台,更热爱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最终形成更为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减轻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负担[3]。因此,信息技术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而言,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够发挥出非常良好的作用,值得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从多个方面加以开发和运用。

5 结束语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对于学生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要避免喧宾夺主,要坚持把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作为知识主体,注重教学信息的选择和编排合理性,并且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教学辅助手段,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要注重信息技术的作用,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并且优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视听结合等多元模式,促进思想品德教学的发展。总之,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兴趣,为初中思想品德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银颂.如何将思想政治课堂生活化[J].新课程,2013(3):19.

[2]朱悦.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J].新课程研究,2012(12):61-62.

[3]程红霞.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课堂[J].中小学校长,2012(5):16-17.

德育课程优化整合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进行整合,可以弥补传统教育体系中的不足,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还能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就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现实意义展开详细论述,紧接着对当下我国小学两大教育体系教学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整合对策,以期进一步完善学生人格,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整合

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要求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学校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积极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及价值理念,从而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以及教师专业能力有限,使得德育教育难以很好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此有专家提出了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健全学生身心的同时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这一教学目标的提出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整合的现实意义

(一)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将两大教育体系进行有效整合,一方面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確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教育活动中,由于小学生群体普遍思想发育尚未成熟,要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落实到日常教育中,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外,还要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有一定的了解。一些小学生比较顽皮,存在不服管教的情况,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盲目进行教育,则容易适得其反。教师应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言行做出正确判断,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二)促进校园德育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教学活动时,由于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一些教师习惯了采取说教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不仅很难起到教育效果,还会加重学生厌烦情绪。要想将两大教育很好地融入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情绪宣泄法以及注意力转移法等开展教学活动,既丰富了教学手段,也大大增强了学生课堂专注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各项教学活动,使教学效果得到保证。

(三)健全学生人格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也积极开展了教学整改工作,特别是德育教育方面,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德育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通过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教育改革的阻碍。我们也陆续开展了学生道德品质及心理健康活动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多是因为在教育实践环节中实现了将两大教育体系核心内容进行组合,二者的培养主体和培养目标一致,其最终目的都是健全学生人格,因此,两大教育目标的整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目前我国小学德育与心理教育的现状

(一)师资力量匮乏

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往往由班主任或思政教师来完成,此外,不论是心理教育还是德育教育,所占教学的整体比重较小,很多时候还会被其他专业课替代。这一方面是学校不够重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另一方面则是教师队伍中能胜任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专业教师还少之又少,多数教师只掌握浅显的德育学理论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没有经过系统培训,无法实现将两大教育进行有效整合。

(二)校领导及教师重视程度不足

在小学开展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十分必要,一定要把握好两大教育体系之间的规律,并进行有效整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一些学校管理人员在教育活动中更注重小学生德育教育,片面地认为思政课是实现学生德育教育的最有效手段,而心理教育不是这个年龄段学生所应接受的教育内容,因此大大阻碍了两大教育有效整合。此外,心理课中教师仅与学生简单沟通,无法深入学生内心,心理教育没有实质性价值。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策略

(一)开设德育与心理整合的实践课程

德育教育和心理课程不同于传统的文化课,二者更注重实践教学,对学生的言行及思想进行培养,而将两大教育整合可对学生展开综合培养——课上教学,课下给学生布置有关的实践内容,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心理及思想行为。例如,教师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所思所感,以及发生的故事,通过文字,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性格以及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此外,学生也能从中深化自身对生活的感悟,并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这对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学校与家庭联合机制

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在校的表现外,更应关注学生在家的表现。基于此,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整合的情形下,教学工作者应积极强化学校和家长的关联,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具体开展方法包括:积极与家长沟通,掌握学生校园外的行为活动,这也是保证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与应用的重要手段。在家长和教师的双重作用下,相信两大教育一定可以很好地贯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了解与认知,这也是两大教育有效整合的关键。例如,教师定期家访,或是组织家长参加班级会议,让家长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正确的认知,并重视起对孩子的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同时还要指导家长正确培养学生心理以及道德行为,为学校两大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三)通过情感教育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当下,学生接触新鲜事物及受外界诱惑的机会不断增多,不论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出现“早熟”的倾向,且他们具有一定的主观思想和个性特征,使得教育工作愈发困难。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尽量不与学生产生正面冲突,通过情感交流互动来拉近师生距离,对学生予以充分包容,这种教育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日常中教师也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使学生逐渐打开心扉,向教师倾诉自己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便于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展开针对性的指导,这也是促进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对综合能力进行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四)利用网络丰富融合资源

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也丰富了教学资源,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时代的便捷,积极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整合,实现对学生身心有效培养。如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公众平台、心理健康信箱等等,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学生、家长也可以参与其中,与教师一同商议如何正确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教师可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学习专业的指导方法,也可以在平台上发布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供学生阅读和学习,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见闻,无形中实现对学生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的综合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师要想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进行有效整合,对学生心理活动以及思想行为进行正确的指导,就需要意识到两大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阻碍,才能制定针对性的解决对策。由于小学生群体思想发育尚未成熟,且每个学生身上都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展开思想指导,使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各种教育活动,保证德育教育及心理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也能够保证教育效果,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谭遇华.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18).

