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安全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管理措施

引言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的发展带动建筑行业不断进步,并且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工程的建设品质等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一些质量通病依然存在,给社会各领域发展带来不便的同时,还会增加安全风险隐患,其后果是不可估量的。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存在,无疑会阻碍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要想提升建筑工程整体质量,达到理想的综合效益目标,采取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是必要的,针对不同建筑工程项目的自身特点及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其管理体系,对常见的质量通病进行全面分析,使质量管理更具针对性,保障工程建设品质。

1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

1.1混凝土质量问题

在现代化建筑工程项目中,混凝土的应用范围和使用量较大,而混凝土质量问题也是建筑工程的质量通病之一,其中混凝土裂缝问题为常见病害,混凝土是由多种原材料配制而成的合成材料,原材料质量、配制比例、搅拌错误等都会诱发混凝土裂缝问题,还可能因为后期浇筑养护不到位,导致混凝土内外收缩不一致,拆模时间或拆模方式没有按照规范标准,这些都是混凝土的裂缝成因。如果在冬季施工,需做好保温措施,避免在温度过低的施工条件下出现冻胀裂缝,影响其使用性能。混凝土浇筑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容易产生质量问题,混凝土表面有麻面现象,主要因为混凝土浇筑前模板湿度不够,未刷涂隔离剂或者混凝土没完全凝结就进行拆模,混凝土粘结在模板上,浇筑构件出现麻面和脱皮;混凝土表面露筋,钢筋间距较大,钢筋分配不达标或底部垫块移位等,在浇筑过程振捣不密实,导致露筋问题产生,影响混凝土的整体强度。一些施工单位在工期紧张或资金压力过大的环境下,对实际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不到位,造成混凝土质量缺陷,影响建筑整体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不具备设计标准的承载力和强度,影响建筑工程建设品质。

1.2渗漏质量问题

对于建筑工程来讲,渗漏问题是施工管理的重点问题,就当前情况来看,建筑工程的渗漏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散水坡渗漏,散水坡与建筑主体结构连接过于紧密,预留间距不足,导致水流渗入;(2)散水坡设计问题,没有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设定倾斜度。收缩缝过小、排水道不顺畅,致使积水过多产生渗漏。通常屋面防渗施工对施工材料、工艺防水性能的要求较高,产生渗漏问题的原因具体总结为三点:一是屋面防水层存在质量问题或者长时间使用后没有及时修复,影响防水层的防水性能;二是忽视屋面防水层的定期管理,没有及时发现屋面裂缝损坏致使裂缝问题修复不及时;三是设计不合理,在防水材料的选择上并没有按照规范标准,按照设计者的主观意识决定,影响屋面防水层的整体性能。外墙渗漏多数都是因为设计者对这一建筑结构的防水能力考虑不周全,没有做好精细检查,外墙清洁工作不到位进行防水作业等,使墙体出现空鼓、开缝等,从而产生渗漏问题,尤其是雨量较多的季节,在雨水的长期渗漏下会破坏建筑物的结构造型和使用功能,影响建筑物的使用价值。

2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管理措施

2.1加强对施工材料的预控管理

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材料质量控制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材料质量决定着工程整体的使用寿命及结构安全。随着建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采购部门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制定规范的材料采购流程和标准,保证材料采购的顺利完成,做好材料质量第一环节的把关工作。反之,如果材料质量及其性能没有符合工程建设标准,采购人员缺乏专业性,不能准确辨别出材料质量,必定会影响工程建设质量。所以,要保证材料预控管理落实到位,避免项目实施阶段发现材料质量问题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高度重视材料采购、运输、存储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严格按照规范标准执行,加强对每个细节工作的管控,这样对提升施工进度和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2.2加强施工质量综合管理

往往一个建筑工程项目涉及的内容较多,质量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精准定位人员以及管理总体目标,借助管理机制和安全责任机制联合的策略,将各级领导、部门以及人员的管理职责细化,落实管理责任制度,综合考虑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标准完善管理规范,确保所有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工作意识和责任,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保证施工质量综合管理效果更加理想。项目经理以及负责人主要承担着监督职责,应积极主动的投身都基层施工管理工作中,对施工人员、作业现场以及施工全過程进行全面监管,形成完善的工程信息数据库,逐步完善和优化质量管理机制,确保对所有施工细节管理工作都予以正确的指导,顺利、秩序的开展各项施工活动。

2.3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机制

高效地施工管理是建立在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之上,正式动工前,应对工程建设目标等进行全面考虑,保证质量管理机制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采取对应的改进策略,确保将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但是一些建筑企业并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或者管理机制的优化不及时,将管理机制居于形式化,在操作过程没有完全执行,很难保证管理成效。对此,企业要充分认知到管理机制的重要性,以及对管理工作开展的实际意义,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规范、合理的管理机制,在施工管理中发挥其作用与价值,将工程质量通病控制在萌芽期。

2.4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养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成败决定于管理人员,其综合素养具有关键作用,对此,应不断增强管理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打造一支高精尖的管理队伍,掌握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产生原因,有针对性的加以质量管控,促进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首先,根据项目管理需求挑选综合实力强且技术经验丰富的人员胜任管理工作;其次,定期开展专业性技能培训,防止管理错误问题的产生;最后,做到实时追踪施工重难点的质量情况,避免产生质量隐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在助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究建筑工程质量通病的预防控制方法是提升工程整体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高度重视质量问题并其妥善处理,规避安全风险,推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及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2]梁传敏.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及工程质量管理措施[J].砖瓦世界,2020,000(010):143.

[3]陈庭瑞.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及工程质量管理措施[J].名城绘,2020,000(004):P.1-1.

[4]孙运.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及工程质量管理措施探究[J].安徽建筑,2020(10).

