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问题报告范文

2023-05-11

质量问题报告范文第1篇

感谢贵司为我司客户提供 酒后代驾 服务。2012年 3月,贵司为我司客户提供服务共35次。我司对其中的29个客户进行了满意度回访,成功回访25单,满意度为76% 现将存在问题反馈如下 :

1、 客户依然反映等待时间过长的情况,甚至等了很久没有工作人

员服务等问题。

2、 工作人员乱收费的问题仍然存在。

请贵司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积极整改,并于一周内以书面形式将拟采取的整改措施反馈我司。感谢贵司的积极配合!

附件:满意度回访清单

平安产险经办人:黄妍负责人:冯丽萍

2012年 3月29 日 …………………………………………………………………………… 杭州淼淼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公司回复函

平安保险公司:

针对贵司反馈的问题,我司回复意见如下:

1、我司增加人手合理调度,改善管理。

2、加强培训新员工避免收错费用,提高服务。

质量问题报告范文第2篇

根据贵局2013年 6 月23 日发出的整改通知的要求,

对xxxx幕墙 工程存在的问题现已整改完毕,特此报告。

整改情况简述:

贵单位2013年6月23日对我公司施工的xxx幕墙工程

巡查检查时,发现现场存在的问题及贵单位的要求,我公司

技术部门已拿出详细的处理方案并报相关责任主体签字认可

同意此处理方案。 详见附件:

1、整改方案

2、整改记录。

附:有关整改资料 2 份。

建设单位(章)监理单位(章)施工单位(章)

项目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项目经理:

质量问题报告范文第3篇

1.质量事故的范围: 1)出厂水泥质量不合格;

2)在制半成品质量连续三次达不到规定的指标要求; 3)出厂水泥自检或复验,富裕强度不足2.5MPa; 4)进厂原燃材料不符合技术要求,并严重影响生产; 5)生产工艺控制不执行调度室通知(配料、出入库管理等);

6)检验用药品、试剂、仪器或操作不符合要求,以错误的检验结果指导生产;

7)因违反质量管理制度,工作不负责任或弄虚作假而造成大量废品,或不合格品。其中出厂水泥不合格为重大质量事故,富裕强度不合格属未遂质量事故,其它为工序质量事故。

2.发生工序质量事故后,将事故现场情况调查清楚,正确填入事故记录本以便查明原因,分清责任,总结经验教训。

3.重大质量事故要以书面材料报送省市主管部门。工序质量事故由责任者单位负责填写“质量事故报告单”送化验

47 室,由化验室签署意见后,上报场部处理。

4.对事故责任人,应责令其写出书面检查,扣发工资,对严重失职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不良影响者,应追究其责任。

5.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或未遂质量事故,应立即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分析研究,查明原因,提出防范措施,即坚持“三不放过”原则:

1)不查出事故原因不放过。 2)不查出事故的责任者不放过。 3)不落实改进措施不放过。

同时组织有关职工进行大讨论,查找隐患,落实措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避免类似事故发生。

6.化验室应设立“质量事故登记本”,详细记录事故的发生、处理等情况,并定期公布各单位质量事故发生情况,引以为戒,以促进质量管理。

质量问题报告范文第4篇

【摘要】审计报告作为审计过程和结果的总结,是体现审计项目完成质量的载体。单位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和具体审计项目质量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直接阅读审计报告。

【关键词】内部审计 问题 措施

一、内部审计报告常见问题

内部审计报告常见问题主要体现在行文规范性和报告内涵两方面,具体表现为:

1.基本构成要素缺失

例如漏列审计依据、审计范围、审计期间,或未对审计范围受限等特殊事项进行说明。

2.千篇一律,缺乏新意

此类内部审计报告通常习惯性照搬照套以往报告格式和内容,未能体现不同类型审计的不同审计目标,写不出特色,篇篇面目相似,乏善可陈,让管理层读之无味。

3.长篇累牍,重点不突出

此类内部审计报告事实表述不够清楚,词不达意,反映问题时未经提炼,主次不分,逐条罗列,让人看了处处是问题,而又看不出关键所在。

4.专业术语使用过多,影响可读性

此類内部审计报告在反映问题时多简单地罗列会计科目或会计核算过程,没有结合整个业务操作过程来表述,专业术语过多过滥,给管理层阅读审计报告带来困难。

5.定性法规引用不够规范

此类内部审计报告或对违法违规问题的定性没有引用法律法规,或引用有误,或引用的法律法规层次较低,或引用过时、失效的规定作为审计依据,或用审计事项发生时还没有实施的规定作为审计依据。

