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八年级范文

2024-02-19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范文第1篇

知识目标 知道媒介素养和“信息节食”,了解网络规则

能力目标 学会“信息节食”;掌握正确地传递网络正能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正确的网络生活意识和习惯;养成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养成利用网络合理表达诉求的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网络的正面作用,学会利用网络优势正确上网。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网络生活方式。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下列图片)

同学们先欣赏图片,再谈谈感受。

教师过渡: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网络有利也有弊,这几幅图片,告诉我们要学会正确运用网络。今天我们就学习《合理利用网络》。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活动一:小军的一天

(展示下列材料)

自从有了网络,小军忙了起来:天气预报觉得很有趣,他收藏了起来,小学的知识很好,收藏起来;谁整理的古代诗词很好,收藏起来;这么美的图片,收藏起来;这么多名人故事,收藏起来,初中的物理、化学、数学知识,收藏起来……在小军的生活中,“收藏”成为主要方式。21教育网

1.思考:初中生小军这一天忙不忙?

2.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教师总结:小军的一天是忙碌的。小军之所以这么忙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不能辨别信息,大量有价值和无价值的网络信息让小军应接不暇。网络影响了他的生活。

教师总结:(1)要提高媒介素养。(2)要学会“信息节食”。

活动二:“谣言”来了

(展示下列图片)

1.思考:面对网络谣言,我们应该怎么做?

2.如何处理不良信息?

提示:生活中网络传播的各种信息很多,今天某地发生了什么事,后天某地将发生什么事。我们要学会辨别,不要被谣言左右,成为谣言的传声筒。

教师总结:(1)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2)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

活动三:利用网络骂人——不行

(材料展示)

王某与张某同住一个村镇,因生活琐事导致二人相互猜疑,多次发生口角纠纷。2016年8月,张某在网上注册了一个“陌陌号”,并通过该“陌陌号”发表动态信息辱骂王某。第三天,该信息被他人发现并告知了王某,王某立即向公安机关报警。民警经调查核实,张某确实通过互联网使用污秽语言辱骂了王某,就依法对张某作出了行政拘留3日的治安处罚。王某认为张某的行为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将张某告上法院,请求判令张某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万元。

1.思考:张某利用网络骂人不行吗?

2.张某受到处罚,给我们什么警示?

提示:网络也要遵守规则,有道德规则,也有法律规则,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教师强调: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

(展示下列图片)

3.思考:分析上面图片的表现,谈谈为什么会被禁止。

提示:左图是利用网络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所以被法律禁止。右图是利用网络攻击他人网络,是违法的,所以被法律禁止。

目标导学二:传播网络正能量

活动四:网络开启一扇门——建言献策

(材料展示)

2017年4月12日,太原市试点建设的首个专为老百姓排难解忧的互联网平台——迎泽区服务群众工作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这意味着迎泽区在城市和社会管理方面向“互联网+”迈进了一大步。过去市民跑腿才能解决的小事儿,如今通过电脑网页、微信、QQ、手机APP、电话等方式就能立即反映到网络平台,使之得到快速解决。

1.思考: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

2.这一现象对于我们利用网络有什么启示?

提示:1.材料反映了太原市利用网络给老百姓开通了解决困难的平台。太原市能够正确运用网络。2.我们要合理利用网络,积极利用网络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教师强调: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

活动五:网络助力张远坤的愿望

(材料展示)

张远坤大学毕业后,来到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塔什米里克乡库纳巴扎小学支教。当他看到学生们大冬天的还在接自来水管的凉水喝,冬装只是把四件夏装穿在身上时,就想到通过募捐得到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短短三天时间,爱心人士送来了约70公斤的物资。第一次活动就收到了这么好的效果,出乎张远坤和学校的意料。随后,张远坤把目光投向了学校的运动场地。希望通过网络募捐的方式,将募集到的善款建一个运动场,并购买篮球架、单双杠、球类等体育器材,丰富学校的体育运动。

思考:张远坤的事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提示:张远坤利用网络募捐,解决所在学校学生的困难。他能够正确地运用网络,传递了网络正能量。

分析下列图片,看看人们利用网络传播什么正能量?

