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工程成本控制论文范文

2024-03-18

价值工程成本控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传统的成本管理观主张从产品制造过程中控制产品的成本,其结果是产品成本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现代成本管理观主张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成本控制,而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策划又尤为重要。产品设计阶段成本策划主要包括概念设计阶段产品成本策划、详细设计阶段产品成本策划和试产阶段产品成本策划三个阶段。概念设计阶段产品成本策划的重点是产品功能和成本信息的搜集和分析;详细设计阶段产品成本策划主要是产品功能和成本信息的分解和整合;试产阶段产品成本策划则更强调对产品功能和成本信息分析的检验,以进一步完善产品成本设计方案。

【关键词】 产品成本;产品设计;成本策划

一、概念设计阶段产品成本策划

在概念设计阶段产品成本策划过程中,其主要任务是确定产品的功能、预期的市场销售价格、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

(一)产品市场情报的收集

1.调查买方市场对产品市场价格和产品功能的期望

市场需求的方向就是企业生产的方向。消费者和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经营者(销售商)是连接企业与消费者的媒介。要获取买方市场对某种产品的预期价格和功能,就必须获取消费者和经营者对该产品在预期价格和功能上的评价。企业为获取该类信息,应参照同类或类似上市产品的市场参考系数;同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以该产品的消费者和经营者为调查对象,以该产品的预期市场价格和功能为基本内容,对经营者和该类产品预期消费者进行市场调查,力求获得较准确的该产品的市场评价,为后面产品功能和成本的设计提供客观、可靠、全面的市场信息。

2.对产品目标利润和产品目标成本的测算

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和目标成本是由买方市场对产品的评价所决定的。

产品的目标利润等于产品的预期市场销售价格减去产品的目标成本。从对消费者和经营者的调查数据分析该产品在市场上的预期销售价格和功能,依据该产品的预期市场销售价格和目标利润,计算该产品的目标成本。产品目标利润的测算需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市场竞争力、同类产品在市场上的利润水平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等因素确定。在测算产品预期市场销售价格、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时,需要多部门进行跨部门合作。在测算产品目标成本时,要考虑到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需要生产商支付的维护费用和处理费用,尤其是该产品在售后服务阶段产生的成本。此外设计产品本身的设计成本也往往是成本计算环节中容易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产品的目标成本=产品的预期市场销售价格-产品的目标利润

3.产品市场情报收集应遵循的原则

(1)市场优先原则:在对市场调查该产品的预期销售价格和功能时,一定要以市场提供的基础信息为依据,不能以某一个部门或多个部门的主观臆断或者是以往经验作为判断的标准。

(2)跨部门团队合作原则:在设计产品调查问卷和计算产品期望成本过程中需要多部门跨组织合作,目的是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考虑产品的目标成本,以利于各部门在以后产品成本设计的过程中较好地配合。

(二)产品市场情报的整合

产品市场情报整合流程如图1所示。

1.市场情报分析

通过各种方式从消费者和经营者手中获取的关于产品的情报资料是庞大而复杂的,需要对这些情报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获得产品的功能、价格、成本、创新性、外观造型、宜人性等构成要素。

2.市场情报整理

对获取的有关产品的功能、价格、成本、创新性、外观造型、宜人性等产品构成要素进行分类整理,以功能、价格、成本为基本分类域进行分类,如功能包括产品的实用性、创新性、外观造型、宜人性等,为后面产品的具体化构思打下基础。

3.产品具体化构思

从产品的功能、价格、成本三个方面进行总体轮廓具体化构思。产品应具备什么样的功能才能使消费者满意,产品以什么样的价格销售才能使消费者和产品生产者双方满意,产品以什么样的成本才能使得成本与功能逼近并完美结合。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集思广益,形成产品的轮廓形的设计方案。

4.YES和NO

对形成产品轮廓形的设计方案进行审核,主要标准就是对产品的性价比进行综合分析,从产品的技术性、功能性和经济性角度进行概略性的评价,考核产品是否有投放市场的潜力。YES表示审核通过可以形成正式方案,进一步具体化;NO表示审核不通过,需要重新进行方案设计进行再次审核。

5.产品设计方案

对于通过审核标准形成的产品正式设计方案,可以进一步具体化其内容,如产品总功能的分解、总成本的分解、生产技术和工艺的选择等。

二、详细设计阶段产品成本策划

在详细设计阶段产品成本策划过程中,其主要任务是产品功能的分解、成本的分解,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的选择,选择最优方案。

(一)产品功能设计

1.产品功能的定义

产品功能是指对产品系统功能和要素功能进行的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和规划。这是后续产品成本设计方案中定性和定量角度阐述产品功能的理论基础。

2.产品要素功能的构成及作用

将产品的系统功能分解为功能级、零部件级、作业级和装配级,其中系统功能下一层次的功能为要素功能。依据各要素功能在每层系统中功能方面所占有的重要程度给予定量的分析与描述,测算出其功能系数并予以评价。这是后续对产品功能、目标成本进行分解以及产品成本进行归集的理论基础。

3.产品系统功能的构成及作用

产品的系统功能即产品的功用,指经过市场调查后预测消费者对产品功能的期望值。通过对产品的系统功能阐述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同时比照成本确定产品的系统功能。这是后续进一步修改完善产品成本设计方案的理论基础。

4.产品功能的确定

依据所获得的产品功能期望值,以定性描述和量化的方式确定产品的系统功能,再将产品的系统功能分解为功能级、零部件级、作业级和装配级,对于产品的要素功能同样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产品功能分解流程如图2所示。

5.产品功能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顾客优先原则: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关键在于产品的使用价值被市场认可,因此在对产品系统功能和要素功能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时,必须遵循顾客优先原则,就是要将市场消费群体对该产品期望功能与目标成本结合起来,不能因降低成本减少产品必要的期望功能,也不能因增加产品不必要的期望功能而增加产品的成本。

(2)成本与功能相兼容原则:消费者接受产品的前提是消费者认为产品具备的功能应与产品的市场价格相符合,而产品的市场价格是由产品的成本决定的,因此必须考虑产品成本与功能的兼容性。

(二)产品技术设计

1.产品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的确认

在对产品的系统功能和要素功能进行初步界定后,要从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的角度对产品的生产方法进行选择,并考虑其可行性。在现有生产能力条件下,企业采用何种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能以最小的消耗生产出顾客所需要的产品;或者考虑企业是否需要外购某种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引进该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所节约的成本是否高于引进该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所付出的代价等因素。

2.产品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分配

在对系统功能和要素功能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产品各功能级和零部件级以及作业级所分配的目标成本进行产品每个环节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流程的设计,目的是将生产产品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所耗费的成本控制在消费者、生产者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同时也进一步深入检测所选择生产类型的可行性。

3.产品技术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产品技术与功能最佳点相兼容的原则:在满足顾客对产品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能够采用通用化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就不采用专用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能够使用标准化零部件就不采用专用化零部件;在产品流程设计时,能采用标准化的流程设计就不采用特殊化的产品流程设计等,其目的是从最优成本的角度,寻找技术和功能的最佳交点。

(三)分解目标成本:功能设计与技术设计相融合

1.由上而下将产品目标成本分解成产品层次目标成本

依据各功能级、零部件级、作业级和装配级在其各层次要素功能中所占的重要程度分配完各级成本后,可以采用功能系数的标准将产品的目标成本分配到各级成本,并进行成本分析,具体应做到如下几点:

(1)确定各功能级、零部件级、作业级、装配级的成本分析对象。

(2)计算各功能级、零部件级、作业级、装配级的功能评价系数。明确各功能级、零部件级、作业级、装配级的功能是什么,分析其是否是必需的,是否能够由其他功能替代。

(3)对产品功能成本进行分析。

(4)测算各功能级、零部件级、作业级、装配级的成本系数和价值系数。

价值系数=功能评价系数÷成本系数

产品目标成本分解流程如图3所示。

2.进一步确认产品的功能、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

依据产品层次目标成本进一步确认产品次级功能、产品生产技术以及产品的生产工艺,目标是在产品成本不断压缩的情况下逼近产品功能、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的最佳交汇点。

在产品目标成本分解的过程中需要运用价值工程理论对产品功能设计和技术设计进行修正。通过产品功能分析保证产品的必要功能,通过成本分析解决在必要功能的前提下达到功能与成本的最优结合,寻找降低成本的方法。

3.产品目标成本分解应遵循的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要避免“成本设计师”只追求低成本,而产品“功能设计师”只追求产品功能尽善尽美的现象,寻求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四)归集产品成本以选择最优方案