6.审计建议可操作性不强

此类内部审计报告的审计建议往往过于原则、抽象,脱离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难以整改,或未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抵触情绪大,影响审计效果。

7.审计评价不全面、不客观

此类内部审计报告或评价时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任意拔高或贬低;或超越审计范围,对不属于审计事项的内容进行评价,对审计过程中没涉及或仅表面涉及的问题进行随意评价;或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评价中,对现任与前任、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直接责任、主管责任与领导责任的界限不加区分。

上述问题的产生,既有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质量风险意识不强,审计质量责任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过程不规范的原因,又有审计项目缺乏计划性,审计项目时间安排不充分的原因,也有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方面的原因。

二、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提升的基础措施

(一)内部审计报告基本构成要素齐全

内部审计报告应当包括标题、收件人、正文、附件、签章和报告日期六个基本要素。报告正文主要由审计概况、审计依据、审计结论、审计决定和审计建议组成,是报告的精华所在。审计概况主要说明审计立项依据、审计目的和范围、审计重点和审计标准;审计依据是对内部审计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规定实施所作的声明,如有未遵循准则的情况亦须做出解释和说明;审计结论是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对被审计事项涉及的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做出的评价;审计决定是针对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处理、处罚意见;审计建议是针对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改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建议。

(二)遵循内部审计报告编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制应当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地反映审计事项。

2.完整性原则。内部审计报告应基本要素俱全,全面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和管理情况,不遗漏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项。

3.及时性原则。如无特殊原因,审计报告应及时撰写和印发,提高审计信息的时效性,树立审计良好职业形象,亦便于被审计单位及时整改。

4.准确性原则。审计报告应条理清晰、简明扼要、观点清楚、易于理解,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专业术语,段落层次分明、具有逻辑性。

5.建设性原则。通过对审计发现进行深入分析,审计建议操作性强,有针对性,符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便于被审计单位整改。

6.重要性原则。审计报告应依据审计目标,明确审计重点事项,突出审计重点,反映审计重点问题。

(三)根据不同审计类型,做到内部审计报告内容各有侧重

内部审计通常会开展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内部审计报告的内容要各有侧重,紧密围绕审计目标,写出亮点和特色。如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主要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发表审计意见;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要对领导人员任期履行经济职责情况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存在问题应当承担的责任做出界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则是通过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对经济管理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做出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促使其改善管理。

三、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提升的增值措施

(一)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审计行业准则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加强内部审计标准控制体系建设

1.建立单位内部审计行为规范标准,涵盖审计计划、组织分工、资源整合、现场管理、审计复核、审计结果公告等方面需要遵循的规范。

2.建立单位内部审计技术标准,包括实施审前调查、编制审计实施方案、获取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形成审计报告、整理审计档案所应遵循的格式、内容和方式、技术与方法。

(二)以通用审计程序为重点,加强内部审计程序控制体系建设

1.以审计资源为控制中心,针对审计计划、资源整合、现场调控、后续跟踪等审计全过程的审计人员行为,设计内部审计管理程序,合理配置有限的审计资源,提高使用效率,既要避免低风险领域审计过量和控制过量,又要防止高风险领域的审计不足和控制不足。

2.以风险识别和分析判断为中心,针对审前调查、综合判断、分析取证、形成报告等审计全过程的技术与方法,设计内部审计业务程序,准确把握被审计单位或事项的内在发展规律,识别存在重大风险的领域,确定重点精确延伸。

(三)加强内部审计责任控制体系建设,确保审计控制标准和审计程序得以贯彻和执行

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责任制,明确审计各个阶段、所有参与人员各自应承担责任的条件和责任,增强审计人员质量意识和责任感。

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检查制度 ,规范检查程序和检查方法,通过对内部审计报告质量的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考核与奖励优秀审计报告,督促不合格审计报告的及时修改,增加审计人员的自我约束与审计风险意识。

3.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員在实施审计过程中,由于个人主观故意或重大过失、不作为或过度作为导致被审计单位或本单位乃至国家利益遭受损失,严重影响审计形象的审计质量问题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和党纪政纪处分。

(四)加强内部审计项目关键环节质量控制

1.加强对审计实施方案的审核,提高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做到审前调查到位、审计目标清晰、重要性水平分配科学合理、审计重点明确,审计技术方法选用适当。

2.切实执行审计复核制度,由审计组组长、业务骨干、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内部审计报告并同审计工作底稿、取证资料及原始材料进行逐级复核,重点复核报告内容是否真实完整、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审计判断和有关依据是否充分、审计结论是否恰如其分、措辞表达是否恰当、审计建议是否实用和可操作。要特别重视现场复核和业务督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