[5]杨毓刚.建筑施工现场存在的质量通病及其管控对策[J].建材与装饰,2020,No.602(05):128-129.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测绘工程;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1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测绘质量的强化措施

1.1构建更加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相关的测绘单位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出更加完善和系统的测绘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断将其创新和完善。在建立体系之前应该综合考虑所有影响的因素,将测绘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有效提升,并且测绘部门还要与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工作,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测量规范和标准,让测绘工程的实际需求得到满足,其次还要对工程的开工与复测充分重视,编制出相关的测绘指导,让总工程师对其进行审批并存档,最后还要进一步加强日常的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应该深入施工现场,科学、有效地监督测绘作业,并做好相应的内部质量审核工作,严格检查各类测绘成果,如果发现测绘结果存在问题或测绘效果不好,可以让测量人员及时进行调整与改正,以保证测绘的质量和效果。

1.2提高测绘人员综合素质

测绘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会对测绘工程的质量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甚至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一些测绘人员的专业水平仍然有所欠缺,难以适应测绘行业的高速发展需求。针对这一情况,应当对测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效地加强,同时还应当对测绘人员做出积极引导,使其树立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培养测绘人员良好的职业精神。因此相关测绘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培训工作,组织相关测绘人员进行良性的技术交流,对实际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进行讨论与分析,并寻求具有针对性且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对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进行有效的增强。除此之外,测绘人员还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掌握测绘工作中各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将之科学有效地应用于实际测绘工作当中,全面提升测绘人员的综合素质,对测绘工程的测绘质量与测绘效果进行保证。

1.3提升测绘工程的数据检查工作

测绘工程需要进行的测绘数据检查工作主要涵盖了图像数据的录入处理、测绘属性数据的录入处理、测绘数据表现形式的核查、测绘数据完整性的检验等。正常情况下,测绘人员在对工程测绘数据开展整合处理时,会存在因工作失误造成测绘数据发生缺失的状况,因此测绘人员需要更加重视工程测绘数据录入整理工作。在整合测绘数据的属性时,测绘人员需要合理的选择测绘数据使用的表格形式,测绘数据重复率处理方式。因为工程测绘数据在被应用前,还需要进行工程测绘数据形式上的转换,测绘数据的形式转换往往需要借助编码来进行,测绘数据在开展编码处理时,比较容易发生异常情况的转换。这就意味着测绘人员需要在该过程中提高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工程测绘出现一些异常状况。

1.4做好设备仪器的检查校准工作

在实际的测绘作业当中,为了提高测绘效率与精度,往往会借助一定的设备仪器,而设备仪器是否正常运作及其精度會对测绘工程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基于这一方面的考虑,在测绘工程质量管理的过程当中,还应当进行测绘相关设备仪器的检查与校准工作,对设备仪器的精密度做出有效保证,尽可能减少测绘工作中的测量误差。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在正式测量之前,需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之上依据测量目标对仪器设备进行选择,对其型号、精度与数量等方面的参数进行有效的确定;其次,专业技术人员对选择的设备仪器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调整,保证仪器设备各个方面的参数能够满足测绘需求;再次,还需要对测量方法进行优化选择,正确的测量方法一方面能够减少测绘工作中的重复工作,提升测绘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够对测绘效果进行有效保证;最后,需要对相关测绘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与保养,防止设备仪器因长时间使用而出现老化严重的情况,通过对其的维护与保养可以提升设备仪器的使用年限。

1.5重视测绘工程监督控制工作

为了提高测绘企业对测绘工程的监督控制工作,测绘数据监督控制人员需要在进行工程测绘数据整合时,需要采用比较严格的方式进行数据监控,确保工程测绘不会出现大失误或数据误差。负责工程测绘的技术人员也可以对工程测绘数据开展核查,然后再交由监督控制人员进行全方位数据审查,从而进一步提升工程测绘的真实性。测绘企业需要对工程测绘数据的录入上传工作提高重视程度,进而保证工程测绘过程中不会发生一些制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提升工程测绘数据的精确性。测绘企业应该全方位的检查工程测绘装置的精确性,可以有效的保证工程测绘工作的实际效果可以合乎相关规定要求。

1.6前期准备工作应做到位

由于测绘工程的工作难度较大,且具有较高的复杂程度,所以在进行测绘工作之前必须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首先需要收集、整理与测绘对象相关的资料,并且确定测绘工作中的相关要素(比例尺、坐标系等),为了相关要素和参数的合理性有效提升,还应该积极参考招投标文件的内容,其次要积极使用现代化的测绘技术,让数据和图像资料更加精准,也让资料的真实有效性得到保证。

1.7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加强检查验收

为了达到质量控制这一目的,需要加大对测绘工程的资金支持,加强和相关部门以及工程建设之间的合作,扩大资金渠道,不断地对自身测量技术进行科研创新。只有具备充足的资金来引进科学技术,并且加强技术人员之间的学习交流,才能为测绘工程奠定出质量控制基础。最后测绘工程的质量控制,还需要加强测绘工程的检查和验收工作,检查验收作为测绘工程质量保证的重要步骤。具体的检查方式应该包括自查、中队检查、院级检查等方法控制测绘质量。并且验收的时候,相关的验收人员还需要具有专业素质和技术指标参数等多方面的能力,也是保证验收测绘质量的关键手段。最后测绘工程质量控制对相关的法律发挥依赖性是比较大的,相关部门人员应该加强对实际测绘工作的勘察,加大对专业人员的访谈力度,完善相关部门在设备使用过和人员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对于质量控制也有着重要意义。

1.8确保记录与标识的质量

做好测绘系统中的系统控制与记录,对提升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管理的过程中对记录控制的程序文件进行科学有效的编制,确保记录标识的质量,同时还可以对保护、储存以及保存期限和处置情况的记录等提供保障,进而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可靠性与准确性。在管理中,纸质版的材料容易出现受潮遗失或者损坏的情况,因此在管理中应该避免以上情况的出现。对于通过信息技术、计算机存储的信息,应该及时的进行备份处理,同时还要制定健全的保护措施,进而为方便在以后的工作中对记录进行查询,因此,在管理中应该根据其用途对记录进行整理,并对文件的保存格式进行统一化的管理。

2结束语

测绘工程能够对项目建设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重视测绘工作的有效实施,进一步加强对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十分重要,它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促进社会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威.加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测绘质量的有效措施[J].智能城市,2019,5(12):69-70.