提示:图1利用网络传播了舞蹈,图2利用网络抓捕了逃犯,图3利用网络弘扬书画文化,图4利用网络组织了青年志愿者,让青年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现价值。

教师强调: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三、课堂总结

可以说今天的生活即网络生活,我们处于现实与虚拟之中,我们不仅要遵守现实社会的规则,更要遵守虚拟世界即网络世界的规则,让网络为我所用,不要我为网络所困;让网络助力生活,推动社会发展,不要让生活困于网络,不要让社会受阻于网络。

3板书设计

合理利用网络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提高媒介素养学会“信息节食”学会辨析网络信息遵守网络规则传播网络正能量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4教学反思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范文第2篇

姓名___________

第一单元 坚持宪法至上

第一课 维护宪法权威

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宪法对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如何规定的?

我国宪法第一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4.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对各级国家机关有什么要求?

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5.我国享有人权的主体有哪些?受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有哪些?

(1)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

(2)宪法保护的人权的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6.国家应如何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

(1)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

(2)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3)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4)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

7.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8.除人大这样的权力机关外,我国还有哪些国家机关?它们与权力机关的关系是怎样的?

(1)我国还有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

(2)这些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9.宪法是如何组织国家机构的?(宪法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力实现的)

(1)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样的国家权力机关,由它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宪法通过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明确国家机构的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内容,使得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守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实现。

10.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工作的原则是什么?这一原则又是如何贯彻执行的?

(1)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2)我国国家机构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体现为:在国家机构与人民的关系方面,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方面,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在国家机关内部作出决策、决定时,实行民主集中制。

11.我国宪法是如何规范权力运行的?

(1)宪法不仅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相应的职权,而且严格规范职权的行使。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的权力。

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2)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国家机关行使权力应当有法律依据,不能超越权限行使权力,也不能滥用权力。任何超越权限、滥用职权的行为均应承担法律责任。

(3)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将国家权力授予国家机关。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来说,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

(4)宪法和法律还规定了国家权力行使的程序,要求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凡不按法定程序行使权力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5)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第二课 保障宪法实施

12.我国宪法的组成和基本内容分别是什么?

(1)组成: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设有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共四章一百三十八条。

(2)基本内容: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13.为什么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宪法集中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宪法没有权威,法治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14.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如何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的?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15.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2)从内容上看,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是对宪法的具体化。

(3)从法律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4)从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一方面使得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保障了宪法的长期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5)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的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各种法律制度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落实。宪法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确认和保障,其他法律也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6.为什么权力行使需要接受监督?

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不受监督的权力将导致腐败。

17.如何保证国家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

为了保证国家机关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需要建立健全完备的监督公权力行使的制度体系,在这一监督体系中,宪法监督制度具有基础性意义。

18.人大如何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和法律;地方各级人大在本行政区内负有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职责。

19.如何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我们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不断加强宪法监督工作。

(1)要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监督机制和程序,使其更好担负起宪法监督职责。

(2)要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加强对宪法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宪法权威。

(3)对于各种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20.如何增强宪法意识?

(1)增强宪法意识,对国家公职人员来说尤为重要。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等,就是为了强化国家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让他们珍惜宪法授予的权力,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2)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宪法的保护。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热爱宪法,捍卫宪法。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学习宪法。②认同宪法。③践行宪法。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我们坚持宪法至上,自觉践行宪法精神,积极推动宪法实施。

第二单元 理解权利义务

第三课 公民权利

1.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由谁规定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主要有哪些?依法行使这些政治权利和自由有什么意义?

(1)由宪法规定。

(2)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等。

(3)意义:我国公民依法行使这些政治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形式。

2.公民的监督权表现在哪些方面?行使这项政治权利的重要性或意义是什么?