1.归集产品成本

将产品系统功能逐级分解为要素功能,以作业为基本单位归集产品目标成本,自下而上逐级归集目标成本。以产品零部件的作业作为最基本的成本归集单位,由作业归集产品基本零部件成本,由零部件归集到上一级功能成本,逐级向上归纳产品成本,最后归集为产品的总目标成本。在这一过程中,运用虚拟制造技术重新测算各级系数,采用由作业向整体功能的方向测试。产品成本归集流程如图4。

2.选择产品最优设计方案

将“自下而上归集的产品成本”与“自上而下分配的产品成本”两种成本数据对比分析,主要是对功能层面、零部件层面、作业层面和装备层面发生的成本对比分析,尤其分析两者差异较大的成本数据,依据对比分析结果,修改和完善产品成本策划方案。

3.产品成本归集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优化功能与降低成本并重的原则:优化功能就是最大限度保存市场需要的功能,保持必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节约产品成本。要重视功能之间的兼容和替代,不断整合产品功能体系,不能因为降低成本而消除某些必要功能,也不能因为某一局部功能的完善而提高其他功能的成本,力图寻求功能之间融合的最佳契合点。

三、试产阶段产品成本的策划

在试产阶段产品成本策划的过程中,其主要任务是检测企业实际生产能力、完善产品成本设计方案。

(一)计算产品试产阶段产品的实际成本

根据修改和完善后的产品成本设计方案进行产品生产测试,将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产品各功能级、零部件级、作业、装配级的成本进行归集,计算出产品的实际成本。

(二)完善产品成本设计方案

将试产产品发生的实际成本与产品成本设计方案的成本进行对比,比较差异数据的位置,分析两者差异的原因,并寻求方法予以解决,通过这些步骤完善产品成本设计方案。

(三)试产阶段产品成本策划应遵循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应依据企业通常归纳产品成本的方法进行归集产品的实际成本,即考虑企业已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具体来说是按照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核算口径将各功能级成本、零部件级成本、作业成本和装配成本转换成以产品成本项目为归集对象,即“直接材料” “直接工资”和“制造费用”,目的是使产品成本设计方案与企业的各项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减少产品设计方案实施的难度。具体成本归集方法应视企业实际状况为准。

【参考文献】

[1] 郝继陶.产品成本设计的原则与方法[J].武汉工学院学报,1995(2).

[2] 李晓争.运用价值工程理论进行产品设计成本管理[J].财会月刊(综合),2005(8).

[3] 毛启武,史海锋.新产品设计成本优化研究[J].企业活力,2005(2).

[4] 王知刚.产品设计流程比较和创新[J].包装工程,2004(2).

[5] 苏翔,岳喜马,龚俏巧.基于价值工程与遗传算法的产品设计成本控制[J].财会通讯,2008(11).

[6] 谢福泉,任浩.供应链产品设计成本管理研究[J].成本管理,2008(12).

[7] 张雅丽.产品设计成本中的精益设计思想[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版,2008(12).

[8] 包科刚.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导航[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94-111.

[9] 龚志强.论整体产品成本设计工程[J].煤炭经济研究,2003(2).

[10] 蔡军.全生命周期成本中的产品成本设计思路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2006(12).

价值工程成本控制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现代建筑工程行业项目的多样化发展,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如何进行建筑工程项目前期的成本控制,成为了企业控制成本的关键。该文将以建筑工程项目前期的成本控制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为切入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就建筑工程项目前期的成本控制,进行简要论述。

建筑工程;成本;控制

目前,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管理中,建筑行业的内部管理相对显得较为弱化,整个的建筑投资在成本费用方面的开支偏多,只把成本的控制管理工作重心放在施工建造过程这一环节上,忽视了建筑工程项目前期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管理者认为,人为的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费用支出进行控制,就是有效的控制了工程的成本,其实企业还忽略了在工程造价前期企业招标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这导致了虽然企业实行了一系列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但是也未能达到预期的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的效果与目标。根据对现代建筑工程造价的统计和调查得出,工程的成本随着工程进度的推进,其对成本的影响力逐渐减小,而投资的决策与设计对造价的影响逐渐增大。

1.对建筑工程成本控制认识

全面预算管理在本质上来说指的是一种可以对本行业进行驾驭的特殊技术、策略性质的工具以及系统的管理体系。全面预算管理通常是以一个企业的目标、利润为重要主线,以实现自身企业在目标方面的利润为主要目的,进而促使整个企业的预算管理活动不断的围绕目标利润这个方面而展开活动。

前面提到了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只停留在施工建设过程中。这是由于很多企业领导人或者是施工建设预算策划人对建筑工程项目前期成本控制认识不够全面,对建筑工程项目前期成本控制的意识不高,甚至有些人认为对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就是对施工建设过程的成本控制,对建筑工程项目前期成本控制与管理理念有待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全过程是从建筑工程的决策阶段开始一直到工程竣工交付结束,实施科学的有效的成本控制管理。

2.建筑工程在前期的成本控制

工程项目节约成本,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传统的成本管理片面的强调在建筑企业施工建设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较少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成本控制。降低成本的方式也只是节约成本,而忽视了真正需要控制成本的关键环节。

针对于建筑工程项目前期的成本控制,有利于真正实现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目标,实现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成果。只有优化了建筑工程项目前期的成本,才能真实节约工程项目成本,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建立工程全程造价管理制度,有利于协调开展。树立建筑工程中项目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理念,有助于企业对建筑工程项目前期提高认识。有助于企业前期的成本控制的开展。树立全过程中的工程造价管理理念,有助于提高对项目前期成本控制的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企业对项目工程前期成本的管理控制工作的开展。树立建筑工程中项目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理念,为企业建筑工程项目前期成本管理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通过此知道企业工程造价的开展。

成本控制,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实行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建筑工程中的所有项目都要进行成本的严密控制,最关键的是要将建筑工程项目初期的成本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始末。

3.成本控制的途径与措施

提高建筑工程前期勘探工作准确性,努力优化设计方案。建筑工程勘探工作是建筑工程设计的基础,是指导建筑工程实际施工的科学保障。在企业投资的前期,就应该通过加强建筑工程的勘探工作、强化勘探的科学性来提高成本控制的质量,为工程设计奠定基础。在建筑工程项目的综合勘探过程中,应加强实际勘探的科学性,为建筑工程项目前期的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的依据。

用价值工程为依据,实现设计方案的优化。在建筑工程项目前期的成本控制与管理中,通过应用价值工程能使建筑工程项目各个功能更加合理化、能有效控制成本,实现节约工程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价值工程的应用,使设计人员精确的了解客户需求,了解建筑工程内部个部分的比重,同时还能充分考虑与吸收各个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实现设计的科学特征。

确立科学的成本控制原则。建筑领域中的施工单位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过程中,要针对企业自身的情况建立起相对应的预算组织机构。例如,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审批机构等。所谓成本控制就是在项目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节省,是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基本原则。节约,绝对不是单纯的限制与监督,而是创造条件,从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来入手,着眼于成本的监督与过程控制。

对成本的控制涉及到工程项目组织的所有部门、人员的工作,并与每一个人员的切身利益有关,这是全面控制原则。如果只是组织员工的单纯监督那就片面了。

目标控制的原则:目标控制时管理活动的基本技术与方法。它是将计划的方针与任务、目标与措施等等逐一落实。在进行目标管理的过程中,对于目标的设定应该切合实际,做到越具体越好。目标的责任要明确全面,既要有工作方面的责任,又要有成本上的职责。

利用技术和经济措施控制成本。采取技术措施,是在施工前期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的技术方案能够做出认真的技术经济论证。用以寻求比较经济可靠的手段,从而降低工程项目的成本。

采取经济措施控制工程成本包括:人工费用的控制。人工费用占到全工程费用的百分之十左右,因为其占有的比例较大,所以应严格控制;材料费用的控制。其中包括材料用量的控制和对材料购入价格的控制;是考虑资金利用的时间价值,减少资金的占用率;尽量减少施工中机械台班的消耗量,通过合理的组织和调配,提高机械设施的利用率。

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建筑工程项目前期的成本控制还要做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尽量杜绝资源的铺张浪费现象。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打好提前量,从工程项目的前期就实行成本控制,减少资源浪费,是工程完美竣工的保障。如果在项目前期一开始就不顾后果的浪费,势必会导致预算的紧张,影响之后的工程进展。