[2]李建.测绘工程质量管理要素分析及对策探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6(09):135+151.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耕地质量;生态;评价;卢龙县

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社会条件决定着区域耕地资源的安全状况。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得知,各个国家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社会背景不同,使其对耕地的重视程度、研究方向、侧重点各有差异。国外学者对耕地的研究集中于耕地质量的提升和保护、耕地生态景观功能的加强,已将生态环境因素加入到耕地质量的管护中。国内对于耕地质量安全的研究起步较晚,且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资源的安全主要集中于保障粮食生产力,将生态因素加入评价体系的研究较少。我国对于耕地质量安全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并未形成统一的评判标准[1-7]。

将影响耕地质量安全的生态因素加入到评价体系,研究河北省卢龙县耕地质量安全的动态变化过程,并对其进行相对安全程度分级。通过深入了解卢龙县耕地保护的现状和成果,分析与评价耕地质量安全动态变化,有利于改善耕地质量,保障完整与稳定的耕地生态系统,使耕地的生产、生态服务等功能均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7]。对卢龙县耕地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和分级,可为卢龙县及河北省其他低山丘陵区耕地资源的健康经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理论指导。

1 试验区域概况

卢龙县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西部,与唐山市滦县、迁安市搭界,与秦皇岛市抚宁县、青龙县、昌黎县相邻。管辖面积 1 021 km2,耕地资源4.4万hm2。辖区分布12个乡镇,548个行政村。

卢龙县为典型的低山丘陵区,地处燕山南麓,低山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80%以上,以种植红薯而闻名。受土地地貌、土壤条件、气候条件、耕作栽培措施等因素的影响,耕地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土壤侵蚀、盐渍化、生态环境污染、坡度限制等因素均使生态环境问题变得极为严峻。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建设用地的扩张,卢龙县耕地资源数量减少、耕地质量及生态环境下降的问题逐渐凸显。既保证城镇发展用地,又保障粮食产量,同时兼顾耕地生态安全,为工作带来巨大困难。

2 耕地质量安全影响因素

在已有研究[8-11]中,耕地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因素2个方面。本研究在生态安全理念下构建评价体系,将影响耕地质量安全的生态环境因素也加入到评价体系中。

2.1 自然因素

自然条件不仅是耕地资源质量基础条件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耕地资源质量安全的基础。耕地自然条件的优劣通常决定着耕地资源质量安全的程度,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耕地资源质量的安全程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较差的区域,安全程度也会降低。由于山地丘陵地区独特的地貌,其耕地易 “跑水跑肥”,质量相对较差,安全程度也较低。自然条件的优劣对耕地资源质量的安全具有决定性意义。

2.2 社会经济因素

2.2.1 利用方式 耕地资源安全程度的高低受耕地利用方式优劣的直接影响;因此,耕地利用方式是影响耕地资源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好的利用方式不仅可提高耕地资源的质量安全,还可有效改善耕地质量;合理的规划布局可使耕地的多种功能相互促进、共同影响,有效保障耕地质量的安全。不合理的布局则会降低生产经营效率,甚至威胁耕地安全。在耕地利用过程中注重耕地的产出和投入平衡,在追求效益的同时注重对农田的养护,产出与投入失衡将导致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养分贫瘠、富营养化。耕地的利用方式是影响耕地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2.2.2 利用效益 耕地的利用效益指农民经营耕地得到的收益,利用效益的高低影响农民对耕地的投入情况,从而影响耕地质量的安全。当利用效益较高时,農民对耕地的重视程度较高,将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耕地管护,对耕地质量安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当利用效益较低时,农民将粗放地进行改良或降低投入,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经营数量减少,这是影响耕地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2.2.3 政策因素 耕地政策能够引导农民进行耕地质量的建设和管护,可对耕地质量安全保驾护航。合理科学的农业政策不仅能保障耕地数量的安全,同时也能保障耕地质量的安全。目前对于耕地数量的管护已得到强有力的实施,而对于耕地生产力和生态安全等方面的政策要求尚处于理论指导和探索阶段。

2.3 生态环境因素

2.3.1 化肥的不合理和过量施用 过量施用化学肥料会对耕地资源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可引起土壤酸化、耕层肥力下降、土壤养分失衡、加速地力下降。肥料的利用效率持续下降,导致化肥投入成本增加,出现肥料施用量增加但产量不增加的现象。化肥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质和重金属在土壤中沉淀富集,是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潜在威胁。土壤中过量的化肥通过地表径流流入水体,从而导致水体污染或富营养化的现象,生态环境安全也受到间接影响。过量施用化肥将导致土壤中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累积,既破坏耕地资源生态安全,又威胁农产品品质。

2.3.2 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残留的农药严重威胁耕地资源的安全,不仅直接影响土壤动物的构成和数量,使土壤中生物多样性降低,还使土壤中细菌、真菌的数量减少,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影响微生物功能。土壤中的重金属向植物体集聚,使植物体出现中毒现象。另一方面,部分农药通过渗入、挥发、径流进入植物和动物体内,使作物品质降低、影响人体健康。此外,农药还可通过其他各种方式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使耕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受到影响。

2.3.3 农用地膜的污染 农用地膜可提高粮食产量和农作物的抗逆性,但也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农用地膜使用后将造成大量“白色污染”,不仅使耕地土壤结构遭到破坏,也严重污染耕地资源中的水体环境。农用地膜生产过程中添加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戊酯严重威胁耕地资源的生态环境。

2.3.4 “三废”等对耕地造成的污染 被生活污水、“工业三廢”等污染的水体中含有大量化学物质和金属元素,大多数为有害物质。虽然排放到农田中的污水经过处理和沉淀,但由于部分污水处理不完全,其中仍残留大量有害物质,进而对农田耕地资源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2.3.5 耕地资源生态保护意识 社会耕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起着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耕地资源生态保护意识较强,社会各阶层支持各项耕地资源的保护措施,并很好地贯彻执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耕地资源生态保护意识较弱,各项措施可能因不被重视而无法实施。

3 安全评价

3.1 方法的选择

耕地质量安全评价方法较多,如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层次分析法。考虑到耕地质量安全评价所需指标的多层次特性及因素的综合性,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12]。分析过程中将多个因素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通过逐类、逐层进行两两比较分析,从而建立判断矩阵,最终通过程序计算确定评价指标对于决策层的权重[13]。本项目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卢龙县耕地质量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选取及赋权重,具体过程在yaahp软件支持下完成。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结合卢龙县的实际情况,根据河北省土地学会专家的意见,同时从人地关系、耕地条件、耕地利用投入水平、农业生产力、人文社会响应5个方面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16个综合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表1)的指标层。