(1)表现:我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2)重要性或意义: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监督权,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什么是公民的人身自由?人身自由的内容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1)含义: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

(2)内容: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3)意义: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4.除三项政治权利和自由外,我国公民还享有哪些基本权利?这些权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1)公民基本权利:①社会经济权利:主要有财产权、劳动权、物质帮助权。②文化教育权利:主要有受教育权、文化权利。③我国公民还享有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权利。

(2)权利的共同特点:由宪法规定,并受到宪法和法律保障。

5.教育的地位(或作用)是什么?我国为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制定的政策是什么?

(1)地位(或作用):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2)保障政策: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国家制定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6.我国公民应该如何行使基本权利?

(1)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按照法定程序办事的意识,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权益。公民权利如果受到损害,要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维护权利要用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进行。

7.为什么公民行使权利要遵守正当的程序?

遵守正当的程序,有利于公民实际享受权利,有效避免和化解纠纷,有利于维护自身权益。

第四课 公民义务

8.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基本义务有:①遵守宪法法律。②维护国家利益。③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④依法纳税。⑤我国宪法还规定了公民应履行的其他义务,包括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和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

9.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怎样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坚持二者的统一?

(1)二者关系: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可以激发公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履行义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反过来,公民自觉履行义务,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又为其权利的实现提供和创造了更好的条件。②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③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

(2)坚持二者统一做法: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

10.什么是公民的法定义务?我们应该如何履行法定义务?

(1)含义:法定义务是由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性。

(2)要求或做法:①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如履行受教育义务、依法纳税、遵守公共秩序、保护野生动物、遵守交通规则、依法服兵役、爱护公共财产等。②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11.什么是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其后果是什么?

(1)含义:在社会生活中,公民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或者没有实施法律要求做的行为,都是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

(2)后果:违反法定义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公民违反民事法律,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反行政法律,应当依法承担行政责任;违反刑事法律,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第三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第五课 我国基本制度

1.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决定的?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

2.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形式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1)地位: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形式: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作用: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发挥主体作用。

3.我国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1)含义:国有经济是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一种经济形式。

(2)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3)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和保障国家安全等,具有关键作用。

4.我国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1)含义:是生产资料属于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经济形式。

(2)地位: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作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对于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实现共同富裕等具有重要作用。

5.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1)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

(2)作用:在支撑经济增长、增加税收、扩大就业、促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6.国家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或态度是怎样的?这两种经济的地位如何?

(1)公有制经济:①对于国有经济,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②对于集体经济,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2)非公有制经济: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3)地位: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7.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这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并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实行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经人民代表大会充分讨论,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

8.我国人大和人大代表各自的权利或职责是什么?

(1)人民代表大会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2)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有权依法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表决各项决定、提出议案和质询案。

9.我国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人大代表是由人民选举产生,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10.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以来,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机关既有合理分工又有相互协调,保证国家统一高效组织推进各项事业。

11.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它的内容是什么?

(1)政党制度:我国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内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坚持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12.我国的政党制度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3.我国的民主党派的地位或作用是什么?

这些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参政党。

14.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5.中国人民政协的地位、工作主题和职能分别是什么?

(1)地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2)工作主题:团结和民主。

(3)职能: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16.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有利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有利于凝聚人心,反对分裂,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17.我国有多少个民族?我国形成的民族关系是怎样的?民族分布特点又是怎样的?

五十六个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18.我国的民族制度是什么?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实行这一制度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必然选择。

19.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实施的?

(1)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是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即根据本地方、本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民族自治机关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

20.什么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什么?

(1)含义:我国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由居民或村民分别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组织: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

21.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产生及与居民(村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1)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监督。

(2)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村民制定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规范村委会和村民的行为。

第六课 我国国家机构

2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什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位是怎样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全国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24.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是怎样的?它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怎样的?

(1)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2)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5.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有哪些?

(1)立法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根据宪法和法律行使地方立法权。

(2)决定权。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

(3)任免权。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享有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决定、罢免的权力。

(4)监督权。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县级以上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监督本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工作。

26.什么是行政机关?我国的行政机关是如何组成的?

(1)含义:行政机关是依据宪法设立的,依法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国家机关。

(2)组成:我国行政机关由国务院及其领导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

27.国家行政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是怎样的?

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的有关法律、决议和决定。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28.行政机关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行政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予。行政机关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21·cn·jy·com

29.如何理解行政机关的职权?