同时,应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素质,从根本上解决浪费陋习。

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关系到将来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是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的前提与保障。要实施建筑工程项目前期的成本控制就要做到:提高建筑工程前提勘探工作准确性,实现设计方案优化;确立成本控制原则;利用技术和经济措施控制项目前期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工程项目前期的成本控制,才能促进项目的顺利完成。

[1]陈伟新.建筑工程项目前期造价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意义[J].工程施工与管理,2009.11

[2]余万红.论如何建立建筑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0

[3]王 建.建筑项目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2008.12

价值工程成本控制论文范文第3篇

一、基于价值工程的旧厂房改造方向

对于旧厂房来说, 针对他们进行改造的原因在于旧厂房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社会的现代化经营需求, 但是如果对现有旧厂房进行完全的拆除重建, 需要极大的经济投资, 且工期较长, 从经济以及成本控制的角度来说并不是最优。因此, 当前针对旧厂房进行改造的方向在于在原有的厂房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拆除和加固改建, 这样一来可以极大地满足现代化的生产需求, 又可以最大程度的节约改造成本。另外从成本控制以及未来的经济效益扩大化的角度出发, 在针对旧厂房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地使用节能技术, 以此来作为旧厂房改造的第二个方向。

二、改造工程常用的加固方法

(一) 增大截面加固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外包混凝土来增大固件横截面积, 进而强化其承载能力的加固方式。这种加固方式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 还可以更改固件原有的振动频率以及截面刚度等多种指标。这种方式在钢结构加固当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但是这种方式也会明显的压缩原有的使用空间, 以及增加结构的自身重量。

(二) 粘贴碳纤维材料加固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使用效果极强的黏结剂在需要加固的结构表面粘上碳纤维布料, 使两者合二为一共同作用的结构加固方式, 最终提升结构承载能力及耐久性。粘贴碳纤维材料加固技术相比较其他加固方法而言具有极其鲜明的优势及特点, 首先碳纤维布料本身占据空间极小, 重量极轻, 另外由于碳纤维本身的特性, 可以显著加强固件结构的抗腐蚀能力, 并且碳纤维布几乎可以依据加固需要随意裁剪, 操作简单。因此粘贴碳纤维材料加固技术具有极为广泛地应用空间。但是由于碳纤维布的特性, 只能承受拉应力作用, 因此仍然有部分加固情形无法使用粘贴碳纤维材料加固技术。

三、旧厂房改造实施中的节能策略

(一) 建立生态通风系统

生态通风系统是一种较为成熟的节能系统, 同时也是一种具备性价比优势的节能技术。生态通风系统地建立是通过对自然风力的利用, 为厂房内部提供流通空气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为整个厂房削减大量的空调装置, 以及降低电力能源的使用。另外旧厂房的地下管沟系统可以为生态通风系统建立提供巨大的优势, 他可以作为生态通风系统中冷空气以及空气加湿的天然渠道。

(二) 建立被动式太阳房

建立被动式太阳房的目的在于有效的取暖保温, 具体操作方式为在厂房门外扩建玻璃房, 在采暖季节, 玻璃房可以作为集热器, 受到阳光的直射提升厂房室内温度。除此之外, 被动式太阳房还可以隔断厂房与室外, 维持厂房内的卫生水平。

四、旧厂房改造实施的成本控制

(一) 工程项目成本构成

工程项目的成本主要为工程费用及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其中的工程费用为改造项目的主要成本, 它包括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及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取决于厂房的工艺流程, 成本控制的要点在于严把采购关。建安工程费按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施工期间所产生的人工费, 在施工过程当中所使用的材料费用, 以及施工机具使用费。除此之外, 还包括施工企业的管理费、合理的利润、规费及税金。

(二) 工程造价的分类

工程造价分为三类, 分别是预算成本、计划成本以及实际成本。首先预算成本是一个衡量标准, 它是社会或者企业针对当前工程的平均成本体现。计划成本则是企业依据自身需求以及当前的市场情况所做出的该工程实际预期成本。而实际成本则是工程完成后所实际付出的经济成本。

(三) 成本控制基础原理

对于成本的控制应该是动态的, 只有在每一个节点的成本控制符合预期, 才能在最终项目完成时将成本控制在预期范围之内。首先, 一个项目是选择重建还是改扩建, 在投资决策阶段应进行多方案的比选并进行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 选择最优的方案。其次, 在设计阶段通过多方案技术经济分析, 优化设计方案, 同时通过限额设计和标准化设计, 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在项目施工阶段需要不断地进行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投入, 项目组应该实时的关注当前的施工进度以及施工成本是否符合预期, 如果符合预期则继续项目, 一旦实际成本出现偏差, 就应该立刻进行分析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对当前的项目进行修正, 将成本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五、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推荐的旧厂房改造方式为局部拆除加固扩建并且结合节能技术打造低成本低损耗的新式现代化厂房, 这样一来, 一方面可以在目前以较低成本获取现代化厂房, 另一方面从长远的角度降低工厂能源损耗, 有利于扩大收益。在成本控制方面, 动态化实时反馈的成本控制模式有利于计划成本的严格执行以及对突发情况的及时修正与处理。

摘要:旧厂房改造是我国目前较为常见的工程, 但是长久以来其中涉及的工程问题与成本控制却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本文提出了基于价值工程的旧厂房改造方向并且分享了几点改造实施的具体策略。最后简要分析了旧厂房改造的成本控制, 希望可以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价值工程,旧厂房改造实施,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 艾萌, 范桂芳.旧厂房改造节能技术体现——以乌海市青少年创意产业园为例[J].建筑节能, 2016 (3) .

[2] 薛尔兵.钢结构厂房改造项目中的成本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4) .

[3] 刘闯.废旧工业厂房再利用的思考与前瞻[D].重庆大学, 2010.

价值工程成本控制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制糖企业从甘蔗种植、食糖生产、食糖销售至食糖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的每一环节。成本控制都尤为重要。文章从价值链角度出发,探讨广西糖业企业原料蔗成本控制、生产成本控制、销售成本控制、食糖副产品及蔗渣综合开发成本控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基于价值链的广西糖业企业成本控制对策。

[关键词]价值链;广西糖业企业;成本控制

近几年,广西制糖业无论是在生产规模、生产技术水平、综合利用程度,还是在经营管理经验等方面整体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然而,成本过高仍然是当前广西糖业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广西制糖企业成本偏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原料蔗成本过高。制糖企业降低成本、节约费用的过程是为消费市场提供增值服务的过程,也是企业持续积累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可为制糖企业不断创造新的发展机会。广西制糖业企业在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本文将从价值链的角度来探讨广西制糖企业如何进行成本控制,为广西制糖行业提升竞争能力提供借鉴。

一、价值链成本控制分析方法

(一)价值链分析的含义

“价值链”这一概念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于1985年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提出,是指企业为顾客生产有价值的产品或劳务而发生的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现代企业观认为:现代企业实质上是为满足顾客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序的作业集合体。在诸如产品设计、工作准备、市场营销、存货收发等作业之间,形成一个起始于企业供应商,经过企业内部,最终为顾客提供产品的作业链,所以现代企业就是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到外的作业链。企业各种作业之间,前一项作业为后一项作业提供服务,后一项作业是前一项作业的顾客,彼此形成一个整体,所以现代企业还是一个顾客链;企业每完成一项作业,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如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每完成一项作业也必然产生一定价值,并且随作业的转移而转移到下一个作业上去,最后凝结到最终产品,提供给顾客,所以现代企业又是一个价值链。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设计、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各项价值活动。每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成本及企业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企业只有对各项价值活动分别进行分析,才能发现竞争优势的来源。

(二)基于价值链成本控制分析

1 基于价值链成本分析流程

成本控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影响成本的各项因素加强管理,制定并执行各项消耗定额、费用限额和费用预算,使费用限定在计划标准范围之内。发现偏差即时反馈,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超标。以使费用发生于成本形成过程,始终被控制在相对合理、最优状态之中。成本控制贯穿于企业供、产、销的全过程,因此,可与成本的日常管理结合实施。

基于价值链成本控制将价值链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成本控制,故提出基于价值链理论成本管理框架。企业实行基于价值链成本控制,其一般流程如下:

(1)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分析,为基于价值链成本控制实施提供分析战略、策略和行动目标;

(2)企业的现状分析,包括成本管理现状、员工素质、企业管理管理水平等等,此阶段要运用相应的调研技术;

(3)结合企业的特点和实际运用价值链分析的方法,确立本企业价值链成本观念具体内涵,以明确成本管理的具体对象;

(4)企业需要对自己的产品链和组织结构进行具体分析,以识别其自身价值链,而后对企业成本价值链进行分析,包括成本动因分析、价值流分析和物流分析,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实施适合自身特点的成本管理战略。