3.2.1 人地关系 人均耕地面积(C1)表示人均对耕地的占有量,反映人口对耕地资源的压力。人均耕地面积越大,对耕地质量安全的正效应越显著。人均耕地面积=卢龙县耕地总面积/卢龙县总人口,单位为hm2/人。

人口密度(C2)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口聚集程度对耕地资源安全的压力。人口密度越小,耕地资源安全性越高。人口密度=区域总人口/区域土地总面积,单位为人/km2。

非农业人口比例(C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口结构对耕地资源安全的压力。在一定范围内,非农业人口比例越大,表明对耕地的经营程度越低,耕地资源安全压力越大。非农业人口比例=(区域内总人口-区域乡村人口)/区域内总人口×100%。

3.2.2 耕地条件 依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将耕地坡度分为≤2°、>2°~6°、>6°~15°、>15°~25°、>25°共5级[14]。本研究以≤2°、>2°~6°为平耕地,以>6°~15°、>15°~25°为坡耕地。坡耕地面积比例(C4)的安全性趋向为越小越安全。坡耕地面积比例=区域6°以上(不含6°)25°以下(含25°)坡耕地面积/该区域耕地总面积×100%。

坡耕地面积(C5)指6°以上(不含6°)25°以下(含25°)坡耕地面积。该指标的安全性趋向为越小越安全,即坡耕地面积越小,对耕地资源质量安全的压力越小,单位为hm2。

3.2.3 耕地利用投入水平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C6)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村劳动力的聚集程度,该指标越大越安全,即从事第一产业人员的比例越大,对耕地资源质量安全的压力越小。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区域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区域从业人员总数×100%。

单位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C7)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耕地质量安全,该指标越小越安全。单位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区域农用化肥施用总量/耕地面积,单位为kg/hm2。

有效灌溉面积比例(C8)越大,表明该区域耕地质量建设投入越大,且对耕地质量保障性越强,表现为正效应。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区域有效灌溉面积/区域耕地面积×100%。

单位面积农用地膜使用量(C9)的安全趋向性为越小越安全,即农用地膜使用量越小,耕地资源质量安全的压力越小。单位面积农用地膜使用量=农用地膜总使用量/耕地面积,单位为kg/hm2。

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C10)数值越大,表示对耕地安全的破坏性越大,对耕地质量安全的保障呈负效应。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农药使用总量/耕地面积,单位为kg/hm2。

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C11)表征机械化实现程度,该指标越高,对耕地质量的保障性越好。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区域农业机械总动力/区域耕地面积,单位为W/hm2。

3.2.4 农业生产力 单位面积粮食产量(C12)表示耕地的生产力,从粮食产量表征耕地质量的好坏。粮食单产越高,表现为正效应,表明耕地质量越好、安全性越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单位为t/hm2。

人均粮食产量(C13)表示粮食生产需求对耕地的压力,人均粮食产量低,对耕地的生产能力需求越迫切,从而对耕地质量安全的压力越大。人均粮食产量=卢龙县粮食总产量/卢龙县总人口,单位为t/人。

3.2.5 人文社会响应 农民是土地的生产者,也是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的主体,农民人均纯收入(C14)可表示农民在耕地质量建设中可能的投入能力。该指标数值越大,对耕地质量安全的保障能力越强,单位为元。

农业总产值(C15)表示农民经营土地的总收益。该指标数值越大,对于耕地质量安全的保障性越强。高收益会激励农民加强耕地质量的建设和管护,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降低耕地质量安全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单位为万元。

地区总产值(C16)越高,可用于改善耕地质量的投资越高。该指标的安全趋向性为越大越安全,单位为万元。

3.3 安全评价

3.3.1 模型构建 层次模型见图1。

3.3.2 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由河北省土地学会专家给出,进行两两比较并确定相对重要程度,以构成判断值的矩阵。由表2可知,Ci/Cj的数值表示横向指标Ci比纵向指标Cj的相对重要程度,一般用1~9各整数或其倒数表示。1表示Ci的重要性与Cj相等,3表示Ci比Cj略重要,5表示Ci比Cj明显重要,7表示Ci比Cj非常重要,9表示Ci比Cj极端重要;2、4、6、8则表示2个判断的中值[15]。1~9各数字倒数的含义与上述意义相反,如1/5表示Cj比Ci明显重要,即Ci的重要程度明显不如Cj。根据此规则,经专家判断,各层次的判断矩阵见表3至表8。

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时,由于2个元素的重要性通过两两比较得出,受主体认知及偏向性的影响,当比较因素较多时很可能得到不一致的结论。如C1/C2=1/2,C1/C3=4,当结果一致时C2/C3=8,若C2/C3不为8则结果不一致。在理论上,最大特征根λmax与阶数n相同时,判定矩阵一致性的指标CI=(λmax-n)/(n-1)=0。CI值越大,判断矩阵的完全一致性越差;当CI≤0.1,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通过[16]。经检验,该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判断矩阵均满足一致性检验要求。

3.3.3 计算指标权重 根据所构造的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权重(表9)。

耕地资源质量安全评价时选择的指标包含多个方面、多个层次,且指标总量大、范围广,各指标间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对不同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时须确定度量标准,使这些指标在同一标准下对耕地资源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因此要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

根据无量纲化模型,当指标为正向指标,即安全趋向为越大越安全时:

A=x/m×100%;(1)

当指标为逆向指标,即安全趋向为越小越安全时:

A=n/x×100%。(2)

式中:A为数据量化值,x为各年份各指标数据的实际值,m、n分别为历年实际数据值中的最大值、最小值。经计算得到各指标历年数据的实际值(表10)与量化值(表11)。

3.3.4 安全值的计算 采用指数和法对卢龙县耕地质量进行安全评价,公式为:

P=∑ni=1Wi×Ai。

(3)

式中:P表示耕地质量安全评价值,Wi表示各项指标权重,Ai表示各项指标无量纲化值。根据各项指标权重和无量纲化的数据,求得卢龙县2001—2010年耕地质量安全值(表12)。

3.3.5 耕地质量的分级与分析 在上述安全值的基础上,确定2001—2010年卢龙县耕地质量的相对安全值。本研究结合多数原则、均数原则确定安全界限,根据安全所属区间判定耕地资源的相对安全程度[19]。