3.形成审计业务会常态机制,在审计实施方案的确定、审计过程中重大发现、疑难问题讨论、审计意见出现分歧、审计报告定稿等关键环节,应经审计组业务会或审计机构业务会集体讨论确定。

4.重视并主动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审计过程中,经常性地就管理状况、法律法规、政策执行情况和特殊事项与被审计单位充分沟通;审计报告编制初期,应与被审单位就报告编制与披露方面存在的不同意见进行必要沟通;审计报告初稿形成时,书面征求被审计单位(对象)的意见,对被审计单位(对象)提出的不同意见,要将审计采纳情况,特别是不予采纳的理由及时反馈给被审计单位(对象),以使审计报告更符合客观实际,能被其接受。同时,应就审计意见或建议整改落实的必要性,与其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尤其是领导加强沟通,促使其积极主动整改。

(五)以人为本,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执业能力

1.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正确树立独立、客观、公正的履职观,既勤勉敬业、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又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遵守保密原则。

2.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分析判断能力和工作经验,把审计人员培养成为熟悉审计技术与方法,精通审计业务,掌握财务、会计、金融等各类专业知识,熟悉有关法规、准则和制度,了解内部控制,懂得管理和沟通,实践经验丰富,具备写作与分析、信息技术、外语运用等基础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简介:阳承姣,审计师,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主要研究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和经济责任审计,广西师范大学审计处副处长。

(编辑:陈岑)

质量问题报告范文第5篇

一、乡镇纪委查办案件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查办案件数量偏少。少数乡镇纪委一年能查办1至2件案件,大多数乡镇纪委甚至连续几年存在办案空白。一些乡镇纪委干部不善于挖掘案源,很少深入到掌管人、财、物的部门和其他容易发生问题的村级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并且对群众举报的案件线索不敏感,不善于抓要害,以至于大案查成小案,小案查成“信访结案”,反而认为基层没有问题、无案可查。乡镇纪检监察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甚至有的乡镇纪委已多年不办案,处于“开开会议、订订报纸、填填报表”的状态。2011-2012年,全县10个乡镇纪委中仅有3个乡镇纪委查办案件3起,8个乡镇未查办案件,未办案乡镇纪委占全县乡镇纪委总数的80%。

二是所办案件层次较低。乡镇纪委独立查办的多数是村干部失职渎职、挪用、侵占类的违纪案件,稍为复杂的经济类案件均需县纪委牵头联合调查或全程指导。对同级党政部门、乡镇直单位的普通干部,乡镇纪委虽然也有立案权限,但在实践中很少对以上人员进行立案调查,查办的对象都是村干部或者农村无职党员,难度较低。2011-2012年,乡镇纪委共查经济案件3起,而同期县纪委、检察院查办的乡、村干部经济类案件达17件。

三是案件质量良莠不齐。乡镇纪委查办案件重实体轻程序,不能严格遵守查办案件工作相关规定,常常查审不分、程序颠倒,在案卷中表现为事实表述不清晰,证据材料不齐全,定性不准确,处分档次不恰当,文书格式不规范等现象。乡镇纪委所办案件因程序漏洞、证据不全、定性不准、处理意见不恰当等瑕疵被退回补充调查的约占“协审”案件总数的90%以上,有的案件需反复多次,才能结案。

四是办案效果未能彰显。许多乡镇纪委只满足于个案的快办快结,查而不研、查而不纠、查而不防,案件警示教育效果不明显,案后总结不深入,整改措施跟不上,未能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震慑腐败、纠正错误等治本功能,导致同类问题一再发生,办案工作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乡镇纪委查办案件不力的原因剖析

一是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办案工作难度加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资金流量越来越大,因此成为基层腐败的首要目标。一些腐败分子巧钻监管漏洞,利用一切可乘之机,四处寻求作案同盟,不断更新作案手段,并在犯案之初就预设了问题暴露后的应对之策,使得腐败更具隐蔽性、欺骗性和反调查性,为案件查办带来更大难度的挑战。

二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一些乡镇党政机关领导只注重短期发展成果,忽略长期发展环境,既担心查处干部之后后继无人,又担心问题曝光会“拔出萝卜带出泥”,为当地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极力“护短、遮丑”,对查办案件工作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影响了乡镇纪检干部查办案件的积极性。