2 基于价值链成本分析内容

企业基于价值链成本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确定成本分析的价值链,即成本分析的起点是确定企业的价值链,并把营业成本和资产分配到各种价值活动中去。如果活动具有不同的成本驱动因素,就需要将它们区别开来。

(2)分摊成本和资产,即把营业成本和资产分摊到各种价值活动中去。营业成本分摊到他们发生的活动中去;资产分摊到使用、控制它们或对其使用影响最大的活动中去。

(3)成本分布分析。成本和资产的分摊可以产生一个企业成本分布的价值链图表,它可以向管理者展示成本得到改善之处。

(4)确定成本优势。如果企业进行所有价值活动的累计成本低于竞争者的成本,它就具有成本优势。波特教授指出,企业的成本地位取决于其价值活动的成本行为,成本行为又决定于影响成本的一些结构性因素,即成本驱动因素。他同时指出了10种主要的成本驱动因素:规模经济、学习、生产能力利用模式、联系、相互关系、整合、实际选择、自主政策、地理位置和机构因素。

二、基于价值链广西糖业企业成本控制

(一)广西糖业企业价值链分析

广西糖业企业价值链随着技术及理念的变化,目前已形成了以食糖生产为主,多产业发展的制糖产业链模式。

广西制糖企业价值链从最初的甘蔗叶养牛、甘蔗渣发电到废糖蜜制造酒精再到滤泥生产复合肥用于种蔗。广西制糖企业不仅把过去堆积成山的甘蔗叶、甘蔗渣变成了饲料源、发电源,还最大限度地延伸了企业产业链,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生态体系。广西制糖企业根据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正在逐步打造一个制糖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广西制糖企业在多元化经营问题上应采取“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策略。制糖业从甘蔗种植、制糖产品、销售到制糖附产品酒精及蔗渣的综合开发利用的价值很大,可以在制糖产业的价值链分析中构筑企业的成本优势和品牌优势,制糖企业的价值链如图1所示。

(二)基于价值链广西糖业企业成本控制

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制糖企业成本控制包括糖料蔗成本控制、生产成本控制、销售成本控制、食糖副产品及蔗渣综合开发成本控制等各个环节。

1 蔗糖生产直接材料成本控制

食糖成本的构成可分为三大部分,即蔗料成本、辅助材料费用和固定费用。蔗料成本占食糖税前及食糖直接材料费的80%。因此,蔗料成本在糖厂的各项成本中占有首要的地位。原料成本的高低受到甘蔗价格的制约和吨糖耗蔗量的影响。

(1)甘蔗价格成本控制。甘蔗生产核心力来源于种植水平、生产水平及规模经营效益,巴西是世界第一大蔗糖和燃料乙醇生产大国就是很好的例证。

制约广西制糖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于甘蔗种植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糖厂生产原料不足。广西绝大多数糖厂没有自有的甘蔗种植基地,主要是收购蔗农种植的原料蔗进行生产。广西政府为了规范制糖业生产秩序,实行糖厂生产原料蔗划区收购的办法,甘蔗收购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格下的二次联动结算办法。虽然糖业企业对甘蔗收购价格无法进行控制,但是糖业企业可以采取兼并甘蔗糖主

产区的制糖企业来实现对原料基地的扩张;通过对蔗种、农资方面扶持措施的倾斜,引导蔗农种植优良品种,提高糖料蔗良种的普及率,以提高糖料蔗单产水平;推行订单农业,通过签订合同合格证收购、维修蔗区道路等措施来稳定企业与蔗农的合作关系,保证蔗区糖料蔗的稳定供给,防止外流;采取大面积、连片租用农民的土地种植糖料蔗,或鼓励种植大户的发展,改变原来分散种植方式,向集中大面积种植的方式转变,从而可以实现种蔗规模经济,大幅降低糖料蔗的种植成本。

(2)吨糖耗蔗量控制。控制蔗糖直接材料成本的第二个因素是吨糖耗蔗量,吨糖耗蔗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食糖的成本。

吨糖耗蔗量=100Ws/SE

其中:S-代表甘蔗蔗糖分;E-代表糖分总收回率;Ws-代表白砂糖蔗糖分

由此可见,影响吨糖耗蔗量的基本因素是甘蔗蔗糖分和糖分总收回率,即蔗糖分越高和总收回率越高,则吨糖耗蔗量就越少,吨糖成本即可降低。制糖企业可以采取技术改造提高糖分总收回率、向蔗农提供含糖量高和产量高的优良品种,以降低吨糖耗蔗量,实现降低蔗糖生产成本目标。

2 食糖产品生产成本控制

食糖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主要体现在制糖工艺方面,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甘蔗出糖率和食糖产品品质。科技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白砂糖生产工艺水平方面,碳酸法优于亚硫酸法制糖,因而前者的出厂价历来比后者高出200元/吨,两种制糖方法在工艺成本上的差异却不大。二是甘蔗汁提取技术,目前全国的甘蔗制糖厂大多采取压榨法技术提取甘蔗汁。据有关资料报道,近年渗出法技术在甘蔗提汁应用上有了重大突破,可使甘蔗汁抽出率提高到97%~98%,比压榨法高1%~2%。

3 食糖销售成本控制

食糖不论在国际还是国内都是产量波动较大的商品,尤其是在我国波动更大。食糖的产量、价格波动很大,企业不但要发展现货市场,更应发展远期交易市场和期货市场,健全食糖市场体系,减少企业的产品销售费用。糖价是由买卖双方公开竟价产生,故市场交易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有利于指导企业生产成本。

目前广西有三个批发市场,即南宁批发市场、柳州批发市场和南宁全国食糖中心市场。从目前情况看,这三个市场都不太景气,客户少、不成规模、不成气候,一般客商仍喜欢在场外交易。政府可以运用有效的方式对这些市场特别是全国性的中心市场广为宣传、积极组织、大力扶助,为其运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政府的支持再加上有效的企业运作,全国性的食糖中心市场才能在广西真正启动并兴旺起来,全国中心市场的兴旺也将会给广西糖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

为了避开糖价大幅下跌造成的利润损失,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实现理想的产品销售价格,与有实力的经销商、专业交易平台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一个有效途径。

4 食糖副产品及蔗渣综合开发成本控制

广西制糖企业集团在多元化经营问题上应采取“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策略。制糖业从甘蔗种植、制糖产品、销售到食糖副产品酒精及蔗渣的综合开发利用的价值很大,可以在制糖产业的价值链分析中构筑企业的成本优势和品牌优势。

将循环经济的原则应用于企业,依靠现代生产技术和环保技术的开发应用,以实现对产品和服务的前端、过程和末端的资源消费的控制。在生产中形成两条价值主链,即“甘蔗一食糖一糖蜜制酒精一滤泥、器精废液制复合肥”和“甘蔗一制糖一蔗渣制浆造纸”。企业产品多元化增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减少污染,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保护了环境,创造了更大的社会效益,提升了企业的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三、基于价值链的广西糖业企业成本控制对策

基于价值链的广西糖业企业成本控制的实施,需要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蔗农的共同参与下,“做大做强”广西蔗糖产业,实现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蔗农在产业发展壮大中获益。

(一)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原料蔗种植产业化、基地化和现代化。实施科技兴糖战略

由于广西有效甘蔗种植面积有限,在国家控制糖料种植面积的条件下,要争取更大的产出和更大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大力推行甘蔗农业进步,依靠农业科技进步的力量来提高原料蔗的产量、糖分含量。

目前,广西的原料蔗仍然是以小户蔗农分散种植为主,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下,这不利于高糖高产原料蔗品种的推行。解决这一问题的做法是实施科技兴糖战略,推行原料蔗种植产业化、基地化和现代化,建立制糖企业与蔗农的良好协作关系,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制糖企业与蔗农的共同发展。

(二)推广先进制糖设备和工艺技术的应用

制糖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直接影响蔗糖的产出率和品质,从而对蔗糖生产成本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实施技术改造等手段,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淘汰落后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加大先进制糖技术和工艺水平在运用方面的投入。例如渗出法可使甘蔗汁抽出率提高到97%~98%,比压榨法高1~2个百分点,若以糖分的煮炼回收率约88%计算,至少可使糖分回收率提高1.5个百分点,每吨糖可降低成本约37.42元~43.84元。又如碳酸法制白糖的价格要比亚硫酸法制白砂糖的价格高出200元/每吨,而工艺的成本差别不大,技改成本也不是很高。