依据多数原则,将2001—2010年卢龙县耕地质量安全值进行排序,并由大到小选择总数量2/3的数据作为安全边界。数据量为10个,则前6个数据在理论上表示耕地质量属于安全区间,第6个安全值为0.809,即卢龙县耕地质量处于非常安全状态的下限为0.809。将剩余数据以0.005为步长进行划分,确定较安全、基本安全、弱安全、不安全的界限(表13)。

依据均数原则,将耕地质量安全值10个数据的平均值作为非常安全状态的下限。经计算,10个数据的平均值为0823,即卢龙县耕地质量状态处于非常安全的下限为0823。将剩余数据以0.005为步长进行划分,确定较安全、基本安全、弱安全、不安全的界限,得出耕地质量分级区间(表13)。

依据上述2种原则将各等级的界限值再进行平均,以此平均值作为卢龙县耕地质量安全评价的划分界限(表13)。

由安全界限的划分结果可知,卢龙县在2007—2010年耕地质量状态属于非常安全,2001年表现为较安全状态,2005、2006年属于基本安全,而2002—2004年耕地质量状态属于不安全(表14)。

由安全评价结果可得出卢龙县2001—2010年耕地质量安全值的变化趋势(图2)。卢龙县2001—2003年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从2003年开始逐渐上升,至2007年耕地质量已有明显提高。

4 结论

耕地质量管护的目标是缓解人地矛盾,协调人地关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保护和改善县境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科学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由卢龙县2001—2010年耕地质量安全动态可知,2007—2010年耕地质量处于非常安全状态,2001年处于较安全状态,2005年、2006年处于基本安全状态,而2002—2004年耕地質量状况表现为不安全。由耕地质量安全程度动态可知,卢龙县2001—2003年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从2003年开始逐渐上升,至2007年耕地质量已有明显提高。

近年来,卢龙县的耕地质量安全呈上升趋势,但仍存在耕地自然质量较差、耕地利用不合理、耕地生态安全重视程度低、耕地质量监测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应继续分析安全程度变化的原因,从源头有针对性地加强耕地质量安全建设。

参考文献:

[1]Deaton B J,Hoehn J P,Norris P E. Setting the standard for farmland preservation:do preservation critetria motivate citizen support for farmland preservation?[J].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Review,2003,32(2):1-8.

[2]Saizen I,Mizuno K,Kobayashi S. Effects of land-use master plans in the metropolitan fringe of Japan[J]. Landscape and Uiban Planning,2006,78:411-421.

[3]朱红波. 我国耕地资源质量安全及其现状分析[C]. 2008年中國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4]辛 磊. 耕地质量评价与建设模式研究[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3.

[5]刘瑞卿,李新旺,张路路,等. 基于格序结构的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研究[J]. 土壤通报,2012,43(6):1305-1310.

[6]赵建军,张洪岩,王野乔,等. 基于AHP和GIS的省级耕地质量评价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 土壤通报,2012,41(1):70-75.

[7]黄玲芬,黄 靖,李 昕. 环境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解析[J]. 农业与技术,2013,33(3):18-19.

[8]李 强. 基于能值分析与模糊评价的粮食主产区耕地健康评价——以石家庄市栾城县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28(6):85-89,95.

[9]蔡运龙,傅泽强,戴尔阜. 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J]. 地理学报,2002,57(2):127-134.

[10]张 静. 新疆耕地质量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 新疆农业科技,2010(5):49-50.

[11]程乾生. 层次分析法AHP和属性层次模型AHM[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11):26-29.

[12]郭金玉,张忠彬,孙庆云. 层次分析法的研究与应用[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5):148-153.

[1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S]. 北京: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

[14]杨立勋. 中国GDP质量的评价体系及实证检验[J]. 统计与决策,2008(19):8-11.

[15]宋光兴,杨德礼. 模糊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及一致性改进方法[J]. 系统工程,2003,21(1):110-116.

[16]陈园园. 山东省耕地资源安全评价[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铁路隧道施工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其不仅施工工艺复杂,而且对安全管理的要求较高,同时安全管理在铁路隧道施工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而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从而我国铁路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现状,提出了几点关于如何加强铁路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措施。旨在与同行进行业务之间的交流,以不断提高铁路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为整个铁路隧道工程质量提升的同时助推我国铁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控制措施;探讨

引言

铁路隧道施工工作复杂,涉及到的人员众多,工作过程也比较繁琐,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工人的专业水平以及施工安全管理要求较高。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当加强施工管理,提高施工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保障工人的人身安全以及施工进度,从而提高铁路隧道工程质量。我国应当加强铁路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同时制定明确的施工方案保障铁路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1铁路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

1.1铁路隧道施工中的主要安全问题

由于我国铁路隧道安全控制措施还不够完善,近些年来一系列的不安全事故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频频发生,直接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进度。一般情况下,铁路上最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有火灾、塌方和材料爆炸等。有关人员经过大量的实例探究发现,在这几个常见的事故中,最常见的是隧道塌方和火灾。这些不安全事故严重威胁了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并且给施工单位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2我国目前铁路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明显缺陷

1.2.1复杂地形的影响

隧道施工中工作人员很容易受复杂地形的影响,这些复杂地形主要有岩溶、断层、软岩和黄土,当施工的工作人员遇到这些地质复杂的地段时,其工作难度就会相应的加大并且施工的工序也会变的复杂。为了尽可能地减少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工作人员在面对这些对施工不利的地质条件时更应该严谨地对待工作。但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施工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并不高,对工程易发生的不安全事故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实际的施工工作中,往往没有严格依照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完成相应的工作,对于工作中遇到的施工难题并没有予以高度的重视。一些素质较低的工作人员在实际的施工工程中随意改动施工的方法,改变设计的思路,甚至是不规范的施工,对工程所用的材料偷工减料。一些工作人员对机械设备的使用也没有予以高度的重视,对于机械设备的用电等操作并没有严格按照使用规范来进行,导致了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1.2.2安全管理体系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

一些施工单位并没有对铁路隧道施工的安全管理予以高度重视,也没有选用相应的管理人员对施工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管,导致安全管理体系形同虚设。就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铁路隧道施工的管理现状来看,由于安全管理体系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并且相关的施工单位对安全管理沒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了我国铁路隧道施工的不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1.2.3地质勘察的工作不够认真