(1)根据宪法,我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管理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

(2)行政机关层级不同,职权也不同。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我国最高行政机关,统一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30.如何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1)从行政机关自身来讲,行政机关享有哪些职权,具体如何行使职权,都必须严格遵照宪法和法律。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

(2)从外部来讲,为了防止工作人员出现履职不力、监管缺失、失职渎职、徇私枉法等问题,必须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权责要对等,失责要追究,侵权要赔偿。

第四单元 崇尚法治精神

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

1.什么叫自由?自由的意义有哪些?

(1)含义: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2)意义: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2.如何理解自由的限度?

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正如火车有了轨道的限制,才能顺利地行驶;车辆有了红绿灯的限制,才能安全地通行。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

3.法治与自由二者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损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能享自由。

4.从法律意义上理解平等的含义。

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比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比如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获得优先权和得到特殊关照。

5.平等的意义是什么?

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6.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原则?

(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创(2)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7.我们应该如何珍视自由?

(1)珍视自由,就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为此,我们要知晓自己的权利,正确认识权利的价值,积极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2)珍视自由,必须依法行使权利。作为公民,应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

8.什么是特权?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是什么?

(1)含义:所谓特权,就是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殊权利。

(2)表现: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或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或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或利用社会关系追逐一己之利,并想方设法逃避法律制裁等。

9.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不平等现象?这些不平等现象的危害是什么?

(1)现象列举:就业歧视、性别歧视等。

(2)危害:损害了公民的人格尊严,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10.我们应该如何践行平等?

(1)反对特权。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

(2)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我们要以法律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平等地对待所有成员,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

(3)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面对一些不平等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

(4)需要每个公民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增强平等意识,努力践行平等,共同建构平等有序的社会制度。

第八课 维护公平正义

11.什么叫公平?它的内涵及具体要求是怎样的?

(1)含义: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

(2)内涵: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

(3)具体要求:权利公平,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规则公平,要求每个人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机会公平,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12.公平的意义或作用是什么?

(1)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平不仅能保证个人应得的利益,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能让人感受到尊严,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工作效率。

(2)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公平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公平有利于营造更好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13.怎样的行为是正义的行为?

一般而言,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

14.正义在现实生活中有怎样的价值或力量?国家或政府应该怎样维护正义?

(1)价值或力量:①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②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③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它有利于恰当地调整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2)国家或政府维护正义要做到:①依法保障人们的正当权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②要求人们分辨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③制定正义的制度,使社会弱势群体,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④出台体现正义原则的法律法规,使之成为维护正义的有力保障。⑤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

15.如何把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

(1)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公平,捍卫公平。

(2)个人维护公平。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事。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重,形成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3)制度保障公平。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16.如何守护正义?

(1)期盼正义、实现正义、维护正义,是我们的共同心声。我们要做有正义感的人,以实际行动建构正义的大厦。

(2)个人守护正义。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

(3)司法维护正义。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为了实现司法正义,国家积极推进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范文第3篇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自由和平等,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平等观,增强平等意识,努力践行平等,共同构建平等有序的社会制度。

能力目标:理解依法行使权利的意义,能够自觉在社会生活中践行平等。 知识目标:知道如何珍视自由和如何践行平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增强平等意识和珍视自由的意识,树立自由平等的理念。 难点:践行平等,反对特权。 【教学方法】

教法:主题活动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候课导入

八年级学生田某经常上学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老师督促他,他却说:“什么时间上学、做不做作业是我的自由。”田某有时抽烟喝酒,强行向同学索要财物,老师批评教育他,他振振有词:“这是我在校外的活动,是我的自由。”

1.田某的这些行为真的是他自由吗?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教师引入今天要学习的自由与平等的追求。

二、新课教学

主题活动一:珍视自由 活动一:再评田某言行。

2.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规定,再对田某的言行进行评价。

提问: (1)田某上学迟到、不完成学习任务,是一种什么行为? 给我们什么启发?