(三)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实施蔗糖低成本战略

管理出效益。一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抓好甘蔗砍、运、榨管理,保住甘蔗的糖分含量。做好严密的甘蔗砍运计划,还要制定及完善一整套甘蔗砍、运、榨监督机制,保护蔗农利益,维护企业形象。二是强化企业生产中的原料材料和食糖购销等方面的管理,杜绝企业购销环节中不正当现象发生,防止企业购销人员中出现损害企业利益的非道德经营行为。三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根据糖厂季节性生产的特点,生产岗位用工采取季节性用工办法,以节约大量的人工费用。

(四)实施“双主链”多元化经营战略,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改变广西甘蔗糖业产业价值链单一和配套产业发展滞后的不利局面,实施“双主链”多元化经营战略,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糖业产业集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广西甘蔗产业的主产品是蔗糖和纸制品,没有延伸甘蔗产业的价值链,抗风险能力不强。因此,广西糖业企业可以借鉴巴西糖业发展的经验,采取蔗糖、燃料乙醇“双主链”发展模式,根据市场情况调节食糖和燃料乙醇生产比例,提高抗风险能力,培育核心竞争能力。

[责任编辑:舒生]

价值工程成本控制论文范文第5篇

编者按:我们拥有最古老的新闻传播事业,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新闻界前辈一直在呼吁如何建立中国自己的新聞价值标准,让新闻事业为中国社会服务。但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与发展逐步深入,中国媒体价值体系越来越需要反思和重构,这种重建是需要考本国新闻业之历史,察中国国民之特性,审今后新闻业之走向而确立的。本期开始将发表系列文章,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摘要】新闻价值理念涉及新闻伦理学和美学,受文化传统和社会惯性思维影响。中国漫长的古代新闻传播事业,形成了一系列较为独特的价值取向,服务政治统治、追求传播的客观、秩序和可控的效果。中国古代新闻业有着独有的历史特征,如政治新闻是主流,新闻具有泛政治化倾向,舆论被隐晦地表达,只关注国内事务,特殊的监督批评官员的方式,官文书性的文本文风特点以及官报占据统治地位等。这些价值取向,不论是否正面,或多或少影响了中国现代新闻传播事业。

【关键词】中国古代;新闻价值;历史特质;

在一个价值越来越多元化的时代,我们有时会随着新科技的繁盛而质疑传统价值理念、怀疑价值判断。目前新闻界表现出来的价值观混乱,其根源在于中国新闻价值理念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自近代西方新闻业殖入中国后,西方的新闻价值观就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和社会不停地碰撞、排斥、融和、吸收,经过并不长的历史时期,依然没有完全被中国社会接纳。中国新闻价值理念目前所面临的危机,与其说是新面临的问题,不如说是中国新闻业从未解决的问题。

中国当代新闻价值来源有三个:中国古、近代新闻业的价值传统,西方新闻业的价值理念和无产阶级政党新闻事业的价值体系。中国新闻业的历史传统,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是中国新闻业价值理念的形成根基。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业中形成的一些价值理念真的被彻底丢弃了吗?他们在当下新闻传播事业中没有任何呈现吗?笔者认为,从当下中国新闻传播业中能找到太多传统的、历史上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内涵,需要反思的恰恰是对待他们的态度。

一、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业的价值取向

新闻传播事业是时空条件下的产物,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内、甚至相同的文化背景下,新闻业的核心价值并不一样,由此所呈现的内容也千差万别。中国历史悠久的新闻传播文化传统与中国社会发展相互影响与作用,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长期积累形成的价值取向,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对今天的新闻事业依然有影响。对现代新闻业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服务政治统治是古代新闻传播的核心价值。政治传播是古代新闻传播业的本质属性,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看,都与政治紧密相关,服务于帝国政治统治是古代新闻传播事业的首要价值。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性质的政治体制,要求中央政令信息必须准确及时传递到地方政府,除官文书外,邸报和其他民间报纸就成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因其比官文书的传递更加及时和快速,颇受地方官员欢迎。

古代新闻传播的主体为政府。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邸报传播仅限于政府公布的官方信息,没有自行采写的新闻,更没有评论。甚至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讲,邸报仅仅是古代政府信息流通的另外一个渠道,和官文书、布告、榜等一样,传达政令、法度、礼教、重大政事和战事消息的内容。而从传播对象看,阅读者主要是各级官员,后来扩大到士绅阶层知识分子等;传播方式是较为典型的自上而下垂直传播,非常类似于今天的组织传播。

为什么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更加强调政治价值?中国古代报纸脱胎于官文书传播体系,官文书的传播最初是靠地方派驻中央的官员完成。在传送官方正式文件过程中,负责收集中央文件的邸吏们也自行搜集京城其他消息,私自向地方官员传送。因此中国古代官报在孕育和诞生中就包含了十足的政治基因,一切和政治统治、国家管理有关的官方消息,成为邸吏们关注的重点,成为邸报核心内容。邸报简单明了的政治信息,可以有效地将各级官员、士绅的思维控制在中央希望的范围内,对封建统治更为便利,符合古代中央集权政治统治的需要。南宋周麟之《论禁小报》中指出:“使朝廷命令,可得而闻,不可得而测;可得而信,不可得而诈。则国体尊而民听一”。

其次,工具性是古代新闻传播的衍生价值。邸报内容虽然是权威与客观的,但在政治斗争激烈的时期,掌握话语权的一方,就可以利用邸报发布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党同伐异。表面上看,邸报内容都是来自官方,但背后能控制朝堂信息的要害部门当权者,才是中国古代的“深喉”,他们左右了邸报上消息的来源和发布,不利于自己或本派别的内容是很难从邸报上读到的。因此各级地方官员不仅从邸报上读到具体的朝廷政令和国家事务,更能从邸报上读出朝廷的动向和风向,以便随时调整自己的立场和政策,而后者在官场上更为重要。

权臣们借助官方文件的流通和邸报进行政治斗争,开明的帝王如果要避免这种情况,希望“兼听则明”,一定会在言路和信息交流方面开拓各种渠道,如春秋采风、唐朝暗匦以及各朝代流行的群臣奏事、台谏进言、地方政绩报告、诸司磨堪勾检系统、派专员访察等,防犯权臣的“壅蔽”,以期全面真实地掌握国家动态。

第三,权威、秩序是古代政府追求的传播价值。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古代政府和社会追求的是权威性、秩序性。统治者控制邸报的发行环节,从而防止邸报在传播过程中,失实、偏颇、或道听途说、无中生有。宋朝邸报传播靠国家军政文件传输的驿递系统;明清后六科和提塘是邸报传播的重要环节,邸报在六科被编辑和发布,通过各级提塘层层传播到地方,为各级官绅士大夫阅读和了解。为保证传播内容权威、防止邸报出现信息虚假的问题,政府严禁官报体系内部人员刺探情报,向外报道。

虽然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有诸多不足和缺陷,但权威性和真实性的客观效果不容否认。明清诸多文献常常出现关于邸报的记载,其刊载的信息普遍成为私家修史的重要资料,其地位可见一斑。另外,当时外国在华传教上通过与本国报纸比较,也得出类似结论,如传教上龚当信认为,“中国的邸报只登与皇上有关的事情”,它所刊登的内容“都是摘自奏章、调查报告、颁布全国的皇帝的训示和指令,其事实是真实可信的”。清末来华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创办《中国丛报》,设固定栏目“新闻杂俎”报道中国动态消息,自第一期起,该栏关于“(中国)全国最近发生的事件”,皆摘译自《京报》。该报编者解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获得关于这个帝国现状的最准确的信息”、提供一个“最真实的中国”。而这成为该报吸引读者甚至为后世汉学重要典籍的重要因素。

当然中国古代新闻事业价值体系还应包括更多细节,但最主要的、并依旧影响现代新闻业的当属以上三点,我们从中可以窥探出古代新闻传播业留下的“遗产”——当然不能简单的从褒义上理解“遗产”内涵——中国新闻事业独特的文化属性和价值理念。

二、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独特性

首先,政治性新闻占主流。翻阅中国古代邸报和清朝民间的《京报》,绝大部分新闻都是政治性的,皇帝的言行谕旨成为重要的内容,大臣的奏章后期还被单独编辑成册。邸报上大量的官员升迁和罢贬成为读者最重视的信息,我们从目前世界最早的一份印刷报纸——1580年(万历8年)的《急选报》,可以看出古代报纸对官员变迁是敏感的、报道是及时的。戈公振曾说邸报上的消息“所纪无非皇室动静,官吏升降”。这种新闻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不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外国读者也注意到了,马礼逊曾评价这些关于官员任免、升贬等的消息,“对不关心他们的派别的外国人来说,是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考虑到中网当时邸报的读者群——众多的地方官员和士绅阶层(可以视为国家的“后备干部”),就不难理解这些官员升迁的新闻背后有多少被解读的空间。