施工单位在开展隧道施工的工程前往往要安排相应的地质勘察人员对即将开展施工工程的地段进行严格的地质勘察工作。这些地质勘察人员往往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其自身的能力和素质都比较偏低,对于地质勘察的工作并不能认真负责地完成。一些施工团队在工程建设的设计阶段由于没有做好地质勘察的工作,导致了施工的设计方案到了真正实施的阶段却存在着大量的不合理现象。隧道施工相对于其他的施工工程,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其工作难度相较于普通的工程也存在着巨大的难度。隧道施工团队在实际的施工工作时很容易受到复杂地质条件的影响,由于负责地质勘察的人员没有认真完成地质勘察的工作,导致施工团队在施工时由于对地形地质不够了解从而加大了施工的难度,不仅延长了工期而且很容易导致危险事故发生。

1.2.4隧道施工的工作人员往往素质不高

铁路隧道施工通常情况下都是在狭小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工作环境也比较艰苦,因此,隧道施工的工作人员工作难度和压力一般比较大。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对隧道施工的人员都没有进行专业的培训,这些施工人员动手操作能力往往较低,相对而言本身的文化水平偏低。如果这些施工人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和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很容易导致危险事故发生,且在危险事故发生以后不懂得自救,严重威胁了自身的人身安全。

2加强铁路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控制策略

为了应对目前我国铁路工人安全意识不强、专业能力不足以及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施工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工人安全以及施工质量,同时加强对施工设备以及施工过程的管理防止隧道坍塌。这样可以提高整体铁路隧道施工管理水平,进而促进我国铁路事业高效、快速、可持续发展。

2.1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铁路隧道施工过程中最危险也是最常见的事故就是隧道坍塌,大规模的隧道坍塌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地还会造成整个工程失败影响居民日常生活以及我国铁路建设行业的发展。因此检测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按照地质方案要求实时对地质状况进行监测,一旦发现不良状况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同时上报给上级派出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进一步地检测,疏散人群将影响降到最小。在工人向下挖掘过程中,每一层都要进行严格监管和控制,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性以及保障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2.2加强钻爆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在确定好施工方案后,管理人员应当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监管,保障工人按制度标准工作进而保障工人安全以及工程质量。对所有进入隧道的工人、车辆、仪器都要进行严格检查,同时加强对施工设备安全性的检查和管理,保障工作过程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在进行爆破工作时,施工人员要按照使用要求安全使用爆破器材,确保爆破工作安全进行。企业要保证爆破工人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安全意识,进而保证爆破过程的安全。管理人员还应规范工人用电,确保工人在工作过程中合理用电。

2.3加强装碴运输过程的管理

工人在进行装碴运输时,装备过程不合理或者操作不当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管理人员要针对实际施工情况监测运输情况,同时确保装载机械安全运行,在路口安排专业人员指挥车辆运输。还要严格检查运输车辆,确保每台运输车辆都能正常运输,保障每台车辆都不出现人料混装的情况。企业还应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工人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保障工人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3铁路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控制措施

3.1建立安全管理机构,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尽可能地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施工单位首先要建立一个安全的管理机構,保证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国家和相关的管理部门要设置相应的管理人员,对铁路隧道施工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管。只有建立起一个严谨的安全管理机构,并且做好完善管理制度的工作,才可能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3.2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通过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将铁路隧道施工的安全工作落实到个人;各领导阶层要能够依靠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建立合适的项目负责团队,管理施工安全的有关方案,将安全管理的措施落实到个人;并按照相应的管理办法进行认真的排查工作。

3.3防止隧道出现坍塌的事故

为了尽可能地杜绝隧道发生坍塌的事故,工作人员要做好相应的地质勘察工作,保证对施工地点的水文地质条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4.关于如何加强铁路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及控制措施的探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当前铁路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现状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因而在铁路隧道工程中,必须切实加强安全施工管理,并在安全管理过程中采取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的方针,具体来说就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1采取有效的措施严防隧道坍塌

鉴于铁路隧道中经常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坍塌事故,最终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现状,在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严防出现隧道坍塌事故,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切实做好地质超前预报工作,即严格按照地质预报方案中的相关要求对不良地质的地段进行监测的同时加强预报,并对支护系统和围岩的稳定性进行检测,为衬砌二次混凝土和锚喷支护等提供便利,对于不良地质地段,必须选派专人加强对其的检查和监控以及量测,对于出现的异常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并及时疏散人群。

二是结合隧道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条件科学的确定隧道开挖的方法。在开挖方法确定后,应在开挖中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每一开挖分部进行严格的控制,确保开挖和支护工作得到有效的衔接,尽可能地降低围岩变形的程度,在提高支护效果的同时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

4.2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施工设备的管理

一是从施工机械设备方面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所有入洞车辆的制动状态良好,严格运输车辆超载、超高和超宽以及超荷载运转,加强对施工机械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同时确保安全通道的畅通。

二是从爆破器材方面加强安全管理,必须确保做好爆破器材的各项管理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使用爆破器材,设立专人进行爆破器材的购买,加强爆破器材的使用监督,严格按照有关手续进行爆炸物的使用。所有爆破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的资格,并在爆破中确保所有的人员处于安全的状态。

三是切实加强施工用电的安全管理工作。在用电过程中,为了确保生产的安全,必须在结合实际的需要针对性的确定照明工具,例如在工作面和开挖面工作时一般选用具有较高亮度的低压卤钨灯,而在洞口场外的照明则采用镐灯,同时在施工过程加强电气设备的调试、检查和维修故障,并严格按照设备的类型进行针对性的安装,提高用电的安全性和规范性。例如在进行防爆电器设备安装时,在确保设备性能达标的前提下进行安装,并严格按照“三相五线”制进行电力线路的安装,最大化的确保用电的安全。

4.3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钻爆施工的管理

钻爆施工是整个隧道工程施工的关键环节之一。因而必须切实加强对钻爆施工的管理。具体来说,就是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对所有铁路隧道施工人员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对于机械操作人员和爆破施工人员,就必须进行专业的培训并考试合格方能上岗。