三是职责意识不强,工作中顾虑重重,存在“缺位”的现象。 少数纪检干部在查办案件工作中害怕得罪熟人,不敢坚持原则,缺乏深挖严查和公正执纪的职责意识。对违法违纪现象不敢抓,不愿管,一定要拖到上级督办后才重视起来。拟定的处分意见明显畸轻,甚至希望用组织处理方式代替党纪政纪处分,削弱了党纪国法的威信。 一是乡镇纪检干部人员流动性较大,干部调整比较快,在有针对性的问题上,许多干部存在怕得罪人的思想。加上乡镇纪检干部受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纪委双重管理,人、财、物属乡镇党委管,业务上受县纪委指导,这种不太合理的管理体制使乡镇纪委书记处于尴尬位臵,以至于开展工作得过且过,只要求两头莫得罪。这种用人体制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弊端。一是把关不严。有的地方把纪检监察工作岗位作为安排人员的“跳板”和解决职级待遇的途径。任用纪检监察干部没有从事业的需要出发,从而导致部分干部工作不安心、不认真。二是流转不活。纪检监察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干部有必要在系统内部进行广泛的交流,以排除在一个地方工作过长带来的不利因素,并有利于干部队伍取长补短,吸收其他单位的工作经验,提高在复杂环境中开展工作的能力。但目前乡镇纪检监察干部的配备调动决定,县纪委没有主动权,导致系统内部上下左右的流转基本没有。三是出口不畅。近年来,基层纪检监察战线上的领导干部不断得到提拔重用,但力度仍然不大,纪检监察干部提拔使用的出口仍然不畅,严重挫伤了乡镇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是办案力量薄弱,业务能力不精。乡镇纪委书记因为是班子成员,专职工作之外也要分管许多的其他工作,兼职多、调动多,难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难免顾此失彼,甚至出现

“种了别人地,荒了自家田”的现象;兼职纪检干部只有一人,工作任务较多;乡镇纪委虽然选举了2-3名纪委委员,但除了纪委书记外,纪委委员一般由站所干部兼任,平时疏于法纪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学习,基本功不扎实,也很少参加纪检监察工作。办案人员对查办违法违纪案件信心不足,业务生疏,对违法违纪的新形式和手段把握不住,影响办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乡镇纪委查办案件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是拓宽案源渠道,把握“有案可查”的形势。必须始终把信访举报作为案件线索的主要来源渠道,规范信访工作程序、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加强信访工作管理,热心倾听群众呼声,耐心筛选举报材料,不放过每一个可疑的线索。而且要善于在专项检查中发现案源,积极针对群众关注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教育经费和收费、社会扶养费征收、惠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等开展检查,深入发掘问题,及时跟踪捕捉线索。

二是统一思想认识,凝聚“有案必查”的共识。明确查办案件工作是纪委的第一要务,树立“经济要抓,纪律要管,有案必查”的正确认识。及时与乡镇党委沟通、协调,争取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努力为乡镇纪委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打消各种顾虑,支持他们敢查案、能查案。制定乡镇纪委查办案件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奖惩激励机制,解决好责任制落实情况与评优选先、干部任免相结合的问题。今年,县纪委明确提出消除“办案空白”现象,要求全县10个乡镇纪委至少办1起案件,并实行纪委领导干部包乡指导责任制,在年终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中,对有案不办或办案不力的单位,将扣减分数、取消评先选优资格,并提出整改意见,对乡镇纪委书记和县纪委包乡领导扣除纪检津贴,并向县

纪委常委会做检查;对办案成绩突出的乡镇纪委将及时总结、表扬,对办了大案要案的工作人员会给予奖励,在纪检系统形成了“有案不查是失职,不敢查案不称职”的共识。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查办案件的能力。要重点抓好对乡镇纪委书记的培养、管理和使用,把精通法纪知识、作风过硬、年富力强适合从事纪检工作的同志充实进来,要求乡镇纪委书记理顺本职工作和兼管工作的关系,必须把主要时间、精力放到案件查办工作重点上来。同时配备好勇于担当的专职(兼职)纪检干事,及时选拔掌握法律、财会、计算机等知识的年轻同志充实到基层办案一线。同时应在“乡案协审”过程中着重引导乡镇纪委总结经验,研究规律,增强独立办案的能力和信心。今年县纪委深入推行乡镇纪委案件交叉办理制度和跟班学习制度(县纪委抽调乡镇纪委书记参与县纪委案件调查和审理工作,在办案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办理案件),整合查办案件的力量,精选财会、法律、审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进入“办案人才库”;举办了一期基层纪检干部查办案件业务培训班,逐步培养起一支业务过硬、善办大案要案的精锐队伍。

上一篇:问题报告下一篇:诊所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