其次,新闻的泛政治化倾向与评论的隐晦表达。虽然邸报以刊登政府信息为主,但从明朝后期开始,社会新闻还是时常出现在邸报上。不过这样的社会新闻,有些是具有政治内涵的。被广泛流传的《天变邸抄》,其刊行也有重要的政治背景。“天变”前一年,京城一些东林党人被宦官魏忠贤迫害致死、苏州因周顺昌被捕而激起民变,均成为同情东林党人或对兴大狱不满者借“天变”之机抨击阉党。“天变”事件后,一时间,邸抄传布广泛,天怒人怨,天启帝不得不下罪己诏,大赦天下。与此相似,邸报虽无评论性文字,但其舆论意见会通过某些特殊新闻报道隐晦传达,特别是通过各种人灾、怪异、征兆等事件的报道,表达某种特定意见。按中国传统文化“天象示警”的思想,灾异、大变等“天灾”的出现常常与对“天子”不满相关联,每当这时,皇帝要“诏求直言”,请臣民对政事提出意见,来平息和宽慰上天的愤怒。因此,邸报上看似平常的信息在了解内情的人读来,都会有隐晦的意见表达。

第三,邸报对国内事务的关注永远是第一位的。外国传教士观察到“邸报内容只限于国内事務,国外事务一概没有。”邸报上只有国内事务,这一特点可以有很多解释:如,(1)这是由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的稳定保守的礼会结构决定;(2)适应中国长期稳定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3)中国封闭而完整的文化,特别是中国独有的“天下观”,中国古人相信,中国即天下,天下即中国,即使中国不是天下,也应该囊括了天下应该包括的一切,至于外国统统视为“蛮夷”。因此,邸报上的消息当然只有国内信息而无荒蛮之地的信息了;(4)当然在考察这个问题的时候,中华大地的地理环境也是重要因素。中国地处亚洲东部,东临大海,西部高原沙漠,北接广袤的西伯利亚雪原,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地理环境也对信息传播内容造成重要影响。

第四,特殊的媒介监督和批评方式。中国古代报纸没有评论文章,更谈不上现代意义上的舆论监督。但邸报也有类似功能,只是用另外的方式呈现出来,显示出中国古代媒体对于舆论批评的理解和态度。古代社会对民间批评政府和官员的声音是禁止的,但中国自汉代以来就有的言官制度,却是监督和纠察官僚体制的重要保证。明清时期的“都察院”(明清以前称御史台),是专门负责稽查政府官员的渎职和失职,都察院御史的奏章,构成了对公众发布消息的官报的重要内容。这一点被当时欧美人士敏锐地捕捉到了,“公众对朝廷的即兴批评是不允许刊登的,朝廷专门设立了一个检查和报告行政违法的审查机构。都察院(明清后称御史台)御史的条陈成为公开出版的官报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经常占据版面相当大的比例”。邸报还可以通过各种天灾、怪异、征兆等事件的报道,表达某种特定的意见。

第五,脱胎于官文书的报纸文本和文风。由于邸报内容直接来自官方,因此文本文风一直有官文书的痕迹。邸报上摘录的奏章直接出自官员们的汇报文件;而大量的皇帝命令、指令、官吏任免文件和类似皇帝起居注起居录的内容,也都是来自官方。即使是民间报纸自行发布的新闻,也深受该文风影响,比如《急选报》,其内容就是逐个介绍被急选出来的162名官员的姓名、籍贯和被任命的官职,从现代眼光看,如此短的时间内有如此规模的官员调动,一定是政界大地震,但报纸上除官员最基本的信息,没有任何进一步分析。从目前可以看到的明清邸报、《京报》原件上,充斥着大量这种没有任何个人感情色彩的文本,形成了中国古老的报纸文风,即客观、严谨、简洁、死板。

最后,官报长期以来占有统治地位。从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看,官报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清末官报借鉴外国报纸的样式和功能,发展成为近代官报。民元以后,除袁世凯和北洋政府时期没有正式官报外,临时政府时期、南京民国政府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官方报纸在中国均占统治地位。南京政府的《中央日报》在大陆发行20余年,到台湾后继续发行,直至台湾民主改革,《中央日报》丧失权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日报》作为政府和党的机关报一直在国家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传统新闻价值体系是中国现代新闻事业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不论积极或消极,这种价值体系作为新闻事业的精神层面被传承下来。实际上我们今天新闻业中种种被西方媒体同行或学界批评的内容,在分析了中国传统新闻的特点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当下新闻事业与传统新闻业的一些联系和相似之处,虽然其继续存在的原因还有待深入探讨,但至少有一点我们应该理解,中国当代新闻事业依然受传统价值的影响,而中国传统新闻业中的现代性因素过少,因此在新闻业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依然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而要理解中国当代新闻价值理念的真正要素,我们还要继续讨论近代西方新闻价值理念传人中国后的境遇。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价值工程成本控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以2007-2018年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并实证检验企业金融化、内部控制与审计定价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企业金融化与审计定价正相关,内部控制在企业金融化与审计定价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中发挥负向的调节作用;企业金融化主要是通过影响审计业务复杂度进而影响审计定价;企业金融化对审计定价的正向影响在企业规模越大、受融资约束越高、内部控制缺陷越严重的企业更显著。

关键词: 企业金融化;内部控制;审计风险;审计定价;内部控制缺陷

一、引 言

近年来,部分实体行业由于投资回报率下降,微观层面的实体企业为了转型发展和增加利润,经济活动重心逐渐由生产行业转向金融市场,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越来越严重,实体企业金融化趋势明显。企业过度金融化会造成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起经济系统的不稳定[1]。中央政府在系列重要会议中均强调要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防范金融风险,推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外部审计作为资本市场的“经济警察”,对企业金融化的监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实体企业金融化趋势的加快,金融资产配置决策使得审计工作难度和审计风险相应增加。已有关于企业金融化对审计市场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市场化对审计定价、审计意见、审计师选择和审计质量的影响方面。出于利润追逐动机的企业金融化会导致审计定价提高[2-4]。虽然出于预防性储蓄动机的企业金融化会降低审计定价[5,6],但实证结果表明,其并没有影响审计师的风险决策,说明审计师会更加关注企业金融化的不利影响[7]。企业金融化会导致公司的业务复杂度增加,加大了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8]。企业的金融化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选择低质量的审计师[9]。企业金融化会导致审计质量降低,而内部控制能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对审计质量的负向影响[7]。良好的内部控制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特质风险和系统风险[10]。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对其具有“治理效应”[11]。

现有文献关于企业金融化对审计领域的影响已有一定的研究,但企业金融化对审计定价影响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作为企业重要内部治理机制的内部控制如何对企业金融化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审计定价较少涉及。为此,本文结合当前金融化背景,主要探究以下三个问题:企业金融化如何影响审计定价、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异质性如何对审计定价发挥调节作用、企业金融化与审计定价的关系是否因客户规模和融资约束程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并利用2007-2018年我国 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企业金融化对审计定价的影响、考察是否会受内部控制的影响,以期丰富现有审计定价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成果,为政府治理“脱实向虚”问题和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供重要启示。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企业金融化与审计定价

企业金融化行为主要存在两种动机:预防性储蓄动机和利润追逐动机[2,12]。企业金融化动机不同,对审计定价决策的影响路径也不同。如果企业持有金融资产是出于利润追逐动机,企业金融化表现为“挤出效应”。从代理理论来看,金融资产的高收益、高风险可能会增加管理者谋取私利的动机,激发管理者的隐蔽性机会主义行为。管理者可能会为了保住职位而隐藏亏损投资,加剧企业代理风险,也增加审计风险和审计的复杂性。同时,管理层会通过操纵金融资产的分类及交易时机来操纵盈余,从而增加企业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的可能性,此时会计师事务所往往会通过提高审计定价来作为补偿[13,14]。从资源基础理论看,在企业自有资金有限且存在融资约束的条件下,企业投资金融资产必定会减弱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投资[15],频繁的金融资产交易会增大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从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看,企业金融化行为会导致金融工具规模扩大,增加审计业务复杂程度,金融工具分类和计价的复杂性会引起较大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会因审计风险溢价上升而提高审计定价,并更倾向于通过提高审计定价来获取增派有经验的审计师而增加的投入补偿。