二是严格按照设计进行爆破施工,在爆破施工中应加强装药量的控制,严防出现超欠挖和塌方等安全问题,确保爆破面平顺的同时,还应预防由于应力集中导致初期支护出现开裂和开挖断面出现掉块等安全事故。

5结语

面对目前铁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强以及施工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工作单位只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钻爆和装碴运输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才能保障铁路隧道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我国铁路建设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滨.铁路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及控制措施探讨[J].商品与质量2019,32(5):373-376

[2]洪伟国.铁路隧道施工安全控制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21(3):365-387

[3]谢伟,陈文清.现代铁路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及控制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21(3):365-389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了解本院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情况,分析发生职业伤害的原因,探讨减少医护人员职业伤害的对策。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36份职业暴露登记表收集的相關因素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6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手术科室52.78%,临床普通科室47.22%;护士55.56%,医生44.44%;年龄30岁以下83.33%,30岁以上16.67%;自伤94.44%,他伤5.56%;穿刺、拔针58.33%,手术、缝合30.55%,处理废物5.56%,血液羊水溅入黏膜5.56%;明确污染源83.33%(其中HBV 50.00%、HCV 8.33%、HIV 5.56%、梅毒8.33%、HCV+梅毒8.33%、HBV+梅毒2.78%)、无明确污染源16.67%;暴露后伤者血液监测、局部处理、报告登记追踪均为100%,患者血液监测为83.33%,预防用药52.78%。结论:应加强医务人员岗前和在职培训,增强职业安全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建立健全健康档案并做好预防接种工作,提倡安全注射,规范安全操作,将职业伤害降到最低。

【关键词】 医务人员; 锐器伤; 职业伤害; 安全注射; 调查分析

【Key words】 Medical personnel; Sharp instrument injury; Occupational injury; Safety injec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First-author’s address:Guiyang Huaxi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Guiyang 550025,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7.034

锐器伤是指医务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损害[1]。也是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等微生物职业接触所致的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感染[2]。由于近期本院医务人员职业伤害事件不断发生,为探讨减少医护人员职业伤害的对策,减少医护人员职业伤害的发生,笔者对本院2011-2015年36名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2011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在职的所有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内容包括:暴露者的基本信息、所在科室、暴露时从事何种操作、是否接受过安全防护知识培训,暴露方式、致伤环节、暴露源污染情况、暴露后伤口处理情况、预防用药情况以及暴露者血清学追踪情况等。

1.2 方法 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的专职人员对2011年1月-2015年12月36份职业暴露登记表按照卫计委《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指导原则》及《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暴露防治工作指导原则》的要求,对每份调查登记表逐一进行分类、整理、汇总、统计和分析。

1.3 暴露后预防用药指导 发生暴露后根据现有信息评估被感染的风险,对需要预防用药者指导其尽快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预防用药。HIV暴露后最好在4 h内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即使超过4 h也应使用[3],并在暴露后4、8、12周及6个月进行追踪随访。HBV暴露后如果暴露者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或注射乙肝疫苗后没有产生抗体,则应24 h内给予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用药并在3、6个月进行追踪随访。暴露者已注射乙肝疫苗并已经产生抗体,则没有感染HBV的可能,只需在3、6个月进行追踪随访。HCV暴露后目前没有针对HCV的疫苗,没有针对性的药物可用于预防感染,免疫球蛋白和抗病毒药物均不推荐用于暴露后的预防。梅毒暴露后如果暴露源抗TPHA阳性,推荐苄星青霉素240万U,单次肌肉注射,青霉素过敏者,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口服连服14 d,并在暴露后3、6个月进行追踪随访。

2 结果

2.1 36名医务人员职业伤害发生分布情况 36名职业伤害者中年龄分布以30岁以下低年资医务人员为主,职业分布以护士为主,暴露方式以自伤为主,致伤环节以穿刺、拔针及手术、缝合操作为主,科室分布差异不明显。

2.2 暴露源污染情况 明确污染源的共30名占83.33%,其中HBV 50.00%、HCV 8.33%、HIV 5.56%、梅毒8.33%、HCV+梅毒8.33%、HBV+梅毒2.78%,无明确污染源6名占16.67%。

2.3 36名医务人员职业伤害后处理情况 暴露后伤者血液监测、局部处理、报告登记备档均为100%,患者血液监测30名(83.33%),预防用药19名(52.78%),见表3。

2.4 追踪结果 36名职业暴露者追踪结果无1例发生血液性疾病感染。

3 讨论

3.1 低年资医务人员是职业暴露重点人群,是院感教育培训的重点对象 本调查显示,36名暴露者中年龄30岁以下的发生锐器伤30名占83.33%,30岁以上6名占16.67%。本组调查发生暴露者多集中在低年资医务人员与周能香[4]报道基本相符。一方面,这可能与低年资医务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对操作程序步骤难点不熟练,心理紧张等因素有关。另一面由于本院近期新招聘的人员较多,而这批人员在上岗前并未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学习。北京协和医院对9所护士学校毕业生进行职业防护教育效果评价的前瞻性研究显示,接受安全教育的4所学校215名在实习期间发生针刺伤的占19.53%,未接受安全教育的5所学校的219名在实习期间发生针刺伤的占58.88%[5]。申桂云等[6]调查传染病专科医院的护士发现87.9%的护士认为自身防护意识缺乏。如何防止职业伤害应注意职业健康教育,强化职业防护意识,提高医护人员安全意识。因此对年轻医务人员的岗前和在职职业防护知识培训非常重要,加强医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安全操作意识。医疗机构应向医务人员提供职业暴露培训机会,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已经被多数国家公认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之一,我国绝大部分医务人员在学生阶段没有接受职业暴露预防课程的学习[7]。通过学习改变观念,观念改变行为,每位医务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做到安全注射,防止职业伤害,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