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学生谈看法,教师总结。 1.珍视自由,要珍惜权利。

为此,我们要知晓自己的权利,正确认识权利的价值,积极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2)田某在校外强行索要财物是一种什么行为? 若你被他索要财物会怎么做?给我们什么启示?

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第十五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吸烟、酗酒。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作出小结。

2、珍视自由,要依法行使权利

珍视自由,必须依法行使权利,作为公民,应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

小结:公民如何珍视自由?

①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为您的权利; ②依法行使权利。

过渡:珍视自由要求我们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为您的权利,要依法行使权利。那践行平等应该怎么做呢?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学习来寻找答案。

主题活动二:践行平等

活动二:看漫画谈感受

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作出小结。 1.践行平等,就要反对特权

特权是平等的大敌!践行平等就要反对特权。 (1)特权的含义及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所谓特权,就是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殊权利。

表现;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或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或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或利用社会关系追逐一己之利,并想方设法逃避法律制裁。

活动三:读材料,谈感悟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上率下,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继续整治四风问题,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

领导干部严格自律,要注重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人管起,从最近身的地方构筑起预防和抵制特权的防护网。 ————习近平

(1)这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我们党和国家坚决反对特权。 (2)我们该如何反对特权呢?

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

活动四:思维碰撞

被告人王某因犯抢劫罪一审被判死刑,上诉期间旧病复发并急剧恶化,生命垂危。看守所将其送往医院紧急救治,并承担了数万元医疗费用,最终将王某抢救过来,这名犯人对自己的罪行痛悔不已。 讨论:一审被判死刑还该不该重金抢救? 学生讨论交流,代表发言。

反对:不应该浪费国家有限的财力去救治一个死刑犯,用公共资源去救治一个已经注定无法挽回的生命不值得。

支持:死刑犯也享有生命健康权,对死刑犯的救治恰恰是人类尊重生命的道德要求。

教师小结:践行平等,就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 2.践行平等,就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益

践行平等,就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因为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发展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所以,我们要以法律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平等地对待所有成员,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

活动五:结合P97-98三幅图片,与同学交流生活中存在的就业歧视的事例。

问:这些漫画主要反映什么问题?有何危害?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1)生活中不平等现象及危害

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就业歧视等不平等现象,损害了公民的人格尊严,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活动六:赏视频,谈启示。

张某遭遇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3、践行平等,就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

(2)抵制不平等的行为

面对这些不平等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

小结:如何践行平等? ①反对特权;

②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 ③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是在学习上节课认识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和解决两个问题:如何珍视自由和践行平等。希望大家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按照所学要求,努力做一名珍视自由和践行平等的中学生。 【板书设计】

珍视自由 践行平等 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

要反对特权

必须依法行使权利

(特权的含义、表现、危害)

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 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

【教学反思】

八下道德与法治7.2《自由平等的追求》练习

1.认真观察下边漫画,漫画反映现实生活中某些人(

) ①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

②利用社会关系追逐一己之利 ③特权意识和做法还存在

④想方设法逃避法律制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中共十九大报告数次出现“平等”一词,如: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

平等的法治理念;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下列不利于践行 平等的一项是( )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范文第4篇

第九课 维护公共秩序(P92)

第一站 生活需要秩序(P93)

1、秩序和规则有何关系?(P93) (1)生活离不开秩序。 (2)秩序离不开规则。

(3)规则离不开人们的自觉遵守。

2、规则有哪些类别?(P93--94)

社会规则既包括完备的法律法规,也包括道德规范。法律是最严格的规则。 第二站 自觉维护秩序(P96)

1、我们应如何维护社会秩序?(P96) (1)维护社会秩序是文明的表现。 (2)维护社会秩序,要从自己做起。 (3)维护社会秩序,也要做一个监督员。

(4)维护社会秩序,应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习惯。

2、《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P98)

第十课 勇于承担责任(P101)

第一站 我们的责任(P102)

1、树立责任意识有何重要意义?(P103)

负责任的人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尊敬和赞赏,不负责任,就会受到人们的鄙视和谴责。。

2、责任的本质是什么?(P103)