如果企业持有金融资产是出于预防性储蓄动机,企业金融化表现为“蓄水池效应”[2]。一方面,从公司资金管理的角度看,金融资产可以作为现金资产的替代品,其调整成本低、调整速度快、调整频率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短期经营风险,使审计师索取较少的风险溢价和更低的审计费用;企业持有一定数量的金融资产可以缓解资金短缺,灵活资金周转,持有的金融资产越多,越有利于降杠桿,使得债务违约风险下降,从而降低审计定价。另一方面,从融资角度看,企业投资金融资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减轻企业外部融资压力,有助于企业降杠杆并摆脱财务困境;而且由于金融资产的价值增值,改善企业财务状况,降低了企业持续经营风险,审计风险和审计定价因此降低[5,6]。综上分析,实体企业金融化和审计定价之间的关系并不确定,企业金融化对审计定价的影响需综合两者的效应来看。为此,提出竞争性研究假设1。

H1a 当利润追逐动机下的“挤出效应”占主导,企业金融化程度与审计定价正相关。

H1b 当预防性储蓄动机下的“蓄水池效应”占主导,企业金融化程度与审计定价负相关。

(二)内部控制的调节作用

内部控制基本目标是保证公司信息的完整准确和降低经营风险发生的概率。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监督和约束管理层的行为从而降低企业管理层的短视倾向,约束企业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减缓高管寻求私利的动机[16],抑制企业的经营风险。同时,良好的内部控制质量,能够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高效运行,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17],也有助于提高企业面对经济不确定性时的防御能力,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特质风险和系统性风险[10,18]。

根据风险导向审计理论要求,注册会计师在风险评估阶段首先要初步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必要时需要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评估控制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及进行审计证据决策。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错报风险越低,获取的审计证据的可靠性越强。而当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较高时,企业委托代理问题会更为明显,经营风险和重大错报风险也会随之增加。注册会计师必须增加额外的审计投入,如扩大审计程序和测试范围、增加时间与客户管理层进行讨论等。对此,会计师事务所会考虑增加的审计风险所引发的赔偿风险以及自身声誉损失,对审计风险导致的潜在后果收取一定的风险溢价,从而增加审计收费。因此,内部控制在审计定价过程中更多的是发挥治理效应,有助于审计投入资源的减少[19]。

综上所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一方面可以对企业金融化行为实行有力的监督,避免过度金融化削弱实体企业的主业投资,从动机上缓解利润追逐“挤出效应”的发生;另一方面,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内部监督机制,可以有效缓解委托代理问题与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利于降低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而影响审计定价。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2。

H2a 内部控制在企业金融化与审计定价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中发挥负向的调节作用。

H2b 内部控制在企业金融化与审计定价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中发挥正向的调节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以2007-2018年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初始研究样本,经过对金融类、资不抵债类、ST类上市公司和主要变量缺失的样本剔除处理后,最终得到21489个观测值。所用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和万德(WIND)数据库,内部控制指数数据来源于迪博数据库。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双向1%的缩尾处理以消除异常值的影响,采用Stata1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主要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审计定价(ln FEE)。采用上市公司当年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度量。

2.解释变量:企业金融化水平(FIN)。借鉴已有研究[11,20],从金融投入角度出发,采用金融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来衡量企业金融化水平。

3.调节变量:内部控制(IC)。用迪博内部控制指数来衡量,数值越大,内部控制质量越好,采用指数除以100予以归一化。迪博内部控制指数涵盖内部控制五要素内容,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

4.控制变量(CONVARIABLES)。参考已有研究,在模型中引入企业微观层面、会计师事务所层面和地区层面等控制变量。变量具体说明见表1。

(三)模型设定

为了验证假设H1,构建模型(1)。

ln FEE.it=β.0+β.1FIN.it+

β.2CONVARIABLES.it+β.iYEAR+

β.jINDUSTRY+γ.it(1).

在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金融化与内部控制的交乘项FIN×IC来检验假设H2,如模型(2)所示。为避免多重共线性问题,对交互项进行中心化处理。

ln  FEE.it=β.0+β.1FIN.it+β.2IC.it+

β.3FIN×IC.it+β.4CONVARIABLES.it+

β.iYEAR+β.jINDUSTRY+γ.it(2)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运用Stata16.0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检验样本数据的特征得到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其中,企业审计费用(ln FEE)的最大值为19.4027,最小值为11.5129,说明我国企业之间审计费用相差较大。从金融投入的角度衡量的金融化程度(FIN)均值为0.0701,中位数为0.0300,表示至少一半的样本公司持有金融资产,存在金融化现象;最大值为0.5462,说明部分企业金融化程度较严重,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过大;标准差为0.1030,金融化水平在样本企业间波动较大。内部控制质量(IC)差异较大,最大值为9.9536,最小值为0.0897,说明部分样本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较低,而且样本企业之间的内部控制质量存在严重差异。其他控制变量的分布均在合理范围内,保证了结果的可靠性。

(二)实证结果回归分析

采用混合OLS模型进行回归(见表3),其中,列(1)报告了金融化对审计定价影响的检验结果,列(2)在列(1)的基础上加入了公司层面、事务所层面等控制变量。解释变量金融化(FIN)的估计系数为正数,且均在1%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由此,验证了研究假设H1a,即企业金融化水平显著提高了审计费用。列(3)在列(2)的基礎上加入了内部控制和公司金融化水平的交互项,结果显示,公司内部控制与企业金融化水平交互项的系数为-0.1198,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内部控制削弱了企业金融化水平与审计定价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发挥了负向调节作用,支持了假设H2a。为保证结果的可靠性,采用滞后一期的审计定价重新进行混合回归,结果见表3的列(4)~(6),得出的结论同上。

(三)稳健性检验

企业金融化水平对审计定价的影响同样存在内生性问题。比如,一些不可观测的因素也可能影响企业的审计定价。为了解决可能的内生性和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参考已有研究,采用工具变量方法进行内生性检验和改变金融化水平测度与样本区间进行稳健性检验。

1.工具变量法。使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作为工具变量,将市场化程度指数作为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因为地区市场化程度和企业金融化高度相关,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代表着金融发展水平越好,企业越倾向于从事金融资产投资的活动,但对审计师如何做出审计决策没有太大影响。同时,工具变量通过了不可识别和弱工具变量检验。数据根据樊纲的《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整理而来。首先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第一、二阶段的回归,结果表明,在控制内生性问题后,企业金融化程度的增加仍会提高审计费用。此外,进行IV-GMM估计,研究结论依然稳健(见表4)。

2.改变金融化水平的测度。首先,现有企业会计准则关于金融资产的界定不包括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因此,剔除投资性房地产的金融资产后除以企业总资产,重新测算实体企业金融化水平。回归结果如表5中的列(1)和(2)所示,结果仍与上述结论一致。其次,借鉴已有研究[21,22],基于利润方式,从金融收益角度出发衡量企业金融化水平,具体计算公式为:实体企业金融化程度(FIN)=(投资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汇兑净收益+其他综合收益-对联营和合营企业的投资净收益)/营业利润。回归结果如表5中的列(3)和(4)所示,研究结论依然稳健。

3.改变样本区间。考虑到2008年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波动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截取样本区间2009-2018年并对此进行回归,结果如表5中的列(5)和(6),该结果仍与本文的研究结论保持一致。

五、进一步分析

(一)作用机制检验

以上结果证明企业金融化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审计费用,因此,企业金融化作用于审计定价的机制可能是:企业配置的金融资产越多,越会提高审计业务的复杂程度,进而影响审计定价。为此,构建模型(3)~(5)以进一步考察业务复杂程度在企业金融化与审计定价之间发挥的中介效应[23,24]。

ln FEE.it=β.0+β.1FIN.it+β.2IC.it+

β.3CONVARIABLES.it+β.iYEAR+

β.jINDUSTRY+γ.it (3)

SUB.it=β.0+β.1FIN.it+β.2IC.it+

β.3CONVARIABLES.it+β.iYEAR+

β.jINDUSTRY+γ.it(4)

ln FEE.it=β.0+β.1FIN.it+β.2SUB.it+

β.3IC.it+β.4CONVARIABLES.it+

β.iYEAR+β.jINDUSTRY+γ.it(5)

其中,业务复杂程度(SUB)的衡量使用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控股子公司数量的平方根表示。表6报告了审计业务复杂程度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6中列(1)显示,在控制了内部控制之后,企业金融化仍然显著提高了审计费用。表6列(2)结果说明,企业金融化程度越高的公司,其审计业务复杂度越高。表6列(3)显示,在加入了审计业务复杂度之后,企业金融化(FIN)与审计业务复杂程度(SUB)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且模型(5)中ln FEE的系数小于模型(3)中LNFEE的系数,表明审计业务复杂程度在企业金融化影响审计费用中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