3.2 临床一线医护人员是职业暴露高危人群,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点对象 本调查显示36名暴露者中手术科室19名占52.78%,临床普通科室17名占47.22%,暴露场所主要集中在手术室和普通病房与高晓东等[8]、唐仁章等[9]报道基本一致,临床普通科室发生暴露高的原因可能与病房有大量的输液、抽血、穿刺等操作有关。由于这些部门的医务人员接触手术刀,缝合针、注射器的机会多,所以发生利器伤机率也就比其他部门更高。暴露者职业分布中在职临床护士20名占55.56%,医师16名占44.44%,与周宏等[10]报道的一致。调查发现本院部分医务人员在发生伤害时有违规操作和不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的现象(如双手回套针帽、用手直接分离使用过的针具或用手直接传递锐器、不使用专用利器盒或徒手处理使用后的锐器等)。孙建等[11]报道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因“操作不方便”和缺乏標准预防意识等原因,而不使用防护用品或者防护用品使用不正确。李六亿等[12]报道针刺伤与锐器伤在临床发生率极高,是直接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经血传播病原体的主要途径,但却未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本调查也说明了本院医护职业暴露认识不够,防护意识有待加强。所以本院应大力推行使用安全器具,为医务人员提供防护用品并且要注重培养医务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暴露者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00%[13-14]。可见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在预防职业伤害中显得很重要。2015年,张慧等[15]研究中提到不安全注射导致医源性感染时有发生。张红等[16]检索发现,2009-2013年媒体通报处理的医院感染HBV暴发事件共有12起,合计436例,不安全注射导致的有266例。安全注射是保障患者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基本路径和根本保障之一。

3.3 造成本院临床一线医护人员职业伤害最常见的医疗器具是一次性注射器针头、输液器针头(头皮针)、缝合针和手术刀 本调查显示36名暴露者中自伤32名占94.44%,他伤2名占5.56%。造成受伤的物品以注射器针头、缝合针和输液头皮针为主,与李映等[17]报道的结果一致。暴露主要发生在拨针、手术缝合和抽血时、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18]。医务人员在加药、回套针帽、手术缝合时发生锐器伤频率较高[19]。索瑶等[20]对国内某省11所医院调查发现,回套针帽造成的锐器伤占到了14%。本次调查也发现针头入利器盒、回套针帽均是职业暴露的高危操作。文献[21]表明遭受针刺伤的护士绝大多数是因为操作时没有遵循预防针刺伤的有关规定和建议,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针刺伤的决定因素。因此院方要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督查制度,要求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和普遍预防措施,加强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和损伤性废物管理,使用防穿刺和防渗漏专用利器盒,确保使用过的针和注射器立即处理不得重复使用,在容器装满之前将其关闭密封和处理并能主动采取措施降低缝合等手术职业接触的风险以减少针刺造成的伤害。

3.4 暴露后局部伤口处理、报告登记、暴露源血液监测、暴露级别评估、暴露者预防用药及血清学追踪等处置措施必不可少 本调查显示有血源性病原体污染的职业暴露30名占83.33%(其中HBV 18名占50.00%、HCV 3名占8.33%、HIV 2名占5.56%、梅毒3名占8.33%、HCV+梅毒3名占8.33%、HBV+梅毒1名占2.78%),无血源性病原体污染6名占16.67%。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是医务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文献[22]报道,>20种病原体可以通过锐器伤传播,导致职业暴露的发生。据文献[23]报道,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其中危险性最大的是HBV、HCV、HIV等。所以院方除了建立健全医务人员健康档案和作好预防接种工作外还要制定详细的职业暴露报告和处置流程。本院36名暴露者,83.33%可追溯暴露源,追踪结果无1例发生感染血液性疾病感染。由此可见暴露后局部伤口处理、报告登记、暴露源血液监测、暴露级别评估、暴露者预防用药及血清学追踪等处置措施必不可少,这对能否保障医务工作者的身心健康非常重量。

总之,职业伤害的预防重在安全防护意识的培养,应加强医务人员岗前和在职培训,增强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和普遍预防措施,建立健全健康档案并做好预防接种工作,提倡安全注射,规范临床操作行为,将职业伤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范珊红,许文,穆彩妮,等.陕西省30所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3,12(4):251-255.

[2]李希兰,王云琼,周刚,等.新医护人员锐器伤调查及预防措施[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4(3):240-241.

[3]郭燕红、胡必杰、刘荣辉,等.CIFIC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临床实践指引(2013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34-341.

[4]周能香.骨科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3):167-168.

[5]徐辉,毛秀英,盖小荣,等.针刺伤防护教育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3,17(9):1039-1040.

[6]申桂云,刘建芬,牛仙飞,等.传染病医院护士职业防护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7,22(1):23-24.

[7]李六亿,吴安华,付强,等.传承·创新·展望中国医院感染管理卅年[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175-191.

[8]高晓东,胡必杰,王文娟,等.上海市70所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713-1714,1732.

[9]唐仁章,王秀磊,孙少华,等.甘肃省不同经济地区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1):2631-2633.

[10]周宏,郑伟,韩方正,等.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的前瞻性监测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715-1716.

[11]孙建,徐华,顾安曼,等.中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工作的调查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9):681-685.

[12]李六亿,刘玉村.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291-308.

[13]吴孟芳.实施有效干预降低针刺伤发生率[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9):1115.

[14]孙文静.实习护士针刺伤防护知识了解程度调查分析[J].中華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6):619-620.

[15]张慧,尹维佳,乔甫,等.我国安全注射的研究现状及管理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2):5277-5280.

[16]张红,张丽敏,张炳华,等.2009-2013年医院感染丙型肝炎暴发流行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0):2503-2504.

[17]李映,李丽.临床护士针刺调查及职业安全管理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6,21(2):52-54.

[18]赵丽霞,杨乐,宋舸,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分析及干预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7):1651-1652,1658.

[19]李卫光,徐华,朱其风,等.山东省28所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7):1605-1607.

[20]索瑶,范珊红,高晓东,等.陕西省11所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2):2505-2507.

[21]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388.

[22]童彬,吴英俊.持续质量改进在降低手术室医护人员针刺伤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旬刊,2011,24(4):1613-1614.

[23]张晓丽,王书会,姚琳,等.不同科室护士锐器伤调查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324-326.

(收稿日期:2016-11-29) (本文编辑:周亚杰)

质量安全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电能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客户的满意度,影响优质服务。从基层电能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供电企业电能质量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性提出对策。

关键词:电能质量;现状;对策

作者简介:黄君添(1974-),男,广东河源人,广东电网公司河源龙川供电局,工程师。(广东?河源?517300)

上一篇:人体工程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工程管理安全论文范文