责任产生于人们之间的相互约定。

3、不同的社会角色各有何不同的社会责任?(P105)

4、我们未成年人有哪些责任?(P105)

作为子女,我们有责任为父母分忧;作为学生,我们有责任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公民,我们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第二站 做负责任的人(P106)

1、我们应怎样做个负责任的人(P106)

(1)我们要对自己负责。要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培养自己的责任感;还要预先考虑行为的后果,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三思而后行。

(2)我们要对他人负责。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考虑他人的利益;还要守约践诺。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范文第5篇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引,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深入钻研新教材,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做好教学常规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安排,为了切实可行的搞好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为2021年中考再上新台阶,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如下: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水平不同,基础不一样,有的学生成绩很好,分析问题的能力很高,但有将近半数的学生学习态度差,学习能力弱,课本基础知识掌握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水平不高,所以在教学当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同时有许多学生对品德课的态度不重视,存在认为开卷考试到时候打开书本抄上就行,平时可以不学的思想普遍存在;

本学期九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老师、学生心理压力较大,练习的综合性难度加强,所以本学期的品德课教学任务非常艰巨。

三、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主要教学目标:扭转个别学生的厌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有明显的进步,达到学校要求的教学目标。通过本学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了解时政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夯实基础知识,。

四、具体措施及进度

第一轮复习:这一轮复习要抓“面”,大约需一个月时间。主要是回扣教材,目标是夯实基础,让学生系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结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这一阶段,我们要全面掌握教材中涉及的考试范围内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首先从目录开始,从宏观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全面、系统、牢固、准确地掌握教材,使学生只有做到“心中有书”。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同时,兼顾能力渗透。讲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练要讲求效果,克服简单重复。在学法上,要求学生以课本为主,充分发挥课本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连成线、结成网、形成知识树,要求学生看书与练习相结合,练习也以中低档题为主。另外,这一阶段,在复习回顾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渗透与课本知识相关、与现实生活相联的时政材料。在这一轮复习中,上课不只是简单回顾课本基础知识,每节课都要用综合性的题目来引领复习,用联系时政材料的题目进行练习,并注重在练习中掌握重点问题、突破难点问题。

第二轮复习:这一轮复习要抓“专题”,目标是提升课本知识与时政热点结合的能力,主要是专题讲座加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涉及社会热点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

第三轮复习:这一轮复习要抓强化训练。这一阶段,主要进行综合测试的临考模拟综合训练,并密切注意中考相关信息及走向。强调学生要多训练符合中考理念的习题,以使自己尽快适应中考的要求。在选择材料时,各地历年的中考试题应成为我们复习备考的重要参考资料。要让学生加强模拟训练,明确并适应新课改形势下的考试形式。在平时练习时,严格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每套会考试卷,把每次训练都作为一次实实在在的会考,之后,帮助学生,对失分较多的题目和内容,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把问题解决在中考之前;除强化训练之外,还要留出两节时间回归课本,强调重要基础知识,加强重点时政掌握,尤其解决重要的时政客观题。这两节课以学生为主,但不完全放给学生,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前两轮基础知识和专题复习及测试练兵考试情况,领着学生回扣课本,找出重点基础知识和时政热点中的重点。最后一节课,进行考前心理指导和生活指导,强调学生从紧张的复习中稍微放松一下,做好充分的考前准备,轻松面对中考。

五、复习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1

基础知识点复习

 

2

基础知识点复习

 

3

基础知识点复习

 

4

基础知识点复习

 

5

月考及试卷讲评

 

6

时政热点专题训练

 

7

时政热点专题训练

 

8

时政热点专题训练

 

9

时政热点专题训练

 

10

月考及试卷讲评

 

11

做题方法专题训练

 

12

做题方法专题训练

 

13

回归课本知识点复习

 

14

回归课本知识点复习

 

15

月考及试卷讲评

 

16

时政热点专题复习

 

17

做题方法专题复习

 

18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范文第6篇

岳村小学 陈淦深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要是对小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让学生逐渐意识到法律是平等的,法律必须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公民,而公民也必须具有服从法律的平等义务。每一个公民还享受法律所赋予的权利,而且这种权利一旦被侵犯,要勇敢地运用法律来对自己的权利进行捍卫。本文旨在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有效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改善与深入,从而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道德与法治》。