[2]金万龙.新时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01).

[3]麦耀图.爱心、知心、省心——心理技巧在德育教育中的有效运用[A].教育教学研究——课程教学研究(2017年版第二辑)[C].2017.

[4]姚鹏,杨曦.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18(09).

德育课程优化整合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美术电脑美术校本课程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学校教育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陈至立曾经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育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因此,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模式将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某些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而对电脑娱乐却乐此不疲。在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既有利于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协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成为学生强大的学习工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又能更好的完成整体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任务。

由于高中学生个性已经初步形成,兴趣趋向比较明显。特别是在我们学校,是一所以美术为主的特色学校,在打好美术基本功的前提下,能够让学生们了解数字时代借助电脑而产生的新美术面貌,让我们的课堂更贴近生活,也更贴近科技,更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知识需要。信息技术在美术领域的介入,改变了传统的美术创作手法,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的高度融合。由此,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创作工具的电脑美术设计作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行业应运而生。那么在高中阶段美术教学中开展程度适当的电脑美术设计课程是否可行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 客观条件的成熟为开展电脑美术设计提供了物质条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电脑”也已成为一件普通的商品进入到了千家万户,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每一所学校都拥有了一个现代化的电脑教室,学生家庭中电脑的普及率也相当高。据初步调查,在我校学生中,每两名学生中便有一名学生拥有电脑,拥有率为50%。高年级学生电脑占有率则更高。同时,目前的许多美术教师都毕业于专业院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电脑美术设计能力,信息化、网络化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必然会伴随着人们思维方式甚至生活方式的改变。通过小学、初中阶段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许多学生都已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同时他们也迫切希望能利用信息化的优势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提供有利的服务。这些主客观方面的条件的成熟已经为电脑美术设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 电脑美术设计是整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美术课程相关内容的纽带

我校在开展了一系列校本课程的研究探索课程中,开始尝试把电脑美术纳入学校的校本课程,并不断研究、完善。我们不难发现,绘制电脑图画、制作FLASH动画、网页,除了信息技术课堂上所学的诸如复制粘贴、各种工具的应用等电脑技术外,其中的许多环节如色彩、构图、素材的绘制,透视关系等都与美术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电脑美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也是对设计者在美术学科中所掌握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鉴赏能力的综合反映。一个出色的电脑高手,在掌握了相应的信息技术外,往往具有一定的美术功底,美术与信息技术在电脑美术设计领域有着十分微妙的关系。开设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电脑美术),是课堂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学习需求的需要,是技术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校本课程(电脑美术),为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舞台。可以说,电脑美术设计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整合高中美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相关内的纽带。

3 信息网络特点为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拓展新领域

随着信息化脚步的加快,电脑美术设计的领域正在逐步拓宽,年龄、学校等因素已经不再是影响涉足该领域人群的决定要素。同时因信息网络的特点,电脑美术设计本身必然会衍生出并不仅仅适合于专业人士,而是适应不同年龄阶层人“消费”的领域。它在提供给微妙“消费”领域的同时,也让我们有了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全新空间。当我们在网络上浏览一件件精美的电脑美术作品时,我们很难想象制作它们的竟然会是一个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们惊叹于孩子们的杰作,而那些作品背后的点点滴滴则更值得我们深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学科,其教学也需要生活化,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但是电脑美术校本课程在实施时注意不要走极端。如完全成为软件学习的教学,技术性太浓,这样容易增加学生学习电绘的难度,伤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应避免活动性太强,又太脱离了软件的学习和使用环境,学生学不知所学,达不到学习目的。

当我们正在苦苦思索如何丰富信息技术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全方位多角度评价信息技术教学时,孩子们其实已经给我们教学上了一课。信息技术学科应该根据学情的发展拓展更具时代性的内容,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更好地融入迎接新时代的学生的生活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信息技术学科本身,而应延伸至更广阔的跨学科领域中去。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国家课程主要体现通用性、权威性和强制性。而校本课程则强调根据各校的实际需求,对校本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校本课程更多体现了特殊性、适用性和针对性。电脑美术校本课将极大地丰富了信息技术的教学内涵,扩展了信息技术教育和美术教育的教育空间。电脑美术是信息技术和美术课程的完美组合,是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经典之作。开设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电脑美术),是课堂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学习需求的需要,是技术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校本课程(电脑美术),为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舞台。我们相信,电脑美术设计这一逐步“大众化”的领域将成为整合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一条重要纽带,它也必将为信息技术学科在新的时代带来新的活力。

上一篇:中职教育方式社会实践论文范文下一篇:学生创造能力物理实验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