(二)分组考察

1.企业规模的影响。规模要素作为企业最基本且不可忽视的重要特征之一, 影响着企业的投融资行为。研究发现,大规模企业的金融化趋势更为显著[25],并且大规模企业组织架构、经营活动更加复杂, 代理成本更高, 更容易出现内部控制缺陷,进而影响审计师行为。因此,将高于样本规模中位数的企业分为大规模企业,低于中位数的分为小规模企业,并进行分样本回归分析。不同子样本下企业金融资产持有对企业审计定价的回归结果见表7中的列(1)和(2)。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提高审计定价的作用在大规模企业和小规模企业均存在,但与小规模企业相比,大规模企业的金融化水平对审计定价提高的作用更大,并且通过了组间差异检验。这意味着规模越大的企业经济业务更复杂,也可能面临更多审计调整事项,导致注册会计师需要花费更多成本来获取更多审计证据,提高了审计费用[26]。

2.融资约束的影响。企业金融化需要资金的支持,因此,企业会根据自身资金的受约束程度来进行决策。如果企业的资金较多,面临的融资约束较低,就会增加企业投资金融资产的可能;相反,企业就会减少对金融资产的持有。融资约束具有风险效应,当企业面临较大的融资约束时,管理层采取的融资策略更加激进,导致企业的特质风险溢价也越高[27],因此,会对审计收费产生影响。根据公司融资约束大小进行分组回归(结果见表7),其中,列(3)和(4)表明,在融资约束较高组,金融化程度与审计定价之间存在更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能的原因是,当企业面临较高融资约束时,倾向于加大作为内部资本来源之一的金融工具的持有量,通常会采取激进的策略以缓解融资困难,提高了企业风险以及为了弥补企业风险所带来的审计费用。

(三)内部控制缺陷及严重程度的调节作用

当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时,管理层蓄意调整企业盈余管理和非主观原因导致会计错报的可能性会增加,同时,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存在纰漏在一定程度上也放任了此类行为的发生。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财务报告重述的比例更高[28],可能是企业财务状况较差、信息风险较大以及高管风险管控能力低下的重要表征[29,30],这会增加审计师的风险感知。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导致存在的会计风险更高,内部控制建设相对更不完善[31],这无疑会对审计师的风险评估产生直接的影响。审计师在执行审计时,客户的风险越高,往往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补偿。所以,审计师会根据不同的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进行风险衡量,以此作为收取审计风险溢价的重要依据之一,进而会对审计费用产生影响。

基于此,本文在进行实证分析时,采用ICWED表示企业是否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当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时,ICWED取值1;否则,取值0。采用ICWSD表示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当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时,ICWSD取值为2;当内控存在重要缺陷时,取值为1;当内控存在一般缺陷时,则取值为0。由于内部控制缺陷在2012年被要求强制披露,所以,选取2012-2018年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8列(1),內部控制缺陷与企业金融化的交互项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加大了企业金融化与审计费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表8列(2)显示,内部控制缺陷严重程度与企业金融化的交互项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内部控制缺陷严重程度越大,企业金融化对审计定价的正向作用越大。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以上研究表明: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程度与审计定价正相关,金融化的“挤出效应”占主导;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抑制企业过度金融化带来的“挤出效应”,在企业金融化与审计定价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中有着负向调节作用。同时,审计业务复杂程度是企业金融化正向影响审计定价的中介变量;企业金融化正向影响审计定价的作用在大规模企业、受融资约束较高的企业和内部控制缺陷程度越大的企业更显著。

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对于审计师而言,在审计定价决策中应考虑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金融资产复杂度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第二,企业应优化金融资产配置结构,防范过度金融化引发的金融风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企业应该注重提高内部控制质量,通过建立健全风险识别与管控体系减少企业金融化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防范和化解因企业金融化等各种因素所产生的风险,进而降低额外的审计监督成本。第三,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特别是规模较大、融资约束较高的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监管,制定相应措施引导该类企业合理配置金融资产,以抑制“脱实向虚”问题;同时,由于内部控制缺陷给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造成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不自觉,政府应该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执行力度与监管力度,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与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 戴赜,彭俞超,马思超.从微观视角理解经济“脱实向虚”——企业金融化相关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8(11):31-43.

[2] 杜勇,何硕颖,陈建英.企业金融化影响审计定价吗[J].审计研究,2019(4):101-110.

[3] 惠丽丽,谢获宝,胡华夏.实体企业金融化与审计定价:投入补偿还是风险补偿[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9(3):60-68.

[4] 刘禹君,刘嫣然.企业金融化对审计费用及其传导机制的影响——基于多维度量方法的检验结果[J].审计研究,2020(5):77-85.

[5] Almeida H,Campello M, Weisbach M.The cash flow sensitivity of cash[J].Journal of Finance,2004,59(4):1777-1804.

[6] Acharya V V, Almeida H, Campello M. Is cash negative debt? A hedging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financial polici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7,16(4):515-544.

[7] 董小红,孙文祥.企业金融化、内部控制与审计质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1(1):26-36.

[8] 孙洪锋,刘嫦.企业金融化会影响审计师的风险决策吗?[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9(5):54-64.

[9] 李百兴,赵庆庆,李瑞敬.企业金融化与审计师选择[J].审计研究,2020(5):67-76.

[10]方红星,陈作华.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有效应对特质风险和系统风险吗?[J].会计研究,2015(4):70-77,96.

[11]王瑶,黄贤环.内部控制与实体企业金融化:治理效应抑或助推效应[J].财经科学,2020(2):26-38.

[12]王红建,曹瑜强,杨庆,等.实体企业金融化促进还是抑制了企业创新——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7(1):155-166.

[13]马建威,杨亚军,黄文.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分类与审计收费的相关性研究——来自2007—2010年沪市A股的经验证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11):85-90.

[14]黄冰,夏一丹,夏云峰.公允价值计量影响了审计收费吗——来自金融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科学,2017(10):99-110.

[15]栾天虹,袁亚冬.企业金融化、融资约束与资本性投资[J].南方金融,2019(4):28-36.

[16]卢锐,柳建华,许宁.内部控制、产权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J].会计研究,2011(10):42-48,96.

[17]陈作华,方红星.融资约束、内部控制与企业避税[J].管理科学,2018(3):125-139.

[18]席龙胜,张欣.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高管激励与企业研发投入——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90-99.

[19]张旺峰,张兆国,杨清香.内部控制与审计定价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1(5):65-72.

[20]张成思,张步昙.中国实业投资率下降之谜:经济金融化视角[J].经济研究,2016(12):32-46.

[21]胡奕明,王雪婷,张瑾.金融资产配置动机:“蓄水池”或“替代”?——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7(1):181-194.

[22]张成思,郑宁.中国实体企业金融化:货币扩张、资本逐利还是风险规避?[J].金融研究,2020(9):1-19.

[23]劉斌,叶建中,廖莹毅.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深沪市2001年报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3(1):44-47.

[24]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5):731-745.

[25]Davis,Leila E.Identifying the “financialization”of the non-financial corporation in the U.S. economy:A decomposition of firm-level balance sheets[J].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2016,39(1):115-141.

[26]Alexey Lyubimov. How do audit fees change? Effects of firm size and section 404(b) compliance[J]. 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2019,34(4):393-433.

[27]陈峻,袁梦.融资约束、审计费用与现金持有价值[J].审计研究,2020(2):106-113.

[28]Krishnan G V,Visvanathan G.Reporting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in the post Sarbanes-Oxley era: The role of audito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ting,2007,11(2):73-90.

[29]Doyle J,  Ge W, McVay S. 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7,44(1/2):193-223.

[30]Doyle J T,Ge W, Mcvay S. 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82(5):1141-1170.

[31]田高良,齐保垒,李留闯.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因素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4):134-141.

(责任编辑:宁晓青)

Enterprise Financialization, Internal

Control and Audit Pricing

XI  Longsheng,WAN  Yuanyuan

(School of Business,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4, China)

Key words:enterprise financialization; internal control; audit risk; audit pricing;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y

收稿日期: 2020-12-22; 修回日期: 2021-03-25

基金項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BGL080)、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82400410668)

作者简介: 席龙胜(1977—),男,河南鹤壁人,博士,河南大学商学院、河南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司财务、内部控制与审计。

上一篇:人本精神设计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中职音乐素质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