一、改变视角,多一点儿童思维

从目前《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要求来看,小学

一、二年级的要求是:“对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进行认知,要初步建立国家、国籍、公民的概念,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意识。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规则公平的意义与要求。要让小学生初步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进一步了解一些安全知识,例如:交通规则、安全公共服务电话、消防安全知识等等。同时,要促进小学生对自然进行分析与了解,要培养小学生爱护动物植物的意识,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虽然在内容上非常明确,但是在小学生了解程度上却比较模糊,例如是否需要小学生了解相关概念,这些方面就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明确相关要求与标准,并且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征出发,从而对教材进行整合,改变视角,也就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视角与小学生的思维应该多一点,要充分体现小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例如:在教学《交通“信号”要知道》这篇课文时,基于教材的限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关于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图画,然后让小学生观察,从小学生的思维角度去欣赏这些图画。他们会被图画所吸引,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图画上的小朋友过马路危险吗?”此时小学生会恍然大悟,发现原来图画上都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这些行为非常危险。“怎样过马路才安全呢?”教师接着引出本课的儿歌:“小学生,上学校,交通信号要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过路口时左右瞧。靠右行,不追跑,抓紧时间不迟到。”要学生一起朗读这个儿歌,加深对交通规则的印象。综上所述,从《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小学

一、二年级的学生的要求来看,笔者认为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直接讲解这些知识是没有任何生趣的,可以说这样的知识传输过程是非常“冰冷”的,教学效果不会理想。《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由此可见,要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多一点小学生的视角与思维,这才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儿童生活,多一点安全健康

1 从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来看,相关教育比较滞后,小学生面对社会阴暗面,面对不良行为,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或者导致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往往不会想到法律,大部分小学生一般会选择“避开就好”,很少会选择向学校或者警察求助,由

于乱吃东西导致身体不适、禁不住诱惑被诱拐等等这些情况,都是因为儿童生活中缺乏安全健康的知识。例如:在教学《食物的诉说》这篇课文时,以课文当中的素材为例,让小学生们扮演各种素材,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台词对白,让小学生们融入角色展开对话,从而了解到哪些是健康的食物,哪些是不健康的。又例如:教学《上学路上》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讲述自己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然后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坏人怎么办?书本上教会了小学生应该如何避开上学和放学路上的危险元素,教师以此为基础上融入点现实因素,进一步诠释本篇课文的意图,还可以请当地派出所的警察讲解有关安全知识等方法,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有效性。

三、善于利用绘本式教材

教师善于利用绘本式教材,让绘本与学生的生活链接起来。《道德与法治》教学并不能满足间接的经验与虚拟的沟通,毕竟《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在建构的过程中基本上依赖于知识与直接经验。而绘本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吸引学生去观察,去思考绘本到底讲述了什么,绘本告诉了自己多少东西,并且小学生对绘本教学怀有一颗期待的心。因此,要善于利用绘本所描述的情境来引导小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敢于思辨生活。例如:重视绘本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尤其是一些地方故事素材方面的结合,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情况适当的自编故事,绘本教学就应该以多种方式进行呈现,不断的进行优化与整合,学生才会对之产生兴趣。同时,教师还需要重视绘本的交流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实际体验,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另外,教师要善于利用绘本唤起学生的个性体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绘本教材进行阅读时并非是被动的听故事、看故事,而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身去探索故事中的世界,还可以鼓励学生敢于创造故事中的世界。例如:教学《健康过冬天》这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自己读看课文,结合绘本图画讲讲关于健康过冬天的注意事项,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的情况,参照课文的图画,想象一下自己如何过一个健康的冬天。其实,就小学生来说,学生创造故事的整个过程就是绘本对话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要将绘本的内涵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自我体验,要充分利用绘本不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给学生留更多的空间与时间,促进学生与绘本图文在心灵上的沟通。

上一篇:对党建工作的感想范文下一篇:电大文学概论作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